首页 优秀范文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5 17:13: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区管理 创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随着“社区”概念在90年代引入我国,时代的发展变迁使得我国社区发展成绩喜人。社区数量多,发展情况优,居民参与度高,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涌现出不少模范社区。然而在看到成绩的背后,也应该全方位了解社区建设存在的隐患和疏漏,运用相关理论加以分析整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内容,得出解决措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区事业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管理结合的必要性

在社区负责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广大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旧的体制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现代观念相互冲突,东西文化相互激荡。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评判标准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各社区人员构成复杂,外来人口比较多,加上家庭矛盾增多、贫富差距拉大、失业问题突出等,使得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更多,难度更大。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少数人的利益受到较大冲击,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群众心理上会出现失衡现象,由此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就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也会影响社区工作的全面开展。

由于我国社区的配套设施普遍比较薄弱,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少,处理问题能力有限,使得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量薄弱。一是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人数不足,辖区辐射人口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比例失衡;二是表现在辖区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实践能力不强。在实际工作中,面对部分群众提出的尖锐问题,如果工作人员知识储备不充分,理论水平不高,政策掌握不全面,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讲道理、提措施,使得群众心服口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很难收到实效。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区的功能不断扩大,但同时社区还是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聚焦点。离退休老人、下岗职工、城市流动人口、个体工商户以及一些社会团体都聚居在社区,活动在社区,他们也日趋成为社区的主角,如果疏于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群体,引发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局面。

因此,通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了解社区人群的思想动态,切实承担起对他们的疏导、管理和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对象、任务、内容和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只是局限于过去简单的领域,重复过时的思路和方法,就不能跟上时展的潮流,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难以落到实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就失去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群众基础。因此,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大胆开辟新的领域,使思想教育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社区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新的经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显得十分迫切。

3社区管理方式创新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踏实肯干的工作劲头,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工作态度。可以尝试类似选拔大学生村官的模式从高校中选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优秀大学生。另外,还要经常地组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外出参观访问,参加学习培训活动,加强与其他社区的沟通,学习借鉴其他社区的有益经验。

在构成社区的各种要素当中,人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要素。在社区中要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理应以人为本,关注、关心、关爱社区成员是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的工作中真正地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扎扎实实地搞好社区的服务工作,将搞好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社区成员的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和群众打成一片,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服务群众。社区当中人口众多、成分复杂,其需要也是丰富多样的,因此就要首先了解群众的不同需要,因人而异地解决问题;其次要建立社区成员的家庭情况登记表,经常走访各家各户,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情况。通过一些细节来体现人文关怀。

十报告将发扬社会主义文化提上了一个重要的高度,在全社会掀起文化繁荣的浪潮中,社区也应该把握时机促成飞跃,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文艺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改善文化设施等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能使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注意优化社区现有文化环境,大力开发新的社区文化环境,以丰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载体。要做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凝聚全方位力量、齐抓共管,形成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才能开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陈利华.浅论以人为本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5).

第2篇

关键词:辅导员 高校 网络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58

1 重庆地区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早在九十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就是指的使用校园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我国网络教育的观点的正式提出还是在这个世纪初。网络教育的主要方式有网上讲座、网上问答、网上咨询以及网上交流等等。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经由网络作为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的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传统教育模式来说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以让高校在校学生随时了解的全球信息动向,这种教育模式更加符合当下信息化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性。

2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相对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重中之重。目前在重庆地区其网络思想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是由党政工团人员以及辅导员所组成的,在这其中辅导员的作用最大,其他社会学老师与哲学老师等对其进行辅助。随着网络思想教育越来越被普及,在重庆地区有些高校,对网络思想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经由对其师资队伍不断的提高以及完善,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下这么几个工作分工:网络辅导员、网络管理员以及网络评论员。

在重庆地区,网络管理员主要是从事的重庆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换句话说也就是领导阶层。对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组织协调,以及在网上建立相应的平台,对网络辅导员以及管理员工作流程进行安排,并且组织和策划与思想教育有关的各项网上活动,并且制定实施计划,然后进行宣传,对于网络辅导员以及评论员所反馈的情报进行及时有效的归纳总结。

在网络思想教育的过程中,网络辅导员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主要是由政治辅导员、哲学系以及社会学系的老师组成,其主要工作就是在网络上建立起来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网络教育平台,保证网络教育的及时有效,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引导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可以是BBS、校园网以及QQ、MSN等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务必需要专业的平台,这就需要网络导员对网上的教育平台进行建设,可以组建专题网站、网页、以及生活文化类网络平台,保证网上的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展开,其本质就是对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建设与管理。

网络评论员能够对重庆地区思想教育教师的进行有力的补充,首先要对党的总体方针有所了解,热爱党,热爱祖国,有着坚定的信仰。然后经由自己对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学院实际情况的了解,将其进行合理的融合,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网络评论员主要的工作平台可以是博客、论坛、网上社区、学校贴吧等等,并且就思想教育问题在网上进行探讨与分析,在网络上跟帖、转贴以及发表与思想政治相关的帖子,尤其是当重庆地区发生较为重大事件的时候,在非常时期,对于网上的舆论进行及时的引导,发表正能量的帖子、支持正面消息,最大化的对网上各种负面消息进行消除,从而使得重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和谐稳定的进行。

3 加强重庆地区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3.1 增加资金投入

由于客观的历史原因,重庆的经济发展远远比不上沿海,其硬件设施有所不足,网上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作为保障,加大对重庆地区网上思想教育的资金投入:首先重庆地区的各个高校需要对其资金进行合理配置,纳入财政预算,可以将其用于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师资队伍的建设当中去,对教师进行深造,又或者是引进新的老师。其次积极主动的寻找其他的资金筹措方式,通过社会对重庆政治教育的关注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比如寻求一些大型的IT产业机构对其进行支持,从而建立起网络上思想教育的基金;作为奖励来鼓励那些优秀的教师,最后能够通过有偿服务的方式来进行资金的筹集,比如拉网上赞助、以及经营合法的上网机构,借此来筹集一定的资金。

3.2 完善规章制度

重庆地区网络思想教育主要分为三个主体,网络管理员、评论员以及辅导员,对此我们要对其有明确的划分,实行岗位责任制,确保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能都充分的发挥其职能,另一方面对网路思想教育老师的引进、上岗制度与培训方式等都务必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案,使得网上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从而使得其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3.3 挂职制度的实行

挂职制度的落实有利于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在重庆高校从事网络思想教育的工作人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选派一些较为优秀的教师到沿海思想教育较为先进的高校进行挂职学习,这不仅仅可以有效的提升老师个人素质以及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其他学校先进教育方式的学习,将其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让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水平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在选派到沿海学习的老师当中,可以适当的把少数民族教师作为优先考虑,通过学习与锻炼,让重庆地区网络思想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迪.欠发达地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09,27(7):80-83.

[2]李高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的构建路径[J].职业时空,2009,5(10):174-175.

[3]马志强.重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建设与管理研究[D].重庆农业大学,2009.

[4]陈娟,王栋华.对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2):730.

第3篇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3―0037―0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人类提供了新的交往空间和发展条件,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网络环境。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是社会上接触网络人数最多、运用网络程度较高的群体,网络活动是他们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并正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群体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也成为思想的塑造者和被塑造者。因此,网络的兴起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既改变了传统舆论的导向模式和思想文化阵地的占领方式,也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面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把握网络环境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影响,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必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增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必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努力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新局面。

一、正确认识网络环境的新特点,

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1.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基于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把网络看成是一种载体、工具或手段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运用网络丰富和完善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局部体系构建问题;另一种看法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在网络环境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方式、机制、队伍等方面如何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要求,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体系的构建问题。第一种观点是把网络作为工具或载体,第二种观点是把网络作为一种教育环境。这两种观点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视角,但也同时内在关联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际上,作为教育环境的网络是作为教育工具的网络的推广应用达到普遍化、日常化的结果,而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很多方面又都与网络紧密相连,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等,因此,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网络作为教育环境来对待,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更有针对性,也才会产生实际效果。

2.网络环境的新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特别是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是大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在数字空间的延伸。每一个网络终端的屏幕后面,都不是虚拟世界中的电子信息,而是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虚拟性和现实性是网络兼有的双重特点,网络环境实际上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影响的一个系统体系。网络空间中出现的现象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依据和根源,虚拟的符号是现实的载体,网络心态也正是网络使用者的心态。虚拟空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现实世界的折射,网上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要到现实社会中去寻找解决途径。但网络世界不是现实社会的原封不动的复制,因此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照搬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无视网络民意存在,就会闭目塞听;但过于相信网络民意,则可能会偏听偏信。正确认识网络环境的新特点,必须把握好网络信息传播交流技术的作用机制,处理好网络虚拟和网络现实的关系,注重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加强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结合,构筑网上网下全覆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同时,要依据网络环境新特点,寻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网络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增强自主能力、树立主体意识。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兴利除弊,是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增强自主能力、树立主体意识是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新的一个根本性的突破点。网络环境与其他教育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网络的虚拟性。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里,现实社会的人、事、物和诸多社会现象经过网络的数字化虚拟,呈现出虚拟主体和虚拟实践的特性。网络主体身份的匿名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多元性、丰富性、复杂性、开放性,目前网络立法、网络监管的滞后性以及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性,使得各种合法或不合法、健康或不健康的信息得以方便快捷地进入网民视野,对人的发展造成了利弊共生的处境。这有可能使大学生不加辨别地去接受错误思想,从而被引入歧途。面对这一网络环境的特点,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增强作为主体的人对环境的自主支配意识和支配能力。一是要适应社会变迁的客观要求,转换观念,适应环境新变化。二是要基于兴利除弊的视角,主动优化环境、改造环境。马克思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同时也改变着环境。三是要加强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育。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有了教育信息选择的自主性,但要增强他们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引导他们提高正确、自主分辨和选择网络信息以及自主支配和控制虚拟情境的能力,有效抑制不良观念对青年的侵蚀。

二、正确把握网络空间中的教育关系,

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1.正确把握网络空间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领域拓展到网络领域,仍具有目标规定性和价值导向性,这种属性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仍存在着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这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变成了同在一个虚拟平台的主体间关系。因此,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加强了教育的互动性,使教育活动能够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但同时,双方毕竟是教育与受教育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教育的目标性和导向性产生的,由此导致教育双方在信息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引导的一方和被动追随的一方,表现出教育活动中具有的主体间性的主客体关系。但这种主客体关系建立在虚拟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因而这种主客体关系又表现出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特征。一是具体情境性。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而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体现在教育活动中,由于网络平等的交流对话取代了身份差异的鸿沟,民主的探讨取代了单方面的灌输,所以,主客体之间关系的确定已经不再受现实生活中人的身份的影响和制约,而是取决于网络教育活动具体情境的精心安排和设置,取决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中能否成为信息的引领者。二是不确定性。网络环境下,网络主体可以自主地获取网络信息,选择网络行为,这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和权威受到了冲击。因而当教育者主动与受教育者建立联系,并且教育者提供的信息内容能够适合对方需要并得到积极回应或响应时,教育主客体关系才实际上确定下来;当教育者的教育内容不能被网络受众吸纳,主客体关系就无法实现。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始终处于竞争与协同交织的自组织状态,因此,主客体关系的确立具有不确定性,呈现出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趋势。

2.充分发挥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实行单向灌输,进行空洞说教,教育者可有意识地选择适当的材料对受教育者集中地、持续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促进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发生转变。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关系所呈现出的新特点,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重新理解“教育者主导”的内在含义,这是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突破口。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建构的双向主体性活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教育行为的主体,学生则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认识和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合理组织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就要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者要坚持“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教育理念,走出“权威”与“服从”的误区,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大学生建立起双方彼此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避免居高临下。要经常换位思考,与大学生平等交流,共同进步。二是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明确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选择高质量的能够引起大学生兴趣并产生共鸣的教育内容,形成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树立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三是要不断学习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传播交流的新技术、新手段,在网络教育活动中,经常性地创设大学生们喜爱的场景,具有时代气息且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彼此平等的交流中因势利导,在良好的氛围中造势引导。只有采取民主、平等、互动的教育模式,尊重和关心青年学生,才能利用好网络聚拢人气,形成富有亲和力的话语主导权,搭建起一个双方思想和情感顺畅交流的平台,增强网络教育的感染力,真正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三、主动深入虚拟社区,紧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

1.虚拟社区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影响。虚拟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性,通过网上社会互动,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构筑的新型的生存与生活空间。虚拟社区是网络社会的构成单位,是一个具体的、有限的网域社会共同体。虚拟社区的产生及特点,使它成为网络环境研究的重点。网络虚拟社区具有同现实社区不同的特点:一是开放性。虚拟社区受众多、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每个上网者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制造者,既相互沟通,又相互感染,不受任何身份和地位的限制。二是超时空性。社区成员可以随时随地展开互动交流,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三是群聚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群体互动技术不断得到开发和应用,通过虚拟社区,社区成员之间能够彼此平等地交流,快速地传递与交换信息。这一切,对参与社区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很多学生积极进入虚拟社区,消息,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和建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走进网络虚拟社区,积极探索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成为其中的信息提供者,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有效引导。如果不能意识到并充分利用网络这个信息交流载体或放弃这个载体,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信息就有可能占据这个空间,就可能抵消已开展工作所产生的效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走进网络虚拟社区的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推进,虚拟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研究逐步深化,积累的成功经验愈益增多,这些已经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体现。

2.高校网络社区建设要贴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以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握时代特征,贴近学生发展实际,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网络环境下,在深入网络社区和建设网络社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一定要紧贴大学生发展的实际。一是要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实际需要。网络社区建设应当紧紧围绕大学生关心的诸如学习、生活、健康、交往、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建设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成才的社区共享资源,满足大学生各方面的现实需求,这样才能把中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的意见落到实处。二是要增强高校虚拟社区的内在凝聚力。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成才愿望非常强烈,针对这一情况,高校网络社区建设要在满足大学生成才的需求上下工夫。还要掌握高校网络社区的特点、功能、内在机制及发展趋势,使社区在体现其他一般网络社区组织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社区成员同质性强的优越条件,推进网上网下集体的同构,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使社区成员形成对社区相对稳定的归属感,增强网络社区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高校网络社区建设要突出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遵循网络社区所具有的共性的交往方式的前提下,高校网络社区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以及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网络社区建设既要创设思想教育活动的“师生情境”,发挥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作用,也要建立自教自律的“朋辈情境”,注重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师生的平等沟通,使社区的育人环境充满人文关怀,充满亲和力和感染力。四是要了解学生思想、心理动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把高校网络空间作为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准确地了解发现大学生思想变化和心理变化,为他们解疑释惑、排忧解难。通过教育疏导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把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丁宏.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J].高校理论战线,2003,(6):37―38.

[2]苏振芳.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l,(1):36―37.

[3]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33―340.

[4]汤跃明.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7.

[5]田维义.加强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4,(11):17―19.

[6]王栓.微博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1,(12):91―93.

[7]王勇,蔡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前沿,2003,(2):52―54.

第4篇

一、借鉴社会工作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1.助人自助。社会工作把助人当作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工具性目标,认为助人的关键是帮助满足受助人之所需。在助人过程中,社会工作不是机械地看待助人,而是把助人当作一个互动系统,既帮助受助者解决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困难,也注重增强他们现实生存环境中自我生活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助人自助的理念在实践中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注重“以人为本”的助人关系的孕育,强调以平等、尊重、互信、接纳的价值为取向,主张与服务对象建立一种以理解、轻松、温馨、安全、平等为特征的专业助人关系。二是注重服务对象的参与及自决,强调社会工作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助人自助,强调帮助服务对象建立适当的人格、情感与行为模式要比提供物质帮助更为重要。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不是救世主,也不是主宰者,而是帮助与资源的提供者、协调者,问题的分担者与支持者,对于选择何种方式做出改变,则由服务对象自己做出决定。

相比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灌输对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为了便于学校的教育管理,简单地强调正面引导与统一思想,忽视了以人为本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达不到内化环节的效果,这种不平等的教育关系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我决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接纳每一个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均有其自身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运用与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协助学生达成受损功能的恢复,实现其自我成长与发展。通过这种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过程,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

2.人在情境中。“人在情境中”作为现代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认为在引起人的问题方面,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一样重要。这里的环境通常是指人所处的外在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游乐场所、社区等。利用“人在情境中”的理念,社会工作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其一,关注个人并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其二,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与机会连接起来;其三,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要想全面准确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与问题,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其个人特质,包括内在的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同时又要深入了解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理论上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但在实际思想教育工作中往往采用空洞的教化方式,使内化的内容被悬空、内化的途径抽象化,仅仅从理论与思想上试图改变学生,形成了只重视对学生个体说教而忽视改变环境因素的教育现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这种单一归因与单一教化的方式通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日趋式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大学生思想与行为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一方面,应尽量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发展他们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从预防大学生思想与行为问题角度入手筑起第一道防线;另一方面,在对大学生问题的归因上要既注重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又要把握好家庭、校园、朋辈等社会环境对其思想与行为模式的影响,将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情境因素联合起来,通过改变其生活环境进而促成大学生的改变,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3.优势视角。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DennisSalleebey提出,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服务对象问题的全新角度,即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特点、知识、能力和资源,无论这个人有怎样的问题与缺陷,处于怎样的困境之中,均能看到希望和转变的种子,而不仅仅是对需求的满足与问题的解决。在优势视角看来,社会工作者要通过赋权――和抛弃歧视性标签――为服务对象提供资源与机会,让其远离“弱势与无能”这种思维定势,使其在逆境中激发出面对磨难与抗争的能力,并在抗争过程中看到自身的优势、改变的可能与生活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过多地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视为被动的接受者,更多地从满足需求与解决问题介入,忽视了大学生潜力的发挥。优势视角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大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总是暧昧模糊的,一方面是大学生个体的缺陷与困境的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则是其中潜藏的优势也无所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教育过程中尽力创设能使大学生发挥潜能的资源、情境和机遇,肯定他们的价值,让他们看到“自我实现”的意义。

二、社会工作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经过长期的积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不同的方法与艺术,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我们要继承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但又不能把优良传统当成僵化的教条,生搬硬套,要把优良传统和新的实际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运用个案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案工作是指“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它所注重的不是社会问题本身,而是“个案”,即为社会问题所困扰或无法适应社会环境的个人或家庭。个案工作以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为理论基础,强调特定的沟通、会谈与评估技巧,如同感、尊重、主动倾听、支持、澄清、自我披露等,形成了通用的个案工作过程模式:接案与建立关系、收集资料与问题判断、制定工作计划、介入、结案与评估。这些使得个案工作集专业性、科学性、系统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体,以一对一的方式更深入地了解服务对象的内心深层问题,了解不同服务对象的独特困难,有针对性地帮助服务对象解决所遇到的难处,保证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大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班级或群体为对象进行理论上的灌输。虽然时常也采用“一对一”的谈话方式,原则上也讲究贴近大学生生活、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但在总体观念的影响下,“一对一”的工作方式大多只是被视为一种单独“训导”。戈登认为社会工作的重要价值之一即是“每个人除了具有人类共同的需要外,每个人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高校每一位大学生都独具个性,思想政治教育可强化个案工作“一对一”的个性化工作方式,运用个案工作独特的会谈与沟通技巧,以个案工作系统的工作过程为借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在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过程中,可以化个别为原则,从每个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独特性、问题与需求的多样性出发,发掘与整合学生的内外资源,采取针对性、个性化的介入方案,以达到净化思想、修正行为、免于越轨的目的,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

2.运用小组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小组工作是一种运用小组帮助个人的方法,旨在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通过彼此之间的支持、分享、分担带来组员思想与行为的变化。小组活动的设计与领导技巧的运用是小组工作的关键动力之一。经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引导成员降低自我防御,引发成员对某一问题的深入讨论,其中经常运用澄清、积极倾听、自我流露、对质等小组工作技巧,以使小组互动更有效、有序地进行。小组成员是小组的核心,工作员则是协调者、促进者等角色。

通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善于以班级、群体、组织为单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行为教化,统一化、模式化、作报告式的“填鸭”教育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接受意愿,内化效果令人堪忧。林万亿称人的问题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人与人之间互动障碍,因而问题的解决也应立足于群体,且群体改变的效果更为持久。小组工作正是借助于成员之间的充分互动与经验的分享实现教化与改变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小组工作的活动设计与分享技巧充分融合于自身的教育体系,对新生的适应性与发展性教育、大四学生的就业分享与支持等教育,采用学生更愿意接受的小组互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提升思想教育与行为改变的效果。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社会工作

社会中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的情况下,政治教育还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还是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没能认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且观念比较落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偏理论,学校方面片面看重课堂教育、缺乏实践,师资方面专业性不足、素质欠缺。这些缺陷大都是指向一个问题,就是教育过于单调、重理论,但是没有实践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不完善,可能导致恶劣的社会问题。所以要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和方法,社会工作有实践方面的专业性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对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有很大作用。

一、社会工作介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介入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工作理论有自成体系,它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门学科之间有其互通性。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是“助人自助”,简单地说,就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在帮助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不是简单地觉得问题,而是帮助他们在过程中挖掘内在潜能,并且自行弥补自己的缺陷。“平等和尊重”概念的融入,着眼于学生个人的价值,把学生当做是社会的价值个体,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以学生的立场看待问题,高校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重视人文关怀。“个别化”理念,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单一的个体,有其不同的性格和特点,不应该用统一工厂化的教育方式来压抑每一个学生。重视、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学习不同的文化知识、培养各异的兴趣爱好。“服务”概念的融合,社会工作的工作性质是服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社会服务印象,把服务作为大学生的教育行为准则。

(二)优势视角介入思想政治教育

优势视角有对病态模式反思的功能,是社会功能的新模式,还没有运用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将优势视角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可以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面。利用优势视角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优势、挖掘学生潜力。学生的潜力和优势是必然因素,每个学生都具备面对弱势时具有抗压能力和反击能力,面对打击过后的自我完善修复能力。优势视角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把资源充分利用,协助陷于困境的大学生摆脱现状,找到自身优点、找回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的就是在挖掘优势提供学生需要的有利资源,提倡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和问题的根源,着眼根源解决现有问题。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融合到大学文化中,明确成员资格、培养归属感和荣誉感。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历程中应重视学生成员资格的界定,尤其是对弱势或行为偏差的成员寻找问题根源的时候,应特别注意问题当事人是否在成员资格范围内。

(三)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工作的方法体系中,主要有三种方法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社会个案工作是工作者通过直接的沟通或间接的多方面干预,运用人与社会的相关专业知识,对陷入困境的个人、家庭进行心理调整或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当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中行为偏差的学生加以思想政治教育,关心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找出其行为偏差的个人和社会因素。个案工作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加强教育效果。同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多在事件发生后才采取措施,并没有建立危机预防的干预机制。所以,这说明个案工作方法危机模式介入是非常有必要的。小组工作,指在小组中开展以满足现实和情感需要、完成特定任务为目标、为导向的活动,这类活动通常在一个社会服务系统中完成的,针对个别成员和整体小组开展。小组工作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作用,也是教育者需要熟知的教育规范条件。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学校可以成为一个社区。学校借鉴社区工作方法,有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参与社区的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二、社会工作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方式设想

(一)增强辅导员社会工作意识

高校内建立完善辅导员制度,配备一定的辅导员,可以为初步的社会工作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起步提供了空间。辅导员上岗培训中加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让辅导员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具体的学生教育课程中运用这些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增强辅导员和学生的沟通效果,以及提升辅导员的学生服务意识。安排社会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两者相结合搭配工作,取长补短,发挥两者的优势和效果。让这些有志之士参加专业的社会工作培训课程,并获得社会工作的从业资格证书。

(二)高校建立社会工作站及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兼职辅导工作

高校设立社会工作站,直接对副书记或副校长领导和汇报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运用知识和已有资源帮助陷入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还可以配合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共同管理学生的事务,有计划的、定期的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进行调査,发现出现偏差的学生,并主动发动工作、服务于学生、发挥社会工作的预防功能。

三、结语

现代大学生在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下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与新挑战,要创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社会工作拥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应,专业助人理念和方法符合我国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把社会工作介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时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开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没有时空界限,没有形态差别,已经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可能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一切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素及条件的总和。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点

1.客观性与不平衡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客观性。无论是校内高大宏伟的建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还是校外的社会大环境;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了它们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无论它们是否被开发利用以及开发利用到何种程度,它们都客观地存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虽然客观存在着,但它的分布却很不平衡。各个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形成的文化底蕴不同,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等都会引起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各地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充分发挥资源正面积极的影响。

2.丰富性与系统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大到江河山川,名胜古迹,小到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无不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既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又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既存在于校内,又存在于校外。不仅能以物质、活动、管理为载体,而且能以人为载体,并能经过主体的开发,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资源,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和充实,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而广泛,但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它们共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生影响,是作为整体而发生作用的。所以,在开发利用时要注意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以达到最佳组合。

3.继承性与动态性

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继承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丰富起来的,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不能脱离我国传统的资源发展而成为空中楼阁。我国丰富的德育思想和优良传统为现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的上升,高校物质条件不断得到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资源、隐性资源将逐渐得到重视,开发和利用力度会不断得到加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1.挖掘培植校内资源

首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促进动态资源的生成。所谓教材二次开发,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据,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大胆质疑,学生的思考、困惑以及学生的经验、见解,甚至学生的错误等,都是教学内容向深度和广度延伸的生长点。

其次,开发人力资源。一要开发利用教师资源。改革评价制度,稳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现有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其他教师及工作人员要在各科教学和日常工作中对大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二要充分利用学生干部。学生干部一般与学生接触时间长,更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学生干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开发校园文化资源。一是开发校史校情资源。可以通过编史成册;可以利用本校的名人对学生进行教育;要营造良好的校史校情教育环境。二是开发物质资源特别是图书馆资源。要注重购进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生喜欢的书籍;注重引导学生的阅读流向;开拓新的服务领域,进行读书指导。

2.挖掘培植校外资源

第一,开发利用家庭资源。帮助家庭树立良好家风、行为习惯,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

第二,积极开发利用社区人力资源,使他们不仅仅作为资源,而且成为社区资源的开发主体,这样,其它的资源才会变成活的东西。还应重视开发社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充分挖掘社区博物馆、图书馆等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改变社区的精神风貌,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

第三,开发利用国外资源。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大量阅读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书籍,挖掘其中的有益成分,如外国的无意识教育等,将挖掘出的有益成分进行整理,结合本校情况和学生具体情况加以利用。

3.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首先,要对师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和法制教育,认识清楚越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越是要坚定立场,尤其是学生,要增强政治辨别力和对有害信息的抵抗力,筑好自身思想的“防火墙”。

其次,要对师生进行网络知识技能培训,增强师生开发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可以把课堂上、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学生日常生活和美丽的大自然以网络的形式展现,建立讨论区,使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

再次,挖掘利用其它网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例如,新闻网站有着明显的“官方”背景,在内容的选择上比较严格,要积极引导学生加以关注。

第四,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把好“过滤”关。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会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们要积极进行科技研发,开发出更为高级的杀毒软件和过滤器,使有害信息被拒之门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结语

要合理开发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必须打破人们的传统观念,把有可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人员都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范围之内;要合理而充分地开发利用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尽可能培植新的资源,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涌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71-73.

[2]吴琼.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J].现代教育科学,2006,(01):23-24.

[3]孙永玉.校史校情:高校德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J].中国高教研究,2006,(01):45-47.

[4]付淼,黄莹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4,(08):45-47.

[5]江立成,朱克平.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资源刍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2004,(01):54-55.

第7篇

[关键词]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整合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12-0021-0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的阶级、政党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主要反映了国家、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它的实施,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而且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这一问题的态度非常明确,为了充分调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形成辐射全社会、全方位、目标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一、利用法律手段强制和保障各种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为使各种力量都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是从法律上加以强制和保障。如法国1989年颁布了《教育指导法案》,对学校、社会团体、家庭在青少年公民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规定。美国政府认为,凡是一切具有道德教育职能的组织或部门,如国会、州府、政党、教会、传媒、学校、企业、社区、家庭以及学生管理、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等,都与学校一样,负有道德教育的职能。1990年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不但对学校提出了要求,而且还要求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比如社区,该法就要求其把校长、教师、学生、企业界、官员、新闻界、医务界与社会服务机构、公民与宗教团体、执法机关、成年监护人和友好邻居组织起来,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除了制定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上的法律以外,还针对每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制定了具体的运作法规。如为了督促家长更好地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西方国家大都通过了相关的法律。美国早在1994年制定的《目标2000年教育法案》中就将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列为8项国家教育目标之一;同年修订公布的《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法案》明确规定,接受联邦Title补助的贫穷学校所在的学区必须推行家庭参与教育伙伴计划,鼓励有关学校与家庭拟订学校家长公约。与此同时,各州也制定了相关法律及行政措施,规定家长若未能协助学校管教自己的孩子,将会触犯法律而被移送法庭,遭到高额罚金的严厉处罚。再如,为了发挥宗教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是通过立法,使宗教教育获得在教育体系中合法宣传教义的制度性地位。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德国。德国对宗教教育的法律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联邦层面的《基本法》,一个是各州的州宪法及其具体的教育法规。前者规定的是德国保障宗教教育权利的宪法原则,后者则主要依据各州的实际情况,制订成文法律来具体落实。如:德国基本法第141条规定,“教会为军队、医院、刑罚场所和其他公共机构提供礼拜和其他牧灵服务,宗教组织可自由履行宗教职责。”为了保障青年学生参加志愿者团体,美国20世纪80年代就通过了“国家社区信托服务法”,有的州专门通过法案支持甚至强行规定学生必须参加这类活动才能毕业,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中学生不但不能毕业,而且难以进入著名高等学府。欧洲青年事务部长会议1993年维也纳会议也作出决定,在促进青年的志愿服务时,“要明确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相应法律地位”,等等。

二、利用财政支持与税收等社会政策引导各种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力量,由于其工作性质的限制,其经费对外界支持的依赖性相当大,因而财政支持,就成为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手段,政府通过有选择的、针对性比较强的具有倾向性的财力支持,对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调控,使其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比如美国,教育的分权体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都是学校自主,政府不加以直接干涉。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有对其放任自流,而是通过财政投入资助比较有权威性的专业协会进行大量研究工作,并根据研究成果,经常公布对学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建议或者样本。由于建议和样本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多数都能被采纳,从而使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保持了一致,充分地体现了国家意志。财政支持的积极引导作用,使西方发达国家对这一手段的运用越来越重视,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法国政府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为例,1996年,科研中心人文与社会科学部的科研经费为9.5026亿法郎;1999年提高到12.1089亿法郎,增幅为27.4%;2000年又提高到16.636亿法郎,比1996年增加了75.07%。在德国,马普学会是德国的四大科研组织之一,在社会科学人文的研究方面居全国之首,学会科研经费主要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拨款。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德国政府对非营利部门的资助比例最高,在非营利部门的总收入中政府投入高达70%。除了财政支持这一经济手段以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还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进行鼓励和引导,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免税政策,主要是企业或个人向非营利性组织捐款或捐物,经核准可以抵扣交税税基;非营利性组织开展有偿服务所得的收入不需上税,该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时所购买的商品,也不需交价外的消费税。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具体政策,如西方国家志愿者服务团体是社团中影响较大的一个,参与这个项目的青年人可以得到各种政策方面的优惠。在美国,志愿者服务期间,会得到一定的生活补助;之后上大学期间,会得到政府的资助完成学业;在税收方面,还可以用志愿服务的时间来抵税。

三、建立社会合作机制,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

为了保证家庭、学校和社会团体等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一致,防止互相抵触,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合作机制来加以保证。

首先是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各种教育力量的指导与协调。如法国在1989年颁布了《教育指导法案》后,根据这一法案成立了“教育高级委员会”,协调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工作,统一领导社会力量对公民教育的参与。德国在联邦内政部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在各州设有分支机构,指导和协调各个机构的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建立全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协调机构以外,还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某一具体组织或具体活动建立了协调机构,如在美国,为了加强对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指导和协调,建立一些大学或跨地区的全国联盟以指导、协调本校或全国的社会服务活动。

其次,是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对社会力量的合作加以保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近年进行教改的重要举措是实施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的机制,创建学校、社区与家庭伙伴关系模式。在西方国家中,美国是较早提出建立这种模式的国家,在政府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支持下,经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已在实践中形成了六种学校协助家庭和社区参与关怀学生的途径与框架模式:一是加强亲职教育。学校支持和帮助家庭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帮助布置家庭环境。家庭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和对孩子的期望。二是拓展沟通渠道。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就学校的课程计划及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三是组织家长自愿服务。改善学校培训与活动计划,吸收更多家庭作为志愿者或观众参与到学校或其他地方的活动,还包括为学校教育及其组织活动筹集资金,提供道义方面的支持。四是协助家庭辅导。学校为家长提供在家里参与孩子学习活动的信息建议,以帮助家长更好地辅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或组织其他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五是参与学校决策。通过各种学校委员会和家长教师组织等,使家长作为参与者关心学校的决定、管理和倡导各种活动。六是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协调社区内的各种企业、机构、文化的和民间组织、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社区群体,为家庭、学生和学校提供各种服务和资源,让学生、家长与教师能够为他们所生活的社区作出贡献。

四、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加强对各种教育力量的管理和监督

第8篇

【关键词】微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体之一,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也可以图片、音频、视频等)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网页、手机短信、即时通讯软件等均可对这些信息进行传送,访问则可通过个人电脑、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微博群体占网民总数的57.2%,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3%。据统计2012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已达到3亿之多。CNNIC数据显示,与其他传统传播媒介不同微博具有如下特征:

(一)内容微型、简明。微博内容由140 字左右文字组成,用于记录生活、交流互动,对用户的写作能力要求不高。

(二)传播时效强、内容丰富。微博信息的编辑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用户随时随地都可抒发感想、接受信息、评论事物。

(三)传播方式、途径多样。微博传播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互传播,它融合网络、手机以及IM软件等多样化的信息途径。

(四)传播主体平民化。微博消除了传播者和接受者界限,让大众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用户自由构建个人的社交网络和社区,表达想要表达的观点,选择感兴趣的关注对象,获得感兴趣的信息,并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编辑微博内容。

二、微博平台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微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重大的挑战,表现如下:

(一)思想政治教育以往多采用课堂教学、召开会议、个别谈话、学术报告讲座等方式,在新媒体时代,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再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他们逐渐不适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因为微博的互动性、简短性、群组性和即时性等促进了大学生对快餐文化的习惯,随时随地可进行的虚拟交流使得他们对传统观念、传统生活方式越来越缺乏耐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巨大冲击。

(二)大学生的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度不深,可能还无法准确辨别出信息的真伪、好坏。对于热门信息,他们热衷于不加判断盲目转发。而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各种错误思想、负面的不良示范给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冲击,价值观念被混淆、削弱其道德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微博的便捷性、即时性使大学生极易沉迷,热衷于其所营造的虚拟环境。学生对微博的关注几乎无时无刻,过分依赖和迷恋,影响了正常的专业学习。同时,对网络交流的得心应手让大学生更不愿花时间在现实的人际交往,造成其人际关系冷漠,甚至跟家长、老师、朋友无法有效沟通,也无法跟陌生人顺利沟通。

三、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积极面对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带来的挑战,同时抓住其所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大学生喜爱的这一新兴媒体,用与时俱进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微博更深层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微博的正面引导作用,邀请学生认可度高的教师、校友、学生骨干分类别组件微博社区。最大化利用校内资源。知名教育者、行业专家、优秀校友个人形象较好,对社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一般也都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综合素质较高,在学生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他们可以给学生们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榜样和模范。

(二)以年级或学生组织为基础,建立微博。辅导员及学生组织指导老师在此类微博的建设中要起到指导作用,把握好社会和学校热点问题,及时了解关注学生们关心的事物,引导学生讨论积极健康向上的问题。以特定学生群体为基础建立微博社区,其成员的对事物的认知、具备的各种观念相对一致,讨论的话题比较统一,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相对容易引导。教育者在引导的过程要注意网络空间交流的规则和技巧,充分发挥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完善网络信息反馈渠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保持主导地位,发挥指导作用,首先要充当好网络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和调节者,最重要是对信息能够及时了解、随时掌握,把控好舆论的方向。建立一支至上而下的信息跟进、反馈队伍,能够更好地对微博中传递的信息加以筛选,屏蔽不良信息,将讨论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从而在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微博媒介素养教育。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体,发展迅猛,监管机制的建设远未能跟上其发展步伐,尚待健全。垃圾微博泛滥,使得大学生中的“微博控”极其容易受到其消极影响。因此,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提高大学生看待微博教育的理性度,提高大学生正确运用微博服务自身和社会等方面的媒介素养。同时,促使大学生在网络表达中运用健康有益的方式,让其明白在表达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表达的责任,自觉担负净化网络环境的公共责任,共同营造文明理性的微博环境。

参考文献

[1] 郑燕林,李卢一.微博客教育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29-32.

[2] 郝胜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J].扬州大学学报,2010(2):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