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5 17:13: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第1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传导机制 中国经济

一、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进入低迷阶段,其传导机制是:美国金融自由化过度,政府对金融风险监管不利,金融衍生产品出现损失,导致其他与之相连的金融产品出现损失,进而导致金融体系混乱,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相互依靠相互影响,顾金融危机很快从一国传导到另外一个国家,形成国与国之间的连锁反应,最终以加速效应或者乘数效应的方式从虚拟经济导向实体经济,最终形成多国多产业损失惨重。所以这次的金融危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危机,而非某一个因素能推动其传导的危机,爆发似乎不可避免。

(一)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条件和传导机制

美国经济实力雄厚,美联储连续降息,刺激外来资金流入,外表一片繁荣,房地产经济泡沫越来越严重,再加上美国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疏于监管的行为,成了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只推手。使得次贷危机发生后世界金融体系处在严重失衡的状态。危机形成的传导机制研究,美国民众的超前消费,贷款消费的方式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而金融自由化和衍生品的泛滥,把资产证券化推到了极端,为这次危机的发生创造了生存条件,并将风险逐步转向全世界。

(二)金融传导机制的深层次原因

美国是世界金融中心,美国财政账户赤字庞大,日本中国欧洲等国家对美国有大量的贸易盈余,美国通过向这些国家出售资产或借款,使这些国家成为美国的债权人,所以这些国家的投资收益非常容易受到美元汇率和经济波动的影响。顾全球经济结构失衡是当今美国不断积累的金融风险危机导致的。更具体更深层次的讲,美国金融危机是资金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处在总需求不足与总生产供给过剩的状态中,是低效无序的不良状态,大量的闲置资金找不到投资的项目,进而购买了没有实体经济支持的金融衍生产品,这样美国本地资产价格严重泡沫化,一旦美国泡沫破灭,必然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我国在这一轮美国次贷危机中也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略小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在通过各种途径冲击我国的实体经济,主要表现在俩个方面:一个是我国在海外的投资严重缩水,一个是国内资本市场下跌,房地产等支柱企业不景气,外国热钱流出等。具体的说:

(一)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深层次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这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引爆点的国际金融危机更加重了我国深层次矛盾凸显。首先,我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商品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样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本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就严重打击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致使很多中小型出口企业纷纷倒闭,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纺织等领域。另外,很多国家制定新的环境标准,使得我们国家的出口产品遇到了绿色贸易壁垒,威胁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必须转变这种以依赖资源的消耗,以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经济模式,不然谈不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我国经济还缺乏有效的引导拉动消费增长的机制。一个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的资金从中国撤离,国内市场感到压力并且投资信心不足,导致民营资本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引导,另外,虽然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城乡差异依然很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提高不多,农村的消费市场没有很好的得到启动,而城市居民虽然收入提升,但是随着房价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支不断的加大,城市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抑制。

(二)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金融发展滞后,致使经济危机发展迅速,没能很好的起到导向的作用

我国因为在外国有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随着这次金融危机的缩水而缩水,此外我国国内找不到优质的投资项目使得外汇储备无法投资,而由国外直接引进的投资项目又要支付巨大资金给海外投资人,这就导致了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国内的商业银行因自身存在很大金融风险,在为非金融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也受到一定制约。国内金融市场在发展大方向上呈现滞后和不景气的现状。

三、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重点

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目前居民存在金融机构中的大量存款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资本充足,劳动力过剩,因此需要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建立良好的并适合中国市场的经济运行机制,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使我国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转变贸易模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变原有贸易增长模式,使其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调整贸易政策及发展思路,从全局出发,协调进出口关系,对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使贸易更具竞争力,实现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一批有竞争实力的在国际上能叫的响的大的民族品牌,增加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和付加值,提高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引进外资方面要调整引进政策,重视技术含量,优化外资服务,以此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整合优化。在加工贸易方面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延伸其产业链,加速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同时实施绿色贸易增长战略,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政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进产品的环境标志制度,实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并鼓励企业注重环保技术,研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环保的新市场。

(二)建立并完善我国经济体系中有效扩大内需的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

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点,因此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消费拉动和投资驱动是扩大内需的两个要素,二者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在国内经济增长上起到了重作用。实现有效的扩大内需一方面要扩大投资,要加大投资力度,实行积极、相应宽松的财政及倾向政策,制定有效的扩大内需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尤其是要加强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如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民生领域”的投资以及如节能减排等的企业技术项目改造的投资。另一方面要刺激消费,重点是提高城镇居民、农民及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强化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各项负担,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的财政补贴和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养老和医疗体制改革。

(三)加强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

国际金融危机是并不是全球经济化的终结,市场经济制度和金融自由化仍然是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认识到,国际社会经济要在国际货币体系重构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方面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我国做为国际社会中重要的一员,也要在经济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审视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劣势,加大金融改革开放的力度,实现金融政策的主动性、预见性及可控性。同时要在交易机制、市场结构上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创新金融产品及金融衍生产品,扩展资本市场规模,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改善金融结构,化解金融风险。深入推进交易机制市场化改革,深化融资融券等制度的改革及有效创新。

(四)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应抓住美元因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做为国际货币核心地位有所动摇的契机,强力推进人民币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的确立,使人民币国际化,从而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减少汇价风险。由于国际贸易“三无悖论”的影响,我国人民币汇率上升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素,如对出口行业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调整相应的政策及相关制度,选 择长期对我国存在贸易顺差的国家为切入点,分步骤的稳步推进我国货币的国际化,提高人民币国际协议计价货币的作用和地位,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使人民币在国际上被认可的程度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子先.〈美国金融危机新情况.发展趋势及影响和对策〉.《国际贸易》2008年第12期

第2篇

一、我国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1.跨国并购范围小、成功率低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09年国际并购进入低潮。外界对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给予很大的期望,但是国内企业应当保持清醒头脑和谨慎态度,在把握机会的同时,做好深入研究和准备。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资源采掘、工业制造业领域,近两年金融业跨国并购也时有发生;不过,服务业跨国并购总体上相对较少。事实上,近年,全球范围供水供电、工程承包、消费电信等领域的跨国并购非常活跃,而我国相关上述行业企业未能敏锐地捕捉到相关国际机遇。另外,我国跨国并购还需要提高成功率,这里的成功率,包括并购实现的成功率和并购后企业经营的成功率。从并购实现的成功来看,目前我国资源领域的跨国并购已经引起美国、日本等战略对手国家的注意,正是由于美国国内某些人政治上的提防,才部分导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不能成功。

2.企业境外投资缺乏引导和规范

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也激化了各国相互转嫁风险的内在利益驱动;全球金融危机呈现更加复杂的形势和局面,势必对我境外投资构成新的影响。

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有能力开展境外投资。在促进企业对外投资,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和经营过程,规范中国企业投资和经营行为等方面,需要配套开展相关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

3.境内外证券市场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潜能未被发掘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逐步显现,经济运行的困难增加,但总体来看,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风险可控,证券机构在欧美市场的业务有限,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整体影响相对较小。

4.配套金融服务的产品品种少、功能质量差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球金融业历经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从金融服务品种来看,我们看到,目前只有面向对外投资的法人贷款初步形成规模,但即使是这样,在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等著名的境外投资大项目之中,境内机构贷款也只占少部分。同时,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股权基金、股权贷款等金融品种和金融机制直接用于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境内股权融资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管道显得非常间接。至于企业对外投资中需要的离岸金融、信用担保、贷款保险等,目前只有少数得到金融主管层授权的金融机构能够提供,并且服务费率、效率等方面,和企业的要求都有一定差距。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实现我国对外投资方式创新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路

中国的对外投资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的地位较低。金融海啸已经在全球许多国家登陆,面对可能到来的经济衰退,全球正在采取救市措施。尽管在这样的背景下,使得我国在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方面遇到一定的困难,对外投资仍要继续,中国对外投资仍具有巨大的潜力。下面就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现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创新健康发展提出了几点对策:

1.推动和实现并购投资健康发展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当前许多国家正面临严重缺乏资金的困境,形成了对外来资本的深度需求,而且出价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各国政府对外来资金的一些限制也有所放松。这自然给中国企业去海外投资收购带来机会。

首先,拓展跨国并购的产业领域。引导我国供水供电、工程承包、消费电信等领域的服务商,积极寻找并购商机,实现企业国际化不断迈上新台阶。其次,提升跨国并购计划的命中率。在这方面,政府和企业都应该积极行动。政府应该在多双边经贸合作中,通过会谈和签约,努力敦促经贸合作伙伴,为中国企业开放更大的产品和要素市场领地。还有,提高跨国并购发生后的整合效率和经营成功率。为此,在跨国并购发生前,要充分总结不成功跨国并购提供的经验教训,企业要分析和判断形势,提出合适的谈判条件;对没有把握获得好效果的,宁可不实施并购;并购发生后,企业一定要有整合的长期规划和分阶段目标,并落到实处。

2.充实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和服务工作

目前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急需的重要资源产品处在低位运行,在此情况下,只有鼓励企业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 危中求机,中国企业此时出击并购海外矿业资源,抓住当前金融风暴时机,扩大海外投资,提高自身的资源储备。

现阶段,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初步建设企业境外投资的公共、准公共管理和服务框架。首先,财政出资设立企业境外投资咨询和培训部门。由外经贸主管部门设置编制约10人左右的办事机构,定期举办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咨询会、引导会、培训班、研讨会。其次,逐步充实民营境外企业商会体系。一方面,要拓展原来以国有企业成员为主的相关企业协会(五矿商会、工程承包商会)的工作机制,将民营企业的入会、服务和协调纳入进来;另一方面,要加大全国工商联体系对民营企业境外分支工作的参与,积极构建海外企业商会,并努力在企业经验推广、竞争秩序协调等方面,开展工作。还有,积极面向企业对外投资,培育培训、翻译、信息、财会、规划等方面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海外投资社会中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资质认证制度。

3.为境内主体通过内外证券市场投资境外企业创造宽松环境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从全球范围来看,熊市无处不在,影响无处不在。从中国证券行业角度来看,应该说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国内证券行业的从业机构所受到的影响相当有限,完全可以控制。而国内证券市场受到的影响和冲击非常大,并且迄今为止,许多影响仍然在进一步吸收的过程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如何更好的进行对外投资是一我们迫不及待需要研究的问题。

首先,要以松绑为基本思路,逐步放松和简化企业境外上市的资质管理,放松和简化各类主体投资境外证券市场的监管,使广大民营企业拥有和国有企业一样的境外上市机会。其次,按照国际惯例和经济安全要求,逐步面向境内企业在境外证券市场开展换股、认购、收购等操作,建立宽松、规范、有序的备案登记和资质管理制度。还有,要在上海、深圳、香港等证券市场,建立海外企业上市中国证券市场的板块,并力图为中国主体“不出国门”参股境外企业提供机会。

4.丰富和拓展面向对外投资开展的金融品种和关联服务

当前从华尔街开始的金融海啸愈演愈烈,目前已经造成全球房地产的持续下跌、诸多全球大型投资银行倒闭、各国股市暴跌、欧美金融机构亏损和全球经济增速急速放缓等严重后果。但任何时候都有机会,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其实,尽管股指暴跌、房价下挫,但仍有很多投资品能给你带来不错的回报。

首先,仿照美国OPIC、德国DEG等机构,建立政策性对外投资专业融资机构,建立严格、规范的政策性对外投资配套融资专业审批制度。其次,逐步面向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内金融机构之中,建设基会融资、股权贷款等金融产品品种。再次,在商业性金融机构之中,面向企业对外投资,培育贷款保险、贷款担保等金融产品 。另外,对所有商业银行放开经营离岸银行业务。还有,继续大力促进国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走出去”,并在境外加强与非金融“走出去”企业的联系。

参考文献:

[1]John Campbell.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 vol.80.

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 发展 ,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

        1 世界金融危机对

        2.2 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 在劳动力成本增大、原材料价格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系列现实压力下,再加上受 金融 危机的打击,中小 企业 来自欧美订单的大幅减少,这让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中小企业面临更严峻的威胁。在目前的危机下,中小企业必须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技术、改善设计和提高品牌知名度,开拓新兴市场、启动国内销售;但我国出口企业很少具备这些实力,且增加这些方面的实力需要很长时间,金融危机为这个战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就是从国外购买技术和品牌,欧洲、日本和北美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具备这样的品质,而且现在非常便宜。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以促进产业调整,甚至可以将外汇借给出口企业,让他们去买国外优质的品牌、技术甚至并购。 

        2.3 有利于我国扩大内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32.4%,达51321.78亿元,2008年前三季同比增长25.8%,达48946.86亿元,我国完全有财力通过收入的二次分配,从财政收入中调出部份资金注入住房平准基金及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基金,以稳定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信心。政府要通过改革金融证券管理体系、财政预算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及健全 工业 产业投资指引,以扩大内需,同时转变 经济 增长模式,通过提升资产附加值来刺激经济。刺激经济的关键是激活内需,而激活内需的前提,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收入分配的改革,这样,人们才敢将储蓄从银行里调出来,大胆地消费,形成增长的良好循环。

        3 预防金融危机的措施

第4篇

【关键词】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DSGE 金融危机

作为宏观经济的计量分析模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最近二十年发展迅速,并成为美联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央行和机构进行经济预测的重要分析工具之一,在中国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但该模型并没有很好地预测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因此宏观学术界在危机后的几年间对该模型进行了反思和改进。本文总结了该模型的几个改进方向,主要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近年来公布的DSGE模型为主,分析了如何在这一模型中充分考虑金融因素。

传统的DSGE模型是三部门模型(家庭、厂商和政府),而金融危机后的模型纳入金融部门成为四部门模型,对金融部门建立一个独立的结构性模块,引入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深入刻画金融部门的顺周期行为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对金融部门的研究方向分化为银行与家庭的关系,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和银行与厂商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发出不同侧重点的模型。

一、金融危机前的DSGE模型结构

简单来说,DSGE模型研究经济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一般均衡问题,探索实际冲击(如技术冲击、利率冲击)如何传导并引发经济波动,描述GDP、消费、投资、价格、工资、就业和利率等变量的动态变化。由于是在不确定情况下,所以采用了动态优化的方法对各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进行刻画,再加上资源约束、技术约束、信息约束等条件方程和市场出清条件等,构造出总体经济需要满足的方程组,求解该方程组得出一般均框架下的经济增长预期。

DSGE模型起始于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后者利用动态优化方法处理不确定环境下的行为主体行为决策,得到最优行为方程,这一方法成为DSGE模型的基础。之后新凯恩斯经济学派发展了DSGE建模方法,引入了价格刚性等市场摩擦性假设,又引入了金融加速器理论。代表研究学者是伯南克,他和Gertler、Gilchrist(1999)将不完善的信贷市场纳入到DSGE模型,研究金融加速器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即信贷市场摩擦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2007年Gali和Gertler进一步改进了模型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设定由央行通过前瞻性货币政策引导管理私人部门的预期,并且采用了自然产出水平和自然实际利率作为基准值。

不过上述这些模型对金融市场摩擦的设定仍停留在名义摩擦的层次,没有深入分析各金融机构和信贷市场的具体摩擦,因此也难以预测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二、金融危机后的DSGE模型改进

随着美国经济逐步走出衰退并有序复苏,美国学者开始反思DSGE模型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主要是加入金融市场的各种实际摩擦,包括银行的融资约束、银行在风险面前的脆弱性和风险激励效应等。

纽约联储银行建立的中等规模的DSGE模型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很多学者依托该模型引入了新的变量和约束。其四部门基本结构如下:

企业:包含生产厂商和融资机构,生产厂商受到生产率变化的冲击,融资机构受到投资需求变化的冲击;

家庭:提供劳动力,消费产品,还为银行提供存款,受到劳动力供给变化和消费品价格加成的冲击,工资和价格都具有黏性;

政府:向家庭和企业征税,发行债券,会面临货币和财政政策冲击;

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产生信贷摩擦,受到利差变化的冲击;

(一)改进传统的金融加速器模型

传统的金融加速器框架是通过家庭和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来反映金融摩擦的影响,由于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问题导致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当企业遭遇外部冲击时其资产净值会变化,从而影响其内部融资能力,而转向外部融资会面临融资成本的上升,因此外部融资的供应方信贷市场放大了厂商最初受到的外部冲击。

而在金融危机后,学者细化了金融冲击的分析,其中Christianoetal(2010)研究了多个金融因素的冲击:金融合约中的问题、银行自身的流动性约束、市场风险预期的改变。Walqueetal(2010)建立了一个包含银行间市场的DSGE模型,设定银行的金融债务违约造成的风险溢价也产生金融加速器作用。

(二)引入银行的融资约束机制

Gertler和Kiyotaki(2010)对引入金融加速器机制的DSGE模型做了进一步发展,以反映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以往的模型中,只有实体厂商存在信贷约束,而银行系统自身没有融资约束。新发展的模型引入了银行做了储蓄者和厂商之间的中介机构,银行具有内生信贷约束机制,从而可以反映信贷摩擦如何放大外生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该模型模拟当银行资本金下降时,内生信贷约束机制如何影响借贷行为。该模型也模拟了当银行之间不愿互相拆借时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冲击。不过央行可以化解这一冲击,与商业银行不同,央行不存在内生信贷约束机制,可以通过非常规货币政策干预信贷市场,减轻信贷约束产生的金融市场摩擦,弱化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三)引入抵押物约束机制

抵押物价值的变动会影响厂商的信贷能力,当抵押物价值下降时,厂商信贷能力降低,投资减少,进而引发未来产出和收入的下降,反过来又进一步压低抵押物价值和需求,形成经济衰退循环,这就是信贷周期理论。抵押物的约束主要是通过资产价格和信贷市场的相互影响来产生放大效应。Brzezina和Makarski(2010)构建的包含银行部门的DSGE模型引入了抵押物约束,并扩展至开放经济。银行业吸收存款并提供抵押担保贷款,抵押物的约束机制放大了货币政策的影响,产生了重要的金融冲击,并通过开放经济产生了跨国溢出效应。Andres和Arce(2012)开发的模型通过抵押物约束条件将投资者的信贷能力和其持有的房地产价值联系起来,银行业的竞争可以促进投资者持有的抵押物之间的重新分配。

(四)引入银行信贷利差冲击

Davis 和Huang (2013)考察了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之间的平衡稳定的影响,分析了借贷利差这一金融变量在泰勒规则中的作用,发现当今融市场摩擦和冲击加剧时,传统的泰勒规则失灵,即金融摩擦放大了通货膨胀的成本,只能赢得更小的产出增长。因此央行应该在泰勒规则中给予通货膨胀和滞后的利率变化更大的权重。因此他们建立了一个包含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的逆向反馈环和风险效应的DSGE模型,建议央行将借贷利差这一变量加入到泰勒规则中,通过适度的逆向调整以缓释外部冲击。

(五)扩展泰勒利率规则

纽约联储等美国机构对于DSGE模型的研究主要是服务于制定货币政策,其中的核心就是利率政策。泰勒所概括的利率规则经过多次扩展,在金融危机后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除了引入信贷利差,Curdia和Ferrero(2012)还对选用有效实际利率还是名义均衡利率构建DSGE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在完全竞争经济中选用有效实际利率可以大幅改善DSGE模型的精准度。

总而言之,上述这些DSGE模型较金融危机前的结构有了重大改进,预测精准度大幅提高。Cocci和Negro(2014)对纽约联储银行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发现其能较好地拟合2010~2013四年间的GDP和通胀数据,其预测能力至少不逊于经济学家们的预测中值。不过这些模型仍有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银行体系建模时没有充分分析金融体系的多样结构,因此仍难以准确地反映现实中的金融体系,此外对利率、货币和信贷等因素的传导机制和交叉作用路径仍待研究,因为传导机制和路径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非常难以刻画。

三、总结和启示

本文回顾了DSGE模型在金融危机前后的变化和改进,对新纳入的金融部门分析了多种真实市场摩擦和建模思路,指出这一模型在经过改进后的预测能力有所增强。DSGE模型是否适用中国的经济结构,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不可忽视的是,金融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显著。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增长的转型,如何通过计量模型刻画金融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马勇,植入金融因素的DSGE模型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 2013.8.

[2]Andrés, Arce, Banking Competition, Housing Prices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The Economic Journal. 2012.

[3]Brzezina, Makarski, Credit Crunch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Working paper. National Bank of Poland. 2010.

[4]Davis, Huang, Credit Risks and Monetary Policy Trade-Offs. Working pap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 2013.

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机遇;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056-03

[作者简介]李扬林,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邱家明,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经贸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 南昌 332000)

一、中小企业发展的机遇

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作为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其发展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变。例如,日本一大批中小企业正是从石油危机前的“数量经济”,到石油危机后的“质量经济”的转型中迅速成长和壮大起来。石油危机前“大型企业的全盛时代”转变为石油危机后“中小企业的活跃时代”。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影响到世界各国,受此影响,我国许多企业也纷纷倒闭。然而,也应看到,这次危机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的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住机遇,化“危”为“机”,促进企业发展。

(一)加大政策倾斜,抓住三大机遇

1.全球产业转型机遇

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存在重新调整的客观要求。从制造业部门的角度看,目前全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东亚地区是以中、日、韩为代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从3%提高到2007年的13.2%,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位居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大国。

金融危机在客观上加速了西方国家制造业的不景气,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历史性契机。目前,尽管我国宏观经济同样面临周期性下滑趋势,但制造业的景气度还是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在金融危机后的产业格局调整中,我国应强化自己的制造业中心地位。

2.产业升级机遇

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机会看,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的经济在遭遇金融危机重创之后,将陷入衰退或衰退的边缘,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势必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这将对我国制造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特别是我国实行的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代表的税制改革和一系列产业转型政策的实施,必将给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为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企业产品升级创造新的机会。

3.扩大内需政策机遇

国务院总理于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启动了总投资超过4万亿元的一揽子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计划。中央的决策和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落实,一定会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二)加大信贷支持,抓住健全融资体系机遇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一是应进一步改善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解决融资难、信贷难问题。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示范作用,推进风险投资机制和贷款担保机制的形成。加速建立和完善新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保险机制、科技信贷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继续把中小科技企业作为扶持重点,加大对高成长性中小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吸收银行资金、激活民间资金、引进国外资金、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应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强政、银、企的合作,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创造条件。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行业协会与银行业协会之间良好的长效沟通机制,共同提高为中小科技企业服务效率和水平。同时,应通过行业协会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协调、仲裁和处理经济纠纷,制裁和惩罚市场中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取缔不正当竞争,保护合法竞争。此外,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助手、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开展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培训教育等服务工作。二是应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中小型金融机构对中小科技企业贷款拥有交易成本低、监督效率高、管理链条短、经营灵活、适用性强等优势,作为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途径,必须得到大力发展,尤其是要重点扶植一些规模较小、机制灵活、管理健全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使其在数量、规模、资金等方面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提高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的服务效率。三是应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企业的诚信度。中小科技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经营条件,提高竞争能力,以诚信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企业应通过有效运用资金,加快资金的良性循环流动。如对于未来有很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本企业的产品在同类商品中率先占领市场,尽快使企业有资金回笼收益,增大资金收益率。应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小科技企业要发展横向联合与合作,通过订立技术合同、联合协议以及相互人股参股等多种形式,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国有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合作生产、合作经营,加快成果转化速度,提高成果转化效益,扩大科技产业规模。

(三)加大智力支持,抓住建立纳才机制机遇

智力的支持实际上就是企业的人才问题,人才是“拉动经济进步之犁的骏马”(Thomas Davenport,2005)。如果说20世纪的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它的生产设备”(Peter Druek,1999),那么21世纪的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就是它的人才。

从企业吸引人才的角度看,尽管大企业有吸引人才的优势,但中小企业在这方面也有其特点。其一,大企业庞大的组织和指挥系统的存在,科技人才的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企业组织越大越容易僵化,因为有“树大遮荫”的想法,难以提出独创性的建议。其二,现实生活中,一味追求“规模利益”而变得过分庞大的企业,往往因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破产的情况已不断发生,如在日本石油危机之后的经济转型中,一些大的公司如兴人(1975年)、安宅产业(1977年)、大泽商会(1984年)、利卡(1984年)等相继倒闭,而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管理层级少,因此,在面对经济形势变化时容易及时调整,所谓“船小易调头”。

从员工的自我发展角度看,中小企业可能较大企业更具吸引力。据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教育部门的调查数据显

示,近几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在中小企业的就业比例已超过50%,大大改善了过去中小企业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少、员工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所需的人力资源。

二、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路径

中小企业应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思路决定出路。在当前中小企业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自身存在“先天不足”(资金、人才、技术匮乏)的情况下,发展中小企业需要转变思路,另辟新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深挖市场盲点,做强中小企业

所谓市场盲点即市场的空白点。在这里指中小企业应善于寻找市场中出现供小于求的商品。在金融危机的袭扰下,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在不断下滑,大部分商品都供大于求,很多企业都在为寻找新的商机而挖空心思,其实,只要回头留意身后就会发现仍有一批“盲点”产业,比如老年产业,特色快餐业等。“盲点孕商机”,中小企业应努力通过挖掘市场盲点,整合资源,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强中小企业。从总体上来说,就是要坚持“三化”――细分化、体系化和简单化。

组分化就是中小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同。把整个产品市场划分成不同的消费者群的过程。细分有利于企业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巩固现有市场、制定最优的营销策略和战略,更是中小企业开发市场、参与竞争的有利武器。比如,生产服装的中小企业,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量锐减,如果一味追求做大生产量岂不是“雪上加霜”,可以尝试在生产前就细分市场,寻找新的商机。比如,可以生产特色老年服装,这样,可以从增加的老年服装市场弥补其他市场的萎缩,同时,还可增强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体系化就是指中小企业与时俱进地制定、实施某一战略,随后制定后继跟踪服务和不断完善战略提升政策的系统。金融危机是严峻的,战略上我们要重视,同时,更要求战略的可持续性和战术的可操作性,中小企业只有因时因地制定战略,制定配套的落实措施,形成体系,才能用最小的经济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才能在当前金融危机下求生存、求发展。

简单化指在发展中小企业时要承认现状,不为力所不能及而苦恼,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现有经济基础上,在可能范围内,尽最大可能促进中小企业一步步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做强中小企业。

(二)建立中小企业的战略联盟

1.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中小企业制度创新。通过科学选择改制形式,严格产权界定和股权设置,推进股权结构的合理化和多元化,形成企业追求技术创新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真正确立起企业作为技术投资、研究、开发的中心和利益分配的主体地位,建立知识创新、科技项目创新与效益相结合的“风险报酬机制”。并要逐步加大科技成果、管理知识等无形资产投资入股的确认比例,形成一个良好的聚才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科技精英,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2.倡导中小企业利用专业化营销、特许经营、虚拟经营和电子商务等手段发展

中小企业最有效的发展战略就是实行专业化营销,即在竞争定位、市场细分、营销策略与竞争策略等各方面实行专业化。特许经营实质上是一种企业“克隆”,它不仅对特许接受方有利,对特许授予方也是有利的。一方面,可以利用他人(特许接受方)的资金以及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优势,获得迅速的成长;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特许授予方的品牌、商誉、经营方式或管理技术优势,避免企业初创时的许多困难,规避市场风险,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生产经营的发展能力。因此,特许经营是比较适合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种经营方式。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带来了先进的信息手段,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个性化产品优势,有利于降低促销成本、缩短营销链、节省单证费用、缩短交易时间、实现24小时的全球运作等优势营销,有利于中小企业利用虚拟组织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为中小企业创造与大企业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3.要推动产业集群

通过对中小企业研究发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大多集中于两种类型:一类是分散型产业,其基本存在包括服务业、零售业、批发业、木料加工和金属组装业、农产品、风险型企业等。另一类是新兴产业,包括IT、NT、新材料、新能源企业。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也使中小企业可以不再受制于规模经济。一些产业能够借助“地区规模经济”和“零部件规模经济”取代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通过企业内部分工外部化,大量的中小企业聚集在某个地区,在某一产品的上下生产链条上进行分工,形成企业集群的形式。

(三)尽快启动创业板市场

创业板适应了促进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创业板的启动,有利于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向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新兴行业聚集,有利于改善这些企业的发展环境。一大批高成长、高科技的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可以加快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创业板还适应了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需要。创业板直接服务于中小创新型企业的直接融资需要,可以拓宽创业投资的退出渠道,使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银行及其他信贷、担保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等资金进一步汇集和投入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综合性金融支持体系将逐步形成,国家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将更加完善。创业板撬动的民间投资,将成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力量。

此外,创业板适应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需要。中小企业解决了我国2/3的城镇就业,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尤其需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资本市场通过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出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提升投资信心,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创业和创新的行列,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就业。

创业板还适应了拓宽中国资本市场深度广度,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需要。创业板适应了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适应了广大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是推进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扩大资本市场服务范围、完善市场功能、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钟永生.中小企业发展的途径[N].新财经,2008-12-03.

[2]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5-2006)[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提升 企业核心 竞争力

金融危机加剧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动荡,对温州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完全依靠市场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温州中小企业,被称为“草根企业”。温州14万家从市场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正在又一次演绎着在市场夹缝中求生存的故事,再一次显现出“草根企业”的坚韧。

一、温州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

1、从国内来讲

一是银根收紧,中小企业从正规银行取得贷款很困难,只得转向民间借贷,增加了融资成本,有的企业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二是原材料上涨,制造业成本不断攀高;三是《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务成本增加约30%;四是人民币升值、汇率调整、利润空间大幅缩水;五是“节能减排”等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增加企业的成本。

2、从区域经济条件来讲

温州要素资源紧缺,土地、能源(水、电)紧缺,土地价格(工业用地)已达每亩200万元以上,所以制造业成本居高不下;温州长期实行“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战略,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靠“量”的扩张而非“质”的提升来竞争;温州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轻工产品的平均利润只有5%左右,外部环境一变化,利润空间即被侵吞。

3、从国际来讲

国际金融危机、经济低迷,造成外贸订单直线下降,平均外贸订单约减少30%;外商违约现象严重,爽约率约10%左右;外商“逃账”、“赖账”现象严重,很多企业贷款无法收回,约200亿元贷款被拖欠;国际贸易争端增加,外商转嫁危机。像俄罗斯以“灰色清关”为名,扣押了温州10多亿美金的温州货物(主要是鞋类),造成约70多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4、从企业内部来讲

部分企业没有核心产品;部份企业盲目多种经营,盲目扩大规模;部份企业经营不善。

二、在危机下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企业能够拥有,而竞争对手却没有的资源、能力、优势等。如果企业有,竞争对手也有的就不能算作核心竞争力,只是普通竞争力。一言以蔽之,核心竞争力是对手短期内无法模仿的,企业长久拥有的,使企业稳定发展的可持性竞争优势。

1、成本方面

(1)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生产流程。增强各部门或车间之间的合作意识,形成一个管理团队;从以前的胡萝卜加棒槌的管理方法逐步改变为“教练式”和“引导式”的管理方法。制定周密的计划,让各部门和车间的目标清晰,并每天对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和计划的适时修正。各部门为保证计划能按时完成都全力以赴,特别是生产车间能克服了许多困难保证计划能按时完成。员工工资的提升导致工作积极性的提高,积极性的提高使工作效率提高,产量大幅提高;产量大幅的提高,让员工的收入又有大幅提升,收入的提高刺激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又让车间的产量提高,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加快了生产流程。

(2)重新和供应商谈判价格。在生产材料价格持续走低的前提下,对于原材料,外购零件或者外协加工可以重新和供应商谈判,以争取更低的价格或者更长的付款天数。对于主要原材料的供应商,重新谈判价格时,可以利用让供应商报“成本构成明细”的方式,审核成本的合理性,了解对方的价格底限,同时货比三家,挤掉报价中的水分,以掌握供应商的真正价格底限,增强谈判的降价力度。

(3)需要从研发环节重新审视是否有超质量、超功能的设计,导致更高的生产成本。由于对研发设计的改进,不仅涉及原材料成本,也会影响到设备、人工、生产管理等一系列成本;而约70%的生产成本在研发环节就已经被锁定了,我们平时控制的也只不过是剩下的30%左右的部分。因此,从源头上控制成本非常重要。

(4)优化产品结构。对公司现有的业务或产品进行获利能力的分析,按产品的获利能力排序;同时对现有的业务或产品进行资金需求的分析,清晰把握每块业务或产品的现金流贡献;结合以上两点,在公司面临市场压力、资金压力、成本压力的情况下,重新配置最合理的产品结构。

(5)加强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从成本会计向效益控制转变――运用作业成本法管理成本。基本假设是:企业是一个完整的流程,这个流程从物料和零部件进入工厂的卸货平台开始,一直延续到成品到达最终用户手中之后,服务安装等也要记入产品成本。“需要做这项工作吗?如果需要,最好在哪里做?”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都是采用传统成本法,他们所采用的闪电式竞争手段消耗了大量资金,但是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都一落千丈。由于在传统的成本法下,这些特殊交易的成本都无法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管理层也就无法看到企业所遭受的损失。而日本丰田汽车采用的就是作业成本法。这个方法不仅对制造业,对服务业同样适用。

2、市场销售方面

(1)重新细分市场、拓宽市场,寻找危机中的增长点。重新审视现有产品的销售模式和渠道,运用开放性的思维,列出所有的市场机会和销售模式,找到新的销售模式和机会,尽可能减少危机给公司带来的销售额的损失;有的公司销售很好的时候,只是部分重点业务就已经忙不过来,无暇顾及多种业务及销售方式的组合。但现在核心订单下降,可以加大对其他业务的关注。例如:对原来不愿多做的、利润贡献比较低的业务,进行重新评估。

(2)针对客户群的转变,调整业务模式、销售模式。客户定位多元化,可以从专注于高端扩大到中端;销售方式可以从守株待兔型转为主动出击型。众所周知,这场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打击极为沉重。像花旗、汇丰等世界知名外资银行,在整体经济比较好的时候,他们更多关注的只是大的企业客户或实力雄厚的个人客户。但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他们也开始改变销售模式,展开了主动出击的平民化零售业务,派销售员到人流密集的地方,进行一对一的个别销售,甚至赠送顾客小礼品以吸引存款或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每单销售额甚至小到最低5―10万元。

(3)立即拜访客户。作为老板,估计平时工作繁忙,很少拜访客户,销售畅旺时也想不起拜访。但现在不同,你应该无论如何也要抽出时间到客户处拜访。中国人是很奇怪的,你来拜访我,证明你尊重我,我会碍于情面会想尽办法为你所用的,反正做谁的不是做嘛。拜访客户你还会了解到市场问题、竞争对手的销售状况;拜访客户会让你及时做出应对反应。

3、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事物的发展总是会呈现出其多样性,不管什么产业,总有企业在赚钱、在发展,与此同时,总有些企业在亏钱,在步入衰退和消亡,除了宏观环境的因素变化导致的原因外,真正的在

于内部管理上的差异导致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差距,因此如何提升内部管理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发展壮大并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在认识到内部管理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该如何提升我们企业的内部管理呢?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和加强。

(1)找出差距,定出目标。首先一点就是要认识到自己企业与其他优秀企业的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可能直观地表现在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上,也可能只是员工在日常工作表现出来的举止的微小差异,但是,差距就是差距,必须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而不是对其选择性失明或遮掩。在意识到自身的差距之后必须制定出改善的目标,我们可以讲行业内优秀企业的一些关键数据收集起来,比如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利润率、单位产品成本、管理人员的人均产值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定下一个可以预期的改善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制定改善计划措施。

(2)培养优秀的人才。在我们绝大多数企业中目前面临的一个困境是这样的,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分母,而人才资源这个分子却显得如此之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这种优秀人才比率低的情况就会很明显地制约企业的发展,吉姆,科林斯在他的《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中指出,一个人才发展速度始终赶不上企业发展速度的公司是不可能成为卓越公司的。因此,我们需要在优秀的人才培养上敢于投入,通过招聘新人,培训员工,不断地通过沟通、纠正、激励员工成为适应企业未来发展和竞争的人才。

(3)制定一套好的考核方案。绩效考核是企业对员工工作绩效优劣的评价反馈,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员工的绩效,从而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目标。故而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合乎企业现状并有助于达到企业改善目标的考核方案,通过这套考核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可以让优秀的人才充分发挥能动性,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引导绩效未能达到要求者能够在考核中淘汰或者主动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最终达到公司的发展目标。

(4)监督管理。英国管理学家赫勒曾提出了一条著名的赫勒法则,当人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有人检查的时候会加倍努力。赫勒法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当你能满足他这种需要时,他会更愿意为你做些事。我们知道这种尊重的需要更多的是来自于别人的肯定,在管理中有效的监督便是上级肯定下级的一种表现。为了开展更加有效的监管,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监管制度体系,首先需要做的是进行流程的监督,企业内的流程包括生产流程和行政流程,上道流程为下道流程服务,在这过程中流程和流程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的监管必须得以体现和落实。其次,引入竞争监督,鼓励企业内部的良性竞争,引导员工进行彼此监督和自我监督,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氛围。最后,将一些指标进行数据化、量化,透过直观的数据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5)计划的落实。在制定出改善的计划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将其完整的执行下去,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将计划进行细分,根据公司计划制定部门计划,部门计划制定员工个人计划,长远计划指导年度计划,年度计划划分季度月度计划,进而到周计划、日计划,通过计划的细分,使得公司的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公司内部管理的改善中去,再由细分后的计划的良好执行实施以确保整个大计划的完成。

(6)善待你的员工。在困难时期,有很多老板,不是责骂员工就是责怪员工,导致员工精神和心理难过。责骂多了,员工以为老板对自己有看法,员工最后自动辞职。小企业本来骨干就不多,多数骨干辞职后,企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工作问题就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差,最后就是企业倒闭。企业困难,不是员工之错,老板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你在困难时期,善待员工,员工会与你并肩作战,共想办法,共度难关;一人计短,众人计长。记住沃尔玛的山姆,沃尔顿说的一句话:“你想你的员工向你的顾客微笑,你首先向你的员工微笑!”善待员工、善待顾客,寒冬也会温暖如春。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合作 路径 金融危机

中韩两国互为近邻,是东亚地区最具经济实力的国家。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打击下,中韩经济也遭受重创。为应对金融危机,中韩之间加强了金融合作。随着危机的减缓,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复苏阶段。在后危机时代,中韩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深化中韩金融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中韩之间能建立全面性金融合作关系,既能分享对方发展带来的机遇,又为对方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将为世界金融货币体系改革作出贡献。

一、后危机时代深化中韩金融合作的必要性

1.是应对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弊端的需要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目前全球货币体系存在的严重缺陷。虽然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及金融业造成巨大的打击,但危机过后,以美元为主要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并未根本改变。在此情况下,必须通过区域货币合作应对美元的霸权地位带来的消极影响。中韩两国已经意识到在金融危机下面临一损俱损的危机,如能建立的经常性金融合作,不仅对两国是非常有利的,而且将为世界金融货币体系改革做出贡献。

2.是加快中韩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

中韩都实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在金融危机打击下使得两国面临的外部需求急剧恶化,从而使国内经济急剧衰退。近年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加深。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投资对象国、旅游目的地以及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与此同时,韩国也成为仅次于美日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据韩关税厅统计,2009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为1409.5亿美元。在两国经贸日益密切联系的背景下,客观上也需要加快金融领域的合作,以推动经贸关系顺利健康发展。

3.是推进亚洲区域金融合作进入新阶段的需要

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金融合作提速,中韩作为最主要的亚洲国家也进行了金融合作。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各国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必要性,认识到两国合作与东亚等区域合作机制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既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又为彼此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为此积极推动了亚洲特别是东亚金融合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总的看,亚洲金融合作的步伐与对金融合作的需要程度还不相对称,金融合作的进程落后于经贸合作发展的需要。在此情况下,加快建立中韩之间的金融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亚洲区域金融合作水平,促使亚洲金融合作迈入新阶段。

二、深化中韩金融合作的基础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中韩两国就如何化解危机、稳定地区经济进行了有效的磋商与合作。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加强,特别是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到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韩两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金融合作。主要有中韩央行签署了新的金额上限为40亿美元双边货币掉期协议、中韩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达成区域外汇储备出资份额协议、签署中韩银行合作协议等。在目前金融合作的基础上,两国有深化金融合作的条件和基础。

1.两国的经贸发展为推进金融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韩两国已经与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紧紧地融为一体,两国的对外依存率不断提高。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了60%,韩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的69.4%飙升至92.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国是韩国企业最大的投资对象国。目前韩国在中国建立的企业累计4万多家,实际金额达380多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对中国投资国。两国之间不仅贸易、投资额稳步增长,而且多领域经济合作迅速升温。中韩之间在许多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比如资源、劳动力、商品结构、资金和技术等等, 这些都构成两国金融合作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两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韩之间的经贸也必将继续扩大,必将为金融合作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8篇

论文摘要: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很多大企业在2008年年底到2009年上半年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并且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名额缩减;同时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因此形成了“应届毕业生求职的寒冬时期”。虽然目前全球的经济形势出现回暖,但是还无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本文就是针对这一形势,首先分析就业结构中三方面不合理因素;其次,由这些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几种不成熟的就业心理表现;最后,依据这些不良的就业心理表现提出对应的政策措施,重新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据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11万人,还有一百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中国社会调查所最新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抽取一千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样本显示,最理想职业中,二成八的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之后是国有企业、科研单位、学校这此较稳定的企事业单位;选择民营私企、自主创业的学生最少。约七成一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好找工作,有五成六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焦虑。主要反映在专业所学与实际所用之间,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另外是对职场人际关系的害怕等。

1.就业结构中不合理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1.1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带动了对知识素质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并极大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但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1.2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并且由于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在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与中部、东部及沿海地区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人才的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部分大城市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并且有的还占据着经济中心的重要位置,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但是一些地方性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人才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结果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或者“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1.3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缺乏适应职场变化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于节约人力成本的原因,他们更需要能一上岗就可以直接创造财富的员工,而不是无法胜任却要求颇多的学生,因此目前需求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

可是从学校走出的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本。长期以来,在我国部分大学在整个四年的教育过程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因此,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中,可以分析出当代大学生在初入职场选择时缺乏以下几种能力:(1)从客观角度出发思考问题;(2)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无法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4)意识不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2.在金融危机下所产生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部分大学生择业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2.1焦虑、急躁心理。毕业前夕,多数毕业生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的情绪。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担心能否如愿以偿,还有的害怕就业无门,有的甚至患了“择业焦虑症”。择业时焦虑心理的特殊表现就是急躁。毕业生在就业中产生的急躁情绪,主要表现在就业单位没有最终落实以前,不是恨时间过得太慢,就是怨用人单位迟迟不给回音,他们希望在供需见面会上当场就能决定下来,希望不费周折就能如愿以偿。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时,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较少或不完全了解时就匆匆签约,签约以后又往往反悔;而未能如愿签约时,事后又每每后悔莫及。尤其是那些在毕业离校前尚未落实单位的就更为急躁和恐慌,他们没有目标地四处出击,东奔西跑,病急乱投医,不能冷静、客观地思考,情绪处于一种难以自制的急躁状态中,其结果是处处碰壁、得不偿失。

2.2自卑、怯懦心理。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失去心理平衡的心理状态,常和消极、依赖、怯懦等心理交织在一起。不少大学毕业生择业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总认为自己竞争实力不够,因而在择业中缺乏一定的信心和勇气。有些专科毕业生在一次双向选择中未被单位录用,情绪便一落千丈,悲观失望;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来自农村、不善言辞、成绩平平的大学生,面对择业市场更是不能勇敢地推荐自己;有的在求职桌前不是面红耳赤就是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一急之下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形象,以至于畏畏缩缩。这些学生渴望机遇,但在机遇到来时却手忙脚乱、局促不安,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因而在“自我推销”中常常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致错失良机。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它不仅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而且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病态心理。自卑心理主要源于对自己的过低评价和消极暗示。反复的消极暗示可能导致认知功能的丧失,尤其是对于一些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来说,强烈的自卑心理会成为他们择业的大敌。

2.3依赖、盲从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存在明显的依赖心理。他们虽然接受了三四年的大学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择业时,对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的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过多地依赖他人。有些毕业生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景不明了,而个人又缺少自我选择和独立决断的能力,极易受到他人的干扰,因此在择业时往往会表现出盲从心理。在招聘现场我们常常看到,在热门招聘单位的摊位前人头攒动,以至于招聘单位接收求职材料应接不暇,这就是在从众心理驱使下表现出来的盲从行为。“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毕业生应根据自身条件摆正位置,找准坐标,盲目从众只会错过许多本应属于自己的求职机会。

2.4悲观、低就心理。供需失衡的矛盾、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无情地打碎了大学生的幻想,特别是那些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现实面前更是显得手足无措、茫然无助,产生了较强的失落感,变得悲观失望。目前,大学毕业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毕业生就业市场已转变为买方市场,很多用人单位并没有自己的人才招聘标准,而是片面地追求高学历,结果人才的高消费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使得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产生了困惑和怀疑。有些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为了安身立命,不得不降低就业门槛,低就职业。这种低就心理,一方面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的务实、理性的态度,另一方面也给低学历的就业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2005年3月l9日,福建省厦门市工商局面向全市招考l5名劳动合同制工人,引来849人报名参考,其中中专学历的仅有5名,大专学历的有473名,本科学历的有368名,还有3名研究生学历的应考者。研究生报考工人无疑是人才资源的浪费。人才资源浪费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大学毕业生求职低就的无奈心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自我心理调适的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保持一种稳定而从容、乐观而进取的良好择业心态。

3.国家所采取的鼓励大学生成长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总是一帆风顺的。

3.1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更关键的是,通过3O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3.2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问。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3.3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3.4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政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在2004年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地完善和强化。国务院规定,政府支持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等重大项目,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扩大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志愿者规模。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4.金融危机形势下,重塑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4. 1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学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大学己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为此,我国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

4. 2大学正在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以强化通识教育为目的的通识型教学、以需求驱动的实践基地建设为标志的实践型教学、以强调研究方法为内容的研究型教学、以拓宽国际视野为目标的国际型教学、以培养就业能力与学习能力为内容的能力型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为目标的参与型教学等都在不断尝试,试图通过教学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