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6 17:13: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

第1篇

黄金,虽然在金融危机下颇受青睐,可从近30年的数据来看,甚至无法跑赢通胀;

债券,经济衰退期看似稳健,但考虑到1992年的美元实际购买力只有1962年时的1/3,持有债券安全的前提是成了能购买到利率为8%的30年期国债;

房产,被统一了口径的保值品,可想想如果失去了土地的所有权,30年以后房子会折旧成什么样子,所有投资客都会选择持有房产,但不会长期持有同一个房产;

接下来我还可以列举持有珠宝、艺术品以及其他所有可投资产品的缺陷……

问题是,我们还能看好并长期持有什么?

企业。是的,回答是一家或几家企业。理由很简单:

第一,福布斯的富豪榜上,全球最富有的人中,你能看到的大多数人都是企业家,少数的例外比如巴菲特,财富积累也是源于买入了一些企业。

第二,企业是活的投资而不是设计好的某种金融工具或是因为某些看不见的需求制造出价格泡沫的稀缺品,它真实、可观察到、令人放心。

第三,投资一家企业,是有挑选的介入到有前景、有潜力、有目标的企业中,参与方式可以多元化。

重点在于,这些企业什么样子?它在哪?

危机中的潜力股

马 瑜 裴 培

国有企业依靠资源倾斜维持高额利润,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却在金融危机中受创颇重。4万亿投资是固定总投资可持续增长的保障,却也有很大的可能会加剧这种结构失衡。以一家太阳能公司为例,它身处炙手可热的新能源行业,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在国际上亦毫不逊色。虽然在金融危机中它的股价同样遭遇大幅下跌,但如果新能源的确如一些人所料想的,在未来几年内获得长足的发展,这家公司想必不会落下。

过去两年,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企业是国际资本市场的宠儿,在华尔街、伦敦和香港市场都炙手可热,无数的PE,VC竞相折腰,创造了无数的暴富神话。然而自从2008~9月以来,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赛维LDK股价暴跌85.5%,尚德股价暴跌72.3%,其余光伏企业也暴跌60%~90%不等。最近半年,除了兴业太阳能在香港上市成功之外,没有一家中国光伏企业实现IPO或增发配股。VC和PE对光伏行业的投资也变得相当谨慎,行业分析师裴培在过去两个月出席过几次光伏行业投资者会议,听到的大多是悲观的言论,虽然很多人认为最寒冷的日子已经过去,但春天仍然相当遥远。

全行业产能过剩,需求萎靡不振,融资难求,上市无望,企业应该怎么做,投资者又应该寻求什么出路?有一个现成的答案,那就是并购,通过并购实现行业的横向整合,扩大领头羊的话语权,削减过剩的产能。许多中小企业早已处于亏损状态,之所以还未关门大吉,只是出于回收现金的需要。这些中小企业往往不考虑设备折旧和机会成本,只要售价高于现金开支,就会毫不犹豫地将价格战进行到底,结果光伏产品的价格在最近半年一直下跌不止。事实上,很多企业都愿意以很低的价格出售设备和厂房,收购方还可以获得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问题在于,现在市场需求还没有回暖的趋势,大企业普遍抱有谨慎的心态,虽然横向并购的好处多多,但至今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传出任何实质性的好消息。

在任何新兴行业,通过并购实现横向整合都只是早晚的问题。随着国家出台商业银行并购贷款政策,并购的融资难度有所降低,太阳能行业的并购有望提上议事日程。要成为被收购的对象,仅仅有产能和规模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拥有优质客户和核心技术。拥有优质客户,才能够把产量转化为销量,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提高市场份额;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够提供足够的差异性,占据独特的细分市场。在目前的中国,只有极少数太阳能企业满足以上条件,其中大部分都已经上市。所以,太阳能行业的并购多半还是会呈现“少而精”的格局,投资者必须精挑细选,才能发现来之不易的机会。

行业、行业还是行业

未来的好公司在哪里?北京正略钧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顾问陶亚东的看法是要从行业入手,找到二级市场中的标杆企业,在对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广范围的筛选。通过对历史数据及当前宏观经济的分析,陶亚东认为在经济危机期间大致有七八个行业具有投资价值。

而在大羽华裳传媒董事长赵鹏的心目中,朝阳产业有传媒、新能源、网络等。新能源,一种是真正的国际正在提倡的新能源,有节能减排概念和意义,另一种独到的理解则是可以节省空间和时间的模式,如网上购物等。

在四月初举行的展恒理财私募基金报告会议上,知名私募基金经理田荣华也分享他的投资思路。除了前文提及的几个行业,田荣华还看好经济复苏和估值反弹中的先导性行业及高弹性行业。包括资源类、地产类、金融服务类等。他的武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着四只阳光私募基金。其中较早发行的“武当一期”和“二期”在4月10日最新数据显示,近1年之内净值分别累计增长27.98%的24.54%。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了29.62%。

“人”才是制胜法门

一个多星期之前行业分析师裴培去拜访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对话结束之后,对方提议共进午饭。一行人跟负责接待的执行董事一道进了员工食堂,这位董事深怀歉意地说,如果事先得知会留下吃午饭,可以在旁边的小餐厅里弄点东西吃,不用吃大锅饭了。所谓的小餐厅,也不过是员工食堂附近隔出的一些雅座而已。

按照公司的说法,绝大部分访客都是在员工食堂吃饭的。这家公司的两位高管,包括一位在业内极负盛名的技术专家、多种专利持有者,就在裴培旁边一张桌子吃饭。吃到一半的时候,一位工作人员拿着一碗切成片的香肠走过来,在几个人的碗里各拨了几片,然后给邻桌的人也拨了几片。

彼得・林奇曾经说过,一个公司高管的负责程度,与办公室装修和接待来客的奢华程度成反比。这家公司没有用燕窝、鱼翅或鲍鱼来款待客人,而他们的管理层、技术骨干们和普通员工吃着一样的饭。仅从这点来看,就让人对其未来发展前景信心大增。

管理团队以及企业领导者的力量在中小型企业中显得格外重要。陶亚东在拜访企业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心得,他认为看管理团队,首先看团队的组合情况,最好是懂技术、懂市场、懂财务的两三个优势互补的人一起运作。创业团队要有各方面的人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其次,陶亚东谈到他在去年与某目标企业接触的例子时,反复强调企业家的品德。当一个企业把主要精力用在“讲故事”而非产品销售和技术研发上,就意味着这家企业难以在较远的未来达成“跨越式”成长。

红海还是蓝海

陶亚东的工作就是找出潜力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并以其为标杆发掘企业特点,研究其投

资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再以标杆企业为基础发掘同行业具有发展潜力的其他公司。包括做最肥的市场,选择自己能做的最大的市场;选择正确的时间点切入新的领域;专注、专注再专注。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并确定领先优势,尽力在某个垂直市场做到数一数二的位置。

光伏行业一年多来的激烈厮杀生动的诠释了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在太阳能技术领域,有所谓“三代电池技术”的说法:第一代太阳能电池是现在流行的晶体硅技术,就是尚德、LDK、英利等巨头使用的技术路线;第二代太阳能电池是非晶硅薄膜电池,虽然也以硅为原料,但技术手段有很大差别;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是金属化合物薄膜电池,包括碲化镉、铜铟镓硒等,美国的First Solar是这一领域的领头羊。第二代和第三代电池统称薄膜电池,它们虽然成本较低、技术较新,但是光电转换效率较低,占地面积较大,安装成本也相对偏高。中国新近出台的太阳能补贴政策,让薄膜电池企业看到了新的希望。目前国内实力最强的薄膜企业,当属上市公司天威保变旗下的天威薄膜以及正泰集团旗下的正泰薄膜,两者都已经实现非晶硅薄膜的量产,光电转换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且都有分拆上市的计划。于此同时,尽管补贴政策为薄膜太阳能电池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大部分缺乏核心竞争优势的薄膜电池企业仍然难以生存。

2008年,从事硅棒、硅片环节的LDK和昱辉都在2008年投入巨资建设自己的多晶硅工厂,从事电池、组件环节的尚德则巨资入股国内外多晶硅企业以确保优先得到硅科;一时间,整个产业链都在向上游扩张,“垂直整合”成为时髦的概念。进入2009年,“垂直整合”的主题已经变成了向下整合,即向系统安装进军,因为只有太阳能系统安装商能够直接接触客户,了解市场行情,拥有系统安装业务有助于拥有较强的定价权。在中国财政部推出太阳能安装补贴政策之后,拥有系统安装能力的太阳能厂商无疑处于最有利的位置,可以向国内客户提供~整套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占据先机。尚德电力在国外收购了数家系统安装公司,在国内则成立了尚德能源工程这一专业安装公司;从事上游业务的LDK竟然越过电池、组件两个环节,与德国电池厂商Q-Cells合作建立了安装公司;今年唯一上市成功的兴业太阳能,也是一家以建筑一体化光伏产品生产和安装为主的公司。事实证明,投资者对此非常买账,在中国宣布太阳能补贴政策之后涨幅最高的就是尚德和兴业,LDK在宣布成立安装公司之后,股价也有小幅反弹。

在合适的价位勇敢买进

找到几个有潜力的行业相对简单,深入研究个股的特点则需要我们做足功课。等到我们准备进行交易的时候,估值和价格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这只股票的估值是否合理,价格有没有足够的安全边际,财务状况是否健康?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长赢不输。

根据股票的定价原理,低市盈率、低市净率、每股未分配利润高、高派息率、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才有可能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即使一个公司几乎完美无缺,我们也必须在合适的价格上买进才有利可图。不过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根据有效市场理论,业绩确定性越强,未来发展空间越清晰的公司,就越难找到合适的价格。

第2篇

一个月前,毛大庆在日本大阪完成了自己第四十七个全程马拉松。跑过终点线后,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国旗拍了一张照片。

在不同的城市“跑马”,已成为毛大庆的生活常态,他喜欢这种充满张力的节奏和状态。毛大庆的人生赛道,也在不断转换。

自1996年进入地产行业,毛大庆先后供职凯德置地和万科地产。在中国房地产狂飙突进的年代里,他走马江湖,攻城略地。只用了五年时间,他所执掌的万科北京公司,销售数字便从43亿元上涨到200亿元,使万科摆脱了“全国市场第一、北京市场乏力”的局面。

2015年3月,46岁的毛大庆从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任上离职,继而创立联合办公项目优客工场。

一年半的时间,优客工场已迅速布局16个城市,36个场地,开业项目20个,拥有近3万个工位。2016年8月,优客工场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近55亿元,风头正盛。两个月后,毛大庆第二个创业项目,生活方式平台“共享际”横空出世,获得4亿元A轮融资。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仍然是商业地产的一种延续。但是优客工场和共享际又不仅仅是售卖物理空间。毛大庆在这里聚集创业者,玩社群、造IP、建生态,探索商业地产从功能性商业向精神性商业的升级路径。

如果创业也是一场马拉松,终点通向未来。毛大庆说自己正跑到15Km。

斜杠青年的自我修养

“什么是社群?”毛大庆先抛出一个问题,然后自答:“不是我们都喜欢吃烤鸭就叫社群了。而是喜欢吃烤鸭的人互相认识,有个群,一起讨论吃烤鸭。”毛大庆说话不快不慢,语调抑扬顿挫。

毛大庆频繁参加政府部门座谈,为中国经济建言献策;他为搏击赛事昆仑决站台,与陈妍希一起做直播;他著书立说,翻译名人传纪,还忙里偷闲为各种畅销书写推荐序。

时下有一个流行的称谓,叫“斜杠青年”,专指拥有多重身份角色的人。毛大庆就是这样的人。

毛大庆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父亲是核物理专家,母亲是航空航天工业专家,外祖父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参与设计过人民大会堂、北京展览馆等著名建筑。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毛大庆,从青年时代起就胸怀家国天下,希望在时代的浪潮中实现个人价值。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他之后的人生和职业选择。

受外祖父影响,毛大庆念大学的时候选择了建筑设计,毕业后在建筑事务所工作,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直到有一天,他参与了新加坡凯德置地在上海的一个项目设计,凯德一位负责人把他带到淮海路的一处楼顶对他说:“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塔吊都在上海,你自己设计的房子,在自己的国家变成现实,为什么不选择参与其中呢?”随后,毛大庆加入凯德,之后跳槽到万科。

在中国房地产高歌猛进的二十年里,除了亲身参与到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毛大庆的“斜杠青年”气质主要体现在,他是地产界少有的学术派。

在万科期间,毛大庆曾做过一个关于20年人口变化和中国未来的研究。在此之前,他还一口气走访了美国47所高校,完成了一个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分析。今年,毛大庆还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十三五”规划问计求策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让他颇为高兴一番。

写作同样是毛大庆与自己与世界对话的重要方式。他写出了回忆少年时代的《永不可及的美好》和《无处安放的童年》,翻译出版了《奔跑的力量》《朝圣波士顿马拉松》,以及耐克创始人菲尔・耐特的自传《鞋狗》。特别是翻译《鞋狗》,更像是他作为创业者向商业传奇的一次隔空致敬。

“斜杠青年”也会有无处安放人生的时刻。

那是2012年,地产市场出现整体下滑,工作状态高节奏、高压力。毛大庆患上了抑郁症。尝试了很多方法,吃药、看心理医生,效果都不好。后来万科总裁郁亮逼着他跑步。

有研究说,跑步能使人体的脑啡吠含量增加。脑啡吠是一种天然的止痛物质,能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欣觉。

毛大庆像着了魔一般奔跑起来。训练,不断突破体能极限,参加各种马拉松赛事。跑着跑着,毛大庆开始联合地产界和金融界的职业经理人,以跑步众筹的方式做公益慈善事业。跑着跑着,抑郁症,居然就这样治好了。

2015年3月,毛大庆从万科离职。老东家为其举行了高规格的新闻会。郁亮在告别会上说了一句玩笑话:“我教会了他跑步,但他却跑了。”

风一起,就要跳进风里

毛大庆跑去创业了。

“如果没跑过马拉松,我不会去创业”,毛大庆说。或许,创业与跑马拉松类似,都是毛大庆自我价值感寻找的过程。在他看来,这个选择与时代有关,新的一轮大潮即将到来,“风一起,就要跳进风里”。

他创业的项目叫优客工场。

北京光华路阳光100D座,是优客工场总部。大厅的一面展板上写着“你有资源,我有需求”八个大字,周围贴满了各类公司的需求信息。

这是一个面积约9 000平方米的联合办公场所,拥有超过1 000个工位,20个会议室,并配有咖啡厅、路演厅、书吧、超市、剧场等。各种几个人到几十人不等的小型公司,在一个像巨大社区的空间里,工作、交流,继而产生各种连接。

之前,毛大庆在思考,城市在未来的更新和升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新趋势出现。比如国内商业房产正在从功能型转向到精神型。什么叫精神型?――“人需要有情感的交互,人需要有社群的关系。人需要有跨越时空的价值观的链接,需要通过精神消费形成共同体”。但如何把对趋势的理解落地? 2015年6月,优客工场与阳光100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在频繁出国考察地产领域新内容的过程中,他找到了答案。

在英国,毛大庆得知仅伦敦就有近500个联合办公场地,甚至连一些快捷酒店都在做联合办公,“他们把餐厅变成办公空间,有时这边还在吃饭,那边已开上会了”。同样,在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各种联合办公模式比比皆是。美国联合办公鼻祖WeWork用不到6年的时间在全球布局100个场所,估值达到160亿美元。

反观国内,一边是商业写字楼空置率和房租高企,资源闲置现象显著,另一边是大量创业企业、小微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办公场地。

毛大庆敏锐地觉察到,联合办公这种强调成本、效率、服务、共享和社群的模式很适合自由职业者和创业者大量涌现的经济环境。2015年4月,毛大庆创办优客工场,杀入国内方兴未艾的联合办公市场。

彼时,国务院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从战略层面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大力扶持众创空间。

优客工场抓住巨大的政策红利,迅速布局。

毛大庆算了一笔账,到2020年,中国经济排名前20位的城市,商业和写字楼面积将达到3亿平方米,其中30%将转化为各种联合办公和众创空间。在这些城市中,目前租金大约是一平方米3 000元左右的年产值。到2020年,保守估计增长到一平方米4 000元,这将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

事实上,在“双创”浪潮的鼓舞和资本的助力下,联合办公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国内扩张。据相关统计,目前中国联合办公空间数量接近3 000家,除了优客工场,SOHO 3Q、无界空间、WE+、方糖小镇、氪空间等公司也主打联合办公模式。

当然,创办这个项目,毛大庆也有“私心”。十年前,青春励志剧《奋斗》热播,毛大庆反复看了很多遍。佟大为饰演的建筑师陆涛将一个废弃工厂改造成集工作、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体,并起名为“心碎乌托邦”。这深深触动了同是建筑师的毛大庆。

一张桌子背后的生意

优客工场创立之初,毛大庆试图将使用率不高的办公空间收集起来,用作联合办公场所。他很快发现,虽然北京有很多体量不大的办公空间,但这些地方并不符合他的要求。 按照毛大庆的设想,随着另外三种盈利方式变现能力不断增强,场租收益的比例将逐渐下降。

从空间体量来看,当前的联合办公项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体量型,即便只有500到1 000平方米,也可开辟为一个办公场所;另一种属于大体量型,单个空间在3 000平方米以上,甚至达到上万平方米。

优客工场的要求属于后者。按照毛大庆的观点,大体量空间可以容纳的企业数量比较多,企业生态也会更丰富,这样有利于集中提供服务,企业也容易在业务往来过程中产生“化学反应”。也就是说,只有在足够大的空间和一定工位规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将各项服务有机结合,建立一套生态系统,从而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毛大庆有二十年的房地产开发经历,这对优客工场在选址、空间设计和成本管控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他坦言,开发商对产业经济的理解不会有错,比如对人口净流入,租金坪效等都非常熟悉。

与大多数联合办公一样, 优客工场目前主要的盈利方式还是场地租赁,包括工位以及会议室、报告厅、剧场等各种活动场所。以优客阳光100社区为例,单个开放式工位每月租金大约2 200元,独立式工位每月租金大约2 600元,其他活动场所则按小时进行租赁。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场内闲置工位资源的利用率,优客工场还在App上线了工位时租系统,针对非签约会员用户,提供按天计的临时租赁预约、结算服务。下一步,优客工场还会把周围别人的闲置场地进行整合放在线上租赁,从中抽取佣金。

当然,毛大庆并不想简单地做“二房东”,于是设计了其他三大盈利模式和变现路径。

第一,股权投资,搭建生态圈。优客工场通过资金、资源对入驻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目前已经投资18家公司,涉及新媒体、教育、体育、知识产权领域。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来优客工场可以有股权收益,二来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生态圈,通过被投企业的价值增长或资源优势来丰富优客工场整体的生态内容。

生态圈的形成,可以让企业产生更多的合作。比如,有一家智能家居公司,还有一家VR公司,原本不认识,后来居然弄出一个合资公司。“他们一起去参加科技展,100平方米的房间,智能家居公司设计出样板,VR公司马上做成各种房型的平面”。如果还需要做包装、网页设计,优客工场里也有现成的设计公司。

第二,流量搭载。目前优客工场有近千家入驻企业,其中粉丝或用户超过1 000万的企业有几十家,超过百万的更多,而这些企业可以通过优客工场平台互导流量。

毛大庆做过一个测试,一家做农村精准扶贫创业的公司需要为一个偏远山区艺术品筹集资金,把它转化成商品,需要80万元。于是,优客工场发起了线上众筹,调动千万级用户以上的入驻企业推广,结果当天就众筹480万元。这样一来,优客工场就成了一个流量综合体,当拥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入驻量之后,就可以在线上进行各种流量搭载的撮合交易,收取佣金。另外,优客工场正在搭建电商平台,对流量进行变现。

第三,品牌加盟与管理输出。当优客工场的管理模式和运营达到一定标准以后,就可以朝着连锁经营发展,通过加盟扩大规模。除了收取加盟管理费,还可以沉淀企业用户量、流量和数据。

目前,场租收益占到优客工场总收益的90%。按照毛大庆的设想,随着另外三种盈利方式变现能力不断增强,场租收益的比例将逐渐下降。显然,优客工场真正的价值是在桌子以外,“都是一个桌子,一个办公室,但是这个办公室你进来以后,你可以找到400种服务,还是只有3、4种服务,这张桌子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全世界斜杠青年联合起来

走进北京东四九条胡同88号,你可能发现前台不是美女,而是一个可供调戏的呆萌机器人;旁边有一个无人超市,通过自动售卖系统,可以买到VR眼镜、游戏币等好玩的商品;再往前走,你会遇见美食孵化器、网红甜品店、自助健身房以及充满各种脑洞大开创意的Pop-up浮游之岛;拐个弯,楼下是联合办公区,楼上是胡同星空公寓,天台则是一个露天电影院……

这是毛大庆的第二个创业项目“共享际”。

按照毛大庆的说法,优客工场主要解决的是工作方式,共享际解决的是生活方式,两者加在一起,就可以覆盖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变成一种新的联合体。

事实上,两者背后的逻辑都是基于物理空间,共享办公、生活、娱乐、教育以及各种社区服务,进而形成更多的商业连接。

据统计,WeWork入驻企业之间至少会有一度的生意连接,45%的企业有超过三度的生意连接。在优客工场,企业之间的合作已成常态,而在共享际,除了商业连接,还有艺术沙龙、创业路演、主题派对、胡同夜跑、读书会等活动帮助所有人,形成社群与情感交互。“我们在制造幸福感与贡献感”。

至此,毛大庆梳理出了联合办公的价值标准―成为社交体系的超级IP,并拥有五大特征:

第一,独特的内容能力。每入驻一家公司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能制造内容的社群,比如,陈妍希投资的“蜜斯舞茶”、音乐人许飞的“许飞吉它私塾”、时尚达人庄雅婷的“文艺加萌”等,这些网红品牌和优质IP所携带的独特社群内容,可以使优客工场和共享际与其它空间形成差异化。

第二,自带话语的势能价值。毛大庆举例,歌唱家戴玉强的音乐课堂“戴你唱歌”进驻优客工场后,迅速集结了一批与音乐有关的创业者和他一起办公。因此,入驻企业的能量、流量、影响力叠加相乘,将为联合办公带来强大的势能。

第三,高效的流量变现。当边界被打开,本身独立的入驻企业和社群将产生更多的交互式发展,互为社群,共享流量。而作为内容管理方,联合办公一定会走向流量综合和流量搭载的变现模式。

第四,持续化的人格演绎。联合办公最大的不同是有温度,它有各种各样的人格演绎。在写字楼里两家公司的员工很难有来往,但联合办公状态下,可以让平行世界里的人相遇,产生交集,碰撞出火花。

第五,新技术的整合和善用,包括线上社群的搭建、服务电商以及大数据的应用。

事实上,毛大庆要打造的是一个联合各种斜杠青年和办公社群的“斜杠空间”,继而与入驻企业形成精神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这种联合逻辑同样也体现在毛大庆本人身上。

阳光100董事长易小迪是毛大庆的老朋友,得知毛要创业,易小迪将北京阳光100写字楼负一层空间计划全部,配合其打造优客工场;毛大庆的“跑友”鸿坤集团董事长赵彬,一口气拿出数个项目和优客工场合作;徐小平、沈南鹏、李开复、秦君、汪静波等知名投资人相继成为毛大庆的投资方;王石、任志强、俞敏洪等大佬为毛大庆站台,杨澜、佟大为、马艳丽、吕思清等文艺界大咖也以各种方式助力。

毛大庆联合起的方方面面的资源,为其创业带来了广阔的可能性。当然,其中王石对毛大庆的影响最大。

毛大庆是当年王石“007”计划拉入麾下的明星级职业经理人,通过郁亮等人的十几次游说,王石亲自给凯德置地董事长去信,毛大庆才得以加盟。2013年,毛大庆跟王石吃饭,饭局上来了一大桌王石在各行各业的朋友,吃完饭后,王石给毛大庆写了两个字:交圈。

毛大庆对圈子的理解:中国经济越发展,就越凸显人的价值,而不是事事都靠大企业和大平台。如今的创业创新,就是深度挖掘人的价值,两件事高度契合。

而所谓圈子,背后体现的正是联合的力量。

寻找哀牢山

最近,毛大庆跟着王石上了一次哀牢山。

去哀牢山,当然是为了探望褚时健。

2015年,褚橙遭遇了第一次品牌危机,消费者们抱怨橙子个头小,口感不如往年。褚时健夜不能寐,不仅登报公开道歉,还砍掉了3.7万棵果树。这一砍,减产2 000吨,影响收入2 000万元以上。

毛大庆问褚时健,这样的决定是你亲自决策的吗?褚时健毫不犹豫地回答,“这个决定只有我能做,别人没这个魄力”。褚时健说,褚橙品质下滑的主要症结在于橙树种植过密,影响了阳光的照射和空气流通,所以不砍树不行。通过这一举措,褚橙质量和口感有了很大的提升。

什么是创业精神,褚时健也许就是最好的诠释。在毛大庆看来,今天的创业者里面还没有人能替代褚时健。他的典范不是在于商业模式和产品,而是他跌入谷底的反弹力,打不死,折腾不烂,扯不垮,气定神闲地面对各种危机。

毛大庆终于能够理解,王石五次踏上哀牢山,其实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坐标,从褚时健身上汲取能量。

毛大庆也需要坐标与榜样。

如果把创业比作马拉松,毛大庆认为自己处于出发15Km的阶段,体力消耗了不少,但离终点还很远。但在他看来,最累的阶段是在35Km左右的时候,马云现在就处于那个阶段,虽然已经遥遥领先,但还在调整步点。

对于优客工场和共享际目前的发展,毛大庆颇为满意。除了目前布局的16个城市,两者还将逐渐渗透到经济活跃,创新能力强的其他城市。但他坦言,联合办公真正的价值爆发还需要时间,目前尚处于培养市场的阶段。

“双创”浪潮下,各种以众创空间名义的联合办公、孵化器项目已呈喷涌之势,但仍然难掩行业标准缺失、盈利模式单一、运营主体良莠不齐的尴尬现状。许多倒下的众创空间连工位都没有租出去多少,在“二房东”的阶段就已经宣告失败。

眼下最关键的是要活下去。何况联合办公领域独角兽企业WeWork已杀入中国市场,新一轮整合与洗牌势在必行。对于优客工场和共享际来说,保持扩张速度与规模的核心是,如何吸引足够多的优质企业入驻。毛大庆很清楚,只有站在行业的制高点上,他倾注心血打造的联合办公生态平台才能抢到话语权。

第3篇

战略管理会计以战略为基础,关注企业管理会计的长期性、方向性和全局性发展,并旨在为管理会计工作和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服务。这不仅可以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相关的外部竞争者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还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清楚的认识本组织,从而帮助管理层制定战略规划,促进企业持久发展。传统的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市场竞争机制为基础、面向“红海”建立的,而对于强调价值创造的“蓝海”,战略管理会计又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呢?勒妮・莫博涅教授和W・钱・金教授是国外研究“蓝海”战略的领军人物。他们在《蓝海战略》(2005)中将市场类型分为“红海”和“蓝海”两种。其中,蓝海战略是一种跨越现有竞争市场及其边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开创新的价值市场。我国学者林万祥提出“蓝海”战略是战略管理的重大突破,在观念、方法论等方面都对传统的战略管理进行了发展。“蓝海”战略也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蓝海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是以财务管理为基础融合蓝海战略的新思想、新观念,为企业开拓蓝海市场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对蓝海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管理会计的内容还可以为指导企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指导。本文首先对传统视角战略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总结,随后分析了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进程及目标,最后从制度构建角度阐述了蓝海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 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环境分析

在战略管理研究过程中,环境分析是出发点。因此,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础就是环境分析。在外部竞争威胁和内部资源能力限制的双重影响下,我国企业战略管理会计面复杂的内外部环境。

(一)外部环境分析

(1)宏观层面环境分析:宏观环境是站在全局高度的环境分析,最为常见的分析框架是PEST分析。在PEST分析方法中,宏观层面由经济、社会、技术和政治法律四个方面的环境因素构成。其中,经济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潜力,以及特定经济氛围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社会环境来源于社会发展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既有国家、社会层面的文化、习俗、价值观等等,又有社区、个人层面的人口、教育状况等。技术环境是信息化时代下一个国家、社会和企业所面临的技术发展路径和水平,包含了科学技术中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能力。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国家地区的政治体制、政局形式、法律法规等因素,对企业发展具有制约性和指引性。

(2)行业特征分析:行业特征包括行业市场结构、竞争结构、行业生命周期、行业景气特征。行业市场结构分析是对市场竞争或者垄断程度的分析,包括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竞争、完全垄断竞争四种类型。行业竞争机构分析主要包括对潜在入侵者、替代产品、供给方、需求方以及行业内现有竞争者进行分析。行业生命周期分析则是对行业目前所处的周期阶段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一般来说,可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行业景气特征分析的出发点是处于周期波动不同周期节点的行业将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通过对行业景气指数进行分析解读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二)内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来源于企业内部各因素,比如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企业区域经济状况,产品服务力量、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行业地位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企业在所处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如是否为领导企业,在制定价格时是否具有影响力,衡量竞争地位的主要指标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经济区位分析是指地理范畴上的经济增长点及辐射范围,对企业进行区位分析,就是将公司的价值与经济区位联系起来;产品竞争能力分析是指企业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质量优势和市场占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经营能力分析包括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管理层的人员素质、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判断公司估值水平和投资价值的重要基础;成长能力是指企业未来盈利的成长性和持续性;偿债能力分析包括企业偿还长期和短期债务的能力的分析。

三、价值链驱动: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演化

(一)蓝海环境与战略管理会计的联系 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的目的是创造价值而非竞争,主要关注在新的领域进行创新和价值创造,而价值创造在传统的战略管理会计相关领域,如平衡计分卡、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管理中都有体现。开创蓝海的一些方法在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部分内容也有所体现,具体见表1。

(二)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新发展

(1)出发点的发展。传统的管理会计以竞争为导向,假设市场结构已经无法改变,企业只能在现有市场中寻求改变,通过运用类似于“波特五力”分析等分析模型,寻找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对手的劣势,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实现超越竞争对手,赚取更多的利润。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以价值创造为出发点,假设市场结构是可以通过创新加以改变的,在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同时降低自身成本实现企业与顾客的双赢。

(2)分析范围的发展。传统的战略管理会计分析以竞争为基础,分析范围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竞争对手、宏观环境,目的是本企业的优势和竞争对手的劣势;而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价值创造为基础,分析范围不仅包括企业、竞争对手、还包括顾客。通过价值创造为顾客提供新的产品和新的价值体验,使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的协调发展实现统一,顾客和企业实现双赢。

(3)战略目标的发展。传统的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了寻找竞争优势,寻找新的细分市场,通过控制成本和生产异质性产品来实现公司发展的目标;而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目标是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体验,不仅实现了价值创造而且可以控制企业的成本,因为在蓝海环境下,市场竞争远没有红海环境下那么激烈,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

(4)分析工具的发展。传统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分析工具主要包括SWOT分析、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等分析模型,目的在于寻找竞争优势;而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通过重新定义消费者群体、塑造外部潮流、重新塑造价值链、跨越互补产品等方法,寻找价值创造的新起点为顾客提供全新的价值体验。

四、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和原则

(一)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目标 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体验,但最终目标仍然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采用与传统战略管理会计不同的手段兼顾了风险管理、防止了企业为实现短期经营目标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仅实现了价值创造而且可以控制企业的风险。

(1)市场趋势分析。市场趋势分析是指对当前市场的动向、产品开发、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评估现有市场的状况,预测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并且发掘企业自身和竞争者各自的竞争优势和不足,为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2)寻找新的细分市场。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创造新的价值,而新的细分市场开发往往能快速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通过重新定义顾客群体、合理配置战略资源,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在现有的市场格局下寻找尚未被开拓的新的细分市场,进行价值创造和宣传推广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

(3)制定战略规划。企业在重新定位和设想新的商业模式后,就必须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实力制定符合本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必须将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统一。对于顾客价值,企业可以采用优化的方法将原来的顾客价值重塑,增加顾客认可度高的价值点,减少顾客认可度低的价值点;对于企业价值,战略规划则必须从企业全局加以制定,保证企业各部门、各个项目能合理高效的运转。

(4)战略规划的执行。战略规划在制定好后还必须有相应的机制保证其能合理运作,蓝海环境下的战略管理会计工具可以为战略执行提供良好的控制,价值链分析、消费者群体重新定义等可以保证企业的核心资源能服务于战略规划的执行,在实现成本控制的前提下创造新的顾客价值。

(5)作为绩效考核的工具。与传统的管理会计类似,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定的评价标准。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评价体系为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的管理层是否真实反映了企业的运行情况和管理层努力程度提供了参考。

(二)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又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实践长期归纳和总结的结晶,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所做出的一系列基本规范,如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作为对传统会计的发展,除了要遵循以上原则之外还必须在其特殊性的基础上,专门制定一些原则:

(1)以价值创新为导向。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的是价值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具体到每件产品、每个顾客群体的价值创造。因此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要着重注意收集顾客价值认可度高的信息,使企业的资源、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有助于价值创造过程,这样企业制定的战略规划、开发的细分市场才能使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体验。

(2)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长远目标,以价值管理为目标意味着,企业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能够识别哪些企业行为是增加或降低了企业的价值。由于价值创造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因此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要能够为价值最大化提供及时的指导和监督,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价值最大化。如果当前开发的蓝海所创造的价值低于开发蓝海所付出的成本,那么就应该及时停止当前的开发行为,不能为了开发蓝海而忽视机会成本。

五、蓝海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制度安排

(一)蓝海环境下的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是战略管理中的首要环节,主要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三个方面。只有通过准确和清晰的环境分析才能为战略制定提供参考意义,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战略规划失败,最终导致企业破产。蓝海视角下环境分析必须要通过资料搜集、市场调研弄清楚顾客价值的构成要素和本企业的价值创造点,并将这两类价值的联系找出,寻找既能提高顾客价值体验又能促进本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细分市场和战略出发点。

(二)蓝海环境下的战略制定 战略分析阶段实现了对顾客价值的发掘和分析,并完成了企业的客户价值定位。在此基础上,进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第二阶段,即战略的制定环节。企业管理会计战略的制定应该从客户需求出发,通过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客户的价值需求,进而确定企业在产品服务中的战略目标。同时,在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目标的制定来自两个维度:产品、服务的价值提供和顾客价值需求。由于产品服务价值和客户价值需求水平有高低之分,两个因素一一对应,形成四种类型的价值组合,形成相互的对应关系,如表2。针对这四种价值组合,有四种常见的蓝海战略可供选择。

(1)删除战略。在红海战略中,由于存在激烈竞争,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要素并不都是最优的,甚至有些要素并无法带来实际价值,降低了效率。然而,在蓝海战略中,可以对价值大小进行取舍。对于产品服务价值和客户需求价值都不高的管理会计要素,可以将其去除,这也就是剔除战略。

(2)缩减战略。在产品服务价值和客户需求价值组合中,产品服务有较高的价值水平,但是常常存在一些要素是客户并不看重的,即客户的需求价值较低。此时,企业可以适当减少在客户需求方面的投入。

(3)增加战略。如果客户的需求价值较高,但是企业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无法跟上客户需求,此时企业就应该采用增加战略,也就是加大企业管理会计中价值水平过低的部分。

(4)创造战略。如果企业管理会计中的产品服务和客户需求两个方面的价值都很高,企业可以重点关注这些方面的价值点,努力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客户的需求。事实上,客户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其需求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为企业的价值提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具有前瞻性,实时跟踪客户价值的变化,捕捉潜在的价值空间,进而创造出全新的蓝海战略。

(三)蓝海环境下的战略实施 在四种蓝海战略中确定企业的管理会计战略后,进入战略的实施阶段。管理会计实施的重点是价值创新和成本控制。其中,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重中之重,贯穿整个管理会计过程。同时,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在战略管理会计中,成本管理更加重要。如果企业将管理都聚焦在产品服务以及价值创新上,企业可能要承当过高的创新成本,最终难以实现成本效率最大化。因此,管理会计中还要进行战略性的成本管理。这里重点分析实施环节的成本管理。

首先,一般来说,传统的成本管理活动过程是流程化的,以成本核算为基础,并贯穿于生产、运输、配备和销售流程中,在流程中控制成本,在销售中获取利润。但是,战略性的成本管理不同于流程化的传统管理。基于蓝海战略的成本管理的基本要义是战略,以战略为基础,并通过战略性的定价来进行成本预算,进而创造利润。因此,战略性成本管理充分发挥了价值创新的力量,充分挖掘潜在价值,并且尝试建立低成本优势,进而形成进入壁垒。

其次,战略管理的实施要建立以客户价值为基础的价值链。以往的成本管理始终围绕利润展开,但战略性的成本管理中客户价值成为新的关注点,因此新的价值链条应当全程以客户价值为基础。除此之外,以往的价值链中,常常通过发挥企业在资源和能力上的优势,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上获取价值。但是,战略性的成本管理转移到客户价值时,企业价值的实现是以客户价值实现为前提的,因此此时的价值链条应该重视各个节点上客户价值的实现程度。

最后,战略管理的落实受到战略成本管理的驱动。根据前文所述的四种管理会计的蓝海战略,企业在战略制定过程中还应该全面的评估成本动机,也就是分析各种成本策略的选择原因,以及各种战略组合的出发点。从内容上,既要对价值链上各个战略活动环节的成本构成和调整进行分析,又要根据分析结果给出成本控制的具体手段。从实践操作上,作业成本法是最为著名的成本动机分析工具。这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的Robert S. Kaplan教授提出,并逐渐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一般来说,作业成本法将成本分成了结构层面和执行层面,其中结构层次的成本动因是对管理全程中成本构成的探讨,涉及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并具体细化到每一个生命周期阶段的具体成本内容;执行层面的成本动因强调成本管理的实施落实,也就是对作业过程的实施细化分解,确保战略成本管理得到切实落地。

(四)蓝海环境下的绩效评估 良好的战略制定和实施最终通过绩效结果来反应。因此,绩效评估是蓝海战略中战略管理会计活动中不可缺少环节。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行,企业的绩效评估涉及多学科、多方法、多视角。从学科上,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估需要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从方法上,存在多种定量和定性的测评方法,并衍生出了常见的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目标管理等具体的管理方法;从视角上,蓝海战略下的企业业绩评估要将定量与定性、长期与短期、全面与局部、外部与内部相结合,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开展评估工作。

在这些理念基础上,战略管理会计绩效评估的操作流程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由管理会计的绩效指标确定、权重划分和评分计算构成。首先,管理会计绩效的衡量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样的。一般常见的指标有定量的财务指标和定性的财务指标,各类指标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如果能有效实现多种指标的结合运用,将大大提高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平衡计分卡的广泛运用及其良好效果,全面的指标体系已经逐渐成为绩效管理体系发展的趋势。战略管理会计不再单纯采用固定的指标,而是尝试从企业内部、顾客、员工、股东、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角度取舍指标。其次,在确定企业管理会计绩效指标系统构成因素后,需要确定各个细分指标的权重。此时,应该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和紧急性程度划分权重,保证每个指标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至此,绩效管理的评估体系确定,进入最后的评估操作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评估者的客观性,避免由于评估者自身主观性带来的评估偏差。

六、结论

随着蓝海战略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研究前沿,战略性的管理会计也开始尝试从蓝海视角发现新方向。蓝海战略的运用为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并保持持久竞争力带来了强有力的战略指导,战略管理会计创造性的将战略和管理会计结合的同时也为会计管理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其本质上就开创了新的蓝海。本文将战略管理会计纳入到蓝海视野中,论述了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基础性前提和具体的环境;探讨了“蓝海”视角下战略管理会计的演化;详细阐述了“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目标及原则;并为蓝海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制度性安排提出适当的思考和见解,为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桂玉敏:《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的理论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下)2011年第2期。

[2]康树良:《小议战略管理会计与企业竞争优势》,《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S2期。

第4篇

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行绿色会计核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绿色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绿色会计核算

在传统的经济核算体系引导下,自然资源被毁损、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人类有效的生存空间减少。而这些本来是经济价值的巨大“亏空”或“损失”,却以经济增长的形式体现在传统的GDP中,歪曲了经济发展的本来面貌。随着传统经济模式的高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消耗水准的提高,全球环境生产力难以为继,不能向人类提供无限的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也无法消纳人类越来越多的废弃物。从环境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现有的经济体系中环境因素得不到重视,传统会计核算都没有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的投入、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存指数的降低)计算在内,因此所显示出来的会计利润不够准确和全面,而且极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考虑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空气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球气候遭到改变,将直接危及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必然会引起会计领域的一次绿色革命:将环境活动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手段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披露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社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已成为大势所趋。为了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将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计价核算,使外部成本内在化的“绿色会计核算”也就应运而生了。只有实行绿色会计核算监督,才能确保我国绿色环保战略的实施,才能更好地监督国家企事业的资源(能源)存量及耗损,改变传统的GDP核算与会计核算体系,建立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核算监督体系,是构建绿色中国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然产物。可以说,绿色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绿色会计核算监督。在中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构建全方位环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环境污染负荷及环境效益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为全面地计入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进行真实的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核算,才能实现绿色中国经济的绿色崛起。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郝冀认为:绿色会计核算是实现环境投资核算,降低经营成本,避免未来的环境负债,提升企业绿色产品商誉,增加企业绿色利润及社会环境效益的必由之路。绿色会计核算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极其复杂,它的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物流运动,即从环境资源的形成、获取,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创新的整个过程;它的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价值运动,即环境资源价值、环境资源的耗费、环境资源损失、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的经营开发收入、绿色收入和绿色利润等,结论是:中国绿色会计核算势在必行。

二、绿色核算监督

绿色中国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急需绿色会计核算与绿色审计监督(绿色核算监督)保驾护航。在中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建立绿色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是构建全方位的环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行节能降耗的绿色核算监督,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只有实施真实绿色财富的绿色审计监督,才能防止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只有实现绿色GDP增长,才能确保我国循环经济核算战略的实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能更好地抑制国家企事业的资源(能源)存量耗竭,绿色中国崛起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将环境污染负荷及环境效益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为全面地计入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实施绿色GDP与绿色会计核算,实施循环经济,进行真实地“绿色核算监督”,才是绿色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惟一绿色道路。绿色核算监督是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监督。绿色核算监督是一种循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环境清洁生产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发展的绿色审计监督。绿色核算监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内涵广博,既包括宏观国家绿色统计、绿色GDP、绿色税收等核算的审计监督,也包括微观企业绿色会计、绿色融资、绿色资本等核算的绿色审计监督。绿色核算监督将日益成为现今国内外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流。完善绿色核算监督法规,加大监督法规执法力度势在必行。

三、绿色资本观(也称自然生态资本观)

绿色资本观是认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绿色价值的新视角,是自然生态环境资本化全新资本观的简称。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很大价值的绿色资本,是科学的发展观,将自然生态资源资本化计价核算,认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地球的自然生态资源,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空间的新资本观。将自然生态资源资本化计价,明确纳入中国绿色核算体系中,是绿色资本观核心研究的重点难点。我们认为绿色资本观点首先来自《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自然资本的观点。世界银行于1995年首次引用了“自然资本”概念,公布了“扩展的财富”简称“绿色财富”指标,并以此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绿色财富”中包含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大要素。我们认为自然资本是绿色资本核算的基础,特提出:绿色资本是由有形的自然资源、生命系统和无形的生态环境资本化构成的绿色资本观。它是指:

(一)自然生态界给人类提供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由动植物、微生物构成的生命系统的生态资源是有价的,应计价资本化。

(二)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构成的、能够给人类和全部生命系统提供服务的、无形的、生态环境也应是有价的,也应计价资本化。

因此,绿色资本观也就是认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使用价值,并计价资本化的绿色自然资本观。

四、“零排放”核算法

现行的GDP核算体系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没有考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因而无法真实地评价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积累。该体系还助长了一些地区为追求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并从根本上动摇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为克服传统GDP核算体系的缺陷,应对目前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的挑战,利用全新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替代传统GDP核算体系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共识。在中科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绿色GDP扣减核算法的基础上,环保专家钟定胜提出了运用“可持续、效用衡量、横向可比、数据采集”四大原则进行社会总效用衡量的绿色GDP“零排放”核算法,倍受人们关注。该方法对国民经济生产中每个可能造成环境生态损害的环节都采取了虚拟环境修复措施进行弥补,因此它核算的是净社会总效用的增加情况,切实可行。由于引入了社会平均治理费用来计算虚拟环境修复部门的修复费用计量核算,因此,这个核算方法不仅在操作上简便易行,而且在数值核算上相当稳定,基本满足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和横向可比性原则。同时它又能从整体上较为准确地反映全社会经济福利的真实产出状况,可称得上是真实可信的绿色GDP“零排放”核算法。

五、宏观环境会计

宏观环境会计是以国家为核算主体,利用会计核算的原理与环境经济核算的结果,对一国经济活动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使用、消耗)进行货币(辅以实物)核算,就是经环境调整后的绿色GDP的核算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耿建新教授、张宏亮博士从宏观环境会计概念出发,提出自然资源耗减估价方法进行案例分析,使人耳目一新。以自然资产的价值使用未来净收入的现值估价的现值法、使用者成本补偿视同资源耗减的使用者成本法、自然资产的租金净价格法,推导出全新的自然资源耗减的估价公式,并把此公式运用于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神火股份”)及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辽河金马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辽河油田”),在具体的资源耗减估价之中,对自然资源耗减估值方法的适用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在我国尚属首例。

六、森林会计核算

森林资源综合生态效益核算是绿色核算的重点难点,尤其是我国多年来森林资源的长期无偿使用,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锐减,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物种减少洪水泛滥,使森林会计核算倍受绿色核算专业研究人员的关注。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进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是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林业内部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是细化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理顺林业产权管理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对森林实行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我国土地、林地只能是国家、集体所有,不能允许私人拥有所有权,加之森林的生长周期长,林地边界难稳定,实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难度极大。四川省林业厅财务处退休干部陶仁川的《森林资产会计核算》观点鲜明务实,是对森林资产“公允价值”的核算方法的重大突破,其“以评估促进核算”的方法(即:市场价或公允价值核算),解决了森林绿色会计核算的计量难题。其核心是将产权单位(即:国有、非国有林业企事业)的森林资产,经首次评估确认其价值量(即:清产核资),以后按森林的自然生长规律(即:生长率)来计算增值额。该方法无论在理论上、具体操作方法上都有了根本性突破,《森林绿色会计核算》的研究为中国首创。特此建议由财政部牵头,组织关心林业改革的财会专家及环保专家,成立“森林资产绿色会计核算”课题组进行实地调研,尽快制定我国的《森林绿色会计核算制度及准则》,加速我国实行森林资源会计核算的进程。

七、“公害商品”新视点

以庇古税为基础的绿色税收改革应进一步完善,鉴于庇古税的税收量等于公害物品使用价值的货币量,征收庇古税绿色税收等于对公害物品生产者在防止公害物品产生与纳税之间作一个选择。当企业防止公害物品费用低时,企业选择防止公害物品产生。否则会选择纳税,也就是说,在公害物品的价值量和使用价值的货币量二者之间选择低者。这就必然使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在科技落后的情况下,选择纳税,而后合法生产公害物品。针对庇古税的不足,河北省廊坊市环境保护局高兴和研究员提出环境破坏和污染是一种“公害商品”的新视点:“环境质量正向变化的结果是摸得着看得到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公益性的公共物品。环境质量负向变化的结果也是摸得着看得到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也是物品,但却是有公害性的公共物品。公害物品的使用价值是损害人的健康,破坏物质财富使用价值,吞噬物质财富的价值。当前,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环境破坏和污染严重危及人类生存,人炸使人们担心地球承载力不足,公害物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才得以显化”,并提出急需绿色核算监督,在税制设计中对于超适量产出的公害商品,应该征收惩罚性绿色税收。环境容量是宝贵的资源,无偿占用必然导致“公共的悲剧”上演。因而,我们认为进一步完善庇古税,建立以环境影响评价公害商品税为核心的绿色税收制度,势在必行。新晨

八、绿色核算研究倡议

“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是人类生命力的象征,“绿色”是21世纪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色,“绿色”以生态及环境的代名词深入人心,向一切旧传统经济观念发起了绿色文明挑战。为全面加强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课题的研究,特发出此《绿色会计核算倡议》:

(一)倡议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专业委员学会的领导下成立“环境会计研究课题组”,率先组织热心于绿色核算与监督研究的学者专家,与环保专家密切合作,共同携手开创中国绿色核算研究新局面。

(二)倡议树立绿色GDP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会计法》及《注册会计师法》修改工作,建言献策,建议增加绿色会计及绿色审计内容,争做中国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准则课题的学术研究带头人。

(三)倡议开展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信息电算化研究,为严格执行环境评价法,开展企业ISO14000环境认证,为绿色会计核算、绿色审计监督工作服务,争做绿色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派。

(四)倡议从开展企业环境报告披露制度研究入手,进行绿色会计核算、实践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争当资源低消耗、污染零排放的绿色企业核算员,将绿色核算调研列为首要课题研究,早出成果。

第5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介质 科技型中小企业 专利产业化 融资

一、引言

我国知识产权战略致力于建立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科技型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要以获得知识产权为追求目标,以能够合法产业化为基本前提;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不能只关注创造和保护层面,更重要是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专利产业化是指利用某项成熟的专利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直至与该项专利技术有关的产品达到一定市场容量,形成一定生产规模,最终形成一个产业的过程。专利技术产业化包含四个层次,即第一层产品化,经过中间试验阶段,开发研究成果成为可投入的产品;第二层工厂化,为市场而进行批量生产;第三层系列化,新产品达到预期的大批量生产;第四层产业化,形成生产新产品的企业群或行业群(王利,2006)。产品化是专利技术达到成熟(具备技术上、工程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可以以商品的形态提供给客户,是一个产品创新的过程;市场化是专利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具备价格竞争力,可以获得效益,是一个需求创新、开拓市场、创造需求和供给的过程;规模化是专利技术具有大批量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可以可靠、稳定、低风险地进行大批量生产,是一个管理创新、组织规模生产、创造利润的过程,当专利技术实现了商品化、市场化、规模化,可以说一个专利技术己经实现了产业化(鲁志强,2002)。发明专利的商品开发则是从完成进一步技术开发,生产出样品开始,直至批量生产为止的一系列活动;企业化是指发明专利在单个企业生产,形成一定企业生产规模的过程;而产业化则是指发明专利由一个生产企业通过专利许可转让由一个生产企业扩散到更多企业,形成规模经济的过程(唐宝莲,潘卫,2003)。综上分析,专利技术产业化是指对专利技术进行再开发,通过实验、组合、生产、应用、推广等诸多环节,形成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直至发展成新产业以及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一系列活动(陈美章,2005;张瑞雪等,2008)。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完成几万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只有约33%申请了专利;在己授权的1811747项专利中,只有20%转化并批量生产,形成产业化的成果只有5%。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利成果很多但多数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科技成果专利申请率和产业化率低的问题,国家开展了“专利产业化示范工程”、 设立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等措施来促进企业专利的产业化。据统计,技术创新研究、产品样机和产业化生产三个阶段的投资比例为1∶10∶100,产业化需要大量投资。虽然我国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由于企业规模小、可抵押的固定资产少,大都面临着专利产业化的资金困境,技术创新成果难以顺利转化为产品。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融资面临诸多问题,例如专利评估难、交易难等问题阻碍了银行、风险投资机构、民间资本对于专利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政府引导性政策的缺位使得专利产业化融资所需优惠政策缺失、服务平台不够完善,已经严重地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综上,本文亟需梳理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融资的关键问题,找出瓶颈,有的放矢给予扶持和资助,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融资的机理分析

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资金是关键,因为专利技术产业化过程是高投入、高风险过程。由于风险太大,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很难果断投入,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人员及科研院所基本上没有能力独自实现把专利转化为商品及产业的能力,从而造成了我国大量的“专利”待字闺中。因此如何获取资金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的核心基础,本文把知识产权分为作价入股、质押贷款、信托、证券化这几种不同的介质,来探寻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融资的机理。如(图1)所示:

(一)知识产权作价入股 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融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早期成长阶段、快速成长阶段中常用的一种融资方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大多数拥有专利技术的人往往不能够从其他金融机构得到资金创办自己的企业,特别是绝大部分新创的科技型企业缺乏当期获利能力和可以抵押的不动产,银行能贷给中小创业(或创新)企业的款项不可能超过新企业的现有固定资产能够保证归还的水平,科技型企业很难获得债务性融资;因此通过把知识产权进行评估,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入资本进行融资。一般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设立的时候,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将专利折价入股,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基础。《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也就是说知识产权的出资比例最高可达到70%。2004年5月证券会批复深交处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再次扩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姜瑶英,2007)提出使用专利出资的过程中还应当完善专利的评估制度与登记制度,以保证企业资本的确定与经营的安全。张炳生(2007)研究了知识产权出资制度,对知识产权出资适格性、出资的类型、出资风险、出资责任等基本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认为知识产权出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信誉度不高和信用资源十分有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专利技术但缺乏资金,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要获得融资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是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债权人实现权利的一种担保制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将其合法拥有的且目前仍有效的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出质,从银行等融资服务机构取得资金,并按期偿还资金本息的一种融资方式。知识产权质押是权利质押的一种。我们可以把知识产权质押理解为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依法拥有和控制的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作为债权的担保,来督促债务人履行偿债义务、以保障债权人权利的实现。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知识产权折价或以拍卖、变卖知识产权的价款优先受偿。其中,为债权提供知识产权担保的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质押标的则是被质押知识产权具有的财产权利(赵丽洪,2008)。在我国法律体系、社会信用体系、金融市场尚欠完善的背景下,如何进行知识产权质押,本文从法律、知识产权价值评价、质押风险控制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质押立法。刘叔恒(2008)认为我国知识产权质押方面立法很不完善,突出表现在立法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相关立法比较保守,过于注重债权的安全性而忽略了担保物权价值性的实现;没有知识产权质押变现的明确规定,对知识产权质押的实行方式也只能适用动产质押的规定等。新颁布的《物权法》仍然只规定了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这三种知识产权质押,而遗漏了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商号权和商业秘密权等知识产权,质押标的范围过窄,不利于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的价值,不利于实现知识产权质押的融资功能,阻碍了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的开展和繁荣。因此,可以通过完善专利质押制度,我国应当修改物权法与专利法中的相关规定,使物权法和专利法更加符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条件。周天泰(2006)讨论了知识产权的经济利益、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的查核、知识产权保险、知识产权融资等问题,提出了中国知识产权融资担保的法制建议。(2)质物价值评估。赵丽洪(2008)认为,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知识产权质押的设定及实现。以质押为目的的知识产权评估为知识产权的质押提供价值的依据,有助于借贷双方客观地衡量资产的价值,降低贷款风险,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前提条件。对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从评估理论和评估方法两个层面进行了较为详细和深入的探讨。对于评估理论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价值类型、评估假设两方面进行分析评述,提出了知识产权质押系数法,以量化知识产权质押过程中各种因素对知识产权质押价值的影响。杨建平(2008)根据博弈论的思想,以市场评估为核心,建立了“基于市场博弈的知识产权评估”理论模型。一系列的方法提出,为我国知识产权质物价值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3)质押风险控制。杨建平(2008)采用模糊层次法综合评估质押融资风险,根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缺少事前信息的实际,以及质押融资动机的前瞻性、战略性,建立了一种重在质押融资前和质押融资过程中信息收集与处理并具备分析、评价、综合评价与最优控制等多种功能的风险预警控制方法,并进行了案例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的风险控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环节。耿明英(2008)从银行角度出发,分析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主要风险。提出了银行的风险控制模式创新建议,建议银行制定知识产权质押物准入条件、引入专业权威的资产评估公司及经验丰富的律师事务所介入、引入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此外还提出了针对知识产权质押风险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合理的政府补偿机制等政府政策建议。

(三)知识产权信托 专利信托是指权利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专利及其衍生权利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袁晓东,2007)。 知识产权作为抽象上的财产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即实施和签约成本,使用人在利用他人的知识产权产品时,很容易地想到搭便车,这使知识产权的生产成本无法收回。袁晓东在明确专利信托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专利信托具有的专利转移与管理功能、专利资产保值与增值功能、专利资产证券化的融资功能,指出可以利用专利信托,促进专利技术转化、进行专利资产证券化;利用专利信托制度,对集团公司内部的专利资产进行集体管理。在知识产权信托中,委托人(受益人)因转让知识产权于信托而获取收益,保留了剩余利益权即有权保留交易后剩余的信托财产,知识产权信托以谈判交易的形式实现交易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即以法律上的所有权的让与和取得。 袁晓东以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专利信托业务为案例,分析了其管理模式,并提出引入风险投资机构或创业企业的新的专利信托管理模式。黄静、袁晓东讨论知识产权信托作为实现科技成果转换的途径的意义,分析了知识产权信托的可行性和实施方式,为我国知识产权信托提供了条件。

(四)知识产权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当今信托最主要的商事利用方式之一,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主要功能在于知识产权的融资和再融资。专利资产证券化是指按照专利及其衍生资产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组合,并以该资产为基础在金融市场发行流动性与信用等级较高的证券的过程。知识产权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其可预期的未来稳定现金收入流的知识产权(即基础资产),通过一定的交易结构安排对基础资产中预期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切割重组,转移给一个特设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 由后者发行一种基于该未来现金流的可以出售和流通的权益凭证,据以融资的过程(李建伟,2006)。知识产权的创造者为了获得广泛的融资,可将已创造或拟创造的新产品信托给信托机构或贷款银行,以此来筹措所需的资金。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专利资产证券化交易的进行有助于推动我国的专利产业化的进程、加强我国专利的保护。我国目前专利保护成本较高与专利产业化较为困难的重要原因就是创新成果的分散与创新主体的实力不足而导致专利保护的规模效应难以形成。针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问题,余振刚等(2007)分析了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并讨论了其运作流程和关键技术,即资产池的构造、估值与风险、SPV构造、信用增级结构安排。介绍了日本和西方的知识产权证券化实践,最后分析了我国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有力因素及发展策略。艾毓斌、黎志成(2004)介绍了知识产权证券化在美国和日本发展情况,分析了其发展的市场动力及其在知识产权转化中的作用,设计了国内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交易结构。因此知识产权证券化信托这样的战略运作,既满足了知识产权人对融资的需求,又满足了银行或信托机构对利润的追求。李伟(2007)讨论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法律原理,对我国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操作模式。专利资产证券化已经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有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我国应当尽快建立与专利资产证券化有关的专利信托、特定目的公司以及信用增级等相关制度,以确保专利资产证券化的顺利进行。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国际及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展专利资产证券化的交易,通过开展该类交易促进专利技术转化、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专利资产的融资杠杆的作用,降低了专利产业化的融资成本的作用。

三、基于知识产权介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融资的保障体系

(一)构建知识产权融资的中介机构 应加快知识产权融资的中介机构建设,提高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质押贷款、信托、证券化介质专利的评估水平。制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瓶颈,主要是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我国专利评估、处置等市场环节尤为薄弱,不能支持知识产权融资业务规模化发展。与知识产权融资有关的中间层包括大型商业银行、非国有中小银行、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合作性金融机构、信用评价机构、信用担保机构、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协会等,不能很好地保障知识产权融资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知识产权评估、交易中介发展缓慢,机构数量少,专业能力不足,使得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处置难度大,知识产权评估环节薄弱,不能支持银行大规模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信贷业务。应进一步加快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介服务发展,引入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收购知识产权,增强知识产权的变现能力;政府应鼓励和扶持知识产权咨询、登记、评估、担保、会计和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规范服务行为,为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本结合提供良好的中介服务,促使知识产权介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融资提供基础。

(二)构建知识产权融资的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的秩序必须靠法律维护,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仅要靠道德的约束,更要靠法律规范。因此尽快健全我国质押、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基础法律法规外,我国还应制定政府促进质押融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规。我国《物权法》的担保制度与《担保法》规定有不一致的地方,应尽陕修改完善。2010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了《专利权质押登记办法》。但目前实施的商标权质押登记办法、著作权质押合同登记还是10多年前制定的。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是针对信贷资产或金融资产证券化,对于高新技术知识产权证券化还缺乏任何法律支持。我国的银行也要尽早制定知识产权评估质押贷款的规章,规定相应管理标准、专门的质量管理要求,设定特定风险容忍度,出台特别操作规范。2010年8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版权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要求相关部门要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的融资价值,开展多种模式的知识产权入股、质押贷款、知识产权信托及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扩大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规模。因此我国还要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

*本文系淮安市2010年科技支撑计划基金资助项目”淮安市引进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HAS201005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唐宝莲、潘卫:《发明专利产业化筛选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情报杂志》2003年第1期。

[2]陈美章:《关于大学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思考》,《知识产权》2005年第3期。

[3]张瑞雪、孙丽文、王斌:《加快河北省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建议》,《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2期。

[4]姜瑶英:《以知识产权融资促进知识成果产业化》,《中国青年科技》2007年第1期。

[5]张炳生:《知识产权出资制度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6]赵丽洪:《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问题研究》,《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7]刘叔恒:《知识产权质押问题刍议》,《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杨建平:《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问题研究》,《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9]耿明英:《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及其控制模式创新》,《财会通讯》2008年第11期。

[10]袁晓东:《专利信托的功能及其运用领域》,《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1]袁晓东:《专利信托管理模式探析》,《管理评论》2004年第8期。

[12]袁晓东、李晓桃:《专利信托在企业集团专利管理中的运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3期。

[13]黄静、袁晓东:《知识产权信托与科技成果转化》,《软科学》2004年第2期。

[14]李建伟:《知识产权证券化: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知识产权》2006年第1期。

[15]余振刚、邱菀华、余振华:《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理论与发展策略研究》,《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第6篇

关键词 创业投资;科技传播;科技创新;高新科技产业;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52-04

1创业投资简介

科技传播的主体和渠道当前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其中企业层面的传播主要通过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大规模应用来实现,背后是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在推动。高新科技的大规模应用对社会生活带来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对科技传播与科技创新的方式和力度带来了深层次的变化。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及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仅深入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更使科技传播与科技创新呈现爆炸式的发展速度。

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创业投资是其主要推动力量。创业投资是指创投资金对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退出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

1.1创业投资的对象

创业投资的投资对象是那些风险大、但潜在效益也高的企业,通常是处于初创或未成熟时期,但可能发展迅速,未来有望成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往往拥有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强,企业主导者也一般出自技术研发人员,但企业在市场前景、技术及产品可行性、管理运作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有可能一飞冲天,为投资者带来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收益,也有可能在竞争中折戟,投资者血本无归。创业投资单体项目利润率高,但项目失败率高,需要投资团队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1.2创业投资的特点

1.2.1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

创业投资之所以钟情于高新技术,是因为高新技术能够创造超额利润。创业投资多年来屡向世人展示奇迹,平均回报率高于30%,一旦投资成功,其回报率有时高达10倍以上,远远超过了金融市场平均回报率。创业投资者追求的正是潜在的高收益,这往往是投资额的数倍甚至更多。

但任何一项高新技术产品开拓性的构思、设计、投产、商业化过程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产生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环境风险,失败率极高。

在创业投资行业中,成功率一般不到20%,完全失败的比率在20%以上,另外60%左右不超过市场平均回报率,如美国“硅谷”就有许多企业因为管理不善,资金不足,经济形势的影响等问题而半途夭折。尽管如此,投资者能够通过组合投资来分散风险,尽管单个投资有可能损失惨重,但组合收益却由于某些投资高额回报而达到丰厚的投资回报率。

1.2.2长期投资,资本流动性较小

企业产品开发是项系统工程,从研究开发、产品试制、正式生产到盈利,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销售进一步增加等多个阶段,从创业投资投入到企业盈利直至风险企业上市,再经过一段股权持有期,投资者才可以变现投资,收回资本,获得资本增值收益。

一般从投资一个项目到收回投资需要3-7年甚至10年,在这段时期内,由于投入资金变现退出困难,因而资本流动性较差。我国当前创投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基本在3年以上。

1.2.3权益投资

创业投资者看重的是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性和潜在高收益性,一般并不要求风险企业在足够长的期限之前分发股利或偿还,而是追求新兴企业成长期的高额利润。同时,风险企业拥有的宝贵财产通常为智慧与技术,难以以传统方式进行融资,创业投资正好填补了这一资金需求,通常以权益资本或准权益资本的方式注入资金,从而使企业得以安心长期发展。

在创业投资行业流行的说法是,参与但不以控股为目的,通常占被投企业20-25%的股份,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创投机构在被投企业的股份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管,以尽量达到投资预期收益。

1.2.4阶段性和循环性

创业投资者通常根据风险企业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相应地把总投资资金分几次投入,上一发展阶段目标的实现成为下一阶段资金投入的前提。由于创业企业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奋斗,才能被市场认同而获得成功。

创业投资家根据项目的发展情况,将资金分期投入,最初投资额较少,随着企业逐步走上正轨,创业资本不断地跟进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中止投资,通过这种策略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因此,创业投资事先并没有确定的投资总量和期限,而传统投资往往是一次性支付或时间确定的分期支付。

1.3创业投资的载体

目前,国内外创业投资都有以下几种形式作为载体:

1)政府引导基金

政府引导基金又称创业引导基金,是指由政府出资,并吸引有关地方政府、金融、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股权或债权等方式投资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或新设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以支持创业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政府引导基金的目的在于“引导”,即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以此吸引各个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的进一步投入,最终投入到当地希望扶持的重点行业,培育、聚集一批当地政府希望发展的高新技术公司。深圳的“深创投”就是由政府引导基金发起成立,而后迅速成长为中国本土最优秀的创司。“深创投”目前拥有高达100亿元人民币的可投资能力、管理着外部100多亿元人民币的资本,十四年间接洽项目数万个,已投资项目486个,领域涉及IT、通讯、新材料、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化工、消费品、连锁、高端服务等,累计投资金额近135亿元人民币。

2)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基金

风险投资机构是创业投资的主体,风险投资机构将市场上能够接受高风险的富有阶层的资金募集起来,利用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寻找筛选项目的能力,寻找到有潜在高回报的项目进行投资,利用自身优势进行管理辅导,上市或并购退出。为追求高回报的资金和有融资需求的高新技术企业搭建桥梁。

3)孵化基金

孵化基金中包括孵化器投资和孵化政策基金。孵化器投资即孵化器以投资的方式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和服务,如办公场地、办公设备、咨询服务等,有时也以少量资金进行投入。由于这是一种辅种子资本,所以仅靠孵化投资很难使投资项目完全启动。孵化政策基金是政府或孵化器为吸引投资项目而对某些特定项目或投资者给予的政策性资金支持,如留学归国人员到某些孵化器创业可以无偿获得10万元的资金支持。

4)天使投资基金

天使投资基金实际上是一种个人行为的种子基金,也是一种前风险投资。它是由拥有较大数量资本的人(即“天使”)所进行的个人(或多人联合)投资。从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天使投资基金的数量要比风险投资机构种子基金大得多。

2 创业投资在科技传播上的作用

2.1创业投资的流程

1)项目筛选

创业投资不同于一般投资,它是智力与资金的结合,其投资对象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它承担着投资项目的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的风险。因而,它以严格的项目选择、评审和参与该项目的管理来尽可能地减少风险,并以投资组合的经济效益来保证资金的回收。创业投资主要从技术创新的可行性、项目的经济评估、企业领导的业务素质三个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价。分析创业者的团队素质及其带头人的能力品性、产品未来的市场潜力及市场竞争能力、技术是否有较强的技术壁垒和实用性、公司运营管理是否能够跟上和促进公司的高速发展。

2)项目投资

创业投资公司对项目公司进行行业和市场分析之后,派驻工作人员进行尽职调查,双方协商或聘请独立的第三方进行估值。创业投资公司审查项目公司详细的商业计划进行项目投资成本测算,根据尽职调查结果调整现金流和财务预测做出投资决策,并提交投资委员会批准。

3)项目辅导

双方意向一致后,签订法律文书,形成合同,创业投资投入资金,项目公司出让股份,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创业投资公司经常了解被投资项目的运营情况,派驻及聘请相关人员参与项目管理,辅导项目公司高速发展。跟踪市场动态,以便对后续退出方案做最优选择。

4)项目退出

创业投资公司根据项目运营情况及市场状况,选择最优的退出方案,落袋为安。退出方式主要有三种,被兼并收购,公开上市(IPO)和清算,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佳渠道,可得到相当好的回报;被兼并收购分为管理层收购和被其它公司或投资者收购;清算是在公司经营状况不好且难以扭转时,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2.2促进实用性科技传播

1)对有市场前景的技术进行筛选

创业投资通过对有市场前景的高科技公司进行筛选,使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转化成可以大规模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则追加投资扩大规模,形成了更广泛的科技传播,如果产品和服务市场接受度较差,资本也会采取以脚投票的方式进行舍弃。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环保、医药、新能源等众多高科技项目通过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实现了长足发展,将科技传播到了每一个客户的手中,对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带来了长足深远的影响。

2)通过资金支持、管理辅导等服务促使科技大规模应用

创业投资对科技传播与科技创新的推动体现在项目公司的服务和产品上,其投资项目会较多关注早期项目,促使科技创新产业化,我国的几大著名网站新浪、QQ、搜狐在初创期都是由天使投资人的投资作为启动资金。资本的逐利性也会要求将服务和产品尽可能的规模化,促进科技创新的大规模应用。

3)高风险、轻资产使得创业投资成为唯一选择

高新科技项目往往有着高风险和轻资产的特点。互联网产业、软件产业中成功者登顶辉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背后是大量公司的折戟商海,即使是马云这样的“创业导师”,在阿里巴巴之前,也是屡创业屡失败,这是由于高科技产业往往是一个全新领域,其产品效用、市场反应、竞争态势、盈利模式都有较多的不确定性,风险较高。同时,高科技公司的核心资产往往是专利技术和人才,从传统渠道很难融资。高新科技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其主要是从创业投资中获得资金支持。

3 创业投资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3.1技术创新成我国经济下一阶段主要推动力

1)经济转型发展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为第一阶段,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对外开放和解除经济管制等制度大变革带来的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90年代至2008年经济增长受益于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出口拉动;2008年以后,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逐渐弱化,企业成本快速上升,外部经济疲软。中国出口制造业遭遇发展困境,一方面要与越南、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国家竞争,另一方面要与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竞争。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再也难以继续大幅度提升,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被倒逼转向内需和产业升级。

在这个阶段,中国需要向占据更高价值产业链地位的出口大国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挑战,竞争优势更多地不能再是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简单规模扩张,而是要更多依赖科技水平与创新速度的提升。在此情形下,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就成了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形势倒逼下的无奈而又必须的选择。

2)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即产业结构高级化,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

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利用政策、资金的引导,积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和扶持。

3.2高新科技产业成为经济持续性增长的源泉

1)高新科技产业本身特质决定其高速发展的特质

高新科技项目一般处于新的产业,有潜力深厚的“蓝海”市场,拥有比较强的技术优势,能够提供效用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高新科技公司的发展速度也就远超传统公司,2004年,腾讯营收为11.435亿元,2013年,预计营收将达560亿元,较2004年增长达50倍, 2007年市值达到100亿美元,2013年9月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超同期GDP增速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物联网产业,年均发展速度保持在30%以上,当下热门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从2006年至2012年以84.2%的速度增长,环保产业近几年产值年增长率超40%。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也是经济持续性高速增长的源泉,采用各种方式促进、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可以增加经济活跃度,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2000年到201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从10411亿元增加到88434亿元,年均增长21.5%,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12年,我国工业领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为12.2%,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随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张,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出口保持持续增长,我国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占世界第一位。

3.3创业投资是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1)高风险特性决定了创业投资是其主要启动资金来源

如上所述,高新科技项目公司大多是轻资产、重研发的企业,公司初期所需资金多,但本身无相应资产可供抵押,且高新科技公司虽然增长迅速,但风险偏高,未来较多不确定,从银行获得资金较难。

因此,高新科技公司启动之初,除了自有投资之外,创业投资基本上是其唯一资金来源。影响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的,除了技术项目的密集度之外,当地创业投资的兴盛程度是主要决定因素。

2)高新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背后是大量创业资本的投入

以阿里巴巴为例,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成立之初,以高盛为主的一批投资银行投入500万美元,解决了“生存问题”,随后软银投入2000万美元,帮助阿里巴巴熬过了2000年-2003年的互联网寒冬,2004年,阿里巴巴又获得82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2005年,雅虎和软银再投资数亿美元,夯实了阿里巴巴高速增长时期的资金基础。可以说,阿里巴巴每一步跨越的背后,都离不开创业投资的支持。同样,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更有赖于大量创业资本的进入,深圳、上海、苏州、无锡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兴盛发展的区域,同样也是创业投资活跃度高的区域。

3)创业投资和市场是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

创业投资和市场是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有市场需求的高新科技才有产业化的可能,市场的潜在大小、产品的市场契合度决定了其发展潜力,创业投资则专为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尤其是高新科技公司的初创期,创业投资基本上是其唯一的资金来源。

4 山西省高新科技产业助推平台的建立

我国各个区域高新科技产业通常是通过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起来的,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较为关键,山西省的高新科技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靠高新科技产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发展起来,必须由政府强力推动,投入资金、人力物力、优惠政策来助推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

4.1重点行业引导基金

对于山西省重点培育的高新科技产业,如物联网、动漫等产业,政府应根据行业特点,出一部分引导资金,吸纳金融机构及社会上的投资资金形成专项行业振兴基金,将投资基金交给专业的投资机构进行运作。如政府可牵头成立“山西省物联网产业专项投资基金”,政府出一部分,再吸纳一部分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将基金委托专业的股权投资公司进行管理,可规定投资基金50%以上的比例要投入到本省的物联网企业,支持省里物联网产业迅速做大做强。

目前很多地区已成立专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引导基金,如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北京市也设立了总规模达30亿的专项基金,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已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省份中,江苏省发展最为迅速,省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设立后,各县市纷纷跟进,扶持当地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发展。

4.2采用优惠政策吸引创司入驻

山西省应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来吸引创司的入驻,在政策力度方面,可以参考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重庆等地的优惠幅度,在税收、房补和一次性奖励方面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在此,将北京的部分优惠政策稍作罗列,可供参考。

税收优惠方面,股权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根据《关于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意见》享有的优惠:对合伙制股权基金中的个人合伙人,从合伙取得的收益均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或者“财产转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明确对合伙制股权基金中企业法人合伙人从被投资企业获得的股息、红利等投资性收益不征收企业所得税;明确对合伙制股权基金中普通合伙人的股权转让行为不征收营业税;连续聘用两年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原则上可获得32%的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返还;职工取得的股权、期权奖励适用优惠计税方法。住房公积金不受缴存额上限的限制,以及住房补贴可在税前扣除。

一次性奖励或补助方面,对经国务院或国家主管部门批准设立并在北京注册登记的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企业,或者发起设立的基金累计实收资本在5亿元以上的公司制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参照金融企业,给予一次性补助。其中,注册资本10 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10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8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500万人民币。

租购房补贴方面,对上述企业或基金累计实收资本在5亿元以上的公司制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参照金融企业给予租购房补贴。其中,在金融街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一次性补贴标准为每平方米1000元人民币;租用办公用房的,实行三年租金补贴,即第一年优惠50%,第二年优惠30%,第三年优惠10%,北京商务中心区和朝阳区也可参照执行。

4.3科协等部门搭建项目引进及展示平台

政府可授权科协等相关部门,与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各产业协会、留学生组织、产业园区、投资公司洽谈协商,搭建项目引进及展示平台,使其成为高新科技项目的信息集散地,刚好地对接资本与项目,使更多的高新科技项目能够在山西顺利落地。政府可提供相应的经费,使平台能够长效化运作,成为引进高新科技项目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科技传播与科技创新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新科技产业是科技传播与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山西省要摆脱资源经济的依赖,使经济内生增长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就必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招徕创投机构入驻,投入引导基金,吸引和扶持高新科技项目。

参考文献

[1]国内主要城市风险投资优惠政策比较.

第7篇

近年来,资本市场的一个巨大变化是机构投资者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与此相伴随,机构投资者积极主义或者股东积极主义正在深刻改变着公司法的基本规则。我国有学者认为,投资者革命至少在公司治理、公司融资、公司并购方面深刻改变了公司法的制度环境[1]。美国有学者认为,机构投资者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2]。目前,机构投资者的规模越来越大,以资本市场建立较晚的中国来论,从1998年40亿元到今日2.25万亿的规模,从1998年占市场市值的1%到今日占10%的比重变化[3],无一不体现了这种趋势。2015年8月23日,国务院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第4条明确规定:养老基金投资应当坚持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原则,确保资产安全,实现保值增值。[4]而能否合理规避风险、实现保值增值之目标,取决于投资管理机构的专业运作。机构投资者的兴起深刻改变了公司治理的规则和证券市场的制度环境。以往股东用脚投票的状况越来越被机构投资者的积极行动所改变。因此,本文拟根据理论的分析思路,对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以得出一个可供参考的结论。

一、机构投资者的特征

要想明晰机构投资者对法律制度带来的冲击,首先必须明确机构投资者的独特性。作为近30年崛起的新生事物,相比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规模较大。机构投资形成了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不但能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成本,而且还能形成抗衡力量。规模的扩大使得机构投资者相较于个人投资者,其话语分量更大,其对公司的决策影响力也较强。[5]

二是负有信义义务。机构投资者作为股东时,其处于委托人地位;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时,其又处于受托人地位。这种特殊的治理结构导致机构投资者不但要求所投资公司的董事、高管向其承担信义义务,同时也要求其反过来向资金最终拥有者――家庭等承担信义义务。

三是长期持股。随着机构投资者的融资能力越来越强、其掌控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其掌控的股份无论是在绝对量上还是在相对量上都非常大。此时,机构投资者想要抛售一部分股票套利,短期之内绝无实现的可能,如果抛售的股票份额比较大,必然造成股票价格下降,使其自身利益受损。因此,机构投资者倾向于长期持有股票。[6]

四是专业化运作。机构投资者的决策一般依赖于专业的管理团队。专业的管理团队一方面能有效分析市场信息,解决市场上行为不对称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合理设计投资组合项目,在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

综上,机构投资者存在规模比较大、负有信义义务、长期持股和专业化运作四个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促成了其在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也成为立法者设计法律制度的基础。

二、机构投资者降低成本的理论基础――打破流动性与控制力之间的平衡在公司内部,股票的流动性与控制力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伯利等[7]认为,在现代公司中,股东个人财产的控制权在向经营者转移,股东已由准合伙人的地位转化为仅仅是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只能通过在股票公开市场中转让股票等方式回收其投入的资本。持有较大比例股份的股东在公司的影响力虽大于小股东,但其流动性不及小股东。如果大股东在短期内买入或者卖出股票,那么其就会丧失对公司的控制力。小股东用脚投票的原理就在于以流动性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相对应的,持有一定比例股份的大股东增减其股份都必须经过相关的程序(如我国《证券法》第86条的规定)。

应该明确的是,任何股东(包括机构投资者)都不能同时保持完全的流动性和绝对的控制力。机构投资者在没有放弃在交易中所拥有的部分灵活性之前,不应该谋求获得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更大影响。[8]151如果机构投资者同时保持流动性和影响力或者说控制力,那么会出现不适当的结果。例如,机构投资者获取控制力之后会滥用自己的权利,即便公司业绩变差,也可以抽身离开,不担负责任。这种情况显然应当避免。是做在公司有影响力的股东还是做传统的用脚投票的投资者,是机构投资者所必须面临的抉择。

有观点认为,机构投资者有足够的理由保持冷漠而不积极参与公司监督,一个显著的原因在于机构投资者希望保持流动性而不愿控制公司[9]。这种观点认为,机构投资者应当保持原有的投资者角色,否则会突破公司治理的基本理念,这未必会改善公司业绩。反对者认为,支持机构投资者发挥控制力而舍弃流动性的理由有四个方面。一是机构投资者无法短期内将股份转换为现金。二是机构投资者可以在流动性与控制力之间找到平衡。一个机构投资者完全控制一家公司的情况因受到法律限制不可能发生,但是数个机构投资者联合起来在公司形成较大影响力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一定程度的控制力与一定程度的流动性可以并存。三是机构投资者很可能不需要流动性。养老基金、公共基金等所需要的现金额往往会被新投入的资金所弥补,根本不需要将股票转化为现金。四是历史证据和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控制力而不是流动性。例如,20世纪早期,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往往持有大额的公司股票,德国和日本的银行也往往是某公司的大股东。[10]

笔者认为,机构投资者的流动性与控制力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平衡,特别应该避免公司的实际控制者不受限制地退出公司。机构投资者原有的投资者属性决定其也应该保有流动性。机构投资者没有理由承担超过一般投资者的责任,至于寄希望于机构投资者稳定股票市场就更加不合理,因此限制其流动性缺乏正当依据。然而,在当代公司治理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或者缓解成本难题,有必要赋予机构投资者足够的影响力,使之可以参与公司的运营决策,这就需要打破流动性与控制力之间的平衡。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6期纪号之:公司治理中机构投资者作用的法律思考三、机构投资者在降低成本中的作用1.成本的传统解决思路

《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开创了公司领域的理论。该书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当时美国的大部分公司的股权分散,即使控制企业的家族也只持有公司很小份额的股份。该书断言,现代公司中的财产已经演化为所有权和控制权,而且,控制权已经越来越脱离于所有权而向前发展并最终掌握在经营者手中,控制者集团处于为自身利益服务的位置,因此,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就不可能相一致。[7]美国学者詹森等[11]将企业合同中的一种――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合同――称为合同。在这种关系中,委托人(股东)与人(管理者)之间存在一系列复杂的因果关系。人的决策与委托人最大化自己利益的目的之间往往存在偏差,委托人为了监督和保证人的行为还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关系产生的成本就是成本。成本包括委托人的监督支出、人的保证支出和剩余损失三种。在当代中国,降低成本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我国国有企业在实行公司制改造过程中,出现了颇为普遍的内部人控制(经营者控制公司)问题,实践中大量的董事长兼任经理现象更使在公司治理中董事长集决策和执行于一身,或使公司经理登上公司治理的权力顶峰,从而使权力的制衡与监督受到很大的破坏,委托成本过高。[12]这种制度环境下,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任重而道远。

控制成本的传统思路是强调对控制权市场的外部监控。控制权市场的作用机理是当某一公司经营不善、小股东通过用脚投票表示不满而致股价下跌时,投资者就会趁机并购该公司而通过内部治理机制更换公司管理层。如此,管理层就不得不努力改善公司业绩,以提高股东福利。但2001年安然能源公司的破产和2008年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的倒闭,打破了人们寄希望于股票市场外部监督的幻想。直到倒闭之前,两家公司股票的估值都是非常有利的,也因此,公司董事的认股权被广泛行使,安然最后一任总经理通过股权认购获得了2.5亿美元,雷曼总经理获得了3亿美元。为了能让股东重新控制公司而设计的股票市场的外部监督体制,显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13]股票市场之所以能起到监督作用,是因为股价的下跌会降低管理层的声誉,而管理层的声誉则与管理层的经济报酬挂钩。但是当管理层通过股票期权的行使等手段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报酬时,这一监督机制就会失效。此时,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便凸现出来。

2.机构投资者所能发挥的作用

在公司治理中,机构投资者投资的建设性作用被定义为关联投资,即投资者更负责地从事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并将投资长期交给公司经营。关联投资者的出现可以改变以往小股东中出现的集体行动和搭便车现象。[8]10配合委托书征集制度的建立,机构投资者不但可以自己积极行使投票权,而且可将其他股东分散的投票权集中行使,而这些分散的投票权以往根本不能发挥作用。机构投资者改变了用脚投票的状况,积极参与公司治理,采用股东提案的方式,不但可以实现公司盈利目标,而且可以考虑实现社会公益目的。因此,股东提案制度将进一步限制管理层对公司决策的影响力,使股东的意见得到表达。此外,机构投资者利用自身的影响力评估报告等,对公司管理层能起到监督作用。机构投资者在社会上一般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投资意向、决策都会影响人们对目标公司的看法。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想要获得经营信誉,必须恪尽职守,努力改善公司业绩。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发挥的作用应该是监督而非直接管理。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虽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应恰如其分。管理公司的业务毕竟不是机构投资者的工作,相反,机构投资者应该确保公司处于董事会的良好管理之下。[14]有学者提出,针对董事无法摆脱管理层的控制从而无法发挥监督作用的现实,解决的方法应该是在董事会中为最大股东保留一个类似于人的董事位置。[15]这种做法似乎是回到了管理层与所有者相重合的原始公司阶段,但是与当代公司治理中强调独立董事的地位和作用的趋势背道而驰。

四、机构投资者积极行动的障碍及法律对策1.机构投资者积极行动的障碍

与学者们的设想不同的是,现实状况显示,机构投资者似乎并没有发挥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这一现象的出现存在两种解释:一方面,积极行动的机构投资者所指向的公司往往是表现较差的问题公司[16];另一方面,也确确实实存在机构投资者发挥作用的法律和现实障碍。我国有学者指出,现阶段我国机构投资者通过参与股东大会、递交股东提案、征集投票权等方式,发挥了监督公司管理层的作用。但是对机构投资者发挥作用的最大掣肘在于我国存在的一股独大的问题。[17]其实,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解决依赖于整体制度的进步。

首先,机构投资者肩负着最大化委托人利益的职责。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来源于委托人,这种责任使得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迥异于一般股东。机构投资者所进行的投资决策应受受托义务约束,也就是说机构投资者管理资产或执行投资时,必须善意诚实地顾及委托人的利益。机构投资者未必会将公司长远利益作为考虑因素,反而希望在短期内将股票套现,导致出现所谓短期化现象。长期来看,提高公司业绩既能实现投资者的目标,也能实现股东的目标,但从短期来看,二者似乎不可兼得。

其次,机构投资者的积极行动可能要付出超过预期收益的成本。如果机构投资者想要获得行动实效,必须花费两个方面的成本:一是机构投资者需要获得公司运营的相关信息,仅仅依靠公司自身的披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二是建立监督机制的成本是行动的铺垫,机构投资者一旦发现公司存在问题,无论采取公开批评还是表决权征集活动都必须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18]另外,机构投资者持股数量一般比较大,退出公司并不方便,其行动一般都会造成股票市场的震荡。[19]

最后,法律障碍的存在导致机构投资者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在选择公司董事时,发起提议的机构投资者往往被认定为控股股东或者所选举的董事被认为是其董事,在证券法的规制下,有着短期利润被没收的危险。美国证券法规定,如果机构投资者联合其他一定数量的股东进行活动,必须向有关部门发出权声明,这无疑加大了机构投资者行动的成本。[10]特别是,在我国委托书征集、股东提案制度等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合理的体制,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尚无从发挥。

2.促使机构投资者积极行动的法律对策

针对机构投资者发挥作用存在的制度和法律障碍,相应的法律改革措施应该遵循如下理念。

首先,使机构投资者承担以行使股东权为内容的信义义务。在我国,与信义义务相类似的规定是公司董事的忠实和勤勉义务。我国《公司法》第148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和勤勉义务。这种信义义务在一般语义上,意味着机构投资者应该本着注意、忠诚的原则最大化委托人的利益。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和《1940年投资顾问法》,规定了披露其表决权行使的政策及程序。如果共同基金将表决权委托给投资顾问公司代为行使,则可以采用该投资顾问所制订之表决权政策及程序,无需自己拟定。美国劳工部于1974年制定了《雇员退休收入安全法案》,将机构投资者行使投票权作为一项信义义务,并且规定了相关程序和记录要求。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11条规定,机构投资者应在公司董事选任、经营者激励与监督、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发挥作用。然而这种规定只是止于纸面,无法在实践中落实,因此其只能起到提倡性作用。

其次,机构投资者行动所承担的成本应该有一套合理的分担机制。机构投资者的成本如果完全由机构投资者自己来承担,正如前文所述,会导致搭便车行为的出现进而产生越来越多的冷漠投资者。如果这种成本由受益抵减,即行动获得的收益归属于行动人而不是在全体股东之间分担,也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原因在于,全体股东承担成本,会诱使小额股份的股东为了私人利益采取不利于公司整体的行为。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应当与股东行动的主要方式――提案――相结合。对此,罗曼诺[16]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确定一个投票支持率,支持率低于该比率的提案发起人必须承担提交议案的成本;第二种方法是同比例增减补偿机制,即获得成功的提案将得到全面的成本补偿,不成功提案的成本补偿率与提案获得的票数和成功所需票数之间成正比例关系;第三种方法是让公司股东投票决定提案制度安排。第三种方法之所以将股东提案成本的分配安排交由公司自己解决,是因为股东提案制度是公司内部事务,应该由公司自行决定。

最后,建立完善的委托书征集制度和股东提案制度。我国《公司法》第107条规定,股东可以委托人出席股东大会,人应当向公司提交股东授权委托书,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表决权。除此之外,我国关于委托书征集制度的规定散见于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对机构投资者的引导作用不强。因此,应当明确委托书征集制度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建立完善的委托书征集制度,以起到引导机构投资者积极行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