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6 17:13: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江苏泰州;姜堰区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4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受资源制约和环境承载的束缚越来越大。姜堰是农业大县,既是全国商品粮生产重点基地县,又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造成了资源浪费、生产成本增加[1-2];另一方面养殖业废弃物若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将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亟待破解,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绿色生产方式的推进,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4]。
1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1.1 清化生产取得阶段性成效
通过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各种节约型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使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2010―2016年,泰州市姜堰区种植业面积累计达76.19万公顷次,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56.45万公顷次,推广应用配方肥9.63万t、商品有机肥2.15万t,共节约化肥(折纯)施用量12 479.5 t,农作物化肥施用量下降明显。通过科学选用防治药剂,积极推行植保统防统治、农企合作、智能农药喷洒等技术措施,全区大面积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8.6%,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了5~8个百分点,全面停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化学农药年使用量下降5%,2010―2016年全区农药施用总量(折纯)9 377 t。
1.2 秸秆、畜禽粪便利用率有所提高
一方面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力度,完善秸秆收购、利用补偿机制,促进秸秆多种形式利用,推动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改进生产设施,从源头减少畜禽粪便产生量、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配套沼气工程建设、生产有机肥等途径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近年来,姜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每年都达到92%以上。
2 面临的问题
2.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全面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小散养殖户的粪便处理问题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支撑,部分地区小散户的养殖污染还比较严重。现有的畜禽粪便处理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运行的质态一般,服务手段少、能力低、规模小[5]。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体系也尚未健全,未达到全覆盖要求,虽然部分乡镇已经建立了无害化收集点,但还没有真正有效运行,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尚未建立。
2.2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
近年来,姜堰区坚持生态立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化肥农药减控、畜禽粪便和秸秆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生态农业综合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上力度不够,存在技术单一、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的问题。
3 可行性分析
3.1 农业产业基础坚实
姜堰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生猪养殖基地、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江苏省生态农业整体推进示范县,也是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认证推进市,河横生态环境建设获“全球500佳”称号,组织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较好的基础。
3.2 农业科技进步领先
姜堰是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全国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家禽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里下河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淡水研究所、江苏省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家省内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全区现有院士工作站3个、校企联姻产学研工作站36个、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7个,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3.3 社会化服务组织基础坚实
目前,全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33个,累计建成“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8家,其中4家获得“全省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称号。截至2016年,全区工商注册的植保服务组织90个,已经建立20个市级示范组织,培育省级“五有五好”植保服务组织3个。姜堰区创新农企合作新模式,采取“植保机构+农药企业+植保专业合作社”模式,由泰州市汉土植保专业合作社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该农企合作植保服务新模式被省推介到农业部农药“零增长”首选模式。
4 对策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围绕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决策部署要求,坚持统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以“农业产业链条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农产品质量优质化”为途径,加强重点工程建设,探索出适合姜堰区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努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拓展农业生态功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4.1 多举措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全面提升已经建成的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其较好的基础条件,通过增加投入、购置畜禽粪便运输工具及设施,配备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服务队建设,保障基本运营经费,完善服务网络,促使其根据本区域畜禽生产实际满负荷生产、运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集中处理、利用畜禽粪便的功能作用,辐射服务中心周边5 km范围内的非规模化养殖企业。加大推广全价日粮配合、节水养殖等技术,推广“干清粪”“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生产工艺,大力推广“猪沼饲、猪沼粮、猪沼果(菜)”等养殖模式,从源头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污水产生量,积极推广畜禽粪便“本位发酵、异位发酵”等技术,努力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
科学采用粉碎还田、深翻深耕轮作等方式,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利用效果,积极推广使用大马力拖拉机和高效秸秆还田机械,制定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作业标准,完成秸秆切碎、灭茬、旋耕、混合和覆盖,达到秸秆全量还田、效率高、质量好且不影响当季作物生长的要求。同时,通过适当的农艺措施协调秸秆分解与后茬作物生长的关系,发挥秸秆还田带来的优势。在全区各镇选择一个机械化还田基础较好的行政村,开展秸秆机械化深翻还田整村推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每3年要进行1次深翻还田作业。
4.2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组建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收集分散的小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送至畜禽粪便处理中心集中加工处理,或将发酵好的畜禽粪便有机肥、沼渣沼液输送到田间地头。通过购置运输车辆,建设贮液池、灌溉管网等设施,开展储运配送服务,推进沼液配送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农牧结合的推广进程。
建立废旧农膜及塑料包装袋捡拾、收购、加工利用市场化运作体系,配套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使回收利用率明显提高,农田和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区各镇(街)设立废旧农膜临时回收网点1~2个,定时集中运送到专业处理机构委托处理。
在已经建成的6个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点的基础上,通过完善、配套冷藏、储备、运输等设施建设,配备收集点值守人员,强化收集点服务能力建设。
4.3 做好清洁化生产工作
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大力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的节肥技术,调整优化用肥结构,科学指导因地、因作物施肥,鼓励施用有机肥,积极应用畜禽粪肥及沼液沼渣代替化肥农药。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和化学防治与物理、生物、农业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治技术,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科学合理施用农药,提高农药使用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4.4 倡导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鼓励在冬季进行休耕,根据实际情况在休耕区域实施冬耕晒垡和增施有机肥。通过冬耕晒垡,重点解决长期少免耕带来的耕作层浅、土壤紧实、作物根系下扎困难、土壤有毒有害物质积累等问题,耕作深度≥20 cm。同时,在休耕区域增施适量畜禽粪便、沼渣、沼液以及商品有机肥等。
以提高种稻效益、发展绿色种稻为出发点,立足种稻可持续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重点推广稻鸭、稻渔、稻虾共作模式,进行试验示范和技术集成。以里下河农区附近乡镇为重点推广区域,以现有示范户为核心,向周边规模种植户辐射。
4.5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融合l展
以生态循环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以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溱湖风景区为龙头,围绕人文、生态、优势农产品资源特色,打造大旅游产业的黄金产业链,以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需求日盛和人气日旺为目标,结合高效规模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生态休闲观光项目。推进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建设,实现以农产品生态种植、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生态休闲农业新模式。着重建设溱湖湿地景观观光区、河横田园风景观光区、中艺园农技农艺体验区、沈马线特色果品采摘带、溱湖大道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打造苏中休闲观光农业之乡,形成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生态,加大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应用。建立生态健康和种养结合的绿色生态种养模式,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全面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建设规模沼气工程配套“三沼”综合利用、生物有机肥加工、堆沤直接还田物联网应用体系,实现种养结合;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智能运行管理平台,形成“三沼”综合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智能化实时监控管理体系,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效率;建立农田生态实时监测管理平台,对农田氮磷控源治理、湿地净化处理、田间生态林建设进行实时监控,形成控水、控肥、控药等智能化生产的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监测系统,应用绿色生态防控技术,达到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统防统治。全面推进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应用。
5 参考文献
[1] 潘其佳.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243.
[2] 李从平.重庆市云阳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1(21):48-49.
[3] 何发贵.梁平县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与治理建议[J].畜禽业,2013(12):44-46.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生态园;意义;原则;实证分析;经验启示;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living standards, people on short-term and double cease day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vacation, return to nature, pastoral sentiment is a growing market. In recent years, Zibo city rapid process of city, the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eople yearning to return to nature, longing for fresh air, quiet and elegant environment. Green food, also hope to be able to enjoy the green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e, experience the fun. From the a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nciple, an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istrict Liantong Road on both sides of an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problems.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ecological garden; significance; principle; empirical analysis; enlightenmen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农业生态园,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是集旅游功能、农业增效功能、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
一、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短期和双休日观光休闲度假、回归自然、体验田园情趣的市场需求日趋增长。加之近年来淄博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人们向往回归自然,向往清新的空气,清幽雅致的环境。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物,体验农业生活的趣味,这些都为绿色农业生态园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 的发展空间。
现在的生态园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暂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二、发展现代生态的农业园要遵循的原则
生态的原则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必须突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原则。生态景观是生态旅游最终成功的重要基础,首先应突出下列生态景观:1.从水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生态系列景观。2.结合规模化生态农业生产形成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季相特色(四季各有大面积的花、彩叶和观赏果木)。第二,生态技术:即利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立体种植、生态因子综合配置等原理设计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此外,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也会成为污染源,必须高度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如停车场的位置设置;园内低污染交通工具的使用;垃圾的分类收集及处理;利用生物种类配置和生物防治技术以减少病虫害,控制农药污染;依据食物链原理配置动植物生产环节使全园的废物循环利用,以消灭污染源等。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也是生态园区成功与否和可持续发展到关键所在。
参与性原则
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是我们农业生态园最重要的特色亮点。规划应将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的紧密结合,使城市游客广泛参与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亲自动手获得乐趣和相关的知识,是他们多层面地体验农产品饲养、种植、采摘、加工、收获;农业高新技术的操作及农村生活的趣味等等,是游客享受到源于乡村又高于乡村的文化氛围,享受到现代田园、花海的风光。同时着重定位中小学生、青少年市场,作为科普娱乐项目开展具有广大的市场前景。
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根据园区的实际,明确资源情况,选准突破口,是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规划中考虑本园区应该突出的是:人工生态景观(特别是大面积的花草,树木,草坪景观);人文建筑景观(个性化建筑、高水平商务区);生态技术生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新优农业生产、家禽、水产品的养殖);体验主题(通过租种土地,认养家禽,果木);科普教育(针对中小学生对农业生产等认知少,作为科普教育,体验生活);滨水景观(人工生态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景观);野生鸟类自然保护。通过突出特色,是成为一流的农业生态主题园。
三、联通路两侧生态园区案例分析
联通路两侧的生态农业园区主要推出三大类生态产品:1.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包括生态观光、生态餐饮、开心农场趣味、家禽果木认养。2.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理论和技术,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3.农业生态产品生产:包括园林苗木花卉、高档切花、特色蔬菜瓜果、特色水果和高档产品等绿色产品的生产,形成生态农业的独特文化,同时渲染绿色生态农业的主题。生态产品生产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形成园内特色产品满足游客趣味体验及购买需求;另一类是结合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园内特色绿色餐饮文化。
以张店椿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淄博椿林开心农场始建于2010年7月,占地102亩,位于张店区房镇镇钟家村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截至目前,已建成生态观光区、循环农业种养区、生态采摘区、露天有机蔬菜体验园、农业种植示范园区、休闲垂钓区、紫薯自挖区、草莓繁育区等“八区”以及办公室、停车场、机井配套、道路硬化、观景长廊建设,初具规模。
椿林开心农场在淄博率先将开心农场的概念与自助生态菜园相结合。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汽车的尾气,只有清新的空气和成片的果园和菜地与您相伴;还有黄瓜,豆角,丝瓜,西红柿,辣椒、茄子、土豆。。。自然健康,开心至上,人们在工作闲暇之余,来农场种下自己喜欢的瓜果蔬菜,享受属于自己的开心快乐。
联通路两侧生态农业区以农业生态综合开发和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利用丰富旅游资源和大量农村土地、劳力等资源,结合城镇居民、企事业单位资深和休闲旅游的消费优势,建成集休闲观光与现代化有机农业密切结合的农业生态园,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享受和精神生活的升华需要,它不但具有观赏、休闲之效能,而且也是城镇有钱和有闲阶层的一种投资活动。
四、张店联通路两侧农业生态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1.理念创新。联通路生态农业园区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
“认养一块土地,自己种植收获,让您感受田园气息,远离喧嚣的生活,让您享受劳动果实,体验种植的乐趣”椿林开心农场本着在自然中享受快乐,在耕耘中享受收获的宗旨真诚为大家提供服务。土地认养后农场免费提供部分时令蔬菜种子(茄子、豆角、芸豆、黄瓜、菠菜、小油菜、大白菜、小白菜等);免费租用各种类型农具。土地实施收费管理制,农场提供两种不同大小的地块以及自种和托管两种方式方便大家不同需要的选择。
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2.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要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联通路两侧都市农业发展将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特色种植、养殖、休闲观光等农业。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品种相结合。椿林农民合作社循环农业种养区,占地1500平方米,建成两个养殖大棚、办公室、饲储房八间;引进优质土鸡、芦花鸡、天府肉鸭等优质品种进行科学圈养。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联通路两侧生态农业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特色种植、养殖的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
五、张店联通路两侧农业生态园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态园的建设给当地农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这些农业生态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
1.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
2.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
3.各种基础设施较差、配套服务设施落后;
4.旅游经营服务的理念落后等问题。
这些不足和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形成一个尴尬的状况,就是单调乏味、缺乏新意、年年翻版给人无处可玩没有新意的感觉。
六、生态农业接下来的发展策略规划
一)首先大力推进农业组织化。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依托技术优势,以高效生态农业园区为平台,培育和引进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建立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二)建立起有效的宣传推广网络,促进现代科技成果转化,确保农民——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能够获得、理解、利用这些技术。
三)积极发展生态食品,追求更高的综合效益。由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正逐步从温饱迈向小康,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食品保健,再加上国际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大,无公害蔬菜、生态农产品、绿色食品将越来越受欢迎。
四)认真贯彻和落实各项农业政策,尤其是农副产品的价格和农用资金的发放原则。应加大对农副产品、特别是对无公害产品的价格保护政策,以充分体现各类农产品的真正价值。
五)要以"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为原则,积极推广沼气工程建设,实现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有效削减排污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以达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目的。
六)整合区域资源,提高旅游农业的文化意蕴。
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要真正深入人心,就必须深入挖掘本区域的历史精髓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附加值和历史厚重感。实践证明,没有文化内蕴的东西是不可能长久下去的。发展中可以结合淄博各个区县的地方特色,发展些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生态农业。
七、结论
现代生态农业园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为学生认识大自然接触农业知识提供了载体,“土地认养”、“开心农场”等项目,为市民提供了新鲜的农产品,并通过劳动充分享受到种植的乐趣。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模式将具有广阔的市场。鉴于此,我们农业生态园要长足发展,着重突出体现生态农业、主题农业的闪亮点。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给游人震撼的视觉效果。方便居民生活休闲、提升城市生态景观效应。这一生态园的构建模式也会对周边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示范作用,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骆世明等. 农业生态学[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400,420-431
[2] 刘玉凯. 抓住机遇,建设生态农业[J].生态农业研究,1998,6(3):7-10
[3] 叶谦吉. 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4] 刘思华. 生态农业若干建设问题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研究学报,2001(2)
[5] 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2)
[6] 李新平. 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11)
关键词:供给侧;农业结构;农业质量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3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而言的。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供给侧方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抓住了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和矛盾的关键环节,这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也是今后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由来及概念。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说的通俗点:想必大家都听过“需求侧”,就是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
(二)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演进趋势
1、需求结构的演进。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是必然。从品种结构看,水稻、小麦等粮食类产品消费比较稳定,肉类、蔬菜、水产品、水果以及奶制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需求日益旺盛,近年趋势十分明显。从质量水平看,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表现出差异化分层态势,但总体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国际经验表明,当恩格尔系数降至40%以下时,人们对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水平的要求更迫切,而2013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分别达到32.5%和34.2%。
2、供给模式的演进。传统经济时代,农产品供给更多聚焦于一个市场、一种资源,粮棉油糖、畜牧业的若干产品以及水产品,都要求高自给率。在开放的环境下,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通过自给解决全部的农产品供给。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适当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农产品供给模式更多聚焦于自给加进口,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供给的基本格局。
3、资源配置方式的演进。过去,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属于粗放型增长模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最近几年,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农业不仅要承担产品供给功能,生产过程也要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还要释放观光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表现出低碳化、生态化特征。这种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
4、经营方式的演进。近年来,新型经营主体方兴未艾,与传统承包农户一起,共同从事农业生产与服务,商品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由“人力+畜力+精耕细作+分散经营+实体流通”转变为“人力资本+机械化+现代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过去从种到收、从田间到餐桌,主要表现为实物形态的流通模式,链条长、环节多、损耗大、效率低,生产者与销售者、消费者距离较远。最近几年,冷链物流加快发展,各类产销对接日趋活跃,电子商务蓬勃兴起,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企业踊跃进入农产品营销领域,电子商务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革命性影响。
5、政府{控方式的演进。政府调控农业以直接干预的方式为主,并在具体操作办法上不断演进。时期,政府按照严密的计划安排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购销的各项活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变革了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让农民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让市场机制开始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等方面的投入,对农民提供了直接补贴,形成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党的十强调,要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形势的变化就要求政府对农业的调控行为作出相应调整。
二、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
(一)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与高库存并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质量、高品质的农产品日益受到青睐,而国内有效供给却显得比较乏力,截至2015年我国粮食已经创下了“十二连增”记录,部分产品库存量居高不下。有专家估计,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总量超过万亿斤,其中玉米就超过4,000亿斤。可见,目前我国农产品面临有效供给不足与高库存并存的窘境,而这种困境的摆脱无疑需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与成本“地板”两板挤压。所谓农产品价格“天花板”是指因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走弱,国内部分品种出现了国内外“价格倒挂”,这些国内生产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已经基本封闭的现象。农产品成本“地板”是指因土地租金和农用劳动力越来越贵,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等投入越来越多,我国农业生产的成本处在快速上升通道的情况。价格“天花板”与成本“地板”实际上都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内外“价格倒挂”下,巨大价差裹挟诱人的利润,洋货入市、国货入库,挤出效应将使国内部分农产品被逐出市场;而成本不断飙升,将导致比较效益持续走低,农业生产者积极性日渐丧失。
(三)耕地摞荒与过度耕作同在。由于城乡收入差异的客观存在,农民跳出“农门”思想的长期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有效转移,许多农村地区由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构成的现象非常严重,耕地广种薄收、直接摞荒的比比皆是。与此同时,从“”至今,政府主要强调了农户的土地承包和经营权,但对其养护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明确界定,部分地区因此而出现了过度耕作的情况。近些来,一些近效地区的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同样存在过度耕作的情况。耕地摞荒和过度耕作反映了土地资源浪费与掠夺使用同时存在,其破解同样需要从供给侧入手。
(四)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和农业农村短板效应明显。由体制因素和发展阶段共同决定的、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结构性问题之一。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依然被过度、单向地向城市转移,工业和城市因此而过度发展;农业农村却难以获得工业化和城市发展所产生的红利。在城乡失衡发展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务均落后于城市。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制约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滞后又进一步制约了国家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临泉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步思考
(一)优化种植结构,壮大特色产业。针对当前卖粮难、粮价低的现状,要积极引导农民尊重和适应市场变化规律,调整种植结构,在小麦种植方面,要大力发展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压缩普通小麦的种植面积。在玉米种植方面,要压缩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玉米产量,适度扩大大豆、芝麻、杂粮等作物的种植。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重c发展中、高端设施蔬菜,做大做强临泉县的设施蔬菜产业。同时,做好做精西瓜、中药材、生姜、大葱、瓜篓、芥菜、马铃薯、三粉等特色产品,着力抓好马铃薯产业发展,探索发展马铃薯种植、贮藏、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经济。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不强是临泉县农业发展的短版。针对临泉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少而不强的现状,我们必须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围绕“强龙头、建设基地、创品牌、拓业态、促升级”,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牛羊肉加工、脱水蔬菜加工、中药材加工和食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依托现代农业园区,以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抓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做强二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体验农业,推动农业与旅游、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
(三)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全面建立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实施农产品“身份证”计划。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制定主导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另外,把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推动农业市场化、倒逼标准化、促进规模化、提升品牌化的重要举措,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对接融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业物联网发展,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
(四)推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以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积极推广深耕深松、地膜覆盖保墒等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促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有机融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力度,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加快综合利用和收运储体系建设,探索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扶持建设农用废弃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建立完善废弃地膜回收再利用体系。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围绕打造区域产业生态圈,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以农业企业为单元的生态小循环、以示范园为单元的生态中循环和以县域为单元的生态大循环。
(五)加强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以千亿斤增粮田间工程和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扎实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低产田造,稳定提高地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推进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北农业综合试验站建设。加强技术攻关,支持传统技术改造升级,集成创新推广组培育苗、水肥一体化、农业物联网等一批现代农业发展关键技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开展公益和经营融合试点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
[2]江维国.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10.
[3]毛杨花,陈红燕.农村经济发展现状[J].科技经济市场,2016.1.
观光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它是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提高,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形式。观光农业园是观光农业的一种发展形式。
(一)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内涵和特征
都市观光农业园是都市农业的一种经营形式,是指镶嵌在都市内部或围绕在城市郊区的观光农业园区。都市观光农业园依托并服务都市,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以生产性、生活性、生态为主。与传统的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都市观光农业园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效益显著。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这使得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都市观光农业园为城市游客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环境空间,游客可以在此间观光、娱乐参与、品尝美食,还可以亲自体验、劳作,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情操。而都市观光农业园的经营者则通过销售旅游产品和农产品,提供服务增加了收入。因此,都市观光农业园既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旅游、购物需求,又为观光农业的经营者——农民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增收渠道。真是效益显著。
2.高效、高科技特色农业。一些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农业有高科技特色,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通过合理的策划和规划,由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进行管理,是典型的“三高农业”。这种农业不仅在育种、栽培管理技术、农业生产工艺、景观特色等方面,是一般传统农业无法相比的。而且,游客在此中游览,通过赏心悦目的景色和学到的高科技农业知识以及农业环保知识,会留下高科技农业经济的深刻印象。
3.保护环境,持续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建设应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标准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的范围内适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其产品为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观光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观光农业园区中,生物多样性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业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做法,遵循了农业的发展规律,符合农民利益,使得都市观光农业走了一条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自然类型多样,又是多民族国家,乡村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这些都为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市首先开办了荔枝节,随后又开办了采摘园,吸引城市游客前往观光、采摘和娱乐休闲,并进行商贸洽谈,开创了中国观光农业先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休闲观光农业迅速兴起发展,这可以从我国历年旅游主题与农业、农村有关看出,如1995年“民俗风情游”,1998年“华夏城乡游”,1999年“生态环境游”,2002年“民间艺术游”,2004年“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中国乡村游”等。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
都市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首先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都市的郊区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民俗游接待村已发展到330多个,大大小小的农业观光园2000多个,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近10万人,2005年接待游客893.9万人次,郊区观光农业收入超过30亿元。休闲观光农业既增加了财政和农民的收入,又为游客提供了旅游观光新景观,这让全国各地的政府和投资者看到了巨大商机,纷纷在当地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一些有特色的都市观光农业园区逐步发展壮大,如北京市的“锦秀大地农业观光园”、“庞各庄绿海甜园”;上海市“浦东孙桥农业高科技园”、“崇明岛生态农业园”;广东省珠海高科技农业公园、番禺区龙乡农业大观园;四川省成都市的龙泉驿农家乐、三台新鲁橄榄林公园等。
二、观光农业园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绿色消费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观念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绿色消费”正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开始走进百姓生活。绿色消费是人类业已找到的真正文明的消费形式,是消费者在基本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和美好生态而产生的绿色需求,将逐步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消费形式。它不仅反映了人们消费层次、消费质量的提高,更反映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同时它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进行的绿色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的专题调查显示,53.8%的人表示乐意消费绿色产品;37.9%的人表示已经购买过诸如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建材、绿色家电等在内的绿色产品;38.7%的人表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
随着绿色消费需求的形成,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经营者开始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今后“绿色”将成为所有的商家抢占市场的—个热点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都市观光农业园需要顺应绿色消费潮流,企业要强化绿色清洁生产,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不造成环境和资源的浪费,产出的产品使用前和使用后不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要实施绿色营销,更好地满足城市游客的绿色需求,抢占旅游市场,实施自身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人们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与自然的交流,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市观光农业园作为一种生态旅游的场所,包括几层的涵义:以相对没有受到干扰的原生、和谐的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为游客提供乡村自然美和生态美;培养环保意识,保证自然生态系统不遭破坏;通过旅游发展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和提升,促进农业有效管理和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保护愈来愈重要的今天,都市观光农业园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树立绿色形象,赢得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综合评价,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绿色企业形象是高素质企业形象的象征。都市观光农业园通过绿色营销,有助于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强其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有利于促进全国的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都市观光农业园对于城市和全国的观光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城市来说,观光农业园呈现出的田园风光景观是对都市景观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都市观光农业园能防止或减轻都市外来不利因素对都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危害,起到防护与保育作用,还能通过加强农业的自净和自维持能力,维护和保持城市生态。对于城市居民来说,都市观光农业园可以生产农产品和优美的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精神需求。对于全国的观光农业来说,都市观光农业园凭借市场、技术、资金和人才等优势,其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对其它地区的观光农业发展可以起到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健康发展是今后研究和实践中所面临的重要内容。
都市观光农业园实施绿色营销,可以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通过营销环节向观光农业园传达讯息,促进观光农业园加强环保意识,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从产品设计到生产过程乃至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的整个过程实现循环农业,开发出高标准的绿色产品。都市观光农业园实施绿色营销,必将促进都市观光农业园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其示范、带动和辐射的功能,推动全国的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观光农业园的绿色营销的策略
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形象是指游客的印象中,对观光农业园整体性、全面性的认识与评价。绿色形象是观光农业园开拓市场、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前提。观光农业园绿色形象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产品绿色形象、绿色服务形象、文化形象、质量形象、品牌形象、价格形象等。观光农业园的形象具有多面性、综合性特点,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塑造。
(一)观光农业园绿色形象的塑造
塑造都市观光农业园的绿色形象,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1)为都市观光农业园设计一个符合环保与生态消费观念的形象。首先是观光农业园的名称一定要新颖、要有特色、有自己的个性;名称要做到音、意、形的完美统一。标徽的设计要突出观光农业园自身的特点与文化内涵,形象鲜明,让人过目难忘。其次是观光农业园解说、指示设施要完备,与环境生态协调,并且能充分体现环境教育和解释生态、自然的特点,加强生态保护教育,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最后是确定观光农业园的标志性绿色环境,主要是通过设计观光农业园的标志性建筑等突出其形象,或是通过观光农业园的整体绿色景观环境给游客留下强烈印象。(2)积极策划开展与形象紧密结合的主题游园活动,构建在游客心目中积极的绿色形象。(3)强调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加大宣传力度,使绿色有机食品观念深入人心,在游客心里形成品牌。(4)优化服务质量,提高人员素质,塑造绿色的服务形象。服务接待水平直接影响到观光农业园的形象,因此应该加强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加强服务人员的思想文化教育和专业培训,使服务人员做到服务态度诚恳、热情,服务技能娴熟、服务过程快捷,服务行为绿色化。
观光农业园绿色形象要通过传播,才能被城市居民所接受和认可。观光农业园可以制作自己的网站宣传自身形象,如北京蟹岛度假村和顺义三高农业园区、锦绣大地观光农业园等都有自己的网站。观光农业园的形象还可借助旅游新闻会、系列旅游节庆活动等加以介绍宣传。观光农业园的形象可以通过人际间的相互宣传,影响游客对于观光农业园的印象。观光农业园的形象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电话、建筑装饰照明系统等电子媒介和报纸、杂志图书等印刷媒介进行传播。
(二)绿色产品营销策略
都市观光农业园的产品包括核心产品,即有机绿色农产品和游客休闲娱乐的经历和体会;有形产品即景观环境氛围、休闲娱乐设施和场所、餐饮与购物等满足游客的实体和服务;延伸产品即园区的通达条件和保障服务等。观光农业园的产品营销主要策略包括:
1.根据游客多样化的消费结构,生产多样化的绿色产品。观光农业园的绿色产品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从游客的消费习惯看,观光农业园中产品包括必选产品、可选品、特殊品和非渴求品;从游乐方式特点分,观光农业园产品包括展示型产品、体验性产品、互动式产品和复合型产品等。都市观光农业园应该通过游客绿色需求与产品分类,设计生产不同类别的绿色产品满足游客需求。并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绿色包装,保护生态环境。
2.延长观光农业园产品的生命周期。目前,观光农业园由于游客需求变化越来越快,竞争对手的存在,其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规划人员通过开发创新新产品,保证农业和游憩项目常去常新,来提高游客的重游率。
3.品牌营销。品牌是企业的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名称、价格、历史、声誉、广告方式的无形总和。观光农业园的品牌营销应该借助环保的价值观念、绿色有机农业技术特色等因素,逐步建立一种品牌联想,通过舆论和促销,让游客对观光农业园的绿色品牌产生良好的印象,购买这一品牌产品。目前,大多数观光农业园的产品设计存在雷同现象,迫切需要品牌营销。
4.争取绿色标准认证、树立生态旅游产品的绿色形象是绿色产品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旅游产品绿色形象顺应了旅游市场的新需要,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例如蟹岛生态度假村被国家、北京市、朝阳区有关部门评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区等荣誉称号,也是国际绿色环保组织认可的中国第一家旅游生态村。环境质量认证(ISO14000)是国际认可的绿色标准认证,通过国际上认可的绿色标准认证,可以大大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三)价格策略
都市观光农业园生产有形和无形的绿色产品,绿色产品因其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和产品附加值高于普通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也偏高。在实施价格策略中,应树立绿色价值观、绿色成本观,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状况及游客心理采取相应的绿色价格策略,如游客满意价格策略、绿色高价策略、绿色消费心理定价策略等。即在定价前宣传、预测绿色产品的非价格变量如卫生安全性、环保功效、营养健康等在游客心目中的认知价值,通过绿色认证来提高非价格变量的可信度,制定游客接受的合理价格。提高观光农业园绿色产品的性能价格比,从而弱化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可根据不同类别的产品采用不同价格的策略。对于市场潜力大、独一无二的游憩项目可以收费,而对于常见的游憩项目可以免费。对于绿色农产品,可采用分档定价,以不同的价格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建立公正透明的价格体系。
(四)渠道策略
1.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旅游交易会,扩大都市观光农业园的知名度。目前,国内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交易会有中国国际旅交会、国内旅交会、东西部旅游博览会、中国北方旅游交易博览会等。另外,2001年旅游业首次在我国交易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广交会”上亮相,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
2.加快建设网络分销渠道。当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品牌的网络传播因其快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特点成为不可忽视的传播手段和营销潮流。在各地的门户网站或旅游专业网站加载特定观光农业园的链接,使潜在游客在出游前收集信息阶段能够快捷、全面的了解观光农业园的相关情况,将使观光农业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五)促销策略
1.绿色宣传促销策略。绿色宣传促销是宣传、推介观光农业园绿色产品的重要手段,对提高观光农业园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起重要作用。绿色宣传应以绿色为着眼点,借助绿色传播媒体(如关心环保、生态和健康的媒体),以绿色品质、绿色信息,引导游客的绿色消费观念。通过“绿色”沟通与促销方式,不仅会提升观光农业园生态旅游的品牌形象,而且传播绿色生态文明、增强受众的环境道德观。
广告促销是观光农业园的促销手段。在观光农业园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广告促销的重点不同。在观光农业园的市场导入期,广告应该传递新产品面市的信息,诱导、培养新的消费要求;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广告应该着重宣传观光农业园的特色、为游客带来的独特利益和企业的竞争优势,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在衰退期由于收益渐减,可以不做广告。另外,旅游需求随时间变化具有客观的淡、旺季变化规律,在旺季,应延长广告刊播时间,提高刊播频率;反之,可压缩时间,降低频率,或采用时效性差的杂志、路牌等媒体做广告。
2.营业推广。营业推广是观光农业园在特定时期与空间范围内,通过刺激游客,促使游客尽快或大批量到观光农业园游玩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营业推广的措施应灵活多样。(1)价格折扣,即通过优惠券或现金折扣,对游客的消费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另外,对与企业业务关系密切的单位团体,也可实行价格折扣。(2)有奖销售,即游客购买产品后发给一定量的兑奖券,根据一定的规则,向游客提供现金、或其它物品奖励。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观光农业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3)展览,即参加大型交易会进行观光农业园形象与产品的展览展示。联合促销,即两个和两个以上的观光农业园在优惠券、促销中合作,以扩大他们的影响,降低成本。(4)会员制,又称俱乐部营销,即观光农业园以某一主题将游客组成俱乐部形式的团体,开展宣传、促销。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游客的品牌忠诚度,提高重游率。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3):119-124.
[2]张朝枝.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特点及策略.社会科学家,2000,15(6):52-55.
[3]郑维,董观志.主题公园营销模式与技术.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4]吴金林.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体系研究.林业经济问题(双月刊),2004,24(5):300-302.
[5]李道和.旅游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12).
[6]杜通平.绿色食品发展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7]吴铭.蟹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典范.科技潮,2003(10).
[8]史亚军.城郊农村如何发展观光农业.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后来居上,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2016年,4个在外经商的浠水人回到了家乡。家乡还是那个养育他们的家乡,但已物是人非,荒芜的田地抹去了往日的生机,村落里所剩无几的农户和留守的老人小孩,让这片曾经养育过他们的故土更加的落寞和衰败。都说落叶归根,在外打拼了几十年,已过不惑之年,如今想回归故土安享晚年却难以寻觅往日生机,难免觉得心痛,好在他们还年轻,还有时间和能力将不复往日生机的故土打造为心中所想的宜居模样。为此,经过协商他们决定从蔬菜产业着手开始建设家乡,一人出资50万元共200万元注册湖北健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健源生态),开始正式跨入振兴家乡的蔬菜产业,力争将健源生态打造为集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生态农业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农业企业。健源生态位于湖北省兰溪镇马桥港村浠散公路旁,总体规划面积100hm2,蔬菜种植面积66.67hm2(其中大棚20hm2、露地46.67hm2)、果园种植面积10hm2、家禽畜牧养殖面积10hm2、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休闲体验面积13.34hm2,总投资2800万元。截至目前健源生态已经流转土地40hm2,其中13.34hm2大棚已经开始种植辣椒、茄子等蔬菜,天气转暖后番茄、甘蓝、苦瓜也可以定植了,6.67hm2山地目前也正在规划种植果树。蔬菜基地的配套设施,包括沟渠、电力、净水池、有机肥发酵池、灌溉系统、农用机械等,在健源生态的努力下也日趋完善。健源生态袁总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健源就是那只正在蛰伏的大鸟,韬光养晦以待鹤立鸡群。”
精准扶贫,赢得政府政策青睐
5月流转土地,8月交地开始整地、开沟,11月建蔬菜大棚,并开始种植辣椒和茄子,短短不过6个月时间,健源生态已经步入正轨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平时日用工量达20~30人,高峰期达40~50人,月工资支出高达6万~7万元。健源生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既解决了土地闲置资源浪费的问题,又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现如今农民工资月收入最少也有2000元,高的有4000元。健源生态以实际行动解决了政府头疼的扶贫对象就业难题。正是这精准扶贫的效果,快速发展的势头以及埋头苦干的精神为健源赢得了政府及农业相关部门的青睐。政府相关负责人亲自上门调查了解公司发展概况、发展规划及困难,并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浠水县水利局已经承诺帮扶健源生态继续完善沟渠建设;农业局也表态在未来的发展中给予健源农业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战略指导等,政企合力共同促进健源生态快速成长壮大,以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就业,让百姓早日脱贫致富,让浠水县蔬菜产业更上一层楼。健源生态袁总看着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充满希望地说:“蔬菜产业发展起来了,就业问题解决了,贫困户富裕了,人气自然就旺了,往日的勃勃生机再现已是必然,为了这样的日子能早点到来,我要更加努力才是啊!”
着眼未来,打造现代休闲农业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正是这种荣归故里的情怀,回归田园的心思,促成他们回乡经营蔬菜产业,如今快速发展的健源生态,已经开始了未来发展的战略谋划。中国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古语有云:“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解甲归田自古以来是中华儿女所期盼的最终归宿。此外,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的转变,城市人到乡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的越来越多,“农业+养老+旅游”可以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常态。健源生态的王总也介绍道:“我们打造的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等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还可住宿、度假、游乐。”一眼望去路左边大棚的蔬菜正在蓬勃生长,路右边是一片即将开发为果园的山地,山脚下还有一个即将完善的池塘,可谓有山、有水、有蔬菜,而距离县城4km,距离黄石市20km的区位优势,让这片土地更加熠熠生辉,仿佛那个生机勃勃、人气十足的现代农业休闲区就在眼前。王总指着对面的山和眼前的菜地说:“我们将充分地利用山、水、田等资源,发展绿色生态的循环农业,例如猪-沼-菜模式,猪粪入池,沼肥种菜,以沼渣作底肥,沼液作追肥,通过沼液叶面喷施来抑虫防病,尾菜用来喂猪;猪—沼—果(鱼)模式,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为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从而降低饵料成本,减少鱼塘化肥施用量,控制鱼类疾病等。这种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不仅能保证种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还节能环保,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坚持。我们的目标期限是5年,5年不求回报地投资,希望5年后的健源生态能够实现目标,成为现代休闲农业区。”
呼吁社会,为农业注入更多血液
关键词:农机化;发展现状;对策;含山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150-03
“十三五”时期,含山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为主题,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目标,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主体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大提升工程”,着力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休闲农业,促进全县农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为此,含山县农机化工作围绕这一主题,坚持“五大提升工程”为着力点,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的步伐,全面提升我县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 农机装备结构配套比 截至2016年10月,含山县拥有农机总动力达42.58万kW,大中型拖拉机1 500多台,全县拥有配套农机具2.83万台(套),新增播种机、旋耕机、秸秆还田机等配套农机具1 102台,动力配套比为1∶2.5。
1.2 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率 全县拖拉机统计约1.13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 500多台,机械耕整地水平均达到95.7%。
1.2.1 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率 水稻插秧机及育秧流水线294台,高速插秧机86台,水稻机插率为32.5%;水稻联合收获机械448台,水稻机收率为97.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7.3%。
1.2.2 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油菜直播机、收获机械增至237台,机直播油菜0.51万hm2,占油菜种植面积38%;机收油菜1.1万hm2,占油菜种植面积82.5%。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4.4%。
1.2.3 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我县探索出小麦播种即稻茬麦地区推广应用机械撒播种子和肥料,然后用浅耕开沟一体机完成播种作业标准,或者选用带有镇压装置的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灭茬、旋耕、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复式机械化作业模式,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5.6%。
1.2.4 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严禁秸秆禁烧,突出抓好秸综合利用,如机械化还田、打捆、饲料过腹还田、食用菌栽培等,不断提高秸秆在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等方面的多途径利用率。2016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2%,其中机械化还田达80%以上。
1.2.5 机械化植保率 已成立植保服务队68家,拥有高性能担架式、自走式、航空植保机械等330多台,高效植保率为70.3%。
1.2.6 粮食机械化烘干率 除粮食生产机械快速发展外,农产品加工等机械也快速发展,今年新增烘干机械86台,烘干约占粮食生产总量51.1%。
1.3 农机化服务组织初具规模 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6家;育秧工厂40座,机插秧服务组织12家;机械化植保服务队68家;成立支持北方小麦抢收应急服务组织4家;大型农机综合维修点6家,专业维修点37家;含山县油菜机械化生产省级专家大院1家;全县共有农机大户(拥有农机固定资产原值20万元以上)352户。全年农机服务总收入达3.53亿元。
1.4 密切农机农艺农信融合提升服务 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信息化建设是农机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机、农艺、农信深入融合,显著提升农机装备集成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完善农机农艺一体化生产模式。全县狠抓“智慧农机”建设,打造“互联网+农机”发展模式,建成一批“互联网+”农机示范基地(合作社),加快农机作业远程监控、指挥调度等信息技术应用,搭建区域性农机精准作业运行维护平台,推广“农机直通车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及手机APP应用。积极探索发展多样化农机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建设农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农机产品选购、补贴办理、报废更新等在线服务。
2 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发展存在不足 现有农业机械配套比不合理,主要农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从现有农机装备看,机械动力配套比还不是很高,动力机械使用效率不高,动力机具多,配套机具少,为1∶2.5;水稻、油菜和小麦的全程机械化水平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水平,但是与全国机械化水平发达县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水稻机插秧、油菜机直播、机收、秸秆打捆等还是薄弱环节;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发展较慢,即产中、产后机械少。这些现象已成为严重制约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上不去主要原因。
2.2 主要农作物秸综合利用不理想 我县秸秆综合利用虽然比例很高,但机械化还田占很大的比例,约占80%。秸秆打捆、饲料过腹还田、食用菌栽培等方面使用秸秆比例不高。
2.3 农机管理体系不健全 含山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在2001年机构改革之后,并入县农委,同农机推广站、农机学校、监理站成为县农委二级机构,股级建制。2003年,又恢复了含山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副科级建制,编制5人,负责全县农机化工作管理,指导全县农机推广、农机培训、农机安全生产、购机补贴和农机经营维修市场开展业务工作。镇(园区)无农机管理站,业务管理由镇(园区)农技站代管。农机系统现有在编人员20人,编外人员17人。因此含山县农机化管理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同农机推广、培训、监理、镇(园区)农技站等单位只存在业务指导,无其他关系,不便开展工作;编外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经费紧张,造成农机推广机具、教学设备、农机监理装备陈旧,无法更新;农机管理、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农村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水平底下等等。这些现象已经影响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普及的速度、培训质量提升、农机安全生产监控、农机化基地和试验和示范的专用场所建立,严重妨碍了现代农机化快速发展。
2.4 农机合作社成员结构组成不合理 含山县农机化方面组织目前在工商部门注册有26家。除了部分合作社外,还有一部分合作社成员主要以家庭成员和直系亲属组成为主,是一种家族式合作社。合作社外部、内部缺乏管理,购买农业机械开展的业务主要为自己和亲属承包土地服务,发展规模小,很少对外开展跨区业务。绝大部分合作社服务只着重农业产前(耕种收),产中、产后几乎不做,如粮食收购、烘干、加工,绿色生态农产品等特色农业、农机化维修服务,没有合理延伸农产品服务链,服务范围单一。
3 农机化发展对策
3.1 大力优化和调整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结构 动力机械与配套农机具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动力机械使用效率,影响到全县农机化装备结构,直接影响农机化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生产动力拖拉机的企业要自主开发农机具,要注意研发配套农机具的类型,抓住用量大,适宜我国大部分地区作业农机具进行研发配套。同时,生产拖拉机的企业,要密切r机农艺农信的融合,主动将自主生产动力的产品技术参数在专业媒体上公布,寻找合作配套农机具的伙伴,生产多种型号、适宜多种农作物作业配套农机具,供农民来选择。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大购机补贴力度,提高配套农机具补贴金额,扩大配套农机具补贴范围,不限数量,对配套农机具补贴全面放开,不加限制。再次,县级以下农机推广部门应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当好政府参谋,当好主机、配套农机具生产企业和农民之间的联络员,及时传递农机化信息,反应农民对动力机械和配套农机具需求,提高机组配套适应性。以上3点做到了,就能充分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改善我县农机结构,提高动力配套比,到“十三五”末,使动力配套比提高到1:3。此外,根据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和规模,加强农机购置补贴的宏观调控,对紧缺机具和重点补贴类机具实施优先购置,真正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如茶叶机械、畜牧机械、水产养殖机械、设施生态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等,用在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机具上。还要加强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补贴比例,如育插秧机械、烘干机械、油菜精量播种机、打捆机械等。
3.2 提高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要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首先要把握好秸秆还田关。对秸秆全量还田的,要防止“海绵田”发生。建议要每隔4a,用66kW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液压翻转犁深耕1次,将秸秆深埋入土壤底层,这样,可持续、长久地还田;或者江淮地区两熟制农作物,午季小麦或油菜秸秆还田,水稻秸秆机械打捆,合理优化还田比例,改良土壤;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调控,把秸秆加工成饲料和基质,发展畜牧业和食用菌栽培、苗木花卉、工厂化育秧等;实行秸秆打捆,进行生物发电及开办秸秆编织厂,编织草绳、草帘等等。多方位、多途径提高秸秆使用效率。
3.3 完善理顺农机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农机化服务水平
3.3.1 理顺农机结构体系,提高人员素质 为了农机管理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推动全县农机化水平上台阶,应将农机推广站、农机学校、监理站并入县农机局,实行统一管理,指导农机推广、农机培训、农机监理开展工作。镇(园区)农技站、行政村设立农机岗位,有专职人员管理。争取县委县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参照企业改制方法,将农机系统现编外人员进行改制,合理引导他们自主创业或买断工龄,减轻单位负担。合理引进大中专毕业生,改善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为单位注入新鲜的血液。把他们纳入全省农技指导员队伍,采取以老带新办法,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组织他们参加干部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能力提升等形式多样农技培训,提升他们管理和专业水平。
3.3.2 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拓宽培育新型农民业务能力方式 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养农村适用技术人才:要充分利用“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对农村有文化的种植户采取“固定课堂”、“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和建立实训基地等培训方式,让他们切实掌握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培养合格新型农民,实行资格认证,颁发证书。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6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geopolitical connect, regional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deep history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can be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Face the problems in terms of high industrial proportion, low industrial efficiency and lagging development of the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Hebei in the context of joint development, Hebei shoul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go the new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vigorously exp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novat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and dilute the administrative color, so as to achieve the upgrading and optimization.
Key words: joint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Hebei,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strategy
一、前言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跨步前进,可以快速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发展则显得有些畸形,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的管理和产业结构规划出现了一些问题。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却没有真正带动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导致北京、天津与河北的经济发展失衡,无法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前进的局面。因此,只有进行相应地微调,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从产业结构上进行升级,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河北省的经济发展。
二、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不论发展到哪一种阶段,都需要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需要以经济增长作为基础。从国家环保部门的74个城市在2014年的空气质量来看,污染最为严重的其实就是京津冀地区,部分城市的空气有时候可以说是污染数天。在京津冀三地当中,河北的重工业行业比重过大,所带来的污染也非常严重。因此,京津冀三地中,河北省的高耗能行业比重也相对比较大,再加上河北省长期依靠重工业拉动GDP的增长,无法清除一些产业落后的重工业,直接导致河北省的污染情况不断加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河北省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014年京津冀地区相关数据对比图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随着京津冀的迅猛发展,北京、天津、河北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河北是最大的受益者。从目前的情况看,加快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则可以帮助首都功能的疏解,而加强河北的基础建设,可以使服务更加健全,推动京津冀地区的繁荣,也能承接北京的相关高端产业。这样可以给河北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够保护城市。
近十年来,河北的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5.4:49:35变成了2014年的13:53:34,但是相应的从业人员却是49:28:23变成了35:34:30。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错位还是相对比较突出。
四、河北省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比重过高
河北省是工业占据比重较高的省市,其产业产值占据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直接拉动了河北省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河北的第二产业主要以钢铁行业作为代表,粗钢的生产在全国的比重是四分之一,而轻工业以及精加工工业的比重却比较少。由于对粗工业的管理不善,导致河北省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河北主要以钢铁行业作为代表,每天的排污情况严重超标。再加上没有科学的手段进行治理,导致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河北省县域全部财政收入占全省近50%,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63%,县域GDP占全省的近70%,县域总人口占全省的83%,全省县域总面积占全省的94%。
(二)产业效益较低
河北省的第一产业效益较低,而且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相对于京津,河北省的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根据调查农牧渔在整个河北省的经济比重,只占10%。因此,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直接导致第一产业的结构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农业绿色产业化的发展受限,产业效益极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近十年来,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占全省的经济总量比重在不断下降。虽然这是符合产业升级的规律,但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体现了河北省的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反映农业低效、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没有得到相应地分配,直接影响到河北经济的发展。其次,河北省的农业结构还处于传统阶段,农业和牧业加起来也直接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而林业、农牧业、渔业服务却发展非常落后,渔业没有真正利用到渤海的优势。最后,进入21世纪,粮食价格增幅也相对比较有限,绿色农业、有机农产品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由于河北省因为没有大型的农业服务企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当前绿色农产品的要求。
(三)第三产业比重发展滞后
河北省的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等传统商业、服务业比重相对偏高,而金融保险等现代产业发展却略显不足,层次结构也相对比较低,直接导致河北省的GDP的水平是全国的高地,而工资人均水平却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因此,只有进一步优化相对应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快产业化发展,才能给河北省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
五、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路径选择
(一)发展生态农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强国,河北省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调整结构,走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路线。这样才能真正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把农业的生产模式符合绿色生态目标。可以通过合理的农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地发展多功能性的绿化产业和花卉产业。只有通过科技去改善河北省的农业结构,充分发挥河北毗邻北京的区位,在环京当地带发展郊区现代农业,把河北地区建成是北京的生态蔬菜等副食产品的基地。最后,好的农业产品如果进行相应地转化,进行科学化经营,就可以建设出优势更加明显的农产品基地,这样才能真正建立部门优势。
(二)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只有走“减能耗、新型工业化”发展路线,不断地提升河北省环境质量,才能真正优化河北省的产业结构。由于河北的燃煤生产占据了排放量的85%。因此,改变粗放发展的模式,发展新的能源已经成为了河北省发展的最重要环节。河北省要想走新型工业发展路线,就一定要充分利用新能源,采用清洁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绿色资源的替代技术,真正实现产业的优化,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河北省是一个新能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地区,它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量等。比如河北省沿海地区的风能就非常丰富,它具有开发风力发电的天然优势。
对于一些高污染的行业,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其引进先进的技术,不断优化其内部的结构,保证生产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排放物。比如,钢铁行业如果减少一些落后工艺的产品,走高端、精加工的特色化发展路线,加快钢铁行业的优化,就可以建立一个适合河北钢铁业发展路线的体系。
(三)大力拓展第三产业
要想实现第三产业的结构升级及优化,就一定要建立一个吸纳第三产业的就业渠道。在政策上给予相应地扶持,同时构建一个科技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体系,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中的比重。首先,一定要大力发展信息服务行业,全面拓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全面建设一个社会化和家庭信息化城市。其次,建设一个“一带、两通道以及三类集聚区”,打造专属于河北的“一带、两通道、三类聚集区”,打造专属于环京津的产业地带。
(四)创新监管发展机制,鼓励银行为区域中小企业“走出去”
河北省是一个重工业的发展省市,但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也同样不能忽视。根据河北省金融监管部门的相关数据表明:“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数量明显不足,如果银行可以按照国家政策的发展要求,不断地落实存贷比的扣除、风险权重的相关优惠”。这就可以给中小型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因此,只有不断地提高区域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处理政策,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区域中小企业的专项金融贷款,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规定、审慎地使小型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不断地提高金融机构的监管容忍度,并提高银行的监管技术和有效性。同时也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些灵活高效的融资、汇兑以及结算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扩大相关城市跨市金融服务的优势,鼓励并且支持民营企业在跨境贸易时使用人民币的结算,为区域中小企业的结算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创新发展中小型企业对于河北省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此,河北省要想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及优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不断地淡化行政色彩
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地打破部门和地域方面的界限,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真正推动城市间和地区间的联动。河北省虽然不是京都,但是离北京也是非常近,河北省要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整合区域资源,慢慢地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从而以较低成本真正促进产业优势的慢慢形成,整合相关的资源需要不断地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权力结构,应把握好由上而下的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力度,从政策和法律方面去约束政府的行为,使政府从管理方面慢慢地走向服务,从全能慢慢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去克服各个行政区域经济所存在的弊端。
六、结论
河北省是一个与京津相依相存的生态系统,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及优化,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生态支撑。如果不把生态与发展充分结合起来,那么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也同样不会是长久的。现在京津冀已经开始着重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这需要几代人一起努力,在治的同时,也要有防的手段,对污染环境的生产模式说不,这样才能对山林田湖海进行综合治理,让河北重见蓝天白云。
[参 考 文 献]
[1]李章.京津冀经济发展方式管理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2014(3)
[2]崔玲.国内京津冀市场分析[J].中国教育期刊,2014(20)
[3]李铭.我国京津冀协同经济发展方式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03
[4]郭克莎,等.加入WTO后的中国京津冀协同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