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6 17:13: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辩论的真正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意义
语是利用语言表达思想,培养学生进行口头交际的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传统的语言教学以“教”为主,教师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实际上,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兼顾这两方面,善于发掘,勇于创新,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能把自己看作是不断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源泉,而应是组织学生大量参与使用语言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从而为学生学习使用语言创造机会,提供指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掌握这些知识和能力,并为取得富有成效的结果提供监督,帮助学生负责自己的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最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
作为当下国际通行的一种校际英语辩论模式——议会制英语辩论(Parliamentary English Debate)——是一项充满思辨乐趣的跨文化说服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议会制英语辩论不等于英美等国的议会辩论,它只是借用了英美议会辩论的发言形式.为全世界的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共同交流思想的平台。
最早的议会制英语辩论出现在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学生辩论协会中,其主要模仿借鉴了英国下议院的辩论模式。随着英语交流的国际化.议会制英语辩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得以迅速推广。今天.议会制英语辩论已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大学校际英语辩论赛的主要形式。其赛制与规则也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发生些许变化。议会制英语辩论在发展初期主要在英美等国大学的校际比赛中进行.它在亚洲国家的起步较晚,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届全亚大专英语辩论赛1994年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成功举行。到2004年5月.随着第25届世界大专英语辩论赛在马来西亚的成功举行,议会制英语辩论才真正成为一项在亚、非、美、澳、欧广为普及的国际赛事。
关于英语口语教学,国内有不少教学论文都不同程度地谈及英语论辩教学。然而,其中不少关于英语论辩的论文却多以中文辩论为模本进行英语翻版或以个人臆想进行主观创造,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与国际视野。
我们的英语口语教学应该要转换一下思路了.传统视野中的英语口语教学一直将英语语音、语调的标准奉为口语优秀的首要前提。这一要求一方面使那些有地方口音的英语爱好者对口语学习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人过于刻意地模仿洋腔洋调,却忽视了说话的内容,往往言之无物。缺乏敏锐深刻的思辨。新时代与新形势要求我们的口语教学能真正定位于有跨文化说服能力的人才培养上,而这种人才培养显然离不开英语论辩教学。因此,在当前国内英语论辩教学尚不规范的情况下,将议会制英语辩论引入英语口语课堂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议会制英语辩论的辩题(Motion)一般以一项议案的形式出现,因此在每个辩题中都会有“This house”的固定开头。
这里的“This house”不一定就指某国家的政府或议会。议会制英语辩论的辩题一般分为封闭式、半封闭式和开放式三种。其中,半封闭式与开放式辩题对培养辩手的创新思维能力颇有益处。 转贴于
议会制英语辩论主张即兴演讲与即兴论争的完美结合。对议会制英语辩论赛而言.主办方一般只提前15—20分钟公布赛题.而且在每轮循环赛中使用不同的辩题。此外,议会制英语辩论一般只赋予正方充分的定义权与议题转化权,反方一般只享有反驳权。这样一来.正、反双方就无法拿各自的定义做挡箭牌,漫无边际地做各自已经准备好的演说秀;辩论中的正、反双方也就必然要就议题发生直接的正面冲突了。
议会制英语辩论倡导既竞争又合作的比赛精神。所谓相互竞争指的是双方辩手间唇枪舌剑的局面.所谓相互合作指的是议会制英语辩论主张双方在辩题定义为具体议题方面应保持合作,尽量在同一个议题下展开辩论。而不是像传统辩论那样,在对辩题的定义上各执一词,将辩论变为两段互不相干的演讲。换言之,议会制英语辩论的正方会尽量给反方一个合理可辩的议题,而不会在一些字词上做文字游戏,使反方觉得正方定义的议题无言以对。在议会制英语辩论中,合格的辩手都会将辩论视为一种非常有趣的思维体操,而不是那种要置人于死地的残酷对决。议会制英语辩论的这种不成文的合作精神是一种高尚的人文境界,对辩手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合作精神关照下的双方,不再是充满敌意的对手,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辩友”。
辩论赛结束后,教师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并和学生共同总结出辩论活动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如下创新:
1. 能将课堂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
2. 课堂辩论赛激发出创造的火花,使课堂变得更生动;
3. 能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有机结合;
4. 能将竞争和合作有机结合;
5. 构建学生学习团队,比合作学习更走远了一步;
6. 能改变肤浅的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民主意识。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将英语辩论引入英语口语课堂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教改举措。英语辩论是一种将本土思维与外国语言结合的完美实践。它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在跨文化的论辩场合不仅说得出口,而且说得有内容、有逻辑,有道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望真正解决“哑巴英语”与“哑巴思维”的同题。英语辩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口语发展,教师可将英语辩论适度引入课堂,作为丰富课堂组织活动的手段之一,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边互动,弥补课堂交际活动的缺陷。充分发挥课堂辩论的优势,增强了口语课的效果,使口语教学有新的突破,将人文素质教育逐步渗透至英语教学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周耀东 西方修辞与中国的外语教育--刘亚猛教授访谈 [期刊论文] -外国语言文学2004(01).
一、辩论会
在课堂上组织正、反两方就某一论题展开争论。
辩论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论辩能力,特别是驳论的能力;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求异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组织辩论会应注意以下问题。1.明确要辩论,就必须抓住对事物认识的分歧点,辩论双方如不在分歧点上交锋,各说各的,就不能称之为辩论。这就要求在辩论过程中,认真听取对方的发言,记住要点,抓住矛盾,找出破绽,立即予以针锋相对的反驳。2.要选好辩论题目。辩论题目,应选择存在认识分歧,大家感兴趣,并有争论价值的论题。题目可事先公布,意在作好准备;亦可临时宣布,旨在训练学生敏捷思考与表达的能力。3.要安排辩论会的程序。辩论会的一般程序是:主持人宣布辩论的题目与规则后,先由正方一号辩手发言,次由反方一号辩手反驳,而后正反方自由辩论,这时各号辩手均可发言,但必须依次而行。
二、演说会
演说会就是在课前针对某问题或事件做好准备,在课内当众发表见解。
该活动的意义在于:可以训练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与习惯;可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立论与驳论的能力;可以训练学生的体态语言。召开演说会要注意:1.要指导学生写好演说稿。演说,当众发表对某问题或事件的见解,不消说,是自己的见解。因此参加演说,应该自己动手写好演说稿。写演说稿的要求是:第一、演说题目,要切合听众的要求与兴趣;第二、演说材料,要切合实际,并有新鲜感;第三、演说顺序,要有纲有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第四、演说语言,要简洁明快,并有感染力与鼓动性。2.要从易到难,分步实施演说训练。第一步,先让学生选用别人的文章,加以修改后作为演说稿,在小组内演说;第二步,待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就要求他们自己写演说稿,而后在班上举行演说会。3.要重视演说的体态语言训练。讲求演说的手势表情,提高演说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与鼓动性,增强演说的效果,并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4.要对演说会进行讲评。
三、讨论会
以讨论会的形式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各自发表意见,以探讨问题的解决。
讨论会的意义在于: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与当众说话的习惯;可以训练学生运用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讨论会要注意以下问题:.讨论会须有议题,参与讨论必须围绕中心,不能漫无边际地脱离议题,不然就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论什么题目可先让学生提出,再经筛选确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能接触他们生活的热点,也就容易引起讨论的兴趣;.讨论会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事先把讨论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搜集材料,思考问题,写出发言提纲;讨论会要引导学生提出看法要有针对性,发表意见须有根据,要有虚心学习、追求真理的态度;讨论会要让学生掌握。教师在讨论会中,只起参谋作用,要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锻炼口才,训练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四辩的陈词所能影响的范围比较小,但是也是由于时间的关系,你的任何言论都不会遭到对手的反驳。
2、四辩是队伍最后的形象工程,一部分的任务是让队伍站上制高点,另一部分的任务就是往对手身上泼脏水。请记住,辩论赛是比赛而不是辩论真理,真正辩论真理是有主持人限定具体实际问题的,而不是这种时间很紧张的自由辩论。所以赛制与命题无疑是鼓励选手使用各种技巧,包括抹黑对手。
3、渲染提升气氛,而升华需要气氛。四辩的最大武器就是时间,而渲染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让观众在理性与感性混杂的感觉中,一定程度被感情所驱使。我们可以说一些空泛而不实际但是人们期望的话,空泛意味着美好,不实际是因为时间所限无法反驳,期望意味着别人的认同和道德或其他上的制高点。但是要注意程度,不能太过。
(来源:文章屋网 )
因为是学生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所有学生们显得相当兴奋,有许多学生举手想发言。有的说不应该送,也有的说应该送,顿时班里火药味十足,一触即发。我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让学生先冷静下来,自己先想一想如何选择,我们可以用辩论会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辩论会采取正方、反方的方式,每一方选两名同学到台上,其他同学可以按正方、反方坐在一起以便交流。
一、双方陈述
正方认为送是为了表达师生之间的情意,以此来表达对教师的感恩之情,也可以把自己平常无法对教师说的话写在上面,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是最主要的目的。
反方认为送有些讨好老师的意思,让大家都来送贺卡,一是浪费。学生们说出了每年全世界送贺卡就得用四千万吨木材,也不知准确否。二是如果想要加深感情不一定非得送贺卡,可以直接跟老师说,或者写信,用电子邮件都行。反正比用贺卡好多了。
二、双方互辩
也就是可以从对方中任选一名辩手来提问,看谁更有道理。正方一辩选择了反方二辩,“我们可以用自己做方式来送给老师贺卡,是不是可以呢?”反方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主要还是抓住了环保问题,浪费树木这一点。反方又选择了正方二辩,“送贺卡你有钱吗?钱从何来?”正方更是唇枪舌剑不甘示弱。送贺卡的目的在于接近师生间的感情,这已经成了一种习俗,没有必要再为送与不送而争论。
没有分出胜负,怎么办?
三、老师提问
这个环节其实也是看学生思路是否敏捷、是否开拓,我先问正方:“送贺卡没有问题,但你考虑过会不会引发同学间的互相攀比呢?”“不会,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自己做、电子邮件、画画、写信等多种方式。不能只看到买这一种方式,那是片面的。我又问反方“你们不同意送贺卡,我们都知道春节我们都要互相拜年,走街串巷,还得送红包,表示祝福。按你们的说法,是不是可以统统省去了呢?这是一个传统,送贺卡与拜年是否一样?”这个问题可难住了他们,因为面对买与不买有时真是很难有一个定论。
经过紧张的辩论,我判正方获胜。不过最后我谈了个人观点,送贺卡与不送完全自愿,不能跟风。再就是提倡自己做贺卡,这样更有意义。三是可以多方式送贺卡,电子贺卡,用实际行动好好学习做为一种特殊的贺卡。经过 这一节课的辩论,孩子们真正了解送贺卡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24-01
目前,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我国各地被广泛使用,这主要是苏教版在教材内容选择方面,符合了学生成长的认知规律,并有助于教师开展多层次的教学。因此,基于这一教材特征,小学语文教师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当做好语文教学方法的组织探索,从贴近学生阅读理解的内容方面,寻找到适宜学生接受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形式,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语文作为学生的思想启蒙工具和日常思想交流的工具,在现代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教育,它对于学生长久的发展与正确思想轨迹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严格把握好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一切工作和内容都要围绕着学生的主体特征展开。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做好各方面的教学案例收集,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形式等手段,致力于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要抛除传统教学的灌输模式,多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鼓励,以达到学生综合理解能力与知识接受能力的逐步提高,以此来达到教学的目标,使小学语文的教育更具科学性和规划性。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整体方面考虑,制定教学的方法和教学大纲,协调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等全面进步;针对不同类别的能力培养,合理地做到学习方法的建立。
(一)通过创新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创新性教学的意义是改变以往教师完全授课的课堂模式,在课堂上倡导自由学习的理念,通过采取关联教学法来促进学生间的互动。
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一课时,可以通过讲述教材外的王勃相关事迹,激发学生们对于王勃这一人物实际的了解,以王勃写下《滕王阁序》,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假如自己和王勃处于同样环境下,会有什么样的作为。请学生们在联想之后相互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作文拟题《我与少年王勃的区别》。这样可以在完成授课内容的情况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培养,相比为学生在作文课堂布置《我的理想》之类的作文题目,《我与少年王勃的区别》不仅具有了命题作文的自主思想,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地加深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并且能够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学习激励。这类关联教学的方法,要求教师进行多领域的教学素材内容的搜集,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此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计课堂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做好学生读说能力的培养,在标准的读说基础上,灵活变通授课的形式,使学生获得整体的知识熏陶。在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辩论的课堂形式,精心选取优秀的辩论题目,引导学生们参与其中。
例如,《乌鸦喝水》一文中,提问:乌鸦是不是只有填石子才能喝到水?是否还有另外的方法?方法是什么?以此使学生们在阅读中真正领悟到文章的内容核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思维论证观点,投入到与同学之间的辩论中,提升知识理解能力,享受到辩论所带来的新鲜体验,增强讲读的能力,并促进自我辨别思维的形成。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考虑好辩论立题的新颖性,发挥出其关键的课堂引导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除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教师还要做好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在课堂中要做到使每一个学生真正理解授课内容,而非简单地问一句学生有没有听懂,就开始下文的继续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应适当设立悬念,在授课时多问学生:当出现文章中的类似情况时,你们会怎么办?
该节目从2006年2月6日开始播出,上视新闻综合频道周一至周五每天20:30直播,长度27分钟。演播室现场由主持人和两位嘉宾组成,每次辩论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也可以说由三个小辩题组成,每一阶段开始是先看一段背景材料,然后由主持人提出一个辩题,嘉宾各持一方观点进行辩论。节目是开放的,两个嘉宾辩论的同时,场外的观众可以发短信分别对两个嘉宾的观点进行支持,也可以发表第三种观点。即便节目结束了,观众还可以通过东方网继续自己的讨论,而第二天的节目开播之始,主持人也会就前一天的话题选择一些网上的观点与观众分享。
应该说这是个不错的创意,尽管没有去调查“收视率”,但根据直觉判断,这档节目还是颇有人气的,这可以从节目时段内广告的变化中感受得到,也可以从互动短信中感受得到,还可以从网友在SMG网站上关于《撞击》的留言中感受得到。
然而,笔者认为若要把这档节目真正办好,办得有吸引力、有影响力,还需要在一些方面有所改进。结合自己的观感以及SMG网站上关于《撞击》的留言,谈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于话题和辩题:建议加强前期策划,选择一些真正具有可辩性的话题
节目基本围绕新闻话题、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以及公共事务选择辩论话题,应当说,大部分话题具有一定的可辩论性,通过两位嘉宾的辩论,基本上达到了让事实在辩论中变得更加清晰,让观点在辩论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的目的。然而,在开播至今这段时间里,有几期节目在选择话题以及确定辩题时显然缺乏足够的前期准备和深入的思考。
以“高中生要不要‘见义勇为’”这一话题为例。市北中学高三学生彭吟见义勇为勇捉偷车贼被打伤事件之后,《撞击》就这件事展开了辩论,辩论从三个观点展开,一是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该不该提倡,二是社会正义重要还是个人前途重要,三是高中生“见义勇为”要不要提倡。这三个辩题其实根本就不具有可辩论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见义勇为作为一种美德都是值得而且应该提倡的,只不过对于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群体而言,见义勇为的“为”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而已。因此对于未成年人而言,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见义勇为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这期节目的准备或者说策划是不够成功的,这三个辩题抛给嘉宾,究竟在辩些什么,又能够辩出什么火花呢?辩论中,正方嘉宾坚持见义勇为无论什么情况下对于任何人都是应该坚持的,然而从正方嘉宾的现场支持率来看,他是远远低于反方的现场支持率。那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正方嘉宾支持率不高究竟是现场观众不支持嘉宾的观点,还是由于嘉宾在现场的辩论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而不支持他呢,或许还存在第三种可能?正方嘉宾在整个的辩论过程中,除了不断强调应该见义勇为外,完全不考虑未成年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将见义勇为的美德和见义如何勇为这一方式方法问题有效地区分开来,因而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支持率。然而,正方嘉宾如此低的支持率也很容易产生一种误导,似乎大多数现场观众是支持高中生不要见义勇为的。与此同时,反方的观点非常强调未成年人这样一个群体,认为未成年人在见义勇为时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这个观点笔者完全赞同,但反方在辩论中不断地提及一个“成本”的问题,很容易让人想到很多年以前一名大学生救一位落水老农而光荣牺牲时曾经有过的争论,难免会产生一些混淆视听的副作用。试想这样的辩论又有何意义呢?真要展开辩论的辩题,应该精心、周密地设计,如果把论题改为“未成年人应该怎样见义勇为”可能更值得讨论,也更能讨论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观点来。
类似的辩题还有不少,有网友在SMG网站留言:“节目给人的印象要么像吵架,要么讲歪理。比如啃老族,非要找个反方来瞎辩。简直是误导,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争吗?”又有网友留言:“选题可能还要有更高的质量,前几次的《撞击》题目,稍有道德者就无可争辩,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但是,大众媒体应该引导正义,如果反方一味在强调歪理,势必给大众的道德观,特别是中学生年龄以下的受众引起思想混乱”。可见,关于话题,与笔者观感相同的观众不少。
关于嘉宾和论辩:建议嘉宾做好准备工作,并注重辩风
一般观众并不知道节目选择嘉宾的依据,但从播出节目所邀请的嘉宾大部分是社会科学学者、与论题相关的专家或资深人士以及一些资深媒体人可以推断出,邀请嘉宾的依据应该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该嘉宾对于所辩论的话题比一般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有更为透辟的见解。确实有一些嘉宾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真知灼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嘉宾都能如此。
比如“他是否让人感动”这期节目,两位嘉宾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但似乎也没有什么新的观点与见解。一方坚持认为,陈健不是守墓,而且也没有达36年之久,不值得让人感动;另一方作为曾经报道过陈健的资深媒体人,坚持陈健的行为就是守墓,认为陈健留在黑龙江就值得让人感动。两人所争论的一切都没有超出背景短片所提供的材料,这样的争论有什么意义呢,这叫什么“有不一样的观点”呢?
与笔者观感相同的观众不少。有网友在SMG网站留言:“二位嘉宾在《撞击》中七撞八撞不太扣题,大话套话不少,缺少真知灼见”。还有网友留言:“我总觉得辩论的东西缺乏系统性,有时候有强辩之嫌,不是很合适。而且时间上也是太短,觉得问题还没有说清楚就开始下个题目了,觉得有点仓促,不知道嘉宾每次是不是有准备,每次觉得都是在扯脖子,没有一个很好的辩风,缺乏一些辩论的技巧。或者制作人的目的只是出于一些希望大家重视这个问题的目的。但是我觉得既然撞击就要透彻,一针见血”。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先期准备的不足。从节目现场来看,嘉宾在受邀之后是做了一些准备的,但这种准备是个人行为,还是按照节目要求所做的就无从知道了,另外,也不知道嘉宾来到节目现场之后,会不会与节目策划者以及主持人在节目播出之前进行一些先期的讨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种准备即便是有也是不充分的。因此笔者建议,在节目开播之前,节目策划者与主持人要与双方嘉宾进行沟通,对辩题进行充足的准备和深入的挖掘,确实达到让事实在辩论中变得更加清晰、让观点在辩论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此外建议嘉宾要注意现场辩风,有些辩论比较像争吵,两位嘉宾同时滔滔不绝开辩,以至听不清双方都说些什么。有网友留言:“请辩论双方遵守一方表达完毕后另一方再进行反驳,且不宜人身攻击”。从中可以看出,观众不仅对于嘉宾的思想观点有所期待,同时对于嘉宾在现场的辩风也是有所期待的。
邀请的嘉宾,不但应该思想超群,而且辩风也要比较好。事实上,对普通电视观众而言,双方嘉宾谁输谁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从中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建议应邀嘉宾能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并有一种君子的作派和风度,以使节目更好看,观点更出彩。
关于主持人和背景短片:建议主持人和背景短片以更合适的方式表明倾向
《撞击》节目的主持人何婕在节目中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在这人里笔者讨论的是新闻辩论节目的主持应该有怎样的表现,而并不是完全针对何婕的。虽然《撞击》号称中国大陆第一档互动式电视新闻辩论节目,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辩论节目的主持人“前无古人”,没有可资模仿与学习的对象。
笔者认为,主持人怎么去主持一档节目,与节目本身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既然定位于新闻辩论节目,主持人所要做的就是尽量保持客观的立场,让辩论双方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时还要能够控制场面,调节气氛。《撞击》主持人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
有网友在SMG网站上留言:“主持人只是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掌控人应该具有中立的立场,那么明显偏袒一方,这叫观众还怎么看下去,这叫嘉宾还怎么辩论下去”;“撞击应是双方辩论人一对一的。我觉得这个主持人的身份不应该明确支持某一方的言论,只应该主导他们辩论的主题”;“主持人不应该对某一方的观点有偏向,导致辩论实力发生不平衡”。类似的留言不少。
事实上,节目主持人也好,节目本身也好,不可能没有倾向性与导向性,从辩题的选择开始,节目以及节目主持人的倾向性与导向性就已存在而且也一直在发生作用,只是节目以及节目主持人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导向,是值得思考和斟酌的。
节目中的背景短片存在同样的问题。短片的主要作用应当是作为新闻背景和辩论由头出现,假如短片的倾向性通过解说词就表达得非常明确,实际上既不利于嘉宾双方辩论的展开,也不利于观点的深入碰撞。如果一定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背景短片完全可以通过提供事实、数据等方式来表达。
开场白:
现在,大家都提倡人身自由,于是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便都成了正确的。当你看见一个人正在把手中的废纸片丢到马路上,你说一句:“喂,请勿乱扔垃圾!”冷不防,你就会得到一个白眼:“这是我的自由,你管得着吗?”
自由是一个很好的词,对于我们大家也都是必要的,因为我们都不希望自己做事有绳子捆住手脚。我们是一个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国家,想一想,正在封建社会时,我们有多么不自由,上有皇帝下有父母,做一件事往往有许多人拉住你,因为你不能让他们一点好处也没有,就算这时候许多人都同意了。往往还会有某个封建社会学家捧着本书说:“啊!你这件事不符合礼教的第四百零一章第三百九十八条,你不能做。”于是我们的革命者们不怕生命为了我们的自由而战。
而今天,我们得到了自由,可是我们让自由泛滥成灾,好吗?设想,我们凭着“自由”为所欲为,那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子;臭氧层空洞扩大,因为化工厂乱排乱放,人们得皮肤癌的越来越多,去查禁工厂吗?不,那是他们的自由。说平常一点的,大街上垃圾遍地,约束丢垃圾的人吗?不你侵犯了他们的丢垃圾的自由。那去找清洁工吧,不,他们不也有不扫的自由吗?就这样,人们成了一盘散沙,为了钱,拆高压电线,买铁轨,有了自由的牌子,这一切就都合理了。这样的自由还是不要吧。
辩论赛安排:
a组
一. 人员安排:
丁——附加小品,活动
万——辩手培训,内容贯穿
郭——内容收集,筛选
二. 辩论赛安排
一辩——万——观点陈述(ppt穿插)
二辩——王诗莹——自由辩论
三辩——林敬俊——提问辩手
四辩——董彦斌——终结陈述(小品演绎穿插)
三. 观点陈述(ppt)的结构
1. 提出我方观点
2. 纪律的定义及意义
3.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现实社会纪律的实施及重要性
4. 中队活动的根本意义
5. 现实中的自由及后果
6. 重申我方观点
四.终结陈述
1.提出我方观点“纪律比自由更重要”
2. 中队活动情景再现谈纪律
(小品人物:守时问题的体现 内容再议)
3.重申我方观点
b组
一.人员安排:
杨欣艳——资料查找。
徐阅——辩手培训,兼二辩。
陈强——幕后策划。
二、辩手安排
一辩:罗昕
二辩:徐阅
三辩:邵泳顺
四辩:陈强
三、ppt制作
1、观点陈述
2~n、引用论据
最后,总结
四、穿插简单flash 制作:邱鹏飞
五、口述 总结陈词
结束词:
我们提倡的自由并不等于任意胡为。我们的自由是受法律约束的,受约束不是不自由,而自由根本就是法律圈定的。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力”的世界中,重力让我们不飞到地球之外,而阻力不让我们走得太快,但重力让我们能自由呼吸,没有阻力我们恐怕连一步也跨不出去。我们真正的自由是相对的,这世界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自由,我们的自由也只有在纪律作基础时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新案例引导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内容
传统的审计学课程对学生来说都普遍反映“枯燥”、“没意思”,所以在法务会计的舞弊审计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同样的学生反映。而这种教学方法恰恰是在课程开始时,授课教师先抛出一个案例,那么,在舞弊审计课的案例引导教学法应用的教学中,案例的作用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它是理论知识形象直观的反映,讲授理论知识前进行恰当的案例引导分析,不但可以锻练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新案例引导教学法的涵义
由于在该门课程开设前,我们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法、税务会计、刑法、民法、证据法、经济法以及会计法规和舞弊侦查等相关课程,所以在教师适当引导后,学生便对案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会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去判断案例中的过失或舞弊之处,然后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会计及税务违法行为,尤其是会计舞弊行为。这样,学生主动思考并总结后,教师再进行案例总结,并导入相关教学内容,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形象性、当事感、参与感中学知识,并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以后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时刻保持职业警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新案例引导教学法的显著特点
新案例引导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它主要有以下显著特点:
1.以案例为基础、为轴。这种教学方法,案例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依据,它不仅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更要引发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这样,学生对案例感兴趣,就会给予十分的关注,只要学生关注了,那么他们就会投入足够的兴趣和精力去研究案例,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作者在教学中是分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中每个人都会积极踊跃的阐述自己发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看法。这时候小组内部便会出现一种现象:由于看法不同,大家便会激烈辩论,激烈辩论是好事,因为“真理”这个时候就会在辩论中一点一点显现出来。然后小组内部进行看法的统一和观点的总结,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阐述本小组的观点,各个小组总结后,小组与小组之间再彼此分析各自的观点,这时候小组与小组之间又出现了小组内部曾经出现的现象,不过这时候是班级的激烈辩论了,在辩论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小组的观点不够全面、分析不够彻底的现象,这样对应的知识点自然而然的被学生自己给发掘出来、提炼出来。最后教师进行一下总结及新知识的引入(新知识在学生自己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学生自己实际上已经“自学成才”啦!)。这样学生绝对会对本次相关的教学内容记忆深刻,若干年后走到工作岗位也会记忆犹新的。
2.教师要注重引导,以学生讨论为主体。前面已经说过,这种教学方法案例是起点,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如果学生对案例理解不透,那么就会缺乏兴趣,这样我们真正意义的案例引导教学法就会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此过程中,时刻去关注学生的反映、表现。一旦发现学生“发愣”(有点不是很明白)的时候,教师就要进行进一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进一步的引导,这样学生逐渐发现了问题,兴趣提上来了,也就会积极地进行讨论了。比如我们法务会计的舞弊审计的教学中,在讲解应收账款审计的实质性程序的章节的时候,在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首先教师可以展现给学生被审计单位的应收账款的明细账,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函证的方式(肯定式还是否定式)、函证时间,并按照对应的格式要求撰写企业询证函,同时,教师亦可以引入一些回函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回函内容进行分析,要进行全面的分析,每一种回函的内容所可能意味的可能性,同时针对不符事项提出自己的处理观点。在此案例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映,积极引导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去真正的解决问题。
3.教师与学生做到真正意义的课堂教学交互。做到真正意义课堂教学的交互。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交互环境,教师要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要充分的信任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参与讨论,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相交流学习经验的关系;其次,这种教学的交互,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要相信他们有自由支配自己这种时间和空间的能力。我们的舞弊审计课堂,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自己组织小组,自由在课堂上走动,可以自由穿梭于各小组去听取更多的对教学案例的见解,进行自己的加工分析,我们的学生已经具备足够的辨伪存真的能力。老师深入到各小组中去聆听学生的讨论甚至辩论,同时适当地加入自己的“个人”观点,(这个观点不要太深刻,仅仅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一个参考的作用),作者在课堂上加入谈论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这样认为的,你们觉得呢?”“再细挖挖,看看会发现什么?”比如,我们在法务会计的舞弊审计的教学中,在讲解“对舞弊和法律法规的考虑”章节时,讲解到“考虑舞弊风险因素”这一知识点时,讲解了舞弊风险的理论知识点后,引入相关企业的案例,在进行审计程序安排时,作者在实践教学时将班级分成了6组,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走进”小组讨论(而不是单纯的站在讲台上),“我认为,针对于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他们希望的是……”这样学生一下子就领会了教师的引导意识,而且觉得教师是在与他们进行探讨,而不是传达,这样学生更能接受知识,而且印象也会很深刻。同时,这样也小小的满足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本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作者很少站在讲台上,很多时候是站在“学生中间”)。
新案例引导教学法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引导教学法最重要的就是案例的选择,案例引导教学法的案例,一定要具有代表性,要求老师选择案例时要注重案例的恰当性,与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紧密相联,要充分体现和说明理论的中心,并且案情不要太复杂,要便于阐述。而且案例的选择还要具有吸引性,“案中案”是当代青年学生最感兴趣的,但是想找出“案中案”的实际案例很难,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几个案例进行了加工,可以说虚拟了“真实的案例”,这样学生可以破解外表的一个,里面的需要学生进一步去挖掘,而需要挖掘的恰恰就是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先不给学生公布答案,留下悬念,这样学生就带着疑问主动产生了对要讲解理论的渴求,迫切需要用它来解决上述案例。这时候教师对对应理论的讲解会得到学生的“一致追捧”,即使是很枯燥的知识此时也会让学生觉得很有“意思”,这样课堂气氛好,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二)教师的分析引导与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