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6 17:13: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拓宽医学视野,更利于疾病认识
西医学与中医学分属不同医学理论体系,并且在治疗方法与医学思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过中、西医学所面对的对象与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恰当引入中医护理理论,将中西医优点相结合,可有效拓宽医学学生知识面,养成中西医相结合的逻辑思维,如胆结石、肠梗阻等病症的治疗措施讲解时,可在西医学病理讲解的前提下,引用中医里不通则痛,而通则不痛的医学理论进行解释。又如肿瘤治疗措施讲解中,可强调中医的治疗措施,同时结合西医中的放化疗及手术治疗,这样能有效减轻患者放化疗中的毒副作用,积极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1.2中西医优势结合,更利于患者护理
在现代护理学中,向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是主要内容,外科护理教学中,将中医护理理论引入护理程序当中,让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更好地结合渗透,可为患者解除病痛打下坚实基础,例如,我国中医里的四诊合参,可融入现代护理的评估环节,运用健康评估方法获取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等资料,并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获取患者资料,便于护理人员能及时发现病患问题。在护理方法上,可把大量简便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引入到外科护理教学当中,例如,乳痈可应用大剂量的炒麦芽水进行煎服,也可运用芒硝进行局部外敷,以终止患者乳汁的分泌。又如为了促进患者外科腹部术之后,恢复肠蠕动,除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外,还可用针刺患者的足三里穴位,以缓解患者的腹胀问题。
2中医护理理论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做好中医护理理论与外科护理相结合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当中,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具体的预先安排,教师只有充分认真准备,教学才会收到预期效果,在外科护理学的各章节教学中,应仔细剖析每章节内容,尤其是基本的概念及重难点等,将中医护理理论方面的知识有机融入其中,并尽量用最准确文字进行层次归纳整理,从生理解剖至健康教育、由浅入深、从理论至实践,逐层展开,让有关的中、西医理论点充分展示,并且条理清楚。
2.2中医护理理论知识的贯穿应用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评估是项连续系统的资料记录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将西医学中的交谈法、观察法与护理检查等和中医护理中的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对外科护理学中的各章节进行护理评估,让护理资料收集更为客观全面。同时,可用中医学里的护理知识对外科护理进行内容补充,尤其是中医里的辨证护理及整体护理观念,可与现代护理观念相融合,便于护理诊断的确定。在护理计划当中,可把中医护理基本原则有效融入到护理计划中,其实中医西医的护理诊断排序原则大致相同,都是根据首中次优来设置先后顺序,把中医的急护其标,缓护其本,标本兼治等原则有效融入外科护理讲解中,对于患者现存生理心理及社会问题进行启发,采用中西医中的有效护理措施,并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对护理措施进行充实。同时,依据外科疾病特征,将中医特色和现代护理理论的优势进行结合,如饮食调护中,可突出辨证膳食护理,尽量做到药食相辅,病食相宜,以提升疗效。
2.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穿中医护理理论
在《外科护理学》的护理教学中,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及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师对学生的护理认识起引导作用,教师可将中医里的整体观念与人本思想贯穿到外科护理工作中,将传统中医护理理念与外科护理理论进行结合,以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的分析解决能力。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可运用情景模拟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法,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护理知识,教学中,也可原文引用,激发学生对中医理论学习的兴趣,如说明饮食护理方面的重要性时,可引用中医著作《素问•热论》中的原句进行说明。又如讲解脑卒中的护理知识时,可运用典型病例的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具体的病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对病例中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讨论当中,能使学生的总结、分析归纳及语言表达等能力达到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4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中医护理理论
外科护理学的见习与课堂教授大致是同步开展的,我校的见习医院师资力量是较为雄厚的,也是经国家相关教育部门进行过教学评估的,其临床实践也更为规范,在各科室当中,均有教学秘书、专职教师来带教,学校教师依据见习疾病特征与护理原则,对教学内容、目标与方法进行合理设计,尤其是在实践过程中,要合理贯穿中医护理方面的理论,如乳痈疾病,学生对病患实施评估、健康教育及查体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指导,尤其是中医里的四诊八纲理论,教师要适当给予启发,利用不同方法进行不同病情的辨证护理,把课堂理论知识应用至临床实践当中,以强化学生的护理知识,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给毕业生奠定良好基础。在学生毕业实习时,也强化中医护理方面的知识,为外科护理教学提供中医护理时间方面的可能,当学生在西医医院进行实习时,可侧重外科疾病手术前的准备与手术后的护理工作,并参与重症、急病患者的监测工作,积极参与腹腔引流管及胸腔闭引流管等管道护理工作。当在中医医院进行实践时,要突出中医方面的护理特点,如对于晚期的肿瘤患者,可用水针治疗法,这比镇痛剂注射效果好;对于肩周炎患者,可采取中药熏蒸的治疗法,让中医护理法在临床上充分发挥优势,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实践结束的时候,让学生用中医理论思维书写份外科护理病历,以巩固学生的护理知识。
3结语
【关键词】中医护理;老年;脑梗死;临床效果
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主要疾病之一。脑梗死后遗留功能障碍,会给患者及其家人甚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一旦出现脑梗死务必积极治疗,改善脑循环,防止脑水肿,控制并发症[1]。临床上除了及时积极治疗外,护理工作的落实到位与否也影响着患者的疗效以及预后。对2008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2例脑梗死患者予以中医护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的患者,共计112例。男80例,女42例;年龄最小58岁,最大98岁,平均年龄70.94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3个月,平均19天。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予以CT或者MRI确诊为脑梗死,临床表现主要有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均为首次发病,无任何神经功能障碍疾病,排除其他疾病。
1.2护理方法
①一般护理常规,主要是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判断患者的气血盈亏以及皮肤护理。②饮食护理。③心理护理。④情志护理。⑤功能康复护理。
1.3疗效观察
生活质最评定参考Spitzer指数[2],即患者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受、生括感受、家庭支持五项,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2 治疗结果
从护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质最评定分析,护理后患者在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受、生括感受、家庭支持有明显的差异性,护理前的总积分为5.62±1.48,护理后为6.92±0.92,与护理前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护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质最评定情况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
3 讨论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依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不同的方法治疗或者护理。中医以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悲伤肺,临床上常见的是患者因为疾病而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了患者的愈后,所以,积极开导患者,与患者做好沟通工作,安慰患者,针对性的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使其更加配合护理工作,从而达到使患者町以保持平静、愉悦的精神状态,进而助五脏之气更加畅和调适、真气从之[3]。加强对患者的神志、舌苔、脉象、二便情况的观察,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康复情况以及一定程度上判断患者的脏腑情况。加强会患者的皮肤护理,防止出现褥疮,对于患者的骨突部位加强翻身等防止出现压床疮。中医学认为脑梗死的发生多是阳气不足或阳气运行不畅而造成,且早上与中午是生长阶段,而下午和晚上是收藏阶段[4],所以,要指导患者的起居生活,养成早起而早睡的习惯。在疾病的急性期时可配合清内热、化痰湿、散瘀血的食物,而在恢复期则可给予清热育阴及健脾和胃之品,主要是指导患者多食用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为基本原则。另外,需要指导患者加强功能康复训练,通过按、拿、搓、摇等方法刺激关节进行运动,另外给予屈伸肘关节、练习手指伸屈、分开、并拢以及反复伸屈髋关节、膝关节和足关节,刺激各个穴位,条畅气机。因为中医以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按照脏腑辨证的观点,四肢关节与患者的脏腑有密切的联系。脑是主运动的支配的,加强运动有利于脑部疾病的治愈或者好转。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老年脑梗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以及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玉凤.脑梗死患者的中医护理观察与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5):98.
[2] 张玉莲.浅议老年脑卒中患者便秘的中医护理[J].祝您健康・新医药,2011,01(1):47,50.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2年12月,选择我院产科46名医护人员为观察对象,其中医生15名,护士31名;年龄22-43岁;文化程度为中专9名,大专11名,本科26名;初级职称25名,中级17名,高级4名。
作者简介:陈哲(1971— ),女,副主任护师,学士。
1.2方法
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规定,现场观察医护人员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时洗手执行情况并记录,为期1个月,每日早上7∶[KG-*2]30—9∶[KG-*2]30。同时,采用自制的洗手不依从原因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46份,回收46份,回收率为100.00%,对有效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不同岗位医护人员的洗手依从性
2.3影响医护人员洗手执行情况的原因
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洗手是影响洗手率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医护人员认为操作时患者给医护人员带来的危险不大,第三是担心反复洗手会伤害皮肤(表3)。
3讨论
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由于医院感染造成的损失达10亿元[1]。医院感染病例多数为接触性感染,其中有直接或间接经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病原体而造成的医院感染占30.2%[2]。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可降低50%的医院感染率[3],故必须加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情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我院产科医护人员洗手依从率为62.2%,与朱明惠[4]报道的65.7%基本一致,但比宋丽红等[5]报道的30.2%高。护士的洗手依从性明显高于医生,原因可能为护理人员接触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知识的机会较多,手卫生意识相对强些。产科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及护理操作后的洗手执行情况比操作前好,并且接触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等污染物后洗手率为100.0%,说明医护人员只重视操作后洗手,自我保护意识强,但却忽视了操作前洗手。调查中发现,产科医护人员工作繁忙,往往抽不出时间洗手,是影响洗手依从性的主要因素。还有的医护人员担心经常洗手会使手部皮肤粗糙,甚至部分医护人员怕麻烦认为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说明对清洁和消毒的指征缺乏正确的认识,更没有认识到手卫生是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建议加强预防医院感染的知识培训工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使医护人员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中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执行手卫生,恪守医德基本原则,强化慎独精神及自身责任感[6]。同时,将手卫生纳入年终目标考核管理,进行督察检查,提高洗手依从性。另外,完善洗手卫生设置,改善洗手卫生条件,提供快捷的干手设施。快速消毒剂既能节省时间,携带方便,又对皮肤刺激小,可将快速消毒剂挂在病例车、治疗车和护理车上,这样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前后及连续性操作时就很容易完成消毒的要求,能有效提高洗手的依从性,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4参考文献
[1]郭芝恩.神经内科实习护生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148-149.
[2]巩玉秀,李六亿,张朝阳.国内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16(9):522-525.
[3]沈春丽.护理人员洗手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4,18(10):1718-1719.
[4]朱明惠.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状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8(5):1407.
[5]宋丽红,贾会学,贾建侠,等.医务人员手卫生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35.
关键词:中医护理干预 小夹板外固定 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23-02
第一掌骨基底骨折临床上比较常见,按Green分类将其分为四型:Ⅰ型Bennett骨折脱位;Ⅱ型Rolando骨折(Y或T型脱位骨折);Ⅲ型关节外骨折,为横行或斜行骨折,多位于第1掌骨基底1cm附近;Ⅳ型骨折端骨骺板损伤。Bennett骨折是发生在第1掌骨基底部的骨折合并第1腕掌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由Bennett于1882年第一次描述,是一种涉及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属于手部的常见骨折[1]。Rolando骨折于1910年由Rolando阐述,为第一掌骨基底部关节内的“T”或“Y”型骨折,可把它看作一种粉碎性的Bennett骨折。由于Bennett骨折涉及到拇指的腕掌关节面,治疗不当会导致关节的僵硬、畸形、功能障碍,而拇指又是手部功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会严重影响手的功能活动[2]。而且由于其骨折本身的特殊性,固定比较困难,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所以对固定的方法、早期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及中医护理干预有了更高的要求。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后,容易出现压力性溃疡、张力性水泡、夹板松动等情况,造成小夹板外固定不能继续使用或外固定失败,影响中医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故早期发现并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和对其进行有效的中医护理干预,可提高中医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8月,我科共收治52例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2例,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39岁,多为青壮年。在本组病例中,单纯性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占19例,Bennett骨折占30例,Rolando骨折占3例。
2 护理干预方法
2.1 复位前后对患者进行情志护理干预。患者多数因意外事故、人为伤害而致伤。突如其来的伤害会使病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反映,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痛苦、恐惧、焦虑等,这些因素将影响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通过亲切的语言安慰患者,耐心的解释,使患者认识和了解病情。并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配合治疗。
2.2 复位时的护理干预。复位时由一名护士全程陪同,同时对整复环境、患者、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2.3 对夹板固定的护理干预。本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后拇指外展板粘胶带“8”字形外固定,固定时除了保持有效的固定外还要注意患肢的舒适度及美观。
2.4 对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
2.4.1 对肿胀的护理干预。患者受伤早期出血较多,加上夹板外固定对血液循环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导致患肢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针对患者肿胀的情况早期采用冰敷疗法,对症给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物口服治疗如(玄胡伤痛片、创伤消肿片)等,指导患者作2、3、4、5指屈伸功能活动,拇指指间关节屈伸活动等。
2.4.2 对压疮发生时的护理干预。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拇指外展板固定后第7—10天容易出现皮肤压伤,在此期间我们护士应加强对患者并发症的观察,若出现压疮应在局部加棉垫或空心垫,扩大受压面积以减轻局部受压情况。
2.4.3 对夹板松动的护理干预。复位后3—7天是肿胀的高峰期夹板不宜固定太紧,7—10天消肿以后会出现夹板松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的给予加压固定,以保证骨位得到有效地固定,同时应注意观察指端的血液循环。
2.5 对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
2.5.1 向患者解释术后功能锻炼的目的及必要性,使患者能积极配合。
2.5.2 功能锻炼。整复后即可作2-5手指活动,1周后握拳活动,3周后作第一指指间关节屈伸活动,5周后拆除夹板开始拇指内收外展及对掌活动。
2.6 提高患者依从性。向患者告知疾病发展及愈合的过程,让其明白按嘱复诊的必要性。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拇指运动功能采用TAM系统评定标准,日常生活活动采用ADL,感觉恢复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血液循环状态分级(优、良、差、劣),外观分级(优、良、差、劣),恢复工作情况(优、良、差、劣)。
3.2 对照组与观察组经3个月的随访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4.1 有效的减少了并发症。拇指外展板粘胶带“8”字形外固定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可降低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或单纯牵引固定发生骨折关节再移位及皮肤压疮等并发症[3],也可避免切开复位内固定所致出血、感染、肌腱粘连等风险,同时也可减少微型外固定治疗所致的针道感染和针道护理强度[4]。通过观察,压疮好发于夹板固定后7-10天,一旦发现和治疗不及时,后期不易愈合,甚至出现夹板固定不能使用,而导致非手术治疗失败。而早期改善受压部位的血供有利于预防和治疗压疮,我们采用加宽加厚棉垫或采用空心垫的方法治疗压疮,观察组压疮发生和发展的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4.2 功能锻炼是健康的基础。精确的解剖复位和早期的功能锻炼是治疗的基本原则[5]。牵引后关节间隙增大,指关节功能易恢复[6]。此方法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进行。早期指导患者作患肢手指的功能活动,即有利于保留手指的功能,又有利于增强患肢远端“泵”的作用,减轻肿胀,且有效的功能活动,还能防止了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拇指功能的恢复。
4.3 拇指外展板治疗的优点。本组操作方法简单,不需要特殊的机械,费用低,无损伤[7],复位固定可靠,调整拆除方便,骨折愈合时间短,是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有效方法。
5 小结
通过两组对比观察,接受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与未接受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骨折愈合的时间和手指的各项活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
本次临床观察因时间较短,病例数不够多,且患者为门诊病人,在复诊时间和遵医嘱上存在差异,故还需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和收集资料。对于肿胀、压疮、夹板松动的临床发生率和治疗方法及疗效还没有更多的文献及报道,都还需要我们长期的观察、收集和改善。参考文献
[1]宋亚文.Bennett骨折的治疗和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06,(12):75-76.12
[2]黄星垣.中西医结合治疗Bennett骨折40例分析.当代医学,2009,15(177):163-164
[3]闫玉明,闫相斌,徐阳生.粘胶带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中国骨伤,2003,16(1):44
[4]山林,田光磊,田文.微型外固定系统在手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8):469-473
[5]潘月勤,王以进,王顺华,等.拇指外展牵引固定器治疗第一骨基底部骨折及生物力学研究[J].中医正骨,2002,14(12):7-8
【关键词】 养生 中医护理学
机体自然老化过程的速度,不仅取决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取决于个体的自我保健。在老年人的养生护理中,应摄养于无疾之先,如《养生三要》所说: “人之年寿长短,元气所禀,本有厚薄,然能善养,亦可延年。”中医护理不仅包括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护理技能,还有简便易行的养生方法,符合生态学中环流、协调、平衡的基本原则,是极有价值的保健意识和模式。
1 强调心理护理
1.1 心理护理的意义
因为退休赋闲而社会角色改变、人际关系疏远,或者因家庭解体而孤独和产生被遗弃感,以及因为对过去时光的眷恋而沮丧,老年人易产生抑郁、多疑;因为经济拮据、行动困难,老年人易产生悲观厌世甚至轻生的消极心理。针对这些老年人,可通过心理教育和心理训练,予以一定帮助、指导,从而解除心理障碍。心理教育是培养意志, 改良性格, 提高心智的教育;心理训练是强调自我调解的一种训练,是通过语言进行分析、启发、开导,使老年人充分领悟而达到正常心理状态。
1.2 心理调解内容[1]
1.2.1 减轻心理压力,增进心身健康
要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压力,学会自我减压,调整目标,降低期望值,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同一时间内做几件大事,并且善于主动向外宣泄压力。
1.2.2 培养稳定心理,防止过激反应
指导老年人用平心法进行自我训练,这是保持自我心情平静的一种方法。如与世无争,不为名利、金钱、权势所困扰,不贪不沾,看轻身外之物;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努力使自己做到恬静虚无;掌握自我控制情绪的技巧,理智处理各种问题,切忌感情用事;增强自信心;学会关心别人。
1.2.3 正确对待心理创伤,摆脱紧张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应激能力减弱,易于造成心理创伤。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将受相同打击的人组织在一起,介绍各自受打击后的感受,既是倾诉,又是互相鼓励,促使尽早从创伤中恢复过来,重新开始生活。
2 中医养生方法
2.1 起居有常,动静结合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供给人以五气,地供给人以五味,以保证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四时气候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是对立而统一的2个方面,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因此,人的生理活动是人与自然界求得统一的表现。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春夏之季,由寒转暖,应早起床,在室外适当活动。秋冬之季,气候逐渐转凉,应注意防寒保暖,可在中午时室外散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宜的休养计划,建立合理的生活起居制度。特别应注意老年人早睡早起的习惯,调整作息时间,保证每日有6 h以上的睡眠时间和1 h的午睡时间;入睡时避免声、光和寒冷的刺激;睡前忌饮咖啡、浓茶等,可根据情况稍进豆制品和热牛奶以助入眠。
2.2 合理膳食,营养平衡
应保证摄入必要的营养成分,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饮食宜定时定量,少量多餐,经常保持似饥似饱的状态;饮食摄入应注意三高一低四少,即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少盐、少油、少糖、少辛辣调味品;每日摄水量保持1 500~2 000 mL;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食物要烧熟煮透,进食应细嚼慢咽;睡前不宜进食;忌食烟、酒、油煎、烧焦、腌制、发霉、坚硬等食品;提倡食用营养丰富、爽口美味的药膳食品。
2.3 适当运动,强身健体
保持老年人脑力和体力协调的适当活动与营养同等重要,《庄子·刻意》记载:“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这是要求人们用调整呼吸和模仿禽兽活动的姿态,即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以调和人体气血阴阳,强身健体。指导老年人健身运动应注意的是:除自理生活、料理家务等日常活动外,安排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步行、慢跑、爬坡、上下楼梯、打羽毛球等运动量适中的运动;宜在早晨起床后,选择空气清新的地方,注意每日定时、定量、有规律地运动;时间因人而定,以不疲劳为度;运动时注意安全,以防跌仆,发生骨折等意外;指导老年人自我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助消化、缓解便秘等。
3 重视中医护理
生命活动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即人体的阴阳平衡过程。中医学以阴阳概括自然、人体之间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根本属性。在阴阳平衡的基点上,自然是和谐的,人体是健康的,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型的体系,是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的系统,具有系统的一般特性和功能,也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生态关联,形成系统整体的功能。人体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复杂性不仅在于人的生理系统的平衡,还包括人的机体与精神的协调,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些构成单位之间以及各自内部不是单一联系,而是处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果链条之中,具有典型的生态属性和特征[2]。老年人作为生理过程的特殊阶段,物质基础相对薄弱,更需要从生态取向出发,树立生态保健意识,通过保健的方式维护机体的活力。在生态性的保健和养护中,形成天人相应、身心相关、防治互动的保健环流。这种积极、健康、理性的保健思想和模式,必将在老年人养生健康中发挥出其巨大的潜能和积极的效果。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以中医护理解决好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养生保健指导的问题,对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到积极作用;还可降低老龄化社会的成本,减轻青、壮年人口的后顾之忧,使老人安享晚年,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理义.老年心理保健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35.
【摘要】: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开发的新剂型,具有起效快、便于临床急危重症应用的特点,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近3亿人次,然而中药注射液由于改变了传统中药的给药途径,未经胃肠吸收和肝脏代谢灭活,使人体失去抵御外界异物的一道屏障,故而不良反应明显增加。近年来关于临床中药注射针剂不良反应(ADR)的报道越来越多,安全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对用药者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危害。所以如何提高中药注射针剂用药的安全性,便成为一个急需解决课题。本文从护理角度出发,就我院中医科中药注射针剂使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加以简要总结分析,探索降低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护理
在我院中医科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所发生的38例静脉给药ADR中,中药注射针剂有24例(占63.2%),其中以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脉络宁最为常见,现就其作一简要总结分析。
1发生不良反应原因
1.1药物因素 据统计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均出现过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存在的质量问题是毋庸置疑的,主要表现为所含杂质较多、澄明度和稳定性不理想等。但是这个因素与国家相关部门监控和企业生产工艺、储存,以及市场逐利等有关,这个因素掌控在少数人手中,不是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所能左右的。
1.2患者因素 ADR的发生与患者自身关系密切,具有过敏性体质的患者极易出现过敏反应,通常与药品质量及用药物剂量无关,他们在正常剂量或小于正常剂量的情况下即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此外,体质虚弱、肝肾功能障碍者、婴幼儿、老年人及用药时空腹、饥饿、精神紧张、过度疲倦者也宜发生ADR。这个因素也是很难避免的,除非有明确的过敏史,此外只能是有上述情况者,尽量不用中药针剂。
1.3临床使用 相对于前两个因素来说,临床使用不当应该是产生ADR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在国家出台更有效的监控措施,及企业提高生产工艺之前,可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具体实施的减少中药针剂ADR的环节。一般来说,如配伍不当、输液选择不当、加药方法不当、滴注速度过快、超大剂量使用、不注意辨证使用等都可引起ADR。然而,这些都是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是可以避免的。
1.4季节因素 据观察夏季使用中药针剂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这可能是因为夏季气温偏高,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或发生变性之故。此外,有报道因天气寒冷,高龄特别是伴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输入较冷的液体会刺激血管,引起血管壁痉挛而出现寒战、体温升高、血压升高者也时有发生。
2中药针剂常见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应对措施
2.1中药注射剂常见ADR的表现
2.1.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中药注射剂最常见的ADR,其过敏反应轻者表现为皮疹,瘙痒等症状,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1.2多系统损害 神经系统:表现为头昏,麻木,抽搐,神志不清等;循环系统:表现为心悸,心慌,心律失常,血压降低等;消化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不畅,哮喘等;泌尿系统:表现为血尿;血液系统: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紫癜等。
2.2中药针剂ADR一般处理过敏反应一般在用药后3-30分钟内出现,表现为气短、胸闷、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烦躁不安、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一旦发现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停药,给予脱敏等对症治疗;对于过敏性休克者应立即停药、予以抗过敏、抗休克治疗,一般可在数分钟-2小时后恢复正常;治疗过敏反应时不要惊慌,要及时安抚病人,做好心理护理和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恐慌心理。
3减少中药针剂ADR护理防范措施
3.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给药,尽可能减少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必要时分瓶滴注或间隔一定时间滴注,以防止药物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严格执行医嘱,护士在处理医嘱时,要仔细复审,有疑问时要及时向医生提出,对不合理用药提出意见,用药时要严格按医嘱的用药途径、用法、用量和时间给药。
3.2规范操作 护理人员要提高责任感,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各项制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输液的配制过程应在洁净的环境内进行,以减少配制过程的污染。对配液间采用紫外灯消毒,可使空气细菌下降95.3%,保持空气的清洁,主要是减少人流、物流和地面清洁;操作前应注意洗手并用清洁毛巾擦干,以免二次污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应选用合格的碘酒、酒精消毒患者输液部位;护士配液前应认真检查药物的外观质量,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理化性质、药理作用、注意事项、ADR提示等。按说明书的规定选择合适的溶媒。配制粉剂时应先将药物用指定的溶媒充分溶解, 再加入到大输液中; 新药、新剂型药物投入临床使用时,医护人员要认真学习有关资料,要从小计量开始使用,并做好宣传、解释、说明等工作,要注意观察服药后的反应。此外,应认真检查药瓶是否有渗漏,药液是否有异常。发现异样,即使还在保质期内也不能使用。注意生产日期及有效期,过期药剂绝不能使用;使用前应仔细检查药液的澄清度,如与药液稀释后出现原因不明的混浊,即停止使用;中药针剂现配现用。应选择质量合格的带有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具;中药针剂应放在最后点滴,在点滴之前护士最好用糖盐水将输液器中原液体冲净再换上中药针剂,不同中药针剂的注射器单独使用;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一般控制在每分钟60滴内,心脏病患者以每分钟不超过30滴为宜。首次用药者开始滴速宜慢,短期内输入药量不能太大。观察15分钟后无反应再适当调整。尤其对小儿、年老体弱者及使用一些有扩血管作用的药物,更应注意输液速度;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有无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悸、皮疹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尤其对首次用药和有药敏史的患者,一旦发现,即刻处理并通知医生;输液完毕,嘱患者卧床留观20~30min,如无不适,方可离开。告知患者迟发型反应的表现,如有不适,及时与医生联系。询问患者过敏史,对高敏体质者用药前需做过敏试验。建立中药针剂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护士对各种配伍药物尤其是含中药针剂的药物密切观察变色、结晶、沉淀、不良反应等变化,做好详细记录,及时上报。一方面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另外还有利于医务人员积累该药的用药经验。备好氧气肾上腺素、异丙嗪、可拉明、氨茶碱、葡萄糖酸钙、心电监护仪等抢救药品及器械。
4讨论
总之,随着现代制药技术及设备的更新与发展,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静脉输液给药, 充分发挥了中药多靶点作用的特点。如何在充分发挥中药注射剂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减少甚至杜绝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事关中药注射剂发展前途,乃至整个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参考文献
[1]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2]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98
[3]康淑华,王彩心.注射清开灵引起过敏反应.中医护理报.1994-12-01(2)
[4]尹平,李斯文.注射用双黄连临床输液反应13例.云南中医,1995,(1):33
[5]郭海平, 刘军艳, 杨本明,等. 10 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 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汇编[G]. 1993.
方法:将60例肾阴亏虚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均予肾内科常规护理,其中实验组再应用中医辨证施护。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和尿素氮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
结论:辨证施护对慢性肾衰的治疗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增强疗效。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肾阴亏虚辨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84-02
慢性肾功衰竭(CRY)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基础上,经过数月或数年缓慢出现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最终导致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患者常会出现代谢异常、皮肤感染、贫血、高钾血症等并发症。“辨证施护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有关资料,并判断疾病的证候属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1]。我科于2012年4月至2012年8月对30例住院的肾阴亏虚型慢性肾衰患者辨证施护,取得较好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60例病例为我科2012年4月至2012年8月确诊的非透析治疗且辨证属肾阴亏虚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其中慢性肾盂肾炎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32例,高血压性肾病6例,糖尿病性肾病8例,尿酸性肾病6例,多囊肾2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52.0±9.7)岁,病程6~18年,平均(11.5±4.5)年;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36~67岁,平均(53.7±10.6)岁,病程5~20年,平均(12.1±5.1)年。两组患者在原发病、性别、年龄、病程、住院天数、肾功能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均予低盐及入量为0.69/(kg·d)的优质蛋白饮食,控制血压,血糖达标,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改善钙磷代谢(参照2000年K/DOQI指南实施),并予肾内科常规护理。
1.2.2实验组。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基础治疗上,再根据肾阴亏虚型的证候特点在整个住院治疗过程中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护。观察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血肌酐和尿素氮的变化情况。
1.2.2.1情志护理。慢性肾衰病人一般病程长,治疗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患者大多会有抑郁、消极、焦虑、易怒等情绪,给患者和家人带来很大影响,因此,教育患者正确对待自身的疾病,引导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是非常必要的。
1.2.2.2饮食调护。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做好饮食指导,取得患者配合。慢性肾衰患者的饮食调节:一方面应尽量减少蛋白质的摄入,以便最大限度地减轻肾脏负担,另一方面也要保证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饮食宜清淡,多进食些低蛋白饮食,如精肉、牛奶、鸡蛋、鱼等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但量宜少。对一般体质的慢性肾衰患者来说,不宜食用过多的蛋白质,每天250g牛奶、1个鸡蛋、50g瘦肉,足以满足患者对蛋白质的基本需求。慢性肾衰患者饮食应注意不要食用辛辣食品、植物蛋白、各类保健品、高钾食品等。
1.2.2.3口腔护理。慢性肾衰的病人,口腔护理极为重要,病人应做到饭前饭后漱口,睡前醒后常刷牙。可采用生理盐水、10%银花水、10%板蓝根水、2%黄芩水等漱口液漱口。口腔有溃疡者可用1%~3%过氧化氢漱口液漱口、并用清水反复漱口;有口腔炎合并疼痛者可用具有止痛作用的漱口溶液漱口;尿味明显时可用双花和七叶一枝花泡水含漱;口腔糜烂时,可用冰硼散涂抹患处。
1.2.2.4皮肤护理。“现代中医学理论认为,慢性肾病患者血虚生风,挟热挟毒导致患者皮肤出现干燥、瘙痒,故应加强皮肤护理,以防感染[2]。”在皮肤瘙痒时尽量不要搔抓,避免引起皮肤损害,皮肤护理可用地肤子水煎液擦洗,并嘱其常洗澡,或用温水擦浴,水温以40℃左右为宜,使机体微微出汗,对排出浊邪有一定好处。禁止使用刺激性药物、洗漱用品,如酒精、肥皂等。
1.2.2.5用药护理。肝肾阴虚型患者临床症状为五心烦热、腰酸腿软、舌红无苔等,临床护理中应以服用滋阴柔肝的六味地黄丸为主。方中红参、黄芪、白术、山药、杜仲、羊藿、菟丝子、巴戟天、刺五加均有平补脾肾的作用;三七、熟大黄能活血化瘀、解毒化浊,能防止和减少肾间质纤维化形成,延缓尿毒症的发生。“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大黄、人参、丹参、刺五加在防止慢性肾衰方面均有一定作用。”同时注意服药禁忌,慢性肾衰病人在服用人参等补气药时应忌食萝卜、绿豆等凉性食物,以免降低药物的温补作用。指导病人治疗期间不可擅自换药、减量、过早停药或停药后不追踪观察,以免加重病情。
1.3统计学处理。测定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血肌酐和尿素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各组治疗前后SCR和BUN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3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病情多比较严重,且有多种并发症,临床上要根据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疾病程度,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运用合理、科学的护理方法会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辨证施护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医护理的精华,是指导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我们的研究显示:辨证施护对慢性肾衰的治疗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增强疗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科病人 心理护理 被动依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83-02
心理护理(Psychological care)是指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使病人的心理状态受到积极影响,从而使病人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常用的方法有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调整环境等,通过多种方法的运用使病人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等得到疏导,从而使病人摆脱困境[1]。心理护理的基本原则有交往原则、启迪原则、针对性原则、自我护理原则等。在临床工作中,掌握病人一般心理活动规律,根据病人心理需求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措施是护理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儿科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儿科病人心理特征具有特殊性,因此,对于儿科病人来说,其心理护理也与成人与老人心理护理有着很大的不同[2]。
1 儿科心理护理特征
儿科病人由于年龄较小,其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于疾病认识和理解能力较为低下,一般情况下,儿科病人的心理活动变化与疾病发展与治疗情况的变化密切相关[3]。首先,儿科病人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为低下,其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儿科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这就成为儿科病人心理护理的难点。其次,儿科病人常伴有分离性焦虑和恐惧,由于幼儿对父母的依恋程度较高,一旦住院,使其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就会导致分离性焦虑心理,而且儿科病人对疾病的不适应和对诊疗手段的畏惧,往往产生恐惧的心理,直接表现为哭闹、拒食等。再次,儿科病人存在交流障碍,由于儿科病人语言发展能力是有限的,在生病期间,很难通过语言交流来了解其心理状态。此外,儿科病人处于儿童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但受到疾病折磨,在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状态下,儿童往往行为退化,出现尿床、骂人、不能独立进食等状况。
2 儿科病人心理护理
2.1 疾病对患儿心理护理的影响。儿科病人在住院期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家长对患儿的心理影响,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身体发育程度低,往往在家庭中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从而少收躯体折磨和心理折磨,而患儿生病期间,家长对患儿表现出其他时间少有的同情和关爱,并放弃了教育性要求,使患儿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护理工作对患儿的影响,在儿科病人住院期间,需要遵从护士的要求,使患儿产生强烈的反感与抵触情绪,部分患儿甚至失去自我控制能力,退化到乳儿被动水平。最后,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治疗对儿科病人的自由进行了限制,使患儿情绪化严重,忧郁和孤独感增强。基于上述因素对儿科病人心理造成的影响,作为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护理时,应该加强对患儿行为活动以及情绪变化的观察,同时需要对家长提出陪护要求,并指导家长掌握与患儿心理交流的原则,对于患儿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行为,家长不应过分迁就。对于由于治疗需要而限制了自由的患儿,护理人员要给予患儿补偿性的活动,譬如说,给患儿讲故事,给患儿玩具玩,教患儿进行绘画等,通过这些方式使患儿得到安抚[4]。
2.2 儿科病人恐惧反应的心理护理。在住院期间,造成儿科病人恐惧反应的因素有很多,如:儿科病人对医院的陌生事物与环境感到恐惧和不安,尤其在对儿科病人进行检查和治疗时,当对患儿进行注射操作时,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刺激,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造成患儿不配合、反抗、哭闹等现象;疾病对儿科病人带来的生理痛苦,使其内心苦楚万分;治疗操作带给儿科病人恐惧反应,如灌汤、下胃管等。对于儿科病人恐惧反应的护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操作时,动作应轻柔,要对患儿表现出爱护,也使家长放心。对患儿的态度应该亲切,要善于引导儿科病人,使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恐惧感得到缓解,同时在对患儿进行操作治疗时,应多与患儿进行对话,使患儿的注意力转移。尽量避免采用欺骗手法和恐吓手法引导患儿接受治疗,要掌握患儿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多对患儿进行表扬和鼓励,使患儿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4]。
2.3 被动依赖和行为消退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生理心理上的合理需求,使患儿获得最好的安慰,要注意对患儿自尊心的保护,对合理的依赖心理要给以支持和理解,但是当患儿病情逐渐好转的情况下,要注意使患儿的依赖心理的消除,使患儿能够主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过分依赖心理的存在。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热情安慰,使患儿能够树立起信心,尽可能多地为患儿营造愉快、舒适的生活气氛,使患儿的生活内容丰富充满趣味,让患儿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得到缓解或消除。护理人员除了精心治疗和照顾患儿生活之外,还要主要对患儿情绪状态进行调整,特别要注意对慢性疾病或病重儿童给予心理治疗,指导患儿以良好的情绪配合治疗和护理。
3 结语
总之,在对儿科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时,要与患儿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使患儿将护理人员当作知心朋友,使患儿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保证儿科病人及时诊断治疗,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赵秋玲,于俊风,孙文健,冯玉英.儿科病人家属常见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01):254-256
[2] P.Kamtsiuris,E.Bergmann,P.Rattay,M.Schlaud.Inanspruchnahme medizinischer Leistungen[J].Bundesgesundheitsblatt-Gesundheitsforschung-Gesundheitsschutz.2010(5-6):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