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6 17:13: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文化传承;农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人类想要生存,必须重视和发展农业。我国农业文化传承经历了几千年,拥有大量宝贵经验,但技术发展使传统农业逐渐被取代,虽然短时间内实现农业利益最大化,但过度依赖先进技术,会破坏生态平衡,因此,人们开始重视研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我国传统农业历经几千年发展,对促进生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独特经验。农业文化遗产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我国相关农业专家也在不断进行农业文化研究,希望可以促进农业发展,保护生态平衡,为后代留下一片绿水蓝天。由于我国关注农业文化时间较短,这一领域仍有诸多不足,需要各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和不断探讨[1]。

1农业文化传承现状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发源地,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并且我国历史悠久,有大量农业文化资料需要整理,涉及农业发展和环境制约因素等方面。我国从2005年开始重视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注重开发与农业文化相关的产业,通过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农业文化内涵,促进农业文化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部也在积极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发展,通过发展农业文化保护农业生态平衡,在保留农业文化特色时发展经济,通过现代先进技术研究及一系列评估工作,为农业和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我国重视发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相关国际组织的认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值得相关农业专家重视并深入研究。

2农业文化传承特征

农业文化属于特殊的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有所区别。农业文化遗产一般存在人口密集和科技相对落后的地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十分宝贵,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农业文化遗产不但关乎民生,还关乎未来发展,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生产方式。提升传承农业文化的意识,认识农业文化的重要性,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农业文化不仅包括农业技术知识,还包括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文化综合性强,需要加深对农业文化的了解,保护和发展农业文化,构建农业生态平衡体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2]。

3农业文化传承价值

只有认识农业文化的价值,才能提升对农业文化的认识,加强对农业文化的保护。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已有千年,其中衍生了大量农业文化,这些传统农业文化值得传承和发扬,虽然很多传统农业工具已被淘汰,但先进技术需要与传统农业工具融合,才能保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倡农业文化传承,目的是发展农业文化时不破坏传统农业文化,农业文化具有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等,所以传承农业文化至关重要。重视农业文化发展,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使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文化传承视角下农业保护与发展策略

4.1文化传承视角下农业保护与发展的现状

国内外在研究农业文化遗产方面经验尚浅,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研究体系,但国内外各界专家和政府对农业的关注始终不变,为研究农业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调查发现,目前很多专家学者不断地对农业文化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大多是将农业文化当作一种资源,例如孙业红副教授,专注研究农业文化、修复农业文化遗产工作,曾主持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委托项目多个,发表了40多篇与农业文化课题相关的国内外论文,是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方面资深专家。农业文化遗产复合性非常强,同时也比较脆弱,文章从各方面阐述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是希望深入了解农业文化遗产,了解农业保护和发展现状。这样才能根据农业文化需要提出一系列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建议。经过各界专家分析,发现了旅游业与农业文化遗产间的联系,希望可以将农业文化遗产拓展为旅游资源,从而发挥农业资源最大价值,促进农业文化可持续发展[3]。

4.2通过农业文化开展旅游开发

通过对农业文化展开不同角度的调研,国内外专家学者发现开发农业旅游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农业文化,还能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模式一经提出便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对文化传承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实践证明,文化传承视角下开展农业旅游开发,能够提升农业文化价值,增加地方旅游特点。农业文化旅游不同于目前的农家乐旅游,属于重视精神文化的全新旅游模式,旅游者可以从中获得享受和安宁。我国刚开始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时,由于缺少可借鉴经验过度开发,生态平衡被破坏,传统农业文化受到冲击,如今逐渐调整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限度,在农业文化旅游时植入积极价值观,削减农业文化旅游的负面影响。政府一定要重视管理开发机构和农业生产者,促进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我国特有梯田农业在开发农业旅游时,深入分析梯田特点,在保护梯田的基础上开发特色旅游,发展定位明确[4]。

4.3建立生态博物馆保护和发展农业文化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建立生态博物馆,保护和发展农业文化。马存利曾指出生态博物馆即活体博物馆,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时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服务政府和人民才能发挥农业文化遗产最大价值,因此,一定要注重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证生态博物馆的真实有效和完整。建立生态博物馆可以汇集当地资源,我国地大物博,民族文化众多,将民族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文化博物馆,在原有农业基础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4培养发展农业文化人才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也是农产品进出口大国,但相关农业专业人才较少,发展农业和农业文化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我国可以建立农业相关的高校或者开设农业和农业文化相关科系,培养大批人才,为发展农业和传承农业文化奠定基础。政府还可以鼓励资深农业专家传承农业文化理念,为相关科研团队提供资金支持,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文化事业传承中。传承农业文化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不断重视农业文化,提升各个阶层的认识,共同促进农业发展[5]。

第2篇

[关键词] 农业发展现状 发展循环模式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35-01

目前,对于农业发展的形式,想要提高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就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除了对农村现在的发展形式做下实际分析,还要对农业发展的整体方向做比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明白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也提升了农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要重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创新发展,保证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

一、分析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循环经济可行性

目前,我国人地矛盾突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愈发严重。为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实现循环型农业经济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农业生产体系中使资源能够多次被重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争取以投入最少的资源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在生产中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或将废弃物再利用,实现农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现阶段,农业经济符合我国发展国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中的矛盾,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优化了农产品从生产直至销售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了物质的再循环利用。

农业循环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有所不同,传统农业经济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利用,生产过程中会造成大量废弃物的排放,然后再进行综合治理的生产模式。它是一种掠夺式的经济模式,其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对资源造成了浪费,同时,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恶化。

循环经济发展目的是能够使资源充分利用,获得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农业资源要素中,可以分为一次性资源和可再利用资源,一次资源经过使用后将不能重新被利用,这种不断消耗资源求发展的模式将注定不能够长久。认识到这一点,在农业发展中,就要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要尊重经济及其生态规律,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农业资源实行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此来满足农业经济长久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由于受到技术和条件的限制,循环经济还不能够完全得以实施,但长远来看,农业循环经济终将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对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农业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二、分析农业循环经济具体发展模式

目前,在初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同时,形成了下面几种发展模式:

1.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该模式是一种复合型生态模式,使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能够有机的相结合,形成一种能源消耗低,获得收益高的科学的生态系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基塘生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农村比较容易实现的循环模式。由于农村有着非常丰富的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资源,因此,在发展中有着非常深厚的资源基础,能够更有效的实行,并且能更快的达到所需要的效果,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是辽宁省首创以沼气利用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在“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中,将农机资源有机联合在一起,保证了农业水平发展的效益和水平,促进了农业经济快速全面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性作用。从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看,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比较成功的范例。

3.平原农林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该模式可以利用农村的地理特点和优势,因此,在实行中有充分的资源,保证了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对农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为了农业发展创新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还需要对平原农林牧符合农业模式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并积极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以此促进农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发展措施

为了保证农业经济循环模式能得到有效、持续的发展,就要依据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全面快速的发展。

1.加强农业循环经济中的推广力度,提高其对于农业生产作用的认识。为了能够使循环经济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就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将先前掠夺式发展变为现在的和谐式发展模式,从源头上改变原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创新能够有效的服务于“三农”。

2.加强政府对于循环经济的引导性作用,在循环经济过程中,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在发展过程中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农业循环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利用以点带面的形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对于农业经济循环模式达到有利的促进作用。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促进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意识到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性。保持农业生产环境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为农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由此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质量满足实际中的需要。

3.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性工作。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保证农业循环经济能够取得良好的收益。在农业循环经济运用过程中,要对其相关技术工作做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推广循环经济的理念,使农业循环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满足农业经济实际发展的需要。以此保证农业经济能够达到理想的发展状态,实现农业经济长期稳定及健康的发展。

四、结论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要想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就要在生产中总结发展的经验,不断创新适合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升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利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形成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求得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卞剑梅.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商业,2012,33:96.

第3篇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召开的关于设施农业发展的第一次会议。会议邀请专家围绕设施园艺、设施养殖和设施渔业的技术发展做了专题学术报告,参观了设施农业现场,总结交流了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经验和做法,研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设施农业的发展思路和相关的扶持措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 深刻认识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设施农业是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技术密集、集约化和商品化程度高的特点,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农业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发展设施农业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设施农业能够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均衡生产的要求。同时,设施农业建设和运行维护可以有效带动农村建筑、材料、机械、化工等城镇农用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设施农业具有高技术、高产出、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有重要影响。设施农业能够改变自然环境,充分发挥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满足市场需求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设施农业产业不仅是城镇居民的“菜篮子”,也是农民的“钱袋子”,被誉为农民的“绿色银行”。此外,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和观光等农业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发展设施农业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生态环保水平的重要手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和水资源相对不足,农业发展面临人口增长、社会需求增加、资源短缺和生产环境恶化的挑战。设施农业通过生物、工程与环境技术的综合运用,可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减少水资源、肥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能源消耗量,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四)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力措施

优质园艺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均衡供应与消费,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的具体体现。设施农业通过创造可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全年持续供应。同时,在设施标准化生产的前提下,能够使农产品生产环节处在有效的安全监控范畴之内,成为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

二 认真总结发展设施农业的成绩和经验

多年来,各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认真组织开展设施农业示范、推广,加强技术研究指导,我国设施农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设施规模迅速扩大

各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把扶持设施农业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加大资金、技术等扶持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和鼓励设施农业建设,设施规模迅速增大。据统计,目前我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分别达到330千公顷(496万亩)和670千公顷(1007万亩),比上年增长30%和23%。一些地区将设施农业装备纳入国家购机补贴目录,扶持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提高设施园区技术装备水平,一些地区制定了设施农业总体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设施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北京市投资20多亿元发展设施农业,对设施主体建设给予80%的资金扶持。天津共引进设施蔬菜新品种152个,推广设施专用技术和装备48项,应用最新技术10项。海南省提出了《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11―2015)》,每年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1000万元,2015年设施园艺总面积将达到45万亩(计3万公顷)以上。

(二)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特色产业逐步形成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正在进行和已经完成的设施农业科研项目及成果数量近700项,已取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1 00项,地方科研成果数量560余项,建成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畜禽规模养殖场。温室新型保温覆盖材料、智能化环境调控技术、温室建造与运行、规范化栽培技术与无土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步伐加快,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番茄、黄瓜的亩产可达1 8万kg以上,蔬菜平均单产比1 995年增长80%。全国省级以上的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已达400多个,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三)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现代设施产业初具规模

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一大批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温室设施相继建成,温室制造及配件生产的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设施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高性能的物质装备。目前,国内注册的温室制造企业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家~6家发展到近400家,年产值超过20亿元。山东省推行了“五改”技术・并对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生产实行“三个优先”政策。浙江省重点引进推广了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无害化处理机械与技术t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内部饲养环节使用设施装备的比重达到85%以上。辽宁省新建温室已全部实现节水灌溉。宁夏灌区设施农业微耕机(包括大棚拖拉机)数量达到2000多台,卷帘机械数量达到2万台。

(四)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各地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设施农业企业、种植大户、运销专业户、经纪人等成立专业合作社、组建专业协会,突出当地优势,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据调查,设施农业与相同作物露地栽 培相比,其经济效益能够实现成倍增长,综合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新疆建设设施农业的重点区域,基本建立了县乡村的设施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对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五)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技术应用水平普遍提高

截止2009年,已颁布设施园艺国家和行业标准25项,在编和待审标准10项,为促进我国设施园艺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奠定了技术支撑。为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的认识和技术掌握的程度,各地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有关蔬菜、畜牧、水产、食用菌等产业发展的技术知识,利用送科技下乡、科普赶集、召开现场演示会等方式展示最新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向农民推广卷帘机、大棚微滴灌机、微耕机、蔬菜移栽、植保机等技术,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普遍提高。

在看到发展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设施农业规模较大,但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不高,技术创新不足,产业亟待升级,虽然设施农业整体发展较快,但设施养殖发展相对滞后,健康养殖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不够,发展还不平衡:虽然制定了一些设施农业建设标准,但缺乏针对性,没有形成区域特色的模式。另外,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人员素质不高,设施管理落后,个别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等。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更新观念,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促进设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 明确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路和任务

按照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设施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基础设施、生产条件、物质装备、信息技术抓设施工程建设,以优良品种、种植方法、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抓农艺建设,以生物技术、物理技术、环境技术抓生态建设,坚持工程、农机、农艺与生态相结合,坚持机械化生产与机械化清洗、分级、包装、储运相衔接,坚持标准化、品牌化与产业化相促进,不断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实现设施农业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按照以上思路,需要明确两项基本任务。一是立足设施农业发展全局,统筹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设施农业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种植、养殖、农业装备等领域,统筹设施农业整体发展,需要多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目前,各地抓设施农业主要是政府统抓、部门负责,有的地方是归口农业部门,有的地方是归口农机部门,有的地方还没有归口管理部门,无论那个行业、那个部门抓,都需要农机等多部门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抓好发展的各个环节来共同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从设施农业的含义来讲,设施农业的主要特征是设施,没有设施就不可能发展设施农业。农机装备是设施农业中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设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8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农办人[2008]68号)》明确规定,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负责“提出设施农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并监督实施”。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农业部印发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希望各省农机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农业部的意见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明确相应职能和分管的处室、人员,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发挥牵头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统筹做好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二是立足农机化行业总体发展全局,做好设施农业装备建设工作。设施装备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应当在发展设施农业中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农机装备总量增长明显,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为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以及设施农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统一认识,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紧紧抓住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增加,推广、科研、教育等项目资金逐年扩大的有利时机,研究提出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重大经济技术政策。

(一)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经济政策

1、加大购机补贴扶持力度。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是农机化主管部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扩大《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中设施农业装备的品种,为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的购置补贴力度提供支持。根据各地不同的区域特点和设施技术,重点建设和装备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推广日光温室自动卷帘技术、温室节水灌溉与施肥一体化技术、高效低量与超低量喷药植保技术、温室智能化环境控制技术、C0,施肥技术,通过推广重点设施技术和机具。逐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设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设备设施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的技术升级。

2、积极争取有关扶持政策。设施农业工程造价较高,投入较大,靠农民自身积累发展较困难。要积极争取对设施农业发展政策,做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协调工作,为设施农业投入提供优惠贷款:建立小额信贷资金,解决农户、合作组织发展设施农业及产品营销方面资金困难的问题。有条件的地区,要争取设立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扩大国家资金投入的总量,引导农民增加投入,把争取国家支持、农民投资、社会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政策

1、加强设施农业技术的科研开发。加强设施农业技术的科研开发是促进设施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以设施农业大国向设施农业强国转变为目标,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以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为重点,通过“948”、科技支撑计划及行业科技等项目,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建立成果推广应用长效评价机制,提高成果应用水平,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最近,国家在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中,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项目,计划在设施农业工程体系(种养业生产装备与设施)等方面开展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希望通过这一项目的研究和实施,能够更好地提升我国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整体水平。

2、加大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加大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设施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提高新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定期举办设施农业发展论坛等活动,加强设施农业交流合作。把设施农业操作人员培训纳入“阳光工程”培训,壮大技术人才队伍,把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质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实现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筑、设施农业装备、设施园艺栽培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指导先进设施装备和高效生产模式投入生产应用。抓好以日光温室、大棚为基础,高效智能温室为先导的设施标准化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设施农产品机械化生产与加工模式,做好物流与其它衍生服务标准化工作。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实际需求的设施农业地方标准,由点及面,提高标准化、规范化在设施农业领域中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三)编制好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第4篇

1.金融创新不足的制约

东营市利津县农村的金融环境的改善,对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强的资金支持,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有甚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农业涉及的企业产品由于种类稀少,而满足不了客户对多种类产品的需求,以致于使客源流失。而且,集约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制约农村的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创新型人才缺乏。在现今的农村金融机构中,很多业务人员都不是专业人员,对金融方面的知识不具有系统且专业的认识。这就造成了既能懂得金融专业知识,又对投资理财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的极度缺乏,进而制约了农村集约化农业的发展。

2.农民的流转意识不强

土地是农民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最基础的生产资料,所以,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民会担心流转之后失去应有的生活依靠。因此,农民宁愿进行粗放经营,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而且,农村农业的土地流转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农民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处于弱势,缺少对土地能升值的预见性,甚至还缺少一定的话语权。而且,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民的利益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从而对土地的流转失去信心。

3.科技投入的动力不足

农业经济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而对农业的科学技术的投入都是利津县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目前,利津县涉足于农业发展的企业大都是中小型的企业,然而受企业的规模和资金的限制,都支撑不了研发周期长和经费需求大的科技研究,企业发展的科学技术含量也都较低,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大。同时,科学技术投入的风险分散的机制并不健全,也吸引不到企业对农业的投资目光。而且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不足,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对从农业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待遇差的问题,是东营市利津县的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推进集约化农业发展的措施

1.创新金融机制

为了促进农村的金融机构能更好更快的发展,政府机构要加大对农村的各类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的力度,建立健全对金融机构在监管方面的制度,为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来提供法律保障。而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是对集约化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所以,在集约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创新型人才进行重视,加大培养力度。而且还要重视引进既有专业金融知识,又有法律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各大农业院校也要对加强学生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性进行大量的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保证强大的智力支持,进而更好的促进农村集约化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完善土地流转的制度,增强农民意识

东营市对未来五年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科学、明确的,利津县已经具备发展集约化农业的良好基础。随着农村合作社经营的不断发展,各级部门要做好对农村的土地流转指导及其管理工作,对各项工作制度予以完善,增强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意识,使农民更好的配合政府完成土地流转的相关工作。同时,打造农村的土地流转的交易平台,对农村土地的流转进行定期的公布,对不合法变更土地流转的行为进行依法处置。

3.加大科技投入

第5篇

1、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建.设体系

第一,要加大现代生态农业宣传,使山东省群众尤其是农民能够更好地认识生态农业。为此,要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综合使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在山东省普及生态农业技术和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知识与法律法规,以便当地农民能够转变传统观念,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意识,培养绿色消费和清洁生产等习惯[1]。第二,要建立科学发展观念,加强理论整合与创新。例如,可以对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经济学以及农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进行整合、创新,并综合山东省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现状进行优化、完善,以便构建的农业理论体系既顺应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形势,又符合山东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从而确保山东省能够有序开展现代生态农业活动,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要积极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尤其要合理借鉴关于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在学习借鉴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山东省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免因理论脱离实际情况,产生消极作用,甚至妨碍生态农业建设。第四,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核算体系,优化成本核算制度,并努力将我国制定的绿色GDP统计政策落到实处,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采取积极措施建立系统、全面的经济评价体系,促使生态农业朝着健康、可量化的方向发展。

2、重视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进程

第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与生态农业发展相匹配的政策体系。现代生态农业对物力、人力、财力以及科技力有着相对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进程,必须重视前期投入。山东省生态农业具有起点低、经济效益薄弱、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发展层次低等特点,这都要求山东各级政府重视制约因素,通过学习优秀经验结合当地情况,增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以及相关工程建设等。第二,要重视机制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并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激励机制,促进当地企业、单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来,通过水土保护、植树绿化等一系列的农业综合开发行动,促进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第三,要加强对当地环境污染的控制,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使用有机肥与无毒副作用的生物肥料,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相关化学物的使用,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通过控制减少污染,加强生态防护林等体系的建设,控制山东省水土流失的现状,并实现生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另外,要实现生态农业的标准化发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从而有效发挥标准化的积极作用,指导山东省生态农业朝着有序方向发展。

3、深化技术创新,夯实技术基础

第一,要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持,深化技术创新,不断夯实生态农业技术基础,促进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通过建立多种生态农业科技投资体系,为当地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提供有效的经济保障。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收益机制,实现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第二,传统农业的优秀技术要加以改进与创新,促进传统技术的有效利用与发展。山东省传统农业发展基础浓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有效的继承发展。第三,要对生态农业技术进行有效推广,丰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渠道,建立全面的推广体系,培养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从而促进山东省生态农业技术成果利用率的提升[2]。

4、增强农民素质,构建多重模式

第一,要重视农民素质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生态农业的长远发展。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加强农民文化技术修养的积累,促进山东省农民文化技术素质的全面有效提升。第二,要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指导农民进行科学饲养、科学施肥施药,从而实现科学耕作,生态种植,促进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提升生态农业的技术成果转化率。第三,要有效发挥山东省优秀的农业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构建生态农业发展的多重模式。首先,要不断优化生态农业发展结构,调整山东省农业种植业结构,促进优质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多种方式经营。其次,要将水土保持与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山东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发展。

第6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27-01

近年来,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迅速,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保障了农村稳定。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只要经济效益向注重综合效益的转变。目前生态农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 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 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 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l展建议:

2.1 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

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 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2.5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第7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意义

一、引言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在农业的发展上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因此,在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将农业摆在主要的地位上。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各个领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所以就要坚持从生态农业上入手,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

1.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要坚持从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角度上出发,发挥出农业生产上的优势,主动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在综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满足农业的发展需求。其次,是要不断完善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升农业技术手段。通过实现有效的发展,可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2.满足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需求。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同时还要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出发,通过开展有效的生态保护,以此来避免生态农业受到污染。其次,还要引入足够的重视,正确认识到做好农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意义,这样才能对资源进行不断的增值与生产。在面对难以更新的资源时,就要及时进行保护与利用,最大限度的确保实现合理的开发,只有真正做好这一工作,才能保护好自然资源,满足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发展。3.提升综合效益。进行农业生产与推广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生的劳动率,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提升经济效益。可以说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就要坚持从经济效益的角度上出发,这样才能保证对资源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在实现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就要从获取显著经济效益的角度上出发,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实现长远的发展。

三、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1.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也得到了发展的契机,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与资源短缺等问题。尤其是对于现阶段的一些地区来说,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战略部署,那么就会造成我国需要面临更为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就要坚持从根本上出发,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做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完善工作,以此来满足生态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其次,是要建立出完善的、新型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体系。作为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方式之一,就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从市场的基本需求上出发,积极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与产业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凸显出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优势。2.始终坚持生态农业建设。做好生态农业建设,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一,就要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避免环境污染等为前提,在农业生产与发展中,还要将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以此来满足生态环境合理发展与有效利用的目标。第二,要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创新,从优势上出发,综合好现代农业技术,以此来建立出更为有效的农业生产模式。第三,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好节能环保措施。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也要确保农业生产可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发展意识与观念上的不足。对于生态农业来说,就要求人们要具备一定的生态环保意识,且人的行动也受到了主观能动性上的影响。第一,对于有些农村地区来说,受到教育投入以及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文化程度并不高,这样也就难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面对现代农业技术时,也难以全面的掌握。但是生态农业所涉及到了较多的内容,如果文化程度不足,那么也就限制了对生态农业的理解与认识。第二,技术推广上经费投入力度不足。就我国现阶段来说,在农业总产值上存在着相对较低的现象,加之农村中人口相对较多,所以在技术推广上也受到了影响。其次,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上相对较少,这样也就限制了生态农业理念与技术的传播效果。2.基础理论上的不足。在生态农业中,其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涉及到了相对较多的学科,同时也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效配合与融合但是在实际中却存在着注重生态农业中的一部分,并没有从整体的角度上出发,这样也就造成福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相对较慢。其次,在产、学与研上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相互促进来满足发展的要求。但是在实际中却存在着脱节与分离等问题,这样也就降低了发展的效果。

五、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1.激发出农民的积极性。对于农民来说,将目光更多的放在了经济利益上。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做好农村改革工作,坚持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同时还要将保护与照顾农民利益作为处理农村问题的基础。可以说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农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在实际中就要做好完善工作,以此来满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于农业产业化来说,其中包含了规模化、专业化以及商品化等方面。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就是要促进农村中非农产业上的发展,也就是说要确保农村中的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可以实现专业化的发展,以此来为商品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说,就要坚持从农村中的劳动力上出发,并以此来作为生产的主要要素,这样才能从种植业上向着非农产业方向不断发展。对种植与养殖行业来说,其规模上的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提高商品率,提升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与纯收入。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科技可以根植与服务于农业中,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村中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以此来满足发展的需求,创建出良好的生态环境。3.及时更新观念,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一些农村地区来说,依然存在着简单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能量交换。可以说只有农民的生产行为融入到社会化生产中去,才能更好的进入到市场经济中,满足个人的生产需求,实现长远的发展。因此,在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就要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出发,建立出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好实际问题。4.创建出适合发展的新机制。想要做好这一工作,就要具备相应的规章制度。所以在实际中就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建立出有效的农村发展机制,以此来满足发展的需求。在促进生产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措施,建立出科学的管理与监督办法,从而满足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调动起全员的积极性,主动进行生态农业建设。通过建立出完善的生态农业制度,以此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对于技术保障体系来说,关系到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所以就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同时还要及时更新思想,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要坚持从生态农业的角度上出发,正确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满足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要从降低环境污染的角度上出发,发挥出生态农业的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庆娟.浅谈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中的意义[J].农民致富之友,2016,(20):68-69.

第8篇

[关键词] 农业科技 水平 因素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77-01

1 发展农业的科技的重要性和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良好的农业发展情况是国家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全球粮食危机后,农业发展已成为全球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我国是农业大国,有超过8亿的农业人口,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促进农业发展十分重要。

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出路,是农I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是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所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尤为重要,不可马虎。

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虽然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整体上偏低,还处于初级水平,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贡献率低、农业科技水平的转化率较低,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较低等等,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2 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简要概述其中几点。

2.1 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研发力度供不应求

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加大了“三农”问题上的资金投入,但是和我国农业人口和农民的比重相比,资金投入还是严重不足,而且投入的资金中,用于农业科技研发的部分很少,导致科技研发没有充足的保障,研发缺乏后劲,阻碍了农产品品种优化改良。

2.2 农村教育水平落后,阻碍了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大力运用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农业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和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农业水平较高,基础设施比较健全,农民的综合素食也较高。但是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偏远的西部山区,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业生产的观念十分落后,而且不善于吸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农业机械化一方面是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一方面受限于地形条件,一方面农民的素质跟不上没法进行机械化操作和农业科技运用,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十分不利。

2.3 农业科技体制不健全,推广水平低

农业科技运用于农业发展需要健全的制度支持和制度保障,然而很多地区的农业科技发展没有强有力的奖励制度、科研体系、推广规范等制度支撑。另外,农业科技的推广队伍水平也很不足,比如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推广的内容和方式有待创新和丰富,推广的地区和领域需要更深入等等,这些都限制了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造成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文章只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进行分析,要想发展我国的农业科技,最根本的还是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3 推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有效措施

发展农业科技,走科技兴农之路是推动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3.1 增加资金投入,建立新型农业创新体系

要加大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使得农业的科技研发获得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投入最大时间精力进行农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优化农产品品种、改良种植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促进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同时强大的资金 保障也是促进农业机械化、专业化、产业化种植的有力保障。

3.2 将科技创新与教育相结合,推动科技的运用和农业机械化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推动科技的重要保证。我国的科技创新不应是单独的埋头研发,而是应和高校、优秀企业、优秀的农业生产实践人才相结合,产学研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面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另外,教育是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唯一出路,只有发展教育,改变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提高其文化程度,才能正确认识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力量,并懂得利用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生产和生活,运用先进设备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反之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3.3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提高农业推广水平

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体系保障。我国应加强农业的科学研究与开发体系,鼓励全国性的农业科技创新,为典型农业科技创新或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技术发明提供给予一定的奖励。建立专业的与农民科技相结合的农业推广队伍和服务体系,增强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积极进行推广内容、方式的创新和推广领域的推展与深化。另外,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建立农业科技信息网、信息交流平台等,促进农业科技的信息共享和成果转化。

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稳定至关重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促进农业发展是我国的重大使命。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虽有进步还十分不足,文章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文章的研究具有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许会平,多小珍.农业科技进步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