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历史古代史

初中历史古代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6 17:13: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历史古代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历史古代史

第1篇

关键词:皮带运输机;煤矿;运输设备;输送带;故障

中图分类号:TD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092-02

我们经常在煤矿采集的时候使用皮带运输机,但是这种机器,经常会遇到一些在所难免的故障,比如断轴或者老化等,这样一来就不能够及时地保证矿井顺利的生产。下文是笔者对皮带运输机在煤矿使用中的故障及处理方法的分析:

1 异常噪音的问题

输送带运行的时候,必须要驱动相关装置,还要对滚筒进行驱动,滚筒如果出现了问题,会经常发出一些不明噪音。根据当时噪音发出声音的情况,对噪音出现的故障进行改善。

1.1 噪音的出现跟托辊偏心有关

托辊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明噪音,皮带运输机还会发出振动。对于回程托辊来说,它具有长度,还具有质量,噪声比之前的要大得多。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这是一个没有缝隙的钢管,能产生比较大的离心作用。第二,它的轴承在加工的时候,中心孔稍微偏外了一些,这说明是离心力过大造成的。如果轴承出现了问题,噪声还存在的话,我们还可以继续使用。

1.2 联轴器不同会发出噪声

电动机一旦跟带制动轮轴器之间发生了噪音的时候,噪声旋转的电动频率跟旋转电机转动的频率是一样的。这说明两者的频率根本没有差异,在发出噪声时,我们应该调整下减速器相对的位置,避免减速器的骨折。

1.3 全面改善滚筒、驱动滚筒发出的噪音

如果改善滚筒的噪声会很小,改变滚筒驱动方向时,噪声也会很小,出现了不明的噪音,这都是因为轴承出现损坏造成的,这段时间应更换轴承。在轴的上部,因为有过渡圆角,容易产生疲劳损伤。如果半径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角度太小的话,会让减速机的轴部断掉的,这对推力轴并没有什么好处,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要及时更换修改器。另外就是高速轴有点不大一样。该车将减缓输入轴的径向负载轴和齿轮箱高速轴偏差的增加,这样一来会增加轴弯曲度,如果长时间运行,出现断轴的现象是很正常的。我们必须对两个通信位置进行仔细的维系和调整,要确定在一般情况下,电机轴不会出现断裂的情况,原因跟材料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电机轴直径应力集中比较好些,电机轴也不会出现断裂的情况。

2 皮带运输机出现跑偏

一是传送错误的安装位置,一般都是由于承载托辊组中心线垂直位置错误造成的,使胶带在承载段出现了偏差。胶带跑向前时,会产生一种比较强大的牵引力,牵引力分解成支撑组件旋转辊和横向力。对辊的轴向移动的横向分量,滚子托架固定辊不能轴向移动,它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个反作用力,磁带如果在另外一边出现,这会出现跑偏情况。调整的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在制造的过程中,承载托辊组是要安装的,在安装的过程中,这也是很容易调整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便捷的方法是,托辊组带动的方向偏向一侧前进或者偏向另外一侧移动。还有一种方法,托辊组要安装适当。自调心托辊组的类型比较繁多,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中间轴,其力和支承辊挠度力是在同一组。

二是头或尾传动滚筒和滚筒输送带偏离中心线不垂直,使凸出的头部或尾部发生修改。当导向辊上的皮带,滚筒的两边松紧不一致,沿宽度方向牵引是不一致的,易出现增加或减少的趋势,将连接到磁带的下降方向时,使胶带松散的横向出现偏差。调整方法:轴承应该放在右边最前面的位置当中,之后左边的轴承也要向前面移动。调整驱动或改变,最准确地弄好安装位置。

三是如果滚子外表面的加工出现误差或者磨损出现不均,会造成煤不同直径或肿块,出现直径较大的偏差。所谓的“跑”,是说运动件的粘着牵引力,大径侧带错位。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的办法是坚持煤炭清洁表面,对误差和不均匀的磨损进行减少,最后取代再生塑料包装和

加工。

3 关于皮带寿命分析

质量和皮带的使用寿命。皮带式输送机运行中清洗装置应保证可靠性。如果上述内容并不保证返回驱动辊和改变皮带材料,材料这方面任务做错了,会损坏硫化橡胶辊的表面层。会出现裂缝,降低皮带的使用寿命。常规检查是否有一个缺陷,如果老化,则不应该购买。

4 凸凹段曲率半径对皮带运输机的影响

第一,中部拱凸带。拱带输送带接头通常中间有凸起部分,即中央隆起方向,并会使皮带出现打折,主要打折在损伤严重度驱动辊型区间。主要打折原因,在中央和横向的单位长度的样带,张力值太高,使带滑入中拱或折扣。单位长度的张力和曲率半径,会影响辊槽角。坡口角度的增加,弯曲半径小,拱和打折更严重。当带式输送机槽角大于或等于40°时,甚至在带式输送机直头或尾辊槽角过渡时间间隔也可以出现拱和打折。这时应该减少槽角或延长距离过渡区间长度,使槽角缓慢过渡。对带式输送机的凸部,托辊应增加凸曲率半径和较低的槽角满足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提高运输能力。

第二,凸段皮带卡入平辊与斜辊之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散装物料移动传输机上。例如我们常见到的装载机,堆取料机。本设备容易出现悬臂梁下降的现象,这是与凸条等效的。由于几何位置尺寸的约束,在悬臂的凸面曲率半径所需的大小和定位的转变,只在一个或两组滚轮组形成的凸段皮带或辊之间发生。解决的办法是,这里将是一个凸部分由气缸组的一个或两套四或五或更多组。例如,后带式输送机水平设置在悬臂梁的前12°,凸部的角度是12°,如果五辊,弯曲过渡,只有6°到12°到2°弯角度的变化。修改之前的辊,辊经常发生卡的现象。换了一个位置,滚轮架座可以用四连杆或后续帧的方法。

第三,凹部。带式输送机在启动时如果没有材料,在带凹部会反弹,遇到大风天气带来的打击,最好是添加带轮避免带或吹在带式输送机凹部。

5 皮带出现打滑的问题

第一,皮带运输机的皮带出现了打滑的现象。使用重锤皮带,我们要注意一些事情,皮带运输机在用锤子的时候,要采取一些办法来防止皮带打滑,比如添加权重,如果添加了一次,皮带还打滑,那就继续添加,直到皮带不会打滑现象。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螺旋张紧或液压张紧带机。使用螺旋张紧或液压张紧的皮带打滑,可以调整张紧的带中增加紧张力。然而,有时拉紧行程不是足够,带永久变形,然后可以关闭皮带硫化。

参考文献

[1] 刘西健.煤矿皮带运输的故障与处理对策探析[J].硅

谷,2012,22(12):107-109.

[2] 曹国堂.皮带运输机的调试与常见故障处理[J].中国

新技术新产品,2011,47(28):108-109.

[3] 胡延平.皮带运输机常见故障的分析与处理[J].太原

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6(17):145-149.

[4] 侯可中,靖长财.输煤皮带机跑偏原因分析及对策

[J].电站辅机,2011,38(107):357-359.

[5] 容严.皮带随机性跑偏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J].广

西电力技术,2010,44(28):254-257.

[6] 李修良,陆永耕.煤矿井下皮带运输机自动张紧装

第2篇

关键词: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透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2-0102-01

初中历史课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学生能了解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主要渠道就是学习历史课程。作为一名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十多年的教师,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对历史课程和历史教材有着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历史课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它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学生通过对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于我校一直使用人教版的历史教材,笔者对此版教材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国家在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着课程标准的改革。以中国古代史为探究对象,可发现新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自主探究能力。新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体例、内容等方面都做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如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朝代的发展特征,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教材主要将中国古代史划分为七个时期,分别是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鲜明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按照这七个时期,基本上对中国古代史有了大致的了解,主干知识也能够梳理清楚。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特点

第一,内容结构主要以版块和主题为主。中国古代史作为一个大的版块,其内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三个发展阶段,以三个不同的主题按照顺序构建一个体系,使这部分的知识脉络清晰,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第二,教材精简。新版教材将以往一些难懂的历史术语和概念进行了删减。尤其是中国古代史这一版块的知识,学生在学习和记忆的时候觉得较难,教材进行精简后,通俗易懂,学生也能更好地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中。第三,图文并茂。新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都是彩色插图版,如古代农具、甲骨文、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书法和美术等。如果单靠文字描述这些知识,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然而配上相应的图片,学生的形象和抽象思维同时受到启发,学习兴趣增加,学起来也较轻松。第四,每课内容编排中增添一些新栏目。如课文后“活动与探索”栏目。笔者在处理“活动与探究”这一部分时,重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教学效果明显。第五,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笔者在给学生讲述秦始皇时,提到万里长城,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显示出长城的修建过程。学生在边听边看的学习中,对这部分知识就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秦始皇的看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养成多角度分析历史人物的习惯。

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中国古代史部分的不足

历史教科书承担着“以史为鉴”的作用,教材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身为教师,我们的教学方法和知识水平对学生的影响重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依赖课本,也不能脱离课本知识。因此,教科书的好坏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巨大。根据笔者对人教版教材的剖析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了其中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课程主题单一化。单一化的主题确实让课程的结构和理论知识的分析更加清晰明了,学生容易掌握。但是,对课本中的主要知识和课本外的拓展知识分析能力十分缺乏,对历史问题的关注也不够全面。在为学生讲授中国古代史这方面的知识时,笔者发现学生能记住这部分知识的基本框架,脉络也基本能理清,但是让他们深入到主干知识时,就会比较困难,思维发散能力并未得到拓展。第二,教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现在的人教版历史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虽然精简了,难杂的知识被删减了,在课本缩水后,教材一目了然,学生更容易懂,但是,这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发展。笔者在给学生组织开卷考试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找不到答案,虽然有一些知识是不限于课本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大部分知识是没有脱离课本的,只是进行了深化和细分。如这样一道题:比较分析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个人物。在回答这道题的时候,很少有学生能呈现出条理清晰的答案,教科书中对这两个历史人物都有介绍,但是并没有进行比较,如果教师在平时上课也未曾提到过,学生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可能就会出现偏差。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对课程的研究、开发已经成了教材编写的重要部分。人教版历史教材在今后的编写中还需要不断创新,增强它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教材内容呈现要更加现代化,更加明确学生主体性,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值得不断探究和完善的问题。本人从教二十多年,始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就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许多学生和家长更加注重学习成绩,对思想品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现在的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中更是娇生惯养。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情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肯吃苦,不尊敬师长,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没有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对青少年的德育教学方面还比较薄弱。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应该放到重要的日程上来。历史教师应该以历史教学为突破口,运用好历史教材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从中受到感化,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继承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现状

在中考的压力之下,许多教师、家长和学生所看重的仍然是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是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考试成绩,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样不仅使历史教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1.在历史教学中,仍然是注重学生的历史成绩,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分数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具有主要地位。一切教学为了考试服务。只要学生成绩好,其它方面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机械记忆,以取得好成绩。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德育教育被忽视,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有着制约作用。

2.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仍然是成绩

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差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优秀的品质,学生得不到正确的评价,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和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教学观点是相违背的。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之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教师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挖掘德育教学内容

历史学习包括丰富的内容,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挖掘出对学生品质有教育意义的材料,结合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古代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形成“ 以德治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形成民族荣辱感。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介绍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司马迁狱中忍辱负重,坚韧顽强,谱下历史巨作《史记》;张骞不惧路途的遥远与劳累,勇于开拓,出使西域;李时珍用毕生的经历,尝遍百草,终于完成《本草纲目》等等。增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激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2.树立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深化思想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众多的杰出人物,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的选择正面的人物,对其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介绍与点评,指出积极学习榜样的哪些方面。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呼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等等,都是当代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联系现实生活,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会对自己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自己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应该是综合教育。在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德育教育也不容忽视。初中历史教师要发挥出学科教学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当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找准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朱汉国.初中历史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朱汉国.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2007年.

[3]沈宏.浅谈中学历史教学[J] .吉林教育.2010年.

第4篇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现代教育技术在全国中小学广泛推广,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但怎样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强大效能,是教育一线中初中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一、一般导入的作用与几种多媒体课堂导入的分类

一般课堂导入就是教师运用简单的语言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它既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一般课堂导入基本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引出学习内容,进入学习主题;二是激发学习兴趣,为学习创造动力。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因其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结合学科自身特点,使其自身具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从应用不同计算机信息素材的角度来看,一般可以将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导入方式划分为:文字式导入、图片式导入、音频式导入、混合式导入等。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对整堂课至关重要,却又难以把握。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初中历史课堂亦不例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寻求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的较佳方式。

二、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文字式导入的弊端

文字在语言学中指书面语的视觉形式,是一种视觉符号形式,突破口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文字式导入在多媒体设备上单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内容或交代事情,或陈述史实,或提出问题,或歌词诗句,或剧本对话等等。就多媒体所展示来讲,内容抽象、概括性强,指向明确。

抽象的文字内容需要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后才能吸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概括性强常常会使一些本需要探究的历史现象或历史问题会以历史结论的方式呈现,从而忽略了历史探究过程。导入指向过于明确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失去新鲜感,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上使用文字式导入时,学生的学习欲望从一开始便有可能被抑制,因此在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上使用文字式导入应细加斟酌,避免不当运用给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造成负面效应。

三、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音频方式导入局限

音频式导入主要是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声音播放的形式呈现,内容既可以是人的一段对话,也可以是一段音乐,同样也可以是乐器声等。它的信息受体是人的耳朵,刺激的是人的听觉。有实验数据表明在人类的全部感觉信息量中,视觉与听觉占了绝大部分。

音频式导入相对文字式导入是一个动态的播放过程,在课堂正式播放前,老师需要对相关设备进行调试,音量大小进行预先设置。在音频播放过程中,不能重复回顾信息,所以对学生的注意强度要求较高。音频相比文字式导入而言,里面包含人的声音传递过程中的情感情绪,是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类所拥有的音频史料量远不及文字与图片史料,在录音技术成熟以后,人类才开始有了可供学习与研究的音频史料。在历史课程具体落实中,尤其是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音频式导入所供选择的素材是不多的。

四、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图片式导入优势所在

图片式导入是指运用可见的、静态的图画方式呈现,内容可以是画像、照片、漫画或简易地图(不包含抽象图表和复杂地图)。图片式导入的特点是形象直观,信息量丰富。信息的受体是人的眼睛,刺激的是人的视觉。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图片的方式导入带给学生大脑的震撼力比单文字方式导入与音频式导入更加直观,更有助于学生提升对历史课的兴趣。从史料发展的角度看,图片史料比文字史料,音频史料拥有更久的历史,在人类文字没有产生之前,图片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了。其中最典型当属《周易》中的八卦图。同时在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也常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片史料。据相关资料统计,相比较文字史料而言,图片史料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把他们带入相应的意境和对课程的探索。另外、图片式导入也是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方式。历史思维是一般的思维活动与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的融合,它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三种思维方式。图片式导入中所使用的图片本身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同时图片还蕴含了大量的信息。既直观且丰富的信息量可以最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在形象思维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逐步上升到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等高级思维模式。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图片式导入只在一放一收之间起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这是其他导入方式所不能具备的。

综上所述,图片式导入是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较佳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学教学参考》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策略探究作者:梅金春;2012年第25期

[2]《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巧妙设计,有效导入――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作者:张凌敏;2011年第06期

[3]《新课程学习(中)》图片史料开发与利用作者:赵微微2012年第08期

[4]《忻州师范学院学报》试论历史思维的方式与特征作者:齐虎田2003年第03期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兴趣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历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却存在学生不愿学、教师不会教、历史成绩不尽人意的现象。曾经有一个初中毕业生说是被炸死的,让人啼笑皆非。造成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很多学校都因为历史课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少,因此对历史教学不重视,将精力用在语文、数学、外语上面,即使上历史课也是走过场,将教材读完就了事,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接受,是否形成了历史的概念,像张飞杀岳飞的事屡屡发生。原因主要还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尚存,教师、家长都希望学生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绩,以便读重点高中,忽视了历史对学生的人文修养作用。

(二)初中历史教师队伍不稳定

目前,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不是专业教师,而是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的,这些教师对于历史教学没有时间做好充分准备。有些学校的历史教师甚至是数学、物理老师兼任。其实,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历史知识,更要有深厚的文学知识,能够在教学中引经据典,联系当时的社会事件和历史名人来加深学生对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印象。如果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然后让学生记住重点,学生就不会产生兴趣。

(三)学生学习历史课情绪不高

如果学校不重视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又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情绪入会受到影响。他们不知道历史作为人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成长的影响有多大,只知道反正以后考试不考它,不学也不要紧。抱着这种态度,很多学生上历史课要么看杂书,要么写作业,有的甚至连课本都不带。我国古代的历史一直和语文捆绑着学习,像学生启蒙之后,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这其中就包括了《春秋》、《左传》这样的历史名篇,其中叙述历史事件都是散文体,比现在的教材有趣得多,因此古代学子只要读完儒家经典,基本对古代史有详细了解。

二、初中历史知识缺失的危险性

初中历史如果没有认真学习,不仅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概况一无所知,还可能对以后的生活工作产生影响,更谈不上爱国、爱人,做一个真正有情感的人。如果初中历史没有掌握,进入高中后学习历史就会感到吃力,尤其是对于那些专门学习文科的学生,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基础没打好学起来就吃力,而那些理科生或许从此后就没有机会学习历史知识了。我国的古典文学和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文学流派,如果历史知识不够,在语文学习中也会吃力,而语文是提高人文素质、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初中历史知识的缺失不仅影响人的人文素质,还影响人的审美能力提高。

三、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历史教学只要提高了学习的学习兴趣,用不着死记硬背,我认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学校要重视历史教学

学习历史主要是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如果一代人连自己的祖先都不清楚,怎么指望他们爱国家?只有熟悉历史,知识我国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和苦难,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人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决不能因为考试分值小就放弃学习,而是要将历史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

(二)要配备专业的历史教师

历史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像纪连海那样善于诱导,把历史课当作故事书来开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历史人物事件、经验、教训和时间来反映历史。有个教师在教学“文成公主入吐蕃”时,不是直接按照教科书,而是通过唐太宗考察求婚使者的传说故事,联系名画《步辇图》来上的,这就是备课下了功夫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在上历史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一些优秀的历史剧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也可以将一些具有明显穿帮的影视剧拿来让学生挑毛病,特别要让学生谈学习的感想,体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这样课堂气氛更活跃。

(三)改进历史教法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法比较单调,而初中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时期,让他们学那些枯燥的历史知识,和他们的心理发育不相符。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整合教材,要抓紧学生心理,通过故事来反映一段历史,像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于曹操、袁绍、董卓这样的历史人物就有深刻印象;读过《水浒》的人对于宋徽宗、高俅、蔡京这类历史人物也印象深刻。如果通过李煜的词来学习宋太祖建立宋朝,通过陶渊明的诗来学习东晋历史,就比直接学习更加有效。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教好历史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就是绝不能与主课争时间,加重了学生负担,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第6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担负着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三大任务。在教育转轨的形式下,如果能全面完成这三大任务,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那么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能达到。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思想教育

历史学科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今天我们要使学生“成才”,首先要使其“成人”。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功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卫国之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远大目光和忧患意识,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

l.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逐渐凝结了对祖国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感,形成了热爱祖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数不清的一身正气的民族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之举。西汉名将霍去病,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忘家精神,戎马一生,战功显赫,终年24岁。清代抵抗外国侵略,反而获罪谪戍的林则徐。……他们爱国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的得失。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多次民族危亡之秋,之所以没有亡国,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直接有关系。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力图使学生树立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思想。

2.国情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不仅仅是简单本文由收集整理地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而是应该教会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把中国历史放到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比较,从而获得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中国在历史上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讲世界古代史时,突出体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文明大国。引导学生进行“四大文明古国”比较,不论是古代埃及、古巴比伦,还是印度,它们没有一个能够写出本民族独立发展的延续历史并持继到今天。看中国奴隶制形成(夏)、发展(商)、强盛(西周)、衰落(春秋)四个阶段的1600年延续发展的历史,其独立发展的越性显而易见。其次,中国比欧洲早1000年进入封建社会;中国古代文明成就之广,为世界各国所少见,出现过科技、建筑、天文、地理等各领域的“世界第一”,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可见,从“古”字来认识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必然会增强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自豪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继承感。

自1840年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被凌辱、被宰割。一个堂堂正正的文明古国在近代为什么会遭到如此侵略欺侮呢?通过学习比较,得知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开始走下坡路了,统治者还盲目的夜郎自大,实行“锁国”政策,而西方各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比较得出近代中国挨打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从而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一个血的教训。

二、能力培养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初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紧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和锻炼自学的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应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归

纳、比较、总结。如何辩证地,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

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感性认识的起点,即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观察力就是在这个起点上形成并发展成为理性认识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的能力。如果说思维推理是智慧的核心,观察便是入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l.观察课本。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所在。第一节课引导学生观察目录。搞清本册书主要讲什么时期的历史,有哪几个阶段,有哪些重要年代、事件。知识网络如何等。以后利用每节课不同环节的细部培养观察力。

(1)文字观察。

针对初一学生阅历浅,又较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阅读文字障碍多,错字、别字多的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字观察,如将他们出现的错别字进行板书分析:“秦”写成“奏”、等,多次强调纠正。这样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字观察力,扫清文字障碍,有效地进行预习和自学。

(2)识图观察。

初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图片,教学中利用图片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讲到隋朝大运河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搞清大运河在地理上的位置,牢牢抓住“三点、四段,五河、六省”这几个关键,并同时利用简单的草图板演,使学生有意无意在观察中突出了重点,突出了难点,加强了理解,增强了记忆,真正做到了既使课本枯燥的内容丰富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在观察中提高了识图能力,即观察

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类比观察。

在教学活动中,大胆打破课本编排体系,利用已学过的内容,在复习时。将不同的年代、不同时期的事件、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军事战争等不同的专题综合、类比、观察和整理,列成分类对照表i纪年表等,使学生既简明、形象、有条理的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积极思维、记忆,对知识体系达到融合贯通。此外,还有迁移观察,实物、实地观察等。

第7篇

一、影响衔接的原因分析

高一新生的认知水平基本还停留在初中阶段,进入高中,面对全新的教材、更高的要求,出现不适应是很正常的。但认为历史很难,甚至有同学开始决定要抛弃这门课程,这就比较严重了。为什么会在衔接上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大部分高一新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和理论认识,这是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观原因。这种状况是由功利观念所造成的。功利性使得初中历史所有的教与学都围绕考试指挥棒进行。历史教学中,中考要考的就教,否则就不教,同时,在中考总分中,历史科所占的比重有限,这就在学校部分领导、教师和部分学生及家长心目中,历史似乎是“副科”,由此,使初中历史课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学生态度上的轻视也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中考范围一般只选取中国史、世界史的部分单元进行考核,学生最后只需对较少的零碎的考试内容进行强化复习、训练,从而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

第二,初高中课程设置的巨大差异和跨度,这是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这种差异和跨度主要体现在:

1.课程体系的设置:初中采用通史体例,中国史、世界史分编,基本按照从古至今的时序,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而高中则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模块+专题的体例。这种体例跳跃性大,时序颠倒,没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很高。

2.课程内容的编排: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内容编写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而高中课程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占一个模块,三足鼎立;内容偏深、偏难,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可读性不强。这样的差异和跨度,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高一新生来说,学习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一旦由此产生畏难情绪,则十分不利于历史教学的进行。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成为高一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二、有效的解决措施

第一,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教师在面对高一新生时,要对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中考的范围等都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知晓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第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针对高一新生历史知识零碎,缺少知识结构的状况,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尽量将三个模块的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空间中联系。比如在讲授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前,可以先给学生整理一个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表,接着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三个方面,把必修三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构成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全貌。同样,对于某一个单元甚至某一课,我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去构建知识体系。拥有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复习,还能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第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高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基本还是沿用初中那一套,习惯于机械背诵,总以为读读背背是拿高分的法宝。其实,高中历史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初中大的多,知识结构也更复杂。因此,在高一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手段,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保证学生学习各个环节的科学、正确,以此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意识。比如在做笔记环节,可以指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和一些相关的说明,而不是全盘记下。这样既节省时间,也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将笔记记在书本空白处,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特点;积极性;趣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18-01

历史是初中课程体系中最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中国的古代史、近现代史、当代史以及西方国家、亚洲其他国家的古代史和近现代史。这些内容复杂繁多,如果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将这些历史事件以一种具有趣味性的方式进行梳理,那么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历史学科的热情;然而如果教师采用单调枯燥的讲授法,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企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的历史知识,其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学生不仅无法深入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会对历史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降低。因此,如何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或者急于提高学生应试成绩而向学生讲授大量的知识,采用“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苦不堪言。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加大,并且逐渐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自实行素质教育以来,教育学者就呼吁为学生“减负”,同时近年来实行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所有这些都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纯粹为应试教育服务的观念,开始真正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服务。在众多学校和教师的不懈努力中,课外活动的教学方法脱颖而出。

一、课外活动教学的发展及特点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辅助手段,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和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课外活动这一教育形式。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就记载了:“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局学。”其中所谓的“正业”就是指课堂教学,“局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也就是说,受教育者除了进行必要的课堂学习,还要进行相关的课外活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开展社会调研实践等活动。课外活动有利于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人天性的充分发挥。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形式,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

课外活动的优点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课外活动具有很高的自主性,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才能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优良个性的培养。其次,课外活动的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比如教师和学生的数量等)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等来决定课外活动如何开展,活动的规模、时间、内容等都有多种选择,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活动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课外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能够有直接动手的机会,能够亲自参与、组织、设置各项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有助于他们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二、如何开展初中历史的课外活动教学

历史作为一门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的人文学科,很适合开设课外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学校与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或步骤开展课外活动教学:

1、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生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计划

课外活动的教学计划应当是切实可行的活动,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行制定。例如学生和教师的数量、历史课程紧张,当地可以利用的资源等等都是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每次活动人数不宜过多,可以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由多位历史老师带队,以免出现失控的情况;同时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保证学生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尤其是初中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教师更应当格外注意;考虑到当地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博物馆、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等等都可以作为课外活动的可选地点。例如济南的山东省博物馆在展出齐鲁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展示了从史前远古时代一直到清朝的齐鲁文化变迁,在济南的学校就可以周末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的展览,同时教师随同参观时还可以进行一定的讲解,使学生加深对齐鲁文化的了解。这种教学方法比起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具体,并且充满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选择课题,激发学生的热情

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历史知识,学校与历史学科的老师可以制定一些课题,让学生选择一个课题进行课外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学生可以自由组队,自主进行课外研究与调查,最后由历史学科的老师评选出优秀的研究小组进行奖励。例如选择课题的学生可以选择到战争遗址进行考查,比如枣庄的学生可以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进行参观,或者考查曾经战斗的遗址,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情境,也可以采访健在的抗战老兵以及他们的子女,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料。学生通过自主的考查与研究,除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加深对历史的了解之外,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等等,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开展课外历史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