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6 17:13: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优势分析
1、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多为山地和丘陵,土地类型多样;重庆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多种动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生物资源非常丰富。2006-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1%提高到37%,并顺利建成了58个自然保护区,其总面积约占全市的10.8%。富饶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此外,重庆与川、湘、鄂、贵、陕五个省份交界,交通运输非常便利,并且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于一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2、发达的旅游业。重庆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4A级以上的有47个,自然景色集山、水、林、泉、瀑、峡、洞于一体,文化景观熔三峡文化、巴渝文化、陪都文化等多种文化于一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市2013年共接待过夜游客6388.13万人次,同比增长高达5.86%;接待入境游客223.63万人次,旅游创汇收入高达11.78亿美元。
(二)劣势分析
1、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匮乏。休闲观光农业主要依靠当地村民进行投资和管理,但由于农村地区长期教育水平落后,思想较为封闭,导致该产业的管理和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经营和发展目光短浅;此外,由于该产业处于发展期,各大中专院校对该产业关注度不高,专业人才培养严重不足,导致该行业的高端人才急缺,技术支撑相对薄弱;从而对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2、模式同质化,缺乏特色。重庆目前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大同小异,主要模式集中在“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看农家生活”。同质化使得经营户不仅很难培养自身客户的忠诚度,而且容易形成恶性竞争,不利于休闲农业观光的健康发展。例如:北碚区缙云山上的“农家乐”将近上百家,但娱乐方式单调,缺乏新意;像“美丽乡村嘉年华”这样能够提供垂钓、花卉观赏等集休闲度假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旅游点少之又少。
(三)机会分析
1、“假日经济”带来发展机遇。国家推出“黄金周”等各种法定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时间保障。据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市民周末以及黄金周更愿意到郊区去游玩。可见,城市居民渴望在节假日等闲暇时间能够回归大自然,呼吸乡土气息,释放学习、工作上的压力,并且能够亲自购买新鲜的农产品。因此,未来强劲的市场需求将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2、政策扶持和区域经济的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可以通过整合农村资源,满足人们对亲近大自然的需求;同时可以达到关注“三农”、协调“三产”、发展“三生”农业的效果,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它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是政府大力扶持的项目。此外,随着“成渝经济区”以及“西三角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把重庆塑造成中西部地区的一个旅游集散中心。
(四)威胁分析
一方面,有些景点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超负荷接待游客,同时部分游客存在破坏环境等不文明的行为;外来游客的素质和观念会影响到当地的淳朴民风,同时由于休闲观光农业的商业性质,也可能使原本纯朴善良的居民失去原生的品格;这些都影响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重庆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还受到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威胁,其中来自四川的影响应该是最明显的。因为四川无论是在地理、气候还是自然环境方面都和重庆非常类似, 这对重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构成的威胁不容小觑。
二、重庆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议
(一)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打造自有品牌。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制定优惠政策,有效利用现有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例如,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对休闲观光农业的相关税收,鼓励经营者开发特色产品。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当地特有的历史以及乡土文化的内在本质,依靠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对特定产品进行针对性的包装,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档次水平,同时利用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这些特色产品的知名度。
围绕打造“和谐、生态、观光、休闲”的乡村休闲游品牌形象,努力实现乡村休闲游从特色产业向支柱产业跨越的总体目标,全区完成打造六大乡村休闲旅游区:环乡村休闲旅游区、严休闲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区。力争全区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和农民收入实现大幅度提高。其中,在年,全区乡村休闲游的发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确保左农庄、食用菌休闲观光园、市严生态休闲园、湿地休闲农庄、新农茶庄、区种苗示范基地、和平铁机三鲜基地、先建休闲园、建设农家乐基地、田野农庄等十个乡村休闲游项目立项和启动。力争休闲农庄、区种苗示范基地、先建休闲园、建设农家乐基地等四个项目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开园迎宾。
二、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各有关街镇乡要以《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在现有农业景点和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特色鲜明、环境优良、设施完备、要素齐全、环节互动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乡村休闲游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没有完成规划编制的街镇乡应尽快完成,已完成规划编制的应严格按规划执行。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服务力度。一是按照《土地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二是充分利用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有利契机,协调有关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为乡村休闲游投资者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
(三)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一是按照《市休闲农舍、休闲山庄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的要求,通过评星定级,着力规范乡村休闲游的经营管理。二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内部管理和行业自律,提高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引导乡村休闲游市场逐步走向规范。三是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四)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水和农业资源,突出不同区域乡村特色,按照产业派生型、观光游览型、农事体验型、民俗民居型、休闲度假型等不同模式,培植行业主体,打造品牌,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使农业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资源,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广大市民走进农户,亲近农民,学习农活,体验丰收,感受田园式互助互动的健康休闲娱乐新方式。
(五)进一步挖掘景点内涵。一是突出农家特色。按照朴素、自然、协调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依托山水、动植物、高科技农业等资源载体,将农家本色与历史和地方民俗文化相融合,深度开发乡村休闲游产品。二是挖掘地方风味。组织烹饪专业教师对乡村休闲游接待点的厨师进行统一培训,提升菜品质量,保持地方特色、乡村风味。三是搞好景点建设和环境营造,合理布局农作物种植区、畜禽养殖区、林果花卉区、水乡垂钓区、文化娱乐区,做到功能齐全,主次有度,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六)进一步强化宣传推介。将乡村休闲游主题形象宣传、旅游线路宣传和景区景点宣传三个方面结合起来。一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和乡村休闲游网站的作用,不断丰富宣传内容,向广大市民展示乡村休闲游的发展状况和景区景点。二是充分利用旅游黄金周及农事会节等向广大市民进行宣传。三是与旅行社、景区景点共同推出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吸引游客。四是开展农家美食推介活动。
(七)进一步增强乡村休闲游对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一是进一步加大“三高”农业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发,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为乡村休闲游提供载体,大力开发农业产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质量,使农产品逐步转化为旅游商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向旅游业及餐饮、农产品加工、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转移,增强农民在乡村休闲游中的参与度。三是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推介特色农产品,进而带动整个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乡村休闲游的产业属性是农业加旅游,是一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的新的旅游形式,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不断地向城市聚集,乡村休闲游的发展前景广阔。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以生态观光为主体的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随着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乡村休闲游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对此,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抓乡村休闲游就是抓农业增收,抓乡村休闲游就是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抓乡村休闲游就是抓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立足自身资源特色、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和产品同质化,打造卖点,形成品牌。
谈背景音乐的发展前景探析 精品源自英 语 科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时期,音乐形式的多样性与其丰富的艺术特征已渐渐被大家所了解与接收。从无声电影到电影配音配乐艺术,从单纯的语音表达到丰富的形体展示,背景音乐已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门类被提出来了,并开始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工农业生产、休闲娱乐、学习教育、养生治疗、电影电视等行业中,推动并加速了各行业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背景音乐的作用功能分析,阐述它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
关键字:背景音乐 发展 前景探析
一、背景音乐的提出与兴起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音乐不是纯粹的艺术,它与人类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艺术的多样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背景音乐此时却正以一种迅猛的发展势头深入人心。背景音乐简称BGM,是Back Ground Music的缩写,从广义方面讲,背景音乐是指以某种类型的音乐为背景来促进或增强人们做某事的欲望,使其成功完成活动任务的一种音乐。从狭义方面讲,背景音乐是一种为掩盖噪声并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环境气氛的音乐。背景音乐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无论是工农业生产, 还是休闲娱乐,它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场合,为其它行业和音乐本身带来了新鲜和活力。
二、背景音乐的分类
不同的音乐风格具有不同的听觉效果,因而不同的背景音乐根据其不同的功能效用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背景音乐种类繁多,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按表演形式可分为:器乐类、人声类
(2)按音乐性格可分为:柔和舒缓类、热情激烈类、活泼欢快类、风趣讽刺类
(3)按功能作用可分为:休闲娱乐类、学习教育类、日常生活类、促进生产类、影视配乐类、养生治疗类、 陶冶性情类、礼仪交际类等、诗歌配乐朗诵类
三、背景音乐的应用范围及其功能效用
背景音乐具有音乐美的本质特征,根据它不同的类别及各自的音乐风格特征,背景音乐的挑选和使用应依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及人的生理和心理情况的差异性来进行决定的。它的播放使其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情况下对所进行的事物起到积极辅助作用。以下仅例举了背景音乐几方面的使用范围及其功能效用:
(一)应用于影视配乐当中
一部电影需要的不仅是画面上的变化多端,更多时候则需要听觉上的调剂来丰富剧情情节。若情境为恐怖情节,可以给恐怖画面配上惊悚的音乐,预示情节的发展,使观众从听觉上加强对视觉的记忆效果,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电影电视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若情境为悬疑情节,可以为作品配上诡异多变的音乐,利用音调、节奏、和弦、速度、力度、乐器及乐队的编排形式及旋律线起伏不定的变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从心理上充满对情节发展的观看欲望,调动观众的情绪,加强情境所表达的紧张感。
(二)应用于休闲娱乐当中
无论是在咖啡厅、洗浴室、桑拿馆、健身房还是餐厅,你可以无时无刻地听到音乐萦绕耳畔。即使你并不知道正在播放的是什么曲子甚至不会在意是不是你喜欢的类型,但你也不会觉得不舒服,因为此刻所播放的背景音乐其真正用意并不是要你去鉴赏,而是营造一种气氛,使人放松心情、愉悦身心,融入一种氛围。相反,如果这些地方没有音乐的话,倒会让人觉得几分冷清与空荡。
(三)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当中
有资料表明:如果给一头哺乳期的奶牛定期播放优美的轻音乐,会增加2% 的产奶量;在蔬菜大棚里边定期播放轻音乐,也会不同程度的提高蔬菜的产量,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而在工厂、企业等地使用背景音乐主要目的是消除工作人员对于长时间工作的疲劳感与厌烦感,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愉快而富有意义。
(四)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
人们可以发现,当在商场购物时,经常会听到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通常情况下人们的心情就会愉悦,脚步自然而然地慢下来,购买欲望从而增加。厂商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想通过音乐对人的特殊影响来达到增加销售量、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五)应用于养神治疗当中
现代科学研究和许多实验证明,音乐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当病人进入手术室时,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个体差异、欣赏程度及其病种,来挑选一些节奏旋律方面协和的乐曲进行播放,音量控制在70分贝一下。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手术室的温馨感,减轻病人对手术的紧张与恐惧感,阻挡器械发出的嘈杂声,同时调节医务人员的情绪,提高工作效率。悠扬悦耳的乐曲使人凝聚全身于乐曲当中,排除杂念,心平气和,全身放松,从而调节身心,最终达到治病的目的。
四、背景音乐的挑选及使用
人们在挑选背景音乐时具有广泛的选择余地,并且形式多样,能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背景音乐的挑选必须与背景环境和谐一致,即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的环境及不同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播放不同的音乐。合适得当的背景音乐不仅能调节和烘托气氛,而且能起到对正在进行的事物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但如果滥用乱用的话,则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一
台湾地区早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农业为基础,依靠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腾飞。但是,随着岛内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台湾农业在与快速发展的工商业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到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步入明显的停滞、萎缩状态,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迅速减少,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国际农产品给农业带来巨大冲击,等等。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这样,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农业在台湾地区逐步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开始出现通过开放成熟期的果园,使之成为既可让游客观赏美景,又能让游客采摘、品尝、购买新鲜水果的观光农园。随后,其他类型的农园如茶园、菜园、花园、牧场、渔场相继向游客开放。80年后期,观光农园逐步向内容更加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经营形式包括自助农园、森林游乐区、乡村旅游、休闲农场等,能提供采摘、垂钓、露营、烤肉等多种休闲活动。90年代初,市民农园最先在台北出现,由农户提供土地供市民亲自耕种,将农业的生产、休闲、教育等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引导都市农业健康发展,1983年,台湾地区农政部门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使观光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农民开办观光农业园首先必须向乡镇农会提出申请,并由县政府及省农林厅协同实地考察,适者纳入辅导对象,草拟计划由省农林厅审核后编立年度计划,再由台湾“行政院农委会”拨给补助经费。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研讨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对休闲农业进行支持。1992年12月,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定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公顷,而且必须连成片;必须有较多农民参加,且有当地农产品可供销售;必须有美丽景观可供观赏;必须有丰富的农业经验可以让人体验等等。1994年,“农委会”又出台了“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积极辅导各地办理示范性的生活体验型市民农园。
其间,台湾积极推动“三生”农业政策,即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生态自然化。生产企业化要求每个农业生产单位有一、二个主导产品,按照科技化、设施化、标准化、高效化、企业化的要求组织生产;生活现代化则要求农业生产单位提供一定的生活休闲设施,为市民度假旅游服务;生态自然化要求农业生产保持良性循环,维持生态平衡。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台湾都市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
目前,台湾地区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假日花市、观光渔场、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园、屋顶农业等,各种形式的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成熟度及政府扶持也有差异。
观光农园是由农民开放成熟期果园促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台湾地区共开放观光园1000多处,开放作物种类有柑橘、百香果、莲雾、杨桃、桃李、草莓、龙眼、茶叶、花卉等20多种,其中,仅台北市观光农园的面积就有300多公顷,共有300个农户参与观光农园的经营。
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除休闲性农业活动外,休闲农场一般具有多种自然资源,如山溪、远山、水塘、多样化的景物景观、特有动物及昆虫等,因此可发展的休闲活动项目较其他类型的休闲农业更具多样性。游客在休闲农场内,不仅可以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场一般由数个农民或多个农民团体联合兴办,规模比观光农园要大,面积一般在50公顷以上,经营的项目比较多元化。为使休闲农业发展能维持农业本质,台湾“农委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地点,都要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评估后进行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会、民俗文化、社会心理、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方面的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通过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方提供配套资金。
市民农园是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主要分布在城郊或都市化地区。从经营主体看,台北市均由农民将农地直接分块出租给市民,而中南部地区则大多由农会管理或由承租户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管理。从发展趋
势看,有些市民农园与观光果园、花圃结合起来,向多元化经营迈进,承租人或体验、或品茗、或游赏、或教育、或休闲,皆可依个人兴趣而自由选择。
三
研究台湾的都市农业,对于__都市农业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首先,都市农业是一种发展前景看好的朝阳产业。从台湾的经验看,都市农业除具有生产功能外,还具有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发展空间相当广阔,并且休闲农业具有乡土性特点,是一种无法进口的产业,不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对于城市本身来说,随着人口的集中、经济的发展和都市化社会的出现,市民逐渐被钢筋水泥建筑所包围,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生活紧张、心理压力大等诸多问题,亟须在都市内部及周围保留足够的绿色空间,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都市的可持续发展。显然,仅靠少量的城市公园式绿地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美化城市居民的生活,减少心理疾患的发生。由此可见,都市农业这种集农产品生产与观光、休闲、度假、教育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加快发展。
其次,要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农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都市农业除了提供采摘、观赏、垂钓、游乐等活动外,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农村丰富的自然景观、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自然、文化资源,可供游客参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既可丰富游客游乐的内容,提升休闲农业的人文内涵,又可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观光、休闲农业的同时,注意合理开发、利用农村乡土文化、民俗古迹和自然景观,提升市民游玩的质量,增长游客的见识,充分体现休闲农业的特色。
乡村旅游是出现在1980年,一种新型的农村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一般是独特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的农民业务实体。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是在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和观光学习、参与、娱乐、休闲、度假、娱乐等方向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以乡村生活乡村风光和自然旅游资源为吸引物,依靠乡村特有的美丽风景与自然环境,配合当地的建筑与乡村文化,在农村和和农业休闲的基础上,开发度假、休闲、娱乐和参与体验等旅游项目的新兴旅游形式。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现在的城市中人们生活压力大,人们有一种释怀的感觉、可以放松身心,因为在城市没有一种田家乐园般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农村生活,所以农家乐等项目正好迎合他们胃口。还有就是农村的资源相对薄弱,为缓解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当地政府开发和引导下,一批批农家游、生态游、体验休闲游等相续出现,这对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富差距,减少城乡差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和发展共赢。
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的农业大国,地大物博,农业资源丰富,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和游客日益的的增长,传统的旅游项目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乡村旅游的出现极大地满足城市居民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压力,,体验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传统文化的需要。且乡村旅游进入门槛较低,自20世纪90年代起,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一大批有浓郁乡村特色和文化的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就业问题,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财富。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首先,乡村旅游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一方面国家对农村问题的重视的政策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导致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想逃离工业环境享受休闲安逸的乡村生活的需求,为此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将涌向乡村,将会对乡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其次,乡村旅游将会沿着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欧洲国家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绿色内涵尤为重视,日本更加重视乡村旅游的传统文化,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则侧重于其经济效益。这是中国的国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者与旅游开发者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的绿色内涵和文化内涵,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我国的乡村旅游将发展的更加完善。
最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旅游的发展依托于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地理特征,所以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需要用淳朴的民风来创造一个可以让旅游者达到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目的的环境氛围,只有当地居民的积极配合才能使乡村旅游更具地方文化特色。才会更加得到旅游者的青睐,保障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无论是社区居民,政府或乡村旅游经营者存在对乡村旅游的理解缺乏的情况。一方面是对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所需要的条件分析和认识不够,对本土资源的评价过高,致使旅游开发者对于乡村旅游开发期望过高。另一方面是对乡村旅游特征的认识不足,越来越多的非乡村建筑和工商户出现在乡村旅游景区,没有很好地保护乡村原有的风貌,使乡村旅游景观“乡村性”不足。
(2)规划问题: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导致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缺少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合理运用,允许开发商对当地旅游资源盲目的开发,类似的建筑过多,缺少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单一、水平不高、低品位、特色不强,是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3)基础设施问题:乡村旅游发展目前最大的一个约束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间、电话亭和其他公共设施,公共设施设备不足,餐厅和其它大型餐饮住宿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难以留住游客。
(4)资金问题:资金短缺、缺乏投资。虽然乡村旅游投资相对较小,见效更快,但不是不需要钱,尤其是在建设规模、水平的乡村旅游地区,既需要能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又对外宣传推广,所以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然而,目前在中国设立旅游景点的繁荣阶段,人们的投资热点是开发大型、高档风景旅游区和主题公园,很少有人投资乡村旅游。
(5)景点的管理问题:
乡村旅游景点的管理比较落后,服务的质量也不是太好。具体表现为:首先,卫生条件不好,有“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严重,破坏了古代建筑和村落原有的风格,使当地的文化色彩降低,三是旅游景点的线路设计的不够合理,缺少相应的指示标志或标志不明显,致使游客走许多冤枉路,浪费时间。四是,景点的商户过多,当地的文化氛围被过多的商户所冲淡,过多的商户打破了原有村庄宁静祥和的生活,使游客无法感受到乡村生活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感觉。
景区产品问题:
第一,中国的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没有形成系列,产品是类似的,品位不高,难以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性和高文化品味的旅游需。;其次,产品粗糙,不够深度开发。第三,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不足,难于提高旅游者旅游
感受。
六、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
(1)提高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要理解乡村旅游业的意义和功能优势,理解其主要内容和特点。第二,农业不仅是在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协调旅游与农业之间的关系,营造农业与旅游相互补的环境尤为重要。最后,需要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进行科学的分析,这样既可以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防,尽量避免问题的发生,也可使相关开发的主体对出现的问题有一个心理准备,从而避免问题发生时出现慌乱、不满,甚至失去乡村旅游开发的信心。
(2)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
实现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首先,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进行一个全面的社会调查,清楚所有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利益主体地位,然后根据各利益相关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相关程度、贡献等,制定科学的分配制度,并且要有一定的透明度。
(3)通力合作,解决生产问题
生产过程是核心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为此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建议和对策。生产过程似乎很复杂,但只要解决好思想认识和利益分配问题,每个相关开发主体明确的目的,团结合作,乡村旅游发展生产中的问题将得到有效地解决。
(4)解决问题,保障发展
生产过程的问题解决顺利,产品和效益问题也会得到解决。首先,基于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和准备的农村旅游发展规划有其自身独特性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个性和特点,有效地消除产品类似的现象。其次,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等相关人员提高业务知识和技能,发展融资到位,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标准化,对于发展高质量,高档乡村旅游产品提供有力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对于旅游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强,返璞归真,亲近自然,重返自然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休闲方式。农家乐更是成为了城市居民假日度假的好去处。农家乐和生态农庄为游客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宁静的生活环境、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提供了可能。
来自于中国旅游网的一项调查数据:选择短途旅游的消费者人群占旅游总消费人数的比重如下:39.3%的人选择市内公园和游乐园,24.2%的人选择郊区景区,27.2%的人选择乡村游和农家乐,只有3.03%的人选择去外地。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了度假休闲、乡村游及农家乐的市场份额所占比例较大,仅次于市内公园和游乐园的消费者比重。可以看出,消费者更加看重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消费方式。选择假日农庄游乐的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且还将呈现上升趋势,这就预示着诸如这样以自然环境、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和民俗风情等农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前提,以市民休闲、度假、体验、求知和探索为目的新型旅游方式正应运而生,而农家庄园正是这种休闲生态旅游的典型代表。
随着居民对生活水平要求提高,传统的的旅游模式有着日趋冷淡的趋势,而短途休闲旅游在市民的旅游消费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有着田园生活般庄园文化和生态休闲的休闲农庄能带给游客颐养身心,物我两忘,回归自然的感觉。可见,创建一所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最终面向大众的生态休闲庄园已经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生态庄园的模式与特点
目前,我国传统的旅游品种大致分为如下几类:自然景观旅游模式,四川九寨沟,龙门石窟,湖南张家界;文化名胜旅游,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异域风光,购物体验式,如新马泰、香港等大城市;此外,还有以民族风情为主的旅游模式等。
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城郊休闲农庄,地处郊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枢纽位置,同时具有便利的交通,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大批的城市居民,引导游客来到郊区,吃农家乐,住民家房,耍农家乐,做农家活,无形之中向消费者倡导一种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出游方式。
格林生态休闲农庄选址于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丰富,污染小和风光旖旎的城郊,这里有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有难得的乡村野味,还提供一定的娱乐设施,如室外温泉,游泳馆、水上乐园、桌球、台球厅、儿童乐园、马场、垂钓、自助烧烤和疗养场所,以满足人们的观赏、休闲、度假、娱乐、游玩等需求;庄园还设立专供商务休闲娱乐的场所,如展厅,以供大型公司举行年会和半年会;还有丰富多彩的节目,如篝火晚会和舞会等。此外,庄园通过建立生态果蔬园、科学培育生态花园,让游客体验到农家自助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即发展了生态观光旅游,又愉悦了游客的身心,更为庄园实现了创收,体现了名副其实的多赢。
三、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目的
与传统的农家乐相比,格林生态庄园的创建旨在打造一所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生态休闲农庄,它及采摘、园艺、旅游及景观园林于一身,便于消费者享受到假日观光、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体验甜美的乡村乐趣。其次,这样的休闲农庄使大型企业商务活动的举行从城市酒店过渡到近郊环境优美的生态庄园,使人与自然近距离接触,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与调整。同时也为户外婚礼项目如婚纱摄影、婚礼仪式提供天然的环境;不仅如此,它对现有的农家乐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服务水平得到一个整体提升。通过充分利用空间和自然资源,建立素拓场地、生态园以拓宽消费者市场。
四、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意义
格林生态庄园的创建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休闲度假、怡养身心的理想场所。
首先,生态休闲庄园的建立是对当地本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特色的民俗风情的一种传播。它让农村特有的本土文化、民俗风情和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还可以增进城乡居民的交流,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同时使消费者有机会体验农村生活,增长农业知识。
其次,格林生态庄园的建立有利于对当地自然资源实施最大限度的开发与保护。在有目的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维护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收益。
再次,休闲农庄的建立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亦增加了国家税收。而且将带动和延长绿色产品等环保产业相关生产链条和消费链条的发展,促进了城郊“生态经济带”的形成。
此外,大量的客流将被吸引至此,可以刺激当地的消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五、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市场前景
以“农家乐”为例,2006年五一期间,西安市八个县区接待游客64万人,实现收入1450万元;2007年与上一年持平,2008年十一期间,西安农家乐接待游客55万人,实现收入1350万元,2009年五一三天假期,接待游客61.2万人,实现收入1986万元。由此可见,休闲农庄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农家乐规模小,管理不善,卫生健康方面不能保证,其休闲娱乐方式单一,而庄园扬长避短,将农家乐带入庄园进行统筹管理,在规模上适当扩大,卫生及管理上相应改善,做到规范经营,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为休闲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现如今,更多企事业单位更愿意到一些设备齐全服务完善的休闲农庄去放松,而庄园的目标消费者以短期休闲的旅游群体为主,如商务群体,青少年等闲散旅游群体,外景拍摄群体,户外婚礼群体等。由此可见,格林休闲农庄的建立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邹统钎,齐昕.大都市郊区休闲“庄园”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5):104-109.
[2]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前景[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2):40-43.
[3]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4):144-148.
关键词:茶文化;休闲农业;特点;策略
1茶文化相关概念阐述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彰显,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茶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主要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2以茶文化类主题游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茶文化不仅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可以让自己的饮茶过程体现出文化气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够远离喧嚣的城市,到更绿色、更接近大自然的农村去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正是由于人们这种思想和需求的转变,使得休闲农业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传统农业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都依赖于土地,但其侧重点和服务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休闲农业是将农业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在充分利用农业景观资源以及农业生产资源的基础上,将观光、休闲和旅游打造成一体化休闲农业,最终组成为一种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新一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将传统农业过渡成为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为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让当地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使人们获得了幸福感和满足感。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处,其重心主要放在了各种观光旅游和绿色生态的农产品销售方面,而未能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这种隐型消费产品。茶文化虽然是一种传统文化,但是其影响力却一直延续至今。饮茶已经成为很多现代人的日常行为之一,再饮茶的过程中评价茶更是很多茶友饮茶的关键步骤之一,所以具备一定的茶文化基础并向其他茶友介绍一些茶文化的人往往更能受到别人的尊敬。饮茶往往会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而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也是很多人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以茶文化为主题,并置身于休闲农业中更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从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特点可以看出,休闲农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融入茶文化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后,更是深化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内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继续深度挖掘农业资源的发展潜力,不仅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为广大的农民群体提供更优越的农业发展环境,同时还能极大地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具有综合性质的休闲农业场所,游客不但能够进行参观、采摘、学习农作技巧,同时还可以深入地学习和了解农民的生活,享受乡土情趣。正是由于休闲农业的这种特点,所以很多城镇居民越来越喜欢在业余时间去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到休闲农业场所住宿和度假。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的生态休闲农业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很多人感受到了来自各个层面的压力。而与城镇居民快速的生活节奏不同,农民的生活虽然不在像过去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其仍然生活的非常惬意,不用承受很大的生活压力。很多城镇居民为了释放都市生活的压力,就希望能够像农民那样过一些简简单单的生活,远离城镇的喧嚣,亲临其境地感受一下舒适而祥和的乡村生活。至此,最早起的生态休闲农业逐渐产生并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发展起来。在一段时间以后,休闲农业为逐渐受到欧美等国家的青睐,并掀起了一阵发展休闲农业的热潮。同而对于休闲农业目前有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说法。以茶文化类主题谈休闲农业发展更切合休闲农业的发展实际,同时也更符合休闲农业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这是因为,首先茶本身就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饮品,与人工制造出的各种碳酸饮料不同,所以长期饮茶不仅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同时还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是一种非常健康而且可持续的饮品。休闲农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象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以茶文化类主题谈休闲农业发展更具有象征性。而且很多游客到休闲农业观光时习惯于饮一些用纯天然、无污染的水源泡的香茶,这无疑显露出人们对茶饮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正是由于休闲农业行业光明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地区为加入到了休闲农业行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地区的休闲农业非常火爆,基本上属于“一票难求”的状态;而有些地区的休闲农业就显得非常的“凄凉”,即使用门可罗雀形容为不为过。事实上,决定一个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状态的因素除了地理位置以外,人文因素也可能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而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产物,更是应该有支撑其稳定发展的文化要素。茶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而休闲农业作为人们体验生活、感知生活的重要场所,其与茶文化有很深的关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茶文化作为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在元素,让人们在体验美好的休闲农业时光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到正宗的、原汁原味的茶文化,这不仅可以深化休闲农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为茶文化赋予更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论文摘 要: 文章主要从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前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认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结合实践需求,设置专业要突出细化原则;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养成训练,注重教师的培养,完善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转贴于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国家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校内实践基地正在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有12个。这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学生实训的需要。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xywy.com/shzl2/ydxx/xxrz/200411031517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