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6 17:13: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数学教与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多变化;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2
一、发现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就是生活中的再认,概念从生活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得出,最后再回归现实。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内部或者来自生活中(数学外部),要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放在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透视”作用,和抽象思维互补、共振。因而,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的特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很想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更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
因此,在平常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再如,首次教学5+9*2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是教师直接把“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大不一样。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进行:展示生活情境,出示一个标价为5元的钢笔和标价为9元的书,询问总价。然后再加1本书,标价也是9元,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5+9+9或5+9*2。讨论“5+9*2”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当学生的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教师应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9与2的积,请根据具体的事例说明。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又如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吃什么?”上数学课,讨论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李家的麻酱烧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54个,4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计算出得数,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还对各家经营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有些食品怎样改进会更受欢迎等,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小摊上吃虽然快、省事,但不卫生。有些学生商量说:“如果他们小商家联合盖间大房子,都在大房子里做饭,我们在大房子里吃饭就好了。这是他们今天的想法,也许明天在他们那里会变为现实。
(三)回归“生活天地”,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设置“生活背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可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如营业员,装潢工人,车间工人,调度员等。当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学着安排生活。如学习了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让学生当空调零件装配车间主任,合理安排各组人员人数的编排,使生产效率最优化。当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作为土地管理人员去安排各农家宅院的用地面积。在这样一个以参与者身份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计算、测量能力。在体验活用知识的快乐中,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巩固,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此外,“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在21世纪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高度抽象概括,与儿童的认识能力不相符。所以要鼓励学生课堂中多讲、多问,是数学符号具有儿童化的语言功能。如果思维已生活化了,语言仍依据书本上的文字,未免有些教条,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更贴近儿童生活,毕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
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更儿童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正如,数学巨匠康托儿所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学生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不仅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发现小学生在多角度、多方向题目中解决问题的特点
解题是最基本的数学活动形式,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解题中往往出现各种不同的错误:有的是概念学习不深刻产生的错误,有的是审题不仔细产生的错误。有的是受思维定势的的影响而出错。也可能由于知识间的相互干扰产生的错误,有的受理解层面和概念难度的干扰产生的错误.或在提取运用相应的知识环节上出现错误:或在知识循环学习上出现的错误;还有由于思维不慎密出现错误。
因此,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变的练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对应用题改变问题,改变条件或问题和条件同时改变的练习,达到目的。但“变”要为“练”服务,“练”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
1、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是就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四年级有女生45人,比男生少1/10。
问:(1)男生有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3)男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一题多变
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般可以采用“纵变”和“横变”两种形式。
(一)“纵变”:使学生对某一数量关系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例: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变化题:
(1)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百分之几?
(2)某工厂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25%,原来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3)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比原来增产了25%,现在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二)“横变”:训练学生对各种数量关系的综合运用。
例:粮店要运进一批大米,已经运进12吨,相当于要运进大米总数的75%。粮店要运进大米多少吨?
变化题:
(1)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还剩下多少吨大米没有运到?
(2)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运0.6吨。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3)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比汽车少运1.9吨。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4)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汽车运进75%;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运的吨数是汽车已运吨数的1/24。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5)粮店要运进面粉14吨,是运进大米吨数的7/8。这些面粉和大米,用4辆汽车运,每辆运2.5吨,需要运几次?
这样,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练习,就不断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不断地向抽象过渡。发展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解与解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例、某班有学生50人,男生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
(1)用分数方法解:50÷(1+2/3)=30(人)
(2)用方程方法解:X+2/3X=50或X(1+2/3)=50X=30
(3)用归一方法解:50÷(2+3)×3=30(人)
(4)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50×3/(3+2)=30(人)
这样,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能做到大纲要求的“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答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玉琪.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张楠,罗增儒.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6(3).
[4]单凤娥.浅谈如何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作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
【关键词】课堂现状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数学科目对学生的重要性
学习小学数学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和以后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另一方面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
我认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准、效率低、效果差”的现象仍很严重,也就是说当前课堂教学就效率来说不是“高效”而是“低效”。
从教师方面而言:
1.教师的上课、备课仍固守着陈规旧俗,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把握不准,在课堂上对于教学的驾驭能力不强。从而使目标的达成度不高。备课内容也主要是以教材内容为主,很少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和学习方法指导,更谈不上实用和创新。
2.新课程背景下,大多数教师对课程标准还不能真正理解、把握和正确运用,有的内容尽管从理论上理解了,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运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也很肤浅,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相脱节现象,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不能完全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3.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教师要做,把打仗权还给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指挥、策划、调整打仗;(从自己干转到指挥别人干)教师要做张艺谋,把演戏权还给学生,课堂上真正演戏的应该是学生,(从演员转到导演)在课堂上教师要懒,学生才能勤;教师要做袁伟民,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比赛。而现在的课堂上,教师仍然自己冲锋陷阵,自己打仗,自己演戏,自己比赛。这就造成了教师很忙,学生不知自己干什么的现象。从而造成了事倍功半的局面。
4.教师思维定势情况严重,老师们都已经教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小学数学,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而当今课堂教学的新思想难以渗透,就是接受了新思想,也是穿新鞋走老路,缺乏创新和改革意识,课堂上仍一遍遍的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从学生方面而言:
1.当前状况下,学生学习目的还不够明确,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正确的引领和正面的的教育力度还不够。
2.大多数学生学习行为不好,还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3.学生的合作意识淡薄,学习主动性较差,还不能把学习变成自觉行为。
4.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农村中很多家庭中家长不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局限性。
5.学生中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习效率偏低。
解决措施
一、明确目标,激活思维
苏联现代教学论专家赞可夫说:“要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的集体主义思想。”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不限于知识传授,而是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完整的统一体。新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观上也明确指出,“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让学生机械掌握知识的结论,忽视让学生意义理解知识形成过程的做法,加强知识过程的教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二、主动参与,积极交往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互为依存的一个活动的两个层面。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之上,要实现“教”的目标,需要“学”的密切配合和积极参与。因此,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必须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主体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参与。此外,教和学的充分开展依赖于教学交往结构的完整。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忽视师生的双向互动,更不用说调用生生交往这一资源的作用。
三、精心设计,促进迁移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系统性很强,前后知识具有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应该运用知识的同化理论,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同化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新观念进人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作准备的传觉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新旧观念的同化过程。根据这个理论,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总是要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实际掌握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越多,则越能顺利地获得知识,即学习的正向迁移就越顺利。这就要求教师应在系统教学设计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备课。备课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是象以往那样从备教材出发,即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案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哪些使能目标,分析学生达到最终目标时需要哪些支持性条件,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参考文献:
1、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
2、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3、张晖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比其它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三、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一)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三)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四、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1]邵光华,刘明海. 数学语言及其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5(02)
[2]沈亚军.谈差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J]. 数学教育学报. 1999(0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数学;应用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220-011.弄清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小学数学的特点
1.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我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指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技术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不要过分夸大计算机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完全抛弃传统。
1.2小学数学的特点。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搜集的一些相关的资料,我总结认为小学数学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首先,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加强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其次,数学学习活动是一种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同伴合作、交流等主体性活动,探索数学知识,从而了解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的过程。第三,学好数学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交流的行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如数感、符号感、空间感、度量感等,这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交流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
2.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参与意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数学的比较"时,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 这样,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 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得到了美的熏陶。
3.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数学的误区之一是只求结果忽视过程;创新教育要求最大限度的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只有明了知识的形成、结构、链接方式,学生才能运用这些方式去创造新的成果。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就运用了现代媒体,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利用解霸制作了圆柱的展开过程。学生看到,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然后慢慢的展开,最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圆柱的两个底面(圆)、一个侧面(长方形)。但是,我没有停留在这一层次,而是继续问:"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圆柱的侧面还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可以想象到还可能是正方形。然后又继续在电脑上显示:只要圆柱的高与地面周长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正方形。然后继续问:"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还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答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电脑显示:斜着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之后就是平行四边形。还有学生提到,如果允许剪两刀的话,可能是什么形状。在教学《球的简单认识》时,我也运用电脑,将球的各个部分、球的不同切面展示出来。学生就能够轻而易举的理解球心、半径、球面、通过球心的切面等。这样,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造思维得到了同时的发展。
4.演示数与形的结合
我们的现行教材是将数(代数)与形(几何图形)分开教学的;而实际上数与形的结合是今后数学学习(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数与形的结合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运用现代媒体,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是现代媒体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最佳交汇点之一。在学完正比例、反比例之后,我让学生找:在学过的几何图形公式里有哪些能组成正比例,哪些能够组成反比例?我在电脑上展示了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并且引导学生回忆;学生一边说正反比例,我就一边在电脑上输入,很快就梳理清楚了: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里面的正反比例很容易找到。可喜的是,我的学生还找到了:(1)在正三角形里面,边长与周长成正比例;在三角形里面,底一定,面积与高成正比例;(2)在长方体里面,高一定,底面积与体积成正比例;长方体的底面周长一定,侧面积与高成正比例;(3)在圆里面,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周长与半径成正比例(上面的例子还可以组成一个正比例、一个反比例)……等等。 在学完了圆柱、圆锥之后,我又一次用电脑演示、重温了前面的正反比例,让学生找出了公式当中可能形成的正反比例。 利用现代媒体将数的知识与形的知识结合起来,发展学生思维,是媒体运用到数学教学的独特优势。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做到合理的应用,使其更好地为小学数学教学服务,尽量避免过多使用而造成负面效应;另外,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还需认真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学习实际、教学目标等诸多因素,精心设置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参考文献:
[1]林祖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3).
一、以小学数学教材为基础,感知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新课改的要求,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在开始学习“序数”时,在上车顺序的主题图中,老爷爷排在第1位,小朋友排在第4位,从对图中情景的观察以及教学设计中教导学生要尊敬老人,遵守公共秩序。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相应介绍: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大数学家祖冲之就第一次精确计算出π值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是数学史上的伟大发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脑的应用,早在1985年π值就已算到上亿位。这样引伸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认识“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而且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展现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成果,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为了祖国的振兴,要发奋学习,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无愧于我们的祖先。此外,在教“质量单位”时,我补充了“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一天可以节约13亿粒米,可供248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这些都是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内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
二、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体悟思想品德教育
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注意把握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采用编儿歌、讲故事、综合实践等教学形式,在教学中牵动学生的“情弦”,让学生通过自由、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悟体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学实践活动“可怕的白色污染”一课时,活动前先让学生观看一组资料片,让学生谈观后感,再调查自己家一周制造白色污染的情况,之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走向社会,调查济南市区各快餐店外送快餐的情况。通过学生的汇报、观察、计算引导学生认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性,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告诫并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环境。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低碳、环保的教育主题渐渐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时此刻,这种无形的道德体悟自然胜过有形的课堂教学。可见,数学课的思想品德教育,要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来渗透,使“文”“道”浑然一体,学生在掌握好知识技能的同时,真正体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三、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导向,践行思想品德教育
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才能真正对学生有所启发。针对学生穿名牌、不顾家庭经济状况盲目攀比的现状,在学生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后,我布置了“当一回小管家”的作业,了解家庭收入支出,用表格的形式把一个月的各项收支情况记录下来,再着重计算一下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父母在自己身上花了多少钱。不少同学通过计算才知道父母在自己身上居然花了这么多钱,联想到自己在家的行为、对父母的态度以及自己不切实际的攀比,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在思想、行动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联系学生实际自然开展了初步的理财教育,也把思想品德教育践行到社会生活中,增进了与父母的感情,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同时,我还不断补充与开发思想教育的材料,使数学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有意编了一道暗示性应用题:张兵把一个大蛋糕平均分成了8块,给爸爸1块,给妈妈1块,自己留下6块,他们各吃了几分之几?并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分好不好,为什么?如果换了你会怎么分?我们知道,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存在着以我为中心、任性、自私、缺乏对长辈的尊重与理解等问题。通过讨论教育学生要尊敬长辈,并做到言行一致,思想品德教育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小学数学中,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正确处理好“双基”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润物细无声,真正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在目前的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虽然在众多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对学生特殊状况的认识不够
国内大多特殊小学教育中,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的理解不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不深刻。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处于表面层次,很多教材体系根本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学方法还停留在板书教学的阶段。与此同时,特殊学校学生本身都存在一定的生理、智力问题,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甚至给学生造成思维混乱的现象。
1.2教学目标分析不够
目前,国内特殊学校的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对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情感等方面的理解问题较多,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还处于将目标同内容分离的方面,不了解课程内在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的联系。从课堂实际来说,尽管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采取各种方法来改变教学方式,但是学生的学习仍然是被动学习模式居多,知识技能单向传输现象普遍。
2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要点
特殊教育本身是针对儿童群体的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都明显低于正常学生的一种爱心教育。在小学教学中,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群体实际状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自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学习质量。这不仅是当今社会对特殊教育提出的要求,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树立自信、消除自卑
儿童的自尊心就如同一棵含羞草,一触即收。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自尊心要慎之又慎,要不断采取各种方法来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消除这些学生原有的自卑、怯场、懦弱的心理。在具体的教学中,虽然这些学生在智力或者心理上与其他学生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自尊心仍然非常的强烈,如果在教学中对这些学生冷眼看待,那么必然会损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手段来树立学生自尊心,具体方法如下。
2.1.1真心与学生沟通,让这些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从根本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就特殊教育中的学生而言,有的从小跟随父母,且受到的教育比较好,因此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强,怯场、懦弱的现象还不太明显;但是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都存在家庭教育欠缺的现象,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积极的挖掘和探索学生的差异情况,有针对、有计划的开展教学工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困难与挫折中赵晖自信和自尊。
2.1.2真心对待学生。由于特殊教育中的学生不管是哪一方面,都和正常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这些学生从小可能受到外界的欺凌、冷眼,使得学生意志相对薄弱,顺利的时候常常表现出忘乎所以,而失意的时候又表现出灰心丧气的现象。这种情绪上的波动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进步和学习。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待人真心,从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和学生沟通。经过大量实践表明,谁能用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谁能在这些特殊儿童的群体中栽下自尊与自信的种子,谁就能在教学中取得主动。从而,使他们由脆弱变得坚强,由自卑变得自信,由消极变得积极。
2.2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在长期的被动学习状态中,只能举一,不能反三、只会操作,不能明理、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因而,改进教法和指导学法显得十分重要。
2.2.1指导预习。课前预习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在操作层面上,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让学生逐步适应,形成预习的习惯。起始阶段,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并作必要的提示和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之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在看书学习中明确预习要点,掌握预习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集中时间,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2.2.2指导听课。听课不仅是一种视听感受,更是一种思维的律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凸现的是师生间的授受关系,新课程标准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活跃思维,拓展思路。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主体参与创造条件,
2.2.3指导作业。过去老师过多地强调独立完成作业,而忽视了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的相互交流。其实,根据特殊教育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促使学生在必要时互动合作,不失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方法。或先看书后作业,或先自主探究后合作交流,或先说思路后列算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2.3心理诱导,启迪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运用心理诱导的方法,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尤其针对#特殊教育$的特点,心理诱导更是一剂灵丹妙药。它可以使学生由迷茫变得清醒,由犹豫变得坚定,由呆滞变得聪明。教师在读题的时候,要通过重音突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从而使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去审清题意。还可指导学生自己读题,并将这些关键词语用笔圈点起来,以引起足够的重视。
2.4应用多媒体教学,开拓学生视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优势主要体现于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加强视听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图形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用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球形体,以多媒体演示的方法,时而组合成小狗,时而组合成小山羊,还发出各种声响。从而,使学生感到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
3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进行冷静思考,理性反思,实事求是,以平和的心态研究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其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主要的研究课题。
1.什么是课堂教学实效。
关于“实效”,《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实际的效果”。所谓课堂教学实效,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对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也有研究者认为:课堂教学实效就是落脚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进步和发展上,其本质是课堂教学活动及其结果与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是否相符以及相符的程度。这两种说法都具有合理性,前者较为关注教师的教,后者更为全面,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蕴含其中。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的表现。
新课改以后,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获得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学生获得了生动活泼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然而,因为各方面原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存在着缺乏实效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化。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虽然打着“参与”和“互动”的旗号,却没有深入到“参与”和“互动”的本质,导致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化:一是教师在课堂上不停的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却缺少那种令人怦然心动的感觉,缺少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和精神的交流。二是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教师预设过渡,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上看井然有序,实质上还是以“教”为中心和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教学活动的外在化,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思考、相互、交流,难以形成真正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失位。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方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承。然而,由于教师没有明确理解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也难以将“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贯穿于教学之中,落实到小学生的发展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也难以提高。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的虚设。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校学生的生活环境,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让小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教师竟然错误的认为,没有情景创设的教学就不是一节完整的课堂,造成小学数学课堂为了创设情景的教学而不是为了教学的创设情境,结果是适得其反。
(4)教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曲解。文本是师生教学的依托,也是教学的范例。教师要根据自己对课程文本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这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然而,对小学数学课程文本开展创造性加工,也造成了许多教师的误解,甚至另搞一套。比如,有的数学教师为了体现小学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将生活场景搬上课堂让小学生扮演,数学课成了生活课,就显得有点弄巧成拙了。当然,教师想对教材有所创新是件好事,但是“创新”并等于“求异”,更不是要教师完全抛弃现成的课程文本另搞一套,要想创新,首先就要尊重教材的本意。否则,必然影响课堂教学实效。
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建议。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从“教”与“学”两方面思考,通过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精心准备,形成正确的实效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得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又得处理好教材和知识的难度。因此,对教材的处理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尽心尽力,突出教材的重点、分散难点,从而使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既有一定的知识难度,经过一定的思考又能理解掌握,这样他们就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样就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注重学生参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接一个新的班级,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喜欢你,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很好的判断力,可能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学好这门课。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而在课下,则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
一、小学数学课程的新变化
1、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新变化
数学新课程倡导的是“大众数学”的理念。它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教育”上,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弃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必需的又是最基础的数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提供能够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的数学,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
2、数学课程目标方面的新变化
在数学课程总体目标方面,课程目标内涵更丰富,结构更合理。不只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学段目标与以往的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相比更加粗泛,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有利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会解各种的数学题,更重要的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进行“数学地思考”。
3、数学课程内容方面的新变化
过去教学内容知识面狭窄、陈旧,难以适应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需求,同时刻意追求计算速度、变形技巧、题型套路等,又增加了数学的难度,同时数学教学内容过分追求形式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新课程重视对数和代数意义的理解及对学生数感和符号感的培养,淡化了对记忆的要求;重视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对运算的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降低了;同时重视数学的应用和数学建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数学课程实施方面的新变化
数学新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新变化必须体现并落实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加以检验和改进.数学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变化必然要带来数学课程实施的变化。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师生的“授一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形成师生之间互动。数学新课程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对话。师生就是通过这种对话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数学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投入各种数学活动中去,其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以启发学生思考,最后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创造,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1、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要使教师的教学能适应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转变旧观念,学习、接受新观念。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建立学生观,由以往重教书轻育人的学科本位的观念改变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建立课程观和教学观,设置“体验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2、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角色
小学数学教师要由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既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要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教师应努力做好学生的指导者、激励者、培养者和营造者。为此教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指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参与,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将学生引向数学学习的乐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3、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提高素养
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以适应并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有交往与合作能力,很好地与学生、与其他教师、与家长、与社区合作。要具备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能力,要有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能力。同时必须具备教育研究能力,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要有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地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自己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0
2、钱家荣.《地得如何应对新课程》.《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