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6 17:13: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现代农业发展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第1篇

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经过3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业和农村发生许多深刻变化。如农产品供求格局、农村劳动力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和农业农村政策体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发展现代农业,尤其要注重第一线务农劳动者的培养。在我国已进入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纳入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制定有力政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我国谁来种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未来的大事来抓紧抓好。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应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重视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都发展很快。但面向留在农村真正种地的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要研究农民教育培训的规律和特点,大量农民工不可能都集中在大城市、关在校园里培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要求,让农民教育培训更加方便、快捷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和部门正在探索送教下乡的方式,探索农民教育的新途径。

农民教育培训要接地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应立足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和各地农业发展实际,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同时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还应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农民教育规律和学习特点,采取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实现就地就近培养,农民需要什么学什么,实现不离乡不离土,方便、快捷地让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开创农民培训模式。

第2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科技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结合基本国情选择的农业发展道路,也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也离不开高科技的装备,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总结和探索。

1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是系统性的和理性的,必须尊重和符合规律

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利用资源所创造的社会价值。而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确是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农业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产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农业产业服务,包括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业产业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需要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现代农业即是保障性产业,也是消费性产业,要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作用。

1.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不良好的生态环境导致生产问题矛盾突出

污染或者复合污染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安全性、不稳定性。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生物多样性退化、外来生物入侵、大气污染等等都对农业生态环境在空间尺度和时空尺度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仅以土壤污染为例,2014年4月17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时空长期性等特点,一旦农田土壤被污染了,就很难短时间内根除,而且付出的代价也很高,因此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方面降低土地本能的自然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有可能影响农业初级产品的生产总量和质量安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新技术投入的成本。此外,也导致农业污染事故增多,导致的群发事件增多,也增加了社会投入成本。

农业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更是增加了资源紧张的局面。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耕地为农村人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我国是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仅1.59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4%,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进一步减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从要吃饱到要吃好、吃安全的消费转变,一方面要求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大量安全的产品产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所需,二是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产出足够数量的农产品。三是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之间,加剧了资源利用的矛盾,导致农业生物多样性丰度降低、生态环境的安全性降低,导致农业生产力的超满负荷运行,更是加速了资源环境系统平衡更替,导致系统环境外部经济减弱,不经济增强,也使得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农业为工业和商业发展提供基础型需求支撑,这种需求不断扩大和农业生产的相对滞后产生的矛盾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运行。

1.2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证明发展现代农业是系统性和理性的回归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选择农业的发展道路,人口众多、资源禀赋不高、农业生产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均衡等等,都是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上世纪70年开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也逐渐开始了向现代化农业过渡的进程,基于市场利益的驱动,高投入高产出甚至掠夺式的开发和生产模式,造成了大量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土壤肥力降低与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丰度降低等也造成了大量的生态问题。上世纪70-80年代,也是西欧国家农业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密集投入给种、养业造成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综合农业等企图替代常规农作物的思想和方式在发达国家不断出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就开始倡导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实践也是现代农业发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第一,极大地丰富了对农业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认知,第二,更好地保护了农业生态资源,是农业生态资源的科学利用、稀缺性和有限性等特征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第三,促进了和维系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功能与支撑、服务功能的有效结合,在产业发展方面,生产了更多的生态系统产品,实现提供食物、工业原料等可商品化的产品功能。在支撑与服务方面,发挥了固碳侍氧、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功能、维持营养物质循环以及生态旅游功能,从而产生了生态观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等新型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当代农业的生态功能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农业本身就是治理国土保护生态的基本方式,二是农业发展必须遵循生态规律。三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也是解决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1.3 发展现代农业也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的发展举措,顺应了世界农业发展潮流

落后的农业耕作技术不仅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也浪费了大量的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各种优化技术的组装和实践,创新技术装备的现代农业具备精准、细化、高效、安全的特点。从促进和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党和国家对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的部署,提出更高的期望。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对应,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农业的内涵、结构、体系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与其他行业相互融合。现代农业彻底改变了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十七届三中全会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党的十更是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把现代农业发展作为重要的优先发展方向,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既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

2 现代农业发展追求的目标是生态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1 用生态系统和生态思想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基础

生态系统理论和思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理论思想,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观点。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依靠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思想,构建大农业发展体系,要必须既要照顾现实发展的利益,也要着眼长远发展利益,要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替代模式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资源为一体,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初始利用、再生利用等等效能,尽最大可能减少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遵循农业自然科学规律,实现人为发展和农业系统的自我生态平衡,尽可能地减少环境和生态风险。

2.2 社会需求是生产生态安全产品的重要动力

需求――供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从吃饱、吃好到吃安全吃健康的转变,实现从追求数量型到质量型再到数量――质量型的升级转变,要求农业生产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质量更安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这种变化要求,也使得农业从产业型向市场服务型转变,提高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支撑力,发展现代农业既能实现生态安全目标又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协同发展相关产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生态产品,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稳定提供基础保障支撑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也体现了生产和保障稳定的社会责任。

2.3 现代农业是综合性的农业工程,要用现代科技解决好现代农业发展技术和市场接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现代科技的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好农产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包括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环境技术、现代农艺技术等等,解决好技术发展的对接,一方面解决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问题和产业化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好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与生态安全问题,确保农业环境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实现农业系统内部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合理平衡、交换等等。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支撑,应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技术及时将农产品产地环境标识信息、产品种类信息、产量信息和价格变化等与市场实现对接,解决好现代农业生产产品的出口问题。

2.4 现代农业建设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农村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特殊地位和优势足以体现了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技术高度集成装备,环境与产业友好融合等等,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基础。

3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现代技术和经济支撑体系

现代农业发展既是知识技术型的产业也是经济型的产业,涉及到现代技术体系特别是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也涉及现代经济体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须要建立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技术体系和市场运行体系。

3.1 建立可信高效的技术体系,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既是国情的选择也是发展道路的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禀赋不高,近年来经济的高速盲目扩张也带了环境生态问题,特别是农业的粗放式的开发经营,导致了大量农业资源的浪费,农业化学品的高投入造成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加剧、农业资源环境时空变化差异明显、区域性的污染事故频发等等。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解决好环境与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降低或者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问题。现代农业发展要依靠现代技术装备,要提高各种现代农业技术的集成、高效开发和安全可控程度。现代农业发展应该是高智能型技术投入,也同时要求是生态关系高度和谐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农业,也是各种高新技术高度集成的农业,因此必须建立可信赖可控制的技术投入体系,一方面降低技术投入风险,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程度,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二是提高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设施化、工程化、工厂化;三是确保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度,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控化、安全化。

3.2 建立可信的生产、投资与消费体系,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降低或者规避

市场经营风险,必须建立可信任的生产体系,信任投资与消费体系,确保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经营秩序,确保农业产品的可溯源性和安全环保性,按市场规律办事,把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纳入市场管理机制,扩大社会的融资和消费渠道,鼓励更多的农业产业技术农民因地适宜选择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扩大家庭农场规模,丰富生态旅游农业内涵等,更好地实现从产地到餐桌一条龙式产业服务与发展模式,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第3篇

一、文献综述

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农业生产全程高度现代化,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的农业发展模式,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需要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环境与之相适应,不仅需要“人”的投入,更需要“钱”的投入。在“钱”的投入上,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梅耶提出的“金融啄序”理论,筹资的顺序应该是: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先间接融资,后直接融资;直接融资中先债券融资,后股票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使用生产经营主体的内部盈余进行筹资活动,外源融资是指向生产经营主体之外的人、企业或组织筹集资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离开土地去城里打工,土地越来越多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以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化为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更多的资本金去承包土地、购买农机具、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农业部门对资本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在自身内源融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农业信贷资金则成为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

关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林毅夫等依照传统经济学逻辑观点,提出金融内生于经济发展的战略,认为农村金融的目的是合理有效地调动“三农”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1]。King等指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农业信贷投入低效率特点对农业增长产生制约作用[2]。针对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村金融的关系,温涛等提出了改革开放前农村金融的前提是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向工业和城市输送经济资源与经济剩余[3]。所以,我国的农村金融变迁是在政府强制力的作用下实现的,并非是从农村经济发展本身内生的。因此,冉光和认为以政府为强制力主导的制度变迁极有可能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抑制作用,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失调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4]。谢琼等认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目标存在失衡,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功能方面[5]。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张敬石等认为农村金融效率对缓解农村收入差距有促进作用,而农村金融规模作为不利因素影响着农村收入差距的缩小[6]。管福泉等利用浙江省11个地区1997-2007年的统计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城乡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市金融发展总体来说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有限的促进作用,其中城市存款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反向关系,城市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7]。丁志国等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信贷结构失调和投资产出效率的“瓶颈”,限制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8]。

在这种情形下,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就必须更新这些阻碍生产力进步的机制。但是,更新人的理念需要人力资本,更新陈旧的农业生产设施需要物质资本,更新生产技术需要技术成本,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内源融资难以满足的情况下,作为外源融资的金融信贷资金自然而然地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所以,Johnson 等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如化肥、种子、机械以及现代灌溉设施等来提高农业产出,但是农业技术是资金密集型的,将会提高信贷需求[9]。信贷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巨大的,Siddiqi 等提出信用是主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农民获得营运资金、固定资金和消费物品[10]。Saboor等得出相似的结论,即信贷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方面扮演主要角色,信贷的及时获取可以帮助农民购买所需的投入品和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11]。信贷还用来救济贫困、购置种子、化肥、牲畜和工具等[12],同时,信贷可得性增加了可以提高产量的生产技术的采纳程度,政府也可使用信贷程序来提高农业产出[13]。信贷技术的使用提高了信贷需求,提高了小农户的农业生产力[11]。信贷机构、化肥、种子、灌溉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是显著的[1419],而用来提高农业产出的农业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农民的金融需求[20]。

以上诸多国内外研究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为现代农业与农村金融政策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开拓研究思路、丰富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但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如缺乏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以往的研究中对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情况与金融服务相关性研究较多,而针对农业发展,尤其是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来分析其与农业信贷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上述问题为主要切入点,系统分析农业信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

二、现代农业总体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

(一)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现代农业的指标评价是分析现代农业与农业信贷关系的首要步骤。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现代农业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尽管各种研究由于其研究目标和重点有所不同,所的结论也有所差异,但在对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描述上形成了共识,即现代农业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所进行的现代产业,具有多功能、可持续、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从评价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角度而言,其指标设置必须在充分反映现代农业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既要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也要考虑其产出结果;既要考虑现代农业的要素投入,也要考虑其产出效率;既要考虑现代农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也要考虑其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了准确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信贷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选取了1978―2012年的农业贷款水平、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等9个指标,其中农业贷款量代表农业信贷水平,作为投入指标以反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粮食产量水平等8个指标加权后形成农业发展指标作为产出指标,权重根据专家打分法加以确定。9个指标中凡涉及价值量的指标均使用居民消费指数进行了折算,各年度各指标发展水平均以1978指标数值为基点进行了指数折算。指标及说明见表1。

(二)现代农业与农业信贷关系的基本判别

本研究首先对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信贷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描述和统计分析(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从1978年到2012年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发展速度看,1978-2002年发展较为缓慢,2003-2012年稍快一些;农业信贷水平从1978年到201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发展速度看,1978-1999年发展较为缓慢,2000-2012年直线上升。从二者的发展态势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农业信贷的发展。

(三)ADF检验

本研究采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作为因变量、农业信贷水平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即:y=a+bx,其中y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x为农业信贷水平,a为常数项。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需对数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研究采用ADF检验法(单位根检验)对现代农业水平序列和农业信贷水平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信贷农业数列(y)经过二次差分后,检验t统计量为-8.36,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农业信贷数列(x)经过一次差分后,检验t统计量为-3.93,小于限制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是用于考察一个序列是否是另一个序列产生的原因,原假设为序列x不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选取显著性水平为0.1, 当P>0.1时,表示接受原假设,即序列x不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 反之,当P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在1%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x与y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x是y的因,即农业信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因,这种因果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贷发展对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但是反过来,y不是x的因,即现代农业发展不是农业信贷发展的因,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手中的存款也相应增加,但农民的存款没有就地转化为农业贷款,而是通过金融机构流向其他行业。而本研究使用的信贷指标是贷款量,所以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效果不明显。因此也能看出,消除农业存款的“漏出”现象,防止资金外流,形成农业领域内部资金存贷款的良性循环,应成为解决农业信贷资金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回归分析结果

两个数列经过了平稳性检验和因果分析后,得到如下回归结果(见表4)。

根据回归结果,自变量x的收尾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可以判断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说明农业信贷水平x对农业发展水平y影响显著。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回归方程为:y=1.374 14+0.067 245x,即农业信贷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增长0.067个百分点。

三、现代农业分项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

(一)指标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选取1978-2012年的农业贷款水平、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 9个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分析,其中农业贷款作为农业信贷水平指标,是自变量,以x表示;其余8个指标作为农业分项指标,是因变量,分别以income、grain、machine、irrigate、finance、labour、land和forest表示。

(二)ADF检验

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对农业8个分项指标进行平稳性分析,得出: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为经过一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为经过二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为经过二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见表5)。

(三)格兰杰因果分析

通过对农业信贷与上述8个农业分项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得出如下检验结果(见表6)。

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显示,农业信贷-土地生产率水平呈双向因果关系,即农业信贷与土地生产率水平互为原因,相互影响,农业信贷加大了土地的投入,使土地产出增加;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土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必然增加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农业信贷-农业灌溉水平、农业信贷-森林覆盖率呈双向非因果关系,即农业信贷与农业灌溉水平、森林覆盖率之间无因果关系,二者无互补影响,因为近些年来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植树造林等国家直接投资进行建设,很少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相关建设,资金投入量相对较少,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以及植树造林面积等发展缓慢,年度变化不太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农业信贷、粮食产量-农业信贷、农机总动力-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水平-农业信贷、劳动生产率-农业信贷五组变量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农业信贷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的因,说明随着农村信贷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增加,规模化水平带来了规模化收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农业信贷-农业机械发展水平单向逆因果关系,即农机发展水平是农业信贷的因,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必需的条件,购置大型农业机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自有资金不足时信贷资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四)回归分析

根据农业的8个分项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展开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6。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程度大体可分为三类:最高为财政投入,回归系数高达0.2;第二类为家庭人均收入、农业机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回归系数大体为0.06~0.1之间;第三类为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回归系数低于0.02以下。

对财政支持水平回归系数0.200 317最大,农业信贷每提高1%,财政支持水平可提高0.2%,此种现象说明信贷水平的提高对金融机构来讲可得到更多的财政贴息和补助,对农民来讲也可得到更多的农业直补,财政资金的投入也具有较强的逐利性,农业经营主体或项目获得金融贷款越多,财政支持也愿意跟进,最终导致金融信贷带动了财政支农。

对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是比较高,均得到0.09个百分点,说明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可提高0.09个以上的百分点;对农机发展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均在0.07以上,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机发展水平提高0.0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说明,金融贷款不仅促进了农业要素投入(资金、机械)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验证了金融贷款对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也产生了明显的作用。信贷对农业机械作用明显,说明尽管国家对农机购买采取了财政补贴的政策,但信贷仍然对其快速增加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森林覆盖率回归系数0.008 297最小,说明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水平提高0.008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是比较低的,只有0.006 169,说明农业信贷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水平只提高0.006个百分点;对农业灌溉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012 158,农业信贷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平只能提高0.01个百分点。这三个回归系数很小说明农业信贷对这三方面的建设投资力度不够。探其原因,这三个指标分别代表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粮食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共同特点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但社会效益巨大,金融机构的趋利行为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这些领域,因此国家政策性金融应更多地向这些领域倾斜,加大信贷服务力度,同时加大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上述领域的奖励及补贴力度,提高其投资公益性行业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农业总体指标与农业信贷回归分析中的农业信贷系数偏低主要是由于森林覆盖率、粮食产量水平以及农田灌溉水平的信贷系数过低造成的。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国家需下大力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国家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诱导,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基础性、公益性事业的支持。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农业信贷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因,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的影响显著。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农业信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因,这种因果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农业信贷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增长0.067个百分点

2.农业资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其边际效益较大于其他生产要素。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分项指标来看,信贷资金对人均家庭农业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但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分项指标中财政支农水平回归系数最大,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财政支农水平可提高0.2个百分点,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作用为0.02个百分点,约占0.067个百分点的30%,远远大于其他分项指标的贡献。

3.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农业信贷的发展速度。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它的发展水平是由粮食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多项指标加权而得,现代农业的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有的指标由于基数大、年度变化很小,如森林覆盖率等,使得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偏慢;而农业信贷在测度时只是使用了信贷量一个指标,信贷量在近几年的年均递增速度较快,使得农业信贷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根据回归分析,农业信贷水平的发展速度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14.9倍。要充分提升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加快农业信贷支农力度。

(二)政策建议

1.应重视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加大农业信贷力度。实证分析表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存在显著影响,并存在因果关系,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加强农业信贷业务,必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登上新台阶。对于现代农业的分项指标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对农业信贷反应敏感的指标,可更多地采用金融信贷手段加以推进;而农田水利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改善对农业信贷反应不敏感,这些方面需要资金较多,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投入资金。在加强信贷业务的同时,还要注重其他方面的投入,如政策支持、科技投入等。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与贷款知识的培训,提高农业生产大户的综合素质,可进一步克服农业生产大户贷款方面的局限性,在申贷过程中少走弯路,更多地得到贷款机会和贷款量。

2.强化政府在信贷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全方位农业产业信贷服务模式。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风险大、盈利率低,使得银行的趋利性特点与之相矛盾。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往往将上市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盈利产业等列为首选的信贷支持对象,而对于农业产业则是次之对待,使得很多农村中的农业生产主体得不到贷款或得到的贷款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鉴于这种状况,政府应该着眼于构建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融资体系,形成合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在中央层面专门设立具有行政指导职能的 “农业产业金融服务管理中心”。该中心对全国的农业信贷支持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包括总体信贷规模、重点发展区域、各家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的任务分工等,真正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人人必做的公益性事业、作为金融部门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第4篇

摘 要 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含义,通过对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今后“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将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其能够适应当下的环境,提升现代农业经济效益,从而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 现代农业 发展路径 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年来,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互联网技术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受到了阻碍,其必须迎合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将“互联网+”融合于农业发展过程中,以形成有效的产业整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需要不断地完善产业结构,实现智慧农业的转型,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路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含义

“互联网+”农业指的就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并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提升农业生产技术,优化农业产业链,挖掘和丰富农业生产相关信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保障农业的稳定增长。

二、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度不高。虽然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在部分偏远落后的地区,网络条件并不是十分好。当地的农民缺乏网络交易意识,而且对网络的应用也不熟悉,以致于其仍然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运营模式,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互联网+”农业。二是还未重视农业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在转型过程中忽视了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制定和完善;三是部分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慢,对互联网的应用还未完全掌握。农产品的信息还是过去的传统手法,未能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从而导致农业电子商务服务效果不显著。

三、今后“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向智慧农业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下,现代农业应当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向智慧农业转型。首先,要将互联网技术贯穿于农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科学地控制施肥灌溉,有效分配人力资源,促进耕种的精准度。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保障农业生产的专业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其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升级农业生产技术。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其能够通过大数据来把控各项信息,实现便捷而有效的通讯,可简化农业生产的繁复性。比起传统的数据,物联网的大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要更为广阔,数据类型要更为丰富,具有结构不单一、规模大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大数据,完善物联网体系,能够有效的实现智能化生活,对田g的土壤、生态环境和作物等实施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耕种中的问题并采用针对性的方案来解决,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二)完善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产业链

现代农业想要取得良好的发展,核心任务是制定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并不断地完善。为避免发生农业生产和销售中的各项问题,则必须遵循共赢原则。现代农业应当做好市场调查,明确市场的农业产品需求,发展龙头企业,以带动和发展其他生产企业。要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提高企业竞争力。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扩展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创新。

(三)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之一,其是一种全新的购物模式,能够对农产品的销售起到重要作用。这种新型的销售方式,能够减少产品的流通成本,缩短流通时间,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从而提高农业的销售量,增加农民的收入。这种经营模式可以让人们更了解农产品,丰富农产品的类型,有利于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也是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四、结语

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就当下而言,“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展速度快,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解决。这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急于一时。“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制定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制度,寻找最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伊恩桥.“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选择[J].农技服务,2016(15):183.

[2] 柳妍,王鹏.“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武汉市广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6(20):12-13.

第5篇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韩长赋表示,当前,农业部门适应新常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但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聚集,突出表现在: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挑战日益突出,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应对这些农业发展的现实挑战,必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他同时指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也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仍然是传统与现代并存。虽然农业技术设施装备条件逐步改善,但“毛细血管”不发达、“最后一公里”不到位、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虽然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但小规模经营仍占大多数,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我国是种养业生产大国,但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不衔接仍然是软肋。

从另一方面看,我国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正面临着难得机遇。韩长赋表示,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全面实施,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留出了余地;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增添了拉动力;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条件。

他指出,转方式,重点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调结构,重点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禀赋特点,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生产优先序和区域布局,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要更加注重提高粮食产能,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无论怎样转、怎样调,都绝不能把粮食产能调低了、耕地调少了,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稳定粮食产量是前提,提升粮食产能是根本。

要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现代农业首先是质量安全的农业。要让消费者不仅吃饱吃好,还吃得安全放心,农业部门要有这个担当。要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不断强化监管。

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现代农业应该是高效农业。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

要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要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下决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是做到不欠新账,逐步使透支的农业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

要更加注重适应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现代农业必须是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必须是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要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种养业结构,进一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第6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农业发展

1农业机械化的概念

中国的农业已经从手工工具转变为畜牧工具,今天已经转变为广泛的农业机械,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的过程,这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能够起到有效利用资源,预防自然灾害的作用,不仅提高农业生产力,且还降低了农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作程度。

2农业机械化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2.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导性要素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首要核心和基础;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机械化建设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条件。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即通过先进农业机械设备的运用可以使农业生产积极性更高,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构建完善的农业机械化建设体系。总的来说,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对解放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2农业机械化是劳动力解放的先决条件

通过调查分析,在农机化设施普及之前,大多数农民主要依靠人力和动物资源。由于农业经济收入低,维持生计是必要的。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用于农业耕作,剩余劳动力很小。农业机械化设施应用和推广后,农业生产便由机械化设施完成,进而能够解放大量的农业劳动力,给这些劳动提供了在城市工作和再就业的时间,逐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2.3农业机械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地提高深耕、施肥和灌溉等步骤过程的效果。所以为了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往全面机械化方向发展完善,必须以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为目标。

3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3.1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现代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机械工业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农业机械化促进了机械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出现。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大发展,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劳动制度,改变了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制度,实现了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突破。农业机械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农民的劳动强度,使农民摆脱了传统的耕作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优化配置。此外,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现代农业必须得到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才能实现高效发展。先进的农业技术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保鲜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现代农业的综合效益,最终实现农业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3.2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作为全球范围内领先的农业生产国,中国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国领土辽阔,各地区之间存在地域差异,受经济发展水平、气候类型、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等传统因素影响。这些地区依靠畜牧业和人力资源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仅整体效率低,而且劳动强度高。因此,国家必须发展新型农业机械,逐步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研究,以适应山区的地形特点,这对于山区和边疆地区推广农机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变生产方式,而且能够有效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全面提高。

3.3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人类面临着农业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因此,必须发展农业现代化,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属于高投入的发展模式,是高产量的发展模式,这一发展形势顺应了资源节约发展的方向,有效的实现了资源节约的目标,弱化了对农业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农民的直接生产成本,降低了环境保护成本,实现了整体合作发展。所以合理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助于农业的可持续经济和实现绿色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加技术投入,推进机械化进程,这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7篇

【关键词】农业园区 现代农业 农业产业化

1 几个国内外现代农业园模式及特点

1.1以德国代表的生态农业园区

德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根据自然禀赋特点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突出发展生态农业。

充分发挥本国的山地资源、劳动力素质优势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选择和相关贸易政策调整,培育了如畜牧养殖业和葡萄、玉米、牧草等种植业等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产业链。

对农产品标准化有严格的控制和规定,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竭力倡导生态农业,减少并逐渐淘汰化肥、农药的使用,积极推广无公害有机肥耕作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农产品加工的添加剂使用标准,以及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安全要求。

1.2以荷兰、以色列为代表的集约型设施农业

荷兰的农业以家庭式农场经营为主,各农户彼此之间视为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而不是竞争对手。

特点:(1)高度组织化的生产方式, 合作社与中介组织是两国农业的共同特点,扮演了提供商品生产信息及产品质量标准,调节市场供需,控制市场进程的重要角色。(2)职业教育直接面对农民。两国有着发达农业科研、教育体系。把农民作为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农民可以了解各种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市场需求,培养较高的商业素养和信息能力。

1.3以上海为代表的我国都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我国有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等。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是全国第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农业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工厂化农业为代表,以先进农业技术组装集成为重点,以休闲观光、农业科普等为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初具雏形。

特点:(1)温室设施新。上海孙桥引进的荷兰全套玻璃温室和工厂化农业生产技术,这个农场通过全套引进国外的温室设施、优良品种、高效栽培技术和计算机管理等技术并进行示范,使国人看到了世界现代农业的崭新风貌,引出跟风热潮。(2)重视产业立园,品牌靓园。形成六大产业(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农产品加工、生物技术、旅游观光农业),成立专家咨询团、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对园区进行体制创新、培训交流持续不断。

1.4以陕西杨凌为代表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杨凌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是以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开发为主,可以在园区内进行招商引资,兴办各类开发企业,承担高科技农业企业的孵化与培育作用。布局 “一轴一心八园”。园区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品种展示和产业化示范,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心。

特点:(1)形成了集现代农业高新科技的自主研究、开发、转化和生产经营为一体,以龙头企业的吸引或培育、中小企业的孵化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园区,具有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企业密集的特点。(2)农业标准化建设。即生产规范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专业化。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了标准化专家咨询系统。

2 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对我市农业园区的启示

2.1高起点规划

农业园区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聚集的载体,通过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实现集观光休闲、科普体验和购物于一体,不仅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也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把创意农产品、创意农业主题园、创意节庆活动、创意农食文化多种元素纳入其中。设立品牌农业、数字农业、经济农业、感知农业、生活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展厅和功能区域划分,直观感受无处不在的农业创意,触摸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我市南北过度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大米、特色瓜果蔬菜的发展潜力,不缺品质缺品牌。应该尽快引入专业人士制造特定效果进行事件营销,在园区建立农产品展示馆,突出创意生产过程与特色品种,达到让品牌带动产业发展的目的。

2.2健全农业服务支撑体系

突出配套服务。一是建立覆盖农业生产经营全方位的专家数据库,收录国内省内院所高校从事土壤,种子,农水到创意包装,品牌推广等专家信息,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其进行横向合作,进而搭建能解决问题的科技服务平台,打造集农业规划、品牌策划、农产品网络销售一整套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二是完善市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三是科技培训入园区。加大就业农民培训,加快新品种、新经验、新农机推广应用,加强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技术的推广普及,使园区生产、经营管理保持技术领先。

2.3多元化投资

现代农业园区集种养贸工农于一体,是资本富集型产业,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四大农业生产要素构成的农业生产力中,资本的比重已占主导地位。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大财政扶持,加大金融支持,吸纳和引进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园区,构建多元投入格局,是解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1)把政府项目聚合到园区。整合涉农资源,形成推进合力,是加快园区建设的关键。在整合涉农资源上,按照 “三个优先( 项目申报园区优先、资金分配园区优先、政策支持园区优先)”的原则,积极帮助园区包装项目、争取项目、实施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争取更多涉农项目在园区实施,促进园区水、电、路、土地整理等配套设施落实到位。(2)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构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带来工业化经营理念和企业化管理模式。

第8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对策;江苏句容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91-01

1 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句容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区,资源十分丰富,适宜于各种经济林的生长。“十一五”以来,句容市现代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具体体现在特色农业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进程较快、生态观光农业初见成效等方面。全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对丘陵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政策驱动、科技推动、“三资”拉动、项目带动,形成了一大批有特色、上规模、高效益、外向度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基地[1]。截至2010年,全市已有花卉苗木面积0.67万hm2(包括苗材两用林),果树0.57万hm2,茶叶0.23万hm2,乡土树种、良种苗木种类多,葡萄、水蜜桃、草莓等优质应时鲜果,茅山长青、金山翠芽等名优茶多次在江苏省及全国获奖。云兔牌草莓[1]、继生牌葡萄[1]、张小虎葡萄[1]、贵妃牌葡萄[1]、秀林牌水蜜桃[1]、大卓牌水蜜桃、万山红遍系列果品等,茅山长青、金山翠芽、宝华玉笋等名优茶成为省内知名品牌,其中继生牌葡萄为江苏省十大优质果品品牌之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协会较多,为农产品走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了一大批农业生产营销方面的农村能人[1]。全市各种经济类型的农庄式小果园、小茶园、小苗圃星罗棋布,成为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的突出亮点,也为全探索适合句容市实际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累了经验。同时,句容市依托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重点规划建设了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省级有机农业示范区和市级外向型农业开发区等三大农业园区[1]。目前,实施面积已达0.67万hm2,筑就了省内一流的农业发展平台。相继开辟了白兔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丁庄老方葡萄园、容南风景生态园、万山红遍科技示范园、九龙山生态示范园等,形成了一大批集度假、休闲、娱乐、农业观光与生产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区,春有花、夏秋有果、四季有农家菜供应的观光农业旅游模式[1],致富了一方群众,成为句容市吸引省、内外四方来客的一道亮丽风景。

2 发展措施

2.1 加大结构调整

在稳定传统农业种植的基础上,加大对经济作物的发展力度,逐步缩减粮食作物种植比例。

2.2 加快土地流转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引导小户土地向大户流转,小户土地承租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大户倾斜,零星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3]。

2.3 加强服务能力

2.3.1 科技服务。加大科技指导力度,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充分利用政府网、农业网等信息平台,使种植户、龙头企业(农业发展企业)和中介组织掌握新品种、新技术,了解新行情,加快现代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建设步伐。

2.3.2 中介服务。培植和引导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行业内的协调和纽带作用,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业发展企业)参与服务组织建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密切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规范各自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开展系列化服务,建立产、供、销的桥梁和纽带,为双方的协调发展提供保障,促进农业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2.3.3 订单服务。抓好订单种植,减少农户的盲目性[4]。既要与当地龙头企业签好订单,又要与外地龙头企业建立联系,取得订单。同时,规范订单,用法律严格约束双方,避免伤农、伤企事件发生。

2.4 促进战略实施

2.4.1 规模战略。在制订政策上,向规模大户倾斜,抓好连片开发。按照区域特点,调整种植业结构,合理布局和安排,使各类商品基地的面积规模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真正实现规模效应。

2.4.2 品牌战略。农产品要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5]。相关部门要协助农户、企业做好“绿色标识”的申报工作,“包装”产品,协助其把产品推向市场。突出特色,在产品创新升级上下工夫,努力开发名、特、优、新、稀产品,拓宽新领域、创造新优势,使农产品具有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创名优品牌[6]。

2.4.3 龙头战略。扶强扶壮现有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研制开发新产品,丰富产品品种,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采取引、联、育的办法,建立龙头企业群,拉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7]。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的利益捆绑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实现全市农业的良性发展。

2.4.4 项目战略。抓住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及省农业综合开发大好形势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发展全市现代农业。

3 结语

这些措施的实施,是加快全市农业发展的需要,是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加快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4 参考文献

[1] 许俊彦,王友成,叶金华,等.推进丘陵山区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关于句容市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的调查[J].上海农业科技,2006(6):7-10.

[2] 文小才.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5-29.

[3] 冯竞.用工业理念引领现代农业——走进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J].科学咨询,2010(3):5.

[4] 薛荣.在转型发展中做好特色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J].前进,2010(6):28-30.

[5] 徐连贡.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发展模式——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的思考[J].中国土族,201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