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书法教育的作用

书法教育的作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6 17:13: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书法教育的作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书法教育的作用

第1篇

一、育德作用

德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书法教育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辅助与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它以当今世界上使用面最广、历史最悠久的汉字为载体。其方块结构被世人认为是中国人的智商居世界之首的主要原因。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内涵,丰富的表现手法,为世界上许多的国家和人民所称道。多少年来,无论是有素养的中国人还是诸多外国名流,多以据有几幅大家书作而倍感荣耀,黑格尔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书法教育就是通过对传统书法的全面了解和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了解汉字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2 塑造健康高雅的人品。人品即人的品格,既指道德修养,也指学识修养和人格。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无论是他们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还是他们做人的准则,都着实是我们后学的楷模,诸如东晋王羲之学书使池水尽墨,隋僧智永学书退笔如冢,唐虞世南晚寝被中画腹,唐颜真卿忠直刚烈、柳公权豁达大度,清郑板桥体察民情等等,这些千古流传的佳话,对培育人的品德、毅力都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是生动的活教材。因此,在书法教学中,通过细析书家及其作品,便会使学生领会“书如其人”的艺术真谛,进而给学生这样一种启示:离开健康高雅的人品修养,单靠练艺,必入俗格,难成大器。从而达到鞭策学生求艺先求品,品艺双修的目的。

3 磨炼意志品质。坚强的意志力是青年学生适应未来所必具的品质,它决定着一个人及其事业的成败。众所周知,学习书法艺术,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更无捷径可言,只有从一点一滴学起,不断摹仿和创造,由笔画到结构再到章法,多临摹多创作,熟之于手,达到心手相应,创作忘我方为最佳境界。一位心理学家讲:“调整学生的心理素质、规范行为有两种好方法,一是练平衡木,二是练习书法。”由此可见,学习书法艺术,是学生磨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形成耐心细致的优良品质,克服浮躁情绪的良药佳方。

二、启智作用

书法学习本身即是智育内容。但书法教学的智育功能还体现在它对学生智力开发、学识增长等方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1 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汉字的构造是以形会意,这是世界各种文字所不具有的。无论是实用型书写技术还是书法艺术的创作都有利于观察能力、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美国有位科学家曾做过多次人类智商的测试,结果总是中国人智商最高,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汉字的独特作用。经过研究证明,左脑管辖语言中枢,负责理解文字、语言、数字、计算,即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鉴赏、绘画、音乐等凭直觉观察而产生联想和想象的活动,即负责形象思维。只有左右脑得到平衡发展,才能开发大脑的功能,开发人的智力。书法教学,在传递信息活动中主要发挥左脑的功能,而在练笔或创作时,则侧重右脑功能的发挥,所以书法教育具有左右脑协同参与的机制,对开发大脑的整体思维,增强对其他艺术门类的悟性与灵感大有裨益。

2 增长学识,丰富文史知识。“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习研究书法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书法大家同时也都是大学问家。王羲之如此,张旭如此,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宋四家苏黄米蔡以及当代启功、沈鹏等老先生也都如此。他们除了是书法家之外,或也是文学家、哲人、诗人、画家、文艺评论家等。可谓天文地理多知晓,琴棋书画尽相通。也正是如此,其书法才名震天下。因此,欲探究书法奥妙,只知闭门造车,虽墨染长河,终难有成,至多一写字匠而已。在书法教学中有意地向学生灌输这些可贵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广涉博取的兴趣及热情,从而达到增长学识的目的。

三、健体作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走向未来,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基础。书法教学除了具有修身、养性、益智等作用外,学生通过学习与创作还会收到保健身心的作用。表现在:

1 有益于身体健康。古代即有“寿从毫端来”的说法,书法活动是一种刚柔相济,动中寓静的活动,是心、身、气互相配合的全面综合运动,它能取得与气功、太极拳等活动相同的养神健体的功效。学生练书法时,必须静思凝神,排除杂念,举止舒展,气沉丹田,灵活自若地运用手、脑、肘、臂来调动全身的气和力,通过笔端,有机地输送到字的各个点画,即所谓“以通身之气之功之力而用之”,所以练习的过程正是调血养气的过程,修身养性的过程,这样就会很自然地通融全身的血气,使身体内的各个部分能得到柔和而不是生硬的调整,使大脑神经细胞和手臂乃至腰部的肌肉得到活动和锻炼。久而久之,书法不仅是一个创作过程而且是一种极好的健康运动。一些书画家大都长寿,其原因就是从事书法时书者的生理与精神都能得到很好的协调。医学专家研究得出可使人长寿的20种职业中,书法名列榜首。

2 有益于心理健康。习练书法,除了强身健体外,尤为重要的是使人的心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虽然书法作品的每个字都是用手写的,但实际上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是一个人精神风貌的体现,它的内涵极为丰富。无论是哪一位书家的作品,无不体现了他本人的个性品质、创作意念和思想情感。比如,唐代书家颜真卿的《祭侄稿》,是为了祭奠他的被“安史之乱”叛军杀害的侄子而书写的,祭文令人觉得凄怆,书法墨迹更使人感到一泻千里,悲痛至极,看得出他在书写祭文时是心灵的宣泄。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却令人感到当时他与诸位贤人相聚时那种快乐、洒脱而又闲适的绝美佳境。先看那即兴而赋的优美散文:“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 坐 其次……”令人读后犹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而那潇潇洒洒的隽秀行书,更是右军酒后同诗人们的真情流露。无论是鲁公的悲痛至极,还是右军的浪漫之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是有益的体验。

四、审美作用

从根本上讲,书法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书法艺术具有丰富的、多种多样的审美属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点画美:如点像瓜子,撇像钢刀,竖为悬针,捺成燕尾。(二)结体美:字的结体是丰富多彩的,或朴拙,或秀丽,或丰满,或瘦峭,或玲珑剔透,或粗犷豪迈。篆书结体修长 婉转,有一种雍容之美;隶书扁平方折,有一种飘逸之美;楷书大方端正,有一种精整之美;行书兼工带写,有一种流利之美;草书龙飞凤舞,有一种飞动之美。(三)章法美:书法艺术重视通篇的黑白虚实,二者相互映衬,组成“黑白之趣”,其正文、落款、印章这三要素既有一定模式又无定式,从整体看讲究布白美、和谐美。(四)气韵美:气韵是作者功力、人品、学识修养、性格情怀的综合体现,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行笔用墨娴熟自如,线条伸缩有度,张弛有序,具有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感。(五)风格美:风格是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个性,如雄浑之美、秀逸之美、老辣之美、刚健之美、丰满圆润之美等等。书法教学中对书法作品美的剖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感情,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

第2篇

一、学校图书馆在创设环境,塑造人格中的作用

学校图书馆是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不仅是学生补充知识的海洋,还是学生完美、健康人格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整洁、优雅的图书环境,催人奋进的名人名言,引人入胜的新书介绍,阅览桌上的阅读宣传标语牌,丰富多彩的新书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展览等,启迪学生的智慧,培育学生遵守纪律,专心致志,积极思考,力求上进的气质和精神。因此,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职能,号召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达到了以书教人、以书育人的目的,这样能使学生知识变得更渊博,思维变得更敏捷,品德变得更高尚,人格变得更完美。

二、学校图书馆在培养品德、陶冶情操中的作用

学校图书馆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先进思想意识和理想的场所。通过对优秀书刊的阅读欣赏,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培养品德、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以及世界观的形成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书是人类灵魂的窗户,书是知识无尽的源泉。它会帮助你辨别形形的思想、感情、事情,它能教会你尊重别人和自己,它会用爱世界、爱人类的感情振作你的头脑和心灵。”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图书馆被誉为“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好宝库”,它在传播与交流人类先进思想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图书馆在扩展知识,开发智力中的作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使人充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富有哲理的名言,生动地说明了利用学校图书馆博览群书,对人们扩大知识、开发智力的重大作用。因为人的知识才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积累的结果。通过广泛阅读健康有益的书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图书馆担负着配合课程、辅助教学的重要职责。

一方面,学校图书馆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各科课程的相关教参材料,供给教师使用,经过长期积累和科学整理的教学参考资料,使教师在备课中旁征博引,充实教学内容,在讲课时博采众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图书馆配合各科课程,又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读物,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这样学生利用图书馆进行广泛的阅读,既可以拓宽知识面,又能提高智力,意义重大。

四、学校图书馆在利用资源,激发兴趣中的作用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多彩,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在阅览室自由选择报刊、杂志,在图书室自由选择图书。在这样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自主学习喜爱的内容,它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有兴趣。

五、学校图书馆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中的作用

学校图书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通过图书宣传,图书馆使用法及读书法的指导,使学生培养查找和选择图书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有目的地查找自己所需的知识点,从而养成独立寻找知识的能力。

第二:通过阅读可以启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意识的觉醒的思维能力。

第三:组织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心得,可以使学生深入领会书中的思想内容,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第3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教育;教育生态;核心作用;机理;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教育生态的文化困境及其症结

(一)大学教育的文化本性人类文明的发展实践确证,教育乃是现代文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教育的本质在于赋予人以文化生命。文化作为人类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精神成果的一种静态积淀,既外显为一系列符号系统,也外化于人类创造的一系列物质成果之中,一般而言可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文化之分。基于动态过程视角,“文化就是人化”[1],由“文”而“化”,通过“文”而使人发生变化,或者通过“文”而使自身发生变化,从而将“人”从自然状态当中“化”出来,这是人成之为人并得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也是从自然人“化”为社会人并最终成为文化人的逻辑过程,由此通过文化而完成“人化”的过程也正是教育的职能所在。因此,教育的文化本质是人类自身的规定性,是基于人本身的意义而发生的,并且伴随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而取得其存在合理性与合法性,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人也规定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既包括他自己,也包括社会人,其途径就是通过文化来培育人,实现人文化成。教育的目的如此,表征着“人化”完成的大学教育更是如此,由此决定了大学教育的文化生态也应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在中国教育场域中,基于儒家文化的理念,自古以来就生成并传承着“大学”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中国教育的文化本位。正如《中庸・大学》所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即成人之道,道德人格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标准,由此将个性生成与社会化内在统一起来,这也为当下中国的大学教育也指明了目的与路径。化民成俗是教育承担的文化使命,文化反过来也影响着教育的格局。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教化的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家认为教育就是要“教以人伦”,进而形成了伦理型道德化的教育风格,但以今天的视角而言,传统文化的道德教化也存在偏失,“最大的偏失就是对个性的压抑”[2]。尽管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原则,但中国人长期形成的自我观在根本意义上是各安其分、各守其伦的“依赖型自我”,中国人更多地是习惯或者束缚于按自我的社会身份与角色说话和行动,缺乏个性和创新。与之相对应的是西方人的传统自我观是“独立型自我”,追求个体,敢于创新,这是西方近代科学发达的文化原因[3]。如果用“人本化―工具化”代表两种教育哲学的发展路向的话,前一种路向通往“个性化―自由化”,后一种路向则通往“体制化――标签化”[2](P.125)。很显然,西方与中国的教育哲学走出了不同的进路。

(二)大学教育生态的文化困境具象

在中国大学西化包括苏化的现代化过程中,尽管在规模乃至管理体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种种弊端,无论是与古代的大学之道割裂,还是专业教育对人文教育的压制,抑或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甚至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甚嚣尘上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产业化的教育换来的却是越来越冷漠的图景,在挑战道德底线、触犯法律的怪相日渐彰显的同时,大学承担的国家创新力提升功能却没有得到根本的彰显,由此构成了中国大学发展的困境,体现在大学生群体上的具象可归结为人格缺失、创造力匮乏、心理失衡等三个方面。

一是人格缺失。“人格是高尚还是卑微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也是人文精神的本质。”[3]同时,人格作为人的精神的尺度与标志,是对人的教育的关键。在中国大学场域中,在追求科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却忽视甚至忘却了崇高的人格,造成了许多学生的人格缺失,道德滑坡、法律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不强,缺少对社会、对他人的爱。

二是创造力匮乏。科学教育是产生创造力的关键,其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使每个人能够参与有依据的决策和采取适当的行动,这对保证他们个人、社会以及环境的健康和协调发展是重要的。”[4]但一方面,当前“学习科学的年轻人在减少,而且还表现出对科学缺乏兴趣,至少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情况是这样。”[4]中国的大学生同样如此,另一方面则是缺少创造力生成的土壤,这其中有文化的原因,也有当前应试教育、专业教育等原因,不过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则是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失衡,特别是人文教育被遮蔽,难以培养出真正富有创新性、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三是心理失衡。在现代化转型时期,中国同样不可避免地遭遇着因为文化失衡、价值冲突的影响下人们产生迷茫、失落、压抑、痛苦、甚至无所信仰、无所寄托的心理失衡、精神境界低下的状态,这种状态也传递到大学中,使得大学生也呈现出精神生活空虚、消极颓废、缺乏信仰的心理危机。

(三)大学教育生态文化困境症结面对以上困境甚至是危机的具象,如何诊断其中的症结?当代中国大学存在的发展困境症结无论是文化断裂、工具理性、应试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其根本要义都在于忽视人文价值、人文精神、文化素质,也就是人文教育的缺位。首先,大学教育偏离传统文化本位,被功利主义左右,教育领域受到非教育领域因素的主宰、教育商品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使得当前中国大学生产生了“传统”与“现代”的严重断裂。而在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全球化的思潮文化正在深刻影响、侵蚀着大学的文化传统。其次,大学理念受到工具理性的宰制,把一切社会问题的本质视为客观的、“技术”性的,而非道德或政治性的,大学教育的主流变成技术教育。价值取向主要在于为经济发展、工业化、科技化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忽视了责任、道德等人文价值的培育。再次,教育模式上,应试教育造成了教育的标准化,压制了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被遮蔽,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思想、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乃至社会创造力的提升。最后,在学科设置上,专业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压制了人文教育,科研压制教学。专业教育让人成了分工的奴隶,现代大学的弊端正在于无限扩大“专业教育”的功能,“几乎完全遗弃了文化的教学或传播活动”,因此,“在大学里再度建立文化教学,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核心思想体系”便成为“大学的基本功能,也必须是由大学凌驾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5]。

二、艺术教育:破解大学文化教育困境的核心路径如上文所述,人文教育的缺失是中国大学发展困境与危机的症结,而恰恰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中应占据核心地位,正如以礼乐教育、德性教育、价值教育、人格教育为内容的人文教育构成了中国古典教育的核心,并且“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6]。为规避当前专业教育过度膨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的弊端,防止造成学生因人格分裂、道德缺失、知行相悖而变成“单向度”的人、甚至沦为“经济动物”的异化,大学理应倡导实施人文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那么,破解大学文化教育困境的核心路径是什么呢?本文认为在于艺术教育。人类文化的要义是人化,其人化的主要路径在于教育、文化、修养和艺术。基于人这种根本的存在方式,教育、文化与艺术本身具有逻辑上的统一。“教育是一切科学艺术的基础,艺术教育尤为一切教育的基础”[7],艺术教育不仅是大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形式,也是完整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这是由艺术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一般而言,“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8],这一系统性的教育既是一种语言教育,又是情感教育与经典教育,而在其本质上因为具有独立价值的人类本性而是一种人文教育。其一,艺术教育关切人性,能够培育智慧心理和健全人格。艺术教育的过程会让人从艺术的开放性与可持续性中沉淀一种“异质同构”、贴近“智慧”的心理结构,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创新意识,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在艺术世界敞开自己的生命状态,与艺术创造主体对话、共鸣,实现情感的解放与升华,制衡物质世界与现实功利的羁绊,从而超越自我、养成健全人格。其二,艺术教育能够引导人获得对“道”的体悟和关照。艺术教育的过程也是从感知艺术语言的有限存在形式出发,通过审美、想象去领会艺术作品的本体“意味”,去感受和领悟人生和命运,发现意蕴无穷的新世界,以在有限之中追寻、把握超越之“道”与无限可能,而这正是人的本质力量所在。其三,艺术教育能够通过审美,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自觉地以艺术的态度对待人类、对待社会、自然、人生与自我。在现行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系中,艺术教育既是独立的、普及的、基本的艺术审美素养教育,同时,对于各种素质教育而言也发挥了中介作用,它是贯穿于素质教育始终的,潜移默化地灌输人文价值和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学的艺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不为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尤其对于理工科大学而言,艺术教育的定位更应体现出“人文性”,这里的人文性主要是指“关于人的‘修养’教育,是‘灵魂’教育,是‘做人’的教育”[9],并发挥着人文教育的核心作用。当然,不同于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系统的专业化技术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艺术专业性教育,大学的艺术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且艺术教育不只存在于艺术课程之中,也可以而且应当存在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三、“无用之大用”: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机理伴随着后现代式的反思,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的异化作用日趋明显,而基于艺术的“无用之大用”,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场域中也应该发挥“无用之大用”的核心作用。可以说,综合了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能够让全体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思想与审美欣赏、评价能力的艺术教育既传承与创新了中国古代的乐教文化,能够体现“道、学、术”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并重的特点。这种“无用之大用”的核心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情感、涵养思想,化育形成高尚人格除了艺术语言和技术的传递价值,通过将艺术的审美与陶冶性情联系起来培育人性、化育人格是大学艺术教育的首要作用。我国传统教育理论认为知、情、意作为教育的三个层面不可或缺,其中,情感是人格的重要构成,不仅是人区别于物的重要特征,而且构成了“圣人调情”、“君子制情”、“小人纵情”的层次之分。一般而言,能够赋予情感最优美和最深刻细致表现的,首先是文学和艺术。

大学生尽管已经成人并具备相当的理性高度,但其情感的自我管理与人际关系的调节能力尚待成熟与完善。通过艺术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移情作用拓宽胸襟、陶冶性情,艺术的审美关照正是通过被称为“宇宙的人情化”的移情作用生成意象,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的。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涵养上主要体现为政治思想与道德思想。其一,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去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涵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其二,艺术教育是大学道德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冯友兰曾说,“儒家以艺术教育为道德教育的工具”,现代大学的艺术教育同样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来获得德育效应。

人格是一个综合概念,既有个人特性更有群体意识。大学的艺术教育同时体现了对个性以及群体意识的尊重这两个侧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艺术修养这种“社会性的人格素质”,进而化育完整的社会人格。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受教育者尊重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风格,尊重个人的创造,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因为审美活动和艺术有一种社会化沟通的功能,使个人和社会在艺术教育中能够得到和谐统一。(二)启迪科研智慧,激发创新潜能创造性是艺术的本性,创新精神是艺术的灵魂。大学教育通过实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现理性与感性思维相对的平衡和相互促进、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平衡培养创造性人才。首先,从脑生理科学视角看,艺术教育对智育发挥平衡作用。人脑的左半球负责抽象思维,俗称“数字脑”,右半球负责形象思维,俗称“艺术脑”,人的思维只有在左右脑同时充分开发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更高水平。艺术教育的加强对右脑开发发挥特别作用。左脑储存个人毕生的经验,是“个人脑”;右脑储存人类大脑进化五百万年来所创造与积累的智慧与经验,是“祖先脑”。自古以来,人类都是依赖右脑作为主导来生活的,它给予人类灵感、智慧、创意,右脑的信息量是左半脑的十万倍、百万倍乃至千万倍以上。因此,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右脑的开发。人的左脑具有行动、文字、抽象思维、数字意识四个特性,侧重于发展工艺、战略、语言、逻辑和算术等,相比较而言是开发较多的部分。右脑则具有纯粹的“生存”、对图像的理解力、隐喻、欣赏音乐的能力等四个特性,可以说,这正是思维原创性的科学基础与动力源泉。隐喻是感情与图像的独特结合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创新,内心世界的情绪或感情往往要依赖于隐喻才得以沟通和交流,而隐喻和图像的结合就是艺术。由此,作为“右脑革命”者的艺术教育同样可以发挥出特有的作用。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使学生缓释心理方面受到来自智育的压力,使由于片面接受智育而造成的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趋于平衡。其次,从科学研究客观规律而言,其过程是先有艺术或者哲学,再到科学的创新,科学与艺术具有内在的相通性。而从科学研究的实践来看,科研之美是一种独特的美感,很多科学家总是被一种美引导着。比如音乐和数学并不偶然地构成了艺术和科学的共同的灵魂,它们正是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性的相互击撞而谐和的奏鸣曲。可以说,激情与理性一道孕育了科学,艺术由此构成了科学活动的美学动力。最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不仅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能够改善学生的思维结构。通过开展艺术教育可以培养科研创新所需要的直觉,可以拓展想象力空间,可以培育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提升原始创新力,改善学生思维结构,以此促进大学生的智力的全面发展,对培育创新人才有着自己独特的、智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形成和谐心理结构,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在现当代社会,面临种种异化现象,心理与精神的难题向人类包括大学生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使技术的、物质的奇迹和人性的、精神的需要实现平衡?艺术的完美离不开和谐,和谐精神是艺术的根本目标。以情感性为重要特征的艺术活动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困惑、心理失落,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的平衡与和谐,来维护、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其一,艺术教育能够减轻智育本身对学生的心理压力,并增加审美体验和生活情趣,使人的感情活泼灵动,激起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借由艺术的净化功能、暗示功能实现大学生精神的救赎。其二,艺术教育可以激发集体无意识,塑造和谐的文化心理结构本体。凡是真正的艺术,均能以一种最典型、最集中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人类集体无意识深层的那种最恒常、最基本的生态模式,艺术教育能进入人的感性层面,甚至让人有意无意地与自己无意识深层中生态原型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开放的人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其三,艺术教育能够变化气质,提升精神境界。如果把艺术教育归结到一个最高的层面,就是要提高人生的境界,这也是艺术教育核心作用的最终落脚点。儒家崇尚“人皆可以成为尧舜”,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修养上升到圣贤的境界,而艺术教育同样可以给人以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使人具有一种宽阔、平和的胸襟而成为生机勃勃的、明事理、有作为的人。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由有限向无限扩展的过程,“人的超越有限的意识,最根本在于审美意识或诗意,诗意是美的艺术的总精神。”[10]这里同样提出诗与艺术的内在关系,“审美教育对于人的精神的最高的影响就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11]。按照人生境界的逻辑脉络,诗意的人生境界作为一种超越有限的境界、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恰是大学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提升诗意的人生境界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被称为“完全的认知”的高峰体验中更完全地具有人性、更加超越自我、更加整合、更具有创造力,更接近他的存在完美性,可以说这种高峰体验是自我超越,又是自我确证,处于高峰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普遍会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怀,这种感恩之情常常促使人产生一种“世间何等美好”的感悟,表现为对于每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激发一种为这个世界行善的冲动,一种回报的渴望,甚至一种责任感。因此通过艺术的高峰体验,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在完全认知人的价值和意义基础上,在感恩中完善人格,完成精神世界的救赎,心理的调试、学会爱与责任。另一方面则可以培养学生超越的生活态度。超越有限追求无限和永恒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生通过高远的审美境界为主导原则、凝练一种超越的精神可以实现诗意的艺术化生存。而大学的艺术教育作为最自然、最合乎人性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培养提升人的情感力和文化品位,从而将自己的生活创造成“艺术品”,实现人生美化和个人生活的艺术化,使自己的生态状态得到有效改善与提升,逐步进入审美的诗意生存。(四)承担文化使命,继承与创新传统艺术文化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12]大学是文化交流的窗口,更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圣地。保存、传承本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本来就是大学特别是著名大学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中国大学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就在于体现在大学生身上的“传统”与“现代”的断裂。艺术教育是大学继承与创新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形式。大学生通过接受艺术教育特别是鉴赏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经典而获得艺术文化的修养和文化生命的体验。中国传统艺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一部记载中国人生活品位和美感世界的活的图画,反映出中国人‘用美的方式生活着’的优雅心态”[13],其最终本体是“道”,体现了最为深刻的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积累了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的精华,它们是培育美好、善良、高尚的灵魂的最好的养料。”[14]通过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可以感受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那些隐藏在中国心灵深处最深层的东西,让学生体悟中国艺术所承载的价值理念、生命情调和意境之美。(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樊浩.文化与安身立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44.

[2]王洪才.教育学:人文科学抑或社会科学[J].新华文摘,2012,(17):125.

[3]张世英.人生的四种境界[J].新华文摘,2010,(07):34.

[4]杨叔子.是“育人” 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02):185.

[5] [英]温哈伦编著,韦钰译.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7.

[6] [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徐小粥,陈军译.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6、58.

[7]杨叔子.杨叔子教育雏论选(上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68-169.

[8]吕斯百.艺术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2003,(01):46.

[9]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6.

[10]程军.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J].艺术百家,2005,(05):187.

[11]张世英.新哲学演讲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65.

[12]叶朗.美育与人生境界[A]//陆挺,徐宏主编.人文通识讲演录(美学卷)[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25.

[13]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65.

第4篇

“不普及现代教育就没有教育的信息化,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引入,我国的现代技术教育也出现了不断刷新的局面。

我们中学是一所新生学校,也有一些教师从农村初中调入。近几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处在由“计算机和网络飞速发展”的阶段,教师原有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都需要革新与调整。

面对教师现状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我校提出了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和多媒体制作比赛为动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模式。几年来,这一模式的实施,使教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声誉也不断看好。回顾学校发展的历程,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帮了大忙。所以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下面就我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做法向大家作些回放。

一、 在惋惜中奋起,掀起全员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潮

由于办学条件的制约,2006我校在每班配有大屏幕背投的基础上,开始有了第一批电脑,但也仍然有部分教师不会使用电脑。

之后,我校教师在区、市,甚至是省的教学比武中屡获佳绩:均有获一等奖者。在各个总结会中,有的说我校获奖老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硬、新颖,也有的说我校获奖老师的多媒体课件还需改进的。这些结果让我校全体教师从教学比武中看到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懂得了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于是,一个不满足课堂只用粉笔,潜心学习电脑,学会powerpoint及其他计算机技术的热潮开始涌动。

学校根据教师需要,校长室立即拟定计算机培训计划,指定专业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分科轮训。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县里计算机专业技术培训。初步入门,教师兴趣倍增,那段时间中午休息、下午活动课都会有教师在办公室的电脑上练习操作技能。2005年我校又借教育创新之机安装宽带,建起了校园广播、电视双向闭路系统。行政办公系统开始网络联接,多媒体教室也开始建成。这样,学校领导和教师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性更高了。于是,学校领导又出台激励办法,采取“鼓励教师自购电脑,安装宽带”的措施鼓励教师参与网络学习,获取前沿信息,用于教学实践。

二、 在应用中前进,不断提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质量

古老的“两机一幕”不错,计算机很好,网络环境更妙。但是,如管理不当,教师本已高涨的积极性很容易出现低靡状况,现代教育技术的设施也成为一张空壳。

所以,为引导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身教育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校长室和教导处提出了如下要求:①每位教师每次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后,要把课件上传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平台,课件自动存档到学校的教学资源中。②校级公开课必须有录像或多媒体并进。③教研组进行课堂教研活动,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评课活动提倡利用多媒体。④省、市、县立项课题的阶段性汇报或结题汇报,提倡采用多媒体。⑤教师备课上网找信息、下载资料,备课组教师应“资源共享”。⑥各教研组应开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说课、评课比赛活动。 这样,现代教育技术开始成了教师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素质也在日积月累中渐得到了提高。

三、 在前进中收获,尝到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快乐

学习离不开网络,教育需要借助信息技术。

我校教师利用网络获取了无数有效的教育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又促进 了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据统计,我校现有教师中所有教师已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过研究课、示范课、公开课。教师自己制作和请人协助制作的课件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利用课件在市、县公开课和优质课评比等共有50多人次。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近几年来有多人次获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奖教师的成功是对我校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专业发展和提升办学水平的一大肯定。全体教师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积极性更高了,大家已不再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作为一种点缀和时尚,许多教师已成了一种自觉行动。

语文、数学、自然、社政、英语、技能等教研组开展的教科研活动,其中“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定课”等环节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设计习题,许多教师也开始在计算机上寻找快捷方式。学校每周都要求老师把本周的周练上传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平台,以便后续教学的使用。

四、 在收获中感受,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利用计算机网络,我们获取了无数有效信息,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促进了教师智能水平的提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解决了许多“一支粉笔一张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提高了教材内容的表达功能,使教师主导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为广阔的教学环境,提高了课堂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尝到了甜头后,许多老师学的自觉性高涨,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一个全员参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氛围越来越浓,广大教师也因此更为充实,教育教学技能不断熟练,专业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实践应用之中得到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不断整合的做法,又使我们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教育质量得以提高,社会声誉越来越好。由于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和现代技术装备的不断投入,因而我们深切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五、 在感受中反思,仍有亟待改进的方面

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有了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力支撑下就能出现无数个闪光点。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我们就有可能快速传递和再现先进理念及优质教育资源,直接用于授课,弥补我们的不足,实现教育教学的相对均衡发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就能更好地使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高教学方法在达成教学目标中的应用效果。

但是反观我们的教学实践,还存在下列不足:

1. 由于教师中年龄、兴趣、学科分工等差异的存在,每期人人交课件的做法不能持之以恒。

2.观念与需要超前,经费与投入滞后,师生用机比例不足,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普及。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法作用 培养

学法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方法的统称。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是当今教育的主题思想之一。特别是新课标提出后,倡导小学生需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具有独立学习的意识与方法,以习得更多知识,满足社会竞争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法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学生成绩的高低,自主学习意识强,且学习方法得当的学生往往在数学学科的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从中便可以看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法的重要性分析

当下我国的教育主题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可以称之为全面教育。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能够均衡发展。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顺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时下社会行业之间竞争激烈,对于人才知识的需求要求极高,且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使得一部分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已经不符合当下竞争的需要,迫切需要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员工,因此为不被社会所淘汰,为了在职位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一部分员工便需要独自学习新的知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凸显。新课标实施后使得学生知识和分数的重要性降低,转而注重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如何健体、如何生活、如何审美,等等,为学生进入社会后更好地进行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从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最主要职责并非是单纯地教书,如何让学生获得高分这样单纯的教育任务,而应在现实的教学中让学生清楚如何学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单纯向学生传授数学学科方面的知识,而应注重让学生发展学习能力,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开启数学知识的宝库。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除注重学生数学学科知识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习得必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潜能,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独立的学习能力与方法,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因此,在现实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研究数学知识的习得与掌握,而应注重学生独立学习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培养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更好地胜任未来的竞争提供可能。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的培养与指导分析

独立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平时无教师、家长等督促下所进行的独自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是小学生数学有效学习的前提和保障。独立的数学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够在课前积极主动地预习上课认真学习,以及科学及时复习,等等。

1.课前独立学习

课前独立学习是学生在课程开始前便独立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对第二天教师授课过程中需要传授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找出第二天听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课,对教师所要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课前独立学习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学习方法的应用均具有一定意义。

2.课上认真学习

上课认真学习是学习在上课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师的授课要求,思维能力全部集中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将教师在课上所讲内容最大限度地理解并吸纳。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场所,课堂听课的认真程度往往与学生的学科成绩有很大相关性。上课认真学习不但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具有一定作用,对学生的听课方法及思考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培养与锻炼作用。

3.课后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是在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按照一定复习方法对教师在课堂授课的知识进行相应的复习及利用。并利用自身的一些知识对课上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并有重点地识记一部分学科知识,以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具体应用。教师授课结束后及时复习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及更好地理解教师课上所讲知识具有积极影响。

在现实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把学生自学及学习方法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上,只有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得到提升,其才能够更好地面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仅仅掌握丰富知识的学生,未必是社会竞争所需要的人才。国家正在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只有一生都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够更好地面对今后的竞争与挑战。

三、结语

时下的教育主题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习与掌握必要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学习与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即使在离开学校后学生也能够依靠所掌握的学习方法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完善自我知识体系在社会竞争处于优势地位。为更好地论述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法的学习与指导重点论述了学法的意义,以及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等方面的作用,为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完善的学习方法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沈建民.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及其教学对策浅探[J].教育科学研究,2002(05).

[2]刘向上.小学数学学习策略与教学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第6篇

关键词 幼儿美术教育 身心发展 作用

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美术、教育三者的集合体,是现在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需要明确的是,幼儿教育不是艺术精英的教育,要区别对待,从出发点到目的地都是不一样的。幼儿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主体。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拓展幼儿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一、 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

1.有别于专业美术的内在要求。幼儿美术教育是通过绘画、手工、观察、欣赏等方式的美术活动,来全面培养幼儿的心理、思想、情操及人格。它不局限于美术技巧的掌握,不将重点放在艺术技能方面,而是纯粹的以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基础和目标。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里,没有所谓的绘画天才,没有什么美术特长生,我们着眼的是幼儿的整体发展,不是某项特殊技能、技巧的培养与掌握。

2.教育方式方法的独特。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发展的、动态的教育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既定的量化目标。幼儿美术教育的宗旨是充分发展幼儿的自然、天性,在活动中,不能要求儿童画什么就一定要像什么,比如让幼儿画一幅关于车的图片,有的孩子会将轮子画成方形的,作为老师就不能直接指正说车子的轮子都是圆的,这样就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也阻碍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他做出的画总会有他的理由,不妨引导其回答他这样设计的原因,同时锻炼幼儿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幼儿美术教育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1.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形成对事物美丑的理解与划分,在进行互动中也可进行深层次的引导。比如:设计几幅图片,一个是穿着漂亮的小朋友随地乱扔东西,一个是穿着普通的小朋友将垃圾丢进垃圾桶。通过这几幅图片,引导幼儿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美丑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还有人的内在。

2.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幻想家,他们的脑子里有一个神奇的世界。作为幼儿老师决不能抑制幼儿的想象空间的发展,切记将成人的现实思维灌输给幼儿。人就是因为有了想象的翅膀才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蓝天。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想象力在4岁至4岁半之间最为发达,5岁以后开始现实地、具体地认知、感知世界。因此,在幼儿的这段时间里,我们老师及家长能做的就是充分释放幼儿的想象力,别去管幼儿想的东西靠谱不靠谱,我们注重的是想象这种能力的发展,只有敢于想象,才能敢于创新。

3.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幼儿美术教育从其存在于发展的角度看,不只是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赏鉴,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创作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合,因此创作的过程比创作的结果更重要。老师在幼儿创作中应该给予更多的引导与肯定,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模式去影响幼儿的创作发展方向,相反,我们要给予的是更多的鼓励与欣赏,才能给予幼儿创造的动力,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第7篇

关 键 词:艺术教育 自主创新 开发智慧 综合素质

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校长谢佐齐教授在中国访问时,曾经指出:“中国的教育非常严谨,培养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笔试成绩大多非常优秀,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比较差了。”他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左脑比较发达,而左右脑的训练失衡。我国目前的各级教育,主要体现在重视左脑教育,忽视右脑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对创新思维能力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要想改变目前这种落后的状况,加强素质教育,其中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重视艺术教育对提升人类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当前搞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就是说,素质教育的效果如何、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能得到有力的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否能够真正得到发展,必须加强艺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艺术教育对一个国家发展影响深远

美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右脑教育的重要性。1967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零点项目》的起因是:1957年11月,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把美国抛在了后面,为此美国举国上下感到震惊和耻辱,各部门先后指责教育,后来一些教育家提出这样的观点:美国的科学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落后,即两国科技人员不同文化艺术素质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为此美国用了20多年,投入上亿元对《零点项目》进行了研究,参加研究工作的科学家超过百名,他们在100多个私立学校做实验,有的从幼儿园起连续20年的追踪,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美国教育的影响特别大。为此,美国国会1994年3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教授从1980年开始多次回国,倡导科学与艺术相结合,1993年和1995年两次在北京召开《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参加者有科学家和艺术家。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汇合”,李政道认为:“下个世纪就是这两者汇合的顶峰”。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落后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利用学生社团开展艺术教育以及打造校园文化氛围,都是促进学生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艺术教育能鼓舞人们的斗志,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中国古代《乐论·乐施篇》中提到:“音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论语·述而》中提到:“子在其闻韶,三月不知其肉味”。可见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感受,能有力地激起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

但现实教育中也有人存在错误认知,如有人认为,“音乐发声学里有啥素质教育?”其实不然。第一,“发声”是建立在语言发声基础上的,所以“言”中有情。如果发声练习的位置向后一些,则可表达低沉或痛苦压抑的音色韵味;假如发声的位置极端向前,那么发出的音色必定是让人感到快活,或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以情带声”“以字行腔”,其中,就要积极发挥“发声学”的语味优势。《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糜,置缶而鼓之。”从音乐的起源来看,自然的、物质的、情绪的因素就是难分难解的;同时,“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里,我们决不能切断歌唱发声与人本主义声源说的关系。第二,“发声”是建立在语言发声基础上的,所以“声”中有义。音乐不是抽象的,即使所谓的抽象主义音乐,它再隐晦曲折,其实也是有其玄机在内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单个的音符或许仅有其物理学的意义,但音符都是组合的,不同的组合,就有不同或细微的差异。例如,《信天游》是流行于陕西秦陇一带的民间乐调,演唱时可即时即景闹“吼”。但是,其由“1”到“a”的过渡和由“a”到“1”的收束,那是极不相同的,悲喜哀怨,苦闷抗争,分明清晰。第三,“发声学”的运用发挥,必须以声情并茂为前提,根据音乐形象的需要而决定是用“真音”还是“假音”,甚或“真假不分”,从而形成美的音律。

艺术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例如徐悲鸿与名画《奚我后》、鲁迅先生郑重刊发的木刻《母亲》,对于鼓舞抗日斗志、纪念“左联五烈士”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艺术教育对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开发智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艺术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十分深远,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大都热爱艺术,有的甚至有着良好的艺术文化底蕴。据统计,世界上各大领域的1000位突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他经常弹奏贝多芬的作品。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不但会吹圆号,而且还会弹钢琴,他的名言是:“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第8篇

关键词: 分组法;高中体育;教学;作用

现在的素质教育普遍的重视力度都集中在对文化教育方面上,往往忽略了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因此体育课也有了过多书本上的知识,如何保证体育课的课堂会充分的被利用到学生锻炼与运动做到正真的发挥到体育课的本质上,如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得到高效率,将会是对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高中老师应该摒弃旧的教育思想,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应该重视体育课,让学生对体育课有正确的理解,不要让学生觉得体育课枯燥无味,运用正确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运动中来,体会到体育课所带来的乐趣,培养一种终身体育的精神,因此,正确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桥梁,而分组教学的方式能使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充分的体会到体育课所带来的乐趣,积极活动,培养一种运动精神,加强合作能力,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还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运动之时在增加了团队精神的同时也增强了个人的判断意识,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应该被广泛应用到体育课中来。

一、教学模式

1.换掉陈旧的教学观念

普遍的教学观念会把体育这门课程定位为莫不紧要的一门副科,然后学校的不重视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怠慢与不感兴趣,尽管现在高中老师有意识到体育课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可是没有正确的模式也是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体育作为一门教学课程的存在缺没有正真发挥到它的意义所在,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应试教育等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之下才导致的,因此老师应该抛弃这些落后的教学观念,学校体育应该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感情、意志、心理、生活独立性而存在,而不是单一的作为一门开设的形式课程摆设在一边不重视,仅仅是靠着简单的集合,解散,上课,报数,这些基本动作就上完了一节课的,老师应该找到更好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到学生对体育课的热爱,让学生在体育的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适合踏入社会中的知识,然后分组教学法是一种能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运动中来,并且培养学生团结意识的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大大的提高体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集体精神,增强学生内部团结力量。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运动。

2.分组教学法的重要性

自古就有: 就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老话的存在,体育课的存在意义是为了让学生放松学习后疲惫的身体与心灵,让学生身心愉悦后得到吸收知识更好的效果,老师也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康合适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孩子爱上体育这门课程,以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的,因此,分组教学法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学习模式,它可是一种正确的教学观念,而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理念中生发出来的。分组教学法的出现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精神养成,让原本散漫的课堂可以变得紧凑,让原本对体育课不热爱的学生也能积极的参与进运动中来,分组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增强团结意识,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培养出良好的运动习惯。因此分组教学法是提高高中体育课堂质量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二、一切以学生出发

1.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

分组教学法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也避免了少数人以比赛做游戏,其他人当观众的现象,从而有效的克服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素质好与素质差学生的两极分化的弊端,学生通过分组比赛,可以增强学生团结的精神,和竞争的精神,加强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大大的提高体育的教学质量,培养集体精神,增强团结力量。让学生的到良好的锻炼,让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让集体精神变得更紧凑,让学生学会判断,学会合作,让学生在分组教学法中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培养学生团结精神,当代高中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因家庭环境关系,多多少少缺乏集体的精神,而分组教学法能让学生看到团结的力量,学会与别人合作,增强团结的精神,获得更多做人的知识,从而健康的成长,因此,分组教学法是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它对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力量。

2.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精神

大多数高校对体育这门课程的不重视,没有良好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也有了对体育不正确的理解,认为体育课便是散漫的自由活动的课程,无法真正发挥体育所带来的好处,然而改变这弊端必须要从根本出发,首先学校应该重视这门课程,其次,学校应该积极采用管用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法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运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可以不断转变传统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观念,使学生对体育课有全新的认知度,老师可以利用好课堂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正真意义上的运动与放松,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做到每一个人都在运动,让体育课真正发挥出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精神,因此,分组教学法对提高高中体育课教学质量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一种非常教学模式,希望老师积极采用。

高中教学应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对体育课的重视力度,采用分组教学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爱护自己身体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运动产生热爱,使学生在繁重的书本知识和学习压力高考竞争的环境中依旧保持一份自强乐观健康的心情。

参考文献:

[1]赵生林.浅述分组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

[2]汪锦松.分组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