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物科技的前景

生物科技的前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6 17:13: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物科技的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物科技的前景

第1篇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在理论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学生物理科技创新意识作好准备

充分利用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性,极大的发挥师生在课堂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高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高中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高中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高中物理知识。高中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1.2注重高中物理史教学高中物理发展史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高中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高中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高中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高中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高中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高中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1.3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积极组织开展高中物理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课外广阔的天空让学生多进行物理社会实践

高中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2.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高中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2.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高中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2.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dylw.net 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高中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高中物理知识的应用。

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问题情境、生物学问题、作用研究

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显示出它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它可以创设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情境,如再现生物的形态特点、生理结构及生活环境等等。多媒体可以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作用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材所描绘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加入音乐、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因素,模拟具体的场景,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媒体在生物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鲜明的声像素材,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使广博的天地浓缩在方寸之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生物圈到细胞》一课开始时,先播放一段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神奇生命的诞生过程。再讲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时,可以播放一段《人与自然》的一段视频,展现动植物的千姿百态,特别是一些罕见的珍稀动植物,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会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丰富多彩的生物物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可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信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

1.2 利用多媒体创设形象化情境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利用多媒体能够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显示生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不仅可突出重点,而且在化解难点上也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细胞分裂方式》的内容时,特别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其分裂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同时又是教学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细胞分裂过程”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胞由一个分裂成两个时染色体结构的变化以及细胞内其他结构的变化过程,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平均分配。细胞分裂的动画演示还可以把每个时期的变化过程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对细胞分裂各期的特征有直观的了解和感知,本课的重、难点在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得以突破,学生的观察、思维、概括、总结、合作、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1.3 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生物知识

用生活实际创设的生物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很广泛,既包括生产技术实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从网上搜索一些资料,为学生提供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如我在上《细胞癌变》一节课时,收集关于细胞癌变的原因。多媒体播放癌症产生的原因,根据癌症发生原因,学生自主讨论怎样减少癌症的发生率。学生大家一起总结出了以下生活健康小贴士(1)不要图便宜买不新鲜或腐烂的蔬菜和水果。(2)咸菜、咸肉等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应少吃。(3)做米饭、煮粥之前要把米淘洗干净,以减少霉变对身体的损害。(4)熏烤的鱼、肉、香肠等食物中含有致癌的烟焦油,应少吃。(5)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1.4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作为探究性教学的载体之一。通过播放实验录像或视频、动画,创设理想的实验情境,让学生迅速实现从“依赖”到“自主”的实验认知。采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热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其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对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的思考

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探索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提问、思考、交流。多媒体是教学情境创设的最佳技术支持。生物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生物知识趣味化,将抽象的生物理论具体化,将微观的生物现象宏观化,创设生物学实验的合作情境,实现生物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推动生物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何惠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谈1:2课堂自主学习模式,中学生物学, 2010(8)22-23

第3篇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引领着新的科技革命,对推动全球经济走向新的繁荣、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明确提出把生物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各部门和地方在投入、政策、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研发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生物科技取得长足发展,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生物技术及其蕴含的巨大产业发展前景,不仅能够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的动力,也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中国政府将坚持把生物科技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大力提升生物领域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向生物科技领域集聚,形成完善的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努力把生物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坚持面向大众、服务民生,加强生物技术在医学、农业、生命健康、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和普及。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生物科技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生物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享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生物技术的研发水平。

当今时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快速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全球生物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大大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成为最活跃的技术创新领域。在生物技术、生物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努力构建生物经济发展新优势。我们愿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生物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已经成为促进国内外生物技术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沟通国内外企业投资生物产业的重要渠道、展示中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科技部将重点围绕生物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应用和生物技术国际合作等,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发展。

第4篇

2013年12月25日,含有抗癌活性成份“安卓幸”的牛樟芝营养品组成物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主持,对台湾易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易宏生物)研发成功的含有抗癌活性成分“安卓幸”(Antrocin)的牛樟芝营养品组成物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叶祖光研究员担任,副主任委员由中国农业大学籍保平教授负责,委员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张英男副处长和各大医院的专家担任鉴定委员。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成果鉴定。

牛樟芝是近年来在台湾快速兴起的一项现代农业生技产品,在岛内产官学研各界的通力支持下,其抗发炎、神经保护到抗癌等多项功效被不断验证,且已有国际级药厂、生技公司、销售商陆续到台湾接洽,商讨合作开发,市场前景可期。目前易宏生物公司建立的牛樟芝标准品数量最多,且包含多种三萜类化合物与抗癌活性最高成份的安卓幸。除牛樟芝子实体量产率(0.5%)领先同业外,还创造性地突破产业关键技术,以10年牛樟树可椴木培育出子实体,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未来若能建立标准化规格与布局量产的规模,预计全球市场每年超过数百亿美元的产值,为两岸创造高经济价值收入。

鉴定会上,易宏生物公司曾耀铭博士介绍了含有抗癌活性成份“安卓幸”的牛樟芝营养品组成物项目科技成果。与会专家听取了科技成果总结报告,对所提供的鉴定资料进行了核准、审验、质询和讨论。

经讨论,鉴定委员会形成以下鉴定意见:易宏生物公司研究开发出的以10年牛樟树龄为原料生产牛樟芝子实体的种植技术,产量达到生物学效率0.5%。采用该技术生产牛樟芝子实体,其产量和品质稳定,可实现产业化生产。经过对牛樟芝化学成分的大量分析研究,在两年生的子实体中发现了13种三萜类化合物,其中倍半萜化合物安卓幸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并获得发明专利。在此工作基础上,已建立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从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该项目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同行业领域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易宏生物公司表示,未来将奉献技术、经验与盟友共享,期望牛樟芝生产技术与系列产品能够全面进入大陆,针对老龄化与工业化发展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提高有效的解决办法,促进两岸现代农业、生物科技交流与经贸合作,推动华人幛药现代化、全球化。

第5篇

关键词: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胚胎工程 生态工程

新课程标本中的必修模块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必不可少,选修模块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奠定基础。因此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才能在教学中起到引领的作用。尤其是选修教材,可能对于部分教师来说自己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仍处于摸索之中。

选修课注重的是理解和应用,理论结合实际,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需要过于深和专,只要学生能理解即可。每个工程的重点在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比如生态工程的原理就是一个重点知识,要求学生在记住这几个原理的同时学会应用。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比如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组织培养的区别,等等。有些知识点是比较难理解的,比如胚胎工程——《受精阶段》,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把这部分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最重要的是要结合高考的要求,要求学生多做题,进行不定时的检测等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不变应万变。以下是我总结的每个专题的学习和教学建议,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1.基因工程

由于基因工程在必修教材的学习中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学生比较熟悉这部分内容,学习起来也容易得多。本章教学既要使学生应用已有的遗传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懂得无论是获得目的基因,还是进行蛋白质改造,基因工程的最终目的都是造福人类。

本章的重点是基因工程的概念,工具和操作过程。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从现实生活入手,例如:抗虫棉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大米、植物油等好多都是转基因食品,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涉及必修教材中DNA的结构、复制、表达酶等基础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有可以向学生提问:DNA是靠什么把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的?要使DNA分子断裂需要用什么处理?等有关的问题,既复习原来的知识,又可以引出基因工程的工具酶等。由于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基因工程的理解。

2.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包含了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两大块。突出了细胞工程的发展和基本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重点在于微生物的细胞融合技术,植物体细胞培养,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本专题看似抽象神奇,但是也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衔接,例如: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区别和联系,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体细胞克隆的区别于联系,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区别和联系,等等。高考中不可避免会考查到相关知识。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是个热点问题,与当今社会的生物科学发展联系紧密。学生要熟练掌握该项技术的原理和制备过程,因为这也是高考选修题的一个考点。

细胞工程是在学生学习必修一细胞与分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先回忆细胞有关的知识,从而引出细胞工程的内容,对于比较抽象的部分尽量做到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态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其便于理解。不要采用“满堂灌”的形式,给学生留出一部分的时间让他们理解。同时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1)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影响脱分化和再分化的条件有什么异同点?(2)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细胞融合常用的促融合因子是什么?(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什么?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什么?(4)常用什么方法去除细胞壁?原生质体和原生质层有什么区别,等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表达的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3.胚胎工程

本专题是在动物生殖与发育的基础上,了解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规律,即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和胚胎工程的主要原理,技术,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同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中的最新热点,阐述了胚胎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本节的重点是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胚胎工程的原理和技术。该专题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从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受精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个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提出:必修教材中的受精过程,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以及生理学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教学中应注意多举例子来说明问题。关于胚胎分割应强调分割的时期(桑葚胚或者囊胚)和注意的问题(胚胎分割时应注意对内细胞团均等分割且分割的分数不宜过多)。对于体外受精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试管婴儿的介绍很自然地引入,教授过程最好图文结合,让学生明确这是有性生殖过程。

胚胎干细胞的技术及应用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同时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总结交流三类干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4.生态工程

第6篇

关键词: STS教育 生物教学 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和技术联系非常紧密。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不仅应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生物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技术教育和重视素质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能及时触摸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STS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它引领生物教学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STS概述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首写字母的缩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的科学教育。其基本思想是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发展作出决策。

二、实施策略

在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科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的部分,当前,把STS思想渗透或整合到生物学科教育之中,不打乱教学现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从实际需要出发,拓宽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

在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中增加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穿插组织单元教学。例如:通过列举我国人口增长率来分析人口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使学生真正理解“计划生育”在我国的意义;通过“无性生殖”教学,讲解克隆技术;通过“生物的遗传变异”的教学,介绍人体基因组计划研究新进展;围绕“基因突变”教学,讲述基因疗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前景。使学生了解当前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果,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责任心和科学技术的决策能力。

(二)开展校内课外活动,展开STS教育。

开展课外活动是生物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对原有学习的知识、技能在某种程度上的拓宽和深化,有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例如,做食用菌实验时,事先设计实验目标,把实验中关键的操作技术指导给学生,而整个过程基本上由学生进行操作。通过实验,学生就能掌握菌种等级测定、装料、灭菌、接种、实验处理、栽培管理、采菇、记录、统计分析等一系实验方法,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观象,如菌袋的污染问题的处理等,也会令学生产生一些创造性的方法,如他们采取用甲醛、多菌灵、PP粉等处理对比设计实验。这些格外的收获,常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另外,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实验无论成功与否都会使学生尝到创造的乐趣,引起更多学生的参与。倘若实验获得了成功,并能把自己亲自生产的产品变成商品实现社会的价值化,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开设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综合科学活动,加强STS教育。

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综合科学活动课的内容可以从生物技艺类、生物实验类、实用生物类、专题研究类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使学生手脑并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使学生形成兴趣、发展个性,并将相应的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上去,从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如在征集“环境与人和谐发展”口号的活动中,可利用课堂或班团会让学生参与对“环境和人”的专题讨论,从而增强学生对《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知识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它们对环境、珍稀动植物保护的意义,同时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社会意识。

(四)参与社会实践,优化STS教育。

校外生物科技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明确的主题,而且研究问题的来源、活动的情景是真实的社会生产实际,如先进生产实践的考察活动、运用于现实生产的生物科技新成果的传播活动、生产实践问题的探究活动等,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训练科学发现的真正逻辑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鼓励并放手让学生向蚕农讲解蚕桑有关知识,向周围人介绍自制酸奶、自制泡菜、自制杀虫剂的技术,等等。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大大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大大优化STS教育。

三、实施方法

(一)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主要是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已有知识来探究、解答问题,以获取新知的方法。如在讲“蒸腾作用”时,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提倡植树造林?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花卉移栽时为什么要去掉一部分枝叶?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讨论法。

问题讨论法是运用讨论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解答,进而弄清问题本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如在讲“遗传病”时,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遗传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怎样防止遗传病的发生?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而寻求问题答案,并查找各种资料,寻求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现场调查法。

现场调查法主要根据特定的课题把学习者带到现场实地,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调查来解决问题,同时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及社会责任感。如学了“环境保护”以后,让学生到某个受污染的地区采集空气或水的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并寻找污染源,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四)决策模拟法。

决策模拟法是指就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例如,学了“生态系统”一节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利用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扮演一个生态学家,设计一个生态村。

(五)实验操作法。

实验操作法是应用实验的方法对已学知识进行探究或检验的方法。例如,在学了“血型和输血”后,要求学生能自己设计和操作ABO血型系统的鉴定实验和交叉配血试验。

(六)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社会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和决策,如在讲述到基因治疗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和其为社会带来的利弊时,让学生扮演不同意见的角色进行辩论或讨论,以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观、价值观。

四、渗透途径

(一)充分利用必修内容,体现STS教育的广泛性。

必修课教学作为中学教学活动的主渠道,由于其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因此,我们应充分依托必修课教材,大面积地实施STS教育。必修课教学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一定的教材来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框架、知识内在逻辑顺序,它较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教师,要有强烈的STS教育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教材中进行STS教育的因素,不断整理和调整教学内容,让生物学教材渗透STS教育。

(二)开展选修课教学,反映STS教育的层次性。

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选修课是在完成必修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设的,它以课堂教学为主,包括实验、参观、实习、调查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实际上,开设生物选修课在实施STS教育方面有其明显的优势。与广泛性见长的必修课相比,生物学选修课中的STS教育在具有较大选择性的同时更具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第一,能根据学生的生物学方面STS素质及兴趣、爱好等,安排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生物学STS教育内容;第二,由于选修课在时间安排、内容选择及实验场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弥补必修课教学中渗透的不足,能够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三)开展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显示STS教育的多样性。

生物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生物学课本知识的扩展和加深,是强化STS教育的有效途径。生物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开展科技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生物科技活动开展STS教育,这对于显示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多样性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多样性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表现:

首先,开办生物科技讲座,介绍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介绍生物学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介绍生物学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开展趣味生物实验、小制作、科技小发明和小论文活动,并定期进行展评;收集最新科技发展动态,编写生物学STS手抄报,并定期举行评比;举办应用生物知识竞赛和实验设计操作竞赛活动。

第三,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田或医疗实验室等,然后进行现场观摩和实地学习操作;利用节假日进社区、下乡村,为普通群众或农民讲解保健知识、测血压,讲解病虫害知识等,并写出实践报告等。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STS教育内容的渗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还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渗透材料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使学生既懂得了科学原理,又懂得了科学原理与技术之间的联系,还理解了这些知识在社会中的日常应用原理。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益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领头学科之一,它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生物科学教育中渗透STS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粱强,赵瑞祯.利用《生物》新教材中的专题栏目实施STS教育[J].生物学教学,2005,30(8).

[2]施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35.

[3]魏景华.STS教育思想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J].生物学教学,2000.3.

[4]于海洪.我的STS观――生存与发展伦理问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0-23.

[5]周衍文.农村中学生物学课STS教育初探[J].生物学通报,1994,29(6).

[6]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1-105.

第7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应用;推广;农业种植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促动下,生物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扩张,生物技术普遍运用在农业生产中,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生物技术比较难以应用,所以发展和推广都进行的比较缓慢。近年来,科学家更深入的对生物科技进行了研究和应用,让生物技术更多的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例如:转基因技术等等,所以必须加大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和推广。

1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重要性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对农业产品的中产量需求很大,近几年来,生物技术逐渐的发展起来,并应用在农业中,在没有污染自然生态的情况下,粮食的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决。生物科技有投资小、产量多、高回报的特点,并且能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的污染。生物科技不仅能拓展农业发展,减少可利用能源的浪费,还能使产量得到提高,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1)通过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人口多,人均占地面积小,粮食少,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大大的提高了水稻的产值。这正是生物技术的合理运用。

(2)运用生物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居民对食品的质量、营养等方面有了较高的要求,生物技术的运用,极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例如:“转基因技术”,通过对产品基因的改造与组合,使其和另外的生物体相结合,提高植物的蛋白质成分,增强植物抗病虫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

(3)生物农药方面的运用。农作物产量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气候、土壤等,其中病虫害的危害是一重要因素,传统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使农产品本身受到危害,更加破坏了环境,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等等通过提取制成的农药,和传统农药相比,生物农药种类较多,农户选择类别较大。生物农药在制作的过程中,减少了化学成分,在使用中,对植物和环境都起到了保护作用。传统农药是通过生物组织生产出的药品,农药的材料受到范围的限制,这使传统农药价格较高,生物农药避开了这种弊端,生物农药有生长快、范围广等等,与传统农药相比也大大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4)通过生物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在我国,除了水稻等极少数农作物的产量高以外,大部分农作物产量底下,其中很大原因就是我国农作物抗病性和抗虫性差。农作物抗虫性和抗病性差不仅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甚至可能导致农作物的死亡。要想提高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就必须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生物技术的引入,给解决这种难题带来了契机,如利用马铃薯自身分泌的一种蛋白物质来抵抗科伦那多甲虫对其的伤害。长期利用生物技术防虫害,可以使农作物产生一定的抗虫性和抗病性,这也会减少传统农药的使用。

(5)通过生物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抗金属性。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工业发展离不开对金属的利用。由于对金属的广泛运用,使得金属微粒无处不在,甚至于我们呼吸的空气中也含有这些金属微粒。有些重金属本身是有毒性的,它们被植物所吸收后,生长产生的农作物产品中就会带有这些重金属元素,这就会给食用者带来身体上的危害。土壤中也会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由于这些土壤一直生长着农作物,所以这些土壤中的重金属不易移除。如今,通过生物技术,提高了农作物自身的重金属抗性,含有重金属元素的土壤,在经过改良后农作物的循环种植,重金属被逐步移除。

3 对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前景的展望

3.1 利用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利用的研究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对光源的利用,达到植物产量的增收。在生物技术方面,就是要通过对光合作用的深入研究,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率,从而在农业领域大展拳脚。

3.2 生物固氮技术 传统的化肥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养料作用,但是也对农作物及土壤有着很大的伤害。氮肥是对农作物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化肥,传统的氮肥基本上都是化学肥料,伤害土壤和农作物本身。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生物固氮,提高了氮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氮肥的成本。

3.3 通过对农作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提高农作物产量 目前,对于菌类的生物反应器的掌握难度较大,技术要求比较高,成本也相对较高。但是植物农作物的反应器就相对容易掌握,便于管理,对操作技术要求低。合理利用农作物的生物反应器,必将会取得不凡的成就。

4 加强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宣传

目前农业生物技术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这就应该加大推广力度,丰富宣传手段。农业生物技术如果被全面的推广应用,必将成为农业史上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它必将引领农业生产潮流。政府应该加大农业生物技术扶持,加强宣传投入。

第8篇

生物基这一概念的适用领域非常广泛,在纺织界主要是生物基纤维。目前生物基纤维已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生物基产品及绿色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科技领域的前沿。在我国,生物基纤维虽然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为迅速。目前行业内,PTT、海藻酸盐、PLA、PHA等生物基纤维已突破关键技术,大部分已经实现产业化,并成功传导至下游。

同一起点的赛跑

生物基纤维对于缓解世界石油资源不足所显露出的巨大潜力被各个国家所看好,美、日、欧洲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入生物基纤维的角逐战。近日,荷兰Avantium公司成功推出生物基PEF材料制成的T恤衫, 日本东丽公司以美国Gevo公司合成的完全生物制备的对二甲苯为原料,在全球首次成功制备出完全由生物质为原料的PET纤维。

在中国,生物基纤维的发展也并不逊色。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鹏在接受相关媒体记者采访时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生物基化学纤维技术方面并不落后,甚至在个别领域有所领先,这也是有别于传统化纤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也表示:“生物基纤维是今后化纤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唯一不落后于国外的新纤维品种,而且在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国内化纤企业在生物基领域有突出成绩的企业代表有,福建海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据悉,海兴科技和美国杜邦公司联合推出的高科技生物基弹性短纤维——舒弹丝已成功在家纺领域成功应用,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家纺材料的一大重要革新。”

“生物基纤维带给整个纺织行业的是欣欣向荣的前景与潜力无穷的提升空间。舒弹丝37%的原材料采用非石油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减少了对石油和石化产品的依赖。”海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连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张连京称,舒弹丝中的玉米提取成分占30%,相比石化纤维,生产同样数量的舒弹丝可减少30%的能源消耗和63%的碳排放量。而且,氨纶等化纤产品在很多领域都受限制,但舒弹丝无论是用于婴幼儿产品,抑或消费者是过敏体质,都不会产生任何问题,舒弹丝也通过了国际市场上最权威、影响最广泛的生态纺织品认证。

除了最近频繁亮相的舒弹丝外,近年来在纺织各大展会上还可以看到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壳聚糖纤维。据悉,壳聚糖纤维是一种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新型功能性纤维材料,它以蟹壳、虾壳为原料,采用高科技,经提纯、溶解、纺丝而制得的动物再生纤维,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抗菌,具有天然抑菌、快速止血、吸附螯合等功能,还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纺织等领域。

目前,海斯摩尔“特种壳聚糖纤维布”已成功被航天工程“天宫一号”、“神舟八号”采用。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海斯摩尔,以项目“千吨级壳聚糖纤维产业化及应用关键技术”申报了2013年度“纺织之光”科技进步奖,并获得了一等奖,专家们一致认为:海斯摩尔总体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生物基纤维由于其将原料的可持续性和产量的规模化完美结合,成为了未来化学纤维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抓住的领域。在《化纤“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的发展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和竹、麻、速生林及海洋生物资源等,开发新型生物质纤维材料,研发纤维材料绿色加工的新工艺、突破装备集成化技术,实现产业化生产。根据规划,到2015年,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将实现万吨级产业化生产,生物质合成纤维发展到21万吨产能,生物基各类化纤原料产能发展到30万吨。

中国化纤协会会长端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力发展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的意义不只是实现化纤强国的途径,它的意义更在于:一是该技术的成果可以代替石油,从国家战略和安全考虑,可作为储备技术;二是生物基纤维及原料具有可再生和生物降解等特性,对环境友好,符合当下及未来绿色环保的发展潮流;三是该种类纤维具有超越常规纤维的性能,例如生物基PTT纤维综合了锦纶的柔软性、腈纶的蓬松性、涤纶的抗污性及接近氨纶的弹性恢复能力,将各种化纤的优良性能集于一身,是当前国际市场最新开发的热门高分子材料之一。”

当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中科院等部门正在联合推动“国家生物基材料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了行业的发展目标、产业规模增长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副司长王伟在参加化纤协会行业内部会议时对生物基纤维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在组织实施专项时,要注重产业链的同步建设;二是在满足现有市场的开发与生产的同时,还要注重开拓新的应用领域;三是以企业为主体,注重产学研用的结合;四是注重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五是项目实施前期要扎实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