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欧姆定律的来源

欧姆定律的来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6 17:13: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欧姆定律的来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欧姆定律的来源

第1篇

1 知识目标

1.1 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1.2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1.3 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1.4 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1.5 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1.6 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2 能力目标

2.1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2 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2.3 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

3.1 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3.2 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3 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3.4 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教学建议

1 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在高中是个难点,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在处理电动势的概念时,可以根据教材,采用不同的讲法.从理论上分析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从电源的负极将正电荷运送到正极,克服电场力做功,非静电力搬运电荷在两极之间产生电势差的大小,反映了电源做功的本领,由此引出电动势的概念;也可以按本书采取讨论闭合电路中电势升降的方法,给出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的结论.教学中不要求论证这个结论.教材中给出一个比喻(儿童滑梯),帮助学生接受这个结论。

需要强调的是电源的电动势反映的电源做功的能力,它与外电路无关,是由电源本生的特性决定的。 电动势是标量,没有方向,这要给学生说明,如果学生程度较好,可以向学生说明,做为电源,由正负极之分,在电源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为了说明问题方便,也给电动势一个方向,人们规定电源电动势的方向为内电路的电流方向,即从负极指向正极。

2 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希望作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然后用公式加以解释.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线,可以直观地表示出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务必使学生熟悉这个图线。

学生应该知道,断路时的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因此,用电压表测出断路时的路端电压就可以得到电源的电动势.在考虑电压表的内阻时,希望通过第五节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3 最后讲述闭合电路中的功率,得出公式 , .要从能量转化的观点说明,公式左方的 表示单位时间内电源提供的电能.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上式的意义:电源提供的电能,一部分消耗在内阻上,其余部分输出到外电路中。

教学设计方案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 教育目标

1.1 知识教学点

1.1.1 初步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1.1.2 了解电动势与内外电压的关系。

1.1.3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1.1.4 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1.1.5 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的转化。

1.2 能力训练点

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1.3 德育渗透点[来源:高考资源网]

1.3.1 通过外电阻的改变而引起I、U变化的深入分析,树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相互联系的观点。

1.3.2 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的思想。

2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2.1 重点

①正确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来源:高考资源网]

②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2 难点

路端电压、电流随外电阻变化规律。

2.3 疑点

路端电压变化的原因(内因、外因)。

2.4 解决办法

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类比分析、动态画面、图像等帮助同学增强感性认识,逐步了解电动势的含义,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公式,分析各项的意义,使学生有初步整体感知,精选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路端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而改变的规律的典型例题,结合图像分析突破难点。

3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答:导体两端有电势差)

演示:将小灯泡接在充满电的电容器两端,会看到什么现象?(小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分析:当电容器充完电后,其上下两极板分别带上正负电荷,如图1所示,两板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把小灯泡和电容器两极板连通后,电子就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通过导线产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但这是一瞬间的电流.因为两极板上正负电荷逐渐中和而减少,两极板间电势差也逐渐减少为零,所以电流减小为零,因此只有电场力的作用是不能形成持续电流的。

教师:为了形成持续的电源,必须有一种本质上完全不同于静电性的力,能够不断地分离正负电荷来补充两极板上减少的电荷.这才能使两极板保持恒定的电势差,从而在导线中维持恒定的电流,能够提供这种非静电力的装置叫电源.电源在维持恒定电流时,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不断做功,从而把已经流到低电势处的正电荷不断地送回到高电势处.使它的电势能增加。

4 课时安排[来源:高考资源网][来源:高考资源网]

1课时

5 教具学具准备

不同型号的干电池若干、小灯泡(3.8V)、电容器一个、纽扣电池若干、手摇发电机一台、可调高内阻蓄电池一个、电路示教板一块、示教电压表(0~2.5V)两台、10Ω定值电阻一个、滑线变阻器(0~50Ω)一只、开关、导线若干。

6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观察、动手测电源电动势,并边观察边思考,逐步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在教师的启发下逐渐理解公式含义,引导学生用公式法和图像法去分析同一问题。

7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答:导体两端有电势差。)

演示:将小灯泡接在充电后的电容器两端,会看到什么现象?(小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分析:当电容器充完电后,其上下两极板分别带上正负电荷,如图1所示,两板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把小灯泡和电容器两极板连通后,电子就在电场力作用下沿导线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但这是一瞬间的电流。因为两极板上正负电荷逐渐中和而减少,两极板间电势差也逐渐减小为零,所以电流减小为零,因此要得到持续的电流,就必须有持续的电势差。

教师:能够产生持续电势差的装置就是电源。那么,如何描述电源的特性?电源接入电路,组成闭合电路,闭合电路中的电流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8 板书设计

8.1 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8.2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8.3 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增大而增大。

第2篇

宇宙是一个无限空间,含两种物质:①质物者:a、分子、粒子、结构、实体;b、元素:c、重量。d、占空间位置,e、内含能、功、力三者,f、做行为动功,g、所见物质者物理学,和物质者化学;②场物者(非物质场、场力的现象即场书,场辐其周间,不重量,居空间,但不占空间位置,现象,不实体、不元素,只一具非物质场力,不含能,不做动功,静非物质特异无功,动静功是二者宇宙存在的重要区别,因而必两分门类科学,二者宇宙空间两对立具在,但二者没有任何相同之处,各具各特色,各内经而相异,书有:电力电路非物质书,无线电磁波电学非物质书,太阳光学非物质书,太阳光热学非物质书,地磁线场非物质书,加地表山、水、陆地、加太阳光、温度场等,等于先后共生态环境、造化了动植物栖息生命书,物质空气向地心非物质重力场重力经典力学书等。)太空、星系向日心聚力场,地球万物向地心力场。

由于非物质弥漫于宇宙间,无形态,常态,如太阳光和热,太磁波可不算运动,可视为传播速度为零,电路所做静无功则神化(快,零速,即时性,无次数)。

宇宙不特殊物质,不狭义物质和不反物质等不适说法,均宇非物质,非物质文化应改为不物质文化,以区别宇宙非物质科学。

世界到如今,非物质学为零,物质学三七开,七不地球经典,形而上学,等于不发展科学世界和教育欠科学,以及中国无一科学,只为引进狭义,又学而不思则罔。

创宇非新型:

只有太阳光热非物质依然,才能解释古今地球万物由来,古今太阳造地球万物,古今同由来。

说宇宙万物由来的切入点,是先宇宙非物质物来和怎么来的,不先问宇宙万物是怎么自然来的,自然界,这会至于不可之论,上帝和神造世界,分两步非物质科学化、物化、解释。宇宙必然界不自然界说法。

①太空:初始,太古,太空,先是笼罩一个宇宙场,这个场是高光高热度气流岩浆体三构成,非物质场具特定内聚力,向心力,或者范围力,至后来分离成大块无机天体,这就是太阳,地球,月亮,星系等的由来,他们至今仍然是由高光高温岩浆气流体构成,太阳星系非物质。至今仍在为证。

②地球:地球万物的由来,是地球先有了生态环境,如太空太阳光,天空空气,以及地壳冷却成山、水、陆地、地下等综合环境缔造,二者统一,造化了动植物栖息生命。这就是非物质先客观条件地必然世界由来,不是无条件地神造自然界。先有鸡,后有蛋,是先鸡器官与环境统一体形成,后躯体可延续生蛋。

原子、细胞、是地球万物由来的证据,是阴阳两物,物质,非物质,两结合缔造的证据。自古如今,原子细胞关系尚在。

原始皆单细胞开始,后细胞分裂,成的各种器官整体生命物。

创电非新型:

1 创电新型学说

①电路不可物质水说,水压、水流、水阻或电路不水压、流、阻, UIR三说,灭UIR学生不电学和不欧姆定律,我创我的Qq双电力场电工电路。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登记,诠权依法保护

2008-A-010257 中国 左春

②电不是什么东西的东西,电的定义,身份,学名非物质,电源内部不是电,端电场是电,电场身份非物质,自代学名非物质——正负电荷非物质,正负电场非物质,正负电场力非物质,场电源非物质,场电路静无功非物质,场无功率非物质。

—— 中国国家版权登记,命名,专利。

——中国 左春 发明

2 创非物质电新型比方物质水UIR欧姆定律和世代大校水学生假电学,出三重拳判死刑

学生学之所以全学假,始原于E源内部总源总水源和总路,和比方了水流路和总路除源发水除式电学与定律,全假电说,不事实发生。《中国辞海》该电场电力说。

1假.人人不平学生UIR水流说:人人不认同电路是水在流动,而西方和中国人正恰猜想说是水流,有证据可依,有什么不敢,欧姆定律和学生电学没人用过,和国网电路不是UIR,证据有如I比方的水流强度安培或电荷强度安培水安培证据,R水流时才有管阻欧姆证据,E内部化学水杯伏打源,水泵源发水证据,和指电流有方向,正到负,负回正,电源内外循环流,比方水流的证据,以足不怀疑,水电学和欧姆定律,不再怀疑。

一句话,使水UIR学生学和二百年的水I=U/R欧姆定律,人造没有的假水事,开除电学。结束没电假学生电学和欧姆定律的历史,成历史大古董,反电科学里程碑,收藏。

加说一句话:形成UIR有其时代背景:是必假,必水的来源,十八世纪初电时期,只有物质物理学一种,电则也习惯物理学,深层次非物质电学说是不可能的,电流比方水又是轻易的只有比方水,于是,伏、安、欧三人的水流电路必果,U水压源,I水流安培和过流线阻RL欧姆,以水代电的水流机械路,当了电路,不电路,U、I、R三者身份不电性,指电源U水压,物压者外路不会启电,I无,不显电,没电,不叫电路,而定水路说、水路学此由来,不怀疑。

220Q灯炮的亮,钨丝中的所谓电流,不是由小丰满发电机发来,过钨丝,再回到发电机,千万里电流循环的说法,水UIR纯属猜想,不事实,而钨丝全长是Qq二者双电静自闭、闭合、显电,灯亮,金属钨丝集肤空心,无电流,静电钨丝导体电路。

一个教授说灯泡本不水流,手摸灯泡打人,证明是电,水能打人吗?摸灯炮没见到水,电还要防水是个矛盾,我们就这么假教,水UIR。教错找教育部。

2假.21世纪创电非物质双电力Qq新型电路学学说,假UIR物质水学说被创掉,势必行,物质非物质学说变革,被。

3假.学术法:不上电,不学术。

①总路不学术:学生电学只有一个E总路教学,总路不是电路,本身作废,总路是欧姆教学假造,假教学,不使用。

见下总图:

表示封闭水流图,不电图和横躺竖卧不电原理,无方向,蛛网式画电图、闹心图假教学,。

②总路总连求源水除式和除式定律不学术,《中国辞海》载,属物理数学公式,物理,数学教学,不电公式:

(a)总除式E源内部,电中性,不是电源,至端极才为端源,则学生学没电源。

(b)I总流不是电流,则学生学没有电流。

(c)R与r是并不是串,则学生学没电路。

(d)学生学假物水除式,数学物理教学,学生学没有属于电的定律,没定律。

(e)一段导体I=U/R定律,被除数U不分源,不含源,U=0,故除式不立,凡一段导体不单独源的除式。

3 我创我的新型电路,非物质Qq双场力电路电学

包括一切有源,有线、高低频和直流等基本电工电器电路。

如国网(世网)50—60Hz正弦波交流电路,发电机、电瓶、电池等基本电源,一切冠名非物质Qq场路。

①凡实用电路,一律由电源内部发外端(两极),电荷的电场含电力,为外路端源,电源,外路金属导体自启沿长度集肤长阵静荷(不电流二字),金属线芯发生场强处处为零,空心,无功现象静电电路。

②电源内部一律不外发电荷或物,说明电源不是物质性,非物质的,电源只外发端电场含电力,也说明电源非物质性。

③电源内部不为电,(中性),至端极才为源,外路端源。

④发电机内部不是电,端电场含电力Qq才为电,静场电力。

⑤外电路自启电,沿外导线全长度Qq自动静封闭,闭合,空心,全长度显电,有电,用电器生效时,叫做闭路电路,运行。

⑥画图以端源分界,左右双边对称,对峙,见下图。

⑦电路运行模式(+ - Q电力+ - q电荷+ -P马力,+ -表示对峙)电源内外双边双向双对峙,自动平衡,静运作电路。

⑧变革掉假水UIR,不电压、电流、电阻说,冠名Qq双电力,电路所测电流表,不I而q,所测电压表为Q,不是电压U,电路无电阻R说,而电导电路导电说

第3篇

一、研究《考试大纲》,做到复习有的放矢

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密切关注近几年《考试大纲》中关于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的增减变化,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针对性地指导高三物理复习,在复习中着重解决以下两点:结合《考试大纲》和课本落实知识点,扎实掌握基本的知识点,以不变应万变。教师首先要把握重要概念、定理、定律的内涵和外延,并结合典型习题加以训练,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其次,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发展的实际,突出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复习计划

学生刚进入高三复习时,对高一、高二学过的内容往往遗忘较多,所掌握的知识系统性差、漏洞多,各人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分析能力更为欠缺。以夯实知识基础,形成知识网络为出发点,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降低难度复习,复习每一章时对照《考试大纲》规定的全部内容及有关高考信息,了解考试的知识点和考试的重点,每章给学生2―3课的时间结合考点、课本、复习资料复习并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收集,对学生反映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备好复习课。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复习的针对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

三、针对学生的现状,明确各轮复习的任务

第一轮复习是“双基”复习阶段,是高三复习中用时最长的一个阶段,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复习训练,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其主要任务是:(1)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2)强化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审题能力和表述能力的训练,规范解题习惯;(3)提高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

第二轮复习为专题复习。该阶段的复习宗旨是: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宏观结构,掌握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科内的综合;理清各类题目的解题规律、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关于物理知识结构,一是图表法,二是以“力”和“能”为纽带把整个物理知识串起来。通过知识的串讲,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物理知识的框架,使物理课本变“薄”。主干知识是物理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点,所以复习时要在主干知识上狠下工夫。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电场的基本性质及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欧姆定律、电阻定律及焦耳定律、串并联电路及电压、电流、电功率分配、安培力、左手定则、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等。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还要加深理解、熟练运用,要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由于高考物理试题的题量较少,突出学科内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要特别注意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如:(1)牛顿运动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2)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为模型的电磁学与力学的综合,(3)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4)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

第三轮复习是回归课本、拾遗补漏和纠错阶段。该阶段主要做两项工作:一是进行考前模拟,巩固一、二阶段的复习成果,将学生的水平再提高一步。二是回归课本,进行知识整理、方法回顾、经验提升,书写习惯再强化,解题环节再规范,从细节上提高得分环节。1.对选择题不要看到一个认为正确的结果就忽略其它选项,应该瞻前顾后,细心比较,从而得到正确答案。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也不要空着,可凭直觉选一个,若是多选题,通常选对其中一个选项就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2.对于实验中的填空题,若是文字填空,要注意把意思表达清楚;若遇到数值填空,则要注意单位;若对有效数字有要求,要严格按规定的有效数字填写。3.解答物理大题时要注意规范解题,特别注意“必要的文字说明”,尽量根据题目写出相关公式的标准形式,步骤中要先写基本公式,而不能直接写导出公式,应有文字说明和代入题目所给数据的算式。不要将几个式子连在一起,严格要求学生规规矩矩地按步骤写基本公式。4.对于最后结果的表述,要看题目要求,写出准确的数值和单位,有必要时还要对结果进行讨论。

四、要多花心思关注学生如何学习

我们经常感叹已经讲了很多,学生还是不会,事实上我们可能只注重如何讲而忽略学生如何学,或者说根本不去关注他们是否清楚我们的讲授意图。学生做过大量的试题,我们要舍得花上一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做好几个环节:(1)对试题进行归类。如:万有引力与天体的运动专题中,有关稳定轨道运动参量、恒星质量、轨道半径的确定、变轨问题分析、同步卫星的有关常识、双星问题、星球上的动力学等问题。(2)对解题思路方法的归纳。如:共点力的平衡专题中,有关力的分解与合成技巧,三力平衡――合成或分解,四力及以上力的平衡――正交分解;已知角度――三角函数法,已知边长――相似三角形法。(3)对相似或相关问题进行区分比较。如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偏转等。再如:水平面上子弹穿木块,若水平面光滑和粗糙,则应分别如何处理。(4)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关键点,如动量守恒定律运用的专题中,关于相互作用物体组成的系统的确定:两车相撞,车上的物体是否参与运动;两冰车上的小孩互相抛球,相互作用过程的选取,守恒条件的分析,速度矢量方向在守恒式中的表示(包括已知方向的表示与未知方向的表示)。

五、科学合理定位,研究复习方法

1.摆正课本与考试大纲的关系。

(1)重在理解,对基本概念和规律要弄清;(2)重视课本中的例题、习题、思考与讨论;(3)重视课本中的插图、阅读材料;(4)重视实验,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才能做好实验题;(5)教学必须以大纲为本,坚决不做无用功。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总结中提高。

高考题与新科技、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联系紧密,题干素材的来源非常广泛,一般都是反映生产、生活、科研方面的真实材料。这类题目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理念。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和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以适应教学改革、高考改革的需要。

六、加强组内交流与协作

1.优化备课组活动,强化协作意识。

(1)开展复习课模式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集思广益。

(3)在强调整体意识的前提下,倡导个人合理拼搏。

第4篇

一、物理课堂教学中活动的设计

1.在物理授课中课堂活动的设计

一般授课,都归纳为“确立主题、实验探索、展示交流、共同分析、归纳总结、集体反思”,在课前完成“展示交流、共同分析、归纳总结、集体反思”这四点,在课内我会通过师生的互动合作来完成这一节课的全部内容。例如:在学习牛顿定律时,我会告诉学生牛顿定律与哪些因素有关的主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想象,有些学生竟然直接把苹果拿出来做实验,我被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和智慧给打动了,在实验分析和交流的过程中,把传统的老师的教演变成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这让每一个学生学习情趣高涨。

2.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

在探究性的实验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提出问题、合理猜测、实验探究、分析验证、交流总结”的过程。例如:在“欧姆定律的研究”这一课上,我最先提出问题:“欧姆定律的概念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或者说明你的依据。”学生经过讨论之后,我又根据情况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器材来设计实验,然后再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究。待学生确认方案之后,再强调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实验结束之后,让各组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经过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行自主地分析,最后他们会得出结论,从而证明猜想。

3.在物理复习课中课堂活动的设计

在复习课中的活动设计,我归纳为“确立主题、自主复习、展示交流、归纳总结”等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老师列出总纲,然后学生自主归纳知识要点,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象或者自行编题自行解答,最后让学生展示他们自己复习的成果。

二、物理课堂活动的设计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四点

1.设计要选定在“发展”,体现在“发展性”上

在苏科版物理教学中,要选择于发展,其中包括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第一,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以发展学生的潜力为主来设计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进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亲自获得体验,通过思考、感悟逐步寻找到新的观点,得出结论;第二,学生在自主的动手实验中,能够发现新的方法,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会形成很新的学习能力,会为他们终身受用的学习和发展技能打好基础,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上时代的进步,他们自己才会进步。

2.在设计课程活动中,要因材施教,体现“差异性”

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个性、智力、情感、品质都各不相同,在活动中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课堂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同学,要采取不同的引导、激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进一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我曾担心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会影响了我在课堂上的活动开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进度,事实证明了,同学们在物理课上学习时,他们从活动中感受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对物理的学习也更有了自信。

3.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应该“多样性”

无论是课外还是在课内,课堂活动应该展现多样性,可以是围绕教材的活动,也可以是其它综合性活动。课堂活动的“多样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选择活动的方式也不同,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还要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态度和评价,要善于去挖掘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4.在课堂活动设计中,要“创新”

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主题,在方法上给与引导、帮助,要让学生能够自主鼓励自己参与活动,通过一些富有创意性的题目,引发他们的思维开放,进而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

生活化的教学有利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学生认知,打破学生以往的认知平衡,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应该要结合生活实际,在生活化情境中要注重“趣、异、疑”。中学生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创新新奇的生活化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学习的兴趣,在讲解各个知识点的时候所举的例子应该尽量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观,进而去探究物理的学习。

2.课堂上,开展对生活的探究,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5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效方法

一、指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 于观察的过程中学习物理

1.充分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即准备好观察工具和记录的必备之物.例如,在观察日食时,一定戴上护目镜;在观察水的沸腾时,选择好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2.要集中注意力,不放弃偶然目标,不轻易放过那些你甚至觉得毫无关系的现象.长期训练,使之形成一种一丝不苟的科学习惯.例如,观察彩虹的颜色时,不仅要观察彩虹的几种颜色,还要留心从里到外颜色的顺序;观察推土机时,不仅注意观察推土机履带的接地面积,还需注意观察履带的棱,并让学生思考.

3.反复观察,找出实验中产生某种现象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饺子煮熟了会漂起来,是个很常见的现象,但很多学生都没有仔细观察过,引导学生反复观察,认清现象的本质.

4.作好观察后的总结,对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进行认真分析,以便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例如,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首先要明确在实验主要观察蜡烛和屏的位置变化以及屏上像的变化.本实验过程中,注意力应集中在蜡烛的位置、屏的位置和像的情况上.为了更准确地观察这些现象,可进行多次实验,最后总结出物距、像距、焦距以及像的虚实、放大、缩小等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掌握物理规律

在实验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实验探究,一般要弄清实验探究的七个过程. 例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第一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平衡?第二步,让学生猜想杠杆平衡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猜想;第三步,指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需要那些器材,实验步骤怎么安排,杠杆在什么位置平衡好测量动力臂和阻力臂;第四步,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与记录数据;第五步,分析与论证,根据测量数据从定性到定量分析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第六步,评估,通过不同情况下的杠杆平衡时的数据分析关系,当用弹簧测力计时,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不完全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去分析第七步,交流与合作,根据各组得到的结论讨论杠杆平衡的条件,对没有正确得到杠杆平衡条件的组起到共学生习的目的.

除了在课堂上做分组实验外,还指导学生创造条件,在家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小制作.也可以借助玩具做一些实验,很多玩具的设计或操作都关系到一些科学原理.如,学习了

“重心”这课后,可用不规则的木板通过“悬挂法”找出其重心何在;学习了

“力的测量”这课后,可用橡皮筋制作一个简单的测力计.玩具小激光灯就可以做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实验.这对我们掌握物理规律是十分有益的.

三、指导学生思考, 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它的规律性很强,单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物理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规律.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而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渗透到整个物理学中.

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以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在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内涵和外延的同时,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巩固物理各部分知识的联系,进而优化学生的物理知识结构.

例如,学习比热容后,指导学生思考比热容这个概念,为什么要引入比热容这个概念?如何定义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和其他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等.如,学习欧姆定律后,指导学生思考欧姆定律这个规律是如何得来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和其他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又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于各分电阻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什么?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各分电阻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什么?只有养成思考的习惯,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分析、判断、推理、归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学好物理.

四、指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应用中学好物理

很多物理知识都来源于生产生活,反过来又指导我们改进生产生活.因此 ,我们不应把物理当成一门纯理论科学,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作一门纯理论来学习与研究,那样自然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如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6篇

一、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新背景

首先,这是当今教育的新形势。在当下,“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的前进步伐已在全国范围内迈进,传统的应试教育已向素质教育转型,这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工作的重心,这样,教师和学生都从题海中解放出来,重新回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的正轨中来,与之相应的能力评估系统也在逐步完善,在升学考试试卷中已有不少能力评估题,如“请你列举出自行车中应用到的几个物理知识”,这就促使师生去关注形象思维的培养。

其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的推广与实践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促使教师从教学法的单一性向多元化改进,实验探究教学法、图象法、物理情境教学法应运而生,这些形象化的教学模式将从本质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水平。

再次,思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年龄在13~18岁的中学生中形象思维相对抽象思维更为发达,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正是对他们这些“教学的主体”的因材施教。

另外,教育产业化的体制改革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大量的教学模型和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这为把中学物理形象化教学引进课堂打好了物质基础,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完善了学生的思维结构。

二、学生形象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学生掌握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认知未知的物理领域,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为实现这一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⒈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

感性认知是人与未知事物最初的接触,它的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对未知事物进行理性探索的水平,取"注意"这个感性认知方式来看,认知心理学归纳了注意在保持、分配、转移中的六项特征:1、选择,2、集中,3、搜索,4、激活,5、定势,6、警觉。可见在注意的行为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排除干扰信息、集中有效资料、搜索并激活相关信息的质量和速度方面更为有效。如果初步加工后的个别表象质量较高,必然也会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从而更快更准确地获得一般规律。

⒉增加学生的信息储量

脑科学的研究结果告诉人们,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用的资料多来源于大脑中的长时记忆系统,而长时记忆系统的内容有90%是以形象化的方式存储的。记忆规律的研究发现,人在记忆新知识时总是先对其类化,再存入长时记忆系统中相应的模块里;或者先建立新模块,应用时根据一定的线索先进入该模块再激活相应的知识。显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不仅可以更好地类化已有的形象材料,增加存储模块,由内而外地增加信息的储量,而且增加应用时进入记忆模块的线索,减少激活时间,提高反应灵敏度。

⒊触发学生的灵感创新

在物理学史上,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物理学中不少的新发现并非来源于严密的逻辑推理,相反是基于灵感的联想、猜想和想象。比如说牛顿从苹果落地的表象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从蒸汽把水壶盖顶起的表象发明了蒸汽机,这些都是形象思维的创新实例。中学生处在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更发达的年龄阶段,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去触发学生的灵感创新,由于形象思维是个性化与本质化同时进行,善于完整地把握住各种表象,这种相对开阔的思维方式正是灵感闪现的沃土,进而通过联想猜测的手段创新出超越常规的典型,提出有价值的信息。

三、学生形象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物理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材,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很好地发展形象思维,进一步加速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可将教材知识点分为概念类、规律类、实验类和习题类四类,下面我从这四类知识点的特点出发,结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谈谈本人的教学实践。

⒈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概念的来源一般有两个途径:一种是从自然现象中抽象而来的基本概念,比如说路程、质量、温度等;另一种是远离了经验事实由已知概念推导出来的导出概念,比如说速度、功、能、效率、压强、密度等。显然,基本概念的形象化要容易的多,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经验再通过图象让学生感知。而关键是导出概念,它无法经过表象让学生感知,但我们可以通过迁移与效应让学生掌握更多理解这一概念的线索,如把速度联系到学生平时的体育赛跑情况,把压强联系到按图钉的情况,通过物理现象的迁移建立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

⒉在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规律的来源一般有三个:一是在大量事实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比如说牛顿定律、欧姆定律等;二是已有定律中推证得到的,如能量守恒定律等;三是对物理现象理想化与假设性的解释,如分子运动假说、卢瑟福原子核结构说。规律教材的特点是它可以结合很多的物理现象, 解决许多生产生活上的问题,传统物理教学模式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一方面,但从认知的规律和长远的能力培养角度看,教师更应该规律材料的探索过程,经常性地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认知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训练了抽象思维,一举两得。在此,欧姆定律可结合自来水供应系统或农田灌溉系统来形象化,能量守恒定律可以以水资源的循环来形象化,原子结构可以以苹果核式结构来形象化。

⒊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中学物理实验课都是针对某一部份知识的演示和验证,往往追求一步到位,实际上这是一种有意实验,也就是在认知过程中教师已经把实验现象进行了初步加工,让学生做的仅仅是有意识的观察和目标性的演练。从科学实验的角度讲,在纷繁芜杂的实验现象中捕捉到有效反映本质的信息才是一个成功实验的关键,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全面把握实验现象,进行自由筛选、重组的形象思维训练,而不是为了实验结果去缩小学生的感知范围,从而提高学生以后的科学实验能力。

⒋在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理科学习中,学生对数字、数学公式、数学计算是极为敏感的,而对文字往往忽略,物理学中由于物理公式与数学公式形式上一致,习题教材中大量的例题、习题的出现形式和数学应用题相近,这使得学生很习惯地一见到物理题就开始罗列出已知条件,找到相应公式,然后进行计算,得出答案的操作步骤,这样物理知识的涤化、物理思维的训练都被忽略了,物理教师应就学生这样的心理误区,有意识地进行习题教材情景化的训练。我以为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训练:

⑴减少直接通过数学化计算即可得出结果的习题。例如直接告诉物质质量和体积求物质密度类的试题应加以减少,而在试题中增加以物理过程转换的部分,如通过天平的测量结果读出质量值,通过量筒把物体放入水中排出水的体积来给出体积的形式,加强形象化训练。

⑵加强物理过程与物理模型建立的训练。培养学生建立的物理模型和思考过程的习惯是情境化教学的特色。如求一块砖平放、侧放、竖放时对地面的压强问题,可组织学生亲自找来砖块进行质量(重量)与三个面积的测量,进行计算,并放到松软的海绵上观察现象。加强物理过程的感知。

⑶置身生活的实际情境,建立题目答案趋向。如通过测量两个不同功率的灯泡的电阻,对电流、功率与焦耳热进行计算,并通过使用去感知发热情况。

从以上几个例子的分析过程看,习题形象化的操作是方便有效的,它既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反馈与控制环节。

第7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 多媒体 实验 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55-01

“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教学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这种弊端,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为此笔者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1 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具体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再现物理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用自己的语言去创设情境,有时未免单调、枯燥。而且有些物理问题比较抽象,仅凭教师的语言表述学生难以想象,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再现物理情境,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再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又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通过多媒体模拟电流的形成过程,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学生自己去想象,显得抽象,而借助多媒体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出电流的形成,使电流的形成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从而有效地揭示电流形成的本质。这使得学生不但容易掌握知识,而且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通过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再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教师的演示实验也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操作的示范。例如在学习《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时,教师借助于横波演示器演示横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横波的形成和传播特征:波源的振动依次引起周围介质中的质点振动,振动在介质中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介质中各质点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与能量等。通过这个演示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使学生观察到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的细节,直观认识到机械波形成的实质,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学生实验体验物理情境

学生实验分为测量实验、验证实验、探究实验等。通过测量实验可以让学生学会基本工具的使用。例如在《长度测量》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就会正确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圆柱体的直径、圆管的内径以及圆瓶的深度等。通过验证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直接参与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获得事实,如何从获得的事实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近一步理解了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更近一步掌握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本质。通过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究物理问题,从而获得结论,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也掌握了借助于图像等研究两个变量关系的思想方法。

(四)通过社会生活展现物理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走向生活。物理教学中许多规律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现象观察的基础之上,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些抽象的知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将物理概念、规律还原到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生活体验。例如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参观、采访工厂、农村、电站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了解科技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实用价值的方案,这既能有效地使教学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所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 高中物理情境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等资料,找到切入点,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物理情境。例如教师通过物理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情境创设要有科学性

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情境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情境过于繁杂,又会使学生感到不知从何做起,可能会失去探究的兴趣。情境创设还要有层次性,有梯度,这样才能由浅入深,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三)情境创设要有前瞻性

物理情境的前瞻性,指的是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所创设的物理情境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怎样起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创设的物理情境必须具有前瞻性。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8篇

那么,是不是学好了物理学知识,能够解释自然、生活中神奇的现象我们就满足了呢?这显然不是我们最终的学习目的。我们不仅要掌握物理学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而科学探究是物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打开神奇的物理世界的钥匙。科学探究不仅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够使同学们学到物理学中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同学们从事生产和探究未知事物的能力。

什么是科学探究呢?所谓科学探究就是让同学们象科学家一样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那么科学探究在物理学习中起什么作用呢?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 科学探究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同学们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会逐步学到速度的概念、压强、密度、比热容的概念,还将会学到光的反射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欧姆定律等物理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处在核心地位。同学们所学的概念和规律是科学家早已建立的,科学家们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要让同学们真正接受这些概念和规律,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也就是让同学们象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样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只有这样,同学们才能对概念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灵活地运用。

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知识内容,在密度概念形成的学习中,就用到实验探究的方法。先通过测量不同体积的同一种物质的质量,同时算出每一组对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再通过测量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也要算出每一组对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由此引导分析得出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而不同物质的这个比值一般不同,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这样不仅让同学们知道了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而且还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提高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再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也是通过实验探究进行的。同学们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要找出蜡烛成等大、放大、缩小实象,放大虚像的物距、像距,再将每次成像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这些实验活动,让同学们近似地经历科学家进行探究的过程。这样的探究学习有助于同学们了解学科知识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同学们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内涵,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2 科学探究使同学们学习到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同它的知识一样,是物理学习的内容。从同学们的长远发展来看,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因为有了方法你就有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通过探究式学习,同学们可以学到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等效替代法等。教材中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欧姆定律都用到了一种重要方――控制变量法。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同学们经过教师的引导猜想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如果在研究过程中,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同时改变,得到摩擦力的大小也改变,那么这个改变是由于接触面粗糙程度造成的呢?还是接触面之间压力改变造成的呢?这显然是不能确定的。如何才能使实验的结果说明接触面粗糙程度是否影响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呢?这就需要实施控制变量的实验,即接触面粗糙程度以外的所有量都保持不变,只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得到的结论才能说明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同学们从中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控制变量法,即当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住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对这个物理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又如,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使我们每天都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但光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却不知道。为了“探究光的传播路径”,需要借助烟雾或乳状的溶液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体会到如何“化隐形为显形”的实验方法。再如,我们生活的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为了说明这种特殊物质的存在,需要借助小磁针的转动来认识磁场的存在,这种方法是通过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的性质来认识磁场的。通过经历这样的实验,同学们学会了一种认识物质的方法,即在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时,可以借助其他的物质或借助物质的某种特性(如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来研究。

3 科学的探究活动能树立同学们的社会意识

同学们,我们读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会做几个题,能考个好成绩,我们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去为我们的社会生产服务。物理学的知识原本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也应该回到社会生产、生活中为我们服务,才能使我们体会到物理学的强大生命力,也才能体现物理学自身巨大的价值。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老师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同学们的知识水平,指导同学们挖掘生活中的探究课题,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同学们应密切配合。例如:在讨论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课题时,可分别从资源和人口生态和环境、交通和居住等方面考虑,结合本地实际,选取同学们常见的事例进行探究。又如在学习了声现象之后可以组织同学们探究“如何减弱居住环境周围的噪声?”、“超声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学习杠杆之后“调查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在学习电学之后“调查学校电能消耗情况,并提出节约用电的合理化建议”、在学习水资源之后可进行“家庭用水调查”等。根据这些课题,同学们要深入家庭、学校、社会去调查,要进行课外阅读,网上查询,收集资料,要分工合作,这样的探究学习,既能提高同学们的能力,又能增加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从小树立起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这些课外探究的着眼点,“不在于同学们能够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可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社会活动的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

4 科学探究学习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快乐地学习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