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6 17:13: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展示设计概念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展示设计;游戏;应用策略

引言

最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提升,展示已经成为一种现代化的促销方式在市场中也极为常见。同时许多现论与现代设计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展示设计当中,但是也逐渐使得观众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基于此种情况,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将游戏创造性地应用于展示设计当中,有效地提升了展示设计的效率,下文将对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研究。

1游戏化思维的概念分析

所谓游戏化思维就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相关事务的处理或者进行活动组织,从而达到提升事务处理速度或者活动效果的思维模式。具体来说,游戏化思维的应用就是借鉴游戏的表达方式或者游戏元素开展活动。例如,可以以游戏为任务完成的载体或者将任务融入游戏当中,在游戏的同时实现任务的有效完成。其次,还可以将游戏元素应用到活动当中,如可以在活动中增加人们感兴趣的内容,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到活动当中,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提升活动效率。从本质上来说游戏化思维是一种人类认知特征的具体体现,即人们总是倾向于具有轻松、愉悦特征的元素,而对于严肃、附加的信息往往较为反感。但是在活动以及任务处理中,内在驱动是最强大的驱动力,只有激发个体的内在驱动才能实现任务的有效完成或者活动效率的提升。游戏化思维与人们内在的心理倾向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能够从内部激发人们的行为动力,从而达到既定目标。现阶段,游戏化思维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多个领域当中,如欧美地区有些教师已经开始探索利用RPG游戏展开教学,还有部分企业已经将游戏化思维应用于工作管理当中,并逐渐形成了快乐工作的理念。

2游戏应用于展示设计的优势分析

将游戏化应用于展示设计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有效促使观众参与到展示当中。将游戏应用于展示设计当中能够有效提升展示整体的趣味性,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到展示当中。第二,有利于展示内容的延伸。将游戏应用于展示设计中可以将部分通过听觉、视觉无法实现有效传递的信息传递给观众,同时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感染,这对于展示内容的延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有利于提升展示的交互性。在传统展示当中,信息传递往往都是单向性的,无法实现互动使得观众在展示信息接收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游戏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性,从而提升了展示整体的交互性,这对于展示效率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展示设计中游戏的应用策略分析

上文对游戏化思维的概念以及展示设计中游戏的优势进行了分析,下文将对展示设计中游戏的应用策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具体来说,游戏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明确游戏的目的

在展示设计中,游戏应用的目的在于促进展示效果的强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游戏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目的在于服务于展示,而并不是主导展示。因此,在将游戏融入展示设计中时首先必须确保游戏对于展示设计内容的拓展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其次,展示往往也分为多个不同的环节,不同环节在目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必须确保不同阶段所采用的游戏能够有效服务于对应的阶段。

3.2选择合适的游戏

游戏的种类相对较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能够被有效地应用于展示当中,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游戏融入展示设计当中。具体来说,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所选择的游戏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促使更多的观众深入展示当中;第二,游戏不得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即游戏的应用必须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心理,如不仅要满足成人心理,还必须满足儿童心理;第三,所选择的游戏必须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交互性是游戏应用于展示设计的优势之一,也是游戏应用的根本所在,所以选择的游戏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交互性,或者需要采用交互性方式开展游戏。

3.3优化游戏活动

将游戏应用于展示设计当中,还必须针对展示设计的具体内容对游戏进行优化处理,从而确保游戏与展示之间的匹配性。所谓游戏优化就是根据展示的具体内容对游戏进行安排或者更改,使游戏服务于展示,如根据展示设计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游戏。

3.4促使观众参与到游戏当中

只有观众参与到游戏当中才能充分发挥游戏在展示设计中的优势,基于此种情况,必须引导观众参与到游戏当中,体验展示的具体内涵。例如,在展示中可以增加亲子游戏环节,虽然大部分家长对于这种游戏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由于大部分孩子都存在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往往会请求家长与其一同参加,而大部分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喜爱,往往也会一起参加,最终达到促进家长参与到游戏活动中的目的。

3.5设置游戏奖励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大部分人对于直接刺激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反应,在游戏当中也是如此。因此,将游戏应用于展示设计当中可以通过设置游戏奖励的方式为观众带来一定的刺激,从而促使观众参与到展示当中。例如,可以在展示活动当中增设游戏问答环节,主持人随机抽取一个问题,并根据观众的意愿随机选择一名观众回答问题,如果观众能够正确回答出问题,则赠予其一个小礼品。通过这种方式,观众参与游戏问答的积极性必然会得到显著的提升,也有利于展示内容的拓展。

4结语

在现代市场活动当中,展示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活动,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加强对展示设计的研究已经是每个展示设计人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传统展示设计不注重观众参与,在交互性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基于此种情况,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对展示设计中的游戏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旨在促进展示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游帆,夏浩敏.基于游戏化思维的线上线下结合教学设计——以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为例[J].科技风,2017(15):258+268.

[2]…金珊.新媒体时代网络真人秀的游戏化思维探索——以《明星大侦探》为例[J].东南传播,2016(10):115-117.

第2篇

关键词:视觉传递 平面设计 旧媒体 新媒体 生存现状

前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平面设计领域,越来越多的“新”媒体逐渐发展起来,给传统的“旧”媒体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力。传统的平面设计通过与印刷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了自身在平面设计领域中的良好视觉传递效果,有着显著的渗透性、广泛性、即时性以及直接性的特征。目前我国社会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传播通过依托互联网技术等其他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于平面设计借助“旧”媒体传递视觉信息的习惯与方式,目前人们越来越熟悉这个词语。在这样的背景下,平面设计“旧媒体”与“新媒体”在视觉传递概念下的生存现状就值得深入研究。

一、平面设计与视觉传递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平面设计的概念分析

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又可以称作视觉传递设计,通过对人们视觉的冲击以此产生对话与联系,并利用多样化的设计方法将平面中的编制、色彩、插图、文字、符号以及图形等进行有机结合,以此传递出设计人员的想法或者目的[1]。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通常会使用电脑软件、版面、视觉艺术以及字体排印等专业手段进行平面设计创作,使其具有视觉传递的作用。可以说,平面设计就是对色彩、图像以及图形等视觉元素进行优化与整合的艺术,并通过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大量的制作输出使之能够大规模的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通过平面设计,人们可以读懂设计作品中利用色彩、图像以及图形等视觉元素所蕴含的视觉信息,给人们的视觉审美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平面设计”这一词语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图书设计时在上世纪初期提出并使用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当时这个词语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让这一设计词语被广泛应用的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并且在战争结束之后该词语逐渐发展成为国际上通用的专业设计术语。由于社会实际需求的增长,现代的印刷技术对平面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有学者曾经说过“平面设计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等同于印刷机批量生产出来的成品,这样看来平面设计也就可以与印刷作品设计具有相同的意义[2]”。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一个公司的包装设计、书籍装帧以及形象设计(海报、VI、宣传册)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与印刷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中大多档淖髌肪是利用印刷方式完成的,上述作品的形式与类别一起组成了当今平面设计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印刷在过去就是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之一。自从十五世纪欧洲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优化了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功能以后基本上现代印刷行业的发展主线就已经确定下来,不仅如此,在往后发展的几个世纪,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以及摄影技术的发展并应用到印刷行业以来平面设计与印刷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则更加的显著。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具有传播与展示功能的现代化传媒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对一直以来通过印刷对设计作品进行表现的设计手段带来了强烈的影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建立,使得图像与图形的传播途径逐渐多元化起来,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书籍、报纸等传统的印刷作品观赏到平面设计作品,而且还能够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等新兴传媒渠道获取设计作品。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平面设计与社会实际情况已经不相符合,在这样的背景下,视觉传递就逐渐发展起来。

2、视觉传递的概念分析

视觉传递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被大众所熟知是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日本所举办的一场世界设计大会,大会的主要内容不仅有招贴海报 、报刊环境视觉设计杂志,还有电子广告牌、电视以及电影等传播媒介。到目前为止,图像与视觉已经发展成为可以单独存在并完成信息传递任务的传播媒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熟知“视觉传递”这一词语的概念以及内涵。通常情况下,视觉传递设计主要是通过视觉符号实现视觉信息的有效、准确传递,由此可以看出视觉符号与传递这两个概念是视觉传递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两个关键方面。简言之,视觉符号里面蕴含着视觉传递设计说要表达的设计信息,而信息的传递则是视觉传递设计存在的价值,一旦视觉传递设计无法有效、准确的传递设计信息,也就意味着视觉传递的价值没有了体现。在这样的条件下,对于设计师来说就需要确保信息能够更加有效、明确的传达,因此人们在平面设计时为了能够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通过运用色彩、文字以及图形排版等方式的使用使得设计信息能够更加直白的表达出来。究其发展的根源可以发现其与印刷行业的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到目前为止,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得数字媒体发展日益迅速,人们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区别于传统印刷技术的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主导的图像世界。

3、平面设计与视觉传递之间的关系

视觉传递设计与平面设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简言之,视觉传递设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对平面设计内涵的发展与延伸,名称的改变实质上是因为全新的媒体传播形式所带来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工具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说发生的显著变化[3]。视觉传递设计所表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变化主要有两方面,即丰富的媒体的种类与多样化的视觉信息传播方式出现。比如,在平面设计中信息的传递要依靠单一的印刷图形方式完成,但是随着新型传播媒体的出现视觉信息的传递可以不局限于单一的方式,利用手机、电脑以及互联网技术等可以实现信息传递方式的多样化。尽管目前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在社会领域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会逐渐的认识到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在视觉信息传递方面的显著优势以及发展前景。当人们的认识不断更新、发展,人们对于新型数字媒体的接受程度就会随之加深,在平面设计领域新型数字媒介就会有全新的发展空间。因此,视觉传递设计最为重要的方面在于视觉信息传递的高效性与真实性,使人们能够全面的了解到平面设计中想要表达的信息,而采取何种媒介与方式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则不是最主要的考虑方面。

二、“旧媒体”与“新媒体”的比较―――视觉传递概念下的平面设计

近年来,随着传播媒介的更新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然而这并不意味这传统的印刷媒介已经趋于没落,只要人们对于纸质印刷作品还有显著的需求,传统的印刷媒介就会一直的生存发展下去。例如传统的报纸与目前新兴的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互联网自从在我国开始应用以来,到现在普及的程度已经非常高,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能够看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子。众所周知,互联网技术有着信息传播便捷、信息承载量较大以及传播速度较快等明显优势,上述优点中的任何一点都大幅度的超过了报纸的特点,然而,报纸现在仍在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如某位著名学者所说,“当下虽然“新事物”在迅速的发展着,但是“旧”事物并不会因此而消失,“新事物”的出现是对“旧事物”的包容与接纳而非取而代之[4]”,由此可见,所谓的新旧事物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关系。互联网技术与报纸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优点,对于报纸来说,其信息质量更优质、人们对其具有高度的信任;对于互联网来说,其本身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显著优势,。因此,视觉传递下的“新”媒体与“旧”媒体可以进行相互的融合发展,将双方的优势充分的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以此实现双方的良性发展。对于平面设计来说,“新”媒体与“旧”媒体和之间存在的不同仅仅表现在媒体的形式方面,且他们的传播目的还具有一致性,即最大程度的将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因此,平面设计师在进行作品设计师完全可以忽略这两种媒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更符合资自身设计要求的髅侥J讲攀亲钗重要的方面。

由上述分析可知,平面设计主要是依靠印刷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目前的社会生活领域,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媒介对其应用的规模、领域以及发展前景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平面设计也因此可以得到全新的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在信息传播领域印刷设计作品还是有着较为关键的作用,人们仍然对平面设计仍然有着大量的需求。因为新旧事物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正如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但是人们也并没有因此放弃使用人脑计算一样,数字媒体的出现并不过会让印刷媒体完全消失,而是通过另一种全新的方式让传统的印刷媒体调整发展思路与方向,结合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更新、创造自身的竞争优势,以此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的状态下,平面设计通过印刷作品进行表达的方式并不会走向没落,只要它还具备传递信息的功能就会一直的生存发展下去。但是,对于平面设计来说,怎样才能够发掘出自身与时代相符合的内在价值,找出新的发展形式,以此促进视觉传递的有效性与高效性才是最为重要的方面。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平面设计领域,不论是“新媒体”还是“旧媒体”在传递视觉信息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要想实现信息传递的高效以及准确,就必须能够对两者进行充分的结合,借助各自的优势去弥补各自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两者共同进步,进而促进平面设计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达林.“旧媒体”与“新媒体”――视觉传达概念下平面设计的生存现状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5):116-118.

[2]崔国顺.视觉传达概念下平面设计的生存现状探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20): 95-96.

第3篇

/

“染色体变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内容之后,继续对可遗传变异类型的学习。本节教材包括2个课时的内容,课标中的具体内容主要涉及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概念及其应用,以及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组和二倍体及多倍体等概念及其应用的教学;第二课时为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概念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密切。如果教师课堂上处理不当,会导致课堂教学结构零乱,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本节内容还与前面学习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知识相联系,也是学生学习“人类遗传病”一节的基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直观、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整体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 概念分析

染色体变异分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又分为个别染色体的增减和以染色体组倍数的增减。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染色体组、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概念。这些概念的形成都以染色体组为基础,因此,“染色体组”是“染色体变异”一节中的核心概念。本概念的地位十分重要,处于核心地位,并能够有效地组织起相关的事实和其他概念。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抽象和复杂,与减数分裂的知识密切联系,所以,“染色体组”概念的教学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理解染色体组、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

3.2 能力目标

培养运用图形说明或阐释抽象知识能力;培养运用生物学相关概念建构概念图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准确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激发探究生命现象的兴趣;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4 教学策略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笔者应用了多轮认知教学策略展开教学,采用概念教学设计。教师以学生原有的概念为教学的起点,以概念转变过程为模型,以概念图为工具,通过利用实例,使用事实,对事实的分析,帮助学生获得“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等概念,再通过相关概念的比较、归纳获得“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等概念。在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使得学生认知结构的多轮次的持续改造,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心理过程得以不断优化。基本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5 教学过程

5.1 初识新课知识结构

教师按照表1所示,指导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分类整理新课中的学习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单元内容,对所学内容进行研读和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5.2 检视原有认知结构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和对新教材的初步学习,尝试画出概念图。教师查看学生建构的概念图。

设计意图:原有认知是获取新认知的基础,教学的起点自然是要弄清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和还不知道什么。学生通过概念图形式将已有认知结构表征出来,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弄清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样的认知结构,学生需要习得哪些必需的前期知识,从而找准教学起点,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

5.3 打破原有认知结构

教师投影展示图2和图3,引导学生观察,展开讨论:

(1) 图2和图3中两条染色体都是同源染色体吗?(2) 这两幅图发生什么变化?(3) 是否都发生基因重组?

设计意图: 通过上节内容“基因重组”学习,学生认识了基因重组的实质,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态,呈现“染色体易位”图解,让学生展开讨论和辨别,发现两者的区别,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出现“认知失衡”状态,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不满足感和急于获取新知的积极心向。

5.4 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5.4.1 染色体结构变异

通过上例,让学生了解可遗传变异有前面学习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外,还有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变异――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教师播放PPT显示染色体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的动态变化,要求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染色体结构发生的变异。教师再归纳出染色体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的特点,用PPT显示染色体异常的代表例子和变异导致的影响,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染色体结构变异中“重复”与基因突变中的“增添”;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易位”与基因重组的“交叉互换”,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概念内涵以及三者间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构建染色体变异概念图。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和动画,形象直观地说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同时也获得新概念:可遗传变异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有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这四种类型。学生通过概念图的构建对染色体变异有初步的认识,并加深对染色体结构变异概念的理解。

5.4.2 染色体组概念

活动一:用PPT展示教科书P86图5-8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观察后,小组讨论以下问题:①雌、雄果蝇体细胞中各有几条染色体?②有几对同源染色体?哪些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③雌雄个体所含的性染色体有何不同?

活动二:播放“减数分裂过程”动画,以雌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请学生画出雌果蝇的配子染色体图解。观察后,小组讨论以下问题:①果蝇卵细胞中有哪几条染色体?②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这些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

活动三:用PPT展示雌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上基因(图4),请学生根据所学的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在雌果蝇配子染色体上标注基因。讨论:它们是否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经过3个讨论活动,师生共同探讨,由学生总结出染色体组的概念: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设计意图: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复杂和抽象,如果直接讲述,学生是很难理解其实质。教师提供生物学事实以支撑,从雌雄果蝇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分析入手,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主动参与概念的形成、分析、运用和辨析,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组的概念。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学生能够理解相关生物学事实的总体特征,建构新的概念。

5.4.3 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

教师用PPT展示单倍体雄蜂、二倍体葡萄和多倍体葡萄的实例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预习教材内容,讨论和归纳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以及其他相关内容(表2)。

设计意图:在掌握“染色体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回归到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过程中,完成对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学习,通过概念间横向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5.5 巩固新的认知结构

5.5.1 构建新概念图

新的认知结构建立起来后,需要及时巩固,教师引导学生提取概念的核心词,完成概念图,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构建概念图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也可能存在理解偏差,建构出来的概念图也存在差异教师在巡看过程中,发现学生错误及时地反馈。最后,组织学生将建构出来的概念图进行分享和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习得新概念后,及时通过精加工策略来将新旧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用概念图表征出来。通过概念图的形式,将小的知识结构合并为大的知识结构,并增进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以建立更为牢固的概念系统。

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和交流,让更多的学生进行相互的学习和借鉴,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也有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5.5.2 实践中巩固概念

习题略。

设计意图:概念获得后,需要及时的巩固。在实践中运用概念,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而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第4篇

关键词:陶瓷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65-01

我国陶瓷文化的代表是江西景德镇陶瓷,这里将以景德镇为例深入分析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方法、路径,融合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及特点,然后结合当地旅游业及陶瓷文化发展情况,提出融合的可行性路径。

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分析

我国现在已经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旅游业要想实现大进步大发展,就必须与其他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种大旅游产业格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相关,存在着许多相似、联系之处,互为表里。两者是一种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内容与归宿,旅游是传播文化的渠道与载体,两者结合会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也就是文化旅游业。我国文化旅游业做得比较成功的是《印象.刘三姐》文化及桂林旅游业的融合,从这个成功的融合案例中,我们能够总结出一些经验启示:旅游地应重点突出文化产业的特色与新意;旅游业、文化产业与市场应该进行有机结合,在保留文化传承基础上,使旅游更多地与市场相接轨;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给予积极支持,起到主导作用,从而形成较大的发展合力①。

二、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一)融合两个产业资源

陶瓷文化产业在发挥自身整体的价值链及功能同时,还应将旅游相关元素与功能融合进去,形成一种协同效应,这是一种产业资源融合的路径,这种融合路径能够促进两者共同取得进步、共同发展,因此不仅创新性开发陶瓷文化产业资源,依托陶瓷文化开发设计出新颖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还要将陶瓷文化产业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游客的文化审美及购物需求,从而依据反馈改进设计。景德镇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在资源融合方面形成多种类型产品,这里我们以古窑为例进行分析景德镇的手工制瓷工艺高超、专业化程度强,工序也非常细致,核心工序有5项,古窑堪称是一个活的陶瓷博物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作坊及古窑厂场景,展示制作陶瓷的工序、物料,更有老工匠现场制作陶瓷,这里可以作为一个旅游景点,让游客进去观赏,并亲自参加制作釉上彩,按照自己想象自由发挥自由彩绘,然后将其放入600―1300摄氏度下进行烘烤,这样一件陶瓷作品就出炉了②。

(二)产业技术融合

第二是进行技术融合,这依赖于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借助先进的技术,将陶瓷文化产业中的价值链环节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渗透,相互补充,形成新兴企业。相关陶瓷艺人可以使用创新的技术手段,设计研发陶瓷新产品,赋予陶瓷产品文化内涵,并将其转化为旅游精品及纪念品,这样就实现了技术融合。游客在旅游时,往往会在当地购买一些纪念品、小礼品,馈赠给亲朋好友,因此可以借助陶瓷产品传播景德镇陶瓷文化,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当地旅游业发展,可以设计出一些旅游吸引物如陶瓷首饰、陶瓷刀具及薄胎灯具等等。

(三)产业功能功能融合

第三个融合路径是功能融合,这里将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所具备的相似功能作为考虑点,更加凸显与深化旅游的某项功能,通过旅游功能的凸显来传播陶瓷文化,使得两个产业得到相得益彰的发展。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具有审美功能与生活功能,陶瓷产品上的表面造型能够较好地展现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及形态,通过陶瓷上花纹及雕刻物了解相关的古代,人们在旅游观赏这些艺术品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从这个层面来看,文化与旅游本质是相同的,具有相同功能,旅游使游客走进历史、回顾历史发展,从中得到一些心得感悟,因此景德镇陶瓷文化品牌只有较好地树立了,才能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与进步,旅游业则又能够促进陶瓷文化的传播。|

(四)产业间的市场融合

第四种是两个产业间的市场融合,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因此当地可以借助陶瓷文化产业吸引更多地人来这里观光旅游,实现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渗透,进一步带动房地产、娱乐业等其他市场发展。

三、结语

文化与旅游产业联系紧密、不可分离,两者应该进行有机融合与渗透,陶瓷文化可以将旅游作为其传播宣扬的载体,旅游产业则将陶瓷文化作为发展的契机,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融合,满足游客对陶瓷文化产品的需求,让游客更深刻地感受到陶瓷产品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获得感悟与启发。

注释:

第5篇

关键词:天气与气候 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99-01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分析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熟悉天气符号,能看懂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2)过程与方法:利用生活中描述天气气候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用错误教学法加强学生对天气符号的记忆;以“争当天气预报员”的活动检验学生对天气符号的掌握情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实验的方式告知学生风雨雷电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希望能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实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素养;希望利用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2.1 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2)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2.2 教学难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2.3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用实验让学生感悟大气现象;联系生活,使学生感知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并使知识易于理解;利用对比的方法,发现两个概念的区别;用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地理事件的分析能力;用“错误教学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总之调动学生的每一个感官参与课堂教学,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同学们,老师有疑问有困难,请大家帮帮我:平时我们都有晒衣服的经历,作为好奇的我想知道衣服中的水到哪去了?你能告诉我吗?

讲授新课。

3.1 神秘的大气

实验:触摸刚取出的冰冻的矿泉水瓶,五分钟后再次触摸,你发现了什么?空气中的水会让地球充满生机,它会诱发哪些大气现象?

讲解:地球的大气层有几百上千公里的垂直高度,从刚才的实验我们不难发现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存在,只要我们提供一个让它冷却凝结的机会,雨、雪、冰雹等大气现象也就发生了。而它们正是与我们有密切联系的天气、气候的组成要素之一。

3.2 天气与气候

学生活动:阅读书中的文字完成。

(1)了解天气的概念,你能描述一下今天遵义的天气状况吗?生活中我们还会用哪些语言描述天气;(教师强调天气概念中的关键词:近地表、短时段、具体状态)。(2)了解气候的概念,我们常说贵州天无三日晴,你觉得它描述的是今天、明天、今年、明年还是……(3)填写表格,分析两个概念在时间和稳定性上的区别(教师明确:天气是短时段内的,具有多变性,气候是多年的,具有稳定性)。(4)根据概念分析下列话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又是气候:①风和日丽;②暴风骤雨;③四季如春;④阴转多云;⑤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教师要作简单的分析点评)。(5)天气气候会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吗?你觉得沙尘暴天气、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请举例说明。(教师举一两个有名的例子,说明天气气候对国家命运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讲解:天气、气候不仅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甚至影响国家的命运;而我们的不当行为也能诱发灾难天气,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因而我们要尊重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过度:天气与气候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哪种更难以捉摸?因而我们每天都关心一件事:天气预报。

3.3 天气预报

学生活动:(1)认识卫星云图:同学们看过天气预报,谁能告诉我卫星云图上哪种颜色是能可以运动的,它代表什么?(2)识别天气符号:呈现天气符号,让学生先猜天气符号;呈现大雨、小雨、暴雨、中雨、雷雨的天气符号,呈现大雪、中雪、小雪、雨夹雪、霜的天气符号,呈现大雾、中雾、小雾的天气符号,呈现浮尘、扬尘、沙尘暴、强沙尘暴的天气符号,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区别。(3)对学生易错的风的符号单独讲解:风干表示风向(在符号上添加风向箭头,并添加地理坐标),风尾表示风力,一节风尾表示2级风力,教师展示东北风七级的画法。让三到四名学生画出西北风三级。(4)在学生觉得容易时,使用“错误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展示东北风8级、东南风9级、西南风11级、西北风12级、东风10级(学生多些效果好);其次给学生鼓励,强调不是因为答案正确而是因为积极动脑;最后给出答案。(5)完成书中的活动:根据图中的天气符号,你认为他们从事的活动恰当吗?(台风时海上捕鱼;霜冻时插秧;烈日当头时剧烈运动;沙尘暴时跳绳)

过度:同学们对天气符号掌握了吗?我们来检验一下如何?

学生活动:熟记了“天气符号”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天气预报。

第6篇

关键词:概念设计;钢结构 ;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V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2005703

一、概念设计在钢结构课程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概念设计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所接受。但概念设计并非如大多数工程师所言,是工程设计经验的累积,而是在结构工程设计中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创新和决策的方法和过程;其基本思路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中用整体概念来正确处理构件与构件、构件与结构、结构与结构的关系,是结构工程师基本结构理念的集中体现[1-2]。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今社会衡量毕业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对结构分析软件(或电算程序)的计算结果,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和校核?这就需要学生融合概念设计的理念,掌握力学概念、材料概念、荷载概念、施工概念、使用概念等等,并运用到结构方案设计、构件布置、计算结果的分析中。

尽管概念设计已经在工程设计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在高校教学中,尤其是在房屋钢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概念设计的作用并未充分体现。学生在完成钢结构基本原理的学习之后,虽然具备了计算构件及连接的能力,能套用公式解题,也能轻松设计一个单根构件,但对一个简单的工程设计却感到无从下手。此外,由于担心工作后缺乏竞争力,学生常将更多时间花在结构设计软件的学习上,对计算机过分依赖。这种状况造成学生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下降,整体结构设计概念模糊不清。设计大师林同炎先生曾说,现在的教育是先教构件的设计,再到整个结构,而在实际工程中是先结构后构件[3]。如果能够做到让学生先了解整个结构,再学习构件的具体计算、构造要求等知识,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此,笔者所在的河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钢结构课题组进行了钢结构课程内容改革,将概念设计贯穿课程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在今后的钢结构设计工作中熟练运用概念估算方法,迅速、有效地选择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结构形式,以及受力明确、传力简捷的结构体系。

二、将概念设计引入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现有教材《房屋钢结构设计》 [4]中,概念设计一般作为结构体系与布置原则的一部分内容,而实际上概念设计贯穿于结构设计的全过程,教材中关于结构布置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也无不体现着概念设计的思想。针对钢结构设计的特点,结合各类结构构件的设计要点、相关规范规定,应补充如下教学内容。

1.结构计算的概念和判断

对工程师而言结构计算概念和判断是体现其设计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授课中应重点给学生讲解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结果的判断准则,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结果的判断准则,帮助学生走出概念的混沌状态,使其对设计结果有清晰的把握和判断,引导学生基于已有专业基础知识思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变形特征,即变形首先要保证连续,这是结果可信的必要条件。另外,结构各方向刚度的均衡性可以根据结构动力参数(频率分析、振型)加以判断;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轻质薄壁结构按边缘屈服控制强度,并考虑与局部稳定相关的有效截面参数。而非薄壁结构可适当考虑塑性发展深度,可按10%以内控制。通过对此类计算结果的判断讲解,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概念设计理念,避免出现因整体概念不清晰而导致不合理的设计。

2.建筑结构形式的优化

学生在学习基本构件受力特点及设计计算时,由于只是简单地生搬硬套规范公式,因此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参数固定的计算时,大多能严格按要求执行,但对结构形式的合理性却缺乏思考。故在教材内容改革方面,重点增加了结构形式优化的讲解内容。结构形式的优化包括结构整体的优化和单根杆件的优化。让学生明确整体结构优化的目的是提高结构效率。整体结构的优化可分步走,先根据力学原理作判断,定大方向,然后依据具体条件分析确定详细设计方案。为避免讲解此部分内容时太笼统,可引导学生掌握不同跨度的大跨度屋面结构形式选择。就单根杆件的优化而言,主要包括应力性质的优化和应力水平的优化。

3. 结构荷载的选择与调整

教材对荷载及其组合一般仅从规范规定出发来介绍,但结构荷载的选择与调整对于结构整体设计有着重要意义。可从抗震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地震区设计多层建筑,如何用较小的代价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答案无疑是减轻自重。因为烈度和场地类别是无法选择的,只有建筑材料的自重可以由设计者选择,而地震的惯性力与自重直接相关;从材料选用角度,因为结构效应是以荷载与作用为自变量,代入结构效应函数中产生的,弯矩这一主要结构效应与跨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对大跨度结构减轻自重就显得尤其重要。大跨度建筑一般采用轻质材料,但小跨度结构则不一定采用。学生一旦明确了这些概念,就可以在设计初始避免由于不合理的材料选用及荷载选择而造成设计的先天不足。虽然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有所提及,但并未形成系统,因此有必要在授课中进行调整,以利于学生灵活掌握。

4. 节点设计分析

在讲解节点设计时,应着重突出节点的概念以及节点设计的目标,强调节点设计要忠实体现其在整体结构中的功能,且要有可靠的承载力,并保持规定所要求的状态。因为节点承载力不足会造成破坏,而节点状态不好,如螺栓松动等也会造成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另外,讲授节点传力时,要强调在设计节点时,应保证其传力通达顺畅,不应造成应力紊乱、集中。焊缝以平滑的对接焊为最好,加引弧板后磨平更好,螺栓连接以摩擦型高强螺栓为最好。在结构计算中,节点与整体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结构整体要求节点尽可能精确,但节点不可能完全精确,如提高精确度需要付出更多代价。因此此部分内容的讲解要基于结构整体受力特点,并结合实例分析在什么位置做适当的简化假定较为合理,且有利于降低连接的成本。

( 二)灵活教学方法和手段

将概念设计引入工程结构教学中,内容整体性高,概括性强,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多样化。

1.工程案例分析

由于概念设计内容较为零散,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设计理念的理解,必须将课堂教学及工程案例分析结合起来。教师平时应注重教学素材的积累。例如在讲解风荷载的选取与调整时,按图1的思路分析不同结构体系的风荷载体型系数取值差别。

2.互动问答环节

在钢结构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在讲解概念设计时,教师的课堂讲授是主要方式,但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也非常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结构概念,有必要组织不同程度的课堂讨论。在活跃的、有趣味的学习讨论中,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每个概念的知识点,教师都应准备一个或者几个最为典型的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结合疲劳动力荷载,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避免疲劳破坏?通常情况下,许多学生知道疲劳应力幅大于相应的允许疲劳应力幅,则结构会发生疲劳破坏。但对于如何减小疲劳应力幅并无具体的概念,因此应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从疲劳动力荷载最为基本的概念入手,即减少疲劳应力幅其实就是减少结构应力的变化幅度。可为学生介绍两类方法:用简支结构代替连续结构和用预应力结构代替非预应力结构。引导学生追本溯源,组织学生讨论简支梁和连续梁的受力特点,以及预应力结构与非预应力结构的区别。之后再给学生具体讲解这两类方法能减小疲劳荷载的原因。通过这样的互动,加深学生对疲劳荷载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从概念分析入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多样化教学手段

在授课过程中,尽量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如在讲解钢结构构件稳定时,学生对构件的失稳机理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因此应尽量将构件的各类失稳过程制作成三维动画,或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展示构件失稳时的变形和应力状态,绘制荷载位移曲线。如在讲解简支梁平面外弯扭时,可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失稳过程。这些过程以动画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接收快,效果良好。

三、结语

掌握概念设计是一个优秀工程师必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取不仅有赖于工程设计经验的长期积累,更需要在学习阶段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把概念设计的思想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基本内容, 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其今后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朱慈勉,尹小明.概念设计的意义和应用分析[J].建筑技术,2005,36(8):626-628.

[2]高立人.结构工程师与概念设计[J].建筑结构,1993(4):46-50.

[3]林同炎,S.D思多台斯伯利.结构概念和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沈祖炎,陈以一,陈扬骥.房屋钢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5E教学模式;初中生物;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核心。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新课标凸显了重要概念的传递,在课程内容的10个主题中精选了50个重要概念,同时建议教师要围绕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5E教学模式由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BSCS)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发设计,以帮助学生建构新概念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主要由吸引、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5个环节构成,如下表所示。

本文拟结合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植物的蒸腾作用”这一重要内容,尝试运用5E教学模式开展生物学概念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概念

认知冲突是引发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的重要手段,平复认知冲突所引起的心理失衡就成为问题解决的动机和需要。因此,在教学的“吸引”环节,一般强调通过创设蕴含与重要概念相对应的学科专业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访谈、调查,或者凭借以往教学经验,在正式上课前探查出学生头脑中与即将学习新概念相关的观念或前概念,并科学分析原有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及其形成差异的原因,然后通过文本呈现、对话交流、实验演示等常见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在加工新信息、新事实的过程中与原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兴趣,引发强烈的探究意愿。

例如,教师展示了《中国花卉报》的一则新闻:“植物的吸水重量,超过了植株本身重量的数百倍。一株玉米或向日葵一生需吸收水分200公斤以上。这就是说,植物所吸取的水,积存和组成植物体的并不多,一般只占吸收总量的2%左右。”学生阅读之后,在“原有认识”和“现存事实”之间随即产生了认知失衡,思维一度处于“愤”“绯”状态,酝酿一段时间后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其他98%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原因,最后形成这样的共识: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部分散失到大气中去了。“这一过程在植物生理学中叫蒸腾作用。”教师抛出概念的名词后,继而又会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蒸腾作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如此,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层层深入,引出需要探究的重要概念。

二、提供支架,进行探究,建构概念

学生经产生认知冲突,提出问题并明确问题后,推动了自主探究的顺利进行。根据不同的内容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资料分析、实验探究、模拟制作等。在探究环节中,学生不仅是身体的参与,更是思维的深入,原有概念、技能、方法在探究活动中会逐渐暴露无疑,这为后继的概念转换和概念界定奠定了基础。在探究中,教师要适当地介入和适时地指导,随时了解和控制学生探究的进程和深度,避免由于“滑过”现象过快地得出结论,以及“搭便车”现象产生。另外,教师需要给学生搭建必要的支架,如果涉及跨学科知识,则以“先行组织者”方式提供必需的背景知识;如果是实验探究,还必须提供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运用何种支持方式,支持到何种程度,取决于探究的进程及学生的实际状况。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本环节的重要内容,本处将通过设计2个实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实验一:叶的蒸腾作用

选取两枝粗细相近的枝条,一枝将叶片去掉,一枝保留叶片,分别插入两个50ml的量筒内。枝条露出量筒外的部分用塑料袋罩住,袋口扎紧。两个量筒内的水的液面高度一样,液面上滴加适量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然后把它们放到有阳光的地方,照射约2小时左右。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以下问题:①甲组装置中塑料袋为什么会鼓起来?②甲组装置中塑料袋壁上水滴是怎么形成的?

实验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撕取叶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观察。要求学生思考及讨论下列问题:①保卫细胞有什么特点?②气孔是如何开和闭,从而调节蒸腾作用的呢?

三、师生互动,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这个阶段是组织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创设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来保证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或者小组探究阶段的成果,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阐述自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分享探究过程中运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提出不同的见解,让探究逐步走向深入。这也是一个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上一环节探究的结果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如果推理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运用其他的材料和媒体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特别要注意转变学生原有的错误概念,建立新的概念。

[案例]“叶的蒸腾作用”实验分析讨论

师:请问大家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有大量水滴;甲组量筒内液面下降明显;甲组塑料袋鼓起来。

师:塑料袋壁上的水滴是怎么形成的?

生: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生:水蒸气是哪里来的呢?

生:量筒里的水蒸发形成的。

师:可是植物油能防止水分蒸发啊。

生:应该是茎吸收了水分,然后经过叶出来的。

师:你看见树叶表面有水流出来吗?

生:没有。

师:那水分怎么出来的呢?

生:应该是液态的水经过叶片的表面蒸发出来的。

师:这在生物学中不叫蒸发,同学们“看”到了水是以气态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去的,这就是蒸腾作用。同学们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蒸腾作用呢?

生:……(尝试)

案例中,在学生获得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教师运用谈话法,针对学生的疑问或错误观念,进行层层设问,并加以引导和解释,在一步步严密的逻辑推理中丰富了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逐步构建起正_的概念体系。

四、积极引导,解释情景,拓展概念

学生在获得新的概念后,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尝试用获得的新概念分析新的情境、解释新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发展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深化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及扩展概念的外延,并与已有概念产生某种关联,从而可以加深或拓展对概念的理解。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新概念不断精致化、结构化的过程。在利用新概念解释新情境、新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学科专业术语,尽量避免使用口语,以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学生形成蒸腾作用这一新概念后,教师可以设问:水分以气体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为什么不说是“从叶片内散失到叶片外”?为解开学生的疑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观察2组实验,发现乙组塑料袋壁上也有一些水雾,液面也下降了一点。经过讨论,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植物的茎也可以散失部分水分,只不过通过叶散失的水分更多。这样,概念的内涵得以进一步丰富。

又如,学生知道气孔的开闭可以调节蒸腾作用的强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推测开闭的原理。一是根据观察事实,得出细胞内侧壁厚、外侧壁薄这样一种结构特点;二是和吹气球类比,气球壁薄的一侧先鼓出来。这样,通过类比、联想就可以推理出气孔的开闭原理,为认识蒸腾作用的结构基础再次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也得以渗透。

五、合理调控,全面评价,巩固概念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明确指出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科学的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理性反思,确保学生的活动沿着最佳的轨道进行。同时,评价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评估自己教学效果的机会。在5E教学模式中,既要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又要关注对过程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巩固所学概念。

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例如,观察蒸腾作用现象时,一般学生只会观察到塑料袋壁上有水滴,液面下降,而有的学生则会观察到塑料袋鼓起来。这时应该给予后者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因为这样的发现,为探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契机。而分析现象过程中,教师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反思,及时纠正错误的方向。

第8篇

关键词 教学模式;教学理论;师生关系;教学工具;学习组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69-03

自2007年北京市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笔者先后到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郞口中学、山东即墨28中、山西灵石二中、山西新绛中学参观学习。2010年10月,更有《中国教师报》一次性向全国推荐了九大教学模式,一时间教学模式满天飞,究竟最适合自己的是哪一个?笔者只好静下心来,对国际上主流的教学模式和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学校教学模式从4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找到内在规律,以便在实际教学工作加以应用和推广。

1 理论依据

1.1 人本主义

发挥学生主体性,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与人本主义对应的教学模式为自学辅导式,这也是当前我国课改学校采用的主流模式之一,如安徽铜都双语学校等。1)相应的教学程序为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2)教学原理:学习只能靠内发,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学习活动,教师任务只是辅导;学生各有其求知向上的潜在能力,只需设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人皆有其天赋的学习潜力;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目的才会产生学习;在较少威胁的教育环境下才会有效学习;主动自发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重视生活能力的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变化。3)教学原则:自学内容难度适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点拨,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再进行指导概括和总结。

1.2 建构主义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基本假设有三: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学习是一种活动的过程;学习必须处于丰富的情境中。其对应的教学模式有3种:探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现象分析教学模式。这是当前我国教学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中占比最大,如最早改革的江苏洋思中学、后起之秀山东杜郞口中学和山东即墨28中均是其中的佼佼者。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征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基本程序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特征是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锚”;基本程序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抛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现象分析教学模式的特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寻找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基本程序为识别概念形成概念验证概念分析思维方法。

1.3 其他理论

行为主义及其对应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认知主义及其对应的概念获得(发现学习)教学模式;信息加工理论及其对应的巴特勒七段式自主学习模式和加涅九段式教学模式;范例教学理论及其对应的范例教学模式;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应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等。这些理论及其对应的教学模式虽不是当前课改学校的主要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但在课改学校的课堂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成为主要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

2 师生关系

当前我国课改学校的师生关系可简单归纳为5种类型。

2.1 教师掌控学生型

以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例,1)先学: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提出学习目标、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形式有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记下来,但不讲话不干扰学生自学。2)后教: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式的学习。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3)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一般不少于15分钟,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通过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2.2 教师协助学生型

以杜郞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为例,1)教室里没有讲台,一面窗户、三面黑板,学生分组对面而坐,不再朝着一个方向,学生发言时不必举手,谁有想法站起来就说;2)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张扬学生个性,学生不仅可以写、背、说,还可以表演;3)课堂教学预习、展示、反馈模块都是占用正式课时,具体时间和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而定。

2.3 教师学生互动型

以安徽铜都双语学校[“三模五环六度”高效学习:三模(块)——“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三大导学模块;五环(节)——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六度——要求教师导学设计及课堂操作过程中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自学指导的明晰度、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当堂反馈的有效度]为例,没有固定班级,没有班主任,实行跨界管理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在不同的教师所主持的文化空间站中学习。

2.4 教师退居幕后型

以江苏灌南新知双语学校(“自学·交流”高效学习:自主是核心,而托起自主的是学生的自学和交流;“自学”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思维,保证学生最大限度地面对文本和世界;“交流”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思维的成果,尤其是思维的过程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保证学生面对“他者”的思维、面对生命)为例,不让教师进课堂,教师只得在导学案编制和引导学生如何学上下功夫;教师没法亲自组织教学,就引导小组长“替代”;教师不能在课上进行即时性评价,就“教”给自己的“小助理”越俎代庖。

2.5 半日教学型

以山西新绛中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为例,半天上课、半天自习,大幅压缩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

3 教学工具

1)使用现成的教材及练习册作为工具,课堂活动为学生看书、做记录、做实验、讨论交流,完成练习册中的思考题、练习题及检测题,代表学校为山东即墨28中、江苏梅岭中学。

2)编写本校专用的练习册,结合教材作为工具,其余同上,代表学校为江苏洋思中学。

3)编写本年级统一使用的学案,结合教材作为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讨论、交流、巩固,课后反思、复习、检测的工具。此种类型又有3种小的分类,一类是“学案+教材”型,不使用练习册或其他参考资料,代表学校有江庐中学、江苏灌南新知双语学校、山东兖州一中、江西宁达中学、河南郑州102中学、山西灵石二中、山西新绛中学等;第二类是“学案+教材+练习册”,除了教材和学案还有练习册,代表学校有山东昌乐二中、河北衡水中学、北京昌平长陵中学等。

4)编写本年级统一使用的一应评价单为工具,评价单由“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拓展评价单”组成,代表学校为山西太谷二中。

5)每一位教师编写自己使用的导学稿,又称“学道”,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实现以导学稿为载体的“备”“研”合一、以导学稿为蓝图优化课堂的导学合一、以导学稿为依据查漏补缺的教辅合一,代表学校为安徽铜都双语学校。

6)辽宁立人学校对教材进行整合加工,学习工具为“学案+知识导图+学习导图”;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在教材整合加工方面则走得更远,完全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增、删、补,根据系统性整合教材,结合学生、教师及其他学习资源的实际生成相应模块,再根据模块教学的实际编写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案作为工具进行教学,单元学习完成,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7)课改学校除了普遍采用导学案工具教学外,为强化展示效果、拓展展示空间,还在教室四面设置黑板,发起学校有山东杜郞口中学,江苏灌南新知双语学校等学校也进行了推广。河南郑州102中学则结合城市学校的特点,引入网络环境下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工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更实现了真正的课堂互动、及时反馈和评价功能。

4 学习组织

1)以行政班、组为单位组织学习,代表学校为江苏洋思中学、河北衡水中学等。

2)精心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对小组长和组员有培训、调控、激励、评价等一整套管理方案及策略,一般为4~8人。有的对小组排列方式也有规定,如山东杜郞口中学要求按“田”字形排列;有的在小组内分成若干层,如山东昌乐二中、江西宁达中学、河南郑州102中学都是按学习水平分成A、B、C三层,实行分层管理。

3)安徽铜都双语学校的学习小组是走班制的基本组织或学习细胞,没有班级,只有学习小组。

4)山东即墨28中实行的则是师友互助和谐学习小组,将德育和智育统一,提高组员合作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或设计符合需要的教学模式。不过由于在教学理论的选择上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具体情况进行,实际操作时只需从三个维度(师生关系、教学工具和学习组织)来建立各个学校、班级、学科甚至具体到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图1)。

参考文献

[1]乔伊斯.教学模式[M].7版.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