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6 17:13: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危机特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2006年初,由于美国较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出现破产、股市出现剧烈动荡、很多的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在随后的2007年8月,这场次贷危机开始从美国出发向全球范围内主要金融市场蔓延,由此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2010年开始,欧美国家的金融实体和各大主要金融业开始从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中逐步向好的趋势过渡,各大新兴国家也因为国民经济的通胀压力而开始实施货币紧缩的政策,由此开始我们说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们说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经济消费随之发生变动,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危机不仅仅
会对消费者造成诸如收入降低、失业率增高等方面的直接影响,对于消费者的整体消费意识、消费者在投资过程中的理性化、消费决策周期等等因素都会产生严重影响。而对于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来说,研究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消费者特征,分析危机带给消费者理念与特征的变化对于调整其企业的营销观念、创新企业的营销策略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中笔者从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消费者心理行为特征出发,从消费者心理特征影响企业营销策略的角度,分析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营销策略更新。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心理行为特征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从经济发展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对消费者心理行为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者的危机意识增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紧缩、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周期延长。具体而言,笔者归结如下: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的危机意识进一步加剧,消费趋向理性
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他在进行消费品的消费与购买过程中,其首先需要理性决策的因素就在于如何能更好的促使有限收入的合理化利益最大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人们通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适应性反映。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的消费者,由于他们将承受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他们在消费方面的危机意识将进一步加剧。后金融危机之前消费品生产企业针对消费者的广告主要侧重于提升产品的形象方面,而到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其消费目标将更加侧重于选择实用性、方便性;其消费信息的选择也更重视购买方面的信息,所以当他们在对消费产品进行购买的过程中,第一步会权衡产品的生产厂家在他这里可能能够获得的利益,假如消费品的生产厂商不能够真切的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那么消费者将不会购买。由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伴随着金融危机而产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时,整个世界市场的经济走向、价格变动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在消费决策中所获取信息的变动,再加上金融危机对于商品价格涨跌变化的影响,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消费者,由于经历了前面金融危机时期动荡起伏的经济形势与市场环境,从而对于商品的价格涨跌有着较为敏锐的眼光和较强的承受能力。因此,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理性的按需购买商品逐步成为了消费的主流,他们通过自己的消费经验和市场中获取的各种消费信息,能够对市场环境下的各种消费品做一个理性的分析判断,理性消费逐步变成了现代人消费行为的明显特征。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消费需求趋向紧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后,由于其危机意识的进一步加剧,这将直接导致原来借贷消费、信贷消费等20世纪末流行的超前消费行为出现延缓或者彻底终止的现象。对于中国的消费者而言,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其超前消费的前提是在对自己未来收入有着良好的预期,而金融危机所带给消费者的危机意识让他们原有的美好预期变成了对未来收入增长的担忧,在危机意识的主导下直接抑制着他们的信用消费。因此,笔者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部分消费者肯定会出于自身风险的考虑,在购置房产、大宗家电、汽车、出国旅游等相对较大额度的消费计划中,大宗的消费支出可能会受到抑制,而对于日常的消费品而言,虽然说消费额度较小,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范围较窄,然而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消费者同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更愿意货比三家,寻找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价值的商品。总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更加趋向紧缩。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周期将进一步延长
在日常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我们的购买行为会受到相当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需求、价格打折、商品的广告效应等等,换句话说消费决策的完成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商品的信息、营销手段、营销策略、消费者的购买需求等等。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市场上的很多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将会变得不确定起来,对于整个市场的预期也将变得模糊不清。这种情况下,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不确定情况将会增多,他们的消费决策周期将进一步延长。总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市场中,消费者更希望通过拉长观望时间来尽可能的消除商品价格、消费成本、消费政策变化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风险。
二、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特征的营销策略更新
通过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特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趋向个性的、自主的消费判断。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消费者日趋成熟,他们的消费行为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容易受到商家的宣传、广告等所引导。因此,笔者认为,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保留一席之地,就必须针对消费者的特征,适时作出营销策略的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产品策略
1.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品类管理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很多原本利润较低的消费品企业,其成本大幅上升,而销量则急剧下降,从而导致企业的利润率急剧下滑。从其根本来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产品本身的替代性不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说明该产品缺乏独立的价值。所以,面对此种情况,企业要想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就应当从目标消费群体需求的产品入手,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品类管理,有针对性的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从而提升企业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2.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严格产品定位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消费需求出现萎缩,很多人的现实收入和预期收入均受到影响,直接导致其消费能力下降,其日常开支削减,消费需求降低;同时,还有相当一部的消费者其消费能力并没受到太大冲击,依旧有着强烈的消费意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从自身所面对的消费群体进行深入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营销策略,同时创造新的消费寻求,针对消费需求强弱严格产品定位。
(二)变化价格策略
价格永远是商业活动中的一个敏感因素。因此,作为经营者必须要做好产品的价格定位。金融危机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加理性,企业以往为追求低价而不断压缩成本、通过价格战吸引更多消费者的营销策略已经严重失效。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将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众多企业产品营销的出发点,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产品定价时,注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充分提升产品性价比。
(三)创新渠道策略
金融危机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改变,他们会寻找一些成本更低、更适合自己的渠道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周期也将进一步延长,购买渠道和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对价格的高度敏感促使消费者转向成本更低的购物渠道。尤其是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欧盟、美国等一些重要的经济综合体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受他们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危机趋于缓和,逐步进入了经济的复苏期。所以,就企业的营销策略而言,在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更要进一步的强化控制渠道,发展分销式的营销渠道网络,通过构建渠道分销网络来实现国际市场的扩大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由于网络购物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物渠道和较低的商品价格。因此,网络购物逐渐成为了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消费活动的重要渠道。发展网络销售渠道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因此,对于企业的营销活动,在渠道建设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快捷、便利、成本较低的新型营销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此外,企业要重视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加强渠道客户成员同终极消费客户端的关系管理。使整个营销关系的中心一定要从传统的市场占有率管理转向客户占有率管理,通过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的强化同每个客观的互动及对话。以服务客户为目标宗旨,与客户建立持久而长远的关系,最终达到双方共赢的状态。
三、结束语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多重危机以及消费者的特征,企业必须要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特征变化,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与时俱进选择和创新符合市场需求并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玲玲.大学生校园网购物意向驱动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
【2】李巍.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城市居民消费形态研究[D]西南大学,2008.
关键词:跨国公司;并购;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恢复性复苏。各国政府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调整了对外投资政策,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制造业回归,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战略等,这促使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活动呈现活跃趋势。跨国公司在此背景下也要调整其并购战略。因此,分析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探讨其并购特征,指出其并购过程中的问题,对我国有效地利用外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
1. 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现状。联合国贸发组织和商务部贸易研究院的《2016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15年全球跨国并购金额从2014年的4 320亿美元增至7 210亿美元。从数据来看,发达经济体的跨境并购有了较大增长,致使2015年FDI流向发达经济体的数额从2014年的5 220亿美元增长至了9 620亿美元。
第一,跨国并购活动恢复活跃。跨国并购活动经过两年连续下跌后,于2014年出现反弹,2015年达7 210亿美元,以净价值计比上年增长了28%。驱动这种交易的重要因素一是由于跨国公司着眼于寻求新的增长点,二是跨国公司出于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的考虑来降低成本。大型跨国并购交易是跨国交易活动价值增加的一个关键要素。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4年,多国企业收购价值大于10亿美元的数量飙升至223个,而2013年只有168个。同时,多国企业也有过几次大的撤资,相当于收购总价值的一半。
第二,从行业领域看,跨境制造业并购创新高,引致FDI增长较快(见图1)。2015年跨境并购制造业金额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 880亿美元,超过了此前最高的2007年记录。这就使得制造业在2015年跨境并购的占比达到了50%以上。需要指出的事,从全球层面来看,采掘工业FDI的减少对FDI的总额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服务业投资主导的长期趋势持续增强(见图1)。由于服务业占全球附加值的70%,因此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比例有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2.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现状。跨国公司于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9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在内的外资企业开始大量涌入。21世纪初期至金融危机之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也呈上升趋势。金融危机之后,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状况如下:
第一,外商投资增长势头良好。总体来看,中国吸引外资额持续稳定增加。2014年,中国吸引外商投资额为1 285亿美元,比2013年的1 239亿美元增长4%,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FDI目的地,在国际投资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
第二,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活跃。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5年外商跨国公司以并购的方式在华投资的企业数目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均有增长迅速。其中:并购设立的企业数量为1 466家,增长14.4%;并购实际到资的外资金额是177.7亿美元,增长了137.1%;跨国并购在实际使用外资中所占的比重由2014年的占6.3%上升到2015年的占14.1%,增大幅度较大。
2016年前两个月,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交易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 41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跨国并购金额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由2015年同期的24.6%上升到28.1%。这表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十分活跃。从并购行业来看,第三产业的比重保持稳步上升,并购趋势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二、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特征
各国政府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调整了对外投资政策,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制造业回归,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战略等,这促使跨国企业并购交易活动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第一,并购发起者主要源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跨境并购活动中的跨国公司母国或地区主要是美、日、欧,亚洲的日本和新加坡对华并购也有增长。随着中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发达国家的对华投资及并购力度不断加大,上海和香港正逐渐成为更多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与此同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增强了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
第二,并购方式以协议收购为主。总的来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方式有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收购、二级市场收购(含产权交易所)、吸收合并、要约收购、增资、取得公众公司发行的新股、间接收购、资产置换、继承,但以协议收购为主。在2015年,入境并购数量共86个,交易规模为664.40亿元,其中:协议收购63个,金额457.04亿元;增资11个,金额73.70亿元;二级市场收购6个,金额103.09亿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3个,金额10.09亿元;要约收购、间接收购、继承各1个,金额合计20.48亿元。2011年~2015年期间,从数量来看,在wind资讯的371个入境并购样本中,采用协议收购方式的有294个,占79.2%。排在其后的依次为增资和要约收购,分别为26个和22个。从金额来看,371家入境并购企业的并购总金额为4 298.35亿元,其中采用协议收购方式入境并购金额达到2 966.11亿元。
第三,并购行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转移。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行业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在2011年~2015年期间,入境并购涉及的行业主要有电信服务、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公用事业、材料、日常消费、医疗保健、金融、工业和能源。从并购数量来看,金融行业入境并购数量最多,为3 386个,其次为工业行业,为3 293个,之后依次为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和材料行业,分别为2 418个、2 104个和1 935个。从并购金额来看,金融行业入境并购规模最大,为34 512.41亿元,其次为工业行业,为19 445.29亿元,之后依次为材料、信息技术和可选消费行业,分别为14 026.98亿元、12 396.96亿元和12 066.03亿元。
第四,并购地域集中于华北和华东地区。总体上看,2011年~2015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金额呈现下降趋势。根据wind资讯报告,2011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金额为263.923 8亿元;2012年出现大幅度下滑至0.61亿元,2013年和2014年有缓慢恢复,分别为34.354 1亿元、55.783 4亿元。但是,2015年又下降至0.473 3亿元。从区域分布来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其中华北地区2011年~2015年并购金额254.342 2亿元,居各区域首位;其次是华东地区为85.744 1亿元。这表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着眼点仍然在中国基础设施良好、市场潜力大、劳动力素质高,以及运输条件便利、已经具备相当竞争优势的地区。尽管跨国公司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南地区的并购有所增加,但总体来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仍呈现“东重西轻”的格局。
总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主要源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美、日、欧的跨国公司为主;在华并购方式以协议收购为主;并购行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并购地域主要集中于华北和华东地区。
三、 后金融危机时期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存在的问题
1. 从跨国公司本身来看。
第一,并购战略缺失。企业要用并购方式进行业务扩张,没有很好的并购战略,很容易导致并购失败。比如,庞大集团与萨博的并购由于没有很好并购战略而以失败告终。
第二,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与东道国的本土情况不相符。很多跨国公司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进程中通常存有战略惯性思维,其产品、服务、商业模式无法与中国本土进行精准匹配,进而忽视了中国快速变化的市场状况,也缺乏对中国的市场和客户的深度了解。另外,中国实力强大的民营企业的崛起,也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展开了竞争。它们相对更加熟悉本土市场的消费文化,能够采取低成本策略生产替代性产品,更为关注分销策略,无论是其研发的新型产品,还是独特化的营销模式都能够对激活本土消费者需求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第三,忽视中国中西部市场。与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相比,中西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成本等基本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再加上当前国家的东北老工业的升级改造政策,使这些地区的市场拥有巨大的利润潜力。而许多跨国公司忽视了这些市场,或者有的已经意识到,但是还没有施以良好的操作。
第四,跨国公司高层管理人才缺乏。跨国公司的总部与其分支机构之间通常难以形成有效沟通,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跨国公司交易成本有所增加且运营效率有所降低。因此,随着中国区域高管人员的频繁调整,跨国公司总部并不能准确了解中国市场的发展以及公司战略的实施情况,从而诱发了跨国公司的战略定位不当。据经济学人调查显示,为尽可能熟悉中国市场运营情况,降低战略决策的风险,约40%的大型跨国公司都倾向于向中国地区派驻非常高级别的高管。
2. 从东道国来讲。
第一,我国产业发展风险随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扩大而呈加剧态势。由于跨国公司并购的对象主要是我国重要产业的龙头企业,而且并购的条件日益苛刻。如家电行业外商控股的合资企业约占75%,双方各控制50%股份的占10%;合资企业几乎控制了医药行业,其外商注册资本比例多为70%以上。这增加了产业发展的风险,不利于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第二,从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虽然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利于我国产业的发展壮大,但是这些大多属于非尖端技术甚至是落后技术。一些跨国公司还在成功并购中国企业取得第一大股东身份后,为了强化其技术垄断优势,将企业原有的技术研发部门予以取缔,而改由其母公司直接提供技术,使我国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我国的本土企业和品牌在并购中逐渐消失。参与在华并购的跨国公司与国内本土企业相比,享有许多优惠政策,再加上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导致许多本土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逐渐缩小,品牌资源逐渐消失。如欧莱雅集团收购我国护肤品品牌小护士后,在对其旗下品牌进行整合时,使小护士品牌退出中国,这样小护士品牌随之消失。
3. 从母国来看。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使全球资本流向有了新的调整。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和MIT的调查结果,跨国公司受母国相关政策,以及东道国劳动力成本、生产质量、营商环境、消费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正将业务从中国撤回母国。这导致了多国的跨国公司出现较大规模的减资或撤离中国,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在金融危机后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均有所下降。如,美国的微软、优衣库,日本的西铁城、松下,德国的Bilstein等公司以及大量海外人才也陆续回流本土。
四、 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策略
第一,优化外资结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据世界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应在利用外资方面通过差异化政策实施引导,重点鼓励外资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调整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特别是外商投资来带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完善法律和法规等各类制度性建设,确保投资环境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制定适合跨国并购趋势、符合我国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增强我国吸收外资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完善跨国并购的中介服务体系,减少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中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引导与监管,使其成为我国吸引外资新的增长点。监管主要应从关联交易的审计、信息披露机制、不正当交易等方面入手,约束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可能产生的垄断行为和其他负面行为,引导外资并购的健康发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要加强防范跨国公司的非法撤资行为。
第四,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增强中国品牌的美誉度。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中国品牌升级,“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品牌自信和软实力。然而。所有的品牌都是和自己的创新能力、产品的适应能力、服务的能力相联系的。企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与要求,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加快转型升级,切实提高创新发展成效和企业发展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有效形式,提高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
第五,培育中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考虑到我国当前资源与能源的约束,应当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盘活供给存量,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入国际领先的管理经验,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现代公司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战略,鼓励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战略联盟等方式,参与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和壮大中国自己的大型跨国公司。
参考文献:
[1] “促进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政策”课题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投资:意义、趋势及应对战略[J].管理世界,2001,(3).
[2] 陈佳贵,黄群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并购[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16).
[3] 陈佳贵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新动向[J].经济管理,2001,(2).
[4] 范黎波,王肃,张菲菲.跨国公司在华战略演进分析――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和摩托罗拉实践[J]. 财经问题研究,2010,(4).
[5] 刘春宏.美国跨国公司并购行为的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6,(9).
[6] 王国栋,陈丽珍.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5,(9).
[7] 王宇露.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战略解析及其风险防范[J].学术交流,2007,(5).
随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CNNIC: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而在其中,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32亿,半年度增长率为9.8%。与2013年12月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48.9%提升至52.5%,因此互联网金融消费的趋势势不可挡。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超过了20%。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学历,接受新事物比较快,信息传播的速度也比较快,并且其自身的素养和知识层次,决定了他们将是潜在的高收入阶层,将会是未来的主流消费群体。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的消费行为特点、心理产生的影响,结合高校学生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衍生品了解程度、使用情况、自身感受等情况,研究得出高校学生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刺激下产生的消费行为特点及对策,更好地帮助高校学生合理消费,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引导社会青年消费倾向,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基本状况及特点分析
本研究分别对以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湘潭大学为主的长株潭地区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进行了专项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7份,有效率87.4%。通过调查,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情况可分为使用网络购物和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两种。我们再进一步对其消费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互联网金融在当今高校学生中的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
(一)消费水平趋于中等,但存在个体差异
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购物的金额大多集中于200元以下及200~500元,大部分学生的消费是比较理性的,在购买商品时,大部分学生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用途,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每月生活费在600~1000之间的大学生参与网购的人数最多且相对频繁。而生活费越高的学生相对应的网络消费金额也越高。由此可见,网购的消费频率和消费水平与生活费存在正相关,生活费较高的学生,网购的概率更大。
作为网络购物主要消费主体的大学生由于还没有独立的能力,多数依赖家庭的资助,因此对商品价格的关注度更高,在大多数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平均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网上商品更加吸引大学生们的注意,满足大学生对商品物美价廉的需求。而价格的指向性也受家庭条件、购物需求、自我要求的影响,呈现复杂性的趋势。往往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会不那么考虑选择价格最低的商品,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还有对于质量要求较高的产品,如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往往大家也会更追求其质量保障。
(二)消费结构基本合理,呈现多样性趋势
随着网上购物平台的快速发展,所售商品也是琳琅满目。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消费中,网购服装、饰品、化妆品等装饰性用品居于首位,占到25.64%,其次是学习用品,占到20.02%,餐饮位于第三位,占到17.03%,然后是交通及通讯占16.59%。
消费的多样性是由于需求强度的不同和需求层次的多样性而产生。作为年轻消费群体,大学生在消费时追求时尚性,潮流化,消费行为多元化、个性化。网络购物正迎合了大学生这种追求自我与个性的特征,将全国乃至世界潮流汇聚在一个互动平台上,为大学生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选择空间,提供了极其便捷的购物渠道。当今社会足不出户已能够做很多我们过去想象不到的事情,网络消费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网络购物,还可以网络订票、网络订餐定外卖,甚至还可以购买网络课程。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极快的信息更新速度使网上的商品具有极好的前瞻性,引领了大家的时尚观念,迎合了大学生们多样化选择商品的需求。
(三)消费认知相对理性,仍存在盲目消费
大学生思想活跃敢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行为。调查数据显示,29.58%的学生选择互联网消费的原因是支付方式便捷,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网购的轻松便利。24.81%的高校学生是对商品有需求,22.21%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而为了更好地促进消费,各种购物类网站会通过多种感官冲击、多种宣传方式使消费者产生物美质优的商品大减价、大折扣、礼品多、机会难得、机不可失的购物急迫。因为大学生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购物观的过渡时期,思维相对单纯,情绪易受到外部环境刺激而产生并不理性的购物冲动。
(四)消费投资尚不成熟,理财意识较薄弱
调查显示,67%的人没有投资过互联网金融产品,在从未投资过的学生群体中,大多表示原因为没有多余的钱,还有一些人是由于不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认为其风险未知。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消费及投资理财观念还是趋于理性的。
而其余正在投资或投资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学生中,大多数投资金额为200~500元,而选择投资金额较大的往往也是每月生活费较充裕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女生较男生而言选择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额度相对较小。
在投资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学生中,27.51%的人是出于好奇、尝试的心理,28.36%的人认为其投资门槛低,收益率高,能够在有多余的钱的时候创造额外的收入。而在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目的中,43.22%的人是为了方便购物,他们大多把钱放在了余额宝,与淘宝账户能够直接连通,当人们需要消费时,钱能够直接转出。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基础影响行为方式
从经济因素来讲,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普遍增多,大学生从家庭取得的经济资助也有所增加,部分学生通过兼职也会取得一部分收入,但相比较有固定收入人群而言,经济支付能力十分有限,即有效需求有限,加之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各种生活必要支出,大多数大学生的经济支付水平是处于温饱略有结余的状态。
在购物时大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价格和质量,因为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不多,由于这笔钱主要用来支付饮食和日用品开销,所以大学生花钱是很谨慎的。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不仅方便快捷,可选种类丰富且新颖,而且网络商品价格定位往往比一般店面更具吸引力,根据合理投资的理念,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在大学生经济支付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降低支出,于是网络购物的优势显现出来,价格指向性的购物特征引导大学生更加倾向于网络购物。
(二)思想易受周边环境影响
大学生适应时代性强,在网络横行的当今,各种门户类网站,购物类终端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购物观念。大学生思想又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所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而每个大学生都会属于某一参照群体,学校、班级、宿舍等不同的参照群体都会激发大学生一定需求,同学与朋友之间生活习惯的相互影响,也让网络购物在大学生中盛行且呈现的网络消费地点也相对集中。
从另一个方面讲,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购物群体,对其现在消费观念的塑造将影响大学生以后消费的价值观。因此,大学生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发掘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环境决定其消费特征。
(三)自我意识与个性化需求旺盛
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时期好奇心十分强烈,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喜欢标新立异。网络消费正好符合大学生富于想象力、渴望变化、喜欢创新、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大学生进行网络购物可以有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满足自己的需求,由此以更多的表现自我。他们能够在网络上更好的挑选及对比各种各样的商品,从而对个性化消费提出更高的要求,挑选与众不用的商品。网上交易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空间,买家与卖家之间仅仅通过屏幕沟通,出自个人消费意向的积极行动,消费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商家提出要求,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想法行事,在消费中充分表现自我。
从心理因素来讲,大学生购物观念还不够成熟,购物心理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具有消费的不稳定性和消费的情绪性。根据调查数据可知,大多数大学生对待网上购物的态度往往抱着一种尝试心理,受传统思想影响,他们通常认为网络购物并没有传统购物方式安全,但是又由于年轻人强烈的好奇心与开拓精神,他们会在一定额度内尝试进行购物。
四、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对策
(一)社会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很多行为方式是受周边环境的熏陶所形成的,因此形成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会对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念起着很大作用。当前,由于网络消费有着与传统消费不一样的特点,很多传统消费的法规往往不能在网络消费过程中同样适用。因此,政府机构应该根据网络消费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网络执法的力量,加大对网络非诚信行为监管和制裁,切实保障广大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随着大学生网民群体的不断增长,各类网络交易网站的访问量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还应建立政府、交易网站、网络消费者三位一体的舆论监督体系,加强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相互交流,既大力推崇积极的网络营销行为,也让非诚信行为得以曝光并得到应用的惩罚,为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二)互联网金融行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
高校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金融的前提基础条件就应该是正确认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危害。这方面需要学校进行正确的引导,更需要互联网金融参与的各个体系在运营过程中,有更多的制度保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例如,甄别互联网金融产品时,首先要考虑所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实际情况与产品的预期情况是否一致。在目前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条件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信誉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学生投资情况,还直接关系到其今后的发展。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时,通常选择积累比较丰富的经验,在行情变动中,能够掌握经营主动权,保持稳定的收益额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此外,经营经验较丰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早已为周围的顾客或消费者所熟悉,拥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和一批忠实的顾客,大多成为学生投资消费的首选。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时,应根据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特征选择收益性稳定、信誉较高、安全性较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科学合理地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另外,相关技术人员应加强学习互联网金融技能,并与互联网金融业务同步更新,使其能在高校学生参与互联网金融投资时给予帮助和技术支持。高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正确的知识体系去作为未来社会活动的支持,互联网金融在运行方面需要重视高校学生这一主体。
(三)学校应加强设施建设引导大学生网络消费
我国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快速,但是,在整体运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漏洞,高校学生社会经验少,消费观念超前,容易造成消费过程的风险。高等院校作为在校大学生的直接管理和教育单位,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
首先,是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网站和网络系统的建设,实现让网络进社区、进宿舍、进实验室,逐步实现校园网络一体化;大力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和教育功能的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为引导好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搭建良好的硬件平台。
其次,是加强学校软件设施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消费道德观,针对本校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例如,通过校园宣传和班级自学等方式普及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在学校里开展关于真假网络消费方面的座谈会、关于网络消费维权方面的知识竞赛;举办专题的培训介绍有关消费者权益的知识、真假商品商标的鉴别技巧等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还可以开设与投资、消费、理财有关的课程和专题讲座,辅助开设互联网金融学、消费经济学、低碳消费常识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合理规避风险,实现大学生网络消费教育和管理规范化。
(四)家长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互联网金融理财观念
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更加简易、快捷,容易操作,在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更加能够接受互联网金融的方式。大学生运用互联网金融进行理财,是高校学生自我观念的进步。要保障这项活动维持在正确的范围内,需要家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根据实际情况教导子女。家长是子女最好的老师,由于特殊的亲情关系,更利于消费文化的教育。首先,家长要率先垂范,杜绝铺张浪费,不盲目攀比。其次,要更新观念,“适度供给”,帮助子女培养合理安排预期收入和支出的意识。最后,家长应把自己勤俭持家的行为言传身教给子女,把自己合理的互联网金融理财观念及成功的理财案例传授给子女,让子女深刻体会到科学理财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同时使其熟知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相关内容,并掌握一定的理财技巧,引导其合理地进行理财活动,避免年轻人投资时所存在的盲目性。
(五)学生应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一方面,大学生要做好生理准备。要让投资理财活动有所收获,相关的知识储备必不可少。大学生自身应从书籍、身边的案例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在进行投资理财活动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易于操作的项目入手,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戒骄戒躁,避免盲目投资与唯利是图。
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做好心理准备。大学生基本没有收入来源,是纯粹的消费者,所以大学生要摒弃盲目从众、攀比、享乐、奢侈等非理性的消费心理,养成一种精打细算的消费习惯。学会编制预算和记账,在每月消费支出前,根据自己可供消费支出的多少及对不同消费方面的偏好程度,合理规划并记录消费情况,并做适时调整。同时,大学生应尽早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性,并为之做好准备,把重心转移到相关学业上来,有计划的扩大投资消费。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效应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被人们认为是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虽然危机的中心是西方发达国家。但在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想避免全球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变得十分困难,尽管中国以过去30年成功的改革开放积累的经济实力。具备了一定的应对这场危机的能力。但是,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将是非常严重的,如何应对这场危机。这成为我国当下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而目前我们采取的最大的行动就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手段,来缓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2008年11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一项旨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总额达4万亿元;时间到2010年的投资计划,这一财政政策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如何规划财政政策的取向?具体选择怎样的财政政策手段和对财政政策作出怎样的结构安排?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并加以研究的,为此。本文的研究涉及如下几个内容:当下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中国影响的程度;财政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功能及取向;适应当下金融危机形势的财政政策选择
一、当下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中国影响的程度
金融危机是指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包括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超预期的恶化。它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基于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而出现更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出现较大的下滑,同时还会出现。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上升等现象。甚至还会伴随社会动荡或政治危机。然而,这些特征在不同的金融危机下表现得不尽相同,正是由于各次危机不同的具体特征。决定了应对金融危机时总是难以照搬其他的经验。本次金融危机还有一个深层次的特点。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转移对我国的影响。这是指我国金融机构购买美国金融创新产品遭受的损失。对此,普遍的观点认为,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大规模开放,这形成了一道较好的“防火墙”,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金融危机向我国扩散。当然,在这场危机中,我们的一些金融机构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其次,金融危机通过对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由于我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联系最密切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外贸易。
二、财政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功能及取向
财政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手段之一。财政政策发挥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或政府想达到某种宏观经济目标时,就可以采取财政政策,有时是将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一起加以使用,有时则需要在两种政策中加以选择,或者加以组合。因此,对财政政策的使用不在于要不要采取财政政策,而在于如何正确地使用某种财政政策或科学地组合各种财政政策。
在面临金融危机冲击时,中国政府采取的最有利的举措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一笔总额达4万亿元并将在两年内完成的财政投资计划,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强大的中国具有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实力。
在财政政策的两种手段中,财政支出是与消费、投资以及净出口并列构成国内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支出政策就是通过调整政府的支出来达到刺激经济或抑制经济增长的目的。在当下的金融危机中,我们为避免受金融危机冲击而出现经济衰退的关键是想尽办法扩大内需。因为金融危机对我们冲击最大的是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对此,设法保持对外贸易的规模和增速自然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面。但是,以扩大内需来补充出口的降低更是需要我们考虑的。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对外贸的较大依赖严重地抑制了国内需求的增长,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扩大内需就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从一般的逻辑来讲,扩大内需必须要增加居民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就增加居民的消费来说,除了增长居民的收入外,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工作要做,即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以及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本身是一个需要综合和系统解决的问题,其中一定不能忽视的就是政府的作用,或者政府借助财政政策发挥的作用。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的效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达到,一个是通过减税和扩大转移支付水平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三、适应当下金融危机形势的财政政策选择
财政政策是应对当下金融危机不可替代的政策工具。因为在人们的信心遭受打击而一时难以恢复时,政府站出来施以积极的经济行为不仅是对人们信心不足的弥补,而且也是恢复人们信心的保障。因此,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不是财政政策是否具有效应,而是如何正确地选择实施财政政策的手段。从财政政策本身来看,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对此,进行财政政策的选择就是我们在当前的形势下,到底该实行财政支出政策,还是实行税收政策,或者是二者的某种组合。从财政政策调控的对象来看,财政政策通过调控消费*投资*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施以影响,还会对就业、通货膨胀、社会保障等产生作用。因此,财政政策的选择需要考虑这些调控对象的特点进行,或单独采取财政支出政策或税收政策,或进行这些政策手段的某种组合。
参考文献:
[1]许成钢.解释金融危机的新框架和中国的应对建议[J].比较,2009,(39).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 酒店业 安徽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全球经济经历了触底、缓慢回升的过程,在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到来前的这段时期被称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较为乏力,而且全球经济呈现出一系列的特征,如国家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的波动性和影响程度加剧等,全球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后金融危机时代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安徽省是一个旅游大省,酒店业对安徽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安徽省酒店业应结合后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特征以及安徽省酒店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对后危机时代安徽省酒店业的发展措施进行研究,探索酒店业应对经济危机的长效机制,以促进安徽省酒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安徽省酒店业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酒店客源市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酒店客源市场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入境游市场,由于本次金融危机受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国家,金融危机后我国入境旅游出现了非常大的下降。仅2008年1到9月,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较上年同期下降了0.37%,进入9月份,入境旅游人数进一步下滑,同比下降了5.94%,旅游外汇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1.4%。
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变化对安徽省酒店业的入境客源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2009年一季度,黄山新世纪康辉国际旅行社共接待游客5478人次,其中入境游客648人次,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40.2%和18.9%;黄山海外旅行社共接待游客13189人次,其中入境游客514人次,入境游同比下降了44.1%;黄山中国国际旅行社共接待游客2443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7%。黄山风景区3月份共接待11.6万人,同比减少1.5万人,减幅11.2%。入境旅游市场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省内部分高端酒店的入境客源。
但从省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我省整体客源市场的影响并不是太大。2009年,安徽省接待入境旅游者156.2万人次,同比增长18.22%;旅游外汇收入6.64亿美元(含旅游商品创汇数),同比增长22.32%。从客源结构上分析,港澳台游客市场份额增长,外国游客市场份额下降,港澳台与外国人客
源结构由2008年31.25:66.75到2009年的37.41:62.59,国内游客达到1.23亿人次,同比增长23.44%。其中,过夜游客8366.94万人次,同比增长13.5%,但过夜游客与上年相比,增势放缓,增幅比上年下降了4.48个百分点,过夜游客占国内游客的比重68.20%,比上年减少5.98个百分点。可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入境外国游客的份额稍有降低,国内过夜游客增幅下降,但整体客源市场受影响相对较小。
2.金融危机对经济型酒店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安徽省酒店业的现有市场格局有所改变,高星级酒店纷纷调整价格定位,而一些经济型酒店反而因此获得商机。以合肥为例,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大公司的管理层人员在安排商务旅行时降低了标准,不再一味选择高星级酒店,而性价比较高的经济型酒店则成为选择的对象。业内人士分析,与四星级酒店相比,同等规模的快捷酒店运营成本只有其20%左右,利润空间大。由于经济型酒店的主要客源为中小型公司常住客人、商务散客和非团体性游客,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其客源并未明显减少,而且由于一些高端的商务客人降低了消费标准,经济型酒店反而获得了更大的机会。
3.金融危机对高端商务酒店的影响
对于高端商务酒店来说,商务活动的减少将会直接削减商务酒店的客源,另外,企业商旅成本的压低又导致了商务酒店面临价格的挑战,因此,在金融危机中,商务型酒店的发展受到影响。据海关统计,安徽省2009年1至2月外贸进出口值为19.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32%,居全国14位。2月份当月进出口8.4亿美元,下降34.9%。相比1月的14.1%的降幅,2月的出口降幅再次扩大,出口值环比2009年1月则下降42.1%。外贸增长与否直接关联到商务酒店的客源市场,欧美等国家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非常严重,需求仍然在萎缩,商务活动的减少将会使得商务酒店的压力与日俱增。
4.金融危机对安徽省酒店行业用工情况的影响
安徽省酒店行业用工情况的变动和全国酒店行业情况基本一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部分酒店没有新增就业人员,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增强,酒店行业员工队伍总体上呈现出了流动率下降的局面。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波动和风险,员工更加追求稳定性,这使得酒店企业的员工流动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一些酒店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进行内部调整和员工培训,绝大多数企业员工人数变化不大。其中,受影响较为严重的企业开始采取增加员工休假的方式降低人员成本。另外,由于经济型酒店在金融危机的契机中得到发展,部分城市的经济型酒店用工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从员工收入来看,由于酒店企业的经营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一定的影响,员工收入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
二、金融危机期间安徽省酒店业的发展特征
1.金融危机对安徽省酒店业有一定的影响,但程度不深。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我省的酒店客源市场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影响较小,主要是因为我省酒店业的客源多为省内客人,而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的多为具有外向型经济特征的企业。省内一些高端商务酒店的经营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一些星级酒店通过开拓当地市场,如提供特色婚庆服务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2.随着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我省酒店行业的总体规模在扩大,金融危机对酒店行业的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0年2月10日,全国旅游星级饭店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及评定》(GB/T14308-2003),批准认定了安徽省滁州金地大酒店、黄山国际大酒店为五星级旅游饭店。截止2010年2月安徽省五星级旅游饭店总量已增至10家。随着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酒店业的规模不断增大,意味着酒店行业的竞争也不断加剧,酒店业应制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经济型酒店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而且此次金融危机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带来了意外的商机,经济型酒店在金融危机期间体现出了自身的优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类酒店结合市场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使得酒店行业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安徽省酒店业的发展措施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酒店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因此,安徽省酒店行业应结合自身状况和市场变化,制定促进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1.提高酒店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
酒店管理部门对于酒店行业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应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以更好地引导酒店业的发展。首先,国内市场的开发对于应对危机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所以,酒店管理部门应制定拉动旅游服务消费的有效措施,如尽快实施带薪休假制度、政府财政补助开展一些行业促销活动和会展活动,进一步启动国内消费市场。在这一方面,安徽省各级旅游部门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指导和支持各类旅游企业调整市场开发策略,把发展国内游、省内游、近程游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广泛开展了本地人游本地活动,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重点入境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不少地方及时出台了旅游景区门票优惠办法和旅行社组团奖励办法,各类旅游企业主动采取门票减免、降价销售、免费派送、商旅合作等让利活动,保证了旅游市场的平稳较快增长。另外,政府应出台相应的税收减免措施,积极推行惠旅扶企政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2.酒店业应不断调整客源市场结构
在金融危机中,直接受到影响的是入境客源市场,国内旅游市场的变化不是太大。安徽省地处中部,入境客源所占的比例不大,因此,金融危机对我省大部分酒店市场影响不是太大,但对于部分高端酒店来说,调整客源市场结构十分必要。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商务客人可能会降低星级的标准或者是客房的等级,由于激烈的竞争,高端酒店不得不关注市场的变化,调整市场定位及产品类型,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突出主题,使市场细分化、产品多元化,以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竞争力。同时,酒店企业还应结合市场结构优化酒店结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市场需求的减少加剧了行业的竞争,给一些酒店的生存带来压力。相关管理部门与行业组织应对新建酒店进行监管与引导,避免盲目投资。
3. 低端酒店应加强合作,寻求发展的机会
此次金融危机对高端酒店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很多高端市场及商务客人降低了消费标准,转而选择星级较低的酒店或档次较低的经济型酒店,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低端酒店来说这是一次机会。档次较低的酒店应利用机会,开拓市场,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强,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及其影响在不断深化,金融危机的持续时间将可能更长,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实力较弱的酒店将面临生存的压力。因此,档次较低的酒店应注意加强彼此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以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发挥低成本优势,争取快速发展的机会。
4. 酒店业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完善酒店信息系统建设
酒店信息化给酒店业带来经营管理理念的变革。未来几年,酒店业的竞争将主要在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方面展开。
酒店信息化为酒店的经营管理者提供了及时准确的酒店经营数据,为决策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因此,应加快酒店行业的信息化步伐,通过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如加入全球酒店客房预订网络系统等。另外,在酒店的内部管理中也应逐渐实现信息化,比如利用计算机完善客史档案,更加详细的记录客人的信息,以方便为客人提供更具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虽然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对上海、北京及一些沿海城市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从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危机对安徽省酒店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有些影响意味着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了解金融危机对我省酒店行业影响的具体情况。另外,随着安徽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合肥、黄山、芜湖等为代表的一些城市对外的经济往来会越来越多,因此,我省酒店行业的发展受整体经济变动的影响也会逐渐加强,所以应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应对金融危机的长效机制,促进安徽省酒店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安徽省酒店业应结合当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抓住实际,积极采取上述措施促进酒店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网站[EB/OL].省略/html/rjy/index_9.html
[2]蔡蓉蓉:金融危机下中国饭店业发展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7
[3]杨问芝:金融危机对我国酒店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0.4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防范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依靠金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金融危机问题时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发生目前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货币汇率的紊乱,银行信贷危机等等,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或者是减轻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是各国金融领域研究的重点,在这方面,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通过健全完善的金融制度和加强金融监管来实现。
二、关于金融危机的概述
金融危机主要是指在金融领域出现的混乱,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银行行业出现挤兑潮、银行倒闭,在资本市场出现资产价格严重损失、金融市场混乱,利率以及通货膨胀率飙升,或者是出现了汇率崩盘等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金融行业领域出现流动性紧缺、银行挤兑和股市恐慌等问题。金融危机主要有以下几项特征:金融危机具有周期性,金融危机按照爆发时间的统计来说,都有长周期和短周期,特别是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几乎隔几年时间都会出现金融危机,比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通货膨胀、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7年的次贷危机等等。金融危机具有较强的破坏性,会直接造成国内生产总值的缩水,股票市值缩水,直接引发失业率问题。此外,金融危机还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传染性,在其他地方发生的金融危机,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很容易在较短时间内传导至其他国家,造成其他国家发生金融危机问题。金融危机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银行危机、信贷危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信贷危机往往是金融危C发生的源头性危机,也是金融危机未来可能爆发的最主要形式,货币危机主要是表现为货币的对内对外贬值,影响国际贸易。
三、关于金融监管的概述
目前来说,各国防范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积极干预和监管金融体系来实现。对于实现经济的稳健发展来说,金融监管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金融属于公共产品,如果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则能够依靠市场解决金融资源配置问题,但金融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金融产品势必会出现供给不足和需求过剩的矛盾,为确保金融行业的稳定,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管,对金融市场进行约束。其次,金融产品交易双方往往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比如保险市场、贷款市场、房地产市场,都存在着各种高风险项目,这些高风险项目彼此关联,很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防范这些问题,离不开金融监管。
四、当前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分析
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成果显著,但同时金融风险问题也是不断累积,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面临的金融风险隐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银行风险,近年来,我国信贷规模扩张速度惊人,资产的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资产质量的下降,不良贷款额以及不良贷款率等指标不断攀升,银行系统的脆弱性正逐步显现。
2.房地产风险,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泡沫问题,一旦房地产风险问题累积,而且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很容易发生金融危机问题。
3.债务风险问题,主要是目前信贷膨胀形势下的杠杆率提高的问题,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居民家庭等,债务额以及杠杆率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再加上我国目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是加剧了信贷风险发生的问题。
4.汇率风险,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定程度上出现下跌,市场上对于人民币进一步贬值仍有担忧,如果汇率问题的不到很好的控制,在金融和资本账户之间的逆差处理不好,则容易产生汇率风险问题。
五、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方面,应该准确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金融危机问题的发生,从根源上来说是市场失灵导致的。政府金融监管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充分的发挥作用,应该准确的进行自身定位,主要是引导、改进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基础上,全面的做好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等职能,特别是在货币政策、金融机制、证券管理等方面,有效发挥作用,防范金融领域的泡沫风险。
另一方面,应该解决好金融监管方面的空白和缺位问题。在金融监管的实施方面,应该根据金融领域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金融监管制度,对一些创新性的金融活动或交易行为的经济实质进行界定,尤其是对针对众筹、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平台等新兴金融业态等互联网金融制定系统完善的监管意见,提高监管灵敏度和判断的准确性。在监管实施过程中,还应该突出重点,将金融监管的视角放在尽快消除纠纷、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金融领域的稳健上,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六、结语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金融风险也处于不断积累的过程,特别是银行领域、房地产领域、债务领域、汇率领域等方面面临的风险都是较高的,在这方面迫切应该加强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强化金融监管,减少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华,贾彦东.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进展[J]. 金融研究,2012,379(1):2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4-0019-05
一、引言
企业是否存在目标现金持有量以及企业如何调整其现金持有水平是现金持有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权衡理论认为企业会比较持有现金的成本和收益,从而确定其目标现金持有量。当实际现金持有量偏离目标时,企业会对其进行朝向目标的调整。但是这种趋向于目标的调整并不是完全的,而是渐进的动态过程,原因在于存在调整成本。[1]调整速度反映企业从偏离目标回复到目标的快慢程度,调整成本的大小决定调整速度的高低。关于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文献通常都假设企业具有相同的调整速度,而针对调整速度不对称性的研究则比较少见。
本文以中国2002―2012年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现金持有调整成本存在异质性的分析,实证检验企业现金持有向目标调整的速度是否存在不对称性。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造成全球性经济衰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调整成本,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金融危机如何影响调整成本,实证考察金融危机对企业现金持有量向目标调整动态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
企业持有现金主要是基于交易性动机、投机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持有现金的收益正是源于这些动机的实现。企业拥有现金可以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降低融资成本;现金也可以使企业在把握投资机会、调整产品战略方面占据先机,增加企业价值;持有较多现金还有利于企业应对现金流不确定的风险,增强财务灵活性。由于现金的收益率低,持有现金意味着企业必须放弃其他收益率更高的投资机会,因此存在机会成本。此外,根据自由现金流假说,企业过多的现金储备更容易产生成本。最优现金持有水平是企业对上述收益和成本权衡比较的结果。现有的关于现金持有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最优现金持有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Opler等研究了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其实证结果支持现金持有的静态权衡理论。[2]346
静态权衡理论假设当企业特征和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偏离目标现金持有量时,企业能够立即调整到目标现金水平。在实际中,交易成本及其他调整成本的存在可能会影响企业向目标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为了克服静态权衡模型的缺陷,Ozkan Aydin和Ozkan Neslihan提出了现金持有的部分目标调整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企业存在调整滞后的可能性。[3]21032134
部分调整模型通常假设企业向目标现金持有量进行调整的速度是对称的,也即高于目标的超额现金持有企业与低于目标的现金持有不足企业向目标现金持有调整的速度是一致的,这一假设没有考虑这两类企业向目标现金持有调整的方式不同可能导致的调整成本的异质性。超额现金持有企业通过降低现金持有量调整到趋近目标,现金持有不足企业则通过提高现金持有量调整到趋近目标。从会计恒等式变换的现金等式:现金=负债+所有者权益-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不包括现金),可以比较清晰地窥见现金变动的原因。通过还债、发放股利或回购股票、加大投资、增加成本等方式可以导致现金减少;通过借款、发行股票、减少投资或出售资产、降低成本等方式可以增加现金。Dittmar 和Duchin发现,从调整成本的角度,消耗现金的成本比构建现金的成本要低。[1]也就是说,超额现金持有企业降低现金持有所面对的调整成本要低于现金不足企业增加现金持有所面对的调整成本。如果调整成本是影响调整速度的关键因素,调整成本的不同必然会造成不一致的调整速度。据此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向目标现金持有量的调整速度具有不对称性,即超额现金持有企业向目标现金持有量的调整速度(向下调整速度)应当快于现金持有不足企业向目标现金持有量的调整速度(向上调整速度)。
不仅现金持有偏离目标的状态会影响企业的调整成本,融资约束和不确定性环境对调整成本也会产生影响。Denis等研究发现,融资约束会促使企业持有更多现金,以满足未来的投资需求,融资约束下企业持有现金具有更高的边际价值。[4]万良勇、饶静也发现,当企业面临的宏观、行业和个体的不确定性程度较高时,其现金持有价值也较高。[5]在上述情况下,现金持有增加的价值将影响调整成本,从而影响现金持有向目标调整速度的不对称性。
对于超额现金持有的企业,由于现金持有价值上升,降低现金持有量会损失这部分增量价值,这相当于加大了整体的调整成本,因此这些企业会减缓向下调整现金的速度,以保持更大的财务灵活性。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8月
第31卷第4期刘杨珂,等:金融危机、调整成本与企业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不对称性
对于现金持有不足的企业,增加现金持有量将获得这部分增量价值,因此这些企业加快向上调整现金持有的意愿会增强。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造成全球性经济衰退,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外部融资更加困难。张名誉、李志军发现金融危机会显著增加现金持有的调整成本。[6]金融危机为检验上述关系提供了条件,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在金融危机期间,超额现金持有企业向下调整的速度会降低。
假设3:现金持有不足企业向上调整的速度会加快。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模型
1.调整速度不对称模型
本文借鉴Ozkan Aydin和Ozkan Neslihan提出的部分目标调整模型[3]21032134,构建现金持有向目标调整速度的不对称模型:
Cash*i,t=βXi,t(1)
Cashi,t-Cashi,t-1=λ(Cash*i,t-Cashi,t-1)(2)
模型(1)中,Cash*i,t为i企业在第t年的目标现金持有量;Xi,t为反映现金持有成本和收益的企业特征向量;β为系数向量。模型(1)假定目标现金持有量Cash*i,t由企业特征决定。
模型(2)中,Cashi,t为i企业在第t年的实际现金持有量;
Cashi,t-Cashi,t-1为i企业在第t年现金持有的实际调整量;
Cash*i,t-Cashi,t-1为上期现金持有与当期目标的偏离量,即当期的目标调整量;
λ为企业向目标现金持有量调整的速度。根据上文的分析,λ应当介于0和1之间。
将模型(1)代入模型(2),可以得到动态调整模型:
Cashi,t=λβXi,t+(1-λ)Cashi,t-1(3)
对模型(3)回归,可以同时得到调整速度λ和影响目标现金持有量的系数β,由此可以计算得到i企业在第t年的目标现金持有量Cash*i,t以及现金持有的目标调整量Cash*i,t-Cashi,t-1。如果实际现金持有量高于目标值(即
Cash*i,t-Cashi,t-1<0),则这些企业属于超额现金持有企业;如果实际现金持有量低于目标值(即
Cash*i,t-Cashi,t-1>0),则这些企业属于现金持有不足企业。为了检验向目标现金持有量的调整速度是否存在不对称性,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Cashi,t-Cashi,t-1=λd(DEV)(EXC)+
λu(DEV)(INS)(4)
模型(4)中,DEV是现金持有量的目标调整量,DEV=Cash*i,t-Cashi,t-1;
EXC为虚拟变量,如果企业属于超额现金持有,设EXC等于1,否则为0;INS为虚拟变量,如果企业属于现金持有不足,设INS等于1,否则为0;λd为现金持有从高于目标的状态向目标调整的速度,即向下调整速度;λu为现金持有从低于目标的状态向目标调整的速度,即向上调整速度。根据假设1,λd应当快于λu,即
λd>λu。
2. 金融危机对调整速度不对称性的影响模型
为了检验金融危机对现金持有调整速度不对称性的影响,在模型(4)中增加金融危机虚拟变量,将模型(4)扩展如下:
Cashi,t-Cashi,t-1=λd(DEV)(EXC)+
λu(DEV)(INS)+λcd(DEV)(EXC)(Cris)+
λcu(DEV)(INS)(Cris)
(5)
在模型(5)中,Cris为金融危机虚拟变量,金融危机期(Cris)设为1,其他年份设为0。λcd反映金融危机对现金持有向下调整速度的影响;λcu反映金融危机对现金持有向上调整速度的影响。根据假设2,λcd<0,而λcu
可能大于0、等于0或小于0。
(二) 变量设定
其一,现金持有量(Cash):本文采用货币资金/总资产衡量企业现金持有量。
其二,公司特征变量:借鉴Opler等的研究结果,[2]346本文选择如下企业特征变量作为目标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
市账率(MB):(总资产账面值-权益账面值+权益市值)/总资产账面值;
规模(Size):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现金替代物(Liq):(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货币资金)/总资产;
财务杠杆(Lev):总负债/总资产;
现金流(Cflow):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总资产;
资本支出(Capex):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总资产;
股利支付(Div):虚拟变量,支付股利为1,不支付股利为0。
其三,行业控制变量(Med):企业所处行业现金持有量的中位数,按照中国CSRC行业分类法,将制造业按次类划分,其余均按门类划分。
其四,金融危机虚拟变量(Cris):本文将2002―2007年作为金融危机前期,Cris=0;将2008―2012年作为金融危机影响期,Cris=1。
(三)数据
本文以中国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观测区间为2002―2012年,样本数据来源于色诺芬经济金融数据库。样本筛选标准为:样本企业2002―2012年一直存在;剔除2002―2012年被ST、PT的公司;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00%的公司以及关键数据缺失的公司。为了防止离群值的影响,本文对各变量在第1与第99百分位上进行缩尾处理(winsorize)。经过以上筛选后的最终样本为737家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包含8107个企业年数据,表1是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样本描述性统计
变量观测值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
Cash810701580135010405280014
MB810716051339074250010921
Size8107218402169011082516019860
Liq81070114010802090632-0367
Lev810704900503017308290079
Cflow81070055005400770264-0179
Capex810700600043005602660
Div810706351048110
Med810701380130002902220081
四、实证结果
(一) 目标现金持有量
为了分析各变量与现金持有量的关系,本文将现金持有量进行四分位,分别计算各个分位段每个变量的均值。由表2可以看出,企业特征变量与现金持有量之间基本上都表现出单调关系。其中,市账率、现金替代物、财务杠杆、现金流、股利支付与现金持有量呈正向关系,规模和资本支出呈负向关系。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静态模型(1)和动态模型(3)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最后两栏。可以看出,静态模型的回归结果中各变量与现金持有量的关系几乎都表现出统计上的显著性。在加入了现金持有量的滞后项并控制了年度效应后,市账率和规模与现金持有量的关系不再显著,但调整R2有显著提高。从模型(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现金持有量滞后项的系数为06868,由此可以计算出调整速度为03132,这表明样本公司在2002―2012年平均调整速度为3132%。
(二)调整速度的不对称性及金融危机的影响
表3是模型(2)、(4)、(5)的回归结果,回归方法采用OLS,目标现金持有量根据模型(3)的回归结果计算得出。
第一栏是模型(2)的回归结果,从中可以看到企业向目标现金持有量的调整速度为3132%,与用模型(3)估计的调整速度一致。
第二栏是模型(4)的回归结果,高于目标的企业向下调整,速度为3730%,低于目标的企业向上调整,速度为2397%,且都在1%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验证了调整速度不对称性的存在。
第三栏是模型(5)的回归结果,一方面,向下调整速度为3915%,向下调整与金融危机交互项的系数为-472%,且在1%水平显著,也即,非金融危机期企业向下调整速度为3915%,而金融危机期则下降到3443%,说明高现金持有企业在金融危机期减缓了向下调整的速度,这一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设3,表明在金融危机时,企业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加大,超额现金持有企业出于预防动机,更倾向于储备现金以保持较高的财务灵活性。另一方面,向上调整与金融危机交互项的系数为负,但在统计上不显著,说明现金持有不足企业向上调整的速度没有显著变化。这一结果没有支持本文的假设3,其原因可能是,在不确定环境和融资约束加剧的情况下,现金持有不足企业虽然有加快向上调整现金持有量的意愿,但增加现金持有带来的增量价值仍未能超过金融危机期间严重的融资约束所引致的增量调整成本,致使企业加快调整的愿望难以实现。
表2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
变量第1分位第2分位第3分位第4分位模型(1)模型(3)
Cash005301090168030306868***
(9375)
MB149015391609178200041**-00005
(243)(-042)
Size21970218802183021660-00032***-00004
(-293)(-059)
Liq000300630138025302449***01027***
(4240)(2418)
Lev052105160497042700396***00392***
(564)(805)
Cflow005000480049007503555***03550***
(2632)(3775)
Capex0070006400580048-00402**-01964***
(-215)(-1466)
Div059006040659068900080***-00041***
(376)(-279)
Med012701340140015006801***01781***
(2006)(731)
常数项00671***-00078
(275)(-046)
年度效应控制
N81077370
Adj-R20333206943
注:***、**分别表示1%、5%水平上显著。
表3调整速度不对称性及金融危机的影响
变量模型(2)模型(4)模型(5)
DEV03132***
(6142)
DEV×Cris
DEV×EXC03730***03915***
(4248)(3805)
DEV×INS02397***02482***
(2358)(1812)
DEV×EXC×Cris-00472***
(-347)
DEV×INS×Cris-00127
(-081)
常数项-0000000065***00063***
(-000)(641)(621)
N737073707370
Adj-R2033850344603456
注:***表示1%水平上显著。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对动态调整模型(3)采用控制年度的OLS进行回归,从而得到目标现金持有的估计值。由于OLS没有考虑样本企业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效应,无法解决内生性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利用系统GMM方法得出的结论更为稳健,更适合时间跨度较短、公司数目较大的面板数据,因此本文用系统GMM方法估计目标现金持有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利用系统GMM方法估计模型(3),在得到目标现金持有量的估计后,再对模型(2)、(4)、(5)进行OLS回归,回归结果见表4。表4显示,超额现金持有企业向下的调整速度为41%,现金持有不足企业向上的调整速度为2587%,并且都在1%水平上显著;向下调整与金融危机交互项的系数为-758%,在1%水平上显著,向上调整与金融危机交互项的系数为负,但统计上不显著。所以,利用系统GMM方法估计目标现金持有量,调整速度估计值有所变化,但调整速度不对称性以及金融危机对调整动态的影响结论仍然成立。
表4稳健性检验结果
变量模型(2)模型(4)模型(5)
DEV03415***
(5943)
DEV×Cris
DEV×EXC04100***04407***
(4112)(3747)
DEV×INS02587***02636***
(2265)(1729)
DEV×EXC×Cris-00758***
(-493)
DEV×INS×Cris-00056
(-032)
常数项-0000500061***00059***
(-081)(593)(569)
N737073707370
Adj-R2032390330203322
注:***表示1%水平上显著。
五、结论
本文选取中国上市公司2002―2012年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企业向目标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不对称性以及金融危机对调整动态的影响。将企业按照实际现金持有量与目标现金持有量的偏离状态划分为超额现金持有企业和现金持有不足企业,构建现金持有不对称调整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加入金融危机虚拟变量,进一步分析金融危机对现金持有不对称调整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游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 [1 ] 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 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
20 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 世纪末的20 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 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高利率政策,或大国强势货币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 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 [ 2 ] 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 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3 ] 。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
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 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 万亿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6 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 43 万亿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长约6 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 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 ,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 。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
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 FDI) 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ZHLzwCom] 四、中国预防攻击性金融危机之策 在中国股市由狂飙到暴跌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火爆到等待观望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不是进入由繁荣向危机过渡的转折点?
中国会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从经济表象来看,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表现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等;从经济本质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较为明显,首先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次级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其次,美元的发行泛滥导致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持续贬值,致使其他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 为了振兴经济采取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也在快速贬值。
中国从2005 年开始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2006 年2 月利差曾达到3 % ,境外资本流入后往往会兑换成人民币再放贷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贷款利率衡量收益,1 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是7. 47 % ,如果每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是5 %的话,那么国际游资的回报就接近13 %。如果国际游资不是采取放贷形式,而是直接投资中国房地产或股票,其收益率会更高,2007 年投资中国房地产的利润不低于30 % ,该年度上证指数上涨了96. 7 %。 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游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2007年究竟有多少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计算。
采用简单的计算,以外汇储备的增加值减去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2007 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的国际游资近800 亿美元。800 亿美元国际游资流入完全可以解释流动性过剩、房市与股市的泡沫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现象。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国际游资就不会抽走。人民币升值预期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体经济还在持续增长,表现为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还存在,我国非贸易品的价格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游资现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继续抬高我国的非贸易品价格,并在适当时机抽逃,在羊群效应下引爆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再回来收购中国优质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