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7 17:50: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最近几年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已进入其瓶颈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压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只有采取改革变传统的口传身授为自主学习对小学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有重要意义。新课程要求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但就目前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仍旧控制着小学课堂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的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为了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全新的精神肩负起明天的太阳。
一、传统模式下的的小学语文教学
1.传统的教学观念
完成课时规定的内容成了小学语文教学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照本宣科,以完成教材规定内内容作为教师的基本任务,过分强调口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模式下老师讲课为重点,学生主体参与成了次要内容。传统的教学观念落后而陈旧不适于新课改的要求。
2.传统的教学策略
以课本为主要参考,以课表内容为标准答案。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和学习思维得不到充分地发撒和扩展。老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按照课标要求完成现行的作业,学习过程枯燥无味,传统的教学策略单调而呆滞,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3.传统的教学结构
小学语文常常被教师认为是可操作性最强、可控制力最高的课程。只要按照规范来就能满足学习要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课本和学习三者轻易的搭配。单一的教学结构把学生死死的限制在课堂上课本中,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束缚。学生掌握知识主要靠死记硬背,形式非常的不灵活。
4.传统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老师是主体学生被放置在次要位置,本末倒置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对老师产生敬畏,说一是一言听计从,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为防止课堂过于活跃老师们一味的追赶进度给学生学习造成了思想上的压力。
二、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禁锢模式,要求小学语文课堂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仅仅是老师主动讲还要学生主动听,主动去思考和提问。从而真正的做到传到授业解惑,使小学语文教育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1.建立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要求改变传统的师生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的学习。建立学习兴趣成了诱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教师应该多加留意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感兴趣的知识话题,增加与文学系的益智性和趣味性,让小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有所理解,达到寓教于乐,快乐学习的目的。
2.加大信息搜集,创新教学过程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不仅仅是识字学词那么简单,而需要更加具有综合性。例如,教师在课文《爱心树》备课过程中应更加注意相关信息的搜集,如一些社会上的爱心现象和好人好事或感动中国人物等,这样可以丰富课堂知识,不断地对书本内容进行创新性整合,从课本到实践培养小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对课本知识的引申思考。改革传统按部就班的教学过程,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提升举例频率,提高质疑能力
小学生的理解力毕竟有限,本本话的学习对小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没有多大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升举例频率,将比较模糊的概念通过例子浅显易懂的表达出来,使小学生能够切身的体会到语文学习的目的。教师在举例过程中要将课本知识与时下热点的问题结合起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语文的热情。如在课文《我是什么》中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有疑问才有进步,使学生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活跃思维,使小学生能够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小学生是未来的栋梁,是国家培育的重点,语文学习能够丰富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新课程改革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创新思维的。改变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让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更好的为素质教育服务。因此,大胆创新,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活跃学生思维,加大对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力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增.浅析小学语文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J].读与写,2012.
[2]张红书.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浅析[J].中华少年,2012.
[3]李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3).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问题;策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83-01
所谓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养成等有着重要意义。那么,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有效的运用好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和发展呢?本文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给出几点教学建议,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进一步深入,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逐渐登上教学的舞台,以往语文课上出现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受课”现象逐渐退却。在这样教学风气的影响下,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新教学策略的引入确实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与此同时,拨开表面看本质,我们也发现了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许多不足的地方,不利于学生的长久性学习,严重的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其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不到位,使得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现如今的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内涵和实质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在此基础上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很多教师都是将“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奉为“圣旨”遵照执行,盲目的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料却走入了另一极端:学生都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去研究漫画、笑话、故事等,完全偏离了自主学习的主题,表面自由,实际是放任自流,不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根本,更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职责与作用。
2、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
由于教师的认识等各方面的严重不到位,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法上没有进行过多的指导,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茫然不知所措。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往往都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让后放任不管,让学生自主的去研究,很多学生由于缺少学习的技巧和经验,使得很多的自主学习课都成了发呆课,无法凸显自主学习的价值和作用。
3、教师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些教师虽然及时的把握了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的开展,但在评价方面也存在的许多的问题,很多教师要么是只注重自主学习的过程,不注重自主学习的评价,要么就是以传统的评价标准去评价学生,教师的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严重的压制着小学生们的创造力,使得小学生的个性根本得不到凸显,教学效率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分析
1、正确认识自主学习,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习者的指导和顾问,而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它能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自主学习的功能和作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的转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自主学习是一个能力的养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更不能缺少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积极在学生学习的需要处给予学生相应的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最佳学习状态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小学生来说,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汉字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教学中我们要多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获得识字的主动权。其次,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绝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最后,培养学生的自主习作能力:教师要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和作文。此外,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还包括自主预习、自主质疑、自主合作学习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改革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目的在于检查和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应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并重的教学。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正确看待评价的作用,积极的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评价等等,积极的激励学生学习,促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总结: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我们要以培养学生“愿学”、“会学”、“善学”为己任,以终身教育为方向,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不断的开拓教学之路,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84-01
简单的来讲,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近两年来在我国新兴的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方式。其具体教学方法即是师生围绕一个或者多个选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师生围绕既定的选题进行阅读和集体构建,最终师生间达到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这一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对于学生阅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值得相关教师和学者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一、小学语文教育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意识到群文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也逐渐将其引入到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去,但是由于一些人为因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等主客观因素使得我国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不够完善,其存在的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校层面来看,领导层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缺乏对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没有相关的制度规范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进行有效的约束,也没有相关的政策规范对教师进行激励和奖惩,整个学校内并没有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教学氛围。
第二,从教师层面来看,一方面,一些年老的教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对群文阅读这一课堂教学方式的认识不够全面,也就不能很好的向学生传播,其应用和教学效果不得而知;另一方面,一些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不够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论是选题的选择还是实际课堂的讲授、应用都不够严谨、规范,没有切实的考虑到学生实际的需求和感受,致使全文阅读应有的价值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第三,从学生层面来看,一方面,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强,不能积极的参与到群文阅读的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去,自身的学习热情不够高涨,这样一来,不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讲授、引导,都很难起到最佳的效果;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偏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不佳,更将阅读理解为一件头疼事,自身对其存在抵触心理,也就很难使得群文阅读应有的价值得到有效的发挥了。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育中群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策略
上述问题的存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语文教育中群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如何有效的缓解和解决上述问题,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1、深入开发单元主题
深入开发单元主题首先需要教师一教材单元主题为基准,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补充;其次,可以通过主题回顾――阅读概览――片段分享――精彩赏析――主题拓展的教学过程来使得群文阅读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还要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主题拓展”阅读,通过课堂内外的相互结合,进而使得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2、调整好相关文章的呈现顺利
相关文章能够以合理的顺利得以呈现,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而且能够有浅及深,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掌握相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讲授时要按照篇幅由短到长、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主题层层深入的原则呈现文章;同时,还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解决和完善。
3、不断强化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方法的强化是群文阅读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的关键,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要不能局限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字词句的理解,更应侧重从这组群文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综合思考,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等能力。以促使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结语
总之,群文阅读是新时代的新产物,虽然经实践证明,其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积极性的增强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其在具体的应用和实践中依旧不够完善和成熟,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作为资深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确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做到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高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的基础性教育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而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本文仅是笔者对小于语文教育中群文群文阅读课堂教育的探索性分析,笔者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工作中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阅读教学 超文本 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僵化;主体意识淡薄等,这一切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所以,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已变得非常必要。
1.“超文本”阅读教学的概念
“超文本”阅读――是指阅读的对象是超文本,二是指以超文本方式进行阅读,超文本就是走出教材,超越教材,打破文本线性的阅读。“超文本”阅读教学是以“文本”(即教材)为基点,辐射语文课堂教学,课外语文活动和社会语文生活,“参与――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范畴。从理念上说是生于文本而不囿于文本,基于文本而超于文本,跳出“文本”教语文。从根本上说便是要通过参与、体验,从拓展文本到超越文本,以达到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联系,校内外沟通,语文教学生活化、生命化的“大语文”格局,建立全新的语文素质教育模式。
2.“超文本”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标呼唤阅读教学超文本。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前言”部分着重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超文本”的阅读来开拓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2)渐变的阅读环境难离阅读教学超文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阅读方式的不断刷新。学生正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多元化的熏陶,对此加以积极的引导,这是阅读教学的责任所在。“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为了提高21世纪学生的阅读能力。
(3)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需要阅读教学超文本。作为教材的文本,无疑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但也有其客观的局限,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鲜活生动的阅读“文本”,构筑属于他们自己的为新世纪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知识框架。
那么怎样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呢?
二、“超文本”阅读教学的运用策略
策略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借助想象超文本。
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从中获得思想营养和审美享受。
如《凡卡》一文的最后一段交代了凡卡给爷爷写信后做了一个梦,而这个梦既无内容又没有揭示凡卡的结局。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凡卡的信后,要求学生给凡卡编一个结局,于是出现了:①凡卡的信被邮递员退了回来,老板和老板娘偷看后良心发现,凡卡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②凡卡还在睡梦中,就被盛怒的老板活活打死了。③凡卡的爷爷连连做了几个恶梦,梦见凡卡的种种不幸,而后到莫斯科看望了凡卡,并将凡卡接回乡下,凡卡过上了贫穷却很满足的生活。
以上这个实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这个空间来自于文本本身,但又超越了原有文本所表述的内容,或挖掘了文本言未尽之处,或衍生了文本之外的故事情节,都是对原文本的拓展与超越,展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风采。
策略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元解读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必须摈弃过去那种一切以文本为最高,对学生的要求一元化的同构解读的误区,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对文本进行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进行多元解读,使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却又超越文本。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总要对一些人、事或物进行评价,体现一种价值理念取向,以影响学生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积极形成。如果评价太过单一化、绝对化,则会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是学生解放思想,展现个性。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学后的人物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齐威王、田忌、孙膑三个人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见解多种多样:①佩服孙膑的足智多谋;②觉得孙膑善于出鬼点子,如果和他交朋友要防着点儿;③认为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输后又很大度,具有帝王风范;④表示喜欢田忌善于听取意见的良好作风。显然,教师受“超文本”理念影响后,已经超脱了原有文本的束缚。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发表了一些极具个性的见解,反映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思考,培养了多元审美意识。
策略三: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批判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其实质是向我们表明: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
如《登山》一文,描述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两次冒险走小路的事情,借此表现列宁的“革命意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话题,让学生就“革命与冒险”进行讨论。很多学生赞同编者的意图,也有学生提出反对,认为列宁身负沙皇俄国黑暗统治的伟大使命,为了看日出而甘冒生命危险,万一出事怎么对得起追随者和革命事业?列宁这样表现自己的“革命意志”是不可取的,应该用革命过程中的事件来表现。看来,这种观点也有一定道理。这篇文章的选用,作者明显要表达的是列宁很有革命意志这种意图,编者也希望借此教育学生要勇敢面对困难,以往的课堂教学也大致如此。但用批判的眼光看,这种以“冒险登山”来表现列宁革命意志的文章确实给人以牵强之感。这种观点,正是对作者、编者意图的挑战,打破学生对教材的盲从,保护了学生的个人见解,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意识。
策略四: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巧用资源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除了课本这重要的教学资源外,网络媒体、家庭社会、风俗人情、各种环境、教师学生等都是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达到超文本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用好课本这重要的资源,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比如在许多的“引言”和“阅读提示”中都加强了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注意将课文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提供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并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铺路架桥。
另外,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突发性的问题,同样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策略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五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六年级不少于150万字”,仅凭薄薄的几册教科书,是远远达不到阅读量的规定要求的。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进行课外阅读,如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网络阅读等。
(1)延展性阅读。即把文本之外的内容纳入学生的阅读视野。一方面观照文本意思,另一方面拓展了文本,使学生的解读有一种纵深感和广阔感。
(2)拓展性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一些内容所包含的道理有某种领悟,进而把其中包含的道理取出来,对与文本相关的其它内容进行评说。实际上,就是用一种更宏观的思维方式来俯瞰文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3)积累性阅读。古人云:“厚积才能薄发”。而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量时,学生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创新也就由此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是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带着课内的某些疑惑,去查找相关的书籍,学生阅读的效果会更佳。
此外,教师还应该使学生养成阅读生活这部“活书”的习惯,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语文,“世事留心皆学问”,只要注意观察,随处可以学到语文,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
三、结束语
“超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强调保护学生的个体感受,保护学生批判文本、创新文本的意识。但在运用“超文本”阅读策略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超文本”必须建立在对原文本深刻领会的基础上。离开文本,“超文本”就是镜花水月。要正确对待学生那种能自圆其说的所谓超文本,一旦学生在评价行为中偏离了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理念,教师要加以正面引导,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如何辩证地看待“超文本”阅读思想,是每个语文教学者应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超文本”:阅读教学改革的世纪视点.小学语文教学,2001.6
2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0
3 孙双金.孙双金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小学语文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的现状
(一)教师教学观念滞后
在传统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始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只要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疑问就行了,没有真正结合学生的要求去开展教学,更没有认真完成新课改中教学大纲的目标,使得许多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过度依赖教师,长期以往,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下降,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更好的培养。可见,我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开展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努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下降,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真正寻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安排合适的教学活动,运用良好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热爱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教育模式相对落后
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创新思维能力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真正发挥人的作用。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在原有的模式上加以创新和发展,真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改中要求小学教师建立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建立自主构建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基础上,才能合理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教育小学生。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还需要全面掌握语文课本知识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节课时,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将文章内容加以熟悉,之后结合文章主题思想去正确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不是单一地带领学生去阅读整篇文章,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内容,只要学生知道文章内容即可,无需领会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教学观念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教师紧跟时展要求,在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和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丰富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殊心理,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那么教师主要采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给每位学生安排任务,共同完成整个学习任务,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想象天空刚刚下完大雪的场景,之后将学生分为两组,明确好两组的学习任务分别是画出当时雪地里小画家的作品,最后选出组长,负责汇报组员的工作成果,开展探究式合作学习方法,真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创新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基础知识,还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采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好基础性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带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模式,将书本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真正走入日常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修养的合格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乐果.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0).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话题;情境;素材
小学生正处于儿童语言习得时期的末端,所以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此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想法和意见。
一、选择合适的口语交际话题,引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口语交际话题,但是,这些话题并非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若我们一味地让学生对这些他们不熟悉且不感兴趣的口语交际话题进行操练,就激不起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学生没有去“说”的欲望,这样自然也就达不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效果。所以,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根据课本中所提供的话题,对话题进行延伸或者改编,使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让学生愿意对我们所提出的话题进行交流,使学生产生交际的欲望,从而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一年级下册中的语文园地六,给出的口语交际话题是“怎么过六一儿童节”,在组织学生对这一话题讨论交流之后,我还根据这一话题延伸出了其他的话题,如“怎么过春节”:说一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春节时你都干了些什么?今年的春节你打算怎么过?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春节是他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在这个节日,他们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东西可以吃,还能领到长辈给的压岁钱……所以他们肯定会有很多话想说,这样,我们就在无形之中调动了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引发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口语交际的训练自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
另外,我们在选择口语交际的话题时,还应注重话题的趣味性、情节性和开放性等,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交际。
二、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产生口语交际的激情
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我们不必始终采用教师在讲台上、学生在讲台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口语交际模式,而是创设一种角色扮演情境,即给学生提供一个口语交际话题,让他们直接参与这个话题故事的表演,这样,他们真正处于语言环境中,该怎么做、怎么说自然也就水到渠成,而且由于口语交际活动所具有的趣味性,他们自然就产生了口语交际的激情,为他们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后,我就在班里挑选了几名学生,给他们分配好这篇课文中所出现的角色,如“夜莺”、军官、士兵、游击队员等等,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脑子里对这篇课文内容的记忆,将里面的故事情节表演出来,这样,学生就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具体事件中怎么说、怎么做就会进行自行揣摩,产生了说的欲望和激情,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角色扮演所带来的乐趣,进而对语文学习活动产生强烈的参与热情。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口语交际素材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能够说出的话没几句,通常是说几句话就结束,再让他们说,他们就无话可说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与学生自身有关,还与学生与事物没有直接的接触,产生不了真实的情感思想有关,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我们可以根据口语交际话题,组织学生开展与话题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素材,让学生在讨论时能够有话可讲、有话可说。
比如,二年级上册中的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话题是“秋游”,当时正值秋季,这时我们就可以组织一次真正的秋游,带领学生到校外,真正感受秋天的景色和变化,如去看看层林尽染的树木,观察散落到地上的金黄树叶、去果园看看又大又熟的果子等等。这样,当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秋游”这一话题展开交流讨论时,学生因为有了切身的体会,自然也就有了说话的欲望,从而将自己在秋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讲给大家听,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并认真研究和探究各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口语交际策略,让学生产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较高的与人交际的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知识梳理;测试训练;课堂调控
复习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序整理、归类,找到知识间的联系,使得原先在学生头脑里简单的知识积累重构,最后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的过程,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的目的。在短短2~3周的复习时间内,面对整册教材涵盖的知识点,可谓千头万绪,加之语文测试的开放性,很多教师往往束手无策,要么面面俱到再讲一遍教材,要么一头扎进复习资料大搞“题海战”,累了老师,苦了孩子,广种薄收。结合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构建高效的复习课堂,有以下几条策略途径:
一、知识梳理温故知新
古语云:温故而知新。复习阶段,通过教师的有序组织,学生不仅可以温习部分已经遗忘的知识,还可以在教师的点拨下拓宽思路,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再作延伸,形成学习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宏观把握、调控整册教材的基础上,将知识点分割成线,引领学生“厚书读薄”,提高复习效率。
(1)理清知识点。“词语盘点”无疑是语文学习的基石,这部分内容词汇量大,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教师可以尝试创新听写方法,如根据词义理解听写,借助“录音”记忆听写,寻找规律归纳听写,借助课文推理听写等方法,刺激学生的感官,将旧知识新复习。 “日积月累”的考查更多是在具体运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内容上作细致的归类,如有关人的精神品质的成语,有关战争、军事的成语,有关田园风光的诗句,有关气象、农事的谚语,有关真诚待人的名言等,让学生建立起积累运用的“资源库”,随时提取相关知识。除此以外,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系统整理多音字、背诵段落、古诗词等知识点,还可以自主结合生字表整理形近字比较,从整体上把握全册内容,让复习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2)分析易错点。教师要做“有心人”,随时记录下学生出错率高的知识点,主要来自于听写词语和古诗词的积累。复习强化阶段,单靠死记硬背学生印象是不够深刻的,教师需要利用字音、字形等特点,结合实际加以区分引导,让学生烙下深刻的印象。如“庭、蜒”,学生很容易将右边部分混淆,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放大右边部分,首先是区分字音的不同,再作形象化解释,朝廷里有很多士兵为国家效力,所以里面是“士”,而“蜿蜒”是延伸不尽的意思,因此右下部分是“止”的变体,想着意思写就不会出错了。“拔、拨”是出错频率很高的两个字,可引导学生比较:“拔河、拔萝卜”都需要朋友来帮忙,把他们的汗滴都累出来了,因此右边是“友”多了一点。而拨打电话时经常发现号码有误,因此有点是“发”。类似这样的比较区别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结合自己平常爱犯的错误,提醒同学注意,既加深了自我反思,又强化巩固了知识,一举两得。基于反思的记忆才能夯实基础,强化运用,不断提升。此外,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里分次安排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训练,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语言形式的特点,大胆仿造、创新,积累语言。
(3)抓准训练点。教师要重视对单元主题的二次解读,发掘课文中蕴含的训练因素,以复习课文段落的阅读为载体,将基础知识、写作复习融入其中,三者兼顾,使复习“牵一发而动全身”,以阅读为核心,融“双基”于一体,提高复习效率。如复习《普罗米修斯》一课,在引导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坚持正义、不屈不挠、为人类造福的英雄形象时,重点抓住“坚定”“虽然……有可能……但是”句式以及描写普罗米修斯语言的标点符号去品味,人物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采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这样的复习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将方法转化为技能的必要途径是习作训练。教师在复习阶段可以以模拟考试的作文题目为依托,分类归纳出叙事、写景、写人、想象类作文的写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习作讲评时,可以采用互动探究式,引导学生讨论写作素材,表达方法;可以采用教师“即兴下水”的方法给学生以示范,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还可以对学生现有习作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朗读学生佳作,大面积地呈现学生作文中的精彩词句,“送”给其他学生,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透过语言现象去领悟“写作的秘密”。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同类作文的“入格过关”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技能。
二、测试训练蓄势待发
在期末复习中,模拟考试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小考看大考”的观念,让学生把每一次模拟考试都当做期末考试对待。为了增强学生的进取心、责任心,教师可以将班上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设定为“学习对手”,征求学生意见制定学习竞赛规则,如每次考试赢的同学积分,累积到一定分值就可以领取奖状、奖品,输的同学可以有适当的惩戒,如抄写错题,朗读试卷等。这样,学生会争取“自我解放”而格外用心地对待考试,出错率大大降低。每次考试以后,教师讲评试卷一定要有所侧重,重点关注新的难点,讲清讲透,拓展延伸,教给学生同类题目的作答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三、课堂调控收放自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复习课的引入应力求新颖性、有趣味性,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兴趣是一种精细而又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者着,给它提供滋养。”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每一寸培养兴趣的“潮湿的土壤”,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意趣、情趣、志趣且富有实效的兴趣世界,让学生时刻拥有盎然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质疑探究、趣味活动、幽默诙谐等形式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在紧张的期末复习中,学生疲劳感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应该在复习中有序设计活动,调节紧张气氛,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课中适时采用“脑筋急转弯”比赛,讲冷笑话,做手指操训练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压力。注重复习过程的开放性,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出题考同学,考老师,创设和谐、灵动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83
小学阶段是学生们积累知识、开发智力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中有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师也承载着重要的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较为简单,且生动有趣,但教师要围绕教材,创新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来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特点,尽可能的用多种教学活动和实践,给足学生们自我展示、自我思考、自我创新发展的时间,使语文教学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要做到这些,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以诙谐有趣的语言,和充满感彩的语气,将课文生动、直观化,将学生带入课本,带入知识,从而更好的领悟文章意境。
此外,教师还需要不断发现和探究多种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是当前小学教育中面临的一大问题,也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人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设置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节完整的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一堂完整、优秀的语文课,教师若是能做好对课堂进行良好的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常用的且效果较好的两种种课堂引入就是通过提出问题和设置情景。例如,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古诗《咏柳》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们提出问题――你们对作者贺知章有哪些了解?他写过哪些古诗?又或是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将一幅春天柳树飘扬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从而引出当堂课的学习主题。这样的课堂引入方式,能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们的思考兴趣,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踊跃发言,能活跃课堂气氛,为接下来正式行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氛围方面,教师们要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友爱、轻松的教学氛围,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当今的小学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多向发展和素质教育,教更要以情感和思维的培育为主线,多与学生进行情感和思想上的交流,这样才能激发和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情感投入,使课堂处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之中。
二、利用多种资源,设置各种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是围绕教材进行教学的,但教师的眼光不能仅限于教材之内,还应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教学经验,丰富课堂内容,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趣味性,除了对课本文章和知识的传授,教师还应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作文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更优质的阅读材料、优秀作文、名言名句、名人故事等,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深入了解。
其次,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问题了。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传授知识要有一定的技巧,要经常教学活动,再用小学教材中的《咏柳》这首古诗为例,教师在讲授了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后,可以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画一画自己对这首诗意境的想象,画出自己脑海中的春天的模样,或是以小作文的形式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在大家面前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这种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胆展示自我,还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情感的理解。
最后,教师要注意对知识的精讲,在正式行课前,教师就应先确定好本堂课的重难点,做好合理的时间分配,保证重要的和较难理解记忆的知识点都能被教师充分的传授,被学生吸收。尤其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讲课时要有较为明显的抑扬顿挫,加之丰富多变、诙谐有趣的语言,为课堂教学增添一份色彩。
三、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习生活
教师在围绕教材进行教学的同时,还应带领学生们多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达到教学的高效。就是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要保证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目的也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第二,要在基础教育的课标指导下,培育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里,使这些方面较为均衡的发展;第三,实践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不可“拔苗助长”,要遵循自觉自愿的原则,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前提;第四,实践活动要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要是小学生所能驾驭得了的,且较为安全的,并要注意活动的科学性,从实际出发。较为常见的课外实践活动有“语文角”交流活动、作文评比活动、好书阅读活动等。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因材施教,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进行状况,加强对活动的指导,但在指导时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方法和技巧上对学生提出建议;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对实践活动进行展示,举行总结评比活动,充分肯定做得好的学生,鼓励还在努力中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