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本科生科研经历

本科生科研经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7 17:50: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本科生科研经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本科生科研经历

第1篇

关键词:全球化能力;全球化经历;南京大学;首尔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6-0098-12

收稿日期:2013-09-15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经验的比较研究”(10YJC880086);2012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学习的深度变革研究”(12JYC012)。

作者简介:吕林海(1977-),男,江苏南京人,教育学博士,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课程、教学与学习研究。

本文的通讯作者为韩国首尔大学国际大学院的郑钟昊教授。

一、引言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人员、资本、知识、技术等的快速流动,正把世界压缩成一个村落。日益扁平化的社会环境对身处其中的人们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亟待改变,全球化素养已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时代通行证。美国学者R.本内特(R.Bennett)曾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全球化素养的价值加以解析。他认为,全球化是所有经济组织必然面临的现实处境,而具有全球化素养的员工,则是任何一个经济组织兴盛与否的重要保证。本内特后续的微观研究更是证明,国际商务人员的文化智力、跨文化能力等,将决定该员工的国际贸易的绩效,进而影响其职场发展的长远成就[1]。无独有偶,美国学者P.琼森(P.Johnson)的研究也发现,商务人员的个人民族主义倾向会对其国际商务的实际业绩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2]。上述结论在中国情境中的适用性,也通过肖芬等学者的研究获得了印证[3]。此外,美国的《商业周刊》曾经对全美境内的跨国企业做过大型的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跨文化管理或沟通不善而带来的全美经济损失年均高达25亿美金[4]。其实,何止是经济领域,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武装冲突频发、恐怖暴力不断、种族歧视犹在,和谐、宽容的国际政治秩序亟待重塑,友爱、理解的民族交往环境尚需巩固。对全球化的深刻理解和切实行动是塑造世界和平、促进公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亨廷顿曾经警告说,“一个丧失全球化胸怀的国度,注定要被全球化时代所毁灭;一个不能顺应全球化趋势的公民,注定要被全球化环境所淘汰”[5]。真是颇具见地的论断!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社会组织,塑造公民的全球化素养,是当今大学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很多发达国家早已洞悉了大学所面临的这一挑战,并在制定的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中突出强调了全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比如,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年强力出台的《林肯计划》就明确提出,美国的各所顶尖研究型大学要着力把美国的大学生培养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公民”[6];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也于1996年提出了若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大建议,贯穿其中的核心理念就是,“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的竞争环境中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具有全球化的理解、素养和能力,一流研究型大学须为此做出重要的贡献”[7];韩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达国家,也从本世纪初开始,连续“BK21计划”、“国际奖学金计划”、“国际化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WCU计划)等一流大学的发展方案,强调要“提升顶尖大学的国际化氛围,培养出具有强烈国际意识、深厚全球化素养的全新韩国公民”[8]。

反观中国,一些研究恰恰证明,国际化方面的落后,特别是国际化人才培养上的滞后,正是中国顶尖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突出差距之一[9]。中国政府近几年已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并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0]。与此同时,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在内的中国顶尖研究型大学也开始意识到全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纷纷出台了各种政策制度以加速推进本校的国际化进程。那么,就当前的发展而言,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在全球化人才培养上的成效究竟如何?与国外大学相比,中国大学生的全球化素养是否存在差距?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发展之路究竟该如何构划?这些问题亟待从研究的角度审慎地加以回应和解答。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韩国首尔大学作为比较的对象,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从国家的整体背景来看,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同源,但韩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又远高于中国。因此,背景、历史、文化、传统的相似性以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就使得中韩大学之间更可比、也更值得比。第二,从大学的特点来看,韩国首尔大学的国际化历史较久、全球化程度较高、大学整体实力很强。因此,与首尔大学的比较,更有利于中国研究型大学寻找发展的坐标,定位发展的方向,获得更具操作性的借鉴与启示。第三,从研究的可行性来看,本研究的三位合作者中,一位具有较长的访韩经历,另一位是韩国首尔大学的在职教授,由此,本研究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和信息都能方便地获取,研究的可行性得以保证。

二、研究的框架和问题

本研究涉及两个概念,即全球化能力和全球化经历。首先,我们来分析“全球化能力”。帕克(J.H.Park)认为,全球化能力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全球化认知,如国际通感、国际化管理和战略思维等;二是全球化情感,如对异质文化的认同、对不同种族人的态度等[11]。帕克等又于2008年提出了全球化的商务能力(global business competency)概念,并认为全球化的商务知识(global business knowledge)、全球化的商务技术(global business technology)和全球化的商务态度(global business attitude)是其基本内涵[12]。C.K.永(C.K.Yoon)等认为,全球化能力包含四个维度:外语能力、职业能力、对异质文化的理解能力和领导能力[13]。T.J.申(T.J.Seong)则把全球化能力界定为国际化态度和超越本土思维局限的、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能力。随着“文化智力”(cultural intelligence)的概念被英国伦敦商学院的厄利(C.Earley)教授首次提出,学术界开始更多地从跨文化理解、文化适应行为的角度来考察全球化能力的内涵。根据厄利的经典定义,文化智力包含三个要素:文化认知智力、文化动机智力和文化行为智力。厄利等认为,一个具有高度文化智力的人能够在面对新的文化时知道做些什么,并能很好地行动及适应这一情境[14]。托马斯(D.C.Thomas)等则把全球化能力直接看作是一种文化智力,并将其定义为一种知识和技术的交互系统,这种交互系统是与文化的反思认知(cultural meta-analysis)联系在一起的[15]。综上,学者们对全球化能力的理解,大致包含着两个共性维度,即认知、理解的能力和行动、交往的能力。这一两维划分的思路鲜明地体现在奥尔森(C.L.Olson)等对全球化能力的如下定义中,即,“全球化能力是指,在全球彼此依存的情境中,一种基于良好全球化意识和理解的有效沟通、交往的能力”[16]。本文将从理解和交往这两个维度展开全球化能力的国际比较研究。

其次,对于“全球化经历”,学术界尚无相应的界定和研究。鉴于全球化经历是本科生求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就读经历,我们尝试借助大学生就读经历的理论框架来建构相关的理解。阿斯汀(A.W.Astin)是大学生就读经历研究的理论奠基者,他的基本观点是,大学通过创建丰富的就读环境和学生学习经历,使学生获得各种能力的增值(value-added),并且,这种增值状况也是评判大学卓越与否的最终标准[17]。按照阿斯汀的观点,环境和经历是一个过程性变量,能力的增值是一个结果性变量;结果性变量的达成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程性变量的质量状况。阿斯汀进一步认为,作为一个过程性变量,学生就读经历主要包括课程修习的经历、师生交往的经历、同伴合作的经历、工作或兼职的经历、研究的经历等多个方面[18]。并且,这些就读经历可进一步被划分为学术性经历和非学术性经历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与课堂活动有关的经历,后者则指与课外交往活动有关的经历[19]。根据上述的观点,我们认为,全球化经历亦可被划分为全球化学术经历和全球化交往经历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参加全球化方面的课程学习、参加全球化方面的学术讨论与讲座、参加全球化方面的会议并做报告等,后者包括与外国学生就课程学习进行交流、与外国学生通过社会活动进行交流、参加全球化主题的表演等。

最后,根据已有研究和概念框架,我们设计了如下三个具体的研究问题。(1)在全球化能力方面,南京大学的本科生与首尔大学相比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在全球化经历方面,南京大学的本科生与首尔大学相比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原因又是什么?(3)全球化经历与全球化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什么样的经历会更显著地影响全球化能力的发展? 中韩之间在这种影响关系模型上是否存在差异?如何解释产生的差异?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及样本分布

本研究以南京大学和首尔大学作为案例对象。南京大学是中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文理综合发展,整体实力强劲。根据2012年QS大学排名,南京大学位列中国第6,全亚洲第28。近几年来,南京大学提出了“创建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口号,并着力推进“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专业教育独霸天下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这其中就包括培养学生的文化通感和全球意识。2011年,南京大学陈骏校长进一步强调了“国际化发展”是完善“三三制”改革的主要方面,并指出要在教师的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教材的国际化等方面加以深化,旨在“大力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提高学生的国际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20]。总之,国际化是南京大学当前的核心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全球化素养正凝聚为南京大学的发展共识,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之中。首尔大学是韩国排名第一的顶尖研究型大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根据2012年QS大学排名,首尔大学位列亚洲第4,全球第37。首尔大学一直力倡全球化办学的理念,并将“培养在竞争不断增强的全球化环境中能够工作和生活的优秀公民,促进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的多样化、促进全球交流和开拓性研究”作为大学的核心精神[21]。凭借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首尔大学获誉为“韩民族最高学府”,且毕业生大都担任社会各界的领导要职[22]。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同时辅以访谈调查法。南京大学的调查工作依托于该校所参加的SERU(Student Engagement in Research University)国际联盟项目①,并通过普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搜集。所有二、三、四年级的本科生都成为问卷对象②。通过样本的筛选和整理,共获得有效样本4 065个。其中,低年级学生占31.9%,高年级占68.1%;男生占54.9%,女生占45.1%;人文学科的学生占18.4%,社会学科占20.3%,自然科学占29.6%,工程技术占28.1%,医学及农林学科占3.6%。对首尔大学来说,鉴于其尚未正式加入SERU联盟,研究者采取中等规模的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来采集数据,并获得306个有效样本。其中,低年级学生占58.8%,高年级占41.2%;男生占35.9%,女生占64.1%;人文学科的学生占19.9%,社会学科占32.7%,自然科学占13.1%,工程技术占22.9%,医学及农林学科占11.4%。综合来看,两校样本数据的分布情况均大致符合各校自身的性别分布、学科分布,适宜进行后续的科学统计分析。

2. 调查题项及维度构成

课题组采用SERU调查工具中的“全球化技能与认知”的模块展开研究。该模块中的调查题项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全球化经历”和“全球化能力”。详细的题项构成情况可参见表1。

根据前文所述的全球化能力的两维构成,我们进一步对“全球化能力”的6个题项进行了因子分析(见表2)。结果表明,两校样本的KMO系数和Bartlett’s球面系数等都通过了适应性检验,说明进行因子分析是适宜的。表2进一步展示了对两个样本群体在6个题项上作因子斜交旋转后所生成的因子结构矩阵。

表2的因子矩阵印证了奥尔森对于全球化能力的交往、理解的两维度划分,即,因子一为“全球化交往能力”(包含a3、a4、a5、a6题项),因子二为“全球化理解能力”(包含a1、a2题项)。并且,这两个因子可以累积解释的方差分别达到了69.577%和76.269%。

3. 调查过程及相关策略

南京大学作为SERU国际联盟的正式成员,于2011年底对全校二、三、四年级的所有本科生进行了普查。在数据搜集过程中,课题组特别地做了如下工作来提升数据回收的质量。一是问卷的翻译、修正和完善工作。我们共进行了4轮试测,并在试测的基础上反复修改题项表述,以增强问卷的文化适应性。二是进行了问卷填答的宣传和激励工作。我们通过各种媒介反复地大力宣传此次调查对于南京大学的发展和每个学生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设置了每周的答题抽奖活动(获奖率达到20%),以激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和认真答题。三是问卷回答的跟踪监控工作。我们设置了网络实时监控系统,以随时跟踪完成答题的情况,并据此来调整宣传和激励的措施。总体来看,南京大学的问卷调查进展顺利,样本回收率高,数据质量令人满意。

首尔大学的数据搜集工作于2012年初展开。鉴于首尔大学采用SERU英文原版问卷进行调查,因此,文化适应性和语言转换的问题自然就不会存在。但另外两个问题仍需解决,即,抽样调查所带来的样本代表性问题和抽样群体的答题态度问题。为此,课题组做了两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工作。第一,课题组按照首尔大学全体本科生的性别分布、学科专业分布、年级分布,按比例严格地随机抽取了306名本科生作为样本,以此来保证统计结论对于总体的可代表性。第二,在回答问卷之前,样本学生被告知此次调查对于学校和个人所具备的重要意义,并被支付每人1万韩元的答题费(折合人民币约57元),以增强答题者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发现,306名本科生全部递交了有效问卷,且问卷的数据质量很高。

四、研究结论

1. 全球化能力的差异比较

根据前文的概念框架和因子分析结果,课题组从全球化理解能力和全球化交往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两校之间的全球化能力之比较。由于中韩两国的样本都比较大(南京大学的样本尤为巨大),差异比较很容易达到显著性,因此,本文引入了“差异尺度”(Cohen’d)来进一步度量“两个样本的差异究竟有多大”。按照通行的评判标准,Cohen’d小于0.2,就表明差异较小;Cohen’d介于0.2与0.5之间,就表明差异中等;Cohen’d大于0.5,就表明差异较大。

由表3可见,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两校本科生在全球化理解能力上都没有明显的差异。从具体的分值来看,两校的得分无一达到3.50的中间值。这就表明,作为东亚两所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两校学生的全球化理解能力整体上都还偏低,进一步改进、提升和加强的空间还比较大。

如果说全球化理解能力反映的是主体在认知层面所具有的理解和思维,那么,全球化交往能力强调的则是主体在行为层面所具有的意愿和技能。

从表4可见,在总体上,南京大学的本科生显著地比首尔大学的本科生具备更好的全球化交往能力,且差异达到了0.24的中等尺度。进一步比较可见,两校学生的差异仅存在于低年级阶段,高年级阶段的差异性并不显著。据此,我们似可得出如下的假设,即,首尔大学本科生交往能力的显著提升很可能得益于首尔大学为学生创造的更丰富的全球化交往氛围、机会与环境。这个假设是否属实,有待下文的进一步确证。

还有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是,为什么相比于韩国在国家层面的高度现代化和国际化,韩国大学新生具备的全球化交往能力却明显薄弱呢?我们认为,韩国国民整体的、强烈的民族化性格很可能是主要的诱因。众所周知,韩国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民众心理的保守性特征本就比较明显。而屡遭大国欺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历史,在塑造韩民族“忧患意识”与“自立精神”的同时,也带来了韩国人对外来势力的一种戒备心理和排斥意识[23]。因此,这也就造成了韩国普通民众对于外国人的深层交往意向和交往行为,要弱于中国普通民众的现状。

2. 全球化经历的差异比较

表5的数据基本印证了前文的判断,即,相较于南京大学,首尔大学的本科生在全球化经历上要更加丰富,而这种丰富的经历自然有助于首尔大学本科生全球化能力(特别是全球化交往能力)的快速提升。

进一步分析可见,两校学生在“交往经历”上的差异更为显著。在c1、c2、c3、c4这四个题项上,有过全球化交往经历的首尔大学学生的比例都要比南京大学高出20%以上。通过访谈,我们认为,首尔大学以下几个针对性举措对学生全球化交往能力的提升颇具效果。首先,通过高额奖学金和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全力吸引外国优秀学生来校学习,以提升大学的国际化氛围和全球竞争力。截至目前,首尔大学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已经达到了全部学生人数的9%以上,且这一比例在未来还将继续上升。第二,为了快速提升本土学生的全球化素养,首尔大学还特别推出了本土学生与外国学生“配对式学业互助”的举措。具体的做法是,本土学生可以申请对某个外国新生进行一学期的学业帮助和语言帮助,累积达到一定的互动时间且帮助成效明显,则校方承认该学生修读了一门全球化课程,并授予1个学分。这一举措收效很好,响应者甚众。第三,首尔大学还设置了大量的假期国际交换项目、国际交流项目等来供学生选择和申请,以帮助学生形成全球视野、提升交往能力。据首尔大学国际协力本部(th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提供的信息,仅2012年,首尔大学在支持学生国际交流和交换上所投入的经费总额折算为人民币达到了2 000万元。这种充裕的经费支持,既减轻了参与学生的经济负担,也增大了受益学生的覆盖面,更显示了首尔大学在推动大学国际化上所作出的切实努力。第四,首尔大学还设置了面向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协会,这些协会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活动通常采取一对一交谈的方式展开。每次活动开始之前,韩国学生可以事先报名登记,表明交流的主题和想法,然后协会据此选择一名外国学生作为谈话对象,并在交流会当天安排双方见面和交流。这个活动增强了韩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的联系和友谊,加深了学生彼此之间的跨文化理解,大获学生推崇。

此外,在全球化学术经历这个维度上,我们发现,“全球化课程的修读”和“全球化证书的获得”是南京大学与首尔大学差距较大的两个方面。我们认为,这既与首尔大学大量开设以各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为主题的区域性课程、全球化课程有关,也与首尔大学本科生具有对其他国家的较强的关注意识有关。

3. 全球化能力与全球化经历的关系

为了探析全球化能力与全球化经历之间的关系,我们先对两校的样本数据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以从总体上把握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态;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来更加深入地剖析具体的影响关系和影响强度。

纳入到聚类分析中的是“全球化能力”和“全球化经历”两个维度。其中,“全球化能力”是两个连续性变量,“全球化经历”是包括“全球化学术经历”、“全球化交往经历”在内的10个二项分类变量。此外,“就读期间参加过正式国际项目”也是一种全球化经历,因此亦被作为一个单独的变量纳入本文的研究之中。本研究选择了Two-Step聚类方法展开分析,原因有三:第一,Two-Step方法特别适合大样本的数据集,这与本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库特征非常吻合;第二,Two-Step方法是唯一能够同时处理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的聚类分析方法,这也符合本研究变量类型的构成状况;第三,Two-Step方法可以自动决定最佳的聚类数,特别适合进行一种探索性分析,这也符合本研究所面临的前人研究匮乏、聚类数目无法确知的现实处境。综上可见,相比较于K-Means聚类和Hierarchical聚类,Two-Step聚类更适合本文的研究。

表6的数据结果清楚地表明,无论是首尔大学样本,还是南京大学样本,都可清晰地划分为如下两个子群体:一个是全球化能力较低、全球化经历比较缺乏的群体(即聚类一),另一个是全球化能力较高、全球化经历比较充裕的群体(即聚类二)。样本数据还显示,相比于全球化学术经历,高能力组与低能力组在全球化交往经历上的差距更加明显。这似乎可以生成如下的假设,即,全球化交往经历会对学生的全球化能力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一假设是否成立?两种类型的全球化经历究竟怎样影响全球化能力?中韩两国样本在影响的特征上是否存在差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聚类分析无法完成,而这就构成了下文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

为了尽可能避免专业、年级、性别、家庭经济背景以及生源地等因素所产生的干扰性影响,我们在回归分析中将上述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试图解析出全球化经历与全球化能力之间更清晰、更纯粹的影响关系。我们首先制作了散点图进行观察,随后又对自变量之间的独立性、残差ei的正态分布性、方差齐性等进行了一一检验。总体来看,回归分析所要求满足的条件都能够达到,说明可以进行后续的线性回归分析。在表7的四个模型中,回归模型Ⅰ展示的是各个因素对全球化理解能力的影响,回归模型Ⅱ展示的是各个因素对全球化交往能力的影响。所构建的各个模型都能解释超过20%的方差。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就全球化理解能力的影响因素而言(即回归模型Ⅰ),两个样本所具有的相同点是,男生比女生,人文、社会专业的学生比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全球化理解能力;参加有关全球化主题的讲座、讨论、培训、会议的经历(b4),和外国学生通过社会活动作交流(c2),参加国际化为主题的表演(c4)等,都会显著地影响学生全球化理解能力的发展。而两个样本所具有的不同点是,生源地因素会显著地影响南京大学本科生的全球化理解能力,而家庭经济背景则是影响首尔大学本科生全球化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是否注册以全球化问题为重点的课程(b1)、是否和外国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交流(c1)等,都会显著地影响南京大学本科生的全球化理解能力,但这些因素都不会对首尔大学本科生产生影响。对上述的中韩差异,我们试做如下解析:首先,从家庭背景特征来看,当前中国的富裕阶层很多都不是文化知识阶层与专业技术阶层,这些富裕家庭未必比中低收入家庭更能认识到全球化的价值与意义,因之,来自这两种类型家庭的孩子自然不会在全球化理解上存在明显差异;反观韩国,因其经济发展的成熟度更高、对技术创新的依赖性更强,这就导致富裕家庭往往更多地来自社会的文化知识阶层、专业技术阶层,进而决定了这些家庭的孩子更能理解全球化的价值和意义。其次,从生源地因素来看,中国的城乡差异仍然很大,相比于农村,城市的孩子在全球化信息的接触、全球化环境的感受、全球化人群的交往上都要更占优势,这就导致来自城市的本科生在全球化理解能力上要更强于来自农村的本科生;与中国相比,韩国地域狭小且科技发达,农村和城市彼此相连,城乡差异相对来说不明显,这就自然地导致生源地因素不是影响韩国学生全球化理解能力的主要因素。再次,从全球化经历的特征来看,因为南京大学为学生提供的全球化经历相对比较缺乏,所以南京大学的学生对于有限的全球化经历都会倍加珍惜和全力投入,这自然导致相对更多的经历变量都会显著地影响全球化理解能力的发展;而对首尔大学的本科生来说,在丰富的学生经历中,各种直接性的交往活动,而不是课程类活动似乎更能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这就表明各种直接性的全球交往活动,对韩国学生更具吸引力,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参与度和投入度也更大。

第二,就全球化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而言,两校样本的回归模型基本相同。所有的全球化交往经历(c1、c2、c3、c4)以及注册以全球化问题为重点的课程(b1)、获得全球化问题的证书(b2)、参加有关全球化主题的讲座、讨论、培训、会议(b4)等,都会显著地影响两校本科生全球化交往能力的发展。与前文一致的是,生源地状况显著地影响中国学生的全球化交往能力,而对韩国学生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参加过国际学生交换项目、在相关会议上做过报告或类似活动等并不影响韩国学生的全球化交往能力,但对中国学生却影响显著。这仍可能与首尔大学学生的经历更丰富、南京大学学生的经历更匮乏有着内在的关联。

第三,就整体而言,我们发现在控制了各种背景变量的基础上,影响中韩两国学生全球化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各种全球化交往经历。特别是,与国外学生通过社会活动进行交流、参与国际化为主题的表演等各种课堂外的非学术性的交往经历,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更大。我们对此的解释是,大学生是一个朝气勃发、兴趣多样的青年群体,大学所带给他们的是丰富多样的体验和经历,除了课程、课业的学术性活动之外,丰富的课外交往经历、活动经历更符合这个年轻群体本真的生命诉求,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并更有助于他们在全身心地投入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五、讨论与建议

基于前文的调研结果,我们试图从国家层面、大学层面和学生层面对如何更好地促进本科生全球化能力的发展做一些拓展性的讨论和分析。

1. 国家层面:将“全球化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高等教育界在谈及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个话题时,更多地会提及学生流动、课程引进、教师交流、科研合作等诸多方面,但唯独忽视了牵引上述方面的核心主线——培养全球化人才(即具有全球化素养的人才,下文同),这条核心主线亦是发达国家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真正动因。加拿大著名学者、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简·奈特(J.Knight),曾于2005年主持一项全球性的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型调查。对全球102个国家的大学协会以及3 057所大学都被发放了问卷,询问其展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真正动因。调查结果清晰表明,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大学层面,学生的国际化知识和跨文化理解被公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得以推进的第一动因。而进一步的地区差异、国家差异分析更表明,亚太地区、北美地区、欧洲地区以及人文发展指数高的国家(基本上均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都把增进学生的国际化知识和跨文化理解,培养全球化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24]。而韩国教育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认识到全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指定韩国国际教育委员会(The Kore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uncil)从1992年开始,每年在首尔大学召开国家战略层面的全球化教育论坛,探讨大学如何通过推进国际化来加快全球化人才的培养。在1994年的论坛上,韩国学术界发出了“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时代强音,并特别强调,“我们韩国国民应当克服保守、孤立的倾向,应当培养一种如下的能力,即能够理解发生在其他国家的事情,能够领悟其他民族和文化,能够灵活地应对全球的各种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通过韩国的国家人力资本的塑造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也才能最大程度地扩大我们韩国的竞争实力”[25]。再看中韩的共同近邻日本,他们也同样把培养全球化人才放在了大学国际化发展的核心层面加以考量。例如,日本中教审于1965出台名为《所期望的人》的咨询报告,就首次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想,并倡导“培养出放眼世界、充分应付世界复杂形势的通用的日本人”[26];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更加突出了这一思想,并提出了“一流大学要培养出对各国文化和传统都能深刻理解的出色日本人”的战略口号[27]。由此,我们认为,世界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人才培养上的战略定位和长期关注,值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加以审思和借鉴。

2. 大学层面:通过资金和政策来推进“全球化人才培养”

大学是培养全球化人才的重要载体,它为身处其中的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浸润性的全球化学习氛围与成长环境。本次调研充分表明,在学生全球化经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上,首尔大学更胜一筹,并且,首尔大学本科生在全球化能力的进步幅度上亦更加明显。这一比较结果与首尔大学在大学国际化方面的强大资金投入和有效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其有针对性的扶持举措包括:第一,大力推进本校学生的海外交换或交流,尽可能保证全校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海外交换和交流的机会,这是首尔大学投入力度最大的举措。第二,大力引入国外教授(特别是海外著名教授)来首尔大学担任教职,也是首尔大学近年来大力推进的一个重要措施。据统计,外籍教师的比例目前已经超过了全校在职教师总数的5%以上。第三,全力推动课程的国际化,特别是对全英文授课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据统计,目前,该校共开设了约800门全英文课程,特别是在经营学院、国际大学院等院系中,英文授课的比例已经达到了98%。第四,全力推进教师的国际化背景,特别是引进海外顶尖大学的博士来校担任教师。目前该校90%以上的在职教师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第五,积极引入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支持海外学生来韩留学。目前,除了首尔大学自己的奖学金支持(主要是政府“留学韩国”的项目资金支持)之外,像乐天集团、SK集团、三星集团等大财团和其他的企业、基金会都为首尔大学的留学生投入大量的奖学金支持,每年吸引了超过1 200名的外国学生前来求学。

3. 学生层面:树立全球化人才的身份意识并投身各种全球化活动

一流大学的本科生承担着引领社会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时代使命。因此,培养自身的全球化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建议,在学校的引导和支持下,每个本科生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切实的改进和行动。首先,应树立全球化人才的身份意识,在观念上深层地接纳全球化的理念和价值。仍以首尔大学为例。从踏入校门之始,首尔大学就着力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每个学生树立“全球化人才”的身份意识。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首尔大学的本科生会形成对全球化理念的认同,并主动积极地投身到各种全球化活动之中。其次,应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理解全球化经历,特别是要重视并积极投身那些课外的、非学术性的全球化交往活动。美国学者约翰·塔戈(John Tagg)在《学习范式的大学》中指出:“大学为学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不仅仅指课堂活动,还包括课外活动,更是指所有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相互交织而成的学生经验之网”[28]。由此可见,全球化的学术经历仅仅是为学生创造的全球化环境的一个部分,那些非学术性的课堂外的交往活动其实充盈于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更加贴近学生、吸引学生,也会对学生全球化能力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本文的实证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就此,我们建议,在大学国际化的发展之路上,中国研究型大学应当将视野从课程、师资、学术研究等学术化方面拓展到更大的非学术化范围之中,特别是要对以往常被忽视的大学生社团、大学生俱乐部、文化艺术活动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要有意识地将全球化元素纳入其中,并广泛动员、精心设计,促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在亲身介入、知行合一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全球化的价值和意义,塑造更加深厚的全球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R.Bennett, Cross-cultural Training: A Critical Step in Ensuring the Success of International Assignment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0, 39(2&3):239-250.

[2] P.Johnson, T.Lenartowicz & S.Apud,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Towards a Definition and a Mode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6, 37(4):525-543.

[3] 肖芬.文化智力、跨文化能力与国际贸易绩效的关联性研究[J].求索,2012(7):73-75.

[4] 袁兢业.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5(6):80-82.

[5] J.Currie.Globalization and University[M]//J.C.Smart.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474.

[6] 张德启.塑造世界公民: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林肯计划[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61-65.

[7]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

[8] 艾宏歌.当代韩国教育政策与改革动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6-164.

[9] 浙江大学大学评价研究课题组.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引论[J].评价与管理,2004(3):10-1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 [2013-04-06].http:///news/detail_2010_07/30/1859314_0.shtml

[11] J.H.Park,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Measurement Index-Focused on Competency Category[J]. Humanity Research,1997,19(1):177-207.

[12] J.H.Park & Y.S.Song, Analyzing Global Business Competency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Company[J].Korea Association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2008, 10(3):65-85.

[13] C.K.Yoon & S.L.Yoo, A Study on Policy Direction Improving Global Competency of Youth:Related to Global Employment[R].Korean National Youth Policy Institute Research Report,2008.

[14] C.Earley & E.Mosakowski, Cultural Intelligenc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4,October:1-8.

[15] D.C.Thomas, E.Elron & G.Stahl et.al, Cultural Intelligence: Domain and Asse- ss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2008,8(2):123-143.

[16] C.L.Olson & K.R.Kroeger, Global Competen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1,5(2):116-137.

[17] A.L.Astin, 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M],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House, 1993,6-8.

[18] A.L.Astin,What Matters in College[M],San Francisco:Jossy-Bass Publishers, 2001,32-82.

[19] 龚放,吕林海.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的问卷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90-100.

[20] 陈骏.融合国际经验、建设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3-6.

[21]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SNU Spirit:A Tridition of Excellence,Honoring Public Service, Pioneering Knowledge[EB/OL].[2013-04-07]. http://useoul.edu/spirit

[22] 吕林海,郑钟昊.中韩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术经历满意度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首尔大学的问卷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4-42.

[23] 王生.试析当代韩国民族主义[J].现代国际关系,2010,(2):36-41.

[24] [加拿大]简·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刘东风,陈巧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2-226.

[25] Woong Kyu Cho.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omp- etitativeness[M],Korea Taegu:Keimyung University Press,1995:4.

[26] 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89.

第2篇

关键词:科研立项;学科竞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33-02

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是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与实践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五邑大学是广东省一所立足于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地方院校,而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更是一个以培养面向光电子相关企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年轻院系。我院大部分同学的就业选择为江门及其周边城市的光电子相关企业。虽然目前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较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扩大,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学生的就业及工作情况发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在对应性上存在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面向实际的实践能力素质训练环节较薄弱,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知识向能力与素质的转化实践平台构建缺乏宽泛性等。

基于我院在人才培养过程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本科生科研立项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和实践能力。

一、科研立项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1.本科生科研立项的重要性。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教育法》已经明确指出培养具有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应当放到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首要位置。不管本科生毕业是升学深造还是就业,其科研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教育部在2007年推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广东省教育厅在2009年也启动“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目的都是资助本科生从低年级开始参与一定的研究项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营造创新氛围,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些举措都表明政府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或发明创造的浓厚兴趣,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本科生科研的多样化参与形式。目前我院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参与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与五邑大学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参与教师的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三种形式并不是独立的,学生可以以不同形式参与有联系有梯度的科研课题。每个项目原则上都有一个或两个指导教师,接受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成立科研团队。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五邑大学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立项课题可由学生自主组建,通过前期调研自主定题。通过教师的协助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熟悉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包括了解科研工作基本思路和方法,基本掌握查阅中英文文献、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等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提倡学生在组建科研团队的时候,要形成团队梯度,尽量在一个团队中有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这样有利于课题的连续性和深入性。此外,也可以让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省市级以上的课题研究中,通过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在开展科研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以科研小组为单位进行近期工作的汇报与讨论,邀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学术指导,这一举措不仅锻炼学生的总结与分析能力,同时也可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其他科研小组的工作,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些科研项目的实施都可帮助本科生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同时也可使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得到改良,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科竞赛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1.学科竞赛的重要性。学科竞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对于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推进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科竞赛的多样化形式。目前,我院本科生参与的学科竞赛主要包括: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技能竞赛等系列竞赛活动。我院在近几年的多类学科竞赛中均有取得名次。学科竞赛有指定题目或指定范围的,多数都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涉及的实际应用问题,可促进深入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我院积极宣传各类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并在学科竞赛前成立教师指导小组,接受学生的参赛报名。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可以拓宽专业视野,体会到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增强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转变学习观念。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过程中,也可加深对实验实践教学的理解,从而反馈指导自身的教学。大学生的专业竞赛是不可多得的互动教学案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可实现观念和理念的更新,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

三、科研立项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模式在高校实践改革中的效果是1+1>2

科研实验和学科竞赛这两种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的。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是我院在实施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所带来的效果是1+1>2。在科研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掌握科研活动的基本流程,提高文献阅读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验中得到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可有机地应用于学科竞赛的作品设计中,而成功的学科竞赛作品也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继续开展科研实验的热情。科研立项和学科竞赛有机结合的模式为本科生的全面成长创造了一个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可有效地推进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提高创新教育水平。通过科研立项与学科竞赛可使本科生快速进入新技术应用和科研开发的殿堂,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适合学生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同时这种重视学生爱好和特长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行为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可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认同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

总之,科研立项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是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的有益探索,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才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姜长宝.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52-154.

[2]陈树莲,赵勤勇.关于提高高校学生学科竞赛水平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16-118.

[3]王茜,衡恩良.谈科研工作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存进作用[J].基础医学教育,2001,(3):243.

第3篇

一、引导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积累探究性经验

积累探究经验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就可以完成的,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体验。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案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上课伊始教师为每桌两名学生准备两个信封,一个信封里装有4个不同的三角形(有等腰和不等腰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另一个信封里装有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然后围绕“利用信封中的这些材料剪拼、加工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的要求,自由操作,自主探究,开放的环节赢得了丰富的课堂回报——有的学生把三角形沿着两边的中点剪开,然后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先找到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然后沿两个中点分别作底边的垂线,再沿垂线剪下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补在上面的三角形上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把两个相同的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这个单元的教材编排体系来看,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巩固将一个图形割补转化成另一个图形的方法,“启下”就是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用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的方法,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丰富的材料使得学生的探究更具价值,学生经历了如何割、拼图形进行图形转化的活动经验,积累了从特殊情况出发获得一般性结论的探究经验。

探究经验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猜想、验证和思辨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开放性的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在广阔的数学背景下自由驰骋,学生所积累的探究经验将更科学、更丰富。

二、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教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案例1:《年、月、日》掌握年、月、日的时长不像“分、秒”那样可以现场体验。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请学生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今年春节到明年春节是一年。”“今年5月7日是我的生日,再到明年的5月7日,我长大了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我爸爸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的时间就是一个月。”“今天这时到明天这时就是一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年、月、日的经验构成了其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案例2:(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宝贵的手,我们的手很灵活,同时我们的手还藏着数学奥秘呢!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间隔。5个手指有4个间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把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以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活经验用于帮助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

案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教师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如下研究活动——

师:在你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纸板,你们知道它的面积吗?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可以摆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在摆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

生:我们的摆法是,每行4个,可以摆3行,4乘3是12。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分米,宽是3分米,面积是12平方分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长是4分米,宽是3分米的?

生:每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横着摆了4个,所以长是4分米……

然后,教师发给每个小组4个同学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用摆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并要求学生将数据记录在表中,看看有什么发现。

长(分米)宽(分米)面积(平方分米)

(学生操作。)

生1:我沿着长摆了5个正方形,沿着宽摆了3个正方形,所以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面积是15平方分米。

生2:我的摆法很快,只用了7个正方形,我沿着长摆5个,沿着宽再摆2个就行了,也能看出一共摆5乘3等于15个。面积就是15平方分米。(师生评价)

学生“摆”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感觉、知觉的经验,而且也为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直观、形象的“手指运动”,更是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操作经验与思考经验、策略性经验的有机融合,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引导学生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积累抽象概括的经验

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手段,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充分地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再从许多数学事实或数学现象中舍去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许多数学问题在不同的数学情景背后往往都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型。因此,抽象概括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形成一般化的认识,积累将具体问题抽象化、形式化的经验。

五、提供有利素材,积累数学观察、操作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就学习群体而言,数学活动经验又具有多样性,因此,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的自我反思,也需要与同伴展开积极的交流。

(案例略。)

六、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积累数学猜想、探究活动经验

第4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就业择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24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这N形势下,一方面为社会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完全匹配,导致了诸多本科毕业生或更高学历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如何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的对接,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试图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研究对象,就起毕业生就业择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学校、学生、企业三方主体进行剖析,以找到影响学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的主要障碍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与对策,以期为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2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现状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本科院校,也是响应教育部号召下实施应用转型发展的试点高校。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始于2005年,至今已有10余年,起初为专科办学,2009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物流管理专业迎来首届本科毕业生,并于2016年顺利毕业。在首届毕业生毕业一年之际,通过对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以及对诸多学生的跟踪反馈,基本了解了其就业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就业率统计结果分析

根据学校要求,每届毕业生从毕业前半年开始每周统计并公布各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从统计结果来看,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不容乐观。至学生毕业全部离校时,其就业率仅为78%,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实业”的尴尬局面。2016年8月,学校进行二次就业率公布,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仅为88%。

2.2就业单位类别分析

根据对物流管理2016届132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又如下基本结果。在就业类别上,继续升学深造3人,公务员及事业单位6人,中小学教师及教育机构工作者3人,国有企业1人,一般企业119人。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情况以民营企业或私企为主,这说明作为新升本科院校且处于转型发展探索初期,毕业生择业在工作单位性质上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3毕业生地域分布情况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物流管理2016届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南宁、广州和深圳等地。其中,南宁约占1/4,广州和深圳各占1/6,此外北京、上海、东莞、宁波、崇左以及学生生源地均有少量学生分布于此。作为广西首府,是众多学子的择业首选,相对之下,南宁具有离家近、经济发展良好等优势;而广州和深圳作为国内一线城市且与广西毗邻,也成为众多学子追求事业发展的热门选择,仅此三地就吸收了超过半数毕业生前往,值得一提的是,崇左作为学校所在地,对毕业生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目前仅有不超过5位同学就业于此,这与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初衷相违背,说明崇左地方经济有待进一步提升才会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

2.4岗位与专业相关性分析

截至2016年10月,根据对2016届132名物流管理毕业生进行统计,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有74人,除去升学的,其他专业岗位上有64人,主要包括:销售、电商、房地产等行业。从数据可知,几乎有一半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的是与本专业相关性不强的工作。主要来说有两个原因:一、大多数女生由于不能接受物流行业倒班、夜班、加班等压力,倾向于文职岗位;二、部分同学在找工作时限制了地域问题,如只想呆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或者自己的家乡,这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选择的余地。

2.5薪资情况分析

毕业生对于薪资的要求不一。广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整个广西的薪资水平在全国来看,排名靠后,部分毕业生认为刚步入社会3000左右的工资已经能够满足生活需要,因此,这部分人多数集中于离家近的南宁、柳州等地;而部分毕业生追求高工资,因此,这一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在北上广深等地工作。工作于“北上广深”等城市的学生,薪资水平略高,但相比于大城市的消费水平和房价,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经了解,2016届毕业生薪资水平在2500-8000之间,跨度较大,但伴随着薪资水平的差异,其工作强度和难度也有较大差异,整体上二者之间是协调的。

3就业择业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

3.1毕业生自视过高、定位失误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呈现出“上大学易、找工作难”的尴尬局面。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作为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在求职时更是举步维艰,四处碰壁。但不少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对工作岗位及薪资水平期望过高,这与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评判出现差距,导致就业困难。比如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总觉得自己应该一毕业就从事管理岗位,手握“管理”大权,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做“被管理者”,也不愿接受薪资低的工作。但是他们没有站在企业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理想与现实脱节,出现就业荒。

经过访谈调查,较多同学对就业持观望态度,认为早早确定工作,可能会错失更好的机会。但是他们忽略了各大企业的招聘程序――大部分企业在当年的11-12月份已经开始招聘,至次年3月份已基本招满。此时空余的岗位较少,导致毕业生越到最后,就业难度增大,临近毕业时,迫于家庭和各方面压力,随便找份工作先应付着,就业择业之路草草收场。

3.2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矛盾

我校物流专业本科办学起步较晚,相应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未形成,课程设置未尽合理,主要表现在:硬件设施缺乏,实践环节薄弱,多偏向于理论教育,较少进行社会实践和技能学习。这就导致较多毕业生理论知识充足,但实际操作能力十分欠缺。走上工作岗位后,企业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培养新人,迫切需要综合型人才,希望员工能够尽快适应工作,但是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弊端,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多方面的要求。

在对毕业生进行回访中,不少学生表示该专业对英语、计算机和国际贸易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要求较高,毕业生表示“悔不当初”没有好好学习各方面专业技能。

3.3学校的就业指导不够完善

据调查,由于专任教师的匮乏,大多数班级在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时,都是笼统地进行授课,具体表现在:同一个教师讲授几个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甚至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在此之前对该专业接触甚少,如此情况便会导致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够的问题出现。比如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求职方式用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求职中显然并不合适,这使得学生不能够准确地了解本专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迷茫的现象,降低求职自信心,无形中宣扬了“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点。

4就业择业质量提升策略

4.1学校层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制定依据之一,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与名校学校存在一定差距,应此要想使得本校学生在就业择业中具有一定优势,就需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应用转型培养。在设置课程上,除了满足必要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外,应提高技能操作课程的比例。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各个仓库、港口见习、实习,以实际场景为教育案例,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定期开展物流实训课程,指导学生具体操作硬件设备,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开展物流管理模拟实验,模拟仓储、配送、运输等物流管理的核心业务环节,对其执行过程有所了解,提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

4.2学生层面: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需认清就业形势

通过对已就业学生进行回访,当下真正能够赢得企业信赖的物流人才是同时具备经济贸易、仓储与运输等多方面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和算机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毕业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就应在校期间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去参加一些专业性的竞赛,拓宽自己的视野;同时努力掌握英语、计算机等技能。如该校开展有物流设计大赛、物流知识问答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等众多赛事,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竞赛活动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

另一方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在求职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择业。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大中专毕业生人数将达765万,加之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将达1000万。对物流专业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尽早明确个人兴趣所在,确定未来就业择业方向,并为之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提升自己;找工作时,应认清形势,具备长远眼光,甘愿从基层岗位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才具备追求更好工作岗位的资本。

4.3企业层面:转变用人理念

企业在选拔求职者时不能仅从短期利益出发,主要选择专业对口和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而是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应从企业文化内涵、岗位需求、人才素质、性别比例等更为长远和可持续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抛开急功近利的心态,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工作机会,使其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积累经验。同时企业要根据工作需要,对毕业生在其岗位上进行一段时期实践培训,使其逐渐适应岗位,同时能够培养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保持其忠诚度,维持企业人员相对稳定。

5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处于转型发展中的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立足现实,客观分析了影响其就业择业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为学校、学生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自我学习和选拔人才时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各方努力下,共同实现学生从培养到成才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智琛.筹建物流管理模拟实验室刍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8).

第5篇

关键词:能力拓展 财经类本科生 市场营销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289-02

上海财经大学本科生课程《市场营销学》自从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立项以来,在教学资源、课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的投入均大幅度增长,教学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不断向前推进,全校修学该课程的本科生在营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方面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作为国家重点财经大学的本科生通选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下一步应当如何开展?本文将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提高和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同切磋和提高的作用。

一、在《营销学》教学中围绕“态度”、“细节”和“习惯”加强学生学习规划能力的培养

西方军事界和企业界在管理人才培养中经常提到的三句话是:“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也就是说,“态度”、“细节”和“习惯”属于人才的能力范畴,是人才的能力系统中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在选拔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从“态度”、“细节”和“习惯”三个方面来考察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许多“90后”大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自我规划管理方面还没有走向成熟,而学生之间又极易相互影响。如果放任自流,不良的学习风气容易滋生蔓延。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学》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首先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开始,并指导学生制定和实施学习规划。在指导和监督学生实施学习规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细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营销学》教学内容要适应服务型经济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

我们培养的本科生大部分在上海市就业,用人单位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贸易、财务与审计、物流、通信、财经教育、传播媒体、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致力于建设四个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近两年,中央政府明确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作为国家战略。这种变化反映了上海经济向现代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改革《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使之更加适应适应服务型经济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要增加服务营销、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品牌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营销信息管理、整合营销传播、营销策划等内容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比重,并通过教材、教案、案例、习题、现实考察观摩、实习、研究兴趣小组等多个环节计划和落实这些内容。

三、《营销学》教学模式要突出互动性

互动性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重要条件。《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互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简称师―生互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简称生―生互动),三是学生与教学软件之间的互动(简称生―软互动)。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通过提问、现场答疑、辩论等形式,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参与兴趣,在答疑解惑中将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信念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和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互相取长补短,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和发扬。在生―软互动中,学生通过与营销模拟软件、营销研究软件的互动,可提高对营销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和营销决策能力。营销学教学的互动性的落实,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营销教学计划和教案的设计与实施,二是营销实验室的建设与利用,三是《营销学》学习小组作业的布置与检查。

四、切实加强《营销学》教学的实践环节

为了切实加强《营销学》教学的实践环节,从现实可能性上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营销策划大赛、营销科研等活动。从学校到上海市,每年都有由大型企业赞助的营销策划大赛以及学校和学院两级资助的大学生科研活动。这是锻炼和提高本科生市场营销专业能力的好机会。可以在教学考核和相关制度规定中要求每一位担任《营销学》教学的老师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营销策划大赛、营销科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指导。(2)院系与营销咨询公司、广告公司联合开展基于产品或品牌项目的营销方案大学生竞标活动。这种活动尤其适合营销专业和广告专业的学生,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又可以让用人单位发现和录用优秀的本科毕业生。(3)让学生观察市场,撰写营销考察报告。老师可将这项任务的具体要求、评判标准告知学生,限定和督促学生在一定期限内按照要求完成。通过中途检查,发现问题,指导其改进。然后通过展示和评判,使学生进一步在总结和思考中获得提高。(4)加强对营销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要在科学论证和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实用的营销模拟软件、营销研究软件及营销实验方法的训练软件等工具及相关的硬件设施建立起来。通过对教师的培训,达到对实验设施和软件工具的熟练使用。然后,通过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培养学生在营销实验中的动手能力。

五、建立和完善本科生《营销学》学习成绩评价系统

目前,对本科生《营销学》学习成绩的评价已经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个部分,这比起“一张考卷定输赢”来说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督促和激励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因为现有的这套评价系统在管理上还显得比较粗放。为了最大限度地督促和激励学生在平时争分夺秒学好《营销学》这门课程,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一个新的本科生《营销学》学习成绩评价系统。第一,本科生《营销学》平时学习成绩不仅要有足够大的比重,而且应当划分为若干个以时间和学习内容为依据的学习单元。第二,将一个学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根据教学进度对相应的学习单元进行测验,对阶段性表现(包括个人和小组的表现)进行考核,并将测试和考核成绩及排名告知每个学生和小组。第三,根据学生阶段性表现和学习单元测试成绩,帮助学生认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制定学生个人及学习小组的学习改进方案。第四,每次测试和考核完成后,及时表彰先进个人和先进小组,交流和推广先进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第五,跟踪每个学生和小组的改进方案实施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和完善学习过程。

综上所述,基于能力拓展的财经类本科生《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基础是强调“态度”、“细节”和“习惯”的学生学习规划能力的培养。这项工程的中心是《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要适应现代服务型经济对于营销人才的要求。对该工程起推动作用的还有以下三个重要要素:一是教学模式要突出互动性;二是要加强《市场营销学》教学的实践环节;三是建立和完善本科生《市场营销学》学习成绩评价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卫红.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策略探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3):

100-103.

[2]李怡芳.以立体化教学模式,系统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J].市场营销导刊,2008,(6):70-71.

Marketing Teaching Reform for Undergradua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ased on Competence Enhancing

ZENG Xiao-yang,JIANG Xiao-do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第6篇

关键词:临床前阶段医学本科生;科研与创新;科研训练;重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091-03

我们有幸参加了2014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论文汇报,获益匪浅。回顾本科生阶段参与的大学生科研历程,通过与年会与其他院校之间的交流,我们得以冷静思考,发扬优点,认识不足,也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科研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以此总结成文。深感我们都愿意去当一只默默无闻的麻雀,但我们必须一如既往的眺望天空,努力提高自己,丰满羽翼,终有一日能够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大学生创新的火种遍布于医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需要有多一份关注,积极参与临床前阶段的基础科研实践,插上创新的翅膀,为将来临床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训练以往只是在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上实施。近年来,在培养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人才的实践中,对本科生实施科研训练已被一些大学所重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被普遍认同为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要对本科生进行大规模的科研培训目前尚有许多困难。如果能利用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条件,让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和各种科研活动,接受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相信会成为一种新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1]。但是临床医学生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导致现今大学本科生教育普遍对科研训练不够重视的现象,而一旦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想要更多地接触基础科研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所以如何把握利用好临床前阶段的时间,在科研方面能够有所提高和突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这也将对临床医学生往后的临床阶段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项临床前本科生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我们根据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的学生科研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临床前阶段医学生普遍对基础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并且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科研指导,普遍反映自身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匮乏,对科研论文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亟需提高,在科研方面的时间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可见现今的临床前医学生科研教育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改善。

一、临床前阶段医学生科研训练现状

国内许多高校提出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并把学校定位成研究型大学后,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最早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首先在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设了创新学分,比如学科竞赛、学术论文撰写以及科研开发等方面均设有相应学分。而此后清华大学也根据“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办学模式,提出了一种学习和研究相互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等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和手段上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努力将科研引入本科生的教学,得以使学生受到科研训练,以后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去激发临床前医学生的科研意识,如何促进学生更加普遍地参与科研活动,从而引领更多的学生主动参加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等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对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通过对临床前阶段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之后我们发现,临床前阶段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研训练的参与度都有待增强。如图所示(图表1),学生对各项科研活动的参与度普遍不高,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科研经历仅仅来自于实验课堂的学习。进一步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图表2),我们发现,课内学习负担过重是影响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主要原因,当然也会有自身原因和导师的因素。

目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滞后,表现在普遍对知识的接受较快,但是在创新方面则明显不足。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从整体来讲还有待增强,通过总结发现主要存在有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大学生科研训练仅作为一种课外科技活动加以管理,缺乏统一协调,工作力度不够。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一致认为学校还需要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第二,有些高校对学生科研不够重视,学生科研经费有限,能资助的课题数量少,金额小,参与面不广;第三,在选题方面和问题研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科和专业性指导,科研水平无法提高,成果社会价值小;第四,学生缺乏科研能力和钻研品质,缺乏团队意识,加之弄虚作假及其他学术道德缺失等现象明显,以至于很多研究项目无法完成。

二、科研训练对于临床前阶段医学生的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俨然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科研能够激发创新动机,一方面,学生在科研活动中能够接触到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科研上的成功反之又会给他们带来很强的成就感,并激发他们继续参与创新活动。再者,科研创新能弥补课堂教学上的不足,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而拓展视野对于培养创新性的临床思维至关重要。在科研活动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综述以及确定选题方向,能使他们更深入地接触学科前沿、研究热点等,通过老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类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方法,这对于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如何认识学术科研对于医学生的价值以及如何采取鼓励医学生积极学习和参加科研活动的措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极大重视,而基础科研对于临床医学生具有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当前热议的一个话题。首先大多数学生觉得,他们的科研经历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科研创新的动力。当然其正面影响比比皆是,例如喜爱科研事业,因为与研究生的交流而扩大了自己的交际圈,更加能够以批判性的眼光对待各类临床问题。而相对立的,那些对他们从事科研经历不满意的人列出了如下的理由:当前科研之风不正,科研压力大,难以摆正科研创新和课程学习的关系,导师对学生所能花的时间期望过高,导师的指导不够以及失去自由支配的时间。相比国内,国外学生选择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主要动机则有:对科研的兴趣,教育上的原因,以及减轻债务,并且大多数教师认为研究经历强化了学生对医学方面研究的兴趣,而且即使学生最终选择从事的是非学术性的专业,这段科研学术经历也必将使他们受益匪浅,这种经历对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很有价值的。而几乎所有学生都一致认为科研教会了他们如何提出问题,分析资料等各项技能,而这些技能对将来他们所从事的任何专业都是有益的。仅极少数导师觉得学生对科研感到失望,认为这种经历对他们并无益处。再者,科研经历对医学生的择业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医学院曾参加过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中有很大比例最终进入了博士后的研究,而从未参加过科研的学生中最终进入博士后研究的相对少很多。在对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16年以来毕业生的一项纵向研究中发现,那些在医学院曾经有过科研经历的学生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性是无科研经历学生的三倍。美国临床研究学会和美国临床研究联合会的成员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医学院的科研创新经历在选择研究职业的决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另一方面,科研经历对临床前阶段医学生对于临床专业方向的选择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据调查显示,90%的医学生认为他们的科研经历对自己今后临床方向的选择产生了影响。可见科研会激发研究者对于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探索的浓厚兴趣,由此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医学生进入临床后的专业选择。最为重要的是,科研经历对临床医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无论他们的工作是以社区为基础的还是学术性的,承担一项科研项目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批判性地推理,对疾病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解科研方法的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批判文献资料,而这种技能对患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否认,医学院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毕业医生对医学持科学的态度,而科研创新经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三、形成医学生良好科研素养的实践探索

在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过程中,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提高教学活动水平尤为重要。学生自身素质固然重要,但教师的科研素质以及其针对科研素质培养的先进理念,对学生科研素质提高至关重要。可以说,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样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先决条件。同时,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或教学活动水平,而要提高科研教学水平,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强对医学生科研的领导和训练。调查显示,仅58%的学生经常和导师进行交流,而被调查者中,75%的学生认为导师在科研方面对自己的帮助和影响很大。可见,对医学生科研的领导和训练意义重大,但能够在学术上和导师进行学术交流的学生比例并不是很高。教师需以身作则来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检索、资料整理、论文撰写等,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了解实验方案及步骤、资料收集、论文撰写等。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让他们具备了获取新知识的紧迫感。高校可以成立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领导小组、机构,让他们结合自身所需,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来讲学,同时也要加大对科研创新训练的投入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训练活动,让学生能够拥有展示自我价值的舞台。

2.成立科研组织。调查显示,75%的学生参加过一些科研小组,而这些学生中100%阅读过科研文献,60%撰写过科研论文。而未参加过科研小组的学生中,仅仅50%的学生阅读过科研文献或写过科研论文,由此,科研小组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校方应当积极成立学生科研创新组织,为学生的科研训练提供组织化保障。同时聘请校内外的专家、教授来对学生科研组织的成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成为科研创新活动的领头人,接着再由他们来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激励学生参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研创新活动。在学生科研组织指导下,有意愿的学生也可组建科研团队。无论是学生自行选择课题还是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都可通过组建科研团队的方式来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团队内成员可以相互学习、合作,结合自身特长或优势来选择课题,最后在老师指导下展开研究。

3.明确以科研促教学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教学与科研应当相互结合。以既往一些高校的经验来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学生全程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新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指导模式和管理模式,可以作为当下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辅助手段[3],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以获得应当具备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经验。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使学生更加熟悉科研工作的整个过程,包括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查阅和翻译资料、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通过科研创新实践来初步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以提高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4]。

临床前阶段的医学生需要努力提高科研素养,只有兼备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才能够将新的知识融入临床实践中,才更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临床的灵感火花,进而进一步升华为新的知识或新的技术。加强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缩小国内医学人才与国际水平的差异、提高国内的整体医学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协调好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长周期和有限的学制之间是存在的矛盾,是值得医学教育者思考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科研创新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因此,医学生对于增强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必须时刻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不仅要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创新,同时也要加强对科研创新本身的认识和研究,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唯有如此才能在知识经济挑战的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能力以更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03):4-8.

[2]张雪君.医学生科研的价值――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经验[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7,(03):33-36.

第7篇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意义;指导策略

高校大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让本科生参与科研是激发这种潜能的一种有效途径。为深入贯彻和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校营造创新创想的良好氛围,激发师生对前沿科技知识的颠覆性创新探索,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天津大学于2016年发起并举办了第一届“未来30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以下简称“创新创想大赛”)。本人在指导创新创想大赛过程中加深了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意义的理解,取得了成果,获得了指导经验。

1.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意义

首先,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可为学生提供接触科研前沿知识的平台,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掌握文献阅读、提问、综述等调研方法和实验设计、操作、结果分析、学术写作等科研技能,在参与科研创新中感受科研乐趣。其次,本科生科研可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及品质,激发创新能力。教学给学生提供的是成熟的、系统的知识,学生积累和扩展这些经过加工处理后的知识,而科研训练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未知的领域,在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结果整理等一系列过程中需要学生探究和摸索,虽有教师指导,但过程曲折,将极大磨炼学生的意志,激发其创新能力。最后,参加本科科研训练可提高个人素质,培育职业素养。参加科研训练可促使学生增加与年长前辈(学长、老师)的相处机会,受教师学术修养、人格魅力熏陶以及师兄师姐积极科研态度感染而激发自身正能量,在与各色人等打交道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为将来进入社会发展积累经验。

2.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指导策略

(1)遴选优秀学生参与其中。优秀学生的参与是顺利推进项目并保质保量完成的必要条件,这里的优秀并不仅指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具有主动学习精神,能积极上进,勤奋踏实,且时间有保证。在学生进入该队伍之前,指导教师需详细说明开展项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强调科研过程并不总是充满乐趣,而且需要占用较多的课余时间;指出科研态度不端正时会受到的惩罚,杜绝“搭便车”现象。

(2)培B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开展创新创想大赛过程中,本人特别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由于参赛学生多为大二、大三年级的本科生,刚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或仅有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因此难以像要求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那样主动开展文献调研,为此本人选择一些经典的中文综述文献让他们熟读,了解项目运行的大背景,要求定期开展文献综述汇报并就基本知识点提问;要求本科生在课余时间多进实验室,观察学长的实验流程和步骤,掌握实验技巧;学习数据处理技巧、论文写作规范。通过为学生提供调研、实验、数据处理、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多提问题并且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其科研思维,增强其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本科生都有过逃课经历,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很少参加课余活动,功课复习只靠考前突击。这些大学生自律意识差,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是他们缺乏具体的目标,若加以引导和教育,完全可唤醒他们的自律意识。在创新创想大赛开展之初,本人指定一名各方面表现良好的研究生具体负责,要求本班学生在闲暇时间尽量待在实验室,亲身感受研究生的勤奋和指导教师的忙碌。经过一段时间,及时给每位本科生安排具体工作任务,设置时间节点,要求学生定期汇报进展。通过实验任务、环境感染、教师监督、人文关怀以及自身责任感的多重作用,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4)建立激励措施和退出机制。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奖惩措施。在开展创新创想大赛过程中,本人以及研究生观察本科生的工作状态和思维波动情况,对那些工作勤奋、思维灵活、态度认真的本科生给予奖励;若新近发表的论文有该生的贡献,则安排署名位置。对于为项目作出重要贡献的本科生,为其寻找出国深造机会或创造读研条件;对于那些工作不积极或时间、精力有限或兴趣不大的本科生,本着鼓励并挽留的原则,但也为其提供退出机会。

参考文献:

第8篇

面对当前的人才需求现状,各个医学院校纷纷调整其对医学生的培养策略,出台各种各样的培养手段。而我院也把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工作逐渐开展,并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本人有幸参与了部分学生的科研工作的带教工作,从中受益良多,也同时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我把这些体会作个总结吧。

一、应将学生自身兴趣与教研室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以保证课题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参与科研的学生大多数为1、2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朝气蓬勃、敢于求新,科研思路广阔,但由于现有知识水平所限,难以保证课题的科学性;学生尚未掌握文献资料的检索技能,无法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动态,难以保证课题的创新性及价值性;学生课外科研的经费由学院资助,一般是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这是远远不能满足科研需要的。实验动物、实验试剂、实验器械以及资料查阅和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如果学生的研究方向与教研室和老师的研究方向一致,这样就可以与老师一起做课题,学生可以利用老师的部分经费,从而解决学生的经费不足,同时,老师也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这就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完成。并且,就算学生最终没有进行完科研,老师也可以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从而避免科研经费的浪费。另外,老师的科研项目具较强的可行性,无论从理论基础、实验设备还是实验经验上,都能给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应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化培养和训练

让学生从查阅文献——写小综述——立题——设计小实验——完成实验操作——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全过程进行完整的科研能力的训练3。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它包括查阅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及实验的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等。老师对学生科研加强引导和启蒙,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为主要目标。应在科研开展的前期工作时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并且在科研工作开展时结合实际系统地对相关实验能力进行培养等。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都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比如,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等理论知识以及麻醉、注射和动脉插管等动物实验技术,这些知识基本上都要到高年级才讲授;另外,细胞培养技术、实验动物学以及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这些知识可能在本科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针对本科生所有的这些不足,在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统计的时候,老师就要加强引导。可以推荐学生查阅相关论文,阅读实验动物学、细胞培养等方面的书籍;同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实验仪器,以及清楚清洗、消毒和试剂的配制等实验流程。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在科研的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困难。对于没有科研经历的本科生来说,科研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主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本科生进行科研最主要的目的不一定是要得出研究成果,而是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培养科研思维,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课外科研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以及协作精神、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与实验过程中,面对具体的问题时,能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我获取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还要做好实验记录,老师定期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能更好的开展下一阶段的实验。对于学生科研来说,实验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良好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及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将让学生受益终身。

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基础专业课的学习与课外科研活动的关系

医学生学习负担繁重,时间比较紧。但如果处理得适当,两者可相互补充。毕竟,学习专业知识才是本科生最主要的任务,而科研只是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加强,是一种补充手段。由于学生平时学习较忙,学生科研多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等课余时间进行的。另外,考试、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都会与科研的时间发生冲突。而比如动物饲养、试剂配制、仪器清洗和实验操作等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老师可以在时间的协调方面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其次,引导学生适当控制开展科研的进度,按计划完成相应的实验阶段,并且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从而有条理、有阶段地顺利完成最终的科研工作。

五、加强对学生的协调和管理工作

学生资金较少,远不能满足科研需要,比如实验动物、试剂、某些仪器设备及等都需要经费支出。因此,在学生的研究课题与老师的相一致的情况下,让学生的资金纳入老师的科研基金中统一进行管理,使资金能最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