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7 17:50: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交媒体行业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近年来自从 Twitter 、 YouTube 、 Facebook 、Google+ 等社交网站兴起后,许多人获取新闻来源的渠道,也逐渐从传统的新闻媒体转向社交网络上,尤其是突发的新闻事件,通常会透过社群的力量在第一时间迅速散播出去。 mashable制作了一份资讯图表,体现突发新闻来源的转变。
随着社交网路(social media)的发达,许多人也长时间关注社交网路上的讯息,也有越来越多的新闻第一时间不是透过正职、业余和地方记者在传统电视媒体播出,而是先在 Twitter、 Facebook 等社交网站传开,例如奥萨玛宾拉登遭捕获死亡、惠妮休士顿意外过世、美航班机迫降哈德逊河等消息,这些新闻都由普通民众在 Twitter 上发表讯息,随即扩散到全世界。
除了社交网路的发达,线上新闻(Online News)网站的收入也已经比传统报纸等产业还高。但这类讲求即时快速的网路新闻,也隐藏着一个陷阱:容易出现假消息。美国有将近50%的观众,看了社交网站、线上新闻传达的新闻,事后才发现来源消息是假的。
mashable网站分享了以下这则资讯图表,是由线上教育机构 Schools.com 协同华盛顿邮报、佩尤研究中心和路透社一同制作,检视现今社交网路主宰新闻行业的现状。
“腾讯社会化营销平台的上线,是腾讯社会化变革最主要的动作,是广告产品全面向社交化升级的最重要环节。”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网络媒体业务系统总裁刘胜义接受采访时说到,“整个腾讯的社交变革,包括有网络媒体、广告产品、和腾讯营销方法论三大块的全面升级。”
据了解,腾讯网络媒体变革战略已全面启动,腾讯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内部融合也随之展开,通过对旗下腾讯网、腾讯视频、腾讯微博、QQ空间等平台的社交化改造以及平台融合,进而增强了腾讯的社交价值,提升了腾讯网络媒体在社会化营销领域的实效。
目前,腾讯微博与QQ空间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融合,完成后将形成全网最大最活跃的社交网络。各媒体产品也将在战略指导下进行升级,比如:腾讯网将着力于向社交集成、产品智能、资讯交互三个方向发展,腾讯微博将朝着展现智能化、内容简约化等方向发展,腾讯视频则将朝着移动化和社会化发展。
腾讯网络媒体变革的第二步是推出社会化营销平台,这是广告产品全面向社交化升级后的聚合平台。目前已有精准广告系统投入了使用,初步在多个社交平台展开投放,更多的社会化营销广告产品会在后续推出。
除此之外,腾讯社会化营销平台的上线后,腾讯的营销资源将对广告主开放,重点着力于平台、工具和数据三个维度的开放。QQ空间的开放平台和微博的微空间,目前都已经开始为第三方提供开放式的自主营销服务,Discuz等平台覆盖的众多社区,也将建立起广泛的社交广告联盟。
最后,腾讯网络媒体变革将带来营销方法论的提升,新的方法论是基于社交化、人性化和便携化的思考,将会在4月下旬出炉。升级后的腾讯智慧营销方法论将以影响人的内心和价值观为核心的营销3.0时代为背景,体现了互联网眼球经济向互动经济演进。
在营销3.0时代,“消费者”被还原成“整体的人”、“丰富的人”,而不是以前简单的“目标人群”,“交换”与“交易”被提升成“互动”与“共鸣”,营销的价值主张从“功能与情感的差异化”被深化至“精神与价值观的相应”。品牌借助腾讯社会化营销平台,彼此间形成沟通与互融,也就真正的形成了“以人为本”的营销。毫无疑问,腾讯网络媒体的社交化变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让网媒的用户服务及互联网营销,变得更加的人性化。
数据显示,2011年Facebook营收达37.1亿美元,净利润达10亿美元。其中80%的营收来自于广告。而腾讯目前90%的营收来自于用户的付费,从Facebook在全球取得的成功,可以预见腾讯历经社会化变革后的光明前景。腾讯在国内拥有数量最多的社交用户,在社会化营销方面拥有巨大能量可以释放,并有望籍此让广告主从中获得更多营销价值。中国的社交广告才初见端倪,很多广告主对社交广告及社会化营销的价值还处在认知阶段,腾讯率先引发的这场变革风暴,将让更多营销人认识到“社会化营销”的实效。(来源:天极网)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总裁胡延平先生从传媒的不同角度切入,分别以互联网,移动、电商、社会、数据、传感及离散网络所对应的7个不同层面的临界点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未来是传感而不是传媒,是数据而不是新闻,是人而不是受众;未来的媒体一定要具有移动、开放、时时、个性化以及基于数据、基于感知的特性,才能实现更大范围内容的覆盖。
无缝时代——社交网络媒体的创新发展与应用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媒体引领我们进入了无缝沟通时代,整个传播环境也随之呈现出自媒体化、碎片化、社群化的变化趋势,公众、市场、媒体、公权力部门以及企业等主体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积极融入社会化媒体时代,已成为业内高度关注的话题。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沈浩认为社交媒体带来的是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大数据将是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并且我们可以从大数据中分析出人类社会复杂的行为模式。基于多年的市场数据分析经验,沈浩教授提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将向文本挖掘过渡,通过社会科学的幂率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微博的传播机制等观点,并指出应重视微博的社会计算和人际传播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的作用。
韩国iMBC总裁、首席执行官孙宽承(Son Kwan Seung)以韩国为例探讨社交网站的变迁、创新发展与应用。以iMBC公司的运营经验为基础,孙宽承对韩国媒体在制作电视节目上运用社交网站的实际案例逐一进行评论,指出电视节目与社交网站相结合,实现了电视媒体与收视者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高级新闻顾问张荣刚以深圳“5·26”飙车事件为例,阐述了社交网络媒体正在成为民间舆论的主平台。他认为“政府主导传播”的传统模式已被彻底改变,政府、媒体、公众三者间博弈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在新的舆论环境中,公权力部门要重建公信力,实现官民良性互动,就必须转变执政理念,以信息公开透明为基本原则。
携手互动营销首席执行官、数字营销专家唐兴通认为社交媒体时代的营销规则已发生变化,企业营销思想需要从广告思维向为社交网络提供服务转变,真诚地帮助用户构建基于兴趣或产品的社群,以获得用户的信任。为适应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企业需要从市场营销、社会心理学、消费行为学、互联网科技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思考。
无边界时代——传媒产业的新格局与未来走向
传媒产业在其未来发展和变化的关键节点上,如何使传统媒体适应变革、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又如何使新兴媒体异军突起?这种探索具有无限的可能。
韩国东亚日报国际部部长河宗大(Ha Zong Dae)介绍了《东亚日报》面对媒体环境变化所做的思考与实践。面对冲击,《东亚日报》开发并运用各种媒介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内容信息,包括开发并搭建Broadcast和等各种与移动终端接轨的内容平台。河宗大还认为无论环境如何变革,作为一个传统媒体所拥有的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独特的人才资源。
数字媒体的快速融合发展改变了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菲律宾马尼拉雅典耀大学副教授、亚洲新闻中心执行董事维奥莉特·瓦尔德斯(Violet Valdez)认为基于这种互动关系,数字媒体为新闻工作提供了一个无所不在的生态环境。这样一个生态环境代表了现在整合的、多媒体的新闻工作环境,包括纸媒、广播、在线、手机和信息的传播。而媒体从业人员则需要掌握多媒体的技巧,具备足够的前瞻性。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网络中心主任蔡明可认为,媒体环境的无边界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虚拟和现实的无边界,网络上的舆论与活动已经越来越多地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力。二是媒体性质的模糊化,以电台为例,广播台的发展已经走向个性化、分众化和精细化的道路,与互联网的传播产生了共性。传统广播媒体除了尝试技术上的融合变革外,还积极地运用社会化媒体,将所有服务建立在多层次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和透明化运营机制上,以打造更加融入受众生活的社会化平台。
韩国忠北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韩光接(Han Gwang Jub)指出,在技术方面数字和宽带的融合为行业带来巨大挑战。面对沟通、内容、时间、地点、付费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媒体需要在众多变量中做出选择。
无中心时代——媒体的社会驱动
数字技术普遍应用于传媒、信息技术之后会产生去中心化效应:受众和媒体普遍参与、普遍融合;社交媒体对社会发展变革产生驱动作用。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于建嵘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网络时代的社会动员方式:@规则。他通过他亲自发起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这一事例解读了“@规则”的原理,即通过对公众作出“@即转发”的承诺达成传播契约,并通过契约将进入其中的粉丝与被关注者之间的弱连接升级为强连接,使其个人关注的行为变成有广泛社会关注的行为,从而引起社会效应。于教授同时指出了“@规则”生效的情形,即紧跟社会公众最关心的话题。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赞浩(Tan Tarn How)列举了社交媒体在新加坡多种族群体中激化民族矛盾的事例,阐述了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具有自由、黏性和病毒扩散等特点,这些特性需要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加强公众的新媒体素养,尽快立法保护网络上个人隐私与安全。
易斯拉研究所泰国传媒法律与政策中心研究员沃拉泊·旺吉隆朗(Worapoj Wongkitrungruang)介绍了泰国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并指出社交媒体现在已经成为泰国不同党派竞争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政治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交网络也是公众公认的相对公正的政治信息传播渠道。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通过对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在内容、渠道和互动等三个层面的不同特性,认为在目前的传媒环境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内容层面上,仍处于中心地位;而在渠道层面上,网络媒体与社交媒体是中心;在互动层面上,社交媒体则是绝对的中心。因此,詹新惠提出,我们目前处于一个去中心的时代,一个中心多变化、中心多极化和泛中心化的时代。她认为,未来的传媒应该以一种“职业的媒体人+专业的报道内容+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模式去发展,才能最终打造出超越想象的传媒。
无所不在时代——移动为我们带来什么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激发了消费者潜在的需求,使得营销、广告、传播和管理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韩国国会议员尹永硕(Yoon Young Seok)先生站在国家政府和城市品牌推广的角度对这场改变世界的智能革命进行了阐述。他以骑马舞引入,从传播的即时性、受众的多元化、成本的低廉化、更加贴近用户需求四个方面阐述了亚洲社交媒体使我们的沟通策略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他指出,智能化的变革带来了众多的变化,包括智能的工作,智能的生活,智能的内容市场和智能的经济。政府必须迅速适应这场变革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笔者觉得,无论是IT企业,还是其他企业,社会化营销应该是一场革命,更是今后企业不断进行创新的过程,是发展的过程。
其实,创新本身就是一场革命,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才会让企业有出路,更会有发展,也会有效益,因而在企业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创新,诸如财务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制度创新等等,在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收获着美丽的成果,收获着效益。
而如今企业的发展更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管理也应用在社会各单元之中,更应用在企业之中,那么作为与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面对来自于社会各方面打交道的网络媒体,腾讯等企业,更应该把社会化应用到企业的创新上来,应用到企业营销创新上来,让社会营销发挥巨大的力量,集合资源,形成合力,促进IT企业,或者说腾讯企业的大发展,大变革,让其不再是单打一,或者说是分散作战,单兵作战。
无论是腾讯,还是朋友网,其财报显示,QQ空间活跃帐户数达5.521亿元,朋友网活跃帐户数达到2.024亿,但与Facebook比,其似乎并不能形成气候,Facebook2011年总营业收入达37.11亿元,其中广告营收入为31.54亿元,同比二增幅达69%。截至去年12月31日,它拥有8.45亿月活跃用户。这更可以看出,Facebook更有威力,也有发展的潜力,那么如果不能更好地进行一次社会化融合,进行社会化营销创新,三方各自为战,结果更提升不了档次,也提升不了发展能力。
那么为了更好地发展,更好地进行社会化营销,3月中旬,助记词对外宣布,将通过一场社交变革,腾讯的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打造一个集用户、产品、技术、方法论于一身的“社会化营销平台”,从而成为广告主的新宠,成为腾讯发展的强劲力量。
这样的变革当然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发展能力的过程,更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让腾讯不仅仅是一只单飞的鲲鹏,而是创新带来的营销大雁,是社会化营销创新的头雁带领下的一次飞行,是一次变革,通过变革,让腾讯发展更有力,也为社会其他IT企业提供了社会化营销创新的模式,让社会化营销成为社会管理和企业营销的领航者。(来源:东方网文:白峰)
《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
互联网广告成第二大媒体
过去5年,随着SNS、网络视频、微博等WEB 2.0传播形式的兴起,中国的互联网进入了深入发展阶段,互联网广告规模也水涨船高,5年间增长近10倍,达到511亿人民币,超过报纸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大媒体。目前来看,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有几大特点:
PC互联与移动互联趋势 截至2011年底,中国在互联网网民数、移动互联网网民数和智能手机用户数三方面均跃居世界第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这5年间,中国的互联网民从1亿人增长到5.1亿人。在目前情况下,PC互联网的发展增速已经减缓,下一阶段的增量用户将来自中老年人和互联网渗透率较低的低线城市与农村,而这些新兴的细分市场对企业品牌而言还较陌生,值得投以更多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中国目前有3.5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和将近2亿的智能手机用户。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会是更大的亮点,如何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变成品牌营销的良机也是值得企业思考的方向之一。
“山寨”的超越与乱象 主流的互联网企业经历了“模仿、竞争、超越”(Copy-Compete-Challenge)这样三个阶段,也就是从早期的简单拷贝美国模式,到在产品和商业模式上都有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突破。另一方面,中国强烈的“山寨文化”却造成乱象,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即便某些大公司也不免深陷“抄袭门”,更不用说那些喜欢扎堆而上的中小型创业企业。譬如当团购这种模式在北美兴起后,中国上演了“千团大战”,但两年后幸存者却寥寥无几;同样当图片社交网站PINTEREST在美国走红之后,国内半年之内就有30多家模仿者,但目前并没有看到任何一家取得同样规模的成功。
草根创业智慧 互联网文化因为其传播中心下沉化和分散化,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亿万网友智慧创造的草根文化,而草根创业者的创业项目往往也更贴近民众需求。像HAO123这样流量排名前十的站点就是源自创业者对中国网民平均年龄偏低又不谙英文的洞察。再以微博为例,一些创业企业善于“借鸡生蛋”,在微博诞生后不久就依托其平台的海量用户开展了“大号”经营的业务,借媒体庞大的流量来取得营销效果。例如“飞博共创”这家公司,虽然本身品牌鲜为人知,但它旗下的“冷笑话精选”、“精彩语录”、“口袋英语”等一系列大号却广为人知,很快便拥有9000万微博粉丝。随着微博成为营销者的新宠,类似“飞博共创”的这些大号资源也将自然成为了多种营销推广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
后数字时代的四大传播特征
必须承认,不在电视上“看电视”,不在报纸上看新闻,不在杂志上看图片,这就是后数字时代的现状。网络视频、社交网站、微博、移动媒体等各类新媒体的兴起,将带来消费者行为的深刻变迁。
渠道多样化 消费者接触媒体的渠道越来越多。例如不仅可以在家里的电视上观看影视剧,也可以在网络、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设备上观看。这样多平台多触点的格局带来了收视分配的急剧变化。据群邑统计,2011年《中国达人秀》在网络视频上的收视人数和电视观众几乎相同,收视的变化自然带来了企业广告预算分配结构的变化,网络视频行业的广告收入已经连续两年翻番,总额超过了50亿人民币。
传播社交化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对信息的裂变式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新环境下,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进行改变,传播从“一对多”的关系变成了“多对多”的关系。
很多人说“电视已死”,但我们看到的却是电视正在社会化媒体的时代里获得新生。首先,电视的内容方正积极向90后这群互联网“原住民”靠拢,节目纷纷以开设微博、网络选秀的方式来增加与观众互动,类似《新还珠格格》这样的热播剧往往是未播先热。其次,在“内容为王”的背景下,粉丝很自然地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来为心仪的品牌和节目传播信息。群邑调研的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超级碗”比赛期间,推特(Twitter)平台上每分钟有24万条的相关消息,直接促成了该节目在美国40%的超高收视率。
浏览视觉化 如果说推特(Twitter)和微博把大家带入了140字的“浅阅读”时代,那么PINTEREST、堆糖网这样的网站又把受者带入了读图时代。社交图片分享社区PINTEREST在2011年迅速崛起,成为脸谱网(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之后的美国第三大社交站点。在中国,我们除了有堆糖网这样的图片社区之外,更有借用“瀑布流模式”的社交化电商站点,如女性购物社区“蘑菇街”和“美丽说”。当网民沉溺于让人目不暇接的图片“大餐”时,品牌也在参与这场盛宴。根据图片社区的特点,品牌或将这些新渠道视为彰显其价值的途径,或是看中了其庞大忠诚的用户群。例如,宝洁就利用蘑菇街向年轻女生分发试用品并用日记法收集用户反馈。
洞察全面化 消费者洞察从来就是媒介公司的看家本领之一。但现在,我们对“消费者调研”的定义不再限于定量问卷类研究或定性访谈的结果,而是涵盖了消费者360度的数字足迹,包括社交媒体里他们说的每一句话、电子商务网站上的交易记录、移动端与APP的互动。如果从社交媒体切入的话,我们关注到消费者每天都在论坛、博客、社交网络等社区里讨论品牌和产品,所以聆听和分析就变得格外重要。商家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在社交媒体上衡量品牌关注度、喜好度、健康度等一系列指标,长期监测并与竞争对手比较,从中得出结论来指导互动营销策略。
关键词 融合媒体;信息化;融合媒体平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048-02
从无线电时代到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总在推动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互联网已快捷、便利等优势影响这整个社会,同时也影响这广播电视行业。广播电视行业就以时效性著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了,互联网也影响这传统电视行业的制作和播出环节,同时进行来有机的结合,产生了全新的广播电视形式――融合媒体。融合媒体是多种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融合媒体是融合新闻业务的一种的新思维。在融合媒体思维模式与框架下,我们应该以何种信息管理的方式定义电视台的业务模式,以及我们如何组建相应的业务流程,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改变思维,需要重新梳理与认识的。
1 总体需求分析
S电视台融合媒体技术平台设计建设的指导思想从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出发,运用互联网思维,形成融合媒体的总体框架。整体技术架构设计、功能设计、流程规范、业务管理平台等应符合国家信息行业和广电行业技术安全规范要求,以多种手段建设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保障融合媒体技术平台与生产平台的互联互通安全。主要涉及分布式技术、实例的动态管理技术、应用隔离与安全技术、应用交互技术、服务能力开放与集成技术以及协同支持技术,具备媒体管理能力,重点考虑资源适配服务、公共能力服务、运营支撑服务、业务集成服务及平台开发接口。
建设的融合媒体平台以数据为核心,基于面向业务的数据融合架构,并具备媒体应用的特性,打造融合媒体汇聚、融合媒体生产、融合媒体三大业务功能模块,重点提升全媒体快速生产能力,实现对融合媒体生产的智能业务管理,实现数据化、移动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综合性内容数据平台,为形成内容、渠道、平台、运营、管理的融合生产生态环境提供高效、可靠的标准化技术平台。建立融合媒体服务平台及所涉及各业务平台的标准体系框架,并为今后的标准扩展与外延提供接口,最终实现内容采集多样化、渠道多元化、新闻生产外延化、生产工具移动化的业务需求。[1]
2 业务模型分析
融合媒体生产平台,强调了报道的延续性和关联性。以事件作为中心,时间作为节点,其他媒体的报道做辅助,将事件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原来单一报道的串联起来,形成了全新的一种形式,既方便管理又便于大事件的选题策划。这种三位一体的生产模式,更加适合多渠道融合媒体的汇聚、生产、。根据事件的发展和内容的多方收集,融合媒体平台上的选题也相应进行变化,内容的汇聚、分析、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每个选题都可能产生多种类型、多个任务,但仅有任务的结果作为管理的内容,有些任务在执行中也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依托性。但管理平台的模型设计环节中,每一个任务都是基于松散耦合的关系。并且通过扁平化的设计,压缩了结构层级,避免多层嵌套出现的逻辑复杂化;对于任务执行中出现的关联性,采用协调机进行调控制决。
环节是新闻产品最终输出环节,主要通过任务的结果进行组织、编排。环节具有4种形式,每一个节目都可以发送到任何一个平台。串联单组织、CMS编排、社交平台和移动客户端内容组织,涵盖了电视播出平台、网站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和智能终端平台。
3 系统总体设计
融合媒体内容库是融合媒体平台的核心,是以融合媒体内容平台为基础开展各种制作形式的融合媒体生产。是电视台内容制作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内容汇聚、内容管理、内容处理和内容呈现等。通过融合媒体内容库的四大功能,尽量为节目制作提供最新的、多角度、多方式的内容素材。在内容管理方面,服务于节目制作,并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 融合媒体生产管理平台是整个解决方案难度很大的部分,也是整个解决方案业务管理方面的核心。其管理的范围已不仅是传统电视台渠道涉及的管理,如文稿、串联单、播出单等,而是项目计划、任务分配、生产任务执行监看等模块,实现来融合媒体平台在应用层面上面向全台节目生产的策划、制作、等。
在传统电视节目生产流程中,主要包括收录、文稿、编辑、包装、等环节;在融合媒体平台中,生产模块变得更加丰富,增加了许多电视台与互联网联动的生产模块,包括互联网云线索、4G直播、PGC/UGC回传、多媒体编辑、视频简编、互联网多平台、轻应用加工等。
互联网多平台是融合媒体系统的一个重要展示部分,生a的节目越快越好,就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出去,包括电视台、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社交平台等。其中互联网与S电视台已有的网络电视台进行系统对接即可,移动客户端和社交平台是属于融合媒体平台业务模块需要解决的问题。
4 业务信息化流程设计
融合媒体平台整体业务流程实行统一调度管理,包括业务的策划、任务的分配、资源的调度、生产过程管理和监控等。通过项目化流程管理提升生产质量与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内容汇聚阶段主要完成通过新媒体途径和传统途径对新闻线索进行汇聚整理工作。采用定向抓取主流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信息,对互联网中点击率高的新闻事件进行汇聚;整合通过来自传统电视制作网、报业系统、台内新媒体系统以及其它线索汇聚渠道汇聚的新闻线索。
对汇聚后的新闻线索进行申报选题,同时确定采访目标,可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节目预热;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多种途径提取获取节目信息。
通过互联网内容汇聚、外出采访、节目收录或者其它业务系统渠道,为内容制作做好准备工作。在内容准备过程中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多种途径进行,抢先相关内容素材,通过用户反馈后的意见进行节目修改。
通过融合媒体平台提供的面向各个渠道的生a工具集合,完成不同需求的节目编辑制作;可以挑选线索并报题到现有的电视新闻制作系统,完成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编辑制作、节目串片,并送播;可以挑选线索后,将简单编辑后的内容推送到新媒体系统,通过新媒体系统完成内容 制作。
经过审核的内容,通过统一的平台管理,面向不同的渠道进行。包括传统广播电视渠道,报业系统渠道,新媒体系统渠道以及网站、网络电视台、社交平台、移动客户端等互联网渠道。
在活动策划阶段及实施过程中,以及节目制作过程中,通过移动客户端、社交平台等渠道,向用户定向活动预告;同时接收用户反馈信息,形成互动,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活动及节目调整。
通过以上的交互,采集用户行为、用户反馈等信息,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通过指挥调度系统进行内容展示,提供多种直观的可视化展现方式,用于业务分析和生产决策。
在以上整体流程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节目类型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针对新闻节目,直接进行选题,然后入通稿进行后续制作流程;杂志类专题节目直接进行选题,不走通稿流程;深度专题节目需要在管理阶段增加系列报道策划,也不走通稿流程;重大新闻与突发新闻,其流程环节覆盖了整个管理阶段,进入通过走后续制作流程。
5 结论
通过对S电视台的信息化建设梳理,结合S电视台发展需求与现状,充分利用S电视台现有制播存网络的技术架构等现有资源,探索并确认了融合媒体平台的信息化流程,实现了与传统电视模型与互联网模式的对接。构建了适用于S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系统,为S电视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探索出一条可行之道,更好地服务于新形势下S电视台融合媒体的发展需求。
过去,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如今,千里马常有,伯乐也常有。
面对海量的汽车资讯,如何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千里马”?一款为用户提供精准需求的APP――车伯乐因此诞生,它就是选车的伯乐。
2016年12月20日,老牌二手车电商企业优信集团正式对外新的汽车资讯互动社区平台――“车伯乐(CarPro)”。
旨在打造不一样汽车资讯内容的车伯乐创始人兼CEO戴琨在现场宣布:未来,将投放2亿人民币在“伯乐号”上,以满足汽车爱好者们的发声诉求,打造健康的内容生态。
正在崛起的二手车市场吸引了无数资本关注,而在二手车交易过程中,用户最大的痛点莫过于车况信息的不透明。无疑,以解决痛点满足客户需求的互联网思维又要覆汽车资讯行业了。
车伯乐就要做这样的颠覆者。
新媒体时代,人们需要的是从身边人了解到汽车产品的真实体验,以及更加海量的前沿资讯。基于这种诉求,车伯乐利用自身大数据能力和技术手段,加强用户在产品交互层面的体验感,并与其轻社交体系相结合,营造一个多元化的社交环境,从而帮助用户解决资讯获取上的痛点。
“车伯乐将坚持致力于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无论是从产品功能还是从使用体验上,都史无前例地紧密贴合用户的实际需求。”戴琨这样表述推出车伯乐的初衷。
据介绍,“车伯乐APP”以“分享关于车的一切”为产品理念,以用户为核心战略,将以全新的视觉呈现及参与方式颠覆传统汽车资讯市场现状。车伯乐不仅运用行业领先的机器学习算法,将用户关注、点赞、评论、搜索等一系列行为收集并生成结构化数据,还可根据数据分析出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兴趣点,为用户提供精准内容推送。其在行业首创的3D全景内容与浏览方式,可以360度全方位展示汽车细节,带给用户全新的沉浸式体验。此外,用户还可通过车伯乐独家定制的汽车专用滤镜,随时随地“一键美化”,为爱车拍出大片的既视感。
在戴琨看来,车伯乐的实际上是优信集团为了建立健康汽车生态的一项重要布局。其目的在于既让人人都可以更自由发声,也让大众得到更透明的汽车资讯。“不论是专业的汽车媒体,还是资深汽车爱好者,甚至刚接触汽车的初级用户,都可以在车伯乐分享关于车的一切。”戴琨在现场表达了自己对车伯乐未来的期许。
很多企业期望通过在社交媒体的交互来贴近、赢得客户。企业必须首先明确的是,在运用社交媒体时,消费者参与交互的最大动力在于获得切实的价值。
贴近客户是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当前的企业热衷于通过社交媒体计划来做到这一点。但客户是否对此同样热情呢?确切地说,大多数客户并未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保持联系,他们更加注重实际。如今,在社交媒体内或者社交网站内的客户活动越来越虚拟化,在这个由客户控制和双向交流的环境中,客户和企业并未与彼此的期望保持同步。要想成功发挥社交媒体的潜力,企业需要设计出能够在时间、关注点、许可及数据方面为客户带来具有切实价值的体验。
迅猛发展与使用现状
让我们来看一下消费者和企业接受社交媒体的速度。2010年,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大得令人吃惊。Facebook的活动用户数量高达5亿多,其中70%来自美国以外。到2010年3月,从微博在2006年以来,通过微博发送的消息数量超过100亿条。同年7月,这一数字增长了一倍,达到200亿。在亚太地区,仅2010年2月就有50%的上网用户访问了社交网站,访问总人数达到2.403亿。
企业对这个全球化的社交媒体现象有切身的体会,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很明显,社交媒体是客户汇集而且企业希望进入的地方。社交媒体对于企业贴近客户具有无穷的潜力,通过社交媒体,企业有望提高收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如预计的那样,我们的调查结果指出,各企业都纷纷开展了社交媒体举措。近70%的高管表示,如果他们的企业不参与其中,就会被抛弃;而超过一半的人相信,他们的竞争对手正在通过社交媒体成功地赢得客户。
尽管消费者对社交网站的接受程度非常高,但企业也需要明白,这些数字可能并不可靠。我们的调研显示,只有少数消费者(占5%)几乎始终回复别人的评论或者发表自己的帖子,人数最多的群体(占75%)为偶尔参与者,而沉默观察者(占20%)仅在一旁观察。创新的企业应确定经常参与的作者,利用他们的影响力进行品牌传播。
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社交媒体是与好友和家人保持联系以及了解新闻和获得娱乐的方式,而不是与品牌进行交互的工具。企业需要明白,不足一半的客户有可能在社交媒体环境中与它们交互。当然,对于特定行业或业务类型的目标市场,这一数字可能有波动。对于企业而言,真正的机遇在于吸引那些不愿意参与的人群。企业需要努力以公开和诚实的态度与这些客户沟通,了解他们最看重什么,并给他们提供好处,吸引他们采取行动。
认知与现实的差距
将社交媒体用作吸引客户的渠道对传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理念提出了巨大挑战。CRM战略是以流程和技术为支撑的,其目的是管理客户关系,从整个客户生命周期内获取最大价值。这些战略一般注重于客户管理所需的运作响应能力。但是,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企业对客户关系不再有控制权。企业需要以新的战略抓住这一变革机遇,即社交CRM,它的理念是企业要抛弃管理客户的做法,代之以推动客户看重的协同体验和对话。
了解客户处于社交平台的独特环境时最看重什么,是制订社交CRM战略的关键第一步。对于认为消费者与其联系是为了保持对其品牌的关注的企业,我们调查的结果可能出乎它们的意料。事实上,消费者更感兴趣的是获得切实的价值,这意味着企业可能会将其对客户亲和力的期望和与消费者交流的意愿混淆。
65%的企业将社交媒体视为新的收入来源,但同时许多企业认为,获得折扣和优惠券并且购买产品或服务是客户在社交网站上关注企业的最次要原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消费者表示获得切实的价值是他们与企业交互的首要原因,这对于希望通过社交媒体赢利的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消费者将“查看评论和产品排行”列在第三位,这是客户在决定交互之前研究产品信息,是购买过程的一部分。
如果消费者认为有益处,感觉到他们能够信任企业,并且确定社交媒体是能够确保他们获得所需价值的正确渠道,他们才愿意与企业交互。这种价值的形式可能是优惠券或特定的信息。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保持交互可能导致消费者的归属感(这是一种情感方面的无形获益),但对亲密感的希望并不是推动力量。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对话与客户保持更密切联系的企业,可能错误地预计了亲密感对于客户交互动机的作用。与企业交互和与好友交互并不一样,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是积极的品牌拥护者,他们与企业保持联系主要是为了与品牌社区保持联系。
企业认为社交媒体交互将提高客户忠诚度。然而,许多客户表示,他们需要先有对企业的忠诚才会参与交互,而且对于这些交互将有多大的影响力持不同看法。在IBM 2010年全球CEO调研中,88%的CEO称,在未来五年内,“贴近客户”是企业最关注的问题。这一推动力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了反映。近四分之三(70%)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社交媒体获得客户将有助于提高客户的拥护度。然而,消费者对这个问题看法不一。只有38%的消费者认为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交互会显著影响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28%的人保持中立态度,而33%的消费者表示他们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交互不会让他们感觉对企业更加忠诚。
此外,对于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交互是否会影响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消费,消费者的看法也不同。不到一半的消费者(49%)认为参与交互后他们可能会购买企业的产品,27%的消费者认为社交媒体交互不会影响他们的支出,而24%的人保持中立态度。另外,近三分之二的消费者表示,对品牌或企业的热情是通过社交媒体与企业交互的前提条件。这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可能仅与他们已经熟悉并喜爱的品牌交互。换句话说,参与交互的消费者已经与该品牌或企业建立了亲密感,而且仅通过社交媒体参与不一定会提高忠诚度或增加支出。
社交CRM建议
企业需要仔细考虑如何创造一种自身品牌独有的社交媒体体验,为客户提供价值,并且利用社交社区的强大能力。为成功推出有助于改变客户关系的社交媒体计划,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认识到社交媒体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力量。我们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社交媒体将变成网关,甚至是与客户联系的主要沟通渠道。在企业设计社交媒体计划时,它们需要以统一的观点,充分考虑客户与企业接触的其他情景。
明确社交媒体和其他渠道的区别。社交CRM的目的是实现客户参与,为客户和企业双方带来收益。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应适应客户拥有控制权的现实。
创造无缝的客户体验――跨越社交媒体和其他渠道。如果你知道客户在一个渠道中,就需要知道他也在其他渠道中。这意味着社交解决方案不应被设计为孤立的计划,而需要全面地与其他面向客户的举措集成在一起。
开始从客户角度考虑。不要问你的企业为何需要参与到社交媒体中,而应询问客户为何会选择在社交平台中与你的企业交互。改变社交交互战略,注重为客户提供他们寻求的价值,这样客户就能与你保持亲密感。
如果不确定客户价值是什么,就询问客户。对话和参与是社交媒体的作用,企业需要设计创新的方式,通过投票、激发想法和提问来获取客户对你的看法,让客户通过对他们喜爱的想法或创新进行投票而参与其中。事实上,让客户对成效投入将帮助建立你所寻求的拥护度和品牌黏性。
从社交媒体中获益。企业应该使客户能够快速、轻松地通过社交媒体体验,让他们直接与企业打交道。企业还应该制定社交商务活动,利用对时间敏感的优惠或折扣激发特定的客户采取行动。要想使客户参与其中并成为回头客,社交媒体的内容必须新鲜,并具有相关性。同时,企业应该为那些与好友共享内容的客户提供奖励,从而实现社区平台的病毒性传播优势。
迫切希望贴近客户的企业纷纷在社交网站上建立网页,视频和微博。然而,如果这些企业不关注绝大多数客户真正看重的方面,它们可能会错过机遇。事实上,对于需要一个合理理由参与交互的75%的“偶尔参与者”来说,为他们提供切实的价值可能是最强的吸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