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

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7 17:50: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

第1篇

一、 地理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

与国内大多数师范院校地理教育专业一样,目前我校在教育实习方面实行多种形式相结合,既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其中,集中实习管理最为规范,由学校安排实习中学,并派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分散实习主要由学生联系实习学校,实行自我管理,最终完成相关任务即可。顶岗实习既学生在中学完全履行教师职责,并由实习学校发给相应经济补助。三种实习方式各有优缺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选择。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实习内容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地理课堂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工作常规、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实践、学校人际沟通、教育叙事与教育反思、实习团队建设、优秀中学教师示范课等。

二、 地理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反馈问题

通过近几年学生实习后反馈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出,总体上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学科素养基本能满足中学教师的要求,但由于高校和基础教育在培养对象上的不同,也造成实习学生面对中学生时,普遍感觉在学科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教学实践能力上的欠缺。

1.学科知识不够深厚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到了实习学校才感觉现在的中学生懂得多,特别是面对实验班(筛选后的好学生)时,在专业知识上不够自信,会出现讲错、讲不清等现象。经深入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大学中为注重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学习科目多,但内容都较浅。而在中学,地理学习内容与大学地理教育专业的学习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只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选取了一部分进行融合。所以中学的学习内容较少但细致,小知识点众多。而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中并没有特别加强中学学科内容的学习,这也就造成学生实习后发觉“大学学的许多内容都没有用、自己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的假象。

2.文化知识不够广阔

由于现在的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教师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在课堂中需要用到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时,实习学生感觉吃力,出现“讲的学生都知道,还更详细,学生觉得没意思”的情况。特别是在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这种现象更突出。

3.教学实践能力欠缺

现代教学中新要求、新方法层出不穷,而高校的实践课有限,学习中注重的还是课堂授课。学生到中学后发现,中学不仅要会上课,还要会说课;不仅要会写教案,还要会写导学案;不仅要上课,还要会做听课记录;不仅要上专业课,还要会上主题班会课。这些新要求学生在大学锻炼的较少,在实习过程中涉及到相关工作会感觉吃力。

4.教学对象了解甚少

这是实习学生面临的最大困惑,总是感觉“怎么会听不懂,很简单啊”。由于在年龄、认知方面的差异,实习学生与中学生接触较少,或者说没有,所以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能较好把握学生易犯的一些错误,备课时也不能从学生角度挖掘教材内容,在教学中也缺乏将知识深入浅出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能力,内容讲解没有针对性,教学效果一般。

5.实习时间安排不尽合理

目前,高师地理教育专业(专科)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以四川省为例,这个时间正是教师公招考试的时间,学生既要实习,又要复习考试,还要全省各地应考,这大大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不但实习效果受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这就造成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匆匆结束教育实习或者长时间请假,既不利于发挥教育实习的作用,也造成实习学校的困扰。

三、 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1.深化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目前,高师地理教育专业都在开设《中学教材分析与教法指导》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分较少,所以更多偏重的是教法指导,而对中学教材的分析浅尝辄止,容易造成学生就业后专业知识的欠缺。以四川为例,目前四川初中地理有三个版本的教材,加剧了这种状况。建议增加教材分析相关课程的学分,并引入一定的考核机制加强学生的课后学习,增加对中学教材内容的具体分析,使学生充分熟悉初中教材内容,而不仅仅是教法的指导。

2.增强试题与学科融合

造成学生感觉大学所学知识无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大学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学生虽学习了众多科目,但基本没有达到学科知识间的融合,即所谓“不会用知识”。因此,可以引入“期中考试”,让学生平时多用一些中考、高考试题打磨、检验自己。这也可以帮助学生较好适应将来的就业,增加就业资本。

3.拓宽学生知识深广度

针对知识面不够广、知识储备不够深厚的情况,可为学生推荐相关阅读书目,无论地理科学知识类,还是文化知识类,凡是有利于辅助课堂教学、拓展学生视野的书籍都可,有效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建议利用周末或其它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报告”活动,持之以恒,方可见效。

4.加大教学技能训练

在继续加强试讲、教案编写的同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说课、导学案、听评课等专项训练,平时以小组或寝室为单位进行相应课堂教学内容的试讲,不断听课、讲课、磨课,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锻炼从师任教能力,最终达到增强其教学综合能力的目的。

5.规范教育见习环节

实习学生普遍缺乏经验,不能较好估计学生情况,这点本就是高师培养的一个瓶颈,不能彻底解决。教师讲的再多、再好,也不可能代替学生亲自与中学生接触,因此见习环节应加强。见习应贯穿整个学习生涯,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并在见习环节中增加见习班会、与中学教师和学生交流等内容。通过这个过程中的看、听、说来真正了解中学生。

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变被动为主动 地理教学

一、变被动为主动,就是要用好政策,据理力争,开足课程

这是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作用的前提。当前,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受"升学教育"指挥棒的严重干扰,对地理教育极不重视,地理课常常被所谓的"主科"课程占用,或把地理课改为自学课,甚至取消地理课,最基本的课时都保证不了,严重违反了国家教委对中学课程安排的有关规定。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据理力争,用好国家教委对中学课程安排的有关政策规定,开足课时。只有这样,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才有最基本的保证,否则就无从谈起如何发挥中学地理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了。

二、变被动为主动,就是要不断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既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地理智能的培养,即知识教育和智能教育二位一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是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立足点。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主要方式,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1、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要切实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法,采用开放的启发式的教学法,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初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动眼,要学生活动与教师辅导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

2、重视读图、填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初中地理新教材,还是高中地理教材,都有大量的地理图表,并配有地图册和填充图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表提出问题,分析图表解决问题,读图填图巩固知识,养成学生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联系乡土实际,充实教学内容

在进行国情教育的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乡情,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和亲切感,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要遵循"二分论"的教学原则,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既要使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优势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有足够的认识,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要明确指出不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并联系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建设规划,明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光明的前景,教育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献身,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紧迫感,树立建设祖国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4、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直观教学,就是利用挂图、标本、模型、投影、幻灯、录像、电影乃至电脑等媒体,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优化组合而成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其图、形、声、色吸引学生,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优点,极大地活跃课堂教学活动,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地理专用教室和地理园。

5、注意成功教育和愉快教育手段的应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进度,考试题目难度要适中,教学语言要直观、幽默诙谐,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得会、听得进,使学生经常有成功感。

三、变被动为主动,就是地理工作者要自珍自重,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

加强宣传,大胆实践,积极开拓,须知有作为才会有地位,才能引起人们对地理教育的重视,为地理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是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作用的基础和催化剂。

地理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现实,虽"身处逆境",但切不可自暴自弃。要在大力加强地理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地理教育重要性的宣传,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如举办地理科普讲座,自然地理知识竞赛,进行天文和气象观测,并通过地理游戏、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宣传,地理小制作、小论文,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和环境监测以及为校园绿化、美化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感知环境,接触社会,以达到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地理行为素质的目的;另一方面,努力做出成绩,创出地理课外活动的经验、特色和成果,赢得人们对地理教育的重视,让中学地理教学在学校也占有一席之地,争取对地理教学投入的增加,不断改善地理教学条件,优化地理教育氛围。

第3篇

关键词 地理环境 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1教师应注重分析教材

很多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普遍感觉知识体系不够完整,比较零散,但其实新教材的逻辑结构并没有变,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教材。

1.1对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

分析研究教材的总体结构,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教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认清教材的整体功能,从而为正确使用教材打下良好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从整体上认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才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教材的逻辑结构,作到深入浅出。

1.2对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

对于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全面完成教学任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地理2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模块,它是前一章中人口迁移内容的延伸,也与后面工业、农业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方式等内容密切相关。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第一节主要介绍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第二节介绍了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第三节介绍地域文化的含义及其对城市的影响,是对前面知识的拓展延伸。三节内容层层递进,逐步深化拓展。

教师只有深入分析地理教材结构,理清教材的编写思路,把握教学内容的呈现特点,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由浅入深、从简入繁、循序渐进,由生活情境发展到知识体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生活情境

2.1充分利用教材“探究”系统

中图版教材中正文系统与探究系统在编写中独立并列又相互结合。每节节首的“探索”,有地理图表、地理实验、地理材料等,是对整个内容的教学起到一个“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炼概括、拓宽引伸,其实就可以作为很好的新课的情境导入。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地理图表、漫画、故事、谜语、视频、游戏、实验、多媒体展示等都可以成为地理课堂上的情境导入。

2.2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生活情境的创设其实就是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地理表象。华东师大陈澄教授认为,获得地理表象可通过教师语言描述、直观展示、野外考察等方式。如在讲授“地球的结构”时,教师可用剥鸡蛋的实验来把鸡蛋和地球的分层现象做对比;在学习天文学知识时,可去天文台进行观察;学习水文知识,可去做本地河流水文特征的观测、调查;学习地质学知识,可去野外实地考察地形地貌。广阔的宇宙天地,美丽的山川河流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所需的地理表象,成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为新的认知结构的意义建构提供基础。

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生活情境使地理知识从经验的、个别的事实逐渐向科学概括化的方向进展,使学生易于接受,并形成对地理知识的完整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效果。

3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1利用教材栏目指导学习

中图版地理教材在每节的探索活动下面,设计有小栏目“学习指南”,它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提示了本节的重点,并对学生学习方法做出提示。如,地理1第二章第二节“水的运动”,提出了“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运用地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三个问题,这不仅提示了本节课的三个重点,还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提供了建议。旁边的“提示”部分要求“边阅读边总结水循环和洋流的分布规律又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学习本节知识做出指导。教材中的很多栏目设计都极富新意,“思考”是对知识点认识的深化,“阅读”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案例分析”是对重点知识的拓展延伸。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栏目,把地理主干知识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树。

3.2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

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和发展认知结构,教师备课时就要把地理知识整理成“点、线、体”知识结构体系,上课时按顺序、分层次展开这个知识结构体系,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条理化、整体性等思维能力。每节课的小结,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也可以要求学生整理知识清单。

第4篇

一、整合几种版本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解决“用教材”还是“教教材”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这个理论兼收并蓄多家学习理论的合理观点,给学习赋予新的含义。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的本质起源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主体通过活动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而编写,它只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而不是至高无上的知识权威和教学的唯一依据。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应该向传统教学那样,“教知识点、记知识点、考知识点”,而应该是依据课程标准,利用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目标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教材特点进行有效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准绳,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是新课程地理教材使用的基本原则。教材的整合又分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同一课程标准在不同教材中的表述差异。如“人口增长模式”取代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也有呈现方式的差异比如:鲁教版“西气东输”出现在小字当中。

另一种是课程标准中有,我们使用的鲁教版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比如:“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中,“产业转移”在我们泰州地理使用的鲁教版教材上没有详细内容,但不能因为教材没有就不介绍,或者一带而过。我们需要对照课标加以补充。我们在选择教学时,可以将两种版本整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内容。

二、整合具体的知识点,准确把握教材结构,构建知识体系

如何整合知识点,我们分两种情况:

(一)纲本对照,在各本教材中进行“大搜索”

找出知识点在《大纲》中条目的位置。比如: “人口知识” 在鲁教版教材中,相对集中的是在必修二“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中,但注意这绝不是全部。必修二第二单元“人口城市化及城市(城市群)的区位”等知识也可以说是人口知识的另一种表达,因关系密切,宜疏理到一块。必修三“环境问题与可持续问题”中也有世界人口增长与地区差异的内容。另外,人口又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资源、环境问题),因此高考人口问题多与现实社会中人口热点相关,如:“民工潮”“民工荒”“最新人口研究成果——人口红利(或称‘人口视窗’)”,透过这些热点素材来考查考纲中要求的知识,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实际,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当然高三学习时间有限,对这些热点问题并不需要一一进行关注,而是要思考这些热点怎样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是我们地理学科对待热点问题的共同态度。

(二)构建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结构优化的问题

根据现在高考的观点,还必须解决知识结构优化的问题。按照高考考核能力要求,结合知识点本身的特点,重新整合知识,以求一个更“逼近”高考的知识体系。

另外,具体分析教材的某一章或某一节的知识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确定本章或本节的知识结构。某一章或某一节的内容分析主要包含知识点、能力点、思想点、重点和难点,仔细分析每一点所隐含的课程标准和叙述标准时所采用具体的行为动词,从而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三、倡导探究学习和案例教学,突破教材重难点,激发学习兴趣

从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各种资料来探究地理问题,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区域发展的基本分析方法”。而目前的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核心,通过各种图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正确表达地理观点的能力等等。从高考试题的材料选择来说,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等人类重大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并不是对教材的重新呈现,而是考查学生在新情景、新材料中,运用地理原理去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让学生关注教材上的案例本身,而是通过案例分析,学会用相关的地理原理来解答类似的地理问题。

明确提出使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是在必修三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但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都含有案例教学的内容。比如:必修一“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并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等;必修二:“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运用实例,解释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等等。

再比如:“探究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这部分内容涉及到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多个重要原理,实质上是从区域角度梳理高中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值得指出的是,在选用各自版本教材上的案例教学时,要及时归纳总结出区域比较的方法,并在最后再选取两个学生较为熟悉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的案例,让学生体验方法,学以致用。如江苏地区可选用苏南、苏北区域进行地理特征对比。

第5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案例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全局观

一、学习人文地理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具有一定的文理科交叉性。人文地理也可以具体的包括历史人文地理、文化人文地理以及社会人文地理。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社会科学方面的越来越重视,人文地理也越来也受重视,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政策,还有中部地区崛起政策无不联系着人文地理,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无不穿插着人文地理知识。在高考中主要反映在人文地理的考题数量在逐年增加,占文综总分的比重也是逐年增长,尤其是近两年来,高考中人文地理考题分数已经占到地理学科的60%强。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对人文地理这块的关注度,引导学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培养出地理全局观,在这基础上能够更好的运用人文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二、人文地理教学的困惑和难点

目前,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行政区划、人口、经济、聚落、文化、种族和民族、宗教、法律、语言区划以及区域经济等内容。这就决定了高中人文地理的特点:内容多,学科知识体系不明显,以区域特征的形式表述,不易建成体系化学习模式,也不利于教师进行体系化教学。但是,针对人文地理的复杂性,笔者认为,人文地理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区域的人文地理因素都与自然地理各要素有着紧密的相连关系,都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对自然地理知识的熟练掌握是学好人文地理的基础。与此同时,人文地理各要素也有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

对于高中人文地理的这些特点,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很多的困惑和教学误区,例如对教学内容、教学难度、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些教师就不好掌握;再有有些教师(以新教师为主)认为人文地理知识没有什么可讲的,学生们自己看看就行了,这是一种不够负责任的态度;还有些教师对教材就是以照本宣科的手段将教材给学生们复述一遍,缺少必要的分析和讲解;或者还有一种教学方式就是对教材给的案例内容进行孤立的讲解,不进行全局性掌握和对自然地理知识的链接。以上这些教学方式对于知识量庞大的人文地理来说肯定是不行的,这只会让学生更多的陷入一知半解之中。

三、人文地理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一)建立人文地理教学新模式

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现代化的教育把学生发展看作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和理念。这种教育目标,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根本目的是要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展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去的教学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学习行为,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学生思维的培养,学生在此教学模式下大多表现为对知识理解不灵活,不会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和中国学生创新性较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人文地理的教学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在传授知识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操控”课堂。

(二)提高学生人文地理知识的全局观

对于人文地理的教学,我们不能孤立的去学习每个章节,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学习,而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的宏观性,从而做到点-线-面的结合,进而形成全局的人文地理学习思维。地理教育要培养高尚的人文素养,涵养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祈向和价值取向,使学生理顺科学、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关系,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给自然多一份人文关怀。所以,对人文地理的全局观点培养就尤为重要。人文地理教学目的在某些方面来说是运用策略就区域性问题可以给出不破坏全局性的针对解决措施。这就对全局观的掌握有一定的要求,对此给出的区域解决措施不可以破坏全局性。

(三)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教材一般喜欢以案例的形式展开对区域问题的分析。教师不应当就教材进行复述式讲解,而应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对相关性问题进行举一反三,从而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学习本章工业区位选择时,笔者利用该案例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区位分析能力在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中有如下问题:(1)你能分析出鞍山工业基地的区位因素吗?该基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2)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濒临长江?从市场资源这两个区位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对于此类问题提出的同时,还可以引出“新首钢迁址曹妃甸,主导区位因素有什么变化?”这一个最近比较有新闻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关于国家宏观调控对人文地理因素的重视之类问题的关注。要知道案例是实现三维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借助的一个载体或者切入点,其本身并不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应该是案例所诠释的原理,以及运用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设计,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工业区位选择的决策能力,解决现实的鞍钢宝钢到新首钢区位选择问题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联系实际,解决人文地理区域性相关因素的问题。

第6篇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而不是机械理解教材。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联系多年课程改革的实践,谈谈对“用教材教”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用教材教”的几个误区

一是名为“用教材教”,但却无法摆脱“教教材”的老套路。浏览新课程地理教科书,不难发现,学生可以按照教材的启示进行自主学习和操作。随着各种媒体的普及,学生甚至能自主收集、补充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素材。他们缺失的是更深入地引导。虽然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摆脱了“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模式,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减删补,但对于学生的能力、正面情感、积极态度和价值观的优化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还不到位。严格来讲,“加减删补”之后的教学过程依然没有摆脱“教教材”的老套路。

二是盲目替换教科书的活动设计,片面理解“用教材教”。有时候教师考虑到要“让教学有一点新意”,往往会对教科书设计的活动进行替换,认为这就是“用教材教”,其实是对“用教材教”的一种曲解。教科书上的活动设计都是经过严谨论证的,教师不应该弃之不用,而去盲目地“另寻新欢”。在教学实践中,当教师费尽心思寻到替代品时,往往会发现它虽然在形式和方式上有不同,但教学效果并没有超出教材本身的设计。

三是抓不住教科书的训练重点,教学活动设计流于形式。教科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编排过程中往往会围绕特定的训练重点组织内容,安排体系。教师对教材的每一点个性化的创造都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无法从整体上理解教材、把握其训练重点,即使设计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也往往会使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或纠缠于细枝末节,无法到达预定的目标。

二、“用教材教”的几项原则

首先,正确看待教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理解,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但由于教材的普遍适用性,无法顾及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

其次,认真品味教材。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用好教材的前提。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品味教材,不仅仅是品某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还要品课程标准,品教学目标,品重点难点,进而设计教学策略。

最后,灵活运用教材。“用教材教”首先是“用”。从理论上来讲,教材不是教学的“纲”,我们选择的教材只是用来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载体。教师应该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灵活运用教材,做到依托教材,但不脱离教材,用好教材,但不死扣教材,从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重组,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三、“用教材教”的实践策略

一是还原。即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生活感知。现代教学认为,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也来自学生生活。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解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将乡土地理穿插于教学过程中,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江苏常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其河流和气候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感知比较深刻的地理内容,所以在教授“全国河流概况”及“中国气候”等问题时,可以联系当地的“河流”、“气候”等实际知识,生动地举例阐明教材的重点及关键问题。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学习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忆。

二是整合。即运用多种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开发。地理课程标准认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要善于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自然地理部分中的地理事物原理及空间规律,因原理抽象,加之学生相对缺乏空间思维能力,如果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平面讲解,不仅费时费力,收效也甚微,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录像、录音等手段,将单调的平面教材变成丰富的立体演示。如讲述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运动、风的形成、三圈环流、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以及气旋与反气旋等地理事物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地理事物运动特征和原理用动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从而强化记忆。

三是开发。即加强学科间资源的交叉互动,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地理课程学科交叉性强,各个学科资源可以重复使用,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都是物理作用或化学作用的结果,利用物理实验或化学实验来展示并举例说明,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如热胀冷缩,导致岩石的机械风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等,可以借助物理或化学的实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形成、变化的过程。

四是挖掘。即充分挖掘教材内涵,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技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过程往往忠实而简单地传递教学内容,教材中的潜在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所以,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发现教材的新意义,并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教材的教学价值取向,是避免“教教材”这一不良习惯的关键所在。教师要逐渐养成和具备透过教材展示的文字和图片等显性知识,挖掘出其深层次隐性知识的能力,还应该具备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的能力。图形化是地理教材改革的一大特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具体分析图表中提供的信息,并探究其根源。如在扇形图中画出9月21日占24小时的三分之一,9月22日占24小时的三分之二,要求学生指出全球的两条日期分界线和此时的北京时间。

如果说“教教材”观念下的教师是照本宣科地做了教材的奴隶,那么“用教材教”理念下的教师则是教材的再次开发者,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是一次质的飞跃。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新一轮改革迫使我们要尽快提高自己,时时更新,开辟科学教育新篇章。而对于教材观的转变,笔者觉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究竟如何用教材?用教材如何教?其实与教材本身并没有关系,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用“心”。

第7篇

关键词: 会考复习 地理读图 读图能力培养

阅读地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地图,仔细观察地图上的颜色、符号、标记与比例尺等获得地图所要传达给学生的相关地理知识,并且要让学生找到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具体结论。在会考复习中,教师要系统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使学生能做到“看图说话”,这样就能轻松解决会考中地理考试所面临的读图难题。

一、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国家对各地教材的编制越来越重视。就拿地理这门课程来说,国家对其的编制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新人教版七、八年级地理在进行地理教材编制的时候,进行了大量创新改革。改革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地理的地图上,和以往的教材进行相比,新教材在栏目的设置及章节上都体现了新特色。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地形图、剖面图、示意图、联系图与交通图等,除此之外还多了很多插画,这些图画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更超越了文字叙述的功能。如此编排的原因在于:地图已相当于地理教学当中的“望远镜”,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地图,已成为每位地理老师必设的教学环节,也属于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利用地图进行教学符合现今地理教学的要求,也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为了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生读图能力较弱的原因

(一)教学环境限制

在江苏很大一部分农村地区学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不发达,教师只能按照地理课本上的地图进行教学,当遇到课本上的地图过小而且图片较复杂的情况时,学习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根本找不到具体的地理位置所在,久而久之,就丧失了看地图的兴趣。此外,在农村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一直未得到改进,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二)对地图学习认识不够

在平时教学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地图知识学习并没引起太大重视,在他们认为,只要临考的时候,抓紧时间背背理论知识就行。但通过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就可以充分看出,“学生不注重知识理解,单纯靠死记硬背”在具体考试中是很难拿高分的。但学生没有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平常学习中,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前的学习模式,以致在遇到地图题目时就不会利用已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在考试时就更加不知所措。此外,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时,为了节省时间,往往进度很快,学生还未完全理解就已进入下一个课题。因此,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在复习中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

当教师进行地理复习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告知学生地图学习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对读图学习的重视,这样在具体复习教学中,教师任务才会变得轻松,学生学习才不会变得吃力。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多种读图方法。告诉学生在读图时,要特别注意图的类型,点、线及图例等的运用,对于某一类型的图例,要善于抓住一个典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找到这一类图的共同点,从而实现一图多思多用。另外,要使学生通过对单一事物的判读提升到对地图的综合解读上,养成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习惯。

(二)掌握阅读地图步骤

学生的读图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会考复习中,要想使学生快速掌握读图能力,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制定规范化、合理化的读图步骤,有利于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快速学会读图的效果。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了下面几个常见的读图步骤:一是浏览地图,形成初步印象。在浏览地图时,学生要快速反应这幅图所要表达的内容及猜测可能会提到的问题;二是精读地图,获取准确信息。一般地图的文字性说明很少,所有信息都靠学生自行去图中发现、找寻。在精读时,不能轻易放过图中细小的信息,一旦错过,就很有可能导致问题无法解答。三是填写地图,加深具体内容。地图上的空隙一般较多,为了方便了解地图,可以在地图上进行适当填写,使整个地图的脉络清晰明了,有助于解答问题。四是表述地图,综合各种能力。通过前三个环节对地图的分析,学生已对地图进行了大致了解,这时,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图进行阐述。有漏掉的地方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这样经过层层顺序的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读图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整体读图水平的提高。

(三)善于采用形式多样的读图教学方法

1.趣味读图法

即将面临会考的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很大压力,而地理地图复习怎样做才能在众多课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已成为地理教师急需解决的难题。趣味教学是最能吸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且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本文首先在此列出了趣味读图这一方法。趣味读图法指的是根据地图上的符号巧妙设计旅行线路、地名猜谜等趣味问题进行读图的一种方法。比如说在复习“中国铁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用“旅行读图法”的方式,将全班分为两个小组,让学生全部合上书本。第一小组提出旅游路线的出发点与终点,另一小组快速回答出两点之间的铁路站点。然后交换,第二小组提问,第一小组进行回答,一问一答两组相互交错式进行游戏,而教师在一旁记录两组的出错率与得分情况。结束之后,对赢的一方进行鼓励表扬,对输的一方进行勉励。利用这种趣味读图的游戏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铁路线的印象,而且起到了缓解学习压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在纸张上绘图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会考复习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记住地图,可以采取手绘图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地图的印象。学生可以自行在纸张上绘制地图,也可以根据书本上的地图进行描摹,还可以采取“一图多填”的方法,等等。例如,在绘制中国行政区域图时,学生可先在书本上对各区域进行描摹,然后合上书本将各个区域的省会及简称填好,为了充分利用图纸,还可以在图上画出我国众多山脉的走向及标出湖泊、河流等,甚至可以标注各地的矿产资源,尽可能地将学过的东西都书写在图纸上,但要注意的是,需保持纸张的整洁及清晰度。完成这一系列任务之后,将书本打开进行一一对照,及时总结自己不会的东西,记在本子上,以后定期对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做到对所有知识点都能清晰明了。

(四)构建心灵地图

经过前面很长一段时间的复习,学生已掌握了读图的技巧与方法,很多知识都已积累在脑海当中。教师要采取最终手段巩固学生的读图能力,那就是“心灵地图”,它是读图的最高境界。“心灵读图”指的是:让学生先读图,然后闭上眼睛,在心里构建地图的形状,遇到困难时再睁眼看图。不断进行此项活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地图意识。

(五)及时总结

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学习一次就立即记住。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养成经常看图、练图的习惯。学生要根据考试大纲中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学习,对自己不会的一类图例进行分析总结,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因。对于看不懂的图形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掌握这一类图的学习方法,经常练习,总结方法和技巧。在临考试时,还要将做的笔记经常拿出来反复翻阅,防止时间过得太久而忘记。这样才能做到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用图、读图能力。

四、结语

地图是地理学的核心部分,不管是传统地理教学还是现今的地理教学当中都少不了地图的运用,地位极其重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地图的教学作用,科学、合理用图,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看图、读图能力。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地图教学需要持之以恒,长时间缺乏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会下降。此外,教学时,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教师要尽量选取适合多数学生的读图方法,不能太难,也不能过易,这样才能使得学生都尽可能地掌握读图能力,在会考中考出理想成绩。

参考文献:

[1]高芳.初中地理读图教学中高效提问策略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4(5):107-107.

[2]蔡巧云.在读图中探寻地理“风景”――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刍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2):115-116.

第8篇

一、多媒体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

以往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备课、教学基本上都是一个人默默地工作,很难谈得上有真正的教学研究。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很多时候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凭着自己的经验进行着重复劳动。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的教师可能还会针对自己的不足想点办法、找些对策,缺乏创新精神的教师则很可能就是固步自封、得过且过。同时,也因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除了教材、教学参考书和习题集外,再没有其他新鲜的教学资源,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最终的结果就是授课形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灵活应用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些不足。

1.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专业的教育网站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如优秀课件、优秀教案、导学案、练习题等。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教师备课、制作课件和出试卷的时间,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因为教师在浏览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吸取人家的优点,无形中就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素质。

2.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与全国各地的同行交流、探讨,也可以随时学习教育名家专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之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满足新课改形势下学生新的需求,自己的课堂才能做到活力四射。

3.教师通过网络可以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时事新闻,如美国反恐战争、巴以冲突、经济危机、渤海漏油事件等。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这些新闻适时地讲给学生听,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局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1.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粉笔、课本、黑板、挂图,加上一些较为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教学克服了这一缺陷,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可以像动画一样移动,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等等。如在讲解“气温和降水”中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相应的PPT课件或者flas给学生演示,学生就可以实实在在的看到这三类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该知识。又如在讲解“海陆变迁”一节时,动画展现大陆漂移、板块碰撞或挤压时,则会达到以虚化实的效果,进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

2.化繁为简,提高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教学是集文字、图片、图象、声音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它能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地球的形状、纬度、经度等,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所讲的对象化繁为简,从而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遥远的东西变成眼前的。使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观其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好知者”,进而达到化难为易提高学习兴趣的效果。

3.化教为乐,培养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引入到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如在讲自然资源概况这一节时,多媒体可以提供丰富的图片,生动展现出自然资源的种类,让学生在轻松浪漫的氛围中学习,逐渐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接下来还可以拓展一些相关的课外内容,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地从兴趣到乐趣。

三、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授课方面,导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好的导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最好的方法是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这样就会达到很好的导课效果。例如在学习气候时,首先播放一些不同地方自然风光的录像,或是展示相关图片,再由老师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如“不同地方自然风光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就会迅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优化教学方式,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初中地理中的比例尺、经度、纬度、地球的运动、气候类型等,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例如在讲授地球运动时,可以播放一个FLASH课件形象的展示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的过程,使学生可以看到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对于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具有非常的大的帮助。

3.加大课堂有效容量,巩固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往往由于板书、绘图和重复讲解而浪费时间。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大大节省授课时间,而且学生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可提出相应的学习问题,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由“苦学知识”变为“乐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多注意积累好素材。兴趣要通过教师信手拈来的典型事例来激发,所以教师要处处做个有心人,点滴积累为我所用的有趣素材。

2.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脱离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心理状态和实际,兴趣培养的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的。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兴趣不高的客观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放矢,简言之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

3.多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必须深入了解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学生所表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寻求兴趣的培育点。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