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自然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自然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7 17:50: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自然资源管理基础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自然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第1篇

一、让人力资源管理呈现“文化氛围”

人力资源管理是每个公司都要进行的工作,所在部门是对人才的招聘、合理安排、管理控制与激励成长的重要关系部门,如何让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公司的文化氛围,需要借助公司文化之力,来与人力资源管理艺术有机结合。

根据国外相关文献资料分析,许多西方国家成功公司经验体现,在人才招聘、面试考核、录用等程序上要经历三个过程考核,即: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应聘动机与工作态度取向;工作兴趣与特长方向。这三个方面考核合格后,应聘者方能获得较高的录用率。其中,第三个方面所考核的是应聘者的事业观和价值观取向,是否符合招聘单位的公司文化取向。许多公司,在招聘伊始并不会期望所招聘到的人才会给公司付出多大努力,带来多少收益,而是更关注应聘者可塑性的大小,在应聘者的价值观取向与公司相同时,在今后开展工作时会得心应手,工作效率高。综上所述,公司如果具备了优秀的文化氛围,就能逐步形成这种有文化气息的公司形象,通过这种文化氛围的选人用人标准也增强了公司对各类出色人才的吸引力。

在公司的日常管理以及人力资源培训中要注意始终贯穿公司的文化,要改变以前单一的灌输方式,而应该采取各种各样方式,比如旅游、心里拓展训练、业务竞赛等方式,在活动中公司可以有意识地将公司价值观念传递给员工,这样公司员工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公司文化的洗礼,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公司员工的行为。

以安徽省淮北矿业集团房地产公司为例,总部淮北矿业集团现拥有资产330亿元,员工9万多人,旗下所属的淮北矿业地产有限责任公司员工规模虽不是很大,但在管理上依然要求很高,一直秉承“致胜创新、团队协作、高效执行”的原则和精神。公司员工的工资以及是否晋升要按照他个人业绩评估结果来决定,相关领导可以根据公司员工的个人业绩给予他们相应的待遇,如果员工对自己的工资不满意,应该有多种渠道可以提供申诉。员工的工资构成比较复杂,但学历工资和工龄工资一般不包括在内,员工的工资跟他的的工作岗位、实际职务、具体工作中的表现和工作业绩的考核结果直接挂钩,与员工工作时间长短和他的学历高低则没有必然关系。通过这一系列改革调整,安徽省淮北矿业集团房地产公司的工资并不是最高的,但是公司的各项制度却受到员工拥护,讲求绩效的公司文化越来越受到员工的支持。

以人为本是公司文化的核心内容,人力资源管理中要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无论是领导对员工的看望慰问,还是员工对领导的关心关注,这些活动都必须是真实可行的,而且不受到任何的阻碍。只有领导们随时知晓员工的思想动态,就能随时处理相关问题,解决相关困难,增强了员工对公司的服帖心理,激发了公司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奉献精神。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文化的相互作用

每个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一样,个各出奇招,目的都是想留住人才为公司效力,因此,要想让公司员工的思想行为与公司发展一致,让公司员工的工作方式方法受到公司文化的启发引导,必须对公司文化进行适当变革,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发生变化会促使员工的行为发生变化。以确保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制度能有效支持公司新文化氛围,决定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支持公司新的发展方向。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索并实施。

1.人员流动轮岗。通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招聘新员工以及公司员工内部流动的方式。这样可以为公司注入新的理念和管理方法,从而影响公司文化。在一些历史悠久的成功公司内,特别注重通过新员工的招聘来提升公司的活力。有些公司被其传统公司文化束缚住了,此时要想公司有新的发展可以考虑为公司引进最高层管理人员,从而为公司带来新的文化并对传统的公司文化进行有效的冲击。

2.员工常规培训。除日常的工作之外,公司还会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如:对公司新的发展规划、发展方向、文化理念或管理模式等,让员工在公司文化创新改革时,能通过学习、思考和交流来提高文化意识,从而改变员工自身的行为习惯,提高工作效率。

3.完善绩效评估。公司领导层每个新的管理文化或理念出来后,如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如何推行新文化,直至被员工接受。同时还要修改相关绩效标准和评估条件,形成管理新规范和新氛围。换一种说法是,可以在绩效评估和奖励中植入公司文化的因素,让公司员工在新文化的标准基础上产生公司所需要的新的行为。

第2篇

一、把握当前水利脉搏,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作为一名水利系统公务员,最重要的是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依法兴水,所以,对国家的治水政策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把握应该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要求。陈雷部长讲话指出“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紧迫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不仅是中国现阶段的突出水情,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长期应对的基本国情。”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给我们学院仔细的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出台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更使我们认识到肩头承担着践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责任,坚定不移的用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指导日常民生水利工作。工作中,只要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现代化方向就不会偏离民生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只有真正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才能更好的把握当前水利脉搏,积极践行才能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二、提升自我,学会沟通,利用团队精神把事业干好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人要想在职业生涯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更加优秀的素质。通过情商和心理沟通技巧的学习,使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和优秀的差距。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只有具备高素质才能成为一名优秀公务员。

发展自己可以以划单人艇的心情去生活、发展自己、表现自己,但日常工作中更多时候我们是划的龙舟,每个人的成败得失是休戚相关的,只有和谐沟通,同舟共济,以团队的力量来用心完成各项工作,才能把我们的事业干好。如老师讲的90%规律使我一下明白了我们规划科主管的规划为什么迟迟交不了卷。一个规划项目,从设计院的规划处设计人员>规划处总工>院总工把关>技术中心评审>委内校核>委领导基本上6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一般是90%的思维,即做到100%太累,60%太危险,90%优秀刚好,如此,前面5个环节的90%连续的结果就是59%(假定优秀为1),59%的成果就是合格还达不到,谁都不会满意,因此,返工就是必然的选择,有的规划返工的不止2、3次。很简单的道理在实际应用中很容易忽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争取把学到的知识贯彻到规划组织的各个环节中去,将每个规划组织好,拿出优秀的答卷。

三、把握规律,科学规划自己成长

第3篇

1.1生物课程

课本多结合实际案例,并以课后题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理解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措施与途径。如在生物必修3[2]中立体农业有关内容,讲述了立体农业,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对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的详细讲解,明确其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的意义,并结合合理放牧养蓄、合理利用秸秆制作沼气池等生活实例加以说明;生态农业部分,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多级利用能源及资源,以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为例,说明生态农业对减少化肥用量、净化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作用;生态缸的制作与观察,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对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恢复生态学,应用于盐碱化草地、洪水破坏的地区的治理与恢复等;对河流生态系统受生活污水轻度污染的相关分析。同时,也有从宏观角度,对生物圈内全人类所面临的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难题的介绍和我国应对策略的普及。

1.2化学课程

在化学必修书中,一是在化学必修1[3]中对自然界中碳、氮循环及硫转化的具体知识的讲解,并重点选取资源利用中有人类参与却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一部分进行学习,如在氮循环中,人工固氮虽提高了农产品产量,但造成了温室效应、水体污染、酸雨、光化学烟雾、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在硫的转化中造成的酸雨的形成及防治等问题,说明了在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方面我们仍存的欠缺与不足;二是在化学必修1中通过对海水的综合利用、工业流程图、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处理汽车尾气、选取途径增大化学反应程度,提高化学反应转化率方面的重点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意识。

1.3物理课程

在物理选修3-2中交流电压一部分提及的远距离电能输送中,采取减小输电电流、提高输电电压的措施,以降低输电线路中的消耗;同时利用输电新技术:现代的直流输电技术,无感抗和容抗,解决电网的同步问题,使我国“西电东输”的全国联网战略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1.4地理课程

在地理必修2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节中,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实施的必然性,且选取河南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实例,结合传统与新模式的比较,让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理解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必要与优越性。而在地理必修3中,着重分析了地理环境、区域发展、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协调关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的防治问题;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分别以我国山西省、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详细分析能源资源、流域的综合利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让学生思考如何联系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做好对可能带来的后果的预防与解决措施,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在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节中,以西气东输、东亚产业转移为案例,从多角度讨论资源调整的可实施性,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意识到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带来的巨大效益。

1.5政治课程

在政治必修1[4]的“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中,具体讲解了经济建设需增强发展协调性,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

2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高中课程中的设置意义与不足

2.1意义

通过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学习,广大高中学生确实学习和体会到了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于树立国策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再加上由于课本采取生活实例结合知识点的形式,学生容易理解这一内容的基础知识,也具备了对生活中农业、工业生产运用的环节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与否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这些对学生以后应用于工作中,并为我国的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2不足

虽然当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资源节约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全面分析,我们学习的内容仍有少许欠缺与不足。由于使用对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局限,课本中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知识只能停留在基本原理与大致解决方案的层面上,无法再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整体来看,课本囊括了对于生态系统的理论知识及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环境的保护问题、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资源利用问题等,对于学生初步把握有关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且与生活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学习过程中,结合目前严峻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形势要求,我认为列入上述内容还有些欠缺,应加大列入的篇幅,加大对此内容的重视程度。

3改革建议

3.1加大现有课程中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知识的体现

3.1.1生物课本中应增大对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生产模式的介绍,原先大部分只出现于课后知识链接或课后习题的部分,容易被学生忽略,虽然其中有很好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思想内涵,但不易引起学生重视,建议将这部分内容放到主要知识之中。

3.1.2化学课本中对化学反应的讲解比较透彻到位,重视化学最根本的反应原理,而对于联实际生产中的相关问题不如生物部分全面,建议增加对废水、废气排放,工业流程中废物利用、废品回收等处理问题的有关知识。希望能具体探讨对重金属及复合材料的回收重利用及如何有效处理等问题,联系诸如北京五环外的“垃圾村”的废品大面积堆放且处理难的现状,思考如何解决电子垃圾等处理问题,避免其产生的大量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环境、对人体造成伤害,此问题高中学生欠缺处理能力及经验,但可作为相关链接或课后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3.1.3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雾霾现象不仅需要社会分析解决,也需要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因为学生正处于需要培养思考能力及关注社会、帮助社会的责任心的阶段,为何会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如何有效解决雾霾问题,怎样能够调整、避免以后出现雾霾甚至其他环境问题,思考现有阶段有哪些缺陷,都是我们学生需要思索的问题,因此应将雾霾问题放入化学课本,使学习课本知识更为充实、有意义。

3.1.4生物圈中的资源大部分不可再生,且煤、石油等储存量在逐渐减少,如何寻求新能源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而目前应用广泛且重要的核能源及核发电在物理课本中相关甚少,建议在物理课本中适当增加有关知识和内容,将更有利于学生将来投身于解决核能源的利用及核反应堆的处理等问题;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能的开发利用还相当落后,发展速度缓慢且技术比较落后,建议加入到物理课本中,作为阅读拓展,提高学生对新能源的关注。

3.2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知识进一步体现在重点课程中

在语文课本的说明文阅读中希望增加关于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与基础知识的介绍,在提高语文阅读水平的同时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而目前文言文多是人物传记,历史史实等,可以适当增加先人天人合一的原始环境保护思想的有关文章,让同学们增强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自信心。而在历史课本中,可以适当增加世界有关著名的环境公害事件原因及危害介绍的篇幅。在地理课本中,可以另外结合过去和现在的环境问题,介绍土壤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和典型案例。在英语课本中,希望适当有几篇介绍西方发达国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经验、好做法的文章,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增强改善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信心。在政治课本中,可以加入最新十会议中提出的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要内涵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内容。同时,在大多学校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鼓励学生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课题,在学校的帮助下,亲自调查当地工厂等对资源的利用途径,分析当地措施的完备与否,加强学生与社会的实际联系,从而实实在在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对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案例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一些学校开展的职业体验活动中,可跟随环境管理人员、环境监测人员、污水处理人员及节能资源管理人员,学习其工作的大致流程,拿出在课本学习中的疑惑向其请教,巩固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4结语

第4篇

1.1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现状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是国家通过立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对象、范围、内容、程序等进行规定而形成的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一套规则。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必须征求公众对拟议行动的意见,将公众意见作为决策的一项依据,从而避免拟议行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保护相关利害关系人的环境权益。但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的前10多年中,相关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只字未提。中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得益于国际金融组织的推动,1991年我国实施了一个由亚洲开发银行提供赠款的环境影响评价培训项目,该项目首次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随后公众参与开始得到重视。2002年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在第5条、第11条、第21条分别对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些仍是比较原则性的规定,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直至《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诞生。该办法于2006年3月18曰起施行,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具体范围、参与程序、方式、期限以及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的措施等做了更为细化的规定。至此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逐渐走向正规,有了更加明确的公众参与程序,增强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

1.2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2.1公众参与意识淡薄、参与能力低

公众能否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参与意识。当前公众对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识很弱。有些人不参与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甚至对环保措施和项目不管是否有危害都持抵制态度。有时候环境报告公示的内容过于专业,很多公众受教育程度较低,受环境保护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或者很难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造成参与质量低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2.2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效力有限

公众参与的时间滞后,一旦决策部门在审批时认为公众所提意见或者发现问题对于避免项目的重大环境影响有意义而导致项目或者行动搁浅,项目投资者所付出的成本太大。审批项目的决策者极可能为了经济的发展和顾及投资者的利益而牺牲公众的环境利益,使得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流于形式4。发达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都要求在确定范围阶段就及早进行公众参与。因此我国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将制作环评大纲作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一个独立程序,并明确规定在此阶段就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这样环评单位在编制报告书时,就可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去,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从而避免发现问题太晚而影响决策。

1.2.3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NGO)力量薄弱

环境保护NGO作为公众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以贴近公众、熟悉公众、能反映公众的利益和愿望、并有专业技能参与为特征,因而对政府制定的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NGO都可以充当公众的代言人,对专项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提出意见,以阻止可能危害公众利益和国家长远环境利益的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决策实施5。但我国环保性的NGO多属于政府支持的民办组织,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公众的利益,也不利于NGO自治性的发挥。

1.2.4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组织体系和程序不完善

目前我国流域中的很多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而公众参与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扶植和资助,参与的内在动力未被充分调动起来。我国的公众参与多为政府主导型的“自上而下”的形式,参与主体多为受影响的个人,没有专门的代表公众利益的团体和组织,在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没有能力与之抗衡。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公众参与,只有涉及到公众自身根本利益的时候,公众才会表达一下自己的立场,如果不涉及公众自身的根本利益,公众很难将自己独立的立场充分表达出来,使得公众参与很容易流于形式,导致参与的效果不明显。

2澳大利亚公众参与的成功经验

在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创造了鼓励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和流域水污染控制等环保项目中,杜区参与和杜区承诺是公认最有效的方式。杜区参与程序可以看作是在环保和自然资源管理的设计、实施和影响监测中运用的一个技术包,它起始于使目标群体知情,继之以对需要承诺的杜区进行赋权,直到杜区能坚持实现所希望的结果。这个技术包由五个行动阶段组成:告知阶段、咨询阶段、参与阶段、合作阶段、赋权阶段。

告知阶段:杜区知情的方式包括已经准备好的描述事实的传单、出版物以及相关的报告,还包括互联网、公共展览、媒体传播和官方公告等。

咨询阶段:当对公众进行咨询的时候,希望得到他们的反馈,可以采用焦点小组、实地调研、公众会议、建立必要数据库等方式,以便做出基于实据的决策和政策设计。

参与阶段:通过研讨会、投票表决,建立针对杜区的倾听渠道,最终杜区各群体可以采用正式的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表达他们对目标项目的支持。

合作阶段:组建多个市民顾问小组对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以及脆弱群体要组织单独的小组会议进行磋商和认同,这个阶段的目标是确保最终决策是通过参与式的方式达成的,因此当地相关的所有权拥有者将会支持这个项目。

赋权阶段:杜区可以成立公民评判委员会来代表杜区进行决策,采取投票方式让人们支持他们各自的偏好。杜区得到的赋权包括:更新关键数据库,更新现象描述、更新进展以及影响的指标数据。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决策、管理和政策实施行为。

在澳大利亚法律明确规定环境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以及对于公众意见必须在规定期限、由规定级别的官员作出反馈的机制,从法律上保证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和积极性。杜区代表委员会在公众参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委员代表的产生过程必须公平和透明。杜区代表委员会的活动组织方式、权利、义务等必须明确。

3社区磋商小组

3.1杜区磋商小组的建设体系

中国和澳大利亚在使用自然资源的制度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在澳大利亚,政府没有集权地位,其权力范围被私有化的市场所制约,土地和水方面也是以私人所有权为主。尽管有上述的不同点,然而对环境负责的行为是全民的事业,在这一点上中澳之间没有区别,同样对于利益、目标、战略和个体行为方面的关注,在两国也是共同的。澳大利亚杜区参与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该致力于提高公众参与的主体性意识,使得公众参与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权利,公众参与不再是一种被动盲目的行为,而是一种主动、自愿的行为8。杜区成员作为资源拥有者和使用者,他们自主拥有资源时的激励力量是任何别的主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在环境治理中将杜区排除在外,将导致失败9。结合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现状,设计出一种新的公众参与模式即杜区磋商小组。

3.1.1社区磋商小组人员的产生与组成

杜区磋商小组成员可以是杜区派出的代表,也可以是杜区小组选举产生的代表,一般3-5人组成。杜区小组选举代表的办法是:以杜区为单位,组织有利益相关的居民或每户参加1名代表进行民主推选或无记名投票选举。

杜区磋商小组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拥护国家法律法规,热心为杜区单位和居民服务;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身体健康,有一定的议事能力和群众威信;熟悉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

3.1.2社区磋商小组的职能

向所在杜区单位和杜区成员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环境意识;密切联系杜区成员,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杜区成员的共同意愿,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对区域内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应对措施(如:居民手册、规章制度等);代表杜区成员的意愿参与杜区环境方面的议事,行使表决权。

3.1.3社区磋商小组的运行模式

(1)摸底调查。初步调查污染企业或规划的基本情况,了解其对本杜区影响程度与范围,并了解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2)宣传与征求意见。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向杜区成员宣传建设项目或规划对杜区的影响,听取杜区成员对建设项目或者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3)对杜区居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并总结,形成书面意见和建议,并公示。

(4)代表杜区参与多方利益协调机构开展谈判。

(5)向杜区通告多方利益协调机构谈判过程及谈判结果。

3.2杜区磋商小组的运行模式

研究小组在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雅浦村开展了CCG运行模式的试点研究,以雅浦村衣业面源、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水产养殖污染控制为切入点,开展了以衣民为主体的雅浦村CCG参与杜会环境影响评价的试点活动,并得到地方环保局、妇联组织和杜区的大力支持。

杜会评价是分析拟建项目对当地(或波及地区,乃至全杜会)杜会的影响和杜会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评价项目的杜会可行性。目前在我国杜会评价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有强制性要求,可以通过对评价人员进行杜会评价方面的培训,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实现对项目杜会影响的评价。雅浦村试点项目在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引入了杜会评价的内容。

3.2.1雅浦村CCG的组成和培训

项目组在常州召开了CCG成员征求意见小型会议,从雪堰镇环保站及现有的雅浦村委、村小组组长和妇女队长中推荐构成CCG。项目组设计了CCG培训前工作调查表,设计相关问题,对培训人员的环境意识、环境能力建设和对培训的要求进行调查。根据对CCG人员环境意识和能力建设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雅浦CCG成员的培训工作方案。培训工作应与CCG成员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为了保证学员学习的知识能得到很好的应用,在培训工作中,我们加强了与CCG成员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众参与方式的培训,培训方式通俗易懂。

3.2.2雅浦村CCG模式公众参与的程序与方法

  3.2.2.1项目信息告知

通过培训使CCG成员对该地区的环境污染有所了解,并将雅浦村CCG人员分成4个项目活动小组,包括生活垃圾组、生活污水组、水产养殖组和衣业面源组。项目组及CCG成员就拟开展的4个试点项目工作计划、目标、程序等内容进行了研讨,制订了详细计划,并考察了雅浦村柑橘种植、水产养殖、生活垃圾处置与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现场。

3.2.2.2问题诊断

4个项目组与雅浦村CCG成员一起开展行为与环境污染认知、污染控制方法与措施方面的调查,对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目前雅浦村在这四个方面的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2.3编制行为手册

在现场考察和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雅浦CCG4个活动小组分别编制了衣业面源、水产养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公众参与行为手册。

3.2.2.4内部通告,并征求意见和建议

在项目活动小组内部讨论的基础上,向CCG成员分发手册,并征求他们对行为手册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形成了衣业面源、水产养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公众参与行为手册。

3.2.2.5宣传

在征求雅浦村CCG成员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雅浦村CCG对公众参与行为手册进行了修改,向雅浦村村民分发项目研究成果,制作了宣传展板,进行公开展示。

3.3雅浦村CCG试点项目的成果

  3.3.1雅浦村公众参与程序

雅浦村的公众参与程序是建立在当地衣民或居民的基础上,依托建立CCG来参与杜会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这些模式为太湖流域其他想建立杜会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地区提供了很好的模板。杜会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如下:①信息告知;②CCG或者杜区参与杜会环境影响评价;③CCG对杜会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的公示和反馈。

3.3.2建立雅浦村环境污染控制和公众参与行为手册在对雅浦村开展以村民为主体的CCG公众参与杜会环境影响评价模式试点的同时,形成了衣业面源、水产养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公众参与行为手册。手册从污染现状、污染危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对衣业面源、水产养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控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一步规范了居民的环境行为。

3.4试点研究的经验与教训

(1)由于中国的广大衣村地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和人才的储备。而CCG在运行过程中,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相对低下,缺乏技术支持的地区,建议CCG适当引入专业人员或杜会团体人员进入,为相关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2)在CCG运行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经费开展相关工作,但中国还未形成有效的支撑体系,缺乏相应的机制,建议由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4结论和建议

经实践证明,试点项目成果能够较为真实、广泛地反应出雅浦村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衣业面源和水产养殖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公众充分、及时地了解自身的环境行为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规范居民的环境行为,争取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雅浦村CCG的环境意识和执行能力以及雅浦村村民的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从实践上证明了,CCG公众参与工作程序与方法是可行的、符合实际的。

由于中国的广大地区,自然特征、经济特征及居民的文化水平存在很大差异,CCG在实际建设中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主要环境问题等实际情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在不同环境问题上引入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例如可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建设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磋商小组体系。

第5篇

【关键词】德国企业;管理特点;启示

一、德国及企业基本情况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共有16个联邦州,人口8240万,周围有9个国邻: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邻,南边是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共和国和波兰接壤。自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以来,这个中心地理位置变得更为突出。作为欧盟和北约的一员,德国被称为“欧洲的走廊”,200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4679美元,在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排第三位。伴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德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环境自然优美、特色鲜明。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之首,属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出口额现居世界第二位。德国近三分之一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的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

二、德国企业管理的特点

1.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第一位。企业的管理归结为在三个方面,即人、财、物的管理。德国是把人放在首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人才层次的培养和配置结构。他们形象地比喻为“三角图”结构,并提出高层管理、高学历的人才企业很需要,但更多的需求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和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企业在招人、用人时要注意人才学历和知识、技能上的配置,以防止结构上的断层;二是注重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培训,以确保企业在职人员的技术、技能知识上的更新,防止管理层、技术工人知识老化。德国法律规定,职业培训除带职到高校学习和企业内部进修外,还需参加专项职业技能培训。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德国公司的领导层80%是自己企业内部培训出来的;三是注重所聘员工的上岗职业技能培训,防止新招入的员工文化高技能低的现象。德国大学生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外,还到工厂实际培训操作技能。

2.具有独特的安全管理措施。在企业安全管理特色方面,德国企业在制度上是非常严谨的。但在方法上却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为了让员工从自身内心里重视安全生产,他们采取的教育方法是多样的,他们通过组织员工及员工家属到厂参观工作场所、组织员工与家属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等,把企业文化潜意识灌输给员工及其家属,在工作场所内,把员工及其家属的照片放在工厂的适当位置,用此来提醒员工为了自己和家人努力工作、注意安全生产。

3.企业十分关注市场营销。企业十分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因此对质量管理的投入相当巨大,也正是靠着严格的质量管理,德国产品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也赢得了市场。例如拥有1200多人的德国DECKEL MAHO Pfronten机床厂,专门生产各种高档次的立式、卧式加工中心以及各种数控机床。其性能和质量处于机床行业乃至世界领先地位。他们专门设立了一个销售公司,即著名的"DMG"(德马吉)公司。在全球有62个销售中心,在我国就有DMG北京公司、DMG上海公司、DMG广州公司等。汉堡的汉莎航空技术公司,主要从事飞机保养和部件维修,由于过硬的质量保证使其占有世界50%的份额,过硬的产品质量是企业长期生存和稳步发展的根本保证。

4.管理理念超前。企业领导层的管理理念特别前卫,看问题能高瞻远瞩,不仅对本企业的所有情况了如指掌,而且对本地区、本国、甚至世界上同类产品的发展情况都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尤其是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特别重视。他们提出企业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区域性之间的竞争。强调了企业要走合作的道路,共赢发展。因为再强的企业也要走双赢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借鉴同行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短处;另一方面,同行之间,建立一种在社会竞争的环境中,相互依存的生存方式,不搞恶性竞争,只谋求共同发展。德国DECKEL MAHO Pronten机床厂前身只是一个制造简单测量工具的机加工厂,它能发展到今天,是它找准了自身发展的切入点。他们善于把传统产业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机械、电子、数码控制一体化,使机械加工这个传统产业成为了朝阳产业,占据了行业前头。"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异",使他们的产品焕然一新,既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又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5.德国人具有可贵的敬业和进取精神。汉莎航空技术公司的工人在加工一些工件时,由于一些参数难以确认,所以暂不投入批量生产,而是通过试制,再扩大批量生产。德国人务实,认真,追求细节,讲求逻辑和规则,处事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们不把工作当成是被动而是一种乐趣,把工作当成一件工艺品制作来看待,他们的员工几乎像面对上帝一样虔诚地对待工作和他们的顾客。

6.企业文化丰富多彩。他们把企业的广告印成小卡片,放在宾馆里或公共场所,供顾客翻阅或取走;在他们的企业里看不到悬挂的大红横幅标语,他们把企业形象编成一个主题歌曲让员工们唱,以激发员工的精神和斗志;他们会不惜重金制作企业产品的实物模型,供来访者参观;他们就连给来访者参观企业的程序都设计得十分巧妙,让来访者对企业留下深刻的印象。

7.企业人性化管理比较突出。德国的交通标志标线非常完备和细致,司机只要照着交通标志标线走,基本上就不会出什么问题。德国的街道并不宽,有轨电车、汽车、自行车,行人如何走,交通标志非常清楚,大家也都遵守规则,整个交通显得非常有序。在德国的很多城市,其交通规则真正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思想。例如,火车站建在市中心,方便市民出行;将自行车道、人行道通过防护设施与机动车道隔开,有专门的盲道,体现了对人本身和社会弱者的一种关怀。

三、对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几点启示

1.企业改革和发展要活学活用欧洲的经验。中国加入WTO后,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的获胜之道在于能否形成适合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也就是结合中国文化形成中国式的管理模式,从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能否胜出,并不是仅仅去模仿国外所谓的先进的管理模式,而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以西方制度管理为基础,以中国式管理理论为指导,创新出属于中国式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

2.中西文化差异给我们感知能力以极大的提高。经过这次培训考察,不但使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同时欧洲与我国巨大的文化差异给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很大的冲击。通过欧洲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表层现象,体会到许多有规律性的经验,如: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法律体系的严密规范,科学教育的重要地位,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以及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按有利于社会和经济长远发展办事的特点。

3.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国民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德国政府十分重视在全社会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公民的生态和环保意识。他们提出:给在地球上生存的人类子孙多留些遗产。“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岂能让她胸膛!”在德国(包括路过的欧盟其他国家),无论在城市和乡下,植被覆盖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绿草成茵,绿树成荫,空气新鲜,卫生条件很好,体现出人们自觉的环保意识。大到建筑工地的垃圾和废弃物,小到一只电池人们都会自觉地按要求进行分类处理。广西的“城乡清洁工程”,大力治理“五乱”现象,正是使城市走向环保、文明的一项重要举措,抓好该项工作的前提,首先是要大力加强国民的环保意识。

4.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是德国教育体制中极具特色的一面,被称为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69年,联邦政府就正式颁布了职业培训法,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双元制”,确定了一套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际与理论同时并举的职业教育体制,企业与国家共同对职业教育负责。联邦政府制定了《职业教育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在法律上确保了职业教育制度的顺利发展。为调动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积极性,政府给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如规定企业的职业教育费用可计入生产成本,可减免税收等。在联邦德国,原则上青年不经培训是不能开始职业生涯的。世界各国中只有联邦德国具有完整的在国家监督下的职业培训制度。我国的企业要上台阶,企业产品要保证质量,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变目前我国一些毕业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现状。

5.我们要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联邦德国是一个自然资源较匮乏的国家,能够在战后几十年时间里发展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科技强国,最主要的因素是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战后德国经济的起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联邦德国重视教育不仅表现在实行12年的义务教育上,而且为了发展教育事业,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和经济界每年投入的教育经费合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3%,发达的教育已成为使其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最大推动力。这一点是我国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时期尤为引以为借鉴的。

第6篇

一、**人力资源的“富有”与“贫瘠”

据调查所知,**人力资源有两个特点,一是人力资源富,二是人力资源穷。富是指**的人力资源丰富,而穷则是指**人力资源的素质还不高。人力资源数量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丰富程度;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才能说明其丰富程度。我们要看到,未经开发的低质量人力资源,不但不可能成为发展的动力,而且只能是**地区最沉重的负担。只有经过开发,具有先进的文化素质,掌握了熟练的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才是**发展的最大资本。但事实上**人力资源素质低。

1、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

**地区的人才主要分布在中央、省、市、区(县)所属的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中。中央驻宁的大部分单位,人才层次较高,单位人员中人才所占的比例也高,比如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等都是一些人才密集的科研单位。除中央驻宁单位外,**地区省、市、区(县)、乡(镇)各级部门的人才总数达82567人,占**地区常住人口的7.33%。**地区总计210名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中,省级单位就有207名,占了98.57%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地区共有1619名,而省级单位就拥有1419名,占了87.65%,集中了**地区绝大多数的高级人才。市属及区(县)人才专业门类不全,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而且人才的学历、职称等层次偏低,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医疗等知识密集型单位。市属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只有3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人才也只有3人。乡(镇)单位人才的数量与层次均存在很大的差距。乡(镇)单位最直接地担负着农林牧业技术的推广和乡镇企业的管理工作;而乡(镇)单位人才占**地区人才的比例只有1.35%,**地区乡镇共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9名,仅占**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0.25%。人才匮乏是乡镇单位最为突出的特点。**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极不合理。

2、中、高级人才紧缺,且年龄偏大

人力资源中高层次人员少,从年龄结构看,**地区和**市35岁以下人才分别占人才总数的51.42%和53、03%,**地区现有高级人才中的正高级职称人才在3——5年中将有80%的人达到或超过退休年龄;45岁以下的副高级职称人才仅占高级人才总数的3—5%。据统计,全地区人才总量达82567人(不含中央驻青单位和邮电、银行、铁路行业),占地区总人口7.4%,人力资源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学历构成偏低。**地区研究生毕业者210人,大学本科毕业者13492人,分别占人才总量的0.25%、16.34%。**市研究生毕业者仅3人,大学本科毕业者32336人,分别占市人才总量的0.012%、13.43%。而中专和中专以下学历者,**地区为48136人,**市为14499人,分别占所占地区人才总量的58、29%,58、40%。本科学历以上人才无论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数上看,均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

3、**人力资源的最大问题是整体国民素质较低,劳动力数量过剩而素质低下,同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十分缓慢

从**年到**年的16年间,**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幅度只有0.62年。按这样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只能达到5、29年,还不足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在业人口百分比的增加幅度更可以明显看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十分缓慢的。在**年到**年的13年间,该比例增幅在一个百分点以下。这种人力资源的现状,导致**地区对资本的吸收能力偏低,对资源的利用能力不足,使**地区自然资源的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4、**高级技工亦即技能人才缺乏

在**,一般性技术工人总量较大,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实际的弱势地位,容易被取代。而且工人素质低,结构不合理。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以上,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工占15%。而**的情况是,高级技师平均一个企业约1人,仅占0.3%,技师2.7%,高级工占24.3%,中级工占34.3%,初级工占38.4%,这与企业认为的合理技术工人结构有一定差距。主要是高级技师和技师所占比例偏小。缺乏高等级技工,在解决高、精、尖技术问题时存在较大困难,是企业技术改造与高新技术运用的一大障碍。没有高技能的工人,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即便有了先进的机器设备,没有高技能的人才,也不可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

5、**人力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偏颇

**市委、市府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向一直是明确的,并通过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用教育培训等手段使**人力资源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研究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使用方面

在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用工体制下,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理想来选择合适的工作单位。在不少单位里可以发现,有的人如果不改行,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工程师,但是现在在做普通的管理工作。**地区各类大中专院校20余所,每年需接纳的毕业生800—1500人,加之外地院校毕业来**地区工作的学生大约2000人左右。这些人员中,地区急需的较高学历的机械、工程自动化、道路桥梁和建筑等工科类专业毕业生不足15%,而中低层次的会计、统计、医疗和农、林、牧等专业毕业生严重过剩,社会难以消化,导致就业难和改行者多。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人才利用率低,对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情况普遍存在,形不成最大的合力。这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国家白白在这个专业里进行了大量的前期投资和努力。

②开发方面

**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刚刚是小学毕业,尽管**有近6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是他们只占人数的3%;与发达国家的10%—2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缺乏创新意识和思维;相当一部分劳动者安于现状,进取心弱,缺乏更新知识的内驱力,远不能跟上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基础性人才和应用性研究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的知识含量相对下降,虽然人力资源每万人中的大专以上学历比例有所上升,但一些“人才”的知识含量却大幅度下降,对人力资源的资本投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都使得**人力资源的开发迫在眉睫。

③调节方面

由于缺少市场调节的功能,加之许多单位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因此人们在求职过程中热衷于寻找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和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大量人才流向高收入地区、高收入行业、高收入企业和高收入岗位,导致人才的分布在地区、行业、企业和岗位间严重失衡。一方面,有些地区、行业,企业和岗位人才过剩,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是为谋取高收入而从事简单劳动,一些单位也在招聘人员时有意抬高学历,造成人力资源的过剩和浪费;另一方面,一些地区、行业、企业和岗位人才严重短缺,很多重要岗位都有人员“以次充好”,“以低充高”的顶着。尽管政府下大力气采取了不少措施以控制人才的不平衡分布,但是收效甚微,现在仍有很多急需人才的单位、地区得不到所需的人才,这些都严重地束缚了**社会和经济的平衡发展。

④在**,传统观念中鄙薄技术工人,鄙薄职业教育培训的偏向仍然在发挥作用。近年来,种种因素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比例不断下降,与学历教育形成了不小的反差。由于生源不足,加上许多学校办学中存在脱离生产、脱离市场需要等问题,每年都有大量学校停止招生。由此,**人力资源的“贫瘠”,使人力资源开发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研究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们以数量丰富的人力资源而自傲,却很少关注如何去开发这些多处于“原生状态”的人力资源。**只有通过教育、培训,使初始形态的人力资源得到加工改造,成为具有相当健康水平、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的人力资本,才能使众多的人口负担变成为**发展的最大资本。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围绕着如何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进行的,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是教育和培训。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要义所在。

1、大力发展普通教育

这是人才增量的教育培训,即未来人才的教育培训。鉴于正规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把扩大正规学校教育的数量和规模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市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然而教育改革,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任重道远,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优化学科与专业结构,以特色专业为**培养“专用型”人才,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这是**高等院校面临的当务之急。

**经济的长期落后,造成**教育严重滞后的状况。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在学科分布上,侧重于文教卫等学科,其中师范、工科、理科、医学院校约占高校的70%,在校学生的数量与比重是师范、文科偏高,而第三产业、政法等科类人才的培养量偏低。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为**经济服务的目的不十分明确,针对性不强,应用性不足,使得**地区千辛万苦培养出的师范、医学、计算机的人才,因其专业的通用性,而大量流失到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使教育资源相当匮乏的**,由于学科专业的缺陷与不足,培养的人才所剩无几。因而**高校的专业优化,除了重视和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专业以及加入WTO后所需要的金融、法律、保险、贸易等专业外,更要优先发展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大力培养“专用型”人才,不仅能直接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而且因为它的“专用型”和地域性,避免了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高校应大力发展以水力、天然气、动植物资源、石油等为中心的能源专业,因为这些是本地区开发建设的支柱产业。

2、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这是人才存量的教育培训,即现有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技术工人整体素质的最主要办法。我们从**企业技术工人素质现状和需求调研中得知,被调查企业普遍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及培训是解决技术工人短缺的最主要途径。国民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对于特定时期特定对象而言,有时还不如劳动技能培训见效来得快。这说明劳动技能培训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人力资源开发途径。尤其是在企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增加使得培训成为竞争的一种基本武器,没有培训就不可能成功获得新技术并加以运用。在**农村地区,要发展乡镇企业,更要培训员工,因为农村地区熟练劳工的供给相对稀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仅有943人,很难适应农业对科技的需要。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加强对在岗职工进行培训,建立健全在岗职工的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应该把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区分开来。一般培训(如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语及经济管理基本知识等)是通用知识的培训,对于受训者将来继续在原单位或另谋他职都是有用的,受训者有动力自发进行投资,因此,这部分培训费用应由受训者负担。企业需要做的只是创造一个激励员工进行一般培训投资的氛围。而特殊培训主要是指依赖于企业的产品特性、市场状况、工艺流程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是专业知识的培训。这种技能当员工离开原企业之后几乎没有价值,这种培训一方面可以通过“干中学”,不断积累而成。另一方面,需要企业进行投资。为提高企业投资培训的效果,企业尚需精心设计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认真选择培训对象和培训教师。再之,应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教育培训体系。应以对待正规学校教育同等的力量,甚至是更大的力量来发展职业培训事业,积极培养高级技工,人力资源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应开办高职教育,它是作为高等教育直接为经济发展、经济服务的一种办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