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7 17:50: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审美价值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审美价值

第1篇

关键词:健美操;审美价值;体育

1.论文相关概念

1.1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这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审美价值既包含主体反映客体的成果的意义,又包含客体反映主体的成果的意义,其价值判断建立在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及情感体验之上。

1.2健美操

健美操在国外被称为“有氧体操”,是有氧运动(Aerobics)的一种。它在较短时间内发展起来,并有着多种流派及练习形式,因而人们对健美操的认识及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瑞典著名现代体操家Meekman被称为韵律体操的创始人,她主张“应将人体的运动规律融贯进动作中去”,它应该体现“运动员的喜悦、动作的创造性和现代音乐与身心的结合”,她为韵律操下的定义为:“韵律操系基于体操的根本理念美容和音乐的节奏,且创造性特强的一种运动类型”;日本佐藤正子认为健美操的定义应该是:“将具有效果的爵士技巧中独立性和多中心性,应用于身体运动上,并根据体操的原理,融于运动之中,使之成为体操体系化中的一环”;原苏联学者认为:“力量、耐力、柔软加上美就是体操的公式”;美国健美操代表人物简方达认为:“健美操是一种改善形体和心理感觉的体操”。我国一些健美操专家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健美操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为了追求人体美,在音乐的伴奏下所进行的体操与舞蹈动作结合的边沿性综合运动项目”;“健美操是融体操、音乐、舞蹈、美于一体,通过徒手、手持器械和专门器械的草花练习达到健身、健美和坚信目的的一种新兴娱乐、观赏型体育项目”。

2.健美操的审美价值

2.1健美操服饰色彩美

服饰的要求对健美操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不论是大众健美操还是竞技健美操。其中,大众健美操对服装的要求要相当松一点,只要适合运动,服装整体风格和作品主题相符即可,样式不限。而竞技健美操对服装的要求就要相当严格得多,无论是款式还是颜色都得面面俱到。由于竞技健美操有固定的服装款式要求,因此竞技健美操的服装主要通过色彩的设计来体现,与竞技健美操的整体风格相协调,竞技健美操服装也具有动感、青春的特征。竞技健美操的服装色彩设计多选用鲜艳的色彩进行搭配,突出青春、爽朗、健美、明亮的感觉。互补色对比是色相对比中最强的对比形式,视觉上给人以刺激、强烈、跳动与兴奋的效果,在健美操的比赛服装中也是用得较多的,如黄色与紫色等在这种颜色的冲击下不论审美主体是否具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都可以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愉悦的感觉。竞技健美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一场比赛中运动员出现在观众和裁判面前时最先传达的是服装信息和精神面貌,因此,精致的比赛服装和合理的设计表达是感染观众和裁判评分的重要因素。

2.2健美操音乐美

健美操音乐可以说是健美操审美价值不光是靠健美操服装来传递,健美操音乐也是一个传递中介。健美操音乐多为节奏感强,欢快愉悦的曲子。在2009年高雄世界运动会上竞技健美操混双的比赛中,中国队运用的《梁祝》也较多采用的是描写梁祝同窗三载共同玩乐的欢乐的片段。健美操音乐听起来活泼、明朗、节奏感强,给人以一种听觉上的刺激,激发了观众的热情与动力,渲染积极、欢快的氛围,同时在这种节奏感强烈的音乐的熏陶下很容易让人们从日常的紧张情绪中缓解出来,将平时的压力都释放出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人们常常会情不自禁的随着音乐哼唱或者是翩翩起舞。在成套的健美操中无论是音乐还是动作都能给人一种美得感受,若果两者能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就更能体验到健美操的美感。其实作为一般人我们很难想象与理解完成一个动作的跳跃其中的难度,也不知道是否能做得很漂亮,但我们知道只要音乐和动作做到一致协调就能让人眼前一亮,产生共鸣和激情。比如,音乐达到一个重拍的时候,成套动作中安排的是直升飞机成纵劈腿(Helicopter to split),成纵的那一瞬间与重拍重合,并且音乐在此处也处理了1秒的静音,这种结合给人们视觉听觉上的双重震撼。在这个时刻人们就会感觉运动员和音乐合为了一体,运动员被音乐感情化了,儿音乐则被运动员具体化了。这种琴瑟合一的感觉给人们一种美的体验,一种愉悦感。让人们也产生要随着音乐一起舞蹈,要做音乐的精灵的冲动。

2.3健美操操化美

如今健美操的创编越来越注重其艺术性,在一套健美操中其编排的动作也不仅仅只是手臂和脚部动作的配合,还需要加入其他的艺术元素,比如,拉丁、中国武术、京剧的元素等等,以此使得整套健美操更加鲜明活泼、具有艺术特性。健美操的创编是依照健美操的特点、规律,据其目的、原则并在自身知识的依托下把单个动作组织创造成健美操锻炼与竞技套路的过程。健美操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要是想有效地达到锻炼及竞赛的目的简单地把动作串连起来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注重健美操的本质、特点及整套的结构、时间、空间、运动方式、风格特点、音乐等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健美操展现给人们是一种“健、力、美”的一个项目,不再注重其对称美,而是追求非对称美感的动作。在成套的健美操中手臂动作尤为的重要,对各个领域的人来理解和欣赏健美操都有所帮助。健美操的操化的设计以及与难度的搭配是一个连绵起伏、绵延不绝之感,没有忽难忽易的感觉,同时其中伸手绷脚的动作一方面完美展示了表演者的身体比例,另一方面也给观众一种意犹未尽的美的感受。

2.4健美操的路线与队形美

健美操比赛均在一个10X10的场地中展开,并且要求整个场地都要跑遍,即将场地划分为九块,每一块都要跑到,场地的四个角、四条边线也都必须要走到,这就需要用动员要有充沛的活力和较强的运动能力,其路线灵活,跑动范围大。这样整个健美操下来场上呈现的将是运动员活灵活现的身影,给人一种生机无限的美感。及时是在大众健美操中,保持良好的队形也十分的重要,在变换队形时要做到迅速准确,这样就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而且那些普通的几何队形也十分有讲究,例如,三角形,给人以破竹般的气势;直线,给人以平静、安宁之感等等。每一次的队形迅速的变换在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让观众体会到健美操中团队合作的美。

2.5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美

众所周知健美操是一项属于难美性的体育运动。每当健美操运动员上场时以他们健美的身材,自信的笑容总能给人一种活力无限、朝气蓬勃的感觉,那是一种阳光美,催人积极向上饱含激情,同时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这就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的理解,审美价值的判断就是建立在这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双方的情感体验之上的。其次,在健美操运动员跳着健美操时,那些具有个性的动作总会吸引人们的注意,激发人们的对美得渴望,特别是那些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更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搬腿平衡转体360°(Balance 1/1 turn)、转体360°屈体分腿跳成俯撑(1/1 turn Straddle jump to push up)等,作为普通人我们是不能想象要完成这些动作得花上多少时间的训练付出多少努力,我们只会对这些高难度动作的完成而赞不绝口却不知道想完成这个动作需要身体多少肌群的配合。但是从运动员的体型特征人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紧实的肌肉,感受到运动员的健康之美。于此深化人们对审美价值的理解,被健美操的艺术性、难度性所折服,被健美操运动员的身姿体态、朝气蓬勃的精力以及活泼阳光的笑容所吸引。这所有的一切都会为健美操的传承起到极大的作用。

2.6欣赏者审美观念的改变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的审美观念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唐朝人们以丰肥为美,魏晋时代人们又以瘦为美,西施、黛玉的病态的柔弱美也曾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渐渐地流入中国,中国的审美观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早就不仅仅是只专注于传统美了,而是开始逐渐趋向于审美的时尚化、广泛化、大众化、休闲化、形象化的发展。在健美操表演中,当审美者从主观意识上感受到了极大地愉悦感后总会不断的去寻求那种美得感受,这样就会使人们为了对美的追求、对健康美的追求而主动参与到健美操的学习中,使人们更加深刻理解与欣赏健美操。这样就不仅仅是单纯的为迎合大众审美而刻意的去追求健康美,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同时当你积极参与这些运动或是主动去追求这项运动的实质这样你就会发现你自身正逐渐成为一个拥有更加完善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和生命观的个体。把这些放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经常发现主动参与健美操运动的人群在不断增加,并且大家在一起的这个过程早就使我们成为志趣相投的朋友了,脱离了工作的圈子,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增加了与不同人群的交流,缓解了工作中的紧张、压抑状态。审美观念的完善,让曾经的欣赏者在日常生活中和锻炼中也更加注重自身美的体现着,在这过程中不知不觉也成为了一个健美操审美价值的创造和传递者,感染着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 冯晓辉.健美操教程[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1―3.

[2] 胡效芳.论健美操中的人体美[J].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3(4):101.

[3] 宗营方.审美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5―26.

[4] 席菲菲.健美操审美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8―13.1-11

第2篇

[关键词]乡土音乐 美学特征 审美价值 现实意义

乡土音乐,就是某一地方或区域内的民系、族群所创造出来的音乐。与其它音乐相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民系或族群的审美文化和价值取向特点。乡土音乐表达了一方民众的喜怒哀乐和思想情感,是各民系或族群的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1.乡土音乐的美学特征。乡土音乐是民间自发生成创造的音乐,它与地域内的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从音乐作品审美趋向和音乐作品的目的可以看出,其音乐形式自由活泼,内容不拘一格,充分体现“自娱自乐”的特点。它立足于民系或族群的具体生活背景,以简洁的旋律、率真的情感和活泼的形式创造出来的以娱乐民众自我的音乐形态出现。

I.1 传承性。任何一个民系或族群的音乐都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和文化沉淀。其中体现着该民系或族群的特性,这种特性是通过长期的文化浸润创造反映出来的。一般来说,乡土音乐大都经过从创作到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质,最终形成有特色的音乐形态。乡土音乐是民众共同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无论创新也好,发展也好,都不能丢掉历史,舍弃传统。否则,乡土音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音乐的本体而言,乡土音乐的初创往往体现一个族群最本质的特征,反映最原始的人文图腾、等。

1.2 通俗化。作为自娱自乐的乡土音乐,它的表现形式通俗易懂、风格朴实、情感率真、主题平实。简单易唱的曲谱,浑然天成,没有留下任何修饰打造的痕迹。创作者运用自己的母语、民众喜闻的曲调、熟悉的生活元素,不经意的创造出适合民众传唱娱乐的音乐作品。如陕北民歌《走西口》:走路你走大路,莫要走小路。大路上人儿多,拉话解忧愁。丈夫出门之前,妻子多方盯咛,娓娓动听,情意绵绵,抒彩极浓,就像一对恋人在生活中的窃窃私语。

1.3 共享性。乡土音乐有着自己的特质与地域性,在一定区域内流行开来。由于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而情感是人类沟通的最有效、最简洁的方式,因此音乐一旦创作出来,不一定局限在某一地域,它也可以超越地域或民族的界限,成为其他民族的精神食粮。如江苏民歌《荣莉花》已成为流行许多国家的经典名曲。因此,许多优秀的乡土音乐作品,既是民族的,也是全^类共同的文化资源。

1.4 持久性。一种音乐资源,只要人们认为它对民众有用,便可持久的流传下去。它的文化内涵被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甚至产生新的文化特质。因为传承流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许多乡土音乐作品虽历经沧桑,今天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1.5 功效性。乡土音乐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效能。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土社会,民众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而乡土音乐不受时空的限制,在乡野田间都可以吟唱,给他们的情感以极大的宣泄和慰籍。因此它对民众的精神生活、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等的滋养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如客家音乐中许多带有教化倾向的爱情、爱国、爱家等歌谣,对匡正民众道德,养成民众良好的品行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乡土音乐审美价值的形成。审美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审美需要是在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与发展需要基础上派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凡属于人对生命的自由活动的追求、对快乐的追求,都是人具有审美需要的表现。由于人的本质更多地表现在人的社会性和精神层面,审美需要与精神享受的需要密不可分。审美价值有三个基本层面;与生理层面的审美需要相对应的审美价值,一般由对象的感性形式直接产生;与心理层面审美需要相对应的审美价值,一般由对象的具体形象产生;与精神层面相对应的审美价值,由对象的内在蕴含产生。乡土音乐的审美价值同样具备了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其中对人们心灵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是乡土音乐得以产生及存在的根源,也是乡土音乐审美价值生成的深层根源。

3.乡土音乐审美价值的现实意义。首先,乡土音乐审美价值的发掘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乡土音乐审美价值的发掘,对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起着积极作用。在我国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是乡土音乐肥沃的土壤,对促进当地的两个文明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次,在语境全球化的今天,乡土音乐审美价值的发掘对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国际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必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乡土音乐由于根植于不同的地域和族群,它们在国际合作交流的潮流中,仍然保存着自己的文化特质。所以文化的全球化是以文化的独立性为前提。如果缺失了独特性,就没有文化的多样性。

第3篇

【关键词】悲剧 审美价值

悲剧的故事情节是戏剧的重要部分,它是崇高的集中表现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与悲观、悲凉、消沉等完全不同。作为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悲剧的内容主要不是悲惨、悲凉和悲伤,而是一种严肃、伟大的斗争,它经常以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崇高和自豪。

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是与崇高的表现有联系的,因而,表现就会是由恐惧转化为振奋,由痛感转化为的、强烈的、激动不安的尊严和力量,悲剧人物虽然在冲突中遭到失败、毁灭,但欣赏者所看到的是人的胜利,是人的生命的顽强、精神的坚毅、力量的强大。悲剧在描写人的渺小的同时,也表现人的伟大和崇高,因此,悲剧总能提高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促进人的行动,并使人以悲为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人》中的普罗米修斯,违反宙斯的旨意偷火给人间,让人类有科学文化知识,并得到发展。他虽然因此被宙斯钉在高加索山上,带着脚镣,忍受着老鹰啄食肝脏的巨大痛苦,他却坚信正义必然战胜邪恶,他宁愿忍受苦难一万年,也绝不向宙斯投降屈服。这一悲剧不仅给我们道德伦理上的教育,还给我们以真理的启示。正义是永远也压不倒的,从而达到真善美的统一。给我们以强烈的审美教育,提高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促进人的行动。

悲剧能引起人对美感的愉悦感情。如果艺术作品的悲剧知识引起人们产生悲伤、失望、消沉、颓废,而丝毫未引起人们产生崇高内容的悲,这种悲剧就不能算是崇高的艺术作品,因而虽然大多数的悲剧都以正面人物悲惨、不幸、死亡为题材,但悲剧的实质却不在于是否描写这些现象,而是在于能否创造出崇高,能否激发人的伦理精神的高扬。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悲剧的客观社会根源,从人类历史辩证发展的客观过程中阐述了悲剧的本质,指出悲剧是一种社会冲突,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指那些体现历史发展规律的人和阶级的合理要求,社会理想以及在社会实践中所体现的优秀的品质等。但阶级和个人的合理要求,社会理想,因社会恶势力的强大而不可能实现。比如《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纲常,追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尊重个性的要求,就是代表了时代的潮流,体现了一定历史必然性的要求,但是由于旧势力的强大使“历史必然要求”未能实现,由于历史的必然要求的社会力量与造成这一要求未能实现的社会力量的冲突构成了悲剧冲突,从而产生了悲剧。《哈姆雷特》悲剧鲜明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的萌芽,并与封建思想发生冲突而造成了悲剧,但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悲剧的点是坚决的抗争,这种抗争有以先进的历史主体,抛头颅洒热血的形式进行的,表现为轰轰烈烈的一种行动;有以具有合理性的旧制度的代表人物为完善其制度所做的努力为形式的,也常常表现为轰轰烈烈的一种行动;有以不同人民争取正当生活权利而与残酷的社会制度抗争形式进行的,表现为无力的,然而是坚决的,竭尽全力的甚至是以死相博的行动,鲁迅称它为“几乎无事的悲剧”,却像无声的语言一样诉说着社会制度的残酷和人民抗争的决心,悲剧的冲突和抗争,决定它是一种刚强的悲。由于其基于历史的必然要求之上的正义性,悲剧的毁灭是一种趋向崇高的死。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悲剧的内容做了很好的概括。悲剧是死得崇高,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肯定的说:“美学家把悲剧看作是一种崇高的伟大或许是正确的。”这就再次使我们感到悲剧总是和崇高美,理想美联系在一起。柳宗元的追求总是笼罩在悲剧的气氛之中,由于诗文的特点决定他不可能把悲剧人物所毁灭的全过程都表现出来,而往往只侧重于厄运中或毁灭后的不幸的抒写,使我们在了解全人,知人,论事之后方能理性压倒感性,由悲剧转化为美,产生审美的愉快,其中他的《行路难三首》表现得尤为鲜明典型。

悲剧能够“唤起悲悯与畏惧之情,使这类情感得到净化”,而这种净化的作用,是激发人的正义感和向恶势力斗争的信心,使人的道德品质升华,起着道德教育的作用,但又不是纯道德教育,它对观念的效果不仅仅是理性净化,还要给人一定的感性的愉悦,是感性愉悦与理性感受相结合。果戈里《死灵魂》用平常事、平常话深刻地显示出当时地主的无聊生活,这种悲剧历史注定必然走向死亡而代之另一种健康的生活,它的土壤是处于没落时期,革命风暴尚未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是这种社会一定阶层的代表人物的精神写照。“于无声处听惊雷”,矛盾积累着,终将掀起摧枯拉朽的革命波涛,荡涤着这些惊人的麻木和可憎的庸俗,从而达到净化的作用。

尽管亚里士多德“净化作用”有其片画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悲剧的审美价值:一定程度的净化作用,就是激发人的正义感和向恶势力斗争的信心,使人的道德品质升华,从而产生审美愉悦。

由此可见,悲剧的审美价值不仅是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倒而炽热地赞颂了美,肯定了美,给人崇高的美,而且,它还能给人以真理的启示,净化生活悲剧恐怖气氛,给人以力量,振奋精神上的熏陶,同时使我们感到悲剧美的崇高。

参考文献:

[1] 弗里德里希.美学[M].燕晓冬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2]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美 [M],张恒译.金城出版社,2003.

第4篇

油画肌理语言的表层美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在油画的表面具有很多的质感纹理,这些是肌理在油画中的运用。肌理是我们用油画技法和不同的材料在画面上所展示的效果,油画肌理的美感是通过刀具、笔触、材料的合理运用,借用各种用具使表层高低起伏、厚薄适宜的触觉感。在油画绘画中我们可以行使颜料的特性,随意发挥自己的才能优势,使油画表层呈现不同程度的纹理,让人在视觉上得以满足。运用底层色、基底材料、油和工具等的综合运用可以让表层的色层关系在通过最终的画面处理等多种技法的结合,呈现给人一个美的整体感觉。而且通过我们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在古典油画中还是现代油画中,它的表层都存在着不同的纹理,都具有一定的厚度。不同的时期肌理的表层都具有很大的视觉效果,让人想用手去抚摸和探究。

我在平时的绘画中,运用过许多肌理,自从认知它我才了解到我所谓的肌理只是追求表层的高低起伏,只是让表面出现纹理而已,这样表面是达不到美的。我们不能只一味的在表面制造纹理,我们要通过合理运用肌理让作品的表面呈现出不一样的美。肌理在油画创作中的价值是不可比拟的。在油画绘画中重视肌理的学习、运用,能够使油画作品带给人们视觉上很大的冲击。肌理加强油画作品的表现力,肌理的形象和样式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因此,油画肌理的表层美是需要我们把握好“度”的。

油画肌理语言的力度感美

在日常的绘画中,通过反复的绘画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底子、不同纹理、笔触的不同、刀法的使用、涂抹等各种技巧的使用,我们可以看到肌理表面的变化是不同的,而且给人的感觉氛围也是不同的。肌理能够再现某些自然物理痕迹,将我们生活中的不同触觉转变为艺术的视觉特征。所以我们要不断地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于实践,不断地练习我们的绘画技巧。

油画绘画中在我们在用笔时会留下一些不同的痕迹,这些肌理的痕迹有一种力的视觉美感,我们利用材料和工具能够绘画出体积的“量”感,这是其他的艺术不能够媲美的。油画绘画中我们运用笔或刀的堆积可以在我们的作品上看到强度不一样的肌理,它能够体现物体的不同力度、不同强度。其中运笔的留下的迹象,伴随着光感色感,能够使我们察觉到力的迹向,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能够自觉的调动自己的知觉视觉去创造艺术,其中不同程度的肌理并不是我们算看到的原形。

我们在描绘每一部分形体结构时都要是紧凑有序的,我们要在肌理运用上要具有强大气势,用笔生涩却要具有很好的力度感。美与力是不可分割的,运动中的力感和动感散发着一种跳跃的意味。油画肌理的笔触有很强的表现力,外部形态具有很强的生气,油画肌理使作品有很强的美学价值。视觉艺术形式美的本质则是力度感,油画肌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给人美的享受。

油画肌理语言的色彩魅力

在油画作品的绘画中,不同的工具材料、刀法、底层色、笔触、油它们的运用,可以使画面表层有一种整体的效果。可以制作出我们所预想不到的色彩。在油画作品的欣赏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不同的肌理都表现了画家在作画时敏锐的感受力、不一样的心理状态、开阔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表现技巧。它们不仅奇妙生动自然,而且也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联想幻想,给人们独特的色彩美感享受。而且我们所看到不同的油画作品,画面的色彩是不一样的,笔触的抑扬顿挫可以使我们感觉到色彩的深沉,材料的粗糙圆润可以使我们感觉到色彩的沉稳与宁静。

我们的油画作品每一幅都源于自然,并且拥有独特的个性。它们不但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而且能够熏陶人的情操也涵养了人的神思,使现代人追求视觉色彩的冲击期望获得满足。

结语

不一样的油画肌理结构给人不同的感觉,所以不一样的肌理结构体现不同的目标。合理地运用肌理可以使油画作品更上一层楼。当代很多油画画家都合理地运用肌理所以出现了很多不错的作品。“艺术摹仿自然,并非抄袭,艺术不应只描述自然外貌的细节,而应表现出心灵,从自然中选择一些要素形成整体”。[7]所以我们在油画创作中肌理塑造并不是全然摹仿。现代油画的画家行使一些新的材料和用具创造了一些新的绘画语言和丰富的肌理,创就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成效。

以上是我对油画肌理语言的审美价值的研究,对油画肌理语言认识需要艺术家长期的修养和实践。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融的,对作品的欣赏是总体的。因此通过长时间的实践锻炼我们才能够提高我们在油画方面修养,我们要不断的去探索,去追求新的知识才能提高我们的修养内涵,才能获得更高的油画知识技巧。

第5篇

关键词:绘画材料、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2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绘画材料是一种与人关系最密切的绘画材料,从衣着到寝具,人类与绘画材料的联系不曾隔断。绘画材料自古以来就浸入到人们生活的深处,早在夏商周时期,笔者国的毛、丝、嘛产品就一大规模的生产。在随唐时期,纤维挂屏、纺织品方面更是出现了一大批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

如今,纤维艺术已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现代艺术家们通过对古老艺术的开拓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绘画材料到质感再到空间,纤维艺术有了很大的变革。开始追求色彩的丰富变化,肌理的变化和材质的对比关系。

要获悉绘画材料在综合绘画材料绘画中的审美价值,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美。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欣赏与评价。绘画材料的物理美感主要体现为质地、肌理、情感暗示。

一、绘画材料的质感美

在自然界中,绘画材料都具有其各自的质感美。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绘画材料一旦恰如其分的运用到艺术作品当中,都会使艺术作品凸显出视觉冲击力。在现代绘画别是综合绘画材料绘画中,绘画材料不再是一种附属的存在,而是独具其质感艺术语言的诠释,诠释着艺术家或创作者的心声,诠释着绘画主题的思想。

绘画材料的质感美是绘画材料本身就具备的一种美的属性。绘画材料的质感美主要表现为绘画材料自身的软硬程度、粗糙与光滑程度、轻重、冷暖、干湿等,是绘画材料内在的本质特征。不同绘画材料体现的质感各不相同。比如,植物纤维与动物纤维、陶瓷与玻璃与石器、金属与石器,不同的材质给人的触觉和视觉的感受是不同的。不同的材质给人的感官刺激也各不相同,或欢快、或忧伤、或和谐、或厌恶……比如木纤维给人以反扑归真、自然、温馨、朴素之感。棉麻纤维给人一种自然、朴素、清新、自由之感。动物皮毛纤维给人一种安逸、舒适、温暖、奢华之感。这些都是绘画材料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审美属性。艺术家们通过对这些材质的认识和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去审美材质,用最适当的方式用绘画材料去表达创造的意图和思想感情。因此,绘画材料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绘画材料的肌理美

绘画材料的肌理美是通过绘画材料表面的形态、结构、纹理表现出来的,具有审美属性的感官体验。其大多表现在触觉或视觉上所感受到的某一种绘画材料所具有的审美效果。不同绘画材料所具有的肌理的形态不同。比如树皮表面的肌理是树皮纹,麻布的肌理是麻的网纹等。而这些不同的肌理又就有不同的审美价值,给观者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比如木纹和麻纹是粗糙的、纯天然的肌理,就会给观者带来一种自然、清新、朴素、简约的审美感观。但有时即使是同一种绘画材料,也会因表现技法的不同,使其产生不同的的肌理效果。如美国雕刻艺术家弗雷泽用木头雕刻出的皮夹克惟妙惟肖,可以以假乱真。他说他并不想要雕刻出衣服的复制品而是要雕刻出让观者看后感受到是衣服的东西。这些肌理变化是艺术创作中绘画材料对比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绘画材料审美价值的特有属性。绘画材料更是以其自然、朴素的肌理美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一)肌理的主要形态

肌理的主要形态:

①自然肌理

自然肌理,指不经过人工处理就已存在着的肌理组织,如:麻纹、木纹、布纹等。当今自然朴素的不加修饰的纹理开始成为一种流行,人们开始喜欢自然状态下的形与色,那些看似并无任何含义的图形式样与人们内心的审美形成共鸣。大多数的人们都热爱自然渴望回归自然,因而自然肌理带给人们的“纯真、质朴、真实、原生态”的美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综合绘画材料绘画创作中引用自然肌理的绘画材料可以给作品增添这些“纯真、质朴、真实、原生态”的效果。因此,探索并且恰当的运用自然肌理成为丰富绘画语言的好方法。

②人工肌理

现今基本的人工肌理有绘写发、拓印法、晕染法、吹流法、墨纹法是指由人为作用而产生的纹理,如绘写、水印、拓印、雕刻等等。创作者可以尝试各种绘画材料、运用各种表现技法,创作出形态万千的人工肌理。如当今比较流行欧式壁纸的底纹多数都是由人工制作的肌理。

③复合肌理

除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外,还有一种复合肌理。复合肌理即有自然肌理的形态(如青藤、麻纹、树的枝叶等自然肌理形态)又有人工肌理的形态(如吹、压、拓、印、洒等人工肌理形态)。例如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作品,既运用了自然肌理如稻子、铁皮,又运用了通过人工制作的肌理,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复合的肌理美让笔者很是着迷。因为复合肌理会出现很多的抽象美感。对于复合肌理的创造,是需要厚厚的“积淀”才能玩转出迷人的光彩的,只有游刃有余才能全面把握其内在契机,不是胡乱一弄就可成就的“有意思”。可见,复合肌理蕴藉着无限的美感和变数等待笔者们去探索就造就。

尽管肌理的形态在艺术作品中是多样化的,但是单纯的物质肌理是够成不了一件艺术品的,它需要艺术家的创造才能折射出自身的美感和生命力。创作者应当充分发挥绘画材料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发挥肌理的审美价值,使绘画材料的肌理更好为绘画创作服务。从而更好的表达创作家的创造意图。

(二)肌理的表现技法

绘画材料的肌理效果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部表现效果,创作者可将各种绘画材料叠加、对比、空间错位,考虑绘画材料与绘画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去营造绘画作品主体的肌理效果和表现形式。

二是光感效果,光感在视觉的明度阶梯中有较为宽泛的范围,其表现的光影层次明亮丰富,特比是玻璃、金属等绘画材料,均能产生高光和强烈的反光,促使视觉感官兴奋,激发华丽、流动、变幻的审美感受。

三是触觉纹理效果,触觉是人与物摩擦接触时产生的感受。

四是视觉感观效果,利用创作者或观者对某些肌理或纹样的视觉经验来突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张力。

(三)肌理的审美价值

绘画材料的肌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比如,人们家中铺的纯皮地毯上面的天然毛皮就给人一种温暖、安逸的审美感观。还比如圣诞节是悬挂在门外或玄关的树枝花环,它的清新、自然带给人们欢乐、愉快的审美感观。

人有着贴近自然、向往自然的天性,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那么天然绘画材料的肌理就会满足人们的这种审美述求。所以在综合绘画创作中运用自然肌理的绘画材料会给人贴近自然的审美感受。

不仅自然肌理具有审美价值,人工肌理和复合肌理也同样具有审美价值。比如现在的高科技时代产物下的树纹漆、石纹漆,它可以逼真有自然的复制出树纹与石纹的效果,给人以树纹和石纹的视觉感受,还方便融入到绘画作品中去与绘画颜料相柔和、和谐统一。

简而言之,肌理的审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肌理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绘画材料的心理美

第6篇

一、解读旅游审美文化的内涵

美学家叶朗认为: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就谈不上什么旅游。人们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之时;在欣赏丰富多彩的文物,南秀北雄的石窟之际,都可使心旷神怡,情志愉悦。可见通过旅游综合性的审美实践,可以提高旅游者的审美能力和生活质量。之所以说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在于构成旅游过程的“食、住、行、娱、游、购”这六要素,不仅涉及各种不同的生活和文化领域,而且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审美鉴赏活动。比如:领略大自然的神奇,观赏古文物的神韵,窥探风俗人情的神秘,无不是集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社会美之大成,涉及阴柔、阳刚、壮美、崇高等一切审美形态,可以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对调节人类的情感状态、提高其生存质量和实现全社会审美化诸方面,具有意想不到的特殊价值与推动作用。旅游的功能,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教育。人们出去旅游在“游山玩水”的动机背景之后,实质是一种寻觅美、欣赏美的过程,旅游除了能够直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尊重需求和认知需求外,其本质属性是人类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人们在游览、观赏过程中通过对客观对象美的体验、认识和理解,得到愉悦,得到美感,在愉悦和美感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和鼓舞。例如,喜欢山水观光的旅游者,在游览时看到黄山瑰丽迷人的景色时,心情会异常兴奋,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审美欲望得到了满足,从而焕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受到了审美教育。这种美感给人的教育是非常深刻、难以忘怀的。所以说旅游不仅是传达人类既有的审美体验,而且要创造出新的审美体验。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其审美文化的体现也是多样化的。旅游审美文化的功能也很丰富,它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可以使人转换环境,调剂生活,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强健体魄,欣赏美景,拓宽胸襟,增加生活乐趣,感悟宇宙、自然和人类生生不息的规律,吸纳生命自强不息的力量,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和谐自由、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在旅游活动丰富的内容形式中,都贯穿着人类的文化观念,因此,它们也构成了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在旅游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人们实现了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旅游中有审美要求和审美内涵,这本身就是旅游的文化意蕴,它标志着人类旅游活动的文化特点。旅游活动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有游山玩水,欣赏民俗风情,了解地理、历史、文化、物产,研究人文景观、建筑特点等等。不同的旅游者有着各种各样的审美要求和文化思想,因此,他们在休闲和旅游活动中得到的审美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旅游从业者开发出具有旅游审美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有助于导游员提供符合旅游者审美需求的服务,例如让旅游者观赏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表演,自已还可以参与民俗活动、民族联欢等游乐活动,将审美欣赏与自我娱乐结合起来,可以让旅游者得到更多、更强烈的审美文化的快乐。

二、中西方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地理、气候、环境和生存的方式不同,产生了两种对自然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不同的哲学、宗教、审美等基本文化理念,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中西方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国文化比较关注自然景观所承载的人文美;而西方文化则更关注山水景观本身所具备的自然美。中国文化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伦理文化,道德是中国古代长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人把道德的价值放在其他价值之上。“五伦之要,百行之原”是中国相传千年的要义,“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人普遍敬奉的牌位。因此在欣赏山水时,也要在一切山川景物中都发现可贵的“德”,将人类的美好品德赋予特定的自然对象,从而在物我交融中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启迪人道德的完善。中国古代有一种“比德说”,其核心理念就是认为山水具有人一样的美德。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提出的“君子见水必观焉,何也?”的问题时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孔子还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他认为有智慧的人喜欢欣赏水流,是因为水的潺潺流动就象智者思虑的流畅一样;胸怀宽广的人喜欢观赏大山,是因为大山使草木生长,鸟兽繁衍,给人们带来利益而自己无所求,胸怀象仁者一样。长期的比德意识,使中国大量的自然景观与人发生了密切的关系,被赋予了浓重的文化色彩。而西方没有这些影响,又加上文艺复兴运动及蓬勃而起的工业革命使自然界作为独立的审美客体出现。从整个古代社会和文化现象来看,西方都是以个人为起点,向外开拓,不断地自我追求、自我扩展,同时也自我革新,西方强调个体的作用这就直接影响着西方人的社会生活和日常民俗习惯,同时也形成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对旅游产品的审美观。

2、中国的美学侧重精神性的追求,而西方则以自然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艺术,认为数的合理比例产生特殊的美感。中国古代艺术把“气韵生动”作为最高境界,是有着深远内涵的,认为宇宙中的自然生命要与艺术家的心灵才性相融合,把天地宇宙和生命感应完全融成一体,显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中国美学凸显出认识上的模糊性。例如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都让人感觉到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所在。由此可见,中国人在旅游审美中以“自适、畅神”为宗旨,体现出重视人性自由的审美情调。自适、畅神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观照,是面对风景所产生的超功利的人性自由,是一种沉入意境的心灵状态。而西方,因为深受自古希腊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十分看重物体的形式美。西方人认为“美”是一定数量关系的差异与统一所达到的和谐。比如雕刻艺术,西方曾概括出人体雕刻美的三个原则:第一,头与全身比例为1∶7;第二,重心在一只脚上;第三,动作与肌肉要有柔化。总之,身体各部分,都应按一定比例来造型。所绘物象立体逼真,虚实分明,如可触摸。西方很多名著都是按照这些“美”的原则创作的。西方人旅游审美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综上所述,中西方旅游审美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如果说中国人的审美是一种玄境的话;西方人的审美则是一种真境。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亦即“重人”和“重物”思想的差异。中国人偏于抒情,西方人偏于写实;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西方人偏于现实美的享受。探讨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是有现实意义的。准确地把握这些差异,有助于组织对路的旅游产品,导游人员才能针对不同旅游者提供洽如其分的服务,从而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导游在旅游审美中的价值体现

第7篇

关键词:插画;视觉;审美;价值

一、插画构图中的平衡感与失衡感

所谓构图,是指画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画面中分布、安排和处理人或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合成艺术的整体。(1.绘画构图学)

图1 加藤彩作品

构图中的平衡感是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寻求秩序的一种表现,也是人们对于安全感的一种需求。画面的平衡并不是指视觉上的绝对对称,而是通过对不同元素的分解与组合,来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对称感受。构图中的失衡感是指利用平衡中的不平衡而产生的张力,或者利用平衡中力的表现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构图中的平衡与失衡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的平衡,二是局部的失衡,平衡体现的是一种秩序感,而失衡则是局部情绪化的一种表征。

在当代插画艺术中,对于不同主题的作品,会采取不同的构图形式。如图1中加藤彩的插画作品便采用了倒三角式的构图。作者将画面的主体放于中心位置,采用三角式构图避免了画面的僵化,使得画面更具流动性。

图2为几米作品《向左走向右走》中的一副插画。作品在左右的构成上形成对称感,但在上下的布局上,画面上方的留白给人营造了一种落寞的都市感。

图2 几米作品

二、当代插画中的造型特征

当代插画创作的造型语言与动漫造型有着相似之处。欧洲传统的宗教插画强调人物造型的写实性以及对人体结构的刻画,如米开朗基罗的《圣经・创世纪》。在神话故事的插图中,尽管人物的写实特征被加以弱化,但仍然重视人体结构和比例。

在《新蕾》杂志中,许多的插画作品都有着浓烈的日本风味。不管是阿亚亚、shel还是呀呀,她们的造型语言都借鉴了日本动漫作品中的元素,同时也加入了一定的中国元素。如呀呀的插画集《青瓷》,里面的许多作品的人物都有日本动漫中大眼睛、瓜子脸的特征。但呀呀加入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服饰元素,使得作品与本土元素得以接轨。

青春文学插画中浓厚的日本造型意味被许多业内人士所批评,而在成人绘本插画中,这一特点则得以减弱。如寂地的《my way》系列作品,其人物造型则得以简化,同时也具备了强烈的个人特色。作品的主角V有着一双空洞的眼睛,细长的手臂和脚,服装上的心型别针也是其特征之一。这一作品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国内外读者的热烈追捧。在此后,国内的插画市场也出现了众多类似的造型。

王卯卯也是国内目前十分著名的插画家。她的代表作品是兔斯基系列作品,在大学生群体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并在大学校园中被广为传播。兔斯基的造型很简洁,将兔子的其它造型特征弱化,仅突出其长耳朵这一特点,眼睛由一条线组成,具有一定的幽默性。

三、当代插画的色彩情绪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提及,色彩在信息传递上明显弱于形象,但在传递情感上,色彩具有造型所无法比及的功能。

人们对于色彩的感知往往具有无意识的偏好。在访谈的过程中,有来访者表示,其对色彩的偏好受到其当下情绪的影响。在其心情低落时,会偏好于素雅干净的颜色;而在其情绪高涨时,则更偏爱于高彩度的色彩。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会偏爱与自己心境相符的颜色组合。色彩作为艺术传情的媒介,其情绪化特征尤为显著。

风靡全球的台湾绘本插画作家几米被人们称为色彩魔法师。在他的成名作《向左走向右走》中,用水彩营造出的淡蓝色氛围是许多读者喜爱它的原因之一。蓝色常被人描述为一种忧郁和悲哀的色彩(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而这也符合其作品所传递的意境与氛围。而在近几年几米所推出的作品中,在色彩的应用上有了明显的转变。2010年所创作的作品《星空》在颜色上显得更为艳丽,也更为活泼,这不仅体现了几米创作技法的转变,也体现了一般大众审美需求的转变。

四、当代插画中的线条力度与动感

阿恩海姆说,人们传统上把形状比作富有气魄的男性,把色彩比作富有诱惑力的女性。在形状与色彩的结合中,形状必须保持对色彩的绝对优势,不然的话,一幅画很快就会解体。

阿恩海姆所说的形状并不意指线条,而是指物体的外在轮廓。在当代插画中,也有着许多单纯运用色彩进行创作的代表作品,但也有许多善于运用线条的插画家。

第8篇

关键词:建筑;艺术 ;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211-02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谢灵(1954-), 女,安徽蚌埠人,教授,从事军事写作学、军事文艺理论、军人审美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建筑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艺术之一。在西方古典艺术中,排在首位的便是建筑艺术。古典美学家常将建筑、雕刻和绘画称为三大造型艺术,足见它在艺术殿堂的重要地位。建筑艺术并不是单纯的精神生产,它还是一种物质生产,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重视研究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一般地来说,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的音乐性,可以使人获得多方面的美感

《红楼梦》中的描绘的大观园的建筑构图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极富音乐美的。书中第四十二回通过薛宝钗的口说:“这园子都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是这样。你若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形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要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这里谈的虽是大观园,但它的多少、主宾、添减、藏露、疏密、高低,不仿佛就是节奏、韵律、和声吗?不仿佛就是建筑的音乐性吗?

建筑和音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德国古典美学家谢林(1775―1854),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此后,又有人加以发挥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歌德和黑格尔都很重视建筑和音乐的紧密联系。歌德曾经赞美建筑是冻结的音乐,以致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的柱廊内散步时,仿佛听到音乐的节奏与旋律。黑格尔对于弗列德里希・许莱格尔曾经把建筑比作冻结的音乐说,也极为推崇。

建筑吸取了音乐的词汇来雕塑自己的形象,这就构成了建筑的音乐性。正因为如此,可以使人获得多方面的美感,而且可以展开想象,把欣赏者的视觉和听觉连结在一起,从而进一步获得听觉上的美感。当你在颐和园长廊里漫步的时候,你可见到长廊回环曲折,节奏分明,具有的韵律美,它简直是无声的音乐。它的廊柱仿佛是音符,长廊和山之间有二十几组美丽的建筑,如听鹂馆、云松巢,奇澜堂、画中游,景福阁、湖山真意,意留云在楼台亭阁。它们用美的魅力,把你的视觉和听觉之间,架起了一座通感的桥梁。

具体地说,建筑的音乐性首先表现为和谐。许多建筑家认为,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音乐和谐的见解中最先推断出了一种建筑和谐的理论。和谐的灵魂是多样统一。颐和园内的十七孔桥,桥孔呈半圆形,第九个桥孔居中最大,两旁的桥孔则分别由大到小,彼此对称,十七个孔虽各有变化,而呈现出多样性,但都统一在弧形中,中国古典桥梁建筑一般都是把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桥孔排列在孤形体这一完整的形象中,它单纯、清朗、均衡、对称,主次分明,极其和谐。

正因为建筑有这种音乐美的特征,所以建筑艺术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塑造完美个性有重要的作用。

二、建筑的构造性,提升人的品格的功用

建筑是物质产品,是人类审美理想的“外化”,蕴涵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人们往往从外化的美的事物中观照自身,得到。而建筑艺术是人类观照自身最方便,最重要的镜子。

我们观赏北海的承露盘,系一耸立的华表,其顶端站一个人物雕塑,人双手捧盘超过头部,承受天然的甘露。华表周围雕满流动的祥云图案,巨大的白龙,左右回旋,仿佛在飞腾,整体建筑形象,鲜明生动,典雅庄重,清朗流畅,显得既崇高又优美,充分发挥了直线韵律(耸立的华表,站立的人物雕像)与曲线韵律(云纹、龙图、承露盘)的造型功能。

梁思成提倡的大屋顶式建筑,是吸收了中国古典建筑精华与现代建筑优点相结合的产物,也体现了直线韵律与曲线韵律的结合。建筑的音乐美,是此时无声如有声的美,乃似动实静的美。这种富有声于无声,寓动于静的现象,是音乐的特质渗透到建筑中的结果。这种结果的获得不仅要靠视觉,还要靠听觉;不仅靠听觉,还要靠想象、联想。因为建筑毕竟不是音乐。它那三维空间的形体构造,必然诉诸视觉感官的观照,才可被人认识。它不会发出音乐的声响,因而人们也就不可能把它当成实际上的音乐看待。人们只有架起通感的桥梁,充分发挥想象、联想的作用,把视觉和听觉联系起来,才可通过视觉去诱发听觉,从而领悟建筑中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仅仅是就其象征的暗示的比喻的意义而言的。

你到过长城吗?当你看到长城的时候,一定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不由得会感慨:“啊,伟大的万里长城,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你即使从未写过诗,此时也会诗情大发,想吟诵一番。你深有这样的体会:长城宛如巨龙,在祖国的北方迤逦起伏。气势磅礴,气概恢弘,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连黑格尔也很赞赏万里长城的建筑艺术。长城是由无数石块堆砌而成的,但它的价值决不止于石块,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见证,它和埃及的金字塔一样,都是巨大的石头交响乐。但是,长城毕竟是一种建筑,而不是音乐。我们说它是石头交响乐,乃是就其象征意义而言,是指它的构造象征某种音乐性,暗示音乐的特质。不仅长城如此,凡是建筑都是如此。

我们观赏杰出的建筑艺术精品,总是感到自豪骄傲,充满自信和力量,这就是建筑美对人所产生的“”

功用。建筑艺术的内涵越丰富深刻,这种“”功用也就愈加强烈。

三、建筑的史诗性,具有时代的观照功能

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是“时代的镜子”。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对巴黎圣母院所表现出的时代文化、历史意义作了如下的表述:“这是人民的贮存;这是世纪的积累;这是人类社会不断蒸发而剩下的沉淀……真的,这座建筑物上一层层艺术的积累,可以作为好些厚厚的书本材料,这都是人类的通史。”雨果认为,“这个可敬的建筑物的每一个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并且也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

北京的故宫更是中华民族一部史书。它是在元代大都宫殿基础上逐步改建,扩建而成的。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营造北京宫殿。清代加以扩建,故宫环以城墙,叫紫禁城。如果把故宫比做巍峨壮丽、气魄雄伟的交响乐,那么,从中华门到天安门约有1.5公里长的建筑群,便是它的前奏曲。进入午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典丽堂皇,巍然屹立在故宫中轴线上,特别是太和殿,是中轴线上三大殿的中心,也是故宫宫殿的主体,俗称金銮殿。明清两代皇帝登基,朝会大典,即在此举行,它是皇帝发号施令的主要正式场所。三大殿支撑着高大朱色圆柱,殿内装饰着美丽的彩绘,屋顶的黄瓦闪烁着夺目的金光,巨大的廊檐向上翻卷,仿佛要起飞。太和殿前铺陈的云龙阶石,仿佛在游动,还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无不衬托出主体建筑的美,而太和殿就仿佛是故宫交响乐章的主题歌。故宫在中轴线上排列着三宫:乾清宫(皇帝寝宫)、交泰殿(宫廷小礼堂)、坤宁宫(皇后寝宫),乾清宫是主体部分,其他则是从属部分。总之,故宫是由许多建筑群构成的,每个建筑群又由许多独立的建筑物构成,成为具有三维空间的艺术品,秩序井然,贯穿有序,构成了多样统一的和谐美。当你畅游故宫之时,你的感觉、知觉、想象会出现一个美妙神奇的境界,你的耳中就不由得回旋着一组组、一串串木石瓦建筑音符谱写而成的大型交响乐。同时,更令你感慨的是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声,仿佛看见明清两代王朝的历史画卷。

凡是伟大的建筑艺术,都是一个时代人们审美意识的积淀,都是历史文化的缩影,因而都具有时代的观照功用。另外,某些建筑还具有思想教育作用。建筑是一种抽象的表现艺术,一般不摹仿和再现现实,也难于叙述出某一题材的内容情节,而是以独特的艺术语汇和象征手法,传达和表现出某种意境、气氛和情调,能使人产生某种联想、想象和比较,造成思想情绪上的激动。例如,我们到南京瞻仰中山陵,就会从内心产生一种仰慕敬佩之情;我们到芦沟桥参观中国人民纪念馆,就会从中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四、建筑的实用性,可以调节人的身心的平衡

建筑归根结底是实用艺术。实用艺术除了其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特征外,它另一特征就是不侧重模仿客观事物,再现社会现实,而是通过某种空间造型表现特定的朦胧、抽象的意境、情调或气氛。恩格斯说:“希腊式的建筑使人感到明快,摩尔式的建筑使人觉得忧郁,哥特建筑令人心醉神迷;希腊式建筑风格像艳丽天,摩尔式的建筑风格如星光闪烁的黄昏,哥特建筑则像朝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39页)这充分说明建筑艺术有不同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