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关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

关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7 17:50: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关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

第1篇

一、教学中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是关键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童趣》中,有两句句子出现到“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这两个“观”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看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景象的意思。词类活用上,“鞭数十”中的“鞭”,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多见。教学或复习这些知识时,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例句,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在掌握文言知识、理解词句大意的前提下赏析文章

对文言词、句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还远远不够。入选我们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是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的,作为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只有让学生弄懂文章大意后再去赏析才是符合实际的。只有这样去做,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领会。因此,只有走进去弄明白文义才能谈得上去领会文章精神主旨,否则一切将是空谈。

总之,文言文教学重点应放在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带领到经典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慢慢喜欢上这些经典之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继续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期使学生由会学达到乐学。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和批判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1.理论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应用价值。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背了许许多多的经典名作,做了许许多多的笔记,最终却很少有人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及分析文章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仍存在着“程式固定,千文一面”、肢解文本”、“统一答案,抹煞个性”的弊病.学生在阅读中缺少反思和批判意识。

二、相关研究的综述和分析

国外较早研究反思的是英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洛克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洛克认为反思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省自照,是人们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斯宾诺莎则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作“反思的知识”,而“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1]第一个真正系统论述教育与反思关系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Dewey),他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1933年)一书中认真论述过反思性思维的问题。[2]美国学者恩德・舍恩(D.A.Schon)在《反思性实践者:专业人员如何在行动中思考》(1983年)、《反思实践者的教育:走向专业中教学和学习的新设计》(1987年)这两本著作中,阐明了他对反思性实践的理解。[3]

自从20世纪80年代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首次引进国内,至今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论文也不断涌现。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教师将外部结论式知识强硬塞进学习者的头脑中,而是通过学习者对知识产生的过程的理解从而建构新知识意义的过程。

1.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3.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1.初中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缺少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阅读完文本之后没有自己的反思和见解,没有对文本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2.初中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内容研究。

具体研究结合文本阅读、课堂生成、课后总结

文本阅读,指的是7-9年级语文文本中包含的能激发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课文。

课堂讨论,指的是教师在课堂环境中引导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和课堂交流中碰撞出的思维火花,这其中包含着学生的质疑和思考。

课后总结,指的是学生在阅读文本、课堂学习之后把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能用文字的形式总结出来,这可以是课堂学习的反思,可以是对文章内容或作者观念的批判。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创新点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反思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

批判性能力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包括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它包括为了得到肯定的判断所进行的可能为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思维反应过程。

本课题创新之处在于:当前关于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很多,而没有就中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专项研究,如果能形成研究成果,将会以点带面,促进区域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结论、提出的主要观点

1.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存在的问题研究。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的情况,提高研究的针对性,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前期调研。通过调查发现,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评能力的效果极其不好,存在着诸多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现象。

2.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过程研究。

课题组成员通过实践努力,认为可以从“文本阅读――课堂讨论――课后总结”三个环节来实现过程的合理有效性。

3.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方法研究。

(1)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2)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3)在课后总结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八、研究成效的分析

1.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1)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某种固定学习模式,形成一种保守心态。

(2)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厌恶语文阅读学习或无积极意识学习,只是课堂上为学习而阅读,课外根本不涉及阅读知识,又导致了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极低的效果。

(3)学生极期望一种开放、合作、探讨的教学态势,期望教师从知识的单向传授的权威模式中走出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助手。

2.效果。

经过对初中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现状分析,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得到锻炼。

九、课题研究问题反思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把自己的阅读体验直接传达给学生的情况,而不充分观注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形成的自我体验,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思和批判上方法上的指导略嫌不够。今后我们的研究目标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思维和批判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长足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阅读教学任教而道远。

十、主要参考文献

[1]章晋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1):53-55.

第3篇

【关键词】 反思;教学;存在问题;方法指导;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我们农村初中正常都采用专题形式复习。往往到这个时候,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诸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历来如此。比如口语交际表达不够贴切,文言文阅读答题缺乏自信,现代文阅读答题不能一语中的,作文内容显得单薄,等等。

专题复习中发现的这些问题,不能不让人去深思。

假如专题复习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初中生刚入学之时,语文教学即能从临战的需要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讲解和训练,岂不就轻松自如得多了吗?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很有必要。

反思之一: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在口语交际专题复习中,存在问题主要为:1.表述语言单薄,词不达意;2.讲述或回答问题时语言缺乏逻辑性;3.听他人说话,难以把握要领。按理说,出现这些问题是不应该的,但问题却出现了。探究原因,大致有二:1.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对口语交际教学普遍存在忽视的现象;2.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口语交际教学特点也不能很好的把握。

为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把口语交际教学真正落实到位。一是教学途径可以多样化。课前,我们可以鼓励交际;阅读写作中,我们可以渗透交际;交际课上,我们可以训练交际;社会实践中,还要注意运用交际。二是教学方法要科学化。要做到:1.训练有序,2.创设交际情境,3.要实现课堂的互动,4.教给交际的方法,5.及时评价反馈。总之,我们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要注意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具体的教学中,用好教材,去努力探究,把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好。

反思之二:关于“文言文阅读”教学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以记忆为中心,忽视了诵读,忽略了文言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普遍缺乏兴趣,感觉理解困难。

我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熟读成诵,多朗读文言文语段。2.厚积薄发,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句式。3.掌握规律,教会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4.文以载道,真正发挥文言文的教育价值。而这里又要突出二、三两点。词汇积累,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用法,也可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作归纳总结。对于常见的句型,要熟练地理解其结构,较准确译出内容。对于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要求学生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口诀,即: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在读懂文本上下功夫、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反思之三: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

在现代文阅读题复习中,发现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取舍能力不强,答题往往抓不住要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农村教师往往是以书为本,以具体的训练文为本,缺少统筹考虑、逐点训练。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重视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文阅读,重在研读材料,审清题意,按点答题。应培养学生准确抓住问题要害,并能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要教会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要学会把握题干中的重点信息,要注意题干中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在题干中就明确了在哪一段中寻找答案),理解题目意思和考点所在,避免盲目性,以便迅速找准解题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探究。这样,通过学生解题方法的学习和解题规范的训练,同时进行大量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学生在答题时就会容易下笔,而且准确率也会比较高。

反思之四:关于“作文”教学

作文水平体现一个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但是,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却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导致学生作文存在诸多问题:素材缺乏,语言平淡,布局凌乱,书写潦草。究其原因主要是:1.教师对作文教学重视度不够;2.农村学生经济贫乏,导致不能买更多的课外读本增加阅读量,阅读面狭窄;3.没有养成观察习惯。对身边的人或事物,视若罔闻,没有特意留心观察的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创新教学;高效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我国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尤其是初中语文的教学正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的阶段,一定要很好的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随时根据社会环境、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创新探索、研究。随着时代与科学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创新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性教学模式。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创造力,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变得异常机械化和程式化。当下的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课本教材枯燥无味、僵化死板,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与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及质量较低,教学效果较差。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思考、求知以及善于创造、创新的能力。

二、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革和创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进步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因此,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融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和能力,不断借鉴之前的教学反思,探讨与解决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过程以及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及综合素养。

2.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设计合适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师可采用诸多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多看、多听、多写。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气氛,更好、更快的进入课文情境,还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型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进一步促进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与优化。

例如我在教《变色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小说发展变化的情节在课堂以图画或是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六幅画面,让学生清晰、明了的对主人公的六次变脸进行观察、分析,对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丑陋人物形象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生动形象的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理解能力,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提问、思考。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顺利、高效的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教师应积极的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抛出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思考。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提出问题如:作者描写的为什么是父亲的背影而不是父亲的正面?作者问什么要详细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如果是你们,会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父亲的背影?提出这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认真进行思考,并将每个学生的想法表达出来,进行讨论、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快的学习、理解语文知识。

4.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语文教学是一项看似简单却也繁杂的工作,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教学,进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初中语文教师的应有的人格魅力;贯彻审美教育,培养、塑造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心灵交流,造就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初中语文的学科魅力和影响力,贴近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状态。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同,让学生分角色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或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编;亦或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喜好,选择一个角色,分角色朗读或将角色人物表演出来,进一步将人物性格特点更好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作为课程革新的先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优化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提问、思考;进行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等等一系列的创新教学,以实现高效教学,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进步,推动新课标下的现代化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大闯.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苏人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泰格特作品《窗》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12):71.

[2]何小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8):199.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教育;民主氛围

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个体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情操,铸造精神,完善人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认识语文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教学中语文的综合效应,把学生学识的增长和人格形成协调起来,努力开展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初中语文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我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初中语文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格教育的意义

1.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与“道”的结合体,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怡情养性、塑造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初中语文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和语言文字的能力,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2.初中学生需要加强人格教育。

随着独生子女、留守少年的增多,学生的自控能力也在减弱,不少学生身上存在集体观念不强、社会公道沦落、自私自利等一些人格上的缺失。听任其发展,必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由于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这就决定了在初中阶段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育。如果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重视培养高尚、健全的人格,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这也正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3.人格培养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们说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这个人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水准,在做人处事方面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前在初中教育中我们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这也就要求在教学中重视一个学生的智能开发的同时,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在人格上要完善,这是初中语文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一个人的道德、精神是否有高层次的追求,是我们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正是基于此,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实施举措

1.突出人文精神。

初中语文教材选材都很严谨,这里面有很多的古代圣贤、仁人志士等可以示范后人和学生的优秀事迹和一些警示学生的名言警句,这些包含人文精神底蕴的材料,是对初中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应用教材内容,做到因势利导,强化引用,将初中课文中的一些人文因素利用起来,深入发挥阐述,让学生受到人文的陶冶,成为铸造理想人格的座右铭。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屈原与杜甫忧国忧民、关爱民生的高尚情怀;闻一多追求民主和自由的大无畏精神;鲁迅的爱憎感情等等都是从古至今中国人高尚人格的典范。初中语文教学如果注重这些人文瑰宝,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加强情感渗透。

初中语文学科是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与情感性的课程。如何调动起学生情感、感染学生也是一门艺术,这其中最关键在于怎样使教师、学生与作品蕴含的感情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对于真正懂得情感教育的语文教师的每一堂课,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或其他内容的教学,都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情感教育,在这样的课堂上,初文教师从内心深处,用自己的情感效应不断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就会达到有效培养学生人格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时,我让学生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然后了解舜等六位古代伟人出身卑微贫贱,经受艰苦的磨炼却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深刻体会成才的艰辛,从而让学生明确“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3.不断营造民主氛围。

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彻底地抛弃那些师道尊严的教育观念,积极构建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做到态度友好、方式灵活,不断营造民主化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积极参与到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加强师生合作,在师生的相互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在师生友好的气氛中收获生命完美人格的体验,感受到人格的尊严。

4.巧借作文育情。

我国历史上写文章好的人或好的文章很多,而真正能够流传千古并不断被人传诵的都是一些人格高尚的人写的好文章,这说明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来做起。为此,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说明白,好的文章一定要好的人品来配合。作文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表达,是作者对生活感悟反思的结果,教师应该把作文教学看作是师生加强沟通的很好机会,以真挚的情怀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作文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说真话、有真情,从而让学生每一次作文都是求真、求美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从而达到在作文中培养学生人格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探寻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唯其如是,才能达到初中语文新课改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优化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被许多国家普遍使用的独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引发学生愿意努力学习,团结同学,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并通过这样的方式,缓解教师与学生的紧张关系,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促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乐趣、有动力,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反思教学,做足教学准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会经常听到教师叮嘱学生,课下好好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由于教师只是口头上的表达,也没有真实地付出行动,去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导致学生也只是听一听,随后就忘记了,也就没有真正地为预习而付出行动。这样一来,教师在授课时,学生不熟悉课文内容,也就没法顺利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提出探究质疑:“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之后要求学生小组谈论,因为学生没有提前预习课文,也不知道教师所提出的疑问来自哪个自然段,更不知道该从何开始讨论,严重地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转化自己的教学思维,尝试着与其他的教师交流教学方案,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使自己的教学安排简单、合理、明确,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相互监督、相互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会受到优秀学生的影响,愿意自主地探索、搜集资料,与小组成员讨论、分享,提高初中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二、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做好权衡,认真实施教学

目前,大多数的学校已经普遍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是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学校给的教学规定,或者某种教学改革,便强制性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然而,并不监督、引导学生讨论,导致整个课堂的气氛十分的诡异,个个都无话可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极其不理想。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为了在学校公开课上让学校考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行力度,便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给出学生一个探究问题,文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就这样学生便展开讨论、小组之间共同探究,可是,教师给出探究问题之后,就没有及时地监督、引导学生,这就使有一些学生不参与讨论、不积极地发表见解,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教师应权衡好语文教学的教学安排及教学的时机与方式,认真地实施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其认知知识的能力,结合教学目标及资源环境,合理地给学生分组,用符合学生探究、思考的教学方式组织、实行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内的学生共同探究有难度的语文问题,让优秀的学生启发较差的学生,整体性地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让学生思考:题目中所说的“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我们平常所交的朋友,一般是在学习上、生活上帮助过我们的同学、伙伴,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长辈称为“童年的朋友”?并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同时在一旁监督学生参与的状态,让同学之间优劣互补,共同完成这一问题。不过,在开展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身份,也应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洞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一切发挥与表现。而且,还要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当学生的讨论学习无法继续时,教师应巧妙地给予提示,以便学生的小组学习更加精彩。

三、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应采用

“多维交流”的方式,重视评价一句表扬、一句鼓励可以给学生很多的自信,让学生有动力、有激情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地开展。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与学生多互动、多交流,多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到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具体表现,然后在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时,根据学生的汇报表达、表现,给予学生评价。例如,在学习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教师让学生对小说主要交代了哪些情节?你认为哪个情节写得最好,为什么?这一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探讨,之后,教师检查学生合作学习情况时,教师可以对回答充分、漂亮的学生给予鼓励,说,“很好,你表述的不错。”等夸奖词,给予学生最真实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内心的学习热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评价方式,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奖励、表扬。综上所述,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学习、发挥、展示自我提供更好的平台与方式,给予学生最好的教学指导。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与突破,还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索,为学生创设高效、优质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应德领.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5)

[2]唐燕.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四忌[J].才智.2010(18)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教学;思想道德意识;传统美德;语文教学

一、注意学生道德培养的递进顺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人理想的生活轨迹,在这样的一生之中无疑不表现出对道德的提升过程。在《礼记・大学》中提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告诉我们,传统的美德教育也要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一步骤进行,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进行积极的引导。例如,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诚信的重要性,用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写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列举一些失信道德引导的不良后果。然后再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用宋学大师朱熹的治学名言,“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见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二、传统美德的渗透要循循善诱,举一反三

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时,列举一些熟悉的诚信故事,让学生积极反思,踊跃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概括,发人深省。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让学生联想平日里爸爸妈妈的辛勤劳作,如何为自己默默付出。通过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使得学生分享自己爸妈的辛苦,反思孝道的重要性。借此机会,引入一些古代人关于孝顺的相关名人古句,比如“百善孝为先,万恶为首。”“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然后不但强化学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人伦孝道。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第8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 初中语文 以写带读

前言 都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都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甚至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诚然,传统中的颂经或读文的确顺应了“八股取士”的潮流,但是否在“苟日新,日日新的”现代创新社会依然必须循规蹈矩、抱残守缺地怀揣清规戒律、海枯石烂地高呼“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呢?唯有创新,我们的现代教育才有生机;也唯有创新,我们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的语文写作与阅读才能突破“阅读本位”的藩篱而充满新的希冀。

(一)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读写改革的现实性分析

1、关于以写带读的教学实践诠释

初中语文的以写带读是指在学习某一课或某一单元的课文之前,教师从阅读教学的目的出发,联系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先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技巧的“写”作为辅助手段,即先给学生布置一个相关主题或命题,要求学生思考与写作;之后再开展课文或单元课文教学,促进学生自觉、深入地定向与扩展阅读,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以写带读之目的在于“写”,其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由定向阅读、课内学习延伸到扩展阅读、课外学习;本质在于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理念,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内心的苦思冥想转化为外在的真实体验。以写带读的语文教学,是近年来为数不少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的教学改革实践。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师与学生原有的教与学的方式或模式提出了新的颠覆性革命或挑战。

2、关于以写带读教学的理论支持

2011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初中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是,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强调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及其改革语文教学任务的紧迫性:“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由此,我们初中语文工作者理应身先士卒地思考以写带读教学课题,千方百计地推行以写带读教学改革。

3、关于以写带读教学的现实价值

新课标十分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也非常强调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就一般地通论,阅读和写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相互促进;读是写的前提和基础且服务和指向写作,写是读的目的和深化发展且为读的最终归宿。一方面,阅读对写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素材、构思、表达形式、写作技巧、优美文句,或模仿范本;可以让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另一方面,作为促进阅读教学方式之一的以写带读之写的实际生活功能更大于阅读功能,更能促进阅读水平提高;其具体作用或现实价值如下:

其一,写作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能动性。当“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候,当写然后知不足的时候,没有“成竹在胸”的内心知识空虚或渴望于是会激励初中学生多方搜集资料,引导有目的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给阅读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学生在对课本选文、课题读本和各篇文章进行反复阅读、揣摩,领会的过程中收获写作特点、写作方法、构思方法等。

其二,写作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围绕主题自由主动地广泛搜集素材或泛读,含天文地理、科技军事、音乐影视美术等,从而可以均衡汲取营养,丰富其生活阅历,拓宽其思维视野或思路,真正地成为读的主人、放飞思想,“形散而神不散”的创造想象。

(二)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读写的现实问题探析

叶圣陶先生曾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相互关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培养和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本身就是目的,读书并不就是为了写文章。” 于是乎,在语文教学中阅读领先、写作在后的的阅读本位思想得以确立与流传。直至著名语言学家与教育家黎锦熙提出“写作重于讲读”,指出写作能力的培养比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写作教学比阅读教学更重要,写作本位的思想才得以在困境中渐露机芽。

现实地考察初中师生们在处理阅读与写作关系上的问题,可以看到以下方面不足:

1、片面对待读写关系,认识偏差严重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把阅读与写作人为割裂:阅读课只谈读即读非为写,写作课只谈写即写非所读,以至读写游离、学法单一;阅读与写作的分专题练习或强化训练;片面强调阅读的地位与作用,而忽略写作的现实功能或把写作课程边缘化。其结果只能是导致作文的写作量上甚少,更毋庸谈质了。

2、纯粹的阅读因目的或指向不明而效益低下

传统的先读后写,使学生的写作思维往往受到教师讲解和提示的束缚,产生写作的惰性和依赖性,不利于多角度观察生活,有创意地表达思想。或写作脱离教材文本的榜样作用,天马行空地寻找阅读资料,导致阅读与写作效益低下。或往往只突出段落或篇章的阅读教学,强调对内容的理解,或忽视有意识的写作性阅读与阅读积累的指导,忽视写作方法的渗透,忽视传授观察事物与认识生活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导致学生写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无病。

(三)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以写带读促读的现实途经

1、大力转变观念,强化为写而读与以写带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应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因此,面对新教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教师务必要务实地转变观念,积极创设和谐环境,力求做到以写带读,让学生有方法地阅读与有思想地写作;切实地树立以写作为切入点、从写作的角度阅读课文或素材的思想,积极指导学生主动、自觉、有目的地阅读,感知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选材的艺术性与和遣词造句的精美表达等;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与规律的指导,加强写作思维常识、方法和规律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训练。这样,通过为“卖”而“炒”、现“炒”现“卖”、学以致用地阅读,学生就会快速体验阅读的收获快乐,好读好写之情自然会不言应喻。

2、适时引导点拨,凸显学生的写读主体地位

写作命题和主题要求明确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适时地不断引导或点拨,以保证阅读的方向、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在阅读指导中的作用包括:引导读书目标、推荐经典文学作品、授予课外阅读技巧、评价课外阅读行为。在写作初期的初读阶段,指导学生通过摘抄式、提纲式感知所阅读文章的整体;在再读精读阶段,指导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深入研讨;在熟读阶段通过体会式阅读引申拓展产生感悟。教师要努力做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能动阅读,倡导学生勤思善疑的创新阅读品质。例如,在阅读《安塞腰鼓》时,要着重引导学生读出课文在描写“腰鼓”时语句短促、节奏感强等语言、情感、写作方法与自己感受或想象的相同以及学生自己所领悟的通过黄河的气势来烘托“腰鼓”的独特,兼包并蓄,思想自由;读出自己有可能比作者更高的意境,写出更优美的语言,增强学生言语表现的自信力。

结束语 面对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与背景,面对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急促的脚步,我们身处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理应“不用杨鞭自奋蹄”、积极适应性地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处理读与写的辩证关系,认真思考与大胆实践以写带读与以写促读的教学模式,努力使学生在写作主题的天空里尽情地遨游或飞翔、积极主动地乐读:泛读精读研读,尽可能多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尽可能多地掌握搜集与筛选写作素材、揣摩写作思路与技巧的方法,尽可能多地积累材料、锤炼思维、训练表达,尽可能地用不同的方法认识自我、表达自我,不断实现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双赢的期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