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教学专业

小学教学专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7 17:50: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教学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教学专业

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应积极改革创新,全方位提升小学生音乐学习的综合能力,并且要促进小学生能够形成良好音乐素养,为今后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基础。然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还有一些影响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因素,限制着教学质量提升,阻碍着小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改善当前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以此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良好为小学生开拓学习视野,增强小学生学习意识,培养其综合素养,进而实现素质背景下的理想教学目标。

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事业中全面倡导的新型教学理念,在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素质教育促进了音乐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音乐专业能力与音乐素养,是促进小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有效教育理念。同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能够提升对小学生德育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能够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创新精神与音乐实践技能,在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文化品格与思想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理想目标。

二、影响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因素

(一)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发展

当前,在小学院校中部分教师还未充分认知并掌握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也未曾积极有效的引进素质教育,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也是过于形式化,不符合小学生音乐学习的综合发展。针对此现象,教师盲目的进行音乐教学,不能充分挖掘小学生的潜在能力,也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音乐综合素养与综合能力,阻碍着素质教学目标的实施,以及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成效提升的目标。

(二)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化

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对于音乐教学还运用传统教学形式,直接影响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音乐教学不能良好实现素质教育下的理想目标。传统教学形式不仅不能有效创新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并且在教学制度的建设上还缺乏着科学合理性,对于小学生音乐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素质教育下培养音乐素质人才的教学要求,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限制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

(一)积极制定符合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科学内容

如何基于素质教育改革创新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是当下首要实施的教学目标。而积极制定符合小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科学内容,能够有效提升音乐教学成效,促进小学生实现音乐技能与音乐素养良好提升。例如,要积极根据小学生今后音乐学习发展的方向,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切合实际的围绕思维、学习、观察、训练等方面进行教学,以此强化小学生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实践技能。同时,要根据素质教育理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材来提高小学生音乐整体应用能力,切合实际的与教学目标和小学生的实际要求相结合,保证教学内容能够追随时展的脚步,让小学生能够在音乐学习中具备鲜明音乐观念,使其能够在今后学习与实践中能够实现终身发展,由此能够达到音乐教学的真正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

(二)全面创新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

小学教育专业全面倡导素质教育,并且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音乐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全面创新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形式,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也是促使小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与素质提升,实现终身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引进实践教学,强化小学生的拓展训练提升音乐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可在课堂上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设置相关音乐教学如歌曲创作、乐器演示、合唱竞赛等,让小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以此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兴趣。其次,教师要以小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其不同的音乐学习方向,开展沟通交流模式,强化小学生音乐实践能力。最后,在注重突出小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依据素质教育理念结合多种实践教学,促进小学生音乐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音乐素养能够良好提升,为今后学习与生活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语

第2篇

通过结合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不同的教学技能的相关社团或联合会,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活跃,也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能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社团或联合会,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相同的爱好和特长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得以发挥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团体性的组织。它具备非常广泛的影响以及非常丰富的内容,与此同时,其组织活动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它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应该根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要求来科学合理地建立学生社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活动的平台和空间,这样的平台和空间是“第一课堂”很难完全提供的,所以,必须设置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并且和教学技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举例来说,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存在着非常密切联系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具体包括英语社、摄影协会、舞蹈队、书法社、文学社、合唱队、教育理论学社、系报、广播站等社团和组织。通过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类似的社团和组织,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地加入到各种各样的具备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的情操,让他们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也能够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大大提高,切实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二、高度重视教育实习,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延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专业化是借助于“实践性知识”来进行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为了应对当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不够长、实习效果不够好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延长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从而保证其实习效果。具体来说,可以选择分散实习(每学期一个星期的实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统一的方法;也可以选择两次实习,也叫做小实习(集中实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统一的方法等。

2.安排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

考虑到实习自身的具体特征和其他的各个方面的因素,非常容易出现走马观花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安排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与此同时,可以采取“拜师制”,也就是说,科学合理地确定学生所进行实习的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安排学生真正地深入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进行见面,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在建立了良好的师徒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

只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才能够保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成效。

1.大一、大二期间。

大一、大二期间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理论学习,保证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在进行深入地调研的基础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团队有必要制订全新的版块化课程设计方案。在学分分配方面,在专业限定选修课、实践环节、实验课程等方面的学分较重。在选修版块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教育心理版块、小学数学版块、小学语文版块、小学科学版块、教师成长版块、课程改革版块、先进教学方法等版块,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2.大三期间。

大三期间进行教育实践类课程学习与针对性训练,与此同时,进入一线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听课评课,模拟训练;也可以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教育实践,采用全景教学方法、现场诊断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

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进入小学当中参与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以互惠互利的实习基地建设为龙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为小学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实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的多样化。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实施“校外导师制”,也就是说,从大三学年开始,就将学生安排到小学和骨干教师确立“师徒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进和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教育实践能力,越来越成为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关注的内容之一。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将“实践取向”作为三大基本理念之一,将“教育实践与体验”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结合相关课程学习,密切联系小学,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不断加强教学研究,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完善课程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平台。按照“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结构、内化素质结构”的总体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制定上应强调以“学术性、师范性”为特色,以能力本位为主要价值取向,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拓展、综合素质等五级课程平台,强化儿童发展、教育哲学、小学教育概论、班级管理、教育政策法规、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师语言、书写技能等课程,努力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同时,强化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教育专业素质课程所占总学时的比重,合理分配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方法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各部分的课时比例,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努力构建基于学科知识体系、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基本技能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小学教育专业应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即通过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的情感;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理念;具有初步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交流合作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长。为此,大学一年级应侧重教学基本功(包括书法、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声乐与器乐、简笔画与手工制作等)的训练与专业情感的初步培养;大学二年级应侧重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作业布置与批改、个别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能力等)的训练与教育理念的形成;大学三年级在继续培养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应培养教育管理能力(包括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课外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的能力等),并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专业情感与教育理念,培养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大学四年级则侧重培养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包括选择课题、设计研究计划、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撰写教育故事与小论文等)和自我专业特长(即经过实践训练,学生在专业能力某方面形成的一定的优势,如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小学教育专业各门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改革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应结合课程内容制订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实施途径,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如,教师语言、音乐、美术、书法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等相关理论课程可按实践教学大纲,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对学生实施观察学习、模拟学习,加强形成性评价,训练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实践的同时,各课程还可加强课堂教学的延伸,如,开展课前十分钟演讲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重视实践性作业的布置与检查,加强课后实践能力的训练与辅导,弥补课堂实践教学时间不足的缺陷;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学习笔记,记录课外阅读(理论、案例等)的摘要、反思成果等,拓展学生视野;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加强微格教学,组织到小学见习实习,指导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阅读教育名著,研讨教育热点问题,撰写教育小论文,开展教育手抄报、读后感、教育教学技能等各类教育技能比赛,以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积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将笔试、技能考试、汇报演出、展览等形式有机结合。如:教师口语、书法、音乐、美术等必修课期末可采用抽签决定考试题目、相关教师组成评委组打分的考试方式;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可采用闭卷考理论、开卷考技能相结合的方式;专业拓展课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技能与训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语言表达艺术与训练、儿童歌曲创编与伴奏、儿童舞蹈与唱游、儿童故事表演与创编、教玩具制作、书法艺术等也可采用汇报演出、展览等形式,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课外实践训练

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是实践教学的又一基本途径。小学教育专业应制订并落实课外活动的制度与措施,根据专业特点组织相关学生社团,列入每学期系部、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将社团活动和群众性活动有机结合,广泛成立各类学习型、活动型社团,如支教社、文学社、心理辅导站、大学生合唱团、手工制作、声乐、体育、书法、朗诵等多个类别的活动社团。在抓好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强化实践锻炼,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成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锤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积极开展普及性的群众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教学基本功与能力的检查与训练,如由学习部负责实施普通话、书法、简笔画、声乐、舞蹈等教学基本功每日一练活动,保证课外训练的制度化、经常化与常规化。同时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剪纸、手工制作、简笔画、歌舞等专业展示,举办简笔画、书法、朗诵、演讲、器乐、手抄报、讲课、说课、评课、组织班队活动、课件制作等教师能力大赛及征文比赛(文学、教育心理、儿童文学等)、手抄报比赛、科技小制作比赛等,提高学生开展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的积极性,提升实践教学的成果。

在加强校内实践的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重视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开展教育见习与实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提出,要“结合相关课程学习,观摩小学课堂教学,了解课堂教学的规范与过程。深入班级,了解小学生群体活动的状况以及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获得与小学生直接交往的体验。密切联系小学,了解小学的教育与管理实践,获得对小学工作内容和运作过程的感性认识”。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应根据课程设置情况,将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内容具体化、制度化,力求每次见、实习前均有基础教育名师举办讲座或公开课,做到整个见习、实习过程都安排专门教师全程带班,加强指导;见习、实习后都要求学生按照提纲进行反思,写出日记、总结、小论文,组织学生交流,从而实现教学实践的层次化、自主化和反思化。

四、推行顶岗支教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教育实践与体验”中要求: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案,经历1~2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参与指导学习、管理班级和组织班队活动,获得与家庭、社区联系的经历;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获得与其他教师直接对话或交流的机会……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获得科学地研究学生的经历与体验。据此,根据学校定位、地理位置、课程时间比例要求等实际情况,为保证学生实践锻炼的经常化,小学教育专业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小学加强联系,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开展顶岗支教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又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当地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服务地方,从而实现多赢。

为此,小学教育专业一方面可以组织大二、大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立支教小组,在进行充分的“上岗”前的集中备课和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定时间、定课时、定人员,有组织地到支教学校任教和辅导课外兴趣小组,增加学生对小学及小学生的直接感知,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的能力,训练学生初步的教学能力。同时,小学教育专业应根据课程计划安排,充分利用实习环节,组织学生到小学顶岗支教,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实习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实习课外活动,进行教育观察、调查与课题研究等,深化学生专业意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建东.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模式探析[J].文献资料,2009(33).

第4篇

本文在明确小学教育专业微积分课程目标及学生数学学习基础之上,提出了教学设计的原则,并据此对《微分的概念》一课做了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

教学设计;微积分;小学教育;微分的概念

《微积分》作为现代数学的重要分支,已成为众多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不同专业的微积分课程在目标设置、内容选材及教学策略上应有自身的特色。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发课程的首要环节,小学教育专业的微积分教学设计应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从学生现有的数学学习基础出发,使设计的各环节凸显出本专业特有的“师范性和基础性”。

一、小学教育专业微积分课程目标

首先,学生应当获得微积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和深造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其次,学习以运动、变化、无穷的观点看待事物,体会微积分解决问题的神奇力量。这将使学生懂得微积分的价值,同时获得现代高素质人才必有的辩证、广阔的思维;最后,要借助微积分的学习,加深对数学基本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认识。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内容不同,但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学生在微积分学习中的思维方式方法必将对其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

小学教育专业的微积分课程是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在一年级开设,学生学习的基础有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技能方面微积分的研究对象是函数,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已在中学阶段学习了函数的有关概念、公式、定理及性质,懂得基本初等函数的运算和作图,具备了学习微积分的知识技能基础,但这些知识的清晰度和可利用程度较低,相关技能并不娴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其辨认和再回忆,以加快其思考速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数学思考方面学生能领会数学的抽象、推理和建模,但多数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低,不能自觉、合理地运用数学方法,鲜能独立发现。同时,受高考前“题海战术”的影响,存在“重技巧轻思路,重答案轻过程”的倾向,在微积分的学习中缺乏思考的主动性和条理性。在教学中,教师势必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小学教育专业微积分教学设计原则

(一)重视各概念间的意义建构微积分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各基本概念(增量、极限、导数、连续、定积分、不定积分等)相互联系生长形成了微积分的主要脉络,进而生成附属的性质、定理、公式等。从专业培养和课时量考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也无必要学完其中的各个知识点,但他们必须认识微积分基本框架结构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概念。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概念间实质性的联系就能把握微积分的知识生长点和重要思想方法,同时清晰稳定的概念是学生进行判断推理的的依据。学生获得概念是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交替过程,在讲授新概念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明确新旧概念的关系,以实现概念的同化;提供具体直观的材料引导观察、作图、演算、猜测、推理等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概念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澄清概念本质,从而扩大和重组其认知结构,加快概念的顺应过程。

(二)注重问题的解决过程没有固定模式可套用解决的数学题就是数学问题,一旦掌握了该类问题解决的固定方法,形成模型后,遇到此类问题只需套模式解答就行了,就是做练习。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建立模型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以问题解决为平台通过讲授、演示、启发式谈话等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思考,通过反问、质疑、点评等手段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深刻性,从而实现抽象和建模。做练习可以加深对模型的认识,体会模型的高效便捷。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应注意练习的典型性减少重复性,同时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判断出练习与模型的匹配,如设置一些纠错练习:(3x)'=x.3x-1是否正确,为什么?

(三)加强数学方法的运用,减轻逻辑论证的过程性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步骤程序,数学思想抽象概括,而数学方法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理解数学思想必需经过数学方法的长期实践运用。如极限的思想,学生要通过“无限分割、无限逼近、化曲为直”等方法解决问题才能逐步领悟。同时数学活动过程中结论的发现、证明都离不开数学方法,学生只有懂得其中的方法才能理解结论的意义及其正确性。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应当懂得微积分结论的来龙去脉而不必过于关注细枝末节。因此,教师要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发现结论及寻求证明的路径,对于证明结论过程,则应降低要求,逻辑推理严谨的细节,可以直接提示或演示给学生看,达到“知晓”的目的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未曾接触过的数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和讲解使之接受,对于学生较为生疏尚不能自觉运用的数学方法,教师应适时提示或帮助其回忆,并提供机会让学生效仿、操作和反思。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识及思维品质都会得到提高。

四、《微分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微分定义的背景材、微分定义、函数可微的条件。

(二)教学目标1.经历求解实际问题中函数增量近似值的过程(1)抽象出函数f(x)在点x0处的微分定义;(2)能理解并记忆表达式:y=Ax+O(α)y=dy+O(α)y≈dy;(3)初步体会微分的应用性。2.通过对比导数和微分概念中的表达式及观察实际问题中的A值,能猜测出A=f'(x0)。3.通过阅读证明过程,理解可微圳可导,记忆公式dy|x=x0=f'(x0)x。

(三)教学重点y、dy、f'(x)的关系。难点:微分定义的构造性表述方式。

(四)学情分析无穷小量及高阶无穷小量的概念是学生解决新问题,理解y≈dy的必要的知识,这一知识点大多数学生达到理解水平;导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是学生将导数与微分建立联系的知识基础,多数学生能大致回忆导数的概念公式,能快速计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与讲解演示法、阅读法相结合。

(六)学习方式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指导的发现学习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第5篇

一、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基本内容

本研究主要以某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已经参加过见习、实习的在校生、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4份,问卷有效率为95%。同时以实习基地Y小学为依托,对20位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访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师范生毕业要求,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进行了四个维度的归纳和划分。

(一)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口语表达能力是各项教学技能的基础,不仅是教师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传授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师口语技能训练中,我们应该以普通话训练为基础,结合态势语表达技巧展开专项训练,注重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启发性、生动性和艺术性。

(二)书画能力书画能力主要包括三笔字技能和简笔画技能。在小学教育阶段,板书板画技能是学生的基本功,也是学生展开教育教学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不仅能够服务于教学,而且能够为小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教学操作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主要包括教材分析能力、课堂教学操作技能、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微格训练等,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核心技能。在教学活动开始前,通过有效的训练掌握教材和文本的解读方法,课中结合多媒体等教育教学手段,以教学情境为导向灵活地运用导入、讲授、提问、讨论、总结评价等方式进行教学操作能力训练,课后通过反思回顾进行诊断性评价,从而提升个人教学核心技能和水平。

(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包括课堂组织实施能力以及德育技能,如班主任管理技能、心理辅导技能等。这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教学案例和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出有效的处理和反应。同时能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二、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总体技能水平不高本研究针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具体情况首先划分出“很熟练”“较熟练”“一般”和“不熟练”四个等级。通过调查发现“一般”等级的比例是最高的,其中对教学管理能力、三笔字、教学设计能力三项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到73.45%、67.54%、68.40%。由此可见,学生以上三种能力相对较差,另外从总体情况看,学生普遍存在对自己能力认可度较低,认为自己的能力水平只停留在一般水平。

(二)技能训练方案没有系统性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培养主要基于课程展开。除此之外,高校还会针对学生实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为期两周的研习实训,但时间很短,没有办法短时间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技能。因此,就目前的技能训练方案来说,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教学技能的训练工作应按照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并按一定的目标,运用一套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有重点地进行训练。

(三)技能训练内容缺少针对性在调查中,我们通过对23名毕业生和91名在校生的研究发现,学生在实习见习中或在工作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所学习训练的内容与实际教学不对等。比如在口语表达训练的过程中,70.6%的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普通话考试,因此会以考试内容为主要练习任务,教师也很少选择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篇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就使得技能训练的内容缺少专业针对性,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四)技能训练过程缺乏指导性研究中我们发现高校会对学生布置技能训练任务并进行考查,但是受制于教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时间等因素,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往往学期初存在的问题,学期末仍然存在。小到一个汉字的书写笔顺,大到一节课的课程设计,定性思维和固化模式制约了学生的自我纠正,而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并在训练过程中加以指导,往往影响学生的技能质量和专业水平。

三、师范生技能训练的提升策略构想

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高校教学技能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水平,因此,针对高校师范生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策略构想。

(一)建立“课程+技能+实践”三位一体的技能培养模式制订本科4年的技能训练计划,构建技能训练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设计课程,第一学年主要针对基础能力训练,包括书画能力、口语能力;第二学年主要针对教学能力,同时兼顾基础能力,包括微格训练、艺术技能;第三学年主要针对专业教学技能和教学管理技能;第四学年强化教育发展与运用,在实习实践中应用提升,让学生在观摩、实践、反思中不断提升技能水平。

(二)形成全程考核的技能考核和评价体系采用全程考核的技能考核和评价体系,从入学开始就实施为期4年的技能考核评价方案。根据课程设置和学生训练情况,在不同的学期考查不同的内容,比如也可以在需要持续训练的书画能力训练中,采取集中考核和技能抽测的形式,在开课学期采用集中考核,在未开课学期进行技能抽测,督促学生持续训练、不断提升。

第6篇

关键词:金融专业;教学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11-02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于学期制改革和摸索也是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国内高校从传统的每学年由春、秋两个学期构成的两学期制,逐渐调整为增加小学期,改为三学期制。怎样充分利用小学期,提高金融专业教学质量,研究实践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一、小学期金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于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足。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受传统观念的局限,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基本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比例较少。从实践性课程学分占比来看,大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比例不超过15%,对比国外高校,仍有不小的差距。从师资配置上来看,实践教学人员往往无法被充分重视,部分高校对于课时不足的教师,采取兼任金融实验室管理人员等办法,对于课时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实践课程教学老师均可能受到冷遇。另外,不少高校缺乏对具有金融行业背景的教师开展实践课程教学的支持力度。众所周知,金融行业(尤其是资产管理类)平均工作待遇明显超过高校教师平均薪资水平,缺乏竞争力的课酬机制阻碍了有才华的教师参与其中,这一点对于名校教师而言相对表现也许不算太突出,对于知名度一般的财经类高校则非常明显。

2.实践教学综合设计不尽合理。首先从课程设置上,开展金融专业的高校建立金融实验室,购置运行软件,对于《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商业银行业务模拟》、《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采取上机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同时,对于大量不易通过上机进行课程模拟的金融课程,大多数高校均无开展系统性案例教学的计划。此外从教学环节设计来看,学生仍然存在被动接收多独立思考少,机械模仿多创新性训练少,单项技能培养多综合素质培养少,机房实验多团队协作少等问题。

3.考核机制不够健全。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由于实践教学的效果,其作用如何,只能留待学生工作以后由用人单位给出评价,存在着较长的时差。实践课程简单地一考了之,考试分数无法完全代表学生快速学习与创新创造的能力。此外,实践教学考核中,存在重视结果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的情况,没有关注学生掌握技能过程中的理解力与表现;最后,小学期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设置周密合理的考核方式,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难度进一步增加,往往出现疏漏和考虑不周的现象。

二、从现实的需要合理安排小学期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

安排实践教学,需要充分考虑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如下的几个方面:

1.提高国家金融创新能力的需要。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市场的良好运转对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业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其中,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日益广泛深远的影响。金融人才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更应该对于中国及世界金融市场的新动向、新情况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这些都离不开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启发。国内部分学者,如范祚军、唐菁菁(2012)等人也认为,21世纪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加快,我国的金融人才要不断适应金融全球化要求。因此,加强金融专业教学环节中的实践应用研究,提高金融专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金融创新型人才培养、打造人才高地同样具有战略意义。

2.满足用人单位日益提高的选材标准的需要。当前,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金融机构对于选拔人才的标准也日益提高。由于技术进步,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用人单位往往希望新录高校毕业生具有快速学习的能力,对于基本业务能够在短期之内快速上手,尽快融入到工作角色中。与此相对应的是,用人单位对于招聘工作均比较重视,要求新进人员有过工作经历或实践背景,这种情况下,金融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更需要提高动手能力,尽可能通过教学实践环节提高才干。

3.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随着金融全球化、资产证券化、金融工程化等趋势不断加强,金融市场的发展日益复杂多变。可以说,我国金融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盛况,各类全新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正大量出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尽可能地创造实践与实习机会,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准确理解金融市场都会有所助益。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着力提高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以通过在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教育资源的适度倾斜,不仅能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更能够在赢得社会肯定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实现教育教学良性互动,提高学校美誉度。

三、提高小学期实践教学水平的对策建议

1.需要对小学期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有正确务实的看法。原来的两学期制下,高校课程安排基本持续到18周,增加小学期推行三学期制以后,之前春、秋长学期课程学时有所减少,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小学期实践性课程的增加得以保证。对于高校来说,应该彻底改变轻视教学实践的倾向,充分研究国外高水平大学成功办学经验,适当提高实践类课程比例,对于相关教师在经费待遇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同时,加强对于高校金融专业教师培训力度,为教师提供继续进修和教育的机会,鼓励教师在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挂职锻炼和学术休假等活动。为了保障师资质量,一方面可通过人、财、物的倾斜鼓励富有金融行业从业经验的教师参与实践类课程讲授中,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划拨专项经费,定期不定期邀请金融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人士为学生进行开展讲座与授课。

2.完善实践教学相应环节。周卉、蓝裕平(2013)等学者认为,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金融机构很难安排大批学生的实习,即使能安排也基本上以营销类岗位居多。毕业生未来在从事金融工作的时候,经常需要对现实问题做分析,从而形成研究报告、操作建议、策划方案、口头观点表述等工作成果,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能力训练。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确定金融专业实践类课程计划,开展教学实践环节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形式:案例讨论、研究报告和研讨会。(1)案例讨论。金融类课程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重视案例分析方法。(2)研究报告。为了改善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可以考虑让学生撰写课程研究报告。(3)研讨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不应仅仅局限于单一知识或业务的介绍与演示,应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和系统性思考。研讨会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通过学生主持研讨会,回答老师或其他同学问题的形式,能加深学生对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思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首先需要认真规划实践课程考核环节与考核方式,考核的内容、环节、范围、时间、地点、手段、评价标准、注意事项等等均应交代清楚,设计考核细节时,应尽量选择综合性强,与金融行业实际问题结合密切的内容,要能有效检验学生综合判断与理解能力。另外,结果性考核要与过程性考核结合,培养学生对待金融实际问题逻辑严密、多角度分析的能力。最后,教师考核要与学生自主评价结合,要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尽快具备与人合作及有效管理团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Practice Note:An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in Practice Teaching.Nilsen,Phoeb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Nov2005,Vol. 51 Issue 5/6.

[2]Facilitating Practice Learning and Assessment:The Influence of

Relationship.Lefevre,Michelle. Social Work Education,Aug2005,Vol. 24 Issue 5.

[3]周卉,蓝裕平.投资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8).

[4]杨慧,杨向英.构建以校外实践教学为主导的金融实践教学探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10).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1-0106-01

随着我国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专业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特别是要加强专业的实践性。相关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夯实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才会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偏重理论知识。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没有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不具备实践性。第二,评价方式不合理。一些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变得机械、被动,无法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三,学校认识不足。很多学校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片面追求教学成绩,这样就会使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缺乏实践性教学的有效环境,使一些想要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教师没有合理完善的环境来进行教学。实践性教学环境的缺失,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增强教学中的实践性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想要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创新,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应当巩固和完善学生的基础能力,不断加强相关理论培养,让学生牢固掌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为日后的实践操作奠定坚实基础。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学生只有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之中,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整体创新。某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师除了在课堂之上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课下还主动为学生联系学校,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以后去学校进行实习,有效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该教师还将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时候也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具体教学中,教师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紧密结合,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实现实践教学的合理创新,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改变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目前,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但是,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一直在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单纯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只能评价学生的考核成绩,而无法很好地考量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某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该教师将评价模块设定为三个部分,即最终成绩、学习情况及实践能力。最终成绩与学习情况共占50%,实践能力评价单独占50%。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自身也会意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在学习中就会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性。

(三)学校给予重视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进行创新,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只有学校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才能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一个合理、有序的环境,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开展实践性教学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在注重成绩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自我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身存在哪些问题并进行合理改进,提高自身的实践性。此外,管理者应当为学生联系相应的学校,让学生去进行实践。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者在为学生选择学校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选择与学生情况相符的学校进行实践。只有学校的管理者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才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践环境,实现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创新。

三、结语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真正发展,就必须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实践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还要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观念,将实践与理论进行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谷晓春.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21-23.

[2]冯如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电子制作,2015(11):52-53.

第8篇

关键词 本科 小学教育专业 语文教学 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59

Abstract Undergraduat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mal professional.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training content, two ways and the formal curriculum of undergraduat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training and informal curriculum was discussed.

Keywords undergraduat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majors; Chinese teaching; skill training

本科小W教育专业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职业教育特色的师范专业。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是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1994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师范生应具备四项教师职业技能,即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效率与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①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不同学科的教学技能一般是不能互换和替代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②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类师范生应具备哪些教学技能,如何训练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将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师范生职业技能水平高低,甚至影响整个师范生教育质量的问题。

1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

语文教师职业技能是语文教师在其所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中,为了适应和满足工作的需要,通过反复练习而逐渐巩固乃至自动化了的动作或智力的行为活动方式。③小学语文教学技能是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内容之一,要理解它需结合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定义再明确三点:第一,是一种自动化了的教学行为活动方式,这个教学行为活动方式又是外显教学行为和内隐智力活动的复合系统;第二,是以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语文学科的内容特点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第三,是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由知识转化而来的。④

有人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所具特殊能力中的专业技术能力(技能),包括教学认知能力(领悟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备课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上课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调控能力)四个方面。⑤有人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划分为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反思与矫正技能三个方面。⑥有人将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准备技能、课堂施教技能、教后反思与评价技能三部分。⑦我们认为,从便于技能训练和考核角度,可以把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基本技能和语文教学综合技能两个层次。基本技能是指师范生进行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语文教学综合技能是指为顺利进行语文学科教学而必须具备的综合技能技巧;从教学进程角度,可以将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准备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等几个部分。

教学准备技能处于教学准备阶段,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包括分析与处理教材技能、了解学生技能、编写教案技能三个部分,其中编写教案技能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技能、教学重难点把握技能、教学方法选择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现代媒体设计技能等。就具体一堂课的教学准备而言,通过分析处理教材,分析把握学生学情和身心特点,最终形成的教案其设计与编写水平就是师范生教学准备技能水平高低的体现。

教学实施技能集中反映了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从教学中学习的效益与质量,是语文教学技能体系的重心,主要包括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组织与管理技能、沟通与合作技能、调控技能、激励技能、反馈技能、收束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现代媒体运用技能、作业布置技能、突发事件处理技能等。小学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突出、强化教学实施技能中的提问、组织与管理、调控、激励等技能。

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是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反思和研究阶段,是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最重要技能。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训练一方面融于其它种类教学技能的训练过程之中,另一方面,说课与评课是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训练特有的内容与形式。

2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途径

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和专业成长主要是通过课程学习,尤其是教育实践类课程学习实现的。课程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⑧非正式课程是未被列入正式课程表中的课程。我们认为,本科师范院校可以通过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两种途径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2.1 正式课程形式的教学技能训练

正式的课程是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技能形成的最主要途径。本科师范院校应按照教育部2011年10月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2012年2月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设置时应以能力培养为重,强化实践意识,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坚持校内训练与校外训练相结合,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

2.1.1 教学实训课程

教学实训是教学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师范生进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学过程。它是介于学校课堂教学和单位顶岗实习之间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实训课程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学实践培训的学习,而且以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为主。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改革传统学科取向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增加实训类课程的门数和时数,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训课程所占学时较多,占师范生四年总学时的1/5以上,是师范生教师学科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学实训课程和综合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训)主要包括教师口语、书写、教育技术学、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小学语文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训、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等,通过这些实训课程的教学、训练和考核,使语文类师范生具备语言技能、板书技能和现代媒体运用技能和初步的语文教学各项技能,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知识、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具备二级甲等以上的普通话表达水平;树立规范书写的意识,掌握现行汉字的笔画、笔顺、结构、章法等基本内容,掌握正确的执笔、运笔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三笔字的书写水平;熟练掌握小学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等形式的备课、上课,了解常见的课堂管理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式,会运用教育机智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2.1.2 教育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旨在增加师范生的实践经验并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教学技能,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怀化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由专业认知实习、模拟教育实习和毕业教育实习三大块组成,总课时为18周。专业认知实习即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见习,安排在第二学期,为期一周。模拟教育实习是怀化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一大特色,它是介于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安排在第五学期,为期三周。毕业教育习即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为期14周。专业认知实习以教育教学观摩和整体感知为主,模拟教育实习以学科课程教学观摩、部分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进行,毕业教育实习则是学科课程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全面参与和研究的综合实践。其中,小学语文课是语文类师范生必听和必上的课程。三类教育实践课程的设置在时段上依次递进,时间上依次递增,在内容上逐步深入,这种“观摩―参与―研究”的长期实践体系的安排符合师范生“实践―理论―实践”认知发展和技能掌握的规律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同步的原则,打破了以往相对集中的实践形式,更有利于师范生训练教育教学技能,实现专业发展。

2.1.3 综合实践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正式的课程计划中还设置了诸多综合实践课程,如交流沟通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信息处理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教育管理与研究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班队活动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语言教育发展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数理教育发展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音乐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舞蹈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美术教育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英语教育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等综合实践课程,各为1学分,17学时。语文类师范生须选修语言教育发展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教育管理与科研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等必修综合实践课程,以及在小学音乐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舞蹈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美术教育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英语教育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中选择一个,通过学习、考核,取得相应学分。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有效促进了语文类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的完善。

2.2 非正式课程形式的教学技能训练

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在活动中生成与丰富,非正式课程的训练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形式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伸缩性,是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形成与提高的重要补充。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已初步形成以师范技能为重点的课外教育活动模式,注重把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师范素质训练、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强化实践教学的社会适应。非正式课程的训练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技能相关讲座、辅导与观摩,各种教学技能考核、竞赛,社团活动及师范生的自主训练。

2.2.1 学科教学技能相关讲座、辅导与观摩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每年都会组织相关教师为学生开设有关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说课、片段教学等的专题讲座,将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趋势、小学语文教师评价考核的形式变化等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参加校外语文学科教学竞赛和小学语文教师考编求助的同学都会安排相关教师及时予以辅导、指导;通过加强与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教科所和各类小学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了一批省级、校级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它们为本院语言教研室及语文类师范生提供了不少小学语文教学比武课、研讨课与优质课的现场观摩机会。

2.2.2 教学技能考核与学科教学技能竞赛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重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特殊性即师范性,把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作为增强师范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技能训练和考核体系,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的内容主要有普通话、三笔字、教育信息技术(课件制作)、简笔画、朗读与即兴演讲、教学设计(撰写教案)、说课、片段教学。训练与考核的安排也是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的,教学基本技能是基础,训练、考核在前,教学综合技能是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整体与集中体现,考核在基本技能考核与学科教学法等课程的学习后进行。考核成绩均按教师职业技能考核标准评定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定为合格及以上等级的,学校颁发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不合格者要通过继续训练直至经补考达到合格及以上等级为止。教学综合技能考核结果优秀的学生会被推荐参加学校乃至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同时,教科院每年都会举办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选拔选手参加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竞赛,参加复赛和决赛的同学都有机会得到语言教研室与教育心理教研室教师的共同指导、培训(其他同学也可以现场观摩学习)。备战全省、全国比赛的选手在赛前还会接受几轮集中强化辅导、训练(其他同学也可以现场观摩学习)。无疑,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竞赛对参赛选手及许多未参赛选手而言都是语文教学综合技能训练的极好途径。

2.2.3 相关社团活动及师范生的自主训练

怀化学院共有学生社团58个,如教育心理学社、丹青社、学习力协会、中文剧社等,这些社团每年都会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校园课本剧创编与表演、演讲比赛、“三字一画”展示等,这些活动的参加都有助于师范生综合素质和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此外,教育科学学院的中央与地方共建“教师教育研究与素质训练中心”有六个实训分室,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训室(多媒体网络教学与课件制作分室、数字影像制作分室)、语言教学研究与实训室、教师心理素质训练与测评室、书画研究与书写技能实训室、艺术教育与艺术素质实训室,这些场所与教学仪器设备不仅能满足学科课程教学与实训的需求,同时也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现代媒体使用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等的自主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

师范生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发挥正式的课程在技能训练中的主渠道作用,还要组织开展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校内外学习观摩机会、搭建先进的技能训练平台,调动学生训练的自主性、积极性,发挥非正式课程训练途径的补充作用。

注释

① 陈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27):74-75.

② 朱英贵.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25):19-23.

③ 周庆元.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概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6.

④ 王宗海.“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内容建构与实施方略[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5.

⑤ 朱英贵.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25):19-23.

⑥ 杨爱君.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