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7 17:50: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茶文化的定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V形块,定位误差计算,通用公式,应用
1引言
总所周知,在机床专用夹具设计时,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是解决一批工件定位“准不准”的问题。[1]当工件以外圆柱面定位时,V形块是用得最多的定位元件,V形块定位误差的计算方法有合成法、极限法和微分法,无论哪一种方法,都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计算过程繁琐。因此,应建立一个完整、一般性的计算公式,以便能迅速、准确地进行V形块定位误差的分析和计算论文格式模板。
2 V形块定位误差计算的通用公式
2.1 V形块定位的基本要素分析
工件定位时,不同定位方式的基本要素包含定位基准、定位基面、限位基准、限位基面和工序基准机电一体化论文,由于定位方式的多样化,所以,定位的基本要素表述也不尽相同,因此,掌握不同定位方式的基本要素,是设计定位方案和分析计算定位误差的基本条件。笔者对于V形块定位方式的基本要素分析如下:
定位基准为工件中心线,定位基面为工件外圆面;限位基准则为放在V形块上标准心棒的中心线,工序基准为工序尺寸两端中非加工表面一端。
2.2 V形块定位误差计算通用公式分析
所谓定位误差,是指一批工件在夹具中定位时,由于定位不准而引起的工序基准相对于加工表而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最大位置变动量。工序基准的变动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由于定位副(工件上的定位基而和夹具上的定位元件)的制造误差而引起的基准移位误差;二是由于工件的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基准不重合误差。[2,3]定位误差由这两项误差合成,考虑到定位尺寸(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所夹尺寸)和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V形块定位时基准不重合误差和基准位移误差的相对确定性,结合以往的教学和实践生产经验,笔者认为,V形块定位误差应按下式讲行计算:
公式中为定位基面直径的公差;为V形块的夹角;为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为定位基准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
公式中为工序基准的位置因子,如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重合,取900;如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取00
公式中的为定位误差合成符号。当工序基准不在定位基面上,直接取“”;当工序基准在定位基面上,“”或“-”的判定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与V形块对称面垂直的定位基面中心线作为分界线,
2)当工序尺寸与定位基面的上母线接触,取“”;当工序尺寸与定位基面的下母线接触,取“-”;
3)当工序尺寸与定位基面的中心线接触,此时机电一体化论文,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重合,取900,为0,不存在“”或“-”的判定论文格式模板。
3 公式的应用
3.1 V形块定位垂直方向工序尺寸的计算
图1为工件以外圆表面在V形块上定位钻孔的示意图,求工序尺寸H1、H2和H3的定位误差。
图1 垂直工序尺寸
对于工序尺寸H1:
通过分析可知,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为垂直方向,加工尺寸方也为垂直方向,所以,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00,取00;定位基准为N点,工序基准为工序尺寸H1的上母线,两者所夹尺寸即为定位尺寸,定位尺寸故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00, 取00;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取00;工序基准在定位基面上,且工序尺寸与上母线联系,故公式取“+”,将分析结果代入公式直接得到结果:
=
按照上述分析思路同理可得
==
=
3.2 V形块定位水平方向工序尺寸的计算
图2为工件以外圆表面在V形块上定位钻孔的示意图,求工序尺寸L1和L2的定位误差。
图2 水平工序尺寸
对于工序尺寸L1:
分析可知,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垂直)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900,取900;定位尺寸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00, 取00;工序基准为右侧母线,定位基准为中心机电一体化论文,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取00;为0,不存在“”或“-”的判定。将分析结果代入公式直接得到结果:=
对于工序尺寸L2:
按照上述分析思路可得 =
3.3 倾斜的工序尺寸
图3为工件以外圆表面在V形块上定位钻孔的示意图,求工序尺寸A的定位误差。
图3 倾斜工序尺寸
对于工序尺寸A:
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取;定位尺寸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00, 取00;工序基准为工序尺寸A的上端母线,定位基准为工件中心,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取00;工序基准在定位基面上,且工序尺寸与上母线联系,故公式取“+”,将分析结果代入公式直接得到结果:
=
4 结论
本章提出的V形块定位误差的通用公式,对于理论教学和实际生产中快速、准确进V形块定位误差的分析和计算,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
参考文献:〔1〕焦小眀、孙庆群.机械加工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龚定安、赵孝昶、高化.机床夹具设计〔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3〕薛源顺 机床夹具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而日本茶道自成体系,有其严格的程式。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精义,应该说都是健康向上的。
有学者认为,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道有渊源关系。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区别:
1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 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土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关键词】茶文化 茶馆 传统文化 意境
一、茶文化和茶馆
从“茶文化”的定义去分析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层面,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是基础,因为人类是从用茶开始的;精神层面是人类由茶的物质层面所产生的,是对物质层面的升华。茶文化的内涵是丰富和生动的,当代社会茶的精神功能似乎超越了茶的物质功能,被人们所崇尚。如:“禅茶一味”、“清茶一杯,便可随遇而安”等描述,可见茶能带给人们精神享受和绝妙境界。茶,顺自然而生,吸天地之精华的道德、精神品格,蕴含着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的精髓思想。通过饮茶达到“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归一” 、“淡泊名和利,回归自然”的思想精神境界。
二、茶馆与传统文化
中国有几千年的饮茶历史,由于文人和“儒”、“道”、“释”三家的参与,使其形成具有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的茶文化。正是“儒”、“道”、“释”三家的思想和“茶文化”共同作用于当代的中式茶馆空间设计,产生成了富有传统精神和时代风貌的空间形式。茶馆为当代人们的社交与休闲提供了有利条件,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茶馆,被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的中式茶馆最突出的特点是:融合民族饮食文化;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自身的文化韵味;注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当代茶馆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北京的老舍茶馆,它不仅把茶文化、饮食文化、其它传统艺术形式融汇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使之成为京文化的窗口。
三、茶馆的意境
(一)寄情于物,人境合一。
寄情于物与人境合一,这里的“寄情”是寄托人的情感,“物”是指世间万物,“人”是空间环境中的“人”,“境”是人所处的空间环境。寄情于物是人的情感的一种寄托方式,人境合一是追求“人”与“环境”的交融、互通、和谐。人通过对物的情感寄托,以至于达到人境合一的精神境界。
寄情于物、人境合一源于儒、道两家关于人和环境关系的思想,是当代中式茶馆空间意境营造的一条基本线索。对于“人境合一”,儒家认为是人的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是调节人与环境关系的准则,尊重人的地位和主体作用,以人为本;道家也认为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但是强调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拜,力求人在无为自然的怡境中回归大自然。
中式茶馆空间具有飘逸、高雅、风情的性格,其实这种空间性格的营造是建立在对“情”与“物”、“人”与“境”关系的合理把握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茶馆的物质内容所呈现出的精神文化与顾客所追求的精神价值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而产生了人境合一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包含了尊重人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二)气韵生动,言无不尽。
气韵生动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在传统文化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中国传统艺术用“气”来体现事物的本原美,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生动”是气韵所体现出来的状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韵生动是描述中国画的万物的神态,要求达到活生而灵动的程度。中式茶馆空间之所以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思想内涵,是由于中式茶馆空间传承的是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保持着各种传统文化之间的气脉相连,把空间中流动的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传达给顾客。
言无不尽是对当代中式茶馆空间设计的整体要求和思想指导,同时也是对作为空间主体的顾客在精神意识上所产生的感受的描述。正所谓是“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者所以明象,得象忘言;象者所依存意,得意忘象” 。
(三)文质兼备,礼仁教化。
儒家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重人伦教化,强调礼、仁、中和,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中国古代设计已经开始注重审美和功能的统一,以功能为基础的设计思想,文质兼备出自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大系,本文中的理解:“文”是指精神层面,指审美;“质”是物质层面,指功能。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是着眼于功能和审美、以及两者关系的概括(论语・雍也)。
文质兼备、礼仁教化都出自“儒”家思想,也是当代中式茶馆空间设计的指导思想。中式茶馆具备了“美”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在“儒”家看来“美”就是“善”,“礼”是“善”的表现,以“仁”释“礼”,“美”、“礼”、“仁”的主要功能就是教化于人。中式茶馆空间设计运用传统文化的语言和符号,借助吉祥图案、色彩、造型结构和形态等内容,营造出一种“美”的空间环境,来影响和教化顾客。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线索,可以追寻出茶与茶文化、茶文化与儒、道、释三家的关系。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使茶和茶文化的风靡,茶与茶文化一起作用于当代的中式茶馆,并深刻影响着其空间的设计。当代的中式茶馆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和茶文化同时受儒、道、释思想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三大组成部分,也包含着当代中式茶馆空间设计的思想渊源。
当代的中式茶馆是传统文化精神的物化,其空间意境营造的根源是儒、道、释的思想,将其概括起来就是寄情于物、人境合一;气韵生动、言无不尽;文质兼备、礼仁教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室内设计的发展,中式茶馆空间将会呈现出时代特征的物质环境和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徐永成.论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J].饮料工业.1999,2(2).
[2]陈照年.茶文化的概念内容及其传播[J].茶叶科学技术.2000,02.
2007年8月,法国和意大利科学家完成了葡萄的全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作为中国茶文化代表的茶与作为中药材第一品牌的人参,至今未见有大规模的合作研究计划。我们很担心在不远的将来,英国人或日本人在世界上率先发表茶的全基因组学列。
科学研究水平是支撑茶产业发展的硬实力,茶科学研究的有效性决定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方向性。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茶文化的科学内涵、茶学研究的思路和方向,加快和加大现代科学技术在茶领域的应用,为茶文化、茶科学以及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茶文化和茶学之间存在着很多内在科学规律,茶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尤其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的应用,使茶学成为世界上独特的一门学科。本篇文章是自己学习、研究茶的一些心得。本文通过这些思考与茶学前辈和文化茶人共同交流,以期完善中国茶学知识,为中国茶文化和茶科学的发展提供有用的科学数据。
1、关于中国茶的分类思考
茶学是一门传统而又崭新的学科,因为很多基础研究才刚刚起步。我国很多南方产茶省的大学都设置了茶学专业,已经培养了大批的从事茶学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的人才和专业队伍。但总体上看,各研究独成体系,缺乏相互的交流和大合作攻关。因此,在茶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以及应用新技术开发茶机械化生产上,其研究和产品开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上对植物、动物、微生物、病毒等分类有统一的规则。中国茶学要真正在世界上形成一个公认的学科,还要做大量的工作。根据不同茶类的工艺可以将中国茶简单分成三大类,即不发酵茶(non-fermentat tea,NFT)、单发酵茶(single ferment tea,SFT)和双发酵茶(double fermentat tea,DFT);根据茶发酵程度不同对目前已形成的茶进行再分类,如10-20%、20-30%、30-50%、50-80%发酵程度分别归纳;根据每个发酵程度的茶类中的品种、成分差异进行再分类,依此类推,形成既有中国茶文化特色又与国际相关学科相对应的茶学体系。传统的分类如6大茶类基本上是根据茶汤的颜色来分类,或以传说命名。这种分类有其形成的历史、文化及道理,但很难与现代科学的分类相对应。如不发酵茶以绿茶作为代表,由于在其制作过程中高温的快速杀青(烘青、炒青等)作用,使其茶叶内的生物酶(多酚氧化酶等)快速失去活性,使茶多酚由于生物酶参与的氧化作用停止,茶多酚转变成茶黄素后不再继续氧化成茶红素、茶褐素,汤色呈黄绿色。单发酵茶在制作过程中杀青温度适宜(一般不超过80oC),时间短暂,因此保持了茶叶中大部分生物酶的活性,在一定温度和保湿条件下,茶多酚等物质在茶多酚氧化酶等生物酶作用下发生酶促化学反应,使茶多酚等物质由茶多酚转变成茶红素及少量的茶褐素,使茶汤变为红色,此为红茶。在这个发酵过程中,由于时间短(8-10小时),温度低(室温,25oC左右),基本没有微生物参与,因此定义为生物酶参与和主导的发酵,即单发酵茶。普洱茶熟茶或生茶存放后发酵实质是由茶叶生物酶和微生物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茶类,因此定义为双发酵茶。另外值得探讨的是黑茶与普洱茶的关系,以及普洱茶是否属于黑茶这个传统茶的分类定义。从制作工艺上讲,普洱茶尤其是普洱茶熟茶,发酵温度一般控制在55°C-60°C左右,时间长,一般在45天至60天,有的甚至更长。而四川雅安以及湖南的黑茶工艺特点是温度高(70°C左右)、时间短(1-2天翻堆)、翻堆次数多(6-8次)。黑茶在渥堆前,有一个步骤是高温蒸汽蒸茶,这一操作使微生物被杀死,茶叶内生物酶失去活性,其发酵过程基本上是高温前的部分酶反应、空气中的氧化反应和部分微生物参与的反应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黑茶更接近于高温条件下发酵的红茶,应该定义为单发酵茶。
从以上三大类茶工艺的不同可以清楚的看出,其生理功能和功效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自从国际上茶学专家发现了茶多酚后,人们把茶中茶多酚的多少为基础定义茶功效的强弱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应该说茶的基础功效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种,茶多酚、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其中茶红素和茶褐素是以化学键的形式与多糖结合的一类大分子)、茶多糖、咖啡碱、茶氨酸以及有益金属离子和维生素等。当然,在三类茶中,由于工艺不同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成分。也正是由于发酵工艺的不同,导致了茶的功效差异。国外学者对比了绿茶和红茶对合成胆固醇蛋白酶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条件下,红茶提取物对合成胆固醇蛋白酶的抑制效果是绿茶的6倍,而绿茶抑制速度快但抑制程度低。
茶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的学术价值,其三个明显的属性如生活属性、地域属性和民族属性,都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化和进化起来的。
2、从茶的功效性上悟茶文化的生命之“道”
饮茶从神农尝百草的特殊药用价值演化、发展到今天的茶文化,已经成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之一。这种生活习惯的形成,并作为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传承和发扬光大,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茶的生理属性,即茶对生命健康有益。或者说人作为高等动物对一种食物的进化选择。
人们饭后喝茶首先是感觉舒服,尤其喝发酵的茶如普洱茶、乌龙茶、红茶等,其次才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从科学内涵上讲,就是饭后喝发酵茶有利于促进消化。文化是一种习惯特殊的、固定化的表现形式,或是说具有规律可循的艺术形式。茶文化说到底是适应了人的生存需要,即“喝茶舒服”是生命体征变好、代谢调整平衡的一种表现。
茶文化能够发展兴盛至今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生理属性,即茶调节人体综合代谢异常的生理功能。吃茶、饮茶、品茶本质上是一种日常的饮食行为。很多动物吃草后口渴要喝水,这是因为草含大量的纤维素,在胃内和肠内吸水膨胀,因此动物需要大量喝水,消化纤维性食物。人类祖先以果实等纤维素多的食物为主,至少祖先的食谱是杂食性的。人类进化、演化、发展到今天,从现代饮食结构来看属于“饮食进化不完全”的高等动物,即现代人以吃肉类等高蛋白、高能量(高糖饮料或高糖食物)的食物为主。但人类本可以通过“繁重”的体力劳动消耗这些能量,社会进步的结果却是坐车多、走路少,机器作业代替人类劳动,越是吃的营养高的人运动越少。这样身体就出现了能量代谢不平衡问题,高血脂、高血压、高胆固醇等现代疾病就逐渐“普及”; 高营养成分也有机会让肿瘤细胞多吸收营养,长的更快,导致现代人出现了过去不常见的癌症等各种怪病。喝茶解决了一个人类缺少膳食纤维的大问题,即大量增加了人体内需要的食物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茶多糖以及发酵茶形成的茶红素、茶褐素就是天然的“可溶性膳食纤维”,他们不被胃、肠道吸收,却能够与多余的脂肪酸、胆固醇等结合,抑制机体的吸收,在肠内被微生物发酵分解排除体外;同时这些发酵形成的物质又能与机体的蛋白酶发生作用,促进对人体有利的酶解反应,以及发酵茶中有效成分相互协同作用,起到了双向调节的效果,解决了现代人“吃饱了撑着”(能量过剩)的问题。
为什么人们长期以来养成了饭后喝发酵茶如普洱茶、红茶、乌龙茶的习惯?以普洱茶熟茶为例,由于微生物、生物酶发酵作用,使其茶色素尤其是茶红素、茶褐素大量增加,对胃等刺激作用较大的茶多酚副作用大大降低;大分子物质转化成小分子物质,对人体刺激性更小,并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普洱茶中的茶多酚的分子量较小,氧化后形成的茶红素、茶褐素绝大部分与茶多糖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表面活性剂性质的新成分,结合脂肪酸、胆固醇的能力更强,从而抑制或减少了人体的吸收。茶多酚氧化后形成的这些新的特性增加了降血脂、降胆固醇的活性,从而使发酵茶的产物更适于调整能量代谢,有利于消化。由微生物参与的普洱茶熟茶发酵反应,是一个很有效的微生物代谢和茶叶细胞组织相互适应的生命代谢反应过程。在这种植物与微生物的生命代谢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以及产生的代谢产物都适于微生物的生存。而这个代谢过程在绿茶中没有发生,换句话说就是绿茶工艺的产物只适应于茶叶本身,或者说只适应于植物代谢本身。参与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对人无害的微生物,微生物参与的代谢可以理解成为植物与人机体适应的“前代谢”,形成的物质可称为人体需要的“半成品”,即人体稍加加工就能被容易吸收,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对胃刺激小的重要原因。因此,这种“前代谢”完成了茶叶有效成分适应人体需要的 主要成分的积累,发酵茶也就更适合于调节人体代谢的异常。
绿茶由于茶多酚未充分氧化,因此其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等功效显著;由于不同地区生活习惯的不同,饮食结构差异较大,其适宜喝的茶也就相应不同。如地区过去的食物一直是以牛羊肉为主,缺乏蔬菜,因此,喝发酵的普洱茶等黑茶能够解油腻,这成为了与他们生活相适应的茶类,茶更具有适应于生理需要的功能和功效。生存好是生活好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3、从茶的区域属性中悟茶文化的地理之“道”
中国茶文化作为传承传统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经历了辉煌也走过了风雨。中国盛产名茶,六大茶类中都有让人赞不绝口的名茶,龙井、铁观音、祁门红茶、普洱茶等。这些名茶都有明显的地域性或叫地理属性,品茶、饮茶、用茶,长期的进化、演化和发展使品茶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在茶文化的发生、演化、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交通、生存以及饮食习惯的需要和适应,形成了地域性的茶文化。不同地区饮茶的方式、方法以及内涵以地区的某些特征或传说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地理位置和气候相近的区域茶名品,如浙江的龙井、福建的乌龙、云南的普洱,以及安徽的信阳毛尖等,其制作工艺和品饮方式自成体系,形成各自独特的区域性茶文化。
中国的名茶很多,以乌龙茶为例,有100多种。名茶的名字基本上是根据地域、名山、传说等命名的,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根据不同地区命名,有明显的地域标志。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等。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制作工艺的差异以及不可复制性,使区域性名茶得以彰显个性和特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边茶和普洱茶。虽然这两种茶不是在、内蒙等地生产,但他们都成为与两个地区紧密相连的区域茶文化,是形成茶马古道上的唯一产品。四川的雅安是边茶等黑茶茶马古道的源头,云南的普洱、版纳、临沧是普洱茶的发源地。这两种茶的产地是唯一向藏民族和内蒙提供发酵茶的地区,成为藏民族和蒙古族直接相关的茶产地,也是中国目前形成的唯一只喝发酵茶、基本不喝绿茶的特殊地区。这与他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有“宁肯一日无饭,不可一顿无茶”之说。由此可以看出,双发酵名茶――普洱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少数民族特征。
4、从茶的风俗习惯上悟茶文化的民族之“道”
不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使其饮食习惯差异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惯改变了很多,但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内涵和灵魂却没有大的改变。藏族、蒙古族喝酥油茶、奶茶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改变,时代的变迁改变的只是盛装饮品的器皿;喝奶茶、酥油茶的习惯这就是少数民族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茶文化的民族共性,即茶文化的民族性。实际上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命规则,是人类长期进化的一种选择。
以藏民族为例,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甘肃等高原地区,而青藏高原是藏族的集中生活地。一千多年以来,茶和盐、青稞炒面、牛羊肉成为藏族的四大主食。然而,作为富有情调和雅趣的汉民族的茶文化在青藏高原上呈现了另一番奇异的文化形态,饮茶、品茶与藏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情感心理融为一体,经过长期的生活演化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藏族茶文化。因此,从藏民族的茶文化形态我们可以感悟藏民族的民族性。从藏民族的四大主食来看,其营养成分基本满足了人体生理需要的养分。发酵茶解油腻、促消化,防止了高蛋白引起的能量代谢不平衡;青稞炒面补充了由于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奶和牛羊肉提供了生命代谢所需的能量和氨基酸。
酥油茶及相关的茶文化是藏民族茶文化最普遍的文化形态。在茶传入之前,藏民族也适应了很多牛羊肉与植物的匹配饮食,但为什么茶传入后能够迅速与其生活、民族、宗教结合起来,甚至成为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这是因为茶已经成为藏民族生命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民族进化、演化和世代繁荣的神圣物质。
蒙古族饮茶始于成吉思汗时代,经过漫长的演化,现在的奶茶文化已成为蒙古族特有的文化之一。奶茶即先煮茶后趁热加奶,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可以使发酵茶的有效成分与奶中的营养成分充分结合相互作用,利于人体的吸收和消化,同时还可以补充人体缺乏的微量元素。我们曾经用试验验证了另一个现象,即在37°C条件下使茶提取物与水中的油脂混合,两者溶解性很好;在室温情况下,两者结合效果不好,与水溶液基本相同。这些现象说明了喝热奶茶的科学道理所在。因此,奶茶如同蒙古族人的生命,一日可无食但不可无茶!由此我们可以从奶茶文化中感受到一些蒙古族的民族性。
从云南少数民族的茶文化感悟茶文化的民族性。云南是世界茶的发源地,这里生长着数千年的野生古茶树。这里不仅保存了许多原生态茶树,还保存了很多原生态的饮茶方式方法。茶文化讲究“和”,云南少数民族的纯朴、善良、宽厚、包容正是茶文化之精髓所在;云南少数民族的乐观、知足心态,又恰恰是茶文化讲究的“放”的体现。人之所以有很多烦恼是因为七情六欲“放”不下,而云南少数民族幸福指数很高,这与云南是世界茶的发源地至今还传承着原生态的茶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喜欢喝咖啡、可乐(含咖啡因)的民族喜欢冒险、冲动,在世界各地留下了很多殖民地。
说起茶文化的民族属性,使人不得不想起法国的红酒文化以及西方的咖啡文化。当然不能说喝茶有文化,喝红酒、咖啡就没文化。这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性格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西方喝咖啡,这与他们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工作强度大,寻求刺激、冒险、崇尚个性化性格有关。中国人讲究和谐、中庸、崇尚雅致,因此,修身养性、精行简德成为茶文化的精髓,因为茶中有咖啡碱以及咖啡碱的拮抗物茶氨酸和γ-氨基丁酸,它可以让人安神、舒张血压。
5、从“茶禅一味”悟茶的“功”、“效”之合
传统茶文化的内容经过时间的发酵,虽然体系比较庞大,所含的内容也较多,但是毕竞是由茶叶这一种事物所产生出来的文化体系。在内容上与哲学体系无法正而匹敌。哲学体系涵盖方方而而。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事情基本都可以在这个领域找到答案。二者的结合嫁接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哲学体系的全面性将茶文化吸纳入内。
1 茶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茶文化与开放性、包容性等属性的关系,是必要不充分条件的关系。即,正是由于开放性和包容性,才一形成了今天的茶文化,而并不是先有茶文化才有其他的属性。围绕种茶、采茶、加工、销伟、品茶的主要线索,逐步向其他领域扩展,才一诞生了丰富的茶文化体系。古人总是在感官的追求上要求极致。不但要有味蕾上的满足,还要有视觉、听觉的互动以及心情上的愉悦感。因此在品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茶叶本身具有色香味等出色的基本属性:另一方而,要求在品茶时有一定的环境要求。这样的环境创造,就是茶文化与其他文化内容相融合的产物。例如:古代的达官显贵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条件,在品茶时,偶尔会要求视觉或听觉上的享受,有舞美的编排,有乐器的演奏,也有外出游玩的美丽风景。这里面就包含了茶文化对歌舞艺术、音乐艺术、园林景观艺术的融合。古代的文人雅士则有精神上的更高追求,在品茶的同时喜欢赋诗作画,体现的是茶文化对于书法艺术、绘画艺术、诗歌文学艺术的吸收融合。而中下层普通群众,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品茶的片刻意味着短暂的体息。在怡然自得的闲暇时光中,得到的是心情上的愉悦,与健康角度和心理学角度等有了必要的联系
2 哲学的基本领域
哲学从万物的存在规律中抽妊剥茧而来,并且能够对万物的存在提供指导。其内容之广泛,以至于当下的学术范围内仍然没有相关的准确定义。但基本领域却涵盖了生活中的大部。大到治国方略,有治国哲学例如:古代就有“远交近攻”之说。这代表了国家统治者的哲学理念,虽然在当时来看是形势的需要,但是发展到现在来看己经不再适用。“睦邻友好”才一是适应现展形势下的治国理政新哲学。小到个人的为人处事,也有哲学领域的体现。高校学生一般都会被教师提醒,在参加考试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先易后难的思路。这种哲学的做题思维其实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如果一开始就被难题羁绊,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有可能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和紧张导致思维速度变慢,因为难题遇阻导致心情变差,进而影响后面题目的正常发挥。这是从纵向方向上来看,从宏观方面到微观方面的基本领域。在横向方向上来看,同样是对于国家的治理,在政治方向、外交方向、经济发展治理方式、生态治理模式等方面,同样有各自的哲学领域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语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茶语在汉语和英语中的文化意义完全不同,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茶文化中的茶语内涵进行分析探索,以期能够对理解运用英语,提高中西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中西文化;茶文化;茶语;翻译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不同时期的茶文化都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古代,茶事活动十分活跃,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饮茶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茶文化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形式。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茶文化也逐渐在世界其它国家得以流行和普及,人们被中国茶文化所吸引,希望以此了解东方文化,了解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茶语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茶语内涵的研究是茶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茶语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茶语是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承载了最丰富的茶文化内涵的成分。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英语中的茶语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使茶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1中西方茶文化内涵概述
1.1文化内涵
文化的定义十分广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通过某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个社会群体的生活表达方式,其中包括了传统习俗、风土人情、行为艺术、价值观念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词语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词语是文化的体现,也是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词语的文化内涵是指其蕴含的某种特定的思想特征。不同文化之间有着各自独特的民族性。作为人们之间信息交流的词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色彩,具有极强的时代特性。
1.2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关于茶的药用功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所记载。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其中详细地描述了关于种茶、制茶、饮茶等一系列的茶事活动,饮茶是当时人们最喜爱的活动,这一著作对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对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在古代的春秋时期,人们以茶叶作饭菜,即吃茶,到西汉时期,饮茶开始流行,烹茶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在品茶中,讲究色香味以及饮茶环境,古人将茶比作人,以茶抒怀,赋予了茶丰富的思想情感。直至清代,饮茶进入了鼎盛时期,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进步,茶的概念主要可以分为四种,即,具有长椭圆形叶子、白色花、有硬壳种子的常绿灌木;以茶做成的饮料;指油茶树;某些饮料名称。
1.3英语“茶”的文化内涵
1.3.1茶的由来
英语中的茶被译为“tea”并一直沿用至今。其实,tea是一个汉语借词,这一发音最早是从中国的福建一带流传过去的。在十六世纪时,葡萄牙人将茶叶带入欧洲,随着茶这一词语的几经变迁,最终茶叶和其发音一同被带到了欧洲。虽然汉语的茶被译为tea,但是二者并没有实质关系,二者的读写差异主要是由于中西方语言的巨大差异而形成的。在十八世纪以前,由于中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较为繁荣,因此,茶叶成为主要出口产品进入欧洲,随着中西方贸易的不断增加,茶叶的出口量也不断提升,在欧洲许多国家普及起来。
1.3.2茶的概念
汉语的茶在翻译成英语传入英国等国家后,词义发生了一些变化,tea不仅仅单指茶叶,还指茶会、茶点等内容,茶义得到不断延伸,在不同的词组中,茶的本义也发生了变化,例如被译为吃茶点、大麻香烟等含义。据了解,在英语中,与茶相关的词组有近两百个,最常见的有茶点、茶会、茶壶、茶室等译法,此外,还有与茶完全无关的词语,例如大麻聚会、喝醉、同性恋场所等。
1.3.3茶的文化表达方式
茶叶在进入英国后,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对茶十分喜爱,饮茶也成为英国人的主要习俗。下午茶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英国饮茶习俗。在茶叶引入英国之前,英国人一天只有两餐,即早餐和晚餐,由于两餐时间间隔时间较长,因此英国人便在下午五点钟的时候邀请朋友一起喝茶聚会,在喝茶过程中,还佐以面包、三明治等茶点,很受大家的欢迎。因此,这一做法很快在人群中流行开来,主人用茶叶招待客人,使人们在交谈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因此,下午茶也逐渐成为一种习俗流行起来。著名的波士顿茶党是美国历史上反茶叶税、引发独立战争的重要行为之一。在1773年,英国为了倾销东印度公司积存的茶叶,通过了茶叶税法,这一做法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对,为了抵制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销售茶叶这一行为,在美国纽约和费城等地,人民拒绝卸货,而且在波士顿组成了波士顿茶党,他们悄悄登上了东印度公司的茶船,将船上价值昂贵的茶叶全部投入了大海,随后,美国一些城市也相继发生了倾茶事件。由此,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冲突日益扩大,一年后,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美国诞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了美国独立。由此,茶叶引起的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茶叶在进入美国之后受到当地人的喜爱,美国人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将茶叶进行了改良,发明了冰茶和袋装茶。在1904年,美国举办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展览会时,一名商人打算向前来参观的客人提供免费热茶样品,但是由于茶叶放入热水中需要一定时间的冲泡才能饮用,人们不想为此等候,因此没有人对饮热茶感兴趣,为了节省时间,商人将冰块倒入茶中,使茶很快能够饮用,这就是第一份冰茶。冰茶由于味道爽口,时间短,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喜爱,于是很快在展览会上风靡起来。如今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人们更喜欢饮用冰茶,并且在茶中加入柠檬等食物,使茶的口感更加香甜。随着饮茶的不断普及,袋装茶也应运而生,茶商们将茶叶装入过滤纸或布袋中,直接放入杯中进行冲泡,这种方法不仅使茶渣有了更好的去处,而且使用十分方便,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国也逐渐开始流行这一饮茶方法,受到了上班族等相关人士的喜爱。
2茶语的英译
2.1茶名
中国的茶叶品种多,茶叶名称也各具特色,主要以茶叶的制作工艺和产地命名,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茶名的英译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茶名采用音译法。中国许多著名的茶品种大多采用的是音译法,例如龙井茶、乌龙茶、黄山毛峰等茶种,有的采用的是普通话的拼音译法,有的是来自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采用的方言译法,虽然译法略有不同,但都可以归纳为音译法。其次,采用意译法。例如红茶,被译为blacktea,这是由于中西方对饮茶的关注角度有所不同,中国人更倾向于茶汤的颜色,而西方人则更关注茶叶的颜色,因此在英译中不只是从字面进行翻译,而是强调了其茶性特点,除了红茶,圆珠茶、熙春茶末等都采用了意译法。最后,采用音译加意译法。例如祁门红茶采用的正是这一译法。
2.2茶短语
茶在英语中除了单独使用外,还常常与其它词语构成短语使用,这些茶短语在翻译中也体现出几个特点:首先,在短语中保留了茶的本义,例如茶会、茶点、茶壶、茶室、茶器等,在译语中都保留了茶的原义。其次,茶在短语中的意思得以延伸,不能直接译为茶。例如一种甜饼、午餐食品、吸大麻聚会、同性恋场所等,这些词语中尽管有茶这一词语,但词义却与茶毫无关联。最后,茶有派生义和曲折变化。例如喝醉一词,使茶短语的含义发生了根本变化。除了茶组成的短语外,由茶构成的成语数量却并不多,由于汉语中的成语往往具有较深的思想文化内涵,是概念意义的精华体现,因此在茶成语的翻译中,不能直接采用直译法,而需采用意译法。例如指不喜欢的人或事,或者在某人心烦时给予安慰等句子的翻译时,都会用到茶一词语,强调了情感的执着与绝决。
3结束语
中西方的茶文化有着较大差异,通过对茶文化内涵的分析研究,我们不仅能够对汉语茶和英语tea之间的异同有所区分,而且对中西方茶文化带来的历史文化影响有所了解。对于茶语的构成及翻译的研究,不仅能够使人们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更有利,而且也让我们充分了解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有充分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地提升英语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可以说,只有正确地理解英语中的茶语内涵,认真地研究英语茶语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使茶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和传承。
作者:刘丽 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2]葛传.陆谷孙等.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朱亚夫.意义的七种类型和英语词汇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28-30,35
[4]马晓俐.茶的多维魅力————英国茶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
关键词:茶文化;产品;经济;发展;文化底蕴
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它不仅传承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在我国古代,茶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它不仅能够促进发展国内的小农经济,并且通过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外国的经济往来,在为我国经济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开阔了当时人们的眼界。可以说,茶文化产品决定着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好坏,没有茶文化的茶叶仅仅只是一种可以用开水浸泡成饮品的农产品而言,其经济价值不会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这也就表面,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受茶文化产品的制约,如果茶文化落后,那么茶文化经济也不可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茶文化是奠定茶文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
1茶文化产品概述
一般的物质产品是通过传统产业生产而得到的,而文化产品与其不同,文化产品主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通过文化产业或者说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资源而生产出的产品,但是所有的商品都兼具文化和实用两方面价值,也就是说,文化商品不同于文化产业,文化商品是文化产业当中的一部分。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是数千年的历史变革,茶依然是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而流传了下来,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组成了茶文化,在茶文化的资源体系结构中,包含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也就是说,由于这四个领域都与茶各方面成果相联系,所以在这四个领域下都可以生产茶文化产品。由此可以根据不同层面含义来划分茶文化产品,比如说宏观层面上可以将“杭为茶都”这类归为一类茶产品;从中观层面可以将茶文化生态园归为一类茶文化产品;从微观层面上可以将茶书、茶画、茶文化服务等归为一类文化产品。
2茶文化、茶文化产品与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
2.1茶文化提高了茶产品的价值
茶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一种饮料,由于人们在消费茶叶的时候,除了能享受到茶叶所带来的物质体验之外,还能够感受到茶叶所带来的文化体验,所以说它的价值又不仅仅局限于饮料价值,茶叶商品往往能够通过繁多的种类而给人以沉重历史和文化冲击,使人们感受到不同茶叶所蕴含的茶文化内涵,因此,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只是在品尝茶饮品,更是在感受茶叶浓厚的文化价值,这也就是所谓的茶文化价值,它极大地提高了茶产品的价值。
2.2茶文化产品推动了茶文化经济的建设
商品的强大文化内涵是奠定其在现代经济发展领先地位的基础,也就是说,若想确保商品能够在市场中一直畅销,那么它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来支撑,这样才能够确保其产业能够发展得更为长久健康,也才能够为其未来发展空间提供保障。茶文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产品,茶文化产品对于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茶文化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茶文化经济内容中大部分环节都与其相关,比如说茶文化交流会、茶文化盛典等,茶文化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仅超过了茶叶本身,更是决定茶文化经济发展好坏的关键因素。人们对茶产品的购买欲望也正是通过该产品的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历史故事、名胜古迹等相关文化知识所激起,所以说,茶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茶文化产品所刺激推动的。
3茶文化产品与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3.1茶文化经济概况
人们通过消费与茶相关的产品来满足自己休闲所需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物质文化需求的经济就是茶文化经济。丰富的茶文化产品能够促进茶文化经济发展的越来越繁荣,而繁荣的茶文化经济能够保障茶文化产品种类的多样性,所以说,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究其关系,大致可以总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发展茶文化经济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如果一味的墨守成规那么不一定能够做到持续发展,商品市场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利用新产品来为其注入活力和动力,而各种各样丰富的茶文化产品就是不断为茶文化经济所注入的新鲜血液,为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茶文化产品的推广离不开茶文化经济所构建的市场影响,所以说,当茶文化经济受茶文化产品推动而发展的越来越好的同时,也会促进发展茶文化产业,使其经济文化化也受到推动发展,进而为茶文化产品的丰富多彩创造条件。
3.2准确的茶文化产品定位
茶文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产品种类的丰富多彩,而茶文化产品的质量是影响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说,茶文化产品在定位时,需要在各地与茶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将其特色突出。比如手在浙江绍兴出生的鲁迅先生写了关于绍兴人们生活的小说,当中有提到“祥林嫂”、“咸亨”、“孔乙己”等特色人物,而对于这些鲁迅先生所提到过的饭店文化资源,现代人们可以将其合理利用来促使文化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这也就是说,茶文化产品的定位时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并不是盲目制定的,为了在促进茶文化产品丰富的同时使各地特色的突出,需要对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估并据此制定战略选择,这样才能够为该茶文化产品的市场前景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服务性茶文化产品
茶文化产品除了有物质性的产品之外,还包含有茶文化旅游、采茶、擂茶、茶艺学习等服务性的茶文化产品,这种虚实结合以文化理念为依据来表现茶文化的产品,不仅突破了传统物质和文化定义的茶文化产品界限,还能够使茶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好的提升其附加价值,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消费者对茶文化产品的购买欲望,这种茶文化产品一方面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经营者的收益。比如说在白族的特色节目“三道茶”,就是基于当地传统的茶文化习俗而展开的服务性茶文化产品,它的商业价值就是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观赏到茶文化表演,进而实现精神需求的消费。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藏,为了使我国的茶文化经济一直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需要注重将茶文化与茶产品的结合,使茶文化的文化底蕴能够有效提高茶产品的经济价值,除了生产出茶画、茶书等物质性的茶文化产品之外,还要合理的开发利用具有民俗地域特征的服务性茶文化产品,由此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祥虎.简述茶文化与茶馆设计[J].建筑知识,,:1-2.
[2]李翠霞,华国梅.茶文化旅游对茶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01):124-125.
[3]申素熙.茶文化产业相关概念及对茶文化商品的消费者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3.
[4]臧新,林竹,邵军.文化亲近、经济发展与文化产品的出口———基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10):102-110.
[5]潘顺顺,凌彩金,孙世利,赵超艺,卓敏,徐永恒.浅谈茶文化对茶经济的影响[J].广东茶业,2008,(06):30-31.
[6]冯子标,王建功.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91-94.
从一方水土说起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连摔跤搏击也有柔道。在中国。饮食、玩乐等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饮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之一。饮茶在中国,不像在日本那样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单单“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便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被称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便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不论是在中国谈茶道,还是于日本讲茶道,茶道始终都还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那么讲茶道。该从何时说起呢?
“茶道”一词,最早在我国唐代就已出现,例如,《封氏闻见记》中讲到:“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不仅如此,唐代还出现了被后人尊称为“茶圣”的陆羽,即前文所讲到的“鸿渐”。
但是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茶道精神的精髓。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
谁最符合中华文化的大观
从悠久的中国茶文化历史来考察,茶道体现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体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茶道思想蕴涵着儒释道三教思想的精华,负载着三教的文化内涵。
茶道精神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并用于明伦理、倡教化,茶道精神中这种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它表明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
其次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文化与道家的渊源是久远而深刻的,“茶禅一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义,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茶人认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茶的精神相沟通的过程。“道”的性格像水,茶是吸收了天地精华的灵芽,茶处水之间才是最好的发挥。茶道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文化从自然取得精华,在这里与老庄信徒们的求得长生不老的“仙道”发生了原始的结合。“自然”的理念导致道家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道精神的虚静恬淡的本性自然吻合。
在茶道精神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似乎都较显而易见。而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显得有些隐晦。佛家以“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佛教在中国兴起后,由于坐禅的需要,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同时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都有禅佛思想的体现。“自古高山出好茶”,“天下名山僧侣多”,历史上许多禅林寺院出产名茶,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它对中国茶文化的持续的推波助澜,直接造就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促进了禅宗思想的发展。
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的思想都要求习茶者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道,现代茶人如何说
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茶文化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想,构成了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在此之前,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更早一点。在1982年,台湾的国学大师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茶道精神成为了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精神财富的升华。
其实,总结茶道精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千年时间积淀下来的文化,要用寥寥几字概括,着实不易,除非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知,对茶有着独到的体悟。尽管如此,从古至今关于茶道精神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中国的学者茶人对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又是怎样理解的呢?
童启庆(浙江大学茶学系博士生导师):我个人及国内众多知名的茶学专家,都很认可庄晚芳先生的总结。在
庄晚芳先生之后,有很多人也提出了自己对茶道精神的总结,追根溯源,多出自古籍,但基本都有相同的内涵。
吴雅真(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茶道精神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自然、素朴、雅静、和谐。茶本身就是自然成长的植物,茶道精神也要从自然出发,追寻发自内心的精神追求;自然的往往是素朴的,发自本性的常常是最宝贵的;茶道是典雅而宁静的,荼道精神通过优雅的茶艺、荼事为人们达到内心的宁静;茶像和平使者,茶道文化也指导人通过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达到精神世界的和谐。
且饮且读(资深茶人):自然、平和、包容应是茶之道。对于荼我们是不能轻言“道”的,那是一种至为崇高的义理。茶当为饭后余事,不必让她承受太多我们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道”,如若能于茶中得到一点形而上的圆融生趣,则离茶之本性近矣。而明人是最通晓这些道理的,尤其是明中晚期的文人,他们口中的茶,正如他们笔下的小品文,不再承担什么。对于这种回归,明人自知且颇为自得。
吕谏(青年学者):借于东方传统的礼法,融入“清、静、和、美”的精神,并在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等方面加于切入,在生活中提升精神,于人文中享受自然;道法自然,返朴归真,保持平常心,朴实味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从而使人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笑看天下事,勿忘一杯茶。
张丹(三醉斋论坛版主):通向茶道的路是静、真、通。静指身静、心静、思静,是一个习茶之人首先需要领悟的;真可归纳为:真茶、真器、真功、真味、真知、真悟;通,则是一种通达的世界观,作为一个荼人要追求的至高境界。由茶而心,由心而道,是一个从外而内的通达的过程。
解方(云南丽江秋月堂堂主):“公、和、静、道”为茶道的精神所在。公,公开、公平,和,和气、平和;静,心静、安静;道:对话、交流。所谓茶道,所谓茶道精神,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课堂里,不是拿来宣讲的,是要让大众能参与的、很生活化的东西。我告诉我的学生,我也只是在不断学习中,茶的海洋很浩瀚,我永远都是小学生。
也有茶人提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恰”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