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社会综合治理体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7 17:50: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第1篇

一、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在当前检察机关发挥职能作用的社会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仅有动员职能,却不具强制性。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体系中有预防和减少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刑事犯罪以及违法犯罪人员重新犯罪的职能,却没有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责任制,实行检查、考评、奖惩制度,具有系统性和强制性;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在这方面非常欠缺,不利于其向更高和更深层次发展。因此,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体系,并加强检查、考评和奖惩,更能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预防职务犯罪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真正把“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工作方针落到实处。通过强有力和富有成效的工作,逐步减少公务人员队伍中的腐败现象,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而建立起更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率上升的趋势,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体系中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具体措施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立足于社会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以加强社会服务和管理为重点,以规范和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为支撑,目前已形成省、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五级管理网络体系。我市的“三级联创”目标管理效能体系中每一级管理体系均实行百分制,其中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考核分虽为3分,但却涵盖了多项具体措施:

一是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及宣传教育措施。即在县区、乡(街道)、村(社区)、综治网络成员单位规定评估内容为预防职务犯罪组织机构及相关工作制度和预防职务犯罪法制宣传及警示教育,并设定相应分值。对未成立领导小组的,未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制度的,未设立预防职务犯罪专职联络员的,不配合检察机关开展案件查处和预防工作的,年内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法制宣传及警示教育未达规定次数的,未制作和发放预防宣传教育作品的,由于宣传教育工作不力引发职务犯罪的,均按照设定的分值扣分。

二是项目预防及查询措施。即在县区、乡(街道)、村(社区)、综治网络成员单位规定评估内容为重大建设项目预防及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并设定相应分值,要求重大建设项目预防方案措施齐备,查询程序规范,手续齐全。对重大建设项目未制定预防方案和具体措施的,重大建设项目、物资设备采购等招投标前未到当地检察机关申请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的,均按照设定的分值扣分。

三是干部犯罪及落实建议措施。即在县区、乡(街道)、村(社区)、综治网络成员单位规定评估内容为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及检察建议落实,并设定相应分值,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不发生职务犯罪,检察建议得到有效落实。对领导班子成员发生职务犯罪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对检察建议不落实和回复的,对检察建议不认真落实导致职务犯罪重发、继发的,均按照设定的分值扣分。

四是检查、考评、奖惩措施。即明确在年终由市委综治办会同市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对全市综治体系中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提出奖惩意见,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

三、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后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成效

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纳入综治后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

第2篇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宁强县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1 宁强县概况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角,地处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地形多呈“V”形构造,海拔520~2103.7m之间,分为谷坝、谷地、低山、中心和高中山5个地貌类型。属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2.9℃,年平均降水量1178mm。全县幅员面积3246.8km2,辖21个镇,269个行政村,地形地貌复杂多变,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农业污染等也正在不断地破坏着生态环境,使灵山秀水的宁强局部环境不断恶化,阻碍着宁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

2 宁强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历程

自1989年开始,水利部正式批复将宁强县增列为第一批重点防治区(以下称“长治”),至此拉开了宁强治理水土流失的步伐,至2007年共实施了五期工程,共规划治理63条小流域,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97.17km2,完成总投资19062.4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619.5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92.24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6150.60万元。

“长治”工程建设由起初的抓认识、理顺关系,治理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标,到后期“长治”项目不断深化,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不断丰富,工作中将工程、生物和耕作三大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对小流域内的山、水、田、林、路多元素开展了综合治理,在不同部位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实施了梯田、拦水坝、谷坊、排灌渠、生态林、经济林等各项措施。小流域治理的投入形式反映为国家投资和地方配套的模式,地方配套主要反应为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和群众投劳相结合,大部分小流域综合治理主要依靠群众的投劳投工来完成,占总投资的90%左右。项目实施中政府财政资金往往向个别典型流域倾斜投入,以起到资金集中投入,提高治理标准,发挥典型治理的示范带动作用。

3 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

多年来,宁强县以“长治”项目建设为支撑,整合各类生态建设项目资金,积极开展水源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截止目前,累计开展重点治理小流域70多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0km2。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为契机,进一步扩大了治理规模,有效地保护了水源区的水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现阶段的小流域治理,正在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措施配置体系以保水、保土、保生态安全为目标,正在向更加科学合理、丰富完善的全方位综合防治方向前进。

4 小流域综合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通过近年来的长治、丹治等工程项目的实施,水源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宁强县地处秦巴山区,耕地资源较少,许多流域还未进行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解决。当前宁强县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4.1 面源污染严重,小流域防污治污基础薄弱

当前小流域建设过程中,防污治污措施体系配置研究及应用不够深入。从环境现状来讲,存在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地膜、秸杆等农资废弃物随意乱扔,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配置不到位甚至空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随意堆集排放的现象,同时畜禽和水产养殖也不同程度地造成环境污染。其主要的原因是非点源污染没有得到控制。

4.2 防治标准偏低,治理投入不足

当前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一般河堤、塘坝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设计年限为10a一遇的标准,治理标准偏低;水保工程设计定额标准偏低是导致小流域综合治理标准低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宁强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政有限,导致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难度。

4.3 管护不到位,存在重治轻管问题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改善治理区的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然而在现实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往往存在着重治轻管的现象,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多样,能够体现经济效益的措施如坡改梯、经济林果等实施后都移交到农户,其养护管理能够得到落实;而生态效益显著的措施比如塘、渠、坝等工程,竣工后一般归乡镇或村集体所有,因为后期的管护需要一定的费用,而其效益的发挥是属于集体享受的,这种现状对于个体来说无利可趋,如遇强降雨等天灾对设施的破坏就会严重影响设施效益的发挥,而地方政府往往拘于“吃财政饭”而无力维护,没有能力提供完好的公共产品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因而这些地方就会形成公地悲剧,导致了“轻管理”的结局。

5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

小流域综合治理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关系复杂,本文针对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宁强县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5.1 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科技为支撑提升防污治污水平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以水源保护为核心,在涵养水源、清洁水质方面保护了水资源质和量的安全,同时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5.2 积极探索治理体制创新,加大治理投入,提高治理标准

宁强县小流域综合治理需从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投入体制和建管体制的创新几个方面来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5.3 在运行管理方面界定权属,发挥各方能动性

首先加强宣传, 提高群众对水保设施管护重要性的认识;其次从经费是予以保证,切实起到对水保设施的管护责任。

第3篇

[关键词]艾滋病; 高危人群; 防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 R51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172-01

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被誉为“史后世纪的瘟疫”,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该病的患者因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后期会发生肿瘤,最终导致全身衰竭而死亡,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被列为国际卫生检测的传染病之一[1]。目前对于艾滋病还没有很好的治愈方法,死亡率极高,主要以预防为主。吸毒者、者以及同性恋等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HIV病毒可通过他们向一般人群传播。但高危人群的艾滋病预防知识贫乏,加之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因此,对艾滋病高危人群开展有效的综合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如何在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开展有效的防治措施改变他们危险的行为作出探讨。

1 健全管理体制

当今,世界各国艾滋病防治经验及流行态势表明,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是一项刻不容缓、复杂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全社会参与实施综合治理。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管理体制,从领导方面入手,加强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工作的领导,加大防治经费投入,由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真正的使各级县政府把艾滋病的防治工作纳入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建制订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年度工作计划,要设置负责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管理工作部门和专(兼)职人员,成立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队,在各乡镇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小组,负责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管理工作,使上级下达的工作得到切实的开展和落实。

2 加强综合治理

2.1 加强艾滋病的宣教工作

加强艾滋病的宣教工作是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点,不良的行为和缺乏预防知识是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的社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高危人群对AIDS相关知识比较缺乏,方位意识差,据相关报道表明,某地区美容美发人员知道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由感染AIDS的危险性的只达65.6%。对共用剃须刀、牙刷可能感染AIDS的人数只达到49.8%[2]。这充分表明在高危人群中全方位、分层次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活动,提高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此外,营业性娱乐场所、服务场所、流动人口聚集的场所开展艾滋病和性病的预防教育,对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庭成员的进行艾滋病知识普及的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全社会参与。

2.2 开展高危人群抗体筛查

由专业人员组成艾滋病高危人员干预工作队,定期进行艾滋病高危人群的抗体筛查,深入社区、娱乐场所及流动人口聚集地进行现场采样,是防治艾滋病的最有效的手段。筛查的内容包括HIV抗体初筛、确认、感染者CD4计数和病毒载量、丙肝和梅毒检测等,具体做法为对高危人群(性病门诊病人、吸毒人员、可疑病人等)进行监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进行初筛,阴性者定为阴性,阳性者送至高一级的艾滋病检测中心确认[3]。该项工作的开展可以及时发现HIV感染者,了解某个地区艾滋病的患病情况,传播方式、流行特征,为及时展开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3 对高危人群进行检测和调查

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对性病、艾滋病的高危人群进行检测,保证高危场所的HIV筛查,HIV自愿咨询检测,安全套的推广使用的易获得性以及四免一关怀等工作措施的落实。通过行为的干预,改变他们的危险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尽量消除传播HIV的条件,实现综合治理。同时,对高危人群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明确本地和相邻地区艾滋病、性病流行与危险因素的情况(如吸毒人群、者及流动人口等),开展对娱乐场所服务小姐和吸毒人群血清抗体监测及高危行为干预,及时准确地掌握目标人群相关危险因素的现状,以及加强预防、控制、监督和监测的能力,调整和制定干预措施,促进防治工作的开展。

3 完善艾滋病咨询体系

目前的艾滋病防治体系,是一个由检测监测、行为干预、治疗关怀、宣传教育共同组成的防治体系,自愿咨询与检测是沟通管理与咨询者之间的桥梁,是早期发现感染者的关键措施之一。我国自2004年启动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但就目前而言还处于一个低效运转的状态,进一步完善艾滋病咨询体系建设,扩大自愿咨询检测覆盖面,鼓励个人自愿进行HIV抗体检测,有利于确定艾滋病的传染源,从而有利于发挥整个艾滋病防治体系的作用。

4 小结

目前,艾滋病呈流行且增长趋势,人们对艾滋病应加强认识、加强预防措施、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是决定其感染危险性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综合治理、完善咨询体系三个方面对加强高危人群中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作出了探讨,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措施的实行,增加提高高危人群对艾滋病的认识,改变他们不健康的生活行为,以其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增强社会抵御艾滋病传染的能力,减轻其对人们健康、国民经济和社会防治的阻碍。

参考文献

[1] 关,白春玉,张迪.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干预前后效果比较[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6):412-414.

第4篇

关键词:水资源 生态系统 可持续

1前言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和环境四大问题,都与水密切相关。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已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对水资源的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2目前水资源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水资源管理和水文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对照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职能部门职能交叉现象仍然存在。新的“三定”规定已经出台,但与其它职能部门及流域机构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上仍存在交叉。

(2)基础工作还不扎实。如水功能区管理比较薄弱,用水量、水质、水源地、用水大户等资料还不够翔实。

(3)技术支撑不强。需要加强紧贴水资源管理需求的课题研究和前瞻性研究。

(4)水文站网和水文监测能力有待完善和加强。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水资源管理和水文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地务必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安排,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3 水资源保护的建议

3.1围绕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总量控制框架体系

国家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国务院将要出台指导意见,制定南水北调干线要完成水量分配方案,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手段。要以取水许可为抓手,严格控制取水单位的取水总量,通过规范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地下水管理等工作程序,提高管理水平;要加强行政审批的后续管理和执法监督,避免“只审批不监管”的问题。要加强水资源论证资质单位管理,提高论证工作质量,积极推进规划和区域水资源论证工作试点。要深化地下水总量控制管理,全面推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和压采工作,年内全省地下水开采总量再压缩360万m3,控制在7亿m3。组织开展地下水科学利用研究和地下水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试点,出台矿坑排水、矿泉水、地热水价格政策。同时,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组织开展水资源管理专项执法检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

3.2 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健全节水型社会考核管理体系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框架已经形成,正处于不断深化和全面铺开的局面。① 要逐步从试点向全面推开转变,加快推进全省范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②健全节水法规制度体系。加强自来水用水户的计划用水管理。③ 完善节水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节水型社会的考核奖惩机制,特别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3.3 围绕现代化管理的目标,加强能力建设和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

针对县级水资源管理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开展县级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选定一批基础好的地区进行试点,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开展供水、排水、节水、水生态修复等专题培训,继续开展基层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提高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快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完成遥测站网组建及各级级平台建设,开发部分水资源管理业务系统,初步建成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

4 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指导治水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我们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思路,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防洪体系建设中,重视人与水的和谐,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水资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2)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水法》强调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贯彻落实《水法》,用足、用好现有的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根据《水法》,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3)创新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依靠制度建设和体质创新,要实行以用人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建设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4)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的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

第5篇

安全和稳定是企业发展建设中的基本前提,更是企业持续发展建设中的一道重要屏障。企业治安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或影响着发展的进程,如何做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实现企业又快又稳发展,就必须不断改进保卫工作、不断创新观念、不断创新机制,提高治安保卫水平。

【关键词】

企业治安保卫;群防群治;监督检查

1 提高认识,加强对治保工作的领导

安全和稳定是顺利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稳定是目的,治安是基础。在治安保卫工作中,就是要按照十报告中提出的“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的科学要求,创新开展企业治安保卫工作。随着金川集团公司新一轮的发展,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职工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如果治安稳定工作抓不好,厂区、矿区生产、经营建设和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就没有保障,就是对党和职工群众赋予的治安保卫工作职责的亵渎。认识提高了,就要进一步加强对治安保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治安保卫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按照公司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的总体要求,积极围绕公司发展大局,不断推进平安企业建设,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条块协同、依靠职工、综合治理,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各项措施,依法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狠抓严打整治和生产、交通安全,强化对待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继续构建和完善“打防管控”一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引导,努力提高公司综合治理工作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在全企业形成“维护治安,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2 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为龙头,强化群防群治

治安保卫工作具有综合性、长期性、系统性的特征,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合作,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化解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的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内部的治安保卫专职部门,要做好牵头和组织工作,统一指挥,统一安排。如节日、重大活动等期间,要按照上级公安部门统一安排,结合企业内部自身实际,开展工作。如对厂区、矿区经济要害部门、重要消防部位要重点保护,既要安排护卫队员巡逻守护,又要落实好基层单位岗位人员值班,建立健全治安保卫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到层层有目标,项项有对策,人人有责任,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互通信息,及时了解基层单位情况、辖区治安动向,掌握第一手资料,分门别类认真处理,把不安定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3 加大宣教力度,增强职工法制观念

只有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增强治安防范意识,才能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变成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才能有效地减少和避免盗窃、抢劫及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应该把治安保卫宣传工作作为治安稳定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并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手机报、宣传栏、班前班后会等多样的宣传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做到治安保卫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充分运用丰富的宣传内容,宣传自我防范常识,宣传“防抢、防盗”知识,宣传防火的重要性,宣传灭火常识,宣传爆炸、危险物品的安全知识,宣传涉枪、涉爆犯罪以及黄、赌、毒给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性;还要宣传有功、举报受奖,又要宣传违法违纪挨罚,使广大职工在接受法制教育的同时,增强法制观念。同时还要把日常宣传与重大节日宣传、重大事项保卫宣传结合起来,动员各方面力量,争取各有关单位、部门的配合,增强治安宣传的针对性。

4 以监督检查为抓手,推动工作落实

监督检查是治安保卫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要把对防范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作为常规性工作,经常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取自查与抽查,普遍查与重点查,平常查与临时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安定因素、不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堵塞治安漏洞。并根据不同情况,列出检点,使检查不走过场,发挥实效。例如:对企业目前有多少重点人口,有多少危险人物,有多少监管对象列出清单,制定措施,搞好防范。各基层单位“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落实情况,值班、值勤人员是否到位,硬件设施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制度是否健全等进行全面检查。同时,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与安全、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同评先、奖惩挂钩。对出现内部职工打架斗殴、刑事拘留、发生被盗案件、火灾火险等现象的单位、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年底评选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资格,同时按照相关规定追究责任。对在治安保卫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功单位或个人要进行表彰和奖励。

总之,面对集团公司发展建设的新形势,治安保卫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建立治安防控体系,加大落实治安各项措施的力度,为企业经济建设和职工群众生命财产保好驾、护好航。

第6篇

综治工作新格局

——***乡综合治理经验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乡1991年建乡,行政区总面积61平方公里,是**县唯一的汉族乡。全乡共9个行政村,总人口953户,3067人,近年来,我乡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治安工作的领导,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贯穿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去,推动富民、强民、安民工程进一步走向深入,积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注重在创新工作载体、探索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大胆探索综治工作新途径,使农村治安防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建全制度,夯实基础,为综合治理创建工作平台

乡党委始终把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全乡整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行政村、派出所、武装部、治安联防队、基干民兵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乡每月、村每季度召开一次综治工作会议,开展一次乡村不稳定因素滚动式大排查,建立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包到底的首问工作责任制。并将全乡的综治工作与包村领导、站所、各行政村乃至每个农户层层签定责任书,实现综治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的责任网络。实行承包责任制、干部绩效责任制,同干部工资、年终考核挂钩。同时,为保证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经常开展,乡党委定期划拨专项经费,提供经费保障,用于订购法律宣传材料、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加强法制工作硬件建设。

二、优化宣传服务,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我们将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理念引入综合治理工作中,把教育人、服务人提高到重要位置,把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宣传工作做到经常化、生动化。1、通过举办各类法规法律培训班、大型宣传活动、知识答卷、人口与综治知识竞赛、演讲赛、图片展、播放电教片等活泼生动的系列化活动,强化对广大群众的宣传;并在各种宣传活动中,注意吸收群众的共同参与,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2、成立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借助乡百人工作团深入农户进行经常的宣传教育,并充分利用村级每月一次召开“三会”的契机,进行法制宣讲,特别是做好信教群众的教育疏导工作,耐心宣传宗教政策和宗教活动管理,真正使基督教达到“三定”的管理目标;3、为中心学校聘请兼职法制副校长,定期为学生上法制课,制定《预防青少年犯罪管理办法》,开展创建“零犯罪校园”活动;4、是建立固定宣传阵地,利用板报,搞好静态宣传;经常化、生动化的宣传,使全乡广大农牧民了解了更多的现行法律政策,提高了他们的知法、守法意识,达到了自我约束、自觉执行政策、法规的目的。

三、点、线、面结合,构筑农村社会治安网络化管理体系

实行农村社会治安网络化管理,是搞好社会综合治理的基础。为此我乡形成“点、线、面”相结合,“人、物、技”三防配套,“打、防、控”一体化的网络化管理体系。

(一)、在点上,抓好农村治保会建设。每个村级治保会不少5人,治保会主任由村委会主任担任。治保会成员白天协助村两委做好本村的矛盾化解,做到“四到户”即邻里纠纷调解到户;签订治安防范协议到户;对重点人员帮教到户;对流动人口服务到户。定期排查不安定因素,同时采取加强治安联防“封住边”,加强公路巡防“控住线”,加强重点要害部位治安管理“守住点”,加强安全文明单位、村创建“管住块”,加强农户院落管理“护住院”,加强单位内部治安管理“看住门”等多种形式,有效地预防了各类案件的发生,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控制目标。截止目前,全乡9个行政村中8个村为安全文明村、覆盖率达89%,安全文明单位12个,覆盖率63%。与此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建立流动人员管理档案,定期对流动人口进行清查,建立流动人口《租赁房屋管理合同》、《暂住人口通知书》、《流动人口登记表》等管理形式,使流动人口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二)、在线上,坚持“人、物、技”防相结合,形成治安防范网络,成立了由乡机关干部组成的基干民兵连、各村成立了群防群治队伍,对全乡的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路段实行24小时巡逻、执勤。做到“八个清”即全乡辖区自然情况清;居民群众情况清;暂住人口情况清、外出人口情况清;房屋出租情况清;帮教对象情况清;重点人口情况清;矛盾纠纷情况清。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打、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将调解委员会工作深入到最基层,使调解会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方便桥梁,调解室成为化解民间矛盾纠纷的阵地。“打、防、控”一体化网络建设使全乡社会治安呈现了如下变化:各类案件发案率下降,各类暴力犯罪得到有效遏制;各类矛盾得到及时调处化解;民力弥补了警力的不足,增强了对农村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打、防、控”的积极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

(三)、在面上,抓好了以“一办两中心”(即综治办、法律服务中心、司法调解中心)为主体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调组织。各部门各负其责,狠抓排查、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防止各类矛盾激化升级。完善了村级调解机制,形成了苗头性问题及时办,热点问题成块办,疑难问题联合办的工作模式。

四、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精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使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实现“五化”。1、管理制度化。制定出台《***乡预防青少年犯罪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使之长抓不懈。2、法制教育组织网络化。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形成党委领导,宣传、综治、派出所、文化及工、青、妇等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采取“四长同治”跟踪教育的办法,成立由学校校长、家长代表、驻地村委会主任、驻地派出所所长“四长”组成的帮教协会,根据正在被帮教的违法青少年每阶段的表现,实施校长包校、家长包家、村委主任包片、所长包重点对象的“四包”责任制,工作中做到环环相扣,有针对性的共同做好青少年帮教工作。注重道德育人。做到“三同三挂钩”,三同:(1)目标同立(在校长的责任状中既有升学指标,又有学生违法犯罪控制指标),(2)计划同安排,(3)成效同考核;三挂钩:(1)与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挂钩,(2)与班主任奖金挂钩,(3)与校长晋级晋职挂钩。在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评比竞赛活动,设立“教书育人”园丁奖,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3、教学计划程序化。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从小学到中学都列为课堂教育的必读课,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使之成为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配备一名兼职法制副校长,负责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每学期至少为中小学生上四次法制课。4、教育阵地的社会化。以学校为教育阵地主战场,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齐抓共管的格局;以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为阵地,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创建“零犯罪校园”》和“远离不良行为,争当文明学生”大讨论活动。开展“百名学生做优秀学生”“预防违法犯罪,做世纪好少年”和百名中小学生签名活动。抓好校园治安和周边环境整治,开展“五星”(尊纪、敬老、友谊、自理、节约)教育;学前军训、普法宣传月、模拟法庭、团委授书、青少年维权岗和家长学校等活动,形成关爱和维护青少年成长的良好氛围。5、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学校把普法、依法治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注重落实依法治校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四结合”,即法制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学法和守法用法相结合,把知识的传授和法纪教育融为一体。

经济发展到那里,治安保障就跟进到那里、治安热点在那里;防范工作就跟进到那里、群众需要在那里;服务工作就跟进到那里。今后,我们要将此标准作为我乡综合治理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为加快富民兴乡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全镇发展环境、居住环境为核心,以建设美丽村镇为目标,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内容,将全镇环境综合治理与创建文明村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注重长效。着力改善村容面貌,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努力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美丽村镇。

二、总体要求

全镇通过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清除“脏、乱、差”现象,建立全镇保洁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完善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保障机制,落实长效管理制度,达到环境整洁、生态良好的目标。

三、治理范围

全镇范围内各村屯、各镇直单位。

四、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工作目标

利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全镇环境治理任务。到2015年末,各村垃圾污水和养殖粪便等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实现村容镇貌整洁有序;到2017年末,全镇基本完成环境治理任务,达到美丽村镇标准。

(二)工作任务

全面启动环境治理工作,实施以各村垃圾污水和养殖粪便治理、村镇道路及边沟建设、村镇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治理工程。建立有制度、有队伍、有设施、有经费的全镇环境治理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

五、村容镇貌整治标准

(一)村容镇貌管理

1、坚持从村屯实际出发,编制切实可行的村屯环境治理方案,组织动员农民广泛参与村容镇貌管理,进行集中整治。

2、村民积极参与村镇环境治理,定期开展村镇环境卫生活动。

3、将村容镇貌建设、维护管理纳入各村两委工作范围,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设立村级保洁员岗位。

4、制定村环境保洁制度、绿化管养制度等村规民约。

5、各村环境治理有固定经费来源。

6、各村环境卫生实现常态化管理。

(二)村容镇貌建设

1、生活垃圾治理

无暴露垃圾和积存垃圾;采用上门收集或配置垃圾箱(桶)等方式,使生活垃圾得到及时收集清运;每村要设垃圾收集池。

2、道路及边沟治理

村内主要道路实现硬质化,次要道路及宅间路采用乡土生态材料铺设,保持路面卫生整洁;村内主要道路一侧合理设置路灯照明;道路边沟设置线路清晰畅通;雨水排放通畅,确保雨后路面无积水。

3、村镇绿化

对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村口、庭院、公共活动空间进行绿化;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对有绿化条件的道路两侧进行绿化,株距1.5-2.0米左右。

4、河塘沟渠治理

无污水塘、臭水沟;河塘水面无垃圾、无杂物和漂浮物。

5、村镇乱堆乱放治理

村民房前屋后杂物有序堆放,村屯整体环境整洁卫生;草堆、粪堆、灰堆、土堆全部进农院,实现规范管理;位于镇村主要出入口、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的村庄实施建筑物整治。有经济条件的村屯可以统一建设宅院围墙,特别是建设文化墙。

6、污水治理

生活污水有组织收集,无污水乱排现象;确有需要,可适当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

7、农厕改造

按照“户厕改造为主,修建公厕为辅”原则,规范农户厕所,对农村露天旧式厕所、粪坑进行统一规范改造,全面推广应用无害化卫生厕所。

8、农业生产废弃物治理

无露天焚烧秸杆;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物得到有效治理。

六、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4月20日~2013年4月30日)

各村及各单位要召开动员会议,要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浓厚氛围。各村结合本村实际,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二)集中攻坚阶段(2013年5月5日~2013年12月31日)

以迎接55周年县庆和贯彻落实十精神为契机,全民动员,部门联动,上下协调,互相配合,齐心协力打好以“六项整治、八项建设”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确保全镇村容镇貌发生质的变化。

(三)长期治理阶段(2014年1月-2017年12月)

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遵循村屯空间布局、村庄建设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基础设施向村屯延伸、公共服务向村屯覆盖、现代文明向村屯辐射,努力营造农民幸福生活的良好氛围。健全完善各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全面抓好环境综合治理各项任务的落实,逐步改善村容面貌、提升环境质量。

(四)考核验收阶段(实施期间每年12月份)

每年12月份,由镇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对各村、各单位环境综合治理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村两委、各单位负责人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科学制定实施方案。镇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建立严格的责任体系。

(二)明确任务,严格考核

各村要依据方案和规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取得实效。镇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定期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

(三)抓好典型,以点带面

我镇依据规划和治理标准,抓好本镇治理典型,总结符合本镇实际的环境治理模式和经验做法,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第8篇

社会稳定是保证现代社会秩序有条不紊进行的前提条件,是社会转型时期决定国家最终走向的重要因素。只有实现社会稳定,才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全心全意地建设与发展。可以说,社会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及品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观。稳定的核心在于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这是我党全心全意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诠释和具体体现。可见,就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稳定问题展开探析,对于在非常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1 社会稳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社会稳定问题“脱颖而出”,成为了阻碍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法制意识在此过程也得到增强,同时各种社会稳定问题也不断显现,利益诉求表达更加多元化。由此聚集的社会矛盾更是引发了各种不同的突发性事件,如:群众上访、群众堵塞交通要道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发展。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但会影响到建设和谐社会的进度,更有甚者还会引发社会危机。对此,国家应加大对社会所存在问题的研究力度,注重社会稳定的维护。另外,社会稳定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自由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相信只有确保社会的稳定性,才能够把社会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才能更好地缓解社会矛盾。除此以外,确保社会稳定性,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还有利于避免社会政治秩序陷入混乱。

2 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应对社会稳定问题的对策

2.1 切实加强领导队伍干部队伍建设

首先,党要脱离传统维护工作观念的束缚,牢固树立符合时展潮流的“稳定也是政绩”观念,并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主义社会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其次,严格实行人员责任制,明确各人员、各领导的责任,对社会稳定问题的目标任务进行细化,严格考核维护稳定成果,并予以一定的奖惩。除此以外,为了把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党还可以实行挂牌督办和领导包案制度,对一些因为工作失职、渎职而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单位、领导和个人,追究其有关职责,并施以一定的惩戒。如此一来,在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干部队伍带领下,再辅以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制度体系,势必能够形成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终极目标。

2.2 协调和维护利益主体合法权益

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进行分析,我国所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在此背景影响下,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其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中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毋庸置疑,不同的利益群体与社会阶层自然会有着其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利益诉求等。面对着种种的不同,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深入其中研究,并用一种正确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式去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切忌出现偏袒某一方利益、某一群体的行为。只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协调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不仅能够获取人民群众的认可,还能够实现社会稳定。

2.3 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法制意识

公民是构成社会的主体单位之一,无论是建设和谐社会还是维护社会稳定,都有赖于公民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如前所述,当前环境下,社会群众的法制意识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他们总是习惯用一种因循守旧的逆向表现抗拒时代潮流,这无疑影响到社会的长久稳定性。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法制、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一旦他们在经济领域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参与到社会政治活动中,试图从政治领域获得相应的利益满足。显而易见,提高社会公民的法制意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2.4 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

近年来,党政府坚持把综合治理工作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对各地区、各单位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第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好综合治理工作的资料收集、整理、建档工作,确保综合治理工作基础牢固。第二,大力开展隐患排查活动,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着力创建平安、和谐社会。第三,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以群众身边的一些案例为主线,以案例讲法规,教育社会群众用正规的法律途径来表达自身的诉求;引导执法队伍依法行政,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第四,还要加强社会治安的防控体系,积极开展针对各类突出治安问题的整治工作,统筹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

2.5 构建社会公平的保障体系

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构建一个公平的保障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缓解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保障弱势群体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在构建保障体系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积极推进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资金、人力投入,尤其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保障弱势群体能够公平享有受教育权利。其次,重视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医疗服务设备的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基层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最后,还要完善住房保障管理体系,切实落实廉租房、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引导房地产商合理发展以及购房者合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