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劳动教育相关课题研究

劳动教育相关课题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7 17:50: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劳动教育相关课题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劳动教育相关课题研究

第1篇

一、课题的缘起

当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大家都在分析就业难的原因,求解应对之策。职业专家指出,今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部分原因在初中毕业时就埋下了。因为初中毕业是人生的第一次分流,是决定职业发展方向的源头。然而,目前初中阶段的教育很少给学生提供了解社会、选择理想、体验职业生活的机会。学生整天沉浸在题海中,两耳不闻窗外事,除了考试得高分交差,似乎没什么其他理想追求。初中毕业后,许多学生只知道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地考高中、上大学,不懂得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及未来人才市场的需要科学地规划学业,于是,学生所学的并不是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没有被充分开发出来。 其实,人无十全,才有偏短。由于人的知识结构、能力才干、素质修养和兴趣爱好不同,任何人都有其擅长的一面,也有其欠缺的一面,关键在于要能清醒认识自己,给自己准确定位,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成长过程来看,初中三年是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从幼稚转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开始从懵懂困惑、任性幼稚向着清晰、理智、合理的方向发展。此时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当中有的是没有意识去规划未来,有的则开始思考规划自己的未来,但由于人生阅历、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的限制,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确定,对未来的规划多了盲目性和畏惧性,有些人就出现了人生目标模糊,学习动力缺乏,生活兴趣缺失等消极状态。由于没有人生目标的生活是无聊、不安、焦虑的,于是也就出现了厌学、逃学、沉迷网络、行为出现偏差等现象。而以职业理想为导向的学业管理则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与体验人生规划的平台。

很多国家,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且从事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非常重视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如美国学生很小就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学生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做准备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目的清晰,学习状态积极、主动、自觉。我国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规划教育起步很晚,很多学生大学毕业了也不十分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高中生的职业意识就更为淡薄;初中阶段这方面的教育几乎是一项空白,最近,才有专家呼吁:“职业规划应自初中始”。

我校是一所公立的民工子弟学校,全校16个班级,870名初中学生全部是来自十几个省市的民工孩子。他们当中,也许有少数的人能考上普通中学,以后上大学,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按照目前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约为1:1的比例来算,就算小升初时我们学区的一个班的民工孩子没有被择优录取到其他学校,我校还是有70%多的学生要进入各类职技学校学习动手操作型技能。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习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在不同境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我校决定根据学校的生源特殊性,开展初中民工子女职业理想的教育;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感知和体验,形成一定的职业技能;探索初中生职业理想导向下的学业管理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所特有的一种主观意识,对求职、择业及就业准备有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时,根据自身的特点及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确立职业理想后,可为理想的职业和具体的目标而努力,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做好有关的各种准备。因此,职业理想对于人们求职和进行就业准备,绝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影响,完全可以认为是一种推动人们想方设法地去获得理想职业的动力,即推动人们求职和进行就业准备的动力。

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具体来讲,是指在求学者完成文化启蒙阶段的学习以后,也就是在决定其职业发展方向的源头上(一般为初中毕业),通过对求学者的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深入分析,正确认识、确定其人生阶段性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路线,然后结合求学者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工作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时间、精力、资金等)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换言之,就是通过解决求学者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等问题,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时间、精力和资金),通过学习成长为满足阶段性职业目标要求的合格人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并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学业规划是通过升学决策与学业管理来实现和完成的,而学业管理则是通过学生对自己每天、每时每刻的学习计划与安排,通过品德修养、智力开发、身体锻炼及其他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以确保其完成学业后,成长为适应社会经济(人才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进而顺利实现自己的阶段性职业或事业目标。

2、理论基础

(1)特质因素论

特质因素论是最早提出的职业辅导理论,强调个人的特质与职业选择的匹配关系。帕森斯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是“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认为在选择职业时,首先须通过心理测量工具评估个人的能力,及对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等有一清楚的了解;其次,要了解各行各业达到成功的需要和条件、优缺点、酬劳、 机会以及未来展望等;最后要以个人和职业的互相配合作为职业辅导的最终目标。他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适应工作,并且使个人和社会同时得益。

(2)生涯辅导理论

生涯是一个有关生活风格的概念,包含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从事的一系列与个人工作生涯有关的所有活动。生涯辅导是指由咨商师所主持的系统性方案,用以促进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生涯管理,是生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涵,整合了家庭、社区、和学校等层面,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导向:是一系列用以协助学生自我理解并掌握工作世界中的机会、学习发展其个人生涯所需的决定技巧,包括工作找寻、工作面试、工作适应技巧,并将学生安置于其所选定的职业中。

(3)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立足长远发展”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开展以职业理想为导向的学业管理的实践研究,正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学校理念的具体表现。

三、研究的目标

1、我们并不需要初中生过早定下就业目标,但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体会职业工作要求、掌握职业规划要领等等这些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我校旨在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进行职业感知和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为他们今后选择专业、规划人生奠定基础;

2、让学生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和资助政策以及就业前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高中学校类别;理解职业与个体成长发展的关系,形成职业平等、劳动光荣、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观念,养成正确的劳动、生活和学习态度,增进对父母的了解,培养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

3、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渗透,加强学业管理,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动手型职业技能,为民工孩子将来自力更生,立足社会打下基础;

4、 通过本课题研究,带动全校近五分之四的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引领青年开展课题研究,跨好向科研型教师的第一步,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测试、调研,现状研究

①近年来,宁波地区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毕业去向与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②农民工孩子的家庭状况及家长的就业现状的调查

③我校学生职业理想的现状调查

2、实践研究

①我校开展初中民工子女职业理想教育(包括职业体验、职业感知、家政、技能操作、实践活动等)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②在相关学科渗透民工子女职业理想教育的探索研究

③分年级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综合实践与毕业分流指引

④通过专题德育、校企联合等途径实现职业理想教育的探索

3、研究的方法

①实践研究法

②调查研究法

③实验研究法

④个案研究法

四、研究的步骤

1、课题筹备阶段。教师理论学习与培训,制订出具体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法。

2、调研宣传阶段。完成学生职业问卷设计、量表设计,进行现状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向学生进行职业理想的渗透和宣传。

3、行动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编写校本教材;开展主题活动;学生不断盘点自己,正确认识自己,职业技能的形成强化;学生职业理想导向下的学业管理模式探索。

4、研究的整理反思与改进推广阶段。形成相关论文;形成研究报告;讨论交流。

五、预期成果

1、开发利用校本教材,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有利于职业发展的动手技能,同时丰富学校综合实践的内容;

2、形成职业理想导向下的学业管理模式;

3、职业生涯规划的优秀案例展示,通过优秀榜样作用,促进团体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提高;

第2篇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即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对于青少年而言,劳动能力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其生活自理和将来从事某一职业自食其力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态度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下关于小学生乃至大学生“高分低能”、劳动能力薄弱甚至不会生活自理的报道屡见不鲜。为深入学习贯彻有关“三爱”的谈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2013年9月了《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2014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创造有效形式、形成长效机制”,将“三爱”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入开展“三爱”教育需要掌握学生“三爱”的基本现状。小学阶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阶段,那么,当前小学生是否热爱劳动呢?小学生的劳动技能状况到底如何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专项调查,以期为家庭与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深化国家课程改革提供实证依据。

本研究采用自编《小学生劳动技能调查问卷》,经试测修订后的问卷除学生基本情况外,包含劳动态度、劳动机会、劳动知识与技能和劳动品质四个维度,其中前三个维度涉及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学校劳动与社区劳动四个方面,劳动品质维度则以学校劳动中较为典型的值日情境为内容进行设计。在样本选择方面,考虑东中西地区分布,从北京、山东、山西、河南、广西、四川六个省(市)随机选取12所小学3~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1681份,回收有效问卷1656份,有效率98.5%。有效被试中,男生841人,女生778人(其中有37人性别信息缺失);城市地区学生1105人,乡镇地区学生551人。此外,三、四、五、六年级有效被试分别占总样本数的22.4%、27.7%、32.4%和17.5%,问卷题型以封闭式回答为主,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排序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生的劳动态度总体良好

小学生是否爱劳动呢?调研结果表明,九成小学生认同“劳动光荣”和“劳动重要”,七成小学生觉得自己爱劳动,八成小学生责任意识和助人意识较强,小学生的劳动态度总体上是良好的。本研究中,小学生的劳动态度包括小学生的劳动喜好和小学生的劳动观念与看法。首先,在劳动观念方面,九成小学生觉得劳动光荣(91%)、掌握劳动本领重要(90%);七成小学生觉得自己爱劳动(72%)(见图1);其次,在劳动喜好方面:在自理劳动方面,六成小学生喜欢洗自己的袜子(62%);在家务劳动方面,七成小学生喜欢在家拖地(72%);在学校劳动方面,七成小学生喜欢在学校做值日;在社区劳动方面,如果有机会,近七成学生喜欢参加社区里的义务劳动(68%)。这表明,当下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与积极的劳动态度为其形成劳动能力奠定了基础。但还有两成小学生虽认为劳动光荣,可是自我报告并不热爱劳动。这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有关系,需要循序渐进引导,不能操之过急。

调研还发现,小学生在劳动活动中的责任意识和助人意识总体上也比较突出。为了解小学生的劳动品质状况,本调查以在学校值日为典型情境,分别设计了三个问题,考察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助人品质、责任心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首先,在回答“在学校值日的时候,如果和你在一起值日的同学生病没上学,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时,80%的学生选择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替同学做值日”,表现出较强的责任心;12%的同学选择了“找别的同学来帮忙”;7%的同学选择了“只管完成自己的任务”。

其次,在回答“如果你不是值日生,但是有值日生请你帮忙做值日,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77%的学生选择了“不管是谁请,都会热情去帮助”,表现出良好的助人品质;11%的学生选择了“如果这位同学帮助过自己,就帮助他”;6%的学生选择了“如果喜欢这位同学,就会去帮忙”;其余的学生选择其他。

最后,在回答“在学校值日的时候,如果和你在一起值日的同学去操场玩耍而没有值日,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时,50%的学生选择了“坚持独自做完值日”;47%的学生选择了“先把玩耍的同学叫回来,再一起做值日”;1%的同学选择了“自己也去玩,不值日了”,其余的学生选择其他。

在完成小组值日任务时,五成同学不会被其他人的缺席干扰,表示会坚持完成任务。另有接近一半的同学选择“先把玩耍的同学叫回来,再一起做值日”,这表明这部分同学考虑到了管理、监督和提醒不完成任务的同学,具有一定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生的劳动机会整体缺乏

小学生的劳动机会是否充足呢?调研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劳动机会整体缺乏,其中,传统手工劳动机会严重缺乏。围绕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包括值日和手工劳动)和社区劳动,本次调研设计了部分劳动机会问题对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在自理及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和社区劳动几方面共有22个项目。小学生“经常”参与比例达到与超过六成的项目仅有4项。此外,半数以下的小学生“偶尔”或“从来没有”参与的项目有15项。可见,小学生劳动机会总体上是缺乏的,而且手工劳动机会严重缺乏。相较而言,小学生在学校值日的机会、自理及家务劳动机会多于其手工劳动机会和社区劳动机会。(见图2)

小学生整体劳动机会缺乏,这与长期以来劳动技术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有关系。同时,与家长重视孩子的学科成绩,忽视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有意或无意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理劳动及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有关系。

(三)小学生的劳动技能不均衡

小学生的劳动技能怎么样呢?调研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劳动技能不均衡。小学生对贴近生活且技能简单的劳动技能掌握较好,如会独立扫地、拖地、整理房间的学生接近或超过了90%,而对与自身生活联系不太紧密或技能较为复杂,需要专门设备与工具、同时涉及安全问题的技能,如切菜炒菜、使用针线及缝纫机、十字绣等技能,掌握状况不佳。例如,66%的学生会做一些剪纸手工,64%的学生会用螺丝刀拧东西,54%的学生会用针线缝沙包,50%的学生会用针线钉扣子,而会编一些中国结、使用缝纫机及做一些十字绣的学生不足30%。(见图3)

此外,与小学生的自评状况相比较,实际技能掌握状况并不乐观。例如,91%的学生自我报告会独立拖地,但仅有44%的小学生将拖地步骤正确排序。当然,我们不排除,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会受到阅读能力的限制,知道怎样做但没能正确排序,这一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还需要注意,会拖地和能把地拖干净也有差距。“会”说明其基本知道相关劳动常识,但不等同于完全掌握该项劳动技能。因此,不能简单将小学生自我报告的劳动技能掌握状况等同于其真实的劳动技能掌握状况。

(四)小学生的劳动技能掌握状况具有城乡、性别差异

调研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劳动技能掌握状况具有城乡、性别差异,女生的劳动技能好于男生,城区学生的劳动技能好于乡镇地区的学生。本研究选取了小学生自评问卷的第三部分“以下事情你会做吗”,即劳动技能自我报告部分,将20道题目的选项赋分,“会,可以独立做”赋3分,“需要大人协助”赋2分,“完全不会”赋1分。赋分后将各题目得分加总,即为小学生劳动技能得分。以城乡、性别为自变量,进一步考察了部分影响小学生劳动技能的因素。

1.城区优于乡镇。调研以小学生家庭来源(城区、乡镇)为自变量,以其劳动技能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城区小学生的劳动技能显著优于乡镇地区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城区平均数54.82,标准差7.66,标准误0.23;乡镇平均数51.72,标准差7.47,标准误0.32;T值为7.807***,***p

2.女生高于男生。调研以小学生性别为自变量,以其劳动技能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女生的劳动技能显著高于男生的劳动技能(男生均数52.33,标准差8.06,标准误0.28;女生均数55.31,标准差7.04,标准误0.25;T值为-7.933***,***p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引导家长放手还孩子劳动的机会

调研发现,小学生的整体劳动机会比较缺乏,尤其是家务劳动、手工劳动机会严重缺乏。我们的孩子知道劳动光荣,知道掌握劳动本领重要,但是参与劳动的机会却太少,真正掌握的劳动技能也不足。目前,不少家庭存在剥夺孩子劳动机会的现象,当孩子们主动选择做家务的时候常常会碰壁。调研访谈中有孩子们反映,当自己兴致勃勃想学十字绣、编中国结的时候,家长往往是婉言劝阻而让孩子们去学特长班或者英语、奥数班,这就自然减少了孩子们体验与学习劳动技能的机会,长久下去,孩子到了中学、甚至大学仍然不能自理就积重难返了。因此,学校有责任做好家长的引导工作,一是引导家长明确劳动重要的观念,把培养孩子的劳动品质和劳动技能置于孩子全面发展和立足社会的高度;二是引导家长及早放手,把收拾书包、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日常劳动机会适时还给孩子,在生活中养成孩子勤于劳动的习惯。同时通过小步子、多循环、及时表扬的方式教孩子逐渐学会相关劳动技能。

(二)开发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小学阶段劳动技术教育缺乏的现象客观存在。无论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是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乃至拔尖创新人才,都应以加强中小学生职业陶冶教育,提高中小学生基本的劳动能力为基础。学校教育首先要从立德树人和民族复兴的高度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其次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探索新时期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学校在开发劳动课程内容时可结合以下几点:一是阶段性,即各学段各年级的劳动课内容要与各年龄段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相结合;二是生活化,即在劳动相关课程中体现学生当下和未来生活所必需的劳动知识与技能;三是因校制宜,即在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之上,结合城乡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将某些劳动技术教育项目如串珠、编中国结、茶艺、刺绣、蔬菜种植、果园劳动等开发为校本教材。当然,学校还要结合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和开展劳动技术教育,配备必要的场地、设施、设备、材料以及劳动技能教育专兼职教师,并保证适当的劳动技术教育课时。

(三)探索学生劳动品质与技能形成的有效途径

在劳动技能教学中,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学生的自主体验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校的实践经验表明,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积极开展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见习与模拟以及利用手工制作、产品推介、养殖种植等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劳动热情,并使学生体验运用自己的劳动技术和本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当然,一些学校通过组织班级、年级和校级“劳动技能小能手”“值日明星”等技能大赛和评比,在活动中及时表扬爱劳动的孩子,并注意在劳动课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助人为乐等品质的做法也是值得推广的。■

第3篇

―――――――――――――

新世纪新课程背景下,德育被定位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做人远比做学问重要。教育者肩负着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下一代人的历史伟任。成都市高新顺江学校(以下简称顺江学校)以原四所乡镇中小学为基础组建而成,地处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部园区)(以下简称高新西区),学校虽然“一夜间”变成了城市学校,但由于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在文明习惯、礼仪卫生、安全意识、学习习惯、遵纪意识、集体主义精神等等方面和城里的孩子都存在很大差距。经过不断深入研究,我们摸索出了一条工作思路,那就是紧紧围绕“德育内容现实化、德育目标系列化、德育途径课程化、德育管理科学化”的“四化”德育模式来实施学校的系列德育。

一、德育内容现实化

顺江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道德行为的现状和学校管理的现实需要,将德育内容具体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礼仪教育。顺江学校就是要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讲礼貌、晓仪表、高素质的好公民。礼仪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校园里,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教育主要集中在:语言、体态、上课、相处、仪表等方面。

第二,诚信教育。顺江学校对学生进行诚信品质培养的主要内容有: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真诚相待;敢做敢为,有错误勇于承认并积极改正;答应别人的事要按时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等等。

第三,纪律教育。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莘莘学生的规则意识与规范行为。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纪律教育主要内容有: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有病、有事须凭医生或家长的证明请假;上课迟到,学生应在教室前门立正站好,先呼“报告”,经老师同意后方可进入教室,进入教室时不得影响课堂秩序;上课或上自习不得讲小话、做小动作、看小说、打瞌睡、玩手机、听MP3等;自习课时要保持安静,认真自学功课或做作业,不得喧哗吵闹,不得随意走动,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得影响他人学习(确需讨论的问题留到课后完成);遵守图书阅览室、实验室、体育馆、食堂的制度。

第四,勤俭教育。学校培养学生勤俭美德的主要内容有:爱惜粮食,节约水电,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学会自理个人生活;主动承担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刷餐具和打扫楼道、庭院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

第五,明德教育。明德就是明白知晓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爱惜名誉,拾金不昧,不失人格;敬老爱幼,尊重妇女,帮助残疾人;冷静处理矛盾,关心帮助他人;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不打断他人谈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借钱物要归还;自觉维护卫生,值日生要及时擦净黑板;公众场所不喧哗;爱公物,不在外住宿;遵守交通法规,不违章骑车,走人行横道;乘坐公共车、船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保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见义勇为,对违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或制止,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

第六,学习习惯教育。学校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有:上学习惯、上课习惯、下课习惯、自习习惯、作业习惯等。

二、德育目标系列化

我校将中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从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八个方面进行分解并具体化,结合上述八个方面的学校德育现实内容将德育目标细化,确定了各年级的最佳德育四级目标。例如小学各年级都在该年级德育一级目标条件下,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三个部分的二级目标。其中认知目标又分为爱国教育、品行教育、法纪教育;情感目标又分为对同学情感、对父母长辈情感、对教师情感;行为目标又分为升旗规范、礼仪规范、卫生规范、学习规范、爱护公物规范、安全规范等12个三级目标。三级目标又可以由学段继续细化为四级目标。

三、德育途径课程化

(一)显性德育课程

显性课程是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所开设的,进入学校课堂教育或者社会实践教育的,学生必须参与学习研究并接受规范检测的课程。

首先,学科课程融入德育。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学校要求学科教师在备课时,除了确定相关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定出“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德育目标,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适时融入德育,真正实现既教书又育人。

其次,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专门德育。思想品德课是学校依据国家德育大纲开设的有专门教材和教师,有固定教学时间和规范考核的课程。思想品德课在德育诸途径中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我校教师在梳理德育知识时,要更加突出教育因子;了解学生思想现状,因势利导,明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时效性;精心准备,广采众长,把思想品德课上得栩栩如生,把思想品德课堂变成洗礼与提升学生灵魂的场所,让学生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再次,学校活动课程体现德育。学校结合一些重要节日,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团会、少先队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美丽校园我的家”、“重阳敬老爱老”、“安全在我心中”、“勿忘国耻”、“弘扬民族精神”、“学会感恩”、“廉政文化进校园”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法制、安全教育讲座,开展小报制作、社会实践、走进社区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和实践能力。

最后,班级活动内化德育。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纪律法制、学习习惯、安全健康等方面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各班在年级总体德育目标的指导下,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开展系列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如各班开展的“安全在我心中”,“今天我当家”,“美丽校园我的家”,“一日班主任”,“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和谐校园”,“事实不容扭曲,公道自在人心”等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就是班级内化德育的典范。

(二)隐性德育课程

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隐性课程是每一所学校都存在、未能引起人们注意而又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起着教育和影响的氛围或者风气。隐性课程内容比较复杂,既包括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也包括领导的作风与社区风气。但是,能够被学校掌握和利用的主要是校园文化,它包括学校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就是通过系统建立、执行、检查和适当惩处行为规程,逐步引领师生尤其是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氛围。我校结合学校学生的特点,建立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包括学生请假制度、学生晨检和因病缺勤病因追查登记制度等;建立学生管理常规制度,包括学段主任责任制度、班主任常规制度、学生常规制度、教师例会制度、教学“六认真”管理制度、升降国旗制度等;建立值周制度,包括学校值周制度、班级值周制度、节假日值班制度等;建立安全制度,包括安全教育制度,学生疫情报告制度、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学生人身安全管理制度、楼道安全管理制度、大型活动(集会、会操)安全管理制度、校内公共活动场所安全管理制度等。德育工作规范包括德育主任工作规范、共青团工作规范、少先队工作规范、家庭访问工作规范等。

顺江精神是“艰苦创业、开拓奋进”,围绕这一精神,我们确立的校训是“求学、求真、求实、求新”;办学理念是“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办学思想是“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现代意识,关爱每个师生,开发师生潜能”;育人理念是“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办学目标是“将顺江学校打造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化的示范学校”;学术校风是“踏实做事、诚恳做人”;教师教风是“敬业、务实、廉洁、高效”;学生学风是“立志、勤思、笃行、自强”。

物质文化的内容比较广泛。顺江学校的校园不仅幽雅、恬静、舒适,而且富有文化气息。学校在比较宽阔的地方植草成为绿地,其中有石板小径、小圆桌与小石凳,在课余时间会有学生到那幽静的地方读书。在几处绿化地带放置奇石,在奇石上刻有使人联想或思考的“思”、“悟”、“勤”、“静”、“自强”、“志存高远”等书法题词。另外,根据学生学段不同,我们精心打造具有特色的楼道文化,如五楼为学校发展历程壁画,四楼为学校优秀教师风采,三楼为优秀学生风采,二楼为师生绘画作品,一楼为师生活动展示,每层楼均有名人名言的吊牌。

四、德育管理科学化

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需要有人来负责,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德育管理”。德育管理必须科学化,它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德育过程科学化

德育过程包括德育计划的制订、执行,德育工作的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环节。德育计划是学校德育工作规范,是进行有效德育的前提条件。每学年初,由学校德育处负责将各年级的德育计划发放到德育处干部、干事、学段主任、班主任,并组织培训学习。

德育执行是关键。学校精心组织,认真开好“五个会”。其一,开学前的班主任培训会,学习岗位职责、安全管理要求、学生管理要求、考核制度和学生入学常规教育方案等,并且要求班主任严格按照德育处的要求做好。其二,开学后第一周的新生和新转入学生家长会,向家长宣讲学校办学目标、学校常规管理要求、家长进校礼仪要求、家长反映问题(建议)程序、家长对孩子安全监护和品德教育要求等等,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其三,每周一的师生集会,每周升旗仪式结束后,及时总结学校上周工作,批评不足,表彰先进,布置下周工作,让师生了解学校近期德育、安全工作的有关教育要求。其四,每周一次的班队会,利用主题活动形式,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理想、纪律、学习习惯、安全及卫生方面的教育。其五,间周一次的学段主任、班主任会,及时总结近期德育工作,提出优点和不足;组织学习理论、观看光碟、开展讲座、交流、进行心理辅导等活动,不断提高学段主任、班主任的德育管理业务素质。

加强检查督促是落实好德育的有效保证。我校严格做到常规“六查”:即早晨学生上学、两操、中午学生放学(上学)、学生排队就餐、下午学生排队放学、清校时检查。非常规检查:即随时组织德育处、教务处、安监办人员进行联合检查。“学生跟踪检查”:即每个课间、两操都有值日学生和校风纠察进行常规检查。

德育总结是提高德育成果的有力举措。对德育工作我们进行三个总结:每周总结即在每周升旗仪式时,由上周值周行政对上周的工作简要总结,主要针对上周师生的闪光点进行回放,不足之处则言明责止。每月总结即在每月结束时,由学段组织一次师生德育回顾,对优秀的班级进行表彰,对不美的现象进行遏制与纠正。每学期总结交流即在全校教师会上,由选出的先进德育工作者介绍经验,这样对优秀德育工作者是一种激励,对德育工作薄弱者也是一种现场示范。

(二)德育职能科学化

1.层级管理,确保德育工作有效、顺利开展。

(1)值周行政负责制。学校除校长以外的中层及以上干部,每人按轮次值一周班,每天24小时在学校值守,全权、全程管理学校德育、教学、安全等常规工作。同时值班的还包括教务、德育、后勤、保卫部门干部,学段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12名。他们的值班岗位由值周行政安排,分别在早晨上学、放学时值守学校门口、教学楼各楼层、运动场、地下停车库,中午餐厅等学生活动场所。每天在学生集中上下楼梯时,教学楼每个重点部位还有一名教师值班。每天下午还从值周教师中安排两人分别负责各学段的“清校”工作,保证所有学生全部安全离开学校,教师留下的和上晚自习的学生,另有相关教师负责。清校人员还要负责检查各班教室、各办公室和功能室的门窗是否关好,如有违反规定的现象,清校教师如实作好记载,由值周行政统计上报,纳入教师月考核。值周人员如有迟到早退、工作失职等情况由值周行政督查记载,也要纳入教师月考核。所有值班人员的职责是确保学校师生常规秩序的正常、活动的安全以及学校财产的安全。

(2)学段主任负责制。各个学段分别设立的负责人我们叫“学段主任”,学段主任相当于一个小“校长”。学段主任负责在各处室的指导下对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德育、教学、安全、艺体卫常规工作进行安排布置、检查督促。学段主任所有工作将接受校长和各部门的督查、考核。

(3)班主任负责制。和学段主任一样,班主任根据岗位职责,全面负责班级教育、教学、安全管理。班主任负责在学段主任的指导下对学科教师的德育、教学、安全常规工作进行安排布置、检查督促,对班级学生教育教学活动、教学设备设施安全进行全面督查。班主任所有工作除了接受学段主任的检查、考核外,还将接受校长和部门的抽查。我们规定学段主任和班主任要“六到场”:即班主任(学段主任)会议按时到场,早晨课前提前到教室,集会(两操、升旗仪式)提前到场组织好学生并维持秩序,中午午休到教室值守或查看,放学(含晚自习)组织放学或监控学生纪律和安全,学校组织的涉及本班(学段)学生大型活动要提前到场组织学生并维持好秩序。

(4)教职工首问制。为了让全体教职工参与到学校德育常规管理之中,我们规定:每周升旗仪式、每天课间操、中午放学时以及体育锻炼一小时的时候,由上当堂课的教师将学生组织好,排成两列队形带到集合地点或规定的地方;眼保健操也是由上当堂课的教师负责组织和维持纪律。要求学生做到的教职工应先做到。

(5)处室成员包干责任制。学校德育处有一个牵头负责人,对全校德育、安全、艺体卫工作负总责,又对每一学段分别设了一个分管负责人,对学段德育工作全面负责。其余还设立了五个干事,除了岗位职责范围的工作外,还分别承包学校各区(德育处划定)的常规管理工作。牵头负责人如果发现哪个区有问题,就向处室相关责任人问责。在常规管理工作中,每样工作都纳入月考核,月考核结果和月津贴发放挂钩,同时也要在年度考核中占一定比例。如果校长在抽查中发现未尽责任,相关处室、学段主任、班主任人员未发现、未记载、未处理的,将按照责任大小分别承担责任。

2.课题研究,为德育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高新西区农民入住顺江小区后,家长和他们的子女仍保有原来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为了使孩子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学校开展了课题研究“城市农转非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通过各种途径研究城市农转非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学校干预模式与教育方法。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体研究方案,对学生进行行为现状的调查摸底,掌握了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成六个子课题进行研究,然后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德育,使学校德育更有针对性。

(三)主体构成科学化

第4篇

附小坐落在南昌市繁华的南京东路上,校园面积不大,“开心菜园”在学校西边的围墙根下。在校长余卫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这块布满绿色的菜园。虽然时令已至隆冬,但挺立在寒风中的萝卜、白菜、大蒜等蔬菜却绽放绿色,为寒冬的校园涂上了一抹亮色。每一块菜畦上都插上了设计精巧的牌子,牌子上都有一个经过学生反复推敲的名字,如“疯狂菜地”“苗儿葱葱”“七彩菜园”“菜园”等。余卫校长介绍说,菜园的总面积600平方米,共有52块菜畦,每块菜畦6.5平方米,其中4块菜畦是专业菜农师傅种植的示范地。每个种菜小组由6~8名学生组成,负责耕种一块“责任田”。生机勃勃的菜园,成为整个校园景观的“点睛之笔”。

一条劳动育人的新路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江西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附小特色校本课程“开心菜园”的办学经验,南昌市的一些学校也派人到附小参观学习,“开心菜园”已经成为附小的一张崭新的名片。

“2011年,学校拆掉了一些旧建筑,空出了一块地方。学校处于城区的黄金地段,寸土寸金。对如何使用这宝贵的600平方米空地,大家可谓众说纷纭。”校长余卫却有自己的想法,“把它开作一块菜地。我的这一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有劳动课,学校的劳动教育培养了我对劳动的感情,对我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现在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城市里长大的,缺少许多与泥土亲近的童趣,甚至有的孩子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当时网络游戏‘开心农场’很流行,我们学校也有学生玩这种游戏,喜欢在网上‘种菜’‘偷菜’。我们为什么不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开心农场’呢?用劳动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敬畏之情,锤炼学生的人格。”余卫诠释了创办“开心菜园”的创意。

于是,附小面向五年级全体学生开设“开心菜园”校本课程,37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一块“责任田”。“开心菜园”课程分课堂教学、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活动三个环节。学校组织教师和菜农一起编写校本教材,组织学生到菜园种菜,聘请菜园专职管理员打理菜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拓展活动等,菜园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也成为传承田园文化的大课堂。

多年来,附小把“德育为先”作为贯穿办学始终的一条红线,精心实施“四大工程”:生命教育工程、文明教育工程、科学素养工程、艺术修养工程,奏响了立德树人的交响曲。现如今,又创办了“开心菜园”,让学生在学习种菜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开拓了一条育人的新途径。

知行合一的大课堂

锄地、播种、填土、浇水……这些平时在田间见到的耕作场景如今被“搬”到了附小校园里,而种地的“主人翁”也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稚气未脱的小学生。2013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天,附小六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开心菜园”里收获自己上学期的“劳动果实”,欢乐的笑声在校园的上空飘荡。

“开心菜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成员涂宜梅介绍说,种植实践环节是“开心菜园”校本课程的核心环节,每个星期学生需要到菜园来学习一次种植技术,每个小组每天需轮流派一名成员到菜园来观察菜的长势。学校从附近农村聘请了菜农师傅担任学生的“种菜导师”,邀请有关农学专家来给学生讲解“蔬菜里的科学”。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要亲身体验从整地做畦、施基肥、播种、育苗、定植、施肥、浇水、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到收获的所有环节。学校设计了“时间安排表”和“我的发现问题卡”,各小组要记录种植日志,每个学生每周都要记录种植历程。与此同时,学校还将蔬菜种植延伸到家庭,鼓励学生根据所学习的家庭阳台蔬菜栽培技术,尝试在家中阳台上用花盆种植蔬菜。

久居都市的孩子,对种菜有一种新鲜感,一听说种菜就有一种冲动。五(3)班郑隽驰同学《种植的乐趣》一文写道:“我们终于可以下菜地啦!眺望着校园右侧那一片我们的菜地,可以明显看出菜叶长大了很多,一阵微风拂过,犹如一片绿色的波浪在风中荡漾,好看极了!我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欢喜。”

“走进菜园,我快步走向我们的‘自由菜地’。绿色的菜叶好像一个活泼的绿色小精灵,在微风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仿佛在迎接我们的到来。我蹲下来,俯下身子,轻轻地用手撩开萝卜上的菜叶。前几天都在下雨,已经明显看出底下的萝卜凸出来了,泥土还是湿润的,菜叶上沾有几滴新鲜圆润的露珠。雨后,一股泥土的味道飘荡在整个菜园的半空中,舒服极了。”

五(4)班涂文欣这样回忆学习种菜的片断:“松土、播种、除草、间苗、收获……每次校本课都令我难忘。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移栽小青菜的那堂课。移栽的步骤是这样的:先选定一棵小青菜,然后握住根部摇一摇它,使它附近的土松一点,然后用力一拔,把它。再选定一个空位,在那挖一个小洞,大小大概和青菜差不多,接着把青菜放进去,把挖出来的土倒在它旁边,用铲子铺均匀,最后用手按几下就栽好了……”

有趣的是,五(1)班贺思晨同学把自己比作一名“都市农夫”,喜欢感受劳动的味道。事实的确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种菜的每一道工序都学得非常认真,非常有心得。

“开心菜园”的创办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经验借鉴,很多工作得从零开始。教学生种菜,首先得有教材,学校组织教师和菜农一起编写校本教材《开心菜园》,分上下两册。涂宜梅老师说,教材的编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种常见蔬菜的品种、特色及生长习性,掌握蔬菜的栽培技术,探究蔬菜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还可以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等知识,规划、打理自己的“开心菜园”。“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对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不把教材编成简单的种植知识汇编,而是创造性地把‘实践安排表’‘我的发现记录卡’、种植日志簿和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教材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涂宜梅老师说。凝聚着教师们心血的校本教材《开心菜园》,于2013年4月荣获南昌市校本教材开发一等奖。

教学时,老师常常将学生带到菜地,让学生在自己的“责任田”中进行实践和探究。在教学实践中,附小以“开心菜园”为媒介,把种菜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丰富了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菜园里的种植实践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为作文教学提供了素材。让学生坚持写种植日志,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细腻丰富的情感,学生写作文时不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学校专门举办了命题作文比赛和优秀种植日志展览,让学生们分享在“开心菜园”里的体验和感受。又如美术教师很多时候会把学生直接带到开心菜园去上写生课,学校还开展全校性的蔬菜写生比赛。

再如英语课上的单词学习,每学习一个关于蔬菜的单词,学生们总能“牵”出一串相关的单词。“开心菜园”的主题墙上就张贴着各种蔬菜的英文名称,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英语。

数学老师则指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分配各小组种植的蔬菜,各小组还要比拼哪种分配方法才更为科学和合理。

科学课在讲授“植物的生长变化”“食物中的营养”等章节的知识时,常会结合大家在菜园里的实践,让知识学习生活化,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校本课程“开心菜园”的教学,十分注重教与学、知与行的结合,让理论与实践激情嫁接。殷芳老师的《青菜的定植》获南昌市综合实践说课比赛一等奖,涂宜梅的《我种植、我快乐、我收获――开心菜园种植探究展示活动案例》获得全国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一等奖,她申报的个人课题《在开心菜园教学中践行生活教育思想的研究》已顺利结题。知行合一的校本课程,成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大课堂,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收获的不仅仅是菜

附小举办的“首届开心菜园收获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涂宜梅老师介绍,收获节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种植活动征文比赛、菜园手抄报评比、菜园绘画比赛、菜园摄影比赛和菜园开放日活动,并会对部分收获的蔬菜进行展示以及举办菜肴品尝会。涂宜梅说,所谓菜园开放日,就是向全校的学生开放菜园,让他们参观菜园,了解菜园,激发他们对种菜的兴趣。一到开放日,特别让孩子们高兴的是,在收获节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种的菜带回家,让爸爸妈妈分享劳动的果实。贺思晨同学说:“回家后,我把三棵大白菜交给了妈妈,妈妈把它们炒成了一盘美味佳肴。我夹了一片白菜叶放在嘴里,啊――真甜!这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蔬菜。其实,我品尝的不是白菜的味道,而是自己劳动的味道!”

是的,学生最大的收获不是蔬菜,而是成长。“在蔬菜种植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余卫校长高兴地说。

“原来农民伯伯种菜是这么辛苦,我们居然还这么浪费,吃不完的菜就倒掉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就是尊重别人。我们其实心里都知道,可是只有亲身体会才能真正懂得。”五(3)班邓子怡深有体会地说。学生们在劳动中收获了成长。家长们也高兴地发现,孩子们变了,变得爱做家务了,变得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从孩子上了“开心菜园”课程,我们家的花盆都不是种花了,而是种青菜了。”

文化搭台,“开心菜园”唱戏。学校依托“开心菜园”, 组织开展了系列拓展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个锻炼和成长的舞台。舞台的帷幕徐徐拉开后,学生们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诗歌《种菜的那些事儿》,激起了一阵又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根据种植日志记录的事儿,孩子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在蔬菜种植过程中的收获和乐趣。群口相声《蔬菜争功》,展示了学生们对蔬菜营养价值的理解。歌舞《井冈山下种南瓜》则把学生们种植蔬菜的丰收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切都使“开心菜园”散发着浓浓的文化味。学校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演绎“开心菜园”里的故事,让劳动在学生的心里崇高起来。

“开心菜园”不仅仅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校本课程,也是其他年级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基地。蔬菜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奥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并由此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好奇、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对科学活动的热爱。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他们甚至开始关注媒体中常常说到的“三农问题”,学生的思想不断成熟,在别具一格的田园文化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名学生在《种植日志》中写道:“成功没有捷径,这次播种的经验使我明白一个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并取得成功,就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个细节,马马虎虎,自以为是迟早都是要接受教训的。我们的学习难道不是这样吗?”

第5篇

--赴北京市七所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习考察报告

东莞市北师大翰林实验学校总校副校长 朱长政

一 经验与特色

短短的几天学习考察,给我们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是:这七所学校在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追求执着、理念先进、体系完备、特色鲜明、途径丰富、方法科学、成果显著,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指导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持之以恒的德育坚守

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各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但是,这些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强调育人先于育才,坚决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

1、人大附中:德育是“根”的教育。

人大附中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刘彭芝校长指出:德育是学校的战略问题、原则问题、方向问题。学校德育工作做得好,是国家和人民之福,反之,是国家和人民之祸。人大附中制定校训时把“崇德”放在首位,对学生的评价突出强调高尚品德,在评估教师工作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在对人才标准的阐述上,刘彭芝校长认为,何为人才?重点是两条,一是高尚品德,二是聪明才智。而高尚品德与聪明才智相比,高尚品德更重要。高尚品德是灵魂,是精神,有了高尚品德,聪明才智才可以服务于祖国,造福于人民。所以,高尚品德是“道”,聪明才智是“器”,道在器之上。

因此,人大附中对德育之坚守更重于教学工作,在人大附中德育工作的五项原则的第一项原则就规定: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

2、北京四中:德育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基础性、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

四中从建校之初直至今日始终把“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四中就在学生中倡导“三个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关心集体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国家比关心个人为重)的做人准则,要求学生做到“四个关心”(关心国家、关心学校、关心师长、关心同学)。四中提出,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点高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完成高考任务和加强学生德育工作之间的关系。

3、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先做人、再成才。

校长蔡晓东说:我一直坚持这样一种育人的理念,那就是让我们每个孩子要有这样的意识,先做人、再成才。先做人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我们的孩子要在品格上做高尚的人,包括要有自己的理想,要有目标,要有责任感。这是从大的方面,说起来空洞,但实际上有和没有对于这个人的成长动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面对我们的学生的时候,我始终强调你们要有高一点的理想、目标和责任感,这么高端的学生,你作为国家的英才,没有这么高位一点的追求,你想成为英才不容易。另外,我觉得要强调我们的孩子要有爱心,要诚实,要真诚。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尊重,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中,要注意礼仪。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做人之道。

(二)与时俱进的德育理念

我们学习考察的这七所学校,大都是具有深厚底蕴的传统老校,正如他们在办学思想上坚持“继承 借鉴 融合 创新” 一样,他们在德育工作上也坚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一系列贴近时代脉搏的先进的德育理念,从而使德育工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1、北京四中:“以人育人、共同发展”。

具体可以概括或表现为:以(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以(教师的)品德培养(学生的)品德;以(教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教师的)理想培养(学生的)理想;以(教师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教师的)境界提升(学生的)境界;以(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这种“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德育理念区别于传统德育简单说教思想,具有很强的效果。

2、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改革学生评价,完善全面发展的育人机制。

3、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知音文化”。

贺士榕校长告诉我们,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当中,通过普通高中步入大学校门是人们心目中成功的标准,人们对普教抱有极大的希望,而对于职业高中学生而言,社会上能够理解他们,正确认识他们的人不多,他们的父母也往往认为自己的孩子从此再无成功的希望,我们学校这些孩子的内心其实也承受很大的压力,是让这些学生就此沉沦下去还是重新为他们燃起成功的希望,我们老师选择了后者,要做学生们的知音!在劲松职高老师点燃激情工作中,学生们重新拾起信心和尊严,得到理解和宽容,获得知己般的理解与信任。每个人找到闪光点,找到到自信的源泉。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的这种德育理念,对普通中学学力滞后生的转变具有很好指导意义。

4、人大附中:“守住底线”。

刘彭芝校长指出,守底线,就是打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底线守不住,一切都无从谈起。她认为德育的底线有两条;一条是遵纪守法,一条是珍爱生命。人大附中这种德育理念,摒弃了过去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德育模式,而赋予德育工作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各领的德育特色

1、北京市景山学校:课程德育特色。

北京市景山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积极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建设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先后开设了生活技能课、健康课、人民防空与灾害预防课、综合实践课等几十门校本课程,有力地推进了课程德育工作。

此外,科研先行,用科研提升德育品牌,也是景山学校一大特色。北京市景山学校, 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办学方针,采取边学习培训,边实验的科研方式,建立德育科研队伍,开展德育课题研究。一年一度的“德育论坛”,成为全校教职员工聚焦德育,深入研讨,认真反思,共同提高的重要契机。该校将教师德育研究的成果用“德育工作经验汇编”的形式收集编纂,目前已编纂到第四册。

2、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玩美学做文化特色。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围绕“以爱育爱”打造的“玩学美做”的学生文化,精彩地诠释了“以爱育爱”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德育品牌。 玩、美、学、做包括:“玩”出健康和情趣、“学”出习惯和兴趣、“美”出修养与特长、“做”出责任与奇思妙想。通过“玩美学做”的学生文化的演绎,为培养有健康、有情趣、有品位、有责任、肯上进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手段和方法。

该校创新校园文化环境,引领学生成长特色也很有个性。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但该校的路面文化更引入注目。走入校园,无论是在脚下,还是在路边,随处可见镌刻的名言、警句,从而形成了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景线。路面文化、楼面文化、走廊文化共同构建起学校立体文化网络,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释放尽在,这在许多学校是不多见的。

3、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特色。

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从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为重点,以“手拉手”活动为基本途径,紧密结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实际需求,全面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生动活泼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成效显著,为中小学尤其是汉族学生集中的中小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校园,探索了一条新路子。该校国防教育和维和教育也开展得很有声色。

(四)健全完善的德育体系

各学校除了在德育队伍、德育制度等方面体系健全外,在德育内容的层次性、系列化方面做得也很成功。

1、北京四中:一条主线,四个层次。

北京四中根据《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以公民教育为核心,以四中的校园文化为依托,以各类活动为载体,遵照德育目标分层递进的原则,构建了分层递进的北京四中德育内容体系,概括起来是:一条主线,四个层次。

一条主线:“成年教育主线”,把学生从高一到高三,也就是从16岁到18岁的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全部教育统一称为“成人预备期教育。其中高一围绕“学会关心(关心国家、关心学校、关心师长、关心同学)”开展成人教育活动;高二围绕“学会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类社会负责、对生态环境负责)”,树立集体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展成人教育活动;高三围绕“全面创优、高考夺标、报效祖国、报答父母、争做四中优秀毕业生”开展成人教育活动。

四个层次:“生命教育”、“养成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想、政治方向教育”。

北京四中科学构建高中德育内容,对于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2、北京市景山学校:德育序列纲要及实施细则。

北京市景山学校以遵循各年级学生心理、生理、思想品德发展为依托,整体规划构建小一至高三年级德育工作体系,并制定了小一至高三年级德育序列纲要和实施细则。每个年级德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是:

(1)学生心理、生理特征,主要包括学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主要特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主要特点。

(2)德育目标,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方面;道德行为方面;心理品质方面;学习态度、方法指导等方面。

(3)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4)德育实施细则,每学年共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侧重点。

北京市景山学校德育序列纲要及实施细则,既考虑了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注意各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内容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又考虑了十二年一贯制德育的统一性,注意各个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内容的完成性和连续性,较好地将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规律与德育具体目标和内容有机结合,使学校德育工作的系列化、制度化做到了有章可循,学校德育工作迈上了更新的发展层面。这一德育序列纲要及实施细则涵盖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的全部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手段、方法,对各教育阶段学校都有参考价值。

其他各学校都制定了本校德育工作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不一一阐述。

(五)扎实有效的德育阵地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元素,班级也是学校德育的最基本阵地。可以说,没有每一个班级的自主教育、自我发展,学校层面上的自主教育、自我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因此,德育工作必须依托于班级建设。我们所参观的几所学校,都十分重视班级建设,并通过班级活动,让学生得到德育的教育和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制定班规,激发自主意识。

人大附中的班主任告诉我们,他们在利用学生参与制定班规的过程中,有机激发自主意识,效果不错。他们的做法是:首先,明确班规的意义。先向学生讲述班规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一样,它具有可操作性、互制性、灵活性。其次,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个人都成为“立法者”;通过学生周记《假如我是班主任》的基础上,征集“金点子”,然后确定班规,使学生觉得这不是老师在管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约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再者,强调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发挥班规的作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起来效果还不错。

2、“轮流执政”的值日班长,坚持自我管理。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许多班级都采取了让学生公开竞聘上岗的方式产生班干部,开展“轮流执政”的值日班长制。班级除常务班委、值日班长外,还给予每名学生当“干部”的锻炼机会,建设一支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的督导检查机构,使学生树立了主人翁责任感,每个学生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为每名学生参与班级自我管理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了班级的工作效率。

3、开展各小组综合评比,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的班主任为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十分重视在班级开展小组综合评比活动,通过在各种比赛,各组员间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从而形成浓厚的民主平等的探索气氛,学生的独立性、判断力、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都得到了培养。

4、通过班会,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班会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要在这里布置相关任务,了解学生情况,并与学生交流思想,解决问题。传统的班会课只注重老师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学生是班会课的主人。北京四中在班会课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他们坚持把班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班会帮助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等,增强了同学友情,也提高了班级凝聚力。

(六)富有创意的德育载体

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元素,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德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共识。我们参观的七所学校也不例外。但是,这些学校的活动教育十分注重有导、有序、有效。北京四中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他们的活动教育围绕“正确导航,把握方向”、“序列清晰,由浅入深”、“有深度、重内容、见实效”开展,使活动这一德育的载体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归纳七所学校的活动教育,主要有三类:

一是常规教育活动常抓不懈。各学校把学生常规管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下气力抓好抓实。充分利用晨夕会、班队会、国旗下教育等进行日常教育,通过新生军训、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生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专题报告会、法制安全教育大会等,做好专题教育,做到了“制度健全、措施落实,全面覆盖、坚持经常,以人为本、方式灵活”。

二是主题教育活动与时俱进。结合形势相继开展了“杰出儿童少年”评选活动、节水环保教育活动、“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奉献爱心”书信文化活动、建设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公民道德宣传日系列活动、“我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行”、“与奥运同行”、“情系灾区,奉献爱心”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实践体验活动增强实效。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让学生在不间断的活动中养成习惯、学习知识、增长体验、锻炼能力。开展并持续组织多年的杰出儿童少年评选活动、小手拉大手读书展示活动、亲情援助行动、少年军校等,已成为各学校德育工作的品牌。

二 反思与完善

为期四天的北京市七所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习考察活动,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释放了我们的困惑,坚定了我们的信念,也促进了我们的反思。我们从参观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从弥漫于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和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中,特别是从这些学校对教育理想的追寻及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德育工作的希望和未来。但是我们也认识到,我市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和北京七所名校相比,既有我们成功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足,值得我们思考。

1、德育目标与功能不够清晰。

一是德育的目标取向偏差,德育过多地强调既定的道德规范知识,忽视对学生基础德性、品格的培养。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的“守住底线”思想我们应该很好去研究把握。二是德育的功能取向偏差,德育不是大胆地激励引导学生,而是设法约束、防范学生,这样的德育在信息传递上带有明显的单向灌输性,其动力是外在的,不会内化为学生需求。北京市实验二小李烈校长提出的“双主体育人”教育思想中学生主体的功能值得我们去实践。

2、德育被忽视的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各学校都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也为德育工作做出了不懈努力,但与学科课程教学相比,德育仍然被摆在次要地位。德育机构的人员和力量都十分单薄,仅仅依靠德育课程、团队组织、班主任和专门的德育机构开展德育。作为德育最重要力量的班主任,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学生学习问题上,较少关注学生品德教养。其他科任教师基本不关心德育,没有形成学校全部门、全员在全时空抓德育的合力。

3、德育实效性不强的现象依然存在。

尽管各学校大都积极进行了德育实效性的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与学科教学相比,各学校的探索还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德育方法和途径还不成熟,研究不透彻,更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

4、道德评价两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

一极是对学生的道德评价过于简单草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内心世界丰富多彩,道德表现千差万别,但在老师的评价体系中,就表现为成绩通知书上的寥寥几言,内容却大同小异。另一极是,有的学校忽视了学生道德的质性评价,片面追求对学生进行道德表现的量化评价。

5、德育的社会环境没有真正形成。

从学校外部环境看,德育依然没有得到地方政府和全社会的真正重视。政府对于德育的重视,一般只限于发几个文件,搞几次检查,不具体研究和解决德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大喊大叫”。新闻媒体对于学生道德失范的问题,热衷于炒作,把问题的根源完全归于学校的德育失误,而不做深层次的分析。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学校工作包括德育动辄横加指责。学校在夹缝中进行德育,校长教师成了“救火队长”。

上述现象,既有学校原因,也有社会和家庭原因。但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必须从学校层面加强学习和研究,以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成长规律,探索行之有效的学生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学习考察结束后,我将北京七所校的经验和特色与我市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做法进行了比较和思考,觉得我们还有很多方面存在不足,需要重构或完善。

1、强化主要领导的精神引领、高尚人格魅力的感召和践行能力。

人大附中刘彭芝、劲松职业高中贺士榕、第二实验小学李烈、北京四中蔡晓东、景山学校范禄燕等校长,他们有思想且能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全体干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领导志同道合、目标一致,干群互相信任、关系融洽,学校对教师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教师的敬业精神发挥出巨大潜能,实现了学校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这对我们担任学校领导干部的同志来说是一种鞭策。

2、加强环境建设,提高育人功能。在学校基础建筑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从一草一木、一廊一路、班级教研组、知识牌、宣传标语等入手,整体构思,注入文化氛围,让学校像个学校的样子,提高环境的育人功能。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要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为人师表、热心育人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要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关心爱护他们,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激发他们做好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构建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培养和基础道德教育,为校园常规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学生的一生奠基,作为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在这一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和中学生心理行为阶段特点,制定年级目标,班级目标和个体目标,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不断丰富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坚持基础德育内容的同时,根据时代社会现状和学生人格缺失,丰富德育的内容和形式。

要形成序列,重点突破。优秀的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需要长时间的“抓细节、抓反复”来培养,需要活动开展制度化,养成内容序列化,培养方法科学化。从学生入校起,围绕饮食起居、卫生纪律、坐立行走、读书写字等行为、习惯,循序渐进、反复督查,依次强化。

6、树立大德育思想,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分管领导、政教领导、班主任应进行系统的德育培训,学校也应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一点德育基础理论,提高德育渗透能力。学校应激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开发学科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尤其是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