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7 17:50: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者主体 主动性

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理论,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人的思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把客观知识与自身主体交互内化,重新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它涉及学习者有意识的获得新信息,和原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转化和评价这一认知过程,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倡的教学“应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教学理念较吻合,即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动学习。

以建构主义为基点,促进大学英语高年级英语课程“个性化”的教学体系改革,是对大学英语后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大学英语高年级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后续阶段课程,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加强学生的实用性语言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为目的。

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学习者需具有相应的语言交际能力,这种能力分为两部分: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语言知识主要指语法、语音、构词等;而交际技能则指实现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包括听、说、写、读。我国多数大专院校学生基本上具备了第一种语言能力,而缺少的则是交际技能的培养。实现这一交际技能目标需要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一手段加以实现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例如,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等。

但在实际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不一定采用某种单一的方法,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某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灵活加以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引入情境,为学生创造独立探索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通过协作学习,在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抛锚式教学将教学内容建立在有影响力或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如果是随机进入教学,则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上述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通过老师事先精心的教学设计或引导,学生在协作学习中通过表达、询问、交流、协商等多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习得语言,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同时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造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个性化”,更适应于高年级学生,是解决教学低效问题的途径之一,更适应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基础教育(大学一、二年级)过后的提高阶段(即三、四年级)的教学要求。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高年级学生更加重视英语学习的实践和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使高年级英语学习者自我素质提高、为将来就业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一手段加以实现。

因此在以建构主义为基点,促进大学英语高年级英语课程“个性化”的教学体系改革,是对院校高年级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管理模式、教学形式、可行性进行的一次全方位教学改革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年级学生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的需求,能够为高校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其他英语课程提供设想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杨翠萍.刘鸣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任务教学为手段实施协作学习策略[J].外语界.2004.(3):49-54.

[2]程鑫.英语任务型教学:过程观.综合观与真实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S1):220.

[3]李耸.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44-147.

第2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一体化;发展与应用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是1971年由日本学者在日本杂志《机械设计》中提出的,是由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光学技术等多学科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部分学校的专门专业。但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具体内涵和概念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VanBrussel教授认为,机电一体化是跨领域的并行工程,它包括机械、微电子、控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而机电一体化的目标就是实现上述多门学科和技术的综合应用。德国Isermann的教授认为机电一体化属于交叉学科的综合领域,机电一体化包含的交叉学科可以分为机械系统和与其相关的控制系统,而其控制系统又包括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等。控制系统主要用于服务机械系统,便于工程师在远程对机械系统进行操控。国内曾庆良等[1]定义机电一体化是一个包含机械、电子电气、信息等功能模块的技术系统,是多学科技术的综合作用,各个功能模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交互关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某一单独的技术,而是这些技术的联合作用,这些技术的联合作用使系统具有更优秀的性能或实现了新的功能。

1.2机电一体化的设计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按照研究方向可以将机电一体化设计分为三大类。1)侧重于概念设计过程和相关软件的研究。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提出后,国外大量学者进行了大量尝试。如德国的R.Iserrmann教授及其团队以机电一体化的控制系统为核心进行了尝试,但缺乏驱动器、传感器和机械部分的融合,难以达到机电一体化的完善设计。JurgenGausemeier教授团队进行以半规则式计算机语言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设计,但并未实现理想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法国的PSA所进行了以机电一体化模型库为核心的设计,通过模型库的查找和存储简化机电一体化的设计,但并未达到理想效果。英国的Lancaster大学尝试了以键合图理论、方框图为基础的功能模块的混合建模,但主要以机电一体化的控制为主,执行构件部分研究又不够深入。在国内,机电一体化的起步较晚,但经过大量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如上海交通大学的邹慧君教授将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研究对象转向以实现运动功能为主,并对系统方案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实现了较为理想的功能求解模型。山东大学的黄克正团队以功能分析和重构理论为设计基础,提出了机电一体化概念系统的过程模型。华中科技大学的杨家军团队以机械运动方案和传感器设计为研究基础,加之计算机系统的辅助功能,完成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2)侧重于开发过程的研究。主要代表是德国工程师协会2004年的VDI2206系统,其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系统设计(面向领域的设计),包括机械领域、电气领域和信息领域,在完成系统集成后再通过系统设计的验证,最终得到客户需要的产品。但这种机电一体化的设计仅提供了一个设计思路,缺乏具体的设计过程。3)协同仿真技术。仿真技术在20世纪初期开始应用于其他领域,在20世纪末被引入机电一体化领域,目前国内外学者就机电一体化的机电仿真技术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国外,VanBrussel和VanBeek开展了协同仿真的参数设计,解决了系统仿真参数的优化问题。荷兰Twente大学的JobVanAmerongen教授及其团队开展了机电一体化模型的仿真工作,实现了多领域机电一体化的仿真研究。在国内,钟掘院士等[3]学者从机电系统耦合及各耦合参数间的关系入手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出系统功能优化的物理模型,该课题已经突破早期研究存在的难题,该研究方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研究方面十分深入,研究的重点是系统的后期设计。而李伯虎院士和清华大学熊光楞教授在协同仿真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开出了基于协同仿真技术的复杂产品。

2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全球制造业始终面临着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2013年4月,德国开启了“工业4.0”,即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主要包括两个主题,即“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我国机电一体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机电一体化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发展并不完善。因此,在2015年5月,我国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4]。该纲领提出在2025年之前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在2035年以前,与中等制造强国的水平持平;在2049年,成为世界的制造强国。因此,煤矿机电一体化未来的发展进程必然与“工业4.0时代”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存在一致性关系,所以笔者认为,未来煤矿机电一体化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高度自动化、高度智能化、高度网络化。

3机电一体化在煤矿中的应用现状

1970年我国大同矿务局首先试验自行设计的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系统。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的发展,我国综合机械化采煤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90年代中期,采、掘、机、运、通基本完成了机械化,大大提高了采煤效率,减少了煤炭灾害的发生;进入本世纪后,我国矿业机电一体化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完善的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大型固定采煤机械等在煤矿投入使用,但仍与世界先进的采煤机电一体化存在差距。

3.1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研究较晚。1995年第一台自主研制的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至今,出现了不同型号的多种电液控制系统液压支架,但实际国产的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在国内煤矿的应用仍不太乐观,目前矿井综采工作面采用的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仍以国外的设备为主,部分软弱顶板支护采用的单体液压支架系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一方面是由于国产的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未能突破技术瓶颈,而国外的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以美国和德国为主)具有完善的故障诊断预警装置,可实现液压支架与采煤机、刮板机联动和远程控制。

3.2电牵引采煤机

国内电牵引采煤机的研制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经历了近十年的研究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电牵引采煤机也是煤矿机电一体化的重点研究方向。国内比较先进的电牵引采煤机包括山东能源机械集团公司研发的MG150/345-WOK交流电牵引采煤机和太原矿山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MGTY307/10-1.1D电牵引采煤机。这两种采煤机目前都能实现1.8m以上的薄煤层开采,同时可以完成煤层倾角在25°以下的综合机械化开采工作。我国电牵引采煤机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我国煤炭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但目前煤矿机电一体化(机械化)率约70%,而综采率仅为40%,对比世界国家发达国家超过80%的综采率,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电牵引采煤机具有的优势有:①牵引特性较好,世界先进的电牵引和液压牵引技术都具有良好的调速特性,但国内的液压牵引系统稳定性不如电牵引系统,因此采用电牵引可以有效地保证电牵引采煤机的牵引特性;②机械传动效率高(>90%);③牵引力可以满足大倾角煤层开采;④工作可靠性高;⑤易于实现微机自动控制;⑥机械传动和结构较简单。

4结语

本文对国内外机电一体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特别指出了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目前机电一体化在煤矿中的应用现状。目前在煤矿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应用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电牵引采煤机、煤矿安全控制系统等,而随着“工业4.0”时代的开启,以及我国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笔者认为未来煤矿机电一体化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高度自动化、高度智能化、高度网络化。

参考文献:

[1]王成龙.复杂机电系统统一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10.

[2]邹慧君,廖武,郭为忠,等.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设计的基本原理[J].机械设计与研究,1999(3):14-17.

[3]钟掘,胡志刚.基于耦合问题的多智能主体协作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165-168.

第3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机械工程;发展

机械工程不仅仅是工业领域有关,其与医学的发展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医院中的各类医学设备都属机械工程的范畴,所以在机械工程中应用机电一体化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必要性。具体的说,传统机械工程受到应用条件的限制,无论是在工作质量方面还是在工作效率方面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不利于医学等行业的发展,而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工程当中的主要控制系统,其存在着多种先进的技术,能提升机械工程的工作效率,保证机械工程的工作质量,同时还可以节省成本,避免资源的浪费。据此,本文对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机电一体化在现实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想要对整体问题进行分析,就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对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进行明确。所谓机电一体化主要就是科学技术与机械工程结合的机械知识体系,作为一门具备创新意义的新兴学科,机电一体化不仅仅包括着电子信息技术,还具备数据应用功能,能够为机械工程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也成为了提升机械工程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的实践价值较为明显,通过机械系统与微电子系统的相互融合,能实现对机械进行控制的目的,以软件控制机械,这一技术也适合在医学等领域中进行应用。以上所述,基本就是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2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研究

2.1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控制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存在控制技术,在没有对控制技术进行应用时,需要依靠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工程的控制点进行判断,不仅效率较低,同时也无法达到应用的精度,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进一步的完善机电一体化系统,相关人士根据具体的工程特点对控制技术进行了完善,使其具备了自动化的特征,较好的解放了人力,提升了效率,无论是在效率控制的相关问题上还是在速度控制的问题上,技术的具体应用精度都得到了提高。控制技术具备自动化特征,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想要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效果就必须要对控制技术进行应用,而从目前的实践应用情况来看,虽然控制技术已经得到了完善,但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所以相关人士应持续优化控制技术,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价值,诠释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作用,保证整体系统都具备自动化的特征,更好的提升控制机械的效率[1]。例如目前一些三甲医院已经开始通过自动化机械为患者送药,说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控制技术水平正在不断的提升。

2.2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信息处理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存在信息处理技术,这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最具应用难度的技术类别之一,目前在对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专业人士对其进行不断的研究,提升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效率。除此之外,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当中最关键的技术基本就是信息处理,该技术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不仅仅会影响到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效果,还决定着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效率,尤其是在机械工作当中,信息处理技术决定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具体表现。所以,相关人士应在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充分重视信息处理技术,减少一切的干扰因素,避免外界因素对其稳定性进行影响,另外还应该注意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针对其应用特点对使用标准进行确定,及时处理相关故障。

2.3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检测传感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存在检测传感技术,检测传感技术的重要性相比较于信息处理技术虽然较为逊色,但仍然需要在机械工程当中进行合理应用,检测传感技术的灵敏度较高,精度较强,想要对其进行应用具有一定难度,由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存在着很多的传感器,所以检测传感技术能够通过传感器实现人类感受器官的相关功能,通过对该技术进行应用,不仅仅可在各个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也具备着全面的功能,可解决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挥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作用,丰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2]。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技术对质量的要求较高,所以相关人员也需要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完善,确保其应用效果在现实情况中能够持续提升。

3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未来应用方向

在机械工程中,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未来应用方向如下:想要持续提升机械工程的稳定性并促进其发展,就必须要合理的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而在对其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提升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效率,简化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流程,为机械工程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相关人士需要注意一点,虽然在机械工程中机电一体化系统存在着发展潜力,但是想要确保发展过程中不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减少相关的损失,就必须要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设计水平,使其具备智能化的特点。在未来的发展中,机电一体化系统必须要具备智能化的特点,只有如此才能够通过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机械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在我国科技水平已然较强的情况下,很多具备智能化特征的机器都已经融入到了各行各业当中,所以机电一体化系统需要在此背景下持续进行发展,相关人士也该将多种不同的智能技术融入到机电一体化系统当中。除此之外,在人们的环保意识水平已经得到提升的背景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多人都开始注意环保问题,这也要求机械工程在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融入环保理念理念,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避免对人们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由于传统工业的发展会影响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未来发展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十分必要,这也有利于对工作效率机芯提升并落实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3]。具体的说,在机械工程中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应用,需要整理相关的废料,并争取对废料进行利用、回收,不仅仅可以提升经济收入,避免资源的浪费,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丰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

第4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应用分析;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日本企业界在1970年左右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它是将英文Mechanics的前半部分和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新词,取名为“Mechatronics”,意思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总共经历了3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以前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第一阶段(初级阶段)。这个时期,人们主要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70-80年代(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后来的机电一体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则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第三阶段则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这一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向智能化方向迈进,进入深入发展时期。此时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则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

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一)机床数控领域

机电一体化在数控机床领域的发展已经有40年的历史,在技术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无论是在结构上功能上还是在操作上都发展的比较完善。类型具有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在开放性设计中,这种设计硬件体系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和兼容性的,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和智能化的。在机电一体化的系统研究中分出多级的网络,这样能使复杂加工系统的作业能力的运行。

(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领域及工业机器人

计算机系统的组合不是分散的子系统的组合,它是由全局的实践总结出最优的系统的组合,它需要各个部门加强沟通,围绕制造展开工作。当产品的集成度越高,就能够使各个生产要素间的配置更加合理和完善。工业机器人首先出现的是不够灵活的半机器人,它根据示范的动作进行重复的运动,在工作中,不会考虑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而现代的机器人,里面装有不同的传感元件,机器人可以作业环境和对象做出简单的信息判断,并能做出简单的分析。这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新成果,也是其发展的前景所在。

4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工业发展的进步的表现,近年来,机电一体化在国内外都有了全新的发展,并且广泛的被人们用于各个行业,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进入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智能化、数字化趋势

首先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智能化趋势。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机械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局面,实现了智能化,这也是今后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嵌入式智能控制的算法运用,使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发展为智能化,是模拟人脑的人工智能的产品,它可以根据系统的设置来做出判断以及决策,可以取代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其次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数字化趋势。奠定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是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则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二)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网络化趋势

网络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异军突起,其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IAS),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三)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微型化、模块化趋势

首先机电一体化将向微型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的厂家很多,但是如果统一开发标准机械、电气、动力等方面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制定统一的标准,才能使各部件、单元匹配成功。机电一体化的生产商也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需要或者国外最新的产品的模型来进行创新,更新换代自己的产品,并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使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走向正规化和统一化。其次机电一体化将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末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t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四)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化、系统化趋势

首先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化趋势。所谓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工业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在人民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的同时资源却在减少,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其次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系统化趋势。系统具有随时分解组合的功能,这种功能实现了多子系统互相调和以及整合的需要,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功能,不但运用在通信系统以外,还运用在远程通讯以及互联网系统,局域网也慢慢的采用。机电一体化在系统方面未来的发展,是会越来越考虑人的因素,模拟人的智能的,甚至可以模拟生物的结构来发展。

第5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述

到目前为止,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发展为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新兴学科。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指的是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以及系统技术等结合在一起的技术总称。

首先,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就是机械技术,如何同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是其着眼点,利用高新技术对机械技术进行改善,变更其结构、材料以及性能,从而使其重量减小、体积缩小、精度和刚度有所提高以及性能得到改善。

其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之中包含很多个方面: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以及决策,专家系统技术,精神网络技术以及专家系统技术。

第三,自动控制技术。其中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不成、再现和检索都包含在自动控制技术当中。

第四,系统技术。所谓的系统技术就是指利用整体概念,将各种先关技术进行组织和应用,以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进行出发,把总体分接成为相互关联的多个功能单位。系统技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借口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保证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有机的链接。

第五,传感检测技术。系统的感受器官就是传感检测技术,它能够对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进行有效的实现。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同它的功能成正比。为了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较高的水平,因该将传感器的能力进行提高,要求其获取信息时能够更加快速和精确,并且能够经受得住严酷的环境考验。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日本是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这个概念的国家。在九十年代末,第一届机电一体化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在日本召开之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开发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当前,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和相关产品的开发较为迅速的两个国家是美国和日本。职能传感器、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细微加工技术以及光电一体化技术是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的重点方面。

在我国,对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与运用的时间相对较晚,为了将同美、日等国家这方面研究的差距减少,近些年来,我国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投入了当量的资金。而且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国务院的极大的重视,为此,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小组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为了满足对社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很多大专院校在校内成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很多研究机构和大中型企业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一般来讲,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普遍应用的领域是机械制造业。近些年来,在数控机床的自主生产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其年产数控系统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年产三千套以上。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精度方面,数控机床的生产已经可以达到适当的精工精度。而在工业机器人的软件设计和编程等关键领域,我国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当前,在工业机器人行业,全国产的机器人已经占到了三成以上。在计算机集成制造方面,我国的制造技术和制造理论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CIMS单元技术实验室已经在多个地区进行了建立,各领域也正在展开着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的研究。除此之外,在光电一体化技术和微细加工技术方面,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同样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3.1.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同传统的机械自动化有很大的区别,其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智能化,同时,新世纪中,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也在于此。近些年来,处理速度不断提高的处理器、高性能化的微机、集成化与智能化的传感器系统,使得嵌入智能控制法的应用成为了现实,同时,也将机电一体化产品有力的推向了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指能够模拟人类智慧,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局端的能力。

3.2.微型化。

机电一体化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分支是微机电系统,这种产品泛指不到一立方米的产品。这种产品具有很多优势,不仅体积小,而且动作灵活,在很多个领域都得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医学、航空以及军事方面。

3.3.绿色化。

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变。从一方面来看,人们的生活由于机械化的生产而得到了更多的产品,使得物质丰富、生活更加舒适。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资源不断的减少,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因此,人们开始呼吁对环境进行保护,进而各种绿色产品应运而生,因此,进行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3.4.网络化。

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技术得到了普及,这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在,在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基于网络的远程控制技术和监控技术的应用。因此,我们可以预想到,利用家庭网络,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得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将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从这方面来看,网络化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3.5.系统化。

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是系统化的一个表现特征。另一个表现特征是通信功能会极大的增强,能够将远程和系统通信联网的需要的局部网络已经被实现。在将来,机电一体化会将产品与人的关系予以更大的重视。与此同时,还将根据一些生物的优良结构来进行新型机体的制造,从而使机电一体化能够向生物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这个多种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将同其他的各项技术相互融合,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立. 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7(04)

[2] 潘丽霞. 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山西科技. 2010(04)

[3] 张翠梅. 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4)

作者简介:

第6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煤矿机械;应用

机电一体化是集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于一体的一门学科。随着机电一体化在中国煤矿机械中的广泛运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提高了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机电一体化在煤矿中大大的提高了煤矿的产量,增加了我国的经济收入,降低了开采煤矿的成本,同时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改善了煤矿人的工作方式,减轻他们的压力和工作量。但是,中国的机电一体化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机电一体化的研究还需要很多时间,也需要面临很多的问题。

1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机械进行智能化的管理过程,实现机械的智能化技术。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机电一体化具有智能化、多功能化的特点。机电一体化能够针对煤炭机械进行故障检测,也可以对发电系统等等实现动态监控,一旦出现故障能够实现自动报警,实现了企业的自动化管理,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2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机电一体化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是时展的要求。将煤矿事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安全性、工作的效率实现信息化是中国煤矿发展的必要要求。在西方国家,这已经实现机电一体化的信息化技术了,并且已经发展成熟起来,在煤矿企业的发展中已经变得无可取代,显著提高了企业管理与技术水平。

2.1机电一体化显著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相比较国外的发展,我国的机械化存在很多的问题,在生产效率上一直都是最大的问题,生产效率不提高起来,企业就会落后,最后煤矿事业将走向下坡路。我国的煤矿企业工作环境差、工人的工作时间长、安全问题差,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我国的煤矿企业,阻碍我国煤矿事业的发展。但是,机电一体化的产生,提高了机电一体化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在与国内、国外的竞争中,仍然占据优势。

2.2机电一体化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及运用,可以提高国家的安全效益和综合效益。传统的煤矿企业的工作环境是粉尘多、阴冷、潮湿的,严重的影响工人的生活环境的身体健康,更直接威胁到工人的生命安全。而在机电一体化的产生之后,企业能够实现优化工作环境,粉尘会大大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企业工作环境的安全性。这样一来,工作环境得到改善、安全性能提高,提高了生产效率,员工的收入也相应的得到提高,综合影响但是当地的经济收入,同时带动国家经济的增长。

3煤矿中机电一体化的具体应用

煤炭开采是企业煤矿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采煤机与机械煤矿的配合使用下,进一步的提高了煤矿事业的发展,在质量、数量上都得到大大的提高。在现阶段,应用最多的就是电牵引采煤机,在实际的操作中,能够很好的起到牵引的作用,并且在节省电、能源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另外,电牵引的工作性能好、效率高、操作简单,具备很强的适应性。提升机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数字化的交流实现高科技、高水平的技术,这种高技术的体现就是在安全性、操作上,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利益。

4机电一体化在煤炭机械中的发展方向

4.1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仅仅对于生活、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也对于智能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于机电产品的要求就有了新的标准,需要机电产品能够自主的辨别,实现自主决策的目的。在今天的发展中,人工智能已经得到很大的进步,逐步实现智能化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提高与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4.2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现机电产品的数字化制造,数字化制造可以帮助机电产品进行远程操作、远程监测、修复等等功能,这种远程化的控制帮助人们随时随地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优势。数字化的发展还朝着人性化的发展进行,各种机电设备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性化的发展,更好的为人们服务。机电一体化不仅需要完善其功能,也需要在造型上让广大民众满意,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

5结语

机电一体化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带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驱动力、机电一体化在煤矿企业中的发展,带动企业的改革创新,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也为更多的工人创造更多的收益,实现互赢的状态。机电一体化保障机电的智能化、安全性、操作简便,扩大了机电的应用范围,保障机电设备的有效应用,同时也保障煤矿企业的健康及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芦景英.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

[2]徐雷.论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6.

[3]赵大友,王敏,徐刚.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机电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0.

第7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煤矿机械;应用

机电一体化是集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于一体的一门学科。随着机电一体化在中国煤矿机械中的广泛运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提高了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机电一体化在煤矿中大大的提高了煤矿的产量,增加了我国的经济收入,降低了开采煤矿的成本,同时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改善了煤矿人的工作方式,减轻他们的压力和工作量。但是,中国的机电一体化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机电一体化的研究还需要很多时间,也需要面临很多的问题。

1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机械进行智能化的管理过程,实现机械的智能化技术。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机电一体化具有智能化、多功能化的特点。机电一体化能够针对煤炭机械进行故障检测,也可以对发电系统等等实现动态监控,一旦出现故障能够实现自动报警,实现了企业的自动化管理,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2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机电一体化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是时展的要求。将煤矿事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安全性、工作的效率实现信息化是中国煤矿发展的必要要求。在西方国家,这已经实现机电一体化的信息化技术了,并且已经发展成熟起来,在煤矿企业的发展中已经变得无可取代,显著提高了企业管理与技术水平。

2.1机电一体化显著提高

企业生产效率相比较国外的发展,我国的机械化存在很多的问题,在生产效率上一直都是最大的问题,生产效率不提高起来,企业就会落后,最后煤矿事业将走向下坡路。我国的煤矿企业工作环境差、工人的工作时间长、安全问题差,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我国的煤矿企业,阻碍我国煤矿事业的发展。但是,机电一体化的产生,提高了机电一体化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在与国内、国外的竞争中,仍然占据优势。

2.2机电一体化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及运用,可以提高国家的安全效益和综合效益。传统的煤矿企业的工作环境是粉尘多、阴冷、潮湿的,严重的影响工人的生活环境的身体健康,更直接威胁到工人的生命安全。而在机电一体化的产生之后,企业能够实现优化工作环境,粉尘会大大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企业工作环境的安全性。这样一来,工作环境得到改善、安全性能提高,提高了生产效率,员工的收入也相应的得到提高,综合影响但是当地的经济收入,同时带动国家经济的增长。

3煤矿中机电一体化的具体应用

煤炭开采是企业煤矿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采煤机与机械煤矿的配合使用下,进一步的提高了煤矿事业的发展,在质量、数量上都得到大大的提高。在现阶段,应用最多的就是电牵引采煤机,在实际的操作中,能够很好的起到牵引的作用,并且在节省电、能源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另外,电牵引的工作性能好、效率高、操作简单,具备很强的适应性。提升机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数字化的交流实现高科技、高水平的技术,这种高技术的体现就是在安全性、操作上,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利益。

4机电一体化在煤炭机械中的发展方向

4.1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仅仅对于生活、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也对于智能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于机电产品的要求就有了新的标准,需要机电产品能够自主的辨别,实现自主决策的目的。在今天的发展中,人工智能已经得到很大的进步,逐步实现智能化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提高与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4.2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现机电产品的数字化制造,数字化制造可以帮助机电产品进行远程操作、远程监测、修复等等功能,这种远程化的控制帮助人们随时随地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优势。数字化的发展还朝着人性化的发展进行,各种机电设备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性化的发展,更好的为人们服务。机电一体化不仅需要完善其功能,也需要在造型上让广大民众满意,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

5结语

机电一体化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带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驱动力、机电一体化在煤矿企业中的发展,带动企业的改革创新,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也为更多的工人创造更多的收益,实现互赢的状态。机电一体化保障机电的智能化、安全性、操作简便,扩大了机电的应用范围,保障机电设备的有效应用,同时也保障煤矿企业的健康及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芦景英.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

[2]徐雷.论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6.

[3]赵大友,王敏,徐刚.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机电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0.

第8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发展趋势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to the penetration of mechanical industry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he mechanical industry technical structure, mechanical products, function and composition, production methods and management system changed, that industrial production by "mechanical electrification" entered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feature stage of development.

Keywords: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Electronic technology; Automatic control;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U41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己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加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 个阶段。20 世纪60 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己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 世纪70 ~80 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 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角,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我国是从20 世纪80 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 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 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3、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技术群体的总称。其关键技术有:传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 3.1传感与检测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关键元件就是传感器。传感器是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的环境接口,是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应用和发展的关键技术。传感器的水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达程度,特别是新型高科技传感器的研究和开发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比如多功能集成传感器、智能传感器、仿生传感器等。多功能集成传感器就是具有“一器多感”技术特点的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就是带有微处理器的,具有信息自我处理功能的传感器。仿生传感器就是模拟人的感觉器官的传感器,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核心。3.2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交换、传递、存储和处理,主要工具就是计算机。计算机及信息处理系统是整个系统(或产品)的信息处理中心,充分利用计算机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丰富的软件资源,增强了系统的功能,提高了系统的柔性、可靠性,使系统具有了一定的智能。3.3 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先进制造技术保障系统(或产品)构造功能的最优化。先进制造技术采用具有柔性操作的先进制造设备:机械加工中心、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机电一体化产品,实行先进的组织管理,组成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制造系统,提高制造作业及制造系统的柔性和生产率,以满足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3.4 伺服驱动技术 伺服驱动技术是系统直接执行操作的技术,其目的是从动力学角度分析系统行为,保证系统整体运行的最优化。伺服驱动装置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按照控制指令将电信号转换成流体能或机械能驱动运功机构,对整个系统的动态特性、控制质量和功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5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是在自动控制原理的指导下,结合计算机技术对具体的控制装置和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仿真、调试,最终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整体性能最优化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如模糊控制,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元网络等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 3.6 系统总体技术系统总体技术包括系统的总体设计和接口技术,是用跨学科的思维能力来进行综合集成的技术。系统总体设计是以系统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系统整体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再对功能单元进行二次分解,最终确定一个可行的技术方案。接口技术的实质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是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接口设计。

4、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4.1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要求机电产品具有一定的智能,使其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如果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现在人脑的智能上,那么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和进步就体现在其产品的智能上。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 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4.2 模块化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4.3网络化

20 世纪90 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等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利用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己成大势,家庭网络(h o menet )就是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compute , Integrated Appliancesystem , CIAS) , 使人们在家里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4.4 微型化微型化是指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微机电一体化(Micro Mechatronics)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外称其微型电子机械系统 (Micro Electro MechanicalSystems).它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 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着微米、纳米级发展。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加工生产微机电一体化产品,其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4.5集成化机电一体化的集成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子功能,再将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功能单一的功能单元,然后通过软、硬件将各个功能单元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最强。集成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一种创新性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创新性,将机、电、信息、控制等各种相关技术有机结合,实现系统整体最优,促使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不断拓展。4.6 系统化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 外,还有Rs485 、DCs 人格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研制出来的。

4.7 人性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使用对象和服务对象都是人。所以对于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一方面必须加强它们与生命机体的相似性,给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另一方面充分协调产品与人和环境的关系,使产品更关注人的生理、心理特性和极限,更适宜人的使用与操作。 4.8绿色化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服废后能回收利用。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