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8 17:32: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第1篇

本文采用《丽水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测度丽水市各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研究表明,丽水市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莲都区发展潜力最强;缙云县、青田县、龙泉市、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为处于中间水平;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庆元县、景宁县发展潜力较差。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经济发展潜力

丽水市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该省西南部、南邻福建,古称处州,始名于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72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1.70万,是浙江省面积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下辖莲都区及景宁畲族自治县、缙云、青田、遂昌、云和、庆元、松阳七县,代管县级龙泉市。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能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也是评价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由于丽水市各地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质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着差异,对各地区经济综合实力进行客观评价,可以为丽水市今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因此,本文首先以丽水市为基本空间单元收集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并分析各主因子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处理主因子得分综合,得到区域空间发展潜力。

一、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多元统计方法,由皮尔逊首先提出并使用,之后经众多统计学家不懈努力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主成分分析是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

在建立县城单元评价指标选择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提取影响县域乡镇地域空间差异的主因子。对各县城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

本文选取2011年丽水市13项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统计指标,分别为镇域户籍人口、县域暂住人口、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农民人均收入、旅游收入、镇域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a对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作为公共因子,得到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特征值大于1的前三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超过80%,可见提取三个因子后,它们反映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二、主因子得分及空间分布

根据因子荷载矩阵分析主因子含义,并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各乡镇主因子得分,分析各主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表1可知:第一主因子主要解释镇域户籍人口、镇域暂住人口、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农民人均收入、旅游收入、建成区绿化面积及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等指标,可命名为社会经济发展因子。空间分布值排名为莲都区、缙云县、青田县、松阳县、龙泉市、云和县、遂昌县、庆元县、景宁县。

第二主因子主要解释镇域面积、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可命名为传统产业因子。其值排名为遂昌县、龙泉市、青田县、莲都区、景宁县、缙云县、庆元县、松阳县、云和县。

第三主因子主要解释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可以名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因子。其值排名为莲都区、缙云县、云和县、松阳县、龙泉市、庆元县、青田县、景宁县、遂昌县。

三、发展潜力评估

依据主因子得分乘以贡献率权重得到的发展潜力是基于现状的发展潜力或空间格局。其结果如下表:

从表2的得分和排名可以看出:丽水市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明显。莲都区是丽水市综合发展潜力最强,以绝对的优势名列第一;缙云县、青田县、龙泉市、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为处于中间水平,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庆元县、景宁县发展条件较差。

参考文献:

[1]张吉献.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省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J].河南科学,2009(01)

第2篇

关键词:DEA;低碳经济;聚类分析;收敛检验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1-0085-05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about the Level of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DONG Feng, LONG Ru-yin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Abstract: This paper is firstly based on the accurat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aboutthe level of the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currently.Firstly Author makes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dex by means of DEA to measurethe level of regional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 results show Southern Jiangsu is the best, Central Jiangsu is in the second, and Northern Jiangsu is the last.Then, based on the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author analyzes the level of regional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Jiangsu. The cluster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better development area of low-carbon economic include Wuxi, Changzhou, Suzhou, Nantong, Yancheng and Suqian. The Convergence test indicates that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become larger.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shows the impact direc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the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is positive, and the impact direction of the energy intensity (unit GDP energy consumption) to the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is negative.

Key words: DEA; low-carbon economy; clustering analysis; convergence test

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自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目前国际上对于低碳经济的公认定义为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设计,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减少由此带来的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人类的生存安全[1]。景跃军和刁巍杨通过对东北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研究发现东北地区碳减排成本与能源排放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度相关[2];刘鸿渊和孙丽丽以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为基础,从中观层面分析了低碳经济在异质性地区的生成条件和微观基础[3];Zhou等从生产理论的角度,综合考虑能源、资本、劳动力等相关要素,利用环境生产技术和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比较了18个OECD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4];王群伟等利用动态变化的 Malmquist 指数测度了 1996~2007 年我国 28 个省区市二氧化碳的排放绩效,并借助收敛理论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5];Dong等构造了连续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SMLI)用其测算考虑技术可变性的环境敏感生产率[6];胡宗义和刘亦文用动态CGE模型来模拟分析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产出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各产业影响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会导致企业削减就业岗位[7]。

关于江苏低碳经济的研究不是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篇代表性文献,聂锐等利用环境负荷模型与脱钩理论, 对江苏未来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情景分析, 并结合当前的环境政策, 对三种情景下主要指标的参数和结果进行了设计与分析[8];赵荣钦和黄贤金采用2003~2007年江苏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等数据,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模型对江苏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了核算[9];张秀梅等对江苏1996~2007年的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得出江苏全省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都呈现苏南大于苏中大于苏北的分布格局的结论[10];刘慧等通过设定基准情景(BAU)、低碳经济政策情景(LES)、推进低碳发展的国际合作与技术转移情景(ICS)三种政策情景对江苏未来中长期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分析[11]。

自从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年会上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较2005年降低40%~45%目标后,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家的一致意见是低碳经济是实现碳减排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并从碳排放绩效、因素分解、情景模拟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对江苏碳排放的研究更多集中于江苏全省,缺乏对13地级市及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和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系统梳理分析。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首先要建立在对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正确测评和认识的基础之上,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先以IPCC碳排放系数计算方法准确测算江苏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数据,然后用DEA方法设计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对江苏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收敛性检验和影响因素分析。

一、江苏区域二氧化碳排放测算及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将最终能源消费划分为9类,分别为煤炭、汽油、柴油、天然气、煤油、燃料油、原油、电力和焦炭,国内二氧化碳排放计算一般计算公式为:

C=∑iaiEi (1)

其中ai为IPCC提供的各种能源碳排放系数,Ei为终端能源消费量(标准煤)。本文没有将电力作为终端能源放入碳排放总量计算中,原因在于IPCC确定的电力碳排放系数为发电所导致的碳排放,我国2008年火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80.48%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电力平衡表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火力发电所用能源绝大部分为煤炭,各区域所消耗的电力可以分为自发电和买入电,自发电所消耗的煤炭已经在最终煤炭消耗中计算,买入电由于发电所产生的碳排放并不在本区域,而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碳排放系数为0资料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R].2003。 ,所以如果在碳排放总量计算中再加入电力会造成重复计算问题,而且重复的比率相当高,所以本文在最终能源消费中没有考虑电力,各区域八种最终能源消费量数据来自各地级市统计年鉴,碳排放系数采用IPCC数据。

根据式(1)计算的江苏全省和三大经济区域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 2001~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图如下:

2001~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速度苏南为10.7%、苏中为9.2%、苏北为11.8%,三大经济区域及全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缓慢,在有些年份还出现反弹增长,2001年三大区域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从高到低排位为苏南、苏中、苏北,2009年的排位为苏北、苏南、苏中,9年间苏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52吨/万元下降为2.00吨/万元,苏中由2.35吨/万元下降为1.77吨/万元,苏北下降幅度很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是苏南最高,苏北最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2001~2009年三大经济区域及全省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都比较迅速,苏南增长1.07倍、苏中增长1.04倍、苏北增长1.32倍。

二、江苏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一)研究方法与指标

DEA(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 数据包络分析)是研究同类型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常用方法之一。1957年Farrell在研究英国农业生产力中首先提出数据包络思想,1978年运筹学家Rhode、Cooper和Chames正式提出了这一相对效率的研究方法[12]。

假设有n个受评估单元,每个评估单元共有m种投入要素xij,共有s种产出yir,则决策单元O的相对效率衡量指标ho(u,v)可以表示为:

max ho(u,v)=∑sr=1uryor∑mj=1vjxoj

s.t. ∑sr=1uryor∑mj=1vjxoj≤1

∑ni=1λi=1  (2)

本文基于上述DEA模型设计低碳经济发展指数,投入产出共四个指标,分别如下:

(1)GDP

GDP数据来自各地级市统计年鉴,根据GDP平减指数转换为2000年价格。

(2)资本存量

张军等[13]采用永续盘存法来估计各个省和全国的资本存量,计算公式为:

Kt=Kt-1(1-α)+It  (3)

其中Kt为基期资本存量、Kt-1为上期资本存量、It为本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α为固定资本折旧率,本文沿用张军的思想方法估算江苏13个地级市的资本存量。方法为用各地级市GDP与江苏全省GDP之比乘以张军所测算的江苏省2000年资本存量估算出各地级市2000年基期资本存量,然后根据式(3)算出各地级市2001~2007年资本存量,其中α根据张军研究结论取9.6%。各地级市固定资本投资总额数据来自各地级市统计年鉴,所得资本存量数据根据GDP平减指数统一转换为2000年价格。

(3)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取各地级市年末从业人数。

(4)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计算方法见“江苏区域二氧化碳排放测算及现状分析”。

(二)低碳经济发展指数计算结果

本文所设计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数投入变量为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产出变量为GDP,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既可以作为投入指标也可以取倒数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通过规划求解,可以得到江苏13地级市及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区域2001~2009低碳经济发展指数,结果见表1。

从结果来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作为投入和非期望产出得出的江苏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差别不大,本文主要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作为投入来进行分析。从全省范围来看:除2009年外,江苏低碳经济发展指数是逐年下降的,2001年为0.966,2009年为0.83,由于当时没有2010年的相关数据,本文无从了解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后我国各级政府日益重视碳排放问题背景下江苏2010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数是否有所提高。

就区域来看,比较9年平均值和绝大部分年份,苏南低碳经济发展指数最高、苏中其次、苏北最低,这种排位与三大区域的经济实力相对应,根据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平均值排名前三个城市分别是苏州、盐城和无锡,其中两个位于苏南,一个位于苏北,平均值排名后三个城市分别是连云港、淮安、南京,其中两个位于苏北、一个位于苏南。盐城低碳经济发展指数较高与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有关,盐城2009年第二产业比重只有48.2%,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GDP为25553元,排在江苏13个地级市第10位,较低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而提高了低碳经济发展指数。苏南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在三大区域最高,而位于苏南的南京低碳经济发展指数位于江苏全省倒数第三位令人意外,但是分析单位GDP 二氧化炭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就会理解本文所设计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指数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南京2009年单位GDP 二氧化炭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3个地级市中都排第2位,而低碳经济发展指数排第2位的盐城单位GDP 二氧化炭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3个地级市都排在第12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但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可以提高碳排放效率从而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同处苏南的苏州和无锡为南京作出了榜样。

依据DEA方法的BCC模型将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结果见表2。

表2显示了江苏及各区域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数的分布情况。苏南和全省纯技术效率为1,比较9年平均值,纯技术效率苏南最高、苏北最低,规模效率相反苏北最高、苏南最低。纯技术效率为1或接近1,而规模效率小于1时,这说明被评价单元本身的技术效率而言没有投入需要减少、没有产出需要增加,被评价单元的综合效率没有达到有效(即1),是因为规模、投入、产出不相匹配,需要增加规模或减少规模,规模效率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都有很大关系。

三、江苏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一)聚类分析

根据上文得到的江苏13地级市2001~2009年低碳经济发展指数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树形(图4)。

按照聚类分析结果将江苏13地级市分为三类,其中低碳经济发展较好地区为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宿迁;低碳经济发展居中地区为扬州、镇江、泰州;低碳经济发展较差地区为南京、徐州、连云港、淮安。从中可以看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级市还是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苏南地区。

(二)收敛性分析

技术创新理论认为一种新技术渗透到新市场,必然经历发明、创新和扩散三个阶段[14],如果落后地区能够吸收和学习先进地区的技术,这样技术知识的扩散效应会使落后地区获益,因为技术的模仿总比创新成本高,因此当落后地区比先进地区在技术学习上处于更有利位置时,两地经济增长就会出现收敛的趋势[15]。利用收敛理论检验江苏13地级市低碳经济发展指数是否有收敛趋同的趋势。

借助Barro和Sala-i-matin[16]的研究成果,本文设计的β收敛公式如下:

 lnEEit-lnEEi0T=C+βlnEEi0+ε  (4)

其中lnEEi0表示期初相关指数(低碳经济发展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自然对数值,lnEEit表示第t期相关指数自然对数值,T表示时间跨度。如果β

收敛检验表明:低碳经济发展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均不存在收敛,表明江苏13个地级市2001~2009年的低碳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各市低碳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变大趋势。

(三)影响因素分析

前文分析了江苏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及组成,但是并未对指数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部分以低碳经济发展指数作为因变量,引进相关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可得性,本文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能源效率三个方面考察各因素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的影响,表4给出了相关影响因素变量的定义及说明。

从式(5)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江苏低碳经济发展指数的影响为正方向,能源强度对江苏低碳经济发展指数的影响为负方向,即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比重越高,江苏低碳经济发展指数越高,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越高,江苏低碳经济发展指数越低。这些结果都符合本文的理论预期,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碳排放效率较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第三产业单位GDP二氧化炭排放量远低于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高能源强度带来的必然是高碳排放和较低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数。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设计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对江苏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投入指标为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产出指标为GDP,测评结果显示三大经济区域苏南低碳经济发展最好、苏中其次、苏北最低,13地级市低碳经济发展前三名为苏州、盐城和无锡。利用低碳经济发展指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低碳经济发展较好地区为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宿迁。低碳经济发展指数收敛分析表明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变大趋势,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和第三产业比重对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影响方向为正,而能源强度对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影响方向为负。

结合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单位能耗低、碳排放低,同时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也是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都在2/3以上,我国2010年底也只有43%。据测算,服务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仅为工业单位能耗的1/7,碳密度只有能源行业碳密度的1/10左右,发展现代服务业既能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三大产业比例,又能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2)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新能源。江苏可再生资源较为丰富,地热资源地势优越地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8%,开发后全部资源量折合标准煤量达到56亿吨;风场资源量居全国第七,可开发量约2100万千瓦;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6.9%,湿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1.5%,滩涂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4,这些可再生资源为江苏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利的现实条件。(3)政府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给予政策支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法律保障,支持企业发展先进技术,鼓励企业对低碳技术进行引进和自主研发。(4)企业应抓住低碳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重视低碳技术更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将能源消耗列入企业预算,实行节能计划,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谋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南,陆成林.低碳经济的丰富内涵与主要特征[J].经济研究参考,2010(60):32-33.

[2]景跃军,刁巍杨.东北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管理评论,2010(8):109-113.

[3]刘鸿渊,孙丽丽.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1,25(8):45-48.

[4]Zhou P, Ang B W, Han J Y. 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 [J]. Energy Economics, 2010,32(1).

[5]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1):45-54.

[6]Dong H O, Almas H. A Sequential Malmquist–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ex: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 Considering the Progressive Nature of Technology[J].Energy Economics, 32(6): 1345-1355.

[7]胡宗义,刘亦文.低碳经济的动态CGE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10):1470-1475.

[8]聂锐,张涛,王迪. 基于 IPAT模型的江苏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景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10,25(9):1557-1564.

[9]赵荣钦,黄贤金.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J].地理研究,2010,29(9):1639-1649.

[10]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等. 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4):768-775.

[11]刘慧,张永亮,毕军.中国区域低碳发展的情景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10-18.

[12]盛昭瀚,朱乔,吴广某. DEA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3]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14]Josef S.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M]. New York: Harper, 1942.

第3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150-03

引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① 全国各地区的经济面貌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于各自经济发展起点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而言,如何真实反映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已经成为经济研究的重点。

中国目前主要应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对中国及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评价,其核心指标是GDP。但是经济总量并不能完全概括经济发展的内涵,因而在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上GDP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真实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本文将应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发展内涵出发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能更为全面、真实的反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并且通过对2008年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到中国各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以评价得分为依据,对中国31个地区经济发展类型和阶段进行分类,并从中得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为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将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该方法主要依据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对决策进行量化描述,较多应用于结构复杂且指标不易量化的评价问题。由于经济发展内容广泛且不易从单一指标度量,因此本文将应用此方法,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制度水平、创新水平等四个方面进行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1.经济总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国际上较为公认的经济发展度量指标,因此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包含这一指标。这里度量经济总量沿用现在国际主流标准,即地区生产总值(GDP)。

2.根据经济增长结构理论,经济结构变化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比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其中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就业结构用来说明地区劳动力需求大小,消费结构用来体现地区居民消费能力和市场潜力,分配结构则用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制度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可以有效保护产权的制度不但可以促进有效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资,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自1978年,中国的经济制度在所有制、市场和开放水平等方面均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将经济发展与制度联系起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准。

4.经济增长与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并且根据Krugerman(1993) 和Young (1995)的研究,技术进步恰恰是很多新型产业国家经济发展和能否持续获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为了衡量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我们将创新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的经济指标,而创新能力的获得恰恰源于对人才的培养和对科研的投入。

(二)评价体系的建立

根据以上对于评价体系的理论描述,主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指标及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目标层A: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核心,逐层构架系统的,有层次、有逻辑的评价体系。

子目标层B(4个):是在整体上把握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四大方面,即经济总量水平、经济结构水平、制度水平和创新水平,从定性角度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整体的把握。

过渡层C(11个):在四大准则的基础上,对各个准则进行扩展,更详细的概括出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使得整个评价体系更全面和系统,连接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

指标层D(15个):以11个要素为基准,指标层采用具体化可测的指标数据,使指标体系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进行转变,使评价体系更具有说服力。

(三)评价结果的形成

形成该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的主要步骤依次是构建判别矩阵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出15个指标层指标权重、无量纲化31个省份2008年原始数据以及利用公式得出评价结果。

1.根据层次分析法构建判别矩阵。层次分析法的判别矩阵是根据九级标度①将本层次要素Ai和Aj相对于上一层次的要素Ck(k=1…m)按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构造而成。同时,判别矩阵必须通过一致性检验,② 即CI0.1,则说明判别矩阵未通过一致性检验,必须调整判别矩阵的标度。

2.确定指标权重。根据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判别矩阵,利用YAAHP层次分析法计算软件,得出指标层15个指标的权重。

3.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出评价结果。由于需要用不同性质的指标来反映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和特征,因此指标体系中有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绝对指标(数额)和相对指标(比率)。为了能够在指标间建立起统一的计算、比较准则,需要将所有的指标进行转化和无量纲化处理,使指标转变为与权重表达相同的以百分数表示的无量纲的相对指标,进而进行加总处理。

具体的无量纲化的方法是标准化方法,即处理后的各指标的标准差为1,均值为0,使得处理后的数据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与指标权重产生重叠。应用公式③得出最终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对中国2008年31个地区15个指标层数据运用SAS软件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结合注释①中的公式得到中国31个地区(除港、澳、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6]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09》、《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9》、《中国经济贸易年鉴2009》、《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9》)。

(一)评价结果有效性检验

作为重要的发展指标,人均GDP一般被用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本部分为了评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是否有效,将人均GDP和此评分结果做相关性检验,若相关系数达到0.5以上,且P值小于0.01,则说明,该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是有效的。

运用SAS对此评价体系的评价分数和人均GDP数据的标准化后并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相关系数R=0.5842,P值=

0.000559

(二)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得分结果,可简单的将中国31个地区分为五部分:①第一部分(得分1~1.5)为广东、江苏;第二部分(得分0.5~1)为山东、浙江、上海;第三部分(得分0~0.5)为福建、北京、河南、河北、辽宁、湖南;第四部分(得分-0.5~0)为湖北、天津、四川、广西、安徽、云南、重庆、山西、江西、贵州、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吉林、山西、甘肃、宁夏、海南;第五部分(-1~-0.5)为青海、。

从分类结果上看,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经济发展最强的广州和最差的之间相差了2.5分。同时,经济较发达(得分大于0.5)地区仅占全国的16.13%,经济不发达地区得分小于-0.5)仅有两个,占总数的6.5%。中国60%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评分结果介于-0.5~0之间),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会对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结论与讨论

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使定性的问题定量化,过渡自然。建立该评价体系的数学方法为运筹学的层次分析法,简称AHP。该分析方法是将难于选择的定性问题,通过建立较主观的判别矩阵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即重要程度,再与进行无量纲化(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进行加权得出评价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判别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和不同单位级的无量纲化(标准化)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该评价体系从四大方面,15个指标对经济发展整体进行描述,使得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再者,可以通过对15个指标数据的深度分析,得出自身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符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的政策,进而扬长避短,经济取得更好的发展。

但是,由于层次分析法的基础是较为主观的判别矩阵,所以该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能达到完全的客观。若想该评价体系具有更广泛的说服力,就必须使得判别矩阵的主观性削弱,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构造判别矩阵时,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可。若能克服掉主观性对于指标权重的影响,那么该评价体系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可以进一步的应用到各省对于未来经济发展政策的设计,投资方向的选择和对各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界定。

参考文献:

[1]胡运权,等.运筹学基础及应用: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梁炜,任保平.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及现阶段的特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2-18.

[3]高敏雪,李静萍.经济社会统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麦强盛.层次分析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2,(2):91-94.

[5]谢虹.基于层次分析法科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4):12-16.

[6]岳朝龙,黄永兴,严忠.SAS系统与经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7.

[7]蔡,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30-37.

[8]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34.

[9]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5):117-129.

[10]赵志耘,吕冰洋.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本积累趋势与地区差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63-70.

[11]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家,2005,(6):96-102.

[12]胡大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民营经济发展差距的相关性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2):17-25.

第4篇

【关键词】发达国家;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经验

发达国家根据在本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趋势,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倾斜性金融支持政策,解决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的问题。同时,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金融支持方面,总结了较好的经验和教训,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尽管国外不同国家的金融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经验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强化金融支持功能提供了有利的研究基础。要改革我国金融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体制,要在坚持适应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原则下,结合国外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的经验,无疑是在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提高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完善我国金融管理体制,保证全国政治稳定及和谐社会事业的顺利完成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达国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经验

美国和日本在世界上是属于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根据国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关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金融支持政策。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和日本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经验。

(一)美国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经验

美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美国的西部和南部。从历史来看,美国20世纪中期开始,为了缩小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支持措施来推动经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美国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可以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美国为了改善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情况,主要针对农业和经济开发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及法规,并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先后出台了宅地法、土地法,草原植树法和农村发展法等相关法律及法规。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和矿产开发方面,田纳西流域开发法,地区再开发法、经济机会均等法、社区再投资法、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人力训练与发展法、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等法规先后出台。使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的相关法律及法规在不断完善中发展,对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长期较稳定发展的保证,并通过对各种经济手段加以严格规范和控制,从而确保给予该地区在经济开发过程中的自由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合理的资本流动提供了制度平台。

2.采取了倾斜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调控政策

对经济发展差异的地区采取倾斜性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是非常必要的。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适合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的现实需要。美国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采取了差异性的金融调控政策。倾斜性的金融调控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要求相对较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备付金率、贴现率,对金融机构设置较低的资本金要求等。以上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倾斜性的金融调控政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性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采取的金融调控政策背景下,保证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信贷资金的稳定性。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有利于促进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缓解民族矛盾和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3.在欠发达地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

美国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不断完善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体系。从中央银行分行角度来说,联邦银行可以根据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适合其发展的倾斜性货币政策;从商业性金融机构来说,已有大量的地方商业银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优惠信贷资金;同时在相关法律的执行过程中,保证了稳定的优惠信贷资金的供给;对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来说,美国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建立了多种政策性金融机构,譬如,联邦土地银行农场电气化管理局、农业信贷局以及农作物保险机构等政策性农业信贷机构。这些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1933-1968年期间,美国南部地区商品信贷公司235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对美国南部农业发展投入了巨额资金[1],刺激了美国南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与机械化进程,同时促进了农业的产业结构,然而,使美国南部地区已成为了在美国重要农牧商品的生产基地。

4.合理引导私人资本,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

由于开发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资金,只依靠政府拨款是远远无法满足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因此还需要借助依靠不同渠道的私人资本投入,才能会尽最大可能的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需求。美国联邦政府实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计划的过程中吸引私人投资采取了有效的政策。第一、增加了公共投资,目的就是给私人投资者提供长期的就业机会和便利,加强私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欠发达地区水利、交通、公共卫生及设施、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础建设;第二,采取优惠信贷的形式吸引私人投资者和发达地区的高素质人口向经济欠发达地区靠拢,创造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第三,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和金融政策,吸引国内外私人投资流向欠发达地区。美国采取以上政策与措施在大范围地丰富了市场的投资主体,使经济增长格局多元化,为美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飞速增长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保障。

(二)日本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经验

日本在20世纪中期以来,在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地理上相隔很远的低收入的边缘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呈现较明显。日本为了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采取了许多金融支持措施。日本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经验可以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的金融支持法令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采取国家干预的模式,制定金融支持法令是对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全国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必然要求不同的金融支持政策的制定。日本在制定全国性的金融支持法令的同时,还比较注重制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法令。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法令制定的重视不仅在工业发展方面,还在农林发展方面,对金融支持法令还做到静态制定和动态调整,提出了明确的制定目标以及相应的实现办法,从而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法律制度方面的奠基。

2.制定完善的金融支持计划

在健全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和保障下,日本制定了较为系统的金融支持计划[2],对发达地区实行“综合规划,分期实施”的开发办法[3]。这些计划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期限,具有连贯性和重点开发性质,并使各个期的开发目标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和谐适应发展。这样不仅方便了开发主体及时检验开发效果,为所遇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还便于计划的制定者对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制定新的开发目标和具体举措,同时对前一次制定的计划进行及时总结、补充和修正。

3.建立完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增加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提高弱势群体收入水平,解决金融供求矛盾的必要性措施。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种类繁多、分工精细,相应的体系也比较完善,政策性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对大企业,如日本的输入、输出银行负责向进出口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公库的融资对象以中小型企业、农林渔业和一般民众,具有较明显的社会福利色彩;公团则是以政府名义,将民间的资本投向社会公共事业作为资金赞助;而事业团是为了特定的行政目的而设置的。这些政策性的金融机构的设置,无论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来说,都在各自领域为所在地区的工业、农业以及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采取多样化的筹资方式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资金需要的猛增,必然要求增加筹借资金途径的多样化,没有大量的资金来源,难以满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在开发欠发达地区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方式的筹资手段。第一,通过借助国家财政补助,向欠发达地区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及不断增长;第二,为欠发达地区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放低利率贷款的方式筹集大量资金;第三,通过采取不同措施提高储蓄率从而吸收大量的民间闲置资金的方式进行筹集开发资金;第四,通过以成立农民群众共同组织吸收农家的闲散资金的形式来为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第五,通过颁布相关的法律条例规定,部分欠发达地区可以发行特殊债券为欠发达地区筹集资金。

二、国外金融支持经验对我国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启示

国外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经验,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效果较明显,也是政府干预金融业务的结果。采取金融支持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开发和发展欠发达地区,缩小各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大部分经验具有相同性的特点。主要是创造支持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法律环境,实现投入资金主体的多样化,金融调控政策差异性,完善金融结构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的特点。这些经验,缓解我国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功能不断弱化的趋势,实现当地金融结构优化、增强金融管理体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建立欠发达地区开发和经济发展相关法规的步伐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处于缺乏的状态,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带有随意性和非连续性的特点[4]。因此,有必要加快建立适合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政策有关的法律体系的步伐。只有把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提高到国家法制建设的高度,才能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有充分的法律保障。也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和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保证,同时也是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和改善金融服务功能的前提条件。根据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下,结合中央十八的的精神,促进针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开发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根据欠发达地区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丰富和民族特色产业方面的的特点,制定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计划。同时确定金融支持法令和制定金融支持的计划等手段,创造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金融支持政策的法律环境。

(二)对欠发达地区采取倾斜性的金融调控政策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改变全国统一金融发展政策,针对欠发达地区采取倾斜性的调控政策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环境和金融发展滞后的状态下,统一的金融发展政策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要求区别性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备付金,贴现率,资本金等的最低要求,有利于改善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功能。同时商业性金融机构提供优惠信贷资金,建立多种政策性金融机构来增加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投入,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我国金融政策的统一性,无差异性的缺点也不断完善。目前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金融服务功能也呈弱化的趋势,是增加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的主要因素

(三)完善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体系。

根据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建立完整的金融支持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货币政策上采取倾斜的政策的同时,商业性金融机构增加优惠贷款的比例,同时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多种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来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求。这种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变目前欠发达地区商业性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信贷资金外流严重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调整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意义重大。

(四)对欠发达地区采取多样化筹资的方式

发达国家具体采取的国家财政补助方式,政策性金融提供资金,利用农民闲置资金,为欠发达地区筹借资金发行特种债券的形式解决资金等措施,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政策性金融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不足,在合理引导私人资本、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对欠发达地区筹集资金不足的状态下,采取有效金融支持政策,增加银行机构优惠信贷资金投入,筹集民间资本,发行特别债券和吸引外资的多种筹集资金途径,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只有保证大量的资金来源,才能顺利完成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创造对社会稳定有利的环境。

三、结论

国外各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不断扩大是金融发展自由化理论的结果,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有差异的情况下,根据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模式,无法充分实现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的功能,同时金融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政府有必要合理干预调节金融发展水平,既制定相关法律,采取倾斜性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筹集资金的多样化等措施,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功能,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问题。国外对欠发达地区政府干预金融发展采取的一系列对策,是金融约束理论的主要体现。一个国家的内部及各个区域的资源优势、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居民收入水平、文化因素、金融生态环境等一些列问题直接影响金融发展水平。在现代金融模式下,各个国家第一产业和中小企业是属于弱势群体,金融业自然排斥欠发达地区的弱势群体,影响经济发展,引起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资金的难度。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离不开银行信贷的支持,在国内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必然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管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根据国内各个区域的特殊性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必要采取有效地金融支持措施来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另外,银行业特殊的经营方式必然排斥欠发达地区的弱势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流向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或地区。根据这种资金的流向,如果国家不采取有效措施,不进行控制,是无法制止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恶化的局面。

国家经济发展差异性趋势,必然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水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必然影响金融发展水平,没有国家的干预和健全的法律体系的保证,很难改变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排斥弱势群体的状况和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弱化的趋势。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只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地位,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投资环境的改善,增加国家财政的补助、增加优惠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入,私人资本的参与,社会资金的筹借,利用适当国外资金等方面采取针对性,差异性,优惠性,倾斜性的大量工作,才能达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这种优惠政策的背景下,才能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的问题,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登仕,张家寿.美国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金融支持及启示[J].桂海论丛,2007,5:32-34.

[2]张家寿,谭春枝.日本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及其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11:89-91.

[3]张广革,景长军.美国、日冲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径脸对我国西部开成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3,4:31-34.

第5篇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实证分析

当前国际公认的唯一反映经济总量(总产出)的综合性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GDP),所以仍把GDP作为评价经济发展的首要指标[4];由于当前经济发展要更关注经济增长的效率及协调性,为此采用了人均GDP;经济规模不仅要体现产出的大小,同时也要从基础设施的水平、人们的总体消费水平这一层面来反映,为此采用地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体现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体现一个地区的总体消费水平。(2)产业结构。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关系以及三次产业内部各个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此采用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来反映产业结构。(3)人民生活。反映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由于我国居民分为了城镇和农村两个大部分,为此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这两个指标来反映居民生活水平。(4)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地区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污染防治、生态维护间的协调性等内容,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这两项指标。因此,选取的11个指标分别为X1-地区生产总值,X2-人均GDP,X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5-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X6-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X7-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X8-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X9-农村人均年纯收入,X10-城市园林绿地面积,X1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数据选取与处理为了综合评价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利用建立的一套综合指标体系,采用2010年各省市、自治区相应指标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利用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出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综合排名[5]。分析结果前两个主成分解释了全部方差的91.135%,即包含原始数据的信息总量达到了91.135%,这说明前两个主成分代表原来的11个指标评价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有足够的把握。

结论及建议

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排名中,东部地区11省市中除海南以外,其他各省市都排在了前11名内,而中西部地区的排名则相对靠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排名都比较靠后,这个结果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情况相一致,反映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形势。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考虑到了当前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将未来的发展能力考虑其中,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当前发展情况数一数二,但长远考虑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如江苏、浙江等地区。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还是相当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是很突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拉大;很多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破坏环境、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利于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一些落后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积极主动地寻求高效的发展模式,而是被动地依赖国家政策支持,如果单纯地靠这种模式发展,地区的经济很难达到较好的水平。

作者:罗丹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第6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 指标体系 熵值法 路径依赖

一、引言

我国经过了长达20年的经济发展“大稳定”之后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平庸时代”,即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最主要的特征体现在由于要素供给不足、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和创新能力后劲不足等原因所导致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减速。世界三大评价机构之一惠誉在2012年的数据中表示,中国经济发展的数据显示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增长,在“新常态”下,我们需要转变以前的经济的发展观念和增长方式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以往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已经不再适用于衡量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因此我国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领域角度出发试图构建适用于我国现实情况的全面、综合的指标体系。

从区域的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全海娟从区域的角度出发为其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了包含有社会、经济、环境、人口、科技等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并以长江三角洲为实证研究对象将其经济协调发展做了全面系统质量评价。李答民从增长、结构、关系、制度和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刻画了区域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对应的模型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数据分析。考虑到我国目前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所导致的经济发展瓶颈,陈德全等以浙江地区为研究对象,为其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唐保国从经济联系、分工、差距、要素协调和整体效率等五个方面构建了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来看,李丽莎区分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两个容易混淆的经济名词,并创造性地将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系统划分成数量子系统与质量质量子系统,提出了一个构建指标体系崭新的视角。王茂祯与冯之浚在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基础上,设置了包含9 个一级指标、52 个二级指标的循环经济创新评价体系并对全社会和各地循环经济创新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在新常态背景下,GDP已经不能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陈孟婷通过使用主成分分析得出一个综合指标作为GDP的替代指标,更能全面的反映出国家或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潘文砚从纵向和横向采用多种评价模型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多维评价,结果证明我国的低碳经济存在显著地地区异质性。

本文以我国的省域为研究的地理单位,将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划分成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四个子系统,采用熵值法为各个指标赋予权重并将我国各省份地区的2014年的经济发展水平计算和排序。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的评价数据采用的是2014年中国除之外的30各省市地区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为各省区市的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等。

(二)指标体系的内容

我国疆域辽阔,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地异质性,本文试图建立一套能够普遍适用于各个省市地区同时能够反应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内涵,因此考虑到每个省市地区发展的差异性以及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本文从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四个方面来刻画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内容如表1所示:

(三)计算指标权重

首先,数据非负数化处理:设置权重使用熵值法时无须进行标准化但是需要进行非负数化处理,因为负数是无法进行对数处理。处理方式如式1所示:

(四)指标权重赋值

将除外的中国30个省市地区的指标数据带入权重,计算出各个省市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评价值并对其进行排序,所得结果依次是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上海、湖南、天津、河南、湖北、安徽、北京、辽宁、福建、重庆、河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云南、新疆、贵州、海南、宁夏、青海。根据每个省市的评价得分将30个省市划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高(H)、中(M)、低(L)三个层次,其中每个阶段的省市地区如图1所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省份如四川、湖南、湖北等城市的经济发展为中等水平,而西部地区以及部分交界省份如广西、云南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地路径依赖,东部地区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而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则较为低缓,可见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地溢出效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相邻省份地区的发展情况相互影响。从评价得分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向西逐渐降低趋势,得分最高的是江苏省的15627629.65,得分最低的是青海省的12635.77,由此可见各个省份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决策的时候需要因地制宜。

三、结束语

本文从社会、经济、环境和科技四个方面构建了经济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对我国除外的30各省市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东高西低的态势且差异较大,同时经济发展状况还存在着显著地路径依赖。由此可知,西部地区应该将发展的重心放在经济建设方面,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尽量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异,同时中东部地区在发展经济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以及科技创新,增强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05:4-19

[2]若英.“新常态”对中国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J].红旗文稿,2014,19:39

[3]全海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

[4]李答民.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N].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05:28-32

[5]陈德全,何云,梁秋.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04:288-291

[6]潘文砚.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多维评价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7]李丽莎.我国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基于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角度[J]. 特区经济,2011,06:295-297

[8]王茂祯,冯之浚.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4:163-166

第7篇

关键词:旅游经济;社会网络分析;江西

一、引言

社会网络分析法自从20世纪的30代开始出现后,长期用于社会网络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研究中[1],随后在情报学、经济学等方面得到延伸发展。由于旅游经济由复杂的系统要素构成,社会网络法对其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到了旅游当中研究,并逐渐得到重视,也有某些学者认为其是研究旅游的绝好方法[2]。

目前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旅游中的研究虽然并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发展迅速,并已取得了许多的相应的研究成果。Pavlovich通过对新西兰维特摩洞穴景区的研究,分析了目的地发展要素网络演变及其服务设施的演变[3];。国内的学者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旅游的时间要晚于国外,但是发展迅速。杨兴柱等人,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结合南京市个景点间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其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4]。江西省的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研究较少,本文则尝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对江西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研究,以为江西省旅游积极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二、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江西省辖区内有11个地级市,分别是南昌市、九江市、宜春市、上饶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抚州市、萍乡市、新余市、吉安市、赣州市。区域内风景秀丽,人文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

(二)数据来源

各地级市的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次均来自2014年《江西省统计年鉴》。由于省内旅游活动主要是以公路为主,因此这里的城市间到达的距离以公路旅程为主,最短公路交通距离数据来源于2015年4月百度地图。

(三)旅游经济网络指标选取

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分析指标包括单个节点和整体网络两个结构指标。单个节点结构可以分为节点中心度和结构洞两个二级指标,整体网络结构可以分为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核心边缘等几个二级指标。本文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选取相关的中心度、核心边缘作为研究指标。

1.中心度分析

通过中心度分析可以衡量某一旅游地在旅游网络中的功能重要性。常用的中心度测度的指标有:程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程度中心度程即连接某一城市旅游地与另外的城市旅游地之间的联系量,其中心度越高,越居于中心位置;接近中心度指某一个城市旅游目的地与其它城市旅游目的地之间测地距和的倒数,值越大,联系越紧密;中间中心度是衡量某一城市旅游目的地对网络内其它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控制与依赖程度。

2.核心―边缘分析

核心―边缘指标反映了某一旅游地在旅游网络中位置的重要性,可以判断出哪些地方处在核心位置,哪些地方处在边缘位置。

三、结果分析

(一)中心度分析

在UCIENT软件的支持下计算得出江西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数据。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南昌市的程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都是最高的,说明其在整个江西省旅游经济网络中处在核心位置。上饶、吉安、九江的程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较高,说明这些地区在江西省旅游经济网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吉安、宜春两地区市的中间中心度也较高,说明这两个地方作为中介的功能性较强。其余地区的程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水平都较低,说明这些地区在江西省旅游经济网络中处在不利地位。

(二)核心―边缘分析

通过核心―边缘分析能够识别判断出核心和边缘两种类型的城市。结果分析得出:在江西省旅游网络结构中处在核心位置的是南昌市、景德镇市、九江市、吉安市、宜春市、上饶市;处在边缘位置的是萍乡市、新余市、鹰潭市、赣州市、抚州市。

四、影响因素分析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通达度、旅游地经济发展水平等三方面。

(一)旅游资源禀赋

高知名度、具有特色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旅游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某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在旅游经济网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江西省目前有6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64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吉安、上饶、九江三地在整个江西省旅游经济网络中占有重要位置,分别源于其境内的井冈山、三清山、婺源、庐山等知名度高的景区存在。

(二)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某一地与其它地区旅游经济联系的桥梁。旅游交通越发达,其与其它地区联系越紧密,在旅游经济网络中越重要。江西省交通网络整体较为发达如(图3),但是部分城市交通相对不发达,加上距离相隔较远,联系不紧密。南昌在整个江西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中心地位则是源于其发达的旅游交通;抚州在江西省旅游经济网络中处于边缘地位,交通则有很大的影响。

(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旅游经济的发展既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依赖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发展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如:住宿、餐饮等旅游接待设施,进而会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南昌、九江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整个旅游经济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部分原因是源于此。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宏观的层面分析了江西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明确江西省各地级市在整个江西省旅游网络中的地位角色,以为江西省旅游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通过对江西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分析得出江西省旅游经济联系,除了部分地区联系紧密,整体网络联系不是很紧密;南昌、吉安、九江、上饶在江西省旅游经济网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宜春、景德镇、鹰潭在江西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中处在中间地位;赣州、新余、抚州、萍乡在整个江西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中地位较弱。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江西省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各地区间旅游经济联系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Freeman LC.The Development ofSocial Network Analysis:AStudyin the Sociology ofScience[M].Vancouver,BC:Empirical Press,2004.

[2]Scott N,Baggio R,work Analysis and Tourism:FromTheory to Practice[M].New York,USA:Channel ViewPublications,2008.222.

第8篇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体制,统一市场,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巨大,但同时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是与改革开放的初衷相背离的。党的十六大曾提出,在新世纪的头20年,我国要建设全面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着重解决“三农”问题。论文参考网。而解决“三农”问题的症结之一,就是如何使东、中、西部农民的收入差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缩小,使城乡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一,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可以有效地缩小地区间的发展水平。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逊曾提出过“要素价格均衡理论”,这个理论是指在没有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各地由于要素禀赋结构的不同,存在各不相同的比较优势。如果各地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决定产业结构,而后再通过统一的产品市场进行地区间的产品交换,那么,不同地区劳动者的收入就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趋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则可能成为拉动另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论文参考网。例如,我国的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来说,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和工资水平较高,那么,粮食这种土地相对密集的农作物在东部地区就不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有了完善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东部地区就会逐渐减少粮食生产的比重,因为生产粮食对他们来说越来越不划算。东部所需的粮食等各种农产品可以通过向粮食生产有比较优势的中部地区购买来解决。由此造成的粮食市场价格的上升,所需粮食数量的增加,使中部地区生产粮食的农民从中受益,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自然就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拉动力。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就会更多的向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西部地区购买资源密集性产品,并推动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也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拉动力。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不断增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接近,农民的收入差距就会不断缩小。

第二,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可以有效地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

地区间的产品交易离不开交通、运输、仓储、信息、资金等成本,因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收入差距的缩小还必须依赖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特别是劳动力要素的流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会越来越短缺,在健全、完善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下,中、西部的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会向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的东部发达地区流动。这些人外出打工、创业,一方面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积累了资金、知识、信息和人才,另一方面,又使没有外出打工而留守原籍的那一部分劳动力有了更多的土地资源,使他们也具有了为自己创造更多收入的条件。

第三,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可以有效履行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更充分地利用国内资源。

我国已经是WTO的正式成员国,在开放市场等方面应当无条件地遵守自己的承诺,信守WTO的各种原则和规定。论文参考网。非歧视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是WTO的两项重要原则,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不仅不符合WTO的原则和我们自己所做出的承诺,而且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有可能抛开中、西部地区而与国外企业开展分工合作。例如从国外市场购买粮食等土地密集性产品和资源密集性产品。若果真如此,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则难以从东部的经济发展中获得拉动力,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第四,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规律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责任和能力的削弱。相反,通过规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培育一个健全完善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为亿万农民创造一个能够真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将会使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大提高,调控的内容大大的丰富。当国民经济的运行更多地依赖市场而不是“市长”时,政府才有可能从日常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宏观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同时,在市场机制比较健全和完善时,经济的运行主要依赖于市场规则,过去那种由政府部门掌握资源或项目审批权来制约或控制经济运行的状况将不复存在。而某些部门或个人通过暗箱操作获取自身利益乃至产生腐败的根源将被根除。

毋庸讳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各地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形形的地方保护主义等等。因此,继续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需要政府所做的工作还很多。

参考文献:

[1]祁春杰.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演进回顾与思考.经济纵横,2008,(10).

[2]袁永康.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前沿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吕金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探讨.当代经济,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