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

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8 17:32: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

第1篇

关键词: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实践研究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2-0104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好思想上的导航者和奠基者。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体制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以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树立正确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发扬学校优秀校风的重要表现。思想教育管理与学校的校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教育管理可以为加强校风建起到奠基作用和良好的管理作用,反过来良好的校风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上的发展进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可以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优秀的人才保证。最后,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我国进入国家发展的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国家需要的素质型人才,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是与我国科学化教育体制相适应的重要举措。

二、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上的困境

1.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负责并以其为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部分学校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强化,导致传统的思想驾驭管理体制僵硬,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无法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思想教育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缺乏有效规划,缺乏专业性的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导,管理体制停滞不前。

2.师资团队缺乏有效建设

思想教育老师在对学生思想教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在思想教育管理团队体系中,老师缺乏有效的共同交流机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情况掌握不全面,信息流通渠道不畅达,对教育信息、学生的思想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力度不足,无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思想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技能和知识点有待提高,学习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的创新能力的不足。

3.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化

思想教育管理方式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任务、目标、效率息息相关。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大多采取上课的方式,老师通过课堂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走进了学生的教学课堂,但是学校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忽视了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模式存在僵硬化现象。

三、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研究

1.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创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上的革新必须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作为学校管理者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学生具体的思想教育情况,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加强对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强化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涉猎学校的多个管理部门,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因此,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教育管理体制的强化就显得极为重要。学校的各个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能,进行统一规划从而合理有效的安排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将思想教育管理体制强化职能发挥到最大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时,要时刻关注学校、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关系和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广度和深度。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德育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思想教育老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性的技能能力,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明确的政治立场。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形成良性的互动沟通机制,在教师的资源配置方面,要合理优化,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一支有利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师资团队,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软实力保障。

四、总结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长期、持久的工程,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现实提供综合型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综上所述,本文论述了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针对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师资团队建设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加强管理体制强化、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旨在不断推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加快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健,张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Approaches

JIANG Xiaoyan, YUAN Chuanyu, YANG Chun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Faculty, Jinan Vocational School, Mianzhu, Sichuan 618209)

AbstractThe central 16th file "on furthe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pinion" ([2004] of the 16th) content pointed out: university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e ideal faith education as the core, with patriotism education as the key point, taking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construction a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s goals. Visible, the significa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to application tal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lso needs,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way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增强职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为此,就必须要不断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及途径,提高效率,以促进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所以,我将在这里根据时代特征和当代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探索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方法、新途径,全面、深入地探索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努力开创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使思政教育效果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人才。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要使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首先就要就要从他们对学习的吸收特征上进行模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吸收两者各自的长处,最后使二者很好地融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深入学生的群体,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我国,关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调和论述。

首先,针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状况,第一还是要注重理论教育,把理论教育与学生的教育相结合。众所周知,理论学习是最起码,也是最基础的,作为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政治课程的教育要紧紧抓好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的结合;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教师课堂理论知识讲解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讨论相结合,紧紧抓住高职生的思想特点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爱国主义高尚的情操。

其次,我们要真正体会到主席的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①的深刻内涵,在课堂内和课堂外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和理论学习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理论教育为基础的同时推进实践教育,又以实践教育来强化理论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实践教育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高职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也需要社会实践,同时它也是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教育形式之一。那如何进行社会实践教育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创新,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进行创新教育活动。同志曾经说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此,我们的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业需要创新,创新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应该认准这个突破口,认真组织,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高也需要通过创新教育活动,特别是要学生多进行关于专业教育创新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创新的实践活动,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所学专业,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前步入社会,要求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实习,提高他们对社会实际的认识度,扩大他们眼界,了解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

(3)培养出专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大学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他们是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源头,教育和教导好高职学生,抓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做好高职学生的党建工作,用党的力量来教育好学生,并在培养党员学生的过程中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加强学生的党建工作:

(1)按照惯例,我们还是要严格规范学生入党的程序,我院在每一个学生将成为党的发展对象,都经过了院、系党校的系统培训、班级团支部的“推优”、党支部的培养教育和考察、组织部门的严格审查。

(2)坚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相结合,为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3)明确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开拓创新,抓好育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学生党建带动整个学生工作的工作思路,使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力地结合起来,使二者都得以更好到、更大的空间发展。

第四,用感情去教育学生,用老师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作为学院的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心得。

(1)确定教师的教育理念就是“以生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要求每一个教育者首先应该端正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做到仁慈的教育,有感情的教育,在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尤其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对于我们能很好地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源头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据本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中得知: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和“很不健康”的学生分别达43.2%和8.5%,有 68.75%的学生或多或少的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有74%的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对产生的问题得以发泄以及得到解决,但却有20.15%的学生表示时常因心理的困扰而无法自拔,其中,让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学生的群体之中,他们当中有家庭幸福的,家庭不幸福的,有75.45%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幸福,有37.43%的学生认为自己因为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而不幸福,所以,他们对待社会和身边的人,很多学生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冷漠。在这个时候,我们作为教育者就要多利用空余时间去接近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和他们聊天,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内所想、所感,老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多多进行正面的教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他们,让他们看到社会美好的一面,坚强地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相信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未来喝彩,真正做到我们的教育是“以生为本”的,在这里,作为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更应义无反顾地挑起这样的重担,使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2)在提升教育者的业务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者,首先要明白:要让学生喜欢本门科目,就必须得先从喜欢老师开始。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掌握学生所想、所感,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真正做到“人正为师、身正为范”,以个人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更乐意地去学习本课程,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动态,就要运用以情感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尤其是良好心理素质和情感素质的培养。要懂得如何与学生拉近距离,用近距离给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沟通。

(3)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由于长时间接触,多数学生从心理上把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自己的知心朋友,愿意与他们交谈,这就需要我们以兄长、朋友的身份,处处关心、体贴他们,为他们服务好;要采取“走出去”的形式,经常深入学生教室、学生寝室,了解学生的酸甜苦辣、感情变化、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他们排忧解难。当我们在正面要求学生的时候,不应再仅仅以规定制度形式出现,而应采用疏导与严格要

求相结合的做法,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使之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

2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很多,本人依据几年的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再加之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建议现在新时代的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以前传统的教育模式,设立灵活的教育方式,拓宽思政教育的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以此从这几个方面来更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思政教育。

首先,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来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以“灌输”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定向作用,教学内容又相对固定,教学方式方法也很单一,这样相对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也往往难以使学生获得更加具体、客观的亲身体验。为此,教学效果也难以得到保证。如果使我们的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变得开放,改革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不再固定,对学生的教育也不再是定向的,教学方式也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学生从传统的课堂中走出来,打破原有的“灌输式”的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促使学生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更加的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当中,使思想政治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的建设性人才。

其次,注重教育的灵活性。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体现哲理性与真理性,但也要结合趣味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所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只局限上课、学文件,还要体现多样性,典型人物现身说法、看录像、电影,参观访问等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用的交流模式一般是“一对多”,也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课堂上完全是老师自编自导,学生在讲台之下,莫不做声地听着,这样的教学形式缺乏了很大的灵活性。而学生也固定在这样一种教学中的目的也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寻求能否得高分,这样,使得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寓意被埋没,学生综合素质也难以提高。

第三,加深教育形式的广泛性。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地点很单一,一般都在教室里进行,我们要创新教育形式,还要打破传统的理论传授为主的课内教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去”,课堂的地点可以不分校内校外,让学生在能有很多的机会投身于广泛的实践活动之中,在实践中去锻炼能力,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真理。这样,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实际工作之中,经历不同的行业,体味不同的行业角色,在实际的工作中积累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真正进入到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让他们懂得大学生“毕业”不等于“失业”。

最后,高职教育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和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度。作为教育者,我们都应该很清楚:不同的教育群体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高职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也能很快接受新生事物的高智能知识群体,其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呈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时代眼光来审视和分析他们的思想特点和接受心理特点。 他们有较强的平等意识、自主意识,他们思想活跃,精神文化需求旺盛,情感丰富,兴趣也相当广泛。

总之,根据新时代高职生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有新拓展,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要有新变化,更加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性和多样性;教育的手段要有创新和全新的发展,切实把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于学校教学全过程,灌输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之中。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做到既要教育人、引导人,也要关心人、帮助他人。

注释

第3篇

【关键词】中学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社会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巨大心理满足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受到巨大的影响。拜金主义、极端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强烈的冲击着几乎所有人的神经,再加上教育产业化大发展的影响,“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中小学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渐成了学校众多工作中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于有的地方认为学生的思想在政治教育是个严重的负担。

国家教育部的领导在全国性的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形势下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近年来,在中小学生校生思想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关乎社会安全、稳定与发展的社会问题,与构建社会和谐社会极不相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校生思想政治建设迫在眉睫。

一、目前中小学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许多的问题

学习分化逐步加大。通常因学习而产生的思想问题是中小学在校生尤其是中学生问题存在的主要部分,中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考试焦虑、厌学症是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经常存在的问题。

学生思想道德滑坡。我过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对于处于社会敏感阶段的中小学在校生来说,其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极易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波动甚至迷失。另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违反交通规则、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损坏公物等行为大量存在。不良习惯日益突出,吸烟、酗酒等现象引发潜在健康威胁,性失误现象不容回避。

面对挫折学生难于适应。随着学习任务的逐渐加重,以及学业难度的逐步提高,甚至于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所要求的东西都有所不同,学生来自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兴趣愿望方面,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的挫折越来越多。学生本人知道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又不知道该如何去战胜。大部分同学遇到挫折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而不是积极的去面对困难。

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因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对老师和学习的对抗心理,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同学之间互相接触时,由于家庭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易造成学生之间关系不和谐因素。一些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由于不能正常的沟通,易造成学生孤僻、蛮横性格。

鉴于时展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挑战,必须有各方面、多角度的综合努力。基于中小学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评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政治教育是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凝聚民族精神和国家政治认同及道德认同的主要方式,不容忽视,更不能缺失。现阶段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成功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之一。

尽快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加强对老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素质是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关键,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等。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将德育工作从课堂延伸到校园、校外甚至家庭。畅通与家长、社会相关机构的沟通渠道,共同为学生营造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你听我讲”,上课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仅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不管学生的承受能力,个性差异,没能做到以人为本。而对思想活跃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放下架子,在平等的基础上,采取“双向交流”的教育方法。通过交流,互相了解勾通,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真正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营造氛围,环境立体化。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要净化社会环境,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建设学校环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以立体化的环境全方位育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基本要求,及时发掘新动态,自觉分析新情况,努力探索新出路,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论体系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2001年1月第一版.

[2]韩镇.改善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

[3]郑德全.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中外合作办学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10-02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跨境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从多个角度针对地方高校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生教育项目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 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现状

1.项目以硕士教育为主

目前,教育部批准和复核的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736个,其中本科教育的项目共680个,研究生教育项目共56个,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共56个,博士项目0个。(截至2014年10月9日,博士项目有4个,目前全部取消)硕士项目占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数的100%。在985、211高校中,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289个,本科教育的项目155个,研究生教育的项目共134个。研究生教育占中外合作办学总数的46.4%。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以硕士教育为主,博士项目占比极低。

2.地区及校间分布不平衡

第一,就地区分布而言,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项目主要分布在14个省市(见下图),大多在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个省拥有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项目为1.78个,地区拥有量最大为浙江省,有10个。西部如、新疆、甘肃、贵州、宁夏等地项目数均为0。不难看出我国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区域分布不平衡,过于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的地区,不利于地区国际化人才的供给。

第二,就项目在不同学校间的分布而言,全国地方高校共962所,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地方高校有43所,占4.5%。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共有高校62所,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高校有5所。有的地方高校有多个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而大多数地方高校为0。综上,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在地方高

校学校间的分布也不平衡,且开办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地方高校较少。

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地区分布

3.项目专业较为单一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专业以管理专业居多,有34个,如工商管理、会计学、项目管理、金融管理、物流管理、公共管理、航空安全管理等,占59%;工程类专业有5个,如土木工程、工业设计工程等,占9%;教育学类专业有10个,如教育学、教育行政学、英语教学,占18%;其他类占14%。地方高校开办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专业雷同会造成人才间的恶性竞争,也浪费了教育资源。

4.合作国家以西方教育发达国家为主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机制,所以成为我国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重点的合作对象。在56个办学项目中,与澳大利亚合作的占16个,与英国合作的有9个,与美国合作的有10个。从合作的外方高校来看,有不少高校的世界声誉一般,可以说我国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项目上引进的外国教育资源良莠不齐。

5.招生方式以自主招生为主

在我国,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按学位的类型划分,可以分为国(境)外研究生教育和国内研究生教育两类。其中,授予我国学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考生参加全国统一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并要符合招生录取规定和要求。另一方面,授予国(境)外学位的研究生教育大多数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招生的标准以外方高校的招生标准为主,且不能低于外方高校在本国的招生标准。目前,地方高校拥有56个项目。其中的46个项目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其中的10个项目被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被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仅占21.7%,采用自主招生方式的项目占78.3%。

二 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发展策略

1.加大支持与投入,满足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办学需求

第一,政府方面:提高对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的财政投入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通过市场配置教育资源,利用资金调整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分配格局,重视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项目,尤其是博士教育方面。

第二,高校方面:借鉴外国优质大学先进的教育经验,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吸引更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引进境外优秀教材。地方高校从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学习外国的教育理念和高效的管理方法,缩短与外国高校之间的差距。根据地区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

2.立足地方需求,优化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区域配置

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首先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状况,鼓励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加大对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投资,大力支持各方面社会资本进入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领域,适当控制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发展已过渡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规模,加大中央财政对西北内陆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方面的财政支持和师资力量支持。同时,地方高校自身也应加大对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视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3.挖掘高校特色,突出研究生教育项目招生专业的特色与优势

解决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专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需要因地制宜,按照差异化的学科专业来调整思路,根据地方高校特色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及构建新型学科是我国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专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契合的重点。加快调整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的招生专业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应该得到政府和高校的广泛重视。

4.精选合作对象,注重合作院校的国际声誉与办学水平

地方高校首先应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满足与外国高等院校合作的条件。积极寻求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强地方高校与国外影响力大的院校间的交流。把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机遇,派送地方高校的教师赴国外学习,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外国高校教育合作。

5.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质量

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的自主招生方式在学位衔接上有很多问题。中外合作办学开展以来,我国政府一直秉承实现与国际社会的学位互相认同的原则,但由于国际上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教育认证体系,缺乏多边和双边学历互相认同的标准。因此,如何实现国内外学位对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仍亟待解决完善。严格落实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项目、机构的准入制度,完善宏观行政管理系统和涉外监督指导机构和信息平台,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加强对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的监管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以满足受教育者求学和就业的需要。

总之,我国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跨境高等教育要想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莫玉婉.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招生问题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1):50~53

[2]陆根书、康卉、闫妮.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第5篇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研究法

本研究于2003年2月28日至2003年7月30日开展实验。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石家庄市师大附中、第40中学、第9中学3所中学初二、高二年级1453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5.73±3.42)岁。

1.1.1 主要运动处方及教学方法 教育干预前,研究者在多次征求教育理论专家及中学高级体育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实验地的经济、文化背景、学校教学情况、实验课教师的特长及学生的兴趣,选取体操(含健美操)、武术、球类(篮排球为主,结合各种小球的选修)为主体课程资源,结合素质练习和各种体育游戏,设计Ⅰ型健身(身体素质)系列运动处方和Ⅱ型健身(运动技能及健康教育)系列运动处方,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1.2 实施方略 根据美国健康教育学家凯尔曼的“服从、同化、内化”的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将体育课教学与课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在体育课上学习新知(技),发展能力;在俱乐部中巩固技能,提高素质。使两个学段的体育活动相衔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内化,兴趣逐渐养成。在实际操作中,按照不同处方的教育目的以及知识、技能的难易程度,将不同内容的体育课程资源按比例分配到体育课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

(1)实验前,对学生进行综合体质测试。采用身体素质测评法,对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等4项素质进行测试,并按体质标准分和学生性别,将试验班学生分成6组,即男/女体质优组、男/女体质中等组和男/女体质弱组,每组10~12人。由学生选出组长并进行同伴教育。教师按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质状况安排每一锻炼单元练习的强度和密度。

(2)实验中,各实验班按每周2次课、2次俱乐部活动、每月1~2次讲座的进度进行教学,并安排因地制宜的实践活动。对照组学生与本年级其他班学生一样,仍按照原体育教学计划上课。

(3)教学内容考虑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在教育干预过程中,把课程分为3个阶段,每阶段6~8周;其中穿插理论和知识介绍的室内课6次,开展全校性健康讲座6次。理论课教案全部制成PowerPoint、Flash或Action课件的形式,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新颖性。

(4)探索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调查和健康传播。由于教育具有滞后性,干预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未来的生理、心理、学习、生活产生良好的后续效应,所以加深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认识的程度、掌握强健身心的方法、提高自我锻炼能力至关重要。通过让学生开展小范围社会调查、健康知识技能传播等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些活动,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内化程度。

(5)与相关学科教师开展横向的综合教育。本研究开展学科联合教育,以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对试验组学生进行多角度综合教育。主要包括与班主任配合,组织以体育与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开展校际《体育与健康》作文竞赛和学生漫画展;与生物教师一起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在校报上设立“体质与健康论坛”,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和方法等。

1.2 调查法

(1)本研究中所用测量工具见表1。干预前、后、回3次测量的有效问卷数共1250组。有效率分别为85.46%、86.37%、86.26%,平均有效率分别为86.03%。本研究用于定量分析的资料符合测量学统计要求。

表1 各量表(问卷)基本信息一览表量表名称

研制者

项数  同质性信度

相关报道

效度

测量目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MMHI-60)

王极盛1997

60

0.65~0.84

0.72~0.91  0.79

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

北师大辅仁应用心  15

0.72~0.85

0.73~0.85  0.84

评定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整体发展水平

理发展中心

体育锻炼感觉量表

Gauvin Rejeski1993  12

0.72~0.85

0.76~0.82  0.82

测量体育锻炼心理效应及锻炼后心理

(EFI)

感觉

体育与健康KAP问

自编

78

0.65~0.79

0.65~0.79  0.89

评价目标人群体育与健康的知、信、行

状况

(2)目标人群访谈与调查。在干预教育前、中及回测时分别对学生、教师、家长3大目标群体进行座谈和访谈,同时采用电话、电子邮件、信件等多种形式与重点目标人群保持联系,了解干预进程及效果。

(3)专家访谈。干预教育前走访了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研究学生体质与健康的专家和部分中学体育高级教师,就中学生身心健康研究的现状、方法、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走向、运动处方的设计和实验控制等问题进行了咨询和求教。

(4)数理统计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F检验的两两比较,One-way ANOVA、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体质干预效果的评定

2.1.1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由表2可见,干预后试验组学生身体素质优秀率由实验前的10.03%提高到18.73%,良好率由26.99%提高到45.13%,不及格率由16.96%下降到8.11%。对照组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幅度没有试验组大,实验后两组的测试结果组间差异显著(P<0.05)。回测时,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都有一定的下降,但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仍然显著。从后测和回测的身体素质分级情况来看,试验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表现为由干预前在“及格”水平聚集上升为在“良好”水平聚集的现象,而对照组学生的3次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均表现为在“及格”水平聚集的现象。这也说明干预教育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效应,大多数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使身体素质水平得以提高和保持。

表2 干预后、回测时中学生身体素质分级比较

干预后

回测

内容

等级

试验组

对照组

P

试验组

对照组

P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A优秀

59

8.70

41

7.17

52

7.67

37

6.47

50m

B良好

326

48.08  162

28.32 *  315

46.46  154

26.92 *

C及格

232

34.22  305

53.32

246

36.28  314

54.90

D不及格

58

8.55

64

11.19

65

9.59

67

11.71

A优秀

56

8.26

28

4.90

49

7.23

26

4.55

1000/800m

B良好

360

53.10  135

23.60 *  356

52.51  135

23.60 *

C及格

190

28.02  310

54.20

200

29.50  311

54.37

D不及格

72

10.62  100

17.48

74

10.91  101

17.66

A优秀

147

21.68

95

16.61

140

20.65

91

15.91

立定

B良好

308

45.43  192

33.57 *  303

44.69  184

32.17 *

跳远

C及格

177

26.11  241

42.13

186

27.43  254

44.41

D不及格

4

6.78

43

7.52

48

7.08

44

7.69

A优秀

247

36.43

93

16.26

241

35.55

85

14.86

引体向上/

B良好

232

34.22  156

27.27 *  221

32.60  154

26.92  **

仰卧起坐

C及格

156

23.01  214

37.41

171

25.22  224

39.16

D不及格

44

6.49  108

18.88

44

6.49

108

18.88

A优秀

127

18.73

64

11.19

120

17.70

59

10.31

合计

B良好

306

45.13  161

28.15 *  299

44.10  156

27.27  *

(平均)

C及格

189

27.88  267

46.68

202

29.79  276

48.25

D不及格

55

8.11

79

13.81

57

8.41

81

14.16

(注:*:P<0.05;**:P<0.01)

干预后的锻炼感觉测试表明(见表3),试验组学生在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两个维度的比较中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同时安静感均值下降而疲劳感上升,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学生积极的锻炼感觉表明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心理状态,也是运动习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3 干预后、回测时中学生体育锻炼感觉变化比较

后测(M±SD)

回测(M±SD)

维度

P

P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精神振作感 8.36±2.80  5.34±2.67 *  7.81±3.09 5.32±2.64 *

安静感

5.40±2.47  5.47±2.47  4.71±2.32 4.60±2.57

疲劳感

5.75±2.84  5.14±2.94  5.35±3.02 4.91±2.75

积极参与感 7.88±3.53  6.60±2.71 *  7.72±3.50 5.94±2.59 *

(注:*:P<0.05;*P:<0.05)

2.1.2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影响 表4表明,实验组学生干预后知识得分增长最为显著。与前测得分相比,干预后知识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7.15%提高到84.19%;信念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57.98%提高到92.03%;健康行为的参与率由干预前的35.97%提高到88.17%。

表4 干预后中学生KAP问卷知晓率比较

测试内容

实验组(M±SD)

对照组(M±SD)

知晓率%

知晓率%  率检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健康观

5.59±1.36  5.50±1.45  92.33

2.11±.65

2.25±1.24

36.33

**

生理

7.40±1.43  7.74±1.72  84.11

2.83±.36

2.91±1.72

31.89

**

知识 身体素质

5.49±1.57  5.80±1.88  80.71

2.42±1.34

2.28±1.34

33.57

**

奥运

4.82±1.68  4.74±1.90  95.60

1.98±1.59

1.77±1.58

37.60

**

一般运动常识

4.68±1.55  4.86±1.14  95.40

3.24±1.07

3.06±1.27

63.00

*

体育与学习

5.52±0.50  5.89±0.21  83.00

4.65±1.38

5.50±0.62

82.50

*

信念 体育锻炼误区

7.65±1.87  7.73±1.33  82.89

6.58±1.39

6.72±1.37

84.22

*

体育与心理健康

1302±1.94  13.23±2.36 87.47

6.57±2.23

6.43±2.47

42.53

***

锻炼态度与兴趣

8.52±1.78  8.82±2.02  96.33

5.86±2.18

5.99±2.12

64.56

**

运动频度

6.02±1.74  5.92±1.93  85.29

5.85±1.99

5.30±2.17

79.43

*

行为 运动处方

6.02±1.43  6.79±1.01  91.43

2.97±1.00

2.64±1.04

39.86

**

运动参与

13.02±1.85 13.09±2.35 87.00

4.68±2.41

4.90±2.42

31.87

**

K

知识总分

27.98±4.36 28.68±4.75 84.19

12.58±7.00  12.27±7.14

38.84

***

A

信念总分

35.02±4.36 36.76±4.01 92.03

24.66±7.18  24.74±6.57

60.85

***

P

行为总分

26.02±4.35 25.12±4.05 88.17

13.50±5.40  12.83±5.63

45.31

**

KAP  总分

89.02±.736 90.52±8.52 89.77

50.74±19.58 49.84±19.34  50.29

***

2.1.3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把“自然人”塑造成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表5显示,干预后,试验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无论与自身前测结果相比还是与同时段对照组学生相比都有显著增长(P<0.05),处于“较好”等级学生的比例由干预前的37.8%上升到73.59%;“较差”等级学生的比例下降了8.06%。

表5 干预后及回测时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分级比较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合计  对照合计

时段  等级

初中

高中

初中

高中

P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较好 248  70.48  251 74.70  108 37.01  108 38.57  499 73.59 216  37.79  *

后测  中等  68  20.00

60 17.97  134 45.89

12 47.28  128 18.99 266  46.59  *

较差  26

7.52

25  7.33

50 17.10

40 14.16

51  7.43  90  15.63  *

较好 245

71.3  247 73.43  104 35.66  106 37.77  492 72.53 210  36.72  *

回测  中等  69  20.22

64 18.99  135 46.21  134 47.69  133 19.61 269  46.95  *

较差  28

8.15

25  7.58

53 18.13

41 14.54

53  7.87  94  16.34  *

回测时,试验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处于“较好”等级学生的比例保持在72.53%;“较差”等级学生的比例保持在7.87%。且试验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测试结果与自身后测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学生相比,优势仍然明显(P<0.05)。

体育教育活动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学、练的交互行为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群体活动。几乎所有的练习过程都是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交往中,师生、学生之间身心的接触频繁发生,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学习效率,也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奠定基础。

(2)心理健康。由图1可见,干预后试验组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有明显改观(P<0.05),尤以初中学生干预效果较为显著(P<0.01)。试验组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由6.93%下降到6.19%。而对照组学生在后测时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人数有上升趋势(7.19%8.22%)。

人际

学习  适应  情绪 心理不

强迫  偏执  敌对

抑郁  焦虑

心理

敏感

压力  不良  波动  平衡

前测 34.37 16.96 11.95  13.57

7.08  14.45  29.79  8.26  13.86 15.63  6.93

后测  20.5  9.73  6.19  10.77

5.46  12.68  23.01  7.52

6.61 11.21  6.19

回测 23.01  9.59  6.93  10.18

6.93  14.75  24.34  9.14  10.18  8.41  7.08

本研究中接受干预教育的试验组学生在干预后除焦虑和学习压力感两个维度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八个维度差异均比较显著。按各维度中无问题学生干预后增长比例进行排序,从大到小依次是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心理不平衡、焦虑、敌对、强迫、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偏执、学习压力。按各维度中中度及以上问题学生干预后减少比例进行排序,从大到小依次是强迫、学习压力、偏执、情绪波动、焦虑、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不平衡、敌对、适应不良、抑郁。

从回测时各维度保持情况来看,中度及以上问题学生比例继续下降的依次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敌对、心理不平衡、抑郁;而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出现反弹的依次是学习压力(-5.31%)、适应不良(-2.95%)、情绪波动(-2.48%)、焦虑(-0.59%)、强迫(-0.45%)、偏执(-0.15%);整体心理健康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也由干预后的6.19%上升到7.08%。说明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在干预教育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够学到实用的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体育活动排解心理压力,也认为体育课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学校里缓解心理紧张、增加与同学交流机会的最适当的场所(89.44%)。

2.2 对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教育干预过程的评价

本研究对试验组进行了5个月教育干预,在干预过程中和结束后,研究者、任课教师和实验组学生对实验中教学内容的选用、教学方式、教师授课能力和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有83.26%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可以接受,89.32%的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上这门课,通过学习,共有94.7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收获,其中分别有52.19%、23.71%和18.84%的学生表示有“很多”、“较多”和“一些”收获。

2.2.1 专家教师对干预教育过程的评价 干预过程中,聘请实验学校中三位高级教师(教育巡视员)对实验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具体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学习状态、课上紧急或特殊情况处理能力、课后小结情况等进行评分。在“评价标准”一栏中,每项满分为5分,合计100分。从实验结束后的综合得分情况来看,实验教师总平均分88.85分,且得分情况表现为由前到后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教师的教学能力逐步提高,能够很好地胜任干预教学工作。

2.2.2 学生对干预教育过程的评价 实验结束后,由试验组学生填写《体育与健康教育综合评价表》,对实验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情况进行评分。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基本素养、教学即时效果5项。二级指标每项总分为10分,合计100分。实验教师平均得分为87.42分。 2.2.3 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关系 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评价表》中,按百分制,让学生对自己在体育学习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收获进行了自我评估,得分越高表示收获很大。结果表明,试验班学生得分均值最高分为87.52分,最低分为79.34分,平均得分为84.62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检验不同授课教师对不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收获、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4个方面的评分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8个试验班在4个方面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实验教师水平相当,教师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

分析学生的收获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的关系,以学生的收获为因变量(Y),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评分(X[,1])、对教学方式的评分(X[,2])、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分(X[,3])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选用后退法剔除变量,剔除标准为F>0.10,结果显示,各变量间的相关较为密切,除X[,1]:Y外,相关系数均大于0.5(见表6)。三个自变量均被选入方程。方程的复相关系数为0.857,决定系数为0.841。回归方程为:Y=1.547+0.464X[,1]+0.955X[,2]+0.781X[,3]。以上方程说明三者对教学效果均有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得分越高,学生的收获越大。其中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较大。

表6 多元回归分析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Y

X[,1]  X[,2]  X[,3]

Y

0.000

X[,1]

0.489

1.000

X[,2]

0.611

0.517

1.000

X[,3]

0.555

0.835

0.520

1.000

3 结论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法对中学生体质进行综合干预研究,并就教育效果进行了探索性的综合评价。结论如下:

(1)经5个月的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长显著,试验组学生优秀率提高了8.70%,不及格率下降了8.85%;学生体育知识、信念、行为的综合得分大幅度提高,知晓率分别提高了37.05%、24.05%、32.2%;采用健身运动处方能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锻炼感觉。实验表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锻炼感觉具有密切的依存关系,良好的锻炼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养成健身习惯。

(2)干预教育后,试验组学生心理健康无问题的人数较干预前上升12.72%,有中度以上问题的学生下降0.74%,社会适应能力与前测相比提高8.65%;与对照组相比,改善幅度显著。结合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是有效的。

(3)中学生对健身运动处方的内容是有选择的,组织者必须结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精心选择锻炼内容,科学组合。

(4)采用多种器械和运动组合,结合实用健身技能和时尚健身方式的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建议大力推广。

(5)在课内外体育锻炼中,应用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加运动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健康身心的自我锻炼技能,提高体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明达,于道中.实用体质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2]邢文华,季成叶,廖文科.中国学生体格发育状况动态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2):77-80.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4]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周登嵩.我国优秀体育教师的成才之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0,(2):19-20.

[6]田继宗.运动处方教学模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2.

[7]黄玉山.中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应用研究[J].体育学刊,2003,(6):90-93.

[8]教育部、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张民选.对“行动研究”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1):34-37.

[10]Marcus B H.Exercise behavior and strategies for intervention[J].Res Q Exerc Sport, 1995, 66(4): 319-323.

[11]Andrew S, Butter N.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ts[J].Lancet, 1996, (3): 178.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应付方式;父母教养方式

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个体在生物遗传的基础上和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特征和行为活动方面。国内外研究表明,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受到父母教养态度的影响,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子女不良人格特征和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1],不同的人格发展也会伴随产生不同的应付方式[2]。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深入探讨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应付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新乡医学院各专业本科生233人,其中男生113人,女生120人,平均年龄21.5岁。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有3份,其中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问卷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3],该问卷由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和测谎量表(L)4个分量表组成。肖计划等人的应付方式量表[4],分6个因子,解决问题(By1),自责(By2),求助(By3),幻想(By4),退避(By5),合理化(By6)。父母教养态度问卷采用了经岳冬梅修订后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中文版[5];其中父亲量表包含6个因子(FSS1:情感温暖与理解,FSS2:惩罚、严厉;FSS3:过分干涉;FSS4:偏爱被试;FSS5:拒绝否认;FSS6:过度保护);母亲量表包括5个因子(MSS1:情感温暖与理解;MSS2:过干涉、过保护;MSS3:拒绝否认;MSS4:惩罚、严厉;MSS5:偏爱被试)。

以上所述3个量表装订成册,一次发给被试,进行集体施测。为保证客观性,问卷不记姓名。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33份,回收率89.62%;数据录入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个性心理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见表1。

从表1可见,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FSS1、MSS1)和子女的内外向、说谎量表得分呈正相关,和子女的神经质、精神质呈负相关,说明此种教养方式的子女趋于活泼、外向、情绪稳定;父母亲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过分保护和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而且大部分相关极其显著(P

从个性心理特征与应付方式之间的相关可见,解决问题(By1)、求助(By3)与内外向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P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和应付方式的比较 见表2。

从表2可见,个性心理特征中男女生在精神质上差异显著(P

2.3 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职业对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和应付方式的影响 父母亲文化程度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FSS1、MSS1)教养方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

3 讨 论

3.1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父母亲教育方式与子女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相关分析表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FSS1、MSS1)和子女的内外向呈正相关,和子女的神经质、精神质呈负相关,提示父母亲对子女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方式越多,子女就越多表现出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而较少出现忧虑抑郁、紧张困扰等人格特征;父母亲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过分保护和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这说明父母采取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偏爱、过分干涉的教育方式,其子女就较多出现敏感多疑、情绪抑郁不稳定等特征。可见,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促进个体心理特征健康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2 个性心理特征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 从个性心理特征与应付方式之间的相关结果表明,解决问题(By1)、求助(By3)与内外向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的负相关;自责(By2)、幻想(By4)、退避(By5)、合理化(By6)4种应付方式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个性心理特性与应付方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具有良好个性心理特质的人往往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其他则相反。因而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应注重个体良好心理特质的培养。

3.3 父母教养方式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本研究相关分析表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FSS1、MSS1)和子女解决问题、求助呈正相关,而父母亲的其它教养方式和自责(By2)、幻想(By4)、退避(By5)、合理化(By6)呈正相关,与赵荣霞等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一致[6],这说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应对方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父母亲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可以使子女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

3.4 不同性别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和应付方式的比较 本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情绪更稳定;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By1)与幻想(By4)男女生之间差异显著,男生与女生相比更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在幻想应对方式上女孩比男孩采用的多,可见男生应对方式更积极些;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亲对儿子的要求更严格,这可能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有关,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值更高。

3.5 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职业对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和应付方式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父母文化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而父母亲不同职业对大学生的个性、父母教养方式和应付方式影响不大。

第7篇

开放教育旨在促进个体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服务与社会支持是开放教育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运用《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上海开放大学系统587名在校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处于中间水平,并不强烈(M=2.58),在年龄、婚姻、户籍、工作年限等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开放教育学生社会支持总体较弱(M=34.87),在性别、年龄、婚姻、户籍、工作年限、经济收入等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性正相关(r=0.199,P=

【关键词】 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社会支持;开放大学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1―0051―06

一、问题提出

开放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进教育公平、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任,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当班人”。开放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校园式封闭教育而言的,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思想的开放、教育对象的开放、入学条件的开放、学籍管理的开放、教育时空的开放、教育内容的开放、教育媒体的开放和选修专业的开放等,旨在促进每一位学习者充分而全面的发展[1]。开放教育学生大都是成人,相比普通全日制学校的学生,他们承担着工作、家庭、学习等多方面压力。研究显示,开放教育学生存在年龄跨度大、背景差异大、心理压力大、工学矛盾突出、学习的坚持性不够等现象[2],对心理健康服务有一定的需求和期待。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就是建立在对自我心理健康感知基础上所迸发出的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途径、人员等的需要,这并非是对已有心理健康程度的评价,而是为将要达到的心理健康目标进行评定和规划[3]。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支持,包括来自各种人群或组织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与帮助[4]。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个体社会技能、工作绩效、自我概念和身心健康有着显著正相关[5],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沟通、经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程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6]。

根据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现有研究,可以推断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必然存在一定关联。目前,学者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学习支持等开展了一定数量的研究,但尚未有学者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以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研究拟建立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的虚无假设,通过标准化量表,在上海开放大学在校生中随机取样,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回归分析等方式推断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以此丰富开放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开放教育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与工具

(一)被试样本

在上海开放大学在校生中随机发放问卷620份,回收有效问卷587份(回收率为94.7%)。其中,男生239人,女生348人,平均年龄24.93岁,平均工作年限4.62年。

(二)研究工具

采用开放教育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7]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8]。开放教育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共有37题,包括需求服务意愿、公众服务需求、亲缘服务需求、需求服务途径、需求服务内容和需求影响因素6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5点法记分,按照“毫无需要”“很少需要”“可能需要”“比较需要”“非常需要”的强度进行排列。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79,分半系数为0.892。各维度的系数在0.874-0.969之间,分半系数在0.795-0.927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社会支持量表共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量表的总分是10个条目计分之和,其中客观支持是第2、6、7项之和,主观支持是第1、3、4、5项之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是第8、9、10项之和。量表的重测一致性为0.92,各条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间,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

(三)施测过程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堂进行问卷施测。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在授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助下,由被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填写。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以及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处理,显著性水平取α=0.05(双侧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一)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分析

1. 总体服务需求

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总体需求平均分为2.58,处于“可能需要”的水平。量表各个维度的得分在2.21-2.91之间,得分最高的是需求服务内容(2.91±1.06),得分最低的是公众需求服务(2.21±0.98),具体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开放教育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但是程度并不强烈,处于中间水平;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容占据重要地位,如职业发展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等,其需求的表达具有明显的实用取向;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各维度中,公众需求服务尚未引起开放教育学生的认同。

表1 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总体情况(N=587)

[维度\&均值\&标准差\&排序\&需求服务内容\&2.91\&1.06\&1\&需求影响因素\&2.84\&1.15\&2\&需求服务途径\&2.57\&0.98\&3\&亲缘服务需求\&2.45\&1.02\&4\&需求服务意识\&2.23\&0.91\&5\&公众服务需求\&2.21\&0.98\&6\&]

进一步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各维度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在需求服务意识方面,开放教育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较高的期待(2.37±1.224),但是对于专业的服务需求较低。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认为身边的亲人朋友接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程度高于自己,这可能与量表作答时的社会赞许性有关,从侧面反映开放教育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存在一定的排斥和羞怯心理。

在公众服务需求方面,开放教育学生更多倾向于向私人健康专家(2.30±1.18)以及专职教师(2.27±1.67)进行求助,而对于医生、精神卫生专家等与医院相关的人员需求较低。与公众服务需求相比,开放教育学生更愿意找具有亲缘关系的人员为自己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但是,消极处理又是开放教育学生对待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方式,他们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自我消化(2.63±1.26)以及任其发展(2.39±1.26)是最常见的方式。对于父母家人,开放教育学生更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并不希望他们为其提供心理健康支持与服务,这可能与中国内敛的家庭文化以及传统的父母观有一定关联。

在需求服务内容上,开放教育学生认为人际关系(3.16±1.26)是他们最迫切需要提供辅导与支持的问题,而职业与自身管理(3.14±1.28)的需要也较为强烈。有学者在对沿海大中城市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调研时,也发现个人情绪、人际关系等问题是社区居民最为关心的问题[9]。由于开放教育学生大都是成人在职学生,因此职业发展问题也是这一群体较为关心的内容。

在需求服务途径方面,开放教育学生最愿意通过书籍(2.74±1.17)来获取心理健康服务支持。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面谈,网络服务也受到开放教育学生较高的青睐;而传统的电话、书信等方式,已经不再成为其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方式,这一点在开放教育学生以外的学生群体中也有所体现[10]。

在需求影响因素方面,费用问题(2.90±1.29)是开放教育学生寻求心理健康服务首要考虑的问题,便利性和有效性也是影响其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因素,而个人的观念意识,并不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实用性与实际性是影响开放教育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因素,这点与学者对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调查基本一致[11]。

2. 人口社会学变量差异检验

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籍、工作年限、经济收入等方面的检验,发现在各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总需求在服务需求意识、服务内容、服务途径以及影响因素上,均呈现显著增长(F=2.009,P=0.01

在婚姻方面,未婚群体的总需求得分最低,已婚尚无子女的群体得分位居第二,已婚有子女的群体得分位居第三,选择其他选项的总需求得分最高,且呈现显著性差异(F=8.735,P=0.00

在户籍方面,不同户籍的学生在总体需求上呈现显著差异(F=3.144,P=0.25

在工作年限方面,不同工作年限的学生在总体服务需求、需求服务意识、公共服务需求、需求服务内容、需求服务途径、需求影响因素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2.561,P=0.000

(二)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1. 社会支持总体情况

开放教育学生社会支持总体平均分为34.87。其中,客观支持平均分为6.18,主观支持平均分为21.57,对支持的利用度平均分为7.13,具体如表2所示。与已有学者的调查相比[15],开放教育学生相较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社会支持相对较弱。

表2 开放教育学生社会支持总体情况(N=587)

[维度\&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总分\&12\&61\&34.87\&8.629\&客观支持\&1\&18\&6.18\&3.504\&主观支持\&8\&35\&21.57\&5.499\&对支持的利用度\&3\&12\&7.13\&2.121\&]

2. 社会支持在各个因素上的差异

对开放教育学生在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户籍、工作年限、收入水平等方面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在各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性别方面,开放教育学生的女性组得分普遍高于男性组,其中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达到显著性差异(t=-2.617,P=0.009

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开放教育学生在社会支持的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22.368,P=0.000

在婚姻状态方面,不同婚姻状态的开放教育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F=28.551,P=0.000

在户籍方面,非上海农村户籍与上海户籍在客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F=4.746,P=0.03

不同工作年限的被试群体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15.250,P=0.000

在经济收入方面,不同收入的被试群体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4.518,P=0.001

(三)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

1.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

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心理健康服务总体需求与总体社会支持相关系数为0.199(P=0.000

2.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的回归模型

对开放教育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因变量,社会支持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总分=69.012+0.698[×]社会支持总分。

进一步细化社会支持各维度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回归模型,删除第一次模型中尚未达到显性的主观支持维度,建立方程: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总分=72.499+1.117[×]客观支持+2.025[×]对支持的利用度。

四、对策与建议

为开放教育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与社会支持,可以统一划入学生支持服务的范畴。为此,学校需要在部门建立、工作开展、途径拓展、队伍健全等方面有所作为,提升学生支持服务工作的品质。

(一)设置相关部门,重视内在需求

无论是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还是社会支持需求,都是学生内在的需求,它既不同于外在的、直接的学习需求,又与学生的学习、成长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较为明显,且社会支持现状并不乐观,学校需要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建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如设立学生支持服务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等机构,专门服务于学生各类需求。这些专门的服务机构,需要在充分了解开放教育学生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做好研究调查,听取学生心声,关注学生思想,不断健全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功能,将学生的需求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努力创造双赢共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丰富工作内容,关注各类群体

一方面,开放教育学生属于大学生群体,有着与普通高校学生相似的需求,如学习、交往、自我管理等需要[22];另一方面,开放教育学生又大都是成人在职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普通高校学生有所区别,如增加了职业发展、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目前,开放教育领域的学生服务大都集中在入学报名、招生咨询等功能上,忽略了对学生非学习性的支持,如技术支持、就业辅导等[23]。开放教育学生不仅关注职业发展,还关注人格健全、家庭建设、亲子关系等主题。除了这些普遍性的服务内容以外,学校还需关注特殊群体,如前文调查中所指出的女性学生、非上海农村户籍学生、18-23岁的学生,等等,应针对特定群体开展特色服务工作,深化工作内容,注重支持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创新工作载体,拓展服务渠道

学生支持服务的载体,除了学校提供的各类正式渠道以外,还需重视学生非正式自治组织,如社团、协会、兴趣小组等。非正式群体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观点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除了完成工作和学习的任务,还有交友、娱乐等各种功能,帮助成员获得某种需要,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24]。这些非正式自治组织较正式组织而言,可以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合作性社会资源,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服务目标。因此,学校应当鼓励并提倡学生自治组织的建设,鼓励志愿者团队的建设,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等情感支持,帮助不同班级、院系的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心理上的关照以及资源上的共享。此外,调查也发现,开放教育学生较为倾向于通过网络寻求各项服务。因此,开放教育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支持服务,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及时互动,提高服务效率。

(四)建立师资队伍,提升工作质量

开展学生支持服务工作,师资队伍成为各项政策措施贯彻的重要抓手。鉴于此,开放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支持服务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开放教育学生支持服务工作队伍。对于专职教师应给予教学、科研、资格认定、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同等待遇,为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与平台。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述,开放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是学生支持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和成才不可或缺的部分。开放教育应开展各项举措,整合各方资源,发动各方力量,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环境,为每一个学生的梦想绽放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 全德. 关于开放教育概念界定研究之研究[J]. 教育探索,2004,(6):38-40.

[2] 张幼芳. 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J]. 中国远程教育,2011,(12):74-76、80.

[3] 黄希庭,郑涌,罗鸣春,苏丹,陈本友.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198.

[4] 林初锐,李永鑫,胡瑜.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J]. 心理科学,2004,(5):1116-1119.

[5] 王雁飞. 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4,(5):1175-1177.

[6] 李慧民. 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03):263-264.

[7] 傅蕾. 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的编制[J]. 中国远程教育,2015,(3):46-49、80.

[8] 戴晓阳.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0.

[9] 刘影,张灵聪. 中国沿海大中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调查[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6):88-91.

[10] 罗鸣春.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分析[D]. 重庆:西南大学,2010:53.

[11] 江荣光,李凤兰. 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5):81-88.

[12] 李彩娜,邹泓,段冬梅. 幼儿母亲育儿压力的特点及其与婚姻质量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2):136-138.

[13] 王桂新,苏晓馨. 社会支持/压力及其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上海外来人口与本市居民的比较[J]. 人口与发展,2011,17(6):2-9.

[14] 郑先如. 职业倦怠研究在我国的回顾与思考[J]. 龙岩学院学报,2005,(4):123-125.

[15] 刘陈陵. 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2:38.

[16] 施建锋,马剑虹. 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 人类工效学,2003,(1):58-61.

[17]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7.

[18] 李树茁,杨绪松,悦中山,靳小怡. 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7-76.

[19] 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9.

[20] 和红,智欣. 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状况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J]. 人口研究,2012,(5):37-46.

[21] 余秀兰. 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1):33-42、118.

[22] 黄希庭,郑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3.

[23] 靳会峰. 远程教育学生支持服务的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4):93-98.

[24] 乐国安. 社会心理学教程[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233.

收稿日期:2015-07-20

第8篇

[关键词]个案工作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

[作者简介]王畅(1977- ),女,辽宁大石桥人,辽宁大学学院,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公共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辽宁 沈阳 110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72-02

个案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方法中专门帮助和引导个体的人摆脱各类困境,健康发展的方法。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紧密结合,充分适应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以群体教育为主向注重学生个体和个性教育延伸这一需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群体教育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吸收社会工作中“个人是社会首先要关心的对象”的工作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教育意识,延伸大学生个体教育的范围与渠道,提高大学生个别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切实解决不同学生个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问题,促进不同个性和不同问题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的意义

1.个案工作方法有利于践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解决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时,个案方法尊重每个个体,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更注重增强学生自身的潜能,从而促进人格发展和能力提升,实现自我发展。个案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问题的界定、关系的协调、结果的评估等都包含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使学生在个案工作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全面发展。

2.个案工作方法有利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整体,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社会环境、学生的家庭、学生生活的社区等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对影响大学生品德和行为的环境要素进行整合。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要注重有效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各方面的资源,系统地研究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3.个案工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强调统一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个案工作方法遵循个别化的原则,能够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个案工作方法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会结合他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心理状态等因素进行评估,进而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应坚持的原则

1.个别化原则。个别化原则是指在个案工作服务过程中,工作者将当事人看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重视当事人对待困难和问题的个人感受和看法。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个人问题的性质、原因和个人处境与心理体验、行为反应各不相同。因此,个案工作需要从个别入手、因人而异。承认每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上的独特性是个案工作最基本的精神。这种精神要求个案工作者必须将每个个案看做是独特的个体,相信当事人对自己遭遇的问题,都有其独特感受和想法。即使面对相似的问题,也要遵循个别化的原则,采取有差别的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者对每个个案做出恰当、精确以及独特有效的诊治。

2.接纳的原则。接纳的原则要求工作者用价值中立的态度对待当事人,承认当事人有自由表达情感的权利,发掘当事人的优点,而不是对当事人横加指责,任意嘲讽。接纳是一种包容,包括接纳其优点与缺点,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建设性和破坏性的态度和行为。接纳并不等于工作者对当事人的意愿和价值判断持赞同态度,而是不采用否定、责备和拒斥的态度。也就是说,接纳不是接纳当事人的偏差态度和行为,而是接纳其“真实的状态”。接纳的目的是帮助工作者了解当事人真实的想法和行为,促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当事人参与和自决原则。当事人参与原则是指工作者要鼓励当事人积极参与整个与个案服务有关的决策与行动。个案工作要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不是仅仅简单地提供物质帮助,帮助当事人建立适当的人格、感情和行为模式尤为重要。因此,只有当事人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当事人自决原则指承认当事人有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工作者应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当事人挖掘一切资源,但不能影响和误导当事人的判断,要把最终的决定权留在当事人自己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工作者应处于分担、支持和提示的地位,他可以告诉当事人如何获得帮助,但该建议是否被采用则由当事人自己决定。当事人自决反映了对当事人权利的尊重,也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性,发掘其成长和改变的潜能。

4.保密原则。保密原则就是保守当事人在专业关系中所显露的秘密。为了寻求帮助,当事人在与工作者探讨问题时,会倾诉一些个人困惑的问题或以前的一些不良行为,如家庭关系的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学习压力等,其中必然涉及一些个人隐私。工作者有义务尊重当事人的隐私,对当事人的一切资料予以保密,这样能使当事人获得较大的安全感,从而敞开心扉,并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关系,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的路径指向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社会个案工作方法。这是在群体教育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个体教育方法薄弱、科学化运用水平低、在不少时候缺位的客观现实提出并强调的。群体教育方法始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主要形式,个案工作方法是群体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要在群体教育中注重和加强个体教育,通过个体教育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和深度,提高对具体的学生个体的作用和影响。

2.要以开放的态度,主动吸收社会个案工作方法中包含的尊重个体,平等的对待个体,真诚服务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个体等“以人为本”的工作价值观和理念。将社会个案工作确立的需要帮助和服务的多种类型的工作对象(即个体学生)作为关心、教育和帮助的对象,主动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教育的覆盖面,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社会主导政治思想意识的传播工具,及帮助大学生个体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心理困境、促进个体和个性健康发展的孵化器,为不同问题和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服务。

3.继承和发扬原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个别教育的优良传统,与社会个案方法的工作原则、工作模式和务实技术紧密结合。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和思想教育要求,主动遵循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工作原则和工作要求,积极采用危机干预、任务中心(问题解决)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行为修正模式等科学化、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技巧,改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别教育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教育者居高临下的批评指责、简单而强制的要求学生服从等主观的、随意的、经验性的做法,丰富和创新大学生个别教育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别教育方法的科学化水平和实际效果。

总之,将个案工作方法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保证大学生不断地获得最优质的教育和服务,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03-01.

[2]刘芳,王宁.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5).

[3]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