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审计理论与实践

审计理论与实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8 17:32: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审计理论与实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审计理论与实践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内容;步骤;实践意义

进入新时期以来,公路建设一直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之一。公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先导效应已越来越明显,全国一大批公路新建和改革扩建项目的完成,极大地改善了各地区的交通条件,带动了运输、旅游等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形成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公路建设中由于投资决策失误、重复建设、管理不善、监督不力,带来不少隐患,审计部门采取事后审计,“走过场”,完成任务,监理部门不很好的配合,“和稀泥”、“睁只眼闭只眼”,导致建设项目存在不少问题,最终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为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好跟踪审计工作。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概念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单位审计部门组织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审计监督的活动。分为开工前审计,即对项目程序的合法合规性、投资概算的真实性进行审计;施工期间审计,即审计部门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工程管理、施工进度、工程材料、变更洽商等事项的审计;竣工结算审计,即审计部门对竣工后各项工程最终造价的审计;财务决算审计,即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全部投资认定情况的审计。跟踪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全过程审计(开工前财务收支审计、建设期间财务收支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也不是指审计决定(意见)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的后续审计。而是由出资人(代表国家出资的单位)派出审计组(或社会审计组织)到施工现场对工程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所进行的工程建设(施工预算、施工组织、施工现场、工程计量、工程计价、工程变更和变更单位、工程结算、财务收支等)全过程进行实际的跟踪审计监督。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步骤

跟踪审计步骤一改原来的事后审计步骤,事后审计可以说是一般现在时,跟踪审计那就是现在进行时。它们的区别十分明显。

事后审计。审计组所做的工作:1、收集资料:公路施工单位提供的预结算书、施工图纸、设计变更、预算定额、当地相关部门颁布的数据信息。甲乙双方签定的材料价格、施工合同、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证书、取费证、招投标价,施工组织设计、标准图集等。熟悉施工图纸和说明书,计算工程量。2、了解工程情况:主要是针对变更资料不全时采用的。在施工现场对照图纸、设计变更和结算文件,实施测量、查看,将二者进行比较核对,看图纸与实物是否一致,有无偷工减料、私自减少工序。3、核对工程量:甲方将审计底稿报交乙方,通过交流核对,使乙方认可,做到审核结果双方认可同意。有近似于“走马观花”,根本不能审计出实质性的东西。

跟踪审计。审计组所做的工作:1、审计组进入被审计单位前,应制定审计方案,明确审计范围、内容、方法、程序、审计组人员分工及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并考察施工地点。2、审计组进入被审计计单位后应独立租用方便到现场监督的工作驻地,并自备交通工具,以旁站、巡查、测量、试验等方法对工程施工量进行全过程现场审计监督。3、监理处对承包商进行计量验收时,必须联合审计组同行;验收后,施工方、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审计组四方在验收单上签字。4、审计组收到建设单位签字的承包商计量支付申请后,专业造价工程师应逐项审核,提出核定数量和价款。若申报数量与审计现场验收记录不符或计价不准确时,专业造价工程师可修改计量支付文件,并编制审计签证单(审计记录),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审计人员三方在签证单上签章认可。5、审计组负责人只在最后审核无误的计量支付文件上签章。该计量支付文件报建设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后交建设单位财务部门办理资金支付手续。6、发生工程变更设计时,若需新定工程结算单价,先由施工单位申报,监理签证,工程管理部门审查后再交审计组审定。建设单位根据审计组审定的的单价作为变更工程单价。7、审计组对已完工的合同规定建设内容的单项划等号应出具单项工程结算审核报告。建设单位在留足质保金的前提下,根据审核报告办理工程价款结算。8、建设中期审计组应向派出(委托)单位出具一至两次投资控制情况和财力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9、全部工程基本完工且符合竣工验收条件时,审计组应出具全部工程建安投资部分的工程结算审核报告和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报告。10、审计签证单或审计报告在征求被审单位意见时,一般采用当面交换意见、当面签字确认的方法,如果当面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应采用书面交换意见的方法进一步协商;被审单位收到征求意见函后必须在十个法定工作日内反馈意见,未反馈意见的视同默认;审计组对被审单位反馈的意见应认真研究,认为反馈意见正确的要相应修改审计签证单或审计报告,认为反馈意见不正确的可以签署审计意见或出具审计报告,但应在附主中说明此事。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实践意义

跟踪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方法,新生事物可能一下子难让有关单位或个人接受,必须对其意义及作用作广泛宣传,大力宣传。《审计法》关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的规定、《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审计署2003年3号令)、交通部《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交审发[2000]64号)和《关于加强交通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通知》(交审发[2001]62号)等,上述这些法律法规都对跟踪审计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宣传,使广大参建人员认识到跟踪审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投资控制,更加公正、合理、准确地对工程造价进行鉴证,这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同时,通过审计认定后,建设单位可以大胆地计量支付,相应的加快了工程结算速度,确保了施工单位合法的工程款的及时收回和民工工资的支付,这样促进了工程进度的加快,对施工单位提高效益也是有利的。讲清跟踪审计与原来的事后审计的区别与优势之处。跟踪审计与事后审计最大的区别在审计人员能及时地对隐蔽工程进行现场审计,确保了审计对路面表层以下工程真实性与准确性的监督,大大提高了交通建设项目的审计质量。由于变更工程的单价由审计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审定,确保了变更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准确、合理、合法,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变更工程的造价,有利于监理工作。试点项目的监理单位认为,在现场验收工作中增加一层监督,使监理单位领导对基层监理人员的工作感到放心一些。以前对工程造价实行事后审计,监理处工作人员在工程完工后还要问审计组作较长时间的解释工作。实行眼踪审计,工程竣工之日,就是审计结束之时。不留下一点后患,什么问题均可消失在萌芽之中。

跟踪审计不仅能及时纠正工程预算、工程结算和变更等影响工程造价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审计组认真、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廉洁自律的道德风范和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建立起的威信,制止和防范工程计量、计价的虚报与冒算,从长远意义看,这才是跟踪审计为出资人的投资控制作出的最大贡献。

跟踪审计是将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环保审计等新的审计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交通建设项目中,有利于提高交通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

第2篇

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能否真正发挥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关系到审计自身形象,关系到能否维持自身发展,也关乎审计工作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当前审计工作存在着质量意识不强,审计成果得不到充分利用等问题。当前在合同审计、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领域也不乏有由于审计工作质量问题而引发的纠纷事件。所以当前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要高度重视审计工作质量问题,要增强质量的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

要切实提升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加强以下几个环节的管理:

一、审计项目安排环节

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计划性。每年年初,审计部门都要围绕所在单位的中心工作,本着“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事先确定一定数量的审计项目。审计项目安排的风险是审计风险的源头。如果项目安排的不够得体,考虑不够充分,就会给审计风险埋下伏笔,从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要化解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审计项目安排环节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项目选题上一定要围绕所在单位的中心工作,选准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只有把题目选准了,领导才会重视,才会支持,群众才会关注。这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

2、安排选择审计项目时,一定要考虑审计自身能力,切忌贪大求多。切忌贪大,就是要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精力、知识结构,不要安排那些范围太广、针对性不强的项目。有些项目需要“上审下”的,同级审会产生较强阻力,或不属于本级审计管辖范围的应回避。切忌求多,就是要求在安排项目时要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自身的力量安排适量的项目。否则就会为了完成项目而匆匆应付,顾不上工作质量,致使结果产生不了任何影响,达不到任何审计效果。避免贪大求多就是为了使审计出“精品”,出成效,造影响,求效果。

3、在安排审计项目时要进行充分地审前调查。在安排项目选题时,一是一定要了解领导是否重视,群众是否关心;二是在选项时就要着手考虑审计方案,确定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切实提高项目的可操作性。也就是所说的不打无准备之帐,不打无把握之仗。

二、积极稳妥地推行审计公开制度

审计公开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审前公示(公告)环节,二是审计结果公开环节。积极,就是在态度上、在做法上要大胆尝试和推广;稳妥,就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保持谨慎地态度,要考虑公开的方式、方法、范围和程度,要注意公开的审批程序。

审前公示就是在审计工作实施前,把审计的时间、范围、内容、审计人员等在显著位置予以公告,让公众知道。实行审前公示,使审计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实现“阳光作业”,促使审计人员加强纪律观念、责任观念。实行审前公示,由于群众的参与,可以拓宽获取审计信息的渠道,变“专业审计”为“全员审计”,从而从另一个方面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结果公开是促进审计工作质量提高的另一个有力手段。即把审计查出的问题、审计建议和处理意见,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把审计结果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公众对审计工作是否公平公正,是否客观,处理是否合法合规,使审计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让公众评价审计,无形中给审计人员以压力,促使审计人员增强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同时由于审计结果的公开,也有利于提高审计的威慑力,有利于监督作用的发挥,有利于问题的纠正。

在实行审计公开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稳妥的原则。在积极实行的同时,要注意完善制度,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注意程序。因为审计公开是一把“双韧剑”,用的不当就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审计风险。

三、大力推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当前,审计人员普遍存在这样的心态:审计是专门监督和评价别人的,没有人来监督我,过于认真,查出问题,于己并没有好处,还可能失去既得利益。这是审计工作得不到提高的思想跟源,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观因素。所谓审计责任追究,就是当审计人员所负责的审计事项,按一般理解正常审计应该能够发现的问题,由于责任心不强而没有发现,或者由于发现了问题但由于害怕得罪人或由于收受不正当利益而不予披露,或发生其他重大审计失误的时候,而给予审计当事人的纪律或行政处分甚至法律制裁。

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有利于审计人员增强责任感、危机感,树立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实行审计责任追究,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要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要制定具体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给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予以量化。要明确被追究对象和责任追究主体。一般性的追究由审计机构本身负责实施,重大责任追究由纪委或司法机关追究。

本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同时,要实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制度,要鼓励审计人员出“精品”。对于那些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审计结果被充分利用的优秀项目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关于审计报告环节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产品”,审计工作的好坏都会体现在审计报告之中。审计结果能否被采纳和利用也取决于审计报告的质量。

审计现场工作结束后,主审人应根据查出的问题做出初步意见,交审计小组讨论,再由主审人根据讨论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汇总整理,并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交换看法,然后作出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尽管审计报告的内容是由审计实施过程中搜集的审计证据所决定的,但由于上报的、对外公布的、领导所阅的只能是审计报告而不可能是审计形成的全部资料,所以审计报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最重要的环节。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审计报告是由主审人起草撰写的,但不能看做是审计组长一个人的事情。起草前和起草后都应该充分听取小组全体成员的意见并交审计机构负责人审定。

2、审计报告要切忌冗长,面面俱到。要抓住关键问题,抓住有影响的,能决定性质的问题。报告中所列出的问题要有足够的审计证据予以佐证,以免引起纠纷。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结算与审核管理

1.建筑工程造价审核目的及原则概述

建筑工程造价审核的主要目的在于“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规范造价行为,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投资效益实现最大化。”在审核工作中主要是对建筑工程的预结算结果、造价制定等情况与工程的实际状况相对比,严格控制问题的出现,最终的目的在于辅助建筑工程企业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

2.加强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方法

建筑工程是一个周期长、金额大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多次的价格设计和确定,因此,采用合理的工程造价审核方法,在改善审核效果的同时,能够提高审核的质量和速度,实现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目标。常用的工程预结算审核方法有:

2.1全面审核法。全面审核法就是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结合目前市场的价格、施工定额以及施工组织承包等项目,对工程的数量和单价等费用进行全面的计算和审核。

2.2重点审核法。重点审核法是指是针对工程预结算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审核,这种审核方法与全面审核法不同的地方就是针对的审核范围有所不同,相对于全面审核来说,重点审核法更具有针对性和侧重点,通常是选择工程量大而且费用又比较高的工程项目进行审核,比如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等。在对高咏ㄖ进行审核,还应当侧重对建筑物内外装饰工程的审核。

2.3对比审核法。在针对同一地区的工程项目进行预结算审核时,如果其建筑项目的用途与结构基本一致,那么工程造价也应当基本相似,因为在对多个工程预结算审核的资料进行统计时其同类工程造价以及材料消耗的规律性,都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而如果同类工程在造价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可以根据造价指标、结构形式、功能用途等单方面的工程造价进行对比,从中找到与正常投资规律不符的部分工程,针对这些工程进行重点审核。

2.4分组计算审核法。该审核法一般是将预结算中相关的项目进行分组,划分为若干个项目组,对于相似的或者相关的几个项目组分别进行审核,能够判断出同一个项目组中不同的项目审核之间存在的差异,这种审核方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其检查速度快、范围小、工作量小。

2.5筛选法。筛选法作为统筹法中的一种基本审核方法,主要方式是通过对部分工程在单位建筑面积上的工程量和价格等方面进行审核,总结出关于工程量、价格和用工3个方面的成本价值的标准表,在施工的过程中,当所要审查的内容与该标准不符合时,对其单方面进行调整,这种审核方法简单易懂便于掌握,然而在解决差错问题上的效率还有待于提高。

3.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质量的方法

3.1掌握工程预结算审核原则

为了确保审核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审核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审核原则,并具备熟练应用审核原则的能力。首先,对于工程量清单的审核,必须以全面掌握清单计价规范的计算原则和要求为前提,并在熟悉施工设计图纸、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保工程量计算与招标文件、工程合同相关规定一致;其次,审核人员要掌握工程招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认真调查研究市场价格信息,准确理解工程定额和费率,以此确保招标工程的控制价格与市场实际情况相符合;再次,审核人员应提前参与到工程合同的起草、谈判、签订的过程中,确保合同内容详实、准确、完整,为工程预结算提供可靠依据。

3.2全面收集预结算资料

为了系统地开展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审核人员必须全面收集预结算资料,将其作为量、价、费审核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投标书、招标答疑纪要、施工图、标底、工程施工合同、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图纸会审记录、工程联系单、施工现场隐蔽验收记录、工程竣工图纸、补充协议书、主要材料及设备合格证、主要材料检验报告等。只有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才能明确审核思路,确定审核方法和手段,制定周详的审核计划。

3.3强化定额标准控制

随着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推广应用,致使定额的补充内容逐步增多,必须做好预测、分析、考核工作,以确保定额标准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工程造价。为了避免施工企业出现重复套用定额和高套定额的现象,审核人员要在认真审查招标文件、施工合同的基础上,确定套用定额方法,逐一核对、统计定额分项及子目,确保其符合预算定额,并在了解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的情况下,补充定额编制方法,对消耗量定额的取定进行审核,严禁出现违反定额规定的情况。

3.4加强中期付款审核

严格按照工程合同要求对中期付款进行审核,依照合同付款方式、付款比例、付款节点批付工程款。同时,加强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的审核、控制,强化工程造价控制,避免出现施工企业利用现场签证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情况。此外,加强合同管理,确保合同条款尽量详实,在预结算审核中严格执行合同中的相关规定。

3.5提高审核人员综合素质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的质量与审核人员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加之审核工作与建筑市场、建筑技术等诸多环节有着密切关联,这就要求审核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术技能、丰富的工作经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为顺利完成预结算审核工作奠定基础。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19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203-01

精神科护士作为护理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服务对象为思维紊乱、行为异常、失去自知力的精神病患者。她们不但要履行专业的职责、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还要面对暴力袭击的危险,这对精神科护士的生理和心理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有文献指出精神科护士较其他普通科护士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她们身心健康状况的好坏与工作效率和患者安危有紧密联系。本文现就国内精神科一线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探讨和建立相应的干预措施,为临床管理者缓解其心理压力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1 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态

目前关于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但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赵成香对50名精神科护士和50名综合科护士进行了90项症状自评问卷(SCL-90)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躯体化因子四个方面明显高于综合科护士,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鞠风等通过自己设计的调查表研究了精神科护士的身心健康状况,发现精神科护士存在睡眠障碍、情绪低落、身体疲乏感、恐惧等心理问题。但也有文献研究显示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杨长虹等对精神病院192名护士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精神科护士总分及因子分除躯体化与精神病性因子与普通人群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因子均较普通人群偏低。吴晓梅等对40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发现其总分、总均分及9个因子分的分值均低于国内常模组。

2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工作年限

有关研究表明在短期内从事精神科护理专业对护士的心理健康无显著影响,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心理健康状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工作年限越长,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李翠芝等采用SCL-90问卷对云南省12个地州的13家医院的461名从事精神科护理的人员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工作10年以下的护士除躯体化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低于国内同年龄阶段常模,且除焦虑、阳性项目因子分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工作11~20年的护士除人际关系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同年龄阶段常模,且阳性项目、躯体化、抑郁、恐怖因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工作20年以上的护士除偏执外其他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同年龄阶段常模,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2.2 工作量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理工作已从单纯执行医嘱转向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需要护理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劳动与精力。而精神科的病情观察不同于其他科室,需不停地巡视、细心地观察患者的言行从而掌握患者的心理,以避免一些差错事故的发生,这就导致精神科护士的工作量进一步加重。有研究指出,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使护士群体中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25%~38%,20%~25%的护士具有焦虑情绪。

2.3 工作环境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长期在不良环境中工作,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精神科病房大多数都采用封闭的管理模式,精神科护士在工作期间经常接触的是失去理智、缺乏自知力,思维紊乱,有自杀、自伤、逃跑倾向,不配合治疗的精神病患者,护士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缺乏有效的人际沟通、封闭的环境中,同样会感到压抑,容易导致身心疾病。杨秀梅等在调查中发现,引起精神科护士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中,护士自身安全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占18.2%;封闭式管理模式和工作环境单调占20.3%。刘士荣等研究表明,特殊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劳动强度是造成精神科护士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分别达87%、86%和80%。

3 干预

3.1 提高心理素质

精神科护士应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心情不愉快时多与家人和朋友沟通,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护士在分配到精神科工作之前,可以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学会职业心理应对技巧,掌握基本的自我调适放松技巧,使其面对困难能保持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并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进行心理测试,了解其个性,建立心理档案;对于出现心理失衡的护士,管理者应给予及时的疏导和安慰,帮助她们保持健康的情绪。

3.2 改善医疗环境

改善精神科的硬件设施,使护士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充护理队伍,定期调整护理岗位,加强晚夜班护理人员的配备,以减轻当班护士的身心消耗;病房设施应充分考虑到患者和护士的安全、方便观察病情的变化和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举动,尽可能减少工作环境对护士产生的影响;加强患者容易出现意外区域的防护;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和检查制度,对有冲动行为、幻觉、妄想患者应安置单独病室管理,限制其活动范围,避免出现伤害护士的行为。

3.3 加强社会支持

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努力提高精神科护士的社会地位;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促进社会各界对精神工作者的关注、理解、支持;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人性化的管理,重视精神科护士的心理需求,征求护士的意见,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管理源性的身心疾病,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5篇

本刊讯,为更好地适应我国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有效推动审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近期,审计署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意见。

围绕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意见提出了充分认识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与基本原则;建立健全审计科研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推进审计理论研究深入持续发展等九方面要求。

意见提出,今后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目标,一是以服务审计实践为导向,不断提升审计理论研究层次和水平,为审计工作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二是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加强审计学科理论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三是培养造就一批审计理论研究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提高审计人员理论研究素养和能力,促进审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意见强调,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审计署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审计科研所、审计学会相关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总体要求,认真总结审计发展规律,着力深化审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研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和审计实践需要,进一步突出审计应用理论研究,着力解决审计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深化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研究财政、金融、企业、投资、民生、资源环境等主要被审计对象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拓展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世界审计组织和主要国家审计的跟踪研究,积极借鉴国外审计有益做法,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

意见提出了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审计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注重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解决理论脱离实践的“两张皮”现象;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继承已有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坚持统筹安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树立全国审计理论研究“一盘棋”理念,避免各自为战、简单重复,逐步形成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理论研究工作格局;坚持立足国情与吸收借鉴相结合,在认真总结提炼我国审计实践经验的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审计和我国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

第6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审计;社会责任审计要素;理论结构框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146-02

一、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原则及要素分析

(一)构建原则

1.完整性。完整性原则,一方面包括理论结构的完整性,即在这个框架中不仅包括作为审计理论体系基础的审计基础理论,还包括与审计实践密切相关的审计应用理论;另一方面,指的是构成要素的完整性,即在这个框架中应该包括审计理论体系中的所有相关的要素[1]。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责任审计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虽然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实践落后于理论的发展,但是不能把二者分离开来,否则就是空洞的、不科学的。

3.易操作性。社会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审计对象――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的特殊性,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也不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因为在这种审计过程中,仅仅掌握一般的审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责任审计人员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型人才,所以他们才能应付内涵丰富的企业社会责任。因此,有一个易于理解的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结构,来指导实践,使得社会责任审计实践易于操作、顺利推广,是至关重要的。

(二)要素分析

1.社会责任审计目标。指的是在社会责任审计环境下,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的要求,审查和评价审计对象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地和最终结果。社会责任审计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2]。

2.社会责任审计环境。指的是一定时空状况下,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实施审计时所面临的各种宏观和微观因素之和。宏观因素包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方面。而微观因素则是一个企业自身所面临的关于社会责任的各个方面。

3.社会责任审计假设。它是在社会责任审计实践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但是又不是社会责任审计实务的一般归纳和描述,而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的逻辑关系以及这些逻辑关系的高度抽象。社会责任审计假设是建立社会责任审计科学的先决条件[3]。

4.社会责任审计准则,是社会责任审计人员在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工作时必须恪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是社会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判断依据。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规范,二是法律条文没有明确规范的但社会一般公认的规则。社会责任审计标准体系主要应由污染控制标准、噪音控制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就业水平标准,职工教育和培训投资标准、生产安全保障标准、社会保障标准等组成,作为审计判断的依据。

5.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人员对重大错误的被审计的社会责任事项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般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即对存在重大错误的被审计事项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二是因法律诉讼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即因前一种可能性的发生而使审计师面临诉讼并遭受损失的风险。

6.社会责任审计程序,是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和步骤。社会责任审计程序应该分为:社会责任审计准备阶段以及实施阶段。其中,准备阶段包括:熟悉审计环境,编制审计计划方案及预算等。实施阶段则包括:根据初始评审的结果以及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对信息资料和相关系统作出评价和鉴定等[4]。

7.社会责任审计方法,指的是审计人员在利用相关审计资料以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手段。在不同的审计程序中应使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准备阶段一般使用的审计方法是直接观察法、查询法、调查法(面谈或问卷调查);而在审计实施阶段可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询问法、内控制度调查表法等。

8.社会责任审计报告,是指审计人员正确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综合所收集到的各种证据,根据所选定的审计依据形成正确的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过程。报告阶段是前面工作的总结,审计报告的优劣关系到审计成果。

二、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具体构建

(一)逻辑起点的选择――社会责任审计目标

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开展某种逻辑体系的渠道和途径,是构成社会责任审计体系的出发点。笔者认为,以社会责任审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是比较合适的。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要达到的预定结果,它具有包容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二)具体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试拟出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

(三)构建分析

1.社会责任审计环境受制于审计目标,不能超越审计目标随意构建。审计系统的运行通过目标来适应环境,目标表明了为什么要设计这一系统,是决定审计环境这一要素的基础。审计目标直接反映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审计环境不是最抽象的因素,经常变动缺少稳定性,不适合作为逻辑起点。所以说社会责任审计目标决定社会责任审计环境,审计环境应列为第二层次[5]。

2.社会责任审计假设是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归纳出来的,目前还无法对其本身从逻辑上加以证明。虽然它是社会责任审计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责任审计结构赖以建立的基础,更是开展审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但是应该列于后一个层次,因为不可能依据审计假设来推导出审计目标和环境。

3.社会责任审计准则在理论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审计准则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产生,是对实践的提炼和总结,是对审计实务的成文性具体指导规范[6]。

4.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是连接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桥梁,是审计应用理论的开端。审计风险、程序与方法、报告受制于审计标准,是在具体的审计实践中运用的知识体系,依照社会责任审计准则要求,运用相应的审计方法实施审计程序,最终形成社会责任审计报告,作为社会责任审计行为的最终结果[7]。

参考文献:

[1]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1.

[2] C W 尚德尔.审计理论[M]. 汤云为,吴云飞,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98.

[3] 罗伯特 K 莫茨,侯赛因 A 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 肖泽忠,冯跃,等,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32.

[4] 徐政旦,谢荣.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22.

[5] 王金会.现代审计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究[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8):41-44.

第7篇

一、逻辑起点的特征及必备条件

从哲学的角度讲,逻辑起点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全过程的出发点的概念、范畴或判断,也叫做上升的起点。它是构造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或建基点,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造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审计理论结构是构成审计理论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组合,它本身就是一个逻辑系统。审计理论结构正确与否及其对审计实践指导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它至少应符合以下要求:

1、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可知性是指,它是审计理论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最基本的现象,是进行审计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如果逻辑起点不为人们所认识,便失去研究其他问题的基础,审计理论研究便无从开始,审计理论体系也无从构建。

2、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必须能够对审计理论的其他要素进行推理论证。要构建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就必然要求能从这一个起点出发推导出其他的审计要素。审计理论体系内部的其他要素均可以是逻辑起点的展开,不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逻辑起点本身的运动发展,能够解释审计发展进程的本质与规律,能够推算出其他未知的审计事项。

3、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必须能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结合起来。审计理论是关于审计活动的系统化知识体系的抽象与概括,它来自审计实务,反过来又指导审计实务,并在审计实践中得以验证,从而使审计理论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应成为连接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的纽带,一端在审计理论里面,一端在审计实务里面,使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有机的结合起来。否则,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相互脱离,审计理论将不再是关于审计的真知,审计实务也因得不到审计理论的指导,而导致发展方向模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4、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连接审计系统与审计环境。审计系统是由多要素组成的一个开放信息系统,与审计环境之间存在着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它必须要成为审计系统与审计环境的桥梁。只有这样,审计环境才能作用于审计系统,审计理论体系才能根据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并指导审计实践,从而使审计系统能够适应审计环境变化的要求,并不断向前发展。也只有通过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才能从复杂的审计环境中抽象出有意义的内容充实到审计系统中去。

二、审计理论体系研究逻辑起点评析

综合中外审计理论界对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它们是审计假设起点论、审计本质起点论、审计环境起点论和审计目标起点论。

1、审计假设起点论。主张和支持审计假设起点论的人认为,审计假设是一个基础命题,是审计理论的最高层次的概念;同时审计假设是审计实务的基本前提,它是客观环境对审计的约束。他们认为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应从普遍接受的审计假设出发,去演绎出其他命题,建立审计理论结构。但审计假设是审计人员对不能确知或无法证明的现象,根据客观规律或正常情况所作出的合乎事理的推断,因此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它可以作为建立审计理论结构的理论基础,但作为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则不太合适,因为审计假设是为实现审计目标而设立的前提,其实是对审计主体、审计客体的一种时空限定。因此,审计假设只能是论证审计理论的基石,以它作为逻辑论证起点却有些牵强。

2、审计本质起点论。审计本质起点论在我国的审计理论研究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本质起点论者认为,审计本质的研究,是要揭示审计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审计是什么以及它的外延有多大。明确什么是审计,才能演绎推论出审计的目标,设立审计假设前提,确定审计应遵循的原则,并进而确定审计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和审计实务准则。但本质是一高度抽象的理论范畴,它不能连接审计系统和审计环境、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因而从审计本质不能推导出其他与审计环境相关的抽象范畴,如审计目标、审计假设等。同时,审计本质如同真理一样,人们无法完全懂得,只能无限地接近,即不具有可理解性。可见,以审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不仅不能构建逻辑严密,内容充实的审计理论体系,而且将会使审计理论不能反映审计环境的变化,严重脱离审计实践的状况。

3、审计环境起点论。还有一种构想是以审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诚然,审计环境对审计假设、对象、方法、程序等都有深刻的影响,但单独以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研究的起点而不与其他因素结合的话,更显得环境起点论的虚无飘渺了。由于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审计实践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下,为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而发展完善起来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审计理论研究的视野拓展到审计系统以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中去。然而,把审计放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中来研究,并不意味着单独把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因为环境是存在于审计系统之外的研究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研究审计离不开审计环境,同时,审计环境不是审计本身,它并不构成审计理论结构的全部要素。

4、审计目标起点论。该观点在西方比较盛行,原因在于社会对审计理论的需求是十分务实的,即更多的是注重审计理论体系现有功能的完善和具体审计方法的改进,而审计目标正是直接指向审计实务的。以此为起点,对于规范指导西方国家的审计实务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审计目标是审计环境对审计系统要求的反映,也是审计系统满足审计环境要求的标准,因而审计目标是沟通审计系统与审计环境的桥梁。其次,在理论上,审计目标为审计系统实现审计目标提供了保证;在实务上,审计目标引导审计系统的运行,是审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审计目标也是连接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的纽带。但审计目标不能推导出审计环境,使得审计理论结构不够完整。所以,审计目标起点论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

三、笔者的观点

从上述论证可知,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本质、审计环境均不宜单独作为审计理论逻辑起点。因此,可以设想,审计理论逻辑起点是多元的。笔者认为应该将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结合起来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其主要理由如下:

1、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是可知的。审计环境在一定时期是可知的,审计目标受审计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目标期望的调整和重新选择上。而且在一定时期审计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审计目标也是可知的。比如,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和较简单的业务决定了审计目标主要是审查会计账目有无错误和弊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业务的复杂化,审计目标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审查错误和弊端变为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而在当今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下,非财务信息真实性和效益性目标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不同时期的审计目标存在多种,但是在一定时期人们根据价值判断会偏向于某一审计目标。

2、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相结合能够对审计理论的其他要素进行推理论证。审计环境不仅影响到审计目标,对审计理论体系中的其他要素也有影响。比如,审计假设是审计人员在变化不定的审计环境下为进行审计工作所做出的合理判断,实际是环境对审计发生作用的最好体现;再如,审计概念的发生与发展也会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被新的概念所代替或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涵义。一定时期的审计目标在特定的审计环境下推导出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审计准则等,并且是确定的,经得起论证的。比如,审计目标制约着审计假设,审计假设是根据审计目标的要求,对客观经济环境的合理推断。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根据对审计实务的总结和提炼,提出审计概念,审计概念是为实现审计目标而界定的,审计概念连接着审计假设和审计准则,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审计准则是人们为了保证审计目标实现而制定的用来指导和制约审计主体行为的规范,即审计目标是制定审计准则的制约因素,审计准则直接指导审计实务。审计目标与审计环境相结合作为逻辑起点能够避免审计目标起点论中不能由审计目标推导审计环境的问题。

第8篇

[关键词] 审计理论体系 逻辑起点

审计理论本身是自成系统的,在这个系统中理应存在一个内在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审计理论体系。要探讨审计理论体系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审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以审计环境为起点、以审计本质为起点、以审计职能为起点、以审计动因为起点等。本文将在分析审计理论研究诸观点的基础上,从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角度探讨审计理论逻辑起点这一问题,并最终构建审计理论体系。

一、审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诸观点的适当性分析

1.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是与审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客观历史条件和特殊情况。我们不能认为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因为审计环境只是由一些影响审计的因素组成,这些因素不可能对审计的本质、职能和目标起决定作用。

2.审计本质和审计职能

审计本质是决定审计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审计本质是决定和解释其他审计概念的依据。审计职能即审计本身内在的固有的功能,是审计最本质的体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审计到底具有怎样的本质和职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作出不懈努力予以探讨的问题。以审计本质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使审计理论与社会经济环境相脱节,不能正确反映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审计职能为逻辑起点不符合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研究一种现象应首先研究其原因,再研究其功能,因此审计动因的研究要在审计职能之前。

3.审计目标

以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是当前最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持该观点的人认为,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境地。审计目标只能是指导审计实务的出发点,如果作为引导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可能造成审计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和有失偏颇。

二、从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角度看将审计动因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适当的

1.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与存续的前提

审计是在受托管理、受托经营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审查评价受托经济责任的扩展而向前发展的。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组织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受托管理、受托经营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不可分割。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导致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其是审计产生的动因。

2.以审计动因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根本动因,以审计动因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适当的,因为:

(1)审计动因决定了审计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由于受托管理、受托经营关系的出现,审计应运而生,其必然是要为解决该种经济和社会关系中的矛盾服务的,因此其本质和职能在产生时便于生俱来。

(2)审计动因是稳定的且是惟一的。一方面,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贯穿于审计理论研究的始终,不因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这就决定了作为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必然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只有一个,而且只能是一个。进行审计研究工作,需要有一个切入点,即逻辑起点,同时,只有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才能减少研究的盲目性,达到对审计的本质性认识,恰当地构建出审计理论体系。

(3)审计动因既与审计理论相联系也与社会经济环境相联系,使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有机结合。审计活动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过程,必然要以审计逻辑起点为中介,这就要求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具有联系性,成为可以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4)审计动因的客观性。促进审计发展的矛盾――审计动因是客观的,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应是客观的。在促进审计发展的诸多矛盾中,必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其内容来讲是客观的。

三、审计理论体系结构的重构

根据以上研究的结论,我们可将审计理论体系构建如下图:

审计理论包括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关与本表的解释:

1.审计动因是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从这点出发,研究审计的其他相关问题,达到对审计的深入性认识,形成审计理论,进而指导审计实践,并构建出审计理论体系。

2.审计动因决定了审计的本质和审计的基本职能,审计职能是审计本质的具体化。

3.审计假设是审计人员面对复杂的审计环境,对某些无法正面论证的事项和现象所作出的合理推断。

4.审计原则是在以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为基础而形成的审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制定的一般原则,审计准则是审计原则的具体化。

参考文献:

[1]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李若山:审计理论结构探讨.审计研究,1995 年第3期

[3]刘明辉:独立审计准则研究(第一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