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8 17:32: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防汛风险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变电站;风险分析;控制
1、 做好变电站运行环节的交接班管理
变电站在运行维护风险分析与控制环节,必须做好交接班工作与值班管理相关工作。首先,在开展变电站交接班工作时,要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其中,变电站管理人员必须要结合变电站运营管理的具体情况,制定好变电站交接班事前的准备工作。准备环节需要变电站管理人员事前仔细检查变电站全部设备,确保其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确保接下来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要做好必要的记录工作,以及相关的变电站资料整理工作。变电站工作人员在开展上述工作时。必须确保自己提前进入接班室,做好必须的事前准备工作。其次,在做好变电站交接班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做好必要的运营交代情况。在进行实际的交接工作中,相关的值班长要通过口头形式,将变电站实际的运行情况转述给下一班的值班人员,其中包括变电站运营基本状况、事故处理过程中存在的设备不足、特别要强调下一环节的值班人员关于变电站的运营状况及其运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将会为下一班的工作人员提供资料做好变电站运行记录工作,同时,还能方便变电站工作人员接下来的查阅工作。在整个环节,值班长必须及时做好的必要的变电站检查工作,包括核对变电站的模拟信号,并做好相关的数据分析;做好安全工具的检查工作以及对一些安全注意事项做好强调工作。最后,在对每一环节后开展值班交接工作时,值班长必须要带领其值班人员做好值班手续的填写工作,却经过确定后做好签字,完成交接班工作。
2、 变电站在运行环节的消防管理工作
在对变电站运行维护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中,必须要强调做好变电站消防管理工作。变电站的消防管理工作,关系到控制变电站运行维护风险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值班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变电站运行环节遵循道德规章制度,同时,为提醒工作人员还需要时刻提醒工作人员的防火意识。例如,将防火警示标志悬挂在变电站较为明显的地方,使得值班人员随时看到防火警示标志的提醒。此外,值班人员在值班过程中还要做好必要的归纳工作。例如,消防设备要放在方便获取的明显位置,且位置必须是确定的,一旦确定相关人员未经允许不能随便移动,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定期的做好灭火器的检查工作。灭火器的定期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关系到变电站消防管理的核心关键环节,消防专职的工作人员通过定期的检查工作,进一步确定灭火器在合理的范围内正确使用,此外,在检查过程中做好对破旧灭火器的更换工作。
3、 变电站运行维护环节的防汛管理工作
在变电站运行维护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中,防汛管理关系到变电站维护风险控制的核心部位。做好变电站的防汛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能够确保维护风险对关键核心部位的有效把握。因此,变电站有效维护分析环节,需要从以下环节出发做好具体的防治工作。首先,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切实根据变电站内部实际运行的情况,及时的配置必要的防汛物资与防汛设备,同时,这些防汛设备必须交由专门的人员加以管理,并对其实施定期的实验,确保设备实施的有效性,最终,为防止意外发生奠定基础。其次,值班工作人员还要对瓦斯继电器和开关做好必要的防雨措施 。在对相关设备做好防雨检查,尤其要强调对机构箱等设备的实际情况做好及时的状况分析,以确保相关设备的密封性。此外,由于天气状况的特点,雨季更要做好变电站防汛管理工作。雨季如果不能做好及时的防雨工作,将可能使得地下室以及电缆隧道出现积水现象,直接会影响到变电站的排水性能,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还必须对防水设备做好及时的检查以及变电站排水处理方法的革新。
4、 变电站运行维护中安全工器具的管理研究
变电站在运行维护过程风险分析与控制环节,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安全工器具的管理工作。在实施这一管理过程中,值班人员需要做好安全工器具的具置的固定工作,以方便后期的寻找。此外,还要做好必要的场地卫生整洁工作,以及室内及时的通风工作。最后,对于经常使用到的基本器具,要及时的做好相应检查工作,以确保检查器具是正常运转。并对检查结果及时的做好修补工作,或上报上级专门部门进行专业处理,将风险控制在可能性发生的最小程度。
5、 结语
变电站的运行于维护指的是对变电设备开展必须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其中,还包括对变电所部分工作的巡视管理工作。要注意,变电站运行维护风险分析环节,由于其涉及的设备与设施较为复杂,就会导致异常情况的发生以及增加故障发生的可能性。此外。在对变电站运行维护环节,由于涉及到的工作较为复杂,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作人员的思想无法集中。同时,由于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难以实施集中管理,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会直接造成错误操作的发生以及设备的损坏,更为严重的将会造成人员人身事故的发生。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变电站运行维护过程中相关的经验总结与方法更新后,为变电站在运行维护环节中出现的风险提供了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鹤,陈为召,李文清.变电站通信室虚拟三维场景建模方法研究与实现[J].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7(04)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防洪预报调度风险的定义,然后依次举例分析了实施预报调度后的风险变化,接着对洪水预报的不确定分析做了深入的研究,又探究了防洪预报调度风险分析,最后对防洪预报调度判断规则的选取进行了阐述。希望文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的专业学者提供参考与借鉴,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关键词:水库;防洪预报调度;调度风险;调度判断规则;风险识别;洪水资源
1防洪预报调度风险定义
出于调度方式的可行性与安全考虑,有必要透彻地理解防洪预报调度风险的概念。一般而言,风险率主要是由调洪时候达到的最高水位或者是由下游泄水量所决定,因此可以得出防洪预报调度风险率指的是在进行实时防洪预报调度的时候,下游的泄洪量在有预报误差存在且没有办法进行校正时会远远超过安全泄量的概率,与此同时,校核洪水位也低于水库调洪的最高水位。一般情况下,水文预报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导致了预报调度的风险率,虽然说这一风险率会受到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是人为行动也会左右着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的风险率,该风险率的正确与否关乎洪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理解防洪预报调度风险的定义具有必要性。
2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的风险识别
2.1实施预报调度后的风险变化
实施预报调度后的风险变化涉及到的环节比较的繁琐复杂,在各个阶段都必须要做好防汛准备,无论是从情报收集工作、应对策略的提出、信息汇报工作还是命令的执行等,做到及时准确的监测预报调度后的风险变化,避免造成非常不利且被动的局面,履行好水库防洪调度的职能,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总之,在进行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的时候一定要符合设计的预报调度原则,在仔细考虑好可能遭遇的各种利弊损失的基础之上,对调度的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协调好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2.2风险源识别
一般而言,风险源的识别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水库实时防洪预报调度风险源的识别;(2)水库防洪预报调度设计的风险源识别。就前者而言,实时防洪预报调度主要凭借的就是洪水预报、降雨预报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来进一步评判诊断洪水发生的量级,所以防洪预报调度的主要风险就是洪水预报的误差与降雨预报的差异。就后者而言,明确各种信息,比如进行调度的基本规则、调度的方式、防洪的具体水位等,这同时也是水库防洪预报调度设计的主要任务,经过对设计洪水过程的有效分类以降低水库防洪预报调度设计风险。在进行水库防洪预报调度时,要充分考虑到防洪与兴利的效益、兼顾到上下游的要求等,不仅仅是做出科学合理的调度决策,还要提高下游的防洪标准与水库的保坝标准,最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3风险识别
在开展防洪预报调度工作的过程之中,由于预报信息很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而这些偏差容易导致水库在进行防洪时候出现风险。如果预报出现漏报的时候,极易使得进行洪水调控的时候出现泄流较小或者说调洪的水位偏高等情况,严重影响到水库的防洪安全性,更有甚者会对水库大坝的安全性造成严重的影响。所谓的水库下游防洪风险是说在存在预报误差的时候,容易致使调洪工作前出现泄流较大,使得下游的防护点出现的流量严重超过安全的范围,影响下游的防洪工作,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供水短缺主要是由于空报误差引起蓄水量下降而导致的,由于这一风险往往比较的繁琐复杂,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更要加强对于水库防洪预报调度中的风险识别,进而保证水库周围区域的人民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3洪水预报的不确定分析
3.1起调水位随机特征值的确定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水位起调值的不确定性使得预报调度存在较大的风险。洪水调度的初始水位的随机性特征,不单单体现于防汛水位本身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洪水在发生的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影响而出现一切差别。在建立洪水调度演算的数学模型的时候,通常会把已经确定的初始的时间当作一个起点。当预报峰现时间较实测推迟t时间段,则意味着水库发生误蓄,t时段的入库洪量可能抬高起调水位。图1给出了预报根据时间至实测洪峰出现时间之间时距为24h条件下,甲等、乙等精度等级的峰现时间预报如图所示。考虑水库汛限水位附近的水库库容关系和泄洪能力以及调洪初始时段的入库洪水过程,即可求得不同的误蓄、误泄时间对汛限水位的影响。
3.2水文预报误差与精度评定
导致水文预报误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水文检验数据存在误差、水文预报的方法导致误差以及抽取样本存在误差等,所以一般很难有效地避免水文预报误差的出现。通过相应的调查数据报告得出,水文预报误差一般而言都是呈现出两端有限的偏态分布的规律。再加之水文预报的正确率相对而言较为疏松,所以用正态分布与偏态分布两种方式并没有过大的差别,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可以用正态分布作为水文预报误差分析的基础。防洪预报调度是以预报的洪水过程而不是实测过程为依据的。因此,在实际实施预报调度时,仅仅通过大量预报实践的检验,应用统计方法来说明预报误差的随机特性。
4防洪预报调度风险分析
4.1水库下游风险控制
水库下游风险控制指的就是在预报调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凭借洪水的起涨变化来进一步透彻地分析探究洪水量级的概率且最大化地减少错误的频发,这有利于明确水库下游所允许的极限空报误差,主要涵盖应用洪水预报信息时水库防洪预报调度风险的计算与分析和洪水预报信息应用于水库调度时的风险分析。在进行预报调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使用逐级调节滞时泄流法,在我们断定指标与相关的标准相符之后,应该停留一定的时间段来进行具体泄洪量的改变,将许可的极限误差计算方法设计出来,其在近年的水库防洪预报调度之中存在着较高普及与应用,还应该密切地结合极限控制指标的选定,它是严格依据大坝枢纽的具体情况而决定的,与此同时,也要分别选择防洪高水位与设计洪水位来当作极限控制的指标。
4.2水库风险分析
在进行实时预报调度的时候,之所以会造成严重的人为洪水,就是因为空报误差可能会提前加大泄量,所以在进行防洪预报调度的时候务必要仔细地考虑防洪预报累计的时序误差。水库风险分析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将进入水库的实际流量或者说大坝前的具体水位当作对洪水量级进行判断的重要指标,设计洪水使用频率分析法来进行推求,并且在汛期的时候,水位要控制在某一个特定的区间之内,依次进行推求其他极限控制指标下的极限误差。总之,实施水库风险分析有助于最大化地提高洪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而符合提前均匀泄流的效果。
5水库防洪预报调度判断规则的选取
本文对于水库的防洪预报调度风险进行探讨主要使用的是6小时预报径流深水量为标准规范而进行防洪预报调度,之所以选取这个数值是因为通过对洪量与洪峰在水库所起作用的分析,通常6~12小时洪量起控制性作用。利用预报信息作为水库泄量的判断指标不仅有利于大大减少所需防洪库容的效果,还能够准确计算预见期内实测变幅的超越风险。另外,一般情况之下,防洪预报调度方式的判断指标往往是参考峰前蓄水量、入库流量、水库下泄洪水流等确定的,但是论证选择也要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不同水库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风险的良好规避,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6调洪过程随机水库水位的确定
为了进行防洪调度的风险分析,必须确定调洪过程中水库水位的随机分布特征,水库调洪演算的随机微分方程,提供了求解水库水位随机过程的有效数学工具。在整个调洪过程中,水库蓄洪量总是随机变化着的,它影响着水库水位的随机消长,又受到洪水输入、输出等随机过程作用的影响,所以对水库蓄洪量的随机模拟最为重要,它是一个状态连续的平稳独立增量过程。因为影响洪水过程中水库蓄水量的随机因素很多,其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围绕其均值过程线作随机游走,其概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
7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究分析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的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水库的防洪预报调度风险分析向来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使得洪水预报理论、气象预报、手段与方法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短期洪水的预见能力已经大大的提高,预报调度风险率的确定关乎洪水资源的安全利用与汛限水位的合理选择。希望相关的专业人员注重对水库的调洪风险与预报调度分析多进行深入的探究与钻研,促进二者之间的良好结合,妥善处理好预报调度风险率的定量评估,实现水资源的利用与经济态势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利升,王义民.洪水预报信息用于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的风险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6).
[2]钟平安,姜树海.基于预报调度下的汛限水位随机分析与风险评估[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7).
关键词:水闸;运行;管理
0 引 言
以云南省A水闸的实际状况为例,考虑人、物、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特别是水闸主体结构、水闸的日常运行管理和自然灾害等隐患对水闸安全运行的影响,综合分析研究了水闸运行风险,并探讨了有效的风险转嫁措施。
1 水闸基本概况
水闸主要由闸室、防渗排水设施、消能防冲设施以及两岸连接建筑物四大部件组成。闸室是水闸挡水和控制过闸水流的主体部分,包括底板、闸墩、闸门和交通桥等;防渗排水设施是为了使闸基渗流处于安全状况而设置的,设在水闸的高水位一侧,低水位一侧设有排水设备,铺设了反滤层及排水孔等;消能防冲设施具有消除过水闸的动能、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流对河底和岸坡的冲刷作用;两岸连接建筑物是由岸墙和上下游翼墙组成,主要作用是防止水流对堤岸的冲刷并为水流进出闸孔创造良好的收缩和扩散条件。
2 水闸的运行风险分析
2.1 水闸主体结构隐患
A水闸是建造在土基上的,而土基的抗冲刷能力小,北溪河道的断面宽度大于闸孔宽度,A水闸下的平面扩散角太大,且当年建造时多孔水闸中各孔开度并不完全一致,可引起下游水流的横向分布不均匀,从而产生较大范围的回流区,甚至形成折冲水流,产生立轴旋涡,破坏闸下的护底工程,引起严重的冲刷。此外,出现临界水流时,闸下不能产生正常的水跃,消能不充分,下游易形成一系列流速较大的水跃波,冲刷下游河床及岸坡,对水闸产生较大的损害。水闸地基长期处于水下,土体呈饱和状态,正常压密或欠压密的软弱黏性土在水闸附加荷载大于原压荷载的情况下,地基中将产生孔隙水压力使土粒问的有效应力降低。另外,土基的抗剪强度相对较低,压缩性较大,而且常常分布不均匀,在水闸重量和外部载荷的作用下,可能由于抗剪强度不足而散失稳定,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导致水闸倾斜甚至断裂。在土基建闸蓄水后,土基在渗透水流的作用下,容易产生渗透变形,特别是粉细砂地基,细小颗粒极易被渗流带走,逐渐扩大,造成漏水通道,在闸后出现翻沙冒水现象,严重时闸基和两岸会被掏空,引起水闸沉降、倾斜、断裂甚至倒塌。通过查阅水闸建造时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该处的土质为无黏性土,因为其颗粒之间黏结力不大,细颗粒会在地基中移动,靠近渗流出逸处首先有细颗粒被渗流携带到地表,从而改变了土的结构与组成,形成土的渗透变形,发生管涌。如果地基土的骨架颗粒被渗流冲动或带走,地基就会产生不均匀沉降,甚至坍塌,出现水闸事故。
金属钢闸门长期处于干湿交替、浸没水下及高速水流冲击等环境下,承受荷载,并受到日光、气体、温度、水质和水生物的侵蚀,以及泥砂石或其他漂浮物的冲击摩擦,易发生磨损、腐蚀、变形和脱落等损坏,且闸门的材料经过较长时期的受荷和运行,也会产生老化、疲劳甚至断裂、毁损等现象。
2.2 水闸的日常运行管理隐患
水闸平时拦河蓄水,到了汛期分洪泄水,兼有挡水建筑物和泄水建筑物的工作特点。挡河蓄水时,因上、下游水位差,水闸承受着水平方向水压力,有向低水位一侧发生滑动的可能,同时水位差引起闸基和两岸的渗流,水闸还承受渗透水压力,这种渗透水压力在水闸底部表现为自下而上的顶托力,减小了水闸的有效重量,即减少了水闸的抗滑稳定性;开闸泄水时,由于上、下游水位差的作用,流速很快,可引起水闸下游的冲刷,且水闸上、下游水位的宽幅变化较大,过闸水流的流态多种多样,再加上水闸的日常管理不善,如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熟悉、思想松懈、操作失误等易造成闸门开到顶限仍不停机,致使钢丝绳拉断,闸门坠损,或是闸门关到底限仍不停机,致使螺杆弯曲,闸门压坏,这些都可能造成闸门事故。
此外,闸门控制运行管理中未根据尾水位的变动情况,按照多孔同步、对称分担的原则启闭闸门,往往少数孔一开到顶,任意逼高上游水位,导致单宽流量过分集中,或开门不对称,导致偏流或是闸门提升过快,尾水位上升滞后,以至产生远距离水跃,尾水深度不足以产生水跃消能,出闸急流左右摆动,从而造成严重冲刷。还有气象水文预报不及时、不准确,给调度闸门的开启造成延误等都可能造成水闸事故。
2.3 自然灾害隐患
地震本身不是一种有规律的震动,而是一种复杂多变的震动过程,每次地震的振动都可能造成水闸底板、护坦、消力池等底部结构产生裂缝,各部位伸缩缝错动或破坏,闸墩裂缝、翼墙倾斜、启门桥支架断裂甚至倒塌等,对整座水闸的安全有一定的影响。据水闸管理处的统计,从建坝至今,水闸经历大大小小的地震总共有几十次,每次地震在不同程度上都对水闸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内涝之初水闸尚能自排,随着外江水位上涨,必须长时间关闭闸门,形成水位迅猛上涨,使闸门承受超过设计水位的压力,甚至形成门顶漫溢。旧水闸大部分未能实现电脑自动控制启闭,当水位超过警戒线要开启水闸时,需从值班室调派人员到水闸控制室手动操作闸门启闭机开启水闸,加之水闸交通桥较狭窄,只够一人通行,且护拦较低(不及腰),遇上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人员上下水闸不方便且危险,无法保证闸门的及时启闭;台风暴雨带来的电力供应中断也给及时开闸带来不便,闸门可能因不堪超负荷运行或顶底同时泄流的恶劣水流条件而导致破坏。
我国是雷电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每年发生的雷电灾害有近万次,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巨大。虽然水闸在各突出部位都安装有避雷针,但年份已久,水闸的避雷针可能出现联接不佳或损坏形成断口,由于避雷针的构造和作用,断口以上的部分就形成一个隔离的导电系统,当雷电发生时,一旦上部和云中电起放电作用,强大的放电电流就会通过建筑物放出大量热量,引起雷击;同时雷电流经避雷装置和水闸建筑物等接地体流人大地时,将在雷电流过的接地回路中产生很高的冲击电位,对人体和其他物体产生放电,对建筑设施、设备等造成危害;此外避雷针的保护作用是有选择性的,只对直击雷起防范作用,对感应雷却无能为力,雷电绕过避雷针打到建筑物上的绕击现象会时有发生。
3 水闸风险的应对对策和措施
通过水闸风险分析可知,水闸风险多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作为一种自然或社会现象,其发生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旦发生,将会不同程度地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为此,可选择如下处理风险的有效对策和措施,使水闸风险损失尽量减少或得以避免。
3.1 采取切合实际的工程技术措施
针对A水闸的实际情况,可通过改进水闸出口扩散段的布置以及增加水闸消力池的消能效果产生稳定水跃,促使急流扩散,减少闸下护底工程的受损;对各种细小裂缝可采取Pt胶泥灌浆;为了提高A水闸的抗震能力还可采取换土垫层法增加土基的稳定性,减少水闸的沉降量;为了有效地控制钢闸门的腐蚀,对其表面重新上漆;采用新型避雷装置,如多短针消雷器、电子避雷器,导体或半导体消雷器、放射性防雷系统和多功能全方位防雷系统等,这类新避雷设备可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传统避雷针之不足,同时对水闸的各类防雷设施要定期由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查,发现腐蚀断裂或不慎损坏,应及时修复。
3.2 加强水闸日常运行安全管理
在水闸安全运行管理上,要根据消能防冲设计条件,明确规定闸门的控制运行办法,采用对称、间隔、同步开启闸门等操作规程。当水闸开启时要保证中间部分的水闸先开,如果泄水量还不能满足要求再逐步开启两边的水闸,且保证水闸的开启高度一致;同时根据水情变化调整水闸的操作运行,制定合理的闸门控制运行办法,并在运行管理中严格执行。
3.3 制定完善合理的防汛方案
防汛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针,合理安排蓄、泄、滞、分的措施,达到减免洪水灾害和提高防洪标准的目的。在汛期应注意掌握水情的变化和闸址处建筑物状况,做好调度和加强建筑物安全的防范工作。为争取主动,确保水闸安全,还必须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在平时做好水闸设施的维修加固和河道清障工作,安排好防汛抢险的人力物力,并制定有效的防汛措施。
3.4 风险转嫁对策
风险转嫁是风险处置的一种有效手段,当企业无法通过其他的方法化解风险时,可以把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通过某种方式转移给其他人。其中保险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转移风险的方法,即投保人(被保险人)通过购买保险,以小额的固定支出换取对巨额风险的经济保障,它是实现损失补偿的最重要的社会方式。
充分考虑A水闸的各类风险,并根据A水闸管理局的资产清单,设定A水闸标的的险种组合为:财产综合险+ 机器损坏险。
3.4.1 财产综合险
承保A水闸管理局全部固定资产由于火灾、爆炸等意外事故,自然灾害、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以及各种必要合理的费用。其中堤坝、渠道等属特约保险财产。
在投保了财产综合险的基础上,经与财险公司协商,可由财险公司加批地震扩展条款,每次事故赔偿限额不超过主险保险金额的8O%。
A水闸管理局固定资产总计达2亿余元,其中水闸堤坝、渠道工程总投资额4744.67万元,各类设备和机械总计近480万元。保险金额按账面计算法确定。其中固定资产按账面原值加成数确定,即在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的基础上,再附加一定百分比进行确定;流动资产按最近12个月任意月份账面余额确定。财产保险综合险的基本费率为0.24%,特约保险部分费率为0.35%,则A水闸财产综合险保险费=15255.33万元×0.24% + 4744.67万元×0.35%=5.219万元。
3.4.2 机器损坏险
承保水闸上闸门油压启闭机、管线、阀门以及各种辅助装置和防汛大楼中各种水文监控和调度设备因机器设备本身的机械或电气原因以及操作不善等造成的损失。各类机器设备不论其新旧程度如何,均应以重置价值投保,保险金额按设备重置价值计。则A水闸机器险保险费=480万元×2.5%=1.2万元。
【关键词】城市洪涝 预警评估 系统 经验
【中图分类号】P3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42-01
1、前言
洪涝灾害一直是城市主要灾害之一。多年来我国许多城市不断遭受暴雨、台风等不利气候的危险,发生了暴雨淹城的情况,给当地经济和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1]。针对严峻的城市防洪排涝问题,各发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对策,认真解决这一重要的民生问题。水利部在948项目中推荐引进英国Wallingford公司研发的“2D城市洪涝与流域汛情风险预警评估系统”(FRMFS)[2],以期通过非工程防洪措施提高洪涝灾害预警预报的准确程度。
2、FRMFS简述
FRMFS是国外最先进的城市洪涝风险预警评估系统之一,它率先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水环境工程及资产管理融为一体;实时链接水文与气象数据,以内嵌的完整水文水力模型为基础,对城市洪涝灾害进行实时预报预警。它结合地理信息及复杂的地形地貌资料,采用2维洪水演进模型评估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帮助管理者快速准确地制订区域防汛调度或应急措施,为公共报警及事故应急措施的运用提供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应用已有的水文水动模型,甚至经验模型,综合降雨径流模块以及模型转换、经济分析等各个模块。利用Web实现不受地域限制的远程洪水调度决策;系统支持局域网及广域网内不同权限的多用户访问,远程用户也能够在线驱动水情预测模拟并决策信息。
FRMFS的特点之一是雷达降雨采集,它可以根据地形,对站点周围半径200km以内的降雨进行测量。传统的实时洪水预警方法注重主要河流,适用于洪水波运行时间较长的情况;而该系统可针对小河流,特别是地形险峻或者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区域,洪水波的形成时间很较快情况,采用雷达技术记录降雨信息,反复地用新雷达数据进行更新迭代,在水文模型支撑下预报局部产流,为小流域或城市排水系统提供有效的洪水预警预报。
系统采用1维水力模型(城市排水管网/流域河网水力模型)确定洪水出现的位置,采用2维引擎结合地形在更详细的局部范围内真实地确定洪水淹没范围、水深及流速,实现了二个分析引擎的完美结合,为洪水风险分析和灾害评估提供准确的评判依据,使计算成果更加合理,精度更高。
3、大型城市应用情况
除了在英国本土多个城市应用了FRMFS外,比利时等国都有应用的成功案例,但这些城市的共同特点是建筑结构整体规划合理,政府在城市防洪排水方面投入的资金量大,城市地下管道和河渠排水畅通,防洪排水调度水平高。
西班牙几个城市的经济情况、城市建设和FRMFS的应用环境与我国部分城市相近。该国一直应用FRMFS并进行了二次开发。在我们的考察过程中,FRMFS研究机构负责人Eduardo Martínez先生与技术工程师Adela女士介绍了FRMFS引进应用情况,演示了马德里市的应用成果,证明FRMFS引进是成功的。
在我国,上海市于2006年引进了该系统,2008年完成试用,提交了总结报告。对其成果的评价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跟踪工作,在实际系统的开发和运行过程中,不断验证设计的正确性,逐步完善。显然,FRMFS在上海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分析相关的资料,可以发现其原因主要是系统对数据的要求比较高,大型城市需要输入的各种数据量巨大,往往会因为一个离散数据或不符合的边界条件,导致方程无法收敛,运算时间过长。由于洪涝汛情风险预警的紧迫性,该系统无法满足用户对于成果时间上的要求。同时,上海地下排水管网和地面高程数据等原始资料尚不能适应系统要求。本项目原计划在杭州市应用,也是由于数据问题未能实施。可见, FRMFS在我国大型城市应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4、中小城市应用实例
本课题主要是在分析大型城市应用FRMFS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重点研究我国中小城市的适用性,项目组经过三年多对系统的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成功地在浙江省金华市进行了试点应用,证明了在基础数据比较好的中小城市该系统是适用的。
金华市面积约2000km2,人口90余万,每年的台风、暴雨常常造成市区的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自然条件。金华市位于金衢平原,城市地面高程与附近的河流水位接近;周边山地暴雨形成的山洪汇流快,迅速进入主城区河道。城市周围河流水位暴涨时,的大部分江河水位偏高,致使城区的排水泵闸不起作用,无法有效排出涝水。二是在市区发展规划时缺乏对地面和地下排涝设施的整体设计,城区蓄排涝设施标准低、能力差,河道宽度不足,设计过水流量不够,排水通道不畅。三是由于市区迅速地向周边扩展,先前的大部分市郊农田和水面已被不透水的结构覆盖,滞蓄洪水的能力基本丧失。一些原有的排洪通道被填堵,致使整个城市排涝不顺。
从以上的情况看,金华城区的状况与国内许多中小城市相似。
试点项目的输入数据有1:500的现状地形图和数字高程模型,完整的地下管网、河流和街道等实测数据,计算区域地面标高在35m~60m区间,概化节点近2874个,管网长度约79km,子集水区2715个。计算中对边界约束根据实际情况作了部分修正。软件提供方在系统内嵌入了当地的水力计算经验模型,并与系统原有模型溶合。最终计算成果与实测数据比较校验,水位、洪量、历时等误差均在5%之内,满足应用上的要求。
金华市应用FRMFS的成果特点体现在:在国内率先实施了中小城市FRMFS整套技术解决方案;集成了城市空间基础信息、灾情分析与评估、实时水雨情、工情等数据库以及分区域、分专题的综合信息管理;在应用中,成功地结合了当地的降雨量-水深模型,能有效地直接利用现有地理高程数据分析确定洪涝影响范围,并能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直观形象地展示可能发生的雨涝淹没范围、淹没水深等,定量地分析各种受洪涝影响的专题信息,预测城市雨涝蓄水量及损失程度;同时,在分析灾情现势性后,列出可能的排涝方案,代入分析模块,得到最优解决方案。
金华市引进和实施FRMFS,大幅度降低了防汛预警系统的建设成本,缩短了开发时间。系统的应用改变了全市洪涝汛情风险预警评估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局面,提升该市洪涝汛情风险预警和评估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满足了各级防汛指挥部门的工作需要,也为全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FRMFS应用存在的问题是:基础资料收集困难、约束限制条件比较多。
5、结论
FRMFS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应用最广泛的城市洪涝与流域汛情风险预警评估系统之一,虽然在我国大型城市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实例表明,其在我国中小城市的应用是可行的。该系统不仅能应用于中小城市区域洪涝灾害的预测评估,为政府实施防汛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还可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改造、新建城区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上海市;道路;暴雨内涝;危险性;情景模拟;GIS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4.017
上海北滨长江,东临东海,南依杭州湾,是长江流域出海的门户,太湖流域的尾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低洼的平原地形使得水灾成为该市的心腹之患。上海的水灾主要包括黄浦江受上游太湖流域洪水下泄过境形成的洪灾、本地暴雨内涝形成的涝灾、沿海沿江地区受风暴潮袭击而形成的潮灾,有些年份甚至发生“三碰头”的严重灾害,给这座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制约了社会健康稳定发展。近年来,随着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暴雨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大,由此而导致内涝灾害加剧,相关报道较多但深入研究较少,不足以为科学防灾减灾提供指导,本文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利用历史内涝灾情及情景模拟方法,探讨道路内涝灾害的时空发展规律,对灾害管理提供借鉴。
1 上海暴雨内涝历史灾情概况
城市内涝是由于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出城市排水能力、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造成的灾害。城市是暴雨内涝灾害最显著的区域,上海市区暴雨积水几乎年年发生,仅积水深度、遭淹地区和范围不同而已,凡日雨量大于50mm或过程降水量大于100mm暴雨,都会给全市造成浸害[1]。上海市区,特别是中心城区(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卢湾、静安、徐汇),暴雨内涝造成的主要影响是马路积水和居民家庭进水。据统计,1980-1993年的14年中,因内涝引起的平均年积水路段251条,年均住宅进水户数5.27万户。从2000年以来上海中心城区遭受的较为严重的暴雨内涝灾情统计来看,市区暴雨积水马路数与住宅进水户数有一定的正比关系,即马路积水路段越多,进水户数越多;降雨量与积水路段、进水户数也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小时(日)降雨量越多,积水路段与进水户数越多[1]。据划定,年住宅进水户数十万户以上或年积水路段500条段以上的为特大灾年;年住宅进水户数在5-10万户,或年积水路段250-500条段以上的为大灾年;年住宅进水户数2-5万户或年积水路段150-250条段的为中灾年;年住宅进水户数2万户以下或年积水路段在150条段以下的为小灾年。照此等级标准,根据45年的上海市区积水资料整理分析,上海发生暴雨积水的中灾,平均每三年出现一次。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频繁发生的暴雨内涝造成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遭受巨大影响,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2]。
2 上海暴雨内涝成因分析及典型情景
2.1 典型内涝情景
台风是造成上海暴雨和风暴潮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会引起内河水位骤涨,加大洪涝发生的可能性。“麦莎”是本世纪对上海影响最大的台风,全市普降大暴雨,中心市区的普陀、徐汇、长宁、虹口降雨量都超过了200mm,黄浦江最位全线超过警戒线,市区内河最高水位普遍超过历史记录并逼近防汛墙设计水位,经采取停泵的应急措施才保水位不再上涨。据统计,上海市在“麦莎”侵袭中,全市受灾人口94.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3.58亿元,市区200余条马路积水(图1),5万余户居民家中进水。
冷暖空气碰撞导致的强雷暴雨也是上海内涝的重要原因,由于上海市区“热岛”效应明显,气温相对比市郊高出2-3℃,地面热量致使雷雨云团易加强发展,增大雨势。市区密集的高层建筑,也使气流运动的摩擦力加大,雷雨云团移动减缓,在市区滞留时间较长,降雨也更多。2008年8月25日上海入汛之后最大的一场暴雨,强度超百年一遇。这场降雨来势凶猛,徐家汇气象观测站117mm/h的降雨量是130多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卢湾、长宁、普陀、黄浦、浦东、闵行、崇明等地的累积雨量均超过100mm的大暴雨标准,降雨强度大大超过上海城市的排水能力。据统计,上海中心城区近100条马路积水(图2),近万户居民家中进水。受暴雨影响,徐家汇等地一度交通严重拥堵,全市共发生各类交通事故3165起,车辆抛锚694起。
从两次灾害情景看,由于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差异,积水路段的位置及数量有很大不同,积水路段的长度及积水深度也有很大区别,但中山西路、乌鲁木齐路等一些路段历次积水,黄浦、静安等地积水路段较密集,这与老城区排水系统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根据积水成因统计分析可得,“麦莎”187条积水路段,其中72条与排水设施未建、在建或者老化、标准较低有关,约占40%;2008年8月25日的短时雨有95条积水路段,其中56条发生积水和排水设施关系紧密,占60%。依此看出,市政排水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是上海暴雨产生内涝的主要原因,降雨强度越大,暴雨内涝中排水因素所占的比例越大。
2.2 成因分析
上海暴雨内涝的原因包括:①自然地理条件:上海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海陆交汇的沿海地带,受冷暖空气交替影响,汛期降水集中,暴雨、台风、风暴潮等灾害频繁发生。上海地势低平易积水,赶潮河网密集,若内涝发生时赶上位,则排水历时加长,灾情加剧。②城市化:著名城市水文专家L.B.Leopold指出“所有土地利用的变化都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水文状况,其中城市化的影响最为强烈”。城市化改变了地表形态,减少雨水渗透,降低了土壤的调蓄功能,而“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又造成市区降水频率增大,雨时延长。城市化导致河流大量消失,失去了对瞬时暴雨的排泄作用,原有排水系统的排涝标准无法满足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而使雨水积漫,排涝历时加长。③海平面上升和地面下沉:两者共同作用,降低市区地面标高,抬高内河水位,增加排水的难度,地面下沉形成的洼地也增大了内涝发生的可能性。
3 情景模拟下的上海中心城区道路暴雨内涝危险性评价
3.1 危险性评价方法
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方法有三类:一是以历史灾害分析为主的评估法,二是综合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的多指标评估法,三是结合灾害情景模拟的评估法。情景模拟法以一定历史灾害数据为基础,假定灾害事件的多个关键影响因素有可能发生的前提下基于成因机制构造出未来的灾害情景模型,从而用来评估灾害的不同致灾可能性和相伴生的灾害可能活动强度[3]。在国外,情景模拟方法评估灾害已相当成熟[4,5],国内的情景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流域或城市水资源配置[6-7]、水污染控制[8-9]及区域气温、降水等气候变化的模拟等方面[10-11],灾害方面,主要用于流域不同洪水情景决溢风险评价的研究[12-14]。
根据灾害系统的理论[15],危险性是灾情和风险评估的第一步,衡量致灾因子的致险程度。相比于其他方法,情景模拟以其扎实的机理和较高的精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基于情景模拟下的暴雨内涝研究有两类,一是以赵思健、王林[16,17]为代表,构建城市的地形模型、降雨模型、排水模型和地面特征模型,建立城市内涝灾害分析的简化模型,并利用 GIS空间分析划分计算粗单元,结合数学算法计算出每个粗单元内的积水深度,最后对粗单元进行平滑合并后最终生成城市内涝积水深度分布图。另一类,以李娜、解以扬[18,19]为代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解算二维非恒定流方程,对天津、武汉、西安等城市进行了内涝灾害模拟及风险分析。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与河海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的上海市暴雨内涝仿真模型[20],同样采用了数值模拟的方法解算二维非恒定流方程,针对上海特殊的平原河网城市特点,在内河和降雨边界条件等方面进行改进处理,建立了适应上海特性的暴雨内涝仿真模型,并通过对“麦莎”台风的模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情景模拟方法对上海市中心城区道路进行危险性评价。
3.2 上海中心城区暴雨情景设置与内涝模拟
根据上海市政部门采用的不同强度暴雨发生的频率(表2),假定中心城区的降水空间均匀分布,依照“麦莎”的降雨雨型(过程雨量时间分布),潮位设置为上海9711台风时的极端潮位,按照20年一遇、50年一遇的小时暴雨量标准设置两种情景,利用上海市暴雨内涝的仿真模型进行模拟,并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将模拟结果与中心城区主干道与次干道的数据层进行叠置,最终得到两种情景下的道路内涝水深分布,结果如图3、4所示。从中可以看到,一次暴雨对城市不同地方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内涝灾害,不同情景对城市同一地方造成的内涝程度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3.3 危险性评价与结果分析
根据内涝对道路产生的实际影响,并参考已有划分标准[21],根据水深将内涝划分为四个危险性等级:①I级:水深在5cm以下,基本无积涝;②II级:水深在5cm-20cm之间,轻度积涝,路面有积水,但对交通影响不大;③III级:路面积水在20cm-40cm之间,中度积涝,行人行走困难,交通受到明显影响;④IV级:路面积水在40cm以上,重度涝灾,车辆熄火、交通堵塞,道路两旁的商店和居民家庭也受到严重影响。利用GIS统计分析工具,求出每种内涝情景中不同危险性级别的路段长度,并求得该危险性级别路段长度占各危险性内涝路段总长度的比例,结果如表3所示。上海中心城区道路内涝积水以I级、II级为主,但20年一遇的暴雨就可以导致半数以上道路积水,这说明,排水系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另外,我们尝试构造危险指数,对中心城区各行政区的道路内涝危险性进行评价。针对每种情景,利用GIS统计分析各行政区每种危险性级别的被淹道路长度,并求出该长度在整个中心城区该危险性级别所淹道路长度的比例。按照各种危险性级别对区域整体道路危险性的贡献不同,给I级-IV级的危险性级别分别赋予权重0.2、0.4、0.6、0.8,最终,该情景各区域的危险性指数即为该区不同危险级别的道路长度在整个中心城区该危险级别中所占比例的加权和,用公式表述该过程如下,特定情景下各区不同危险级别的道路长度占整个中心城区该危险级别道路长度的比例:
gi(uj)=fi(uj)/Ci(i=1,2,...,m; j=1,2,...,n)
其中,fi(uj)代表各行政区每种危险级别的被淹道路长度,m代表危险性级别,n代表行政区域,Ci=■fi(uj)。Wi代表I级-IV级的危险级别权重,区域道路的内涝危险指数即为:
Hj=■gi(uj)*Wi
利用上述公式,求得两种情景下上海中心城区的道路危险指数如表4所示。
结果显示,20年一遇暴雨情景下,中心城区各行政区的道路内涝危险性排序为:徐汇>虹口>普陀>闸北>长宁>杨浦>黄浦>静安>卢湾;50年一遇暴雨情景下,该排序为:徐汇>闸北>虹口>普陀>长宁>杨浦>黄浦>静安>卢湾。两种情景呈现的中心城区各区域道路的暴雨内涝危险性排序基本一致,且基本呈现三大类(如图5):①暴雨内涝形势严峻区域:徐汇区,这归因于徐汇区道路较高危险性级别(III级、IV级)的比例较大;②暴雨内涝形势较为严峻区域:虹口、普陀、闸北与长宁;③暴雨内涝危险性较低区域:杨浦、黄浦、静安和卢湾。总体呈现,中心城区的行政区道路的内涝危险性较大,这与历史暴雨内涝情景中显示的道路淹没状况基本一致。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对上海市内涝灾害成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历史灾情,初步探讨了暴雨内涝的发生规律,并通过两次典型内涝证实,市政排水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是上海频繁发生暴雨内涝的主要原因,降雨强度越大,排水因素所占的比例越大。并重点介绍了情景模拟法,并对国内暴雨内涝情景模拟的进展进行了回顾,最终利用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已开发的暴雨内涝仿真模型,设置情景并对两种情景下的暴雨内涝进行了模拟。在以上情景模拟的基础上,考虑内涝对道路产生的实际影响,根据水深划分危险级别,并对上海中心城区整体内涝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最终构造区域道路的危险性评价模型,对中心城区各行政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徐汇区道路的暴雨内涝危险性最高。
参考文献:
[1] 袁志伦.上海水旱灾害[M].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2] 许世远,王军,石纯,等.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J].地理学报,2006,61(3):127-138.
[3] 葛全胜,邹铭,郑景云,等.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8.
[4] Dutta D, Herath S, Musiake K.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flood loss estimation[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3, 277(1): 24-49.
[5] Badilla, Elena. Flood hazard, vulnerability and risk assessment in the city of Turialba[J], Costa Ric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Geo-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arth Observation (ITC), The Netherlands.
[6] 钟平安,余丽华,邹长国,等.流域水资源配置情景共享模拟系统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3):247-250.
[7] 朱一中,夏军,王纲胜.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宏观多目标情景分析与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3):103-106.
[8] 王少平,程声通,贾海峰,等.GIS和情景分析辅助的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J].环境科学,2004,25(4):32-37.
[9] 钱程,苏德林,姚瑶.情景分析法在黑龙江省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31(1):78-80.
[10] 莫伟强,黎伟标,许吟隆,等.全球气候模式对宁夏区域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模拟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6(5):104-108.
[11] 张光辉.中国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未来情景的数值模拟分析[J].地理研究,2006,25(2):268-275.
[12] 夏富强,康相武,吴绍洪,等.黄河下游不同洪水情景决溢风险评价[J].地理研究,2008,27(1):229-239.
[13] 张行南,安如,张文婷.上海市洪涝淹没风险图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33(3):251-254.
[14] 陈德清,杨存建,黄诗峰.应用GIS方法反演洪水最大淹没水深的空间分布研究[J].灾害学,2002,17(2):1-6.
[15] 史培军.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1-9.
[16] 赵思健,陈志远,熊利亚.利用空间分析建立简化的城市内涝模型[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6):8-14.
[17] 王林,秦其明,李吉芝,等.基于GIS的城市内涝灾害分析模型研究[J].测绘科学,2004,29(3):48-51.
[18] 李娜,仇劲卫,程晓陶,等.天津市城区暴雨沥涝仿真模拟系统的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2):112-118.
[19] 解以扬,韩素芹,由立宏,等.天津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分析[J].气象科学,2004,24(3):342-349.
[20] 邱绍伟,董增川,李娜,等.暴雨洪水仿真模型在上海防汛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水力发电,2008,34(5):11-14.
[21] 王建鹏,薛春芳,解以扬,等.基于内涝模型的西安市区强降水内涝成因分析[J].气象科技,2008,36(6):772-775.
The Hazard Assessment of Roads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Shanghai Based on Scenario Simulation
SHI Yong
(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China)
依据国家计委、水利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政策》,对于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应进行防洪评价,编制防洪评价报告。在编制防洪评价报告时,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所在河段的防洪任务与防洪要求、防洪工程与河道整治工程布局及其它国民经济设施的分布情况等,以及河道演变分析成果、防洪评价计算或试验研究结果,对建设项目的防洪影响进行综合评价。防洪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有:
(1)项目建设与有关规划的关系及影响分析;
(2)项目建设是否符合防洪防凌标准、有关技术和管理要求;
(3)项目建设对河道泄洪的影响分析;
(4)项目建设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
(5)项目建设对堤防、护岸及其它水利工程和设施的影响分析;
(6)项目建设对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
(7)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是否适当;
(8)项目建设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的影响分析。在对项目建设进行防洪综合评价时,也应考虑项目自身的安全。建设项目有被洪水淹没的分险,为便于分析建设项目的洪水淹没风险,引入项目区附滩流量和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的概念。
2起始淹没流量分析
项目区附滩流量,指在项目区附近滩唇位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高程,根据项目区附近水位流量关系图,确定项目区附滩流量。项目区附滩流量主要反映项目区附近主槽的过流能力,由于黄河河道断面大多唇高滩低,且河道内有串沟存在,虽然从河道断面图上显示,当项目区所在断面水位达到滩唇高程以前,项目区并不过水,但从实际地形上,在水位达到滩唇高程之前,由于串沟的作用,滩区可能已经上水,所以,项目区附滩流量并不能完全反应项目区淹没风险。为正确反应项目区淹没风险,报告引入了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概念。所谓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指根据项目区及周边地形特点,当水流漫滩以后,能够反应项目区开始进水时地形高程所对应的流量。当大河流量达到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时,根据项目区地形特点,项目区淹没过程将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项目区地势低,周边地势高,选取项目区周边地势较低位置的高程,分析该高程对应的流量作为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一旦大河流量达到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项目区会迅速被淹没,且淹没水深较大;
②项目区地势高,周边地势低,选取项目区周边地势较低位置的高程,分析该高程对应的流量作为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大河流量达到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随着流量增大项目区会逐渐被淹没,项目区将被洪水包围,形成孤岛,不便于项目区人员撤退和迁安救护;
③项目区处在一边高一边低的坡地,选取项目区周边地势较低一边的高程,分析该高程对应的流量作为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大河流量达到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项目区会随着流量增大,从一侧逐渐淹没。
3算例
新建项目位于黄河下游京广铁路桥~东坝头河段,郑州市惠济区江山路东侧黄河滩地上,项目区中心对应右岸黄河大堤桩号0+000,如图1所示。根据项目平面位置图及河道大断面实测地形资料可知,项目区中间地势较高,南北两侧地势较低,接近上述分析的第②种淹没情况。项目区距离现状水边线约2.8km,对应的平均滩唇高程94.42m。项目区自身所在地块现状相对平坦,较低处滩面高程95.70m,位于项目区南北两侧,较高处在项目区中间地带,滩面高程96.48m,偏安全考虑,取较低处高程95.70m作为项目区的滩面高程,相对滩唇高1.28m。由所在河段的水文资料推求出项目区对应的水位流量关系,根据项目区的滩唇高程、自身的滩面高程,分别查图2可知,项目区附近的平滩流量为4800m3/s,项目区起始淹没流量为9600m3/s。
4洪水风险分析
现状条件下,项目区附近河段平滩流量为4800m3/s,项目区断面起始淹没流量为9600m3/s。当洪水流量小于平滩流量时,项目区不上水,此时一般没有洪水风险。当洪水流量大于平滩流量小于起始淹没流量时,项目区地势相对较高,洪水可能不淹没项目区,但项目区周边撤退道路及地势较低处将被淹没,项目区可能被洪水围困,形成孤岛,加之漫滩洪水顺堤行洪及串沟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此时项目区存在较大的洪水风险。当洪水流量大于起始淹没流量时,洪水将淹没项目区,对主要构筑物造成严重破坏,此时项目区洪水风险极大。
5结论
一、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__x处始终十分重视企业法律风险的规避,聘请了专业的法律顾问进行管理,强调合同管理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加强工作的预见性和超前性,探索如何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实施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意识,法律维权意识在不断的提高,合同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有了新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
1、招标不够规范,为合同管理埋下了隐患
由于施工合同的双方在利益上存在矛盾,表现在合同上,如某些工程在招标过程中,利用僧多粥少的心理对承包人提出一些苛刻条件,迫使承包人压级压价,给承包人增加额外负担,甚至直接压低中标价格,使承包人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以至于项目不能顺利实施,工程建设质量得不到保证,给施工合同管理带来被动。
2、合同一方的承诺不能兑现,造成工程无法顺利实施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某一方应提供的资源没有及时提供,或者根本无法提供,造成工程项目无法开工或实施被动,特别是一些中小型项目,由于前期工作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工作开展比较困难,进展缓慢,造成工程项目被动拖期。在施工过程中人员资格和数量,设备的数量及型号,工程工期等与合同内容不相符,甚差异很大。特别是投标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与标书内容不一致,标书中的承诺不能完全兑现,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造成负面影响。另外一些应急度汛的水利工程,工期短,时效性强,如工程不能按期竣工,可能造成防汛抢险的被动,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合同条文不够完善,对合同双方不能很好的进行约束
主要表现在工程招投标不规范,有的招投标过于简单,邀约及承诺不能构成合同签定的依据。建设双方有的不使用合同范本,而是由双方商定形成一个合同,有时由于经验不足或缺乏对工程的细致分析,造成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一些合同涉及不到的问题,合同的预见性较差,双方需要重新进行协商,给工程建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的合同条款不够严密,有歧义,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必要的争执。
4、 有的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违法转包或分包现象,给合同管理带来麻烦
根据合同法规定,承包人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包给第三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建设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第三人。禁止承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承包人自行完成。但在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非法转包或分包的行为仍然存在,造成合同履行起来困难重重,工程质量很难保证,出现一些债务纠纷,造成工期拖延,给合同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一)公司承办人员,合同管理意识淡薄。“重技术,轻合同”“重关系,轻法律”没有很好地执行合同管理制度,认为签订合同只是简单的形式,遇到合同问题以法律知识欠缺为借口推托。
(二)合同管理机构不健全、不完善。合同管理是高智力性、专业性、技术性、全局性强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企业一切应以围绕合同管理中心开展工作。公司的合同管理没有能够独立出来,只是仅仅作为其他职能部门的附属品来附带管理,常此以往,合同管理将可能被淡忘和漠视,导致公司对部门的合同管理指导缺失。
(三)合同管理制度及配套规则不到位,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虽然公司制定了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但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或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相互推委、扯皮。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没有形成一套系统而健全的合同管理体系和有效机制。
(四)合同承办人员法律知识培训欠缺。公司的合同承办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固定,前期的培训人员走之后,新到的合同承办人员又没有及时的进行法律知识培训,造成签订的合同不严谨、不准确,条款不全面、不完整、有缺陷。
(五)合同管理仅停留在表层上,没能深入。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部门之间未能及时的反馈合同的履行进展情况信息。合同管理只是简单的把合同存放、归档、录入台账,而没有对合同的整个履行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比如是否对方完全履行,履行是否出现违约情况,合同变更是否进行了签订。
(六)签约前期工作不到位。承办员在和相对方进行签约前,没能够主动的进行资质审查。授权委托书、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明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证明文件没有要求对方提交。再加上合同管理员没有进行相配套的整理归档,致使在发生纠纷时难以主张权利。
(七)合同的流转程序流于形式。一些合同承办人员以合同签订紧急为借口,先形成事实后履行后签约或者签订完合同之后才找法律人员进行审查,以至于未能有效的规避法律风险,合同流转合同单变成一种形式,未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一、要重视合同文件的管理
合同文件是合同管理的依据。因此,承包商必须详细了解和非常熟悉合同文件。国际上 有fidic条款,我国的有关部委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合同文件文本,我们水利电力行业制定 并颁发了《水利水电
土建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在施工合同中要尽可能地使用标准合同条款的合同文件,其具有明显的优点,一方面能 合理平衡合同有关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能公平地在合同各方之间分配风险和责任。合同当事人遵守明确规定的义务,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履约不佳、成本增加、以及由 于施工合同各方彼此之间缺乏所需的信任而引发的争端。
工程承包是一项充满风险的活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自然、社会条件复杂多变,影 响因素众多,承包商将面临很多投标时难以或不可能完全确定的风险。风险一旦发生,就会导致成本增加或工期延误。因此承包商需要认真研究合同文件,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析。除了 要了解合同文件中已明确规定所应承担的风险外,还要了解那些隐含在合同文件之中的风险。分清有些风险是由于出现不可抗拒的社会困素或自然因素带来的 ;有些是由于条款有缺陷引起的;有些是编写合同者有意设置的。承包商进行风险分析的目的,一是能准确地理解合 同,区分风险责任,更好地围绕合同目标进行工作;二是通过风险分析,对一些可预测的风险事件作好合理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地避免、转移或减少损失;三是使风险型条款合理化, 力争对责权利不平衡条款、单方面约束性条款作修改或限定,防止单独承担风险。
二、要重视合同的变更管理
公路建设项目投资大,质量要求高,建设环境复杂,受意外风险的影响大 ,变更因素多,因此合同变更可能是最普遍的合同管理工作之一,每一项土建工程,或多或少地不免会出现一些工程变更问题。如设计变更,由于施工现场条件变化而使施工的工作项 目超出了合同指标的工程范围,实际工程量同招标文件中工程量清单所列工程的增减等。为了使合同能更好地、顺利地执行,对合同的变更是完全必要的,但合同的变更,实质是上对 合同的修改,是合同双方新的要约和承诺,对合同实施影响很大。如合同变更有时会引起现场施工的停滞、打乱施工安排、造成返工等损失。为了减少和避免日后发生争议和扯皮,承 包商应及时收集好相关变更资料,以确定变更引起的工期和价格的调整,维护自身的权利或获取应得的利益。
目前,在推进“五水共治”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长效管理机制的建构。具体而言:
(一)治水经验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纵观目前“五水共治”的管理机制建设,主要在“治污水”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有效推进了污水整治与水环境改善。这方面的典范是浙江省浦江县在水环境整治上取得的经验和成果。2013年以来,浦江县打响了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重点整治水晶玻璃行业,采取一系列强力措施予以推进:在舆论引导方面,对水环境整治中利用网络造谣中伤、试图制造混乱的行为进行了打击,查处了2名“网络红人”并追究了刑事责任;在组织基础方面,严格落实“河长”负责制,明确“每个排污口就是一个枪口”,要求各“江段长”限期消除劣五类支流;在打击力度方面,通过一年时间,关停、取缔水晶加工户14197家,拆除违章建筑347万平方米,移送相关部门处理533人;在机制建设方面,注重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的运用,依法严厉打击水污染犯罪行为,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扩宽行政执法监督渠道,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包括主动介入工作机制、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矛盾研判化解机制,等等。在肯定浦江县污水治理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同时,也必须看到,之所以浦江县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上述经验之外,浦江县的特殊情况也不可忽视。从产业结构上看,浦江县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污水来源是水晶行业;从从业人员上看,从事水晶行业的人员大多数来自广西、贵州等地,本地少较少;从水晶行业本身而言,由于存在大量无证无照、广散小的家庭作坊,对财政收入影响较少;从社会反响上看,由于水晶行业长期排放污水,对当地老百姓造成影响,从事这一行业的本地人较少,社会舆论普遍支持政府进行严格执法,社会稳定风险不大。上述因素决定了浦江县开展水环境整治在内外部环境上较为特殊,能够集中精力围绕“治污水”展开行动并快速取得效果。但是,其他地方和浦江县的情况有较大差别,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不适宜也不可能照搬浦江县的做法。从国际上水治理的经验看,治理污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为快速取得效果而采取急功急利的做法,亟需处理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在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上取得进展。
(二)“河长制”与长效制度安排
在当前“五水共治”过程中,“河长制”是最为普遍推行的机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治理的任务。应该看到,“河长制”能够较快的提升水环境质量,在治理污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优点在于:第一,“河长制”明确了地方党政领导对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要求;第二,“河长制”最大程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弥补了“多头治水”的不足;第三,“河长制”提出了辖区内河道治理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措施,并在行政系统内形成竞赛氛围,促使相关部门提升水治理水平。但是,本质上而言,“河长制”是一种类似突发危机应对式的制度创新,是一个有效但非长效的制度安排,它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实现水污染标本兼治的功能,反而还有可能阻碍和消解当下防治水污染正规制度化的努力。如下问题值得思考:1.“河长制”的产生本身体现了当前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机制的弊端———管理职能过于分散,但“河长治污”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制度的非理———毕竟“河长”们不是环保局长或水利局长,这种制度创新其实混淆了原有的行政部门职能分工;2.“河长”不是目前行政体制中的正式职位,“河长”发挥作用主要依靠其所能支配的公共资源。显然,不同级别、不同职位的行政官员在调动资源能力上必然存在着差异,这实际上影响到河流污染治理的不同效果,也难免成为受到众多“河长”们个人权力、地位之争的影响。3.由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兼任“河长”容易造成权力自我决策、自我执行、自我监督的状况。在各地规定的“河长问责制”中,很多规定是由当地的纪委、监察局及“河长”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来监督和考核“河长”的工作,由各职能部门组成的验收小组来按照既定标准进行考评验收,实际上是“下级监督上级”,其客观性和可行性有待商榷。
二、以战略思维看待“五水共治”的必要性
显然,目前“五水共治”在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上存在不足,亟待加以完善。这凸显了从战略思维看待“五水共治”的必要性。必须看到,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举措,“五水共治”对各级政府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以战略思维看待“五水共治”,将管理活动与外部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全面、系统的战略管理落实治水与转型的总体性战略目标。具体而言:
(一)战略管理与水资源综合治理
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五水共治”的首要目标即在于统筹水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属性,实现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生态安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必须看到,污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作为五个“手指”,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与属性,但都是基于水资源综合效益这个“手掌”上。同时,受多种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五水”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形成多个相互耦合的场域,较为常见的有“污水—供水”、“污水—洪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等,这就需要从战略的视角出发,在治理过程中予以统筹考虑、长远规划,绝不能人为忽视或者割裂治水各领域的相互联系。
(二)战略管理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水已不仅仅是一种自然与环境要素,更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议题。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看,“五水共治”的最终目的是以治水为突破口,促进转型,推动升级。因此,不能狭隘的从“项目管理”角度理解“五水共治”,将其仅仅视为建设一批涉水工程,而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出发,通过治水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促共赢、国家与社会的互构合作、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政府的全面转型。“五水共治”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在于:多元主体,即在政府主导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公民个人等;多方联动,即在各级政府之间、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形成高度联动;多种方式,即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包括强制性工具、激励性工具、信息性工具、服务性工具等;多重责任,即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包括行政责任、财政责任、法律责任等。
(三)“五水共治”的战略管理体系
“五水共治”重在行动、贵在落实、成在持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治水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在重点推进的同时,还必须形成“五水共治”长效机制,将“运动式治理”提升为“制度式治理”,从“非常态管理”转变为“常态管理”。将战略管理引入“五水共治”,就为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基本框架。总体而言,“五水共治”的战略管理基本框架由应急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组成,三者之间通过“风险———应急———危机”的演化范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以这一战略管理体系为基础,充分借鉴吸收实践中的先进经验,深入总结暴露出的问题,建立系统性、主动性、持续性的“五水共治”长效机制,为子孙后代永享绿水青山提供制度保障。
三、“五水共治”战略管理的基本框架
以上述“三位一体”的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为基础,可以更加全面和综合视角看待“五水共治”,推进相应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具体而言:
(一)“五水共治”的应急管理之维
水是最为基本的环境要素,涉水领域发生的突发事件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具有影响力强、涉及面广、持续性大的特征。近年来,浙江各地在“洪水”、“涝水”、“供水”领域的突发事件频发,在2013年,就有由超强台风和强降雨造成的大涝和大水、杭州市自来水异味事件等多起重大事件发生。从世界范围看,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气候灾害风险不断增强,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大,有效管理极端气候与灾害风险是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因此,通过应急管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是“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在国家层面上,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以“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为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明确了突发事件分级分类的处置要求。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共四类。从性质上分析,“洪水”、“涝水”领域的突发事件应归入“自然灾害”类别,“供水”领域的突发事件应归入“事故灾难”类别。就浙江的应对措施而言,在《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引下:
1.针对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省政府了七个专项应急预案,其中与“洪水”、“涝水”相关的有:《浙江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浙江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各地市、县也逐级了相应预案;同时,易受气候灾害影响的沿海地方基本制定了城市防洪、防台、排涝的应急预案,如《温州市城市防台防洪应急预案》、《宁波市防汛防台应急预案》等。
2.针对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
省政府了十四个专项应急预案,其中与“供水”相关的有:《浙江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浙江省城市供水、燃气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各地市、县也逐级了相应预案。总体而言,目前浙江的应急管理体系已建成,应急预案基本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能够对“洪水”、“涝水”、“供水”领域的突发事件作出及时响应与有效应对。同时,省政府针对应急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修订相应的应急预案,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这些都为“五水共治”的战略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五水共治”的危机管理之维
危机是对社会结构及其核心价值造成的严重威胁。危机不能简单等同于突发事件;以“控制事态”为中心的应急管理无法适应具有公共性的危机问题,在管理主体、管理手段、管理目的上均存在缺陷。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应急预案具有预测与控制功能,其作为应急管理的核心,本意在于消减不确定性。但研究表明,应急预案及其编制过程本身则带有悖论性,反而可能加大应急管理制度风险,具体表现为预案“复制化”、“碎片化”、“空想化”等问题。实践中,一些地方已经表现出“应急失灵”的现象。可见,单纯应急管理并不足以有效应对复杂的公共危机;在应急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发展以“改善公众认知”为中心的危机管理。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水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议题,对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代表性的是浙江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事件,以及因台风引发的“水淹余姚”事件,都暴露出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因此,通过危机管理有力化解社会矛盾,变危机为转机,是“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的中心任务。危机管理是一种整合性的、持续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形成“五水共治”的危机管理体系,需要重视并完善如下三类机制:
1.政府协同与危机决策机制。
政府是应对公共危机的核心主体,在危机管理中无疑应发挥主导作用。公共危机治理也对政府的决策能力提出了全面性的要求,具体包括:决策环境评估能力、决策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决策资源动员整合能力、决策制定能力、决策评估与自我修正能力。由于水资源天然具有流动性与跨区域性,同时公共危机具有共振性和非常规性,这就要求政府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多向度、交织性的,而不能是传统科层制中自上而下的直线控制。因此,应打破行政区划与部门划分的限制,建立“五水共治”的上下级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多部门之间的协同治理机制,将“五水共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协调政府及部门间关系的中心机构,避免治水中出现“地方主义”与“部门主义”倾向,确保决策的快捷有效。
2.多元合作与公众参与机制。
现代公共事务管理的最大特征在于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包括基层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企业、新闻媒体、公民个人等。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并非治理公共事务的唯一主体,而是应最大限度的包含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庭、公民个人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和行为者。在目标上,通过多元主体间的合作与参与,形成全主体、全要素、全过程应对公共危机的长期合作网络和制度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元社会主体在政府指导下的充分参与和积极互动并形成制度化的合作网络,是“五水共治”取得成效的基本途径。因此,应强调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的主体地位,建立多元主体之间平等交流、协商互动的合作机制,让社会各类主体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涉水事务的管理全过程,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五水共治”工作格局。
3.社会资本培育机制。
社会资本是以信任为核心的价值观与规范集合。正如学者所言,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信任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方面,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社会资本的有效运作,能避免国家权力单向度运作的缺陷,从深层次推动社会行动和解决矛盾。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说,社会资本的形成与集聚状况是“五水共治”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所在。形成社会资本培育机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在制度层面,政府应重视自发并保障形成社会资本的社会条件,通过信息公开、关注弱势群体、加强执法等方式加以促进;在价值层面,政府要给予多元主体平等的关心与尊重,培养并生成“普遍信任”,引导形成有利于“五水共治”的共同价值观。
(三)“五水共治”的风险管理之维
突发事件与危机是一种已经发生的事实,其根源于事前存在的风险,即可以引发大规模损失的不确定性。必须看到,“风险社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频繁发生等外在因素也正在不断提高风险的复杂性。2013年,我省在夏天遭遇历史罕见高温干旱,秋天又遭遇百年不遇强降雨,已经暴露出认识不到位、缺乏预防措施的问题,凸显应对灾害的社会脆弱性问题。此时,就有必要破除“天灾/人祸”的二元对立思维,从更基础的层面对自然与社会风险进行综合预防,实现危机管理的“关口前移”,减少突发事件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与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通过风险管理有序推进经济、社会与政府的全面转型,是“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的最终目标。一般而言,综合性的风险管理包括四个主要环节:1.风险识别,即在事件发生前,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识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危险源、发生区域、种类、主要危险因子等;2.风险分析,即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进行分析,以确定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3.风险评估,即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进行比较,确立风险优先顺序,决定风险的可接受性;4.风险决策,即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风险应对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减轻风险产生的影响及造成的不利后果。因此,在污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五大领域,都应当建立涵盖“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从目前情况看,一些领域已经初步建立起风险管理框架,为“五水共治”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1.在环境保护领域,针对化学物质的应用、工程项目的兴建和运转、各种开发行为引发的环境风险,环保部门已经全面开展了环境风险评价(ERA)工作,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等行业标准,为调整产业结构、保护水源地提供了决策依据,构成了“污水”、“供水”领域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目前需要强化规章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协调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在环境风险治理上的府际关系,将风险管理措施落到实处;2.在防灾减灾领域,各地气象部门已经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利用多种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制定风险区划。浙江省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已在2009年3月向社会公布,为“洪水”、“涝水”领域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基本框架,目前需要细化风险区划的范围并加强后续的风险决策工作,真正实现风险评估与政策过程的“对接”;3.在社会管理领域,由于社会性风险不同于技术性风险,是决策主体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诉求冲突所产生的,需要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框架,即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实践情况看,针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浙江省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实施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制定了《浙江省县级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等政策文件,对重大事项开展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双评估”,切实预防减少实施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这为“五水共治”中重要政策、重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必须看到,目前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尚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在评估主体、内容、方法上进一步完善,真正实现从“被动保稳定”向“主动创稳定”的转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