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提高语文的方法

高中提高语文的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8 17:32: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提高语文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提高语文的方法

第1篇

一、通过树立学生信心将多目标层次教学实习

通过实践教学发现,高中英语作业中,英文作文是最难批改的,并且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地方。教师在英语作文上花费较长时间批改,并为订正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误花费精力较多,但往往就是批改较多,让学生看到这些红笔圈点的批改记号,使得学生对英语作文写作热情和信心都大大挫伤,而且大部分学生对批改后的作文往往只关心分数而不注重教师批改的错处,在以后的写作中,还是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而兴趣又是建立在自信基础上的,只有让学生对英语写作充满自信,才能使学生对高中英语写作产生兴趣,才会主动、积极的去进行英语写作练习。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时,不应该在对学生作文批改时将学生错误过分强调,可以对学生在英语作文中使用方法正确或是优秀时,给予学生大力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加深其写作正确表达的印象,这样一来,学生在写作上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写作中存在的错误自然也会越来越少,英语作文写作水平也会大幅度提高

二、通过将写、读、说、听合理结合

语言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模仿,人们对语言知识的吸收主要是通过“读”和“写”来进行的,从而再对别人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进行了解;人们通过“写”和“说”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让别人对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能够了解。所以,在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进行培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听、说、读能力有效结合,也就是听到的再说、说过的再读、读过的再写。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是分不开的,通过将人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让英语学习在充满感情下轻松的学习,因此英语写作不仅仅只是靠“写”,更是要将“听”、“说”、“读”都充分调动。

三、将阅读范围扩大并注重语言输入

写作能力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养成的,一些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句话,主要是在平常积累的写作素材太少。写作离不开阅读,通过加强英语阅读训练,让学生将词汇量扩宽,将语言输出的频率和数量增加[2]。外语是读出来,而不是靠练习,读出来的外语才是自然、地道的,练出来的外语则是生硬、死板的,缺乏语感的英语,只是依靠规则凑数。所以,通过引导学生有效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的词汇和语法熟练运用于英语写作。除了课堂教学这种主要的语言输入途径之外,学生课外时间进行的朗读背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补充。通过将英语写作和英语阅读有效结合,让学生将所学所看所读用在写作中,将写作中存在的错误能自己纠正,从而使写作水平很好提高。

四、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并重视语言使用

学习语言最终目的还是为将语言更好使用,若只是一味学习语言还远远不够,只要将语言灵活使用,才是学好语言的最终表现。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是不能成为一名真正能指挥作战的将士,英语写作也是如此,学生只是一味听教师讲解关于英语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而不去亲自实践和练习,那么学生就很难提高自身英语写作水平。因此在英语作文练习中,教师不要只要求学生背诵有用的单词和作文范文,更是要鼓励学生多写多练。教师可以将一些优秀的英语文章分享给学生,让学生注意文章中较为经典的英语表达方式,将其精华吸收为自己的写作语言。优秀的英语作文是通过学生勤学苦练锻炼而来的,而不是一味靠教师批改和指正出来的,只有坚持多练多写才能将写作水平提高。学生若是长期坚持英语写作,就会发现英语写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难以下手,而且在长期写作中就会体会到使用英语来进行写作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五、练习写作技巧将良好写作习惯培养

若只是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没有一定写作技巧,英语写作还是会欠缺火候。因此在日常的英语写作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面对英语作文命题时,要先审题、再思考,不要直接提笔就上,在写作中要打破惯有的中式思维,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字、词、句直到全篇都要认真阅读,仔细修改。写作并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因此不要害怕多次修改,好的文章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通常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检查文章体裁是否运用得当、字数和要点是否符合要求、文章中是否存在语法错误、单词拼写以及大小写、标点符号是否有误,再就是语言是否丰富、行文是否流畅,学生在写完文章后自我进行检查,加深写作印象,教师再对文章修改后将评语返回学生,让学生通过文章得到更大收获。

第2篇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确,提问逻辑性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例如:提问肤浅性问题,看似场面热闹,学生齐声回答老师,看似学生全会,实际全然不知,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提问较难问题,问题高深莫测,显示老师水平高,而学生目瞪口呆不知道如何回答;提问模糊性问题,问题答案不止一种,学生云里雾里,没有头绪;提问习惯性问题,问题未经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是吧,如同口头禅,看似问得多,实际什么问题也没提;提问惩罚性问题,如若发现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老师突然提问问题借机整治上课不听讲的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畏惧老师,抗拒学习。

这些类型的提问弊多利少,不如不问。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的提问。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什么是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实现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训练逻辑思维等目标,结合学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设计问题且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索正确答案时学生的接受度与效率。在课堂上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上下一番功夫,而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是有效性。

三、如何提问才称有效提问

1.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师所提问题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的十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语是理解的难点,也是体悟朦胧诗特点的重要语句之一。教师若泛泛地讲朦胧诗的特点或诗句的理解要领可能效果不佳,但若就此诗句设问:“这两句话矛盾吗?从字面看两句分别是什么意思?如果进一步深入还可作何理解?”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欲望,进而引发对看来矛盾的诗句的仔细品味。这样提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此诗,加深了对诗的印象,还在于可让学生从对诗的实际探求过程中悟到读诗的要领,跨进诗的大门,形成感悟诗的能力。同样,教学《荷花淀》时如问“水生嫂的性格怎样?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认为哪些环境描写特别精彩?”,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若问“别里科夫的哪些言行特别有趣?他的‘怪’表现在哪些地方?”,这都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问要注意发散思维

设计问题面向对象是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和创新意识。如教学《失街亭》时,若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想。若改问“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又如教学《篱笆那边》这首小诗时,如果在学生自读全诗后提出问题:“爬围墙弄脏围裙,可能吗?弄脏了围裙上帝骂,可能吗?”启发学生从对比中认识到“弄脏围裙上帝骂是不可能的”,然后提出:“由此可见,上帝骂‘我’不是实写,那么,应该怎样理解这‘不实’的写法?”这就把极为广阔的思考天地展示给了学生,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极为有益。白素云老师为《警察与赞美诗》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怎样看苏比用故意犯罪的手段争取到监狱里过冬而不愿意接受慈善机关的施舍的做法?你是怎样看苏比的‘灵魂高傲’与‘好逸恶劳’的,这二者同时出现在苏比身上,矛盾吗?”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3.有条理性的提问

对于每一节课上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两者或多者之间有一定的内在顺序。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章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在课堂上尽可能提问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能体现教师教学思路就是这种“问题链”了,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另一方面,要适时适量,即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并达到解惑的目的。一堂课45分钟,提问设计要直入重点,不能让提问占据太多的时间,此外还应当重视提问的节奏、密度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

4.提问要有层次,面向全体学生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远远不够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出发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导向,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也才能够做到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使全体学生都能照顾到。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可以采用分层设问如教学《变色龙》。教师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类简单问题学生回答容易,可找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回答此问题。然后教师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个问题难度增加了因为这个问题需要概况,老师就叫基础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加之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很多,学生便可以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追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始终没变,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问题的铺设,虽然增大了此题难度,但学生依旧可以轻松的回答上来。最后,教师再因势利导,在此题基础上提出难度更深一点的问题:使他一变在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对基层较好的学生提出这些问题。

这样一来一组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设问,会让学生觉得重点难点容易学,也会使每个学生都对学习感兴趣、积极回答问题,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快和乐趣使全体学生都能从回答问题中感受到,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育学习的目的。

5.提问类型比例要适当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97-01

一、课前创设好的氛围

走进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如果在开课前利用多媒体先把音乐、美术、美术和表演根据要求适当的引入课堂去,其效果会迥然不同的,而且语文课程会充满活力和情趣的。如:讲《荷花淀》,以优美典雅的古筝曲《渔舟唱晚》导入课文,学生便联想起夕阳西下的白洋淀澄净如镜的画面,饶有兴致地走进课文去领略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

讲《孔雀东南飞》,适时放一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设一种朦胧神秘、崇高华妙的梦幻氛围,使学生对刘兰芝、焦仲卿的坚贞爱情产生同情,展开联想,让思维的泉水奔涌而出。学生的兴趣有了,就意味着你的课成功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就可以顺利展开了。

二、课中教师展示好的外形

教师在上课前,最好是修饰一下自己,理理发,沐浴一下。一是显得干净利索,二是显得对学生尊敬,假如你有一张年轻人追逐迷恋的明星脸,多少会有助于马到成功,假如你不幸长得没有什么特点,那么,你至少要在休息好的前提下,做到精神焕发。最忌讳的是老师进入课堂就讲课,因为学生还不熟悉老师,对老师还有很多的神秘感,上来就讲课,学生也会因为学生对老师感兴趣的程度大于对教学内容的程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课前准备非常重要。首先关系到老师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老师的这一个亮相要是博得了满堂彩,下面的教学就会畅通了,圆满了,要是讲砸了,当然还有弥补的机会。但是,实际弥补起来却是很困难的。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就像年轻人找对象,第一次见面没有给人留下好印象,十有八九要散伙,老师课前当然与见面相亲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中的奥妙,许多相通的地方。

三、授课中要有好的态度

教师首先要摆正心态,和学生拉近距离,搞好关系。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不要高高在上,目中无人。要根据学生课堂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的心态和状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牢牢吸引住学生,要叫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心悦诚服。教师应努力做到情绪饱满,文采飞扬,讲课时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做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语气要温和,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努力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上课时精神饱满,自豪自信;教态和蔼可亲、自然大方;板书清晰美观、富有哲理;教学民主开发、引人入胜;善于及时调动学生的情感,用激情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美的手势等);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久而久之,学生就喜欢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对学好语文有了很大的信心。这些准备又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定要精心准备,一炮打响,让学生在很高的层面上重新认识语文课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从此并死心塌地的爱上语文,这便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第一步——甚至是一多半了。

四、讲授内容要有好的语言

语言最好是本着幽默、风趣的路子走,内容要切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切忌大话、空话、假话,叫人厌烦。不要一开始就给学生立规矩,给学生来个下马威,过于严肃的老师,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师生关系。

如教授《古都的秋》类似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求他们尽量读出句子中蕴含的情调:或舒缓,或深沉,或急促,或豪迈……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音韵美,领会其意境美,思考其语句中的意蕴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言情景使学生能迅速“披文入境”,陶醉于课文中。采用的方法有饶有情趣的导语,表情丰富的朗读等。如:

讲戴望舒《雨巷》,摒弃了烦琐的分析,带领学生一字一顿,低沉幽怨的反复吟诵,师生如临奇境,如见其人,仿佛步入了“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仿佛遇见了那位有着“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学生深深陶醉其中,进入课文意境。

我们带领学生亲眼目睹荆轲刺秦王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聆听到舒婷那发自肺腑的对祖国的挚爱之声,沉醉于“康桥”那“柔波”里的“艳影”……情动于衷而形显于外,师生一起走进作家内心深处,体悟作品的灵性之光,感悟学习语文的快乐。

五、课堂讲练要有好的方法

我们知道用典是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苏轼也好辛弃疾也好都喜欢使用古人的事迹来“浇自己的块垒”,尤其是辛弃疾更是喜欢使用典故,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五个典故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未展的情怀,但过多地使用却妨碍了一般读者对词人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生了阅读上的隔阂。明白了这两点我们就会发现的这首词虽然是用旧的词牌,但使用的大都是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表述上直白浅显,很容易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高昂的斗志和炽热革命情怀。对这种“形式是旧的表述方式和内容却是新的”情况,有的美学家用了一个非常形象比喻,叫做“旧瓶装新酒”。

既然有“旧瓶”,那有没有“新瓶”呢?当然有,虽然“新瓶”实际上并不一定新,但对于我们说见到的比较晚,还是应该当“新的”来接受。比如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什么要选这一首来说呢?是因为《再别康桥》和《沁园春·长沙》都是写故地重游、都是即景抒情、抒情都比较自然真挚。形式上的差异也是一目了然的,这一点咱不用说了。在抒情风格上,《再别康桥》可要算是“婉约派”了。但不管哪一派,作为诗歌的表现手法来说都还有着明显的共同之处。我们知道新诗应该具备“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这三条特征。其实这三条特征并不只是新诗的专利,比如《沁园春·长沙》中具备不具备“建筑美”呢?这一条是肯定的,它的词牌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自成体系的“建筑物”;绘画美方面《再别康桥》中有“云彩”、“青莛”、“彩虹”、青草、“星辉斑斓”,而《沁园春·长沙》中也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碧透”、“争流”等动静结合的描绘;音乐美方面,《再别康桥》舒缓轻柔,通过“来”、“彩”、“娘”、“漾”、“摇”、“草”、“箫”、“桥”等韵脚 的变幻把诗人的喜爱,留恋之情缓缓展现,《沁园春·长沙》慷慨激昂,在押韵上从开始一路到底(“秋”、“透”、“流”、“由”、“稠”、“遒”、“否”、“候”、“舟”)连绵高亢,一气呵成!那么,新诗具备的这三条特征从何而来呢?我们只要考察一下古诗中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二乙胺基色俱全”的诗句,就不难得出结论了。其实,无论是旧体诗还是新诗,都是要抒发感情的,都是包含醉人之意的甘醇:无论“旧瓶”,不是“新瓶”都是要为诗人抒感服务的,都是用来盛酒的容器。对于它们的共性,我们是可以从安们都要使用意象来传情,都要注意诗句节奏的变化来调节情绪、都要使用押韵的手段使诗句朗朗上口方面看到的。旧体诗是这样,新诗是这样,即便是现在流行歌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

一、中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分析

中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生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学习兴趣不浓厚,态度不端正,行为比较散漫。文化课基础较差,特别是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出现上述现象,笔者认为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偏科现象严重,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就出现偏科情况;二是对学科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在大多数学生观念里,大家都认为中职院校就是学技能的,只要技能过硬,语文教学无关轻重;三是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人偏科,不喜欢学习语文,就是因为对语文这门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与日常观察,发现中职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一些教师年龄偏小,资历有待提升,经验有待丰富。种种原因导致了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升。教学经验的缺乏,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单一,不能把语文教学与所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与态度不满意,但是又经常把这些问题摆在比较次要的位置,虽有要求,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和培养学生,也没有把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作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三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待提高。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执着的追求。可见阅读在日常学习中的重要性。而现在,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很多学生课外都和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联系密切,很少主动去和书本打交道。有些学生迫于老师或者家长的要求,心不甘情不愿地拿起书本,有的甚至为了交差而抄写作业,达不到任何读书的目的。

四是在平常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选用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磨灭。

五是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设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没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来进行合理的安排,而是以为目标越多越好,唯恐有遗漏和疏忽的地方。其结果却适得其反,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与困难。

六是现有的中职语文教材吸收了近年来教育界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技工教育的实际需要及趋势,为教学安排了更为丰富的语文内容。但是在技工院校中,语文课多以考查课的形式出现,学校安排的课时又较少,以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能很好地去开展语文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1.良好学习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养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写、多说。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兴趣。具体来说,就是要开展养成教育,对学生的书写、听课、笔记、阅读、写作等学习品质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养成教育的实施比直接给他们传授知识和方法更为重要。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积累,积累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只要我们从点滴做起,积累基础知识,积累写作经验,积累学习成果,我们就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笔者认为,良好的书写习惯应该作为重点工作来培养,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认识生活,以此来丰富他们的情感,积累相关素材。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说法,不正说明了阅读的价值吗?作为教师,要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求;注重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和方法的指导,把生活感受和阅读体验结合起来,变成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血液。[1] 学生只有养成了这些习惯,教学质量的提升才会事半功倍。

2.养成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的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笔者在没成为教师之前经常听见别人说老师上课之前必须备课,当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等到自己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才明白课前备课的重要性。

上课之前教师都会根据所教专业、所在班级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安排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周密地思考自己所讲的知识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怎样的印象,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难以理解一些知识,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就需要“思路点拨”,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启发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但是课后总结,即“课后反思”也非常重要。课后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和重要途径。通过课后反思,教师才能逐步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平。所以说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非得在“课后反思”上下功夫不可。

3.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中招考试不理想或者高中时期辍学的孩子,这就造成了他们出现内心自卑、无上进心、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在这个时候若教育不当,就容易让他们误入歧途。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着重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师本人和作家作品两个方面来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认为职业院校没有大学好,没有大学生有前途,他们缺乏自信心,对前途深感迷茫。因此,在讲授李白的《行路难》的时候,可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及面对未来时那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说就是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就业水平做好铺垫。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既要着眼于学生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又要从学生的特点与社会需要出发,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更多种恰当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发现语文教育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把语文教学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将来适应市场人才竞争需求,在工作中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3]

参考文献:

[1]彭 莉.关于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4).

第5篇

一、浅析我国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清醒的认识

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美术作为一门“副科”,往往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加之,在升学压力下,大部分学校仍然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对于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而言,美术往往被“遗弃”,不得不给主科“让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几周都难得上到一节美术课,部分学校甚至不开设美术课,这使得学生对于美术的重要性缺乏清醒地认识。另外,对于参加美术类艺术高考的考生而言,美术却是“绝对的主科”。因此,为了在高考中赢得一席之地,这类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甚至进行高强度地训练与练习。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普通高考生的“不学”,还是美术类艺术考生的“猛学”,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它使得美术原本的教育价值丧失殆尽,而成为一种阻挡高考成功的“绊脚石”或取得高考胜利的“工具”。

2.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乏创新

创新是教育活动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对于参加普通学生还是对于美术类艺术考生而言,创新的教学方法都同样重要。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美术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其他学科一样,均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强制学生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却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

3.缺乏完善的美术教育评价机制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的评价方式单一。在对高中美术教师进行考核的时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得教师的考核难以体现科学性、客观性、完备性和可行性。在部分高中,甚至没有专门针对教师的考核机制,往往要求教师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美术教育的教育目标,提高美术教育的实效性,显然是不可能的。第二,在学生的评价机制方面,也显得十分无力,对于学生的考核,也只是教师拟定题目,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绘画,教师再根据此作品,根据高考的标准给出学生分数,用该作品的分数来作为学生学习情况的判断标准,这样的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成长。

二、简述高中美术教育的改进方法

1.摒弃美术教育的功利性,高度重视美术的教育功能

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新时代下的高中生难免浮躁。因此,学校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摆正心态”,不能为了追求“升学率”来违背学生的意志,扼杀学生的个性,更不能在升学的压力下,无视教育政策及教育规律,采取各种“极端”或“不择手段”的教育形式,而是应摆正心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发展,清醒的意识到美术的重要作用和教育功能,深知高中美术也是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抓手。同时,摒弃美术教育的功利性,使得美术教学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情趣,美化学生内在的人格品质和外在的行为品质,从而让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个性,提升自身的修养,从而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使得美术教育发挥其原本的功能、体现自身原有的现实价值。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美术学习

科学的调查数据显示,高中美术教育实效性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学生及老师的思维定势里,美术与英语、数学、语文相比仍然是一门“副科”,甚至部分学生认为美术课上不上都无所谓,加之传统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以上现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首先摆正教学态度,消除自身头脑中的“主、副科”概念,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意识到美术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教师应改变以高考内容来拟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的传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美术学习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应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美术教学的方式方法,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到耳目一新,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美术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而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性;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坚持“生本教育”的原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教育的人文性。

3.建立多元化的美术教育评价机制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可以客观、真实的反映出教师美术教学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美术学习的学习水平。这就要求对现行单一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从而建立相对统一、完善、客观、科学、多元的评价机制,不再根据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和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教学的好坏,也不再根据学生期末的美术分数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做出判断。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52-01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方式从填鸭式和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探究式、自主式方式的转变,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引起了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对语文的教与学的重新思考

1.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的有机融合。

2.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同样要节省时间

就是尽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长时间内规定的任务,要做到这样,常常表现于学生兴趣是否被激发起来,学生的思维是否启动,学生的感情是否投入等,这实际上取决于语文教师教学设计的水平高低。我根据所教班级的特点设计出课堂"三分钟演讲",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的好形式。"三分钟演讲"要求学生上课铃响后,按照预习新课的要求,朗读或背诵一段与本课学习有关的名人名言或民俗谚语,(背诵者是按学号排名或事先指定的)然后由教师或学生做简要评述,使全班同学对所背诵的内容有所理解,加深印象并产生共鸣,进而达到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作文日积月累一些材料,也为学生作文的语言改进添入一些新鲜血液。由于这种形式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来做,参与面大,投入性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那些平时课上得不到机会锻炼的同学也跃跃欲试,有了亲身参与的感受,大大强化了能力培养的力度。

3.深刻解读文本,用好教材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体'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妙之处,而且都可以从读中去发现。"

每篇课文都有独特的特点,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抓住教材的特点,以便作为教学的主要着眼点。比较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许多鲜明的对比,即作者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生活环境的对比,它含蓄深刻的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这种对比首先表现在文章前后两大部分的整体结构上:先写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一个是乐趣无穷的天地,一个是枯燥无味的天地。所以在明确教材的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对于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充分发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善于把握作者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从中提取文本中的养分,拉近与教材的距离,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②把握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教学设计。特级教师钱梦龙谈他备课的方法时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

4.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 导入过程中,创设审美气氛。如由旧课导入,可提出赏析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用情景导入则应叙述得生动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学生亲身参与课文内容表演,创设情境。如以人物语言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角色"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思想特征;以人物动作、语言为主要表现方法且情节简单的课文,如我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就可以运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气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

5.课内导学,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教师要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学。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可采用以下处理方法:教师先用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引发学生学习诱因,引导学习方向;学生在目标导引下自读教材,教师针对目标提出系列性、程序性导读问题;学生在解读的基础上求索解难,教师巡视、答疑、辅差。这样的自主学习兼有认知性和情感性特点,与一般性泛读不同,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作用,思维活动局限减少,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自学障碍,指引优等生自主发展,及时为学困生提供必要帮助,并善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后续教学目标和进程。这样,师生共同合作,高效率地完成目标导学规程。

第7篇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定义

交际能力(Competence Communicative)的概念是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的概念提出来的,指的是“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具体说,是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的:第一,语言能力。习得阶段就已掌握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大脑内在化的东西,而不是一些背熟了的词汇和语法规则。第二,社会语言能力。把握种种言语功能(如陈述、审告、发问、表态等)和言语功能变体(不同语体和言语风格)的能力。第三,话语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包括独白语篇和对话语篇)。”

二、依据课文编排内容认真上好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富有活力的课堂。钱梦龙曾说: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让怯懦的人勇敢,让无能的人有能,让无知的人有知。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通过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启发,引发学生说话的激情,让他们学会充分地表现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乐趣。

2.创设良好的说话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心理负担、能激发他们说话欲望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确立每次口语交际课的话题。确立话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有话非说不可的强烈愿望。除了教材编排的那两三个必练话题之外,教师也可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来设计话题,如“如何看待网上交友”、“你对选拔‘超女’、‘快男’现象的看法”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也贴近他们的生活,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激发说话的欲望。

三、要掌握中学生口语表达的特点

中学生正处于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思想等方面都在急剧变化。在心理方面,中学生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增强,开始更多地注意自己的形象,说话羞怯,怕讲不好丢面子。在个性上,开始变得沉稳、内向,遇事不急于表态,说话会看对象。在思维和语言上,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急速增长,但外部语言组合能力赶不上思维表达的要求,说话较嗦。在社会交往上,同不相识的人接触并讲话时,神情难免紧张。言谈中,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难免片面。所以,要结合中学生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力求使中学生的口语准确流畅,生动得体。

四、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三个内容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板块来安排的,这就要求教师将三个内容整合起来。而不是孤立地、生硬地开展某一个内容的教学。比如说写作,大部分初中生都很害怕写作文,如果老师只是将一道作文题布置给学生,然后就要求学生完成作文。常见的结果就是:要么学生坐在教室里搜肠刮肚半天还是无话可说。要么学生思路狭窄、不知道如何下笔。这样的教学方式,难怪学生会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将写作、口语交际、知识探究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等。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前查找有关资料、准备素材,然后在课堂上口头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又进一步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完成交流任务之后再去写作文,这样作文也就不成为难事了。

五、注重学以致用,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口语交际课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阵地,要面向全体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实践。另外,各种班级活动,课余师生间、生生间的交谈,都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笔者在晨会课上设立“一分钟班级新闻早报”“听我播新闻”等栏目,让学生关注集体,关心国事,引导学生谈论热点,分享心得。笔者还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练习。督促家长和孩子多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搭建口语交际的家校合作平台。七年级下册二单元《我们家的男子汉》“探究-练习”是一次家校联合进行的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回家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请爸爸妈妈讲讲你小时候的事。笔者设计安排了一次主题班会,并邀请家长出席,和孩子一起讲述,每家着重讲一个方面,要求讲得具体、细致,让家长和学生都体验到口语交际成功的乐趣。

新课改中,口语交际作为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并列的一项内容,其重要地位与作用更加彰显。现代社会中口语交际的优势与特征,及其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已经成为我们重视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时代要求。我国目前的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应当引起反思,教学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更需要迫切的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86.

[2]王志凯,王荣生.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2004.11.26―27.

[3]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2.

第8篇

关键词:阅读能力;语文教学;阅读方法

一、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方式,提高课堂活跃度,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阅读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据实地调查发现:学生平均每周的看书时间竟不到十个小时。学生看书的时间为何少得如此可怜?

(1)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学习就是为了应试,而且考试科目较多,因而没有时间阅读。这难能可贵的十小时也是经过学生千辛万苦才挤出来的。

(2)学生主动性缺乏。据调查,74%的学生表示大多数只看些娱乐性书籍,还有一些同学认为网络和电视就可以满足日常的需要。7%的同学认为花大量的时间看“闲书”浪费了学习时间,更有甚者认为读书只要读好语文课本就可以了。

(3)学生自身无法认清阅读本身的意义。虽然当下大力地宣传素质教育,但试题依然从课本中来。“聪明”的学生怎会浪费时间来做一些“无用功”呢?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1.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进行阅读教学,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将提高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作为主旨。在实践环节上,比如整体感悟、体验情境、品味意蕴、赏析语言等环节上,借助几种常用的阅读技巧来多角度把握课文,并且同时展开对文本的研讨和鉴赏为主的深度阅读。带领学生开展贴近生活实际的阅读活动,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以调动学生体验生活的积极性,从而开展阅读。

2.改变策略,从文本出发,鼓励学生多与教材“沟通”

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多读书,语文课更是要读书的。要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走入“文字”的世界,体会文字的美,真正地学习“语文”。

在课堂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原则。学生带着课前自学和互相交流中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和疑惑,走进课堂,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为他们解答,循循善诱。这才是中学课堂最理想的状态。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起点,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品读文本,边读边思考,勾画圈点,做读书笔记。然后开展学生间的合作交流,通过互相交流、质疑、思辨,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创新”应建立在自主研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本的某方面联系起来探究,通过深入比较,总结出和参考书上不一样的观点。这种“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的模式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授课模式。

4.注重诵读

带领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有意识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欣赏情趣。用量的规定,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要求学生诵读。

四、总结

运用阅读法进行阅读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在读书过程中,善于博采众长,切忌生搬硬套。②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总结摸索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③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读书方法,需要在长期的阅读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探寻、摸索,方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古人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的阅读方法,不是机械地让学生阅读,而是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在中学时期,开展对学生阅读的训练,对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个人品质,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