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8 17:32: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茶文化的学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血缘文化;东西方文化;差异;影响
缘是有亲切认同的固有联系,它像常青藤那样绵延久远,延伸于现在和未来。根据闽籍学者林其锬教授所说,五缘的基础是亲缘,而亲缘是在种的繁衍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其他四缘,即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则是亲缘的衍生,也是顺乎自然形成的。林其锬教授所说的亲缘,就是本文的血缘。
1 血缘文化的起源
血缘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初也是最主要的纽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亲属关系在愚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人类存在的300多万年的历史中,约有290万年是处于原始群时期,这期间人类婚姻是实行群婚制,人类群体是原始群,即无任何组织,纯是浑然之群。随着氏族日益发达,氏族在禁止血缘亲属结婚方面起着推动作用。在母系氏族晚期,人们发现没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之间通婚生育出的人种无论在体质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更加强健,处于野蛮时代的人们必然希望生育出更优秀的后代,在战争中取得上风。由于婚姻禁规日益复杂,群婚制就被对偶制所取代。对偶制使夫妻关系较为稳定,初步形成由夫妻、子女组成的生活共同体。但这种家庭本身还很脆弱,由于生产力低下,靠一个家庭不足以独立生产,也不能使人需要或者希望有自己的家户经济,这种对偶制家庭组成的母系家庭公社仍然是共产制度。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男子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妇女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女方到男方居住的现象产生,专偶制家庭逐渐从对偶制家庭中脱离。专偶制家庭中,男方占据统治地位,为了确定所生育的子女属于父系血统,专偶制家庭的产生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交换,私有制发展迅速,父系家庭公社也纷纷解体,逐渐被独立的父系个体家庭所取代,独立的父系个体家庭之间,也逐渐蜕变成为以血缘为纽带联合和约束各亲属家族的一种宗法团体,即父系宗族。
2 东西方文明差异化分析
同是以血缘关系为起点的人类社会,当今的东西方文明却呈现如此大的差异。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一种文明的兴起,自然地理环境是其决定因素。希腊半岛由连绵不绝、陡峭的山脉将陆地阻隔为相互隔绝的小区域,平原的缺少与土地的贫瘠限制了农业的生产,而地处巴尔干半岛南部,三面环海,与小亚细亚和意大利隔海相望,又有爱琴海和爱奥尼亚的希腊两边的多岛屿。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迫使当地人民通过海外贸易的方式维系基本的生存需求,为谋求发展,缓解人地矛盾,改变生存条件,当地居民很自然地选择大规模的海外殖民。因此,希腊航海业发展迅速,商品经济也因此发达起来。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促使各城邦加紧同化和吸收他们统治的非希腊血统的居民,血缘界限逐渐泯灭。跨海迁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同种族体系的融合,他们必须抛弃原始社会里形成的血族关系,一艘船只能容下数十人,而为了考虑安全,如果有许多船同时到异地去建立新的家乡,就要包容许多不同家族的人,这一点与陆地上的迁移不同,在陆地上可能是整个血族的男女老幼家居杂物全装在牛车上一块出发,在大地上以蜗牛的速度缓缓前进。[1] 在这样民族大迁移的过程中形成的政治基础不是以血统为基础,而是以契约为基础;在民族情感方面,习惯用爱替代血缘情感,不同于亲人之间的爱,这种爱是由发达的商品货币交换的契约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具有更广泛意义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观念。
与西方文明相比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属于另外一种类型。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西方文明具有现代意义的普适价值;而华夏文明却能在长达六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保持其文明的一脉相承,从未间断,这是由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道路决定的。
她东临浩瀚的太平洋,西面是葱岭以东的大面积沙漠,西南是险峻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面是广阔的蒙古高原,南临印度半岛,地势西高东低,山脉河流多东西走向;南北相隔三个气候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格局迥异的滋生地,东南湿润,西北干旱,相互依赖,相互补充,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大片地区土地肥沃,雨量充足,物产丰富,易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在这里,空间的广阔性,环境的多样性及气候的完备性为中华民族提供了“自然之富,物产之丰”。独特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当地人民选择了自然农业的生产方式,农业的生命在于丰富的水资源,以水为生,以农立国,聚族而居。由于特定的大陆地理环境,远古中国各部落的活动空间彼此接壤,在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和移民扩张产生彼此对抗时,并不像古希腊海上殖民建立独立城邦那样保持彼此地位平等和独立,而是通过不同的人群共同体不断地协作、联合、交流和战争、征服、杀戮的方式,实现着不同的人群共同体融合和发展,逐步形成有统一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与西方殖民地式地向外扩张,不得不淡化与祖先、祖居地的关系的迁徙方式不同,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在于,在不断与自然做斗争,不断迁徙的途中,为了克服困难和免受盗匪和土著部落的侵害,要借助血缘关系的天然纽带,形成群体力量抵御灾害,在这一过程中,血缘亲属关系并得到强化和巩固,形成了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与信任系统,即宗法制度。在家族观念的影响下,中华民族的分支都通过根系与主干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支脉的繁衍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但祖宗谱系却根深蒂固。
生存环境上的差异塑造出个体人格上的差异,文化实质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因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基本特征。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加以比较会发现:西方文化以个体为本位,奉行个人主义,强调人权、独立和自由,人际关系靠契约维持,被称为“契约社会”;中华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主流文化,以群体为本位,以家为中心,强调人际关系重伦理、重亲情,被称为“伦理社会”。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 血缘文化的特征
血缘文化内涵丰富,它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群体,由血亲、家族、姓氏、婚姻、丧葬、宗庙、祠堂、族(宗)谱、祖墓、宗亲会组织等为载体,包括某些风俗、习惯和观念。血缘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灵魂就是民族成员中血缘观念的根深蒂固,将“文化力”的观念引入的血缘文化中,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民族凝聚力上。由于华夏文明的特殊性,血缘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经济的飞速发展,血缘文化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稳固性
因人类生命的生产与再生产而组成的社会关系,具有自然性、本源性和情感性的特点,这种社会关系相对于因生产力发展而变革的物质资料生产关系而言,更具稳定性。血缘文化更多的受制于自然条件,比如人的生理和寿命等。当然,血缘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血缘文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专制的文化了,而是摈弃了专制和盲目服从,保留了传统的亲情联系和血缘关系,变革了的血缘文化加入了更多的民主与合作的内容。这为血缘文化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利于将传统的社会资本向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资本转变,更加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样,血缘文化产业将会更加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延展性
个体要生存就要不断发展。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个体生存需要奋斗,需要抗争,抗争就必然存在对外的“张力”,亲缘文化力附随着亲缘个体的运动以无形、持久、隐蔽的形式向外延伸。比如海外华侨移民的形成,很少由个人独自前往异地他乡,而是连亲带故,接二连三去的。人口迁移的存在是血缘文化延展力的载体,亲缘个体迁移的同时,把根植于中国的血缘关系和血缘文化带到世界各地扎根、生长,发展、壮大。[2] 随着移民经济力量的不断增强,血缘文化的扩张力转化为经济实力向外推进。
(三)黏根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的迅速发展,与其相应的地球村意识和寻根意识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蔓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促进信息获得的便利,加之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施,为海外华人寻根提供了条件,安土重迁的民族性格,怀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许多华人通过各种途径寻访国内的亲人,追踪自己的身家源流,只为能在始族陵前献一烛香烛、添一把新土。正是这种“根”的认同和黏附力,使一个中国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身处何地,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生活于缘文化网络中,得到祖宗的庇护,是他扎根于内心的愿望。无数海外华人正是怀着对家族共同荣誉的追求远涉重洋,回国投资办厂,这种对家族的眷恋和强烈的荣誉感驱动着世界华人家族组织打破国界、意识形态以及政治制度等因素的界限,结成世界性宗亲会组织,推动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
4 血缘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美国社会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个群体的成员共有的一套非正式的、允许他们之间进行合作的价值观或准则。如果该群体的成员就会相互信任,信任能使任何一个群体或组织的运转变得更加有效。[3]社会资本体现在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中,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它对于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资本对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正是由于无形的社会资本的差异性,决定了世界上许多有着相似物质资本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的发展却存在着天壤之别。中国由于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资本更多地表现为以血缘,以及在血缘的基础上衍生的地缘、文缘、商缘和神缘等纽带为基础所构成的“传统社会资本”。
血缘资源是指以血缘、血缘关系和血缘文化为主体而构成,通过一代代的自然繁衍和扩大,形成可再生的,具有广泛使用价值的特殊的社会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血缘资源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文化的交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的推进,利用外资积极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血缘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因此,血缘文化产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血缘文化产业化是以血缘、血缘关系和血缘文化为主体而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为基础,以特定的价值认同和亲近感为纽带,转化为经济网络,从事生产经营,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行业。血缘文化可直接成为两岸文化产业的经济主体,比如开办血缘文化学院,讲授中国的传统家族文化,广泛的将血缘文化传播给世界华人,将中国的民族风俗,优良的道德传统这样的优秀文化做深做广。另外,血缘文化在两岸价值认同中的柔性纽带作用,增强了两岸之间的向心凝聚力,成为维系和沟通华人社会的一条无形的纽带和桥梁,利于祖国统一,社会稳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华人居住的地方,传统的家族文化仍然根深蒂固,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不断的自我调整和适应。投资国内的华人华侨企业,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种力量。据统计,中国的海外华商遍布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人脉资源以及拥有的财富和金融资源更是不计其数。华商即使远在海外,仍愿意对其母国的经济发展给以如此的投入,在世界上,只有华族群体能这样。境外华人的投资不断为中国经济发展输血,而且为中国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技能,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优化。随着华人社团的经济化、国际化,华人经贸网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展,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利于推动国与国间的地区合作。除了海外华人,与中国大陆血缘关系至深的是台湾同胞。福建与台湾仅有一水之隔,具有天然的地理联系,台湾居民的祖先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闽台人民本是同根所生,血脉相连。闽台人民之间的亲缘关系,形成了特有的凝聚力。两岸“大三通”的顺利实现、近些年举办的各种研讨会,加强了两岸在休闲农业、互联网产业、旅游产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两岸贸易迅速发展,两岸关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5 总结
儒家的伦理观的核心是“亲”,它是建立在天然的血缘亲情的基础上。作为中华文化主流学说的儒学对于民族性格的塑造起了关键作用,除了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外,也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抒情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家庭中的血缘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庭伦理原则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当我们因此取得一定成就时,也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一方面,过于保守的文化态抵御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从根本上却使自己在文化价值转型中处于异常被动的困难境地;另一方面,有一部分群体过于忧患,加之现代化的紧迫感,往往容易滋生全盘否认传统文化和全盘西化的文化心态。但是,要发展市场经济,加速现代化进程,必须经过原始积累、自由竞争等阶段,结合本地的实情有选择的借鉴西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验。传统的社会资本过多,会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法治为前提,强化制度、规范和程序,使传统的社会资本向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资本转化。当前我国正在提倡制度创新、精神文明建设、以德治国、建立信用体系,血缘文化应该保留传统的亲情联系和亲缘关系的自然性,摈弃专制和盲目服从,加入更多的民主与合作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等130页。
[2]吕良弼:《五缘文化力研究》,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2年,第55页。
[3]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重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关键词】词汇内涵;文化传递;翻译策略;语义差异
一、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语义差异的几种情况
(一)文学作品中的某些词汇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同义词与之对应。例如在翻译许多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小说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非常具有中国本土风味的词汇,例如“炕”,在进行翻译时很难找到相近的英语词汇与之对应,便采取了音译和意译的两种方式将其译成了“kang”和“a heatable bricked”。同样地,由于美国人没有吃过“糖葫芦”,甚至没见过这是一种怎样的食物,因此在翻译时也只能描述大概的意思翻译成“candied haws on a stick”。
在另一方面,在美国的许多传统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种“revival meeting”的宗教仪式,但具体这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活动,如果不是亲自参与过这种气氛浓厚的信仰复兴机会,中国人也很难猜测这其中的具体内容。就像是中国古语典籍中常常出现的“阴”“阳”字眼,在英语里同样没有相对应的词汇,《朗曼现代英语词典》对“阴”和“阳”的解释是:“按道教的宇宙观,“阴”和“阳”是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的本质产生了宇宙,保持宇宙和谐。‘阴’表示黑暗、雌性、消极的。‘阳’表示光明、雄性、积极的。”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看似相同的词汇却蕴含着不一样的内涵。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对“红色”词汇的运用非常广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寓意着是幸福,快乐和喜庆。但是在西方文学的表现手法手法中,“红”有时候则意味着牺牲,流血和暴力冲突。
因此,在以上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同一种类型的语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蕴含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内涵。在对文学作品的揣摩翻译时,对词汇感彩的准确把握是确定整个文学作品感情基调的基础,这同样与译者对不同文化的深刻解析是分不开的。
二、对在文学作品中所产生的文化差异的方面和原因的分析
(一)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对于动物词汇的情感色彩方面,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也是也是截然不同的。例如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诸多词汇都带有多多少少的贬义色彩,如“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狗”则代表着忠诚和温顺,是一种褒义的象征,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等。
(二)方面的差异。在地球这个国际化,多元化的大村落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这在很大一个方面体现在民族的信仰上。不同的与各民族的语言相融合,从而潜移默化的展现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信仰是佛教,在《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说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所体现的便是佛家的思想。David Hawkes 却将它翻译成“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这正是因为大多数西方民族的信仰为基督教,虽然字面看这样翻译不妥,但由于二者间的文化差异,这样看似错误的翻译是可以被解释得通的。
(三)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华民族所繁衍生息的地理区域多发源于黄河沿岸,气候则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西方民族则多依海而居,气候则多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气候的差异也因此使得东西文化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如莎士比亚的第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中的“Shall I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用“夏季”来比喻心上人的美丽。同样地,而我国的夏天大多都是烈日酷暑,高温难耐,因此中国的作家恐怕是不会用夏天来比喻自己的心上人的。
三、针对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差异所提出的文学翻译的具体策略
(一)直译。当某个词汇是该民族的文化有的,但是被其它民族难以理解和接受,为了防止翻译过程中出现信息的丢失和不准确,便多采取直译的方式。如经常把中国古诗词中的“玉兔”直接直译为“Rabbit”,因为“玉兔”是我国经典的历史神话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不直译,则会显得难以理解,莫名其妙。
(二)音译。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地名,人名一般多采用音译的手法。如《红楼梦》中的“贾政”则译为“Jia Zheng”,“元春”则译为“Yuan Chun”等。
(三)意译。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便在于,除了要传达出文章本身的意思之外,还要保证文学作品整体语境和思想的完整。这时候就要采取一些意译的手法。如“五行”对于英美人来说恐怕难以理解,而译文采取意译法,对其补充说明,说明“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样便简单明了。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瑰宝,他是人类发展数千年来的历史结晶。文化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也正因为如此形成了全球化的文化差异。而翻译者的使命,则是将这些看似千差万别的民族文化用语言的力量串引联系起来,从而再现各个民族 原始文化的风采。
参考文献
[1] 邹园艳,朱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分析及处理策略[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1).
英美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研究英美文学着作,对其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对文章展现的主题思想、表现形式、写作风格进行评析,从而为以后的英美文学创作提供蓝本和依据并且提高文学爱好者的文学欣赏水平。英美两国的文学评论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中会对文学评论产生不同的表现,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一、英美文学发展史与特点
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写实主义、实验主义等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艺术价值。不同时期涌现了创作风格不同的着名的大作家,如莎士比亚、萧伯纳、拜伦等。英国文学做早的时候多以诗歌形式展现,以后逐渐发展成小说、散文等多样化的形式,慢慢的英国文学逐渐发展出一种浪漫理性的风格。英国文学作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文化艺术这座大山中屹立不倒的一座傲人的山峰。
美国文学史主要经历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这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分别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主要有马克吐温、狄金森、爱默生、惠特曼、海明威、庞德等人。美国文学因早期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原因,曾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并一直致力于模仿英国文学,但是随着美国文学的不断发展何美国独自自主意识的增强,美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开始脱离于英国文学。美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独立意识被激发,再加上大批优秀文学家和作品的出现,让美国文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文学分支并开始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独立革命是美国民族文学诞生的背景。
二、英式与美式英语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语言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思想是文学作品的心脏,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躯干。语言这一载体能够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是英语,英语能够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以艺术性和象征性表达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是一种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但是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英美两国的英语在某些方面略有不同,这些不同所具有的内在意义是除其自身外的其他国家都无法真正理解的。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其创作所用的语言是作者精心的提炼、汇聚而成的,英式与美式语言的差异无疑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巨大影响。通过分析文学评论家在进行文学作品评论时所使用语言特点、风格的差异,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式英语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可以说它击沉了传统英国文化的遗产,是英语正宗。一直以来英式英语在文学评论中呈现出一种中规中矩的状态,很多评论家在进行文学评论时显得小心翼翼。究其原因,可能是顾忌其英语正宗的地位和对传统语言神圣性的膜拜,害怕过于锋利和大胆会亵渎了英式英语的传统地位。
众所周知美式英语是从英国语言中衍生而来的,但是由于美国这个新生国家本身文化、制度、思想等的全新性,虽然语言的核心没有改变但是美式英语充满了创新和不同。与英国语言不同,美国在历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也处处充满了创新精神。1930年以后,美国文坛呈现出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有人才。相比英国文学评论的保守而言,美国的文学评论则更为自由、大胆、创新。美国文学评论的这种特点无形中激发了作家的激情,促进了整个文坛思想的开化与前进,为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后来后来居上打下了基础。
三、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可以说是挣扎在接受传统文化影响和挣脱传统文化影响之间。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英国文学评论从具有宗教主义到逐渐荒诞的创作手法,都体现了该阶段英国文学评论家们在传统与挣脱传统之间的挣扎和徘徊。莎士比亚的经典代表作《哈姆雷特》似乎就无形中展现了这一时期英国文学评论的性格特点,文中的主角哈姆雷特苦苦的挣扎在复仇的道路上,对于生存还是死亡这个问题很好的展现出哈姆雷特那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性格。到了二十世纪以后,英国的文学评论家对于自身及其文学评论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种走出现状的全新的审视与反思使英国文学评论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是朝着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的方向前进的。
文学评论是建立在文学基础上的,对于美国文学评论的研究也要建立在对美国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受其殖民地历史因素影响,其文学受到欧洲大陆文学的极大的影响。但是美国文学仍有其特性,不然也不会逐渐发展成独特的一支。美国文学评论也是特立独行的完整个体,其虽携带英国文学的基因,却结出了全新的果实。
四、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文学的历史文化传统特色是相对于禁欲主义和神权主义而言的人本主义。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比较保守,究其原因与英国资产阶级自身在文化历史中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分不开的。大文豪莎士比亚在说到自己的文学作品时认为其更多的是在多人本主义进行一种宣传,人本主义是要实现人类的和谐、自由、与爱,消除了人和人之间的阶级束缚。莎士比亚的人本主义观点的作品的评论可以说是英国文学评论中的典型,对英国后续文学评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观点逐渐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人们认为社会要快速发展是离不开革命的催化作用的,创新是完善社会的必要条件,人本主义观随着社会发展已经显得太过于保守,而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只有在某些特殊时刻才会发挥其作用。
同样是对于人本主义观点,美国文学评论就显得比较激进。前文提到过,美国的文化历史不像英国那样有太多的顾虑和沉重的包袱。美国历史上的独立战争所形成的的自由民主的社会氛围同时也渲染了文化氛围,美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可以呈现出一种轻轻松松的状态。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英语学习 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英语成为约定俗成的全球通用语言之一。在中国,英语学习伴随一个人走过学习的几乎全部过程,不仅仅是大学、中学,当下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开设有英语课。在课堂上,学生跟随老师学习了大量的词汇、语法知识,但是许多学生还是无法灵活自如地运用,有些人甚至闹出了“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这种中国式英语的笑话。究其原因,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
一、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通常所讲的文化,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环境、历史背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共存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种文化的创造与传播都离不开语言,我们从一出生就不断接触语言并学习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差异。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语言同时深受文化的影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思维是文化反映,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汉语与英语在形态和语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两种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种语言使用者在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及语言使用上的不同。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有重视谦虚有礼和严格的等级制度的文化传统。而在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起,学者就崇尚个人中心,宣扬个人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两种文化上的差异,造就了中英两种语言巨大的差异。
1.称谓的差异
在中国,仅仅表示叔叔的词就有伯仲叔季孟五种,而在英语中,叔叔只有一个词“uncle”;表示兄弟姊妹的中文有“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堂兄妹、表兄妹”等很多说法,英语中只有“brother,sister”简单的两个词。类似的词汇差异还有许多,这反映出中西方不同的家庭、宗族观念。
2.名字的差异
在中国,姓名一般是姓在前名在后,称呼时一般叫“老王、李老师”等。而在西方,名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并且在西方,新生儿在起名字的时候喜欢与长辈名字一样,表示的是喜爱之情,而在中国起名时,一般注意避讳长辈名字,如果起一样的名字,就会被认为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3.认识的差异
在西方,白色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所以结婚时新娘一般会穿纯白色的婚纱,而在中国,白色传统上被认为是悲伤的象征,只有在葬礼上才使用,红色被认为是喜庆的颜色,新娘结婚时一般穿红色的衣服。西方人就餐习惯分餐制,而中国人吃饭喜欢围桌而坐,认为这样热闹喜庆。
4.交际的差异
不同文化中的交际也存在差异。在中国,如果别人邀请别人去做客,被邀请者通常都要比约定时间早点到,以示对邀请者的尊重和礼貌;而在西方,被邀请者通常都要准时到达,过早过晚都被认为不够礼貌。在听到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回答也是很不同的。中国人一般谦虚推让,西方人则一般接受并表示感谢。
在中国,人们见面一般打招呼说“吃饭没?去哪里啊?”,表示关系的亲密。如果用中国的这种交际方式同西方人打交道,他们就会认为你是在窥探他们的隐私,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西方人见面打招呼一般会说“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之类的话。西方人一般很注重隐私,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尽量不要涉及年龄、收入、家庭状况这样的话题。学生一定要了解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避免在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5.对待事物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古代只有皇帝才可以称为真龙天子。而在西方国家,龙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如此才会有“屠龙骑士”一说。西方人认为“狗”是聪明忠诚的化身,常用狗比喻人。例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而在中国却正好相反,有“癞皮狗”、“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狗的贬义形象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西方政治、经济不断交流融合,两种文化不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发展。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词汇、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其文化内涵。只有充分了解中英两种语言的不同,才能真正理解英语这门语言,做到从思维方式上贴近英语,避免用中文思维方式理解英语,才能真正学会并运用英语。
参考文献:
[1]韩戈玲.关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思考[J].外语界,2003(5):384-385.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消费 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17-02
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互联网、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日常了解信息的主要方式。为了解武汉地区大学生在文化消费方面的行为特点,我们对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学校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以下分析报告。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差异性
我们对355名男性大学生和397名女性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此男女性别比例较为平衡,故在此基础上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1.男女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差异
1.1男女大学生手机文化消费偏好不同
在使用手机进行文化产品选择的选项(多选)中,男生选择使用手机看电子书的占比38.6%,选择使用手机刷微博和朋友圈的占比37.2%,x择使用手机进行QQ、微信聊天的占比12.4%,选择使用手机淘宝的占比7.3%,使用手机查资料的占比3.4%,选择使用手机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的占比1.1%。因此男生使用手机主要会选择以下文化产品:看电子书、刷微博朋友圈以及QQ、微信聊天。用手机淘宝,查资料和看电视剧、电影、动漫讯占比极少,不爱用手看新闻资讯。
然而女生选择使用手机看电子书的占比35.8%,选择使用手机刷微博朋友圈的占比46.9%,选择使用手机淘宝的占8.3%,选择使用手机进行QQ、微信聊天的占比7.1%,选择使用手机查资料的占比1.0%,选择使用手机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的占比0.8%,选择使用手机看新闻资讯的占比0.3%。因此女生使用手机主要会选择以下文化产品:刷微博朋友圈、看电子书以及淘宝。用手机聊天,查资料和看电视剧、电影、动漫以及看新闻资讯占比极少。
1.2男女大学生电脑文化消费偏好不同
在使用电脑进行文化产品选择的选项(多选)中,男生选择使用电脑完成作业的占比43.3%,选择使用电脑查资料的占比34.6%,选择使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的占比7.6%,选择使用电脑看电视剧、电脑、动漫的占比10.7%,选择使用电脑玩网游的占比2.8%,选择使用电脑看新闻资讯的占0.3%。因此男生使用电脑主要会选择进行以下选择:完成作业、查资料、以及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网游、看新闻资讯的占比较少,不爱使用电脑淘宝。
然而女生选择使用电脑完成作业的占比72.8%,选择使用电脑查资料的占比19.4%,选择使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的占比2.8%,选择使用电脑看电视剧、电脑、动漫的占比3.5%,选择使用电脑玩网游的占比0.3%,选择使用电脑淘宝的占比0.3%,选择使用电脑看新闻资讯的占比0.3%。因此女生使用电脑主要会选择进行以下选择:完成作业、查资料、以及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网游、淘宝、看新闻资讯的占比较少。
1.3男女大学生书籍文化消费的偏好分析
在喜欢看哪一类书或杂志的选项(多选)中,男生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的占比30.4%,选择看经典著作的占比34.1%,选择看娱乐时尚类的占比12.1%,选择言情的占比2.5%,选择悬疑推理的占比8.7%,选择武侠奇幻的占比4.5%,选择艺术的占比2.8%,选择动漫幽默的占比2.0%,选择旅游地理的占比1.4%,选择生活类的占比1.1%,选择外文原版的占比0.3%。因此男生主要会选择以下类型的书或杂志: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经典著作、娱乐时尚、悬疑推理。选择言情、武侠奇幻、艺术、动漫幽默、旅游地理、生活及外文原版类书籍或杂志的占比较少。
然而女生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的占比31.5%,选择看经典著作的占比30.7%,选择看娱乐时尚类的占比22.2%,选择言情的占比4.3%,选择悬疑推理的占比5.0%,选择武侠奇幻的占比1.0%,选择艺术的占比2.5%,选择动漫幽默的占比1.3%,选择旅游地理的占比1.0%,选择外文原版的占比0.5%。因此女生主要会选择以下类型的书或杂志: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经典著作、娱乐时尚、悬疑推理。选择言情、武侠奇幻、艺术、动漫幽默、旅游地理外文原版类书籍或杂志的占比较少,不爱看生活类书籍。
2.不同级别大学的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差异
我们对233名一本大学的大学生,283名二本大学的大学生以及234名三本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同级别大学的大学生在文化消费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2.1关于手机文化消费时间的差异
调查发现,在使用手机的时间上,一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20.2%,二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11.0%,三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5.9%。一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6.5%,二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6.7%,三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44.1%。一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43.3%,二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52.3%,三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50.0%。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的级别越低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大学级别越高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短。
2.2关于电脑文化消费时间的差异
在使用电脑的时间方面,一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40.1%,二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4.6%,三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4.7%。一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5.8%,二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8.1%,三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28.0%。一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16.8%,二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18.7%,三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8.5%。一本院校一天不使用电脑的大学生占比7.3%,二本院校一天不使用电脑的大学生占比9.5%,三本院校一天不使用电脑的大学生占比28.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的级别越低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越短,大学级别越高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越长。
二、造成差异性的原因
1.男女差异性的原因
我们随机采访了50名男性大学生和50名女性大学生。女生认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说,微博使女性的话语权增强,并且赋予了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平等的表达空间,提高了女大学生的地位。所以,女生可以通过微博自由发表言论,享受与男生平等的权利。此外,分享明星状态,可以追赶潮流也是女生喜欢微博的原因。而男生觉得微博信息具有浅显性、破碎性以及不完整性,缺乏理性和辑思维,因此整体上来说,男生没有女生爱刷微博。
从消费心理上分析,女生淘宝多为满足自己的对时尚、美感等的精神追求,就算不买东西看看也很开心。然而男生消费时目标明确、果断,他们淘宝就是为了买东西,所以男生不如女生频繁使用淘宝。
2.不同级别大学大学生文化消费差异的原因
2.1校园文化氛围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
一本院校,特别是特别是985工程或211工程大学,大多拥有较长的历史文化积淀,自然环境秀美,文化气息浓郁。这些大学专任教师总人数较多,有的甚至超过新生人数。不仅如此,专任教师大多拥有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具有较强的应用型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此外,一本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的教育资源丰富。这类高校,学术气息浓郁,大学生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学习最新或最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受到优良文化氛围的影响,大学生会潜移默化地进行发展型的文化消费。
而三本大学办学时间较短,文化气息欠缺。此外,受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为学生提供的课程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一二本院校,学生的教育资源有限。由于欠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教学引导,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娱乐性强。
2.2学生自身素质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
一本大学的大学生是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大学的,这些学生大多勤奋好学,学习自主性强,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大多拥有明确的目标,学习能力强,做事持之以恒,他们会按照目标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合理的进行发展文化消费。根据凡勃仑的炫耀性消费理论,齐奥尔格・齐美尔的流行是阶级的产物以及洛文塔尔的“消费偶像观”的论述,均体现了文化消费是一种带有模仿性质的消费形式。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大学生文化消费具有模仿性。所以一本大学的大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周围的同学,进行优质的文化消费。而二本、三本大学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弱于一本大学,学生的自觉性也较差,娱乐又是人的天性,所以这些大学的学生文化消费娱乐性较强。
参考文献
中西方文化差异口语教学影响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有自己的文化、科学、技术与宗教,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道德观念等等。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出现了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多种困扰因素。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里,又通过语言给予表达与传播,所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对于我们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有很大的帮助,更有利于英语口语教学与学习,使学生在真正进行口语对话时可以达到真正的交流,而不是只是了解表面的意思,达不到真正文化与文化的对话。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培养了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学生很难说出符合场合的句子,从而使他们的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我们现在学习英语口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去学习去生活去工作,因此,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相同的字、词对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文化意义。
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许多学生虽然学习了语音、语法、词汇,有了相当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一定的知识面,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常常不能用英语比较深入、灵活、得体和有效地表达思想、进行交际。以雅思口语口试为例,据统计,在2006年雅思考试中,中国考生雅思口语平均分仅为5.39分,可谓全球倒数第一。而2007年,中国考生雅思口语的平均分更是降低到5.36,蝉联全球倒数第一。2008年和2009年,中国考生的排名依然没有进步。社会对大学生口语能力类似的批评,不断见于报端,我国英语口语考试大纲早在1999年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对学生语言得体性、适切性的要求。
由此可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确实对于口语教学,对于英语交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西方人注重个人展示,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中国人在言语交往中喜欢试探,言辞婉转含蓄,避免直截了当,以免过于直露,使对方没面子,令对方难堪。英语中婉转语也很多,但英美人在交际中更注重显示自我,他们认为大多数的人际交往只是一种思想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对“面子”的考虑往往不如中国人多,他们期望对方做出比较直接明白的回答。如在交谈中,外方代表已经再三表达了否定的看法,但为中国人则误把对方的“No”当成谦虚或托辞。
二、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往往相互问“你吃过饭了吗?”其实问话者并不是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这只是一种问候的方式,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尴尬,因为英语国家的人却没有这种问候的方式。西方人会认为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外国人对于“Hello,have you eaten your meal?”这样的招呼,往往不知如何回答,甚至还有些不高兴,误认为那些同他们打招呼的人以为他们没钱吃饭,而回以“我有钱吃饭”。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A nice day,isn’t it?”
又如,汉语“谢谢”的英语对等词是“Thank you”,如何正确地使用和对其做出恰当的反应却是颇有学问的。
就像美国人英在受到别人祝贺、赞美时,“Thank you”是最自然恰当的回答;但我们中国人素以谦虚为荣,对赞美、祝贺往往会回以“哪里?哪里?”“惭愧,惭愧”等,如按汉语直译过去,则变成“Where? Where?”或“I feel ashamed”,这样作答则会让对方迷惑不解,这样不得体的回答最终会导致交际失败。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和使用英语的国家在各自的日常交往中,如问候、聊天、称呼及答对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模式,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三、社会习俗的差异
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有明显区别。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中国人听后会说一些谦虚之词,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Thank you”。如A:You look beautiful. B:Thank you.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接受对方的赞扬。
关键词高职生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外交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英语作为国际间交流的重要语言,使用得越来越频繁,对高职学生来说,掌握好英语为自己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们高职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法的影响,只注重语法和书面的讲解,很少能涉及到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词汇、语法、语音和语调,但仍不能有效地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流,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甚至在交流者之间造成误会。因此,高职英语课堂中应多进行跨文化语言背景的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提高学生日常交际能力。
1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了语言文字,人类社会的文化才得以记载、传播和传承。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动力,它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促使人类文明进步。因此,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因不同民族间文化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在学习这门语言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该语言中所蕴含着的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思维方式,民族习俗,价值取向等。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把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同步进行传授,在课堂中多进行文化差异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真正理解英语语言,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中西方因、价值取向、地理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语言表达、传统习俗、词语构成和思维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异。对高职学生来说,只有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了解对方的风俗、思维方式、礼仪等文化差异,才能真正使英语教学达到“为交际”的目的。
2.1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是汉藏语系,注重形象和综合思维,所以中国人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则擅长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因此西方人往往使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这两种语系的构成差异,是造成中英文化和语言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同样的问题,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如在思考问题时的逻辑顺序上,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有很大差别,我们可以从信封上地址和日期的写法上看出来。如,我们要寄信的地址是“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机场路”是中文的写法,而英语写法则是JichangRoad,Luoyang,HenanProvince,China。日期表达是2016年1月3日,英语则是January3rd,2016。由此可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大到小,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形象、综合、整体的思维观,即自然与人处于一个整体(天人合一),先整体后部分。而西方人却恰好相反,他们是由点到面,由自己的小部分,再到大的整体,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更注重自我。
2.2生活习俗和社会习俗差异的影响
西方国家是以父母及未成年的孩子为主的核心家庭文化。而中国式的家庭结构较为复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帮互助,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家族文化。西方人更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充分尊重自我,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注重维持自己的权利。而中国更注重以家庭为核心,注重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为了亲人往往能忽视自己的感受,甚至牺牲自我。AA制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消费方式,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使用AA制付费,大家会欣然接受,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但对中国人而言,特别是在朋友间使用AA制就会显得过于生分,预示着彼此的关系生疏或有隔阂。AA制的付费方式,更不可能出现在工作用餐。又如,在请客吃饭的时候,如果客人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得几乎什么都不剩的时候,主人势必会诚惶诚恐,觉得食物不够吃,自己招待客人不周,其他客人也会认为主人准备食物过少,有招待不周之嫌疑。但西方人往往要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完,表示对食物的喜爱和对主人的尊重,同时体现出自己的修养。在送客时,西方人往往很简单只说“Bye-bye!”“Seeyounexttime!”“Seeyoulater!”或“Goodnight!”,但中国人在送客时主人常对客人说“再见,走好啊!”“慢走!”“欢迎下次再来”,同时客人也会对主人说“请留步”“你们回去吧!”等。这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这就是中西文化差异之所在。
2.3社交礼仪差异的影响
中国人遇到熟人的寒暄用语往往有“到哪儿去?”“上班呀?”“吃了吗?”等。但你在路上遇到西方的朋友,如果你这样和他打招呼,问他“Whereareyougoing?”或者“Haveyouhadyourmeal?”他会认为你干涉了他的私事,他会回答你无可奉告,后者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的姑娘刚刚嫁到了北京的胡同里,早上和人打招呼用“吃了吗?”这句寒暄语,可这个人刚从厕所出来。这正是对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理解不到位,才造成使用的场合不对,于是就闹了笑话。西方人见面往往是“Hi”“Hello!”“Howareyou?”“Niceday,isn'tit?”“Whatafineday!”等,在英国大家相互间的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是以谈论天气开始的。同时,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受到别人赞美时,往往会表现出非常谦虚,会说“哪里、哪里”、“惭愧”“抬爱了”等词语,但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坦然回答“Thankyou!”以表示接受。在受到礼物时,中西方人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如果你一收到礼物就打开看,很可能就会被说成贪心,所以中国人收到别人的礼物时,往往会先放到一边,谢过对方,待人走后再打开自己看。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往往会一边表示感谢,同时也要当着客人的面把礼物打开并连声称好。
3高职英语教学导入西方文化的策略
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学内容仍是以语法、词汇为主,以应对考试为目的,忽视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教学意识,组织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性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教师要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树立文化意识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高职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误解、歧义等现象。作为高职英语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步传授英语文化知识及中西文化之差别,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深层了解。其次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转换思维方式,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对所授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因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再者,指导学生要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认识到中西文化各自优势,切不可对自己的文化妄自菲薄。因此教师应将传统教学观念和现代教学观念相互融合,树立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在课堂上尽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增强课堂上师生互动。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英语电影、美剧、英语歌曲等,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逐步使西方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思维中。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我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做到将西方文化引入高职英语课堂中去。
3.2文化教育要渗透到高职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我国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班级大,人数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授课任务重。在课堂上和生活中,高职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对于中英文化差异了解并不多。因此授课教师应转变观念,把文化教学蕴藏在词汇、语法、课文、对话等各个层面的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分种类、分层次地将英语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全过程。结合每册书的内容,归纳涵盖全书的文化框架。根据课文内容,导入相关词汇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知识。在听、说教学中,可选择一些突出反映英美文化主题的题材让学生学习。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教育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信心,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3.3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接触更广泛的西方文化内容
林汝昌先生在《外语界》的《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面》这篇文章中提出,外语教学应导入广泛的文化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哲学传统,即综合与概括一种文化的社会模式及其价值系统的文化表现形式。教师在课堂中除了传授语言知识之外,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手段机会学习西方文化。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随时利用网络进行在线英语学习,收听英语广播,观看美剧及电影,阅读到最新的英语新闻、杂志等。通过学习这些地道的英语表达,不但可以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水平,而且还能了解更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等文化知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语文学著作领略西方文化特点,逐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高职学生学习异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总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把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适时引入西方文化知识,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而且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现了“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及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J].外国语,1996(4).
[3]张显.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对文化差异策略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6(5)
[4]李红丽.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与英语学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9):47-48.
[5]宋艳平.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成才之路,2009(27).
一、毕浦小学--安如磐“石”
1. 少年如“石”
一下车,走近校门,一块巨大的石头坐落在校门口。一位系着红领巾,略显局促的少年站在石头前,见我们围上前,努力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沉稳地为我们介绍毕浦小学的“石”文化。古铜色的肤色映衬他质朴的气质,正如身后的磐石一般。
沿着校门走进,一路都有少先队员在富有学校特色的版块站定,用洪亮的声音为所有老师讲解自己学校的荣誉、丰富多彩的队活动、校园环境特色建设、图书室等。他们有着不同的脸庞,不同的状态,但却在努力地用嘴清晰的解说,向我们展示自己学校的魅力。每一位老师都不禁为这些少年鼓掌,每一位老师的心中都禁不住给这些少年一个大大的赞。
2. 石室载“石”
毕浦小学的校园环境,正是围绕着“石”展开,与现代化结合,又不乏艺术性。
花圃的围栏由多个汽车轮胎构成,粉刷了颜色后,不仅美观,而且在轮胎中还能继续种植花草,另有一个由轮胎构成的“闹钟”,也颇为有趣。
走下台阶,一大片的石壁上,是同学们的手绘,大片的设计,是他们与这片石头之间的艺术碰撞。
毕浦小学最具特色之处,就是满屋子的“石头”了,这些石头有大有小,形状不一,有的被拼成了石头版画,有的被制成了石头项链,绝大多数被赋予各种图案,静静地躺在展示台上。从画风上来看,这些石头画,有稚拙的,也有画技十分精湛的,显然包含了毕浦小学的各个年段,覆盖的学生层面非常广泛。
这间石屋,承载着毕浦小学所有年龄层学生的艺术之魂,能够紧紧围绕着学校的“石”文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廉价的,随处可见的石头,在这一刻,仿佛被这些可爱的孩子赋予了新的生命,原本灰不溜秋、不起眼的石头,在制作成作品之后,让人忍不住多看一会儿。
3. “石”能载人
石头经历了挑选、洗净、绘图、上色等过程后,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毕浦小学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沉淀自己,为自己绘上丰富的色彩。
正如徐伟老师的讲话一般,毕浦小学的理念就是“以德为首,以生为本——努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新好学校”。
二、桐君小学--君子之风
1. “桐君”文化
在美丽的富春江畔,有一座桐君山,相传,黄帝时有老者结庐炼丹于此,悬壶济世,分文不收。乡人感念,问其姓名,老人不答,指桐为名,乡人遂称之为“桐君老人”。后世尊其为“中药鼻祖”,称之为药祖圣地。山也以“桐君”名,县则称“桐庐县”。桐君小学位于桐庐县桐君街道浮桥埠,此地因“桐君”得名,所以桐君小学的校园文化,也与“桐君”相关。
校舍虽然充满现代化的气息,但还是能从一路走来的墙面上,看到“桐君像”桐君采药,中药知识,桐君的相关古诗等。
2. 折纸文化
桐庐是著名的剪纸艺术之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整理保存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学生中间推广,这是桐庐县开展特色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桐君小学能结合地域经济特色,在校内开展特色教育,是开展特色教育的又一方式。特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桐庐这块被富春江水滋润的土地上,必将涌现出更多各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品牌的效应也将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