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化学工程与应用

化学工程与应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8 17:32: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学工程与应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化学工程与应用

第1篇

关键词: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方法;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78-02

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化学反应过程的共性规律、反应器的设计、放大和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面向本科生的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工程基础知识,学习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了解化学反应工程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提高创新思维能力。[1]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将“方法论”作为重点,不断总结教材各章节、研究各类反应过程的共同方法,并应用于教学,对学生掌握化学反应工程的基本观点和工程方法,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数学模型方法

工业反应器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过程往往与物料的流动、混合、传质、传热、反应计量学、催化剂性能等有直接关系,浓度、温度、压力等参数影响反应结果,影响因素多,相互耦合,通常表现出很强的非线性,传统的因次分析和相似方法不能反映化学反应工程的基本规律。[2]教学中,把反应器中进行的过程分解为化学反应过程和物理传递过程,反应器中进行的过程分解为化学反应过程和物理传递过程,分别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和反应器传递模型,然后通过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把它们综合起来,建立反应器的数学模型,用数学模型方法来研究化学反应工程,进行反应器设计、放大与优化,比传统的经验方法能更好地反映其本质。因此,数学模型方法是化学反应工程的基本研究方法,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去预测和模拟反应器的实际操作状况。[3]在阐明化学反应工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将各类反应器的数学模型作为讲授重点,尤其突出间歇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模型方法设计反应器的能力。

二、物料、能量衡算中非线性问题的线性化处理方法

反应速率一般是由反应实际进行场所的浓度和温度决定。而工业上广泛使用的气固相催化反应器、流固相非催化反应器,气液反应器中物料温度和浓度的变化呈现非线性特点。处理的共同方法为反应器设计中物料衡算、能量衡算时,衡算范围取一个微元,在微元内物料温度和浓度的变化近似按线性关系计算。在气固相催化反应工程讨论中、以单颗粒的球形催化剂为基础,在其中距中心R处取一厚度dR的微元球壳进行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在气液反应工程讨论中、以双膜理论为基础,在液膜中距界面x处取一厚度dx的单位面积微元液膜进行物料衡算;在流固相非催化反应工程讨论中,以收缩未反应芯模型为基础,对单个球形固体颗粒,在其固相产物层内距中心R处取一厚度dR的微元球壳进行物料衡算;平推流反应器、非理想流动反应器轴向混合模型的计算中,在距反应器进口L处取一厚度dL的微元管段进行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有相似性,在教学中强调相互的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对反应器设计中线性化处理非线性问题方法的掌握。

三、解决复杂问题时先分解后综合的方法

影响工业反应过程的因素多,关系复杂,若直接全面分析求解,往往比较困难,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可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分成若干步、先研究每一步的规律,再综合得出整体的规律。气固相催化反应工程讨论中,先分外扩散、内扩散、化学反应过程分别讨论三个过程的规律和计算公式,再综合三个过程得出单个催化剂颗粒的反应规律,再进一步综合得出整个床层的反应规律;气液反应工程讨论中,先分气液两相间的传递规律、液膜中的扩散反应规律,液相主体中的扩散反应规律,再综合得出整个气液相反应规律;流固相非催化反应工程讨论中,先分流体滞流膜扩散控制、固体产物层(或惰性残留物层)内扩散控制、化学反应控制分别讨论,再综合得出总体的规律和计算公式;讨论吸附动力学方程中,先按单组分反应物的化学吸附控制、表面化学反应控制、单组分产物的脱附控制分别讨论,再综合得出总体的吸附动力学方程。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复杂的计算过程得到简化。

四、理论推演与实验结合的方法

化学反应工程自设立以来,作为一门工程学科,其复杂性往往不仅表现在过程本身,而更表现在化学反应器复杂的几何形状及千变万化的物性,[4]因此,广泛采用理论推演和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推演得出轴向混合模型、多级串联全混流模型等非理想流动模型,通过实验测定实际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计算出无因次时间方差、选择合适的非理想流动模型,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出模型参数,进行实际反应器的设计;气固相催化反应内扩散影响的判别中,通过理论推演得出判据式,通过实验测定判据式的值,可判断出内扩散的影响程度;流固相非催化反应中通过理论推演得出不同过程控制时的计算公式,通过温度对总体速率的影响实验,可判别过程是化学反应控制还是扩散控制,通过流速对总体速率的影响实验,可判别过程是流体滞流膜扩散控制还是固相产物层内扩散控制,然后选择相应过程控制的公式,能使计算过程大为简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更需要理论推演与实验结合,虽然可以通过理论计算确定化学反应的机理和速率,但对大多数反应体系,这类理论计算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尚不能满足工业反应过程开发和反应器设计的要求,实验研究仍然是认识反应过程动力学特征的主要途径。化学反应工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一整套动力学实验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3]教学中,应着重强调利用幂函数型模型,双曲线型模型拟合实验数据的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工科院校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理论还应当联系实际,具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地是教给学生求索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能力。[5]长期的教学中,笔者体会到数学模型方法,物料、能量衡算中非线性问题的线性化处理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时先分解后综合的方法、理论推演与实验结合的方法,并在化学反应工程研究中普遍应用,将这些方法重点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垚等.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新理念和实践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9,(2).

[2]朱炳辰.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3]朱开宏,袁渭康.化学反应工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2篇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 公司化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实施方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国际商贸人才,尤其是既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又通晓国际经贸知识和规范的商务英语人才大量短缺,各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当前,商务英语专业常用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有案例教学模式、“订单”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双证书”模式等。但是由于这个专业的综合性、跨学科性比较强,往往出现学生在学校中的“所学”与工作中的“所用”并不一致的现象,再加上校外顶岗实习的机会有限,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实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将外贸实务项目化,建立一种公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中所需技能、技巧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为辅,使学生进行“准职员”角色的心理转换,为“工作需要”而学习,提高商务英语学习的实效性成为本课题探讨的重点。本文探讨公司化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模式总体设计

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和高职学生的能力水平,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公司,设计若干个“仿真”和“全真”的职业任务作为学习项目,着力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商务职业情境,公司的总经理由指导老师担任,负责整个公司的运作管理。根据外贸公司的业务把学生分属5个业务部门:国际业务部负责与外商洽谈、接单、订合同、跟单;单证部的职责是缮制与处理全套的出口单证;报检报关部负责进出口货物的商检、报关;船务运输部的职责是安排进出口货物的运输业务;QC部负责质量检测。各个业务部门明确分工后,必须互通有无,相互配合,以提高公司的运作管理效率。这种基于以职业素养为基础的商务职业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实现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轨,从而使学生在就业中处于优势。

三、教学策略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中电子商务实务和商务英语翻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外贸公司、建立一种公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翻译工作室,以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实际工作中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随时更新教学内容,突出难点、重点。

在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大量采用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与外贸企业真实业务的合理衔接,让学生的学习与将来的工作能力实现无缝对接。在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项目教学法。同时注意运用翻译工作坊、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完成翻译任务的能力。

四、公司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在依托“外贸公司”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结合商务英语专业专业课特点、教学计划的修订,最大限度地将理论精简,将大大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以突出和强化实战能力。

将学生按照的兴趣和特长,扬长避短,进行分方向学习,即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课程中的两到三个学习领域作为本学期的主修课,选择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辅修课程。选择之后,任课老师按照企业化的“任务驱动法”模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实训。老师变身为“企业老板”或“项目经理”,学生则变身为“企业员工”。“项目经理”在课堂上设置具体的工作任务,指导“企业员工”按照客户的要求去完成任务。在这种全真的模拟教学氛围中,改变学生那种“为学习而学习”的观念,从而树立学生“为工作而学习”的职业观念,并使之逐步实现由“学生”向“员工”的社会化转型。

五、结语

商务英语专业集理论课程和应用性极强的实践课程于一体。因此,实践教学体系是商务英语专业办出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缺少实践教学或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训项目不具体、专业技能训练不突出、实训方法和实训手段单一的现象,而且绝大多数从事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了解真实的商务工作环境,教师的知识更新与行业发展变化有一定的差距。本研究采用多维视角,用产业、市场、职业教育的眼光,以市场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若干“仿真”或“全真”的技能任务作为学习活动的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个“准社会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把课堂教学变成一项项“商务活动”,并通过双师型教师引进校企合作项目,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使学生能达到零距离上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这种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关键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又切合了外贸企业对高职商务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的小组动力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3]刘明星.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的组织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 一体化教学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木工程建设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同样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基础课程,要想《建筑工程制与识图》的教学内容更合理,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同时做到统筹安排,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有条理系统化,将重复内容尽可能的减少扩大学习范围,缩短《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间,提高教学速度和效率,同时在教学质量上也能明显的提高,让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

1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传统教学探析

很多的老师和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把《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当成一门非重点的基础课程。值得说明的是,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都在不断的快速更新进步,这对老师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对应的提高要求。那么为了适应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能力的新要求,如何更好更快的达到《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中的教学目的和知识技能的传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上课内容如何进行安排,什么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这就需要教学内容内容的充分剖析,对教学需要和睦充分的解读。

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一般都是先上理论基础课,再进行实际训练,理论和实际没有形成统一的合理,达到对学生对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这么课程的教学促进作用,反而放学生之前忘后,,教学活动的层次和顺序较为混乱,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影响了学生读图能力和画图能力的培养,浪费了学生学生和学校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师资。

2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新型教育方式方法。打破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新整、整合、理分了教学资源,这种对于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整理是基于教育效率的现状和教学目标科学制定的。重新整合购置的教学资源,有着以学生能力提高为本位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好的规避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不科学的教学问题,在增强教学直观性同时,学生以受教育主体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对于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主要有以下优势:

(1)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应用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中时,能够很好的将测绘制图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际训练相结合,让课堂既是理论教室又是实训教室,冲破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理论课同实训课之间的教学壁垒,良好的课程流程和教学内容涉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并轨, 大大的减少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学习时间,同时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2)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际训练相结合, 将枯燥的理论和较为有趣的实践相结合,将抽象知识变成形象实物,让学生可触可感,不单单是提高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三维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教学效率将得到明显的提升。

(3)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快速上岗,能够适应企业岗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契合了新课表对于教学的新定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这样的方式中学习,让理论更加扎实,实践能力也有所提高。由于实行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教育方法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得出课程理论知识,同时让理论知识引导实践,使得实践能力得到理论知识的深化加强。理论和实践技能互相渗透,沟通推进,达到《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3针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学的保障

3 . 1 制度保障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先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以符合现展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观指作为导向,推进《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进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以学校推行一体化教学为前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契合了新课表对于教学的新定义,达到教学的统一和协调。

3 . 2 师资保障

师资力量和素质是保证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保证,让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实际体验《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操作流程,让教师和企业对接,避免出现教学和实际脱轨,实现学校企业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以及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水平,理论和实践的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只有教师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方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实现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双促进。

3 . 3 设备保障

先进的教学设备是确保一体化教学有效实施的条件,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设备,建造出《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的专业教室。方能更好更快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 周斌. 一体化教学思维的理论与实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

[2] 胡济群.浅谈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影响,理论探索,2001(6).

第4篇

关键词:工作任务 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70-02

《程序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是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信息系统开发专业技能的重要支撑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进行Web开发环境构建、Web编程、数据库信息访问、Web安全配置、Web应用系统部署与维护,掌握Web应用系统开发流程、开发技巧和编程规范,能胜任.NET Web程序员岗位。但如果单纯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引入了项目教学法到该课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1 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以.Net Web开发程序员岗位为出发点,细化到程序设计基础与应用这门课程,可以归纳为以下技能:能够充分理解用户需求、熟练构建系统开发环境、进行代码编写、掌握数据库信息访问技术、能够进行系统安全配置、熟悉系统跟踪和调试技术并能进行系统维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体的工作任务。

2 项目的选取

基于当前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大背景,学生都非常热衷于网上购物,也非常熟悉网上购物的流程,曾经在课堂上作过口头调查,结果显示基本上学生都有在淘宝、当当、京东等电商网站购物的经历。所以选取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网上书店作为教学案例,然后以如何开发这个案例项目为主线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按照项目开发的一般流程,把项目分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开发、系统测试几个阶段。使学生对于软件项目开发的整个流程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而本课程主要对应的是编码开发阶段,系统测试在第五个学期有对应的测试课程。

3 项目化的课程设计

遵循把工作任务融入到教学情境的原则,对教学项目进行合理的设计,把网上书店分解成7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完成教学案例的一个具体功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近。教学情境设计如表1所示。

4 教学过程的实施

程序设计基础与应用是一门集实践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自主完成项目――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模式。对于每个模块,教师会先对其完成效果进行演示,然后讲解其中用到的重点技术,并预留一定的“空白”,留待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延伸资料来解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教学过程都在实训室完成,对于知识讲解部分可以边讲边学边练,很好地实现“教、学、练”三位一体。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实践小组,按照人数和实训室位置(圆桌型,每桌可坐6人)限定,每组由5~6名学生组成,并确立组长,主要负责对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进行组内的再次分配及任务进度的监督和小组评价。学期结束后安排为期两周的综合实训,整个过程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管理、进行任务分配及最终实现项目功能,教师主要负责过程检查及对学生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辅导。

对于每个项目,都设计了项目考评表,考评表由自评、组长考评和老师抽评组成,自评主要是对照上课过程中教师的要求,自我评价掌握程度,分为非常熟练、基本掌握、一般、不太熟练四个等级,组长主要是检查项目的完成情况,分为良好、基本完成、一般、部分未完成四种情况,教师抽评则是每个项目抽两到三组进行掌握情况和完成情况的综合考评,然后按照检查情况,对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考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确定学生成绩的等级,而是通过对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让学生自己和教师都能了解其对该项目对应的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如“用户登录”子任务的学生考评表设计,如表2所示。

5 结语

在程序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法后,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分散的知识融入到具体的任务模块后,使学生对整个软件开发项目流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经过学期结束后的综合实训的集中训练,在后期毕业设计过程中,学习效果有明显的体现。今后,将通过实践,不断的对教学案例进行完善,使课程的内容体系更加完整、全面,并积累更多可供学生训练的实际项目生成项目库。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 一体化 课程体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2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这对推动技工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学校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师根据时展的需要,大胆探索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并不断健全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一体化课程的概念和开发原则

1.一体化课程的概念

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2.一体化课程开发原则

结合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根据以下原则开发一体化课程。

(1)科学性原则。课程开发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律,充分体现职业特征,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梯次性原则。课程开发要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等级要求,形成以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为主的人才培养课程层级。

(3)可操作性原则。课程开发要尊重技工院校办学现状和地域差异,各项要求力求具体、明确、清晰,目标可度量、可检验。

(4)规范性原则。开发课程所用的术语、符号、体例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表述,内容、结构、格式、表达形式应符合规程的要求。

二、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流程

开展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一体化课程改革,要组建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召开行业专家与骨干教师研讨会、确定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课程计划和大纲,还要编写教材、组织评价等,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笔者学校计算机组教师珍惜机会,深入学习一体化课改技术规程,踊跃参与,结合学校实际,最后确定了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一体化课程开发流程

1.组建课程开发工作小组

建立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开发工作小组。在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期间,笔者学校通过内培外聘的方式,组建了一支教育观念新、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准确把握中职教育规律、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2.召开行业专家与骨干教师研讨会

笔者学校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工作任务分析专家组,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与维修技工人才的需求,制订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学校又组织相关行业的专家和学校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的课程开发队伍,明确任务,研讨一体化教学计划和大纲,落实一体化课程编写人员,确定课程体系的考核与评价,建设课程资源,用工作任务来构建课程的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安排不同的专业课程和课时。

3.确定一体化课程体系

打破知识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为主导性的课程体系,体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制定课程标准、提炼工作任务、制订实施方案、改革教学方法等。

(1)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涵盖了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教学实施建议及教学考核等内容,要突出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以一体化技能训练为主的要求,按模块化编写,每周一模块,每节有任务,并且每一任务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分解要领和课时分配。

(2)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智力与身心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按照“教育性”要求对其进行“修正”的结果。按照生产过程的要求,将课程设计成若干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应对应一个实际的工作任务。在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实际应用中,通过与企业专家多次的访谈,笔者学校确定了表1中计算机岗位的6个主要工作任务。

表1 设计学习工作任务

(3)制订实施方案。根据“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原则,制订实施方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设计,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学校要求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学材选用、师资要求、师生配比、学习场地及设备要求等都要一一落实,并制定好详细的实施方案。

(4)教学方法改革。

①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发、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它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近年来,笔者学校成立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工作领导小组,大力倡导任务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中,笔者学校教师能根据本科的实际积极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探索与实践,并经常召开任务驱动法教学观摩课,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②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的工作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做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就各自的工作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的项目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以Photoshop教学为例,笔者学校教师用传统的讲授法讲解前两章的基础理论知识,将之后的每一章节内容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教学,每个项目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每个项目一般用7~8课时完成。

4.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

过去,技工学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而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已经不适用了。笔者学校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决定从根本上扭转理论与实习脱节的现象,开展一体化教学。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就自己制订,学校成立了相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工作。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要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要求,要结合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应更加具体地反映本课程的进度和课时安排情况、教师队伍安排、教学设备和场地安排、教学任务和目标分析、教学模式应用等。

5.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与评价主要以操作考核为主,具体考核分任务(项目)考核(30%)、平时考核(30%)和考试考核(40%)。

(1)任务(项目)考核。实行一体化教学后,笔者学校更突出对相关任务的考核,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共有10个任务(项目),每个任务(项目)占10分,共100分。每次任务(项目)完成后,教师都要进行相关的操作操作测验考核,并统计成绩。

(2)平时考核。平时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及学习态度,看其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以及完成的效果。

(3)考试考核。主要是学校规定的考试,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6.开展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一体化课程资源需依据一体化课程方案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材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是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条件和支撑。其中,学材指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材料,包括工作页、作业指导书、工具书及企业技术资料等。

(1)师资队伍建设。笔者学校通过内培外聘的方式,建成一支教育观念新、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准确把握高职教育规律、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师进修、培训、攻读高一级学位、到企业锻炼、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领域相关培训证书等方式,提升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能力、应用技术开发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促进“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形成。同时,笔者学校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计算机技师、硕士学位等,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学材建设。

①教材编写一体化。教材的编写要注重突出情境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各组对相关科目的课程进行一体化的教案编写,注重利用机房授课边讲边练的教学互动形式,在课堂上大量导入贴近实际的实例带动知识点讲解,形成教学特色。

②学习环境建设。职业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模拟职业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意识,并能使学生熟悉、掌握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和关键能力。因此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必须注重学习环境的建设,如对6个主要计算机工作任务岗位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见表2。

表2 工作任务学习环境设置

三、对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笔者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一体化课程改革于2011年开始启动。2012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为笔者学校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学校世界银行贷款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要求进行一体化课改,又加快了学校一体化课改的力度和进度。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又缺乏经验,在课改中遇到不少问题:第一,教师缺乏相关的课改经验;第二,计算机应用与维修工作岗位很多,根据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设计还要加强摸索,不断完善;第三,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还要加强,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学材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要加大实训室设备的投入和编写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的力度。

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由于它涉及面广、前期投入大、工作量多,因此笔者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行一体化教学,并不断完善。通过一体化教学,不仅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也得到激发。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毕业生一到工作岗位,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所培育的学生符合了市场的需求,也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顶岗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工程、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它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之间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围绕“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加强产学合作,将其建成特色明显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实践教学在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的结合。因为是针对高科技部门、技术密集产业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故要求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有一定创新潜力的技术和技术开发能力,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除此之外,实践教学在培养过程中还可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实现后续发展。

2.学科特色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其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是湖南工程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电气工程学科专业坚持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在全国电机、电器行业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声誉。本学科专业的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在湖南省高校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也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始终坚持培养面向全国电机电器行业从事设计与制造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出现的问题

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都有随课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大多为具体的理论课程服务,没有形成体系,整体优化程度低,模式比较单一,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较缺乏;部分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或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脱节;设计性的实践教学大多停留在书本上、图纸上,而结合工程实际的内容较少,实施性差;针对实际应用的实践环节对象陈旧,脱离实际;学生一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等。

三、顶岗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

1.基本思路

顶岗实践教学环节与其它实践环节不同。其一是所处学习阶段特别,执行时间一定要在学生已学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而专业课已开设一段时间后。其二是教学环境特别,执行场所一定要在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与工程技术人员或工人一起工作、学习,真实地进行工程综合能力训练。其三是学习目的特别,执行的目的一定是针对实际工作对象解决实际问题,面对的是立体的事物、交叉的技术,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理论上的问题。因此,顶岗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顶岗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实践技能训练为手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组织保证

(1)学校在四年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顶岗实习教学环节。顶岗实践教学设置为2~4周,一般安排在三年级至四年级的暑假或三年级下半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既修完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又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是结合已学专业基础理论理解、消化专业知识的最佳时期,既有理性认识,又可增强感性认识。

转贴于

(2)学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互利的合作关系。学校在企业创建实习基地,签订长期产学合作的协议,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顶岗实习基地,委派有经验、能胜任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高级技术工人给学生集中讲课,指导学生现场操作,形成良好的“师徒”关系。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攻关课题。再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实习的学生中择优挑选满意的学生作为企业的后备人才,提高了学校的一次就业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3.顶岗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执行办法

我校在各企业都建有实习基地,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方向的不同,把学生分散到企业的各个分厂和车间,采用岗位轮换的办法,安排学生从事技术、管理、生产等不同的工作岗位,按每个岗位的性质不同,定期轮换,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际工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顶岗。

2004级的学生在湘潭电机集团顶岗实践教学期间,电机专业方向的学生不仅要在生产电机零部件的结构件分公司下料车间、零件车间、线圈车间、模具车间顶岗实习,而且还要在电机事业部的大电机生产车间、中型电机生产车间从事电机局部装配、整装、调试以及型式或出厂试验等工作。对于电器专业的学生来说,电器结构的表面现象不难理解,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结构形式对产品的性能有何影响就不那么容易掌握了,尤其是触头电弧的燃烧过程与电弧熄灭需采用的措施,抽象的书本知识是很难理解透彻的。通过顶岗实践教学,学生亲手安装触头、灭弧室,调整触头结构参数,进行出厂试验,在生产过程中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交流,再对照书本上讲过的理论知识,从理论到实际,从浅到深,从表面到内涵,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完全理解,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四、顶岗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

通过顶岗实践教学后培养出来的学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1)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2)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明显提升。(3)自信心明显增强。经过各个岗位的轮换后,学生还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真正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毕业时有目的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在顶岗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收获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技能的提高上,而且还塑造出了胆大心细,不迷信书本,实践出真知的创新意识。在人际方面,毕业生还充分认识到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宽容的为人之道。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

[2]倪伟,马从国.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气教育,2007,(11).

第7篇

摘要:本文重点论述了基于网站项目开发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法在网站建设与开发课程中的应用,通过此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网站开发的工作过程,并通过真实的项目开发掌握网站网站开发技术。

关键词:;网站开发;模块化教学法;工作过程

技术是由Microsoft公司提出的动态网站开发技术。技术的出现使网站开发工作变得简单,工作效率大幅提高,网站性能更加强大。网站开发技术课程也相继在各个高校开设,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技术。从最初的.NET1.0发展到现在的.NET4.0,.NET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NET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因此各大院校都把技术作为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来讲授。那么如何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更容易的掌握技术,已经成为摆在各位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掌握一个网站开发技术首先要掌握网站开发工作的工作过程,因此笔者从网站开发工作过程入手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做完以后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

一、网站开发工作的主要工作过程

1.用户需求分析与处理

用户需求分析工作在整个网站开发工作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如果需求分析做不好那么将会导致网站开发工作费时费力,有可能会劳而无功。所以需求分析要求分析人员要严格按照“初始”、“细化”、“构造”、“移交”四步走的路线,对需要创建的网站进行详细分析,最后确定网站开发工作的可行性。

2.网站开发工作的项目安排

在做了大量的需求分析工作后,管理人员就需要对整个网站开发工作的完成过程进行细致的安排。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项目描述:描述网站的主要功能与作用,以及使用该网站的用户层次。

? 主要开发人员:对这个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以后,从公司挑选最合适的人员进行开发工作。根据项目的大小来确定具体的参加人员,一般应包括一个项目经理,一个项目主管和3-5个程序员。

? 应交给客户的相关文件:在程序设计完毕之后,要将所有用户能用到的源文件交给客户。包括源程序、产品使用说明书以及其它文件。

? 验收标准:网站应能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达到用户满意。

? 实施计划:包括人员分工、所需时间、需要的资金等。

? 系统运行软硬件环境:硬件环境包括CPU、内存、硬盘的最低配置;软件环境包括操作系统及数据库。

3.系统设计

详细的对系统进行设计,包括网站开发的层图、包图、部署图等。包括网站的开发环境:;+C#,MicroSoft Studio 2008。

4.子系统设计

通过子系统设计形成一个可用的、完整的解决方案,并且能够比较容易地将方案转换成程序代码。改过程将考虑在.NET标准三层架构基础上,将考虑所有的现实问题,对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细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公共类的设计、用UML建模工具创建网站用例、用户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通过这个阶段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的知道网站开发工作的全过程,为后续进行实际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网站的生成与

经过前期的一系列工作,网站基本已经搭建完成。再正式交给客户使用之前,测试人员需要通过本地的测试查找网站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将其修正。再对网站进行本地测试没有问题之后,我们可以生成并网站。在本机上网站需要有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做支持,否则网站将不能在本机正常运行。在本机运行一段时间后如果没有其他问题,可以通过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工具将网站上传到指定的空间,并分配网站域名,这时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该网站了。

二、基于网站项目开发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讲解项目的工作过程

在让学生进行实际开发之前,要将我们上文中提到的网站开发工作过程详细的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网站开发工作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自己该干什么的基础上才能从事开发工作。否则就会形成,老师讲的卖力,学生不知道怎么做的局面。

2.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重组

对于一个自然教学班级来讲大概学生人数在30-40人之间,如果所有的学生分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就会出现愿意学习的人会做,不愿意学习的人就会偷懒不做的情况。为了鼓励大家学习,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网站开发工作中,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项目开发团队,学生分别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例如有项目总监、项目经理、程序员、测试员、网站美工等。通过角色扮演可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要让学生感觉到他是项目开发团队中的一员,他对于整个项目的完成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分工明确

已经对小组成员的角色进行了定位,那么下面该做的事情就是要让所有人都动起来。有的人喜欢编程,有的人喜欢美工,有的人喜欢测试。总之,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付项目。

4.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在进行了细致的分工之后,如何保证网站能够按时的完成,这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有的学生虽然懂得了该如何去做,但是很多人都存在侥幸心理,让其他人去做就可以了,自己可以当旁观者。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学习到网站开发知识,并且保证网站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需要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要严格按照公司的考核制度来管理学生。对于项目的整体的进度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表,按照相应的时间段验收成果,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的将扣掉其考核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按时的完成项目,保证每个人都投入到实际的开发工作中。

三、教学体会

编程是一项很枯燥的事情,很少有人真正的喜欢编程。大多数考入到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对编程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有的人再学了一年多以后还是不能定位自己以后到底能干什么。网站建设与开发课程一般是在大二才开设,因此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什么是软件开发,以后自己能做些什么类型的工作。那么,通过基于网站开发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的实验,笔者能够感觉到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愿意学习了,因为通过项目开发他能够真正的感觉到自己的成就,学生可以使用自己设计的作品。当然,教学方法如何使用以及使用的效果如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继续摸索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为学生更好的服务,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 张灵芝.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教学——以“电力内外线工程施工”课程为例[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25)

[2] 郭艳萍,赵璐.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J]. 当代职业教育. 2010(11)

第8篇

【关键词】化学生产;化学工程技术;有效应用

1引言

化学工程技术是指将各种化学理论结合形成的有实践作用与意义的技术,在化学生产的实际应用中,化学工程技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借以化学设备的辅助,工作人员根据相关的化学反应生产出所需化学产品。其影响生产的因素较多,比如化学生产过程中应用的相关反应物,再比如生产时借助的各种设备等等。将化学工程技术应用于化学生产工作当中,很好地满足了化学生产实际的需求,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化学产品的应用质量。另外,不少人员也参与到利用化学工程技术合理处理废弃物的行列,从而发挥对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影响。

2化学工程技术应用于化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2.1提高化学生产的效率

借助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优势,包括期完善的理论应用基础和指导实践知识,工作人员要对现有的化学工程技术进行合理创新,不断优化化学生产模式和生产流程,使其最大程度促进化学生产效率的提高。

2.2化学工程技术有着比较完善的理论应用基础

对化学工程技术的研究中发现,化学工程技术有着比较完善的技术理论,使其应用的一大特色,也是开展化学生产的基础与前提。应用的同时工作人员需进一步渗透化学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特别是明确不同物质之间产生的不同化学反应,将此作为生产的依据,通过化学工程技术实现化学生产。

2.3化学生产技术应用类型多元化与丰富化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化学产品使用性与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市场上的化学产品越来越多元化与丰富化。在支撑多元化与丰富化的环节,化学产品种类的增加与广泛推广应用更是离不开化学工程技术的支持。在实际的应用中,工作人员需要坚持以化学原理作为实践应用的基础,对相关化学反应熟悉把握和应用,通过完善的理论合成技术指导实际生产。

3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实践应用

3.1绿色化学反应技术

众所周知,环保的问题是当前全球化探讨的热点,环境保护是我国首要任务之一,如今化学生产中应用化学工程技术,要积极将绿色环保的理念渗透到化学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这就要求优化化学工程技术,应用化学工程技术,减少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污染。绿色化学反应技术就是一种重要的,具有环保意义的新型化学工程技术,合理利用绿色化学反应技术,就要整合与改进对人们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危害的化学原料,清除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化学原料,减少化学生产过程直接给环境产生的污染,从而达到改善和治理环境生态问题的效果。比如化学产品尼龙的生产,之前应用的是含苯的石油化工原料,人们将其转换为生物原料,同样也能制造成为尼龙,还能有效保护环境,避免人体受到伤害。由此可见,绿色化学反应技术的应用原理表现为治理和消除化学污染源头,从解决污染源头的角度出发,为后续绿色生产提供快捷环保的环境。另外,绿色化学反应技术的应用还提倡人们多去回收和重复利用使用过的化学资源,节约资源,节约成本。

3.2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

要确保化学生产反应的顺利进行,化学反应的温度和压力都有各自的临界点,其状态在液体与气体之间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的实施达到效果。而同时具备液体与气体性质的物质,就是超临界流体。目前,超临界流体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已覆盖至医药工业、生物化工、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对其在化学工业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我国对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因此还需更深入的实践应用,借助现有成果,总结经验,才能促成发展。

3.3新分离技术

分离技术是通过利用不同的沸点,让不同成分依照其顺序在分离塔中进行分离,这种分离技术相对传统与落后,而新分离技术则是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应用和实施,在探索中加以改进,也逐渐突破了传统分离技术的应用瓶颈,发挥更大的价值与作用。在应用新分离技术时,工作人员还需借助信息技术,达到提高研究应用效率的目的。比如研究热力学传递性质,工作人员通过信息技术则能对分离过程有更快且更有效地促进。再比如应用分子模拟技术,借助信息技术又能促进分子分离,研发高效的分离剂等等。由此可见新分离技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有助于提高化学生产的效率,缩短化学生产周期。

3.4传热技术

传热技术在化学工程技术中应用非常普遍,其包含有微细尺度传热技术、强化传热技术等等,前者更多应用在微米技术与纳米技术的领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该技术通过利用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形成热传导与热辐射。后者则更多应用在机械调试传热当中,经过优化改革后更好地实现对外散热。要提高传热效率,尽量降低能耗总量,人们还提倡应用强化传热时控制冷热流体的温度,确保温差达到平衡的尺度。与微细尺度传热技术相比,强化传热在资金的使用与技术的价值方面更多,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4当前化学工程技术应用的现状分析

4.1化学工程技术还需进一步优化

尽管目前不少人认可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工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与价值,但不可否认化学工程技术依旧有较大的漏洞和缺陷,直接影响化学企业的生产。比如应用的滴状冷凝技术,常见的问题为该技术无法被最大价值利用,很多隐性的功能被忽略,而实际上滴状冷凝对推动化学工程技术应用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化学工程技术长期发展,相关部门与企业单位要重视对忽略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4.2需重视化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很多化学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普遍技术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差,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研发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众所周知,人才应用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对技术的掌握有着直接关联,生产企业必须注重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操作水平,借以提升生产效率,促进化学工程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化学生产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