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8 17:32: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特色文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文化礼堂;特色团队;组建;管理
随着文化礼堂的遍地开花,人们对文化活动越来越关注,对文化礼堂的软件建设也越来越重视,而抓好农村文化礼堂特色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已成为文化主管部门及群文艺术工作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有人说,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而业余团队则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实施者,也可以这样说,一个地方业余团队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和发展。而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农村文化礼堂的文艺团队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村落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礼堂的发展。
1 杭州文化礼堂业余团队类型和现状
就目前文化礼堂的文艺团队的类型来说,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1.1 自娱自乐型。自娱自乐这个层面的文艺团队数量最多。他们活动的特点是,自发组织,规模较小,灵活性强,没有硬性制度约束,可以利用各种不同场地,或公园、或社区空地、或房前屋后,见缝插针开展文娱活动。
1.2 规模发展型。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文艺团队。它们的特点是:自发组织起来的时间较长,人员较多,成员在自娱自乐的基础上,有了自我发展、自我展示的需求,他们渴望寻求对外拓展交流,但因为人才、师资、资金等诸多原因,致使文艺团队大多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精品节目少。
如何在缺人才、缺资金、缺专业人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这些在乡野中自由成长的业余团队的艺术水准,以满足群众日趋提升的欣赏水平和增强团队的自身造血功能,这是值得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2 如何组建文化礼堂特色团队
要因地制宜,要贴近群众、以人为本,群众基础较好的都可以先建起来。具体可归纳为“三突出”:
一是突出参与性。兴趣为主、民间艺术、戏曲、歌咏、龙狮、竹马、健身队、老年秧歌、排舞、腰鼓、民乐队、书画、摄影、象棋、篮球等普及面较广的团队。二是突出特色性。倡导“一村一色”、“一堂一品”做法。如临安上田村的书法队,每周二晚上培训交流,以书会友,吸引了100多位书法爱好者,并已创建全国书法之村。临安光辉村的农民画,非常接地气,不仅吸引了20多位成年人参加培训,还深受小学生的欢迎。三是突出引导性。富阳窈口文化礼堂,以村史、村貌、金宵传统为素材,排一台戏,全村总动员,每户人家出一人,以情景舞蹈的形式,把村史、革命传统和民间艺术串起来,演给游客看,由于每场演出几乎都由村民自己担任主演,总是吸引台下村民追“民星”,节目演了一年多,村民们还是很喜欢。常态化的演出激发了村民参加其它艺术团队的积极性。淳安县文昌镇油菜花艺术团,名声在外,这些年来,“油菜花”通过自编自排,推出了民族舞蹈、劲爆舞蹈、睦剧表演、快板表演等许多精彩节目,红遍淳安乡镇。在组建“油菜花”前,村里的妇女们晚上除了看电视、搓麻将、打扑克,没有其它娱乐活动了,参加“油菜花”后,妇女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了许多,队员们因为迷上了跳舞,回到家后,总是不由自主地边哼音乐边踩舞步,甚至在厨房炒菜的时,两脚也踩着舞步一前一后。心情好了,脾气也好了,这样一来老公孩子当然高兴。显然,文艺团队不仅是单纯的健身或娱乐,它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村民的心理。文化队伍的活跃,使得农村文化礼堂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娱乐场所,更多时候它呈现出的是传承和美乡风、传播道德文化的特质。
3 团队组建过程的具体做法
农村文化礼堂的艺术团队建好后,还涉及到管理和运转的问题,在设计活动和培育团队中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3.1 在基础团队组建过程中的 “三个注重”。一是注重通俗性。因为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在文艺团队中中老年人占了较大的比例,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针对这一实际,开展老年文艺团队辅导时,先就要注重“通俗”,注重“大众化”。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活动,在内容编排、辅导展示、操练表演上,都要做到“好学、好懂、好记”,注意适合老年群体。比如,像越剧表演、扇子舞、健身操,应该选一些技巧要求不是很高、演唱难度不是很大的项目,使老年文化活动顺顺利利地开展起来。二是注重趣味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动员、吸引和组织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就必须在注重文化活动通俗性的同时注重它的趣味性,以趣味吸引人参加。注重在“乐”字上做文章,在“趣味”上下工夫。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三是注重参与性。在组建团队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群众性和涉及面,要让有兴趣的人都能轻松地参与进来,以体现重在参与的精神;比如在组织腰鼓队、舞蹈队、健身队时,要根据参与者的特点来设计动作、编排队形、把握节奏、实施活动,在活动中要把“过程”设置得舒缓一点轻松一点丰富一点,让人们在丰富的“过程”中尽情参与、慢慢体味,最大限度地自娱自乐。
3.2 精品团队活动中的“四个结合”。一是送戏上门与自编自演相结合。在上级部门送文化活动中,演出采用专业团队与村民团队相结合的形式,既保证演出质量,又增加群众的参与度。如萧山“农村文化礼堂文艺走亲”巡演活动,走进了30个首批示范型农村文化礼堂,每到一村,来自萧山文艺界的明星们都与本土明星一起互动。二是传统民俗与现代特色相结合。团队在编排节目时,既注重挖掘和弘扬当地传统的民间艺术,并在活动中加以引导和利用,形成本村的文化特色。同时考虑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避免老人老味老一套,这样既传承了优秀文化,又丰富了活动内涵,增强了团队的业务实力。如淳安文昌油菜花艺术团,将情景剧、睦剧小戏、排舞、表演唱等搬上文化礼堂的舞台,既充满乡土味,又洋溢时代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三是团队展演和文化走亲相结合。首先,鼓励乡镇间、友好团队的文化走亲、联谊活动,通过各种合作进一步提升团队的影响力;其次,根据乡镇、村落经济社会形势,鼓励骨干自编、自导、自演、自赏,把群众喜闻乐见又贴近实际,富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搬上舞台,此举既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激发团队的荣誉感,又能争取政府支持。四是乡土人才和艺术培训相结合。首先,要充分发挥农村文艺人才的特长和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如淳安县文昌镇油菜花组合的队长是一位文印店店主,能歌善舞,能编会演,是文化礼堂艺术团队的灵魂人物,文化站长就介绍她到镇政府文印室工作,以腾出更多精力为文化礼堂的团队建设服务。其次,文化礼堂要积极提供排练场地和演出机会,并通过网上预约等形式安排师资力量对文艺骨干开展艺术培训,促进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村级活动的档次和品位,更好地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同时,输送文化员和骨干参加县、市举办的各类的培训,通过培训让文化员和骨干开阔视野,培养艺术感觉,在思想上解惑,业务上解渴、能力上解弱,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激发精神动力。
4 团队管理的“三抓”、“三建”
所谓业余文化团队“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说的是规范管理。
4.1 所谓三抓,就是以“抓阵地、抓队伍、抓特色”为抓手,抓出成效、抓出特色、抓出亮点
4.1.1 抓队伍。通过培养和锻炼,培养一支常年活跃在农村广阔天地的文艺骨干队伍。
4.1.2 抓活动。由文化站牵头,利用传统节日,暑期等农闲而又人气旺的时段开展“文化礼堂艺术周”、村“新春文化活动周”,文化走亲、团队联谊等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活动,对文化礼堂的文艺团队集中进行展示、展演、评优活动,活动安排在中心村的文化礼堂,要求辖区内的所有文化礼堂都组队参加,把平时松散的团队集结起来。
4.1.3 抓特色。文化礼堂在抓好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文体骨干团队建设的同时,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和挖掘特色文化、民俗文化。
4.2 “三建”指的是建立和实行团队的相关工作机制
4.2.1 建立奖励考核机制。制订文化礼堂团队的考核奖励制度,并要求做好活动档案和台账,每年进行检查和考核,评选优秀团队、优秀骨干、优秀作品表彰,奖励活动先进,保证团队健康发展。
4.2.2 建立扶持机制。扶持成长性团队,把形式新颖,有发展潜力团队,但尚未形成规模的团队归为“成长性团队”,在培训指导等方面予以扶持。
4.2.3 建立联动机制。实行多项工作联动制,文化馆、站都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把文化礼堂的团队建设、指导工作纳入式作内容,并确定量化指标。并在公共平台上,建立QQ群,实行例会制度,随时掌握文化礼堂业余团队的情况,解决业务上的需求。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
《道德经》中“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告诉我们:“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灵魂。”一个具有璀璨企业文化的企业其生命力必然是强大无比、仄仄生辉,璀璨的企业文化犹如神奇的魔力,使其员工在其金色闪光下游刃有余、不遗余力的工作,使企业与其合作伙伴拥有“义结金兰”、攻不可破的合作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张华丽明信片成就魅力无穷的企业,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企业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唯有高扬品质高雅的企业文化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1]”。各省农村商业银行于2012年改制成立,要使农商行在在众多同行业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构建独具农村商业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农村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之解读
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他们时刻都要有一种文化来调节和规范自身的行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体系、历史传统和工作作风,表现为企业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和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协调和激励,协调机制着眼于职工自身的能动性,则赋予人们以共同的价值观和思维、行为方式,是一种柔性的潜移默化的协调;激励机制在社会责任、企业的目标支持下为职工满足自我实现的愿望提供了手段。
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之所以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引进先进的法人治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经营管理,是为了紧跟时代节奏,适应发展要求。但是农村商业银行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以“农”为基点、以“农”为核心又包涵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这一特色是由它最初创立的目的是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决定的,其经营网点主要遍布于中国广阔的农村,主要客户是被看成弱势群体而又是刚刚崛起的新时代农民。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承担着农村与城市之间主要金融业务往来。开拓创新企业文化精神是使它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支柱。
二、构建意农村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农村新形势呼唤农村合作银行拥有新的企业文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巨大成功,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经营逐渐展开,农村的信贷业务骤增,农村商业银行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以良好的“法人治理”现代企业文化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第二,激烈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更需要我们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信誉,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第三,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信用社的后身,既继承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历史责任,也保留了农村信用社单纯、封闭和乡村化的“企业文化”[2],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员工是不堪一击的、老化的、没有战斗力的,因此,我们必须塑造一种新的企业文化来做为农村商业银行全体员工的最高行为标准和规范,为农村商业银行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构建独具农村商业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
《金融时报》的记者在2003年对全国金融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座谈会所做的短评已经指出:对深切体验着金融改革与开放的带来的文化大震荡的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特别对于进行公司治理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企业文化还像一只芳香扑鼻、色泽诱人的大苹果,想吃却不知如何下口[3]。十几年探索之后,中国的金融企业文化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们农村商业银行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源,但只靠借鉴远远不够,事物各有千秋,关键我们自己还要据实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一)“爱”字当头以人为本,“农”字为中心扬职业道德,培育诚信文化,树我农商行良好信用形象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以人为本可浓缩为三个字,那就是“要爱人”。常言道“大爱无疆”,爱是一切困难的软化剂。对于我们农村商业银行爱要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爱我们的客户,融入乡村文化。招银较早推出了“客户是上帝、也是亲人”等理念,要求员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给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农商行之所以以“农”字为品牌,是因为它服务三农,形象定位于百姓银行,区域定位农村市场,客户定位于广大农户;品种定位于农村小额信用贷款[4]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大多是农民朋友,通常人们对具有斤斤计较、爱贪便宜的小农思想的农民报以很大的偏见,难缠、愚钝、无知是对农民朋友的惯有的评价。理解农民,消除偏见,做好农民的理财管家,把当地的乡村文化融入我农村商行企业文化里面,这是农商行特色文化的一个方面。小额的品种贷款更需要农商行的员工耐心、细致的职业道德素养。第二,爱员工。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网点60%以上设置在经济、文化等落后的农村,相对于繁华的城市,农商行的员工的心理极为容易失衡,呈现出心情浮躁和情绪波动的状态。要守住员工的“心”,就要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知识竞赛、歌唱比赛等,其次为员工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形成“你追我赶、能者多得,兼顾大局的和谐文化氛围,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
(二)“改”字推进,完善经营制度管理,引进人才,培育创新文化
美国经济学家科特研究表明要使企业长寿并使业绩持续增长,必须建立与市场环境适应度高的企业文化,不断创新是银行基业长青的秘诀。首先、创新始于改革,农商行企业文化改革就要革掉脏乱的旧环境与精神面貌、粗暴的旧服务态度、封闭狭隘的旧思想观念,创立因地制宜的科学管理制度,如制定详细的卫生管理制度、与时俱进的礼貌礼仪制度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等,以优美整洁的办公环境、员工整齐的仪表仪容、文明友好的态度服务于客户。其次“因您而变”,创新个性化金融产品,在客户的心目中树立起个性化特色形象,亲民便民利民,才能最大限度地赢得市场。如中行凭借丰富的外汇经营经验和完善的全球网络,成为外汇业务的首选,以此为鉴,要使“农民发家致富就找农商行”成为农民的口号,我农村商业银行也要凭借覆盖中国99%农村经营网点及企业雄厚的实力把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办成独具特色、不可取代的金融产品。
企业培育创新文化,重中之重是“引进人才,培育人才、重视人才。”首先,培育杰出的银行家,《创造卓越》一书指出领导者应具备应变力、敏感力、忍耐力、远见力等品质,既是战略策略思考家,又是企业文化的培育者。在花旗发展历程中,先后有10多位总裁为花旗的存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农商行因主要在农村经营信贷业务,容易被“与农民打交道不需要什么高深的谋略”的想法所蒙蔽,新时代的农民需要理财能手,并会自主的选择理财能手,因此农商行也需要具有“农民”思想的银行家作为领导者,这样农商行才能有绘声绘色的创新理念;其次,着力打造人才平台,疏通人才通道,构筑人才高地,彰显人才效应,这就要求农商行敞开胸襟、不苟一格加强、保持对外交流,引进专业金融与企业管理人才,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以“稳”字求可持续发展,培育农商行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任何企业的未来目标都不是单纯追求规模无限扩大,而是追求规模与效益之间最好的平衡。实践过程中逐步培育成“稳健经营,持续健康发展”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农商行的生存发展之计。作为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农商行,由于它的起点低、底子薄弱、人员素质较低、受农村经济影响大等先天不足,在目前其经营形势良好的情况下,更要放眼未来,注重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使风险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操作环节和每一个员工日常行为中。首先,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始终秉承“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适时改善经营管理制度,调整发展方向,形成独具“农业”特设的风险防范管理文化;其次,加强法治化建设,使农商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国家的法律规章密切接轨,把法治理念融入到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中。最后,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切实做到为农民客户“量体裁衣”开发新的金融服务产品,以便产品适销对路,防范风险发生。
参考文献:
[1]浅谈农商行企业文化.http:///newsinfo.asp?/=248.
[2]范英健.浅议农村合作银行企业文化建设[J].经济师,2009(8).
[3]胡迎春.国内外优秀银行企业文化借鉴与启示[J].2006,ADF第1期.
一、用乡土资源创设幼儿园墙面环境,展现浓郁乡土气息
环境创设更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和幼儿一起,创设一个能激发幼儿学习探究的活动环境,培养幼儿创新精神,促进孩子多方面发展,是幼儿园创设环境的宗旨。在创设环境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教师是引导者,也是合作者,幼儿是学习者,更是环境创设的参与者。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提高幼儿能力、发展幼儿智力。
农村的孩子对农作物很熟悉,对当地风土人情也有所认识和了解,作为教师,在和孩子共同设计主题和用材时,和孩子共同商讨与寻找制作的过程中,若能充分挖掘有教育价值的农作物资源,紧密结合幼儿园课程内容创设环境,实行课程内容和环境的有机衔接,让墙壁说话,让环境育人,就能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如《认识花生》,我们可以把花生的实物展示给幼儿,并利用花生的生长周期图片充实环境,这个生长图片可以让孩子通过观察实物亲自动手制作,也可以让孩子或家长从网上搜索下载,到花生成熟的时候,幼儿可以用花生做成标本,也可以用花生的壳粘贴图案等。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时,根据季节的变化,植物生长成熟的先后,还可以不断改变环境,不断完善环境。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和同伴都有交流的话题,他们可以自己评判自己,也可以评判别人,在评价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创设墙面环境时,可利用的农植物很多,如玉米、稻谷、小麦、大豆等。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些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制成卡通图片,也可以直接用实物展示等等。这些农作物本身可利用的材料也很多,植物自身的种子、秸秆、叶、皮等都可以作为墙饰制作的材料。如用种子拼画粘贴,用秸秆辫、扎、用叶剪、贴、画,用皮包、裹、粘贴,不同的植物皮可以装饰很多图案、纹理等等,这样在装饰墙面时,可以拓展很多内容,在整个装饰的过程中,通过师幼互动,共同合作创设墙面,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孩子喜欢的,整个过程中,幼儿所获得的知识和快乐是无穷的,孩子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也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用乡土资源丰富幼儿园游戏环境,彰显幼儿个性色彩
很多农村幼儿园室内玩具数量少,品种也不多,无法满足孩子进行各种活动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和利用家长资源、农作物资源和社区等资源,发动家长和幼儿到生活中寻找和课程相关的物品,创设活动区角,为课程内容服务,为孩子的发展服务。如:“欢乐大家庭”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发动有条件的家长和幼儿从网上搜索各民族的服装图片,在画报上寻找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图片,教师和幼儿共同把图片张贴在活动室的区域,再让孩子从家里或缝纫店里搜集一些碎布,然后和幼儿一起,开办服装厂、服装店等等,由此还可以延伸出更多活动,如民族服装展示会,模特大奖赛等等。在《端午节》活动中,教师则可以让孩子和家长寻找和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和传说,寻找和端午节相关的物品和图片,在墙面上把孩子的图片展示出来,请幼儿说出各种物品的名称和用途,教师配上文字说明,在活动区角准备一些大米或泡沫板、碎屑,再准备一些绿色蜡光纸或实物棕叶,让孩子学包粽子,学做米糕等。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时令水果、蔬菜、农作物等,给幼儿添加或添画,利用各种植物的不同造型,让它们变成孩子喜欢的小动物,增加物品的灵性,用这些物品和孩子一起玩植物情景剧,激发幼儿的游戏热情。还可以利用农作物,开办农作物展销会,农贸市场,农产品加工厂等活动。利用各种植物的种子,玩分类游戏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还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并且,他们在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也是他们终身难忘的。
三、用乡土资源美化幼儿园室外环境,凸显园所文化
一、高度重视、整合力量,为建设特色文化村居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领导重视。县主要领导明确指出,要把创建特色文化村与建设美丽乡村、全域景区化、最美乡愁、农村新社区、特色产业相结合,实现文化与旅游、农业农村工作融合发展。二是组织得力。乡镇党委、政府和村(社区)把创建特色文化村(社区)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创建主体责任,确保创建组织实施。三是帮扶单位大力支持。县直各驻村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特色文化村创建。县人社局驻点洋坪镇金竹园村,积极为乡村大舞台筹措资金,率先在全县山区村建成了乡村大舞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驻点鸣凤镇北门村,帮助北门村在九子溪建设文化广场,并派工作人员指导广场舞培训,成功举办了九子溪新春联欢会。
二、科学部署、分类创建,为推进实施特色文化村居建设找准了方向
一是制定实施方案。结合县实际情况,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联合出台了《县创建“特色文化村(社区)”实施方案》,参与创建村(社区)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二是制定考核标准。重点实施创建“五大项目”,主要包括:设施设备、服务提供、文化队伍、特色文化环境、特色文化服务,分“自主申报、乡镇推荐、小组评审、验收命名”四个阶段完成。在具体的创建活动上,突出“乡村大舞台”建设,每个“乡村大舞台”从规划设计、评审报批、开工建设、竣工验收都实现严格把关,便于分类指导、突出特色。
三、明确责任、协调推进,为建设特色文化村居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是县级负责督查。组建创建特色文化村(社区)领导小组和工作考核专班,负责指导创建和考核验收工作,实行平时不定期指导和年终考核检查相结合工作模式。由县组织评审组到申报的28个村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等形式进行了考核,对纳入考核范围的每一个村,评审组严格按照事前确定的特色文化村实施方案进行对照检查,执行事前统一确定的评分规则。二是乡镇负责推优指导。各乡镇综合考虑各申报村(社区)的实际情况和文化服务工作开展情况,主动选取群众文化活动基础好、设施建设有力的村(社区)进行申报。三是村(社区)负责组织实施。村(社区)积极投资建设乡村大舞台、文体小广场、购置音响设备、文体设施器材,并积极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全县已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务站52个,招募志愿者2500余名,培育乐器、声乐、绘画、摄影等8支稳定的文化艺术辅导队伍,腰鼓舞、彩扇舞、健身球等10支特色团队,全县拥有120支广场舞队伍、59支民间文艺团队。
四、健全机制、规范管理,为成功打造特色文化村居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是实行动态管理。特色文化村(社区)实行总量指标控制和动态管理,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每年组织一次评审,决定当年新命名村(社区),同时对已通过命名的村(社区)进行复查,对后续工作保障不力、有明显退步、在一定期限内经整改达不到要求的村(社区)予以摘牌。二是实行资金奖励。对新命名的“特色文化村(社区)”按“以奖代补”的方式,当年给予3万元奖励。已获得命名村(社区),每年复验一次,复验保牌后按2万元予以奖励。
学校文化是学校中的全体师生在一定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所依循的行为方式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打造特色文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要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美育德”表达了德育与美育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尚美”文化对和谐人格、健康人格和理想人格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
二、项目建设内容
(一)创设“尚美”校园环境——优雅“外壳”传神
1.校园环境布置
清新、淡雅成为陈桥中心小学校园环境关键词,一草一木会说话,一墙一壁皆育人。
2.班级特色主题布置
一年级“求乐”之美、二年级“求美”之美、三年级“求善”之美、四年级“求真”之美、五年级“求实”之美、六年级“求新”之美。六年级毕业时,学生对“乐、美、善、真、实、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绽放儿童美丽心灵。
(二)丰富“尚美”课程内容——化育美的心灵
1、开发学科特色课程,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自主学习”意识
学校以语文基础课程为主,开发了《古诗文赏析》、《弟子规》诵读等使学生享受中华传统之美;
2、开发班级特色课程,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自强生存”意识
我校各班级根据校情、班情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班级的大小事务设置为若干个岗位,通过学生自主申报、公开竞岗、同学评岗、定期换岗等方式,为每个人的成长提供自我管理的舞台。
3、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特长发展”意识
(1)经典诵读校本课程。(2)茶艺文化校本课程。(3)科学探究校本课程。(4)体艺发展校本课程。
(三)打造“尚美”求真课堂——促进生命成长
学校积极探讨“自主习得-自主探索-强化训练”的农村小学高效课堂,以课题促课改,以课改促质量,以质量促特色的策略来培育“尚美”特色的课堂文化,令“美”的旋律贯穿课堂,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尚美启智、以美育人”的尚美智慧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美”的熏陶。
(四)放飞“尚美”幸福梦想——涵养精神生命
1、教师之美
(1)美在责任。(2)美在大爱。 (3)美在团队。
2、学生之美
(1)美在学习求真。(2)美在做人求善。(3)美在言行求美。(4)美在性格求乐。
三、项目预期效能
(一)创设了以“尚美”为主要元素的学校文化。
(二)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三)切实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出发,选择恰当的教育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农村初中建设校园红色文化的迫切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信息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内容极富诱惑力。青少年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充满兴趣,分辨能力却很薄弱,最容易受到网络不健康信息的影响。与之相对应的是校园生活单调乏味,传统的德育方式苍白无力,班会课常常是老生常谈,学校教育所提倡的“主流文化”“主流价值”正日益式微。加之,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家庭监管无力,于是农村学校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生”。这种危机愈演愈烈,令家长、老师都感到头痛。加强校园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的建设,提升正能量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二、农村初中建设校园红色文化的误区
在农村,教育者们普遍对校园红色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简单化倾向,学校领导关注最多的是校园墙壁文化的布置,但忽视了对校园红色文化的活动过程建设。
短期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三分钟的热度”,兴致勃勃地尝试了几周之后,由于看不到明显的效果而慢慢放弃了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努力。
形式化倾向,表现为形式主义、做样子,为了评比的进行而展开,评比结束后立刻“回归自然”。
三、农村初中建设校园红色文化的几点建议
1.提升意识,强化育人观念
党的“十”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广大青年能够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强红色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担负起一代人的历史重任。这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务必以《中学德育大纲》为指南,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
2.与时俱进,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二是信息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处理、传递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信息化时代,教育者只有熟悉了网络特征,才能够更好地接近学生、教育学生。
3.积极创新,丰富活动形式
叶澜教授认为:“学生每天在校的校园生活就是与日常活动相关的。正是这些日常生活的方式,对每个学生在校园中的地位与心理健康,自我认识与社会交往以及一系列的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持久和深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初中生,校园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尽可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完全可以成为一种丰富校园活动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重要手段,如我们可带领学生走进一些传播正能量的网站,通过网络参观一些红色教育基地,观看红色影视,了解国际发展形势,感受中国力量,学习党的重要思想理论,等等。
行为方式是在一定价值观和态度的指导下形成的,也是一定价值观和态度的支持力量,但是行为方式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态度往往只能在行动中才能得到体会。因此行动可以改变人的价值观和态度。
面对时代的大潮和农村教育的现状,教育者必须站在现代化潮流的浪尖上,深切认识文化育人的作用,敢于革新,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勇于探索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途径,为培养国家需要的现代化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 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43.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5―0023―01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要求城乡学校在校长队伍、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资源配置方面达到均衡合理,更要求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内涵,尽力缩小与城区学校之间的差距,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因此,农村学校应该抢抓机遇,创办特色学校,以特色增内涵,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学校特色是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先进的、优秀的、稳定的并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貌。农村学校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让每一个学生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必须克服地理环境、师资水平、教学条件、办学规模、教育质量的限制,破茧成蝶,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特色,进而提高办学内涵。
一、树立特色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生存基础、生存动力、生存愿景的有机构成,而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化办学理念则能凝聚人心,引领团队明确奋斗目标,激励师生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办学理念的确立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切合本地实际,切合学校实际,切合学生发展实际。办学理念的确立要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一定要继承原有的办学理念,结合时代特点确立新的办学理念。从学校文化、制度、课程设置、师生活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让办学理念不能停留在纸上,停留在墙上,停留在嘴上,要落实在学校的计划、课堂、活动中,落实在师生的行动上。
二、打造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挖掘其内涵,发扬其优点,凝练其精神,累积其底蕴,形成新亮点,体现学校的个性特色和办学追求。特色文化建设应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实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做到学生喜闻乐见,不可盲目照搬。特色文化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生约定俗成的好习惯一脉相承,包括师生的价值追求、校园文化氛围、制度文化、人际交往文化、行动文化等等。因此,要在办学理念的统领下,对校训、校徽、校歌、校刊等重新定位,对学校管理制度重新梳理、修改完善,对教室等地的布置要体现办学理念,体现其特色。这些目标达成后,校长要带领全校师生认真落实,精心打造,不断提高办学内涵。
三、形成特色管理
学校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也不同于行政管理,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一所学校的管理特色就是花费较少的管理成本,而追求更大的管理效能。如何使全体教职工的团队作用发挥的更好,如何使全体学生静心学习,和谐共处,追求更好的学习效果,如何使一所学校的后勤管理、时间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综合起来就是一所学校的管理特色,它既包含一所学校所有的管理制度,也包含着一所学校的文化传承,即这所学校师生的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取向等等。
四、建立特色教学
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工作,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创建特色教学,关键是要形成课堂教学特色,就是要在原有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使课堂教学更加回归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结构,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的学习过程,都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特色。由于这些学校围绕各自的教学特色,积极打造,做大做强,使他们彻底摆脱了落后薄弱的面貌,而成为当地甚至全国的名校。
五、培育特色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最能体现办学个性及特色,而特色课程的建设也最能体现师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性,也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爱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成都草堂小学“诗歌教育:诗意的方向,最好的自己”,广东番禺沙涌小学“花样跳绳:跳出健康,跳出快乐”等,这些学校发挥他们的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成为了特色名校。
六、开展特色活动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就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也就是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同时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以及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较低。近年来,各地花费不少财力建成的镇、村文化设施,“门庭冷落鞍马稀”,终日难觅村民的踪影,少数甚至沦为聚众赌博、的藏污纳垢之所。二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各地的送戏下乡、送演出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在农村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农村文化工作者辛辛苦苦组织的文化活动,却总提不起广大农民群众的兴趣。很多农民反映,舞台上那些似曾相识的“舶来品”,没啥意思,与其跟着凑热闹,还不如在家睡大觉。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则
1、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
社会伦理要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而发生进化,这中间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又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新文化的产生,并在历史的运动中发展、演绎和嬗变。“和”是社会存在的最好境界,人们无不期望“和”。新时代的“和”应当是和谐社会之“和”,这个“和”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追求的“和”
更具有丰富的内涵。“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标准和内涵,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技日益发达、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对“美”的追求更是丰富多彩、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人们既要享受历史文化之“美”,也需要享受外来文化之“美”和新时代创造出来的更多的暂新的“美”。
2、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
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农村文化建设才算真正起到了引导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达到了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的目的。由于农村社会化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决定性影响,建构新时期既能体现农民价值观追求、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体系,则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个价值观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农民群众共同的道德价值观,集中体现着广大农村、农民的文明程度和文明进步。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想真正取得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要有新招子、新作派、新气象、新风貌。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更加注重自觉创新,实现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手段的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
1、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
致富奔小康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很好地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努力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不断增强文化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见,将侠义文化向广义文化延伸,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
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可以使他们在劳动之余不出村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保持其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利用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措施
1、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根本上说,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的现状,还得立足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种文化”。
首先,要保证农村文化工作有阵: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阵地,现有的小广场、礼堂、戏台、堂屋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更新内容。其次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再次要培养一大批具有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艺人和“土专家”。散步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同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星星之火可以
燎原”。这些“种”下去的文化火种,将会日益影响和带动着农村文化的发展。
2、包装特色文化乡镇提升文化品位
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古镇,是瑞安农村文化特有的一种资源,用活、用好这种资源无疑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一个途径。市里不少重点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人文景观、美丽的自然风光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加大对这些乡镇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广泛开展特色文化(艺术)之乡(镇)的创建活动,使之成为各地农村的特色文化产业。并且加强指导、组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形成品牌文化项目。
构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关键是要使文化建设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持久、主动的文化经略意识,积极应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文化挑战,增进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根深叶茂,滋养着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发展起来。(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德)卡尔.曼海姆(Kar1Mannheim)著,刘继同、左芙蓉译,文化社会学论要[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陈崎嵘,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人民网,2005.3.19
[4] 谢金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步思考,当代农村-2005年5期
[5] 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