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青少年网络宣传

青少年网络宣传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8 17:32: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青少年网络宣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青少年网络宣传

第1篇

精心筹划网络宣传方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认真拟定具有可行性的活动方案,并落实责任分工,明确活动目的,突出宣传实效性,使整个活动有序推进。

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学校发放网络安全知识宣传资料256份,还采用校园广播、电子屏、黑板报、网络安全知识问答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既营造了网络安全宣传氛围,又增强了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

讲一堂网络安全专题课。学校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充分利用班级信息技术课,围绕“青少年网络安全”主题讲一堂专题课,让学生通过图片、信息以及教师的讲解,真正体会绿色上网的意义,并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开展一次绿色上网签名活动。以各班级为单位制作签名横幅,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签名活动,体验绿色上网,确保网络安全宣传活动深入实效。

第2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 将120名≤18 a的青少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名。实验组以自尊、自信、人际关系、压力应对,以及健康使用电脑和网络为主题进行干预,40 min ・1次・w-1,共干预4次。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内进行与本干预无关的课程。干预前后采用自编问卷、自尊量表、网络成瘾量表进行评定分析。 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自编问卷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t=2.781,P<0.01);干预后两组间自编问卷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635,P<0.05)。自尊量表评分干预后与干预前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网络成瘾量表评分两组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干预后自编问卷单项因子回答正确率较干预前普遍提高,对照组多项因子回答正确率普遍降低。 结论 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高危人群进行心理行为干预,能有效提高对网络成瘾问题的认识和对网络的正确使用。

【关键词】 网络成瘾;心理行为干预;青少年;自尊量表;网络成瘾量表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in teenager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in teenager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Methods 120 teenagers ≤18 year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experiment(n=60) and control group(n=60). Interventions such as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essure coping and healthily using computer and Internet were given to the experiment group for 40 minutes/once, once/week, a total of 4 tim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irrespective subject to the interventions in corresponding period. Assess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SMQ) and the Selfesteem Scale(SES) and th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IA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Score of the SMQ of postinterven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reintervention(t=2.781,P

【Keywords】 Internet addiction ;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teenager; the SES; the IAS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显示,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而青少年对网络功能的认知程度与网络成瘾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2,3]。为此,本研究参考前人研究结果,以Davis提出的网络成瘾模式的认知行为模式(cognitivebehavior model)[4]的病因链中低自尊等非适应性认知、不适当的上网行为、社会孤立等为干预重点,期望能有效减少网络成瘾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6年11月广东省乐昌市≤18 a的12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名。实验组男32名,女28名,对照组男30名,女30名。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由具有心理治疗经验的临床心理、精神专业医生以自尊、自信、人际关系、青少年压力应对、健康使用电脑和网络为主题对实验组进行干预,40 min ・1次・w-1,共干预4次,干预时间固定每周五上午进行。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内进行与本干预无关的课程。

1.2.2 干预内容 每次干预分为理论观点传授和互动两部分。在“自尊、自信”干预主题中,讲授自尊、自信的内涵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家庭对于个体自尊和自信的影响,不自信的负性影响;在互动环节中,让学生练习如何表扬、欣赏别人,如何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表扬,并对在夸奖别人时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培训;在“青少年压力应对”干预主题中,讲述压力的形成、压力与情绪的关系,相关的心理应激源、压力曲线,并与学生讨论个体面对压力的本能反应以及建设性的应对方式等;在“健康使用电脑和网络”的干预主题中,干预者与学生通过双方的互动,共同探讨使用电脑的好处与坏处,电脑和网络成瘾的原因和表现,并介绍如何正确使用电脑和网络,以及时间管理的策略和技术。

1.2.3 测评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内容涉及网络特性、健康的网络使用、不健康的网络使用、青少年自身特点与网络使用、时间管理、压力应对以及自信等26个项目)。应用自尊量表(SES)[5]、网络成瘾量表(IADI,北京大学心理系)对两组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测查。测查前由研究者宣读指导语,集体施测,当场收回问卷,对问卷测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各问卷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各问卷测评结果(略)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表1显示,干预后实验组自编问卷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极显著性(t=2.781,P<0.01),两组间自编问卷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635,P<0.05)。SES评分干预后与干预前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IADI评分两组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2 自编问卷单项因子回答正确率 实验组干预后自编问卷单项因子回答正确率较干预前普遍提高,正确率提高较显著的因子为“网络空间所特有的三大特性(10.64%提高到29.79%)”、“面对压力的本能反应(59.57%提高到80.85%)”,“网络使用不当可能引发的躯体症状(19.15%提高到37.17%)”、“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常见类型(19.15%提高到42.55%)”、“合理利用电脑和网络的方式(4.26%提高到44.68%)”、“网络使用不当可能引发的人际关系问题(10.64%提高到42.55%)”等。对照组除个别因子回答正确率有所提高外,多项因子回答正确率普遍降低。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干预后各量表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无明显改变。实验组干预后IADI评分较干预前有所下降,虽然组内、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较对照组下降幅度大;自编问卷评分干预后有显著提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实验组干预后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知,较对照组更加充实。多选题部分,涉及电脑和网络成瘾的原因、表现、使用常识等方面知识较多,干预后实验组得分显著提高。实验组通过“健康的网络使用”干预后,开始了解和接受电脑和网络使用相关信息,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化成为自己的认识。两组干预后与干预前SES评分无显著变化,可能与本次干预的时间有关。自尊是一个长期形成的、内隐的概念,要在短期干预基础上实现量表得分显著差异的改变是不太现实的。今后若能增加每周干预次数,逐步形成一些简单行为的改变,对切实提高学生自尊、自信更具有实际意义。

将实验组IADI得分较高者作为“潜在成瘾个体”,并对IADI量表分维度进行前后测评比较,尽管差异无显著性,但“潜在成瘾个体”在行为指标,即上网重要性、上网时间延长、戒断症状三方面得分皆有降低,表明相关行为有所改变;而在情绪调节、负性影响、复发三个维度上得分没有降低。由于被试并非已“成瘾个体”,本身并未存在大的生活负性影响和反复戒断网络的行为,而短期内也不易改变个体情绪调节。可见,此干预方法主要针对于改善个体的网络行为。

在网络成瘾治疗与干预中,基于干预对象的网络依赖程度轻重不同,干预对象数目不同,干预内容也有所差异。如针对个体的,Hall&Parsons[6]的认知行为案例报告,杨国栋[7]对成瘾者的药物治疗等,还有杨彦平等所作的团体治疗。而本次尝试性干预中,针对初中生这个“高危群体”,以班级为单位,对电脑网络知识进行宣传普及,促进个体对自身的正确认识,训练其学会恰当的压力应对,逐步纠正了学生不适当的电脑和网络使用行为,避免造成社会孤立,引发恶性循环,使网络成瘾的病理程度进一步加深。

参考文献

[1] 黄芩.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J].职业与健康,2004,20:98

[2] 蔡春岚,李晓驷,董毅.合肥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危害性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57

[3] 路英智,张勤峰.网络成瘾现象[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468

[4] Davis RA. A cognitivebehavior modal of pathology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187

[5] 汪向东.自尊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8

[6] Hall AS, Parsons J. Internet addiction: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2001,23:312

第3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交流主体;网络心理;网德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网络时代已悄悄地向人类走来,它正以立方级的速度逐渐渗透到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而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弄潮儿,正因为如此,随之出现的青少年网络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无规范性的特点,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青少年将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和潜在影响的威胁,患“网络心理障碍”和高科技犯罪的危险程度增大。如网络黑客、网络婚恋、网络诱骗的网络伦理问题日益突出,这些网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公害。目前,青少年的网络伦理非常淡薄,据《扬子晚报》报道,最近一项在上海部分中学做的调查显示,四成多学生崇拜黑客,三成学生有当黑客的念头。而据《北京青年报》日前报道,新疆乌鲁木齐警方日前侦破一起电脑黑客非法侵入攻击政府网站案件,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年仅17岁的在校学生。青少年问题研究者呼吁家长和学校,更是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网络伦理,加强网德教育刻不容缓。

网络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当自由的空间,能尽情地翱翔于网络天地成为众多上网冲浪者登陆理由。我们应该发现,人在互联网上交流方式繁多,有OICQ聊天、E-MAIL交流、BBS版面活动以及网络游戏等。人在互联网上的交流确实很特别,有文字记载以来,甚至自史前时期人们所积累下来的人际交往规则,在这里很多已不能适应,比如说在网上说:“你是王小二吗?”回答者曰:“Y”。那个“Y”是E文的同意、首肯,还是骂人的方言,我们不得而知。还有诸如像表示再见的“886”,表达爱情的“521”,在加上许多网络上新定义的情绪符号代码。因为网络语言是易歧意的,电脑上的语言是数字、符号、文字的溶合体,所以需要你有如求证哥德巴赫猜想还难以求出正解的耐心,去领会其中ID猜想正解。所有这些,无非是满足人的与生俱来的好奇——这是人性中最难以说清它是优是劣的特征。

网络交流中的这种语义不确定性,便产生另一相关弊端,即交流主体的不明确,就很容易产生网络伦理问题。因为青少年有着很强的猎奇心理,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人,体验各种新奇的感觉,而在有规律的家庭生活中,在制度化的学校里很难有机会来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而在这虚拟的网络空间里,青少年的自主选择性达到了最大化。网络创造了虚拟的时空,它让主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环境,它利用计算机的高速处理数据能力,及时地跟踪处理在主体感觉器官上的输入与输出的信息,网络中感觉性的互动性方式打开人们认识他人的新视窗。

但是,网络交往中由于交流信息的部分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可识别身份的“社会情景暗示”,人们只能从计算机屏幕上闪现的文本去判断他人,因为缺少了必要的交流信息,人与人相互所留下的印象也是不完整、不真实的。缺少这种非语言行为暗示,信息的发出者很难通过信息表达某种情绪,交流者享受更多的自由却较少得知对方准确的个性定位。有这样一个事例,一名刚刚过十六岁的女中学生,在网上结识了他自称20岁的一名网上情人,在现实中见面,才发现此“情人”是已过40岁的中年妇女。

网络上的交往确实有积极的一面,网络的博大扩展了青少年人际交流范围,加速了信息的滚动式传播,但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虚拟性,加之青少年好奇心强和自我辨识控制能力不强的自身特点,很容易走向消极的负面。随之产生了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当前社会出现的网络婚恋问题,这种网络的虚拟婚姻正对青少年的家庭模式传统观念造成冲击,正像著名心理学者黄剑在《“网络婚恋”的是与非》一文中指出:网络婚恋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传递电子信号来交流双方感情的婚恋方式,这种与传统婚恋观念完全不同的新问题,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后果和法律问题,足以引起人们对此的理性思考。

青少年容易产生网络伦理问题,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青少年认知能力和自我统一能力还不强,主观自控能力较为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和学习压力增大,然而许多青少年当遇到个人心理问题,不愿同亲朋好友倾诉,更不愿与陌生人面对面谈。那么,网络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便利场所,正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在网络当中,能使人对自己的知觉结果产生新的认识,对自己很容易产生新的价值观定位,从而有的人会把匿藏在内心深处,在现实中不敢显露的,如偷窥探隐欲、凶残好斗、喜恶作剧等不良嗜好表露在无人监督的网络里。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一块很好的“作案场所”,也因此随之产生了大量有悖于网络道德的案件。

网络交往的巨大魅力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不再受繁琐的条条框框限制,不再担心是被动地接受者,不再担心自己的观点孤立,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最佳化地表现自己。但网络交往毕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如果陷入其中,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金伯利·杨格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网络心理的主要特征为:开始先感受上网的无穷乐趣,通过上网逃避现实,下网后烦躁不安,为享受上网的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的上网费用。有的宁可荒废学业,也要与网络为伍。他们安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几乎没有克制与约束,处于失控状态。这种心理迁移到现实中来会带来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适应不良。

网络上有着各不相同的虚拟情境,当这些情境与现实发生重叠时,青少年会感到无所适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12—20岁的青少年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Identity)与角色混乱(RoleConfusion)”的矛盾。当网络屏蔽了青少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时,他们会以为“网络之镜”中的他们就是真实的生活,从而迷失了方向,造成了青少年角色认同的混乱,不能理性地行使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大体上网络心理障碍往往分为两种: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和网络双重人格。具体表现为上网时间失控,沉湎于游戏,依赖虚拟现实并由此忽视了现实的存在,或是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常常导致离开了网络以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丧失,出现角色混乱,人格等偏差。他们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其现实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几年前的超级电脑病毒CIH,曾导致了几十万架电脑即时瘫痪,给电脑用户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制造这种可怕病毒的竟是一名平时表现良好、文质彬彬的台湾大学生。众多心理学者认为:网络在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同时,无情地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引发了许多心理危机。

网络确实是一个非常自由的空间,人类的文明在这个空间里不断地向前推进。然而,伴随而来的一个副产品,就是网络的无序性,网络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网络犯罪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在增大,网络的负面影响还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道德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尽管我们面临了种种困难,面对网络时代出现的伦理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彷徨失措,更不能坐以待毙,我们所要做的是采用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去关注青少年在网络犯罪,去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我觉得目前可以从以下五点去做:第一、加强青少年网络建设,办好主流网站,占领网上思想的教育阵地,在网络上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第二、转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现代教学模式要和网络接轨,比如开办网络学校,开设网络课堂等,虽然目前也出现了这种模式教育,但无论是从规模和数量,还是质量上看我们都还有很长地路要走;第三、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建立网络诚信体系,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以及规范的网络伦理,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消除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消极冲击;第四、我认为最关键的一步,还是要推动网络立法工作,规范网络秩序,对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和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有学者还提出建立青少年心理在线咨询,通过网络上的BBS、IRC、Netmeeting、OuttlookExpressE-mail等系统对客户实时或准时实地地提供心理指导、支持,进而达到增进用户心理健康、促进用户心理发展的过程。目前,在线心理咨询已在知识普及、情感疏导、职业发展、心理测量、青年成长、危机干预、学习指导等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国内外社会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法国政府去年出台“校园网络规范”,规定学生如果以电子邮件散布诽谤、猥亵、骚扰、病毒等讯息,将会被取消使用帐号及校规处分,甚至可能要走上法庭。美国政府已成立了网络警察,并成功地破获了多宗网上案件,有效地打击了网络黑客的嚣张气焰;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我们国家出台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宣传活动已正式启动。该公约促使青少年与家长建立协议,其中包括每天上网时间,不浏览不良信息,不随意约会网友,不沉溺虚拟时空等,家长主动为青少年安装防火墙软件让年轻一代健康上网。

只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及时地开展新时期下面临的新生网络伦理问题研究,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并且勇于把理伦探讨后的成果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只有这样才可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时代或者说是高科技时代从严就不承诺给人类一个新的伊甸园,相反,它一再告诫人们,无数的新问题将随之而诞生,就像古希腊神话的潘多拉魔盒一样。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了困扰人类生活的一大危害,而网络伦理出纳入了人类道德规范的一大范畴里。网络是现代生活中的一把双刃剑,人类必须好好地利用它,用法律手段和道德规范去约束它,去维护它。只有这样,网络才有可能发挥其最大功利,造福于全人类,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同时青少年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是未来网络文明的缔造者,更是人类未来的主宰者,而处理好网络伦理问题是利用网络时代造福于人类的关键,因此关注青少年网络伦理问题,就是关注全人类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怡.虚拟实在论[J].哲学研究,2001(6)P:46

[2]奥格尔斯.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413

第4篇

关键字:互联网; 正确看待网络

随着网络的日益深入人心和广泛应用,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它就好像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海洋,里面包含极其丰富的资源,并且正以迅猛的速度渗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但是,网络上面的东西并不都适合青少年学生去学习,青少年应该怎样合理利用网络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使网络真正可以行之有效的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呢?

一、了解互联网可以我们提供哪些服务:1、用来收发信件的电子邮件服务2、进行用户交流的网络新闻服务3、信息查询服务4、远程可视会议服务和多人讲座的实时上网交流5、网上购物以及信息等。

二、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特点,通过对本校区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学生上网行为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而言,女生比较喜欢在网上浏览网页、给朋友发电子邮件、和朋友聊天、在线视频。男生则更喜欢刺激的网络游戏。但是从总体上说,他们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计算机网络操作的简洁性,加之青少年的好奇心驱使,凭借他们旺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一般能够很快掌握上网的基本技能,大部分具有熟练的上网操作能力。

其次,青少年在网上的交流对象和交流内容都非常的广泛。他们可以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交流,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什么文化背景,也不管交流的内容涉及哪个方面,总之是沟通无限。

再次,青少年网络语言不文明,污秽语言泛滥。由于网络缺乏对语言交流的监管和控制措施,青少年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因此他们在网上的语言就显得肆无忌惮。据数字分析调查:有31.5%的青年学生在网上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有89.3%的学生在论坛或者聊天室中遇到过别人使用不文明的语言。

四、正确认识、看待网络,就上网本身而言,当然并没有错,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中学生上网的利,肯定网络给中学生带来巨大帮助。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跨地域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查找到他所要的信息。这大大方便了中学生的学习,但是对于那些沉迷于聊天和游戏的学生,不仅耗费了金钱、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人际交往。

第5篇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犹如给现代人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绚丽多彩的窗户,它让人应接不暇,给人以无穷的欣喜,尤其对青少年的求知、娱乐、性格、心理、社会生活、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带来巨大的影响。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就具有了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努力规范网络行为

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操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因此,经常会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必须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环保意识培养,使他们懂得维护网络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网络环境,要从我做起,要具有公德心和责任感,绝不能有玩世不恭态度和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报复心理。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全社会的人都应该自觉维护网络环境。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上一个新台阶,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孩子才有明天,网络才有未来。

二、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者应当先受教育,必须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青少年上网的指导。

三、控制非法信息对学生的侵扰

随着国家对网络环境的重视,公安部门就网络环境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整治,一些知名的软件开发企业相继开发出专门用来隔离有害信息的应用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帮助了广大网络管理人员控制信息源。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位学生都上健康有益的网站,丰富大家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四、加强家庭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1、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儿童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2、家校互动。对于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严格规定他的作息时间,规定上课时间不得离开校园,加强值日检查,发现学生没有到校上课,就要进行跟踪调查,查明学生的确定去向,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进行教育。对于校外时间的控制,可以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参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规定自己孩子放学后回家的时限,严格控制其多余的时间。

3、制定合理的上网规定。直接和孩子商计上网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并坚持下去,可以避免与孩子就上网问题发生争执,也有助于孩子的自我约束。

4、设法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活动。可以让孩子在你的身边上网,也可以在网上安装监督软件,当你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活动时,你才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5、及时发现并强化孩子与迷网行为所做的斗争。一些孩子也能认识到自己迷网行为的危害,他们有时也会自觉做出一些与自己迷网行为进行斗争的行为。家长们应当及时发现并且肯定他们的行为,适时告诉他们,你永远和他们站在一起。

6、作为家长,对孩子在家上网,也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比如利用那些青少年上网保护专用软件,这些专用软件不但可以防堵、进滤不良网站,而且可以控制孩子上网时间,有的还具有推荐优秀网站的功能。

五、培养健全的网络人格

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之所以上网成瘾,是由于青少年自我发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上瘾,不能自控、自拔,究其原因,大多属于性格因素。一些孩子(如一些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藉慰,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这就需要教育者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信箱,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内容,设置校园网文化平台,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开设“网上论坛”自由讨论热点问题、新人新事、建立电子刊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学生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把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上转移开来。

六、加强网络法规宣传,倡导网络文明公约

对于同络的虚拟性,不少人对网络上的法律规定或规范熟视无睹,甚至公然违背。为了营造一个更美好的网络生活空间,在学校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可以倡导以下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骗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虽然仅短短70个字,“网络文明公约”却为我们的青少年在网上的行为提供了基本的言行道德规范,鼓励我们的孩子:信守公约,加强自律,做网络文明的实践者;积极学习,科学探索,做网络资源的开拓者;善于沟通,学会自护,做网络家园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龙锦华.青少年沉迷网吧引发的思考[J].金色年华.2008.

第6篇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道德教育 问题 对策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正在全球范围推进,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自上而下的生活方式,计算机及网络已日渐成为我们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必要工具,在我们欣喜地感受“校校通”工程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变的同时,网络的负效应却先期而至,尤其是因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超时空性等特点,其对青少年人格塑造带来的负面效应更是令人担忧,不少学生沉酒于上网聊天、游戏、网恋不能自拔,有的导致精神阻碍和心理异常,这些现象都表明学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 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1.1实施网络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2001年国家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在网络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

    如果无视网络道德建设,各种各样不道德、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就会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因特网的科学先进性就会被道德失范的网络行为所扼杀。由于网络具有全球性,各种各样的资源可以共享,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冲突,造成网络价值观念的模糊不清;又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突破时空的限制,摆脱现实世界的约束,与他人任意交流自己的情感,虚拟和现实的矛盾,造成人格冲突的加剧。因此,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

1.2实施网络道德教育是规范网络行为的迫切要求

    网络行为是网络社会所特有的交往方式。同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行为相比较,网络行为具有两个特点。第一,环境特殊。网络行为发生在一个由计算机、远程通讯技术构成的虚拟空间里,虚拟的环境产生了虚拟的情感和虚拟的伦理道德,但这种虚拟的东西并非虚无,它是现实世界的一种缩影和重现。这种特殊的环境和行为决定了由此引发的道德规范问题与传统道德规范既具有不同的特征又具有必然的联系。第二,方式特殊。即交往具有“虚拟化”和“数字化”的特点。网络社会的交往以符号为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接触越来越少,而是简化为人机交流、人网交流。此时的人以“匿名性”的“网络人”面目出现,通过网络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无限扩大,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各种伦理道德冲突也更加明显。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在这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网络行为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交往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巫待解决。传统的道德规范在评价网络行为时遇到了困难,例如它无法判定网络攻击的正当性。因此,实施网络道德教育是规范网络行为的迫切要求。

1.3实施网络道德教育是保证网络科学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网络的出现使得全球化的资源共享变为现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进行国际贸易活动、远程教育活动。但是,失范的网络道德行为却可以断送网络的科学先进性,网络黑客的频频出现,造成了世界范围网络的大混乱,网络道德的失范,造成了人们思想精神和日常生活的大动荡,因此,要把网络的科学先进性充分发挥,为人类社会造福,就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这也是保证网络科学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2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从内容上讲,网络道德教育尚未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网络道德指网上活动和交往所需要的,用以调节网民与社会、网民与网民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行为规范的总称。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就是在学校中对青少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并且能自觉地运用网络道德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的教育活动。

    目前各校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意识、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大多都有自成体系且常抓不懈的具体制度、措施,同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大多都认同这些方面的教育卓有成效,但大多数学校没有形成以网络道德为内容的专题性教育体系,没有针对网络道德的要求和学生上网出现的问题开展计划周密、内容具体的系列教育活动,甚至没有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和措施,在许多学校常规德育中很少涉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没有把网络道德教育与学生人格塑造、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等结合起来。

2.2从形式上讲,学校德育工作没有主动去抢占网络阵地

    目前学校德育的主要形式是以学科教学即课程为载体的德育渗透和以活动为载体的主题教育,利用网络开展各类德育活动还不普及、更不系统。纵观各类网站,专题性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栏目或内容与互联网上浩瀚的数据资源相比,有关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则显得数量上贫乏、内容上枯燥。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互联网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 War of eye balls),意即谁能吸引住网民的注意力,谁就会在互联网上取得获胜的优势。在对我国青少年类网站调查中,我们发现国内青少年组织类网站主要是各级共青团组织、青联组织、少先队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网站,也有个别妇联所属的妇女儿童组织建设的网站。学校德育还未把网络作为其不可或缺的阵地,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去抢占本该属于自己的阵地。

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和谐社会;网络;教育职责;文明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90-03

引言

在当今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坚持不懈和为之奋斗目标之一,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而图书馆的教育主要对象就是青少年。图书馆则肩负着极为重要的传播知识的神圣使命,因此,我们必须及时积极地根据当前网络和多元知识传播途径冲击下的新形势作出响应,制定相应对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到更大的作用,这不仅是图书馆的功能的体现,同时也是新时代赋予图书馆的历史使命。

一、青少年网络阅读和获取知识的特征分析

中国的青少年接触网络始于20世纪90年代,城市的青少年接触网络相对早于其他地区。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各界对于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关注日益增强。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网民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已经多达1.07亿,人数规模已经超过了总体网民的50%。其中约50%的网民是通过网吧来上网的,而中小学网民中网吧上网率大约为33%。同时还发现,在青少年网民中差不多33%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2008年8―10月,笔者对200名青少年进行了随机的无记名问卷调查,总发放问卷200份,实际收回的有效问卷为181份。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对于网络阅读有很强的倾向性,66%的受访者对于网络阅读有着明显的偏重倾向,23%的受访者经常采用网络方式阅读。受访者对网络阅读的评价,大多数都选用了“新奇”、“便捷”、“时尚”等词语对网络知识进行评价。对网络阅读的内容的问题答案中,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随意浏览看看,约33%的受访者选择了浏览论坛或者是博客内容,近50%的青少年选择利用网络受教育、进行学习,只有16%的青少年选择在网络上阅读文学作品。对于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的阅读态度,被访者中8%表示对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及信息很感兴趣,61%表示兴趣一般,但是会去浏览,27%表示不感兴趣,还有4%表示不清楚。这次问卷调查还发现,受访者运用网络会遇到:“要找的东西总找不到”;“资料太多,范围太大”;“感兴趣的站点或信息不多”等经历。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阅读在当前我们图书馆工作中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青少年多元化阅读指导的关系

1.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普及和谐思想。对于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是中国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在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亿万家庭的最大的民心工程,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的希望工程。随着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渠道进一步拓宽,特别是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与此同时,网络的网瘾、不良网络游戏、网上黄赌毒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少的身心健康。因此,图书馆必须承担起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普及和谐思想的职责和使命,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讲座和科普宣传活动,引导青少年广泛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不应只专在学校,在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就是图书馆。”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场所,是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图书馆对于青少年的道德规范建设及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确立,都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图书馆对于青少年的心灵的塑造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正是图书馆的教育职责所在。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确立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正确的阅读引导可以感染他们的心灵,从而唤起他们对他人、对社会、对祖国的爱,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起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最终使他们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长大后成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1]。

2.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与扩展知识面。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青少年来说,仅仅掌握教材上的和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和知识视野。通过图书馆的阅读指导,引导他们从网络上钻研学习,博览全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利用并对这些有色有声的新文本世界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掌握这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并能通过这种方法获取知识,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从而符合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需要。

3.纠正青少年的不良阅读习惯与扩展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青少年的社会阅历与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高,对于网络上的鱼目混杂的资源,大多数青少年缺乏在网络阅读中对最佳信息的选择,有的甚至是毫无目标,随意阅览。同时,在青少年时期,他们正是渴求知识的年龄,但是网络上的知识混杂,他们对于网络上的阅读活动就越来越多的带上了叛逆和猎奇色彩。比如挑食阅读的习惯,对于还不具备完全认知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很容易造成他们看待问题的极端性和局限性。通过图书馆的阅读指导,可以对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范围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读书目的,教会他们鉴赏、阅读、分析和检索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能够达到科学独立地利用网络资源的目的,遏制青少年的网络阅读中的不良习惯。

三、图书馆在加强青少年网络阅读指导工作的发展趋向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当前图书馆教育职责中的重要部分就是要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要求,重树新观念,探索新路子,扩展新渠道,提升新技术。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图书馆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阅读正确有效引导的几点措施:

1.提高认识,强化服务。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的机构,应该对青少年阅读的动机、方向、兴趣和社会心理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不同读者的各自特点,采取相应的人性化服务 [2]。与此同时,图书馆的服务主体――图书馆员要及时转变意识,在充分认识网络阅读对青少年的利弊的基础上,树立起“处处为青少年服务”的意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阅读的指导。另外,要加强图书馆队伍能力建设,利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剔除糟粕,凝练精华,及时有效地将最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青少年读者。

2.提供上网实践基地,加强青少年上网的保护。保护青少年能够健康上网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上网内容和网吧的合理监管。图书馆应该为孩子们提供上网实践基地,让他们能在电子阅览室里解决网络阅读,充分利用好电子阅览室的优势,以疏代堵,避免未成年人。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要运用网络技术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对不健康的、反对的东西进行鉴别并堵截和查封。屏蔽有害的站点和信息,使上网者无法浏览,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发挥重要引导和监督作用的是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人员,应积极进行巡视检查,发现不良情况要及时进行纠正和制止。

3.加强网站和数字资源建设,占领网络阵地。图书馆在文献资源方面有着其他网站不可比拟的优势,要针对青少年专属内容和网站的缺乏,加强相应的网络阅读数字资源的建设。同时加强少儿图书馆的建设,让网络能够真正融入到青少年读者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起到传播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发挥图书馆对青少年阅读的指导作用。建设少儿网站,首先要区别于一般的商业网站或者,其次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网页可以大量采用视频、Flash等方式来进行说教,使得他们乐于接受。天津泰达图书馆网站就在这方面作了有意的尝试,例如设置了“少儿天地”板块,其下分别有“健康指南”、“益智园地”、“新书推荐”、“名著导读”等栏目,很受到青少年的欢迎[3]。另外,图书馆还可以购置青少年的电子书库,可以满足青少年读者的远程网络阅读需求,让这些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科学性强的资源为青少年服务。

4.加强对网络阅读内容的导航。健康的网络行为最终决定健康的网络内容。面对着形形的信息和网站,许多青少年读者对于网络阅读变得无从下手,图书馆应该注重培养和引导他们鉴别信息的良莠,做好信息的导航工作。泰达图书馆网站上就提供了“网上导航”服务,他们选取了一些适合青少年读者浏览的、内容积极健康的网站进行引导和推介,比如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少年网站“奥非的世界”,还有针对8~14岁孩子们的网站“毛毛先锋网”等,这些网站是值得信赖的青少年网上家园,收到了许多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5.指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图书馆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开展对青少年的教育,比如假期网上冲浪或者网络读书活动等。图书馆对青少年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上网时如何合理、科学的分配好时间,网络阅读与文本阅读的结合点,搜索引擎和网站导航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怎样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等。同时要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加强网德教育。要重视培养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的观念,从思想上为青少年铸就一道“防火墙”[4],让他们能够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的东西和不良行为,使网络能够真正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服务。

6.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服务,消除网瘾。图书馆可以借助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借助MSN、QQ等不留名不露面的方式进行动态交流,开展网上的心理辅导、咨询和诊治等一系列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矫正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偏差,提高在网络运用中的自控和自律意识,努力消除网瘾。

7.多方面加强网络信息教育和服务。图书馆可以面对青少年、家长和老师三个方面开展网络素质教育,让他们消除网络的神秘感,学会分析和运用网络,提高大家对多元信息的判断能力,减少网络阅读的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图书馆可以开展多种信息服务,比如“网上答疑”、“免费网络课程”等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网络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轻松驾驭网络。这样可以更好的加强老师、家长对青少年的引导和监护作用,相互促进,实现了和谐互助,共同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图书馆应更加深入的发挥其社会文化教育的职能作用,采取多种服务形式,加强对青少年阅读的指导,并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让青少年能够在网络阅读中健康成长,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戬.浅议网络环境下少年儿童图书馆阅读指导工作[J].图书馆论坛,2005,(4):64-66.

[2]崔华.高校图书馆阅读指导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6):51-52.

[3]朱福才.论大众传播方式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和少儿图书馆的对策[J].图书馆学刊,2001,(5):59-61.

[4]王启福,王振兴.浅析网络问题与少年儿童成长[J].图书馆,2006,(2):91-94.

Study on the Library and Its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LI Yin-ai1,CHEN Pei-wen2

(1.Library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uhhot 010021,China;2.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uhhot 010021,China))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据有关调查报告分析,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与以往青少年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具有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性、自主意识强、重视自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控制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特点。而互联网的出现,又加快了他们思想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的改变,旧的观念正在迅速被打破,代之以新的观念,旧的生活交往方式正在迅速被抛弃,代之以新的生活交往方式。今天的网络青少年,他们获取最快最详尽的信息,发表最真最直接的见解,他们相信体验、反对说教,追求平等、反对权威,这就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从有关调查发现,青少年对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受度很低,这也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新特点,创造新方法。

一、面对网络的平等性、自由性,必须与青少年平等交流、以情感人,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网络对青少年具有神奇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平等、开放和自由。在网上不必介意民族、年龄、性别、辈份、等级、地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到了网上都是平等的,身份自由、行动自由、心情自由,正是这种自由和开放使青少年如醉如痴。而这种平等、自由和身份的隐蔽性也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极好的机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身份的隐蔽性,以“网民”的身份主动与青少年交朋友,跟他们去沟通、去接触、去倾听、去了解、去把握他们的心态、行为和思想,就能够较深层次地认知网络青少年的基本特征、优势和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网络对青少年具有神奇吸引力的原因之二就是交流、沟通和了解。世界很大,地球很小,当一些青少年不堪隐私重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时,父母、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和“远交近闭”的安全需要往往使他们对身旁的至爱亲朋三缄其口,而互联网的隐密交流,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让他们如获至宝,整夜不归,痴迷于网上聊天。据一项来自网吧的调查。网吧里的青少年大部分是上网聊天。有的青少年在网上聊天竞一次长达72小时。这一是说明青少年自制力弱;二是说明当今青少年孤独:三是说明青少年网络行为亟需引导。针对这些问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会,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朋友的身份、网络的语言、真诚地与其交流,主动与他们交往,给他们以更多朋友式的关心和爱护,理解和肯定,鼓励和支持,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感,对其思想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的平等和自由与现实中的平等和自由的关系,绝对的平等和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是以责任为前提的,平等是靠自身实力来争取的,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平等观、自由观,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面对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必须变单向“灌输式”为双向“互动式”,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

信息传输是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式,唯有有效的信息传输,才能最终形成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市场价值。网络时代的信息传输已不再是单一的单向“灌输式”,而是双向“交互式”——人机交互、人机人交互等。“交互”最直接的意义就在于让受众或信息接收者一方能有效参与。并成为个性化信息的者。由过去的单向关系,即一传输一接受,变成了双向的或可递的,信息一方与信息接受一方不断互动、交换信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双向互动,也是今天网络青少年自身的要求。他们知识丰富,眼界开阔,在知识和信息的掌握程度上已经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是不够的。这种交互式的传输方式,一方面要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应成长中的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需求和心理结构调适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真切地了解到青少年的需求,进而开展卓有成效的引导工作。同时,它还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提出更高要求。宣传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要使这一工作收到成效,深入青少年心中,就必须以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化不解为理解;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要注意运用重大节日或重要事件的契机,在网上设立热点参与板块,吸引青少年参加。青少年热情高,参与意识强,但他们往往就事论事,如果只给他们讲大道理,只会事倍功半,而如果让他们亲自实践、参与、体验,则会事半功倍。因此,要充分挖掘、利用网上的各种形式,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投入到各种有益的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