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德育渗透的概念

德育渗透的概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18 17:32: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渗透的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德育渗透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 英语 渗透 新课改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全国中小学校。怎样才能紧跟新形势,把《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呢?为此,在教学中我作了一些尝试,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优越,一年级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操作平台。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我还利用实物展台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英语 渗透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优越,一年级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操作平台。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我还利用实物展台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长在充满激励氛围的孩子,会不断进取。我的评语有:Clever boy/girl. Very good. Well done. Pass. Wonderful…被赞扬的同学看到全班同学对他拍手喊出这些评语时,都是神采奕奕。我还采用书后盖印儿、发放小礼物等激励手段。有时,甚至亲切的对学生笑笑,摸摸他们的小脑袋,都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学生在课后会互相评比书后的"印绩"多少,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逐渐形成。

第3篇

摘要: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对学生思想意识、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影响学生一生发展。将德育思想与数学概念知识融合,注重学生德育品德培养。但是怎样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理念,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对此,笔者基于德育教育思想,就其渗透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德育教育 方法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将德育思想融入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这门课程像一根金线,贯穿教学始终;而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德育意识发展阶段,将其相互融合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帮作用。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操理念

数学这门课程具有抽象化特点,加之小学生思想结构是直观的。因此,想要完全掌握概念知识,具有一定难度。怎样将数学概念转为直观的概念知识,将单调的数字变得形象化,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成为教师重要研究问题。

例如:在牢记公式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死记硬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有关公式背景帮助学生记忆。在“圆周长”学习时,教师可以渗透一些历史知识,让学生知道2000年前,我国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即:圆和直径比率为3∶1。在1500年前,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远远超过国外数学家数值精确。通过圆周率起源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文人的伟大。同时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提高文化自信,深化道德情操又掌握了公式,两全其美。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习惯养成

数学知识点的深化,是通过一步步知R点学习累计的。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有充足的信心和勇气;并且要哟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坚持不放弃的精神。

数学学习过程中,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对学习具有重要重要。学生想要学好数学,首先需要养成勤奋、能吃苦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知识掌握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复习的过程,简而言之,“学”与“习”之间相互督促、帮助。另一方面,学生也要能够在学习中学会总结、抓住学习技巧与方法,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应用题学习一直是数学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一些学生在应用题学习环节中出现学习障碍。这还需要教师通过正确的形式进行指导、增强学生信心,找到解题方法进而突破学习障碍。让学生发现数学这门课程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随后引导学生从兴趣入手,进而摸索应用题解题方法,超越自己,提高数学成绩。例如: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多余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选择,根据问题准确选择出所需条件,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例如:动物园中,有5只白猫,其中3只公猫,2只母猫;有6六只花猫,黑猫与白猫数量相同,提问白猫和花猫一共有多少只。其中5只、6只、一共是其关键。

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是重要的。教师教给学生的是一种信念,是探索数学应用题解题前进的动力。长此以往,学生学会自主寻找方法,也就是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

三、观念价值的渗透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发展阶段,教师怎样引导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语文课程中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是重要的。而数学教材中,教师只要细心观察,也会发现其中的德育知识,影响着学生的观念知识。例如:数学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就是一段故事,其中数字间的转换、相加、相除;以及人们开凿隧道的团结精神;工人节约用煤;工人超额完成任务等。在应用题解题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方法,教师更要学会渗透有关德育思想,让学生懂得节约粮食、劳动光荣、坚持不懈等美好德育品质

例如:在为偏远山区献爱心教学中,学生计算出班级全部捐款金额;而后教师引导学生计算出平时生活中学生在购买零食上花费的钱。两者进行对此,让学生认识到节约的概念意义,引导学生懂得怎样合理规划用钱、怎样用钱才是有意义的。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知识的渗透,进而实现知识和德育品德同时进行的目标。

数学教材中包含一些日常用语,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在教学前,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规划、综合评价。引导学生懂得帮助他人、关爱同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置生活情境,渗透德育教育理念。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教学中,想要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还需要注重方法的掌握、数学知识概念的观察,掌握学生思想意识,使之在无形中渗透德育品质。笔者分别从:数学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操理念、培养学生习惯养成、观念价值的渗透,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起到帮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淑鹤.刍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OL].学周刊,2016(08).

[2]刘翠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05).

第4篇

小学数学 德育教育 渗透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这说明,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尽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适时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呢?

一、与教材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

1.结合知识内容,自然渗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重点放在把握知识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分数乘法”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这样一段情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著作《庄子·天下》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一半,永远也截不完。教材从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入手,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也直观地展示了分数乘分数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感受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这样不但把学生引导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渗透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

数学课和思想品德课不同,教师只能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抓住了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进行渗透。在教学“百分数”时,我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通过举例说明,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得更透彻,而且产生了强烈的爱国热情,纷纷表示为保护地球母亲,为人类千秋万代的生存和发展,决心奉献出一颗赤诚的心。

3.结合检测内容,有意渗透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检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看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养成细心计算与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挖掘教材的辩证因素进行启蒙,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挖掘数学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1.在具体感知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数、形、式和应用题的概念从生活实践中引入,问题从生活实践中提出,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画、量、算等具体感知,形成表象,逐步建立概念。以“有趣的测量”的教学为例,首先用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画面创设情境,其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测量石块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就可顺理成章地进入“有趣的测量”的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让学生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分析综合中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克服孤立静止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组织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发挥原有知识的迁移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认识客观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从而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科学、客观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3.在观察比较中渗透“矛盾转化”的观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对立的概念,如加与减,乘法与除法,相等与不相等,正比例与反比例,等等。这些概念的特性如同任何事物的矛盾特性一样,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教学时充分运用这种特性,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渗透。

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我根据教材内容,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事物是互相联系、变化的,初步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第5篇

近日来,老师对学生施暴及学生道德观念丧失的事件时时被媒体曝光,一再触碰“师德、学德”警戒线。这些事件令人震惊,也唤起教学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学生,他们是祖国的外来,是祖国的希望,而老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为人师表”、“师德高尚”时时被人民提起。如何将“德育”教学渗透到教学当中,切实提高老师、学生的道德水平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对于中学数学教学,我们的课本中,也含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和挖掘,善于将课堂知识与德育教学相结合,渗透到数学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道德观念,提升民族的自信心,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等。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国古代很早就用“天元、地元、人元、物元”来表示未知数,这是我们先人对方程的巨大贡献,是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追崇;在学习排列组合“杨辉三角”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在古代,我国的数学家在很多重要的数学领域都创出了领先于世界的成绩,而“杨辉三角”就是耀眼的里程碑。学生由此会升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的“祖暅原理”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祖冲之和儿子祖暅得出了球的体积公式,在一千多年前,祖冲之和儿子的研究成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用先人的为科学的奉献精神来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奋斗。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学习知识的来源主要靠学校教学,而在教学中“德育”教学的多少、质量、重视程度会对学生的道德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1)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以及反映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数学知识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枯燥,学习数学的根本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的概念和公式也是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比如,在学习负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的实例,如天气预报中的零上度数与零下度数,仓库运进20吨粮食与运出50吨粮食等,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由此就有反应其意义的正数和负数了;还有学习方程,我们可以用方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学习统计图可以清楚明了的了解家庭的消费情况等。学生了解这些概念,由此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只有掌握好了数学知识,才能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再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2)培养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老师是“教书育人”的承担着,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师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的知识,预先在备课中就选取相应的实例来为学生们讲解,这样的实例是十分丰富的。比如,我国古代用算筹来表示正负数;我们的祖先在《九章算术》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我国是最早将负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国家,在三国魏时期的刘徽首创“割圆术”,在近现代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这些在世界数学史上闪闪发光的不可磨灭的成就,无不激发起中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老师通过讲解也培养老师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3)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融入于生活。数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浩如烟海的数学世界中,处处都蕴含着美学,数学语言逻辑严密,简洁精练体现出简约之美,数学的解题方式奇妙无穷,整个过程给人愉悦之美。还有图形的对称之美,内容与形式的相似之美……都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很好的资料,只有在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学生才会欣赏美。

(4)结合数学的课内、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老师要通过课堂、课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这样的集体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与学习小组的交流,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情感;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数学知识来开展课外活动,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之中,比如,在学习了统计学的知识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去统计塑料袋的利用情况,让学生了解白色垃圾对地球的污染,从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课外,可以通过做游戏、演讲比赛、运动会等多种形式间接体现学生吃苦耐劳、拼搏奉献、勇于担当、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二、通过展现教师人格魅力,陶冶学生美好情感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也许学生由于赞赏自己的数学教师,而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等基本功的水平,还要讲究自己仪表,做到端庄整洁,从内而外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教师的形象美。教师幽默的语言,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渊博的知识,能打动学生心灵,都能使学生更加尊重和敬佩老师,甚至影响学生一生。老师要通过自身实际表现赢得学生的尊重,以身作则来带动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第6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 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

二、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和自制力

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以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从初中的表面现象到高中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得努力才能达到的。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针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理,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及自制能力,引导他们从急于求成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把新的知识同已学过的知识,不论是本学科还是其它学科的,进行联系、渗透,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学生不再认为所学的物理知识是孤立的一盘散沙,激起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这样,物理教学的成功就有了希望。在教学中,特别是把注意力放在新知识的感知和把它纳入原有知识的结构中,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旨在同化新概念,增强比较能力。并适当地增加实验次数,为加强感性认识提供恰当的感性材料,在“玩”的过程中,渗透式地接触、理解并掌握好概念,在学习心理上有信服的感觉和收获的喜悦。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教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

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另外针对不同教材,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2、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校 德育课 教育 渗透

一、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失利者,是一群在初中毕业后被分流出的特殊群体。在他们身上,往往存在着鲜明的特点:

1、自卑心理:因为各种来自于社会、家长等群体对中职学校的不正确认识,导致现在的学生往往认为进入中职校就是成绩不好,脑袋不灵光的,感觉比其他人低人一等,导致学生不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2、厌学情绪:进入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学习自律性的人。在加上社会和家庭对职校生的不认可,他们对未来缺乏理想,对学习缺乏动力,自暴自弃,心理上厌倦学习,态度上抗拒学习,行为上逃避学习。

3、是非观念模糊:中职校学校普遍都在16、17岁,正是容易受各种思潮影响的年纪,尤其是受“黄色网页”、“暴露文学”、“暴力影视”、“网络游戏”等因素影响,逐渐形成了是非不分、好坏不分、善恶不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由于德育课程对政治知识、政治理论要求较多,其自身具备的抽象性特点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存在差距,学生感兴趣的较少,往往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自娱自乐”,长久情况下,加重了学生“厌学”的心态。

2、多数情况下,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育,为了考试而教学,照本宣科,以板书、知识重点为主,进行填鸭式教育,上课缺乏互动,联系实际不够,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德育理论。

3、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自暴自弃的心理,加重他们对上课的抵触情绪。

三、改进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树立良好形象,建设和谐师生关系:德育是一门课程,但它向学生传授的知识不仅只来自于书本,还来自于教师,教师形象关系到学生对老师的认可程度。古人说“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我们也说“为人师表”,教师个性、人格的表现及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才能让学生自觉自愿和积极主动去听从,而不是教师靠说教或靠手中的“权利”发号施令。

2、触动学生心灵,引起学生共鸣:社会在快速变迁,信息时代的来临,让人们能更快、更准确的掌握各类资讯,但传统的德育教材内容空洞、抽象,而且和社会发展进步不协调,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要上好德育课,就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跳出教材局限,多利用社会新闻热点,联系学生身边的故事,将教材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抽象”内容和“形象”内容贯通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怎么学习、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在内容上吸引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学生,引起学生共鸣。

3、带动课堂气氛,挑起学生兴趣:传统的德育教学,往往老师是传声筒,学生是听众,老师“带张嘴”,学生“带支笔”,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往往导致学生思想不集中,尤其中职学生的特点,造成学生上课纪律差、睡觉等问题的加剧。德育教师要引导好学生,从“让他学”过渡到他“想要学”、“想要听”,就要在课堂气氛上下功夫,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挑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改变老师唱独角戏的情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摆回到主体地位。

4、学以致用,建立学习自信心:德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但传统的用考试分数来鉴定学生能力掌握程度的方式,影响到了中职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德育课在考核方式上也应该进行调整,跳出考试、成绩的圈子。德育要“学以致用”,可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的考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定,作为衡量一名学生德育标准的依据,这比用考题、概念更能发挥德育学科育人的功能。

5、渗透大德育概念,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德育课注重理论教育,但也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显然不是存“理论”学习、概念理解所能形成的。所以德育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渗透大德育的概念,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用社会热点、新闻故事等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让学生参与探讨,了解学生的想法,以达到纠正不正确的思想,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的目的,通过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逐步让学生认识自我,正视自我,进而反思自我,改变自我,变自卑为自信,厌学为好学,能正确判断是非,提高自身素质。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过程,德育教育的作用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德育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责任,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对应措施,还课堂于学生,在德育教学课程中渗透德育引导,让书本与社会相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领路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通知,教职成[2001]2号

第8篇

我们的中学数学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和挖掘,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德育素材,渗透到数学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激发民族的自信心,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等.如在学习排列组合“杨辉三角”时,我们就可以适时告诉学生,其实,在古代,我国的数学家在很多重要的数学领域都创出了领先于世界的成绩,在中国古代数学史辉煌的历程中,“杨辉三角”就是耀眼的里程碑.学生由此会升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的“祖暅原理”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祖冲之和儿子祖暅得出了球的体积公式,在一千多年前,祖冲之和儿子的研究成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这些素材可以说在数学教材中举不胜举,因此,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挖掘运用.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不可否认,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这个平台运用的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

(1)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以及反映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的概念和公式是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比如,在学习负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的实例,如天气预报中的零上度数与零下度数,仓库运进20吨粮食与运出50吨粮食等,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由此就有反应其意义的正数和负数了,学生了解了这个概念,我们也由此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了,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只有掌握好了数学知识,才能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再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2)结合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的知识,预先在备课中就选取相应的实例来为学生们讲解,这样的实例是十分丰富的.比如,我们的祖先在《九章算术》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我国是最早将负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国家,在三国魏时期的刘徽首创“割圆术”,在近现代,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这些在世界数学史上闪闪发光的不可磨灭的成就,无不激发起初中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产生沿着先辈的足迹继往开来,学好数学为祖国的壮大而拼搏的信心.

(3)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学

在浩如烟海的数学世界中,处处都蕴含着美学,数学语言逻辑严密,简洁精练体现出简约之美,数学的解题方式奇妙无穷,整个过程给人愉悦之美.还有图形的对称之美,内容与形式的相似之美……都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很好的资料,只有在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学生才会欣赏美.

(4)结合数学的课内、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这样的集体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与学习小组的交流,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情感;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数学知识来开展课外活动,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之中,比如,在学习了统计学的知识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去统计塑料袋的利用情况,让学生了解白色垃圾对地球的污染,从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展现教师人格魅力,陶冶学生美好情感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也许学生由于赞赏自己的数学教师,而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等基本功的水平,还要讲究自己仪表,做到端庄整洁,从内而外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教师的形象美.教师幽默的语言,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渊博的知识,能打动学生心灵,都能使学生更加尊重和敬佩老师,甚至影响学生一生.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