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8 17:33: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生社会实践信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世界教育界研究的?岬阄侍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纷纷出台各种举措,而各个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在我国,随着新课程改革地开展和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也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选择课题或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合作探究,最终达到形成结论或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而且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沟通、学习研究的能力。在进行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发展了各方面的能力,也促使学生不断深入实践。
二、研究性学习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在信息、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能够有效、持久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用其指导实践的人,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然而,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却面临着这样的现况,学生应试能力较强,但科研能力较弱;学生知识储备较为丰富,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较弱;毕业生学历较高,但能力水平欠缺等。学校教育培养下的人才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人才之间的能力差异成为了一个客观事实,但目前学生所缺少的并不是知识储备,而是有效、持久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用其指导实践的能力。如何具备这种能力素质,就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三、高中生学情与完成研究性学习的条件间的符合度分析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
第一,从高中生的社会实践积累来看,高中生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消费者,是政治生活的参与者,是文化生活的创造与享受主体,从小到大十几年的社会实践的积累,无论是亲身实践的直接经验,或者是间接经验,都为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可贵资源;
第二,从高中生知识储备看,进入高中,学生已经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科学文化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积累,高中生各个学科的知识储备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了知识基础;
第三,从高中生认知水平发展看,高中生学习内容复杂,思维水平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认知水平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如观察力的发展具有目的更明确、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以及持久性明显提高,为研究性学习地有效开展提供了观察力、想象力等能力支撑;
第四,从高中生心理发展来看,高中生心理发展呈现出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无论是知识储备与社会实践积累,还是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发展,都为完成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撑。
四、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政课堂教学的应用条件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在承担着特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肩负有“德育”的重要使命。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政课堂的应用条件是否匹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契合度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有以下几点:(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些目标突出强调情意目标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1]所以对比发现,研究性学习与新课标都强调对于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第二,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政学科的内在匹配度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现状分析;职业引导
高中阶段生物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引导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也符合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通过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职业教育渗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这是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在实际的实验与多媒体实践操作过程中的职业引导,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良好品质,这也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学生通过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对相关职业信息搜集与了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一、高中生物教学与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与进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然而在现实的生物教学过程中,还是暴露了一些缺陷与不足。第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尽管现在多媒体技术较为成熟,但是大多数教师上课依然采用口头传授理论知识,让多媒体在班级成为一种摆设。第二,教学知识仅限考试范围。在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特别是普通高中,大多数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尽管在新教材添加了“科学家访谈”“科学家的故事”等多个板块,但是在课堂上这些内容基本成了虚设,多数时候教师只是课下要求学生自己学习领会,不会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生物多媒体教学还存在教科书应用不充分的情况,更无从谈起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关注。第三,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与职业教育引导存在脱节。尽管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还特别设置了“与生物相关的专业”来渗透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去关注未来社会的职业,但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仍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为在高中阶段学生就要面临文理分科、填报志愿,这实际上就已经开始做职业选择了。
二、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与职业引导
鉴于上述对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与职业教育现状分析,目前在新课改下如何将高中生物的多媒体教学与职业引导有机结合起来,成为高中生物教学又一大课题。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与挖掘生物教材,并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材有“科学家访谈”与“科学家的故事”等板块,教师把这些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将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工作中。“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活联系”体现了高中生物教材的生活化,让学生能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联系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与脂质”,必修3“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章节,渗透保健、营养饮食、基本的医疗常识等知识,让学生对医学、营养学、保健学等相关专业产生兴趣,教师要启发学生课下搜集这些职业的相关信息。与生物相关的专业也更加具体帮助或是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做参考,这个板块鼓励了学生发现将来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比如在必修2“DNA分子的结构”这节内容中,教师可在课件中将坐落在中关村的DNA雕塑呈现出来,让学生认识到与生物有关的知识,也可以应用到建筑上,激起学生对建筑学的兴趣。另外,在讲解“细胞器、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与数量的变化”的动画过程,学生在观看生动的动画图时,也可以思考自己是否也能制作出如此生动有趣的动画,这也对学生以后选择动漫计算机相关专业起到引导作用。最后,设置生物实验课与社会实践课。开设社会实践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不同的集体,利用课余或寒暑假空余时间利用计算机搜集相关信息然后组织应用到不同的岗位中实习。比如叶绿素的提取实验,自己动手制作细胞模型,学生相互合作完成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等实验,不仅提高了相互合作意识,也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或选择中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和在失败中成长的可贵品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做种子萌发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奥秘,对农业、林业等相关专业有基本的认识。
总之,高中阶段的生物多媒体教学还有很多途径与手段提高与创新,当然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可以为学生做职业引导或是职业渗透教育,让学生多元化地接受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作者:罗永丽 单位:定远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宝玉.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与生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6).
[2]李小艳.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J].基础教育与教改,2014,1(1).
[3]邓过房.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人文价值取向的文本研究[J].科学教育,2012,3(18).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前提;关键;途径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关系到高中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关系到高中生的业绩考核,更关系到高中生将来的发展,影响很大。
一、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是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地理教学的重点,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去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包含着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科学家为了科学发明,进行多次的科学实验,采用多个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这是科学实验的过程,也是发散思维的过程。得出结论之后,科学家要通过反复的实验论证,广泛采用实验材料,这是最终的实验结果,也是集中思维的体现。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巩固课堂教学知识,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精心创设课堂问题情境,善于使用语言技巧,能够用师者的饱满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将高中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都挖掘出来,充分地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及想象思维能力,进而将事物的内在本质挖掘出来,找寻到事物原有的规律,从而为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综合学科,它囊括了天文地理、世界环境,甚至是我们的整个宇宙。为此,在地理教学中,实践活动主宰着地理教学,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地理实践活动应改变观点,要切实以创新作为学科教学的重点,激励学生勇于创新,教师要交给学生地理实践的方法,全面培养高中生自主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汲取营养,补充自己。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采访,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地理知识书籍,收集相关的地理知识图片,查找地理信息与资料,向学生简介社会热点问题、地理探寻探险内容等等,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视野,组织学生旅游参观活动,发展学生的多项合作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59-01
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由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环境要素所构成的。这些环境因素一方面存在各种差异,另一方面又具有多种相同或相似之处,而正是这些环境因素的共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1.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的有机性与统一性。有机性是指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的诸要素、各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统一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诸要素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影响时在作用方向、方式上的一致性。
1.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社会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社会活动的产物,社会性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生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人来看,人们是通过社会化来使自身符合社会的要求、适应社会的生活。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来源来看,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故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构成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中社会性要素占据主导地位,在人的社会化(包括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关键性作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就具有社会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范围来看,它也是指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的。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及影响
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每个高中生都有其特定的实践范围,在不同的实践范围中受到不同的教育环境的不同影响。根据高中生一般的实践范围和个人的成长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以及传媒环境四个部分。
2.1 家庭环境及其影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主要指家长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对高中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的影响。虽然现在的高中生相对比较独立,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但是其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等,往往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家庭的长期影响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性格、品行和对社会、对事物的基本态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成为家里重点关注的教育对象;另一方面,现代家庭早已走出孤立生产单位的时代,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密切相关,社会要求家庭抚养教育子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的预期不断加强。也就是说,家庭的教育职能大大加强,家庭环境对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相应加强。
2.2 学校环境及其影响:在我国,高中是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地。因此,高中办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环境有硬环境与软环境之分。硬环境主要指办学指标、建筑、道路、实验仪器与设备、公共服务设施等;软环境主要指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术氛围、管理艺术、师德建设等等。硬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影响,但相对而言,高中的软环境对高中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更大。首先是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影响。教学是高中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主要方面。各学科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坚持什么样的观点、立场去讲解,对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很大。从这个意义而言,学科教学内容在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能起极大的舆论导向作用。教师在教学环节的组织和教学艺术的运用过程中,能不断地使学生激思、励志、娱目和动情,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是校园活动的影响。高中不仅具有教书功能,而且具有育人功能。高中生个人能力及社会实践的锻炼,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各种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所涉及的面很广,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因素也较复杂,其中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如果对相关校园活动给予积极的引导,就完全可以用积极教育因素占领大学校园里的各项活动阵地,使高中生们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再次是教师榜样的影响。高中生尊重科学,渴求知识,必然尊重传授科学知识的教师。在高中生心目中,教师既是他们业务成长过程和社会生活中的导师,也是指导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进步的长者。所以,教师自身人格对高中生心灵的影响,是再好的教科书、道德格言和奖惩条例都替代不了的。最后是校园风气的影响。学生置身于校园环境三至四年,必然要受到校园风气的影响,这种影响或是直接的或是潜移默化的。校园风气是一种具有全局性的稳定的精神力量,它普遍存在于学校的各个部门,体现在全体师生员工之中。一个学校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对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师生产生感染与熏陶作用。
3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途径
3.1 营造良好氛围,建设微观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社区这些微观环境的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形成优良的社会风气,培养高尚的道德风尚,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养积极向上的政治思想,而且还可以影响和改善宏观环境。要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要和睦相处,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要优化学校环境,重视思想理论建设,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广大教职工和学生,解决他们的精神支柱问题,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要优化工作环境,创造公平、民主、团结的理想氛围。
关 键 词 阳东区第二中学;高中生;人生规划;调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7-0057-04
一、前言
阳江市阳东区第二中学属于二类学校,是地处粤西的一所经济欠发达、教育欠先进的普通高中。生源大多来自农村,生源素质偏低,学生入学成绩普遍不理想;学生父母多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相对缺失。出于对欠发达地区高中生人生规划现状的忧虑和我国高中未来发展的需要,课题组以阳东二中为例,研究目前欠发达地区高中生人生规划的现状,以期为该类地区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以有益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高中生人生规划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涉及高中生自我认知、对人生规划的意识、人生规划指导和决策等内容。向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共发放1800份调查问卷。问卷回收整理后,得到有效问卷1667份,有效率为92.61%。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阳东二中高中生人生规划现状
1.高中生自我认知不足
第一,在问到“你觉得你了解你自己吗?比如你的性格、兴趣、优势、劣势等”这一问题时,22.86%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56.15%的学生比较了解,18.06%属于不太了解 ,2.94%的学生还没有认识自己的意识。
第二,对“是否清楚知道自己具备有利于未来发展的那些能力”的回答。仅有16.62%的同学非常清楚,48.47%的学生比较清楚,31.19%的学生不太清楚,3.72%的学生根本不了解。
数据表明,有将近百分之四十的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是很不清晰的,同时也有接近五成的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还存在误区或盲点,可见高中生的自我认识还处在一个相当迷茫的状态。
2.高中生人生目标不明确
调查发现,高中生的人生目标并不明确。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在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明确的目标吗”这一问题的回答,选择“目标模糊”的占28.55%,“没有目标”的占2.82%,说明高达3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习和生活没有目标感,过一天是一天。
第二,高中毕业后的方向。对于毕业后的打算,调查显示:竟有17%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未来打算,将近20%的学生打算高中毕业就开始工作生涯(打工或创业),只有65.87%的学生希望能继续读大学;然而,在希望继续读大学的学生里,对于“是否明确自己未来将要报考的专业”这一问题,仅有19.58%的学生表示非常明确,37.80%的学生比较明确,而36.52%的学生表示不太明确, 6.10%的学生不明确,说明超过四成的学生处在徘徊的境地,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从事什么职业。
3.人生规划主动性较差,行动力弱
选择人生奋斗的方向,拓展自身素质,确定未来生活道路,是中学生活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高中生自我规划意识不强,知识欠缺,主动性较差,行动力弱。
(1)对于“是否做过人生规划”的调查,仅18.42%的学生表示已经做好了大致的人生规划,64.55%的学生考虑过但还没有做出规划,14.76%尚未做过人生规划,2.28%的学生认为高中没有必要做人生规划。说明绝大多数高中生虽然认为做人生规划是有必要的,但做好的却很少。
(2)对“实现人生规划所应具备的主要要素”的认识上,有64.31%的学生认为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对自己最有帮助,有15.90%的学生认为是雄心和计划,14.40%的学生认为金钱和关系有助于实现人生目标,5.40%的学生认为顺其自然才是最重要的。可见,超过一半的学生认识到人生规划需要学习,需要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3)对自己目前状态感知的情况。61.61%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自己正处在“虽知道未来形势严峻。但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努力”,5%的学生无所追求,得过且过,4%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很悲观,找不到奋斗的方向。说明不少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状况存在焦虑情绪,不知所措,很迷茫,急需有经验的人给予指引。
(4)对于问题“你认为在进行人生规划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调查显示,44.15%的学生认为社会多元化,不清楚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26.63%的学生觉得自己由于未掌握相应的知识和信息,还不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29.21%的学生感觉自己的能力与自己的理想有很大差距,很难实现。可见,不少高中生因缺乏相应的人生规划技能而无法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可见,加强对学生人生规划的教育和引导,十分必要。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期待
问卷中,关于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调查,我们设置了两个多选题,以了解学生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认识和期待。具体情况详见表1、表2。
由表1可见,有63%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55%的学生希望学校能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中心,以获得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指导,49%的学生希望能从老师、家长那里得到职业规划的协助。可见,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期待较高,希望能得到老师或者家长面对面、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
从表2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近八成学生希望通过职业规划教育,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等自我认识方面的内容;其次,希望老师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指点与引导的学生占57%,体现了老师对学生人生规划指引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老师的信任;56%的学生对大学专业介绍和学科前景方面的信息有浓厚的兴趣;最后,34%的学生希望到具体的岗位参观;35%的学生选择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形式来帮助自己进行职业定位。这说明职业生涯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大的空间,亟待学校从多方面创设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职业指导服务。
四、建议与措施
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对自身的特点、兴趣,已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的认识很不到位,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能力缺乏。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为学生提供自我认知的工具
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自身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等的了解。人生规划的五大要素是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只有进行了“我是谁”“我在哪里”的人生探索,才能明确人生选择和决定“我要到哪里去”,最终作出恰当的人生规划,即“我如何到达”。因此,自我认知是人生规划的前提。学校可以向学生提供专门的咨询服务,如推荐如16PF、艾森克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量、气质类型的自我测量、职业价值观测试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知模型。
(二)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可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生涯教育意识,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班主任的人生规划素养的培养,更有助于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的实施。
(三)帮助家长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家长有无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会对孩子产生很大影响。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方法,使家长树立引导孩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家长与学校共同协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多种形式开展人生规划教育
1.开设人生规划教育课程。课堂是人生规划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密切结合普通高中教育的实际,科学、系统地开展对普通高中学生专业选择和未来社会角色定位的引导,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职业,明确学习目标与职业目标,从而能够顺利地完成探索阶段的发展任务。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人生规划教育,能很好地推动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的发展。我国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的实施内容应该包括三部分:生涯觉察(唤醒生涯意识、探索自我等);生涯探索(职业探索、了解职业等);生涯规划和决策 (包括文理分科、升学或就业) 能力的培养。
2.学科渗透人生规划教育。高中各科教材的内容是未来职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进行人生规划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学科知识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职业。因此,学科渗透也是开展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3.开展人生规划主题的班会课。如“人生设计”“我的未来不是梦”“读书与人生”等主题,通过即兴小品、游戏、角色扮演、招聘会模拟、辩论赛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依靠集体的力量,开展自我教育活动。
4.职业规划咨询。①心理辅导。主要针对在职业选择方面个人心理准备不足的实际,引导学生增强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能,协助学生确定与个人特征相符合的职业倾向。②信息咨询指导。这是一种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来帮助学生增进职业了解的方法。职业生涯指导者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口头、书面、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社会职业状况,各种职业的性质、条件和所需的技能,让学生综合有关职业知识与自己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未来职业的方向,有目的地完善自己的相关职业技能。
5.参加社会实践,走进企业参观。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上,还必须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大课堂。学校可以利用外部的资源,与社区、用人单位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将这些单位作为学生参观和实习的基地,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验、志愿者活动等方式,了解某些单位或某些工作场所的情况,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机构见习,加强社会实践。
(五)加强社会对人生规划的重视
各地方教育部门应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服务机构,为学生熟悉各种职业提供咨询与指导。还可以建立职业生涯辅导相关网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另外,电视广播和新闻媒体也要积极关注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相关知识的宣传和事实报导,为高中生提高有利的社会环境支持。
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应该贯穿整个高中阶段,与学校教育方方面面相互配合、相互渗透。高中人生规划教育,是一项有意义且责任重大的工作,需要广大同行不断探索,共同努力前行。
一、各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语文课堂的有序展示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几千年的文化活动中,由中华民族群体创作而在辽阔国土资源上革新发展的古典文化体系,该类结构极为稳固且充满特色,对我国长期以来的历史产生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一直一来都被后世有机研习和传承。而高中语文新课改方针作出明确阐述。作为当代高中生,必须学会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博大,同时从中吸纳丰富的民族文化智慧,理解各类精神内涵,在合理的时间内呈现出一定等级层次的传统文化底蕴。就拿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和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来说,当中就蕴藏着多元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管是孔孟时代的“舍生取义”,或是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都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全程深度贯穿。
二、精确化把握传统文化内蕴对教学主体的影响效果
新时代下,高中语文课程已经被定义为学习、工作的基础性指导媒介,也正是在诸多传统文化渗透的基础上,才能令广大高中生逐渐形成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同时在对外实践交流中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最终形成独特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1.针对高中生群体进行适当的传统美德教育感染
学习传统文化在于让高中生系统地掌握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及内涵机理,同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和交流探究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其今后人格和思维模式的健全,做充分的过渡准备。
2.全方位提升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
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有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丰厚的艺术修养,所以教师要借助各种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三、在语文课堂上开发全新的教学引导模式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元化课件的播放展示,在开拓学生视野之余,未免使学生更加缺失了练字的机会。长此以往,便会在日后的考试、写作中遗留错别字频繁滋生、字迹潦草等问题。面对此类问题,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为了确保高中生能够对传统文化保留合理程度的感知实力,第一要务便是合理程度地增加该类练习的训练量,督促学生在课余背诵重点文言文篇目,同时利用作业形式默写古诗文,力求保证语言表达流畅、字迹美观。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我国在教育普及中不断强调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也不足,因而在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外界不良因素诱导时,学生容易以心理敏感或情绪压抑作出不当举动。针对这一点,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正确认识德育内容、观念和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1]
1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及主要问题
1.1社会环境方面:高中学生个性特点鲜明,这一点符合其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学生的个性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能够促进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但是也容易造成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中忽略他人的有效建议,形成“偏听则暗”的局面。例如当今社会大发展中强调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学生选择辍学打工,技能不足沦为盗抢和乞丐群体,这就是当前德育教育与社会不相适应的现实案例。1.2家庭环境方面:高中生尚处于青春发育期,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烈,在与外界人、事接触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同时又过度重视自我感受,容易导致偏激性心理产生。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学校和家庭,但是关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一味寄托在老师和学校身上,需要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相连接,为学生营造更加充分和完备的受教育环境。但是在实践中发现,由于高中生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导致对其心理、情绪等关注不够,家庭教育出现缺失和错位,使学生缺少正当的家庭关爱和教育。例如在相关调查中发现,许多高中生父母对孩子家庭教育不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部分学生不懂得尊老爱幼、骄纵任性,甚至偷盗父母钱财、打骂父母等。[2]1.3学生自身的“三观”问题:而高中老师并没有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依旧老眼光对待新学生,依旧把文化课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说。所以逐渐出现了一些极不和谐甚至让人痛心的事,究其原因,德育教育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我德育教育意识缺乏,导致人身观、价值观扭曲,在高速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中,盲目追随潮流,却不能明辨是非。例如当今校园暴力事件频出,学生甚至将打骂、侮辱同伴的视频和照片上传网络,追根究底,使学生受不良影视、小说情节影响,错误代入到现实,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2高中德育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2.1教育环境的优化:高中生德育教育包括思想素质教育和道德理念教育,高中生由于心智发育尚且不够完善,因而在实际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均要做好引导、辅助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老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化解重重师生矛盾,并且在相互沟通交流中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学校方应该切实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新的教育现象引导高中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同时以交流会和座谈会的形式宣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考评制度,将德育考察项纳入其中,综合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优化德育教育环境,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做好正确的引导,家长要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认识,社会媒体宣传方面则要注意信息传播的有效性。[3]2.2德育活动的开展:高中德育教育出现种种问题,现实堪忧,因而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形式,通过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在实践感悟中充分感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性。高中学习不能停留在课本上,学生需要走出校门、走向生活,高中生也不能仅仅学习文化知识,需要在社会体验中完善自我德育教育工作。据此,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安排学生参加烈士陵园扫墓等社会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参与植树环保、敬老爱老活动,学生在与不同的社会群体接触中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作用。开展与时代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还包括捐款捐物、义卖等,学生能够在实践体验中意识到德育教育对自身道德品格和思想培养的作用和影响。[4]2.3德育教育渗透: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心理上的浮躁和欲望表现明显,这种价值观念也对当代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严重影响。当代教育工作中,学校和老师为学生提供文化教育服务,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中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学校德育教育华而不实,德育工作落实靠后直接导致教育恶性循环,不良效益日益凸显。因而在现代德育教育工作中,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学生自身均应该摒弃浮华,时时刻刻渗透德育教育,把育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德育教育融入课本、融入生活,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感悟人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我成长和进步。
3结语
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形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社会在变革,而高中德育教育也要有新的对策,针对当前高中德育教育问题,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究其原因,积极分析出现的问题,找出应对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孝顺.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知识经济,2010,04:148.
[2]罗群珊.浅谈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成功(教育),2010,09:128-129.
[3]朱向东,顾彩平.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7:20+133.
[4]罗景燕.当前普通高中德育现状调查分析和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2:19+28.
小组教学法是在启发式、灌输式、引导式教学基础上探索出的一种能够快速提升高中生领导力并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从培养高中生领导力的教学实践分析,领导力体现在群体中、组织中、团体中,小组教学法具有群体性、主体性、实际性、共同性,核心是学习者的角色扮演、体验和感悟与指导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产生共鸣,从而使高中生不论在学习兴趣上,还是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上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有助于高中生群体积极参与个体的主动思考。
1 高中生学习领导力的现状分析
1.1 高中生学习领导力的优势分析
(1)目的明确,动力大。高中阶段是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更加自觉主动,同时,他们对参与班级管理、学校事务、社团活动,以及对社会活动的热情度与日俱增,他们旨在锻炼自己、塑造自己、提高自己,发现自己,体现自己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等。高中生学习领导力的目的明确,有很强的动力。
(2)热情高,兴趣浓。高中生对领导力的学习有很高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认为领导力的学习不仅是掌握一门知识,更重要是可以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发掘自己在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等方面的潜能,对自己的学业和继续深造,乃至今后的就业均有益处。
1.2 高中生学习领导力的问题分析
(1)学习的主动性参差不齐。高中生对领导力的学习在需求上均存在较大差距。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认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应对高考升学才是当务之急,关于领导力的学习以后再说,不论是学习自觉性,还是主动性都存在一定差距。而在学校和班级担任一定角色的同学则认为领导力的学习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对自己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尤其是对自己在班级、学校所担任的角色有很大帮助。
(2)学习过程中惰性强,方法不当。领导力的学习关键是持续的体验、实践、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高中生学习领导力这门课程需要一定的激情,需要对领导力这门课程在认知上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往往采取敷衍的态度,体验不深刻,感悟肤浅,学习效果不理想。
2 高中生领导力的教学现状分析
2.1 高中生领导力课程教学的优势分析
(1)重视程度高,师资力量强。近些年,高中生领导力的课程普遍走进高中生的讲堂,成为一门理论和实践的不可或缺的课程,从领导力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在师资力量的配置上加大了力度,积极改善了领导力教学环境,有效地推动了高中生领导力的教学。
(2)培养目标明确。领导力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明确,旨在提高高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以及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对高中生的学业和继续深造,乃至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高中生领导力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高中生领导力课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分重视课堂的讲解与传授,大量时间用在分析知识点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缺少实践机会,效率不高。
(2)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改善。高中生要学好领导力课程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不仅需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更需要领导力课程教学实践的改善。应积极组织高中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学校社团活动以及学校、班级的管理实践中。
3 小组教学法应用于中学生领导力课程的优势
(1)小组分类教学。小组分类教学针对性强,吸引力大,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教师方面来说,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在把握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发挥其主观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对高中生来说,学习需求相对一致,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够与教师的教学思路相统一,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小组合作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理性思考,使他们的胸怀更开阔,思想境界更高尚。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优势与长处,提倡个人资源的互补和优势的共享。小组合作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觉参与和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总结、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3)小组体验教学。小组体验式教学是体验探索型的教学,以分享互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共同回顾体验活动的全过程,交流体会,分享体验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同时发现自我的潜在能力,悟出教学中的内涵,体验克服困难的愉悦,并在成功力量的驱使下,在积极向上的态度基础上,实现认知和能力的?w移,使自己在高中阶段就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迹。
4 小组教学法在高中生领导力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价值
4.1 可以有效激发高中生对领导力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对领导力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领导力课程教学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破解领导力课程教学难题的关键。对高中生而言,正处在对人生、对科学文化知识、对社会问题等诸多方面的探索时期,小组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达到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理解、掌握领导力课程的知识内容,实现领导力教学的“自我教育”,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领导力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认知的快乐,独立思考的快乐,参与互动的快乐……从而使领导力的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体验中,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4.2 可以有效地活跃领导力课堂教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