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8 17:33: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云计算;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平台;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1云计算及我国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网格计算技术、并行计算技术和虚拟化技术等综合发展的结果,具有分布式存储和虚拟化管理等优点,是一种现代创新的、可以使数字资源共享得到较好实现的服务技术。它不仅代表的是一种技术的革新,更是代表一种新的理念和服务模式[1]。在云计算环境中,云用户只要通过手机、个人电脑等终端设备连接到云上,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直接从云服务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云计算具有服务需求自助化、资源配置动态化以及应用扩展性强等优势。“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费,就像生活中使用水和电一样。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仍然处于一个错乱无序的局面。教师自身开发制作的教育资源虽然体现了实际教学需要,但通常很少考虑要遵照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且仅仅供自身教学使用;教育软件企业开发制作的教育资源同样存在资源分类和对于元数据的处理不规范,底层技术不统一,产品兼容性差的问题;政府部门与各级教育机构对教育资源建设思路不够开放,缺乏对最先进技术手段的把握和运用。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不仅不适应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还造成了资源建设的大量重复与浪费,资源库之间难以实现地区级乃至国家级的资源共享和互操作。
2将教育资源移到云上的优势
与传统模式相比,基于云计算技术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具有以下优势。(1)可以有效突破数字教育资源难以共建共享的局面云计算技术将通过网络连接的各种数字教育资源和各种教育资源平台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并对其进行统一监控、管理和调度,这样形成共享的云资源,有效缓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云计算环境下,用户执行的操作都是由服务API控制的,云平台会根据用户应用需要自动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资源。(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云计算环境下,凭借其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力量,用户通过WEB浏览器可以实现方便快捷地在线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建立自己的稳定、可靠、访问流畅的课程教学平台。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教育资源和课程教学平台,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势必使得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相当程度的提升。8电子技术研发ElectronicsR&D(3)有利于学校节省设备购置及系统维护的费用云计算环境下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都存放在云端的服务器,资源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呈现给用户,用户只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连到云上获得所需的服务。学校在设备购置和系统维护上投资成本将大大降低,且有利于避免教育资源平台的重复建设。(4)为学校数字教育资源提供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云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群提供超强运算能力和和海量的资源存储能力。同时,在云计算中,数据通过冗余存储方式存储在云端服务器群中,数据存储具有分布式、大吞吐率和高传输的特点。云平台提供多种安全机制来保障用户的数据和操作安全。用户通过WebService接口,需要经过安全组件来完成对用户的认证,使用密钥对策略来保障网络通信和数据操作安全。
3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架构模型
云计算通过网络把大量的虚拟化资源组合成一个庞大的资源池,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设计的目标就是采用虚拟化技术,将各类教育资源及其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封装成一个资源池,实现软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图1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勾勒的一个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蓝图,其中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基本涵盖了该平台架构模型中的4个层次,底层为分布于各城市的数据中心,往上是基于各数据中心实现的各教育资源库,再往上是各类教育应用平台(系统),最上层为终端应用接入。图1城市云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的教育资源架构模型终端是指用来访问云计算服务的各种软、硬件设备,用户通过这些终端设备就可以进入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获取相关服务。应用平台主要是整合现有优质网络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精品课程网站、各教育资源库)的各类网络教学平台、教育管理平台以及个性化学习服务平台等,为终端用户提供各种数字学习的网络应用。资源库依托云基础设施层并支撑上层云应用,一方面为教育资源平台的开发提供公共服务接口和软件运行环境;另一方面也为系统集成与上层应用平台提供核心管理功能。数据中心主要对应云的基础设施层。云计算基础设施层是整个云计算体系架构的基础,主要包括服务器群、网络存储设备等物理资源及其虚拟化资源,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对云计算服务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按需为上层提供网络通信、数据存储和计算服务。
4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教育资源的建设模式这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资源存取管理与传输共享的建设模式,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可以保证资源的高效存取传输和共建共享,创造资源利用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二是对教育资源内容的建设模式,合理的教育资源内容建设模式,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保证教育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和高效性。4.1基于云的教育资源的一体化建设模式关于教育资源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在云计算环境下,按照图1所示将各类教育资源存储到云上,充分使用云计算环境提供的基础设施服务(如存储服务、网络访问服务、计算服务等)。目前国内外教育资源库组织建设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或地区级教育资源库;二是学科组织与行业协会建设的教育资源库;三是各学校自建的教育资源库。云计算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建设可以与第一个层次相适应,即基于云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应该是国家或地区级的。其主要由国家或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建立国家或地区教育资源中心库,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国家财政、地方财政提供大部分运营支持,为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或社会教育机构提供教育资源服务。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云计算建设与应用,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目前,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在政府行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企业。国内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以无锡云计算中心为开端,包括南京、杭州、佛山、东莞等地已经建立起国家、地区级的云计算中心[2]。这些为云环境下的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模式提供了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的优势,高屋建瓴地从大局着眼,利用或建设大中型城市的云计算中心构建我国教育资源的一体化建设模式,如图2所示。在这一建设方案中,以省级城市为单位进行资源的整合,每个省级教育资源中心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省级城市与省级城市之间是对等的系统,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和互换。省级教育资源中心依托一个或多个云计算数据中心,实际的物理资源都存放在这些在地理位置上广泛分布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中,上级资源管理中心只存放它们的元数据信息。这一建设方案真正实现了资源目录信息及其检索的完全化,既完成了教育资源的汇聚,又分担平衡了访问负载。可以实现不同(或所有)区域内所有资源有条件(需要时通过授权控制保护版权和运营收益)充分共享、各区域资源库新增资源信息自动完全共享的目的,并且非常简单地与其它地区互连,实现了跨地区的资源自动交流与共享。对于基于云计算中心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的部署和实施可以分如下两步完成:(1)建设省级(区域)教育资源中心。该步是关键,要求首先建立该区域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并部署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库。为节能减排、避免基础设施重复投入,要充分利用该区域已建成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来搭建。为方便实现全国各个地区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各数据中心资源管理平台可以要求遵循统一标准和规范。(2)建设国家教育资源中心。国家教育资源中心在各省级教育资源中心的基础上汇集各区域所用数据中心中的教育资源的元数据信息,是最高层面的资源管理平台。4.2基于云的教育资源内容建设的项目管理模式将教育资源置于云上后,不仅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安全存储与共享问题,也大大改善了广大教师长期以来因为技术支持和时间精力上的力不从心而勉为其难制作教育资源的局面。但为了不断充实、更新已有的各类教育资源库,切实保障各类教育资源的质量,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中,有必要引入项目管理模式,将技术手段与人力手段的结合,构建创新的资源建设统筹管理机制。通过建设项目绩效管理平台,或者把已有的项目绩效管理平台迁移到云上(图1的应用平台层),把项目的申报、中检、验收、考核等各个过程管理起来。省级教育资源管理中心以下发任务的形式,引导各学校或各教育软件企业按时申报项目、阶段性提交项目建设进程信息,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加强对项目的全过程监控,以合理安排项目经费、时间并规划下阶段项目实施计划[3]。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依照如下各个环节完成对项目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1)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一般是省级教育资源管理中心)根据资源需求门类,确定某一时间阶段应开发的资源名称、类型和预算经费数量,形成资源开发立项指南。(2)相关课程主讲教师以项目组的名义填写立项申请书,报校资源建设专家组评审。教育软件企业也可以组成项目组参与项目申请,但规定企业项目组成员必须有相关课程主讲教师参与。教育软件企业的项目申请书可以直接由省级资源建设专家组评审。(3)学校资源建设专家组根据申请人的教学水平、知识水平、课题组的人员构成、资源设计和开发的技术路线、已具备的开发基础和环境等因素来评定立项项目,学校通过的资源建设立项项目再报省级资源建设专家组评审。(4)通过省级评审最终获准立项的资源开发负责人同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签订项目合同书,明确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和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的职责和权益,其后划拨部分经费。项目开发者可以是企业、学科教学小组,可以是教师和企业合作开发(教师主要作为领域专家,参与设计和评价),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开发,但必须有一线教师的参与或指导。(5)省级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根据项目的时间安排组织资源建设专家组进行中期检查,将检查结果公布并提出相关建议,其后根据进度情况划拨剩余的经费。(6)资源建设专家组对开发完毕的资源进行评审验收,提出修改意见。(7)省级教育资源主管部门对验收合格的教育资源通过资源管理平台上载到对应的资源库中,并生成与资源对应元数据信息投入使用。上述基于项目管理的资源开发模式可以高效地建设直接支持一线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这种主要由一线教师参与的资源建设方式还可以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及意识,实现了“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开发”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4]。在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应该依据国际国内被广泛认可的资源开发规范和标准,实现教育资源内容的标准化。如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保证了资源建设的方向性,其他直接与教育资源建设和评价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有《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元数据规范》、《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3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和《网络课程评价规范》(CELTS-22),资源开发只有符合这样的标准才能解决资源类型划分和资源属性定义各自为战的局面,才能使得各级教育机构的资源建设和国家的教育资源建设以及商业教育资源建设能有效地整合起来,放到云上,依托云计算技术,实现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模式,进而实现教育资源在云覆盖范围内的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5结束语
>> 关于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共享研究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平台建设 基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教学实践资源库研究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研究与实践 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研究 社区“虚拟”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研究 信息工程监理公共服务平台研究 基于GIS和LBS的文化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 整合科技创业资源 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通 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 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提高文化馆服务效能 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服务体系的资源共享平台研究 CAD/CAE公共服务平台中资源共享智能型系统研究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阳光.应该注意图书馆保存文化典籍职能的发挥[J].图书馆学研究,1988(01):24-27
[5]王建雄.浅谈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功能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8):91-93
[6]王建雄.客家文化资源数字化标准研究[J].电子世界, 2014(10):376-377
门头沟区教委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相结合,在《门头沟区“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优质均衡发展为主线,以优化师生教与学方式、优化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管理服务为着力点,基于区域教育云平台,推动教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转变课堂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迈入数字学习时代。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建设技术先进、服务功能强大的全区教育云平台。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完善数字校园建设,完善全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重视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服务的有效性研究,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人才培养方式,加速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应用数字德育资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字德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区进行了中小学数字德育资源网建设。依托中小学德育干部和广大班主任队伍,在充分使用德育资源的基础上,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更新上传微视频等资源,不断丰富拓展德育资源库。目前有精品德育资源2149个,包括自然、环保、科技、国情、安全、健康、文化等;纪录片资源240个,包括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地理探索等;中华传统节日资源223个;思品素材114个。
数字德育资源网现已成为我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平台,广大教师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利用资源网积极开展多种应用活动。教师将资源网站内的德育视频展示在课堂中,使德育内容及时蕴含在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及其他课程中,既帮助教师在备授课时节省搜索资源的时间,也使中小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了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目前,我区部分学校初一到初三年级开设了国学教育课程,各班级依托德育资源平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节约教育、安全教育和国学教育。
此外,我区充分根据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数字德育资源,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一方面,开展“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部影片”活动,同学们通过看电影写影评,丰富业余生活;启动“中小学数字德育网上假期冬令营/夏令营”活动,如寒假春节时期的对联征集、短信征集等;启动雾霾天气“停课不停学”网上学习活动和“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活动。另一方面,以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为契机,以中西方文化对比为话题,开展书法文化宣传、传统节日背景、民间艺术展演、京剧宣传体验等活动。
网站根据资源浏览量和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推送,优先呈现精品资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增长知识与技能,开阔视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品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化学业数据资源,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经研究,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提高教学判断和决策能力,将对教学方式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在中高考改革背景下,利用教育大数据优化诊断评价、为师生减负提效、实现个性化教与学等,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点,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近年来,门头沟区开始关注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过程性教学数据,累积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教学,以此来找到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促进师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建设学业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采集课堂前测、课中检测、课后测试等学业数据,并应用于日常教学。因日常学业数据具有常态、高频、知识覆盖面完整等特点,在数据的连贯性与完整性上有天然的优势,可以与教学同步,所以通过采集日常学业数据,形成大数据资源。通过采集的数据信息,系统自动统计分析,而通过这些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精准定位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如图1)和布置个性化的作业(如图2),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业情况分析,并且系统会自动为学生沉淀错题本(如图3),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如图4)。
大数据的分析能够从不同角度及层次为不同的教育系统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报表,将过程性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学校及时、客观、直观地获取最重要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信息,教师可及时改变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个性化引导,优化教与学;学生可进行个性化学习,把握自身的不足点,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同时,面临新中考的改革,又可利用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自主选课及制定生涯规划;学校管理者通过掌握数据分析信息,结合学校、教师、W生进行合理的教学规划,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师个体能力的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
注重资源的内化与生成,实现共建共享
近年来,在与北京市教育资源网、北京市德育网和北京市课程网对接,获取和使用市级优质数字资源的同时,我区也购置了适合本区中小学校的相关优秀教育资源,如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德育资源、中小学教育视频资源等。我们在应用这些优质资源的同时,建设与本区教材相配套的学科资源平台,将现有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迁移与统一管理。实现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数字化和共享。
全面建成教育资源共享系统,通过音视频采集设备,有效实现课堂教学三画面的存储与查看。通过前端设备实现课堂教学的直播、点播、存储及教学评估,随时随堂进行教学录制留存。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回放进行教学回顾与反思,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视频进行知识点的再学习,以解决自己在课堂中没有理解的内容。而我们通过这种边存储边应用的方式,促进本土资源的生成,进而充实本区学科资源,以便对学校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在丰富资源支撑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备课,根据教师角色自动关联学科网站的资源,推送到教师工作台。教师备完的教案、课件能够自动上载到该学科资源栏目中,审核后自动回到学科网站中,教师在备课的同时即完成资源建设,以达到资源的持续更新。通过小组协同备课,专题讨论交流,生成性教学资源共享等实现教师协同备课,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从而推进区域性的数字化教学,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促进管理方式的改变,促进研修方式的改变;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土化,形成以质量高、适用性强为前提,以应用为导向,全体教师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体系。
打造区域智慧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
“十三五”时期,我们将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期门头沟区功能定位,紧随首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凝聚共识、统一思想、鼓足干劲,继续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打造智慧教育建设工程,满足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探索“互联网+教师学习服务”形式,鼓励教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推进“互联网+教研服务”实施,实现区域性的网络教研与信息化教学;开发“互联网+学生学习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继续探索 “互联网+课堂教学服务”方式,深入开展移动新课堂实验;丰富“互联网+家长服务”形式,拓展学校平台和班级平台服务功能;探索“互联网+学校管理服务”方式,实现科学化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让“互联网+教育”模式更加完善,让教育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让教育资源应用更加均衡,让教育发展更加优质有特色,从而推动教育创新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 数字电视;远程教育;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7-0219-01
数字电视的产生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高质量、多功能、个性化的视频节目服务,不仅实现了高清晰图像、高质量音响,更重要的是能够支持交互式视频教育功能。近年来,数字电视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 数字电视及其特点
所谓数字电视就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1数字串所构成的二进制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它利用抽样量化的方法将传统模拟信号用一定的编码方式转换为二进制的数字化信号,再依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制作、备份、记录,除了使用专用的数字视频设备,也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监测和控制。
数字电视技术与模拟电视技术相比,有许多突出的特点.压缩后的数字信号经数字调制后,可进行开路广播.数字电视因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编辑和传播方便以及可双向交互的优点,使其在现代远程教育事业中发挥出极大的作用。
2 数字电视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中的优势
首先,数字电视在教育信息资源传播上具有领先优势;其次,数字电视技术使远程教学信息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交互方向发展,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远程教育系统带来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变化。我们可以在服务器端完成数字形式的多路教学课程的制作.这样就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潜能,使学习者更加积极主动;第三,数字电视在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数字电视在城镇家庭中已有一定的普及性和使用率;第四,数字电视在各类技能培训学校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数字电视具有双向交互的特点,数字电视技术在各类远程教学(尤其是社会性普及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中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各种教育资源有效地利用的需要。
3 数字电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数字电视网络是一种可以把各类信息直接传送给亿万受众群体的数据通道。在国家大力发展“三网融合”(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背景下,数字电视网络已演变成为一个巨大的交互式多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渠道,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主动学习
在以往的远程教育中,讲授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时间、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进度都由讲授者安排决定,学习者只能被动的去听。而在数字电视远程教学活动中,讲授者与学习者的位置己发生变换,学习者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求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合理地把握学习进度,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使自己的学习兴趣不断增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过程更加快乐。
3.2 互动学习
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数字电视逐步实现了互联网的部分功能,成为一种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具有充分互动性的媒体,在数字电视远程教学模式下,可以充分实现讲授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即时、便捷的互动交流。
3.3 个性化学习
随着互动学习功能的逐步完善,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也逐渐提升。在数字电视远程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电视向远程教学的服务器发出信号,服务器就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要求以特定的方式提供特定的内容。这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兴趣等进行个别化学习,即使对于同样的知识,由于每个学习者对内容选择、组合的方式不同,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的个性化体验,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
3.4 学习效果反馈
在以往的远程教育中,讲授者与学习者之间基本没有直接交流,对于学习者,遇到的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而对于讲授者,也无法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现在通过数字电视,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同时教师还可以收作业并将作业批改情况反馈给学生。
目前各远程教育机构在建设数字电视教育资源上还存在急于求成、建设方向不明确所导致的质量参差不齐、实用性不足等诸多现象。今后,在建设数字电视教育资源时,应该首先逐步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业务能力,然后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的教育特色,面向自身的受众群体,建设出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文培.数字电视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管理工程师,2012-08-26.
[2]郭春才.数字电视传播特征及其远程教育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3-25.
[3]查继红.全媒体时代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实践[J].图书馆学刊,2012-07-30.
[4]谢莉.数字电视在高校推广的探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25.
[5]何瑾,吴晓宁,刘玲.移动数字电视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0-05-23.
【关键词】学习对象 视听媒体 多媒体资源 设计开发
在信息数字化时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促进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单位时间内知识容量,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随着各类教育资源的建设,现今的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大量的资源仍处在较低水平的共享上,重复利用率不高,存在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的浪费现象。学习对象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组织的形式,其显著特征对设计开发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分析此种现象,本文依据学习对象理论,剖析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尝试提出一种行之有效针对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进行标准化、有序化、具有高效的共享性、重用性开发设计的流程和方法。
一、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特点分析
(一)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内涵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据统计人们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听多媒体获得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形声并茂的媒体资源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视听多媒体是视觉和听觉有机组合的媒体,主要包括视频技术、音频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通过计算机实现对他们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以及查询、检索等功能的操作。
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作为视听多媒体在教育领域中衍生的产物,丰富多样且具有发展性的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介入,促进了教学的改革。利用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使得抽象难解的重难点变得直观、具体、形象化;大到宏观小到微观的世界能够尽收眼底;时空的限制荡然无存;可以说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充实了教育资源,开阔了学习者的知识领域。
(二)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优势特点
1.低成本高效性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视听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视频、音频的编码效率不断提高,计算机的运行计算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诸如此类的各项科学技术的进步,给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技术支撑,使得昂贵设备等门槛已不再是难题,软硬件的应用让设计者能够随心所欲地构建出不同教育资源。
2.教学性
教学性是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本质属性。每一项资源均是根据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设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视音的方式呈现知识。教学者可以根据课型和内容的变化,对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进行精心的选择,结合不同的教学手段辅助传统教学课堂。学习者亦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育资源辅助学习,形成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3.可组合及共享性
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大到可以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小到可以细分针对某一课的内容章节所需元素,并且每一元素间又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但每一资源均包含一定的教学元素,有着明确的教学对象。例如讲解细胞核内物质时,可以分别设计不同的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呈现核内各类物质的情况,如线粒体、细胞质、细胞膜等,教学者可以随意组合这些教育资源,构建成新的符合教学内容的资源。编码效率的提高给稳健传输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解决了不同终端,不同平台的兼容问题。
二、学习对象的核心特点分析
(一)学习对象的内涵
学习对象是国际上流行的学习资源的组织形式,学习技术标准化委员会(LTSC)的IEEEp1484学习对象元数据工作小组对学习对象核心概念的定义为:学习对象是指任何可以在技术支持的学习中使用、重用或引用的数字化或非数字化的实体(LOM,2000)。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David Wiley则对学习对象作了相对狭义的描述:任何支持学习的可重用数字资源,该定义明确了学习对象的教学性质和可重用性质,同时强调了学习对象的讨论范围限定在数字化资源的范畴。剖析David Wiley对学习对象的定义,可以得出学习对象的最显著特点:可重用性、教学性、数字化。可以说教学性是学习对象的本质属性,可重用性是学习对象的特质属性,数字化是学习对象与传统的学习资源实体形式上的重要区别,同时也是学习对象的技术载体。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学习对象可以简单描述为介于素材和课件之间的材料。通俗来讲,学习对象就是能够被处理和打包的教学素材集合体。
(二)学习对象的特点分析
1.可重用性
可重用性是学习对象最明显的特征。可重用性是指学习对象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情景下根据设计者的理念重新组合和重复利用。不同时空下的重用在数字信息化的环境下可以容易实现,而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策略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重新组合利用则需要根据教学设计者的设计思路来对学习对象由小到大或由大变小进行解构或组合,以实现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复用。只有确保学习对象最大的重用,才能获得最为广泛的高质量共享,从而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2.教学性
教学性是学习对象的本质属性。从学习对象的定义可以看出,学习对象是针对学习而设计的,其主要用途是服务于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被使用从而以此来达到某种学习目的的特定实体。由此可见,可以通过学习对象教学性质的特性设计出适当的学习资源。
3.数字化
学习对象是以数字化为载体封装,可以说数字化的属性是学习对象与传统的学习资源间的重要区别。传统的学习资源在形式上是固化的、物化的和静态的,虽然具备一定的可重用性,但是不能在学习者身上产生多元化的作用,在形式上难以修改完善,在传输途径上较为单一,与信息化教育的理念存在较大冲突。信息技术再教育领域的迅猛普及逐渐改变了学习资源的形态,以网络为载体,以数字来编码,其高效性、方便性、快捷性等优势是传统学习资源不能比拟的。学习对象以数字化实体形式而存在,是教学资源的封装,教学资源以学习对象的形式存在,通过数字化手段能够多样化解构和组合,多渠道扩展传输,方便快捷达到有效共享,灵活性强。
三、面向学习对象的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的模型
学习对象和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在特征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根据学习对象理论,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若在自身属性上赋予规范化的元数据信息就能构建出标准化的学习对象,从而有利于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管理、查询、重用、组合。所以通过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对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以计算机网络为传输介质和共享手段,从而达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基于学习对象设计开发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流程
1.分析、确定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学习内容
教学的内容是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必须具备的,为了在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采用学习对象,这就需要设计者明确当前资源设计的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策略等将知识点分解,赋予每个知识点相关教学内容、目标。由于每个资源都具有一定学习目标、内容,因而教学者可以更具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对象组合成相应的学习模块。同时学习者也可以任意选取与自己学习相关的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来自我建构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2.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粒度确定
粒度(granularity)是关于对象的大小、尺度及其详细程度等特征的描述。学习对象的粒度决定了学习对象的重用频率与效率,学习对象的粒度过大,重复利用率就会下降;倘若粒度过小,则会增加使用者重组学习对象的时间。
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核心单元,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体现了知识的内在关联,使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基础。基于学习对象的粒度确定,可以明确每个知识点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型的学习对象,抑或多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可以封装成一个学习对象。由此可见,通过知识点的容量可以确定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粒度大小,即学习对象的粒度取决于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容纳教学内容的规模。也就是说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可以依据自身容纳的知识点和多样化呈现方式进行逐级细分,如视频、音频等分离,并标注相关识别信息来确定粒度的大小。
3.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分类和编列
大多数的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主要由音频、影视视频、二维或三维动画视频几部分组成,大部分属于素材类和课程类(如精品课程、网络公开课等)。传统调用资源的模式为教学者或学习者根据需求搜集相关可用资料,或将原有资源进行拆分,若对操作不熟悉很难在原有素材上进行提取。而基于学习对象理论进行设计,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按照一定的类型和自身的属性(如教学、演示、呈现、学科内容等)进行分类,每一类资源对应每一个知识点,完成一个教学目标。教学者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搜集素材的过程,更多的是关注对学习对象的熟悉程度和对学习者分析,根据教学任务的复杂程度组合不同的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确定学习对象的呈现顺序以优化教学过程。学习者亦可通过使用学习对象完成自我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基于学习对象设计开发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优势
1.高效性:学习对象的高效重用性使得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最大效度的提高。在学习对象技术的支持下,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可以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平台下重复使用。不同“大小”的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任意组合、拆分重组成适合教学的新资源。
2.标准化:标准化是学习对象元数据遵守的准则。学习对象理论指导下构建的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在分类组织和特征等标识方面的描述符合一定的规范,有利于资源的识别共享。由于编码、压缩比率、格式等属性进行统一的规范,实现了资源在应用层面的共享,减少了对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进行处理的时间。
3.智能化:由于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根据具有一定教学逻辑性的策略进行设计和开发,使其在结构上能够自适应相关教学目标生成相应的教学资源序列。即可以通过教学者和学习者人为构建,亦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智能筛选组建。
四、总 结
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建设是协同设计开发的过程。学习对象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组织的形式,对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可以说基于学习对象理论,结合教学设计、标准规范化技术支撑才能发挥出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加了资源的共享渠道,最大效度提高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仅是作为辅助教育的材料,如何重用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还得取决于教学者对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把控能力,以及学习者对其应用能力。本文仅以教育资源领域中的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为例,简单介绍基于学习对象理论设计开发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思路和一般流程,旨在抛砖引玉,距离理想化的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学习资源建设还有所差距,只希望对视听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建设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胡小勇, 祝智庭. 学习对象理念的发展历程[J]. 电化教育研究,2002(09).
[2]张 勇,王良辉. 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系统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06).
[3]何可抗. 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4]冀鹏飞. 基于学习对象分类理论的学习资源分类方法 [J].研究探索・教学研讨,2007(0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区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完善我区教育信息化“五大体系”建设,即建立覆盖全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互通体系;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通的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面向现代化教育、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的各类应用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保障体系。力争到2015年,使我区成为优质教育资源输出地,教育信息化主要指标达到库区领先、全市一流水平。最终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数字校园”。
(二)具体目标
到2012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合格率达到85%以上,并实现以下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区教育骨干网,95%的学校接入教育骨干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达到70%,中职学校校园网建设达到90%,中小学“班班通”和职业学校“室室通”建设率达到80%以上;学校上网率达到95%;中小学校学生计算机比达到12:1,中职学生计算机比达到6:1。
——资源库建设。初步建成基础教育、中职教育、终身教育和教师教育四大资源库,教学资源对学校的覆盖率达100%,教学资源对学科的覆盖率达80%,其中优质资源占30%,资源库的使用率达95%以上,并与市区图书馆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教学应用水平。建设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化自主学习环境等各类教育教学应用系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率达到95%。
——信息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师生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100%,全区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达100%。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合格率达到95%。培养造就一大批信息化人才。
——管理与服务水平。建立区级教育数据中心。实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间管理信息分级共享。建立教育政务系统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电子政务平台覆盖学校率达95%,学校实现电子校务管理达90%。基本实现教育系统信息化管理和教育信息化服务。
到2015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合格率达到100%。并实现以下目标:
——基础设施市内一流。建成连接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教育骨干网,学校上网率达到100%;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齐备,中职、中小学校学生计算机比均高于市平均水平,校园网建设达到100%,中小学“班班通”和职业学校“室室通”建设率达到100%;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达到市内领先水平。
——优质资源市内一流。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开发、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优质数字化教学和学生学习资源,实现全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化应用市内一流。引进、开发一批教育教学和管理应用系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应用率达到100%,教育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市内领先。
——管理服务市内一流。建设全区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和电子校务管理系统,实现全区教育行政管理、校务管理信息化;搭建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造政府为民服务的网上窗口,实现教育信息化服务。
——信息化人才质量一流。加强师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探索并实施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我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使我区教师、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名列全市前列。
三、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是实现“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校园信息安全”五个一体化建设。
(一)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构建覆盖全区各级各类教育的骨干网,使信息资源通畅到达管理和教学终端。包括:区教育城域网升级;学校校园网建设;学校“班班通”、“室室通”建设;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模拟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建设;区数据中心建设,社区数字学习港建设等。
(二)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
建设全区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社区及继续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虚拟博物馆,虚拟艺术馆、教育动漫建设等。
(三)教育管理一体化建设
建设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育电子政务平台和电子校务平台,包括教育机构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以及其他教育业务管理等;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网络教学支撑系统。
(四)校园信息安全一体化建设
以区“校安系统”为基础,构建覆盖学校的统一的应急反应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
(五)教育服务一体化建设
建设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建设在校学生数字化学习系统;建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网络服务系统。
四、创建规划
我区“数字校园”建设将用5年时间逐步完成,初步规划:
――年:全区20%的中小学、50%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市级重点中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1年:全区50%的中小学,100%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市级重点中学,70%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数字校园”;
――2012年:全区80%的中小学、90%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数字校园”;教师进修学校建成“数字校园”;
――2013年:全区85%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4年:全区90%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5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建设成为“数字校园”。
五、评估验收
区“数字校园”评估验收工作每年举行一次,验收合格的学校由区教委、区经信委、区科委联合授予“区数字校园合格学校”称号,并在合格学校的基础上,评选全区20所区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每三年对合格学校和示范学校进行一次复查验收,复查不合格的,根据情况分别给予黄、红牌警告直至摘牌(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区“数字校园”考评指标体系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幼儿园五大类,考评内容包括组织机构与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资源库与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师生信息素养培养、教育电子政务及管理信息化水平六个方面,总分值为100分,学校得分在80分以上认定为区“数字校园”合格学校。
六、工作措施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区级信息化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两个层面,涉及基础设施、信息资源、重大应用、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各个方面,渗透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超常规的发展思路予以推进,才能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区教委、区经信委、区科委等有关部门将联合成立“区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和“区数字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委,负责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开展检查指导,组织评估验收等工作。“专家指导组”负责数字校园建设的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工作,参与“数字校园”评估验收工作。“数字校园”建设日常工作由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负责。
各学校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切实把“数字校园”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有效推进。学校校长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层层目标工作责任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任务。
(二)加大投入,保障建设需要
积极争取市对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并逐步加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投入力度,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实施教育城域网升级及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程、教育电子政务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中小学“班班通”、中职学校“室室通”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网络教育及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校安工程、重大技术攻关工程等工程,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
各学校应将“数字校园”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纳入教育事业年度预算,并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各校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采取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市场运作、社会捐赠、单位自筹、设备租赁等多种方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机制,通过体制、机制、手段和政策的创新,“以市场换资金”、“以政策换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拓展融资渠道。
(三)强化管理,保证建设质量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多,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需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或超标准盲目建设造成浪费。为此,各学校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时,要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决策制度”、“学校信息化项目立项、监理、初验、终验的全过程项目监管制度”、“招投标及纪律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各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重大项目建设方案、年度工作计划,需报“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由区技术管理部门和学校共同制定,并由区技术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团队评审通过,区教委立项建设。
(四)加强培训,打造人才队伍
“数字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人。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干部、教师、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要将人员的培训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纳入评先评选和职称评定之中,用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各学校要特别重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吸纳优秀大中专毕业生、高级管理维护人员进入学校。同时,要妥善解决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待遇,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确保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原则上,每所学校有1—5名高水平信息技术人员。
(五)强化责任,建立奖惩机制
关键词:学习对象;元数据;内容包装;自适应学习;SCORM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311-03
1 问题提出
随着远程教育的纵横深化发展,现有的网络学习资源在建设、组织、管理、检索、共享和应用等方面,呈现出资源重复性建设、可移植性差、网络学习迷航、学习资源混乱分散、资源利用率不高、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教育资源开发技术标准,从而在构建学习资源库、定义数据结构、数据类型和数据描述上都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当前,教育资源的构建已经成为了制约远程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遵循网络教育资源开发标准与规范,使学习资源向有序化、有效化发展,并能够有效地支持网络学习平台对资源的高效检索、跨平台使用、交换共享、重复使用、多情景使用,满足自适应网络学习的需求,这已成为网络教育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
2 学习资源标准中的信息模型
2.1 学习对象
学习对象在面向对象思想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从学习资源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新型计算机辅助教学构件,其核心是学习内容,此外还包括对学习内容必要的描述信息和组织信息等。它可以充当由众多知识点构成的教学模块,也可充当有序化的数字教育资源,主要应用于远程教学平台,有效地支撑按需学习、及时学习和适量学习。学习对象实质是将各种影响学习资源可重用因素进行最优化组合,以提高网络学习资源的移植性和利用率。它呈现出可访问性、适应性、可承受性、持久性、互操作性和可重用性,其中可重用性是学习对象最根本、最重要的特性。结合IMS规范,以学习对象为单位,对同一主题的学习内容进行创建、存储、组织和传输,借助学习对象的优势来解决E-Learning领域教育资源的散乱无序、独占隔离、重复建设、共享困难和检索低效等方面的问题。
2.2 元数据描述
元数据是面向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用一个通用的方法和通用的命名来描述、解释数字化资源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以及资源的使用环境、管理、加工、保存和应用等方面的情况。元数据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建立、、转换、获取和和共享,构建一种机器可以理解的框架,有效地实现资源整合、定位、检索、评估、内容分级、定位选择和访问控制等功能,确保这些数字化资源能够被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准确地自动识别。
2.3 排序与导航
SCORM中的排序与导航模型强调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将相互独立的学习活动进行排序,以确定学习内容呈现给学习者的先后顺序。该模型主要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和学习过程中的测试结果为依据,为学习者选择适合其学习背景的学习策略,并将其与学习资源相结合,为学习者选择适合个体学习需求的学习资源,并动态组成学习资源,构建成个性化的学习路线。学习者可以完全随意的控制学习路径与学习内容,摆脱原有的单一、固定、缺乏灵活性的学习资源结构,以此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还可以更好地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准确评价学习效果。
3 内容包装交换模型体系结构
内容包装交换模型是指一次学习活动中涉及的学习资源分类、表示、组织与包装, 为不同的学习平台创建可重用学习构件,使学习资源能够在不同学习平台中相互迁移,以此实现不同学习环境中交换资源的机制,快速、准确地检索、定位学习资源。
3.1 学习内容组件
学习内容组件主要是定义网络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学习教材元件,以及将各元件组织、编排成一套可重复使用的学习资源。学习内容组件将网络学习资源划分为数字资源对象、可共享内容对象和应用数字对象三类。
3.1.1 数字资源对象
数字资源对象是电子化表现的媒体资源,它是由各种数字化媒体资源组成,如文本、声音、图像、视频以及任何可以用Web方式呈现给学习者的内容。其构成的基本单位为素材,它是文本、图片、声音、网页等这些能被传送到客户端的数据的代表。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学习素材组成更高层的具有一定教学意义的数字资源对象,这样才能够被学习者进行自适应学习所获取和利用。
3.1.2 可共享内容对象
可共享内容对象是学习管理系统跟踪的最低级学习资源,它是由一个或多个素材依据逻辑结构组成的学习资源集合,具有可重用性、可访问性、互操作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SCORM运行环境中与学习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传递。可共享内容对象将多媒体的控制、表现与素材分开,独立于学习内容,有效地实现各种多媒体元素的同步,同时进一步增强了资源的可重用性。可共享对象的大小由学习资源的开发者依据学习单元信息容量、需要达到的级别,以及可重用性的程度而定。
3.2 元数据模型
元数据是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描述、定位、搜寻、评估和选择,它通常采用XML描述,其目的是实现学习资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学习资源组件可以在不同的网络学习平台中被检索和获取,以及跨平台重复使用。依据学习资源不同的内容层次,我们将元数据体系分为数字资源对象元数据、可共享内容对象元数据和应用数字对象元数据三种。
3.2.1 数字资源对象元数据
数字资源对象元数据主要是用于描述构成数字资源基本单元学习素材的属性,它主要包括通用属性、素材类型属性、素材存储属性、素材关系属性以及扩展属性。数字资源元数据描述主要是为了实现学习内容知识库中的资源重用。
3.2.2 可共享内容对象元数据
可共享内容对象元数据主要是提供了可共享内容对象中所呈现的详细信息,它主要是用来描述学习内容对象的属性,主要包括通用属性、对象关系属性、素材关联属性、内容组织属性、内容封装属性以及扩展属性。
3.2.3 应用数字对象元数据
应用数字对象元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应用对象与网络学习活动相关的属性,它包括通用属性、技术属性、生命周期属性、应用对象类别属性、学习导航属性和扩展属性。
3.3 学习内容包装信息模型
3.3.1 包
包是可独立运行的学习单元,它包含开展网络学习时需要的所有信息。包可以被任意分解或聚合,它可以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一门完整的课程,还可以是由多门课程组合而成的一个课程集合。
3.3.2 内容清单
内容清单是一个文件名为imsmanifest.xml的 XML文件,它描述能够独立使用的静态学习资源的组织结构和呈现形式。我们可以为每个学习内容对象制作各自的内容清单,再把这些内容清单进行组合,构建成为一个包含整个课程组织结构的更高级别的内容清单。内容清单文件包括元数据、组织结构、学习资源和子内容清单。
3.3.3 物理文件
物理文件是指以文件形式存放在内容清单各子目录下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媒体素材、内容文本和测评报告。物理文件和包不同,它不能独立,每个物理文件需要在内容清单中描述,或是在学习资源文件列表中列举出来。物理文件和内容清单文件都是包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结束语
远程教育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灵活性和跨时空性等方面的优势,为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当前,针对网络空间中学习资源数量骤增、孤立分散、标准各异的现象,以XML技术为支撑,遵循网络教育资源开发标准,构建基于学习对象的统一、标准化的学习资源数据库,通过对资源元数据的管理,实现学习资源在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共享与交流,减少开发制作成本,提升资源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熊长江,黄陵. 基于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LOM)的数字化外语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2):83-85.
[2] 谢明颖.移动学习对象元数据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33-40.
[3] 曹伟.面向智慧校园的标准化学习资源管理体系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3(2):43-46.
论文摘要: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需要通过教育资源的创新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中小学教育向着信息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的过程中,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文章从分析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现状入手,谈及在具体的高质量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提高认识,及时行动,建立起高质量的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层次模式。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要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就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走在时代的前沿,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越来越提倡教育要与当代先进的计算机等多媒体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网络教育。本文重点对高质量的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层次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我国高质量的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我国网络教育建设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毋庸置疑,当代的网络教育早已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师生时间空间分离方式下的交流。网络教育资源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只要是为了促进学习,对相关的资源进行研究、创新开发、管理利用进行的理论与实践都可以归为对教育技术的探讨,包括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教育网站、数字信息图书馆、数字教育信息博物馆等。
大力推广网络教育,提高网络教育共享的自主创新可以极大地缩短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人口素质、社会发展水平与民族创新能力上的距离。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数目可观的,符合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学校管理等多方面需求的教育资源数字图书馆。这些教学资源数据库不但有丰富的原始教学素材,也有丰富的经过初步的整合与加工的教育素材、按照课堂的教学要求而整合的可以直接运用的教育素材。
纵观我国社会科学全方位的发展与教育改革大局,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有几点必然趋势:其一,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必将与某些中小学特色课程的学习相整合,相关的素材资源库一定会围绕着核心课程进行建设和组织,在管理理念、资源标准、教学与学校目标等方面都将实现协调与整合。其二,中小学高质量网络资源的建设必将给予共享与互相操作平台的建设。相关网络资源的系统开发者不但要注重网络资源的收集与存储,也更应该积极创新网络的公共协议,实现更高水平的资源共享和互相操作,使网络资源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其三,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必将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丰富。其资源库不但应该包含教育新闻的信息、各类教育的统计数据、与教研相关的论文库、学科的教案库、题卷资源库、学科的课件素材库等,也包括教育的法律法规库、招生考试资源库、教育产品的信息库、教育机构大全、共享的软件库、教育图片的素材库等其他与教育相关方面的资源库。其四,中小学网络资源建设必将更突出其社会公益性特征。基础教育阶段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资源建设的投入与运行要形成良性循环也应该建立在公益性性质特征基础之上。
二、提高认识,正确对待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层次模式
如上文所述,我国已经围绕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展开了多方面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但是这些或进行资源制作、或致力于资源导入与导出、提供资源上传与下载等相关服务模块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还需要我们提高认识,正确对待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层次模式。
首先,网络教育从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传统教育的升华,其资源建设的层次模式要在不脱离教育的本质的前提下加强创新。网络资源的建设层次模式应该着重突出知识资源的共享性与增值性,促进教育早日实现全球化发展,使现代教育形成一个包含投入、建设、共享、增值等环节的良性循环过程。
其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层次模式需要统一的规划与适当的协作,教育资源建设中出现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我国当前的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商业化与模式化,很多相关公司都正对中小学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商业性质的开发。很多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都由诸多相关的专家学者以及基层的优秀教育者们联合研究和开发,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汇集了大量的图片、文本与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教育资源。但是这些公司参与建设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要求其实现足够的共享和协作是非常困难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小学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层次模式不可偏重资源建设,而忽视其组织与管理。目前的教育资源建设偏重于资源建设,而不够重视对资源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我国很大一部分的教育资源库的建设重点都是如何去制作出更多的资源,而不是改善这些资源的组织方式与检索办法。那些无法进行高速管理的教育资源库,就算拥有再多的教育资源也难以将其作用发挥出来。
三、及时行动,从资源建设层次模式方面提高中小学网络教育水平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更加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应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进行怎样的思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为他们完成这样的思考提供帮助,营造环境。随着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高水平建设成为当今时展与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最新认识及时采取行动,从建设的层次模式方面切实提高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水平。
一方面,要在统一的规划下,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全方位投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要看具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具体有哪些作用,有些提供服务,有些提供资源,也有的两者都可以提供,这些情况下具体应该参照的法规标准与各方面的投入就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的投入涵盖面非常广泛:资金、技术、设备与专业人才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投入,我们要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这些投入,促使网络教育资源系统发挥最大的能效。
另一方面,我们要建设起职责分明,各具特色的各级资源中心。众所周知,网络教育在教育方法、教学环节、教学的组织、知识的讲授以及图书资料的占有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各个资源中心都应该将自身具备的特色发挥出来,制作相应的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各个资源中心也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互相共享信息数据资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毋庸置疑,在当今这个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高度发展的时期,网络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运用是极其广泛的。我们一定要运用多种建设层次模式,将这些以声音、画面等多媒体形式的教育资源进行网络化的处理,加强高质量的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增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水平,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综合培养祖国的未来建设者们各方面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项渭,张培岩.浅议我国当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j].中国当代教育,2006,(5):45-47.
[2]王云民,丛培经.我国开展网络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23):36-40.
[3]吴学敏.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层次的设计与优化[j].广东高等教育,2007,(7):76-120.
[4]刘国清.当代中小学外扩教育资源建设[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14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