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8 17:33: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经济管理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经济学;运用管理
经济学是对企业生产以及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方法和技巧引导的学科,对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管理经济学中的需求规律、价格规律、价格弹性、成本分析等方面的原理和知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导向性作用,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现状,管理经济学是把握企业发展方向、正确制定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可以引导企业决策者遵循经济规律、制定科学决策,助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转折,我国现阶段国内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是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对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却面临着等多方面的问题和缺陷。第一,决策失误。企业管理者由于前几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效应,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良好,而失去了对企业具体情况的准确了解和掌握,导致企业对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例如组织臃肿、信息传达延迟、决策信息不全面、企业闲杂岗位较多等问题,导致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能有效决策。第二,管理模式杂乱。企业管理者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无法按照既定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和规划,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越级干预、越级管理的现象严重,这些越级管理、跨部门管理长期以来使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运行程序陷入混乱,不仅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更助长了企业的不正之风。第三,人员关系复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风险与机遇并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层以及股东之间的决策就会出现争议,由于不同股东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群体和人员组织,因此企业一些重大决策无法顺利执行,造成企业整体工作效率低下,最终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发展。由于我国企业大多数是改革开放之后建立和兴起的企业,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传统的管理思想和决策思路依然存在,这就是导致企业管理出现问题和缺陷的重要原因,另外在大型国有企业中,由于人员关系和利益群体的复杂性,企业的经营效益也明显打折,因此,总体来说我国现阶段企业发展主要以管理较为混乱、矛盾较多、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杂乱等方面为特点。
二、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的管理内容
管理经济学是依据科学、合理的经济学原理对企业生产对象、生产方法、生产计划以及产业分配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决策,助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生产对象方面,经济学研究的是企业发展目标是以最小的资源量来生产企业产品,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如何通过有限的成本和资源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这些所生产的产品还能够被消费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这是管理经济学所研究和实践的内容之一。生产方法方面,由于不同企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不同,不同的企业由于地域限制和科技水平的约束,其生产方法也不尽相同,而企业生产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对企业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不同的生产方法有着不同的生产效率,因此企业要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进而推动企业盈利能力,则必须依照管理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制定科学的生产方法。生产计划方面,企业的生产计划是依照一个时间段内企业产品供应量与市场消耗量的具体数据来制定下一个阶段的生产量,即生产计划。如果企业生产产品过少,则供不应求,无法达到企业利润的提高,而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过多,则又会导致滞销或者价格下跌,也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因此合理制定生产计划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经济学是指导企业科学、合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经济原理,对企业的发展和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管理经济学可以解决企业生产对象和生产计划这两方面的问题,由于企业在生产对象的制定和生产计划的制定关乎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最终效果,因此需要遵循管理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合理进行资源的利用和配置,科学地进行生产计划的制定,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产品生产效益和销售效益的双重最大化;其次,管理经济学可以为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通过科学的资源配置和人员管理,调动企业资源和员工积极性,可以为企业效益最大化提供应有的支持和促进。
四、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1.提高企业生产效益
管理经济学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的管理思想和思维能力,对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益方面来说,管理经济学倡导利用企业生产函数,通过企业的生产函数准确找出各项边界值,从而制定合理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计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企业的生产成本是通过企业边际产量来计算和规划的,通过对企业产量与企业产品价格的边界值可以对企业生产成本和生产数量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达到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数量的合理,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度。
3.合理定位产品价格
产品价格的合理制定是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方式。企业管能力者可以通过管理经济学中的价格原理,都对不同价格的市场占有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对产品定价之前准确了解市场中的价格弹性,首先进行较高价格的制定,然后根据市场反应进行调整,最终确定利润、价格、销量、成本的最优值的价格确定,这也是管理经济学的管理思维。
五、结束语
管理经济学是通过对企业管理者管理思维的引导和管理方法的优化,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生产对象、产品数量、产品规划、产品价格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严密的计算而得来的企业管理规划方法,因此将管理经济学的管理原理和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去很有必要,不仅可以推动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也可以引导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秦秀兰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大英县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高强.企业管理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6,(4):122-123.
关键词:经济学 人力资源 管理
Abstrac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 is a kind of investment behavior,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provide specialized talented person, because it is a long-term and system engineering, must according to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ategy determine the good person talent management plan.
Key words: economic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投资与收益比例的关系问题。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是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但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投资时将面对一系列的风险,这就使得企业必须最大限度的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风险评估和回报预测,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以期达到利润的最大化。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投资,既然是一种投资就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风险。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对人才的依赖更大,就更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投资,既然是一种投资就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风险。
(一)核心员工流失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最大的风险后果就是核心员工、骨干员工的流失。这部分员工的离职至少带来三大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带走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往往伴随着一个精英团队地流失,造成一定时间段内的岗位人才空缺,影响到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二是会对士气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得产效率降低,导致员工不配合企业后续的人力资源安排;三是对于一些掌握了企业技术、客户资料的核心员工,他们的流失将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带来严重威胁。
(二)管理低效或无效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所相匹配的员工,是一个企业与员工双赢的过程。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未能得到提高,或者是员工未能将其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企业,从而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实现预期目标,但可以从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前后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其他企业生产经营指标的变化间接的反映出来。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环境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周期较长,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快速变化的,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制定及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过程中,始终会面临着政策的规范与管理、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变革、行业的变化调整、人才的竞争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认真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就会导致管理滞后乃至管理不对路,造成重大损失。
(二)零管理的风险
零管理是指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管理不做任何投入的做法。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只是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而不考虑员工上岗后的培训和管理。一些企业家往往将管理成本转嫁给社会和员工个人更多的是倾向于从外部人才市场聘请,对员工进行一种掠夺性的使用,仅仅支付其劳动报酬,而不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人员的结构优化,这就造成一方面员工的岗位技能未能得到提高,相应的工作效率直接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员工的职业危机感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弱,形成了不稳定的因素。这种零管理观念指导的管理行为很难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人力资源规划不当
人才管理规划中存在的一个最普遍问题是盲目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对实际工作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重培训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所谓的重培训轻管理是指企业管理手段单一,缺乏整体的管理部署,导致员工的职业方向不够明晰;在选择管理项目时,希望通过一两次的管理项目就能获得一支精英队伍,能够一劳永逸;在做规划时既没有考虑企业实际发展阶段的需要、也没有考虑管理对象的具体情况等因素,管理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完全由管理者一厢情愿的强制推行。这些做法的最终结果就是使员工面临较大的压力,且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产生的效果也不会很理想。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不力
在管理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到项目的落实,如工作时间、个人时间与管理时间的矛盾,管理创新与抵制变革之间的冲突,其它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等。同时,由于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规划与执行之间的协调与控制不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等方面未达到相关要求。
(五)缺乏内部成长通道
人力资源管理除了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明晰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自我超越的潜能。管理知识与技能得以提高,员工会自觉主动地向更专、更精的领域去学习与探索,或者是员工意志消沉丧失了追求个人理想的执着,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使前期的管理效果归于零。这样的结果亦会对其他员工产生一个示范效应,使他们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持怀疑态度,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产生不满,后期的管理工作会更难开展。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一个好的规划应该目标明确、系统完整,可以动态调整。目标明确是指要明确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的发展预先储备专业人员;系统完整则要考虑管理内容、时间上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是要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管理,从时间上来说是对一名员工的培养要结合他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长期的管理,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项目;动态调控控,意味着管理者要密切注意企业经营环境、技术环境、人才供求、管理对象等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对管理项目的目标、内容、步骤、对象等方面进行调整,保证管理效果。
(二)签订保证企业权益人力资源管理合同
确定好管理对象后,企业要与之签订管理合同。合同条款一般包括管理内容、形式、时间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为防止员工专业技能提高后另谋高就,如果在员工的聘任合同中未进行有关规定,则在管理合同中,一定要和掌握了商业秘密的核心员工签订竞业禁止的内容以保障企业的权益,在发生核心员工离职、侵犯到企业的商业秘密时可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三)注重人才储备
管理者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出现因员工流失后岗位空缺而导致工作混乱的局面。在企业内部组建工作团队,避免出现个人控制某个工作项目的状况,工作就不会因为个人的离开而出现中断;在实际工作,建立员工AB岗位制度,每个职位都设AB岗,在A岗位人员离开时,B岗位的可以及时补充上去,避免出现断档现象;同时还应加强人才的梯队建设,以师徒的“传、帮、带”方式形成同一岗位的储备人才,当第一梯队人员离开时,后续梯队的人员能够迅速补充上来,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管理者要注意更新用人观念,处理好人才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的关系,积极探索各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库,在需要时可迅速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通过聘请兼职员工、短期工,解决企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人员缺口。
(四)加强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并进行配套的制度建设,以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体系,从精神层面上给予激励,增强企业凝聚力,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式,降低流失率。在国有企业中,如何实现这种方式呢?在管理人员选拔任用过程中,公司采取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招聘等方法,变“缺位竞争”为“全员竞争”,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了“绿色通道”。对于考核过程中反映问题或投诉事件,各级管理者须强化快速反应意识,做好疏导、沟通、解释工作,尽量把矛盾、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升级并引起连锁反应。在制定干部KPI考核时,也将员工满意度、投诉事件作为对单位领导的考核软性指标.
(五)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的专业性是企业有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保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规划制定是否合理、相关制度执行是否规范、管理项目能否有效落实等问题,这就决定了,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及时的更新和提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农业经济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
1农业经济转型期的特征
通常将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特点分为两点:第一点是工业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产生变化,第二点是二元结构产生变化。我国农村经济中,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工业产业结构都在产生变化,从而致使农村经济发生转型,进入转型期,人们也逐渐加强对经济转型的重视。我国的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衡存在的,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关系,当农业的发展速度变快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将拉动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当农村的工业经济发展起来时,也会反过来帮助农业经济的发展。截止到现在,我国的经济产业中工业经济占据着相当大的部分,因此目前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正好满足后者之间的关系,利用工业经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发展的重点,致使众多的城市发展起来,成为大都市,但是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造成了一些列的问题,比如加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农村的经济收入远远比不上城镇的经济收入。不仅如此,农村的医疗、交通以及公共建设等方面也都远远比不上城镇的发展,这种极端分化的发展促使我国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农村经济发展上来,应该对其加大投资力度和建设。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国家对此是非常支持的,以此来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缩减农村和城镇的贫富差距。
2经济转型对于农业经济学科的要求与学科发展趋势
2.1完善相近学科专业
伴随着新形势的背景下,各个高校都逐渐地开设了和农业经济相关的专业以及学科,这样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学科是在以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对经济学科的发展方向重新制定了相应的规则,比如高校创建的农产品贸易学科以及农产品经济学科等,都是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实行的课程设计,把农业经济的特点加入到学科之中,让学生们去学习,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还有个别院校,比如华中农业大学,它是在经济管理学院中开设了关于小型乡镇企业的会计学以及工商管理学科等,高校中关于农业经济专业和学科的开创,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依照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教育出更多这方面的人才,也是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2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
现代化信息技术通常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把一些客观的信息以及数据传输到生产中去,计算机主要作用是收集信息以及整理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生产的数据实行科学的整理,从而促进生产的高效化,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其正向增长。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对于经济的管理以及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同样在对农产品的经营和管理时,对于市场上的信息掌控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将决定着农产品的经营状况以及销售状况。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时还有一些高校的信息学院中也开设了农村经济信息化相关的专业,以期望能够培育出更具信息化技术知识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开展农村经济活动时,及时有效的信息能够使生产者更好地经营农产品,从而加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化农产品的价值。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院校之中开设和信息化相关的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
2.3应用数理知识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科学化
在高校中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其中数理经济以及定量分析等相关的课程内容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高校开设的课程之中的学习重点,主要是强调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政策等,大部分课程都是全面落实国家的农业经济政策等,没有对其实行专门的分析,也没有开设和农业经济相关的类似分析课程。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依然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经济市场也将是我国市场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定量的分析以及数理经济的分析,要对其足够重视,应该开设一些和定量以及数理分析相类似的课程。高校农业经济学科也应该依照相关的问题需求对定量分析以及数理分析上加设课程,增加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2.4强化实践性教育,推动软科学硬化发展,展现良好发展趋势
传统的教育理念对于农业经济的作用也不可以忽视,传统的教育理念通常会认为对于农业经济的学习应该以理论学习和研究为主,而且在对课程进行设计时,也比较偏向于对农业管理学科中的理论进行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践性以及智能化的学习方式,从而致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到就业,都很难适应工作中的问题,严重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对农业经济实行管理的能力。伴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也致使市场中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起来,这也对相关的管理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应该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农业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3.1满足农业经济转型的需求,明确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方向,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但是可使用的土地资源却十分稀少,而且农业的经营状况呈现分散式发展,还没有建立完善农业产业链。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农村的生产效率非常低。其次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是相对冲突的,现代化的农业已经发展成为高产量、高品质以及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模式,但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仍然还是处在效率低下的模式。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个冲突,可以从科技、信息以及管理方面着手,应当重视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对农产品的组织结构进行完善,减少农作物的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培育出专业的农业管理人才,这将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必要手段,也是最终目标,可以加强相关农业学科的建设,科学地培育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从而增加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这也是农村经济转型时发展的重点。
3.2以科学研究为支持,构成本学科的学科特色
科学进步都是要通过多次地科学研究来实现的,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应该不断地实行科学研究,利用研究发展不断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和技术的成熟。实行科学研究的主体应该就是培养农村经济的专业型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也是要利用专业方面的学科来教育和培育的。因此应该构建以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农业管理学科,帮助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这将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渠道。
3.3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层次培养人才,组建学术梯队
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强大的人才团队发展,将是农村经济学科建设的关键手段以及必要措施。在我国的教学团队中也存在着三种教学理念,第一种是处在计划经济思想的年长学者,第二种是计划经济过渡后的改革学者,第三种是具有前卫思想的年轻学者。这样的学术梯队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在对农村经济管理学科进行开展时,应当强化学科的领头人作用,让具有先进思想的青年以及具有优秀国际管理思想的海归加入到学科的建设之中,从而培育出这个学科的骨干人物,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帮助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更加科学化以及多元化。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是需要国家的支持,对于农业发展的重点国家也应该对此加强重视。农业经济学科的建设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培育出更多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多元化以及国际化发展,从而帮助我国农业经济以及工业经济进行平衡发展。本文主要对农业经济转型阶段我国农业学科的建设进行论述,分别从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思考来进行阐述,希望可以帮助各个院校更好地发展农业管理学科以及对课程进行设计,帮助农村经济管理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华.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考[J].山西农经,2020,(18):80-81.
[2]肖蕊.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4):179.
但是,经过事后验证,人们发现,仅仅依靠以大样本公开数据为对象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研究金融经济学公司财务领域现象,以及其背后的经济因素和原理远远不够。西方金融经济学学术界逐渐采用临床诊断方法(ClinicalResearch)。
临床诊断方法的特点字串1
临床诊断的研究思路和基本规范与传统大样本计量实证研究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其特点如下:
首先,在研究作用和目的上,传统统计检验实证研究往往以检验金融经济学理论为主;而临床诊断研究可以验证理论假说,但更主要的是弥补大样本实证研究的不足,从实际参与者中获得有价值的实践信息,提供对企业和个体行为环境的丰富理解,为理论和大样本统计检验提出新的思想、问题和研究线索。
其次,在研究对象数量方面,传统的统计检验实证研究对象为大样本;而临床诊断研究则根据研究目的设置样本,从一两个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但大多数情况下,研究对象关注一个或少数案例。
第三,在数据收集方式上,传统实证研究通常被动地依靠公开标准化的数据;而临床诊断研究的数据收集更为主动,需要获得与样本或事件相关的非公开信息,包括公司内部文件、管理报告、会议记录等,还要访谈事件决策过程中的参与者。
第四,在样本分析方面,传统的统计检验研究注重样本数据的收集和数据的数学处理,难以考察不能量化的因素的影响;而临床诊断研究不仅进行数据分析,还包括对样本事件的背景、发展演变过程调查访问等,深入考察不能量化的因素的影响。
第五,临床诊断应用时可以同时采用事件分析和长期业绩法,以考察样本企业事件的短期市场反映和长期实际运行结果。
临床诊断方法的关键在于选择研究对象。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统计学角度的样本有偏问题;另一方面,不宜选择太早的样本事件,避免企业内部调查和访谈时当事人难以回忆事件背景细节,使临床诊断的内部调查信息内容和价值打折扣。
在我国的应用价值
与20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带动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引入、消化吸收和繁荣一样,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证券化程度的提高、工商管理教育的兴起促进了对金融经济学理论、实证研究方法的引进、消化和吸收。金融经济学领域的大样本计量检验实证研究开始活跃,实证研究的学术规范正在形成。到目前为止,产生了一批以国内证券市场及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成果。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是在法制规范不完善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包括:1.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非上市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绝对控股地位;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大样本计量检验研究依据的公开信息非常有限;3.股票市场庄家操纵市场的行为比较普遍,股票价格与内在价值脱节严重,股票价格变化不能反映企业价值;4.证券市场发展和规范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发展环境变化快。多种因素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客观上制约了传统的大样本实证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加上一些误用,使人们产生实证研究有迎合大样本计量检验方法、流于形式的感觉。
〔关键词〕产品质量质量管理顾客满意度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产品质量又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随着人们质量意识的增强,质量战略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的核心,并纷纷把质量管理视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手段。然而,产品质量作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着的概念,其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必然伴随质量管理从目标到内容的积极调整。因此,准确把握产品质量与质量管理的理论界定,又是企业实施质量战略的前提。
一、“产品质,”概念的形成与演进
产品质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应该说,自从有了商品生产,质量的概念也就随之出现了。人们对质量的认识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首先,商品作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属性,并且商品的价值实现是商品使用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因为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换,只有在价值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将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才能实现商品的惊险“跳跃”。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最终目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人们需求的满足程度就构成了商品质量的高低。依此为线索,不同学者对产品质量的定义作过积极探索。例如,美国学者曾认为,既然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或多种需要的特性,那么,产品质量就可界定为“产品满足特定用户要求的一切性能的总和”,即产品质量是其使用价值的体现。由于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用途,因此不同产品所固有的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特性,又称为质量特性。质量特性构成了产品质量的载体,反过来,产品质量又是质量特性的综合表现。如果将产品的质量特性以定性或定量的形式加以明确,便形成了产品的质量标准。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又可将产品质量狭义地定义为“产品的质量特性与其质量标准的符合程度”。对产品质量的上述理解尽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商品短缺阶段,对于生产者来说,只要他们生产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就会有较好的市场美誉度,其产品的社会认同度就会较高,此时,狭义的产品质量定义具有较广泛适用性。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由商品短缺阶段过渡到商品相对过剩阶段,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后,如果生产者不研究用户需求,就很难确立其产品的市场地位,更何况产品质量存在着相对性、滞后性和间接性的局限。故对产品质量的理解有必要加以深化、完善。也就是说,产品的质量特性不仅要符合标准,更要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朱兰则更概括地将产品质量定义为:产品在使用中能成功地适合用户目的的程度,即认为产品质量是其“适用性”的代名词。此外,日本学者十代天知男将产品的“适用性”进一步明确为两项基本要求:一是产品的各项特性应是消费者所要求的;二是产品的价格应便宜。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前苏联学者进一步把产品质量定义为其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比值。通过对上述观点综合,目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产品质量的定义是: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优劣程度。这一定义通常又被称为产品质量的广义定义,因为它包含了产品使用价值、经济价值的双重体现。同时,由于人们对同一产品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对产品的要求也就体现在实用性、可信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创新性和美学特性等诸多方面。在对产品质量界定的前提下,为适应发展的客观要求,综合性质量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综合性质量,是指质量的外延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等内容。这是因为产品质量仅是对结果的评价,从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看,产品质量又是由工作质量决定的。而工作质量作为对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评价,由企业素质所决定,它是企业人员、设备、原材料、方法、环境因素的实际水平以及稳定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工作质量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人又是最关键、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难控制的因素,需要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加以约束,并且其他因素都是可以通过人的作用加以控制和改善的。由于产品质量是通过工作质量表现出来的,所以,只有抓住工作质量,才能控制产品质量,才能通过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达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服务质量是指企业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完善程度。服务质量作为构成产品综合性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产品使用价值的一种附加属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因为产品的使用价值只有在用户的使用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产品的质量也只有经用户使用后才能得到检验。但由于企业与消费者间有关产品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消费者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生产者给予及时的售后服务支持。因此,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售后服务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品使用价值的发挥。随着消费者理性程度的提高,他们在选择和购买商品时,已不再仅仅是对核心产品的购买,而是对产品的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能否提供方便、周到、及时、热情的服务,也不仅仅是企业形象的体现,而且直接是其产品质量的重要体现。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企业间竞争的核心,也由过去单纯的产品竞争,越来越《工业技术经济》2(X)3年第4期总第128期多地转移到服务的竞争上来。综上所述,在当今条件下,质量作为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其中,产品质量是工作质量的反映,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而服务质量则是产品质量的延伸。总的来说,令人满意的产品质量是通过生产和服务的各个阶段的活动来实现的。 二、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
概括而言,管理就是为了达到设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切手段与措施。因此,所谓质量管理,就是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环节的一切管理活动的统称。对于质量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机构都曾给出过不同的解释。例如,费根堡姆将质量管理定义为:为了最经济地生产能完全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在企业内部进行的组织与协调活动;与之相类似,日本工业标准 (儿)将质量管理定义为:为经济地制造出质量符合用户要求的产品的手段系统;日本学者谷津进则把质量管理定义为:向消费者和顾客提供满足需求、价格便宜、供应及时的高质量产品或服务的一项活动。具体地说,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体系中通过实施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实现质量目标的过程。质量管理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涵义: (l)为达到质量要求而采取的质量控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生产和提品或服务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消除可能产生不满意质量结果的原因,以取得预期目标。在一定意义上说,质量管理就是从消除不满意到追求满意的过程。 (2)为了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例如营销部门掌握顾客需求动向;开发设计部门策划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生产技术部门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及合理设计生产流程;采购部门购进合适的原材料;制造部门能够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因此,更准确地说,质量管理应是全面质量管理(1’OtalQllalityControl厂IW)。 (3)质量管理的目标就是让顾客或消费者建立对产品或服务的信心。使他们确信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能够满足规定的要求。如果“质量要求”不能完全反映用户的需求,则质量保证亦不能取得充分的信任。 (4)质量管理必须考虑经济因素。对于企业而言,不仅要争取销售额的增长,还要通过价格的调节获取更大的利润。为此,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在不断增加销售额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或者是通过实现质量与价格的合理配比确保利润目标的实现。从质量管理的内涵可以看出,质量管理的理念已经由过去的事后检验阶段,逐步演进为现代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三者的协调统一。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的质量管理相比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为主转变为以预防和改进为主;二是把过去的以就事论事、分散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面管理;三是把过去的以质量结果的管理为主转变为对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总之,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围绕着“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生产出符合规定要求和用户期望的产品或优质的服务”,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活动。
三、强化企业质t管理据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1.提高顾客满意度是质量管理的直接目标 对于企业而言,具有充分竞争力产品的国际质量标准可能只是最低标准,所谓的国家标准可能也只不过是合格标准,而令消费者满意的市场标准才是最终判定标准。也就是说,产品质量的裁判只有一个,那就是消费者。由于质量管理可抽象为从消除顾客不满意到追求顾客满意的过程,为提高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满意度,其提品应同时具备质量上乘、价格适宜、服务到位的质量特性。因此,顾客满意度可概括为质量Q(卿jty)、价格P(而cc)、服务S(统币ce)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数学表达式为: 顾客满意度二毕该公式表明,对于确定的顾客满意度,可有不同的因素组合:一是产品或服务质量稍低但价格也便宜;另一种是价格稍高但产品或服务质量明显与众不同。此时,若想进一步提高顾客满意度,可有四种不同的努力方向: 一是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价格;二是在不降低价格的前提下提高产品质量;三是在不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价格;四是在不降低价格的前提下提高服务质量。如果把服务质量作为综合性质量的组成部分,那么,顾客满意度可以简化为产品质量与价格二者的关系。即同等质量的产品,如果以合适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就会得到满意的评价。如果以高于质量的价格向消费者提品,就会降低消费者的满意度;相反,如果以低于质量的价格向消费者提品,就会增加消费者的满意度。 2.实现质量、价格与成本的和谐是质量管理的关键尽管顾客满意度与产品的质量、价格和成本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着相悖的关系。例如,在提高产品质量时,如果过分强调产品的完美无缺,而不是从提高顾客满意度人手,便会因不必要地提高产品质量而使产品成本上升,再加上产品的特色未加以改进,企业就会不得不因应付价格竞争,使企业难以实现利润目标。相反,如果在提高质量的同时,考虑到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周仔么,即使因提高质量而使产品成本上升,上升的成本却可由消费者承受得起的价格的提高得到弥补。也就是说,尽管质量和成本相悖,但质量与价格之间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如果提供的较高价格的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质量特色,同样可以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实现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3.实施质量管理是为了实现交易费用的节约虽然从局部利益上来说,企业实施的质量管理,必然要投人和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增加交易费用,减少经济效益。但是,如果产品质量得以有效控制和提高,反而是企业生产活动中物化劳动、活劳动消耗的最大节约,而生产没有质量保证的产品才是效率的最大损失。因此,从整体上讲,质量管理与控制是对企业效益增长的最有效、最有益的投人,也是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来源。这是因为从生产过程看,质量管理与控制可以通过减少返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对顾客的影响看,质量管理对产品质量提供的保证,可赢得较高的顾客满意度,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并可通过顾客间的宜传和推荐,最有效的把潜在消费者转化为现实消费者,使企业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营企业;高管学历;薪酬;经营绩效
2008年5月,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报告显示,2007年1494家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值54.8万元,比2006年上升了57.15%,9年来首次出现超过50%的年增幅,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这一敏感话题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实生活中,企业的CEO们通过MBA、EMBA的方式“充电”,甚至到国外“镀金”的实例屡见不鲜,企业高管聘请与任用也往往与学历相联系。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以民营上市公司为例,在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讨论高管学历、经营绩效与高管薪酬的关系,并进行实证检验。
一、文献回顾
理解学历、薪酬和经营绩效的决定机制是理解高级劳动力市场,进而理解企业管理运行原理的基础。人力资本存量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理论关系的研究至今没有得到学术界认可的成熟结论。Daily和Johnson(1997)通过调整后的ROE、ROI和Jensen’s alpha为公司经营绩效指标,以高管是否来自知名大学来衡量其学历,研究发现学历与经营绩效负相关。Taymaz(2001)的研究表明:法国企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公司的绩效显著正相关,高管学历水平和公司绩效正相关但不显著。Murphy(1985)基于美国1964-1981年73家大型公司高管为样本,发现高管薪酬随营业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股东收益保持不变。Barro(1990)发现高管的薪酬变化取决于企业业绩的变化,即二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Taussings和Baker(1925)发现企业经理报酬与企业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很小。
国内关于学历、经营绩效与高管薪酬关系的研究则刚刚起步。魏刚(2000)认为上市企业高管年度货币收入偏低且形式单一,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并且高管的年度报酬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也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刘国亮、王加胜(2000)认为,公司经理人员的薪金对经营绩效成负相关,从而验证了企业内部激励理论的基本论断。在公司人利益驱动下的,制度设计中考虑人收益中不同部分的作用是有意义的。秦兴方(2003)认为,上市公司经理人年薪收入与公司当年经营业绩基本处于脱离状态,基本上为固定合同支付,经理对经营业绩不承担风险,进而得出经营者激励制度缺乏效率的结论。
二、样本、指标选取与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建立
在以往的企业研究中,由于经营绩效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各研究者一般采用财务指标: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每股收益(EPS)、主营业务利润率(OPE)和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价值指标如托宾Q、市净率(MBR)、经济增加值(EVA)、詹森alpha等中的一个或两个表示公司的经营绩效。如Daily、Johson(1997)和魏刚(2000)采用的ROE,张惠、安同良(2005)采用的EPS、ROE等等,这难以反应企业高管经营业绩的真实水平。本文在结合以往学者研究成果以及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的基础上,采用4类组合指标:经营增长状况、盈利能力状况、债务风险状况与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综合反映经营者的经营绩效,各指标计算公式、意义及所占权重如表1所示:
本文以2007年为考察的时间点,以在深市、沪市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94家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为研究简单,本文将上市民营企业定义为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或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国家与国有法人不持有该公司股票的企业或持有该公司股票但数量不到总股本的30%的企业为上市民营企业。选取研究样本194家,并根据年报指标提取有关信息;以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与上市公司的注册地为依据,对公司进行分别分类;以深沪两市提供的上市公司年报基础,统计5位高管薪酬、学历和年龄信息;为排除超常数据对本研究的干扰性以及各绩效指标的可加性,参照各指标的散点图,对经营绩效定量评价标准划分为0-100分11个档次,对民营企业各绩效指标进行打分,并根据各指标所占的权重,计算各指标绩效得分之和,记为该企业的绩效值。
三、计量模型检验与实证分析
建立以下回归模型:
S=c+αP+βD+βA+εi。其中,c为截距项,S为高管平均薪酬,P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综合得分D为高管平均学历,A为高管平均年龄,εi为随机干扰项。
(一)民营企业总体分析
用OLS法对模型进行回归,以分析高管经营绩效与学历对高管薪酬的解释程度,其回归方程如下:
S=-9.160+0.068P+0.503D+0.177A
(-3.275)(4.255) (2.703)(3.511)
R2=0.141D-W=1.536F=10.391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t检验值(下同)。
可以看出,就上市民营企业总体而言,解释变量P、D与A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t检验,并在5%的水平上显著。D-W值在2附近,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问题。经营绩效、学历、年龄与薪酬成正相关,学历对薪酬的解释力度最大,年龄次之,经营绩效最小。公司经营绩效对高管薪酬影响程度明显低于学历对高管薪酬的影响,高管薪酬并没有更好地反映高管经营能力,而反映出薪酬设计对学历的依赖。
(二)分地区分析
按地区,东部、中部与西部相关回归方程如下:
S东部=-11.065+0.078P+0.670D+0.206A
(-2.937)(3.717)(2.971)(3.007)
R2=0.185D-W=1.721F=8.864
S中部=-4.446+0.081P+0.424D+0.040A
(-0.794)(2.572)(1.159)(0.378)
R2=0.181D-W=1.355F=2.572
S西部=-7.012+0.032P+0.336D+0.159A
(-1.343)(1.046)(0.615)(1.942)
R2=0.139D-W=2.377F=1.613
从以上经济区域回归方程及检验结果来看,东部绩效、学历、年龄与高管薪酬在5%显著正相关;中部绩效与薪酬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学历、年龄与薪酬正相关但不显著;西部解释变量与薪酬均正相关但不显著。绩效对薪酬的解释东部与中部相仿,西部明显偏低。这就表明,高管薪酬设计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也反映出经营能力高的高管在求职中更倾向经济发达地区,取得与其经营能力相当的薪酬,这也是逆向选择现象的表现。
(三)分行业分析
按行业来分,上市民营企业分为可选消费品、金融、日常消费品、工业、信息技术、原材料、医疗保健等7类,其中信息技术与金融回归模型相关解释变量通过了T检验,其方程分别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D-W值均在2左右,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问题;结合t检验值,只有日常消费没有通过T检验。信息技术、金融、工业、可选消费与医疗保健均在不同程度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49、0.144、0.066和0.071。各行业经营绩效对薪酬的反映程度与行业平均薪酬的关系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两者几乎成反比。
四、相关结论与建议
前文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上市民营企业在公司治理的一些内在特征,结合对管理薪酬的了解,提出以下相关政策建议:
(一)企业建立高管战略绩效薪酬体系,注重高管职业化训练
企业高管战略薪酬的确定首先要考虑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相符合。因为薪酬并不仅仅是企业对高管经营绩效的简单承认或回报,更重要的是一种战略性激励因子。在高管战略薪酬确定的同时,注重行业间、地区间的外部公平,防止出现高管相同绩效不同薪酬水平的出现,进而影响高管的努力水平。
企业高管薪酬战略目标是要实现高管人力资本价值和公司整体价值的统一,高管资本价值可以通过科学、规范的职业化行为得得以实现,并最终实现公司价值,达到公司战略目标。在高管职业训练化运行的同时,公司职业训练化可以有效地促使高管行为统一于企业行为,高管意志统一于企业意志
(二)注重高管工作态度考核,合理评价其经营绩效
在对高管绩效评价中,高管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与其经营能力有较大相关性,那么在不考虑企业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的情况下,高管的工作态度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即业绩。在经营绩效合理评价的基础上确定高管的薪酬,包括货币薪酬与非货币薪酬,基于此,在企业高管薪酬设计时,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高管薪酬结构应包含高管行为信用的激励要求,引导、促使企业高管行为向着股东期望的方向发展。二是高管薪酬支付方式中应包含股东对高管的约束要求。股东对高管的约束要求可以促使高管产生行为预期,一种负强化的行为预期。它在告诫高管,如果其部遵守公司制度和社会公共道德,他将受到薪酬上的、甚至职业上的惩罚。
(三)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经营绩效排名体系
民营上市企业过分强调高管学历,忽视了其经营能力。高管不同于一般技术人才,高管薪酬应更多地反映高管在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绩效为参考指标的经营能力,其相关程度应远高于薪酬与学历的相关程度,应该大幅度提高绩效薪酬的比重。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识别高管的人力资本信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我们认为,建立绩效考评体系和经营绩效排名体系可以对高管的能力进行较为合理的评价,进而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学勤,秦兴方.劳动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秦兴方.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机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
4、安同良.中国企业的技术选择[J].经济研究,2003(7).
一、中小企业的成长特征
一是从实体店经营到互联网经营。这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构造模式和发展销售方式,互联网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另一种拓展市场的发挥,其功效是非常显著的,互联网经济的间接抑或直接的推动,造就了互联网经营的出现。互联网经营的发展基础是日益完善的国际网络,能够使企业利用有限的互联网资源获取最大限度的市场份额,这个优势的保持,要求企业在完善核心功能的同时,采用合作、代加工、服务外包等方式将更多其他功能通过他人资源来实现(见图)。
另外,市场竞争形式的变化,例如:以售前与售后服务取胜,也对互联网经营的内在,进行了要求,要求互联网企业必须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的内部组织,互联网企业的设立即是对这一要求的反响结果。
在现代经济时代,财富的累积和发展,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才刚刚开始进入行业的中小企业,大步前进,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在时代潮流中不断地被实践中的创新所替代,在现代经济体制下,企业想要在竞争中生存并发展的,只能不断的创新,从而提供竞争速度,竞争速度快慢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企业竞争的场地不再是单一在科技技术水平,公司规模,一个成功的现代中小企业,是能最快发现现代消费者的最新消费需要,以及实现客户的最大归属感。
规模经济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社会经济。旧时的垄断销售在现代已经基本消失,这表示:20世纪20~30年代批量生产销售已经基本消亡,新崛起的是中小企业更加细致,专业的销售。这得益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创造与发展了新的生产力,互联网已经改变了过去的固定的供给关系,供方的地位也由“规范”消费者转变为服务消费者,与消费者一起加入到各个环节的生产及销售。
二、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要素
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中小企业在竞争领域竞争力薄弱,竞争力非常有限。一部分原因是很浅显的:滞后的管理模式,匮乏的人力资源,没有国家经济政策作为支撑……这些原因一步步的削弱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若要进行的管理上的创新,关键元素就在于实践,需要不停的实践,才能确定中小企业制定的管理创新方针的可行性。
第一,要实现管理的创新,则需要完善企业战略方针,企业决策者从战略角度,配合辅助的决策机构、实行激励机制,并提供资金,人才,信息等各方面的支持。
第二,企业管理创新都是中小企业的积极行为,企业员工也不例外,所以,在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必须要培训,促使整个企业都积极参与到创新活动的实践中,尽可能地刺激企业员工的创新细胞。
第三,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有重要影响,只有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来适应社会主义新型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内部架构之间、企业与外部大环境之间建立良好的循环交流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发展。
第四,对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持有开放的态度,,企业内部与外部大环境中资源、物质、能量交流,必须是实时的,在交流时,企业内部积极响应客户需求,确定管理创新的实践路线。
[关键词]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监管;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8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2-0001-04
一、研究背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创新型社会建设,中小企业是新创企业的主要类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能够蜕变成大型企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然而,中小企业的成活率并不高,平均寿命只有3.7年,远低于欧洲和日本的12.5年。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约只有10%的中小企业能够从正规银行体系获得贷款支持。融资难问题既有宏观政策支持、金融市场约束等外部原因也有诸如信息不对称、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等内部原因。在内外交困约束下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融资。然而由于监管缺失,民间金融市场处于供求渠道不畅的不规范地下状态,存在较高的金融风险。今年出现的温州中小企业大批破产,老板跑路现象就是民间融资风险失控的结果。如何确立民间融资合法地位,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成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温州“倒闭潮”现象入手,研究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困境,试图破解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监管难难题。
二、从温州老板跑路现象看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困境
2011年4月份开始,浙江省温州市、台州和宁波等多个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企业经营难以维系,为逃避债务,部分老板纷纷“跑路”。短短几个月就有近40名老板不知所踪。仅9月一个月就有接近20起。这场跑路风波源于民间高利贷融资。为控制通货膨胀,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商业银行收紧银根,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不得不转而求助于民间融资。旺盛的资金需求和无约束的地下市场将温州民间借贷的利率推高到历史最高值,月息达到2分到6分,有的甚至高达0.15元,年利率达180%。而大多数中小企业毛利润率不会超过10%,一般在3%~5%之间。如此高利借款无异于饮鸩止渴。借款规模越大企业倒闭越快,跑路老板越多。从温州老板跑路现象不难看出,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已陷入一个两难选择的尴尬境地。
1. 银行信贷将中小企业边缘化,民间融资成为必然选择
中小企业具有规模收益低,资金积累缓慢等特点,企业发展对银行贷款产生依赖。根据2009年一季度末人行温州中心支行对144家监测企业的统计,92%以上民营企业的外源性融资来自银行信贷资金[1]。但鉴于中小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差,银行贷款成本和监督成本高,放贷规模不经济等,银行对中小企业不屑一顾而青睐于“双优”、“双大”企业,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度高达80%的金融资产大部分配置到国有企业[2]。一旦货币政策调整,银行收紧银根,受影响最大的首当其冲是中小企业。为维持生存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融资。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复杂而漫长的运作程序、统一化的规则和标准化的信贷合同而言,民间融资具有操作简便,合同内容简单而实用,可根据企业不同情况设计个性化信贷合同,这些特征迎合了中小企业投资量小、频繁和周期短特点,并且民间融资主要以个人信用为担保,不需要抵押或担保物,规避了中小企业抵押能力差的特点。被正规金融市场边缘化的中小企业不得已求助于民间金融市场,民间借贷成为必然。
2. 民间借贷利率走高,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对民间借贷利率作了明确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3]但除依靠法律保障外,依托地缘、人缘和血缘关系的民间借贷,其借贷合同还依赖信用或声誉担保,这种基于社会关系担保机制对借款人的约束效力甚至不低于法律效力。这样,民间借贷的实际风险大大降低,借贷利率远远超出了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民间借贷利率基本上由市场供求形成,中小企业资金的刚性需求(如归还到期借款)将民间借贷利率推高到一个不合理的高水平,借款的中小企业不堪重负。民间借贷是一把双刃剑,借款规模越大,企业越趋于破产边缘。
3. 民间借贷自由化助长信贷风险,监管责任缺失导致风险失控
近乎完全自由化的民间金融市场本身存在较高风险,市场主体的趋利动机会促进风险的形成。政府只注重正规金融市场而严格限制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没有给与非法金融行为相应的惩处,如没有针对民间高利贷行为的处罚措施等。金融市场的严格管制让民间借贷市场转入地下,隐蔽的民间金融活动不被货币当局统计观测和监控,也没有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与监控范围。政府对突破限制的民间借贷活动采取了放任态度,任其风险的增大和蔓延。货币当局监管责任缺失使民间金融市场风险失控。
三、加强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监管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及其民间融资的特点要求政府履行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监管责任,民间借贷市场只有在合理监管情况下才能得以规范、有序和完全运行。
1. 中小企业的外部性要求政府给与扶持
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正的外部性。首先,中小企业吸纳较大比率的劳动力就业,缓解了政府的就业难题。目前GDP占全国58.5%的中小企业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其次,中小企业是新创企业的雏形,有望发展成大型企业。如果中小企业存活率低也就表明创业成功率低,这将大大降低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创业创造岗位是就业政策导向,创业活动带动劳动力就业,产生了外部经济。新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创业者和政府的共同目标。再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是产业演进和经济转型的引擎。科技创业是新兴产业形成的根本,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经济转型产生外部性。承担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要享有中小企业溢出收益就必须扶持中小企业,保障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2. 宏观调控要求政府将非正规金融市场纳入监管和调控范围
货币政策的作用对象是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没有纳入宏观调控范围。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存在让金融市场重新洗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高利率和风险特性影响存款人的储蓄行为,经济理性的存款者会根据自身风险偏好特性选择非正规金融机构。这样,正规金融机构的储蓄量和可放贷量减少,政府调控标的规模缩减,宏观调控效率降低,调控目标将难以实现[4]。另一方面,产业政策效力也会削弱。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低端产业由于民间融资的支持而难以打压下去,而需要政策扶持的新兴产业却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民间金融的存在,削弱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要达到宏观调控目标,政府需要将非正规金融机构纳入监管范围。
3. 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无序和混乱要求政府加以规范
由于非正规金融市场监管缺失,一些黑恶势力趁机浑水摸鱼,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如温州高利贷与黑恶势力勾结放贷,一旦借款者不能如期归还借款,高利贷者将以暴力手段讨债,这也是温州老板跑路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政府监管缺失和法律不完善,民间借款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纠纷调解缺乏法律依据。政府在非正规金融市场没有发挥“守门人”作用,导致民间金融市场无序和混乱,民间借贷亟需政府规范。
4. 民间金融市场高风险性要求政府加强监管
民间金融市场存在较高的风险和风险诱因。第一,民间金融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范围之外,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担保,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容易导致风险失控。第二,民间融资不但要求借款企业承担较高的利息成本,还提高了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第三,民间金融机构自身规模小,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发生破产倒闭的风险较大,容易给存款人带来储蓄风险。无论就借款人还是存款人而言,民间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都要求政府加强金融监管。
四、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监管的可行路径
民间金融市场与正规金融市场之间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正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的规范性,非正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自由的金融市场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力,规范的金融市场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保障市场主体的权益。政府金融市场监管就是在市场活力与市场风险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实现自由度与规范度之间的平衡。在这个平衡点,既能让市场主体发挥应有活力还能将金融风险置于可控水平。如果政府采取高压金融监管甚至取缔非正规金融市场,正规金融机构又没有完全向中小企业敞开,中小企业无处融资,也将难以生存。政府适度监管应该注重监管效应。政府非正规金融市场管制效应如图1所示。
图1中,D是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曲线。当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从正规金融机构无法得到满足时,在应急状态下为维持资金链,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成为中小企业不得已的选择。中小企业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需求可以看成是近乎刚性需求。S是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曲线。只要非正规金融市场利率高于正规市场,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市场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其供给曲线缺乏弹性。E0是无政府干预状态下非正规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点。政府非正规金融市场管制主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确定市场主体的合法地位,取缔黑恶势力等非法主体的交易资格。二是通过利率管制抑制高利贷行为。第一种管制让资金供给曲线从S左移到S,资金供给量减少了与Q1Q2相等的数量。第二种管制让借贷利率从R0降低到R1,资金供给量减少了Q0Q1,如果双管齐下,两种管制措施产生了Q0Q2的超额需求。这是政府管制的副效应。为维持非正规金融市场的供需平衡,政府政策应激励正规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放贷量,放贷增量至少应达到Q0Q2水平。
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政府应该放权,允许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建立管制程度不同的多元化金融市场。如图2所示。
图2显示,管制程度高的金融市场属于偏正规金融市场,其市场规范度高;管制程度低的金融市场属于偏灵活金融市场,其市场自由度高。规范度高的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性也高,自由度高的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性较低。在正规金融市场基础上,发达地区可建立偏灵活的金融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可以建立偏正规的金融市场。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政府都要对市场主体资格加以明确界定,以维护金融市场有序、合理和安全运行。
五、对民间融资进行合理监管的政策建议
1. 完善法律法规,确立民间融资的合法地位
我国民间借贷尚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民间融资尚处于地下活动。与其无视民间融资的客观存在而任其风险蔓延,不如给予部分规范化的民间融资合法地位,使其阳光化而便于监管。从境外看,美国、中国香港、南非等都曾让民间借贷准合法化来监管民间金融市场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前,法律只对“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罪”加以界定,而对正常民间融资没有给予肯定,也没有明确区分非法集资与正常民间融资边界。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说明,“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5]。《解释》中片面地说明了不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部分,而众多其他现象是否也不属于非法吸收存款没有给予明确解释。当前应尽快出台民间融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界定非法集资与正常民间借贷的边界,通过法律手段使民间融资逐步合法化和规范化。
2. 制定分层监管制度,建立多元化金融市场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不同。东部地区经济活动频繁,正规金融市场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全部资金需求,中小企业对民间资本的依赖性较强,民间金融市场组织化程度和风险控制能力较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小企业对民间资本的依赖性较差,民间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不足。国家民间金融监管应采取分层次监管战略。对东部地区,在加大正规金融支持力度基础上,适度放开民间金融市场,允许民间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的自由度和风险性,以民间金融市场发展弥补正规金融放贷能力的不足。对中西部地区,可以先采取较严格金融监管,根据地区发展水平逐步放开民间金融市场限制。
3. 明确界定民间借贷市场主体资格,维护非正规金融市场秩序
民间融资的高风险性要求明确界定民间借贷市场的主体资格,尤其需要取缔黑恶势力把控民间金融市场,遏制中小企业发展。目前国家对正规金融市场主体资格管制严格,《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个人不得设立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得经营金融业务;非金融机构也不得经营金融业务。”[6]对非正规金融市场而言,政府应该适度放松市场准入限制,允许有实力的非金融机构开办专业的投融资公司,并将其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监管。同时坚决取缔不具有经营实力而低价借进高价贷出的金融投机者以及同时与黑恶势力相勾结从事高利贷活动的个人或团伙的市场准入资格,切实维护非正规金融市场的秩序。
4. 建立“双轨”利率体系,合理监控民间借贷风险
允许正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金融市场并存就要建立“双轨”利率体系,即在正规金融市场仍实行管制利率,对非正规金融市场实行有管制的市场化利率。民间金融市场可以在银行基准利率下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决定利率的高低[7],货币管理当局只设立一个地区性的利率限价。民间金融市场实行市场化主导的利率有利于扩大民间金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自主定价权,提高稀缺的民间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此外,国家金融政策应降低中小企业尤其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急贷款门槛,让正规金融机构满足中小企业大部分资金需求,减少中小企业对民间借贷市场的依赖程度,削弱民间金融市场利率飚升的推动力,合理控制民间借贷风险。
5. 探索民间融资组织创新,提高非正规金融市场组织化程度
金融组织机构是金融市场的载体,市场组织化程度提高相应地提高了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一,尝试建立多样化的民间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和贷款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国家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上述非银行金融机构,提高民间资本的组织化程度,拓宽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渠道。第二、发展行业性或区域性小型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延伸民间资金供求链,吸纳和集聚民间闲散资金。小型金融机构建设可以以股份制形式在发达地区先行试点。第三、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金融机构。逐步将运营较好的民间金融组织升级为规范化的中小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定位于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此外,国家金融政策可以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开展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
[参考文献]
[1] 包爱平. 如何拓宽温州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J].经济导刊,2010(1):23-25.
[2] 王正耀,年四五.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形成机理与规范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118-120.
[3] 顾 卫. 企业民间融资的合法性与合规性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9):44-46.
[4] 贺 琛,宁洋洋. 对我国民间金融发展问题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1(7):82-83.
[5] 张艳花. 民间金融:如何阳光化[J].中国金融,2011(14):89-92.
[6] 嘉思瑶,宋若峰.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行为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4):117-120.
[7] 陆岷峰,张 惠. 中小企业融资与民间资金对接渠道建设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31-37.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Rational Supervision for the Private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Liu Hongyin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