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0 14:58: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水电建设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促进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转变。水电建设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设备与高素质的建设队伍,给当地封闭的社会带来了冲击与活力。水电站带动当地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促进了对外信息交流。同时,征地移民政策的宣传落实,使当地农民提高了法律意识与经济意识,增强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利益的意识,不仅与工程建设相关的问题寻找法律依据,对政府的其他建议与要求,也通过学习法律,通过合法途径寻求解决办法;围绕工程建设,规范劳务市场,通过参加项目建设让当地政府认识到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转变劳动观念的重要性。
2、促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确保了民众生活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事业的投入,推动了工程所在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水力资源开发建设中,通过电站的建设,兼顾电站建设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带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地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水电站的开工建设,大批建设人员涌进工程建设所在地,对各种物资和食品需求量大增,给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创造了机遇。当地在发展蔬菜、瓜果生产,以及种养殖产业方面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良好效益。确实做到经济增长、农民增收。 水电开发建设可以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借用发电企业在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等方面的优势,延伸电力产业链,促进电力产业与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较具优势的产业群体。水电开发建设使用本地劳务、建材等都对地方经济有拉动作用。还有围绕库区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推进生物、旅游以及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矿电结合上可以加强合作。 同时,积极通过当地企业参与优质资源的开发,对于培育当地经济发展基础,使水电开发与地方经济能更好地结合,促进协调发展。
4、有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电站的开工建设,通过内引外联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能够使地方基建、运输、产品加工、以及餐饮、培训等第三产业得到有效发展。有利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
5、市政建设步伐加快,城区面貌有较大改观,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由于地处偏远,水电工程所在地城建步伐一般都比较落后,水电工程开工建设后,往往都能积极带动市政建设投资力度,使地方城镇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水电开发战略条件下,两种发展观的思考
实施西部大开发,变西部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强交通、教育、通讯、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遵循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西部地区发展的一条良性出路。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西部资源的开发利用,共同的认识是:西部地区有优势,优势在矿产、水力、特色农业;也有劣势,劣势在交通条件差、信息不畅、农业与水利基础设施差、人口较多且素质低;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定程度上劣势大于优势。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在发展观上存在两种认识:
一种认识是:西部劣势的根源与现状国家有责任,国家投资东部多,西部投资少,西部为东部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与条件,国家欠西部地区,西部干部群众有―定的怨气。由此,希望国家多投资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应在产业政策上对西部调整、倾斜,如围绕水、电、气的资源开发进行产业政策调整。
西部除政策外主要是缺乏资金,等待输血。对于大型项目的建设,地方广大干部群众一方面坚决支持,但也有把项目当“唐僧肉”,寄予能“多分一些”的希望;另一方面对项目建设的市场化运作不太适应,一定程度上失望大于希望。
另―种认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相关配套项目的建设,首先带给西部的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与建设人员的生活习惯、思维与行为方式;大型项目建设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等等,对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冲击,这种开放的、市场化的、主动创新的、追求持续发展的观念,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至关重要。
2017年全球的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达到100GW(中国装机规模超预期驱动全球规模较年初预期增加近20GW)。其中,中国为最大光伏市场,装机规模占全球比例45%。中国光伏装机量,2017年光伏新增装机达到53.06GW,再度刷新历史,同比增长53.62%;截至2017年底,并网装机容量累计超过130.25GW(1.3亿千瓦),其中新装装机连续5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也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
2017年,宝应县正式开展申报国家级生态渔业光伏发电“领跑者”示范基地工作,11月30日成功入围2017年光伏发电领跑基地名单。整个项目共500MW(广洋湖镇100MW,射阳湖镇200MW,柳堡镇200MW),占地面积分别为3615亩、7075亩、5971.8亩。基地预计6月30日全部开工建设,12月31日全部容量建成并网。
一、基本情况
区位优势。宝应县地处淮河下游,江苏省里下河西部,根据国家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评估中心划分标准,我国太阳能资源地区分为四类,宝应处于二类地区(资源较富带):全年辐射量在5,400~6,700MJ/m2,相当于180~230kg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我们县域总面积为1467km2,人口近100万人,全年日照时间为2188.9小时。
创新举措。同时宝应由于湖荡多,水域面积大的特点,借鉴渔光互补模式中智能化立体养殖经验,探索发电-养殖-旅游新模式,有效整合资源,整体提升经济社会发展。
政策环境。根据工信部的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共244家企业上榜,而江苏就有89家,占到36.5%。江苏发达的经济水平、强大的消费能力。
发展前景。江苏省电力来源:火力发电96.26%,水电2.79%,风电0.76%,光伏发电0.17%,进步空间仍然很大。目前,宝应县社会用电量约为19亿千瓦时,其对电量的需求和消纳能力较强,光伏发电所生产的电量将有一大部分用于自身“消化”。
目前现状。全县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超800兆瓦,建成并网发电225兆瓦以上,已经先后吸引续笙新能源、上海晶科、华电集团等一批央企国企、行业龙头来宝投资合作,光伏应用与制造产业已成为宝应实体经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增长点。
二、重要意义
宝应县光伏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优越条件,采取渔光互补的发电模式,上层光伏发电,下层水产养殖,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利用价值,提升了经济效益。
1、巨大的投入产出。领跑者基地共500MW,可产生36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入,年均上网电量达6亿千瓦时,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开票销售5亿元以上,税收产出7500万元以上。目前,宝应县已建成总装机容量300MW,并网发电200MW,以及近期新获批的500MW,再配套实施10亿元的装备制造项目8~10个,到2019年,我县开票总量至少达200亿元以上,2~3年内将形成新能源产业规模集群,到2020年工业开票总量预计将超1000亿元,有效推动宝应经济的快速发展。
2、有效的产业拉动。光伏发电涉及电池组件、电线电缆、逆变器、支架等多种产品,需要一整套配套的产业。据统计,江苏共有297家光伏企业(苏南占63.2%、苏中占32.5%、苏北占4.3%),2017年总产值2846.2亿元。其中苏州2017年光伏产业产值就达551.5亿元,接近宝应GDP570亿元。目前,宝应光伏发电领跑基地建设吸引了北控、中广核、国家电力投资等多家上市公司、行业龙头来宝投资落户,同时正重点打造规划光伏制造产业园,以光伏产业为基础,吸引上下游产业,形成密集产业链集群,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降低成本,倒逼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企业的转型和升级,从而带动制造业、旅游业、教育、物流等相关行业的全面发展。
3、形成地方辐射效应。一是改善基础设施。光伏基地的建设完善了农村道路交通设施,工程预计修缮乡村道路近20公里,而燃气、供水、绿化等配套工程在乡村将得到实质性保障。二是增强投资创业热情。成功入围光伏发电领跑基地建设名单,其未来形成的光伏产业链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家来宝投资和创业,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将流向宝应。三是提高农民收入。在获得清洁能源的同时,农民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通过水产养殖增加收入,同时也可以通过入股政府基金获得项目分红,预计每年可获得1000万元以上的分红受益。
4、增强环境治理力度。太阳每年送给地球的能量相当100亿亿度电,相当120万个三峡电站(840亿度/年)。作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县、国家卫生城市,宝应在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光伏基地的建设将进一步平衡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打好组合拳,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煤炭等传统资源的使用。据测算,150MW光伏发电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0.5万吨,通过基地光伏发电,宝应每年可节约标煤20万吨,折合原煤27.9万吨,这对优化生活环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
我国的光伏产业存在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各地政府和企业都是为了光伏而发展光伏,仅仅把光伏当作一个新兴产业,忘记了光伏其实是一种能源产业。光伏发电,应当与工业、农业、服务业项目、人民生活用电等紧密结合,光伏为生产服务,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光伏发电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推动光伏发展中,主要面临补贴指标争取难、土地计划落实难等因素制约。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洗车行业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随着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对机动车的扶持长春市机动车数量大幅增加。据交管部门统计,2017年底长春市的机动车保有量159.3万辆,较2016年增长了10.8%,与之相伴而来的就是遍布全区、蓬勃发展的洗车行业。由于洗车经营是投入少、成本低,且简单劳动又需求量较大的行业,很多洗车点都是无照经营,这些洗车店虽然方便了洗车需求,但由于违规或不规范经营,给城市管理和形象带来许多问题。很多市民反映,一些洗车店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了市区环境和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要求监管部门对洗车业加强管理,取缔无证经营,规范洗车业秩序。如何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洗车行业,提升我区环境形象及人民生活便利水平,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借此机会我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洗车行业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
二、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本人于2018年5月6日至6月6日,历时一个月,进行相关调查。
调查地点: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的100人当中,62位男性,38位女性,在外面洗车的被调查者占90%,自己洗车的被调查者占10%;有70%的被调查者选择低档位的洗车点进行洗车,有20%的被调查者选择中档位的洗车点进行洗车;在被调查者中普遍认为水资源浪费比较严重,还有就是占道洗车、妨碍交通、设备简陋、环境脏乱差、排水问题;在被调查者都说到了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对洗车点进行登记,对无照洗车严厉查处,加大对洗车行业的监管力度。
(一)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洗车行业发展概况
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正规洗车站点共39家,还有很多洗车站点是无照经营或属超范围经营(有些汽配件、维修店及加油站也兼营洗车)。这些洗车点虽然方便了洗车需求,但由于违规或不规范经营,给城市管理和形象带来许多问题。按照营业面积和员工人数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高档、中档和低档三种类型。高档:营业面积在100平米以上,员工10~20人,共有5家,约占总数的13%;中档:营业面积在40~50平方米,员工6~9人,共有18家,约占总数的46%;低档:营业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下,员工3~6人,共有16加,约占总数的41%。这些洗车行业多数从2010年以后起步,少数由原来不规范的路边洗车点发展而来。
(二)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洗车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洗车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复杂,管理难度较大,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的洗车站点,问题尤为突出。
1.破坏绿化及公共设施许多待洗车和已经洗好的车辆随意停放在绿化道和人行道上,而且洗车人员直接在这些公共设施上洗车,附近的绿化往往遭受严重破坏,一些设备简陋的洗车点在缺少必要的排水设施的情况下,仅靠一根皮管、一块抹布、一只塑料桶就冲洗车辆。长期的汲水和洗车液等化学物质的腐蚀使路面遭到破坏,引起地砖的松动、破损,给行人带来不便。
2.污染环境大多数洗车店没有污水处理的配套设施,洗车的污水和着油污直接排放,以致洗车后污水横流,一些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下水道或内河,不仅影响市容市貌,也成为城市环境新的污染源。
3.浪费自来水资源洗车店一般用一根水管连接到居民家或者小店的水龙头上,直接使用自来水清洗,支付居民用水的低价格;有的店甚至偷接消防栓上的水。洗车业不仅增加了整个城市的供水压力,而且浪费了自来水资源。
4.违规用水,严重浪费水资源据调查,有的洗车店设备简陋,还在沿用高压水枪作业方式,自来水仅冲洗一遍就白白地通过地沟排走了,这样消耗了大量自来水,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由于居民用水收费标准远远低于经营用水标准,有的洗车点为节约成本,擅自接上居民家中的自来水用于洗车,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据了解,使用自来水冲洗一辆车需要200~300升水,用水量为循环式洗车装置的20倍。有关部门曾经统计,如果洗一辆小轿车用水200~250升,长春市每年仅洗车的耗水量,至少相当于两个南湖的蓄水量。
5.影响居民休息有的洗车店设在居民区附近,洗车的高压水泵整天轰轰作响,车辆来来往往,夜间的洗车声、吵闹声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休息,造成小区居民的诸多意见。另外,在冬季,这些洗车店收工后地面积水结冰,给早晨急匆匆赶路的上班外出的人们带来不安全因素。
四、对策建议
加强对洗车行业规范管理,解决影响和制约洗车行业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丰富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严格准入制度,推进行业管理面对目前洗车行业发展迅速、行业自律性差、行业标准缺失、管理标准不统一的现状,相关部门应根据本地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洗车行业规范要求。一方面,可以提高洗车行业的操作流程更加透明,使车主能真正做到放心消费;另一方面,执法部门在执法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从而解决了法规不系统的问题。明确主管职能部门的分工责任。要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洗车业统一规划,把洗车业的管理纳入整个城市的管理。建议由城市管理部门牵头,工商、公安、交通、建设、环保等部门配合,落实相关责任,齐抓共管。
2.扶植连锁企业加强对洗车行业的扶植,进一步收紧审批权限,督促各类洗车点规范经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作为用水大户,规模化、节能化、环保化是洗车行业今后的发展的有力之举。所以,建议政府要从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着手,对我区中水管网建设予以研究,加大投资力度,在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降低洗车行业用水成本,改善洗车行业发展态势。
3.加强洗车业的管理和审批制定规范洗车业的行业标准,严格审批和管理洗车业,明确提出几个不准。指定允许洗车店设置的路段,限制洗车店的无序经营。提倡室内洗车,污水地下排放,规定洗车场地的面积、洗车设备、洗车耗水标准等相应的要求。逐步淘汰一块抹布,一只水桶的洗车方法,引导和鼓励采用新技术洗车,如蒸汽洗车、电脑洗车、无水洗车和循环水洗车等新型节水防污洗车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有效利用。
4.做好宣传引导,普及法律知识一是充分发挥好宣传平台,利用信息网络和各种媒体,宣传洗车行业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并确定若干洗车行业示范单位,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对经验非洗车的企业,在坚决取缔的同时在媒体上曝光。二是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长春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法规、规章和标准,编写宣传手册和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向洗车站点经营者统一发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商户自觉遵守相关法规,规范经营,维护洗车站点周边的市容环境秩序。三是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制作宣传材料,利用多种渠道向群众发放和宣传,争取到群众对洗车行业治理的理解和支持。
5.借鉴国内外做法,倡导先进模式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未来20年我国所面临的中大挑战之一。积极推进现有的洗车站点学习先进的洗车理念,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推广建设流动洗车房、鼓励发展无水洗车,发展节水型、科技型的洗车模式,提高现行洗车模式的效费比。通过推动洗车行业的技术升级,从根本上推动洗车行业的科学发展。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洗车大都采用“高压气雾洗机”,用水量约为3升,而且配备吸水设备,不污染环境。德国政府运用价格杠杆对水的使用严格限制。日本政府在加大废水处理力度的同时大力普及中水管道,使用“杂用水”(指地下水道再生水与雨水,可供冲厕所、冷却、洗车、街道洒水、浇树木等),同时鼓励使用雨水。长春市目前还没有法规对洗车行业用水进行规范,而水务、工商、城管等部门在使用中水的问题上,也没有明确的法规规定,难以形成有效监督机制。
五、小结
正确引导规范洗车行业健康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规划部门要合理规划,执法部门要履行监管职责,市政部门要完善市政设备,洗车行业要自我管理约束,各个单位和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才能既满足百姓的生活需要,又确保洗车行业节水循环利用,推动其科学健康有序发展。
2018年6月30日晚19:30接到****医院电话,报告该院收治了5名野生蘑菇中毒患者,接到报告后,区疾控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前往该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到达市人民医院通过现场对患者询问及查阅病历资料等方式流调基本情况如下:****村一户人家共有8人,4男4女。6月30日上午10点20左右到自家后院板栗树下采摘野生蘑菇,中午在家中做成蘑菇炒肉供食用,其中5人食用了野生蘑茹而先后发病,另3人未食用磨菇均未发病。发病前8人有共同进餐史。
二、发病治疗经过
2018年6月30日中午13:30左右,一家8人在家中就餐,菜谱为:毛豆炒肉、野生蘑菇炒肉、茄子炒肉。饭后约1小时,5人(2男3女)先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均达10余次,呕吐物先呈食物样后呈水样,均无腹痛腹泻、头晕头痛、发热等其他症状。晚17:30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医生询问病史后,以毒蘑菇中毒收治,其中2名儿童患者经洗胃、催吐等对症治疗后于18:25转入儿科入院治疗,其余3人在急诊科观察治疗。目前全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精神状态良好。
三、流行病学调查
共有8人(4男4女)就餐,其中5人发病,3人未发病。对所有就餐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名患者均食用了毛豆炒肉、野生蘑菇炒肉、茄子炒肉,其余3人仅食用了毛豆炒肉和茄子炒肉,未食用野生蘑炒肉。(见附表1)
附表1:就餐者食品暴露情况(2018年6月30日中午)
就餐人员姓名
性别
年龄
毛豆炒肉
野生蘑菇炒肉
茄子炒肉
发病
潜伏期
临床症状
治疗情况
***
女
56岁
是
是
是
是
1小时
恶心,呕吐10余次
输液治疗
***
男
36岁
是
是
是
是
1小时5分钟
恶心,呕吐10余次
自行催吐
***
女
33岁
是
是
是
是
1小时7分钟
恶心,呕吐10余次
自行催吐
***
男
5岁
是
是
是
是
1小时5分钟
恶心,呕吐10余次
洗胃、催吐、输液治疗
***
女
3岁6月
是
是
是
是
1小时10分钟
恶心,呕吐10余次
洗胃、催吐、输液治疗
***
女
11岁
是
否
是
否
无
***
男
60岁
是
否
是
否
无
***
男
80岁
是
否
是
否
无
附表2:临床症状统计
症状
人数
百分比
恶心
5
100%
呕吐
5
100%
四、初步结论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史,初步判定为一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主要依据有:
1、对就餐人员食用菜谱进行卡方检验,结果仅野生蘑菇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
2、食用野生蘑菇的发病,未食用者不发病。
3、根据临床表现,排除细菌性痢疾、霍乱、化学性中毒等疾病,且发病地区未发生其他类似的传染病患者。
五、处置意见
1、市人民医院积极治疗中毒患者。
关键词:软环境建设 提升 软实力
在经济社会的今天,软环境发展的优劣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优质的软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软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人文环境,表现为聚集生产要素,人才汇聚、商务成本降低和经济效益提高。软环境哪个地方表现好,就会更多的生产要素向此地聚集,经济活动有活力、效益提高。因此,软环境促进生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软环境建设,牵动作用非常巨大,基础作用非常重要。如今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东南沿海发达城市,还是中西部地区,软环境建设已成为必谈之题。所以,讲发展,谈振兴,沿海经济强市建设中的营口,软环境建设必须走在前,必须抓的紧、抓的好、抓的实,必须充分认识软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从而抢抓发展先机。
现在,我们营口已经处于快速发展的高峰期和加速率先崛起的关键期,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和年初召开的市“两会”,确定了今年和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规划,要实现这一目标,干部、作风、环境是关键。作风表现实不实、环境作用优不优,都体现在干部素质能力高低、政府服务水平好坏,以及体现在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综合竞争力,不仅关系到营口今天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决定着营口的以后发展。
1.营口地区城市竞争力的加快提升迫切需要软环境建设
当前,全国各城市不断加强与改善基础设施,管理服务水平的高低和政策法规环境好坏是城市间竞争的必备条件,归根结底,还是城市之间软环境的竞争。城市软实力(软环境)是指以政策、法制、管理、服务为核心的软件环境,软实力的环境体现在政府管理、市场运作、政策法规、管理服务等等这些方面,包括一个城市在创业、道德、秩序、服务、管理、市场、文化等环境方面的表现。
城市竞争力实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各种生产要素物化后产出最大的生产效益不是自动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必须通过活力四射的城市软环境才能整合、动员、组织与协调好,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各种生产要素才能形成合力,达到1+1〉2的整体效果。在政策、法律、管理、服务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才能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宽松优惠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环境才能推进、规范化程序化经济进步的法制环境才能建立、管理服务环境的高效率才能构筑,从城市社会软环境才能被打造出“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的局面。我们可以把城市竞争力与城市软环境之间的关系比喻为“鱼与水”的关系。鱼儿离不开水,离开水,就不能生存,污水中的鱼儿同样不能生存,又鲜又嫩、又大又粗的鱼儿只有在清彻透明的江河湖泊里才能生长出来。同理,,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城市这一条“大鱼” 只有在良好优越的软环境的培育下才能孕育出来。 所以,营口地区城市竞争力的加快提升迫切需要软环境建设。
2.建设优良的软环境是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凝聚发展的强大力量迫切需要
当前,我市既处在发展的高峰期,也处在矛盾的多发期。营口的发展需要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而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广大群众对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对干部作风和发展的环境看得越来越重。
可是,我们的作风和环境与群众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有的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对群众诉求态度冷漠,甚至敷衍塞责;有的高高在上,抓工作总浮在表面,身子沉不下去,工作落实不到位;有的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有的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无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我们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发展软环境,就是要顺应全市人民求富裕、求公正、求幸福的愿望,教育党员干部牢记宗旨、服务群众,扎扎实实把每一项工作做好,维护好群众利益,从而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市营造团结一心、埋头苦干、不懈奋斗的浓厚氛围。
3.软环境建设是加强项目建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
这几年来,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是项目建设,经济总量的壮大、经济结构的优化必须由项目建设来带动,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非常明显。今年咱们营口市委、市政府再次确定为“重大项目推进年”,大力实施“四个百项”工程,就是要再次掀起一个项目建设的新。
1. 三钢自备电厂取得的经济效益分析
1.1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三钢2012年1-7月自产发电量已占到外购电量的45%,按每度电的售价0.608元计算,1-7月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近20000万元。随着自备电厂的管理水平及各项技术指标的不断完善,自发电量将不断上升,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也会显著提高。
1.2用电成本分析
三钢2012年1-7月外购电的平均成本为0.5573元/度,从上表看出,随着最新技术使用,自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仅此一项就减少用电成本支出约7000万元,节约了大量的资金,目前三钢仍将进一步采用最新技术,进行技术革新,深挖内潜,提高自发电量,降低发电成本。
1.3投资收益率分析
热电站2台1.5万KW发电机组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价值5000万元,是由三钢钢联电力发展公司作为投资方,三钢集团以财产租赁的形式进行生产经营。热电站年销售利润约为1600万元。4#高炉TRT设备由三钢自行购入,电机额定容量为6000KW,工程投资2496万元,年销售利润约为1100万元,随后相继建成5#、6#、7#TRT; STRT工程总投资约6000万元,是三钢炼铁综合生产能力改造项目的重点配套工程,相对于独立的高炉煤气透平发电机组(TRT)和汽轮发电机组,STRT发电机组减少了一套自动控制系统、一套调节油系统、一套发配电系统,还减少了厂房用地和运行人工成本,每年按并网电量10000万千瓦时和每千瓦时0.6元计算,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000万元,投资收益率均十分可观,短期内就能将投资成本收回。STRT投运后,大幅提高了二次能源的利用率,对提高三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使三钢节能减排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1.4税务成本分析
为更好地鼓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来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的通知》(财税[2008]117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47号)就相关问题做了后续的规定。
2. 三钢自备电厂产生的社会效益
三钢自备电厂不仅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近年来三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大量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给三钢环境治理造成很大的压力,若处理不好,对三明市原本就不理想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无疑是雪上加霜!三钢过去是“资源——产品——废物”单一发展的经济模式,将富余的煤气放散到空中,即造成能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在TRT建成前,高炉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高压煤气是通过减压阀强制节流和形成噪声变成低压煤气后送往低压管网供用户使用。如今三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富余煤气、各分厂的蒸汽、高炉余压余热发电,从源头削减一次能源的使用消耗,最大限度提高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热电站的锅炉使用的燃料全部是煤气,锅炉作为煤气平衡调峰,煤气多时,锅炉多烧富余煤气多发电,煤气少时减烧煤气少发电,为三钢实现煤气零放散的目标提供条件;TRT装置更是不消耗燃料、无污染的最经济的发电设备,在发电机组运转时,不改变高炉煤气的化学性质,也不影响原有煤气用户的正常使用,却可以回收原减压阀组白白损失的压力能和热能,有效解决减压阀组减压时产生的噪声污染和管道振动,是一项收效十分显著的节能和环保装置。由于主要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生产监控,电厂职工的工作环境很好,提高了职工工作积极性,体现了三钢“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同时也为三明市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自已应有的贡献。
3. 三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途径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创新发展理念;能力提升;检验检疫系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5-024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5.120
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对于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而言,围绕创新发展需要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加快质量供给创新、真正发挥质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本文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提升检验检疫系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各种有效途径。
1 打造服务创新检验检疫
宏观质量管理体制中,政府的质量监管包括政府的公共服务在其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政府的公共服务本身就是总体质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只有政府公共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被服务对象,即公众满意度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总体质量水平的提高。根据以上思路,检验检疫系统可以尝试创新工作思路,力争在简环节、优流程、转作风、提效能、强服务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一,实施“多证合一”检验检疫资质登记准入改革,对企业实现“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专窗发证”,对检验检疫内部实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监管互认、联动审批”。
第二,进一步落实精简行政审批权限工作,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优化流程,实现一个窗口办理,强化对审批流程的监督,并向社会公开审批事项的受理、过程及结果。
第三,以依法行政、方便企业办事、降低行政成本为出发点,按照“服务便企利民、办事依法依规、信息公开透明、数据开放共享”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许可收费,对保留的中介服务实行清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进一步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建设,实行动态管理,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到职责法定、权责统一。积极推动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许可和审批行为,推行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行政审批服务实现“减量化、扁平化、集约智能化”。
第五,搭建“单一窗口”数据交换主渠道,建设若干具有检验检疫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特征的新型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与地方相关信息化系统和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推动地方政府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进一步拓展数据、信息采集渠道,推进网站集约化建设,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2 打造制度创新检验检疫
制度创新指的是新制度安排替代旧制度安排或者一个新制度安排被构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所带来的预期净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制度创新只有在这样两种情况下发生:一种情况是创新改变了潜在利润;另一种情况是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安排的变迁变得合算。从内外需求来看,检验检疫系统也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避免陷入僵化、保守、落后的境地,以达到跟随时展的脉搏、提升检验检疫系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目的。
2.1 以重点区域、特殊领域为突破口,打造制度创新检验检疫
第一,以对台工作为突破口,深度对接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新区、海丝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中央重大战略决策,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与福州新区联动、一体化发展,丰富涉台检验检疫领域“福建样本”的内涵,努力探索最灵活、最便捷、最宽松的福建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
第二,以自贸试验区为突破口,创造性地提出并形成一批叫得响、可复制、可推广、有实效的经验措施,打造检验检疫改革创新的升级版。加速通关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建设,促进科学监管与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协调统一,处理好监管和服务的关系,提高服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创新对台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围绕“风险管理、有效预防、重点监管、积极促进”的涉台检验检疫监管要求,继续探索促进对台小额贸易健康发展和便利两岸人员往来的措施和对策。在对台口岸复制推广食品农产品“源头管理、口岸验放”模式,促进两岸双向贸易发展。
第四,开展两岸检验检疫证书、认证认可结果和检测结果等电子数据的交换和互认工作,整合和分析两岸检验检疫业务信息及发展动态,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研究将两岸检验检疫信息变成社会资源,促进信息的深入利用以及相关部门的业务协同协作。
2.2 以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打造创新检验检疫
第一,推行“同线同标同质”模式,提升质量供给水平。检验检疫部门可以发挥出口食品企业备案注册管理、第三方认证等质量基础保障作用,促进企业出口、内销产品在同一生产线、按相同的标准生产,使内外销产品达到同样的质量水准(即“同线同标同质”)。推行该模式,有利于改善我国消费者的生活品质,也有利于国内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开展消费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加强消费品质量监督。围绕消费者普遍关注、反映强烈、要求迫切的突出质量问题,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开展消费品质量状况调查,运用标准、检测、认证等手段,帮助企业发现和解决产品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培育发展消费品品牌;严厉打击消费品制假售假行为,加大消费品执法打假力度,严查彻办质量违法大案要案。
3 打造综合性创新检验检疫
综合性创新就制造业而言,是完全利用已有的技术和产品来实现创新产品,即充分利用和掌握当代现有工艺技术和市场上可提供的产品,通过剖析和研究,“综合”成为新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综合就是创造”或“综合就是创新”。而综合性创新之于政府部门,则完全可以在现有技术和制度的基础上,对现有制度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以实现创新制度建设。
3.1 在基础保障平台上实现综合性创新
推动“智慧质检”建设,准确把握“互联网思维”“智慧型监管”“大数据决策”“协同化办公”“云信息服务”这五个“智慧质检”建设的基本内容,对现有业务系统及设备设施进行整合创新、改造完善和优化升级,推动管理创新、促进职能转变:
第一,通过高新信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创新,全面探索“互联网+”在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大车流、大货流、大人流”中的应用,逐步打造“智慧口岸”,构建新型智能监管模式,努力实现既在“非传统安全”威胁中确保国门安全、维护好场域安全,又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提升通关便利、促进外贸发展。
第二,建设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暨云计算基础保障平台。整合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建设物理基础设施支撑环境和广域网络支撑环境以及统一的云服务大平台管控中心支撑全省的核心应用。
第三,运用大数据整合信息资源应用渠道。统筹推进与检验检疫相关的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及交换数据库建设,制定完善信息资源采集、维护、共享、等相关制度和标准;完善检验检测认证、口岸检疫、原产地、通报及退运等专项数据库建设,为业务工作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
第四,建立“智慧口岸”支撑体系。以ECIQ检验检疫主干系统应用为主线,整合检验检疫业务的口岸电子监管功能,建立“智慧口岸”相关的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支撑体系。实施“智慧质检”工程,强化大数据的分析研判,建立一套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体系。
3.2 在监管手段上实现综合性创新
作为政府质量监管部门,在宏观质量管理中应该充分发挥其他质量监管体系,如市场质量监管体系、社会质量监管体系的作用,整合其他质量信息参与主体如质量供应方、质量需求方和质量第三方的信息渠道,综合采用现有成熟的多种技术手段,以实现质量监管手段的综合性创新:
第一,关注新业态质量监管发展动向,强化综合性创新手段。按照加快发展与完善管理相结合、有效监管与便利进出相结合的原则,突出跨境电商产品质量提升,加快提升适应新业态特点的检验监管能力;充分运用“互联网+”理念,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加强质量监测和分析,服务经济发展决策和业务管理需要。
第二,综合运用现有成熟理念,积极打造全新的监管模式。打破传统法检目录束缚,着力在科学监管、依法监管和质量监管上下功夫,综合运用目前运作相对成熟的风险管理、信用管理和分类管理理念,积极探索第三方结果采信、分类差异化的监管模式,建立“登记公示+事中监管+事后追责”的第三方检验机构监管机制。
第三,集合全社会力量,健全和创新进口质量风险信息采集手段。学习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进口消费品管理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完善的消费品投诉、举报、伤害数据收集系统,并与各级政府部门通报信息、媒体舆情信息、医院伤害报告信息、消防事故信息一起纳入质量风险信息收集范围,为创新检验监管体制奠定质量风险评估的基石。
第四,在健全质量风险信息采集基础上继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推动进口质量管理从重产品检验向重第三方监管和监督抽查转变,构建统一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立联动的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布控、处置等风险管控和处置机制,提高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 程虹.宏观质量管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近年来,学校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教育教学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本,依法办学是治校之本”的治校方略,践行“尊重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学校办学条件一流,新建了净月校区,全面改造了本部校区。现有142个硕士学位点,75个博士学位点,9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设有研究生院。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在韩国东亚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
学校突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建校60余年来,已经培养了18万名优秀教师和各类专门人才,在他们当中,涌现出了陆家羲、冯志远、郭力华、马宪华等一大批全国教师的典范,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东北师范大学也因此在基础教育界树立了一面旗帜。作为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学校连续6年牵头举办东北高师洽谈会,就业工作连续10年保持高比例就业率,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先进单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连续5年报道了学校的就业情况。多年来,学校为吉林省输送了大批优秀师资,在长春市就有一半以上的特级教师是东北师大的毕业生。2007年2月,总理到学校视察工作,与师生亲切座谈并寄予了殷切希望。学校牢记总理的嘱托,目前正积极做好首批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工作,全面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
学校十分注重高校科研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一直鼓励广大教师的科研要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联系。目前,学校在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研究、细胞遗传学、多酸及光发射材料等领域研究逐渐形成特色。学校还组建了6个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了小冰麦、多媒体教学软件、PDS-脱硫催化剂、农林作物抗旱剂、基因工程新药、中子管等多个高新技术产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中,学校积极发挥科研、学科优势。目前,生物医药、资源与环境、信息技术等优势学科,已经成为吉林省主导产业的重要科技支撑力量和技术创新基地。学校还开辟了“中国东北学”研究领域,围绕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战略、中国东北地区与疆域、中国东北文化、中国东北周边环境与国际合作等领域开展研究,为研究东北问题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十一五”期间,学校明确了“走强校之路,特色之路,开放之路”的发展思路,按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整体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力争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为吉林省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农村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下诞生的发展模式,它促使国民经济和谐健康地发展。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中,农村区域经济有了新的变化和动态。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
一、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探讨
1 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在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长领域的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势头,具体表现在:
1.1农业正在向优势产区集中,并不断深化生产结构的战略性,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也日渐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1.2在农村非农产业和投资水平上东部与中西部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增加值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在农业生产投入和农民收入增长领域,中、西部地区农户用于农业的投入增长速度一直快于东部地区,这种发展差距在短期内难以消除。
1.3自然资源差异、自然环境差异、区域农业政策的倾斜、区域经济体制的环境差距共同导致并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使中国区域市场化有了明显程度上的差异。
2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理论重点研究对象,却长期忽略了对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全面研究。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实践运作过程中,改革开放促使政府,研究机构全面考虑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
2.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传统思维定势和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益驱使是影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实施和经济根源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
1 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促进农村区域经济体系实现协调、均衡发展,引导农业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分工协作,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链。
2 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借助非农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 推进科技创新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4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重点建设,把发展目光从城市化建设转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来。打好我国社会化社会的根基基础。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途径
1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阶段的时代问题,明确城乡之间的差距和解决的办法。
2 进一步更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想和观念,跟上时代步伐。
3 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切实需求,引导他们参与其中,共同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4 深入探讨农村建设的县乡管理方式,创新村镇建设管理体制,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改善居住环境,强化基层村镇管理的指导力量。
5 注重农村规划建设,推动农村环境建设,改善城市就业环境,提高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究
为解决农村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现状,我国加快了对中国特色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提出了运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发展模式。
具体方法有:
1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问题,逐渐缩小城乡之间、东部和中西部农村之间的差距,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2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大背景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制定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并完善区域经济专门领域的立法,建立特定区域的特色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3 为协调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由官方、企业和民众共同执行统一、协调、有效的审查协调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4 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实际现状,让传统农业走上现代农业之路,让区域之间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能自由运转,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前进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资源;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平台
在我国的高等学校中,与中央部委属高校相比,地方所属院校的数目庞大,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张皓2007)。近几年,由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也已在地方所属高校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自身的办学特色。所以,关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研究方兴未艾,有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这些大方面来研究的,也有从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科研服务平台建设、基于专业优势等单方面具体论述的。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已然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其重要任务,而且把社会服务功能视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需要和动力。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承担的三大功能中,社会服务功能是教学和科研功能的延伸和拓展,返过来又促进教学和科研功能的提升。要想搭好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平台,必须提升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的能力。那如何统筹规划,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功能?本文拟结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社会服务实践,探析高职院校如何依托专业资源优势,融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从技能型人才培养、知识推广、和技术研发及转化等方面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平台搭建得更好。
1.依托专业资源优势,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服务
1.1 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为企业培养量身定做的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发展非常迅猛,合作双方共同商讨和制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引入行业标准和职场素养,加强实践教学,努力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努力做到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而且《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2]6号)也明确要求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进一步健全以企业为主、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一直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关注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我院地处无锡市宜兴,电线电缆行业是宜兴市第一大支柱产业,我院主动调研电线电缆行业、企业的需求,先后与远东、江峰、江苏上上等四大电缆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调整课程、实习时间等,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用人单位的要求。通过订单培养,我院为电线电缆行业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很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2 结合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早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我院积结合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展了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利用已有的师资、实训场所等专业资源优势,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进修服务,为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技能培训服务,促进再就业。如,我院依托机电专业资源优势,与江苏共昌轧辊有限公司合作,已连续开展了两届成人大专班,为该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又如,我院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的专业资源优势,获批成立了宜兴市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基地,为打造宜兴的创意特色产业园区,促进宜兴服务外包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此外,到目前为止,我院依托陶瓷工艺这一传统优势专业,与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协办,江苏省陶艺专业委员会、宜兴市陶艺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了由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三期陶艺创新设计高级研修班,提高了陶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创作能力。
2.依托专业资源优势,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开展知识传播服务
高职院校应该依托已有的专业资源优势,着眼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瞄准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结合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其提供商务管理、技术性知识的咨询和文化宣传服务。近年来,我院依托专业资源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商务管理、技术性知识等传播服务。我院依托陶瓷工艺系的专业资源优势,赴浙江省长兴新华陶器有限公司现场进行“100米辊道窑热工测定”。依托经济管理系的专业资源优势,为企业宣讲了薪酬体系的建立;受宜兴市园林管理局委托,为全面提升宜兴各景点地接导游的职业素质,举办了地接导游社会培训班。又如,我院依托环境艺术系和数字艺术系的专业资源优势,受宜兴市政府和体育局委托,为宜兴市第七届运动会设计会场内外的环境布置方案。我院与与江苏融达集团校企共建“陶瓷行业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打造集文化推广、产品购销、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等内容于一体的紫砂陶瓷行业领域内的紫砂行业网站,同时也为陶瓷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的资讯服务和发展策略、为网友及消费者提供最全最新的陶瓷文化、陶瓷资讯和购物平台。由此可见,依托专业资源优势,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开展知识传播服务,可以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在打造行业教育培训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依托专业资源优势,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开展技术转化和支持服务
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所以,技术研发长期依赖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这些科研人员并不在生产第一线,对企业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导致科研成果与企业的需求不相符合(周继春2009)。我国高职院校虽然科研成果登记数量多,但转化率低,转化后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更少(方美君2011)。如何将高职院校的专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企业优势、产业优势呢?笔者认为,只有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合,通过校企合作、通过调研,高职院校要及时捕捉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并且,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下厂实践,积极从行业、企事业单位中找课题,直接服务于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实践第一线的需要,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难题,加强科研的针对性,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3.1 校企合作机制出新,加强技术支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校企合作机制要想长效运行,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要推陈出新,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主动调研并服务企业生产第一线,这样才能加强高职院校对企业的技术支持。我院一直探索校企合作、产研结合的道路,从单纯申请成立江苏省线缆材料与工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到成立教师工作流动站,再到成立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进而发展到成立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学校。每一次的推陈出新,都使得我院校企合作交流的平台又得到了拓展,为技术的利用、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提升了我院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针对性和转化率。
3.2 支持专业教师创业,结合产、教、研,直接投身经济领域。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另外一个直接途径,就是鼓励专业教师创业,在创业教育盛行的今天,教师创业不仅具有示范作用,而且能发挥教师的知识和技术优势,直接转化科研成果。此外,教师创业不仅能产生经济效应,而且能产生社会效应,帮助地方社会吸纳和接收一部分人员的就业。我院也在探索和尝试,目前,我院陶艺系教师依托自身条件,在校内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公司,边教学,边科研,边产出。如我院高级工艺美术师谢强在校内创办了宜兴常青藤陶瓷艺品有限公司,主打学院派陶艺创作品牌,目前该公司运作良好,不仅提供了部分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还产生了经济效益,服务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4.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想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必须定位明确,着眼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依托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主动联系政府和行业、企业,促进校政企对接,加强校地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推陈出新,搭建更大更好的社会服务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张皓,唐加军,陈冲.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原则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周继春.高职院校融合地方经济的服务社会模式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9(5).
[3]方美君.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
[4]陶永诚.对高职院校科研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
[5]孙云志,何玉宏.试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培育[J].成人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