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概念

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概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0 14:58: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中化学衔接过渡

一、初高中化学的差异

1.1 教学目标上的差异

初中化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化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并让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和计算方法,而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则属于较深层次的要求了。而高中化学则是在初中化学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现代技术学科的基础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深化和发散,通过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1.2 学习方式上的差异

由于初中化学侧重于对基础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因此,学生学习化学以记忆和模仿为主,而高中化学侧重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高中化学相较于初中化学更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1.3知识系统上的差异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在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出发,通过一系列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学习基础的化学知识,其知识系统主要为:感性认识归纳总结理性认识。而高中化学则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侧重于对学生化学知识系统的构建,让学生在学习基础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高中化学相比于初中化学,更侧重于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其知识系统主要为:观察生活现象开展化学实验学习化学基本原理学习化学探究方法摸索和总结化学规律。

二、初高中化学主要内容的过渡和衔接方法

2.1 化学反应规律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化学主要学习两种化学反应:①置换反应规律;②复分解反应规律,学习盲点在于:单支、氧化物和酸碱盐相互关系及其反应规律。高中化学在学习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以下化学反应:①氧化还原反应规律;②离子的放电顺序规律;③强制弱规律;④相似溶解规律;⑤等效平衡规律;⑥燃烧规律;⑦有机反应规律。

例1、运用复分解反应规律判断下列化学反应式是否成立?

①Ag2SO4+2NaCl=2AgCl+Na2SO4 ;

②2NaCl+H2SO4(浓) Na2SO4+2HCl;

③HCl+CH3COONa=NaCl+CH3COOH ;

④NaOH+NH4Cl=NaCl+NH3H2O ;

2.2 化学实验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实验方法如下: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常见仪器的认识、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和物质的分量等;②物质性质实验,包括氢气的性质实验、燃烧条件的性质实验等;③物质制备实验,包括氢气的提取、氧气的提取等。高中化学在初中化学实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以下方法: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试纸的使用、物质的保存方法和物质的分离提纯等;②物质性质实验,包括主族元素单质、氧化物等的性质实验;③物质制备实验,包括CH3COOC2H5;④定量实验,包括酸碱中和滴定、燃烧物的滴定等。

2.3 化学计算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计算主要侧重于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主要包括:规范计算步骤和掌握利用比例关系计算的方法。而高中化学主要侧重于进行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主要包括:①求化学式和分子式的计算;②多步反应式的计算;③混合物的计算和反应热的计算。主要的计算方法有:①差量法;②守恒法;③比例式关系计算法;④特值法。

三、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过渡和衔接

由于初中化学主要以化学知识的记忆为主,因而学生学习化学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高中化学则侧重于对知识点的概括和运用,因而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应在记忆的基础上运用类比法、归纳法和实验法。

3.1类比学习法

高中化学阶段涉及的知识点远比初中化学多,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很多性质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些新物质的时候,应该采用类比法,从已学物质的性质和结探讨新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例2、在初中化学中,我们知道Na2O+CO2=Na2CO3反应能够发生,如果Na2O和Na2S、CS2与CO2的性质和结构相似,则Na2S+CS2的化学反应式是什么?

3.2归纳学习法

高中化学相较于初中化学更侧重于归纳法的学习和运用。很多初中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在高中化学中仍需进一步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时候将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中同时出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初中和高中化学中的相同知识点,但是运用归纳法可以总结出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在此知识点学习上的侧重点不同:①初中化学,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理解相关概念;②高中化学,从化合价升降或电子得失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理解相关概念,侧重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其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3.3 实验法

初中化学中的实验属于基础性实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均处于初级阶段。学习高中化学时,学生在学习教材上的实验的基础上,应加强课外实验的探索,并加强自身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知识结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初中和高中化学均存在较大差异。为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过渡和衔接,教师应认真研究,积极探索,使学生运用归纳法、总结法和实验法等方法,尽快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节奏,以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崔红莲. 浅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5).

第2篇

《复分解反应》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56-02

一、设计思路

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人教版化学新教材与前版本相比,知识体系有了较大的调整,某些内容作了分割,对于中考占比例较大的酸碱盐单元,新教材将酸碱盐及化肥划定为两部分,以致于教师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新教材酸、碱、盐部分知识零散,不似旧版教材般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旧版教材并非完美无缺,但反映出新版教材在酸、碱、盐部分的教学内容编排上可以商榷。

因此,按照教与学的需求,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框架、逻辑结构、内容顺序做调整,合理、有效地编排知识体系,教材的结构才更合理、思路才更清晰、教学才更流畅。实践时笔者将教材第10、11单元按教学先后次序作如下内容调整:

(1)酸碱盐定义、溶液导电性、部分酸碱盐溶解性;(2)复分解反应;(3)指示剂、酸碱度;(4)酸的化学性质及通性;(5)碱的化学性质及通性;(6)常见酸、碱物理性质、特性及用途;(7)常见的盐及其性质;(8)化学肥料;(9)各类物质相互间关系;(10)计算专题;(11)物质的检验与鉴别;(12)物质的提纯与除杂;(13)酸碱盐探究实验及设计。本文在重组教材内容的背景下,谈谈复《分解反应》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反应发生的条件,并能判断什么的条件可以发生此类反应,会写该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能从微观角度审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以实验为解决问题的过程线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概念的实验探究式思路,协作能力培养。

三、学案设计

(学案设计方案见上页表格)

【点评】

学案设计围绕复分解反应概念、反应发生的条件及运用层层递进,教学环节注重核心知识,内容编排注重学生思维发展,利用了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力求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复分解反应既抽象又直观,在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层面设计了flas将抽象问题用可视化来解决,前两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获取知识,活动三则是复分解反应的升华。

四、教学实施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一种新的基本反应类型(板书揭示:复分解反应)。请完成第1个分组实验。

教师引领学生共同完成活动一;随后归纳总结初中化学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活动一需要作好预设的是:新物质是如何形成的?(学生会遇到困难)

过渡:是不是任意化合物在溶液中碰触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

按问题层次,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活动二。总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①在溶液中;②在生成物里出现水、沉淀、气体三者之一,反应即能发生,否则就不能发生。

学生自主完成活动三。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酸碱盐内容总第2课时。教材第10、11单元最核心内容就是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反应特征及反应的条件。即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相互结合成水、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等难解离物质。如果学生将这些知识熟练掌握,以后学习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以及常见的盐的化学性质就有了思路和方法,学生就能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自主分析。这样,酸碱盐这一重要知识章节更易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将教材重组,将教学重心前移,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

第3篇

论文摘 要:通过分析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化学认知规律,尝试进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多年来,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教材的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造成的。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材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可以说,学生从初中进入到高中学习,要跨上一个很高的台阶,即使是中考化学成绩好的同学,到了高中也不一定觉得化学容易学。如何降低从初中到高中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减少或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能顺利过渡,还有待教育专家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也应该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研究,不断改革和探索,使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实现化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如果不增加学生多少负担,学生感兴趣而又乐意接受的话,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我所教的学生升上高中后反馈的情况看,他们普遍都觉得进入高中学习化学比其他同学轻松,适应较快,进步较大,化学成绩好,高考选考化学科和参加奥赛的学生比例也较大。我的做法是:

一、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接纳新知识的方式有同化和顺应两大方式,同化是指如果新旧知识相联系,个体可能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顺应”是指如果新旧知识间缺乏联系等,那么就要对原来的认知结构进行改组、重建。在近年来的新课标教改中,部分省市的中考题中出现了一些新型试题,此类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虽然是要到高中课本中才出现,但它是以学生所具有的初中知识为基础,依靠学生自己的同化和顺应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如果我们将这类问题的命题思想迁移到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将会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深化,有助于跟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从而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做好有益的铺垫工作。

如氧化还原反应,教材中只是分别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而我就叫学生先写出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叫他们运用化合价规律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学生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复分解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而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都会发生变化,我就提出:这些化学反应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就是我们到了高中要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有的学生在课外还自己查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既巩固了化合价的知识,又使学生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到了高中学习时就不会觉得难了。

初中化学只要求初步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我在学生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后,要求学生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初步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归纳出核外电子的排布的一般规律,使学生加深了解原子结构跟元素性质的关系,认识元素化合价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从而认识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这个规律,在介绍“稳定结构”时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和复习中,从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原因的分析中初步认识“电离”,为以后学生学习离子反应等知识作铺垫。我还注意对化学反应规律的归纳和总结,酸碱盐的溶解性也要求学生掌握,这样,学生学习酸碱盐不但不会觉得难,而且会越学越感兴趣。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的适当拓展,使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不会觉得困难。如“量差”法也作简单的介绍。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化学主要学习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简单介绍)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分别介绍其反应原理、使用仪器装置和制取操作等内容,从①反应原理;⑦反应装置;③收集方法;④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在学习中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善、更严密。

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最为直接的感受是高中除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形象思维外,还侧重抽象思维。而初中化学只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很大程度上是记忆型,对独立思考能力要求不高。在这一点上,新课标也强调了教学应从“生活走向化学”,通过对具体生活、生产问题的分析来达到对规律和概念的理解,从中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树立创新意识。这就启示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必要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呈现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化学现象、状态和过程,引导学生在想象和分析概括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以适应将来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这一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多思考身边常见现象中的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高中化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对化学情境的理解、化学过程的分析。在这些动态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很多思维方法,诸如类比和迁移、抽象和形象、顺向和逆向、收敛和发散等等。作为化学学习起始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从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积极开展诱思探究教学改革实践,把重点放在引导与培养学生积极而广泛的思维活动及其思考问题的方法方面。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而进入高中后,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高一年级的学习。

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对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我们要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今后能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总之,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过渡是客观存在的,要在课程开发、建设中摸索、探究,逐步建立一个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衔接较为顺畅的结构。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学习要求和学习内容中可能存在的衔接不畅的问题,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初中化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实情、课标、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较完善的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借助化学实验探究来形成化学概念

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可以很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概念的部分信息,逐步形成化学概念。例如“中和反应”的概念教学中,老师可先让学生分组实验: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观察颜色的改变,测量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反应后溶液酸碱性以及生成物的检验等各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中和反应的概念

1.实验探究过程

(1)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滴加酚酞试液2~3滴,观察并测量温度;(2)向烧杯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刚好变为无色;(3)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滴加一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颜色的改变,(4)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及分析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碱性;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颜色逐渐变浅至无色,说明溶液的碱性减弱,最后变为中性;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又变红,说明氢氧化钠这种物质消失了,溶液中的OH-离子没有了,滴进的稀盐酸中H+离子也消失了,否则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不会变红;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灼烧,玻璃棒上有白色的固体析出,既然氢氧化钠这种物质消失了,稀盐酸灼烧会挥发,那么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呢?只能是生成的新物质;同时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发现温度升高了,又进一步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放热。

3.概念的形成

中和反应:酸和碱混合,酸和碱的特性消失,生成了新的物质盐和水;反应放出热量;反应的本质是H+和OH-结合成H2O。

二、抓住关键的字词,深入剖析概念

化学概念是对化学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明确规定,其定义有着比较严密的表达方式,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的剖析,弄清含义,抓住概念中关键字词,找出概念的本质,排除非本质的干扰。下面结合初中化学中部分概念中典型概念――催化剂的字词剖析进行说明

催化剂概念为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再如,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为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三、加强引导,注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学生在对新的化学概念进行初步了解之后,为了使其能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以及外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上进行巩固,在练习过程中对概念进行深化,然后教师结合练习的处理对概念进行剖析,这种演绎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并且深刻的认识化学概念的本质。例如,“酸、碱、盐的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对三者进行概念的基本讲授,然后进行练习题的设计,让学生根据概念定义判断哪些物质是酸,哪些物质是碱,哪些物质是盐,然后进行讲解,提炼深入理解概念的知识点。

概念剖析:1.酸、碱、盐的前提是“化合物”,单质、混合物不在此研究范围。本题中NaCl溶液和Cu不能认为是酸、碱或盐。2.酸组成上含有氢元素,水组成上含有氢元素,但不能认为是酸,因为酸电离时还会产生酸根离子。3.大多数碱中都含有金属元素和氢氧根,但有一个特例,就是氨水,它是碱,组成上不含金属元素,也不会电离生成金属阳离子。4.同样大多数盐电离都产生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而铵盐电离不会产生金属阳离子,但它们划归盐。通过剖析让学生不仅掌握酸、碱、盐的本质内涵,同时记住一些特例,从而对酸、碱、盐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运用对比法,剖析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基本概念 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概念不仅是实验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化学变化实质的思维内化。探究微观世界的复杂过程,就是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一系列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和概括,学生可以得到概念,但如何让学生能很好地接受并吸收一直者是教学者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教育实践,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

一、通过实验,形成概念

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一个心理障碍就是觉得抽象。进入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对抽象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最直观的教育手段之一。很多从教者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认为概念只是理性知识,无需实验演示,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彻,从而不能灵活应用。笔者在概念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正确推理,帮助学生形成或理解概念,很好地启发学生从直观体验向抽象思维过渡。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的教学中,如果直接给出结论,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变通应用,不能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人教版初中化学通过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两个实验的定量研究,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再通过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镁条燃烧两个“质量不相等”实验,让学生思维碰出火花,思考天平不平衡是否等于质量不守恒?此时,我将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装置做一简单改进(碳酸钠粉末加入锥形瓶,加入盐酸的小试管放于锥形瓶内,塞紧橡皮塞),倾斜锥形瓶,让试管内盐酸流出与碳酸钠反应,再次称量反应后的总质量,发现前后总质量相等。通过两个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天平不平衡的原因在于生成物中有气体逸散。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若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了气体,必须保持装置密闭,天平才能平衡,但天平不平衡不等于质量不守恒,以此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到质量守恒概念中的关键是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必须全部计算在内。

二、找关键词,理解概念

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讲清概念,使概念定义的表述简化,关键词尤为重要,它能使抽象的概念或概念之间的关系具体化、条理化。因此在讲一个概念之前,笔者总要先考虑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是什么,学生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模糊认识,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讲清关键词。另外在抓关键词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对每个概念中的关键词,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写出简要笔记,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大有帮助。例如我在溶解度概念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概念,学会抓关键词,提高学习效率。但由于内容比较复杂,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常常顾此失彼,因此针对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点,我设计了四个判断题:(1)把31.6克硝酸钾溶解在100克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未指明一定温度)。(2)20℃时,把20克硝酸钾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克(未指明100克溶剂)。(3)20℃时,20克硝酸钾溶解在100克水里,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克(未指明饱和溶液)。(4)20℃时,把31.6克硝酸钾溶解在100克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未指明单位:克)。经过小组间的相互讨论,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了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点:①一定的温度;②100克溶剂;③饱和溶液;④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关键部分构成了溶解度的概念,缺一不可。

三、通过对比,强化概念

初中化学中,很多概念具有对立性,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学生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而容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突出本质,辨明异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概念混淆,增强思维辨别能力,建立清晰的概念。在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时,应引导学生从其共同性中去阐明各自的特殊性,把握这些容易混淆概念的共性与个性,真正理解每一个概念,提高学生思维的判断能力。

例如笔者在复习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时,通过对比,找出概念的共同特征――“纯净物”,本质区别――“组成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是否相同”。因为单质、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元素组成、种类,这不仅为后面学习氧化物、酸、碱、盐及有机物的概念打下基础,还可有效防止学生把红磷和白磷的混合物,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为它们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将食盐水看成是化合物(因为它们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在“溶液”的教学中,“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两个概念一直是教学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温度、溶剂质量、溶液状态、溶解的质量四个要素来理解,并要求学生采用列表的方法列出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以更加清晰厘定。

有些概念,可从正面讲完后,再从反面讲,通过正反对比以强化概念。例如中和反应的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笔者在讲完概念后,通过不同类型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判断是否为中和反应,接着继续提问“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那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是否一定就是中和反应?(不一定)”这样,不仅强化了概念,还让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直观演示,领悟概念

有的时候,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初中生认知有限,可以通过Flas、图解等多媒体手段直观演示使抽象变形象,让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学生印象深刻,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概念。如笔者在阐述原子概念时,通过电解水这一化学变化的微观Flas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由此得出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又如在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教学过程中,通过Flas演示(如图1),让学生思考哪些粒子发生变化,哪些粒子不发生变化,从而归纳出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酸溶液中的氢离子和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再如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是整个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化合物知识,因其知识点多,知识点联系紧密,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学完新课后老师可帮助学生一起构建酸碱盐的知识框架图(如图2),以清楚酸碱盐的性质,并灵活应用到相应习题。

图1

图2

五、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对象 过程 方法 收获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预示着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从表面形式的课程改革回归到教育本质,即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抓住育人根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的成长为根本,向学生的未来成长方向前进。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主要是放大了化学的应试,弱化了化学自身的学科素养培养。初中化学老师长年经营于一个年级的教学当中,教学经历和教学视野注定了教师自身素养很难达到很高的高度,不少初中化学老师不能将化学教学建立在大学科领域去培养学生的学科r值、思想方法以及学科知识体系。

所以,我认为学科启蒙性这一基本目标应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关注点,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从学科本源和学科本质的高度立意,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

在这种教育期望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彰显四个关键特征,以满足教育本质的现实需求。

一、明确的教育对象和内容

化学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的学生,教学改革,是为了改掉现存的不合理的部分,剔除功利的、浮躁的追求,并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完善和修正我们的教学行为。只有从现存的实践出发,回到“人”这一主体对象,才能确定改革的真正目标和方向,也才可能开展有效的改革。

化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化学学科知识、核心思想和基本概念等这些更是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部分,开展教学首先当围绕这部分进行。

就初中化学而言,氧气性质和实验室制取,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都是重要知识。物质的转化、分类及物质结构如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是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物质间相互转化,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点,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观点,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相互联系的观点,化学变化中能量与质量守恒的观点,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观点等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形成的核心学科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清楚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可就事论事,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原子论、分子论及元素周期律的发展,透过整个研究进程就发现互相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更看出化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化学对人类进步做出的推动。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近年来各种教学模式甚嚣尘上,洋思、杜郎口以及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等等,大量无效的讨论引入课堂,热闹之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教学活动把改革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混淆,模糊了课堂教学方法与目标对象的不同。

化学教学当回归本质,形式模式不重要,科学有效的方法无外乎提高兴趣和培养能力。

针对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化学学科兴趣培养可以从下面两方面着手:一是实验教学。实验可以增强学习兴趣,现场体验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过程等,更何况这些附加值会反过来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二是化学教学不能只是讲题。化学课堂除了讲题应该还有其他很多知识需要传授。比如化学历史、化学与社会、优秀化学家故事、化学发展等等,包括各种化学情境,情境可以是实验性的,可以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可以是科学史料或前沿科技的。即使做题也该是在情境之中完成,而不是孤立的为做题而做题。

三、高效而明晰的教学过程

彰显教育本质的化学课堂教学,其过程应该是高效明晰的,目标明确,对象清楚,没有太多的形式和炒作,也不需要过度的复杂机械。简洁的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去除修饰,平淡是真,顺应学习规律,老师做好引导。其次,明确具体的聚焦,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根本。第三,把握基本的核心要素,适合是最好的选择。

四、愉悦的感受,合理的学习收获

每件事情都有其自身规律,化学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活动,要让师生做到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或者沉浸在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感觉要自然。这种自然的感觉使人精神轻松、身心愉悦,既能更好地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也有助于师生水平的更好发挥,核心素养的自然渗透。

一堂课完成后,不是首先看教学进度完成与否,而是回顾本节课自己讲授了什么?学生收获有什么?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在本节课如何得到了体现?

第7篇

一、 理解并记忆规律是应用的前提

酸碱盐部分虽然题型各异,如:鉴别、推断、除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主要取决于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是否能熟练应用。

在学习了几种典型的酸碱盐的知识后,我们知道:酸的通性有五点,碱、盐的通性各有四点。对于这些化学性质必须加以强化记忆和灵活记忆。可采用图表记忆法以及变式记忆法等。如: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浓缩为下图记忆较好(图表记忆法)

在此基础上,再做变式练习,增加对化学性质的多角度记忆(变式记忆法)。如:

(1) 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的一定是碳酸盐吗?

(2) 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中,有盐生成的反应有哪些,复分解反应又有哪些等。

通过如上练习,即可起到加强知识的同化和异化的作用。

二、 掌握“规矩”,可成“方圆”

记忆住以上规律就可以熟练应用了吗?当然不能。在大量练习中同学们发现以上规律中有很多是有 “规矩” 有条件的。因此在记住规律的前提下,还要记住规律应用的条件,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应用。比如:可根据不同反应类型来灵活记忆有关反应的条件。归纳如下:

思路点拨:

推断题所用到的知识储备有如下几点:(1) 物质的特殊色态、溶解性(包括物质在水或酸中的溶解性)。如:铜离子溶液为蓝色,铁离子溶液为黄色等,常见白色沉淀有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氯化银、硫酸钡、氢氧化镁等。蓝色沉淀有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有氢氧化铁。初中不溶于酸的沉淀有氯化银、硫酸钡。(2) 会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3) 三种离子(硫酸根、碳酸根、氯离子)鉴定的正逆推理。(4) 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如:“全部溶”、“部分溶”、“全不溶”等词的理解。一道好的推断题正是对于以上知识点掌握程度的综合性考察。

解析 本题可采用顺推法求解。由实验(1)“得到白色沉淀”可推出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钾、硝酸钠和氯化钡。同时由“上层清液为无色”可推出一定不含有氯化铁。由实验(2)可推出一定含有碳酸钙、硫酸钾和氯化钡。答案 该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硫酸钾和氯化钡,一定不含有氯化铁。

第8篇

关键词:数理模型;集合;数轴;坐标系;化学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需要完整的叙述以保证概念规律的准确性。教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叙述,学生未必听懂。这时借助数理模型来教学或许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学化学每个章节都有基本概念,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十分重要。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是很好,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概念内容的具体化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的起点。所以要尽量让学生听懂、易懂。

1.集合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c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概念、物质类别等之间的关系,如果用集合来讲解或说明学生十分易懂。

1.1在高中教到氧化还原反应时,常与初中化学知识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相联系

这时我采用如下图1-1,利用数学中的集合概念交集、并集、真子集等来讲解“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化合反应和部分分解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一目了然,十分清晰。

1.2用集合图示来表示物质类别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在学习分散系及胶体时用图1-2来教学,学生一下子茅塞顿开,无须教师多费口舌。

1.3集合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例1.下列化学反应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解析】该题如果利用集合图示图1-1将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和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能发现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很快能得出答案。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由上图1-1可知所示的氧化还原反应既不是置换反应、分解反应,也不是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分析四个选项,C和E符合题意。答案:CE。

2.数轴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轴是化学教学另一个比较常用的数学模型,从数轴上可以比较由小到大,或由大到下的一个变化过程的对应关系。

2.1酸碱度

稀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常以溶液的酸碱度来衡量,表示为溶液的pH。溶液的pH范围一般在0~14之间,常温时:酸性溶液pH7。

pH用数轴来表示溶液对应酸碱性强弱就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很重要的应用实例,对九年级学生来说pH与溶液酸碱性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明白许多。

2.2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应用

在判断金属能否与水反应、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都要用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学习金属的冶炼时,我们还可以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更好地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方法。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利用数轴表示如图2-2:

2.3溶解度等其他应用

还有诸如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固体溶解性划分成难溶、微溶、可溶、易溶的关系可以用图2-3(A)数轴简单表示;根据碳素钢中含碳量把铁合金分为生铁和钢,钢又分为高碳钢、中碳钢和低碳钢,如图2-3(B)所示。

2.4数轴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例2.某气体经分析只含有S和O两种元素,其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这种气体不可能是( )

【解析】SO2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SO3中氧的质量分数为60%,O2中氧的质量分数为100%,根据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应介于二者之间,并结合数轴,便很容易得出答案A。这样很直观,很容易理解。

3.坐标系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有公共原点的线。其中横轴为x轴,纵轴为y轴。这样我们就说在平面上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

3.1溶液pH变化

3.1.1酸或碱溶液的稀释

在酸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pH变化如图3-1(A),溶液的酸性减弱,pH变大,但pH不会大于7(变为碱性)。同样,在碱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pH变化如图3-1(B),溶液的酸性减弱,pH变大,但pH不会小于7(变为酸性)。

3.1.2酸碱中和反应中pH突变

我们做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时,可以看到盐酸溶液中开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pH变化不大,指示剂(酚酞)颜色也没有明显变化,滴到盐酸与氢氧化钠完全中和的时候,指示剂(酚酞)颜色突然变红,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溶液的pH,再通过描点法绘出pH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量变化的坐标图3-1(C),可以发现在滴定终点前后pH发生突变。学生会通过计算,结合pH变化图象很好

地理解酸碱中和滴定中实验原理及实验的准确性。

3.2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跟温度的关系,还有根据溶解度进行有关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以及溶液的稀释与结晶都需要用到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我们要求学生掌握三类固体物质的溶解度: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②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化不大(增大不大);③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3生成沉淀的量随x的变化

高中教学中关于铝盐与强碱的反应(以AlCl3与NaOH的反应为例),向含1 mol 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时,发生的反应依次为:

生成的Al(OH)3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的NaOH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可用图象表示,如上图。从图中可以很清楚地找到二者之前量的关系,无论是计算生成沉淀的质量还是计算所加入NaOH的体积等都是很容易解决的,还有根据图中沉淀的量变化有最大值,可以判断产生沉淀最多时加入NaOH的量,也可以计算生成a克(不是最多)沉淀时加入NaOH的量,这时很多学生只求出一个答案,如果作图并根据坐标图则可以顺利地回答出两个答案,不会出现漏掉答案。这也是坐标图的优点。

3.4坐标系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例3.向含Mg2+和Al3+的酸性溶液中逐滴加入5 mol/L NaOH溶液至过量,生成沉淀的量随加入NaOH的量的关系如图,问:(1)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无明显现象出现沉淀渐多最多减少不变

(3)生成沉淀最多时,沉淀质量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