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0 14:58: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层住宅;安全出口;前室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高层住宅建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建筑高度和建筑形式不断发展,这对改善城市景观和人民居住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高层住宅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直接关系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安全,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问题,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规定。高层住宅建筑人员疏散是否安全快捷,不仅反映了一个建筑物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同时还涉及到人员的安全问题。安全疏散设计攸关人员生命安全,要求高,难度大,无疑是建筑防火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但从实际情况和火灾案例来看,其建筑安全疏散设计仍然存在规范要求与实际需要的矛盾,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安全疏散设计难点和原因
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人员疏散的特点包括:(1)层数多,垂直疏散距离长,人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疏散到安全场所;同时,由于不能及时准确得到灾情信息和判断火灾情况,人员起始疏散时间较公共建筑要迟。(2)发生火灾时,在“烟囱效应”作用下,烟气和火势竖向蔓延快,若楼梯间的门关闭不严会使烟气进入楼梯间,增加人员安全疏散的困难。(3)人员集中,容易出现混乱、拥挤的情况。而且在疏散过程中人往往倾向于选择熟悉的路线疏散,先跑向电梯,发现电梯停止使用后,再向楼梯疏散,因此容易在封闭楼梯间门前和防烟楼梯间前室产生拥堵现象。
1.1关于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设置一个安全出口的条件《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以下简称《高规》)规定“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大于1.2m且为不燃烧体墙的单元式住宅”可以设置一个安全出口。尽管《高规》针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合理和科学的修改,即不再要求十层以上层层设单元通廊和连通阳台,改善了建筑的立面造型,降低了安全疏散设计的难度。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规范规定与使用功能、节省投资要求的矛盾,例如:甲级防火门与防盗门难以合一;住户在装修时将防火门换为防盗门;客厅和厨房阳台窗以及相当一部分卧室的落地窗为了增加采光和美观要求,窗槛墙高度难以达到1.2m,为满足规范要求使用甲级防火窗代替不燃烧体窗槛墙,增加了投资又影响了美观;单元隔墙(防火墙)两侧窗间墙宽度受户型局限,难以达到2m;有些户型的厨房阳台窗紧邻楼梯间外窗,其间距《武警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总第148期)•消防评价与设计•也难以达到1.2m。
1.2关于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设置两个安全出口的条件《高规》对于单元式住宅如何设置两个安全出口,未做明确规定。由于连通单元楼梯间的阳台或凹廊紧邻住户的房间外窗,影响住户的安全和生活,所以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对于十八层以上的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都不采用这种做法,而采用剪刀楼梯间来设置两个安全出口。同时高层住宅受面积指标的限制,又要满足功能使用的要求,设置两个防烟前室有些情况下十分困难。所以剪刀楼梯间的防烟前室一般都共用,并且再和消防电梯的前室合用,即所谓的“三合一”前室。在实际执行中,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消防监督部门在各自的立场上,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意见分歧较大,以至于各地在对规范的掌握上存在不同的尺度。形成这种现状有两个原因:(1)国家规范的适用滞后于建筑设计思想的发展,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入和建筑市场的国际化,国外的先进建筑设计理念开始影响国内的房地产商和建筑设计单位,在户型布局、户内采光、外形美观等方面的要求已经与国家规范的限制形成矛盾。(2)各规范控制尺度不一致,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规定,窗槛墙高度不低于0.8m,而《高规》则要求窗槛墙高度应大于1.2m。《住宅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楼梯间窗与套房窗水平净距不小于1.0m,而《高规》无此项要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规定电缆井和管道井可设在前室、合用前室里,但检修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而《高规》则不允许在防烟楼梯间前室内设竖井检修门。再如,《高规》允许在疏散走道上设防火卷帘,防火卷帘两侧应具有自动、手动和机械控制启闭的装置。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则规定疏散门只能是平开门。
2解决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安全疏散设计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建筑物的消防设防水平应当考虑投入和回报,其消防投入的价值只有在火灾时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消防投入必须考虑建筑物发生火灾的概率大小和火灾可能产生的损失大小,同时消防投入还必须考虑投入的有效性,杜绝无效投入和重复投入。以中部地区某省会城市为例,在投入使用的十八层以下的高层住宅建筑中,33%的窗槛墙,特别是阳台落地窗的窗槛墙高度在0.6~0.8m之间;防烟楼梯间的门由于方便使用和采光要求基本上为常开状态;在使用中已经有40%的户门被更换为普通防盗门。且根据火灾统计情况,该城市高层住宅建筑近5年内,发生火灾事故仅1起,火灾直接损失约2万元,并且没有形成火势向上层蔓延的现象。鉴于这种情况,从火灾时保证人员安全快速撤离的要求出发,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减少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设置一个和两个安全出口的条件限制,同时从以下几个环节采取措施提高安全疏散设施的整体安全可靠度。
2.1在技术上减少火灾警报的发出时间,保证第一时间通知人员疏散在住户内设置独立式的火灾自动报警探测器,并且在厨房设置独立式的可燃气体报警装置。这些投资完全可以抵消设置防火玻璃窗的投资。并且由于十二层以上的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都设有联动控制消防电梯前室机械加压送风口的火灾自动探测器,可以在楼梯间每层设置光电报警器,或者利用带有广播功能的单元门禁系统发出火灾警报。通过提升发现火灾的技术手段,为人员疏散争取时间。
2.2在设计上进一步提高楼梯间和前室的安全可靠度
2.2.1对于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设置一个安全出口的情况:(1)在未制定高层住宅建筑专用的防火防盗门产品标准前,适当允许开向公共走道的户门,可以不设防火门。(2)提高防烟楼梯间的实际安全性,将楼梯间的门设为能通过前室的火灾探测器的信号和火灾报警控制器联动控制的带有闭门释放器的防火门。(3)对于厨房和卧室的窗槛墙的高度可以参照幕墙的防火要求,放宽到0.8m。但是对于客厅的阳台窗,由于一般阳台和客厅之间在顶板上都有高度为0.4m左右的梁,可以减弱火焰向上蔓延的趋势,所以其窗槛墙的高度可以放宽到0.8m以下。(4)加强对机械加压送风机安装和风井施工质量的要求,提高送风风压的安全稳定性。避免风井内壁施工质量不合要求,导致风压损失过大。(5)禁止在楼梯间内设置燃气供气管道。
2.2.2对于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设置两个安全出口的情况:(1)在前室外设置公共走道,住宅的户门不允许直接开向前室,只允许直接开向公共走道,水、暖、电等管道井的检修门也开向公共走道,从而提高前室的安全性。(2)增加合用前室的面积,十八层以上高层住宅楼的剪刀梯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的面积增加到16~20m2,加上前室外的公共走道面张建莹,等: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安全疏散设计难点及对策积,其建筑公共部分的总面积可以达到25m2。其设计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其公共部分的面积较大,可以消除火灾时人员疏散的拥挤现象,即便是消防队员乘坐消防电梯前往着火楼层或其上、下层,也不致与疏散的人流产生冲突。(3)增加前室的自然排烟外窗面积和机械加压送风量,将楼梯间的门设计为能通过前室的火灾探测器的信号和火灾报警控制器联动控制的自行关闭的防火门,确保前室的实际防烟能力。
支持单位:建筑产品应用技术联盟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设施委员会
媒体支持:《中国住宅设施》 鉴材315网站
解读行业热点 多方思想碰撞 捕捉市场机遇 搭建人脉桥梁
2013年5月9日,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办的“高层住宅建筑担架电梯设计研讨沙龙”在京举办。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林建平、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教授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朱茜、金融街控股高级设计经理吴晔晟、和泓置地集团资深设计师周春圣、电梯厂家代表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沙龙。
观点抢先看
林建平:住宅担架电梯不等同于大进深电梯,特别是医用电梯。
在轿厢设计上坚持利用轿厢对角线。
背包式电梯是解决住宅担架电梯的一种方式。
针对性地给电梯轿厢配置专用担架,是值得肯定的发展方向。
必须考虑既有住宅建筑电梯改造。
初步设想将担架与电梯配套生产,让“可容纳担架电梯”以新型建筑工程部品的角色进入住宅。但这个思路仍将要进行努力探索。电梯行业需要有思变的动力,建工行业的标准升级需要循序渐进。
朱茜:新版《住宅设计规范》执行初期,对既有设计项目存在一定的影响,各地区已通过一些方法解决。
新版《住宅设计规范》规范颁布后,一些省市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标准,有的要求轿厢的尽尺寸为2100×1100(深×宽),这对住宅平面设计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保障性住宅的平面设计。住宅担架电梯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明确,以便对住宅平面设计、面积等影响最小。
吴晔晟:从品质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开发商非常愿意在项目中推广使用符合新《住宅设计规范》所要求的担架电梯,或规格性能更高的担架电梯产品。
周春圣:保障房等项目在设计中尺寸面积规定严格,希望能在满足新《住宅设计规范》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公摊面积的增加,开发商层面期待信息更为及时和顺畅的传达。
电梯厂商:积极应对新《住宅设计规范》,并会根据项目实际需求提供相应产品。担架电梯目前仍存在概念不明晰、标准不统一、相关主管单位多的局面。
国家新版《住宅设计规范》(GB0096-2011)于201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在第6.4.2条规定“12层及12层以上的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其中应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将原《住宅设计规范》中“宜”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修改为“应”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目前12层及12层以上的住宅为满足消防电梯设置设计的要求,使用的多为轿厢尺寸1.4米×1.1米(宽×深)定额载重0.8吨的电梯,而该尺寸在运送一些特殊病人下楼时很容易遭遇二次误伤。因此,由“宜”到“应”,虽然只一字之差,这其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进步意义是可圈可点的,然而,由“宜”到“应”,在实际推广应用过程中,却并非一帆风顺。无论是对相关规范标准的起草人还是建筑设计单位,无论是开发商还是电梯厂商,都在新规范正式实施后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住宅设施》杂志,特别制作“高层住宅建筑担架电梯设计研讨”专题。沙龙研讨也据此背景应运而生。
沙龙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教授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朱茜主持。她列举了其在设计的沈阳和海南设计的住宅项目,这些刚好处于新老规范交接时期,坦言目前在设计担架电梯问题上概念还不明晰,设计人员遵从《住宅设计规范》提出的设置担架电梯的要求,但一些特殊项目比如保障性住宅,本身套型建筑面积就很有限,开发商是非常不愿意因为要设置容纳担架电梯而增加面积。另外关于担架电梯的概念也存在分歧,很多人仍旧认为医用电梯就是担架电梯,或要求采用深型担架电梯。
朱茜提出的这些现象得到了在场的开发商和电梯生产企业相关人员的认同。大家都希望了解《住宅设计规范》编制组对此问题的看法。为此我们请来了《住宅设计规范》的主编林建平建筑师,他为本次沙龙精心准备了演讲材料,将其所负责的《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研究》课题的最新进展情况和大家做了分享。
林建平的发言从所负责的《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研究》 课题的研究背景、《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实施后展开的相关调研、专题研讨与宣贯、担架车试制与相关模拟、课题最新结论等方面展开。
他指出,《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研究》课题源于2010年6月25日,《住宅设计规范》审查会上审查专家重点提出了“应进一步明确住宅中可搬运医用担架的电梯设置条件”的意见。与此同时,编制组收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转来的全国政协委员“关于高层建筑强制配备医用电梯的提案”。期间通过专题论证,2010年10月22日,《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研究》 课题编制组报送了专题报告。报告提出:“ 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目前在全国全面要求‘高层建筑强制配置医疗急救电梯’是不现实的,即使提出来也没有相应的产品支持。”接着,2011年8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提出申请,要求立项研究“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2012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12]5号函批准列入《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该课题成果将作为《住宅设计规范》和《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相关条文的指标参数。林建平指出,《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研究》 课题是《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的后续任务,也是修编《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必须论证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的研究,科学、系统地确定相关设计参数,补充完善这两本设计规范的具体技术指标,是本课题的工作目标和具体考核指标。
作为《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研究》 课题的主持人,林建平带领他的团队从工程实例、工程设计安装施工验收及管理、目前担架市场、各地急救中心和国家康复辅具中心使用担架的状况、既有住宅电梯改造等方面展开了全面调研。他介绍到,通过调研,目前有如下几方面结论:1、我国住宅工程中配置的电梯,较大比例采用630kg和800kg的小轿厢电梯。即使部分采用1000kg及以上的,主要依据使用户数配置的。基本没有考虑“容纳急救担架”的问题。不过根据地区经济技术水平发展和工程建设年代不同,呈现逐步提高配置标准的趋势。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采用800kg和1000kg及以上的电梯比例相对其它地区高,而且有“容纳担架电梯”的示范工程。2、设计院不参与电梯产品选用,施工图审查环节缺失,竣工图也没有采用电梯轿厢的详细情况。多数城市对既有高层住宅的入口进行无障碍设计改造,但是这些无障碍坡道主要考虑轮椅的通行,医院的急救担架车往往在转弯处遇到困难。 3、住宅中使用担架已经不完全为了急救,逐步成为日常需要。市场上的担架种类繁多,形式各异。而旧式担架由于长度过长不仅电梯无法容纳,侯梯厅、走廊转角、户门、卧室门等部位也无法让担架顺利进入。担架生产正向着轻量化、可伸缩方向发展。但没有国家标准。4、全国各地急救设备水平参差不齐,担架本身规格不一致,没有国家层面的标准,也没有与电梯的参数相互协调,这给担架进入电梯带来困难。国家康复辅具中心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三姿态轮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另外,围绕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研究》 课题组召开了多场专题研讨会并结合新版《住宅设计规范》在全国范围进行宣贯。林建平在发言中,特别强调, “容纳担架电梯”不是“医用电梯”,目前,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各地设计部门、审图部门纷纷致电征求意见,正在实施的项目中如何选用担架电梯。由于该课题还未正式结束,所以课题组给出初步的建议,设计与审图暂可按照1500x1600或1600x1500轿厢内空净尺寸考虑电梯设置。
同时,2012年底,课题组做了通过给铲式担架配备推车尝试改进担架的工作。
基于以上多方面展开的实际工作,《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研究》 课题得出了最新研究结论,林建平将其结论与大家做了分享。
1.明确否定大进深电梯(特别是医用电梯)。
林建平指出,目前电梯产品标准中有大进深的担架电梯类型,这种大进深电梯是比较直接的解决方式。但是这种形式的电梯使用效率不高,需要增加候梯厅的进深,从而增加公摊面积,在两部电梯并行设置的时候核心筒还会出现凹角空间等问题。
2.坚持利用轿厢对角线。
林建平介绍,通过课题组模拟和实测等方式,采用改造后的担架,如果合理利用轿厢的对角线长度,电梯的使用效率更高。 测试结果证明采用新型担架,绝大部分工程井道可以不用加大。
3.肯定背包式电梯。
林建平表示,背包式的电梯也是解决电梯不可容纳担架的方法之一。采用背包式的轿厢,可以更加合理利用井道空间。同时,针对性地给电梯轿厢配置专用担架,是值得肯定的发展方向。
4.必须兼顾既有建筑电梯改造。
《电梯主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型式与尺寸 第1部分:Ⅰ Ⅱ Ⅲ Ⅵ类电梯》 GBT7025.1-2008 中规定的800kg的电梯井道尺寸在实际项目中被大量采用。课题目标正努力解决在这样尺寸下电梯可容纳担架的问题。
针对1500x1600 轿厢尺寸是否适用老年居住建筑、在调研中累积的各地经验教训、轿厢尺寸与井道尺寸、载重量与面积、是否编制《容纳担架电梯工程技术规程》等问题上,林建平也表示课题组将会进一步探讨。他表示,目前电梯行业没有思变的动力, 在“载重与轿厢面积”、“轿厢与井道”、“轿厢进深与宽度” 的比例关系等方面坚持必须执行本行业标准的意见。课题组初步设想,提出将担架与电梯配套(捆绑)生产的思路,让“可容纳担架电梯”以新型建筑工程部品的角色进入住宅。是否能按新型建筑工程部品提出标准,还需进行努力探索。林建平在发言过程中表示,建工行业的标准升级需要循序渐进,课题组也将努力协调相关标准,一定要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落到实处,课题阶段性成果将配合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随时推广应用。
林建平的发言结束后,应邀到场的开发商和企业代表纷纷畅所欲言。金融街控股高级设计经理吴晔晟、和泓置地集团资深设计师周春圣从开发商的角度,结合他们所做的实际项目表达了对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及对厂商的需求。开发商代表的观点是: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原则下,考虑开发成本和运营效率,尽量还是应该设置轿厢尺寸紧凑合理的电梯。他们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建议未来应该在物业配置与电梯相匹配的担架。金融街控股高级设计经理吴晔晟在发言中表示,作为开发商,其实更注重项目的商业价值,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项目本身的人性化是被用户所看重的,因此主动采用深型轿厢的电梯,配置可容纳担架的电梯,成为项目本身的一个附加值,从而能在后期回报上很好的体现。因此,他们欢迎符合相关标准的电梯产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是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四个之城”目标特别是建设精致大气之城的一项重要任务。严格按照创建标准,要求建筑行业单位执行相关规范,确保各类新建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率100%。本委直管的市政道路、公园、游园广场、公共建筑改造率不低于60%;其他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达标。
二、工作任务
(一)加强宣传培训,全面提高所有从业人员的创建意识。迅速组织传达学习市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动员会精神,动员全市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等广大从业人员,全力投入创建工作中,努力将创建目标任务与“四个之城”建设紧密结合,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有机融合。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学习贯彻《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有关技术要求,使住房城建系统从业人员熟练掌握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并在工作中自觉贯彻执行,全面提升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
(二)加强监督管理,在全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严格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严格要求全市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按规定建设无障碍设施,各类新建项目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无障碍标准》等各类规范标准。
(三)强化整改落实,确保本委直管的市政道路、游园广场无障碍设施达标。针对市政道路、游园广场无障碍设施不够规范,损坏、侵占等现象时有发生的实际情况,市政处、园林局等单位要对直管的道路、公园、广场等无障碍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排查,对盲道、缘石坡道、无障碍标志牌、建筑物出入口坡道、残疾人专用停车位、无障碍厕所厕位、无障碍路线图等内容重点检查,凡不符合要求的,制订计划,全面进行整改,确保达标。
(四)强化指导服务,努力提高全市各类道路和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的达标率。对辖区政府开展属地管理的道路、游园、广场、住宅小区无障碍设施整改,和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宾馆、医院、商场、学校等公共建筑物无障碍设施整改,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工作安排
(一)宣传发动、组织培训阶段(4月10日—5月10日):依据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要求,召开市住房城建系统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动员会。组织全市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等广大从业人员,开展《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有关业务培训,使住房城建系统广大从业人员自觉贯彻执行无障碍建设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二)调查摸底阶段(4月10日—4月25日):对我委管辖范围内的城市道路、公园、游园、广场现有的缘石坡道、盲道、建筑物出入口坡化处理、安全走道及楼梯、无障碍厕所及厕位、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标志、无障碍行进路线图、低位服务台、低位窗口、低位电话等无障碍设施进行调查摸底,对照标准逐项查找,对调查摸底情况进行汇总,制定整改工作计划。
(三)整治改造阶段(4月26日—8月31日):对我委管辖范围内的城市道路、公园、游园、广场的无障碍设施,按照整治改造计划全面落实整改补建,完成改造任务。为区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开展无障碍设施整改,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四)检查整改验收阶段(9月1日—9月30日):对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有关技术要求,对各类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按规定建设无障碍设施情况进行检查,对本委系统管辖的城市道路、公园、广场及办公楼等无障碍设施改造进行全面检查整改验收。
(五)迎接创建考评阶段(10月份起):委系统各单位收集创建资料,上报委创建办汇总,整理、装订创建工作台账,迎接市级省级创建考评,对创建检查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住房城建委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市创建领导小组要求,制定委实施方案,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要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制定本单位创建实施计划,把各项工作任务明确到岗位、责任细化到个人,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纵管到底、横管到边”的组织网络,确保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建筑;原则;标准;规范
Abstract:Today, we have a wide assortment of design schools and different value-orientation whereas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no longer satisfied with merely meeting design standards and codes, so it becomes necessary to reaffirm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architects. It is even more necessary to improve architectural design standards and encourage innovation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rchitectural codes.
Keywords: architectural;principles;design standards;codes
中图分类号:TU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05-01
两千年多前维特鲁威就将建筑三要素归为“实用、经济、美观”,尽管不断变化的流派风格不断地挑战这一命题,但是它仍然坚固地站在建筑类教科书的原理一行,这个原则指导我们大规模高速度地复制完成一个又一个建筑工程。然而建筑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它所包含的目标和内容也随时代而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前,几乎没有条件去谈论建筑的精神属性,更没有人去实践理想城市问题以及文化、生态等问题。今天,不断涌现的新思想新技术,以及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的确应该认真思考建筑设计的标准和规范了。
1 “实用”和“经济”依然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过去讲“在可能情况下的美观”,现在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社会财富的悬殊,资本和权利的力量正在瓦解建筑的基本原则。然而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建筑设计必须有所制约,就是在考虑资源、人口、土地、能源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前提下,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如果脱离国情,仅仅是表现资本和权利的设计欲望,而不关心具体的国力、普通大众的生活,那么就脱离了建筑设计的真实标准,就不能称为好的建筑。
同时,“实用”、“经济”是一个社会的综合结果,而不是技术上制订一个不变的体系。维特鲁威的三个基本原则延续至今如果仍然有意义,是因为它具有社会发展的动态内质。不同社会形态同一个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对实用经济的不同理解要求。因此实用和经济原则是对应当前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是任何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2市场是建筑设计的评判标准
所谓建筑设计标准,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是国家投资,需要控制规模,在建筑面积、用地、设备、装修等方面规定上限,便于解决既满足基本使用要求,又不铺涨浪费。进入市场经济年代后,除政府投资项目外,一般就不必制定建设标准性质的建筑设计标准。如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可以制定经济实用住宅设计标准或廉租住宅设计标准,而商品住宅应根据市场上需求来确定项目的标准。比如,《住宅设计规范》中统一制定套型及其使用面积已不适用。舒适程度是和造价联系在一起的,经济是规范的要素之一,但是不能因此就过份地强调经济,比如大连的一个开发区正在拆迁近60万平方米寿命不足二十年的建筑群,当初就是过于强调经济,从而造成现在更大的浪费。因此,经济的原则应该从长远发展的全寿命角度综合看。
因此建筑标准应该交由市场来检验,这些年来,好的建筑和好的建筑师是通过市场的考验产生的,而不是依靠专家的或建筑的标准来评判的。市场会促进整个建筑的繁荣,激发建筑师的创作热情,好建筑的标准也就不断地丰富。
3减少强制性内容对建筑创作的限制
国外技术标准大多是产品标准和基础标准,而且是推荐性的标准,建筑设计标准规范较少。一般建筑设计除必须遵守建筑技术法规外,就应用设计资料、指南、手册等。标准体系应在技术法规的基础上制订,除少数为建筑法规指定的技术标准是强制性以外,大多数技术标准是推荐性的。我国当前状况是市场经济尚不成熟,开发商讲求经济利益,设计师力求标新立异,形式主义盛行,不讲求建筑的实用,而且有的是浪费资源和能源,破坏环境。还有是设计人员水平有限,年轻一代功力不够。因此,强制性标准规范还不能取消,但应逐步减少,将强制性的内容逐步提升到技术法规中去,并向推荐性标准转移,要建立推荐性标准的权威性,成为标准体系的主体。要真正区别强制性与推荐性内容,不要设过多强制性的内容来限制建筑创作。
4职业道德是建筑设计的衡量标准
当代建筑有三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保护传统的保留性建筑。第二个趋势是保护环境,提倡绿色建筑。第三个趋势是数字建筑。关于绿色建筑,并不是把绿色放在建筑上就叫绿色建筑了,而是要有很多的标准,有绿色建筑的一套系统。仅就能源的问题来说,太阳能、风能都可以在设计中应用。但是目前还没有关于绿色建筑的相应标准和规范。好的建筑要尊重环境、体现节能、环保,凝聚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就是依靠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
建筑创作是不能用标准来衡量的,有标准就会有限制,有了束缚则无法创作。但是建筑设计应该有原则,应该提倡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以正义、诚实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以建筑创作的理念引领未来生活。也就是说建筑设计的创作原则,是依靠建筑师的良知和知识能力营建未来社会,把握社会发展和经济命脉才能创造好的作品。
5在建筑规范中创新
规范是带有法律性的东西,一方面永远是滞后的,另一方面永远有通融的空间。规范永远不是为了建筑的多元化而制定的,然而并不就是说有了规范就不会有多元化的设计。最主要的是建筑师要理解规范建立的意义在哪儿,变通方式同样能达到创新的要求。
很多人喜欢欧洲一些城市的风貌,这些城市的风貌也完全是由当地的规范所决定。法国老城区在规范和标准上更加细致,每条街道每个城区都不同,哪个房子要保留,要保留的时候建筑可以建成什么样的程度,不保留的时候可以建到什么程度,都在规范中限定出来。建筑但并不因为规范严谨就盖不出特殊的建筑来。
关键词:项目;建筑面积汇总;东盟老年疗养护理中心;亲情家园社区;成本及利润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
1、项目背景
1.1项目概述
项目位于南宁市昆仑大道三塘镇北侧九曲湾温泉中学后面,占地800亩,规划容积率1.55,总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
1.2可行性分析的编制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A市城市拆迁管理条例》
(3)《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定》
(4)《住宅设计规范》
(5)《住宅建筑设计标准》
(6)《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场设置标准》
(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及设计规范》
(8)《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主要建筑面积汇总
项目由东盟老年疗养护理中心和亲情家园社区组成,主要建筑面积详见表一、表二。
东盟老年疗养护理中心建筑面积汇总表
表一东盟老年疗养护理中心建筑面积汇总表
(二)亲情家园社区建筑面积汇总表
表二亲情家园社区建筑面积汇总表
3、东盟老年疗养护理中心成本及利润分析
3.1东盟老年疗养护理中心成本分析
3.2利润分析
1.建成后每个床位每年政府补贴3000元,则每年补贴款为:3710床×3000元/年·床=1113万元
按3710床,每年80%的入住率,每床综合价按每月约800元计,则年收入为:3710×80%×800×12=2849万元,
年预计总收入为:1113+2849=3962万元
3.3预计收回成本的年限:
45758万元÷3962万元=11.5年
由此可预计收回投资成本的年限约为12年。
4、亲情家园社区成本及利润分析
4.1亲情家园社区成本分析
4.2盈利分析
住房按3000元/㎡,商业及其他暂按6000元/㎡测算,则项目销售收入为:
4.3预计项目利润
预计税后总利润=预计销售收入总值-项目总成本
212160-156529=55631(万元)
5、建议
5.1项目位于南宁市昆仑大道三塘镇北侧九曲湾温泉中学后面,目前地块属农场用地,地理位置较偏,属待开发地段;
5.2容积率为1.55,较低;
5.3对老年疗养护理中心的管理模式值得探究;
5.4二个项目投资预计达到约20亿元,投资较大,虽可分期开发,但住房销售存在一定风险。
(五)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其他开发过程的基础条件,只有信息正确且充分,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看项目是否值得向下面进行;否则欲速则不达,极有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6、结论:
6.1该地段地势平坦,具开发条件;
6.2土地成本较低;
6.3项目利润空间较大,按规定,老年疗养中心使用年限为50年,而投资回收年限为12年;亲情家园社区项目预计利润55631万元,利润率35.5%;
6.4亲情家园社区若能在确保总体容积率不变情况下,按规划的30%建独栋别墅、70%建小高层配置,能更好地发挥土地效能。
6.5通过政策支持,能享受国家有关减免政策,在医疗保险方面和水电气收费上,及建设用地上都能优惠补助。
参考文献
渝西老年教育疗养中心项目,2010.4.14
关键词: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1 工程概况
塘栖“栖溪泽第”位于塘栖镇东南角,西接塘栖路,南临康达路,位于两路交叉口,北侧为15米规划道路,东侧临河。用地总体偏东南约35度。周边居住及商业氛围目前一般,西、南隔路分别为天府家园和水岸名筑楼盘及安置房等。本工程土地用途为住宅用地,西南侧有一处保留加油站用地。规划总用地面积为79416㎡,容积率不大于2.5,地块轮廓呈不规则有角度的四边形,规划要求退界情况见用地条件图。
2 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
2.《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修订版)
5.《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2008年版)
6.《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7.关于《杭州市城市建筑工程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标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杭建设(2009)123号】
8.《杭州市建设项目日照分析技术管理规则》(杭规发(2006)423号)
9.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地红线图
10. 国家、浙江省及杭州市有关规范规定
3 设计理念
3.1 营造小镇“浪漫庄园”式的闲居生活
历史悠久的古镇提供了宜居的大环境。如果说“江南佳丽地”是塘栖古镇的独特气质,“浪漫庄园”则是我们对本项目总体居住特色的定位,她体现了“亲情、邻里、休闲、雅致、浪漫”的小镇居住特色。我们不仅仅是在设计生活空间的壳子,更要营造独特魅力的生活方式。本案关注户外公共生活空间的最大化,“赠送了一座公共享受的庄园”, 是社区居民亲情、邻里交流的不可缺少的核心场所,是居住的最大附加值。
3.2 中、法古典风情“造园”的现代演绎
塘栖是中国传统的江南水乡小镇,“浪漫庄园”则带有浓郁的法式风情。采用中西合璧、体现东西方古典文化交融的现代演绎是本案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案从造园入手,以师法自然的中式园林“引水环岛,曲径筑路”,构筑了 “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的景观大背景。以轴线规则式的法式园林构筑了建筑庭院空间,突出了典雅与浪漫的情调。“中式为园、西式为庭,”两者点、线、面结合,相映成趣,独具特色,以“水”为核心纽带,既突出了塘栖的水乡文化,又体现了法式园林中最重要的水景要素。
3.3 享受精致“慢”生活的休闲岛——社区的水上沙龙(SALON)
“SALON”意为豪华会客厅,是法国社交文化代名词,社区沙龙意味着丰富的文化聚会生活。社区沙龙以“岛”为中心,注重公共生活内容,较之普通会所增设小型图书馆(书吧)、艺术画廊、画室等文化艺术交流场所,是会所功能精致化的延伸,园林式布局、室外活动场地、开放式管理,使之成为居民聚会交往或独享的公共客厅。无论琴棋书画、健身娱乐,同道者都能在此惬意“消磨”时光。这里也是社区的精神家园。
4 总平面设计
4.1 总体布局
(1)规划结构简洁明确,一心一环一轴。一心:采用景观最大化的周边大围合式布局,形成约3.5万平方米的中心景观绿地。一环:高层建筑依据地形特征,18层-26层高低错落、点板结合,形成周边一圈南低北高的变化排列:主干道塘栖路周边局部用点式楼沿着斜轴错位布置,减少对北面楼的影响。南面18层为主,局部24层以突出主景观入口。北面26层居中,24层分置两翼,形成屏风式天际线。环型围合的形势使每栋楼都能争取到与中心花园的关系,尤其是南北正对中心的楼具有很好的优势。与楼相呼应,曲折的环型路网连接了每一幢住宅。一轴:南北以景观主入口至中心庄园(会所)规划了充满法式园林风情的主景观轴线,形成南入口广场——景观灯柱大道——喷泉广场——法式景观桥——庄园广场——立体景观泳池——主会所系列空间。这条轴线也是整个楼盘的公共生活中心轴。
(2)道路交通系统:小区机动车与人行分离,机动车不进入中心景观空间内部,在周边绕行。共设两个机动车入口和一个景观入口。入口:小区出入口分工明确,南北分设专门的景观入口和机动车入口:北入口:机动车为主的出入口,利用北侧的高层退界设置地面停车带,车辆通过小区北入口广场进入地面停车场或地下车库。南入口:人行为主的景观形象入口,可根据需要控制进入的机动车辆。南机动车库入口:为了便利,南面也单独另设了地下车库次出入口,直接与城市道路相接。道路:小区道路等级分级明确,北部为主机动车道7米,沥青路面,结合布置停车带。中部小区次干道6米,景观铺装路面,平时与南入口管理配合为限制性道路。宅前路4米,景观铺装路面,满足消防道要求。景观步行道0.9~2M。在紧急状态下,小区各道路可作为消防车道与消防登高场地结合使用。
(3)景观环境设计:小区的集中绿地率高达40%以上,因此在大景观设计上层次感、韵味感极为丰富。中式生态园林为面、西式规则园林为点、为轴,中西造园元素完美结合。空间上既有自然生态的中心岛景绿化、周边大公园绿化、住宅架空层绿化,又有人工为主、浪漫精致的景观轴线绿化、沿街商业绿化,非常丰富,形成了有亲和力的各种生态环境。景观设计紧扣“栖溪泽第”楼名,突出水居特色:引水环岛、曲水绕宅,塑造了自然生态的水环境,体现的是静景。而艺术喷泉、跌水林荫道、景观泳池等动感十足的法式水法艺术则营造了法国园林的浪漫与精致,与典雅的建筑元素融合,给人浪漫情调和审美享受。大水景均不深,400-600浅水,由于采用卵石铺底的自然驳岸和绿化到边,不仅满水时能够体现生态水景的韵味,景随水走,而且在枯水时仍能保持自然的景观。
4.2 公建布局
小区设置沿街商业,均为2层,因退让保留的加油站,沿塘栖路设独立商业,配套公建和综合服务用房(中心会所)结合设置。包括社区要求的物业用房、社区用房、公厕、消控中心和其它服务性的公建。
4.3 消防设计
本工程小区建筑设计均为一、二级耐火等级。各栋住宅及公建、地下室间距,长度、面积及安全疏散均符合防火要求。本工程小区内道路兼作消防车道,消防车道可到达每幢建筑的长边。消防车道的宽度均>4.0米,消防车道上空4.2米以下范围内无障碍物。每幢高层建筑附近均设有距离高层建筑10-15米,宽度为6米的消防车道作为消防登高场地。尽端式道路设18×18米回车场地。在南入口边裙房底层设消防控制中心。高层住宅每个消防分区中有一部电梯兼作消防电梯,消防电梯前室采用正压送风或自然通风,高层楼梯间均为防烟楼梯间。本工程设有1个地下停车库,共可停放车辆1400辆。根据停车库规范,防火分类为Ⅰ类,耐火等级为一级,分为10个防火分区,设置喷淋系统。本工程内的建筑材料按其耐火等级采用相应的防火标准材料。
关键词: 住宅楼梯; 楼梯设计; 平面表达; 地面衔接; 净高问题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多层宿舍建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建设北路广州铁道车辆厂培训中心院内北侧,北临既有教学楼,东侧为既有单层宿舍,东北为二层办公楼,西南侧均为坡地;本次设计范围为培训中心宿舍楼。场地另布置实作练功场、生活水泵房、消防水泵房、消防水池及洗衣房等及室外道路、绿化、停车场等,另行委托设计;
1.1、本工程总建筑面积3271.10㎡;
1.2、建筑层数、高度:地上6层,建筑高度17.10m(室外地面至屋面面层);
1.3、建筑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建筑结构的类别为3类,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1.4耐火等级为二级。
2、设计依据
2.1、2009年4月9日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计统处发《集团公司职工培训基地设施改造可研方案审查会议纪要》。
2.2、2010年5月10日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发《研究加快广州职工培训基地学员宿舍建设问题》
2.3、现行的国家有关建筑设计规范、规程和规定:
2.2.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2.2.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2.3《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05)
2.2.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3、楼梯平面的表达问题
3.1 二层楼梯平面表达问题
要完整地表达房屋的楼梯平面,对于一般的公共建筑而言,楼梯往往设计成等跑,其平面只包括底层、标准层、顶层楼梯平面; 但对于多层住宅楼梯,由于底层楼梯往往设计成不等跑,其平面除底层、标准层、顶层楼梯平面外,还要另加一个二层楼梯平面,这一点最容易被忽视。
3.2剖切线表达问题
楼梯平面图是平面剖切情况下的俯视图,一般剖切面位于楼层一半稍下的位置,这就是为什么楼梯平面图上行部分总是大半跑而下行部分总是一跑多的原因。当建筑没有通向屋顶的楼梯时,楼梯平面上除顶层楼梯平面图外,其它层楼梯平面图都会出现剖切线,需要说明的是: 按成图原理,楼梯平面上的剖切线应该是平切线,但建筑作图习惯于把它表示为斜切线。
3.3 箭线表达问题
楼梯平面图上必须用箭线和文字标明上下行的方向,很多设计者总是标错箭线方向和文字,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由于对平面图的成图原理理解不透彻。楼梯平面表示如图1 所示,箭线和文字标注是指以人站在本层楼梯楼层平台上为参考,从参考面出发,看人在使用被剖视的楼梯段时是上还是下,确定其上下方向; 对底层楼梯平面,两箭线从平面图上看都是指向一个方向,以室内地面作为参考面,对第一跑的剖视部分为上,对台阶为下; 没有通向屋顶楼梯的顶层楼梯平面图,由于并没有剖切到楼梯,俯视的是下层的楼梯,故以顶层楼层平台为参考面,下层楼梯当然只有一个是向下的箭线。
4、室内地面与室外地面衔接
4.1楼梯间地面与室外地面衔接
为防止室外雨水倒灌楼梯间,《住宅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在楼梯间入口处至少保留100 mm 的室内外高差。而在实践中,当室内外高差较小时,为了保证底层休息平台的净空高度又使楼梯的结构易处理,也有把室外地坪直接沿伸到休息平台下,再作向外的排水坡与室内台阶相接的,这种做法一定要解决好楼梯间墙面在室内地坪以下部分的防水。
4.2 楼梯间地面与室内地面衔接
在设计实践上楼梯间地面与室内地面衔接多采用台阶,为满足规范对室内台阶不少于2 级和保证每级台阶为100 ~ 150 mm 的适宜高度要求,这种处理方式以室内外地面高差不小于0.30 m 比较适宜;对室内外地面高差小于0.30 m 的情况,如果入口处至少保留100 mm 的室内外高差,则很难满足规范对台阶的最少级数要求,理论上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坡道衔接较好,这种处理方式要求坡道的坡度小于1∶8,且坡道的转折点离进户门边的距离不应小于500 mm,有时楼梯间进深会加大。
5、平台和梯段净高问题
平台净高是指平台过道面至上部结构最低点( 通常为平台梁底) 的垂直距离。为保证平台净空高度满足不应小于2 000 mm 的要求[1 - 3],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4 - 6]:
5.1 将首层设计成长短跑梯段;
5.2 降低首层中间平台下局部地坪的标高;
5.3 加增室内外高差;
5.4将入口处的过梁做成翻梁,平台梁做成暗梁或采用折板式楼梯。
值得注意的是: 一般情况下对首层中间平台净空高度设计人员都很在意,有时往往忽视了一、三楼梯段之间的净空高度或一、二层中间平台净空高度是否满足要求。如图2 所示是某《房屋建筑学》教材上的例图,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
楼梯段间的净高是指梯段自踏步前缘线( 包括最低和最高一级踏步前缘线以外300 mm 范围内)至上层梯段结构最低点( 通常为顶棚底) 的垂直距离。我国规定,楼梯段间净高不应小于2 200 mm,起止踏步前缘与顶部凸出物内边缘线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00 mm[1 - 3],对前者设计人员一般都不会出差错,后者往往被忽视。如图3 所示。
6、防火设计
6.1本工程属于宿舍建筑,防火建筑高度为17.10m(由室外地面至屋面面层),执行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6.2建筑物间距及消防道路的设置见建施-002总平面图;
6.3建筑物防火分区的划分为整栋宿舍楼为一个防火分区;
6.4防火分区的最大人数和安全疏散宽度、疏散口数量、安全疏散距离(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房间小于40m),疏散楼梯间为2个封闭楼梯间;
6.5建筑防火构造
6.5.1.防火墙、房间隔墙均砌筑至顶板不留缝隙,除风井外的各类竖井,待管线安装完毕后,楼板进行防火封堵,其耐火极限等同楼板;
6.5.2.防火门、窗、防火卷帘应选用国家确认的定点厂家产品;
6.5.3.室内装修应遵照《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规定;
课题来源:老师提供
课题目的:
1. 通过本次设计,了解综合型公共建筑和高层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建筑看哦关键组合方式。
2. 了解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以及结构设计方法并熟悉国家有关设计规范。
国内外基本研究概况:
1.高层建筑定义:
中国定义
在中国,旧规范规定:8层以上的建筑都被称为高层建筑,而目前,接近20层的称为中高层,30层左右接近100m称为高层建筑,而50层左右200m以上称为超高层。在新《高规》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里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称为高层建筑结构。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称为超高层建筑。
国外定义
在美国,24.6m或7层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日本,31m或8层及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英国,把等于或大于24.3m得建筑视为高层建筑。
2.高层建筑简史
现代高层建筑首先从美国兴起,1883年在芝加哥建造了第一幢砖石自承重和钢框架结构的保险公司大楼,高11层。1913 年在纽约建成的伍尔沃思大楼,高52层。1931年在纽约建成的帝国州大厦,高381米,102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繁荣时期。1962~1976年建于纽约的两座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各为110层,高411米。1974年建于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为110层,高44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加拿大兴建了多伦多的商业宫和第一银行大厦,前者高239米,后者高295米。日本近十几年来建起大量高百米以上的建筑,如东京池袋阳光大楼为60层,高226米。法国巴黎德方斯区有30~50层高层建筑几十幢。苏联在1971年建造了40层的建筑,并发展为高层建筑群。
中国近代的高层建筑始建于20世纪20~30年代。1934年在上海建成国际饭店,高22层。50年代在北京建成13层的民族饭店、15层的民航大楼;60年代在广州建成18层的人民大厦、27层的广州宾馆。70年代末期起,全国各大城市兴建了大量的高层住宅,如北京前三门、复兴门、建国门和上海漕溪北路等处,都建起12~16层的高层住宅建筑群,以及大批高层办公楼、旅馆。中国1986年建成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高50层。
预计达到的目标: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设计高层综合办公楼,并用图纸文字表达,进行毕业答辩。具体要求如下:
(1)建筑设计要求
1. 建筑规模:
2. 内容及要求:
①门厅:包括总值班室、接待室、卫生间、总台、贮藏室、消防控制中心等;
④部分商业店铺,咖啡厅,酒吧,休息厅,健身房,中西餐厅和厨房;
⑤电梯:13人客梯3~5部,另外设1消防梯(可兼作客梯或货梯);电梯必须设置前室; ⑥顶部:设置电梯机房、水箱等,屋顶绿化设置与否由设计者自定;【建筑学开题报告范文】
⑦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利用主楼基础空间设置水泵房、配电室、发电机房和空调机房等; ⑧不少于100个标准停车位。室外地面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的数量分配自己定。
以上面积学生自己拟定,可大可小。
(2)图纸内容及要求 【建筑学开题报告范文】
①总平面图:1:500~1:1000
②各层平面(底层、二层、标准层平面、电梯机房层平面和屋顶平面等):1:100~1:300,各层平面标注两道尺寸。
③剖面图: 1~2个,1:100~1:300
④立面图(2个,一定要有入口处立面,可用透视图生成):1:100~1:300
⑥透视图:外立面彩色透视表现图,手法不限
⑦图纸规格和效果: 6~8张a1图,全部彩色图。在每张a1图正面上写上指导教师、学生原学校和姓名;
另做3本a3图册:封面(彩图。注:在封面上写上指导教师、学生原学校和姓名)、目录、设计说明、透视图(彩图)、总图(彩图)、技术经济指标、各层平、立、剖等。以上各图的比例自定或不标。
(3)设计说明要求
①总平面设计对总图布局的道路、广场、人流、车流、周围环境以及建筑设计对城市景观及环境影响的系统叙述。技术经济指标。
② 平、立、剖面设计:建筑设计构思、功能关系和防火设计。
(4)参考地形图:见附图,城市自定
关键技术理论和技术指标: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结构制图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地下车库设计规范》、《办公楼设计规范》。
完成课题的方案及主要措施:
老师讲解课题、调研分析、查找外文资料和翻译、写工作日志、写调研报告、构思方案、总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剖面设计、立面设计、透视效果图表现、写设计说明和进行答辩。
课题研究进展计划
第1周:布置任务,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调研参观
第2~14周:分析地形环境,构思方案,完成毕业设计档案袋内的所有内容(3000字设计说明,1500汉字外文翻译,4篇日记,3000字含图调研报告,填开题报告表,帮老师填毕业设计任务书表,成绩记录单2页不填留在档案袋内),自己合理安排。所有cad设计图和设计彩图以及word文档都刻成光盘,放入档案袋内。答辩时档案袋内所有东西一起带来。 第15周:老师讲课、布置任务,调研参观
第15~18周:到华中科技大学,给指导老师改设计方案图,其中第15周:老师讲课、布置
任务,调研参观;第19周:毕业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1]《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1,2,3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李必瑜主编.《房屋建筑学》.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 何斌,陈锦昌,陈炽坤主编.《建筑制图》.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罗向荣主编.《钢筋混凝土结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龙驭球,包世华主编.《结构力学》(i、ii).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 方鄂华,钱稼茹,叶列平编著.《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 王钊主编.《基础工程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8]《土力学》.第2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9] 张学文罗旗帜主编.《土木工程荷载与设计方法》.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1]《混凝土结构》(上册、中册).第3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4g10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03sg409)
[13] 徐占发主编.《土建专业实训指导与示例》.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14]王亚勇,戴国莹主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算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5]《实用建筑结构设计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6] 沈蒲生主编.《建筑工程毕业设计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7] d.v.griffiths and gordon a.fenton, probabilistic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y finite elements ,new york:asce,2004/507
[18] 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9] 方鄂华.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20] 冯晓宁.autocad2000中文版绘图教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1]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gb/t 50105-2001)
[2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01)
[2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2001)
[2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