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需求

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0 14:58: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产业发展需求

第1篇

一、农业产业资本的内涵

资本泛指以增殖为目的的货币,而且资本会随生产及交易形成的方式的变化呈现不同变化形态,如货币资本会转变成土地、生产设备、产品等物质形态资本。同样,物质资本如产品通过市场交易也会转化为货币资本。增殖性是资本的本质属性,资本是具有指向性的,也就是资本只有与特定产业结合在一起分析,才能更好体现资本增殖性。农业产业资本是指投入农业产业相关领域,以增殖为目的的货币、实物等资产。由于农业产业是一个系统,农业产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投入与农业产业紧密联系的配套相关产业的资本投入也属于农业产业资本范畴。另外,这里的增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不仅是直接的货币增殖的经济效益,也包括间接非货币性的增殖,如生态、社会效益等。农业产业资本按其投入来源及性质特点,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产权资本、借贷资本及财政资本。产权资本主要是指以获得农业产业资源控制或实现资本增殖为目的投入农业产业相关领域的资本,主要是指企业法人实体、自然人通过资本市场及机构投资直接或间接投入的资本。借贷资本主要是指金融资本,是以获取利息收益为主,需要偿还的资本,主要是指各类银行机构投入农业产业的资本。财政资本以获取综合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投入的资本,主要指政府投入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各种政策性专项投入的资本。简言之,凡是投入农业产业及相关领域的货币和非货币资源都属于农业产业资本的范畴。

二、农业产业资本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企业是产业构成的主体,产业发展变化实质上是产业企业的质和量的变化。产业资本对农业产业发展作用机理是以企业为载体,通过驱动企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或转型升级,产业企业变化是“因”,产业变化是“果”。产业企业数量的增加,促进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产业企业质量的提升,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企业结构变化,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价值链。当然,农业产业企业的发展变化与企业发展环境及生产要素优化也是密切相关的。产业企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要素发展是相互影响变化的,产业发展变化的驱动内因是企业。产业资本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企业,进而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变化。产业资本作用于企业的形式主要包括:一是直接投资创建产业企业。二是以参股、控股方式投资企业。三是通过兼并、收购企业的方式进入产业。四是通过资本市场投资企业。资本创建产业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影响产业:一是在原有产业中创建同质型企业,同质型企业数量的增加会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使产业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二是在原产业中创建异质型企业,拓宽或延伸原农业产业链,丰富产业发展功能。三是当资本创建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形成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有效提升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优势。资本以股权或并购的形式进入企业:一是通过增量资本输入扩大了产业发展规模。二是优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要素,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和运营管理模式。企业生产要素优化和企业管理及运营模式的变革会传导作用于农业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资本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机理还体现在引资的同时往往也会伴随着引智,当财务资本与智力资本融合时,会产生更强大的产业发展推力,比如引入知名品牌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发展,在输入资本的同时,也输入了先进管理模式和理念,同时还会产生牵引效应,使其他产业企业效仿和跟随投入资本。资本对产业发展助推作用还体现在通过对产业发展相关基础设施投入驱动更多资本输入产业,如通过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引吸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或是投资建设农业创业园区,为创业企业和农业科技成果孵化搭建平台。总之,资本是农业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驱动要素,尤其是当农业产业还处在培育期时,资本适时投入会起到决定性的助推作用。

三、农业产业资本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拓宽农业产业资本的流入渠道,加大农业产业资本供给

1.通过政府政策“推力”,增大农业产业资本的流入量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二元经济结构”,采取“以农补工”的经济发展模式,尽管这几年来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产业发展政策,但是由于农业发展长期以来“欠账”太多,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另外农业其本身具有高投入、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的产业发展特征,使得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的动力和动机不足,尤其是农业生产相关基础设施需要投入的资本量比较大,加之其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社会资本缺乏投入动机。所以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财政资本投入要先行。一方面,要加大财政资本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尤其对农业生产相关基础设施投入。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农业投资政策的杠杆效应,充分发挥财政资本投入的引动作用,通过财政资本投入带动更多的产权资本和借贷资本投入农业产业。

2.借助农业产业发展“拉力”,吸引更多产业外来资本流入农业产业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追求高质生活的愿望以及健康消费需求越来越强烈,这给中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产业的“赚钱效应”已经显现。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逐利性是资本的本质属性,在资本逐利性驱动下,资本总会流向预期投资收益率较好的产业和企业。产业预期投资价值主要受到几个方面影响:第一是产业产品预期市场容量。第二是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第三是产业产品与市场消费者需求的融合程度。当然最终还要体现在该产业与其他区域同类产业的发展比较竞争优势。因此农业产业在发展时需要运用“预期回报”的产业发展理念引入社会产权资本,这就需要农业产业在发展布局时要具有前瞻性,让农业产业投资者看到投资发展的良好“钱景”。另外,产权资本的投入往往会带动借贷资本投入的增加。

3.培育农业产业系统竞争力,实现产业积累资本再投资

当农业产业投入资本实现增值积累时,资本拥有者会面临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将资本继续留在原来投资的产业,另一个选择是将增值的资本投入其他产业,投资者做何决策主要取决于其预期投资回报率和资本的安全性。对于一个缺乏创新或竞争优势的产业而言,客观上存在投资回报递减规律,即后续追加的投资回报率不如之前先行投入资本的回报率。但是如果产业保持较好的创新发展能力和持续的比较竞争优势,其投资回报率不仅不会出减递减,还会出现递增现象。因此产业欲获得产业资本的追加投入,唯一的路径是培育产业系统竞争力。打造农业产业系统竞争力需要运用品牌战略的发展理念,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使各项产业发展要素围绕产业定位形成统一性和一致性资源配称,形成产业发展合力,使产业产生向前发展的自惯性力。农业产业一旦形成系统竞争力,产业投资就可能实现持续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二)引导农业产业资本的流向路径,使资本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

1. 引导产业资本加大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投入

在产业发展相关要素中,人力资本是最为关键的产业发展要素,因为其他生产要素是由人力资源要素配置和整合,而且产业人力资本也是引入财务资本的关键影响因子,尤其是风险投资资本,把对人力资本评估作为投资评估的首要决策因素。人力资本投资虽然难于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是农业产业基业长青的基石,因为人力资本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产业创新的源泉。农业产业人力资本开发投入涉及到政府产业管理人员、产业科技研究人员、产业企业专业化生产和管理人员、职业化农民等相关产业专业人员的开发投入。在农业产业人力资源开发资本投入中,财政资本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教育与研究领域,树立产业发展,人才先行的发展理念:一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相关高等院校科研人才及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投入。二是加大农业职业教育投入,培养出高素质实践型、运用型的专业化农业生产管理人才。三是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民人才队伍的培育投入,打造职业化农民。

2. 引导产业资本流向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分化新兴产业

农业产业发展遵循转型升级、新旧更迭的演进发展规律,这主要是源于社会消费需求的演变和产业科学技术的新发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也诞生了一些分化新兴产业和新的产业发展形态,如农业生物医药产业、保健产业,农业休闲娱乐产业、观光产业、教育产业,农业创意产业等。农业分化的新兴产业符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具有较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同时还具有较高产业附加值。引导资本流入这些新兴产业:一是延伸产业价值链,扩大产业价值。二是有利于培育农业产业价值新的增长点和创造点,提升产业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产业获得先发优势,将会获得产业发展“先行者利润”。因此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时要能把握市场发展变化趋势,要具有前瞻性,积极引导产权资本和借贷资本发展农业新兴产业,财政资本投入则主要聚焦在新兴产业相关配套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

3. 引导产业资本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

创新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利器。中国提出升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双创”国家经济振兴战略,创新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是如何将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转化为产业的生产力和生产率。在农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资本投入的助推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延伸产业价值链的有效路径。因此需要培育和引导产业资本,尤其是风险产权资本投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财政资本也需要在科技成果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或种子基金方面加强投入,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2篇

关键词:茶产业金融支持石阡县

一、前言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的产出水平取决于四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即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农业技术。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资本投入的水平和效率决定了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状况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20世纪60年代,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论证了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具有显著的“金融二元性”,农村地区的“金融抑制”现象十分突出,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贵州具有发展农业产业的先天优势,茶产业是贵州的“名片”之一,全省茶园面积连续三年成为全国第一,奠定中国绿茶“新金三角”的核心地位。2015年底,贵州茶园面积达到6892万亩,其中铜仁市160万亩,位居全省第二,是茶叶主产区之一。石阡县位于铜仁市西南部,是该市最大的产茶县,是贵州第三大产茶县。

二、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据史书记载,石阡茶叶生产自唐朝以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石阡坪山乡生产的茶叶成为贡品,“石阡坪山贡茶”名声鹊起。解放后,石阡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58年,总理为石阡亲授了“茶叶生产,前途无量”锦旗,并多次在国际国内名茶评比中获奖。

石阡县地处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梯级大斜坡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该县发展茶产业,生态自然气候优势明显:一是土壤适宜种茶。全县黄土面积达19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31%,海拔600米以上1200以下的土地中,相对集中连片的有66万亩适宜种茶。二是适宜种茶的气候条件。阴雨日数较多,光照时数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三是完好的生态资源。由于没有大型工业企业,该县土壤、大气、水受污染程度低,森林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达517%。

自2003年8月以来,石阡县委把发展茶叶产业成为调整该县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把退耕还林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引导群众实施“退耕还茶”、“林下套茶”,强力推进茶叶产业发展。通过几年努力,石阡县茶园建设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健康发展,实现了从零星的发展到园区化、景区化的蝶变,从不知名到石阡苔茶“地理标志保护”、“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苔茶之乡”等品牌的获得。截至2015年,石阡苔茶产业种植面积达到425万亩,茶园基本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有茶企143家,茶农862万户,涉茶从业人员达2736万人,茶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福建、中南亚、欧美等国内外市场。

三、金融支持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石阡县出台了《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要求茶园面积以每年5万亩速度增长,整合项目资金和本级财政资金实施茶苗、肥料的投入和土地整治费用补助。2012年4月11日,该县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农业产业化扶贫攻坚合作协议》,启动首批融资25亿元支持茶产业合作项目。该项目不仅解决了茶农、合作社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促进石阡苔茶产业升级,还为石阡县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较好的推动了石阡县的茶产业发展,带动了石阡社会知名度的提升。通过“国开小额农贷”,不仅缓解了政府资金压力,茶园得到有效管护,新植茶园成活率高、茶苗长势良好,并在全省率先打造了一个2万多亩的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列入全省“5个100工程”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此次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向石阡县20个乡镇的茶产业经营主体发放《石阡县茶产业经营主体融资情况》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其中收回茶农、茶叶个体工商户调查问卷176份,收回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调查问卷92份。同时,对部分乡镇采取上门走访的方式进行调研。调查内容主要包括2016年石阡县茶产业经营主体家庭社会经济特征、茶叶生产情况、融资情况、借款数额、借款渠道、借款用途等。通过对所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分别对样本茶农(包括茶农、茶叶个体工商户)和样本茶企(包括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特征和金融支持情况进行分析。

样本茶农和样本茶企的特征概述。样本茶农和样本茶企法人代表的平均年龄均为45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分别占75%和46%。样本茶企法人代表中具有大中专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占35%,学历层次高于茶农,且从事茶产业平均年限为9年。样本茶农平均茶园种植面积为51亩,茶园种植时间在3年以上的占到78%。其中,有73%的茶农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农,家庭务农人口占比达60%。样本茶企平均茶园种植面积为322亩,茶园种植时间在3年以上的占93%。通过问卷统计得出:

(一)该县茶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

调研结果显示,在176户样本茶农中,2016年有借贷需求的有139户,能够从农信社等金融机构获取借款的仅有81户,有58户的借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存在显著的金融供给约束。同时,茶企也存在着类似的金融抑制。

1样本茶农金融供需情况。此次调查中80%的样本茶农有借款需求,2016年的平均融资需求为13万元,额度较小,融资需求在20万元以下的占所有调查样本的84%。

2016年,46%的样本茶农获得了借款,借款额度在20万元以下的样本茶农占到95%(见表1)。少数非正规金融的借款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之间的渠道,这类借款大多没有固定的偿还期,且多数是低息或无息借款;从借款地点看,87%的样本茶农能够从乡镇或村一级获得借款,借款的便利性较好。

2样本茶企金融供需情况接近90%的样本茶企有强烈的借款需求,2016年的平均融资需求为200万元,融资需求在200万元以上的仅占32%,100万元以下的占到一半以上。

在92家样本茶企中,2016年有58家获得了借款,融资额度在50f元以下的有45家,100万元以上的仅有9家,样本茶企获得融资的最高额度仅为600万元(见表2);从借款地点看,大部分的样本茶企能够从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机构获得借款。

(二)尚未形成完备的茶产业金融支持体系

在借款渠道方面,85%的样本茶农主要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说明在石阡县样本茶农的融资过程中,正规金融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来源于农村信用社和国家开发银行;向亲朋好友借款的样本茶企有34家,少数茶企也会通过高利贷或互助协会借款等方式融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是获得借款的主要渠道,主要来源于农村信用社、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目前为茶产业提供融资支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较为单一,其他的商业银行支持甚微。同时,与蓬勃发展的茶产业相矛盾的是,基层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动力严重不足,金融产品的设计极不合理,与茶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极不适应。贷款业务种类单一,未能充分满足茶产业链发展的信贷需求。

(三)茶产业经营主体很难提供银行所需的资产抵押

在制约借款获得的因素方面,样本茶农中53%没有抵押和担保,13%经济条件达不到借款要求;同时,50%的样本茶企没有抵押和担保,也存在有贷款逾期记录,贷款用途不合规,企业财务不规范等影响获贷的因素。贷款的风险“敞口”很大,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条件。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和担保已成为制约茶产业经营主体获得信贷支持的主要原因。

(四)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不强,缺乏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

农业产业是弱质性产业,茶产业贷款具有更大的风险。该县茶叶生产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仍占多数,一旦受灾,茶产业将遭受巨大损失。调研数据表明,仅有6%的样本茶农为茶叶生产销售购买了保险。92家样本茶企中,也仅有4家购买了农业保险。大部分茶农和茶企由于不了解农业保险相关情况,或是无法承担高额的保险费,茶园规模较小,没有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即使有购买农业保险意愿的茶农,大部分因为价格贵、负担不起的现实困境而放弃。

(五)在茶产业政策支持方面

大多数茶产业经营主体都获得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技术扶持等形式的政府扶持政策。但是,与样本茶企相比,样本茶农与相关金融部门的沟通情况一般,未能及时掌握产业融资的最新情况和金融产品的相关信息。

四、金融支持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地方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引导

加强研判国际和国内形势,积极引导茶产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和销售行为。通过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农业科技推广,增强茶产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完善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改革各项工作,促进土地有序健康流转,扶持茶产业经营主体做强做大。

(二)利用少量的扶贫资金撬动大量的金融资金发展茶产业

建议对发展中的茶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提高贴息比例,提高信用贷款的额度,并将流动资金贷款的期限适当延长。此外,将财政扶贫和产业扶贫等项目资金,集中投人到茶产业发展上来,切实解决茶农茶叶管护、企业加工厂建设、茶青收购等资金困难,为石阡县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引导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扶持产业发展,构建银政企合作机制

降低茶产业经营主体银行贷款的门槛,缩短贷款审批和发放时间。建议推行微企、家庭农场、茶产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在贷款需求一定额度以下实行免担保、免抵押的模式。而地方农村信用合作社,可以借鉴凤岗经验,推出“三资转换”信贷模式,大力支持优良的茶农、茶企发展。即实现政银联合,由政府出台政策,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对茶园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赋予茶园经营权抵押贷款全新功能,农信社根据政府确权评估过的证书,发放贷款,实现“资源D资产D资金”的转化。

(四)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事业

鉴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对涉农信贷、保险在政策机制上给予财政贴息、风险补偿、风险分担等大力支持,积极发展农户人身保险、种植业等农业保险品种,提高农村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建立“低保费、广覆盖”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形成金融、保险支农合力。

参考文献:

[1]华中昱,林万龙 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状况分析――基于甘肃、贵州及安徽3省的6个贫困县调查[J]. 农村经济,2016(09):66―71

[2]黄婧,孙秋等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

[3]汪朗,刘志博 金融支持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实地调查研究[J]. 商,2015(09):256

[4]王友云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延伸问题与路径探讨――以石阡县茶产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13):25

[5]黄忠石阡全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茶叶,2014(10):6

[6]陈良,高建浩,王彬,杨仁德 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 贵州农业科学,2014(02):248―252

第3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电子商务;契合度;前景

一、农业电子商务的概念

农业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电子商务是指买卖双方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商品或服务的出售、电子支付、物流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过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互通性实现了快速可靠的电子化商务交流。以此为例,农业电子商务就是以农业生产和贸易为基础而发生的农业产品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农业产品推广、管理、买卖交易、物流和客户关系维护等,利用网络系统作为支撑,对农产品从生产到完成销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的过程和方法。

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粮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与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息息相关,但是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增长迟缓。虽然国家不断出台各种补贴和鼓励政策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这种政策的持久性和实用性并不强,补贴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更没有办法建立健全的农业产业模式。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归根结底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产业结构制约。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是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是我国自古以来都以种植业为主,这是由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造成的。传统观念中,五谷基本上代表了农业产业,虽然其他种类农业产品都在建国以后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比重还是非常的少,达不到均衡发展的规模,有很多农业产品需要进口,达不到国内需求状况,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不规模。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化,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和西方社会的最大的差距;我国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农业产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不能形成规模化,这也就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中的工业现代化和销售、管理层面向现代化发展,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三)生产效率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机械化程度低;这和上面讲到的第二点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家庭式的农业生产制约了农业发展之间的互相协助和发展,造成了现在机械程度底,效率低下等突出的特点,家庭小农经济是我国现在农业产业的主要模式。

(四)市场化发展效率低。农业产品中相当一部分产品的销售都要有季节和保鲜方面的考虑,所以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产品不能更加合理高效的完成整个流通过程。这也就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三、两者契合的意义

农业产业是关乎国民生活日常的重要产业,农业产业发展是关乎国民生计的重要问题。电子商务是已经被证明改变了中国很多产业格局和产业发展的极有效率的发展平台,所以在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瓶颈的时候,与电子商务的契合会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契机。新鲜血液的注入会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十分重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农业产业和电子商务的契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提高效率。农业产业链十分长而且复杂,而且农业产业在现代技术手段上的落后造成了农业产业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给涉农的企业甚至到一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电子商务可以搭起一座信息交流的桥梁将市场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到农业产业的各方手中,企业通过网络安排生产、宣传、分配资源;互联网将所有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各方的手中,缩短了所有相关商户之间的距离,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营销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农业产业的效率。

(二)打破传统限制。农业产业传统中交易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地域限制极为明显;而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产业中各地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的市场限制,形成了国家级甚至跨国市场体系,是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

(三)实现农业产品流通和产业的规模化。电子商务采用的网络化的交易平台可以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集中在一起,集中形成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可以在一起将各自的少量的产品集中起来与物流配送中心合作,进行批量化的配送,使得农民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利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而且弟子商务平台上规模化的需求的会使得农民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社或者是成立企业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统一定价,质检、分级,统一管理从而实现了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发展,使得农业发展达到新的层级中去,规模化的实现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业产业有质的提升。

四、实现两者契合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农村和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已经被证明改变城市生活和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是否也能去改变农业产业的发展呢?农业产业和传统工业和第三产业都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所以就要求电子商务要能够与农业产业有很好的契合度才可以,所以必须要解决目前阻碍两者契合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集中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较低的集中化表现在生产单位大部分都是较小家庭单位等,造成没有集中的产品集散地,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也没有形成统一定的产品标准来对产品进行定级和定价,所以就无法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规模。这就要求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将先进的产业思想和产业文化植入农村农业产业体系中去,制定相关标准和品牌,以政府牵头农民组成企业的形式来开展农业生产和贸易,形成集中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来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并且形成更加标准化的产业发展。

(二)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农业产业大部分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和小农经济思想的作祟也会阻碍农业产业集中化的过程,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的限制会阻碍电子化的进程,所以从业人员整体的素质对于实现农业产业的电子商务化契合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中,政府的公信力是非常值得利用的资源,电子商务要发展,观念要先行,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来对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知识思想灌输以及相关技术的培训,指导他们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与先进电子科技的结合。

(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由于政府财力物力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相对成熟的城镇和产业中,致使农业产业没有资源去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网民弄够获得有效信息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政府要能够合理的调配社会资源,将资源倾向在农村地区,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覆盖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扶持农业产业网站和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成本降低到合理的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农业产业在我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农业产业在中国目前并没有形成很好的产业形势,所以农业产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会给农业产业带来飞跃式的发展,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刚,王巍,石宇良,马兴.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对策研究[J].北京 农业,2011(03).

第4篇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业产业;精准扶贫

1引言

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但是京津冀区域发展进程较为缓慢,重要的原因在于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散布着大面积的贫困地区和大量的贫困人口。环京津贫困地区一直是河北省政府扶贫工作的工作重点,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是一些地区贫困问题依然严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下,河北省的扶贫工作需要新思路和新模式。在2013年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这一扶贫开发的新模式对河北省扶贫脱贫工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农业大省,河北省农业产值在京津冀中占比持续保持在80%以上。近年农业产业也有了显著的进展,大多县域拥有自己的农业产业,部分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形成了地方特色。产业是精准扶贫的有效载体,因此,农业产业扶贫成为河北省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选择。在学术界,学者也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扶贫工作献言献策。牟永福(2016)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环京津的大量的贫困人口,而环京津贫困带是京津地区的生态屏障,因此扶贫工作要走绿色扶贫途径,并提出了绿色扶贫的基本思路。罗强提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要大力推进县域融合型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在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方面学术界也呈现了一些成果。曾昭航(2015)以赣州市油茶产业为例,认为创新帮扶方式、探索经营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强化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监管是产业精准扶贫的工作重点。综上,学术界或者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宏观扶贫工作进行了研究,或者对某个产业的精准扶贫路径进行了探析,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农业产业扶贫尚属研究空白。本文立足河北省的扶贫工作现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下,探讨河北省的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的基本思路,以期为河北省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2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的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高度,建立了京津冀扶贫机制,在资源、交通、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划,来推动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的精准脱贫,为河北省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第一,京津的资源外溢,包括资本和科技人才溢出。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展业发展的资金和智力支持,而京津的资源外溢可以解决了河北省农业产业扶贫的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的难题。第二,巨大的农产品市场潜力。河北省是京津的主要农产品供应地,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之后,京津市场潜力空前,河北省的农产品在京津的市场占有率扩大。第三,便利的交通。河北省贫困地区大多分布在山区,道路交通不便,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不能顺利运出,使产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与京津协同构建一体化交通,就能够补齐贫困带交通运输发展的“短板”,破除贫困地区道路崎岖、生活封闭的障碍,将会为河北省的环京津贫困带农产品的销售运输以及实现物力、人才资源交流提供便捷的交通基础。第四,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城镇化能够促进贫困地区土地政策的完善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产业扶贫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3农业产业扶贫成功案例———涞源县创新农业

产业扶贫路径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地处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处,是国家新十年扶贫开发、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河北省环京津扶贫攻坚示范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三合一重点县。2015年,建档立卡后贫困人口为57898人。2016年,涞源县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光伏电站、开发清洁能源,实施旅游引领、打造美丽乡村,搬迁片区和产业园区同建、贫困户与农业龙头企业对接等措施,以可再生、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方式实现了万余农民脱贫致富,使众多搬迁农民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凭借海拔高、全年日照时间长的天然优势,涞源县在具备资源优势的23个村建成了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1.3兆瓦。同时,正在建设46个300千瓦规模的村级光伏电站,预计2017年6月底并网发电,每个电站可覆盖60户贫困户,可持续20年实现户均年增收3000元。2016年涞源县借助河北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良机,开发冰雪小镇,打造西道沟农业生态旅游园区,推进特色餐饮、农家院、乡村游和旅游产品开发,使旅游经济的发展更多惠及贫困群众。同时鼓励贫困群众采取土地入股、土地流转、企业务工等形式参与旅游扶贫产业项目,成为分股金、拿租金、挣薪金的“三金农民”。目前,涞源县已建成城乡农家院209家,县城规模酒店、快捷酒店21家,2016年旅游产业扶贫带动2.5万人增收。农业龙头企业涞源县华超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投入600多万元,建成食用菌大棚22个,自育平菇12万棒,与平原地区形成错季生产,所有产品直接供应北京新发地高碑店分市场。根据规划,三年内该公司将建成食用菌大棚700个,可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并优先雇用扶贫搬迁片区的劳动力。涞源县在抓好光伏扶贫和旅游扶贫的同时,按照国家政策对深山区的贫困群众实施集中扶贫搬迁,建设了县城片区、白石山片区、南神道等5个集中安置片区,拟安置贫困人口1万余人。“十三五”期间,涞源县将投入资金26.1亿元,把43535人搬出深山。

4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路径探讨

4.1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要进行统筹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河北省的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要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京津冀三地要进行统筹规划,建立产业扶贫协同机制。促进农业产业扶贫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合理流动,鼓励京津涉农龙头企业、工商资本、涉农金融等向河北省倾斜。同时,河北省的农业产业扶贫规划要无缝对接京津冀三地的农业产业扶贫大规划,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现阶段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动能,将京津的巨大市场潜力转变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合理利用京津的要素溢出,弥补河北省扶贫工作中农业产业的发展短板。此外,应当建立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扶贫组织,统一制定三地的农业产业扶贫计划和政策,统筹京津冀的要素安排和流动,协调扶贫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从而推动京津冀三地农业产业扶贫的区域合作,以最高的效率和最快的速度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

4.2加强京津冀区域内的农业产业集

农业产业扶贫就是要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以此最大限度地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的有效收入。而农业产业集群能够加深农产品加工链条,增加产业附加值,加强产业的就业带动能力。河北省的农业产业集群目前面临着优势主导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较弱的问题。应当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在京津冀区域内推动优势农业产业的集群效应,增长农产品产业的加工链,增深加工层次,以此来加大河北省农业产业的经济促进和就业带动能力,实现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

4.3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要以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为核心,以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为着力点,加快建设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整体提升环京津所有贫困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此,要深入各贫困县域进行调查,细致了解各贫困县域的优势资源禀赋和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得制定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方案。对已经具有特产产业的区域,要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强化产业品牌,开拓产业潜在市场来壮大产业,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4强调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人才配给

河北省的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要强调人才配给,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人才、种植技术人才、农业金融人才等。可通过鼓励相应专业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报考村官等形式参与到农业产业扶贫的工作中来。一方面,各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培训提升贫困农民的种养水平、了解现代科技、判断市场需求、提高融资的信用意识等弥补贫困农户的智力和技术短板,提升农业主体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聪明才智,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农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等引领贫困地区的农民用现代科技实现精准脱贫。

作者:沈双生 赵丽娜 王佳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培育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基地

培育主导产业应当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创出品牌,形成规模,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使主导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和区域化效应,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

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优势

龙头企业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充当市场的载体和媒介,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千家万户。企业应一头向市场延伸,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疏通流通渠道,开辟国内外市场;另一头向生产延伸,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并通过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把个体农民联合起来兴办生产基地,从而把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龙头企业,以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预防能力,降低风险。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开展面向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推广,做好服务、协调和运用工作,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结机制,营造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创业”局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重视品牌效应,做好龙头企业的宣传包装工作,树立龙头企业的形象,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农产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资金支持

第6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基本思路;形成因子;策略取向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0-0037-07

所谓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是指促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孕育和成长的相互联系机缘和相互作用道理。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展和壮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是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而要加速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其形成机理。本文即对此展开分析和讨论,在透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同时,提出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操作策略。

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能够影响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生态、文化、市场、产业等多个方面。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正是这些影响因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1.生态耦合机理

气候、水文、地理等自然特征,土地、生物、矿藏等自然资源禀赋,以及依附在自然特征和自然资源禀赋基础上的农作物集聚种植,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原生基因”和“初始载体”。

其一,自然特征导致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孕育及成长。气候对于塑造自然系统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关乎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性条件。水文是构成环境的重要物质,是关乎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茁壮成长的最活跃的因素。地理及其临近性可充分发挥技术、地缘、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地域优势,可共享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会产生规模效应,可促进隐性知识的学习与交流,求取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溢出效应。

其二,自然资源禀赋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基础。农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禀赋依赖性很强的产业。土地、生物、矿藏等自然资源禀赋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也更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果也越突出。

其三,农作物集聚种植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

2.人文孕育机理

由历史文化、人力资本、市场环境、政府引导和调控等共同构成的深厚的“大人文”底蕴,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长载体。

其一,历史文化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基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存在一定程度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区域内的原有文化对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大量实践证明,特定区域认执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会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潜移默化形成内生性发展。尤其是到了现代社会,现代农业在新的科技高度开始重新的内生式发展,逐步形成了农业生产综合体、特色农产品生产集群,特定的历史文化及其传统更是成为了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不断创新、累积、溢出的社会基础。

其二,人力资本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是在新知识、新理念、新工具、新手段支撑下形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其发展要求同时具备经济上的低成本、技术上的高含量、生态上的可持续以及社会上的普惠包容。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可以重新定义农业发展的内涵,重新构造农业生产流程,促进农业新型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提高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其在经济中的相对比重。

其三,市场环境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内生要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有利保障;反之,则会阻碍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及规模经济与协同竞争共同形成的市场驱动力,对于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会产生如下积极作用:充足的市场需求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成长空间;市场内客户结构决定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品类型;开放的交易机制有助于降低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成长成本;有序的厂商结构有利于促进整个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其四,政府的引导和调控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外推力。这主要体现在:政府通过制定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通过提供有效的公共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开发新品种以及通过引进新品种来提高区域内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通过提供有效的公共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宽松外部环境的形成;通过制度变迁落实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政策投入和防范产业集群发展的盲目性、跟随性以及产业间的恶性竞争。

3.结构演进机理

由产业周期、升级优化、根植性、比较竞争优势、价值链等诸多方面共同构成的结构性因素群,影响和调节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演进过程的快慢。

其一,产业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萌芽期的产业,特定要素或者产品会出现小范围的集聚,产业内企业数量较少,各个企业基本上处于同一生产环节,生产线和产品存在着严重的同质现象,产品类型较少,技术也不成熟,市场需求有限,这些都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成长期的产业,特定要素或者产品集聚速度加快,区域内企业数量和结构有了较大的发展,产业内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产业链条开始延伸,分工不同的企业共同支撑起产业集群活动,企业间的经济技术关联程度大幅提高,产品类型也日渐丰富,产品品牌正在形成。而成熟期的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区域品牌已经形成,市场开发程度较高,市场份额较为稳定,市场需求主要表现为产品的迭代更新,产业集群发展处于稳定状态。衰退期的产业,很多产业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导致形成了需求上的限制,从而导致了市场需求萎缩,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生命周期都面临重大挑战。产业衰退会导致产业集群消亡,产业再成长则会使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发展。

其二,产业优化升级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人们对于供给的需求也不再单纯地表现为对必需品的需求,而是正在实现由量向质的转变,如何更好地适应需求的变化,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是产业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迎合市场需求,适时地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内涵,实现产业发展的优化升级,才能在市场发展转型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就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而言,推进技术革新,完备产品储备,推进产品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条件。

其三,根植性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潜能。根植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特定产业经营的熟悉程度、内部运作机制的掌握、经营关系网络的成熟等因素使得其继承者更加具备入行的优势;二是产业经营会引起其他人的模仿,后来者的模仿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供给方的数量,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度,经营者之间的相互模仿竞争和合作促使了技术的革新和传导,提高了产业收益,促进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就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而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带来的收益会使得继承者掌握企业在产业集群式发展中的经营经验,形成完善的运作机制,同时也使后来者积极地参与到集群的发展之中,壮大产业集群的规模和发展队伍,从而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其四,比较优势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而言,比较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发展所具有的较高的自然依赖度赋予了自然地理更多的先行优势。比较优势(特定的环境或者丰富的资源)的具备使特定区域发展特定类型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机会成本较低,发展收益更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阻碍较小。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无论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转变,还是农业产业链条的构建,还是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都为农业的升级发展提供了较低的发展成本,实现收益的周期较短,收益相对较高。

其五,完整的价值链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壮大成长的突破性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产业环节处于分离状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之间缺乏中间环节的链接,农产品的消费质量较低;农业生产内部的各个环节发展缓慢,彼此之间的经济和技术联系程度较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分离,农业生产收益较低,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使得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因此,要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壮大成长,必须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及贯穿整个环节的运输物流和信息咨询与服务完整地结合起来,将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链条嵌入到大市场的价值链条之中,扩大市场范围,提高产业集群的收益,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突破性要素。

4.产业互动机理

产业关联度、合作需求、产业组织模式选择、消费需求培育、供应链建设、基础设施共享等诸多方面共同构成的互动性因素群,决定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演进结果的优劣。

其一,产业关联度决定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从大产业视角看,如果一个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与其产前关联产业、产后关联产业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该地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就有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否则,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真的就“群不起来”。

其二,合作需求决定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区域内众多的农户、加工企业、运输组织、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和政府等相互合作的意愿强烈,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能逐渐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而且能共同促进区域内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三,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决定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凝聚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组织模式是指在农业产业集群总体框架下,集群内各个职能单位以生产为核心聚集成群的具体方式。依据产业“投入―产出”价值形成过程,可以将农业产业集群组织模式分为聚合型、发散型、网络型、平行链型四种类型,其中聚合型、网络型两种类型的凝聚效应较大,发散型、平行型两种类型的凝聚效应较小。但无论怎样,这四种类型的农业产业集群组织模式,都在推动着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及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其四,消费需求培育决定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消费需求包括存量消费需求和潜在消费需求。就存量消费需求而言,不同的区域由于具备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拥有数量不同的人口规模、强弱之分的农产品加工能力、服务种类和服务质量不同的农业生产服务业发展水平,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模也不相同。一般而言,具备较多人口、较强的农产品加工能力、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的区域形成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其发展的规模要大于那些在这些因素上发展滞后的区域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就潜在消费需求而言,现有的市场需求受制于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供给,同质化的农产品供给使得市场需求刚性导致市场规模受限。只有实现农业生产精细化,丰富农产品的需求属性,培育市场需求,打破市场需求刚性,才能进一步壮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消费需求不仅可以向生产者发出生产产品的信息,而且能够告诉生产者消费者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需求结构更加复杂,一种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从研发、培植、生产到营销、运输所形成的价值链过程已经很难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即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生产过程的相互关联性更强,关联生产者要想获得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就必须将大量与现代农业某一特定产业或产品相联系的关联支撑机构集聚到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纵向关联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其五,供应链建设决定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高度。价值链决定了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价值形成、价值构成,供应链建设则决定了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价值实现方式。供应链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高度,这是因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是由众多的经济利益主体基于经济上或者技术上的关联有序地组织形成的经济关系体,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企业。通过改进企业间的供应链建设,将各个利益主体所提供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催生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紧密度和凝聚力,提高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高度。

其六,基础设施共享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硬件支撑。基础设施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也是经济社会实现进一步发展的硬件支持。基础设施条件优越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发展程度较高;而基础设施条件存在不足的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社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而言,东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而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发展较为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格局。同样,就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而言也是如此,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往往具备初始优势,进而可能导致形成累积优势,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持续性增长。

二、理智性利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

基本思路明晰了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就可以形成理智性利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基本构想。

1.重视夯实厚重的生态耦合环境

要将尊重自然条件,保护自然资源,谋求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协同生存和协调发展的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状态,作为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原则。

为此,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坚持和完善现展方式,改善和保持优质的生态环境,从而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首要前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要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和农产品加工模式,通过技术革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装备升级提高生产的产出效率,通过管理革新优化农业生产的市场运作,节约资源的投入总量,实现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发展。大力推进农田灌溉水源保护、土地平整和土壤肥力恢复工作,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制度,避免出现“先生产、后污染”或“边生产、边污染”等以牺牲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

比如说河南省鄢陵县,地处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地带,阳光充足,泉甘土肥,生物资源丰富,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为该县成为国内知名的现代花木产业集群和自然风光旅游景点奉献了“奠基礼”。

2.重视秉承稳固的人文孕育基础

要将重视人文理念的培育,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环境,作为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抓手。

为此,一个核心任务就是促成农民发展思想的转变、传统观念的革新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实现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仅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例。现代农业是市场农业,市场导向要求农民不能将目光仅局限于自身能生产什么,更要着眼于市场需要什么;现代农业是优质产业,农业生产和农民身份并不是社会底层和低收益的代名词,现代农业生产前景辉煌;现代农业是科技产业,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不能仅仅依赖于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和加工工艺,更要依赖科技进步和工艺革新。

再比如说河南省鄢陵县,其花卉栽培始于唐代,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和清代,其长期形成的花历史、花文化、花人才、花技术、花市场、花政策等,为该县铺设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运行线”。

3.重视拓展多维的结构演进路径

要将促动产业结构演进的进程,纠正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偏差,确保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走上正确轨道,作为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约束。

为此,一个核心任务就是明确和践行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优势竞争途径,极大地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竞争力。归纳起来,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优势竞争途径有三个:一是成本竞争优势途径。充分利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生产带来的资源聚集,发挥外部经济优势;充分利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公用基础设施和专业设备,降低产业公共投入水平,提高公共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干中学”和“知识溢出”效应,降低集群的人才集聚和培养成本。二是价值竞争优势途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是由众多存在经济或者技术上联系的多个经济主体聚集在一起构成的产成品生产综合体。一般而言,整个集群基本涵盖了从初级产品到高级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形成一个闭路的价值链条,产业链条基本完整,价值增值能力强。三是品牌竞争优势途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与政府的议价能力,改善与政府的公共关系,进而获得政府在品牌建设上的支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认定是一个事实案例;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更多的是产品品牌建设和产业品牌建设,这种品牌优势具有较好的集群公用价值,集群内大多企业都可以使用集群品牌,形成品牌优势。

又比如说河南省鄢陵县,其紧抓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和美丽中国建设等重大机遇,适时地筹划花木产业发展周期,不断推进花木产业的升级优化,在全县一半以上的乡镇根植花木产业发展理念,全力强化本县花卉产业的比较竞争优势,持续提升全县现代花木产业集群的价值链,为该县开启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动力键”。

4.重视拉长完整的产业互动链条

要将不断地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价值链,构建基于完整产业价值链条的人才专业培养机制、劳动力就业吸纳机制、资源聚集和优化配置机制、增长极与辐射地交互机制和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等“五大机制”,利用产业链条的联动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取向。

为此,一个核心任务就是拉长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条,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和技术关联共同体。完整产业链条将处于产成品过程中的各个企业链接在一起,整个产业链价值实现是单个经营主体价值实现的前提,产业集群内部要求各个经营主体合作于共同的经济利益,各个经营主体之间利益方向具有一致性。换句话讲,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经济诉求目标的一致性会促使集群内各个企业相互合作,从而推进技术创新,甚至成立集群层面的技术创新主体。经济利益共同体和技术创新共同体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和产业业态创新,从而进一步延伸产业价值链条。

还比如说河南省鄢陵县,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等花木产业的关联产业,广泛地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推动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花木供给品种和质量的升级推动培育新的消费需求,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花木销售供应体系,并日益完善道路、电网、亮化等基础设施,成为了加速构建和全面升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活力源。

三、全力培养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因子的

策略取向1.搞好顶层设计,明确规划分工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认真做好农村工作的顶层设计工作,统一部署,协同推进,制定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牵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扶植、区域安排、产业协同、科技提升、服务支撑、级别评定和品牌培育等工作,构建支撑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化体系。

另一方面,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功能划分,明确各直接职能部门的责任界定和工作范围,突出国土资源部门的农业发展土地工作职责,突出农业厅局的产业集群培育、认定、评级和管理职能,突出发改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工作,突出水利厅局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田水利灌溉等方面的作用,协调做好电力系统的电力供应工作。

2.强化资金支持,提供科技支撑

一方面,要推进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投资基金,加大重点项目和重要集群的基金支持工作;协调做好银行信贷工作,对于符合条件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政府担保或者政府贴息贷款,协调银行做好涉农贷款的工作,引导银行资金流向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鼓励农业保险险种的构建和实施,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于公共性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产权保护和流转应用机制,加大对于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突破性创新的奖励力度;鼓励科技企业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来,搭建个人创新成果孵化平台,化解经营主体创新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鼓励集群内各个经营主体之间协同合作,构建集群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二元”和“二维”的科技支撑体系,发挥公共性科研体系的基础性和经营性科研体系的特定性科研支持,发挥集群内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一般性科研成果的普适性。

3.扶植竞争龙头,优化发展环境

一方面,要将具有鲜明的资源特色、突出的比较优势、巨大的发展潜力的产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扶植对象,并发展和构筑特色农业集群。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培育竞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品生产和成本竞争方面的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对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内其他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内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中,不仅要鼓励龙头企业主动参与进来,而且要鼓励其与其他经营主体进行要素重组和产业联合,切实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力量。

另一方面,要重塑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发展和壮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生产力、吸引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必备条件的新理念。强力打造招商稳商的人文环境,依托人文环境的改观促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的宽松;强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依托政务环境的美誉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观念的改变;强力打造公正规范的执法环境,依托执法环境的改善促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信心的增强;强力打造创业创新的服务环境,依托服务环境的优化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动力的增强;强力打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依托社会环境的善治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氛围的改善。

4.培育产业园区,打造知名品牌

一方面,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加工园区建设,建立以加工园区为核心,以农业生产基地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精深加工体系,充分发挥加工园区的信息聚集优势和信息传播优势,发挥加工园区的交易平台功能;对加工园区实行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植,吸引社会资本到加工园区建厂投资。

另一方面,要加大“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力度,扎实推进区域优质农作物的地标推荐和认定工作,做好优势特色农作物原产地的保护工作,推进区域特色作物和产品的统一标识和宣传工作,努力推进知名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作物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制定激励政策,促成协同联动

第一,要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植政策,强化努力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发展新型现代农业的示范效应。和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合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合约形式将农户、合作社、加工公司和分销公司链接起来,构建宽泛意义上的农业产品供给者,就能形成市场优势;整合各项经济活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相对独立的经营活动联系在一起,重构产品价值链,降低农业经营成本,就能获取产业经营的比较优势;整合各项社会资源,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服务业、科学技术等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推进产业协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产业发展格局。假如将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比作一颗树,那么,作为第一产业的现代农业是整个产业集群的根蒂,作为第二产业的现代工业则是产业集群的树枝,而作为第三产业的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则是整个产业集群的树叶,三者具备不同的发展情形,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偏废。只不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层次,其中的一个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或者占有较主导的发展地位而已。

第三,要推进产业融合,构建新型产业业态。一般来说,要在现代农业发展和内部产业协同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农业和现代加工业、现代商业和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农业与现代加工业的深度融合,就可以进行农业初级产品的精深加工,拉长农业发展链条,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与现代商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就可以拓宽资金、人才等传统投入要素和技术进步、管理创新等现入要素的募集渠道,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提振多功能农业发展。

6.鞭策创新发展,改革管理体制

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技术入股、管理入股等多种要素入股参与生产和利润分配方式;深入实施“农户+公司”“农户+基地+公司”等多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内各个经营主体代表联席会议制度,讨论决定集群重大的发展事项;推进投融资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投资基金,搭建多途径资金支农渠道;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开展,构建县级以上土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平台和机制,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金融化水平。

另一方面,要推进管理体制变革,将政府的发展职能和监管服务职能进行有效界定和彻底分离,适时地推进废除冗余行政许可事项的进程,简政放权,认真履行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产业协会或集群协会,突出产业(集群)协会内部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证、自律、协调等多种功能,使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陶雪娟,杜辉,饶萍.关于上海推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对策与建议[J].上海农业科技,2008,(5).

[2]王海杰,李延朋.农业产业集群的组织模式及行为协调机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12).

[3]周瑞云.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措施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2).

第7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适应了我国农业在经济体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客观要求,它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显著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它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劳动生产率,有效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观,是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发展到现在的产物。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地方农副产品为特色,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利用区域优势,依靠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地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效应和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与市场接轨,依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贸易使农业由分散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社会生产的过程,把农民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农业产业化把生产、加工和销售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农产品增值,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竞争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一、培育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基地

培育主导产业应当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创出品牌,形成规模,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使主导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和区域化效应,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

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政府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促使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向。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联基地、带农民、进市场,按照农业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使得农产品生产具有高附加值,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走区域化、集约化和一体化生产经营的路子,促进农业产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优势

龙头企业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充当市场的载体和媒介,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千家万户。企业应一头向市场延伸,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疏通流通渠道,开辟国内外市场;另一头向生产延伸,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并通过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把个体农民联合起来兴办生产基地,从而把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龙头企业,以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预防能力,降低风险。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开展面向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推广,做好服务、协调和运用工作,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结机制,营造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创业”局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重视品牌效应,做好龙头企业的宣传包装工作,树立龙头企业的形象,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农产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资金支持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

四、适应产业需要,注重人才培养

第8篇

1农业产业优势分析

1.1特色产业。

平山县山场资源丰富,海拔层位悬殊,发展优质特色产品生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平山县多地的水分、土壤等条件均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求,黑木耳、西红柿、黄瓜等多个蔬菜品种获得了国家有机认证和绿色认证。平山的连翘、黄芩、知母等中药材经药用成分检测,其有效成分指标均高于《中国药典》规定标准。在平山县山区发展中药材、食用菌及蔬菜的特色产业空间很大,优势也很明显。

1.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平山县是省会西部绿色生态屏障、重要的旅游集散地,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示范县、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独特的区位优势,传奇的革命历史,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平山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借助旅游产业发展的东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大有可为。

1.3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平山县现有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43个,其中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7个,实现了全县23个乡镇园区全覆盖。培育了岗南泓润生态园、三汲怡水湾、大吾生态谷等一批“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数量和质量在全市乃至全省名列前茅。因此,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园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可实现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与群众脱贫增收的互促共赢。

2发展思路

立足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和发展需求,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把脱贫攻坚与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整合各类资源,集中人力、财力和智力,精准对象、精准项目、精准资金、精准措施、精准管理,培育发展富民产业,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实现农业产业和扶贫攻坚的双促发展。

3发展建议

3.1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工程。

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增收项目,所有贫困村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结合山区综合开发和山区生态绿化,加快发展中药材、食用菌、错季蔬菜等脱贫主导产业,通过农业产业扶贫项目重点扶持一批产业聚集、产出高效、运营规范、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经济合作组织,打造脱贫产业片区,通过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

3.2实施休闲农业+扶贫工程。

积极促进旅游开发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西柏坡、天桂山、驼梁等五大旅游产业聚集区为依托,推广“大景区+农家乐”模式,把景区景点旅游与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打造形式多样的休闲游、农家乐,打造旅游精品区和精品线路,拓展农业功能,创新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辐射带动贫困乡村发展旅游业,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