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0 14:58: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机电一体化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发展;实训教学
1前言
随着全球化以及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快,机电一体化专业也要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变,学校要增强实训教学的综合水平,提高学生的技能。而在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产业问题、机械化问题以及技术问题也越来越显著,这些问题的严峻化给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现实思考的方向。社会经济的转型必然会推动产业模式升级以及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2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教学的意义
2.1实训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训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技术环节十分繁复。从专业学习以及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专业发展不是仅仅靠理论知识就能支撑起来的,尤其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更需要提升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而在中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现代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训教育的转型和飞跃,更需要依托强有力的社会实践以及产业需求。学校要做的就是提升专业教育的质量,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全方位飞跃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在专业建设中,要从各个角度提升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将技术运用到实践中。2.2专业实训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技能与职业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在当今就业压力白热化的时期,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今后的就业情况。因此,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巩固理论知识,强化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在实训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职业发展的进步;实训教学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技术与职业能力之间的深层次联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训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机械操作以及机械控制能力,在相关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能够树立更全面的发展意识,培养更强烈的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专业技能与职业规划的结构关系越来越紧密,学生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机电一体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了解到专业技术与现代机电技术的关联程度越来越深刻,就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训教学的意义而言,机械自动化、电气化、电路系统等相关技术的应用也能在实训教学中得到非常显著的提升,而学生的职业发展更加离不开社会实践、理论学习以及实训学习的指导和提升。
3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教学新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3.1专业实训教学要建立全面的评价机制,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往的专业实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评价机制也不是很完善。在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都没有在实训中得到长足的进步,专业技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主要是因为过去的实训教学过分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及职业发展没有进行全面的指导和评价;在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学校也没有意识到职业意识、专业技能自己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探索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教学的新模式,就要建立全面的评价机制和发展机制,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例如,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学校可以建立网络评价机制,通过自评、互评以及指导老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并且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在反思和评价中不断提升。此外,在评价标准上,学校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不能搞“一刀切”。比如,可以将技能发展水平、职业操守自己责任意识等纳入到评价标准中,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全方面的素养的提升。3.2建立“合作式”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教学模式:在应用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普遍应用到生产环节的时代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模式也应该改变传统的模式,实现工业现代化、多元化、实用化的现代产业发展的综合模式。建立“合作式”的专业实训教学模式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加强学校、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合作。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最终要面向社会,最终要进入企业,因此,在实训教学中,学校加大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合作,能够优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学校能够借用企业的机械设备、电气化设备来提升实训教学的效果,并且能够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规划职业生涯;另一方面,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训教学,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每个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一系列实训任务。建立实训教学的合作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总之,这些合作模式能够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增进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提升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最终让学生更好的适应职业发展。
4小结
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教学要从学生的技能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探索和指导。学生的自身条件自己专业发展定位各不相同,社会资源自己学校教学质量也有所差异。因此,要提升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教育的水平,就要优化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指导性、有针对性的实训教学,建立更加完善、更加全面的实训教学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作者:赵文正 单位:中捷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钟波,陈容,冯云.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6,06.
[2]韩培庆.中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6.
关键词:智能控制;机电一体化;应用
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的进步对于生产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于智能控制技术的需求,我们应当更加注意高科技在生产力方面的运用问题。机电一体化领域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贡献者,更加需要通过科技进行改善。本文针智能控制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了探讨。
一、智能控制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一)智能控制的现状
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科技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快捷,其中智能控制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运用最为广泛,智能控制作为高科技的产物之一,智能控制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够自主的驱动智能机器实现自动控制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控制科学和工程研究的相互渗透,只能控制系统的发展将引领潮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有效运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作过程,在机电领域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涉及众多领域与众多专业学科知识,这就需要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能控制,而且不仅是要有高素质、高技能,还要对设备有极高的责任感,对设备有保护意思,能够确保设备能够正常的工作。智能控制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的编程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自动化运作控制,智能控制技术可以很好的控制机电一体化工作,能够代替人进行工作,这种复杂烦琐的工作,人类工作极易产生错误,智能控制技术还能降低失误率,在企业工作室实现电气设备自动化的运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减少人力资源成本。
(二)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控制中的应用中,在故障诊断和电气事故过程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模糊理论、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技术是智能控制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机电一体化容易出现故障,而且一出现故障将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工作之前都要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检查,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应用后,能准确的检查出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能够提前检查出机电一体化设备存在的故障,避免在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不可挽救的事故,智能控制技术通过迷糊理论和神经网络的有效配合,能够巧妙地解决机电一体化设备存在的问题,并且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效果
(一)智能控制在建造行业的应用
在建造行业中,智能化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合理利用照明灯方面。智能控制技术主要通过互联网辅助控制,对制造行业每一个时段的照明系统进行控制,主要控制照明的时间和照明系统。第二、在冬季对空调进行智能控制。冬季的智能控制和夏季的不同,在冬季需要将空调的风阀进行智能的调节,来保证室内空气的温度,同时减少对电的消耗。智能控制技术在现代科技领域中是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智能控制系统主要是以计算机理论作为重要基础,同时它还与许多专业学科有关联。智能控制系统功能已经从愿望变成了现实,智能控制技术已经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控的采集和处理功能。数控的采集和处理这个功能可以实现智能控制技术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开关量和模拟量的数控进行采集和处理,还可以对处理过的数控进行储存。第二、系统运行监视以及时间报警功能。这个功能不仅可以监控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设备的模拟数量,还可以监控设备的开关量状态,这个功能具有事故事故报警的功能,对于发生的事情进行报警,以便于发生故障时工人能够及时的补救,防止错过最佳补救时间。第三、操作控制功能。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控制中可以借助键盘或者鼠标控制断路器,还可以对开关进行电动隔离,对电流进行调整。
(二)智能控制在数控领域中的应用
数控领域的操作步骤比较烦琐,操作过程相对于其他操作系统也比较严格,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操作的过程一旦出现了问题就会引起很大的故障,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智能控制技术的引入能够将数控领域的日常复杂的操作变得简单,并且能提高操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保证系统运行安全。现阶段,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控制技术也逐步成熟,国家电网和广州电网等等的电网公司都相继运用了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建设的智能电网在实际的运作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样的技术应当大力推进,国家应当积极的重视,社会各界也应当加大对这类技g的支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薄利。在数控领域,还可以利用遗传进化算法,找到最佳的数控系统加工路径,运用只能控制中的预算和预测功能,在数控在高速加工的时候能够控制数控的综合运动,现阶段数控系统对其性能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可靠性、精准度,还要求有高速的运算能力。所以,为了实现这些功能,在数控领域必须应用只能控制,运用智能控制降低数控领域工作的复杂性。
三、总结
智能控制技术对于现代人来讲,是人类智力技术的代替、延伸和发展,在当前的生产和控制力下,智能控制技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总而言之,智能控制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能够广泛应用,无论是数控领域还是机器人领域,智能控制都能实现传统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无法实现的功能。
在职业学校教育产生以前,以师傅带徒弟、“做中学”的学徒制逐渐成为知识、技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1]。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优点并融合现代学校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创造了现代学徒制[2]。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2012年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础―校企双主体育人
欧洲统计局(Eurostat)对“学徒制”的界定:学徒制的目的是完成正规教育系统中某一教育与培训项目,其学习时间由工作场所的实践培训和在教育机构或培训中心的普通/理论教育两个时期相互交替组成。因此,实施学徒制必须要有企业参与。
(一)校企双主体育人
校企双主体育人是指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两个主体,即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校企双方管理一体化、资源一体化、风险一体化、利益一体化。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具体做法是: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招生、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就业管理等。学徒在企业工作期间参加生产,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同步,每门课程均由校、企双负责人共同建设,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学资料、共同进行教学实施。
(二)学生双身份学习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的学习是将在企业中的实训和课堂上的学习有机结合[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招生时,企业就参与面试,合格的学生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成为企业的预备员工,学徒时享有企业学徒工的薪金及待遇,学徒必须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素是工作本位与学校本位学习相交替且有机联系,其人才培养基本特征是以企业为主、工学交替[4]。
(一)实施“4-8-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学年,以学校育人为主,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术技能,有4周在企业完成专业认识实习,同时,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校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岗位工作,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基本理论,训练专业基本技能,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选择相关岗位,完成8周岗位技能训练。分别安排在第三学期后4周和第四学期后4周。
第三学年,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学徒将要从事的岗位,由企业指定师傅和专业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指导,完成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同时要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每月回校1天,由学校教师完成岗位技术问题指导。
(二)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的学习是企业实训与课堂学习的有机结合。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构建的课程体系见图1。其按学生(学徒)的能力成长规律分三个阶段设置课程,三个阶段分别对应有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
现代学徒制中,学生的学习环境是雇主提供的真实场所。学生可以直接看到工作人员的活动并参与不同水平的专业性目标技能作业[5]。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企业课程学习情境有三种:一是企业真实的生产车间,如岗位实训课程;二是模拟企业生产的学校实训基地,如车辆故障检测维修课程;三是企业生产车间与学校模拟实训基地相结合,如车辆实验与驾驶课程。
企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及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教学项目和任务。将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进行教学项目转化,建设成以企业典型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车辆实验与驾驶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三、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组织
现代学徒制通常由企业派遣技术熟练的师傅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徒选择和应用信息、知识的能力及实践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企业课程的教学组织实践。
(一)灵活配置带徒师傅
在企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采用“一师多徒、一徒多师、一徒一师”的师带徒形式。认知阶段,采用一师多徒式,一般由1个师傅带10个徒弟;实训期间,采用一师多徒与一徒多师相结合的形式,通常在一个岗位上,由1位师傅带3个徒弟,每个学徒在所有岗位进行轮换实习,将对应不同岗位的师傅;顶岗实习期间,采用一徒一师的带徒方式,要求每个学徒对应岗位的一位师傅,完成课程学习。
(二)以企业为主体完成课程实施
企业课程的教学以企业为主进行,主要包括:企业选派教师,安排教学时间、场地等,提供教学资料、教学耗材,并由企业完成课程考核。
(三)建立校企共同考核模式
在企业课程中,以企业评价为主体;在学校课程中,以学校评价为主体。形成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兼顾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主要考核点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工作效率、操作流程的学习效果、生产操作的熟练程度、工作态度、与同事的合作态度、遵守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制度情况、对企业的贡献等。
四、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保障
(一)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1.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由企业考核推荐,选派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员为带徒师傅。对带徒师傅(兼职教师)队伍进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学徒数量、实习岗位要求,确定带徒师傅人员及数量。带徒师傅严格执行企业课程的相关标准,通过示范、指导、检验等环节,对学徒进行现场教学。
2.专任教师企业经验积累
每学期,根据专业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计划表,派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参与企业工作项目等实践活动。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到企业的不同岗位进行实践,积累企业实践经验。
3.兼职教师执教水平提升
通过企业现场教研活动及学院研讨等形式,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执教能力。把教研活动设在企业工作现场,在工作现场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和企业工作难题研讨,通过边研讨边实践的形式,提高兼职教师执教水平。
(二)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训基地
1.发挥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
根据学徒岗位实训内容在企业设置实训场,如在企业车辆检修车间设置车辆检修实训场,在乘务段设置车辆驾驶实训场等,在企业完成学徒实训教学。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27-02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革背景
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成立,西咸一体化经济合作日益紧密,陕西省特别是西咸地区将迎来又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期。在信息化的时代,以技术的进步带动产业的全面发展的科技发展将成为推动社会整体经济的主流。职业教育将成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新技术开发区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将使机械自动化、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需求、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学生技能素养等产生直接影响并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必须脱离原有的教育模式,缩短课程内容与现代生产技术之间的距离,以适应陕西省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目标
由于传统教学局限于单一的教育模式,原有教材过于陈旧,新知识、新技术还在不断更新,而教学课时却相对进行了调整或缩减,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专业学习与企业实践相接轨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传统教学体系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知识过于抽象,枯燥乏味,例如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学生对敏感元件的了解仅限于结构原理图,无法接触实物,对元器件机械机构及工作原理似懂非懂,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使得知识掌握的不够牢靠[1]。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1.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改革实施举措。遵循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要求,制订适合现代化建设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型人才。
①机电一体化专业内涵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学科角度来看,它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为体,但并不是简单组合体,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机械本体、电、气、液压以及光电器件组成的产品或设备,是一个完全自动化的控制系统[2]。
②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的各项文件,探索和实践“专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个性化教育,实施技能“精英型”和“专用型”分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内开设“试点班”、“订单班”,与用人单位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并对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定[3]。培养对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结构调整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员、技艺型操作维护人员。
③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领域人才岗位的能力。根据专业发展与市长需求,结合往届毕业生的分布,总结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分析表。
2.主要课程设置。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将教学模块单元细化,确定每一教学模块所承载的作用相应的配套实践环节,对学生成绩采用理论结合实际操作的考核办法。培养学生获得岗位实际应用的能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按照其要求整合主干课程,建立培养应用能力的学习课程体系(即“职业基础学习领域、职业核心学习领域和职业拓展学习领域”)。对学科间重复部分与交叉点进行优化、改造,突出知识间的联系和衔接,消除重复的教学环节。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适时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3.突出专业核心证书,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实施专业核心证书培养制度,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环节。以机电一体化高级工证书为核心证书,数控车、数控铣、电工中级证书等相结合的方式,既使学生明确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又掌握职业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行业的运作流程,具有一定的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
4.教材建设。通过成立机电一体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论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并经统一规划后,采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推荐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自编实践实训补充教材,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教材体系。与出版社建立合作关系,积极组织并从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省份引进一些适用教材和教学方法,并结合本校特色,编写相关校本教材,既可作为相关课程的教学,又可为我国职业教育特色化办学提供参考。
5.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实现培养计划的关键要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就包括了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较高工程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6.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保量原则。在课时数量上应占整个教学计划总课时的50%及以上,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二是适时原则[4]。根据各个教学模块单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及时跟上教学实践环节,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教学效果。①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主干课程,按人才培养计划中统一要求配备实验实训设备。目前学院已建立多个实验实训室,并充分利用“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最大化发挥实训实验场所及设备的作用,将理论或技能要点讲授与实习操作穿行,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②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学院与亿滋中国、西诺牙科等多家著名公司成立“订单班”,并与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成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训教学环节中,一方面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更快的胜任企业的岗位。
参考文献:
[1]张谦.浅议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1,(23).
[2]胡晓岳,冯宁.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6,(486).
[3]冯建平.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J].大众科技,2009,(114).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实训基地 高职 机电一体化
[作者简介]方振龙(1976-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分院机电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实训基地管理及机电技术应用;陈国才(1960-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实训基地管理及电子技术应用;于福权(1979-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吉林 长春 13003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57-0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实践技能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实践技能的提升及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在学生实践技能提升过程中,建立符合紧跟机电一体化产业调整及技术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至关重要,是解决企业“急招机电应用技术人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好就业”的主要方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机电一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现状及解决办法,以适应产业调整和技术升级所带来的学生实践技能滞后的现象。
一、构建适应产业调整及技术升级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阶段,首先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掌握机电一体化产业现状,明确专业定位。经过对部分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的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按照“机、电兼顾”定位,但实际上机械工程与电子技术分属不同学科,包含技术广泛,三年高职学习机、电两门技术都掌握时间不允许,也不必要。机电产业现状表明,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使得机、电密不可分,计算机、plc、单片机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电子、机械、自动控制相互融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要分成三步走:分析产业现状,企业、专家、教师共同确定模块化方向,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1.设立若干个模块化方向。高职教育要保持其自身特色,必须强化专业方向,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性,充分发挥高职教学的特色。可进行模块化方向的设置:电气自动化模块化;机电一体化论证、设计、开发模块化;数控机床维修模块化;自动生产线及工业机器人模块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解决与企业零对接的问题,跟定向企业协商进行订单式培养。
2.重构实践教学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应从职业教育着手,依照工作需具备的水平和技能进行分析。要以应用技术为主线,以实践技能为核心,对实践能力课程进行整合和强化,充分考虑技能培养过程实践操作方式的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实践课程体系由整合课程和技能模块课程构成。
整合课程。机械原理及制图:包含原机械制图主要内容,增加AutoCAD、UG、CAM内容,融入测量与公差,使学生掌握制图过程的基本操作。自动控制基础:涵盖电工电子技能、气液压传动等方面,促成自动控制过程中的电、气、液有机融合,便于学生对一体化设备整体设计与维护维修的理解。普通加工基础:包含普通车床、普通铣床、普通镗床等内容,将普通零件加工过程连成一线,培养学生普通加工的能力。信息技术基础:包含计算机文化基础、界面控制、简单编程等内容,是学生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机电产品一体化设计:包含机电产品一体化产品设计方法、测试原理和整体应用等,将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过程完整体现,提高学生的机、电、自动控制综合实践能力。
模块化课程。课程根据模块化方向,结合机电专业的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可在学生毕业实习时进行,为学生上岗实习及就业打下基础,在课程进行中,可以把模块分成若干个子模块,让实习学生进行子模块训练,训练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团队素质。安排实践教学课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数量。普遍情况下实践课时应占教学总课时的一半。二是恰当的时间。实践教学要分成课内实验、阶段实训、毕业实习三部分,与课程同步,做到“学中做、做中学”,进行不间断知识传授。
二、构建“三辅助、二融合、一交叉”的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一般都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但实训基地功能很多,能不能完全体现功能取决于实训基地的运营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采用“三辅助、二融合、一交叉”实训基地运营模式,效果良好,满足了学生实验实习实训,受到了社会好评。
1.“三辅助、二融合、一交叉”的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主要功能是满足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兼顾实训基地的科研、培训、生产、社会服务等功能。“三辅助、二融合、一交叉”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三辅助即辅助教学、辅助科研、辅助生产,二融合即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一交叉即实验实训实习的交叉训练。实现学生实训功能的提升,从技能鉴定的角度给予学生评价,注重应用技术能力,广泛开展社会培训,进行产品生产,形成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
2.分析岗位需求,构建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机电产业的岗位,进行机电技术应用、设备维护、电气设计等工作,综合实训室是将机电一体化产业中典型的技术、设备融合到一起进行综合实训,主要包含机加技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气技术、检测技术、传感技术、信息处理、电力技术、伺服技术及系统总装等实践课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得到发挥,教师进行引领及辅导,实训结束后学生应能进行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维修甚至设计改造等工作。
3.构建校企融合的实训基地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场所,文化属性介于学校与企业之间,是企业文化的先导。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应该包括企业文化的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有机融合。因此,构建实训基地文化氛围应以实训室文化为主题,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既包含校园文化,又有企业文化的特色,其价值导向创新、真实,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技术性和企业文化的实用性,在实训过程中发挥教师、学生、专家、技术能手的优越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科技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毕业生的素质。
4.循序渐进的实训基地建设。由于高职教育教学的特色,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改革和探索都是为了满足企业对用人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要遵循产业技术升级的规律,根据各院校实训基地现状进行实践探索,有根有据地落实到实训基地训练中,这就要求实训基地要有多技术、多工种的实践教学工位,需要大量的、不断更新的教学仪器设备,大量的投入也会造成利用率不高,因此需要实训基地管理团队进行有计划的投入,逐步满足或领先产业技术升级。
[参考文献]
[1]陈章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28).
[3]肖素美.关于高职教育定位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6).
关键词: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模块教学
一、机电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
1.合理设置机电一体化课程
(1)树立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确立适合地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目标由“知识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教学目标是学生个体以及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为此要研究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要使学生的各种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学习规律保持一致。第二,教育导向要逐步转变为“企业专家导向”。传统的课程设计通常由教育部门来决定,由于角色和角度的约束,课程往往侧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易脱离市场实际。一体化本位课程则要求更多地听取、采纳机电行业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好地把握职业岗位现在和将来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第三,综合职业教育能力课程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将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为适应个体差异,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进度。
(2)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高职部分学生对纯理论性的东西接受困难,有的甚至对课堂和作业有逆反心理,他们对技能型的知识却很感兴趣。在课程设置时,应降低掌握纯理论知识的要求,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掌握相关知识。实践教学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时效性。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以及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要不断地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大量增加与生产岗位相近的实际操作性实训,减少传统教学中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毕业生直接面对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工作中担负着将他人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具体的产品,或将高等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基本任务。在教学中,要采用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在校内车间进行实训、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形式。
2.构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借鉴德国同类院校教学模式的基础,结合自身办学的条件,采取分段教学、模块训练型课程模式,逐渐由基础向专业发展,分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四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应在整个三年的教学过程内,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模块不断线,这称之为“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体系。实行分阶段进行实践教学、模块训练型课程模式,由基础向专业、专长最后到实践应用方面发展,专业技能的训练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始终。在此基础上,再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相互平行是指两套体系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两套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具备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目标。从实践教学最本质、最基础的要素出发,任何实践教学体系都会包括教师、课程与学生这三个因素,离开了这三个要素便不能称其为实践教学。从广义的概念来说,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条件支撑体系所构成的整体,在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运行中,各个亚体系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体现各自的功能,又要相互协调和配合,以实现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
二、机电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1.划分小组。小组人数以3~6人为宜,推选组长。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教师必须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如对学生的思想表现、各科的入学成绩、家庭背景、性格爱好等都应心中有数。一般采用互补方式,如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既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又有利于促进优等生的灵活变通;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相搭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相搭配,在各自发挥其优势的情况下,相互学习,使认知风格相互强化。
2.确定内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完成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入任务中,使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以便确定相应的任务。
3.布置任务。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教师要向学生具体详细地讲清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认清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后,如果觉得对此力所能及,便自然愿意去完成。
4.学生实施。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后,教师不能采取“放鸭式”的管理原则。教学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师,教学的指挥、调度仍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特别是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一阶段,教师是“学习伙伴”“导航者”,学生在亲切友好、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知识、技能的意义构建。
【关键词】高职;项目化;实训教材;研究
0 前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环节要求以工学交替、产学结合与项目导向为标准,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与知识的实用技能型、职业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实训课程教学正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应用的主要环节,而实训教材是保证实训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技能水平与职业素质。而目前我国高职实训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实训教材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充分体现出行业的发展水平,且各学科相互独立,不注重知识的衔接与融合。因此,以专业发展与执业需求为前提,根据学院的实训设备与环境,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技能鉴定的双重要求,结合学院多年来积累的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开发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高职技能型项目化实训教材十分迫切。
1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教材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实训教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实训教材层次不高,内容简单,且结构不合理
现有的实训教材以强调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点或单项技能为主,没有把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很好的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没有真正意义上纳入生产过程教学。职业院校实训教学应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而建设,但现有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教材有的采用中职实训教材或设备说明书,或课任老师自编实训指导书,近几年虽有开发一些“项目化教材”,但其内容大多是本科教材经过删减编制而成,没有实质性的针对高职培养目标去编制,在结构上及层次上都无法满足高职教学目标的要求。有些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重复现象严重,知识滞后,达不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的需求。
1.2 专业各门课程衔接与融合不合理
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用教材,各类课程没有很好的整合与协调,知识点重复现象严重,比如公差与配合知识点,在机械制图、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中都有大幅度讲解,造成知识的重复。同时各门课程独立开发,实训教材只针对单门课程,没有兼顾其他课程,没有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训体系合理的衔接与融合,使得实训教学不能满足岗位职业要求。
1.3 实训教材地域特色不明显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出口为地方产业,不同的地域因自然、人文资源及地理位置的不同专业发展也不尽相同,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有着较大的差异,高校的教学,尤其是实训教学环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而现有的实训教材无法满足这种要求。
1.4 实训教材针对性不强
教育部要求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而现有高职实训
教材并没有和理论教材放在同等地位,实训内容不能满足机电一体化岗位群的需求,教材体系结构框架相对固定,教材开发没有与相关技能鉴定相衔接。
2 高职实训教材改革的措施
针对实训教材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我们对实训教材的编写做了如下改革措施。
2.1 采用项目化导向―任务驱动模式
高职实训应注重工学结合,实训教材中项目与任务的编制应以综合应用知识与技能来分析和处理工作岗位实际问题。以项目化导向―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即将整个实训环节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再分解为具体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个任务都将理论知识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完成预定的目标。通过每一个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需技能。项目化实训教材在开发过程中,应深入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实际工作岗位对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的需要,按岗位需要设计实训内容,实训内容应具有先进性、实践性及综合性等特点。同时,应关注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新技术,将行业相关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到实训教材内容中,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对知识与技能合理设计,保证整体效果,以开拓实训教材视野。
2.2 专业相关各门课程应合理整合,建立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
高职项目化实训教材的建设不仅要遵循一般教材的建设规律,同时应立足自身的特点。项目化实训教材开发过程中应根据专业教学总体目标整合相关学科内容,突出重点内容,处理好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保证各门课程相互搭接,互相补充,循序渐进,确保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步和谐提高。这就要求专业科任教师要紧密协作,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应与行业专家进行沟通,逐步建立吴女士的实训课程体系。
2.3 以技能为主,凸显区域高职教学特色
高职项目化实训教材应紧扣培养目标,充分体现高职教学特色,以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为技能教学服务。实训内容虽然与理论知识有紧密的联系,但其需具有独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材的编写应与校内外实训条件相协调,实训内容要与实训设备及环境相一致,不仅要考虑教师指导方便,同时要便于实际操作。实训环节既要相对独立,又需与本专业其他课程互为体系。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区域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交流,在教材编写内容上反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区域相关经济技术发展相协调。
2.4 教材开发应与相关技能鉴定衔接
目前,多数用人单位以毕业生是否获得专业技能鉴定证书来衡量其是否具备相应的工作技能,促使高职实训教材应以职业性为标准,其内容应反映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技能知识为主,理论性内容为辅,要能够体现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训环节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应与相关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相衔接。实训教程的开发要把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职业技能。
3 结语
高职院校的发展取决于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训教学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整体职业技能的提高至关重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实训教材作为高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要载体,教材的质量水平和内容形式关系到专业培养方案是否能够落实,是否能够与先进的制造技术与教育理念相协调。项目化实训教材把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整合成完整的实际应用体系,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近几年对项目化实训教材的改革与建设研究,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已编写并应用两门项目化实训教材,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课堂操作性反应,项目化实训教材在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创业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项目化实训教材需不断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对高职学生日新月异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利斌,骆永纪.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2]周谨.高职教育实训教材现状与教材开发刍议[J].高职论丛,2008(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实训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55-01
《机电一体化组装与调试》这门课是机电专业的主修课程,它主要是在亚龙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上,完成具有一定生产功能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任务,并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从2007年起,教育部每年都举办了全国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竞赛,来促进老师和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在平时的技能大赛训练中,学生选手经过了大量训练,在组装机电一体化设备、连接电路与气路时动作规范、操作熟练,编写程序时思维严谨敏捷。但是在技能大赛中学生是有分工的,其中一个学生负责机械装配,另外一个学生负责编程和调试,老师也可以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一对一指导,总体训练效果较好。而对于整个一个班大概有40人,而我们的实训台只有9台,如果按正常的分工,那实训设备远远不够。而且每两个人在配合的过程出现问题会相互推托,如何在实训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又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组装与调试这两项技能就成了机电一体化组装与调试教学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决以下问题,我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明确学生现状,找准学生的需求
要根据班上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找出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困难所在,提出解决的方法。而且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给予不同的任务,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实训过程中有事干,并且能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
2.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加强实训教学
这门课程主要采取项目式教学,每个项目按施工任务,施工前准备,实施任务进行。施工前的准备主要是学生们对项目描述的理解和设备图样的识读,我们主要采用了PPT和微课教学,例如在项目一送料机构的组装与调试这一项目中,如果直接让老师或学生直接阅读项目描述的这一部分内容并让学生总结,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很枯燥,而没有兴趣,所以老师可以提前录好送料机构工作过程的小视频和采集相应的图片来制作PPT,这样既能能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又节省出了许多时间,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每一个工作任务中,要整合专业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做什么、学什么”,进而让学生们学习有用、够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培养“小老师”带动其他学生
在《机电一体化组装与调试》实训课教学中,实训设备远不能满足两个人一台实训设备的要求,而且在每次实训课只有一个指导老师,每个项目的组装与调试系统性强,每出现一个小问题就可能涉及到机械装配、电路连接、气路连接、程序以及变频器的参数设置等,需要要一级一级来查找,这样一个小的故障可能就要耗费很多时间,导致其他组在出现问题而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白白的浪费了时间。所以培养了一小部分资质较好并且愿意先学的学生,能够具备独立的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就能在每次实训课上充当每组的小组长和老师"小帮手"。在每节实训课前,指导教师总体分配教学任务,强调实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由小组长对自各的组员进行分工,组内每个成员任务必须要分工明确并均等,并把每个同学的分工在一张纸上,最后老师依据学生具体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分。每次所得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总评成绩,占成绩的20%。因为最后指导成绩会计入期末成绩中,并且学生们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任务,学生实训时的积极性和平时相比大大提高,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并能有一个好的成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实训过程中偷看手机,胡乱跑无所事事的现象明显减少几乎消失。
4.规范有序的组织学生进行训练
有规范、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训练,是我们职业学校实训的根本目的。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规范、有序地学习和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一般功能到特殊功能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项目和规划工作任务,这样更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特点。因此,按简单装的皮带输送机拆装到由圆盘、机械手和皮带输送机的组装,单一部件的单一功能到组合部件的多种功能的顺序,将一个个工作任务呈现在教材中,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向全面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