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工程就业方向

农业工程就业方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0 14:58: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工程就业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工程就业方向

第1篇

关键词:农业工程;研究生;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00-02

一、引言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国家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具有北方的大农业特色,对现代化的大农业机械有着巨大的需求,因此对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也有更强的要求。根据美国MSN的careerbuilder网站列出的美国未来十大工程师职业中,农业工程师被列为最被看好的职业之一,农业工程师的年薪位列十大工程师职业第四。在我国,根据《金陵晚报》2004年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也是人才需求量较大的100个专业之一。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卓越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为农业工程事业提供优秀的高端人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研究适合北方寒地的现代化农机装备提供人才保障。近几年,伴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和实施,高水平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已经初见成效,然而与之配套的卓越研究生培养计划尚未广泛开展。因此,如何提高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完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体系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农业工程技术居世界前列的某国研究生培养体系与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诸多方面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体系的改革之路,为完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中外研究生培养的差异

首先,在某国,由于各大学对研究生的招生和录取都拥有高度自,自主组织考试,自主命题,自主决定最后录取。所以这样的制度保证了某国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和办学特色,合理确定选拔标准和招生人数。而在我国,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自主招生。其次,某国的本科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可以进入导师的研究室进行实习和研究,非常有利于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自己,确定自己的未来,是就业还是继续进行研究生学习。而我国研究生都是考上研究生以后才进入导师实验室学习和工作,为了获得最后学位,不管适合不适合都得坚持学习,如果实验室不适合,往往束缚了学生的兴趣和研究,学生和导师都很无奈。另外,由于经费获得方式不同,某国的研究生往往有很多机会参加学术交流和国际交流,并且每个研究室都有团队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而国内农业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大多是研究生直接面对导师,导师如果很繁忙,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就会影响学生下一步的工作,往往使研究不能很好继续。最后由于某国数字信息化比较发达,很多事务和学习可以在网上完成,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三、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改革措施

1.招生录取工作改革。取消现有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接触教育和行政的捆绑,放权高校,各招生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招生人数。选拔的中心思想是侧重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以及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科研潜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加强平日知识的积累和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现在的考前突击和应试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本校作为继续深造的高校,这样可以提前熟悉研究室和导师,大大提前进入研究状态的时间,研究生的学制也不必是现在多数高校执行的3年制,2年研究生培养以及本科在研究室的前期培养已经完全可以。学生在大三下学期以及大四上学期的考研备考时间也被省去了,减轻了考研压力,解放了学生的时间,更多的时间可以用于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以及学术研究。与考研相应的各大考研机构也随着考研制度的改革烟消云散了。

2.培养目标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工程类的研究生培养除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勤奋进取的工作精神。掌握农业生物学、机械学、自动化技术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具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与使用评价的基本知识之外,至少还要掌握一门外语,能进行简单英语交流,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备一定程度的写作与翻译能力。还必须要了解本专业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具有机械化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控制装备的科研、开发、运用评价、营销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具有基本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成为农业系统等领域从事研究与规划设计、装备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教学管理方法改革。教学管理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着手建立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构了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价三者结合,互相推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①全面教学工作检查。每学期进行一次中期教学工作检查,了解和把握教学活动的进程,监督和指导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以使教学活动产生预期的结果。教学检查采取学院检查和系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内容主要是选择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风气,教学配套管理工作的运行情况等。根据每一学期教学工作的具体情况,每一次的教学检查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检查的途径主要有通过系汇报、听课,召开教师或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在教学上,教师均有完整的讲稿、教案、讲义、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学院和系里不定期进行检查和抽查。②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定期进行评教、评学,开展听课活动,召开师生教学座谈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抽查学生作业和试卷,对测验和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及早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扬长避短,发扬先进,总结经验,在学生培养过程起着监督和促进作用,以保证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运行。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不定期到课堂听课,了解师生的教学情况。③领导听课。院系教研室领导每学期至少听课5次,不定期检查授课情况,了解师生的教学情况。④建立年轻教师培养制度。指导教师带新教师,主要是学习指导教师的教风、学风、作风,指导教师要定期考核新教师;同时新教师要听指导教师的讲课情况,掌握讲课的技巧、方法和驾驭课堂的能力。⑤解放导师繁杂事务,注重导师的继续培养。解放导师的繁杂事务,以便可以潜心进行科学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而此项工作的前提是研究项目申报和职称评定合理化、规范化、简洁化。这些方面的改革将会对导师的工作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导师的在职培养首先采用国际院校交流项目、学术会议参与等多种渠道让导师在学术上进行继续深造,保持所在领域学术上先进性,其次要对导师的管理水平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培养,可以采用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各导师互动交流等形式。最后,建立相应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规范和要求导师知识结构和学术上的创新。⑥加强学术交流。在经费允许的范围内,应当特别加强研究生对国内学术会议的参与,国际会议也要尽力支持,对于语言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都有重大的意义。

4.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首先转变培养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型综合人才为目的,研究项目只是培养的载体,导师只是培养过程中的领路人。在强调导师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其次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要加强基本理论培养,同时更加注重讲授学科领域的前沿科学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上课的形式也要多样化,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舞台,也是为学生提供表达思想和锻炼能力的舞台,使课堂成为讨论的会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总结。考核方式上,摒弃现在应试考试的方式,采用阶段性总结报告以及学术前沿课题的研究报告等形式,尽力挖掘学生独立思考、推陈出新的潜能。再次,以最近发行的英文期刊为主,研究生一个学期至少进行2次发表演讲,以PPT展示的形式,向导师和研究室的其他人员进行讲解,附带有学生和导师的提问,由导师进行总结和指导分析。最后,引入多导师制度,定期开研讨会,加强师生交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确定导师团队,最少应该有2名导师,以便学生吸取不同导师的精华,并弥补导师外出时,研究生无人指导的空白。定期召开以研究室为单位的研讨会,副担当导师也同时参加,给予指导和建议。形成制度,加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避免学生一个学期只见到导师几次的状况。

5.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军事训练、体育选课、金工实习、金属工艺生产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拖拉机驾驶实习、测量实习、新能源工程实习、毕业实习等。这其中有农业工程类学生所必修的实践教学,如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驾驶实习等。也有专门针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新能源工程实习。这些实习实践都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自身能力。开设专业实践环节,目的是要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知识特点,增强感性认识,实践操作,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让学生深入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将所学过的知识与实际相比较,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同时为就业奠定基础。

总之,我国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需要把握农业工程领域的需求和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围绕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涵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内容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钱东平,等.关于农业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法的思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31-133.

[2]孟亮.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11:75-77.

[3]李阿利.研究生导师有效激励机制的系统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0):24-28.

[4]顾海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60-61.

[5]解丹.中日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4(2):142-146.

[6]安路萍,张喜梅,杨戬.中日硕士研究生导师制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冶金教育,2008(5):83-84.

[7]马安伟,杨国权,于彩虹,张喜梅.日本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4.(5).

[8]刘长庚,汪秀玲.中日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J].教育论坛,2007,(18).

第2篇

1 问题的提出    

亚当·斯密把分工看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自然法则”,但认为最能够适用分工的是工业。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与劳动过程具有某种分离性,容易导致分工的中断,分工程度低使农业产业链短且窄,无法像工业一样实现专业化生产,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就不能像工业一样得到快速提升,从而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者的收益,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农业具有弱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发展的本质和生命是通过强化分工延伸农业产业链。产业链分工的深度和广度,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农业也是如此。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发展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突破其生产过程中断对分工的制约,实现按照工业的方式进行生产,这就是学者们正在探索的工程化农业。    

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工程化农业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程化农业是指以现代农业科技体系为手段,以工程体系为依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其核心是农业科技进步;狭义的工程化农业是把农业当作工商企业那样的产业来对待[s7,因此衍生出“工厂化农业”的概念。学者通过对我国工程化农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发现,由于管理机制创新不足等原因,效益不高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由此,学者们在工程化农业基础上提出了高效农业的概念,认为高效农业是高效率农业和高效益农业,需要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实现高的经济收益。在这一过程中,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比如安徽的低碳高效农业、河北的节水高效农业等等。可见,工程农业是高效农业的实现手段,高效农业是工程农业的最终目标,我们由此提出工程化高效农业的概念,即以现代农业科技体系为依托,以农业规模化经营为基础,通过人工改善或控制农业生产要素条件,使农业生产在人工可控制的范围内进行,最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及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显然,工程化农业改变传统农业的弱质性,实现农业的高效益,是源于技术进步对农业分工的突破,使农业生产各环节发生蜕变,能够形成像工业一样的上下游关联、产品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完善的产业价值链条。那么,工程化高效农业下的农业产业链究竟是如何演化,进而突破传统农业弱质性的呢?本文将通过广西钦州玛氏火龙果产业基地的案例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传统农业突破产业链困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2 工程化高效农业下农业产业链的演化机制    

那么,工程化高效农业下的农业产业链演化机制是什么呢?分工是产业形成的条件,技术进步是产业分工的基础。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分工深化,最终导致产业经济秩序的形成,产业价值链得以确立。然而,任何产业价值的实现都需要以产品为载体经由市场完成使用价值向价值的转变。因此,我们提取“技术、分工、市场”三个要素,按照“技术一分工一市场”的路径对工程化高效农业下的农业产业链演化机制进行音}J析。    

首先,工程化农业中大量农业生物技术和深加工技术等产品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是以纵向分解为基础的,纵向分解是指将价值链上的某些环节分离出去,由市场上独立的专业组织来负责该环节的经营。但是,这些环节得以分离的前提是实现技术上独立并形成可分的生产工序。农产品消费品是农业产业链纵向环节的终点,初期的农业产业链往往以初级农产品为最终消费品,市场范围狭窄。扩大市场范围最直接的方式是开拓新市场。因此,通过运用农业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运用,增加农产品消费品的种类,才能达到开拓新市场实现范围经济的目的。正是这些产品技术的运用,增强了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技术可分性,通过增加技术关联环节促进产业链的纵向分工深化,形成完整的纵向农业产业链。    

其次,工程化农业中大量运用农业工程技术作为辅助,为农业产业链各节点实现跨产业链的横向拓展提供了条件。产业链的横向拓展表现为不同的产业链相互联系并融合共生。纵向产业链条的发展成熟必然带来节点企业数量增加,竞争加剧。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可以拓展巨大的利润空间。然而,产业之间的融合需要以技术进步为条件,技术革新使得不同的产业链之间具有业务关联性的技术基础,并开发出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或产品,从而提供与其他产业出现技术交叉的机会,为不同产业融合提供了可能。随着农业工程化发展的提速,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产业链各个节点的经营组织的生产效率。以工程技术为桥梁,越来越多的其他产业参与到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分工当中来,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横向拓展。    

最后,工程技术广泛运用于农业,促使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不断走向标准化,为农业产业链模块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农业产业链的“子产业链”分离过程中,为了保证“子产业链”分离“母体”之后具有足够的生存能力和获利空间,“子产业链”内部不断寻求技术突破,形成价值功能模块。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模块的链接需要有显性规则,也就是说,模块需要标准化,对本是极具差异化的农业生产来说,这种标准化需要高度依赖于技术。工程化高效农业下,各个农业价值模块通过农业工程与生物技术的共享与整合,设计吻合各个产业链的界面规则,实现不同产业链之间以价值模块为基础的交叉链接,最终形成网络状的农业产业链,使农业产业摆脱弱质性陷阱,成为高效产业。    

综上所述,工程化高效农业下的农业产业链演化机制可表达为:为了改变传统农业的弱质性,在迁回生产方式下,工程化产品技术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纵向分工,形成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工程化技术的辅助下,农业产业链摆脱单一产业链的限制,实现与其他产业链的横向链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益;在工程化技术作用下,产业链节点生产的标准化推动子产业链朝着模块化方向演进,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形成具有独立价值功能的模块,获取产业融合带来的市场空间与收益(如图s所示)。

3 工程化高效农业对农业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设计;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60-02

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始建于1965年4月,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拥有“农业工程”一级博士点;“农业工程”和“水利工程”一级硕士点;“农业水土工程”和“水工结构工程”二级硕士点;下设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

就业方向:可以从事农业水利、水资源、水环境、水保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毕业设计是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学生在毕业前最后的学习和培训阶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深化和拓宽,是对学生整体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1],是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培养具备农业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农业水利、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等部门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实验研究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毕业设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毕业设计时间紧任务重

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四学年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正是忙于找合适工作的关键时期。因此,参加各种招聘会和单位面试会花去同学们的较多时间。另外,一些考研的学生要到被录取的学校复试。因此,真正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少于教学计划安排的时间。毕业设计教学计划安排的时间一般是十二周,要完成一个好的毕业设计成果,需要学生们查阅大量资料、计算大量数据和绘制十几张成果图纸,工作量较大,要想在有效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们的压力就会很重。

(二)对毕业设计的设计思路不清楚

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培养的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不管学生将来是做技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在专业上都会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然而,学生在选择毕业设计选题后往往没有一个清晰的设计思路,不知如何思考,不知从何下手,不会设计技术路线,对设计对象、设计内容、主要设计方法感到茫然,不知如何进行下去。

(三)创新能力不强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选题上没有创新。指导教师的选题大部分多年不变,或选题略作改变,内容和要求没有本质改变。另一方面: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学习了专业知识,也完成了许多阶段性的课程设计,为完成毕业设计做好了专业准备,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不能把各知识点有机结合,缺乏创新能力。

(四)学能力差

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首先要根据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布置的任务和要求,查阅适当的文献和资料。查阅文献和资料的方式,如图书馆,新华书店,上网,但学生使用这些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往往是把指导教师当作他们的“资料库”,可以通过专业书籍和相关信息的访问解决的问题,他们也要指导教师解决。比如,水电站厂房毕业设计中一些新疆当地的雪荷载系数、一些屋盖的设计数据,很多手册上都有,但是学生不会找,即使教师提供了相关的手册,也不会在上面寻找适合自己选题的合适的数据。

二、解决对策

(一)定期检查,落到实处

为了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本院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在第二周安排了开题报告检查、第六周中期检查和第十周毕业设计预答辩检查。开题报告的检查除了指导教师的批阅外,督导专家还要进行批阅,给出分数。中期检查由督导专家根据学生的设计进度和出勤等质量控制指标给学生评分,及时反馈,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内容。第十周毕业设计预答辩检查是全面检查毕业设计整个过程。检查不流于形式,扎实到位,督促教师和毕业生在有效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设计。

(二)重视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毕业设计开始时,指导老师就要非常重视开题报告的撰写,促使同学们查资料,把毕业设计的设计思路搞清楚,为主动思维、创新设计做好准备。

第4篇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综合效益评价的内涵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综合效益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综合,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上的协调统一;力求做到经济上有效、生态上平衡、社会上可行[[参考文献:

张正峰,陈百明.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2)]]。

经济效益是衡量项目投资与收益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投入和产出的分析,检验挂钩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对当地经济的所做的贡献,是对可能实现的经济目标和实效性的预测分析。

社会效益是用来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考察挂钩的实施对当地居民社会生活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及所带来的社会效应。

生态效益是判断土地利用生态合理性的重要指标,衡量项目实施后对当地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和改善程度。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综合效益评价的意义

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效益评价体系,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评价工作,既是强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工作与提高挂钩实施成效的迫切需要,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有效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效益评价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总结挂钩试点项目成与败的经验,有利于提高决策水平,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2)有利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土地复垦潜力和综合效益的预评价,促进项目效益的最大化,提高项目监管水平。

3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国内关于挂钩项目效益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少;研究主要集中在挂钩政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方面。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二版):37-92,224-250]],土地整理复垦效益评价的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成果应用方向也已基本明确[[ 刘向东,陈溪涛,郭毛选.我国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一种土地整理复垦的方式,在理论和方法上有很多土地整理复垦项目效益评价的成果可以借鉴。[[ 李岩,赵庚星,王瑷玲.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6,10],[ 陈薇,陈琪瑶.土地整理效益分析评价的实证研究[J].资源调查与评价,2007,24(4)],[ 吴莹,金晓斌,周寅康.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7,9]]

3.1评价指标选取

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自身的特色和试点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其内在的驱动因素以及挂钩实施前后试点地区社会经济等相关的变化,本着易定量、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在数据与资料可获得的前提下,充分结合长期从事土地整理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构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1:

表3-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指标层 指标内涵 单位

经济指标 项目单位面积投资C1 项目总投资/项目区总面积 元/亩

农民年纯收入增加率C2 挂钩后农民年纯收入增量之和/挂钩前农民年纯收入 %

静态投资收益率C3 项目年新增收益/项目总投资 %

社会指标 新增耕地率C4 新增耕地面积/拆旧区面积 %

居民支持率C5 项目区支持项目人口数/项目区总人口数 %

单位投资就业人数C6 新增就业人数/项目总投资 人/万元

居民点基础设施配套率C7 基础设施配套的居民点面积/项目区居民点总面积 %

生态指标 绿色植被覆盖率C8 (林地面积+草地面积+农作物面积)/项目区总面积 %

灌溉保证率C9 项目区可保证灌溉的耕地面积/项目区耕地面积 %

景观破碎度C10 景观的斑块数/景观的总面积 ――

评价指标的描述与说明:

(1)经济效益指标:

①项目单位面积投资C1:

在进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方案比较时,在确保完成项目预期的前提下,项目单位面积投资越少,其方案就越优,就越有利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开展。

②农民年纯收入增加率C2:

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效益不仅要体现在耕地面积增加和质量提高上,其最终目的是要农民增产增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③静态投资收益率C3:

静态投资收益率是反映项目投入产出比的一个静态指标,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静态投资收益率越高,说明挂钩项目获得的收益越大,经济效益也就越好。

(2)社会效益指标:

④新增耕地率C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新增耕地数量是考察挂钩的可行性的一项重要依据,也是反映挂钩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影响程度的指标,新增耕地率越高,挂钩产生的社会效益越大。

⑤居民支持率C5:

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项目区选点布局要实行听证、论证,充分吸收当地农民和社会各界意见,调动和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居民的支持率越高,挂钩项目的社会效益就越高。

⑥单位投资就业人数C6: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将会对农民就业问题产生较大的影响,具体可以通过单位投资就业人数来对挂钩项目的就业效果来衡量,单位投资就业人数越多,就业效果就越好。

⑦居民点基础设施配套率C7:

居民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效果的好坏。居民点基础设施配套率越高,挂钩项目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就越好。

(3)生态效益指标

⑧绿色植被覆盖率C8: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施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理建设,有利于减少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增量需求和提高农村土地的植被覆盖面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⑨灌溉保证率C9:

保证耕地的灌溉水平,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挂钩项目通过对拆旧区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提高农业灌溉质量和灌溉水利用率。

⑩景观破碎度C10: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景观格局的优化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景观破碎度是对景观被分割破碎的程度和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描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挂钩项目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理建设可以有效的改善区域景观破碎化的现象,对项目区生态功能的保护与恢复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2指标权重的确定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综合效益评价是一个复杂系统,并且各评价指标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能只采用直接赋值;所以就要求评价系统不但能够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效益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而且还能够反映各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综合效益。因此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的权重,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规划方法;其本质就是一种决策方式:首先将系统内的指标根据属性分为若干个子系统,然后将子系统内的各指标进行量化和归一化处理,建立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后得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 Selcuk S, Simpson N, Vakharia A. Integrated production/distribution planning in supply chains:An invited review[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9,115(2):219-236],[ 李岩,赵庚星,王瑷玲.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6,10]]。

3.3指标标准化

由于各评价指标的量纲和属性存在差异,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处理,对于“效益型”指标(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和“成本型”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的指标),采用以下公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效益型:/i=1,2,3...n; j=1,2,3...m;

成本型:/i=1,2,3...n; j=1,2,3...m;

其中:xij为第i行第j列指标实际值;为第j列指标的最小值;为第j列指标的最大值;Yij为xij标准化后的分值。

3.4分值计算

根据指标的标准化值及指标层对目标层的权重,计算目标层中各因素的分值,然后通过目标层中各因素的分值和相对总目标的权重,计算总目标分值。

其中:F为综合分值;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Yi为第i个指标的分值;n为指标的个数。

4 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指标体系要层次分明,选取的指标要容易量化。各评价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不但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挂钩项目实施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还要全面反映其对整理复垦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并能体现出挂钩项目未来的发展趋势。指标选取强调计算口径上可比性与统一性,充分考虑量化的难易程度,尽量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及相关规范标准。[[ 冯应斌,杨庆媛,张丽.西南丘陵区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乡镇经济,2008,(10):38-41],[ 杨洪蛟.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5]]

第5篇

涉电学科主要本科专业均设在《目录》中工学门类下,涉及能源动力类、电气类、土木类、水利类、核工程类和农业工程类六个专业类。能源动力类下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一种基本专业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一种特设专业;电气类下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一种基本专业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及“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两种特设专业;土木类、水利类、核工程类、农业工程类下设的涉电基本专业分别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水利水电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农业电气化”(见下表)。

下面,就将国内高校涉电学科主要本科专业概况依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逐一进行介绍。涉及到相关高校的名单部分一般以学校的自然地理布局依次罗列,排名不分先后。

能源与动力工程

专业解读

在1998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能源动力类下设专业为“热能与动力工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颁布后,各高校在招生专业名称上进行了调整,即将原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本专业是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发展前景广阔。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既掌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技能,又具备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所需要的经济管理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电力行业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的高级人才。目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已经从面向传统火力发电,拓展出一些新的专业方向。现本专业的专业方向包括:热能动力、集控运行、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核能发电、风力发电等。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热力发电厂、泵与风机、自动控制理论、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以及各专业方向的专业课。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广,适应能力强。就业方向:⑴大型现代化电力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⑵各级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能源、动力方面的节能、规划、建设、运营、咨询和监管等工作;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能源与动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教学、管理等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工程公司、大中专院校和研究院(所)、咨询与技术服务类公司、火力发电厂、大型核电站、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风力发电厂等。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高校共有188所,其中“985工程”高校23所,“211工程”高校29所。

“985工程”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11工程”高校: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太原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武汉理工大学、贵州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学、青海大学、新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解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12年将原有的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改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能源动力类下的特设专业。本培养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能源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

主要课程

本专业课程组除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群外,还有风能与动力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能源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风力发电原理等专业平台课群;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场等专业选修课群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根据能源类型的不同为划分为不同的方向,主要有生物质能方向(生物质发电与生物燃料等新能源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制造以及新工艺的应用技术等),风力发电方向(风力发电机组与风电场的设计、制造、建设、运行、试验研究、项目投资与管理)、太阳能光伏发电方向(面向太阳能电池设计、制造,光伏电站设计、运行与控制)等等。在就业方向上,生物质能方向主要在大型现代化电力及能源企业、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能源与环保企业从事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在各级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新能源电力、节能等方面的规划、建设、运营、咨询和监管等工作以及在与新能源相关的科研、教学等企事业单位工作;风力发电方向可在电网公司、五大发电公司、能源企业、研究所、设计院、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风电场等单位从事风电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风电机组设计、制造与研究,风力发电技术项目开发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技术咨询与管理工作以及在其他相关领域从事专门技术工作。太阳能光伏发电方向可在研究所、设计院、大型电力企业、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及太阳能电站等单位从事太阳能发电系统设计、规划、制造、施工及运行管理,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产业的技术与管理,太阳能发电技术项目开发等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开设院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约有30所,其中“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程”高校8所。

“985工程”高校:东北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211工程”高校:河海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贵州大学、新疆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解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包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与自动远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城市供用电技术、高电压及信息技术、电力市场6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电气工程理论基础,掌握电力系统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熟悉电力工业的科学技术与发展,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相关的生产制造、工程设计、系统运行、系统分析、技术开发、教育科研、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特色鲜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计算机语言及应用、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路、电机学、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科研开发部门、发电厂以及与电力生产密切相关的设备制造企业从事相关的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约有480所,其中“985工程”高校24所,“211工程”高校39所。

“985工程”高校: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

“211工程”高校: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郑州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贵州大学、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海南大学、长安大学、青海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专业解读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是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进行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的急需专业,为电气类下的特设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精神,掌握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电力系统通信技术,掌握电力系统生产、运行的规律和特点,并对智能电网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有一定认识,可以在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电力系统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语言及应用、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路、电机学、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通信原理、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传感器与检测、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科研设计、高等院校、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主要有:

华北电力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长春工程学院等。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专业解读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工业企业运动控制、过程控制、供电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维护、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电路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理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液压与气动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现代企业特别是外企的生产和管理的自动控制、电气设备的系统控制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科研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主要有:

上海海事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北大学等。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专业解读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属于工学大类,土建类。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对数字化城市、绿色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是大势所趋,而建筑智能化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朝阳产业,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工技术、控制理论等基础理论,学习计算机网络与综合布线、楼宇自动化及建筑电气的理论和技术,学生受到现代电气自动化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楼宇自动化系统和建筑电气系统的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有: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建筑制图与识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应用电机技术、电气CAD、制冷与空调技术、楼宇给排水、楼宇综合自动化、电梯技术等。实践课程内容包括:认识实习、电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科研、设计、施工等部门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开发、运行、管理、维修等工作。如:⑴建筑电气专业强弱电设计、施工、监理;⑵智能建筑系统的开发、安装、调试和维护;⑶建筑设备的研发、安装、调试、维护;⑷电子设备的研究、开发与维护;⑸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研发。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有28所: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建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盐城工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湖南文理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扬州大学、南京工程学院、长春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南通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华东交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湘潭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华北科技学院、三江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河南城建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

专业解读

水电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水利水电事业也在突飞猛进,具有广阔的前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既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具备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能够从事水利水电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科研、管理、教育等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计算机应用、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学、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水利工程经济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电站建筑物、建设项目评估和管理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水利、水电领域的规划院、勘测设计院、工程局、水电开发公司、工程单位及相关企业从事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在有关部委、省、市的水利水电管理部门、电力集团公司、流域机构、水电站、水库等从事水利水电管理工作;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从事水利水电方面的科研、教学等工作;也可在土木建筑及其他行业从事相关工作。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共78所,其中“985工程”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17所。

“985工程”高校: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11工程”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福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海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

核工程与核技术

专业解读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根据我国核电事业广阔发展前景和对人才的巨大需求而设置的新专业。其目标是培养核电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热工基础、计算机应用、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检测技术、热工过程自动化、计算机控制、可靠性工程、汽轮机原理及运行、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核反应堆热工分析、核反应堆控制和仪表、核电厂辐射测量与防护、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核电厂系统与运行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核电厂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也能胜任核电工程项目的设计、科研和管理工作及其它能源动力领域的专门技术工作。主要有:⑴核电厂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及技术支持工作;⑵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⑶核工程设计院和研究院的设计和科研工作;⑷核电工程公司的技术咨询与管理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五大电力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电工程建设公司、核电设备制造企业、核工程设计院、核工程与核技术研究院所等。

开设院校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共28所,其中“985工程”高校11所,“211”院校2所。

“985工程”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211工程”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农业电气化

专业解读

“农业电气化”专业学生主要具备电力、电子与控制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农村(地方)电力系统及农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有关的工程设计、科研开发及实验调试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电路学、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电力工程、供电技术、用电技术、电网规划、配电网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与控制技术、电力经营管理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地方电力系统和大型企业供电系统从事有关的科研、设计、建设、运行、供电及用电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开设院校

第6篇

关键词:卓越农林人才;校外实习基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35-02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于2013年正式启动,这是因为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函[2013]14号)。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三类高素质农林人才。培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为指向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以服务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为指向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和以产业发展和技术服务为指向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是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1]。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以在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或者在各级人民政府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为主,但2000年后我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发生了转变,目前主要是在各类农业企业从事技术推广、农产品经营和生产管理等工作[2]。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对毕业生的技能需求逐渐由单一的理论型、单一的技术型逐渐转向管理与生产、技术与市场兼备型的人才,因此学生的知识不仅来源于校内课堂,更产生于校外的实践锻炼中。所以,针对卓越农林人才的产学研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意义

1.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实习的教学质量直接受实习基地条件和设施的影响。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在企业现场为学生讲解农业生产原理和如何使用仪器设备。这样,学生在生产前线了解了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理解,真正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过程,反过来,实践教学又增强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2.夯实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49万人,在这样庞大的就业群体中,高校的热点问题就是就业难。要想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高校毕业生的内在条件是素质高和专业技能强,教学实习基地为企业选拔优秀毕业生创造了外在条件。首先,用人单位在实习结束后会选用在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这样扩大了学生的就业岗位范围[6]。其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针对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重新确定学习重点,这样可以避免本科生盲目就业。第三,高校根据实习反馈能够加强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实习基地以上几方面的重要作用势必会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提高指导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除了讲授理论知识,还要解决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为此,高校教师有必要推动企业的发展,及时发现企业的薄弱环节,利用高校雄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与企业协同钻研,真正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校企合作即能提升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也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高等农业院校校外实习基地的现状

当前农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培养解决实际生产和技术问题的农林高层次人才,这也是当代高等农业教育的使命[3]。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是提升农林学科、农林行业科技人才群体素质。在实践要求上,强调要采取产学研、农科教合作培养的方式,其核心在于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种开放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4]。就目前农业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来看,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校外实习基地规模小。目前,校外实习基地多数都是通过教师私人关系联系的,总体来看,存在实习基地规模过小的弊端。人才培养的方向已经由“单一型”转向“复合型”,尤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农业科研领域输送高级专业人才,更需要在培养过程中锻炼学生见多识广的能力。为此,小型的实习基地不适合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需要与大型的实习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只有这样,卓越农林人才才能接触到大型仪器设备,也能在大型实习基地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理念。

2.实习经费不足。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这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瓶颈。实习经费不足,无法保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向“复合型”的方向发展。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很多实验试剂昂贵,大型仪器测试费用高,本科生动手操作能力差,导致很多学生做一个实验需要重复几次才能得到有效的数据,这样也增加了实验成本。另外,经费投入不足也会影响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合作的稳定性。所以,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同时,高校也应做好财政方面专款专用的战略准备。

3.指导教师缺乏实习经验。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虽然学历高,但是缺乏实习经验。在实习过程中,如果指导教师能珍惜机会,与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特别是经验丰富的农艺师傅多接触和交流,实际参与田间试验的设计、种植、生育期调查、收获等环节,这样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农业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年轻教师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3]。

三、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服务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的,因此应根据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选择校外实际基地。目前我国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可分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两类。

1.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实习基地。对于拔尖创新型卓越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发展现代农业输送高端人才,引导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的发展方向,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学生装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选择的实习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参与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的机会,这类实习基地主要选择对象为中国科学院系统、中国农科院系统、中国林科院系统、省地级农科院、省地级林科院所属的科研院所。

2.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实习基地。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的基地必须为学生提供参与农业科研生产实践、项目管理、园区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市场经营等活动的机会,能够满足这些功能的实习基地选择对象包括各级政府、省县级农业局、林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园区等涉农事业单位、地市级职业教育院校、现代种业、农化等涉农企业。

四、稳固实习基地建设的路径

1.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校企之间为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履行规范的合作章程,因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涉及到资金的投入和相应的产值。学校和企业同时在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下遵守规范、公开的合作协议,这是保障双方权益的前提。只有双方认真按照合约来履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才能在任何条件下保证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既可以使校外实习基地科学化、规范化,也方便双方及时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5]。

2.校企互惠互利,提高实习质量。校企双方的联系机制能巩固双方的合作基础。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和提供技术支持,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平台,只有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以技术服务为支持、以校企双赢为取向”的合作模式[7]。在这种稳定的模式下,校外实习基地才能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提高实习质量的作用。

3.严抓技术服务,优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之所以和企业能够维持长期合作的关系,共同建设实习基地,是因为校企的共同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技术服务,将学校的师资力量与企业的资金、设备实现有机结合,真正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其转化为生产力。在这个大原则基础上,实现校企互惠互利、长久的优良合作关系,为建设双方适宜的校外实习基地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志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J].农业工程,2014,5(4):90-92.

[2]宁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29):85-86.

[3]张全国,何松林,宋安东,等.实施综合改革工程培养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13,(7):3-6.

[4]朱蕾,黄大乾,黄文勇,等.广东区域卓越农林人才协同培养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11:56-59.

[5]杨水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2006,(1):108-109.

第7篇

中职与高职衔接,把中等职业教育向高层次,高技能方向递进发展。这样的发展方向符合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虽然都为高素质技能型,但也是从地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职毕业生为了进一步得到发展,进一步走入高职学习。是符合我国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的。因此,中高职的科学衔接格外重要。但是当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为重要的原因有:1素质模块的课程不被重视,被弱化,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2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大量重复。浪费人力与物力的资源。学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技能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3教师队伍没有发掘中职学生的特点,统一按高职学生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缺乏特色,教师队伍不过硬。4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高中,所以中等职业院校升入高职院校学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做好中高职衔接的工作的对策

2.1做好专业的衔接工作

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更是如此。中高职业学院的专业方向是根据所在地区行业发展,企业岗位需求来设置的。是经过深入调研做出的。中职专业和高职专业的匹配度十分重要。而且高职的专业岗位设置不应该过于单一,应该具有拓展性,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相近中职学生更好的进入高职学习,并增强就业竞争力。

2.2中高职衔接要从课程体系衔接做起

课程体系要改革,要适合中职院校学生提升技能的学习目标。课程要注重创新,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和学习能力。要去除重复的课程。课程设置要灵活而且具备科学性。课程教学应该从简入繁,要从素质培养,到专业能力培养,再到能力拓展培养。在课程中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用实践、实习来熟悉岗位角色身份。提升岗位责任感。在特色设置的基础上,还有注重科学性。课程注重开设顺序,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联系要紧密,知识要从技能中分解而来。

2.3成绩评价体系衔接

中职的学生成绩,主要来源于教师给出的评价。但是进入高职后,要让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公平。要让学生获得的成绩更加能够获得企业的认可。所以要建立新的成绩评估体系。成绩的评价不决定于单纯的期末考核。要从平时表现、技能操作表现、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互评、企业评价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评定。让学生通过评价查缺补漏,找到不足,从而不断提升,改善学习状况。

2.4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

第8篇

关键词:设施园艺;存在问题;可持续发展

设施园艺(Facilities Hoticulture)是指在各种设施内进行园艺作物生产的方式。它是通过设施及环境调控,并充分利用设施空间和光、热、土等自然资源,使园艺作物处于最佳生长状态,以获取优质、高产和高效益的集约化生产方式;是集生物工程、农业工程和环境工程于一体的跨学科、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也是我国当前设施农业的主要形式。因为设施园艺是一种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生产方式,所以它在调整我国当前农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劳动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诸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因为设施园艺生产涉及多个学科和不同领域,所以它的持续健康发展还能起龙头带动作用,拉动建材、钢铁、薄膜、保温材料和环境控制设备等多个行业发展,从而拉动整个社会的经济

增长。

当前,我国设施园艺已进入蓬勃而稳定的发展时期,并向着较成熟的阶段迈进,主要表现为:设施园艺工程总体布局更加趋于合理;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有较明显的提高,设施类型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园艺设施的结构设计及建筑水平不断提高;设施园艺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专用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已初见成效;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当前我国园艺设施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从规模和数字上看已是世界设施园艺生产的第一大国。

1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已是世界设施园艺生产的第一大国,但是我们距设施园艺生产强国有一定距离,我国设施园艺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我国园艺设施面积虽居世界第一位,但整体设施简陋,科技含量低,智能化程度不高,环境可控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我国设施园艺生产在较大程度上还受制于气候环境,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配套技术,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②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技术及关键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力度有待加强,如专用品种的选育,栽培技术的专家系统及相关环境调控设施、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小型机械及产后加工、储运设备等的研制,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③生产和经营规模小,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特点还不强,国内无序竞争现象还很严重,而在国际市场上产品竞争力不强;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和经济全球化的矛盾日益突出。

④生产的规范化和产品的标准化体系不健全,质量检测体系严重滞后,产品的商品性和安全性程度不高,和国际市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使得我们的产品很难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这也是制约我国设施园艺产品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

⑤市场体系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还缺乏有效的技术咨询和服务机构,这也严重影响着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进程。

⑥生产者整体素质水平不高,管理和运营机制缺乏创新,信息滞后,市场应变能力低,因而竞争力还不强。

⑦生产成本高,产量增幅不大,质量水平不高,产品价格波动大,经济效益不高,特别是大型温室,投资大、运营费高、效益差、回报率不高。

⑧生产与经营的方式和种类单调,大型温室年利用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国设施园艺生产种类虽不断增多,但仍以蔬菜为主,且主要集中于瓜类、茄果类和部分绿叶菜类等蔬菜。温室特别是大型温室,北方冬季室温只能维持在12~13℃,有时甚至低于5℃,而夏季高达45~50℃,导致严冬和盛夏不能正常生产,温室年利用率低。

2 我国设施园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①建立相应机构,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重视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逐步使资源的配置趋于合理和优化,这是我国设施园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②建立专家队伍与技术咨询和服务机构,提高生产者素质,完善技术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推进我国设施园艺稳步健康发展的关键。

③加强生产规范和产品(包括设施产品和园艺产品)标准的制订,完善质量检测体系,使我国设施园艺生产由传统经验向量化指标发展。

④加强关键技术及关键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力度。要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同步进行,环境控制技术与作物生理研究紧密结合,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与自主创新相互协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

⑤加强设施园艺软科学和软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包括决策、管理、运行机制和模式,市场的培育和开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设施园艺与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效益评估方法等多方面内容的研究与开发;建立设施园艺生产中切实可行的各种专家系统(如栽培、病虫害治理等专家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

⑥把各种科技成果科学地集成、组装与配套,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把各种与设施园艺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⑦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我国国情和当地具体情况,走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设施园艺发展之路。把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设施园艺发展成败的检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