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0 14:58: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第1篇

摘要: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既受到年龄特点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培养路径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职业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职业院校教育的发展,同时能够在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发展。本文在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做出简要分析与阐述的基础上,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培养路径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叙述,首先,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喜忧参半。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水平整体有待提高,虽然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都具有积极向上且与学生角色相符的一面,但是同时落后思想、消极思想以及与学生角色不符的一面也客观存在;其次,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存在失衡现象。从荣誉感以及成就动机方面来看,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尽管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仍旧占据主导的地位,但是享乐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等也客观存在。同时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耐挫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独立性水平不高,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来看,职业院校大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竞争素质和人际关系素质,并且具有正确的竞争观念和人际交往观念,但是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一般,这是引起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虽然职业院校大学生普遍都认识到了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与自我培养方面却相对欠缺。从认知素质方面看,职业院校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感,然而其本身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仍旧有待提高。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来看,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结构失衡的现象,而事实上任何一个维度的却是都会影响大学生综合的素质水平,所以正是三个维度的和谐发展史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

1.构建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保障体系

构建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保障体系是确保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保障体系的构建中,职业院校有必要加大投入力度,在学校预算中设立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经费,这些经费的主要用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普查建档、专家咨询、设备添置以及师资培训等工作。在经济条件或者硬件设施允许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部门,其主要职责为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所需的设施、组织职业院校教师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相关培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普及、开发心理素质培养课程并指导课程设置。另外,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要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开展行为训练以及体验活动等来提高教育质量与效果。

同时有必要在学生宿舍楼设置心理咨询室,从而实现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向学生生活中的渗透,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职责包括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进行强化、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其工作的重点对象包括职业院校新生、应届毕业生、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贫困的学生等。

2.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以及内容作出明确

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身心潜能进行开发,并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完善。直接目标表现为对培养学生所具有的各种心理健康因素,并针对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与防治,从而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根本目标则是通过对学生心理潜能进行挖掘来健全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来看,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人格教育的健全。学生所具有的人格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质量以及人际关系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诸如责任感缺乏、以自我为中心、孤僻等都是人格有待健全的表现,所以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应当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个性特点做出客观认知,并有意识的对自身进行反省和训练,从而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活泼而开朗,并且具备正义感和同情心。

(2)适应能力教育。职业院校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对自我的接纳,对社会以及其他环境的适应,同时也有利于消除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苦恼。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学生对自身的人格做出完善,同时树立自信、自强、自尊的信念。尤其是针对自信心欠缺的学生,需要引导他们对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以及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进行认知,让学生全面认识到职业院校的优势与特色。另外,高职院校通过教育与引导来让学生掌握进行自我认知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心理期望和个人需求做出调整,避免出现由于期望过低或者过高导致松懈和焦虑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做出完善。

(3)稳定情绪教育。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会出现强烈情绪反应,而这种情绪会导致学生的情绪以及思维失控,所以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情绪做出调整,让学生在稳定的情绪中对事物进行认知与分析有利于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并避免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

(4)意志力教育。在职业院校大学生成才过程中,意志力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意志力作为一种主观能动性可以帮助学生促进自我的调节和提高以及对困难的克服,并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顽强性与果断性,并表现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态度。

(5)人际和谐教育。即引导学生掌握在人际交往中使用的技巧和基础的尝试,通过教育过程使学生具备交往艺术,同时也能够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避免对他人产生过度依赖。

3.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职业院校可以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和心理素质培养教育内容的引导下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要具有多样化特点,将讲解教材内容、设置问题情境、表演心理剧、分析案例、自我评级、心理测试等渗透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实现心理的调试和人格的重塑。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的自身心理调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自我激励法。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自我激励法,可以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在面对逆境时能够坚定自身的行为与信念,并产生于逆境进行斗争的力量与勇气。

(2)自我暗示法。对于社会个体而言,自我暗示包括消极暗示和积极暗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能够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自我暗示的前提是对自身做出客观的认识,从而对自身进行肯定并消除负面情绪以实现自信心的强化,。

(3)情绪宣泄法。引导学生在适当场合对自身情绪进行适度的宣泄可以有效地发挥心理调节作用。教师在教育学生不要压抑负面情绪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了解进行情感宣泄的方式、地点以及时间,改正学生任意宣泄自身情绪的错误行为。也可以让学生对心理咨询机构的认识做出正确改变,从而鼓励学生通过这些机构来德奥调节与理解,并对自身的负面情绪进行调节.

(4)情感迁移法。注意力的转移是保持良好情绪与良好心态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出现负面情绪是可以参加一些有价值的娱乐活动,通过环境转变来释放或者转移不良情绪,如听音乐、运动以及阅读等都可以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重要手段。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一个新的教育工具,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由于在学生群体中被广泛的接触并且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所以可以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互联网为例,当前社会中许多教育机构以及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能够使用互联网来提高其教育质量,所以充分挖掘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意义、价值以及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在实践中,职业院校可以在校园网中建立师生交流平台而不是以“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命名的网站,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在于避免大学生群体对这一平台产生抵触情绪,而在交流平台的建设中,各系、各班级教师以及辅导员和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匿名聊天和论坛交流来完成共同,匿名的意义在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敢于并且乐于在平台上吐露自己的心声,而教师以及辅导员则应当对学生所发表的心理困惑进行分析,并针对具有真实性的学生心理困惑做出解答。

参考文献

[1]刘丽,刘媛媛.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略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

[2]郭韶敏.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究及建议[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

[3]杨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J].昆明学院学报. 2009(02) .

第2篇

摘 要: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文化是对心理素质教育认识的深化,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源头。心理文化素质培养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探索了加强大学生心理文化素质的培养目标、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文化素质 培养目标 培养途径与方式

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文化是对心理素质教育认识的深化,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源头。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文化素质,采取何种方法和途径培养良好的心理文化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首先应当思考和探索的关键问题。

校园心理文化是指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中深层次的体现学校特色的,用以维系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的总和。心理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品质,心理文化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心理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构建和谐的校园心理文化,是净化信息化环境的重要要素

互联网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构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环境。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极大地促进社会发展,又可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的校园心理文化,能够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层面,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成为网络健康发展的支撑力量,形成净化信息化环境的重要要素。

2、心理文化素质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当代大学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他们面临社会、经济、文化的复杂环境,面临人才管理与就业等的竞争和压力;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社会心态、心理承受力和人际关系提出了新要求,心理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心理矛盾加剧,不可避免地会积聚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要以心理文化的透视和分析作为探究大学生心理的依据,对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情感、恋爱、就业等实际心理状况深入研究分析,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多渠道地进行心理文化素质培养,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3、心理文化思维方式,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文化思维方式是前提。要运用心理文化思维方式对德育对象进行剖析和透视,追根朔源在思想道德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因素,抓住问题关键,寻找疗救药方。心理文化思维方式是对德育教育的认识深化和思路拓展,已经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4、心理文化的实际应用,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功能

心理文化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主体的思维创造活动。心理文化主要是通过主体性影响思维创造过程,具体表现在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上。主体自主性是创新思维发生的前提条件,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思维创新的关键。心理文化与思维创新的关系说到底是人才培养问题,心理文化课题的研究要与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改革与实践结合,将心理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发挥心理文化的实际应用价值,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和创新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思维等职业关键能力,为培养新形势下的应用型人才发挥重要功能。

二、大学生心理文化素质培养目标探索

1、思维目标

即培养学生维系优良校风、学风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心理文化思维方式,使心理文化思维方式转化为学生相对稳固的思维定式,浸透于文化深层结构,影响和优化学生的认识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以此开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人性化学生管理及学科教学的新思路、新领域、新方法。

2、环境目标

即培养和形成学校成员具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的一种群体心理文化。其重要目标就是建设具有特色鲜明的良好校风,构建优质的校园心理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大学生对心理文化的认知度和感染度,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创造生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精神风貌。

3、价值目标

即培养学生的心理文化价值观。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现自我、释放自我的机会,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识和实现自我价值,让他们觉得学校是美好的、班级是快乐的、自己是有价值的,建立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实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化与形成。

4、发展目标

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富有韧性、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基本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重点是学会学习生活、人际交流、择业就业、社会适应及调节情绪等方面的常识。

三、大学生心理文化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1、构建和谐的校园心理文化环境

(1)创设优美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校园的物质环境应是动感人文的活动空间、和谐亲切的交往空间以及自然、环保、享受的生态空间。高校应规划以开放、自由、人文为核心理念的特色化的校园人文环境;创设以前瞻、科技、效率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化的校园学习环境;营造以安全、舒适、便捷为核心理念的人性化的校园生活环境;构建以“融入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为核心理念的生态化校园自然环境。

(2)营造和谐关爱的师生关系。和谐关爱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应以禀承真爱与真诚为原则,努力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和谐融洽的心理文化环境,使生活其中的师生以尊重和关怀真诚对待,让学生因为受到适宜的关怀与照顾,具有归属感与幸福感。要注重师生间和谐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师生间相互欣赏、接纳与肯定,强化师生间平等合作,尊重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共同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3)创设多元化、开放性的校园活动中心。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有利条件,挖掘潜力,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可供自由选择的开放性的校园活动中心,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探索和实践,多途径、全方位地开展心理文化活动,开发自身潜能,营造乐观向上的心理文化氛围。可利用各种媒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文化知识的宣传;举办各种比赛、开展活动、编导心理情景剧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组织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春游等,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文化品质。

2、构建和完善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发挥心理中心、心理辅导教师、班级心理委员三级体系的作用,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多方面、多渠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文化意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使学生系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普及心理文化知识。通过学习应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式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心理冲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人际交往、自我认知、情绪调控、恋爱等方面的问题,可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文化认知水平。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咨询机构要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解决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普测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3、发挥党团组织、学管部门、学生社团的作用

(1)发挥党团组织、学管部门和学生社团的作用,让心理文化素质培养进社团、进班级、渗透学生管理,通过感染、暗示、同化、激励与心理调适功能,改变学生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文化素质。要多渠道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中逐渐了解国情、社会和他人,逐渐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确立心理文化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识和实现自我价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发挥学生社团的朋辈辅导作用。一般来讲,学生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扰,往往最先不是想到去和老师说,也不是去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而是愿意与同学、朋友倾诉。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的作用,让他们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辅导的方式方法,在同学遇到心理困扰时,通过平时聊天等交流方式给予朋辈之间的帮助,会更直接,更及时,更方便,有时甚至更有效。

4、转变教学理念,让心理文化进课堂

(1)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心理文化素质。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心理文化营造和谐愉快、乐观向上的学习氛围,以心理文化思维方式影响和优化学生的认识活动,体会学生个人的心理感受和生活实践,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和肯定、激励和提高,强化健康向上的心理文化素质和克服挫折的方法及能力,塑造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2)学科设置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在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进行自我调适;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开展自我拓展训练,让学生自我了解、自我接纳,增强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开设《幸福心理学》,用积极的心理学理论,帮助大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挫折中成长,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富有韧性、富有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5、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第3篇

大学体育的教育对象是高校学生,高校的体育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育教学需要理论教学也需要实践教学,需要室内知识讲授也需要室外活动。因此,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知识性的教学,其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机械的,没有积极意义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负担。体育教育因其特有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性,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通过高考的大学生暂时摆脱了升学的压力,身心综合发展的要求日益显现。他们对生活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人生的意义重新思考,不愿再为了分数而强迫自己学习。在学习时,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兴趣。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事物就愿意多付出时间和努力,不能引起兴趣的事物可能根本不愿意理睬。因此,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显得更加重要,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现阶段的身心特征,增强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增强活动的趣味性,降低活动的竞技性。由于大学一般都校园宽广、体育设施比较完善,用于教学的器材健全,学生能亲身参与的机会增多,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对体育教学充满期待。一堂让学生充满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就能让学生心情愉悦,从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促进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对学生平等对待,满足学生的运动爱好。

二、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体育教学是一种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而且是室外活动室的重头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仔细听讲,更要身体积极参与。这种身体参与不仅是一种智力的参与,更多的是体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在老师完成讲解和示范以后,学生就要模仿和练习动作技巧。在模仿和练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和动作学习能力就会立刻展现在众人面前,这种学习效果检验的现时性、充分暴露性,会使学生产生被评价和对比的心理。这无形之中就会增加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感到紧张。模仿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强的学生的优点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而模仿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差的学生会表现尴尬,丧失信心,甚至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这是很常见的事。但是,大学生正处于成熟和幼稚之间,心理是脆弱和敏感的,如果教师合理引导,学生们就会提前做好迎接挫折的心理准备,遇到挫折时就会不茫然、不慌张、不气馁、不焦躁,做到泰然自若,无所畏惧。如果老师不合理引导,对于那些动作协调能力和模仿能力差的学生冷嘲热讽,就会加重学生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导致学生情绪失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教学细节,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体育技能的教学,更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那些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他们在教学过程会产生种种负面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各样的情绪活动。如果学生不会合理调节,其动作技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到体育教学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要因势利导。另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加入一些体育竞赛,由于竞赛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局面,在各种局面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人的情绪和行为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体育运动参加者为达到目的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心态,及时分析情况,果断采取对策,做出抉择,并付诸行动。因此,可以对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培养学生的意志

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其核心是克服困难的能力。一个人的意志能力主要通过克服困难的能力来衡量和评价。一个人意志力则主要通过克服困难来建立。在体育教学中,重点在于体育运动,而运动过程中人的身体总要承受一定的负荷刺激,因此在身体上、心理上就会出现各种超常态的变化,如呼吸加快、肌肉酸痛、疲劳过度和情绪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等。学生为了克服运动给人体带来的不适,达到教学目的,就需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这个付出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顽强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利用环境和课程内容,适当提高要求等,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培养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如球类是学生最喜欢的运动,教师可利用这点,规定学生完成一两项身体素质的练习,先完成者,优先选择。但对一些体质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适当降低难度、要求,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如降低篮球架和排球网的高度,使他们体验投中和扣中的愉。

参考文献:

[1]李国璋.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模式[J].高教前沿,2011,(4).

第4篇

由于大学毕业生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且在择业上存在不谨慎的倾向,一直以来是束缚大学生择业的难题,也是造成就业市场结构性差异的原因所在。一方面一些大学毕业生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意降低目标,主动去迎接市场;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长期缺人,对人才求贤若渴,却招不到愿意来工作的人才。故而,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如果就业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面对压力要能够及时地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就业中的问题。但是有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思想观念中存在着就业期望值过高、盲目性强等问题,对于就业的形势有着片面和不切实际的幻想。针对毕业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调适就业心理障碍的方法,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大学生期望过高

尽管就业压力大,但大学生们对待遇的期望却不低。有关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成人对月薪的期望是8000~10000元,在超过半数的大学毕业生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情况下,远超北广上渝等一线大城市的平均工资,很明显所定目标过高。如果职场人的平均工资如此,那么大学生过高的薪酬期望,对于他们的毕业选择则会有所限制,使自己的就业渠道被人为狭窄化。除此之外,大学生月薪目标定得过高,会形成多重负面效应。一是增加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不利于对大学生价值的认同。二是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空间的提升。由于大学毕业生还没有定型,其价值也需要通过实践得到体现,因而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既给自己也给别人一个机会。三是不符合择业谨慎性原则。

2.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和自身缺乏就业经验,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还有许多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这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十分不利的。一些优秀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一些平时表现差或能力一般的大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获得了单位的青睐,挫伤了一部分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使一些承受能力差的大学生对找工作感到心灰意冷。对此,必须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然后加以引导,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使他们越过心理障碍,顺利地就业。

二、就业中存在趋向功利性

有许多的毕业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到位,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情况不是特别了解。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招不到自己需要的合适的人,许多毕业生又没有工作可做的“两难”现象,目前是普遍存在的。这主要是因为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因此,大学生要想顺利地找到工作,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目前的就业形势,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期望。调整就业期望不是对单位没有任何想法与要求、不管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就去工作,而是要在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职业发展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也就是说要树立长远有效的职业发展目标,放弃以前那种必须一次就找到自己期望的工作的想法。当获得一个与自己期望工作还有一定距离的岗位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来慢慢实现自我价值和自己的择业目标。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加剧,对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是促进大学生减轻就业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让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压力和认真对待就业的选择性和必要性的条件。 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让毕业生在就业和角色互换中拥有良好的心理条件和承受能力。大学生虽然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更要尊重现实、遵守规律、遵循原则,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乐观,谨慎对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职场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四、小结

第5篇

    论文摘 要:体育已逐渐成为学生个体全面成长的教育途径的必不可缺的途径之一,尤其在学生心理成长中发挥着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通过研究体育与校园文化、体育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如何发挥体育在推进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优势,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 引 言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有不同之处。体育本身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与教育功能,决定了体育运动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实施于人际交往的环境下,使学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受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它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身体活动方式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提高他们的体质、调节他们的情绪、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个性品质,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几乎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情感。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增进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 提高体育心理素质的意义及必要性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所面临的学业、升学、各类等级考试、就业压力越来越严重。再加上现实生活中学生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高,学生个性越来越强,心理问题渐趋严峻。这种心理危机现象蔓延下去,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也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2.1国内高校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

    据对我国大学生相关调查发现,80年代中期23.25%的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20世纪初上升至约30%,其中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约占10%。从总体水平看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呈现出继续上升的趋势。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对101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校园体育心理素质的提高越来越被重视重视,强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体育心理素质的而提高对于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搞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反而普遍存在在缩减体育课程的学时数的现象。

    2.2体育心理素质的内涵与特征及现实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体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有:(1)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2)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3)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与自我认知度;(4)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5)完善的情感与情绪控制;(6)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平衡能力等方面。

    体育心理素质简言之,就是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较高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个性和意志品质、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而体育则是人脑的思维通过作用于身体,来实现完成各种运动动作的过程。在运动的过程中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体育促进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了初步的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提高,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愈加明显。尤其是体育心理素质的提高对促进学生个体的过渡、成长、社会与环境的适应能力的作用。

    2.3利用校园体育促进良好体育心理素质养成的可行性及意义

    学校体育对学生个体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的积极影响是其他教育内容不可代替的。这点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历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邱远教授基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先后于1999-2000年、2001-2003年、2002-2004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普查。其主要采用了SCL-90测试量表、实验组对照法、文献资料法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呈明显下滑的趋势,已经严重的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的校园学习生活。该研究对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并对学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进行了有利的探讨,为我国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国内还有其他一些专家学者在该领域的调查和研究,也在体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建议与对策。(1)利用体育教学的直观、实践性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与提高;(2)利用体育竞赛的公正性、公平性,推进学生个性品质与心理水平的完善与提高;(3)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各种压力、愉悦心情、调节情绪,促进学生情感发展;(4)利用体育活动的紧张性、竞争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应激性和适应性,完善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5)利用体育运动参与中体验胜利与挫折,有利于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性心与成就感,尤其是性格比价内向型的学生;(6)利用体育活动的集体性、协作性、感染性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7)利用体育的参与性、娱乐性、积极进取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养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2.4校园体育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优势

    (1)适用群体广泛;(2)能够有效弥补常规心理咨询室咨询工作的不足;(3)实施便捷,成本低;(4)效果明显,实用性高;(5)尤其适用于高校弱势群体。

    参考文献:

第6篇

特色内涵

学校实施“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里的“技术”,是指科学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艺术”,是指音乐、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强化对学生的技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理自立意识、劳动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立身之本;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灵,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实现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技术学科、艺术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完美结合。

“技术立身,艺术修心”,是指学校通过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通过各种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每个学生在高中3年掌握多项基本的技术和艺术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与道德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特色项目从侧重点来看,涵盖了普通高中课程8大领域中的3大领域:“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艺术”(包括音乐与美术等)、“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在其他5大领域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人文艺术素养。学校还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加强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和锻炼,使办学特色更加凸显。

历史渊源

学校多年来着力于校本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形成了“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教育特色。不仅学生的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初显成效,而且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坚定了全校师生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组建了高素质的技术、艺术学科教师队伍,两个学科共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15人,包括1名美术特级教师和1名通用技术特级教师。其次,学校改造提升了技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2011年暑假期间,学校以国家“中学技术教室、艺术教室装备标准”为依据,结合自身传统与特色,建设了6间美术工作室、4间音乐工作室,升级改造了15间技术教室,确保了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课程的顺利、有效实施。这些“工作室”由有特长并热爱相关学科的教师主持,为有不同爱好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最后,学校加强了校本课程的建设,包括艺术、技术、科学、健康和综合实践等几大类。艺术类包括版画、陶艺与泥塑、纸立体构成、民间美术、室内外环境设计、篆刻、京剧鉴赏、播音与主持等;技术类包括机器人设计、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服装欣赏与结构设计、flash网络动画、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影视制作等;科学类包括趣味魔术、趣味制作、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等;健康类包括家庭保健、体育运动(田径、球类)等;综合实践类包括心理健康、家政课堂、交际与礼节、校园与社区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办学特色的彰显提供了课程文化支撑。

近年来,学校技术、艺术教育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学校完成了5项市级及其以上技术、艺术教育科研课题;在全国专业期刊上发表10多篇技术、艺术教育类论文并获奖;在全国普通中学技术课、艺术课教学大赛中,多名教师获得一等奖。在技术教育上,学校与时俱进,抢占改革制高点,成立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处,自主开发多部校本教材,实施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制教学。学校承担的两项劳动技术教育课题及取得的成果获得专家好评:1项是全国社科基金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中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比较研究”;1项是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学劳动技术教育历史、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经市规划办专家组鉴定,成果等级为A等。学生多次参加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共获得6项金奖、10项银奖、8项铜奖,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全国首届中学生技术设计竞赛中,2名学生获得天津赛区一等奖。在艺术教育上,自2006年起,学校开始探索实施美术教师工作室制度。按照个人特长,为特级教师王威等美术教研组教师筹建工作室,先后建立了“全国版画藏书票工作室”、“陶艺泥塑工作室”等6个特色工作室,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和教师。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学生们感受着艺术的魅力,丰富、发展了艺术素养。2010年,多名学生参加了全国第六届藏书票比赛并获得优秀团体奖。

愿景与规划

发展愿景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学校将突出以下特色。一是整体构建特色学校发展蓝图,系统实施建设策略,实现全体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三维和谐、互动发展。二是打造一流的技术、艺术教育中心,为特色教育提供硬件保障。三是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为特色教育提供软件保障。四是以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为辐射源,使之达到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形成各项素养“百花争艳”的良好局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五是形成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六是注重实践和落实,形成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未来,学校将拓展、优化、创新、发展“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教育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把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促进办学品质的提升,创办内涵厚重、特色突出、全国知名的品牌学校。

三年规划(2012~2014年)

整体思路:以核心价值理念为引领,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以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为动力,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多样化的活动为渠道,以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为龙头,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宗旨。

第7篇

关键词 三位一体 五维支撑 高职大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8.07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ith "Trinity, Five Dimensions Support"

――Based on positive psychology

LIU Xuan, QU Xiaoli

(School of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 & Commerce,

Suzhou, Jiangsu 215009)

Abstract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psychological problem"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ow to open up a new mode and new way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cultivating a healthy, sunny, with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ersonality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new period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By summing up and sorting ou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rinity, five dimensions support"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trinity; five dimensional suppor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1 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1 师资数量短缺、专业基础薄弱

教师是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团队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活动效果的好坏。以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最凸显的问题是师生比例偏低,心理学师资配备人数短缺,专职人员不足。而即使是从事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人T,也大多是学生工作部门兼任或者辅导员队伍中抽取,甚至是一些非心理专业学科的教师半路改行,这样的师资队伍心理学专业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心理咨询测评技术相对欠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

1.2 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脱节

很多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不单单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还包含个性品质的教育和专业素质的教育。目前很多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往往是通过开设几次心理学讲座或者开设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展开,其受益学生范围较小,教育内容片面,不能有效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因此导致心理素质教育不够系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十分有限,学生更是无法从社会实践中较好地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从实践中提升心理素质。另外心理素质教育没有很好融入到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使得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发生脱节。

1.3 心理素质教育实施主体单一

心理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多年,很多地方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心理素质教育实施主体过于单一,从而导致心理素质教育形式简单、手段单一及活动乏味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更需要集聚社会的力量,需要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毕竟学校的资源和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高校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心理专业问题的解决上与社会的专业机构存在一定的差距。

1.4 学生参与度低,学生信息反馈不及时

虽然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学校,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是学生,如果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未能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且不能及时获得大学生的真实心理和生活信息,显然是无法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当前一些高校依然采用“三级网络”(学校-学院-班级)来获得学生的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动态信息。但是这种模式往往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并且当一个班级的人数较多时,班级心理信息员将无法及时、全面地获得每位学生的信息。 1.5 教学条件限制,无法展开多样化教育手段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传统形式是课堂教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内容,这种课堂教育使得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也让他们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偏差。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因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资源不足而阻碍了教师展开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一方面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同时也需要专业化的心理学设施和平台作为有效支撑。

2 构建“三位一体,五维支撑”的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

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在校外合作单位的协作和指导下,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构建了“三位一体,五维支撑”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三位一体”是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以课堂学习、社会实践、校园活动为载体,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以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并且以“两个中心平台”为依托、“三融教育”模式为核心、以“四方联动机制”为保障,以“五级网络体系”为抓手,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践提供了“五维支撑”。具体内容包括:

2.1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方法为指导,树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是当前大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而积极心理学所涉及的自信、乐观、希望、韧性、情商等人性的积极品质对于三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就业,树立积极、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大学生专业素养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2 以两个“中心平台”为依托,丰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手段

心理软硬件设施的不足是限制教师实施多样化教育手段的重要掣肘。针对教学条件受限的问题,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平台建设,近7年来,共投入183万多元建设心理素质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建成了200m2有8个多功能活动室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120 m2的人才测评中心实验室,购置了“心海系统”等心理学测评软件与相关设备,并且每年更新升级。依托中心,实现对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建档立卡,形成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近3年来成功干预心理危机学生33人。

2.3 以“三融教育”模式为核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性和实践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也包含个性品质的塑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制订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课程实施方案》等5项规章制度,全面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年开展“‘3 20’、‘5 25’、‘12 5’”心理健康教育周”和“心理健康月”等活动,成立大学生心理协会,定期开展心理剧等活动,建成了以心理挑战为重点的户外素质拓展基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创业就业教育,融进专业教育,达到与其他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竞赛活动的有机融合,拓展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使心理素质教育得以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开展,提高了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性和实践性。

2.4 以“四方联动”机制为保障,形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合力

教育主体单一,教育资源有限,是导致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活动乏味以及教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苏州市高新区计生委、苏州市人才服务中心、苏州心理卫生协会、苏州市广济医院及苏州国际教育园管理办公室等单位,构建了“政行企校”的四方联动机制。广济医院在校内开设了“广济大讲堂”,专家定期到校开展咨询或报告。苏州心理卫生协会等专业团体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个体咨询和F体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和干预。形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多元主体,丰富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营造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政行企校互动的生动局面,大幅提升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2.5 以“五级网络”体系为抓手,为学生提供专业、及时的指导和服务

传统的“三级网络”体系(学校-学院-班级)在收集大学生的心理、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体系结构往往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当班级的人数较多,或者非本宿舍的同学彼此交流较少时,便会出现班级心理信息员反馈不及时、不全面和不准确的问题。因此,学校通过构建“五级网络”体系(专业机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心理素质教育网络体系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同时,五级网络体系拓展了网络的范围,提高了网络的服务质量,可以及时和准确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信息,也更有利于学校在某些重大及专业问题解决上,可以借助于专业机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

2015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重点项目“三位一体的江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项目编号:C-a/2015/007),主持人:刘轩 瞿晓理

参考文献

[1] 王珲.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5.5:63-65.

[2] 林淑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86-90.

第8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定义;观念;情绪;意义

社会经济的过快发展会引发社会当中的各类问题。其中,大学生由于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前列,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更要注意到心理健康方面,努力培养现代大学生正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保留人性中的真善美品质,努力不要被现阶段社会的不良现象所影响。将积极心理学当中的全新理论和正能量渗透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的双向成长,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实行积极心理学对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1.营造积极观念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品质,旨在发现和发展人性当中的闪光点,这不仅是对人性的肯定和赞扬,也是符合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局思想。现代人类更多关注在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方面并且寻求解决,是一种消极式的心理模式。积极心理学则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处事方法,对未发生的事情进行预防,能够更好地处理生活当中的困难。

2.预防负面情绪

积极心理学通过倡导个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来达到克服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有着防范负面情绪的作用。积极心理学让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通过自身的力量预防和治疗负面情绪。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升华教学目标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希望大学生不要遇到相关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单纯地将这门课程归类到病理式教育当中,对于发展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并不看重。而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运用能够让教师明白现代大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到底是什么,努力培养大学生本身的优秀品质。这样也就升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为目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2.丰富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还起到了丰富教学内容的成效。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使教育陷入瓶颈。在失去了病例讲解之后就会陷入到没有素材可讲的尴尬境界。而积极心理学能够丰富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入手,丰富了教学内容,让教师有物可讲,让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单调。

3.拓展教学途径

积极心理学在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还起到了拓展教学途径的作用。积极心理学对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品质发展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积极心理学能够从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成长。教师在其中能够运用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完成自身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也就达到了拓展教学途径的目的。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树立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相反,前者关注人类本身的优良品质,强调人类自身的价值和人文情怀,为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全新的诠释,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培养人类本身具有的积极信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积极心理学能够为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念,努力开发大学生本身的优良品质并不断发展。积极面对大学生心中的消极情绪,保证心理健康的发展。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还能让大学生有着健康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是和某种需要满足的情绪并且伴随着愉悦心理的主观体验。对于提高人类积极活动能力和积极性都有着显著的成效。积极心理学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认知的成长,提高应对消极事物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效果,而这也就是一个情绪体验完成的过程。

3.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教育

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完善,能够让心里健康教育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和积极心理学当中的教育理念,在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下引导大学生塑造和培养他们本身积极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和自我调节,在面对困难时,提高受挫折的能力和处理能力,完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培养层面,即让大学生学会自我提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