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0 14:58: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近日,P2P网贷行业垂直门户网贷天眼了《2016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研究报告》称,供应链金融将迎来井喷。截至目前,P2P网贷圈涉足供应链金融的企业有20余家。众多投资者也对供应链金融青睐有加,认为其产品背后的平台背景更加重要。《投资者报》记者梳理了5家供应链金融理财的平台,以飨投资者,期望这些信息可以为大家的投资提供参考。
投资者在选择供应链金融是需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 供应链金融是否可能涉及“自融”
借着供应链金融热,也不排除一些平台利用此概念为己“自融”。有心的投资者可以多方验证信息的真实性,例如登录全国企业工商信息查询网站,了解借款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有无交叉,是否存在自融的嫌疑等。
2. 确认核心企业是否有实力
由于供应链金融是围绕核心企业在运行,因此核心企业成为了整个环节风险控制的关键。投资者需要了解这些核心企业是否有足够的风险抵抗能力。一般情况下,选择上市公司、知名企业作为行业内的核心企业为最终还款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确知道核心企业的需求,以及其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的责任等。
3. 把控供应链项目的真实性
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把控,需要看核心企业的实力以及账单的真实性。投资者还要详细核实是否存在这个项目、项目的详细介绍等,以及平台上关于项目的相关信息资料介绍是否充分披露也非常关键。
4. 评估行业风险如何
在选择投资产品时,投资者也要充分了解投资回报前景,比如这个项目是否有政策支持、市场环境怎么样,最大程度地减少投资之前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诸如整个行业出现问题,从而波及到自己所投的项目,导致投资失败。
链接:
5家供应链金融理财平台简况
平台名称:中瑞财富
产品名称:煤炭供应链系列产品
收益率:综合收益率年化 8% 左右
投资期限:1~3个月
资金流向:央企电厂应收账款,国企矿场订单采购,国有港口存货质押
产品特色:项目优质安全、信息真实透明、期限灵活
平台背景:A股上市公司瑞茂通占股20%,实缴注册资本12500万元。瑞茂通自2000年开始从事煤炭供应链管理业务,是国内首家专业煤炭供应链管理的上市公司。
平台名称:美易理财
产品名称:美保宝
收益率:年化7.5%
投资期限:90天
资金流向:国美电器供应商
产品特色:该资产为国美信达商业保理公司受让的对知名品牌电器生产商、经销商、零售商上下游企业应收账款。保理公司对所持有的债权通过美易理财进行转让,对转让资产承担管理服务。
平台背景:美易理财是国美金融的综合性理财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甄选优质资产和金融产品,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定制化财富管理服务。
平台名称:海融易
产品名称:小金链
收益率:7.3%
投资期限:3个月
资金流向:海尔集团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经销商、供应商)
产品特色:基于海尔ERP大数据,从线上申请、放款至进货系统,经销商提款进货,到最后快捷通还款,实现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线上操作和资金闭环。首创海尔返利质押,不增加申请人额外操作成本,集团内实时监控,。
平台背景:海尔集团100%控股,2014年12月上线。目前用户200万,成交额超过100亿元。
平台名称:开鑫贷
产品名称:商票贷
收益率:3%~11%
投资期限:30~365天
资金流向:融资企业以水利设施建设、建筑业为主
产品特色:以借款人持有的大型知名企业签发、并承兑的商业承兑汇票为还款保障的金融产品。借款到期时,开鑫贷以承兑企业无条件支付的票面资金用于归还借款本息。目前还推出了商票贷的变现功能,用户持有商票贷产品超过30天,且该笔商票贷距离到期日大于30天,用户可以在开鑫贷网站发起变现。
平台背景:由国家开发银行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和江苏省内大型国企共同发起设立的国有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于2012年12月经江苏省金融办审批成立。2015年7月,由国开金融领衔,相关股东向开鑫贷注资2亿元,增资后,开鑫贷股东覆盖银行、信托、担保等领域。
平台名称:金投手
产品名称:新手专享计划
收益率:年化 9%+3%
投资期限:117天
资金流向:原债权企业为某贸易公司,原债务企业为某大型国有企业,原债权企业与原债务企业已签署编号为15-06-FGHT-XXX号的《诸城市吉祥花园工程钢筋供货合同》,并已建立合作关系,原债权企业向原债务企业因提供钢筋等材料而产生的应收账款。
关键词:物流金融运作模式风险控制物流企业
物流金融是发生在物流领域内的一种资金融通现象,其特点是由物流企业向物流客户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项目,从而起到保证物流业务顺利进行的目的。和任何一种经融业务一样,物流金融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多样化的风险,控制不当也会给物流企业带来损失。分析物流金融运作的模式及风险特点,对促进物流金融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物流金融的主要模式
物流金融不仅具有协助物流客户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功能,而且能够提高物流企业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经营利润。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式,虽然它在我国出现得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运行模式。
(一)物流结算金融模式
1代收货款业务。代收货款业务是物流公司在为物流客户(供方和需方)双方提供传递货物的过程中代替卖方向买方收取货款,然后将收取的货款转交卖方(发货)企业,并以一定比例从中抽取佣金的行为。代收货款业务一方面促进货物流通给供求双方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增加了物流公司的收入。
2垫付货款业务。垫付货款业务是指在货物运输过程中收货预先不向供货方付款,而是由承揽运输业务的物流公司替代收货人预付一半货款,在收货人提货时把全部货款交付物流公司,再由物流公司转交供货方的一种业务形式。垫付货款业务还有另外一种主要由银行主导的运行模式,即供货方将货物的所有权移交给受理银行,受理银行确认后向供货方提供需要的资金。当收货方向办理银行偿还所借的货款后,由办理银行负责通知物流企业向收货方发送货物,由此货权即转移给给收货方。物流公司在这种模式下承担的责任是向银行提供货物信息、按协议运送货物,同时承担风险防控的功能。
3承兑汇票业务。承兑汇票业务涉及四个主体,分别是供货方、收货方、物流企业和有关银行。按照规定业务四方主体要先签订《保兑仓协议书》。其中物流公司提供承兑担保,收货方进行反担保并已承诺无条件回购货物;同时必须向银行申请开出承兑汇票,并按要求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银行按照约定先开出承兑汇票;收货方凭银行承兑汇票和合同向供货方采购需要的商品,物流公司对商品评估后入库作为质押物;在承兑汇票到期时由承办银行予以兑现将货款划到供货方账户;在收货方向银行完成还款后物流公司按照银行的规定释放质押物。
(二)物流仓单金融模式
物流仓单金融模式涉及生产性企业、承办银行和物流企业,其中物流企业在中间承担生产型企业和银行间融资桥梁的角色。其业务模式是生产性企业把一定数量的原材料作为质押物存入指定的融通仓,以此从承办银行融得需要的款项,然后视生产经营情况分期还款。物流企业替银行保管质押物品、评估质押物价值、监管质押物去向并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在这种模式中,生产性企业的收益是通过流动资产质押获取所需的资金,银行通过流动资产贷款业务获得利息收入。物流企业一方面通过提供存放与管理货物服务收取相应费用,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价值评估与质押监管服务取得中介费用。
(三)物流授信金融模式
物流授信金融是商业银行依据有关规定和条件,授予合规的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获得授信的物流企业可以在银行给定的信贷规模内,向物流客户提供贷款的业务活动。物流企业能否获得银行的授信及其获得额度的多少,取决于物流企业的资产规模、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率和以往的信用状况;物流企业对物流客户通常采用质押贷款的方式,贷款业务过程中银行不再参与具体的工作,由物流企业直接监控和办理质押贷款业务。物流授信金融的突出特点,一是简化了物流客户以往在银行申请质押贷款是需要办理的繁杂手续,有利于物流客户更加便捷地获得所需的资金;二是把银行从繁琐的质押贷款业务中解放出来,从整体上有利于银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物流企业由于拥有更为充分的交易信息,由其负责物流领域质押贷款的发放有利于降低降低贷款风险。
三、不同模式下的金融风险控制
物流公司的介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风险的发生几率,但并不意味着金融风险完全的消失,在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物流企业必须根据不同的金融模式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一)物流结算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结算金融风险的发生和物流业务内容及其特点密切相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供应链稳定性风险、质押物贬值、供应商回购违约风险、质押物仓储安全风险和虚假及违规操作风险。防范不同特点和环节风险的发生,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手段。
防范供应链风险,一是必须认真考察相关产品所处供应链不同环节的详细情况,并事先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做到事前严密防范事后处理不乱。二是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其环节并采取对性的措施,防止重大损失的出现。三是风险出现后及时计量损失状况,尽可能把损失控制在供应链各参与方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防范质押物贬值风险,要点是随时了解和把握质押物市场价格及其变动趋势,防止质押物跌价造成损失。为此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搜集和处理平台,在这方面需要物流公司和银行加强合作,充分利用银行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分支机构搜集商品信息,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预测,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质押物的价格及其变化,为防范风险的发生做好准备。
回购违约风险的发生,一般都是因为融资企业未能及时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引起的,要避免回购违约风险的发生,最重要的是由物流企业担负起对融资企业尽职考察的责任,调动各种资源从信用状况、资产质量、运行效率、管理能力和管理团队的道德水准等多方面入手,详细考察融资企业的情况,力争把潜在的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控制安全风险的发生,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制定详细的风险控制规则,从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加强对风险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下大力气详细查找和努力排除风险隐患,把各种风险控制最低的水平。
规避操作风险的发生,核心是要严格考察供应链的交易情况,严格核实交易发生的背景和确保交易发生的真实性。发现和避免交易风险的发生,要点是必须根据交易的特点构建多层次监控体系,以便排除和清除可能的风险隐患。
(二)物流仓单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单金融模式存在的主要有质押物风险、物流企业资质风险以及融资企业的经营风险、违规操作风险和道德欺诈风险。
有效应对以上各类风险,首先是要全面评估质押物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包括审查质押物的所有权是否为融资企业所拥有,同时还要关注质押物的价格变动情况,如果发现质押物出现跌价现象,就要通知融资企业尽快补充货物或者增加保证金。其次是坚持严格合理设立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仓储管理制度并配备合格的人力资源,能够从多方面准确评估质押物的真实价值。第三是物流企业在受理融资贷款业务过程中,必须详细考察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注意追踪贷款资金的去向和用途。第四是和贷款银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严格按照规定开展金融业务并不断完善操作流程,依靠严格的制度和有力的监督保障操作行为合乎规范。第五是为防范欺诈行为的发生,物流企业要不断提高人员的金融业务素质,建立高效的内部运行监控体系,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防止出现风险和漏洞。
(三)物流授信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授信金融模式常见的风险主要有信用缺失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要求物流企业必须规范其自身的制度和完善各项业务流程,实施稳健经营和积累良好资信资源,通过长期积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提高银行信用等级,为获取更多的授信额度打好信用基础。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的核心就是要获取融资企业获取资金后的资金流向数据,以便实施资金流向的实时监管。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构建资金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平台实现资金安全监管。
参考文献:
[1]潘卫红我国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创新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2]刘巍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评价[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
关键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对策
金融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飞速发展的一门新型学科,它包含了金融、数学、工程学、统计等学科[1]。金融工程的核心在于对新型金融产品或者业务的开发设计,其本质在于提高效率。
一、金融工程的特点
从以往对金融工程的运用中可以看出,金融工程就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工程化,而工程化是指结合其它学科的内容来处理特殊问题的规范化过程。金融工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工程化,是根据无套利均衡理论进行思考,并且在结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组合复制技术。金融工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回避各类金融风险,从中寻找获取利益的机会,加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2]。金融工程作为现代管理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其中本身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数理化,因为在金融工程的使用中涉及到许多复杂、深奥的数理知识,需要人们掌握数理化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种处理方法才能够有效的运用,所以,数理化是金融工程较为明显的一个特点,目前,对于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已经成为衡量金融工程的标志。
二、金融工程和传统风险管理方法比较之下的优点
在金融工程学没有具体形成以前,人们主要运用三种手段对风险进行管理,分别是资产负债管理、保险、证券投资组合[3]。这三种手段在风险管理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把这三种管理手段和金融工程相互比较,能够发现金融工程在管理过程中有以下几个优点:
1、准确性和及时性
市场中基本工具的变化影响着金融产品的价格,而金融工程就是以基本工具为手段滋生而来,变化的趋势存在着微妙的规律,金融工程的性质能够让期货交易在逆向相等的操纵下发现金融风险,并且能够在交易过程中准确的防御风险。另外,流动形成的市场能够及时的根据市场价格做出相应的反应,有效的解决了风险管理中的时间滞后现象。
2、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
目前,在市场中主要应用的金融基本工具有:现金、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把金融工程的基本工具和金融风险的远期、期货、互换进行结合,形成了现代金融工程所应用的基本工具箱。通过各种各样的组合,形成了巨量大金融创新产品,扩展了投资者的投资角度、投资类型,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合理的投资组合机会,能够有效的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还因为金融市场中拥有“套利”机会,投资者根据金融创新就能够获取没有风险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上的商品如果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失去了价格平衡,使用套利这种方法短时间内就能使产品的价格恢复平衡。
3、合理的避开了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系统性风险事件,比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都说明了,传统的控制风险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要开发出新的方法来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4]。从控制风险的思路出发,目前主要有两种控制风险的思路,一种是把指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把自己分别投资在几个或者多个项目中,当金融风险产生时,对投资者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小的,证券投资组合就是这种思路的主要表现,在面对非系统性风险时,这种方法能够较好的减少非系统性风险为投资者带来的损失,但是,当面对系统性风险时,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收到的成果几乎微乎其微;另一种是把风险转移给有能力承担或者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风险越大意味了利益越大,投资者不能承担的系统性风险,可以转移给其他投资者进行处理。金融工程就是属于这种方法,运用分散风险、转移风险以及合理的控制风险等形式,能够让投资者合理的避开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当前,金融工程已经变成现代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最主要运用的方法。
三、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衡量和控制风险及回报之间的所得所失,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风险、行业风险、数量风险、法律法规或政策风险、人化风险、自然灾害或突然事件等风险,而把金融工程运用到这些风险中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以下针对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的几种风险进行分析。
1、金融工程在投资风险中的应用
根据相关资料得知,投资者如果在全球各个国家的股票市场进行分散化投资,能够有效的扩展股票投资组合的范围,从而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利益。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机构或投资者都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投资,其中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这几个国家较为突出[5]。但是,部分国家的投资机构和投资者因为外汇制度的约束以及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不能把过多的资金投入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中进行操作。而金融工程的产生,全球各个国家的投资者都能够运用金融工程所制造的国际股票收益相互交换这种金融商品,就能有效的解决掉这个问题,从而满足了全球投资者的需求。
2、金融工程在风险中的应用
风险是指企业所有者把企业控制权转交他人进行,而所有者则成为企业的股东参与到企业利益的分红中,目前,部分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把股东利益最大化放在企业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没有考虑到股东的感受,甚至有的企业管理者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在任职期间的权益而牺牲了企业长久的发展[6]。在这一现状下,企业股东可以通过金融工程来收购本企业,在股东所占的股权成为企业中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比例时,就会成为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可以对企业进行重组。
3、金融工程在数量风险中的应用
数量风险是指市场对某一产品的生产量、销售量以及交易数量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也许会来自企业的生产方面,也有可能会来自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方面。在以往主要是根据调整企业的生产过程来控制数量风险,但是,这种调整方法所产生的费用相对较多。在金融工程实现以后,根据数量风险的特征,金融工程制造了两种新型产品,分别是产品期权和宏观衍生的金融产品,企业可以分析宏观衍生的金融产品交易,从而分散和避开数量风险带来的损失。
四、促进金融工程在我国风险管理中发展的对策
金融工程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衍生的产物,顺应了时展的潮流[7]。首先,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明确金融工程在我国风险管理发展的地位;其次,针对我国金融工程发展较晚、缺少专业性人才的现象,在对金融工程的运用和研究中,缺少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政府应该聘请一批金融工程专业能力较高的人才来我国授教,在学校开设金融工程相关联的学科。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让工作人员能够对金融工程有着全面的了解,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金融工程的相关运用。最后,对我国目前的经济体系和金融系统进行改善,要充分的认识到制度和业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还需要把金融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我国金融机构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风险有效的结合起来,合理的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的金融工程方案。从事实的角度而言,金融工程本身作为风险管理技术,其只能通过金融工具的组合使用来对风险进行分散,从而以此来促使风险明确化发展。但是其本身很难真正成为减少乃至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金融工程的风险管理必须要理性认识,要在微观角度促使经济主体更全面,而在宏观方面由于市场投机力量的攀升,直接提高了系统风险的概率。所以,要想真正做好风险管理,就必须要采取科学化的方法及技术,同时也需充分结合风险管理实践来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另外,对于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来说,金融工程的发展必须要不断的对其经济主体系统的内部风险控制主体加以完善,并联合政府实施内外同步监管,这样才能真正促使主体所承受的风险获得全面监控和管控。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工程是一门全新型的学科,它打破了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是根据社会需要而衍生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衍生的学科,表现出了传统风险管理所不具备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合理的避开了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根据金融工程的价值和作用来看,势必在未来的金融风险管理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我国应该把金融工程作为一项长期性发展的对象,从多个角度促进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国力。(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卢伟阳.浅析金融工程和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03):75-78.
[2]杨世峰.中国金融工程学科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发展———2013年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暨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论坛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13(05):42-45.
[3]李婕.金融工程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04):32-33+37.
[4]左相国,张伟.金融工程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09):138-139.
[5]沈沛龙,崔婕.金融工程学科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10年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暨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论坛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04):16-19.
[6]于天宇.金融工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实践[J].中国外资,2011(24):116.
1.物流金融质押模式
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即传统的物流金融模式,该模式是指融资企业将货物交于物流企业运输和保存并由物流企业开具仓单,融资企业将仓单抵押至银行获取贷款: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即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模式,融资企业通过将动产作为抵押物转移到银行获得贷款,银行将动产交付具有监管资质的物流企业进行存管,值得注意的是,为增加商品流动性,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情况下,摸索出了“控制总量”和“通过不断追加保证金来赎回部分质押物”等创新模式。在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中,已经开展了包括建材、家电、金属等行业:静态质押融资模式,融资企业先将自身商品抵押给银行,商品存放在物流公司监管下的仓库内,同时开具质押商品清单,银行依据质押商品清单向融资企业发放贷款。
2.物流金融信用担保模式
统一授信模式,在物流公司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银行给于物流公司一定的信用额度,由物流公司自主决定是否向融资公司进行质押贷款和具体贷款额度。在在此过程中,将银行的授信权力经过整合转化为统一授信,物流企业按照信用担保的相关规定,向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在取得银行授信后向融资企业提供质押担保业务:信用担保模式是指物流公司与外贸公司相互联合,共同为上游采购企业进行间接地融资,在银行开具信用证后,凭借信用证开始向供应商提供贷款业务,同时供应商应将货物转移至有物流企业的仓库中代为控制和监管,在采购企业提取货物时,需向物流企业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依照保证金的比例物流公司向采购企业交送货物,直至采购企业向物流企业交还所有款项。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货物的监管和保存。
3.物流金融的综合模式
保税仓模式是指包括制造商、经销商、第四方物流企业和银行在内的供应链式融资模式。经销商根据自身需求向上游制造商订货同时签订《购销合同》并向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同时向银行签订针对购买产品向制造商支付的贷款的承兑汇票,此时物流企业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再以货物进行反担保。物流企业根据具体货物的销售数量以及库存情况来制定承包金额和监管费用。银行开具承兑汇票后,上游制造商向物流企业交货,之后便转化为仓单抵押。
二、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在发展物流金融中的现状分析
1.发展优势
几年来郑州航空港建设已经具备初步规模,政府支持力多不断加强,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有利于创新金融模式,提高金融贸易服务效率,增加就业机会:(1)地区生产总值规模达到325亿元,每年经济增长增速达到了126%,快速增长的经济规模为航空港未来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2)地理位置优越是郑州航空港未来物流金融发展的保障,其中作为全国机场之一的新郑国际机场为航空港提供了物流发展强劲动力,目前,入驻新郑国际机场的航空运营公司达到了39家,其中建立海关通关机制的运营公司达到了12家。(3)产业布局规划合理,目前入港企业数量增加,其中大部分是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不断的推动产业园区建构优化。(4)政策优势明显,开展市级导向下的省级帮扶体制,省级政府长远规划港区发展,市级政府重积极引导、重点落实,确保港区发展健康持续。省级政府为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下放226项行政管理权限至市级政府。(5)金融机构入驻港区,全面支持完善物流金融体系,目前已有21家金融机构群面开展各项金融服务。
2.发展劣势
经过几年的发展,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进步但是与国外物流金融发展相比仍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具体表展现:(1)缺乏专业物流金融平台,物流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整个产品供应链,目前现有的物流金融体系还贯穿不从供货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银行方面来看,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发展相对滞后,缺乏金融创新,仓单融资、质保抵押、保税仓融资应用较少,长期从事物流金融创新的深圳发展银行,2013年才在郑州设立分行,相关业务还未全部开展,金融机构聚集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完善的物流金融平台。(2)制度环境缺失,我国法律规定非金融机构不能从事金融营业服务业务,这就使得物流公物无法利用自身现有资金为其他环节的融资企业进行融资,而只能通过与银行合作的方式为其他融资企业开展融资服务。金融租赁业务发展缓慢,全国统一的产权制度尚未完成,难以保障取回权的顺利实施。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较少,难以完成在物流金融中所需的担保、征信、质量检测等,不利于物流企业获得全面的物流金融信息。(3)融资风险难以进行控制,由于物流金融融资模式涉及多个经营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而且随着业务的开展必将带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传递,在这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同时,物流金融最为新兴的融资模式还不能让各方完全接受,风险控制是面临的主要问题:银行主要面临的是融资过程中信贷资金风险系数较高,物流企业资信问题以及抵押物变现时产生的价格波动风险。物流企业同样面临着违约、经营、管理及操作风险。这些风险增加了物流金融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推广难度。(4)物流企业良莠不齐,目前郑州航空港大部分物流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限制,在信息系统开发,经营管理制度、员工自身专业素养还不能很好地开展物流金融。
三、促进郑州航空港物流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构建物流融资平台
郑州航空港作为未来的信息集散中心,要大力发展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网络平台建设和信息网络安全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确保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在流动中的统一调配,保障银行、物流企业、生产商以及销售商及时掌握商品信息,实现信息互通。在此基础上建立物流金融融资平台,使得更多的银行和物流企业参其中,加快资金运转提高经营效率;完善港区结算支付体系,保障资金在供货环节、生产环节、物流环节、销售环节无缝对接;开发新型融资渠道,利用航空港自身聚集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借助股票、债券、股权流转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中介服务,建立征信、评估、担保等金融中介组织。
2.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风险管理系统
郑州航空港物流金融发展过程中,业务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存在的。不仅仅存在于业务的各个基本环节,更容易受到整条供应链、环境和整个金融系统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如何识别宏观和行业系统风险,供应链系统风险,信用系统风险,货物变现风险至关重要。
防范系统风险主要依靠风险管理系统,目前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大平台:组织平台、信息平台和综合技术支持平台。这三大平合构建战略管理系统,防范由于各种环境变化而带来的业务风险。
3.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规范信用评级制度
加快信用立法,统一信用评级标准,完善责任制度分配。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增强各评级单位机构在监管、审批上独立性,使得各经营主体在选择评级机构时更具备灵活性,依照市场机制优先选择优质评级机构,有利于评级机构行业整体发展,大大增加行业竞争性,从而进一步推动行业在权威性、公开性、可信性的提升。同时。在郑州航空港物流金融业务服务中,物流企业应该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对客户企业的资信档案管理、信用评级分类、信用额度稽查、财务状况管理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客户企业的管理和评估,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统风险,是物流企业在整个物流金融中始终对风险具有能力把控。
而由美国次债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浪潮经过前三个季度的蓄势,在最后一个季度中终于将此前仍然强劲的中国经济拖入了快速下滑的泥潭中。
这场剧变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充满了变数,全球范围内的实体经济“去杠杆化”和“去泡沫化”之痛苦,同样席卷了企业金融活动刚刚开始走向市场化创新的本土企业。而持续了近一年的从紧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金融海啸的传导效应形成了共振波,使得在改革开放30年这个值得隆重纪念的特殊时点上,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经济首度遭遇了真正意义上的“冬天”:出口引擎马力渐息,内需消费持续不振,大规模规定资产投资的拉动效应开始出现递减。种种迹象表明,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的前两个季度,很可能是最近10年来中国经济表现最差的时候。
“去杠杆化”和“去泡沫化”浪潮带给全球企业界最显著的影响就是资金链条前所未有的“紧绷”。即便在国内货币政策大幅放松以及积极财政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基于对市场前景的悲观预期,作为在国内企业金融中扮演占决定性角色的商业银行,处于对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忧虑,反而表现出较“从紧”时期更审慎的态势。与此同时,其他企业融资渠道也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持续萎靡而几近枯竭。
根据 《首席财务官》 近期对作为资金供需求双方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界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中国整体经济的复苏需要3~5年的时间,现在还远不是最艰难的时候,但政策层面的改变已经令曙光乍现。作为本刊的传统,《首席财务官》杂志照例在新年开年之际广泛采访了企业界、银行界、资本市场权威研究机构、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就年内资金供求态势进行了深入调研,力图在即将到来的“中国经济空前困难的2009年”里,与广大CFO们共同探讨如何为企业生存发展“持续造血”,以应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挑战,同时对“钱与钱寻2009”(资金供求态势)的趋势性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和前瞻性的预测,以供广大本土CFO参考。
“确定性”主导下的2009
近几年来,“不确定性”一直成为预测和涵盖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最常见的词汇。然而,这一颇具江湖术士风格的词语终将在2009年正式谢幕,再也没有比“全球经济衰退,中国经济增长乏力”更为确定的趋势了。
中国宏观经济自2007年第二季度形成双顶部以后,起于2001年的汽车和房地产双轮启动和出口拉动为标志的、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持续最久的一轮经济周期已经进入调整阶段。具体表现为出口减缓、消费滞长、投资乏力。
因此,不少业内专家和CFO均认为这一轮经济衰退会在2009第一个季度前后见底,以第二季度为界线,2009年的经济会呈现“先低后高”或“先低后平”的趋势。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更大的可能性是前低后高,至少先低后平,但其可维持性存疑,至少取决于外部经济发展以及地产市场的变化趋势。”
西南证券的研究则显示,从经济运行的背景和自身的运行趋势看,宏观经济预期明年第二季度才会形成真正底部,季度GDP增长预计会降到8.3%,甚至更低。
而瑞信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对于宏观经济的预期则稍显悲观:“如果让我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形容2009年经济形势的话,我的判断是‘007’:全球零增长、全球零利率、中国“保7”。“在WTO和拉动了56个产业向上发展的房地产业两个‘超级因素’受阻后,个人认为,在新的超级因素启动之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应该在7%~9%之间。要做好中国经济至少三年不会有大作为的准备。
银行 :犹疑的主角
积极效应释放有待时日
去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实行积极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受访者预计2009年整体而言,企业融资状况会有比较明显改观。西南证券首席研究员张仕元表示,“尤其是信贷的增长,如果2008年信贷增长维持在16%,比期初预期的快1个百分点,那么2009年的信贷预期会达18%。”
国办126号文件对于2009年的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做了详细的阐述,要求“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 对此,张仕元认为,“这一增长数据明显高出我们的预期,也好于2002年经济启动时的水平,与2005~2006年的水平相当。按照M2增长17%计算,那么M1的增长不会低于16%。”
虽然有政策的支持和信贷总量增加的利好消息,但不少现金流良好的企业CFO对本刊表示,年底到了,与他们合作的银行在增加放贷额度的要求下纷纷表示愿意把钱贷给他们,而实际上他们“并不缺钱”,接受贷款反而会增加资金管理的成本,但“银行是不会轻易把钱贷给现在资金链紧张的企业的――出于‘安全’的考虑”。
美国把十年一遇的信贷收缩变成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资金市场也因而出现了重大变化,企业之间由于不知道对手到底掌握了什么资产,一夜之间彼此不做交流――“对手风险”的产生导致了全球资金链的断裂,实体经济因为资金来源枯竭而关门歇业――这场摧毁性危机的真正主角刚刚粉墨登场。
人们的风险意识到了恐慌的地步,瑞信的信贷标准统计显示(见图1),因为对未来经济看不清,银行将信贷标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几乎令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的希望再次化为泡影。
因此陶冬预计,今后一年或者18个月,银行会不会把从央行拿到的大量资金流动到有实际需求的企业和个人手中,恐怕还要经历一个不短的考察期。
根据高善文的分析,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大中型企业无疑是直接受惠者,目前这种积极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以后会更加明显。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整只会对他们产生非常间接的影响。“当然,即便没有金融海啸和国内经济发展减速的内外环境,中小企业也仍然难以从以资产抵押为特点的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即便获得贷款成本也比较高。”
好消息是,资质良好的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条件会松动的情况下的短期融资可以得到一定缓解。“但中小企业的发展所需要的研发投入,兼并收购所需要的大笔款项仍然不太可能通过商业银行解决。”
“抱团取暖”融资共赢
在本刊就“危机”话题的诸多访问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的CFO都一致强调,时下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保障有充足、稳定的现金流,而企业的这一迫切需求也对银行发出了清晰的信号――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现金理财产品以寻求银企共赢机会。
实际上,从企业需求看,近年来由于跨国公司在中国争相布局,国有大中型企业资金集中管控的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国本身跨区域经营的集团企业数量也在增长。因此,管理多家银行的账户已经成为困扰企业的实际问题。同时,近几年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投资领域受到企业的高度关注,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也层出不穷,银行通过提供理财业务的投资平台,也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实现现金的增值。
自从花旗银行在1999年把现金管理业务带到中国,中国的商业银行现在基本上都已经推出了自己的现金管理业务,目前很多银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见表1)。此外,为响应客户的多方需求已经开始出现产品组合的趋势(见表2)。
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合伙人、副总经理丛艳表示,“从银行的角度看,现金管理对银行而言既能锁定大客户的存贷款,稳定客户群,又能获得丰厚的中间利益,发展前景广阔。”
实际上,国内商业银行在现金管理上已经探索出颇具亮点的服务模式:工商银行制定了11个行业的解决方案;民生银行为了解决电网资本金短缺的问题,民生银行能源电力事业部推出了“资本金增长计划”,而对于煤电企业民生银行又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了“煤电供应计划”;2008年华夏银行进行了公司业务内部流程改革,成立了公司业务部,形成了统一的营销平台。
招商银行则成立了总行现金管理部门,集中资源统筹管理现金管理业务。实际上,招商银行在现金管理领域已经取得13项专利,在2005年招商银行在国内同业率先推出了财资管理平台TMS,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首家推出了跨银行CDS系统,首开银行同业间协作的先河。
招商银行副行长张光华表示,在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以开放的心态寻求银行、企业以及银行同业间的共赢的现金管理模式显得更为有实际意义。“银行与企业间要达到共赢,银行要把现金管理做大,同业之间的通力合作是非常必要的。”这个冬天,“伙伴关系”已经成为资金供需双方在合作理念上最值得拷量的字眼。
然而现实情况是,危机下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强势企业想把风险转嫁给弱势企业,大企业想转嫁给其供应链上的小企业,核心企业想把风险、库存转嫁给非核心企业。而银行要防范风险,更加谨小慎微。
在这方面,已经在中国持续经营150年的渣打银行很早就提出了自己的品牌承诺,即“成为客户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始终强调自己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单纯从银行角度出发 “一厢情愿”的做生意。
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德国默克药业集团,历经数次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而不倒,他们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内部银行来解决成员企业的资金需求,融资成本非常低。“我们几乎没有向银行贷过款。”北京默克药业咨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邹志英表示,“但即便如此,我仍然会和银行保持适当的沟通,因为你无法预计什么时候灾难会突然降临。”
鉴于全球竞争已从单体竞争升级到供应链间的竞争,针对供应链开展的商业银行间的合作不仅能够让企业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降低资金成本,同时银行也能因此获得丰厚回报。
在自2005年开始就已经为多家大型跨国企业成功地实施了供应链融资项目的渣打银行看来,供应链融资是基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针对其上游供应商的采购行为和下游经销商的销售行为开展的融资服务。作为核心企业的大型公司通过银行的帮助,能够做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充分整合,而其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供应商和经销商则可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也开始了在这方面的积极探索。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产品研发部副总经理潘贵平表示,将来有可能发展到银行对供应链整体受信,“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单独的受信条件是不够的,但是如果纳入到供应链可能条件就够了。”
对此,民生银行总行公司银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林云山建议,核心企业一定要对供应商和经销商引入风险管理理念,这方面可以借鉴银行的一切比较好的做法。
深圳发展银行总行公司产品开发部总经理金晓龙认为,“未来大的物流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果银行和物流公司联网完成信息集成,核心企业、银行与物流公司共同打造一个商务、信息流、资金流的平台,将实现供应链上各方的共赢。”
资本市场 :探底中寻求机会
IPO 放缓 A股艰难复苏
清科集团最新的数据显示,2008年前11个月113家中国企业上市融资218亿美元,上市数量、融资额和平均融资额均创三年新低。上市的113家中国企业中,34家是有创投或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企业,融资总计33.77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上市12家(见表3和表4)。
2008年中国境内资本市场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沪深两市长时间低位盘整,在全流通改革进程安排下的“大小非解禁”,也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上述因素影响下,中国证监会持续放缓新股审核和上市进度,控制股票供给以稳定市场。受此影响,中国企业境内上市速度大幅放缓。
而受《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和境内外资本市场恶化的影响,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呈现明显的集聚特点。一方面,上市地点集中于香港主板;另一方面,行业分布高度集中于传统行业。IPO退出趋清淡,境内市场渐成VC/PE退出主通道。
根据国金证券分析师陈东的估计,2009年上半年A股市场环境依然颇为艰难。2009年下半年,工业企业高存货压力逐步释放后,产能利用率将有小幅回升,积极财政政策对企业的效果逐步显现,恶劣的企业盈利环境可能略有缓和,但这一趋势能否持续,关键在于国内房地产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的恢复程度。
陈东表示,2009年主要投资方向有三大类机会值得关注:一、周期性行业具有超额收益机会。我们建议关注机械设备、电力、交通工具、化工等行业;二、自下而上选择非周期行业中的优秀企业。从产业链上的相对比较优势角度看,我们建议关注如强势品牌消费品、商业渠道、医药流通渠道、基础设施、旅游景点等下游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三、主题性投资机会。政府的刺激经济计划、制度变革、新兴产业、区域经济等会带来较为丰富的主题性机会。其中我们比较看好:新能源、节能环保、医改、家电下乡、世博与迪斯尼等主题。
VC/PE :谨慎投资
近两年高度活跃的全球资本市场因为金融海啸而事实上处于半关闭状态。高善文认为,VC/PE、IPO的恢复还需要一些时间,IPO 要等到明年后半年才会有起色,但不确定性仍然很大。“VC/PE受金融海啸的影响,自身的融资就会有问题,加之对经济发展并不乐观的预期,未来一年,他们在选项投资新项目上会更加审慎。”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市场行情不好,企业估值比较低,对VC和PE来说反而是进入的好时机,而从资金供需双方的情况来看,纵然有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放,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仍然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而这也为VC/PE提供了机会。
对此,创富合伙人许萍坦言,有些PE因为上游LP资金压力的转移,有时候只好把投资项目打包再卖给别的基金,“我们就在买这些项目,都比较便宜。”
但CID总经理罗文倩同时表示,“企业估值低的时候,资本市场的估值也会低,这个影响是双向的。我们一般会给投资的公司五年的时间成长再退出,那时候应该可以赶上市场的景气周期。这样对公司、对投资人的影响都比较正面。”
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玮认为,市场火爆时一拥而上的情况很多,但泡沫破裂后投资人和企业都会回归理性。那些能够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企业会在未来两三年等到机会。“在97金融风暴后和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都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出来。因此,可以预计的是,未来会有整合的机会出现。以前我们投资的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就可能成为行业整合者。”
多数受访的VC/PE表示现阶段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投资的企业共同调整面对市场变化的策略。在他们看来,这场风暴实际上对那些本来就有清晰商业模式,而且已经可以赚钱的企业影响比较小,但对那些商业模式还不确定的企业则影响比较大。
清科的研究数据显示,虽然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拖累,但中国创投市场依然表现抢眼。2008年前11个月共有76家中外创投机构新募集110支基金,其中新增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资金额为70.81亿美元;新募基金数较2007年全年增加了89.7%,新募资金额较2007年全年增加了29.1%。从投资方面来看,有503家企业得到创投机构的资金支持,已披露金额共计37.07亿美元(见表5)。
但与新募资金的乐观情形相对应的是,金融风暴对中国创投市场的退出环节影响最为直接。由于全球各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 2008年中国创投市场的退出活动明显收缩,IPO退出交易大幅减少。
展望未来,清科集团CEO倪正东表示,对2009年的退出不抱什么希望,退出的机会至少要在2010年以后机会才会好,那时候再选择上市,因此投资者不能太着急,重要的是管好现有项目,谨慎投资。
在倪正东看来,相比全球,亚洲私募股权市场,特别是保持高速、稳定发展的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对于全球资本正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吸引力。”
从前11个月的投资数据看,私募股权基金募资额增长迅速,成长基金募资大幅提高,但也已经出现调整和回落迹象。投资下滑明显,投资总额下挫逾三成。清洁技术行业已成为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热点行业,“这与中国政府逐渐加大对该领域的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而2008年我国房地产行业进入市场低谷,私募股权基金对房地产项目的投资热情大减。清科预计,VC/PE投资者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并购手段来实现退出,从而获得回报并规避风险。
此番采访中,多数投资方和企业CFO均表示,未来和内需相关的行业,能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保持相当营利水平的行业以及拉动农村消费的行业都是未来值得关注的方向。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刘荣志表示,非常看好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项目。
对此,罗文倩表示认同,“我们会锁定内需型的产业,比如教育、外包、ERP、医疗设备等相关的服务行业。”倪正东也肯定了和内需相关行业的投资机会,“比如教育行业,大家在等的时候,会选择‘充电’。此外,应该关注行业内的细分市场,比如旅游行业长期看是值得关注的,即便是在金融危机下,但并不是所有市场都有机会,可能户外就比较好。”
并购机遇可期
经济衰退下,加强财务稳健性、控制成本、分散经营风险以及谨慎地寻求扩张的机会成为业界共识。但“管好现金流”并不代表“只进不出”。“对于2009年,首先要看好手中的钱,别乱花;其次要尽量的拿进钱,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融资模式;第三,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可以在危机的时期进行战略收购,对那些具备核心技术、市场渠道和品牌优势的企业进行战略并购。”张仕元建议道。
亚洲并购(M&A Asia)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内外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者共募集与中国相关的基金(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皆有)约144亿美元。但是,由于“估值差异”和有限的IPO退出机会,2008年下半年并购交易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近60%,且平均每宗并购案交易金额维持在不到1亿美元的较低水平。
虽然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者认为在当前估值水平下降,其他融资渠道几近枯竭的情况下,出现并购机会,并拥有实现并购交易的现金。但是,卖方不愿意在下跌的市场中出售资产,因此,缩小“估值差异”是恢复私募股权基金并购活力的前提。”
对此,普华永道企业并购部亚洲区主管合伙人谢韬表示:“中国公司拥有并购交易的资金,政府仍然对海外投资持支持态度。中国公司现在只是暂缓了海外并购交易,等待全球经济环境的稳定。中国的整体经济环境也会逐渐改善,相对世界其他地区复苏较快。”
普华永道预计中国的并购交易活动在2009年上半年将维持较低水平。至下半年,随着买卖双方估值预期的趋同,并购交易预计将会有所恢复。内资和外资投资者都将利用这段时期对受经济下滑影响的行业进行整合与重组。
证券低迷 债券活跃
“2009年与证券市场低迷相对应的是,债券市场活跃,作为直接融资重要工具的债券融资将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西南证券首席分析师张仕元预计,“2008年市场完成债券融资项目578个,稍低于2007年全年的697个,但融资额为8543.31亿元,高出2007年全年20%;完成可转债项目16个,与去年相同,但融资规模高出去年1.4倍,可转换债券和债券融资合计达9253.36亿元,占直接融资额的80.6%,资本市场融资呈现典型的多元化格局,债券融资成为市场的重要投资手段(见表6)。”
2008年9月,监管部门颁布了《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的规定》,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债券市场,在给资本市场、特别是亲睐固定收益品种的若干机构投资者创造机遇的同时,也给大部分上市公司和控股公司增加了在不丧失控股权的前提下进行融资的工具。此外,可交换债券的推出,也可以增强国内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联动性,促进两个市场的合理连接。“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09年的直接融资市场会更加活跃。”张仕元表示。
如果2009年在A股市场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创业板能够出台,那么将再次激活国内PE和VC的投资,因此,2009年的融资格局将有别于2008年。2008年全年信贷增量约45000亿元人民币,预估PE和VC总额为800亿美元,那么全年的融资总额为61830亿元人民币。2008年信贷:PE/VC:IPO:其他的比例约72.8:8:1.67:17.47。张仕元预计,2009年这四类融资的比为:69.5:5.9:1.0:23.56,融资总额76400元人民币。
在高善文看来,“目前政府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和中期融资券等形式募集资金。此外,目前的商业票据就非常活跃,明年会更加积极。同时,民间借贷的成本会大幅度下降。”
除了近来媒体频频爆出的中信泰富等企业投资失败案例令不少企业对金融投资避之不及。不少受访CFO理性地表示,风险管理成为明年CFO需要关注的重点,但也不应错过机会。
“锁定风险和投机只有一步之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财金部金融处副处长、金融风险管理及投资主管、首席交易员程斌认为,衍生品是一柄“双刃剑”, 使用得当可以帮助企业稳定成本,保持财务和营利状况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并不是万恶之源。“如果没有金融衍生品,企业只能随着市场走,对于因自己不能把握的因素而造成的暴跌无可奈何。”但他提醒企业,金融衍生品的运用程度要与企业相关团队的专业水平和管理经验匹配,否则风险会非常大,同时金融风险管理需要建立在公司的现金集中管理和债务集中管理的基础之上。
对此,中信银行公司银行部总经理助理张连泽建议企业在市场低迷的状况下,在选优理财产品时要做到两个了解和两个确定。两个了解,即了解到企业集团内部现金流的状况;第二个了解现金流的发展趋势。两个确定,即一个确定就是风险承受能力,另外一个是你整个企业内部支撑的能力,这两个方面能力确定以后你要做好理财产品保值和升值的预期。
税收节支
除了上述为企业“开源”的种种策略外,“节流”已经从2008年后半年开始成为企业CFO的主流话题。通过合法的税务策略节省大量税务方面的现金支出,以实现保存现金、增加或加快税前列支或税务返还、减少或延迟税务支出等成为CFO日程中的重点议题。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朱桉建议,“税收和GDP是不一样的,税收就是现金。明年国家采取增值税转型,大概每年会有1200亿元人民币增值税的减免,对于企业来说也是机会。同时,可以预见的是明年国家的税制改革仍然会非常频繁,每一位CFO都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关注这方面的变化。”
继国家允许商业银行发放“并购贷款”后,很快出台一套并购的税务制度,如果能做到并购税务成本最低,对企业获得资金和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增值税改革中主要一个大的变化就是对于设备、采购所发生的增值税允许进行抵扣。而知识产权方面的优惠会持续。此外,公司还应该考虑通过股权激励机制等方式节省人力成本。
朱桉特别提醒企业,未来国家会加强反避税方面的规定,“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跟你的功能和风险相对应,企业可以通过对功能的重新组合,实现利润的重新分配,达到利润最大化。”
除了使出浑身解数为企业获取资金,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税收损失外,此次受访的多数经济学家建议CFO “在低头走路的时候别忘抬头看路。”通过对宏观经济的走势判断把握企业发展的契机。
目前关于政府“4万亿”的财政刺激方案有没有能力真正把中国经济拉动起来的评论在各大媒体引发的讨论甚嚣尘上,陶冬表示,无论4万亿元如何分配,必将由此带来一系列地方政府的刺激和积极参与,对资金供需双方而言都应该关注这里的机会。多数受访者表示,真正拉动消费的是公众的收益预期,“当人们对未来没有把握的时候,他们不会首选消费,一定是把钱存起来。”而能够创造收益预期的只有保证劳动者的就业,说到这里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只有投资才能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
记者采访也发现,这一轮危机的打击对各地企业、各行各业的影响倏然迥异。周大福珠宝金行财务管理部总经理何仲强对记者表示,金融海啸对地处亚洲金融中心的香港的打击比较沉重,“市民对于消费非生活必需品的金饰品的欲望明显下调。”而比邻香港的深圳情况似乎缓和一些,以深圳赤湾石油基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副总监于忠侠所见,亲历或者见证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非典”的深圳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抗压能力,他们已经开始内外兼顾的“两条腿走路”策略,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完成了产业升级。“真正会在这一轮风暴中淘汰的制造业企业大多数还是那些比较低端的,从事简单加工的初级企业或者工厂。”
从全球制造业中心从欧美到日本再到中国的香港、台湾、最终进入中国内地的转移趋势看,近年来在内地制造业中心――广东省,东莞已经成为替代几年前的深圳,他们正成为这场全球经济衰退的“重灾区”。谈及现状,东莞市嘉荣超市有限公司财务部副经理梁婉华难掩内心的隐忧:“目前看来,我们企业还不错,但东莞每天都会有几百家工厂倒闭,这些小企业要维持运转更多的是依靠当地信贷公司获取资金。”
而同样处于零售业态的、位于福建的永辉集团的际遇则大不一样,其财务部高级经理林晨文乐观地向记者表示:“我们其实还受益于这场经济衰退,以前我们本地沃尔玛的客户现在开始光顾我们了。另外,福建是‘侨乡’,‘侨乡’有团结奋进、共渡时艰的传统,在外面的福建人更信任自己家乡的合作伙伴,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撤单,因此合作关系非常稳固,我们目前的状况反而稳中有升。”
【关键词】EPC模式;总承包商;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一、EPC模式概述
EPC是“设计、采购、施工”英文(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的缩写,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接受业主的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等全过程实行的承包方式。
二、EPC模式特点:
1.有利于提高项目运作效率。在EPC模式下,业主把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和开车服务工作全部委托给工程总承包商来负责组织实施,业主只负责整体的、原则的、标准性、目标的管理和控制。
2.承包方承担大部分风险。EPC项目管理模式责任单一,减少了相关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和纠纷而直接造成项目损失或导致项目失败的风险。
3.采用总价合同。尽管总价合同并不是EPC模式独有的,这种方式在EPC中更具有代表性。
4.总承包企业对分包商结果负责。工程总承包商可以把部分设计、采购、施工或开车服务工作,委托给相应的具有资质的分包商完成,分包商与总承包商签订分包合同。而不是与业主签订合同,分包商的全部工作由总承包商对业主负责。
三、EPC模式风险管理的特点:
1.复杂性。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所要处理的风险问题比设计或施工等单项承包复杂得多,风险量大得多。因此,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难度必然更大。相应的,其所取得的效益也更显著。
2.社会性。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所涉及的社会成员(利益相关者)多,相关关系十分复杂。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尤甚。
3.系统性。从事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是承包者从全系统的观点出发进行全局性的综合管理,而不是把各阶段或各个过程分割开来进行的项目风险管理。
4.发展性。我国目前进行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条件和环境尚不理想,经验相当贫乏,与国际承包商差距很大,容易因此而引发大的风险。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须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和创新。
四、EPC模式风险分析:
1.环境风险
(1)自然环境风险。Epc工程工期长,遭遇各种自然灾害的机会较大。国际项目地质等环境风险更大。
(2)政治环境风险。
2.情报风险
(1)情报渠道风险。获得的项目背景、业主情况及资金来源不落实。
(2)情报内容风险。信息工程所在国情况不明、市场行情不清、商不可靠、竞争对手状况不了解,往往导致投标决策失误。
3.技术风险
(1)承包商技术能力薄弱,缺乏管理人才和经验;
(2)对招标文件的要求分析不够及现场考查失误,设计基础资料短缺,导致对项目可能引发的风险认识不够;
(3)合作伙伴风险。联营合作伙伴或分包商选择失误,投标报价过低等。
4.经济风险
(1)合同风险。涵盖合同条款风险和合同管理风险,出现不平等条款,定义和用词不清、表达不明的情况,特别是重要合同条款的遗漏和合同类型的选择不当,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2)采购风险。风险涵盖采购渠道、技术指标、供货能力、运输损失以及采购价格等;
(3)汇率风险。所在国汇率风险、通货膨胀等,以及所处的经济发展周期。
5.隐性风险
(1)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事物的理解不同;
(2)中国技术标准未能在国际通行导致执行困难。
五、EPC模式风险规避和控制:
1.增强企业软实力
(1)健全项目组织机构和人员。需要培养满足总承包要求优秀的人力资源、合格的设计能力、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能力和丰富的采购渠道和能力以及强大市场整合能力和先进的企业文化。EPC模式下更需要能融合技术、管理、法律、金融等各类的知识的智能型项目经理。
(2)提高风险和法律意识。做到超前分析、认真识别,可靠评估,科学慎重的进行风险管理规划、决策、控制和监督。提高法律意识,善于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利。
2.严格项目过程控制
(1)注意市场调查和现场考察。市场调查和现场考察是投标决策的重要依据,贯穿整个设计、报价、施工的全过程。要调查工作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自然环境以及出入镜、进出口、外汇、税收等政策和法律规定,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劳动力、材料、设备的市场价格和变化规律,分析市场的潜力和前景。
(2)注重优化设计降低成本。设计是EPC项目的“关键”和主要风险源。在工程设计中要用“价值工程”概念,遵循“实现功能,合乎规范、质量过关、成本经济”的顺序优化设计。
(3)注重投标决策和编标报价。充分考虑项目前期资料不确切、不可预见情况、工程变更、物价上涨、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等风险因素。分析合同条件中的责权利条款及风险分担条款,充分理解总承包的工作范围,审核业主对承包商的设计要求、施工要求,以及任务量与工期的吻合性,提出合理报价。
(4)注意合同严密性和变更合法性。要对有关条件和条款做到心中有数,在编写投标书时尽量防范这些风险,并在商务澄清、技术澄清和合同文件谈判时予以落实。要对合同范围、价款支付(三个保函)、税收与保险条款、法律适用条款和争议解决等各项条款具体落实。同时尽可能增设规避金融风险的保值条款、减少不可抗力风险的补偿合同条款等。合同变更是工程索赔的重要依据,也是减少因变更而引起经济损失的唯一办法,必须获得因业主、监理和建设单位以及关联方的及时签认,为清算索赔工作奠定基础。
(5)慎重选择设备供应商。选择可靠、信誉较好的供应商,以简化、缩短采购过程、有利于控制工期;同时协调好施工和采购,设备做好直接从供应商运到施工现场。国际项目更要注重与当地供应商的协调。
(6)加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方协调。在实施过程中综合考虑与上下游工作的相互影响,减少因理解不同引起的冲突。
3.采取风险直接转移
(1)参加工程保险。参加保险是EPC模式中承包商转移风险的最直接的途径。EPC合同第18条中关于保险的规定,涉及到财务和建设成本风险、合同风险、设计风险、环保健康风险和安全事故风险等。虽然发生一定费用,但却能避免大风险。
(2)选择合格优质分包商。借用分包商的技术优势和实力,为投标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引入有效竞争机制,在分包合同中分解各项指标,要求分包商接受雇主合同文件中的各项合同条款,承担相应风险。
(3)注意选择联营体合作伙伴。可以建立设计联合体,选者合作伙伴联营等模式。通过组建设计联盟体,既借用了对当地或者是国际的规范标准的熟悉,也可将对成本的影响控制在自己手上。建立联营体则通过选择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结构的企业、有经验的海外承包商等,组成一个联合体共同承建项目,达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伍仁.EPC工程总承包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朱缜.EPC总承包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中国经贸.2009 (24)
目前随着第三方支付应用领域的深化和拓展,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线上和线下市场正在通过移动技术、O2O等形式不断进行融合。在资质方面,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第七批27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至此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已达到250家。
第三方支付行业在经历了2010至2013年的飞速发展后,各大支付企业的差异化发展日趋明显,金融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及金融链条的重构已初步显现。未来第三方支付企业争夺的不仅是技术的高地,还有商业模式的创新,如何抓住支付金融化变革的机遇,从而迅速占领市场,是未来支付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探寻的目标。
趋势一 第三方支付企业致力转型B2B金融服务提供商
随着电子商务向B2B渗透,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依托电子商务来改善自身产、供、销的整体效率。相对于单纯的支付问题, B2B企业更关心的是中短期流动资金情况,制造行业或者零售行业已逐渐进入到微利时代,这种情况下资金周转率变成企业首要环节,应收账款是否顺畅是小微企业生存的命脉。在此趋势下,如何能让资金流转得更快,是对B2B企业的挑战,也是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市场机遇。
从2013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规模较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已逐步将业务范畴扩展至B2B流动资金管理需求上,把原有“银行-客户”价值链延伸为“银行-第三方支付-客户”,细化丰富现有金融领域,并大幅提升行业效率,随之致力于成为供应链支付的提供商。
在应用方面,支付企业会首先选择介入信息化程度高的行业,如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其次会选择商旅、保险、物流行业;高端规模化制造业以及大型农业等也有相应机会。
趋势二 支付行业将依托在线理财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
相对于国外成熟的市场,国内包括基金、保险在内的金融理财服务尚处起步阶段,产品销售主要依赖于传统渠道(如银行柜台),但是传统渠道较高的支付成本,以及跨行基金支付的障碍使得基金和保险等金融企业对第三方支付资金与信用中介的 功能有较大的需求。
随着年轻一代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主力军,未来第三方金融理财服务必将是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2011年10月,证监会开始实施《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允许银行、基金、证券等金融机构外的更多第三方企业参与,以促进基金业电子商务化发展,并陆续颁发多张基金第三方销售与支付牌照。随着汇付天下、通联支付、银联电子、易宝支付、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12家公司先后获批开展网上基金支付业务,基金和保险业渠道变革和电子商务化的趋势将不可逆转。
趋势三 整合终端、数据、增值服务将提升产业附加值
随着线下支付竞争的白热化,未来建立在收单通道化基础上的数据分析和增值服务将成为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主要盈利点。
以POS收单为例,将会发展成“金融POS”,进一步丰富金融增值服务。第三方支付企业会结合资金交易数据分析,将收单业务与商户担保相结合,提供信用支付和信用贷款等服务,并注重在收单业务基础上的营销功能,结合通用积分、自动抵扣、电子优惠券以及卡类功能,实现业务盈利点的多元化发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最后一块制度红利的沃土。中国证监会同意阿里小贷资产证券化先行先试,拉开了小额贷款公司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帷幕,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又一破冰之举。
互联网金融产品崛起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正在以“看的见”的速度逐步改变中国传统金融业的格局。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阿里巴巴的小额信贷业务,已累计为超过32万家电商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累计投放贷款超过一千亿,户均贷款4万元。
而综观中国的互联网世界,除了腾讯、百度等纯互联网公司外,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在接“地气”,更多的公司加入到O2O阵营中来。(O2O即Online To Offline,也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样线下服务就可以用线上来揽客,消费者可以用线上来筛选服务,还有成交可以在线结算,很快达到规模。
“与其说这是互联网的成绩,不如说这是制度带给互联网的红利。”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许建文对此评论。
以电商为例,中国流通体制和美国流通体制的区别决定了中国绝大多数传统的零售公司可能最终要倒下去。
如美国十大电商中,仅有一席是纯互联网公司,其他都是传统的零售巨头转型做电商,包括沃尔玛等传统零售巨头。究其根本,美国的零售业竞争非常充分,渠道已经非常扁平化,从厂家到零售巨头再到家庭,已经将中间环节的成本压缩到最低,零售业的本质没有变,依然是供应链管理、物流仓储、技术支持、现金流和品牌,只不过互联网只是个另外的一种渠道而已。这些巨头顺势切入互联网的销售渠道,很快追上来了。
反观中国,零售的市场越发的被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和苏宁易购等电商巨头蚕食。其根源于中国的流通体制。中国地域分割严重,产品流动难;零售体系多级,层层盘剥;物流成本高企;房地产泡沫带动了商业地产价格居高不下,最后导致终端消费者面对的零售价居高不下。
在凤凰卫视的一期陈鲁豫采访马云的节目中,就曾提到老百姓以前经常在商场买上千块钱的衣服,后来发现淘宝上卖的一样的产品,价格只有十分之一,大家都以为是假货,不相信,后来有人尝试买了以后发现竟然是真货——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流通成本由此可见一斑。而这就给了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崛起的机会,也就顺势将传统的零售商推向了悬崖。
许建文认为,中国金融业比照美国金融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垄断,美国有上万家银行,大的有全国性的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地域性的银行更是数不胜数,因为都是私有制的企业,所以不论是存款客户端还是贷款客户端都有激烈的竞争过程,任何有金融需求的人或者企业,只要辅之以匹配的风险定价,都会被银行满足。
伴随互联网金融崛起,美国最大的两家P2P机构Lending club和Prosper很大的一块业务来自于信用卡还款,也就是客户信用卡账单已经难以偿付了,为避免信用卡出现逾期,从P2P平台上借款还信用卡,然后再通过其他手段还P2P平台上的借款。貌似这么差的客户群金融需求依然能被满足,可想而知在美国的金融行业竞争多么激烈。
反观中国的金融业,受制于国家牌照垄断的问题,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是由国家或者国有企业控制的(除去民生银行),国家也赋予了银行天然的存贷差,享受政府赋予的特权和特权带来的相关垄断利益。
由此带来了两个结果,一个是国内金融机构创新和服务意识弱。在国内金融业竞争不激烈的现状下,银行依靠对金融资源的垄断更多压低存款人的回报率,另外使用各种名目提高借款人的融资成本,依靠自己的垄断地位对金融资源强势定价,所以这些年国内的银行赚的盆满钵满,却没有任何动力去创新,去为客户设计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
其次,银行是不愿去服务更多中小企业和个人的。在服务大客户与选择小微企业和个人中,银行毫不犹豫站在了大企业一边。小微金融是脏活累活,一则嫌脏没人愿意干,二则干了也不容易出成绩,做一单大企业的业务比辛苦做小微企业上百单都赚得多。同时,银行天然的将信贷资源倾向于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风控部门的人员考核以逾期坏账为核心,也会受到政府部门或者领导层的压力,如果给私营企业或者小微企业放贷,最后出现逾期坏账的话容易惹来“麻烦”。
传统银行业变革艰难
现实中,互联网小额贷款的迅猛发展对传统银行业构成的冲击不言而喻。金融是国家管制行业,是中农工建交及其他股份制银行寡头控制的行业,在面临新模式颠覆性危机的时候,其本能地产生扼杀创新的冲动,当然这些金融巨头也可能最终并购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抱变革创新。
在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许建文看来,银行也可以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的难题。他认为,银行需要从三个方面下手。
第一,必须大幅上调贷款利率。借款金额越小,借款人承受的利息必须越高,因为资金存在规模效应。业务成本、风控成本这些都是人力密集型的工作。一个业务员做的业务带来的收入至少要保证他的生活,否则这个就只能沦为慈善了。以目前小微企业借款单笔平均8万元的情况为例,一个业务员平均一个月做不到2单,如果提成低于2%,一个月的提成不到2000元,这在一线城市是非常难生存的。风控人员亦然。连阿里小贷在庞大的数据库及高效的审批流程下,他们小微企业的借款利息年化都接近20%,更何况没有掌握如此多信息,依靠地面的业务和风控人员的金融机构呢。
第二,必须大幅下降职员薪酬。金融机构的业务伴随着规模的增长,相关人员的薪酬也是水涨船高。中石油这类的央企如果融资的话一般需要专业的投行人员,通过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来实现,一笔业务可能给投行带来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收入,而成本不过是几个投行人员而已。大项目大资金的规模效应突出,相应的投行人员的薪酬也是最高的;如果一般的企业在银行融资几千万,一年给银行创造息差收入上百万,银行的客户经理和风控人员的薪酬必不可能高于他们创造的效益;如果是做小微金融,一个客户借款几万块,就算业务和风控效率非常高,一年能做的项目总量和创造的效益总量也是有限的,薪酬自然不会很高。而银行员工目前的薪酬比较高,做小微金融必须匹配相应的人员来做。
第三,必须容忍较高的逾期坏账率。大企业的项目依靠的是规模优势,中间息差小,必然可容忍的逾期坏账率会低。而小微金融单笔金额小,数量多,更多依靠大数定理,单笔坏账对整体影响很小,且放款的利息也比大企业高不少,可以根据业务规模和坏账比例做适度放大,可以容忍较高的逾期坏账率,这样可以支持更多的小微企业。
但问题是,银行业是否愿意低下多年高昂的头颅?这么做又能否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同支持?
困难重重。近些年民间借贷之所以越发兴盛就源于此。以目前国内专注于小微贷和个人贷款的中安信业和平安易贷为例,单笔平均借款不到10万块,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在30%左右,如果按照年化成本的话会更高。
在借款人成本如此高之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这些年在金融垄断的红利下赚的亦是不少。他们在没有杠杆的情况下,资产回报率在20%以上。
在没有阳光化的融资渠道时,他们更多的是通过民间借贷的形式集资,从而提升杠杆率,实现更高的回报。也正是因为这种借贷形式的不透明和不阳光带来了诸多问题,这两年担保公司出了很多风险,基本上都源于民间集资行为。
另一方面,小微企业民间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但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却难以实现规模化和杠杆率的有效提升,基本都采用资本金经营的模式,一些机构通过民间融资提升杠杆,但也因成本太高融资规模也难以持续增加。
网贷的风险与管控
2013年7月8日,阿里小贷与东方证券合作发行“东证资管一阿里巴巴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每只专项计划募集资金规模为2亿至5亿元,该十只专项计划募集资金总规模在20至50亿元之间。
阿里小贷拉开小额贷款公司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帷幕。这次证监会让阿里小贷资产证券化先行先试,可以说是让业界看到了一丝曙光,未来可能还会有一些优秀的小贷公司通过券商资产、信托产品等方式实现杠杆率的放大。
不过,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虽然解决了杠杆率提升难的问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因为小额信贷公司单笔借款金额小,一个几千万的资产包中必然存在大量的借款客户,借款人的相关情况的透明度必然难以保证,其风险难以把握;其次,信贷资产被证券化,产品标准化,期限标准化,比如统一为6个月、1年,而实际上这些信贷资产的期限大多不一样,资产包中有的项目借款期限短一两个月,有的期限长则两三年。由此带来的期限错配问题可能会带来流动性风险。
记者了解到,2012年中国民间融资规模达到4万亿,小额贷款公司全国6000多家,信贷余额超过6000亿,而绝大多数都做的是地下金融,如何利用互联网的模式来将民间金融阳光化,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建立中国的信用体系,依然是业界研究的课题
要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许建文认为,应致力于民间金融的“阳光化”,利用互联网实现小微企业、小额贷款公司等风控机构、互联网平台、出资人多方共赢,达到让小微企业得到更多金融支持,百姓能有更多的理财渠道,风控机构可以发挥自己本地化的专业风控能力,不再受到资本金及规模的限制,而专业网站专注做平台,严格把控合作机构的担保实力和经营风险,将风险彻底从系统平台中转移出去。
他以人人聚财网为例向记者介绍了新的与第三方担保机构合作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目前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一般企业借款,由担保机构做担保,出了风险由担保机构承担,银行不承担任何损失,这种情况下担保机构一般收取企业借款金额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