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媒体的价值

新媒体的价值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1 17:13: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媒体的价值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新媒体的价值

第1篇

凤凰新媒体包括其旗下综合门户凤凰网和手机凤凰网,首创中国跨平台、跨媒体的联动传播模式,其定位是为全球主流华人提供互联网、无线通信、电视网三网融合无缝衔接的新媒体优质体验。李亚对《新营销》记者说:“未来将重点提升凤凰新媒体在视频互联网及无线互联网这两个潜力巨大的新领域的竞争力,加速凤凰新媒体的战略布局与市场化、资本化、产业化进程。”

或许是出于职业习惯,李亚平时最关注的话题是网络流行语,比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被就业”、“X二代”和网络发言人等。

“4I for ROI”理念

《新营销》:凤凰新媒体在目标受众群体方面是如何进行精准划分的?

李亚:我们一直在思考媒体核心的价值在哪里,必须自己提炼出一个核心价值并且对它进行强化,还要将这个核心价值更好地传递给客户。经过分析自身的优势,并结合当代的营销趋势,我们总结了一个“4I for ROI”理念。

第一个“I”是Intended Target(精准的细分受众)。中国现在大约有4亿网民,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还有好几亿手机网民。随着市场的演化必将诞生出一个细分市场。就像是化妆品和水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网站不管是作为一个内容提供商还是一个服务提供商,基于网民增长的真实需求和广告主的强烈需求,细分趋势会越来越强。因此,精准受众是媒体精准广告营销的一个基础。据2009年3月的市场调研报告,凤凰网的月均网民数量为1亿,网民月均家庭收入为10042元。这些数据表明,对于许多符合我们目标受众的广告主,我们能提供一个更精准的、更能减少无效投放的媒体平台。锁定了这1亿高端网民,我们就围绕他们去组织内容。不然就很难分清一条重要的民生新闻、国际新闻和与周杰伦相关的新闻,哪一个应该放在网站的首页。因此,受众的精准性是第一重要的。

第二个“I”是Insights(洞察力)。它表现在凤凰网的内容洞察力、消费者洞察力和行业洞察力,这是我们与第一代网络媒体的区别之处。我们以媒体化的方式运营网站,不光是强调海量、快速和互动,还要强调洞悉事物的本质、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并且分享不同的观点,传播哪些我们认为应该提倡的价值。而目前网络媒体的同质化倾向比较明显,因此只有更深层次的媒体才对高端人群更有吸引力,他们不管是在价值观、情感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上,都更认同我们,从而建立起客户的品牌忠诚度。除了内容洞察力,消费者洞察力和行业洞察力也非常重要。我们也参与细分目标行业的活动,了解行业营销趋势,不光是做资讯,还做一些更有深度的产品譬如数据库,从调研到第三方合作,为我们的受众和消费者提供一些更实用的工具,同时让广告主能够与消费者更紧密地结合。

第三个“I”是Influence(影响力)。我们的1亿高端网民都是在中国各个行业或领域相对有影响力的,而凤凰新媒体从凤凰卫视衍生出来,也是一个较有影响力的品牌。如今,各种消费行业特别是医药、食品行业,都认识到公信力是品牌的一个重要要素,就像是对品牌的一个背书。我们非常谨慎地使用自己的公信力,加上受众的公信力和品牌的影响力,广告主对这个平台的接受度更高。

第四个“I”是Integration(整合力)。当今市场有一个越来越强的发展趋势,即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中心,整合电视、广播、户外传媒、报纸、杂志以及手机平台还有线下活动进行整合营销,这样就能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消费场景中以最合适的手段嵌入传播,影响受众和消费者。凤凰新媒体本身有三网融合的组合传播概念,它包括凤凰网、手机报、手机视频,加上我们的视频互联网以及凤凰集团的电视资源、户外大屏幕资源还有电台资源,以及广泛的媒体合作。我们整合了许多活动,线上线下一起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整合营销方案。

这“4I”构成了凤凰新媒体核心的营销传播价值,也受到了业界广泛的认可。2009年虽说是经济危机最严重的一年,我们的广告主大部分是“全球500强企业”,他们受到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仍有50%的广告收入增长。

《新营销》:凤凰新媒体“4I for ROI”的理念是怎样传播和实践的?

李亚:总结出“4I”理念是我们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进行自身营销。我们有不同层次的自我营销,包括和调研公司的合作,与媒体、营销专家等进行合作,还有广告界的各种会议。我们对外也会进行广告投放,但最重要的是通过策划大事件案例,确实让客户体会到营销的效果。毕竟,凤凰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广域覆盖人群网站,它的精准受众都有很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不管是3万元的手机、国航机票还是电子商务的衬衫、化妆品等,通过凤凰网平台传播,都有实质性的广告效果。这主要得益于现在的广告主越来越专业,因此能够对效果进行追踪和衡量,能够对顾客终生价值进行衡量,这一点是我们更为强调的。凤凰网的曝光量、点击总量可能不如其他规模更大的网站。但是如果按照CPV(每点击价值)概念,而不是按照简单的CPC(每点击成本)、CPM(每千人访问成本),就会发现,凤凰网的受众更适合许多广告主的细分目标受众,比如说奥迪、诺基亚97手机,它们通过凤凰网平台宣传的覆盖量不如其他网站,但是凤凰网的目标受众却更加适合这些产品。

经济危机的一个好处就是迫使广告主更谨慎地选择媒体进行营销,让自己的企业能有较好的投资回报率。因此,我们的“4I”理念也更切合了产业的需求,迎合了行业发展的趋势。

新媒体的发展契机

《新营销》:凤凰新媒体在视频广告方面是怎样探索的?

李亚:凤凰网2009年的视频广告约占全年广告额的25%。但我们觉得这个发展速度偏慢,这一点与广告主的惯性预算划分有关。视频广告的潜力不在于分享互联网的广告份额,而在于分享电视广告份额。这可以作为未来发展的契机。因此,在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广告主通过调整自己内部的组织、决策和流程,通过改变衡量市场营销结果的方式,进而促进互联网广告的发展。

目前网络视频的市场较小,如果电视广告在2010年会像大家预期的那样减少100多亿,那么至少有一二十亿会流到网络视频广告市场,那就是网络视频的一个机会。当然还存在版权、带宽等影响因素,不过随着相关问题的解决,这个市场将出现井喷式发展。

《新营销》:网络视频等新的广告形式对于广告主来说,有何优势?

李亚:相对而言,传统的快速消费品、网游等领域的客户对我们的认可较晚。像是汽车、金融、IT,对我们的认可度较高。但事实上,像是快速消费品领域的市场细分趋势越来越明显,凡是针对中高端人群的产品,通过凤凰网投放广告都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由于受众对电视的依赖,向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转移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而且发展趋势也越来越快。再加上国家对电视广告的一些新规定,广告主将会认可网络视频的营销效果。

我们在网络视频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衡量方式,让广告主知道通过不同的广告媒体传播的效果。我建议企业第一要重视网络视频广告,第二要重视无线广告。因为随着3G业务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将手机作为一个通信工具,也将它看做一个获取资讯的重要工具。

《新营销》:你觉得利用手机营销和提供服务的市场潜力如何?

李亚:国外的相关服务发展至少比我们早10年,比如说基于位置的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也就是根据客户的位置提供有用的消费信息、娱乐信息等。但中国在无线的运用上,以前都是一些不符合用户需求的,譬如垃圾短信,或者是一些比较低端的应用,像是音乐下载,当然,音乐下载这种趋势在未来还会延续。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成为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电脑,功能很强大。从手机SMS的结合、手机和视频的结合、手机和位置的结合、手机和资讯的结合,还有手机游戏、手机阅读等,这些领域发展越来越专门化,能提供真正更适合用户需求的服务,市场潜力非常大。就手机凤凰网而言,每天有几百万的独立法人用户,他们是比较精准的受众群体,很有广告传播价值;凤凰手机报每天有几百万的高端用户,还有凤凰网和中国移动推出的一个手机视频频道,以历史、军事内容为主。

《新营销》:网络新媒体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有哪些机会和挑战?

李亚:网络新媒体最强大的武器在于它充分市场化,充分自导化,而且平台化。网络新媒体相对于其他的媒体平台而言,它的资本化、市场化和平台化都有更大的空间。现在很多传统的媒体集团都在大力发展新媒体,像是央视、新华社等。从广播电视到平面媒体,各个地方都在这样一个新媒体趋势下摸索营运。

新媒体代表了一个方向,它是一个契机,能够帮助传统媒体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而已经发展起来的新媒体积累的资本化和平台化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可以把它们用作拓展市场的工具,因此在加速新媒体发展的同时能带动传统媒体的发展。比如盛大和湖南卫视新成立的公司,就是通过新媒体的自动化、市场化基因促进传统媒体改制。

第2篇

关键词:中央电视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新闻价值媒体责任

2011年8月9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式开始。自活动启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等国内媒体迅速启动推出大量走基层系列报导。各大媒体的积极响应带动了“走转改”活动在全国范围的热烈展开。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两年后,我们以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系列报道为例,对“走转改”活动的新闻价值意义再次进行反思性探讨。

一、回归新闻价值是媒体“走转改”报道的共识

新闻价值作为新闻学中的一个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学者在19世纪上半叶所提出的。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新闻报道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即“必须选择社会关心程度强,社会影响程度深,对社会贡献程度大的事件和人物,”而对于新闻价值的准确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在学科教学中所提到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的范畴主要源自于西方对新闻价值的定义: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和各种素质的总和。”除此之外,持不同意见的学者也从新闻的发生角度和新闻的社会角度出发对新闻价值做了阐述,但总的来说,新闻价值这一意义产生的根本是为了争取受众而服务的,新闻价值的提升直接带动受众关注度的提高。

在过去的一些报道中,一些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新闻被湮没于官话、套话之中,华而不实的报道使受众对媒体的信心降低,换句话说,脱离了基层群众生活的新闻很难引起受众的关注,因此,走进基层,转变媒体作风,改变假大空的行文思路变得尤为重要。

2011年8月22日,中央电视台推出“走基层”系列报道,采用“放平视角、深入探访”的报道方式,通过记者体验式采访,挖掘基层人民所需所想,让基层百姓作为镜头中的主角尽可能自然地展现真实的生活状态。陆续推出的“走基层”系列节目,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问》等重点栏目开设推播平台。可以说,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系列报道也是电视记者在传播方式、行为方式、表达方式上的回归,是对新闻本源的又一次探索,更是对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方式的一次创新性尝试。

二、媒体走进基层――接近新闻事实“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事实”就存在于生活中,离真实的生活越近,就离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越近,离新闻价值的本源越近。央视“走转改”的第一步,就是要求记者深入基层,切身感受基层群众的生活状况,用最真实的镜头记录基层。

在之前的人物报道中,电视媒体把较多的目光放在了典型人物的身上,但是,社会的组成大部分是基层群众,基层群众的正常生活才是我国国情的最真实写照,才是事实。“事实上我们是以中国人的命运还原中国的时代,记录人类命运的一部分”,因而,从基层人民身上找亮点、找关键点必将是“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关键所在。

央视“走基层”系列将受访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于观众而言,不熟悉或者不了解的群体;第二类是反映普通百姓、基层工作者工作、生活的矛盾与问题,以期能够得到解决。“记者要用80%的精力来选案例,就是为了强调人物故事对新闻传播力的作用,选择对象,再铺开故事章节。”这种对报道案例选择的态度,也是从事实的层面体现对新闻价值的尊重。

近些年来,由于新闻从业人员之中的浮躁之气,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产生的距离越来越大。新闻价值同时强调“接近性”,就是要求新闻内容与受众接近,在地理上接近引发受众重视,在心理上贴近让受众产生共鸣,在利益上与受众息息相关。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新闻一直强调指导性,而忽略了“接近性”的重要性,要想要获得受众,就必须要走到基层当中去,让新闻更“接地气”。

央视陆续推出的“走基层・蹲点日记”“走基层・第一手调查”“走基层・劳动者之歌”等等一系列板块,将其“走基层”系列报道的主题主要确定在了民生上,“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民生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问,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先进性。”不过,就传统的民生新闻来看,因为其报道层次较浅,内容琐碎,为追求收视率而盲目猎奇等短板,使得其新闻价值意义受到一定的破坏。“走基层”系列报道则着力于突破民生新闻的短板,紧密贴合“走转改”的要求,使民生新闻更加贴近群众,从地理上走到基层中去,在心理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并通过“走基层”切实为受众办实事。这种反映真实的社会声音,避免盲目的猎奇窥探,以一个平等的体验者的角度还原受众最真实的民生现状的新闻主题,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报道形象与发展方向。

三、转变作风――重塑媒体责任意识

平视角度是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最重要的记录方式。由于报道对象的选择大多都是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中也没有出现什么波澜壮举,正因如此,记者此时就需要用平视的角度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用体验式的采访走进受访者的内心,挖掘人物的真情实感。

长期以来,新闻媒体都作为社会公器有效地进行舆论监督工作,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尤其提出了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记者的手中握着舆论的方向盘,因此,对待新闻报道一定要严谨,恪守原则。不过,在当今的媒体责任观下,新闻媒体要做到的已不仅仅是这些,更重要的是加人人文关怀和历史使命感。央视在“走基层”报道的推出过程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对事件或人物命运的持续关注使报道更具人情味、更加贴近群众。《索道医生邓前堆》这一专题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11年年初,记者一行来到云南怒江流域的拉马底村,这个村被怒江一分为二,一条100多米的索道成为了两岸村民通行的桥梁,而邓前堆作为村里的医生,为了给村民看病,28年冒着生命危险溜索道横跨怒江两岸,记者通过体验式的报道,亲身感受溜索道的惊险,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直接促使“溜索改桥”工作得到推进。在一年中,记者又分三次到达拉马底村,全程推进大桥建成。央视评论员杨禹说:“以新闻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这就是《索道医生邓前堆》最重要的价值。”而推动社会进步,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个节目,更重要的是将记者深入基层的情怀融入到每期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报道《索道医生邓前堆》的记者乔亚美在这一系列报道结束后说道:“‘走基层’要把‘有头有尾、有始有终、造福人民’当成一个终极目标,并时时提醒自己。”“造福人民”不仅仅是一个口号,通过带着真情实感的“走基层”一定会帮到一些人,哪怕只是给他们的生活带去了小小的改变,作为一名用心“走基层”的记者也应该感觉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崇高荣誉感。

四、改变文风――故事叙事中彰显新闻价值

无论是文本形式的新闻,还是记录社会事件的可视化新闻,都是应受众需求而存在的产物。新闻是用来给受众听和受众看的,若无人听无人看,则新闻价值就无从体现。因此,增强新闻的“趣味性”也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来向受众展示新闻人物和事件。因为任何报道离不开“事件”和“人物”,“电视新闻是一种时空复合艺术,它在纵向的时间流程中叙述新闻,在横向的空间运动中展示关联。”

央视新闻评论部曾用“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来解释其成片理念,如今用在“走基层”系列报道中也恰到好处。

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记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新闻语言华而不实,官话套话多于新闻本身的有价值信息。“改文风”的最后一点从传媒角度讲即要求记者改变以往浮躁的文字风格习惯,删繁就简,保证文字的生动质朴,使观众更乐于接受。以《小韩结婚记》为例,正文开篇对小韩的介绍非常简洁:“韩廷才,24岁,在上海打工已经五年了。2009年他在上海一家冰箱厂打工时认识了来自陕西汉中的女孩张小琴。相恋四年,这个春节他们终于迎来了婚期。”在后面买钻戒和西装时,记者也没有过多赘述,依然用简单的几句话交代完背景,整个片子的表现力完全靠摄像机拍摄下的画面表达。

由于“走基层”系列报道将重心放在了故事的讲述上,因此人物与事件变得更加密不可分,越到后期,我们会发现人物报道所占的比重越大,如《杨立学讨薪记》、《索道医生邓前推》、《岳军和他的“机器人生”》、《追踪马子硕的求医路》等等,这些报道则直接将人物名称放在了节目名称中,故事线索让观众一目了然。可以说,相较于传统新闻关注于事件本身的过程和结果而言,走基层系列报道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温情,也更加贴近了基层百姓的生活。

五、走基层的“反常态化”与发展趋势

如今在很多电视新闻当中,将新闻性质当中的“趣味性”排在前列,追逐“小概率事件”成为其确定新闻选题的最直接因素,但我们在关注“走基层”系列报道时却发现,它与常态新闻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绝大部分报道无明显的新闻由头,所关注的人物也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新闻价值的“时新性”与“显著性”较为不明显。

第3篇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展示手段运用到建筑当中可以使人漫步于真实的虚拟环境之中。目前电子楼书也已成为开发商建筑展示的一种重要营销手段,对于楼盘销售、消费者购房指导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宣传推广等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目前,房地产市场上出现的楼书绝大多数是以纸质为载体,许多房产商对于楼书的较劲也就体现在谁的印刷更高档或者谁的创意更鲜活上面。其实,无论房产商再怎么出新意,其传播信息的能力总是受到“平面媒体”固有的特性限制,平面呆板的楼书总是无法跨越语言之外的意境,尽管有“一图抵万言”之说,但毕竟平面构图不易产生具有很强冲击力的震撼效果。所以,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楼盘开始在现场推广时运用电视向客户播放关于楼盘的介绍信息,这也可以归纳为电子楼书的雏形。当然,这其中也会有一些房产商在推广时结合楼盘的定位特征,专项的向客户派发蕴含楼盘定位特征的光盘以提高关注度。其实,电子楼书主要是运用当今流行的数码技术表现,包括三维模拟、多媒体技术、互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巧妙结合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房地产宣传模式。

它通过VCD光盘、互动多媒体光盘、触摸屏、电子名片、互联网站等传播载体,借助数码拍摄、三维动画、数码特效、互动多媒体、背景音乐、配音、文字、图片等具体表现方式,形成全方位的互动立体宣传体系,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动态形式表现于受众。电子楼书的出现,将会对开发商的楼盘销售、消费者购房指导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宣传推广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2新媒体在文化古迹遗产方面的应用

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举世名园———圆明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全依据复原设计图纸,得以重现万园之园。作为展示现实历史文化古迹遗产的虚拟世界,其全新的视觉冲击力让每一个观看者犹如身临其境,全方位的感受我国文化历史的博大精深。如今,在伟景行CityMaker软件平台的支持下,我们只需要通过移动鼠标就能够了解圆明园所有的建筑物及其特征,当然也可以通过自己设计的路线,自由的游览,亲身感受这一旷世名园,这一切要归功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文物古迹复原展示文物的原貌,还可以根据考古数据和文献记载模拟展示已经灭绝的遗存遗址。通过虚拟展示技术及网络技术将这些文物整合起来,可以让观众欣赏到清晰的、真实的展示效果,这种观赏方式不仅可以保护文物,节省大量展示费用,同时对文物本身的安全也不会产生丝毫影响。

所以说,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仅使文化遗产得到了全方位展示以及可持续性保护,而且通过网络技术整合古迹遗产资源,利用虚拟技术全面的、逼真的、生动的展示文物,资源还可以得到共享,真正的实现文物古迹遗迹展示现代化。以上叙述充分验证了数字技术是交互式虚拟展示设计的主要实现手段。而相关涉及的有视觉艺术、听觉艺术、造型艺术和人机工程学,还包括多媒体信息采集、数字建模、图形处理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设计师可以在虚拟的设计空间中随意发挥想象力,也不再局限于物质的设计介质,让他们的手从笔和纸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设计作品也逐渐灵活,有静或动向互动的方向发展,以计算机或网络作为载体直接呈现给观众最直观的认知和体验。

如今,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艺术的各个层面,艺术也已经进入了多样化和数字化的时代。由于不断更新的创作观念,逐渐开放的创作环境,新媒体语境下的展示设计业显示出日益丰富的展示形式。这让艺术创作的主体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激励着创作主体定位于“多方位、多视角、多面向”的原则,并且具有多视角的知识结构技能和较高的专业素养,不断推陈出新地创作出与时代共同进步的艺术作品。

第4篇

一、联姻新媒体,探索晚报特色的创新之路

按照“改革创新、融合转型”的思路,2012年起,晚报推出“微报”版,每天固定在封二出版,版面内容侧重服务性和趣味性,实现“轻生活、快阅读、浅阅读”。每天在版面报眉上标注《西安晚报》的新浪和腾讯微博账户,公布粉丝数量;开设“扫一扫‘码’上看视频”小栏目,将网络热点视频移植到版面上,将粉丝互动延伸到报纸。报社官方微博、微信的管理员每天都主动设置一些话题与粉丝互动,粉丝部分回帖成为次日版面报道的内容。通过微报、微信、微博“三微一体”的运作,架起了纸媒与新媒体互通有无的桥梁,改变传统报纸严肃的“面孔”,提升了晚报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增强了晚报对年轻读者的吸引力。

二、融合拓展,提升新闻信息服务质量

相对新媒体,晚报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把报纸办成“空中互联网”,而是重新回归到自身经营60多年的“地面互联网”。这就要求报纸必须适应时代要求,走一条兼备传统新闻工艺和新传播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之路,将单一的新闻产品生产方式向融合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发展拓展,将单一的以报纸读者为主的生产服务提升为直接服务于更广大的新闻信息终端受众。

2012年秋,陕西遭遇罕见的果农卖果难,晚报除进行常态的“帮果农卖苹果”报道外,还在11月28日发起陕西苹果“触网”公益行动。活动得到了京东商城、聚划算等国内知名电商的积极响应。开团第一天,首批1500余箱(约21000斤) 苹果销售一空。晚报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果农的难题,还得到了全国众多网友的转发、热议,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5年5月,在举办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前夕,晚报推出了系列报道――“寻找古诗词中的西安旅游之美”,报道以古诗词为突破口,探寻丰富的诗城长安,寻找古诗词里的西安美景,我们同诗词专家实地走访,找寻西安古今的文化坐标,解读背后的文化故事,追寻周秦汉唐的历史记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报道期间,晚报多次邀请市民访古探幽,通过线上宣传+线下活动+全媒体配合宣传模式,打破了传统专题策划的模式,增强与市民的互动。此次系列报道被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网站、国内门户网站转载,得到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好评,并在社会上掀起了古诗词旅游的热潮,助推了西安旅游。

三、凝聚智慧,读者也是办报的主体

办一张凝结群众智慧、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是我们的追求;让报纸成为凝结人民群众智慧的产物,将办报主体由“一人独唱”变成“大家合唱”,让群众参与到新闻发现、新闻策划、新闻报道中来,挖掘他们身边的鲜活新闻是《西安晚报》传播创新的目标。

2011年1月起,晚报文化副刊部读书版联合西安嘉汇汉唐书店,每月举办一次“长安悦读”公益读书活动,邀请省内文史哲领域的名家与读者、粉丝现场阅读对话,主讲人的著作及特点提前一周在版面上刊登,读书活动的成果在新闻版上大篇幅报道,活动不仅将书友线上的讨论移植到了线下,增强了读者的参与度,还有效地推进了副刊版块内容的挖掘和创新。

2012年11月,晚报时政部推出的“让生活更美好小康圆桌会”系列报道。该报道紧紧结合十精神的宣传,突出晚报特色,主动设置读者关心的话题,围绕“更好的医疗、更好的环境、更好的保障”等,邀请十代表深入市民、读者、网民中,以圆桌会的形式,从市民的视角来解读党的声音,实现了重大时政报道在内容和传播上的创新。几年来,省市“两会”期间,我们都举办“小康圆桌会”,结合读者关注热点,进行解读。

第5篇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型主流媒体;价值;构建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6-0174-004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新型主流媒体”与“新型媒体集团”、“现代传播体系”一道成为当前我国传媒行业改革发展的最高顶层设计。那么,什么是新型主流媒体、为何要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如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无疑是事关新型主流媒体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一、新型主流媒体的内涵阐释

“新型主流媒体”是一个全新概念,对应的是一种创新性媒体。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突兀之物,而是有迹可寻的。从构词法看,“新型主流媒体”是由“新型”+“主流媒体”构成的复合词。“新型”是它外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具有新兴技术的特点;“主流”是它内在的规定性,主要是指与新媒体相比,它具有传统主流媒体的特质。可见,“新型主流媒体”是新兴技术与主流媒体特质融合的产物。因此,可认为新型主流媒体是传统主流媒体的换档升级,是互联网时代的主流媒体,或者说是新媒体中的主流媒体、主流媒体中的新媒体。尽管还处于建设的过程中,是一种未来媒体形态,但新型主流媒体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内涵具体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

(一)形态多样

形态多样的含义是打破单一的媒体形态而具有多种多样的媒体形态。新型主流媒体的这一内涵诉求是基于互联网带来的传媒生态巨变的需要。在前互联网时代,媒体形态单一,报纸、广播、电视是常见的三大传播媒体,信息传播体现为“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模式。在互联网带来的媒体融合时代,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博客、微博、微信、WiKi、APP、移动电视、SNS等。仅一个微信,就有200多万个公众号,也就是200多万个媒体。传播呈现出“一对一”、“多对多”的互动格局。

如果认为互联网带来的只是传播平台的延伸和传播渠道的增多,那就大大低估了这一转变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新传媒生态的颠覆性在于:它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往,数以万计的受众被动接受形态单一媒体传播的信息;现在,单个受众主动地从数以万计的媒体那里选择信息。由此带来的更为深刻的影响是对受众的重新界定,现在,受众不再是“大众”,而是被“再部落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和“圈子”。

在新的传播生态下,传播要致效,首先就要解决信息的“触及率”问题。以人民日报为例,2015年,人民日报的发行创历史新高,达到了300多万份[1]5,但经过融合发展的“人民媒体方阵”有“118个微博机构帐号、142个微信公众帐号、31个手机客户端,覆盖总用户超过2.5亿人。”[2]从300多万到2.5亿,这是媒体形态多样化带来的结果。可见,多样化的媒体形态能极大地拓展传播“阵地”,最大程度地实现“有人民的地方,就应该有党的声音;人在哪里,阵地就应拓展到哪里”的传播理想。

(二)手段先进

建设中的新型主流媒体要担负起“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历史责任,就必然要做到手段先进。《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3]网民中,即时通信、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的使用都达到了8成以上。据此推测,有近5亿中国人是通过新媒体来获得信息的,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果。尽管传统主流媒体也在采用新技术,并在互联网登陆中国的第一时间尝试了“+互联网”的运作,生产出报纸电子版,但传统媒体整体上还停留在“光与电”的时代,面对“数与网”的新媒体所呈现的海量的信息、即时的传播、互动的模式,主流媒体面临“非主流化”的尴尬。因此,新型主流媒体要创新并使用先进技术,顺应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定制化的趋势,综合运用先进技术,做到手段先进,主动介入受众改变了的信息感觉比例或知觉型式,才能占据“主流”地位。

(三)具有竞争力

具有竞争力是新型主流媒体之所以“主流”的根本所在。在新媒体构建的传播丛林中,媒体仍然遵循“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没有竞争力的媒体最终会走向死亡,更遑论传播的目的了。竞争力是媒体实力的综合体现,主要表现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等方面。

传播力解决的是“传而不通”的问题,只有媒体的形态多样与手段先进,才能保证信息“传递到户”,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米;公信力解决的是“通而不信”的问题,只有信息真实、客观、公正、权威,才能获得信息接受者的信任;影响力解决的是“信而不行”的问题,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传播的信息会对信息接受者在认知、倾向、意见、态度以及行为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三力”基础上构建的竞争力最终会确立媒体的主流地位。

二、新型主流媒体的价值追求

(一)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

同志说,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担负这一根本任务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很多,有形的如学校、企业、农村、社区、媒体,无形如人们的思想、网络虚拟空间等。其中,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是当仁不让的主阵地。

在我国,尽管关于主流媒体的概念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主流媒体的所指却很明确。2004年,新华社“典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判断主流媒体的六条标准,并据此认为我国的主流媒体是《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求是》等中央级新闻媒体及其网站,同时还包括各省、大中城市的党报、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这一认定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当前,新媒体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上述主流媒体的用户减少、广告转移、骨干流失、核心竞争力削弱,呈现出“阵地在、用户已不在;阵地在,广告主已不在;阵地在,骨干已不在”的窘境。[4]主流媒体这一阵地处于丧失的危险中。另一方面,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犹如一个庞大的建筑工地,形形的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相互博弈,在里面建设自己的空间。丹・席勒说:“因特网正在带动经济政治向所谓的数字资本主义转变,然而,这场时代的转变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吉详。”[5]15-16如近年来席卷中东的“”,网络就是主要推手。

(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对我国来说,主流思想舆论是指“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主流思想舆论给人们提供判断是非的标准,为社会行动和政策提供“意义框架”。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拄,是一个国家的整合剂,是当今中国凝聚改革共识的基础。[6]1

社会转型、全球化、新媒体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现实语境。社会转型带来了群体利益的冲突与结构调整的阵痛,全球化输入了普世价值、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思潮,新媒体赋权于人,推动社会进入人人媒体时代。在这个思想大动荡、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各种思潮借助新媒体拼命争夺自己的信仰者,思想舆论场呈现出主体多元、话题多样、热点多变的态势,而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正被削弱,舆论引导力也呈下降趋势。为此,新型主流媒体要通过权威信息正本清源,设置议程引导舆论,正面宣传弘扬正气,直面现实回应社会关切,传播正能量驱散偏激情绪,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发展,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来整合社会共识。这是新型主流媒体的历史使命。

(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7]。文化、制度、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层面。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中大国,具有丰富的软实力资源。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崇尚道德、强调包容的思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科学发展的理念、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等都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在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中,媒体发挥着关键作用。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认为:“在信息时代,软实力不仅依赖于文化和理念的普世性,还依赖于一国拥有的传播渠道。”[8]153西方国家正是通过实力强大的传播集团,向全世界输入他们的制度、文化与价值观的。

三、新型主流媒体的构建策略

《意见》对新型主流媒体的打造指明了方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这是总揽全局的战略性思考。未来的“新型主流媒体”,或来自传统媒体的改造,或来自新媒体的嬗变,或来自新旧媒体的结晶,但绝对不应该“千媒一面”,而是一个有着层次化、差异化的集群,因此打造路径也会千差万别。在构建策略上,应着重解决好“心态”、“语态”、“形态”、“业态”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心态:用互联网思维推进融合

心态是指媒体对自身发展的心理考量。心态决定成败,思路决定出路,新型主流媒体的构建,思维要先行。互联网思维成了打通新、旧媒体壁垒,推进媒体融合的不二法门。何为互联网思维?目前有许多表述,但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尽管如此,开放互动、技术驱动、平等对话、制度创新成为这一思维的核心要素。从媒体的角度看,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媒体在信息的搜集、生产、传播、接受、反馈等环节全面由互联网来驱动的思维。

其实,早在1995年中国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伊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就开始了“+互联网”的进程。但从结果来看,传统媒体上网并没有挽救自身江河日下的颓势。为何?因为“+互联网”是以我为主,互联网为辅,体现为仅仅把产品终端放在网上,并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而“互联网+”的思维就完全不同,它是以互联网为主整合其他的思维。所以,用互联网思维来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绝非仅仅是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多开几个法人微博、微信公众号、APP,这仅仅为信息多增加了几个出口而已。真正需要的是用互联网来重构传媒从生产到接受的整个流程,涉及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形态创新、平台建设、渠道拓展、组织架构调整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语态:用权威内容赢得用户

语态是指媒体信息在话语层面所体现出来的立场、情感与态度。客观地说,以党报党刊为主的传统主流媒体所报道的内容不是不重要,这些内容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硬新闻,但之所以不受待见,主要原因在于独特而僵硬的话语方式。其特征是:以喉舌自居、宣传腔浓、宏大叙事、缺少人情味、远离受众的日常生活体验等。在这种“语态”下,主流媒体难以赢得“大众”。布尔迪厄说,新闻是一个场。[9]79在新媒体时代,这个“场”里信息是无限的,有限的是注意力资源。新型主流媒体作为众多媒体类型之一,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成为“主流”,内容永远是根本,是“硬通货”和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型主流媒体的“主流”地位不是人为给定的,而是在媒体竞争中赢得的。

如何赢得?关键在转换语态。语态作为立场、情感与态度,实质是信息在“质”上的规定性。新型主流媒体要把“受众”看成“用户”,立足于用户本位,注重用户体验,为用户创造价值;行“浸润式传播”,增加信息的深度、广度、高度;做“高情感新闻”,关注用户的兴趣,回应用户的关切。这样的语态,才能成就权威的内容。

(三)形态:用全媒体拓展空间

形态是指媒体的外在形式。新型主流媒体在形态上应体现为“全媒体”。这种形态的定位是技术进步决定的。在传统媒体时代,不同媒体使用不同的符码系统,报纸用文字,广播用声音,电视用声音和图像,因此,它们是互补的关系。而新媒体时代,“全媒体”是同时使用图、文、声、像几乎所有符码的媒体,它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是替代关系,即“全媒体”可替代传统媒体。因此,新型主流媒体不能指望用单一符码去赢得用户。这是技术的不可逆性。

如何做全媒体?若本身是新媒体,只需要进一步拓展平台就行。若是传统媒体转型,可有三种选择:一是借船出海。传统媒体可借力微信、微博等成熟的技术、平台和渠道,如人民日报就借助微信建立了140多个公众号。二是造船。传统媒体自己研发技术,自建平台,如上海报业集团开发的“澎湃”APP。三是改造旧船。传统媒体优化已有平台,如新华网的改版后,栏目达到168个,实现了24小时实时新闻。

但同时也要注意规避误区。全媒体虽体现为大而全,但本质上是分众型媒体。“全”是吸附流量,“分”是实现价值。如新浪、腾讯、搜狐、百度都是全媒体,但它们都有自己的长项,新浪主攻微博,腾讯专注微信、搜狐志在视频、百度善长聚合。因此,新型主流媒体虽然要做成全媒体形态,但也应根据自己的长处去引领所属的细分市场,不能过分地贪大求全。也就是说,尽管都叫新型主流媒体,但也应有定位与主攻方向的不同,有全国性的、区域性的、行业性的区分。每家新型主流媒体都应成为某些方面的“大V”。

(四)业态:用跨界谋求发展

业态是指媒体经营的形式和存在的方式。长期以来,缘于技术的限制,媒体行业的业态有着清晰的边界,报纸、广播、电视都有自己的“领地”和“势力范围”。但也正是技术,打破了媒体固化的业态,让媒体彼此跨界。所谓跨界,是指媒体进入多元产业,从事多元化经营。跨界有两种方式:一是跨媒体,如《南方都市报》就做视频节目《南都深呼吸》;二是跨产业,如长春晚报旗下就有旅游、展会、商业流通等多个子公司。跨界不是不务正业,除了技术的原因,还在于资本逐利的本性。媒体具有产业属性,尽管从事信息生产是其主业,但不防碍它在主业之外搞点“副业”,增强实力。纵观今天世界上的大型传媒集团,都在从事多元化经营。

新媒体时代,媒体的“盈利平台和影响力平台不同体”。[10]新型主流媒体要生存,也需要盈利。但盈利的目的在于壮大主业,创造条件让其更好地坚守自己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因此,新型主流媒体需要跨界来打造影响力平台和盈利平台,这与报业集团办子报创收,借此做大做强母报类似。跨界成功的关键在选准方向,同时采取“同心圆”策略,即选择自己善长的产业、品牌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作圆心,然后逐层向外拓展,打造出价值互补的平台和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惠章志.新形势下的人民日报发行工作[J].中国报业,2015,(5).

[2]史竞男.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融合绽放生机活力――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综述之媒体之变[EB/OL].新华网,2015-7-5.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7.

[4]郭全中.媒体融合:现状、问题及策略[J].新闻记者,2015,(3).

[5][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M].杨立平,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林晖.断裂与共识:网络时代的中国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构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7]姚迎春.论大众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J].科学社会主义.2010(1).

[8][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

论文结构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现状,主要通过介绍国内外研究结果,使读者对目前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第二部分:社会化媒体营销创新分析,该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所在,从顾客让渡价值的角度,结合传统的营销理论,针对社会化媒体营销提出了“PCPR”的营销创新模式。

【关键词】市场营销;顾客让渡价值;社会化媒体营销

2009年10月,CNNIC了2009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显示,到2009年底,中国使用交友和社交网站的网民数将达到1.24亿。随着用户数量的积累和滚雪球式的不断放大,社会化媒体应用正在走向大众化,社会化媒体不仅丰富了网络应用及网络媒体的内涵,使得网络传播的格局进一步多元化与复杂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社会化媒体带来的全方位的挑战,从而努力在战略或营销上寻找变革机会和发展对策。

一、社会化媒体营销现状简介

伴随着社会化媒体在营销上的崛起,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界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研究也相继出现,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在已有的营销理论的框架内针对社会化媒体营销进行分析。

以陈林为代表的实践派则认为,社会化媒体的核心在于聚合。社会化媒体本身拥有不可比拟的“群体影响力”,使消费者在互联网上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而通过沟通和互动,企业可以聚合消费者,影响消费者,并最终实现品牌传播。从这一角度,社会化媒体营销是利用“群体影响力”实现口碑营销的营销方式。

Evans and McKee (2010)认为,对于企业而言,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社会化媒体是相对廉价的营销活动平台。企业可以与消费者直接对话,询问并处理问题。传统的媒体取的是“推”式营销,企业与用户缺少交流。利用网络的社会性,企业可以实现一种更具有个性、更加动态的营销。

国内外关于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研究理论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国内外学者都已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将社会化媒体与营销相结合的有关理论,还处于发展阶段。一项针对美国2714位营销业者的调查发现:企业仍在学习阶段,社会化媒体的运用技巧仍未成熟。一些品牌商虽然知道运用社会化媒体的重要性,但却不愿投放太多的资源在这项新增的工作上。也有一些品牌商仍处于对社会化媒体的认知过程之中。为了顺应Web2.0这一潮流本文将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价值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并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模式进行创新总结。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创新分析

顾客让渡价值的定义:是指企业转移的,顾客感受得到的实际价值。它的一般表现为顾客购买总价值与顾客购买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顾客让渡价值是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Total Customer Value)与顾客总成本(Total Customer Cost)之间的差额。

黄沛、黄丹及周亮给出了营销创新的定义:营销创新是营销者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合营销要素,建立起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市场营销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综合活动和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化媒体营销创新,是基于传统的4P、4C、4R理论基础上的营销策略创新,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理论,这一创新可以系统地总结为“PCPR”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创新模式。

PCPR模型

(一)通过与顾客沟通交流,生产满足顾客需求(价格、性能等),使顾客满意的产品,提升了产品价值。企业通过社会化媒体向受众公布产品信息,使顾客在购买前更充分的了解产品的价格、功能、外观等基本信息,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不仅促使企业进一步改进产品,而且是广大顾客感觉到自己也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工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参与感,进而对将来面市的产品价值更为认知,提升了产品价值。

(二)网络渠道及网络服务,为顾客节省了时间、精力和体力,降低了购买成本。顾客通过网络订购产品,通过在线咨询、接受企业的售后服务,足不出户便可得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大大节省了时间、精力和体力,从而降低了自己的购买成本。

(三)网络渠道及网络售后的便捷,提升对商家人员、形象等的好感度。企业发达、便捷的网络渠道以及优质的售后服务,使得顾客对于商家的人员及形象好感度大大提升,由此,提升了商家的服务价值。

(四)与商家的对话及对所获产品及服务的满意,提升对商家人员、形象等的好感度,获得了服务价值,进而进行品牌宣传。顾客对商家的满意,会使顾客进行口碑宣传,从而使更多的人认知此商家,购买该商家的产品;另一方面,满意的顾客会对该商家产品进行二次甚至多次购买,成为该商家的忠实顾客。

参考文献:

[1]陈林.社会化媒体的营销力[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9,10:4249

[2]黄沛,黄丹,周亮.营销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

关键词:新闻价值 评判标准 收听收视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 A

一、绪论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①。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是否能构成新闻的标准。然而,有价值并不等于价值高,毕竟新闻价值存在于报道写成之前和写成之后两个层面。或许是因为对新闻价值的定义仍存争议,因此目前对如何评价新闻报道的价值高低,一般只是笼统地说它反映了媒体的价值取向和从业人员的功力,实践中还要看社会反响,甚至需要凭借从业人员的经验。再深入一步分析,社会反响多少带有当时的主观意志,受到客观外界某些条件的限制。例如,对广电媒体报道的社会反响,很大程度上以当时的收听收视率(网络媒体是点击率,纸质媒体是发行量)来评判,对报道的新闻价值的评判显然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媒体,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新闻报道常以“赚取眼球”为目标,新闻的价值取向被淡化。这里还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中外新闻界均认为的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五因素有没有主次之分?当一条重要性突出与另一条显著性突出的新闻放在一起,哪条的价值更高?此类问题可能是从业人员天天遇到的实际问题。虽然在遇到这类问题时,这样或那样的编排取舍有时算不上是原则问题,然而却很可能一不小心暴露了媒体的价值取向和品位。

二、新闻价值包含的五因素中,重要性与其他四因素不是并列关系,而应是“一带四”的关系

“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也是核心因素。要掌握新闻价值,首先应当抓住这一因素。”②然而在实践中,报道中的重要性因素被其他因素抢夺了风头的事例并不少见。例如,不少媒体报道了在前不久的2012年度CCTV十大经济人物颁奖会上,王健林与马云就“十年后电商份额是否过半”约了一场标价亿元的对赌,赚足了世人的眼球。说起来,CCTV十大经济人物颁奖会,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经济的年度风向标,然而,它却被名人的亿元对赌抢尽了风头。虽然王健林、马云都是数度入选胡润富豪榜的著名人物,但报道这场对赌却并没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因为这是一场注定没有输赢的游戏,对赌的标的范畴、计算检验标准、最后由谁来评判、信用支付保证等都没有明确约定。作为有责任的媒体,很容易分辨出这只不过是名人的玩笑而已。

按照新闻价值理论,只要满足“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五因素中的任一因素,事实就有新闻价值。在对CCTV十大经济人物颁奖会的报道中,“亿元对赌”毫无疑问满足了显著性因素;对马云在颁奖会上的穿着与王健林形成鲜明反差的报道,也颇有趣味性;CCTV年度经济人物对辩当今多数人都使用过的电子商务,更显时新性和接近性。然而,淡化了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对传统商品贸易格局带来巨大冲击的重要性,把五因素中除重要性之外其他四个因素都加以突出的报道新闻价值就高么?答案其实已经明确清晰。

作为认真严肃的新闻人,如何评判那条报道,他心中的尺度应以离新闻核心内涵的远近以及事实的确定性为指标。“根据阿里巴巴的数据,2011年,全国的零售总额为18.39万亿元。2012年以来,电商销售额尽管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达到了万亿元,但与2011年全年的零售数字相比,仅占5.4%。”尽管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但未来10年的变化并不是马云、王健林所能左右的,譬如,目前电商业大浪淘沙非常剧烈,高管离职也是此起彼伏。一个人才去留动荡厉害的行业,真能长久稳定地发展吗?再譬如,有人粗略统计,“2011年网络零售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而天猫和淘宝就占据3.44%,占比高达80%。”阿里巴巴在电商行业中“一家独大”是否就是这个行业的最佳行业架构,是否能够长期维持?“除了一家独大的隐忧,电子网络销售的税收问题也是一大顽症。据反映,虽然销售已是老大,淘宝却一直被看做“被国家税收遗忘的角落”。淘宝网方面表示,淘宝网作为平台,交易额是平台卖家产生的,并非企业本身营收。而按照国家和各地方政策,平台商家应自觉缴税并接受政府监督。同时,税务局方面有关人士也表示,在平台商不介入的前提下,淘宝网600万小卖家的税收问题将难以解决。”③如今,淘宝天猫的销售已经在全国各地方省市的销售总额中排列第五,那税收还会继续被遗忘么?在税收的监控下,电商销售额的增长是否还能如此“爆炸”?这些显然都是疑团。

由于没有税收的监控,电商的销售额统计实际上是非常粗糙的。电商的销售额究竟是挖了店铺销售的“墙角”,还是创造了另外的销售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究竟如何,这都是记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好在国内几家大的财经媒体都没有把“亿元对赌”这条消息刊在头条或者非常重要的位置,说明自律严格的媒体在这方面的价值取舍还是一致的;也充分证明报道即便满足新闻价值五因素的其他四个因素,只要在重要性上不够分量,就不能成为价值高的报道。那五个因素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带四”的关系。

现实中,类似的“对赌”报道还有,例如所谓的“经济学者约赌任志强”明年3月房价上涨与否,输赢的结果是“裸奔十公里”等。从上述评判尺度来判断,尽管这些素材能抓眼球于一时一刻,但最终都只能归入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三、构成专业媒体新闻价值核心的重要性因素,离不开专业的普世价值

由于历史原因,很长时间以来,国内普通大众的财经理念是比较狭隘的。许多时候,一般民众认为财经仅仅就是“证券”而已。尤其是财经类的广电媒体,常常被人唤作“股票台”。随着经济改革越来越深入,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股票已经远远不能涵盖财经的范畴。因此,财经媒体的报道范畴以及对报道价值的专业评判理应“水涨船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所说,“中国经济改革迈出的每一步,都将带来巨大挑战,而且可能是前人所未经历过的。”④

今天,财经媒体的报道已经不可能停留在以股票为主。例如:按财经专业的普世价值看,对中央银行的报道应当比报道股市更有意义,因为“中央银行往往承担着保证一个国家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职责”。换言之,中央银行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股市,央行的举措是“因”,证券市场表现是“果”。

与证券市场有着同样“因果”关系的还不止央行一家。据此,作为当今有分量的财经媒体,如非遇到特殊的重大事件,股市报道都不应占据重要版面。按此尺度衡量,2012年12月中旬,上证指数在没有重大消息的刺激下,刚刚脱离1949.46点这个三年多来的最低位,到达2150点附近的时候,有关“股指到底是反弹还是反转”的报道就没有多大价值。

而事实是,在12月17日之前的那个周五,由于股指大涨,市场上关于“反转”的论调多了起来,引出了到底是反弹还是反转的激烈争论。当时就有人质疑“反弹反转”之争到底有多大意义。毕竟上证指数才2150多点,比上年度的收盘位和今年初的开盘点都低,在经济增长率全球第一的情况下,中国股市连续三年下滑,“久跌必涨”不足为奇。何况对于许多投资者而言,个人的账面损失往往超过大盘的跌幅,上市公司红利不及银行利率的比比皆是,“破净破发”也不少见,股票投资的市场有效性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这种时候,让只会按图索骥的股市分析师以股指涨跌来解说财经,颇有些算命先生信口开河的味道。

证券市场的历史证明,每当行情潮起潮落时,总有一些人预测底部、顶部,就如同一次次赌博,碰巧说准了是运气,说不准是绝大多数。因此,那些报道也就没有多大意义。

四、评判专业媒体报道新闻价值的高低应遵循内外结合的原则

目前广电类财经媒体普遍受收听收视率的牵制。这无疑是导致财经报道新闻价值评判标准“跟随舞动”的原因之一。毕竟普通百姓日常接触的财经信息是琐琐碎碎的,对财经的感受也是支离破碎的。这就决定了由他们的好恶来评判财经节目、报道的优劣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这里仅仅提一个众人已经熟视无睹的现象。目前大家采用的调查数据都在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即精度是百分位的。而媒介调查公司抽取样本数的实用等级的统计精度却只有十分位,甚至更低。从这个现象看,当今广电媒体从业者锱铢必较地企盼的收听收视数据,在统计学上看,其作为反馈指导节目取舍的意义是非常粗糙的。

笔者主张评判内外结合,指在还不能舍弃业内长期实行的收听收视率标准的情况下,引入外界专业人士、行业专家的评判评审,采用被权威专业杂志刊载或被其他专业媒体(多次)引用作为衡量尺度来评价报道的新闻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应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被多次引用至少说明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在专业学术杂志上刊载、讨论以及被广泛引用也应当是一条可供参照的评判标准。

五、结论

由于收听收视率的限制,当下财经媒体的节目或报道通常走的是一条短小、通俗的亲民路线,而从专业财经媒体的标准来考量,这样的节目和报道少有高水准。

要提升专业财经报道的新闻价值,从宏观上看,财经媒体应当把报道重点放在银行业与宏观经济、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与贸易等领域;微观上,应放在公司治理、财务管理、“公司化”等方面。这些都是财经专业以及经济管理部门关心的重要领域,而非某名人对遥远未来的简单对赌,也不是对股市指数涨跌的随意猜想。

第8篇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31-03

党的十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媒体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针对新媒体与新时代学生特点,深入研究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途径,对不断增强广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寻找大学生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解在新媒体环境下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程度,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并辅之访谈的方法,对山东省驻济五所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45份。调查问卷共涉及40个题目,共有552名男生、393名女生接受了调查,包括低年级学生562名、高年级学生383名、工科学生304名、文科学生310名、理科学生241名、其他90名。

(一)新媒体的应用现状

根据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显示,中国学生网民群体为25.1%,占比依然最高,便携易用的智能手机等新媒体设备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使用比例较2015年有明显提升。而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的使用率较2015年均有所下降。

调查发现,大学生中99.7%的使用网络,85.2%在大学以前上过网,8.1%在大学以后开始上网,每天上网4个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10.3%,每天上网2~4小时的大学生占77.1%,每天上网2小时以下的大学生占12.9%;54.1%的大学生开设了自己的微博;61.3%的大学生注册了微信号;98.9%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QQ号;大学生有手机普及率几乎为百分之百,其中80.1%的大学生用手机发短信,95.7%的大学生用手机上网;78.5%的大学生了解桌面视窗、数字电视、电子纸等新媒体,并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与知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查结果表明,91%的学生表示完全认同十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方面提出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86.5%的学生都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追求;90.2%的学生愿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7%的学生认同将诚信作为立人之本;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将爱国情怀、诚信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作为自我评价最高的三个方面。这充分说明,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分析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带来的积极因素

1.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大量的信息大多来自于,如广播、报纸、电视、教育主体等实体的传播媒体。由于信息的自身限制并不能打破时间与地域的界限实现充分的共享与交流。而互联网的全面开放性与全民参与性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新媒体成为了一个大型的综合互式的多媒体。新媒体实现了最大容量、最高速度的信息与数据的传输与融通,使信息内容更加丰富,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如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站在线浏览、关注大量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QQ等方式获取海量资源。新媒体的这些特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内容与素材,极大的丰富了教育资源。

2.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

课堂作为传统教育方式的主阵地,老师单方讲述,容易出现“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师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更谈不上敞开心扉。利用新媒体在网络上交流没有权威,又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了张扬个性、自由言论的契机。网络的匿名性特点缩小了彼此之间交流的距离感,减少了交流过程中的心里防范,更容易拉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内心距离。新媒体的平等交互、开放共享等特点提供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为自由、更为宽松的交流平台,为大学生主动参与行为的形成,个人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融、碰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以往的思政教育以授课、讲座、开会、个别谈心等为主要形式,以讲道理、摆事实为主要方法。由于学生的思想境界、认知程度、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果与质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充分利用新媒体,以视觉化的冲击应对枯燥的化的灌输,以精细化的挖掘应对理论化的叙述,以图形化展示应对传统化呈现,以扁平化的沟通应对层级化管理,充分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在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同时,也提高了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的真实性、直接性,极大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1.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

在社会主义现实和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与价值体系最根本、最核心的价值内核,它不仅是国家的灵魂,更具有现实主导性,它的成熟和定型必将潜藏于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思想境界,主导人们在现实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由于新媒体具有平等性和对等性等特征,每一个人身份、地位、权威都是对等主体,每个主体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些踊跃涉足新媒体的大学生往往受此特征影响,否认核心、拒绝权威、摒弃主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抵触心理,形成以个人价值观为中心的价值观体系。大学生仍处于学习阶段,理性判断能力较弱,新媒体中消极和偏激的思想严重干扰了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极易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动摇。

2.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感

伴随着社会改革大潮风起云涌,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应运而生,再加上新媒体“碎片化”“袖珍化”甚至“片面化”的传播方式,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并一度成为不同阶层争夺社会话语权的重要武器,导致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方面出现质疑。

另外,当新媒体应用深入到大众生活,网络话语成为了一种新的沟通媒介,成为了大学生的一种交流工具,也成为了当前青年的文化的一种体现。这些网络话语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热烈追逐与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了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多边性、创造性、追求个性的网络话语与注重规范性、稳定性、严肃性的主流价值观表述具有鲜明的差异。由于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话语的过分追逐,使得他们对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大大降低,甚至出现变异现象。

3.加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

西方敌对国家在利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不断炮制新议题、提出新理念、构建新规,在意识形态方面逐步构建霸权主义,使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的不确定性增加。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和隐匿性等特点又为这些负面信息的传播与扩散的提供了温床。在这种微环境下,新媒体平台虽然无法决定让公众思考什么,但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左右公众应该关心什么,并告知什么样的议题最重要。这种传播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多元化、多样化的价值观与社会思潮鱼龙混杂,通过网络新媒体呈现在大学生面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民族精神的形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三、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培育路径

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应该根据新媒体特征规律和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特点,积极规避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更加优化、教育理念更加创新、教育手段更加多样、教育机制更加灵活,进一步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唱响主流价值观,发挥主流思想引导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面对大学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主流价值观的主导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前提,要从先进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出发,寻找大学生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好、做实,充分发挥其的主导作用,就一定要掌握话语主动权、唱响主流价值观的主旋律。一是,学会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力求在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方面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振,不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思想中“生根”,在行动上“发芽”,使学生从认识走向认可,由共鸣中转化为共识,保证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二是,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既能够阐述基本原理,又能够深入浅出的分析典型事例;既能够说清楚现在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又能够结合事实背景讲明白来龙去脉,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辩证、理性方式的思考与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理念与内容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与永恒主题。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出更多的可靠、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新媒体虽然有效的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其不足的地方。其一,学生的自控能力甄别能力比较差,在新媒体的应用过程中,往往缺乏对事物表象背后的理性认识。其二,长期以来重“堵”轻“导”的网络教育模式严重忽视了对大学生独立人格、感性体验等方面的培养。

面对复杂的环境,首先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根据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个性、思考方式、生活方式与接受特点等因素,科学的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另外,要着力做好新媒体话语转换,用平实的语言、准确的表述和明确的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与要求实在化、通俗化、具体化,充分利新媒体服务性、快捷性、个体性等特点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丰富性和鲜活性。第三,要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落实到服务学生的过程之中,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解决,做到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

(三)依托有效载体,拓展手段与方式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而言是一个新鲜事物。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获得媒体信息,并进行双向的互动传播与交流,如“两微一端”等新的传播媒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手段与载体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拓展,使大学生真正参与到自己喜欢的学习过程之中,个体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

做好传统的教育手段与新媒体教育手段的有机结合,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与渠道,充分将新鲜的新媒体元素融入到教育过程当中,使教育内容与形式更加丰满、充实。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和特点,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实际问题,学会灵活运用新媒体提供的新途径、新方法,抓好教育重要节点与契机,通过开辟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阵地、新平台,尽可能的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求,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与综合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直接直观与生动形象。